农村思想道德

2024-06-21

农村思想道德(共12篇)

农村思想道德 篇1

一、农村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 学生整体素质差, 德育工作难度大

农村小学的学生多数从小生活在乡村, 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时间长。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造成了学生不良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 不但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严重, 而且生活习性、行为风尚和自控能力也差, 思想道德素质一般较低。

(二) 家庭教育不到位, 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成长的益友。然而, 谋生的艰辛使许多学生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 孩子被迫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 加上隔代的溺爱, 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怕苦怕累, 经受不起大的挫折,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 学校德育课程偏离学生实际, 实效性不突出

1. 轻视道德教育。

由于教育一味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多年来德育在整个学校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实际工作中, 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学生, 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课堂上, 德育课进行灌输式教学, 费时多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 学生也感到枯燥乏味。

2. 德育工作偏离实际。

农村小学学校德育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但事实上传统德育历来是以“听话”“遵从”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 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学生, 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在教师面前只须“遵从”, 无须“对话”、交流。有的教师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 使得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却得不到回答;有的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 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等。这样, 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 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无趣和无用, 失去了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途径

(一) 创新德育理念, 形成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

1. 树立德育内涵多元化的理念。

德育, 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人才,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势的需要, 不断拓宽德育内容, 发挥学生潜能的积极因素, 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健康心理意识。

2. 树立德育全员观念。

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 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 实现“通其情, 达其理, 导其行”的目的, 必须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作用, 努力创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新格局。

3. 树立理想与现实并重理念。

要针对时代的现状, 社会现状, 德育对象的现状,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观念的现状, 在把握学生价值观念的性质、层次及形成的特点基础上, 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二) 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形成全员育人的管理网络

强化德育管理工作, 必须形成一个以学校党支部、校行政—政教处—班主任, 团支部、班委会、团小组长、宿舍室长, 学校家长委员会—学生家庭”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体系。要抓好全程育人的常态管理机制, 必须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 以常规教育为抓手, 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德育规章制度, 严格校风、学风和班风,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三) 创新活动载体, 实施“活动育人”

活动育人是增强学生道德体验、提高思想认识的关键。为了丰富课余生活,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我们通过定期举行体育运动会、文艺晚会、成长宣誓仪式、校园文化活动月、学雷锋活动月、读书节、为灾区献爱心捐款、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还组建了国学社、书画社、演讲与口才、体育运动、校园广播站等社团, 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陶冶学生情操, 既促进了班级间的互动、交流, 又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为了拓宽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政治思想教育, 每周举行升旗仪式, 切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讲授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每个新学年对新生进行军训,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提高新生的组织纪律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 请交警支队的同志到校举行交通安全讲座和消防安全演练,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这些举措使校园充满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摘要:农村小学地处乡镇, 学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造成了许多差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 它既有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原因, 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原因。本文从学校的层面入手, 提出了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学校,思想道德,学生素质

农村思想道德 篇2

德耀镇柏坪小学 魏锐华

【内容摘要】 道德关乎国民的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惯成自然”告诉我们人的成长进步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小学教育因为其起步性,故而任重道远。【关 键 词】 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 农村

2004年3月2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随后,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

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又再一次的肯定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头等大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再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培养的大多数是农村子女,限于农村经济、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尤为关键。下面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不良因素

学生品德不良的外在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明辨能力的影响,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的信息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活动蔓延,不良思想品德学生之间相互教唆、影响,形成了不良思想品德滋生的土壤。

2、家庭教育不良因素。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家庭生活中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

响。农村教育环境差。在我们农村,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农村中由外出务工引发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有的家庭结构不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妥,有的家庭关系破裂或冷淡,有的家庭成员的错误,有的家庭不重视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上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留守儿童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都造成“留守孩子”转变为“问题儿童”、学生的怀疑、冷淡、孤独、反抗、报复、自卑、自残、自暴、自弃„„等心理由此滋生。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学校教育重在“以分数为本”重智轻德,评价教师以升考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因而放松了思想教育;思想品德课被当做“副”科对待,老师不予重视,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怎样开展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构建和谐的平等的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1、思想品德不良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采取符合他们心理活动规律的个性年龄特征的有效措施,讲究教育艺术。

2、师生关系不和谐是导致学生难管难教的重要因素。由于“分数为本”,缺少对学生的关怀,学生总觉得老师是管他们、治他们、与他们作对的。为此,要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去爱护他们,同情

他们的处境,不厌弃他们,不憎恨他们,使他们相信老师真诚的爱,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谈得上有效教育。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针对未成年人思想不良的外在因素,根据学生思想不良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活动细则,并把家长、社会、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写出整改措施,和家长过目,共同教育。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力求细化目标,结合实际,务实避虚。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品德不良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错误行为已成了习惯。由错误的习惯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艰苦的过程。老师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实践证明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对于转化不良行为是有效的。通过活动,例如,通过竞赛、评比可以改变原来不求上进的心理结构,对正确的行为给与肯定奖赏;对错误的行为予以否定,奖惩结合。通过榜样矫正不良行为。榜样享有一定的威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特别是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念头的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意志。

(四)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1、坚持民族精神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日、中华传统节日等,组织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国情教育,引导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宣传并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诚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重视生命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合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成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4、加强法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行为,努力减少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依法维权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尊重、保护他人的意识。

5、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对有特殊家庭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多种形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愉快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总之,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任重道远,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一位孩

子都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3、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4、杨万谷:对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农村思想道德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策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大为加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当前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强未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积极的方面

在当今的农村中学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时候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其现状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学生有较高的爱国热情,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希望祖国繁荣昌盛。

(2)赞同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和集体的活动中,都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3)渴望民主、平等、自由。学生对民主、平等、自由等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他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足够空间,希望学校给予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

二、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在充分肯定学生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缺乏正确的人生志向。部分学生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上,价值观存在着向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当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对“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容,索取与奉献并重。大多的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他们不热爱劳动乃至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盲目崇拜歌星、偶像,精神不振,无心向学,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抛之脑后。

(2)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太强。部分学生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学校班级、团组织的各种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漠不关心的态度。常常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强调个人得失,过多地关心自我。

(3)心理承受能力差。“单亲学生”、“留守学生”、“独生子女学生”、“特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遇到困难与挫折很容易消沉,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

(4)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于赚钱。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会鼓励孩子辍学赚钱。二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把目标定在培养“尖子生”上。结果,许多学生因学习“不跟班”而丧失学习信心。三是因学籍管理的弊端,一些学生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学历证书。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未成年人第一堂课是家庭,中學生正是性格、道德品质、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时期,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望子成龙”,许多父母把自己没有成为大款、大官的郁闷都发泄在儿女身上,把家庭命运改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对子女只要求功课好,功课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才尺度。二是家长因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为孩子树立了反面的榜样。三是家庭结构失调带来的影响,“留守生”、“单亲孩子”,孩子成为不完整家庭的受害者,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不全面、社会的偏见也极容易造成青少年对社会的仇视、对人生的怀疑。

(2)学校教育方面。目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的根本转变。学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都十分关注升学率。德育变得“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其次,师德建设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老师认为德育是领导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人人抓学生德育的局面没有形成。

(3)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影响很大,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美丑是非混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能力,致使其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各种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缺乏监管,青少年迷恋其间,无时不冲击着本来就缺乏抵御能力的中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缺失,也成为制约农村中学生健康生活情趣形成的原因。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家长应积极承担家庭教育,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学校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应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切实重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止于表面。只有切实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改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状况,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不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人人抓德育的局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只会成为口号。

(2)拓展德育途径,认真实施。为将德育内容落到实处,学校应充分拓展德育途径,认真实施。

(3)拓展德育内容,养德育才。

①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范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七·一”、国庆、“一二·九”分别开展扫烈士墓、颂歌献给党、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活动,酿造一种爱国主义氛围,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②法制教育。聘请公安、交警领导对学生进行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等教育。

③理想纪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全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每年国庆组织诸如:主题演讲、文艺汇演等。

④礼仪道德教育。“礼仪廉耻,国之四维”。明确要求校园内是师生见面都要互相问好,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制止课间追打,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文明现象。举办以“养成文明言行,倡导文明新风”、“倡导道德规范,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⑤倡导和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开展黑板报、课间操、清洁卫生、晚自习纪律等评比活动。

⑥强化心理辅导。解决好学生的早恋、抑郁症、耐挫力低等心理问题,使学生摆脱各种心理缺陷和问题的困扰,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

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应营造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育人环境。

⑧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网络,号召家长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联系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场所,监督学生文明上网,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浅议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篇4

一、大力开展情感教育,努力营造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留守学生平时违纪、逃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不到周围的温暖。他们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亲热团聚时,就会有一种孤独感,仿佛自己受到了冷落,久而久之,便会有一种自卑感,而违纪、逃学、上网等就是他们为了掩饰这种孤独、自卑的极端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目的就是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以达到获取某种情感安慰的目的。这时,如果他们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冷眼甚至嘲笑,将会加重这种反抗行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如果恰在此时,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原谅他们,甚至主动去接近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和关爱,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极大改观。开展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除与学生父母进行电话沟通,还可以在班里进行“父母在外我能行”“让父母放心”“放飞心中的梦”等主题活动,甚至可以请留守学生到老师或同学家里一起吃饭、过节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彼此的情感。

二、给留守学生全面正确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并给予赞美,这对培养一个人的自信非常重要。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所得到的褒扬更少,因此,适度褒扬对于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班的留守学生袁XX热爱音乐,但由于她平时与人缺少沟通,这一特长被埋没了。一次,她在周记中对本班的一场歌咏比赛点评得合情合理,并由衷地表示愿意积极参加本班的活动。我意外地发现了她这一特长,于是便在评语中毫不吝啬地写道:“你点评得真好,绝不是纸上谈兵,班队有了你会更强,为班队效力吧,我等着你在‘迎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中大放异彩。”从此,袁XX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对学习和活动充满了自信,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真正地融入了班集体。可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度褒扬,这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乃至促进他们今后的发展显得多么重要。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班级为单位,摸清留守学生底子,了解其家庭情况及父母外出走向和孩子托付照顾的情况。

(2)走进留守学生的生活圈。举办谈心交流会,从生活细节入手,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学校要以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每月的家访活动,侧重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为留守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另外,应采取正面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留守学生领会到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之情,促进他们愉快地生活、安定地学习。

四、注重社会教育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在校时间上,班主任还要主动联系其邻居、街道以及当地的妇联、工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切实形成合力关心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艰巨,又富有意义。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育人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育人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一个人生的支点,让他们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繁荣。

摘要:目前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家庭教育缺失,日常行为不容乐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大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农村思想道德 篇5

——“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骨干教师培训有感

罗甸县董当乡中心学校石兴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000万人,在农村中小学中,将近90%的学生均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完全缺失的。因此,我们这些农村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未成年人的成长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教师。

那么,怎样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呢?通过为期一周的“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我有了一些感悟:

一、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入手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情感、意志、精神面貌等道德品质取决于师德修养,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用师德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二、用“爱”因势利导,培养有爱心的学生

农村未成年人由于父爱母爱的远离,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固执

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等不良品行。那么针对这些现象,怎样去引导他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呢?彭旸老师的奉献报告让我找到了答案!彭旸老师的爱让自闭症孩子笑了;让聋哑的孩子说话了;是“爱”促使彭旸老师这一个志愿者团队给予了六盘水市5所小学的孩子们飞翔的翅膀。没有爱就没有这一切!唯有用爱心才能培养爱心!因此,我们只需要将爱贯穿于我们教育工作的始终,用爱去引导孩子们,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洒满爱的阳光。那么,当阳光照亮了孩子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时,那里还会有阴影吗?

三、多种形式德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以约束规范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使其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发展。

2、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1)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入手,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小学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一些经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五四青年节“爱祖国、爱家乡”演讲比赛、六一“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10月1日国庆节“颂歌献给党”、“学雷锋,美化家乡环境”等活动。把德育工作从无形化为有形,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精神也得到了充实,思想境界更得到了提高。

四、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这一途径,应通过所有科目课堂

教学多途径的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传递与感悟。

五、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明确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知识薄弱,教育意识淡薄。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所有的一切就应该由老师负责了,没有家长什么事了。其实不然,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波、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此,作为农村教师,就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沟通让家长了解、明确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乃至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实现最大化。

农村思想道德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教育 修养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代党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青少年德、智、体应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要求青少年要做到三个面向,并指出要做四有接班人,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在得知一个学生敲死亲生母亲的事后,夜不能寐,连夜与其他中央领导通电话研究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从马加爵事件中看到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要求全党、全民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对于地处山区的农村乡镇,校舍紧缺,学生寄宿街道,虽然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如个别学生存在拿摸行为,个别学生故意损坏公物,个别学生染上赌博的坏习气,个别学生向弱小同学派款,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打架斗殴,少部分学生言行举止不文明……。我校学生反映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也许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那么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根源是什么呢?先请看:

每逢赶集,到街上走走,“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其中不少家长正在打牌赌博;到乡下走走,农闲时随处可见农家院子聚集着大堆人群,他们正在玩牌赌博,兴致甚浓,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家长,还有不少学生在观赏,甚至一些家长牌运不好,竟让自己的孩子给换手气。由于受这些家长影响,每逢双休日,不少的孩子们聚集一块,打牌赌博,个别孩子抽烟喝酒,他们经常是通宵达旦。

据了解,这些孩子中,除受家长的纵容影响外,不少的是双亲外出打工,孩子则由家里的祖父母或姑姨看管。因他们不少是独生子女,长辈们自然不敢放开手脚去管教,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节假日则成了他们自由玩乐的空间。

其实,监护人的纵容却滋长了他们不良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学生经常性赌博,抽烟喝酒,手里缺少赌资,就去偷,或向小同学强行索要等;或因父母纵容,疏于管教;或因脱离了父母的直接管教,少男少女们认哥认妹,成双结对来往两家,早恋现象实令人寒心。

长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和父母痛爱的孩子生性倔强、鲁莽,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若稍加指责批评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他们在校违反校规,打架斗殴,偷盗赌博,旷课逃学,无心学习,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也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有社会的责任,有学校的责任,有家庭的责任。下面我就农村学校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思想品德建设应从小事抓起

我们常看到,学生在校园里乱丢果皮纸屑、食品袋,这是很小的事,但反映出的却是学生缺乏最起码的行为修养。在社会上乱丢垃圾,就是缺乏公民道德,缺乏社会公德。怎么样纠正这一问题?可以发动教师、学生讨论想办法,集思广益。比如,进行教育,但光教育是不够的,可以组织学生说说乱扔垃圾的行为好不好?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做到不乱扔垃圾?还可以设立卫生监督岗,让那些乱扔垃圾的学生当监督员,并负责拣垃圾等等。对于其他的问题,同样如此。

二、成年思想品德建设要持之以恒

古人云:持之以恒,万事必成。事实确实如此,任何事情怕的是刮一阵风,风过了则依然如故。要想做好一件事,只要下决心,下大力气,坚持下去,没有做不好的事,也没有做不成的事。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事也是这样,只要不是刮一阵风就过,而是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真正化大力气去抓,一定能大有成效。

三、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应从教师做起,从我做起

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学校里面,行政、党员的责任重于教师,教师的责任重于职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最怕我们的老师要求学生怎么怎么,自己却首先做不到,所以学校要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职工,特别是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在这一点上学校党政对教职工的教育责任特别重要。

四、学校根据情况可以组织力量编一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校本教材

我们小时候念书时,首先学到的语文课是司马光机智救小孩的故事,还有狼外婆的故事,稍大一点有邱少云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再大一点有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这些课文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太深太大了。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这方面的资料有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订相应的思想道德校本教材,利用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可现在没有这个方面现成的、系统的教材,因而不少学校的晨班会往往流于形式或干脆挪作它用。

五、学校应利用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加强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对好的父母,往往有一个或一串好的子女,但现在的父母大都只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常常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或许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会教给家长正确地教育子女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培养小孩良好的思想道德是重要性,还要告知家长如何关心自己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家校结合、家校互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思想道德 篇7

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 邹新树给出的定义是“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需要他人照顾的儿童。”而迟希新对留守儿童的理解是“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 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父母是农民, 其中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并且时间较长;孩子在农村生活且年龄在16岁以下;孩子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或由其他人抚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从小的方面来讲,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花钱不知节省、只知道接受关爱不知道去尊敬关爱别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有愧疚感就在金钱上给予补偿, 这造成他们乱花钱,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样会是他们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不合理消费的恶习。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和祖辈们的溺爱, 使他们养成了不知道去回报和关爱他人的恶习, 这滋长了他的自私心态和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至于生活能力较差这是由于祖辈的溺爱和父母的疼爱造成的, 家务活从不让孩子碰, 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 把尊老爱幼的品德抛之脑后, 由于这一系列的小习惯、小恶习奠定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的形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恶化。

从大的方面来讲,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道德意志薄弱, 行为出现偏差;2、传统美德缺失, 价值观念扭曲;3、理想信念弱化, 享乐主义滋生;4、心理发育不完善, 逆反心理严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学者大多从宏观方面建议, 不够具体。本文从微观方面讲, 要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

1、留守儿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家庭重视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家庭没有合格地监护人, 合格监护人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人身安全和道德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1) 让母亲或父亲一方在家教育子女, 主要是要改变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务工方式。也就是父母一方在家教育孩子, 一方外出打工, 尽量保证家庭的完整性。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能促进他们健康的身心发展。

(2) 若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 则其它监护人要更好的担任起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动向。并且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动, 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指正和教导, 一定要经常跟孩子的班主任沟通, 及时关注孩子在校动态。

(3) 外出父母要与委托的监护人、老师和留守儿童保持密切联系, 把握孩子日常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 一起探讨教育他们的措施和策略;关注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外出务工父母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电脑等方式和孩子谈谈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不要一直强调学习和考试成绩。

2、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需要学校这一主阵地的努力

由于留守儿童都处在义务教育阶段, 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学习。所以想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情况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 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 学校要增加高质量师资的引进并定期对在校老师进行培训, 通过提高老师的素质和质量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于留守儿童有自身的特点和众多的不确定性, 教育难度大大增加, 所以需要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熟练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添加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2)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重视心理辅导教育, 增加心理辅导老师和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于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有较少的情感交流, 心理素质较差, 所以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指导, 通过开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询问、解答信箱, 完善心理咨询室, 尽快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疑问, 帮助他们改善心理和规划学习方向和目标, 并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之一是活动, 寓教于乐, 通过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展现出来, 内化到留守儿童的内心, 同时也增进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留守儿童会更信任老师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这样留守儿童就有了除家庭监护人以外另一个可依靠和诉说的对象。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 被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监督, 以及祖孙辈隔代教育的缺陷和弊端等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凸显。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

[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11) .

农村思想道德 篇8

一、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我通过采用问卷、座谈、观察和走访等形式对周口未成年人、家长、中小学教师及村镇干部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发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得到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重要作用逐步得到重视,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氛围得以培育。同时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不力。

一些乡镇党政部门的领导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顾埋头抓经济工作,不够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政治控制能力减弱,因而也放松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的改革和完善,农村两委组成人员的减少,村委会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少专职人员负责,因而出现了未成年人工作无人管的现象。

(二)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令人担忧。

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许多农村孩子害怕和父母沟通,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性格变得怪异,行为不羁。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导致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周口每年有260多万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全市有60多万留守儿童。据调查,一些地方70%左右的孩子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和关爱,他们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在生活和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首先是一些孩子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教育权、健康权等,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孩子的管理和监护权。据调查,在农村孩子发生的溺水、触电、交通等意外伤亡事故中,留守孩子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思想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及时得到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性格表现比较内向、孤僻、任性、冷漠,不善于与人交际、团结合作意识差、脾气暴躁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差,甚至常常出现厌学思想、逃学、辍学等情况,少数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重智育轻德育,背离学校教育重心。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调查表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一是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如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仍然停留在智育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学校教育一直存在德育失衡的现象,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评判标准在农村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德育说说重要,做做不重要”的局面。许多农村学校认为,德育和智育可以分开独立施教,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德育教师,德育教师多由其他任课老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来做。这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德育,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弱化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

当许多农村孩子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几乎得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学校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指出,“至于说到儿童的体罚,……我是无论如何不赞成的;因为那是最残忍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凌辱”。[1]虽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遭到我国众多有识之士的抨击,并且体罚学生这种行为同样为国家法律所不允许,但是这种行为在我们某些农村教师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让学生回家请家长,不让学生上课。一方面,学生害怕家长的惩罚,不敢告诉家长,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学生请不到家长,学生只好选择辍学。更为严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精神虐待,如用“蠢”“笨”“傻”“呆”“混”等挖苦、讽刺、侮辱学生,并成为现在许多农村教师的口头禅。

(四)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即使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也是流于形式。社会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而施以不科学的引导。调查还发现,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不用看医生,只有身体生病才是疾病,农村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时,愿意求治的占不到5%。同时,特殊家庭和留守孩童出现心理疾病的机率更高,55.5%的留守孩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相当多特殊家庭的孩童孤僻冷漠,有严重的逆反心理。教育部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远高于城市的8%。在江西省农村,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形势同样严重。在阳泉市,65%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有轻度心理疾病,15%的未成年人需要心理治疗。[2]因此关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三、加强周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落实责任,建立长期有效工作机制,确立正确衡量未成年人的价值导向;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舆论宣传,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农村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一)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驿站,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根基。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生活。惟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积极的、有力的发展和教养。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3]但是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家长对子女所负的主要是养育责任,最多再加上管理的责任。因此,广大家长看不到自己教育者的责任,不管教育、不懂教育就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极大的,“父亲的家———你是培养道德的学校”,[4]“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儿童不能养成最理想的性格,那也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失,而是由于管教他们的人和他们的父母对于人性缺乏正确的认识”。[5]

2.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只要他们的心智能够接受,可以及早教导他们,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像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乃是人类的天赋和本能,这样使他们在婴儿期就产生了对一切仁慈和友爱的萌芽”。“必须拟订这些计划,使儿童从最小的时候就养成各种良好习惯”。[6]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封建残余思想干扰我们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确立。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因此产生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偏颇:溺爱或惩罚;放任自流或不切实际的苛求;单纯重养而放弃必要的教育。家长必须破除那种违背科学规律的错误教育思想,再不能做那种“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蠢事,摈弃那些“树大自然直”、“不打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育方法,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家庭教育应积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配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教育网络,创造条件,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农村留守孩子和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既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偏差的因素。不少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孩子吃好穿好,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就是自己辛苦劳动价值的体现。有条件的家长,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各级政府近期出台了不少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新政策,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费用。……流出地政府要配合流入地政府安置农民工子女入学”。[7]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拿出时间或用现代通讯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家长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经常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思想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二)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显得更为重要。要纠正和防止一些学校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重视智力教育、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轻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状况,纠正和防止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当成“软”任务,常常被其它文化课挤占的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德育应该在教育中占首要地位,他说:“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信念: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8]学校要改进德育评估方法,着眼于准确反映学生操守和行为表现,着重于日常督导和考察,提高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单凭升学率、学生成绩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有关部门不得单纯以学科成绩、升学率等评价农村中小学生和教师,不准给中小学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座位和布置作业。农村中小学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障体育、劳动技术和艺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 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未成年人的特点,搞清楚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育人功能,例如举行集体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民们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道德情操;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农村的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景,熏陶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

3.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作用。

农村学校是对农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德育工作质量。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培养和教育别人。”[9]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教师只尽上课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过问少,对学生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完全推给了班主任。有些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能起到表率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严重阻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

(三)积极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 要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对那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

成长、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时予以批评,敦促改进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严禁地方新闻媒体宣传中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不搞中考成绩排名榜,降低单一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2.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电视是农村未成年人接受新的信息的主渠道,地方电视台要严格控制含有凶杀、暴力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片的数量和播出时间。乡镇广播站开设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广播专题,宣传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利用乡镇中心宣传长廊和各村、社区的宣传窗口,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网吧的监管和治理,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年的文化“三下乡”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和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排演适合农村未成年人需要的剧节目,定期组织送戏送节目到农村。在‘送书下乡工程’中,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及时配送一定数量的文化科普类图书”。

3. 要加强法制保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针对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且犯罪主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营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结合“四五”普法,制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规划,并抓好落实。要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有力地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法制课,聘请公安政法人员到学校不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发挥农村两委职能,严防本村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防线。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环境。针对农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的主要原因,重点做好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的救助和保护工作。做好对有偏差行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行为矫治工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任宝祥.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37.

[2]http:jxwm.gov.cn/gzwcnr/xldh/2005-09-13/2674.html.

[3]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320.

[4]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63.

[5]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53.

[6]欧文选集 (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1.

[7]转引自任大鹏.农村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119.

[8]转引自外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252.

[9]任宝祥等.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180.

湖南省农村思想道德调查与思考 篇9

一、湖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 湖南省在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 面对着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建设和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的客观实际, 以及社会转型期主流文化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各种亚文化不断充斥人们思想的大背景下,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目前, 农村孝亲敬老传统道德美德慢慢减退, 农村里存在着许多自给自足、无人孝敬、独门独户的孤寡老人。孝敬老人往往停留于形式, 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空巢老人普遍存在, 许多偏远地区空巢老人比例占到50%以上, 子女甚至离家三四年鲜有回家。

2.邻里关系日趋冷淡陌生。乡村淳朴和睦的传统邻里关系受到冲击, 邻里纠纷不断提高。过去的“远亲不如近邻”、“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传统道德受到质疑, 在采访中, 相信这一观点的仅占12.3%, 邻里交往功利性明显。

3.赌博投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显示, 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认为是小额赌博是“娱乐”, 不是“赌博”。有些地方打牌赌博就成了消磨时间的最主要形式和方式, 所耗时间甚至占到休闲娱乐时间的70%以上。

二、湖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综合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许多地方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重视不够。许多地方政府和机构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 忽视所谓“务虚”工作, 导致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软弱无力,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足够的认识。

二是大发展大建设下带来的新旧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利益格局的调整, 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涌现, 导致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真空状态”。这种观念转换时期的“空白”状态, 使得许多农民思想上矛盾, 行动上困惑。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机制未能得以健全和完善, 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职责不分明。财力投入在科学、教育、文化、社会风气综合治理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依然相对较少。

三、湖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如何抓好湖南省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呢?笔者以为, 要着眼实际, 从源头、从根本上进一步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一) 加强领导, 创新方式, 建立适合农村的道德推进机制。

加强领导, 切实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各级领导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要提高认识, 增强信心, 不仅在口头上喊重要, 更要在行动中抓落实。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相应的领导力量和工作机制作保证:一是要深入基层, 建立责任区域。二是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民事调节组、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二) 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各类活动。

开展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 发挥文化优势, 是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以文艺活动为载体, 利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 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 宣传湖南发展的巨大成就, 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二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 引导农民开展自我教育, 培育发掘原有的民俗文化, 积极引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 提供符合时代精神、传统美德的优秀作品等, 让农民在活动明是非、辨美丑。三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全省现有多媒体、电影院、电影放映队、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等现代文化传媒形式, 构筑思想教育阵地。

(三) 改善农村教育, 加强农民自身建设, 重视农民身份转型期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导向。

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除依靠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之外,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和培训。一是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 抓好农村教育工作。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 要逐步在农民中进行有关学历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增强农民的社会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开展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务实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的实用人才队伍。三是要结合省内各地区城镇化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载体的作用和功能, 形成终身教育网络, 加强党的政策、民主法制观念等思想教育和创业致富、投资理财、现代管理等现代理念培训, 全面提高转型期农民的整体素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党和国家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 学界对“三农”问题进行的研究, 但往往偏向于经济和社会领域研究, 对思想道德领域研究较少, 对“三农”现象研究多, 对农民内心研究少。为此, 笔者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思想道德,调查

参考文献

[1]张厚安, 徐勇, 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文科, 熊维明.中国农民问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4]刘建荣.新时期农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农村思想道德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仔细研究,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政治观念淡薄, 道德意志薄弱。

留守儿童的政治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其爱国主义观念不强, 对我国基本的国情以及方针、路线、政策不够了解, 认识不足, 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漠不关心, 甚至有很多留守儿童认为国家发展的好坏与自己毫无关系。留守儿童的道德意志薄弱,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由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 在这种隔代教育的作用下,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格外的溺爱,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从家长的管教, 在学校不听从老师的教育, 经常违反学校纪律, 甚至于出现旷课、逃学和打架的现象。留守儿童的道德意志薄弱也直接导致了其行为上出现了偏差。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很多留守儿童将父母给的钱用来上网、打游戏, 买奢侈品互相攀比,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奢侈、浪费的恶习, 一旦零花钱不够用, 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 理想信念弱化, 价值观念缺失。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因此其家庭教育是严重缺失的, 尤其目前受到社会上不健康的文化产品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信念逐渐弱化, 价值观念严重缺失。在研究中发现, 目前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 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没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反而对社会中所谓的明星以及富豪盲目的崇拜, 对具有社会正能量的民族英雄、道德模范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 更多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 而缺少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贡献的理想和追求。

3. 心理状况不良, 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在其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心理引导, 使其内心极度缺乏关爱, 进而产生内向、孤僻、自卑等不健康的人格心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 一遇到困难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当遇到挫折时, 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悲观, 有些留守儿童的性格甚至出现偏激的倾向, 容易走向极端。还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受到祖父母的溺爱, 自以为是, 任性、逆反心理及其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 会直接影响其整个一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 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认为, 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入手, 并注重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 应该充分的发挥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环境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社会环境调控的力度, 加强政府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干预, 制定相应的干预机制, 同时, 政府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 改善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其次,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解决政策, 更好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在城里的教育问题, 使更多的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受教育成为可能。

2. 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 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使其深刻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同时, 学校还应该利用家长返乡探亲的时间, 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双方都能够充分了解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在平时的教育中, 应该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与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保持密切的联系, 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动态, 能够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

3.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因此, 在家庭教育上, 首先应该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 强调家长对孩子产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纠正父母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同时父母还应该经常以短信、电话或者书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时刻关注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促进其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 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而只能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这样的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教育, 祖孙辈的隔代教育又存在很多缺陷和弊端, 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和心理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并试着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农村思想道德 篇11

关键词:“春泥计划”;辅导员;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春泥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浙江全省推广开展的一项工作。是以农村行政村(含撤村建居的社区)为单位,依托现有各类场所,集聚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在中小学寒暑假、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校外时间,组织引导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是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春泥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举办或者设立的各项文化活动。如何亮好“春泥使者”这个品牌,帮助顺利开展“春泥计划”活动,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打造“春泥使者”团队

奉化市做为浙江省十四个“春泥计划”联系点之一,2014年全市参与“春泥计划”行政村有295个,覆盖率达85%。为解决“春泥计划”辅导员的不足,2011年夏,奉化聘请了68名高三毕业准大学生为“春泥使者”入各行政村帮助开展“春泥计划”活动,经过四年探索,发展到今天,共有八种类型“春泥使者”参与“春泥计划”活动。一是准大学生队伍。奉化中学、奉化二中、高级中学、武岭中学、江口中学等五所普通高中四年来共派出2000多名高三毕业准大学生,到各地开展活动。二是高校大学生团队。今年,在往年参加过活动当时是准大学生的带领下,有浙江大学、浙江水利学院、温州大学等4支高校团队担任“春泥使者”来奉化开展活动。浙江理工大学自2012年派研究生、本科生团队来奉化帮助“春泥计划”开展社会实践以来。另外,还有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学院等高校也和奉化市进行“春泥计划”活动接洽,华东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的返乡大学生以个人身份做为“春泥使者”参加本次暑期“春泥计划”。三是学校教师辅导员。自2009年奉化“春泥计划”试点以来,就有学校教师主动参与“春泥计划”。2013年开始,奉化市要求农村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结对行政村“春泥使者”,开展相关活动。今年,共有41所学校选派了41名教育顾问,130辅导员入村帮扶“春泥计划”。锦溪小学连续三年在假期派出教师入锦屏街道西锦村开展“春泥计划”活动,莼湖、裘村、松岙、尚田等地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分别派出辅导员担任“春泥使者”。四是文明单位辅导员。奉化市有256家各级文明单位和182個“春泥计划”实施村结对,选派单位骨干担任“春泥使者”,为“春泥计划”活动送去资金、物资、人才和各类服务,如市公交公司连续三年派出雷锋车队给各高校“春泥使者”进行义务接送。五是基层站所辅导员。科协、公安、司法、文化等部门要求各线的基层站所给“春泥计划”活动选派“春泥使者”进行法律、安全、科学等伟授。六是专家技术员团队。锦屏街道河头村的女子舞龙在当地很有名,妇女主任就一个能手,她在假期带村里的小朋友学习;村支书的兄长在体育方面特长,带小朋友进行体育技能排球、篮球学习;北街村吴旭跃的职业是个厨师,但有国画特长,挤出时间给村里未成年免遇教学,等等。七是五老人员团队。江口街道蒋葭浦村退休教师汪知羞每年早早排好村里“春泥计划”活动计划,担任班主任,亲自进行授课;80多岁的老教师陈英章为未成年人创作传授火球舞,并进行优秀童谣制作和传唱。宁波市退休音乐教师卢老师为黄贤村小朋友带来 “甜甜中国梦”为主题音乐课。

二、做好“春泥使者”招募工作

招募聘请“春泥使者”是“春泥计划”的重要环节。一是社会招募。根据各地未成年参与活动的人数,要求各镇(街道)、各村上报已有和所需“春泥使者”数量,不足人数通过奉化日报向全市公开招募,有意向的社会人士和各级单位可直接向镇(街道)联系。二是学校动员。每年高考一结束,奉化各普高的“春泥分社”负责人在学校贴吧、网站、QQ群、微信等网格传播平台发招募暑期“春泥使者”的通知,发动同学们在暑期担任“春泥计划”志愿者,并把活动开展情况在各校园网站进行刊登。三是高校对接。因奉化对“春泥使者”各项保障较好,往年参加过活动的高校“春泥使者”主动与奉化市文明办进行联系,奉化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团队筛选,浙江理工大学连续三年向奉化选派“春泥使者”,今年校党委副书记带领校团委、理学院的负责人,与奉化签订了“春泥计划”基地共建协议,另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也分别在奉化设立了“春泥计划”实践基地。四是明确要求。要求各文明单位和乡村学校少年宫选派工作人员担任“春泥使者”。

三、做好“春泥使者”志愿服务准备工作

一是团队和个人计划。要求各高校和准大学生“春泥使者”制订“春泥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个“春泥使者”在活动开展前制定详细计划,制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水共治和“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方案。二是入村对接。各镇(街道)召开“春泥计划”实施村工作推进会,做好和“春泥使者”的对接,做好和学校教育顾问、辅导员的对接,把打造“春泥计划”示范村和精品村做为“春泥使者”开展活动的主要定位;要求“春泥使者”团队负责人建立QQ群、微信群,加强与全体“春泥使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各“春泥使者”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后勤保障。各镇(街道)做好“春泥使者”在“春泥计划”实施过程的后勤、经费和安全保障,为来奉化帮扶“春泥计划”的高校“春泥使者”团队提供免费条件的住宿,“春泥使者”就餐在指定快餐点店,费用由镇政府统一结算,对“春泥使者”参加“春泥计划”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报销,对村里产生的费用进行适当补贴。

四、让“春泥使者”进入活动阵地

一是在村。许多村把活动地点放在村会议室,有些没有空调,“春泥使者”在7、8月份近40°C的高温天气,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开展活动。为做到不迟到早退,到交通不便的村去组织活动,有时要骑自行车一个小时,有时为了等一辆公交车一等就是半个小时,有时农村中巴下车后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经常饥肠辘辘返回家,在途中不断接到父母电话关切的问候。二是在社区、企业和外来人员聚集地。在放心班、候鸟班和假日学校等,由社区、企业工作人员专门担任管理员,“春泥使者”进行活动开展,有时家长没空接送,“春泥使者”自发接送未成年人回家和到活动点。三是在学校和青少年宫。裘村镇、莼湖镇等地的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春泥使者”,和来自高校的“春泥使者”、准大学生“春泥使者”,在暑期半个多月时间里,开展了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等活动,学校周边村的未成年人积极踊跃参加。有些远路的大学生“春泥使者”住在当地学校的宿所,遇到晚上停水等问题,但“春泥使者”们毫无怨言。

农村思想道德 篇12

一、不利于农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因素

1. 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学生

从社会环境来看, 关注青少年道德建设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 一些黄色、淫秽信息通过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传播, 凶杀、暴力等电子游戏泛滥,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等等, 所有这些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赌博, 对学生危害极大。许多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 而是在忙着帮家长研究“六合彩”的“码经”。

2. 学校“重智轻德”影响学生

“十年寒窗苦读, 一朝金榜题名”的观念在农村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 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 哪所学校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学生多。面对压力, 各所学校都是削尖脑袋, 绞尽脑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哪有精力与时间去过问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数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之外还要做很多其他工作, 而学生的道德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的“慢活”, 教师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是不可能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好的。

3. 家庭的无奈放纵了学生

在广大农村, 农民为了生存、生活, 纷纷外出打工, 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的路子。但是, 打工族的后代却无人关注, 成了无助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督, 很多出现种种心理、行为上的偏差, 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 厌学甚至逃学, 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留守孩子”因为没有约束, 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进桌球室、游戏厅、网吧成为家常便饭。有的孩子成为日不进校, 夜不归宿的“流浪汉”,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 社会应还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级部门要端正态度、严格执法。要统筹协调, 针对当前社会对教育出现的副作用, 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坚决打击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 特别是对赌博行为要坚决取缔, 对网吧严格管理。彻底根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 切实保证有一个和谐、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恢复乡级新华书店, 健全乡级图书室、阅览室, 对乡 (村) 级的书社、书店给予大力支持, 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 学校要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是牢固树立思想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既要教书, 更要育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面向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耐心细致地做好育人工作, 使教书育人工作扎实落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中去, 务实求真求效。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寓德育于娱乐中。注重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特长,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学有所成。结合课程改革, 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入农村初中课程中, 为农村初中生拓宽创业之路。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实行师德、师表和德育工作考评制度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 以德立教的社会使命感。

3. 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家庭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原始价值观产生“第一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终身老师, 所以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注重自身素质修养。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会使孩子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家庭和睦、父母有修养、品德端正, 他们的孩子一般会有良好的品行。至于外出务工的家长, 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 多联系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尽可能利用务工淡季回家与孩子见面, 在孩子生日或节日时寄些衣服、食品给孩子, 多与孩子谈心, 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在无形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上一篇: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下一篇:涂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