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式教学法

2024-07-03

双线式教学法(精选8篇)

双线式教学法 篇1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 当时由美国哈佛法学院率先使用。1921年哈佛商学院也正式推行案例教学, 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 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 透过此种方式,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 实施之后, 颇具绩效。目前, 案例教学法主要在各高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 高职工科类课程应用较少, 而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路桥专业) 学生主要从事工程一线工作, 学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 它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案例教学法所提供的案例, 是实际场景中的两难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调动所有相关理论与经验知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 大大缩短了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课内课外双线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课内师生合作完成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课外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实训任务, 用一个个工程案例将知识的讲授串联起来, 在案例分析中讲解知识点, 通过让学生参与工程案例分析, 达到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在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很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 近年来, 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 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将大量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强加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主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 高职路桥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两类课程不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一类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如《路桥养护技术》。这类课程往往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 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由于项目化教学不系统介绍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 高职学生基础较差, 自学能力不强, 这类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时, 学生往往很难完成项目实训任务, 导致这类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教学效果不佳。另一类是施工类课程, 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这类课程往往需要学生在施工现场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 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的施工项目, 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学校建设这样的工程项目用于教学, 成本太高, 因此很难实现项目化教学。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不仅具有项目化教学的优点, 即建立一个真实情境, 让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知识的能力, 而且改善了部分专业课程不能运用项目化教学法的局面。首先,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内课外工程案例分析, 将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 将知识的学习融于案例分析之中, 在课内教师示范工程案例分析以及师生合作完成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已经将本模块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实训任务需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既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将知识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又弥补了项目化教学法不系统讲授知识的不足。其次,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分析实际工程案例, 只需要收集合适的工程案例供教学使用, 不需要建设实体工程项目, 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成本, 使任务驱动教学变得容易实施。

三、实施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所需工程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的核心, 离开案例, 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 不合适的案例也无法用于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一) 真实性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要取材于实际工程, 不能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 因此所用案例都是真实的工程案例, 案例的客观真实性, 就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中, 采用真实的工程案例就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 让其通过对工程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 在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方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典型性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应能反映一般工程原理, 通过案例的分析能总结出基本原理, 解决一定的问题。教师示范案例要与每一教学模块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每一模块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要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教师示范案例中讲解的所有知识点和技巧来完成师生合作分析案例和学生自主分析案例。

(三) 难易适当

在进行案例的选取时要合理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 案例过难学生难以分析、很难归纳和总结相应的原理, 容易打击学生信心, 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案例过于简单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没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四) 启发性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可能多个答案都是合理的,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地去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在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组织

采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要提前做好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以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为例, 可根据专业内容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设置三个教学单元, 即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和案例实训, 具体教学组织如图1所示。

(一) 教学单元一:案例展示

本教学单元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精心挑选的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 以展示案例为载体讲解案例的分析方法, 引出本模块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知识, 融知识讲解于案例分析中,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二) 教学单元二:案例分析

本教学单元为师生合作完成案例分析, 采用三步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引入工程案例, 各小组分组进行案例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过程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小组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 总结出正确的分析方法。同时, 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积极表现,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单元三:案例实训

本教学单元为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实训任务, 采用五步教学法。课前教师要搜集适合课程教学的案例作为学生的实训任务, 让专业的实训案例成为学生能力训练的载体。课堂上教师布置案例实训任务, 课外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学生完成案例实训之后, 展示并汇报实训成果, 教师对学生在案例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点评, 指出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最后, 教师要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巩固和拓展本模块知识点。每一教学模块设置多个案例放在不同教学单元完成分析, 同时可设置多个案例任务,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将几个案例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不断纠正前面犯过的错误, 提高案例分析水平, 达到专业能力逐级递升的目标 (见图2) 。

五、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在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考核评价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采用对每一教学模块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 结合小组自评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成果汇报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 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 注重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部分成绩由小组组长评定, 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将每一教学模块考核成绩及时公布, 在各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一) 教学模块成绩评定方法

教学模块考核成绩为每一教学模块成绩的平均值, 每一教学模块成绩采用百分制, 由任务完成情况、小组自评、成果汇报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组成。

1. 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部分成绩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任务完成书面成果质量给出该部分成绩。

2. 小组自评占10%

这部分成绩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由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给小组成员打分, 小组组长给出的自评成绩要交由教师复核, 小组组长该部分成绩由教师给出, 通过教师动态调节小组组长成绩, 保持该部分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3. 成果汇报情况占10%

这部分成绩考核学生总结成果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评选出本组汇报人, 汇报人实行轮换制, 小组成员共同制作汇报材料, 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人的成果汇报情况给出该部分成绩。

4. 回答问题情况占20%

这部分成绩考核学生对本模块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每个学生至少回答一个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该部分成绩。

(二) 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总成绩由教学模块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教学模块考核成绩占6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程总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i为各教学模块的成绩, n为教学模块的数量, B为期末考试成绩。

六、路桥专业课程教学运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学校路桥专业自2010年在《路桥养护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改革以来, 已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和讨论, 学生们感到深奥的理论不再抽象和枯燥, 而是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期末考试最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做了一学期的教学试验, 即对学校2008级路桥专业两个班各56名学生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 期末考试采用同样的试卷测试, 测试结果见图3和下表。

如图3所示,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级总体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班级高11.3分, 说明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级总体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班级;表中数据显示: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级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班级, 且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级未出现不及格情况, 而传统教学班级不及格率接近15%。为了找出两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差距较大的原因, 对试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果显示原因有两个:其一, 传统教学班成绩分布不平均, 两极分化较严重,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分数大多集中在平均分附近, 说明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吸引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其二, 传统教学班总体考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案例分析题错误率高, 案例分析题是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题, 传统教学班主要侧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致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双线并行式案例法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外, 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故而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班案例分析题部分明显答得更好。

(二) 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或睡觉, 或玩手机, 教师偶尔提一个问题, 也没人敢回答。采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的班级, 学生没有时间开小差, 他们忙于思考、讨论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对老师提供的工程实际案例也很感兴趣, 老师还没有提问时, 就已经有人主动指出别人方案的不足。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使学生善于思考, 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 敢于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他们将来走向工程一线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 提升了任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促进了学校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以案例组织教学, 对教师备课、讲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首先必须搜集工程案例, 要做到对每个教学案例都认真选择加工, 反复推敲, 以使每个案例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 教师假期都忙于到工程一线搜集案例, 改变了过去教师不愿意到工程一线实践锻炼的局面, 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可以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 学校的师资力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七、结语

自全国高职类院校大范围开展教学改革以来, 项目化教学似乎成为了教改的唯一途径, 但一些不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在路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应用改变了这一局面, 自2010年《路桥养护技术》课程教学采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以来, 学校不少教师开始接受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 说明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改革已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目前, 市面上还没有与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相配套的教材, 不少课程仍然采用按章节体系编写的传统教材, 教师采用给学生印发教学补充资料的方式维持正常教学,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成本。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正在组织编写一批双线并行式案例教材, 并已纳入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研究课题, 出版的双线并行式案例教材将作为课题研究成果。此外, 双线并行式案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路桥专业课程教学, 也可作为其他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

[3]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新旧知识相结合——双线教学 篇2

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即新知识的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即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外围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双线教学是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促进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场》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场》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外围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

双线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一些独立性强的新知识不必要强行搭配副线知识。例如《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否则会有不伦不类之感。

2.副线教学应服从于主线教学,如果过分强调双线兼收,过分追求副线教学喧宾夺主,则必然会造成对主线教学的冲击而导致双线教学功能紊乱。

3.双线教学不是单纯依靠加大作业题量,从而采取多见多识的题海战术。

只要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的整体属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信息反馈,根据教学活动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主副双线关系以趋于合理,双线教学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双线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园林制图,双线并行式,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1引言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却仍然没有掌握。因此,许多院校、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始积极的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在这项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教学。河南林业职业学院采取的就是双线并行式项目教学改革,即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课上依据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设置课程项目,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企业元素,课下再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与课上项目类似的工作任务。

2改革前的课程情况

课改前教材还是传统的章节式教材,理论内容多且难,上课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配合综合实习的方式进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较完整,有一定的制图能力,但是识图能力比较差,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双线并行式课改的简要思路

3.1精简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相融合

传统的制图教学重视系统性和完整性,各部分内容都要讲,内容繁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缺乏实践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制图的条条框框记得很多,而实际绘图能力较差,不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此,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时数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精简,提高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使《园林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内容包括“制图基本知识”、“识读和绘制投影图”和“识读和绘制园林专业图纸”三部分,各部分内容调整如下。

(1)制图基本知识部分。传统教学包括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园林制图的相关标准及几何作图和徒手作图的方法等内容。在新的教学中只重点讲授制图标准,其他内容不讲或略讲,由学生通过作业来掌握。

(2)识读和绘制投影图部分。传统教学中全面系统介绍了正投影(点、线、面、体的投影)、轴测投影、标高投影和透视投影的做法。在新的教学中重点讲授集中投影图的基本作图方法,略过一些复杂的图解作图内容如几何元素的旋转、复杂曲线和曲面的画法、标高投影等。

(3)识读和绘制园林专业图纸部分。传统教学中只讲授园林设计图的绘制与识读,但是园林专业图内容复杂广泛,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因此,在新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园林工程设计实例,详细的讲授了各种园林设计图的作用、内容和绘制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地“识读和绘制某个小广场的一整套图纸”这个典型工作任务使三部分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图纸间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递进关系来安排课程的实施过程,并对图纸成果进行考核、展示和评价。课程设计了6个课上完成的子项目,同时又设计了6个与课上相对应的课下独立完成项目,全课采用双项目并行模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制图和识图能力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制图教学中,全部内容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学生参与不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学生课下总反映课上都能听懂,但是做作业时又无从下手。为此,采取了分组教学模式,将班级学生按人数多少分组,四人一组,并选一位组长,每次课先由教师布置任务,再由组长带领组员去探索实践完成任务,接着每组来展示并汇报各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归纳,对个别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常能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和深化。多种教学形式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绘图作业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明显提高。以前课堂提问无人举手,现在大家都争相发言,因为要互相评比,所以学生从之前的做作业敷衍了事到现在互相比着学,图纸作业都较以前更规范、整洁,谁也不想落于人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下任务完成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团队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多学生都反映现在的课程教学让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学了有什么用,学习目标都更加明确了。

3.3调整课程考核方案,注重过程考核

传统的制图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形式也是卷面考核,期末考试的分数占比总分的70%,很多学生平时作业应付了事,绘图极不规范,图纸脏乱差,期末考试只要稍加复习都能考及格,仅仅是为了及格而考试,严重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此,对考核方案进行了调整,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项,前者占比70%,后者占比30%。过程考核中包括素质能力(15分)和专业能力(55分),期末考核以卷面考试为主(30分)。素质能力考核又分为合作能力、工作纪律、严谨态度各5分,专业能力考核又分为项目过程实施40分,实际操作15分。每次任务实施后,教师、学生小组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打分,最后成绩取六次任务的平均分。

3.4结合实际,编写园林制图教材

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传统的制图教材学时多,内容难。为此,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密切联系园林专业对制图课的要求,作为主编单位参加编写了国家高职高专园林类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园林制图》及其配套使用的《园林制图习题集》。新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将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精选了大量的园林图实例,体现了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4实施效果

4.1知识、能力目标的提高

《园林制图》课程的改革思路得到了很多兄弟院校专家老师的认可,并且在教学检查工作中学生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制图作业的规范率也由原来的55%提高到了85%;《园林制图》课程考试的通过率由先前的71%提高到了92%。此外,从其他学科的作业上来看,园林制图水平确实在提高,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作业质量提高很多。

4.2素质目标的提高

通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各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任务书和并行项目的学习,培养了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对图纸绘制标准的严格执行,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工作的严谨性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以小组合作作为评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间互评,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社会在发展,改革就必然不可停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也应及时进行改革与探索。上述的课程改革实践只是目前现阶段的一个教学总结。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将继续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前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段大娟,张涛,杜鸿云.《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0~23.

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双线结构法探微 篇4

“叙事文的特色在流动、变化”(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流动”“变化”不但是指语言技巧,还指记叙文承转的方式。在常态的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常常在单线结构的“承”“转”“起”“阖”中下功夫,“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元代范德玑《诗格》),但绝大多数学生难以驾驭单线情节的“跌宕起伏”,普通的故事往往只能“普通”地讲述,有时为了应对所谓的“出彩”要求,学生甚至不惜胡编乱造,故事面目全非,人物失真失神,毫无情理逻辑,记叙文写作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记叙文教学也因此常常显得“平静如水”、波澜不惊,乃至死气沉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双线结构构思十分必要。

双线结构既可以一明线一暗线(简称“明暗交织式”),明暗交织,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可以两条皆为明线(简称“双明并进式”),齐头并进,如龙应台《目送》。相较而言,明暗交织式的复式结构更臻出奇制胜、意味深长之妙,对于写作技巧的要求也更高,一般适合于在日常创作中细斟慢酌。“双明并进式”的复式结构更便于掌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提升,在日常的记叙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

“双明并进”,并列式讲述,呈现真实的情感“共鸣”。

采用“双明并进”结构,以并列式方式讲述故事的,龙应台的《目送》十分典型: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龙应台曾说,《目送》是如同“暗夜行山路”的人生体验,涉及到父母、生死,情感最深部分的书,没有办法讲。这需要独自面对的心力,只有历经岁月的磨蚀,才能拥有和体会。这样深刻的思索呈现在一篇文章中的方式却令人十分惊叹:《目送》中没有过多烦乱的叙事结构,简单明了:目送儿子念书长大,目送父亲载自己入学、多年后父亲离开人世。两个故事片段自然融合,既是源于内容上的契合:家庭血脉世代的传延;也是源于剪裁的干脆:就是选择生命中的一个相同场景的倒影。对孩子的目送中想到自己曾为子女也曾歆享父爱的幸福,转而以目送来结束上一辈之于自己的深情,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今后华安对他母亲的“目送”。并列式的双线结构并没有割裂文章的脉络,也没有分离人物的形象,而是在并列式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自己在生命中的特殊体验,情感在结构并行的点上找到共鸣,读者阅读起来也觉得温馨有味、情意厚重了。

由此也可以探知:并列式的双线结构并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写事片段并列或者叠加,就构成了故事的整体。故事情节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两个故事“各自为政”,这样的文章也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文章,充其量一篇“拼凑文”而已。所以,并列式的双线结构,表面上情节的并行,实际上在情感表达、故事主旨上必然有着相同契合之处,断不可割裂开来“形似而神不似”。

“双明并进”,对比式讲述,呈现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较并列式的双线结构讲述而言,对比式的双线结构设置难度要更大。故事片段选择对比的“点”在哪里?故事不能够为了对比而对比,对比如果不能为表现人物形象、丰富深化文章主旨而服务,对比也就剩下了空洞单调的壳。

2015年江苏高考有篇优秀作文,题为《陪你入眠》。故事采用了双线结构法,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她的母亲形象。文章前半部分写高考前夕的日子,母亲哄着我睡觉,担心高考中情绪不安的我,在陪伴中偷偷流下泪水,那一幕让自己感慨、愧怍不已。故事并没有在此收尾,而是很用心地链接起了母亲曾经照顾迟暮的外婆的日子:外婆病重,每日每夜哼着疼痛无法进食、无法入眠,母亲就这样耐心地哄着年老的外婆,跟她一起走过剩余的岁月,却不曾流泪。在流泪与不流泪之间的画面切换中,不自觉地呈现出了这样一位母亲的形象:在家庭老小间的奔波照料里,母亲吃尽了苦却依然不言不语地坚强地承受着所有生活的重荷。面对年迈的外婆,母亲问心无愧地承担起子女的责任,也许这也是最后的力量,这份坚强和忍耐背后有没有泪水?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孩子面前的母亲是多么的坚强!而面对幼小的孩子即将踏上人生的最重要的一段旅程,母亲安心照料的背后还有着对子女眼前学业和心理起伏的担忧、对她未来离家选择自己人生的不舍、挂念和忧虑。母亲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丰满了起来,当然,这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父母的样子、中年人的生命模样。中年父母的沧桑就尽在于双向的抚慰和双向的流离,而这,恰恰也是很多中年父母的魅力,他们是孩子心里最值得依仗的山峰和海洋。

“双明并进”,承接式讲述,呈现更清晰的故事回环和流动。

就单线结构而言,其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故事的完整流畅,一件事情从头至尾、不挂不隔地结束,但其故事单薄、行文平淡的特点也会被放大。承接式的双线结构则既保留故事的流动性,又增加其丰富的行文结构特征。做到既有大河入海时的一泻千里,不乏回旋翻转时的浪潮涌动。

我问祖父为何习字的那天,犹记得他的神色。祖父耸搭的两颊微微上扬,浑浊的双眸显出几时就有的对书法的痴迷。“是我的祖父教我的。”祖父欣喜地向我讲述儿时习字的种种,直至傍晚,直至天色渐昏黑,月华如水般静谧。案台一隅的素宣淡墨,低唱在时空的无知无尽的轮回里,渐化为笔端那一抹长长久久的不羁。

我是祖父惟一的孙儿,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弟子。从那以后,他牵起我稚嫩的小手,手把手地教手一笔一画,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在暖暖春阳下慵懒地斜倚在松软的椅背上,眯着戴褐色老花镜的眼睛注视着我,看我在楷行篆隶间行走,去望见化度寺的碑文那自在洒脱的筋骨,深幽的花木氤氲出盎然的禅意。

恍惚在这个时候我明白了,有一抹幻化为绕指柔的淡淡墨香在等待着我,去传承。

这是一条绵延至云端的不归路,我承载着世世人对书法的热爱渐行渐远。

祖父的坟头又添了几株新草。我依稀能望见,似是那个春日的早阳,肆意的倾泻,陌上草薰。因为那个时候,长伴我心,从未远去。

故事情节的流畅没有因为双线结构的设置而生出停顿凝滞,围绕书法的传承,也可以说是围绕亲情血脉的传承,故事从遥远的祖父时代的记忆说起,回到自己所经历的幼时光阴,仿佛是一个人的故事,又是两代人的故事,但是细细回味,何尝不是关于“传承”这个主题的故事?传承就意味着有过去,有现在,更有未来。狭小的篇章里,故事如溪水汩汩而出,不乏荡漾出的阵阵浪花。承接式的双线并行结构,让读者看到了故事的变化和统一,看到了故事的完整和回环,更看到了故事的流动和翻转。

“双明并进”,递进式讲述,呈现更深刻的主题。

相较承接式的双线结构讲述而言,递进式的双线结构设置点自然在主题的深刻上,故事情节自然的延展,不足以传递更加深刻的命题。递进式的双线结构对第一条线的起点、第二条线的终点均有着较高的要求:起点的那一则故事很浅显,第二则故事就很难提升到非常高的地步,那么这样的主题就很难以深刻来收尾;反之,第一则故事很深刻,第二则故事提升的空间和难度就会更大,双线设置就可能难以继续。对于学生而言,我们也无法让他们挑选出极为深刻的两则故事,并且找到其中递进的讲述方式,来最终呈现极为深刻的主题。常常的做法是借助平常的故事,承接更为耐人寻味故事,达成感性和理性的升级,促成对生命、生活的思索。

早晨他被一阵细碎的声音吵醒,他从门缝中看见了父母正在收拾行李。当父亲抬起头眼神与他撞上时,父亲淡淡的说了一句,我们要去南方打工了,你在这里好好上学。

突如其来的决定让他不知所措,他们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最后机会就是送他们去车站。他记得那天,天空中飘着斜斜的雨丝,洗刷着他被泪水蒙住的双眼。他不是一个爱表达的孩子,可此刻泪水奔涌而出。他紧紧地抱着母亲,希望再感受一次母亲血液的温度,也想再闻一闻母亲头发的香味。当汽笛声终于响起时,他竟有冲动想矫情地追着火车跑。此时他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的一个黑点,终于明白了身处其中的伤感。

他常常一个人跑去车站,看着火车消失的那个黑点,他无数次想象着那个黑点一点一点放大,成为父母的影像。他能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渐渐变得麻木,他甚至开始厌恶,开始憎恨。

随着他脸上的青涩稚嫩慢慢的褪去,父母的头发也终于白了——他们终于回来了。可此时他即将踏上这辆通往远方的列车。又一幕剧上演了。十年前送别的自己如今成了远去的人,十年前远去的父母如今成了送别的人。只是主人公不同。

他曾经以为离去的人心中怀有前方的路,不会有离别的隐痛,可此时他的心如同撕裂一般绞痛。这么多年对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离去充满了不解与愤怒,而这个时候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感情终于随着泪水满溢下来。他多么希望火车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让他可以看清父母的脸,让他可以再一次,仅仅是说一声再见。

此时他的世界又一次被泪水淹没。多年之后的体谅让他为自己之前的自私后悔不已。坐在前进的列车上,他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一个站台——他知道这样的离别与欢聚之剧,永远不会落幕,于是他为开辟出一块小小的空间,属于他自己——

去怀念,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两则故事围绕一个主题“离别”行进。第一则片段是父母离开自己,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场被动的离别,人物在进退之间惶恐而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别离的发生,只能在内心一番激烈的斗争,这才是这样一片独特的土地上的孩子带有的真切体验,这样的场景显得真实而又情理之中。第二则片段是自己离开父母,对于父母而言这也是一场被动的离别,当然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场年少时预设下来的“报复”:“分别”留给最初年少生命的,往往是伤害、不解和怨恨。但是时过境迁,那个曾经目送的幼童变成少年,他的生命也在开始了新的求学征程之后,面临远离父母的伤感。于是,时间面前两代人达成了一种和解,一个年代人对上一个年代人的理解和悲悯。生命的迁徙,常常源自于无可奈何和不得不做。两则故事为什么是递进式的讲述而不是承接式?全因为两则故事关联后的讲述,呈现了更为深刻的主题,前后有了更深层次的递进思索。一个人的分别和一个社会环境里的分别,年少的离别和青年的离别——当中还穿插了年老的回归,都有着一种无奈的生存况味。“去怀念,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这就是此刻一个生命对这一场人生分别的全部感受,这一感受足以覆盖整个人生,乃至所有经历过这样分别的人们。

“文章是在对比、矛盾、转变、升华中缓缓落下帷幕的。”(夏丏尊、刘熏宇在《文章作法》),记叙文教学从双线结构设置上入手,也许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效果。

双线式教学法 篇5

关键词:沙汀,叙事学,结构

中国新文学史上, 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甚为突出。三四十年代, “不少卓特的短篇小说的作家”[1]纷纷崭露头角, 沙汀便是其一。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的他, 著有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 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2]

《在其香居茶馆里》, 写于1940年, 原载于1940年12月1日《抗战文艺》第六卷第四期[3]。这是一篇具有浓重地方色彩和讽刺喜剧风格的短篇小说。小说围绕国统区的兵役问题展开, 描写了川北回龙镇当权派和地方实力派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 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及其兵役制度改革的虚伪骗局。本文从叙事学的一般理论出发, 梳理《在其香居茶馆里》明暗相生的双线式结构特征。

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 它的须臾离不开时间的延伸。[4]作为一种独特的时间艺术, 小说文本本身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结构, 内含两种不同的时间:被叙述故事的原始或编年时间与文本中的叙述时间, 在这里, 我用文本的自然时序和文本时序来代替。文本时序是以自然时序为基础的被叙述者加工之后的产物, 服膺于叙事的需要, 自然时序被颠倒或者被前置。于是, 在叙事文本的外化时间中还原文本的自然时序就显得很有必要。

按照时序的概念, 首先还原一下《在其香居茶馆里》故事发展的自然时序:

1、新县长新官上任, 扬言整顿兵役, 过程有条不紊地展开。

2、联保主任方治国因对新县长的整顿“役政”信以为真, 且为缓和市民的围攻压力, 糊糊涂涂地上了一封密告, 幺吵吵的第二个儿子被兵役科抓进城。

3、在其香居茶馆里, 方治国与扰攘不休的邢幺吵吵因密告事件发生激烈争执。第一回合交锋, 邢幺吵吵先声夺人。

4、原团总陈新老爷出现在茶馆, 邢幺吵吵与方治国先后和他交流密告事件的利害关系。

5、方治国激恼陈新老爷, 邢幺吵吵顺势夺取阵地, 事情闹到了僵局的尴尬。

6、经陈新老爷调停, 么吵吵终于让步, 联保主任却表现出置身事外的安闲自得。冲突迅速升级, 邢幺吵吵与主任在茶馆扭打。方治国吃亏见血。

7、人心沸腾的时刻, 蒋门神出场, 把邢幺吵吵的二儿子已经被新县长“开革”出来的消息带到茶馆。完全不在语境的蒋门神看着扭打双方, 关切询问。

对照复原之后的时序与文本时序, 我们发现, 这篇小说的时间变形并没有我们解构前设想的断裂得那般复杂。作品从事件3切入, 紧紧抓住“因兵役密告而在邢方二人之间激起的矛盾冲突”展开, 大致都按照事件自然时序进行。认真梳理,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明暗双线的交织穿梭, 也就是双线式结构的构思。在小说文本的展示里,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显在冲突的进行, 而潜伏在故事背后的暗线的发展推动着这个显在事件走向高潮。

小说一开始对环境和人物着墨不多, 而是直接进入冲突最终爆发的其香居茶馆, 一开始便介入到方与邢的激烈冲突之中。开门见山地通过冲突的一方———联保主任方治国的眼睛描述另一核心人物———邢幺吵吵的出场。简单一句话, 不仅交代了冲突发生的地点, 而且通过方治国内心活动的展示, 写出了双方所处的地位, 预示了即将展开的冲突。接下来, 通过邢幺吵吵的喧哗取闹, 我们知道了在他这个立场上事情的来龙去脉, 邢幺吵吵的无理取闹导致了双方矛盾的升级, 而这样的现实冲突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暗线进行的。操纵人物命运的幕后力量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 却统帅着整个情节发展。

单就明线冲突而言, 波澜曲折的描绘一点也不过分。冲突的双方在力量对比上的势均给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方治国联保主任的身份, 掌握地方政权, 同时手握邢幺吵吵二儿子缓役四次的把柄, 而土豪出身的邢幺吵吵仗着身份特殊的大哥和舅子以及陈新老爷不错的私交。双方旗鼓相当。而双方性格上的差异则是戏剧效果迭出的根源, 一个不忌生冷的“火炮性子”, 一个老奸巨猾却又稍显胆怯的“软硬人”, 横行霸道与“运筹帷幄”的激烈碰撞使得冲突扑朔迷离。小镇好面子的歪风邪气, 则成了冲突的催化剂。茶馆的特殊, 看客们冷漠而热切的期待, “面子”推波助澜地推动着冲突迅速地走向爆发的临界点。

操纵着这场闹剧最后走向收场的确切地说不是蒋门神, 而是“一心改革役政”的新县长, 只是他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露面。新县长役政改革是否算数?大老爷与新县长之间的暗斗谁能取胜?这一条隐藏在显在故事背后的暗流的涌动直接左右着小说显在文本的走向。通过冲突双方方治国和邢幺吵吵的激烈争论,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还原这一条暗线。新县长的假戏真做, 方治国的明哲保身, 终于导致了邢幺吵吵儿子被兵役科捉进城里。而邢大老爷碰壁和捎信人的来报也似乎在向邢幺吵吵宣布此次整顿役政没有回旋余地, 读者从行文的一开始就被推着往故事反方向行进, 虽然叙述者也无数次地点染役政改革虚假的伏笔, 却因为显在故事中人物的惶恐不安以及斗争的激化而信以为真, 等到结局来临, 极大的落差给了读者心理上很大的激荡, 哑然失笑却回味无常。

当然, 显在文本能够发展到最终大打出手的地步, 还要归功于蒋门神的来迟一步。从叙事的时空来看, 新县长与邢大老爷的暗线冲突已经率先有了结局。大打出手的双方还没能解决问题, 人心沸腾的时刻刚刚到来, 蒋门神从城里带来的消息无疑给当时的热闹场面泼了一盆冷水。两条故事线索在行文的最末终于以这样戏剧性的结束来了个胜利会师。作品的主题———揭露国民党的“役政”的虚伪与官场的腐败昭然若揭。

明暗两条线索的共生共荣, 以小延大, 以窄连宽, 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积弊批判的别具匠心。

参考文献

[1]茅盾, 《茅盾论创作》[M], 第539页,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2]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M], 第263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 第365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双线式教学法 篇6

双线干油润滑系统可分为手动终端、电动终端、电动环式、电动终端递进式等。目前济钢1700mm热轧带钢生产线普遍采用的是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

2 电动终端双线干油润滑系统的概述

电动双线干油润滑系统是集中润滑的一种主要方式。系统主要由润滑泵、换向阀、双线分配器、电控箱和两条供油管组成。润滑泵输出的润滑脂经过换向阀交替由两条供油管输送到双线分配器, 经过双线分配器定量分配, 送往各个润滑点。

供油管内的压力达到分配器所需压力, 分配器就动作。而分配器动作完成又使供油管内压力继续上升, 当供油管内各处压力都超过分配器动作所需压力, 分配器就全部动作, 完成系统的给油运行。

3 电动终端双线干油润滑系统的特点

1) 给油定量准确:分配器采用容积计量, 给油量不受外借因素的影响, 并且分配器有给油量微调结构, 可以准确的调整给油量;

2) 给油可靠:给油压力比较高;

3) 润滑点可以增减, 给油量可以调整;

4) 配管简单:可以在主管上任意引支管接分配器;

5) 给油范围大, 给油点数多。

4 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

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如图所示, 电控箱D内的时间继电器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运转, 供油主管装有压力操纵阀B, 当末端压力达到设定值时, 向电控箱发送信号, 电磁换向阀E换向, 润滑泵F停止, 系统完成一次供油, 经过设定时间间隔后, 系统再次工作, 从另一条主管供油。

分配器A内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润滑脂从A管进入分配器, 加压于先导活塞D, 先导活塞下腔与供油管B连接, 向贮油器开放, 先导活塞D在供油压力下, 移动到下端, 使主活塞E上腔与先导活塞上腔相连, 主活塞下腔与出油口相连, 供送的润滑脂进入主活塞上腔推动主活塞下移, 将其下腔润滑脂经油管C送到润滑点。

5 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常见故障

5.1 系统超压

电子限位松动或者损坏;换向阀未换到位 (电子限位松动或限位片变形) 。

5.2 供油延时

供油延时一般情况下由系统泄漏引起, 常见的泄漏如下:

1) 干油管线漏油;2) 分配器密封坏或者阀芯坏漏油;3) 保险片超压破损;4) 调压阀阀芯处有异物或密封坏。

5.3 加油泵加不进油

加油泵阀芯内部有空气使阀芯不动作;加油阀芯内部有异物卡住;中央油库无油。

5.4 系统能够换向, 部分分配器不动作

分配器坏,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更换分配器;更换分配器以后仍不动作, 可在分配器的主管上接上压力表, 观察压力是否达到设定值, 如果不能达到设定值, 则说明主管堵塞。因主管受外界高温影响, 润滑油往往会干枯结垢堵塞管路, 使管路压降增加。如果能达到设定值则说明下面一段支管堵塞, 或者支管阻力大, 应将分配器移位或是润滑副运行产生高于油压的负压, 需要调整系统压力。

6 管线连接注意事项

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的布局规则:尽量采用带状分布, 避免压差开关不是真正的末端而不能保证真正的末端分配器正常工作。

对于双输出的分配器, 禁止接一个点, 堵一个点。如果只需要一个点, 可以用三通将2个支管连接起来, 或使用单输出分配器。

对于压差开关的安装:通常情况下, 都是安装在终端最后一个分配器之前, 但是系统终端的条件差, 水流大, 温度高, 压差开关这类电子元器件容易损坏, 可以稍微改进一下, 在泵的出口直接安装压差开关在接其它管路, 只需要将压差开关的压力设定值调高一些, 这个值可以在接线以后, 通过检查终端是否出油确定。

在泵出油口前AB两管之前安装两个球阀, 用以供油延时 (即系统压力达不到设定值) 排除泄漏点。在出现泄漏时, 将AB两球阀均关闭, 系统压力能够达到设定值则有外泄或者内泄 (AB两贮油器相通) , A阀打开, B出脱开, 若能换向, 则A正常, 反之外泄, 若B处有干油露出, 则有内泄。

摘要:简述双线式干油润滑系统, 电动终端式双线干油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故障。

关键词:润滑点,分配器,润滑脂,压力

参考文献

浅析初中物理双线教学法初探 篇7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 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 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 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 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 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 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 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 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 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 若无特殊情况, 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 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 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 这种新旧知识结合, 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 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 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 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 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 根据教学具体情况, 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 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 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 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 或学习方法相似, 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 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 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 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 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 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 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外围知识障碍, 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 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 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 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 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 发挥其对比功能, 使知识更加巩固, 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已经学过的某些重要章节在以后教学中, 往往被多次选定为副线教材, 从而形成对某些重点知识反复进行系统扫描。这种在每经历一定时间跨度, 又重新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 并把章节教学中的智能训练的目标化整为零, 分散在未来的教学中, 或被逐一击破, 或被反复强化的教学模式, 无疑是一种经济而又实效的设置。而且属于“运用提高”层次的副线练习题对于反映“识记”和“理解”的主线练习题来说, 无疑起到了既可弥补其功能不足, 又可调剂学生学习情绪和均衡脑力强度的作用,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处于一种多层次思维、全方位求索、满负荷运转的训练之中。

这是教学应该注意避免出现的问题。双线教学法依靠纤细的教学副线贯穿整个教学阶段, 把重点教学章节的目标适度深化, 按照分步递进、分散重复的原则合理分配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 与主线相互作用。旨在促成新旧知识结合, 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如果把双线教学法看成是单纯依靠加大作业题量, 从而采取“多见多识”的题海战术, 形成学生的解题应对思维定势,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是对双线教学法的曲解和异化, 是双线教学所忌讳之举。只要教师充分认识教学整体属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 运用信息反馈, 根据教学活动具体情况, 不断调整主副双线关系, 以趋于合理, 双线教学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 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 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外围知识障碍, 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 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

双线式教学法 篇8

一、明线为主, 暗线为辅, 暗线服务明线

双线教学分明线教学和暗线教学两部分。明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 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暗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 其主要任务是为明线扫清外围知识障碍, 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明线教学的同时,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 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 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 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暗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暗线教学既有促进明线教学, 促进新旧知识递接和智能迁移的辅助功能, 又有对过去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巩固、补救充实并加以强化提高的自益功能。然而, 暗线教学服从于明线教学才是双线教学实施准则。如果过分强调双线兼收, 过分追求暗线自益效应, 喧宾夺主, 则必然会造成对明线教学的冲击而导致双线教学功能紊乱。

二、明线知新, 暗线温故, 暗线巩固明线

暗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 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暗线习题, 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暗线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 合理分配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 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一般来说, 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暗线基础知识, 并布置一定数量的暗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明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 若无特殊情况, 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不涉及暗线教材知识内容, 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暗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 使暗线教学运转正常。

三、明暗结合, 暗线补充明线

随着教学程序推进, 暗线教学对明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 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 暗线教学为明线教学扫清外围知识障碍, 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 以后的明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暗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 在明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 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暗线教材, 在明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 发挥其对比功能, 使知识更加巩固, 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实践表明, 这种新旧知识结合, 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 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明线日渐推进, 暗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 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 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 根据教学具体情况, 随时调整暗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明线课程进入有关的运用时, 暗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明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 若是暗线知识与明线知识性质相近, 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明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 或学习方法相似, 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明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 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 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 而有利于明线知识概念的建立。

四、明暗互补, 明暗综合运用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长远规划, 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 逐渐深化, 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 准确把握其在各次暗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 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 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双线教学法依靠纤细的教学暗线贯穿整个教学阶段, 把重点教学章节的目标适度深化, 按照分步递进、分散重复的原则合理分配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 与明线相互作用。旨在促成新旧知识结合, 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如果把双线教学法看成是单纯依靠加大作业题量, 从而采取“多见多识”的题海战术, 形成学生的解题应对思维定势,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是对双线教学法的曲解和异化, 是双线教学所忌讳之举。只要教师充分认识教学整体属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 运用信息反馈, 根据教学活动具体情况, 不断调整主副双线关系, 以趋于合理, 双线教学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下一篇:独特的戏曲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