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学(共12篇)
综合中学 篇1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度, 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更关系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以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虽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革逐渐进行着, 但至今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 如何科学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借助教育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增值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1]。国外有学者指出, 增值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是比考试结果更好的指示器, 能更好地测出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发展[2]。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 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也称为综合素质[3]。单中惠教授认为:综合素质,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 就是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4]。
2.增值评价
所谓“增值”, 就是指学生个体一段时间先后成绩进步幅度大小的比较, 这种界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5]。但这项界定仅关注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 “窄化”了学校教育内涵而受到了批评[6]。另外一种观点比较全面, 以我国学者任春荣为代表, 她认为增值是“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 与同一抽样中其他学校的起点相似的学生相比, 所取得的某方面或各方面的相对进步[7]”。结合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 笔者认为, 增值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各方面素质增长和进步的情况。增值评价即是以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来评量教师和学校教学效能的一种方法。
3.综合素质增值评价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就是将增值评价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综合素质测评中, 即是以学生一段时间内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的增值幅度为依据来评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效能, 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 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提升自我, 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在参考了广东、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和长沙等省市颁布的综合素质测量问卷后, 研究形成了包括2个一级指标 (基本指标和发展指标) 、8个二级指标 (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素质、身心素质、艺术素质、个性特长与创造性) 、19个三级指标, 共计25道题项的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卷, 问卷中每一道题项的总分均为100分, 允许有小数点为5的分数。该部分数据由研究者实地调查所得, 对象为6所高中, 其中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所, 长沙市示范性高中4所。其中1所高中所在地为岳阳市 (该所中学为湖南省示范性中学) , 其余5所高中所在地均为长沙市。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综合素质自评和综合素质他评三个部分。经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综合素质的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间高度显著相关 (p<0.01) (见表1) , 这表明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是具有有效性的, 同时也表明自评与他评间紧密相关, 遂在后续研究中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
调研采用同时调查该校高一和高二同学的同时性横断设计1, 研究以同一学校高一学生综合素质测查得分与该校高二学生综合素质测查得分的差值为增值 (增值 =S高二─S高一) , 增值类型分为正增值 (S高二─S高一>0) 、负增值 (S高二─S高一<0) 亦或零增值 (S高二与S高一均值无显著差异) 。
注:“r”是指综合素质自评与他评间的相关系数。“指标”是指综合素质的测评题项。**p<0.01
三、统计结果与解释
1.中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整体增值情况
研究假设:经过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后, 中学生综合素质会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研究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法, 将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均值比较, 以均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标准, T检验结果如果显著, 则表明学生在综合素质某一方面出现了增值, 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值类型为正增值 (S高二─S高一>0) 、负增值 (S高二─S高一<0) 亦或零增值 (S高二与S高一均值无显著差异) 。根据前面对综合素质的定义, 研究者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术情操、个性特长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六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考量, 并将增值情况的检验结果汇总如下表 (见表2至表6) 。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T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对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没有增值;而对诚实守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t=2.58, p=0.01) , 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 (1.45) 。总体而言, 高二年级较高一年级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均值都有所下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上升, 中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没有进步, 甚至在诚实守信方面出现了下降趋势 (见表2) 。
表3表明,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年级对知识结构、方法能力和态度习惯三个方面的影响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01) 。总体而言, 高一年级在这三方面的均值都要高于高二年级。随着受教育的增加, 中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这与年级增长带来的知识难度和学习压力的加大密切相关 (见表3) 。
表4表明, 年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没有增值;而对体质健康和体能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总体而言, 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素质要比高二年级的好 (见表4) 。
从表5可以看出, 年级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没有增值;而对艺术表现、艺术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影响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01) , 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负增值, 尤以体育和学科个性特长的负增值幅度最大 (见表5) 。
表6显示, 年级对实践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影响都存在显著差异, 尤以成果表现 (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的数量,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现情况) 和新意成果最为显著 (p<0.001) , 出现了最大程度的负增值。总体而言, 从高一到高二,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负增值。从所有指标的整体分数来看, 成果表现的平均分 (71.68和66.67) 最低。从增值程度来看, 尤以新意成果的四个方面负增值均值最为显著 (4.87~6.06) , 其次是个性特长的三个方面负增值均值较大 (3.66~3.94) (见表6) 。
2.不同学校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增值表现
在此基础上, 研究以年级自变量的两个水平 (高一和高二) 的得分表中综合素质增值分的差异, 通过对年级与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各题项上交互作用的考察, 以及进一步对交互作用显著的题项进行的简单效应分析, 考查了增值分在各个学校上变化, 也即学校的增值差异。按同样的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法, 将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均值比较, 以均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标准。T检验结果如果显著, 则表明该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某一方面出现了增值, 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值类型同样分为为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通过对6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值情况分别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 2所省示范性高中在能力技能、成果表现、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大幅度的正增值, 其余方面负增值也相对较少。而在市示范性高中中, 综合素质某方面的正增值极其少见, 只有1所在体质健康方面呈现了显著正增值, 而大范围的负增值集中显现在长沙市的某2所示范性高中中。
四、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1) 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 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可知, 中学生综合素质增值类型基本表现为零增值或负增值。说明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并未有效落实, 全面发展的目标也还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教育改革不彻底, 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存在。虽然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提倡多年, 但目前的教育体制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 追求高分是许多学校、老师乃至家长的唯一目的, 高考定终生的结果导致学生一味盲目地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上升, 中学生逐渐丧失了个性特长发展而趋向于成为高考的统一批量产品。
第二, 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比如上课形式单一, 基本都是教师一味灌输, 师生互动较少[8];德育缺失, 学校和老师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如何应试, 而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空泛枯燥的政治理论课, 生活实践方面道德素质的培养较少;学校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与活动, 很少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和思考的精神;实践课程较少, 学生本应该单独完成的实验演练为多人合做甚至只能观摩,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
第三, 许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只流于形式而并未有效落实, 学校走走形式, 学生敷衍了事。
(2) 不同的学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同的增值表现
总的看来, 尽管整体上各学校综合素质出现了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具体就某些学校而言, 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的分布则明显不同。省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正增值要明显强于4所市示范性高中, 其负增值也要明显弱于长沙市的4所示范性高中。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校际间的资源差距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讨论
多年来, 许多学者专家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大量探索, 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激励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 现行的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如: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素质测评方法和理论研究;缺乏先进的测评工具;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中, 被评价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9]。
在中学阶段, 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先天素养、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状况等迥然不同, 其综合素质也一定会存在差异[10];另一方面, 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各方面素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 他们各方面素质发展尚未成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如何科学正确地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评量, 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方法的运用, 可以有效地缓和这一困境, 它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值为参照来评价学生进步幅度, 相对于传统只重结果的评价方法, 增值评价更关注评价的起点和过程, 不仅能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还能分析出与学生综合素质进步相关的各类因素, 便于学校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根据个体差异及时调整和矫正, 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学生在增值评价中, 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这种弱化横向比较、凸显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在不久的将来, 中学生综合素质增值评价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启示与建议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路, 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更好地运用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综合素质各项指标, 针对增值评价统计结果中负增值较为显著的几个方面,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只有诚实守信这个指标出现负增值, 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等现象, 对考试与分数的过分注重可见一斑。因此, 加强对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 降低对分数与排名的过分重视,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
2.在身心健康方面, 不仅要丰富学校体育锻炼的方式和内容, 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同时学校应该有效地普及心理学知识, 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无限制地灌输文化知识, 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
4.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 政府不能只重视优质学校, 而要平等地关注每一所学校, 尤其是扶持薄弱学校, 千方百计缩小校际差距。
参考文献
[1]胡世军.基于高考的学校增值评价研究.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2.
[2]AndrewT.Student improvement better indicator than exam results.Education (UK) , 2006, (205) .
[3]张素敏, 李伟, 张晓云.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考试周刊, 2008 (4) .
[4]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亮.普通高中学生增值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WilliamL.Sanders.Value-Added Assessment fromStudentAchievement Data:Opportunities and Hurdles.Journalm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14:4, 335, 2000.2000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anufactured in the Netherlands.
[7]任春荣.增值测量法—公平利用考试成绩评价学校效能的科学途径.中国考试 (研究版) , 2007 (4) .
[8]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9]陈文娟.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其评价研究.镇江:江苏大学, 2010.
[10]张乐为.中学生增值评价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2.
综合中学 篇2
孔子曾经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喜欢上了这令老师,才有可能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真正接受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是一回事,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认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他们会在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意见满腹。尊重学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教师做到真正地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教师。
二、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教师易当,但当好难。因为教师不但要把书教好,而且还要把人育好。我们不但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家长”、”朋友”的角色,而且不但要扮,还要扮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个学生曾这样写道:”课堂上能用眼神关怀我,当我疲倦、厌学时给我以提醒,课下能够静听我的心声、排解我心中烦恼的老师,才是我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信赖的朋友!”还有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我缺少的不是批评和斥责,而是关怀、理解和包容。”从这些学生真挚、诚恳的话语中,我们是否读懂了学生那颗既需要严又需要爱,既需要教又需要哄的幼稚无邪、天真烂漫的童心呢?一方面,他们那颗充满求知欲望的心需要我们去满足,他们那颗童稚的心灵需要我们去塑造。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诸多烦恼,又需要我们去引导、去解脱,使他们愉快地度过青春期,排除成长所带来的烦恼,从而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要在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在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
三、技高一筹,德才兼备,以德服人
在学生的心目中,文化修养高,德才兼备,能够在某些方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心,也是一个好老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苦练教学技能,争取使每一节课都能妙趣横生、充满活力、都有学生意想不到的内容。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之功,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论述文)1000
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师的关爱在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师爱的班集体是不和谐、不快乐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势必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个性品质。教师的爱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把”以身作则”当做无声之教。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他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多下工夫,不光要使学生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在仪表上,应当服饰朴素、整洁、大方。在待人接物上,应当热情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态度和作风上,应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开拓创新。在品格和情操上,应当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是非分明,公正守法,开朗坚毅。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备上述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教书育人,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等,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同时,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促进学生向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教育原则。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其智力特长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者,应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职业道德是一名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论述文)100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就学习问题的”问答”式交流,教师还应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并有针对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用看、聊、访等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是对于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尤其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兴趣、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教师不但做学生的引路人,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将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的现实能力,并使这种能力逐渐增强„„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3)信任学生,做学生坚强的后盾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需要教师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才能在未来获得学生的信任与爱。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在教学中,哪怕仅仅是教师投向学生的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论述文)1000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合中学 篇3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生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53-01
综合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内容涵盖了诸如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绝大部分领域,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政治课这一阵地,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多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要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注意前后联系,概括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知识去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对于课堂小结,尽可能让学生去归纳总结等。
第二,运用练习检测手段,增加提高、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命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考查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考虑到考查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到参考答案的层次性,全面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认识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举办校园辩论赛,学生围绕辩题去找材料,立观点,构体系,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都统一到运用上去,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组织多类兴趣小组,对课本内容进一步延伸、深化、升华,也能启迪学生思维。
第四,举行时政热点评论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时政热点评论和专题讲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并培养学生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以及运用社会科学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
第五,开展学科综合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把课堂向课外和社会延伸,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并且中学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取大量展现社会生活方面的素材,充分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学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教材内容,每学期可组织一至两次课外综合考察研究性学习活动。先确定考察时间、内容和路线,然后引导学生实地调查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大量感性材料,经过理性分析,从不同的选题、不同的角度分别写成调查报告或综合小论文,培养学生描述、阐释、论证、探讨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2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循序渐进法。根据知识内容的深浅,教学进度,学生认知能力和特点,综合范围由小到大,从一框题一节一章到一学科,综合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政治学科到其它学科,从政治理论到社会现象。
第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终极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可针对同一社会现象,让学生运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对于重大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不同社会现象,鼓励学生在不违背科学理论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拓宽想象空间。
第三,以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知识对象作全方位的认识,才可能进行综合。为此,必须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的分析,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要善于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矛盾分析法,并将这些思维方法运用到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之中。
第四,给学生以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每一份成功都是建立在个人自信的基础之上。很多成功的教育家,其成功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引起学生的自信。因此,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制定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去尝试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消除对综合能力“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
3 立足于学科基础的夯实,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工作
第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微观上力求全面把握每个知识点,包括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运用等。比如“矛盾”概念,首先通过寓言故事“矛盾”了解矛盾概念的来源;其次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含义及关系;再次,要了解哲学上的矛盾不同于逻辑上的矛盾,最后还要了解矛盾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矛盾及矛盾规律,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了解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在矛盾观上的错误倾向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将矛盾和与此相关的一切概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矛盾问题”上的综合能力。
第二,从客观上把握知识体系,注意各章、节、框题之间内在联系,注意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坐标,做到对知识掌握的系列化。例如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教学,可以先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基本事实→基本观点(世界观)→基本方法(方法论)→基本运用(联系实际),这样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系列化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浅谈中学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4
要提高学生素质, 尤其是综合能力的提高, 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把兴趣看作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 心理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 最稳定的因素, 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 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 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兴趣的形成从低到高有三个阶段:一是有趣;二是乐趣;三是志趣。针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语文课上的听说训练
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 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 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变得腼腆, 甚至有些同学上课回答问题, 声音低得就听不见, 低着头, 搓着手, 很难为情的样子。我就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进行听说训练, 刚开始, 很多同学走上讲台, 面红耳赤, 手足无措, 词不达意, 甚至有的同学一句话也说不成, 我便加以鼓励。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布鲁纳温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我就让同学从讲故事, 读小诗开始, 经过几轮训练, 绝大多数同学不再害怕, 基本克服了课堂提问不大方的毛病。
二、改变语文教学中少阅无读的局面
素质教育虽提高好几年, 报刊杂志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 但现行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农村中学, 仍不能乐观, 对升学率的要求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学校为迎接各种考试免不了应试教育的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 必须注重: (1) 朗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大多文质兼美, 读来琅琅上口, 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冰心的《小橘灯》等。引导学生用正确, 流利的普通话朗读, 这些作品, 积累经验, 需要时召之即来。 (2) 复述。复述是一种常见的锻炼口语的方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复述课文。如:《小橘灯》中小姑娘制灯, 赠灯的过程。 (3) 评论。一是对问答做出全面评价;二是选取一篇文章, 就其中心, 语言, 手法等方面, 做出评价, 说出感受。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中学写作教材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教材, 而是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的。作文必须贴近生活,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长斯以来, 作文教学在命题上出现一种思维定势。如:刚开学让宵生写《我》, 《我最难忘的·……》国庆节写《祖国颂》等。学生小学写, 中学还要写、循环往复,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可针对性让学生自由命题, 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至少不会无话无说。
四、扎根教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中学综合实践课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立足于探索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探索多种途径,努力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成: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长由分管年级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实施现实的经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新亮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各年级形成序列大主题,各班在大主题的总领下确定小主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以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七类,即生命与健康、安全与自救、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活动)设计的内容设定为五类,即自我发展设计、家庭活动策划、校园活动策划、社区活动策划、创新设计制作。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现状及其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校及社区支持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政教处统一安排下,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有关培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观念,熟悉、掌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基本内容、技能,了解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以“思想先行”为健康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拟开展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如下。
1、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设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从熟悉、关注的社会实际角度选取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体验民俗、生存锻炼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政治、经济类活动如“政策宣传”、“消费导向”、“呼唤诚信”、“义务书画”等进行。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指导学生统一纸张格式认真撰写活动体会心得留存。
2、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校学生广播站、各类文艺社团、学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舞台,开设“理想、人生”、社会人文、科学实践、时事专题以及劳动技能如摄影等校本课程包括讲座、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必须根据年级师资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资源选择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要时有些活动可以考虑跨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以达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跨班级或跨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各年级应及时总结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经验总结等个人资料的归档工作。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此类活动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和
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可以是大型社会公益义务活动,如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的环保卫生公益劳动、大型社会活动的义务宣传等;也可以是社会重大活动日如“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类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积极参与上述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以个人或自愿结合的活动小组,开展如到父母单位服务当义工等社区服务活动,完成学生活动体验小结将载入学生档案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4、校内服务活动
校内服务活动主要有“帮困助学”、定期义务劳动等。学校将统一课表,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每天有一个班级在校内开展义务劳动。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值日卫生、卫生包干区整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开展“不让一个同学落伍”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爱心帮困活动;竞争参与学校图书馆、专用馆室管理服务活动和“学生文明示范岗”、“常规管理学生服务团”等服务管理工作。各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将所参与开展的服务活动以书面形式及时总结以载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程实施的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临时调整,但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级段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按照“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年级组织学习、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智慧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各年级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收集原始活动资料(如活动教案、调查报告、评价表、总结论文等)统一归档,期末上交教导处。
3、加强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与书籍,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开展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的录象,听课等活动,采用内外并举的策略。
神木中学高考理科综合备考策略 篇6
关键词:高考方案;科目;经验
一、学校组织管理方面
1.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理科综合是大科目,需要三科老师的密切配合,学校应该培养理综组每一位老師和理科班每一位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让他们认清形势,寻找自己的不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成绩,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2.重视管理学生。学生的成绩高低与自身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如何管理学生,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逐步地提高学习成
绩,我们对尖子生(前20名)和临界生明确到人,重点关注,让老师分类指导,对弱项科目加以指导训练,及时反馈学情,其目的是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心里有数,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好高三周考(每周一次)校际联考(榆、神、绥、靖四校联赛),参加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通报情况,解决问题,商议对策,认识分析学生成绩及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让每一次考试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组织“四校”联赛的表彰暨学生动员大会,及时了解高考备考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士气,让每一次联赛有一个新的收获。
二、备考管理做到精细化
1.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应放松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既要争分夺秒,又要学会减轻压力,所以学校在高三组织篮球赛,小型运动会,增强学生的体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时“忘乎所以”,快乐学习,快乐备考。时间方面除自习外,学校安排星期天、一、二、三天每周转换周考,各科每两周轮换一次周小题训练,让学生争分夺秒,投入到备考当中。
2.管理好课堂,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实施“352”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管理好备课组及教研组,任抗战、王文阁牵头,武小平总负责狠抓集体备课,落实基础知识点,突出重点,做到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讲评统一。研究突破高考理综成绩提高的瓶颈问题,让备课组真正成为复习备考的重要策源地。
三、备考具体策略
1.统一思想、树立目标、明确理综在高考中的地位。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综合科的备考工作,二轮复习开始就进行综合组集体备课,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三科的老师树立共同目标,合理分配辅导时间,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获得共赢,备考的过程中先提问题,后想办法,充分认识理科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性,真正让备考获得实效。
2.制订好复习目标,提高复习效率。根据高考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学情,要求高三的理化生三个备课组判定相应的学科备考策略,对照考纲逐个知识点进行落实,抓主干、抓重点、突出热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抓基础题、争基本分、特别是第一轮的复习,要细致,绝不能走马观花,不重视基础,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绝对不可能复习好。所以在选择习题时应控制题目的难度,控制难题的数量,面向基础知识的熟练与巩固。判定好复习计划与目标,提高复习的效率。
3.规划落实各轮的复习时间要求。我校多年来形成习惯,充分让学生留出复习时间,高一高二两年尽可能把新课结束。物理科:高二的半年中期考试后进入一轮复习。生物化学期末考试后结束新课,上高三进入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时间4~5月中旬。强化对学生的提升作用,整合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体系和学科思想方法,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
总之,理综的备考工作十分重要,任务也十分艰巨,如何让学生在这门课上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十分重要,“得理综者得天下”确实有其道理,希望在后面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能共同想一些好的办法,好的策略。真正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成绩最大化,让我们的2013年全年的高考立于不败之地。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7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是关系到综合实践课程成败的关键, 因为教育方针是确立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可以使我们对教育方针有新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宏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容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片面追求升学率, 对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宣传少了, 以致产生了错误观念, 注重应试教育, 放松了能力培养, 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面对新的机遇, 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积极投入教改, 制定目标, 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 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观念、课程的性质等。为此, 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如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请专家作讲座, 组织全校教师专题讨论, 赴外地考察学习等, 从而正确认识设置综合实践为必修课的重要意义, 把握课程内涵、更新观念、明确课程目标。在实施该课程目标中, 根据我校特点, 明确以下目标:
(1) 引导学生从社会中、自然中、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例如,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收入问题等在调查探究中, 让学生增长见识,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调查的积极体验和相关经验, 从而增强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认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体验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加强多方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萌发创新意识。
(4) 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加重负担, 对综合课程时间优化, 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发展学生兴趣, 形成健全个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 丰富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 它强调学科间的整合, 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1)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选择学生感兴趣, 有现实意义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把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融为一体, 有计划地实施。
(2) 挖掘学生中资源, 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 探究实践为之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灵活选择和确定。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 但应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 有教师和学生或小组个人去发挥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 寻求人们关注的热点, 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因为农村是广阔天地, 可就地取材, 挖掘深层次问题, 这是我们学校的先天条件。
(3) 挖掘好教师资源。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 应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师傅, 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其次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组织各年级的教学骨干, 安排好具体的可实施操作方案, 结合本校特点订出活动次数, 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使教师相互配合, 切磋提高。这样, 既分工又合作, 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 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 为加快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中学历史地图与综合能力浅谈 篇8
作为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环节,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升学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综合能力成为现在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为适应新课改要求, 同时更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对地图的选择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每一位教师注意, 比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如何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在读图、识图中存在哪些误区?如何选择地图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 这些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
一、我们要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图的作用
在教学中使用地图,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地图中包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 同时也包括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因此, 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也是适应高中学科综合的要求。在文科综合中, 地图往往是连结三个学科的纽带。我们往往遇到的情况是, 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 经常是以一张地图为载体的。因此, 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知也就能够提高学生在文科综合方面的能力。因此对地图的使用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例如, 在一幅《海洋时代》的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就涉及到了历史政治地理多个学科, 从历史上讲包括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扩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盛后阻隔了东西方通道等;地理学上涉及到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新大陆的发现, 在航路中所涉及到的地名、洋流、季风等问题;政治学涉及到了殖民地于殖民国家的外交, 以及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等。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图, 并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教学的要求, 更要切实地做到学有所用, 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 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改变过去以讲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 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 也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具体到历史教学中, 地图的使用便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首先, 地图不同于课本上的文字, 地图能更形象地把知识展现给学生, 因此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 地图也能够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地图是一个很好的传递信息的载体。
最后, 地图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学科的跨度是文字所不能比的。因此, 面对地图的重要性, 我们不应把它看做是新课改的要求, 更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
首先, 要更好地达到使用地图的效果, 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难度适合学生的地图。在这点上既需要历史教师的认真选择, 同时也离不开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已有大量地图, 一般难度不大, 但学生已习以为常,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此为主, 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选择一部分地图, 因为地图中所承载的知识往往涉及多个学科, 并且难度上要适合学生使用, 因此要与其他学科教师经常交流, 尤其是地理学科教师的意见, 以尽量选择难度适宜、并且知识含量大的地图。
其次,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精心挑选的地图, 我们更要选择最佳的方式把地图呈现给学生。现在的教师有很多种方式可供使用, 传统的包括挂图、地图册甚至教师在黑板上手绘, 这些传统的方式曾经起到过很好的作用, 现在仍然被很多教师使用。但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可以用投影仪和更现代化的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设备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媒介, 更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把地图呈现出来, 也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对现在的教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要做的不仅局限于所学的专业知识, 更要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熟练掌握,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再次, 要及时纠正学生在使用地图时的一些误区。我们把地图呈现给学生后, 通过教师的指导, 更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应用, 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会产生一些误区, 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
比如, 学生很多时候会习惯性地忽略地图上给出的一些信息, 而是单纯地回想课本上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答题往往与地图所给信息以及题目考查的不一致,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把读图的理念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有认真读图的习惯, 并且图中往往包含有重要信息, 如不注意很可能漏掉。再比如, 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事, 往往在历史中会忽略地图的重要性, 在历史学科中每一个年代、每一个地区都有特定的地图,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在学习和应试中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熟悉及敏感程度。
三、如何利用地图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前面已经说过就, 在文科综合中地图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 往往被用来综合考察历史、政治、地理三门学科的知识, 这也就决定了地图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载体呢?近些年兴起的比较历史学便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比较历史学的最大好处是通过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而得出两者的异同点, 进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把这一方法引入到中学教学中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
在《欧洲各世纪地图》中所包含的大量信息如果能充分利用, 便能很快解决欧洲历史的学习。比如, 从历史角度说, 1700年和1900年的欧洲地图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如果单纯从文字上看, 没有直观的感受, 学生便很难下手, 但从两幅地图上不难看出, 最大的差别在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与统一。如果继续从这一点下手分析两个时期政治和历史学科上的特点就不难形成系统。1700年以后工业革命从英国传入欧洲大陆, 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出于国内市场统一和国外市场开拓的要求, 两个国家渐渐走向了统一。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 便可以和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相互联系。因此, 从这种角度上说, 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地图而把几百年的欧洲史连成一个体系。
由此不难发现,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以及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沿着各自的历史规律同时整合了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以及如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一要求服务, 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地图便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但其中更需要广大教师的精心选择与指导才能使学生从中获益, 也才能体现地图在综合学科中的价值。
国外中学综合理科教学内容的研究 篇9
综合理科课程概况
综合理科课程是科学与教育、生活与教育的结合, 以学生的兴趣、自主性、创造性为中心, 主张进行活的教育性认识的教育。
目前, 综合理科的开发已成为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 新的综合理科课程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个别课程的复杂性, 难以对这些课程作出分类。不过, 吉本市参照拉瑟福德 (J, Rutherford) 等人的分类划分了五类综合理科课程: (1) 概念体系中心综合理科课程; (2) 探究过程中心综合理科课程; (3) 环境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 (4) 应用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 (5) 主题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些综合理科课程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 (1)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概念, 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全面观察、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向学生介绍关于科学的基本现象和事实, 传授认识自然现象及其科学分类方法, 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直觉。 (3) 设置综合理科可以相对减少课程门类, 避免各科教学内容的重叠, 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扩大知识面的目的, 一举两得。 (4) 综合理科课程为解决各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问题提供了可能, 使学生能够学到活的知识, 易于记忆、掌握和实际应用。 (5)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使理科课程不局限于纯自然科学, 社会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程中也有所反映,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
英、日、韩三国综合理科课程内容分析
1.英国。1995年英国的NCS把理科课程内容分为4个组块, “实验和调查科学”、“生物过程和生命体”、“物质及其性质”和“物理过程”。而且, 从1989年开始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多样化教材。例如, 斯通等编撰的《综合理科》教材, 出版于1988年, 适用于英国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 (GCSE) 。其特点如下: (1) 这本《综合理科》教材以科学主题单元构建而成。在这些单元中, 有些只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有些则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 (2) 教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知识覆盖面宽, 资料丰富。 (3) 强调学生参与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2.日本。日本初中理科教学内容的编制自1958年起一直采用二领域制。第一领域理、化综合而成, 第二领域由生、地综合而成。其特点如下: (1) 强调学生回归自然, 重视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保护。 (2) 教材内容强调科技革命时代学科、技术与社会的进一步结合。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兴趣, 常采用课题研究及实践的方式, 强调科学的系统性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3.韩国。韩国文教部从1990年起便着手进行二战后韩国历史上第6次课程改革工作。韩国文教部决定在初中阶段加强自然科学的教学改革力度, 包括加强教学时数、“科学”科目不作细分, 从而形成与西方国家接轨的综合理科课程。
韩国课程内容体系是多门自然学科综合模式, 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地理、天文、气象等多方面知识, 有利于学生在其年龄可接受水平上, 形成对自然界复杂现象的整体认识。它的主要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自然现象的兴趣及好奇心和科学地解决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上。
但是从总的内容体系上看, 还缺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明确的线索和统一的思想, 知识之间还存在相互独立、割裂的弊端, 未能充分体现综合理科的整体优势。
4.小结。纵向分析之后, 我们再从横向上看一看英国、日本、韩国的综合理科教学内容有何异同。 (1) 共同点:A各国教学内容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素养的培养观。B三国的教学内容都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2) 不同点:就知识的广度而言, 英国、韩国的教材比日本的做得好一些。
关于能力培养, 相比较而言, 英国更侧重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日本则比较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第二领域“植物的生活和种类”中就要求学生对不开花的植物进行观察, 而韩国在这方面更接近于传统的教学, 重点停留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情感、态度方面, 英国的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甚多,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日本的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植物、动物、天气、地球等方面的知识, 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日本相似, 韩国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兴趣。
对我国未来理科教学的启示
研究和分析其它国家的中学综合理科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理科教学质量。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之上更好的继承和借鉴已有的经验。
未来理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力图全面考虑学生、社会、知识这三大基点, 以形成比较均衡的课程, 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做到: (1) 联系现代科技, 是中学理科教材内容更贴近现代化生活、科技和社会, 融入有关地球资源、环境资源等社会热点问题。 (2) 精简教学内容, 使之更基础化。 (3) 注重探索活动和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能力和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 1997 (1) :16-21.
[2]汪霞.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中小学理科课程的改革及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1995 (4) :34-38.
[3]贾秀英, 陈志伟, 周华松.中英日初中综合理科教材的比较研究[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9) :58-61.
[4]张丹华, 董军.韩国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概述[J].域外教育.
[5]郑长龙.日本高中理科课程战后50年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 1995 (6) :34-36.
[6]赵学淑.理科中的科学、技术、社会 (STS) 教育[J].外国教育, 1989 (1) :1-4.
综合中学 篇10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来源于活动, 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 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皮亚杰教育理论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探究, 就是为了实践这一基本理念的。
但目前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当多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找到好的课题;二是部分教师也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的选择, 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研究热情。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选题阶段, 指导学生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一、广收信息, 成为课题探究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在普及中提高,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我校是一所位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中学, 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并且所在范围分布全县各地。学生虽然家中没有很好的现代技术设备, 但他们生活的周围却有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从“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我”的关系中寻找课题。
1. 从“我与自然”中寻找课题
长兴县山清水秀, 生态环保。周围的青山绿水, 动物植物, 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从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上,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上, 从周边的环境上着手, 由小到大、由近而远地观察与研究。如学生以长兴县的特产《走进紫笋茶》为主题, 通过请专家指导、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等活动, 把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自然地理知识、生物学知识和紫笋茶的有关制作技巧等都整合在了一起。考察后同学们又召开考察汇报会, 整合所得, 形成经验。在这一活动的引导下, 一批与长兴县自然有关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触摸“金钉子”》学生们走近远古, 考察“金钉子”———长兴灰岩保护区, 目睹了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通过亲近古银杏、扬子鳄等活化石活动, 感受古生态生命的神奇和壮美;学生来到太湖边, 欣赏浩淼烟波, 银鱼闪闪的水乡美景, 悠悠的太湖水令人神往不已。因此保护家乡、热爱家乡的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满足、升华。
2. 从“我与社会”中寻找课题
社会是课题来源的广阔天地, 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社会, 从中发现课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从中挖掘课题;广泛调查, 考察本乡本土, 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猎取课题。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结合课内外知识,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题。如学生探访长兴护城河, 亲临河水源头, 追踪纺织污染排放源;走进古城步行街, 采访擦鞋工, 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蹲点马路口, 观察人车流量, 引出现今人们对生活与文明的思考;迈步乡间村落考察卫生状况, 进入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通过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师生一起探讨中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与提高。如研究性课题《我与城市交通》, 学生走出校门, 早、中、晚分别到雉城城西立交桥北侧调查十字路口机动车、自行车及行人闯红灯违章现象。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统计, 利用学过的抽样方法完成车辆 (行人) 违章的频率条形统计图, 分析所得的数据和图表, 深入讨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如学生从一次历史与社会课的探究课上介绍自己家乡的地名缘起, 以《长兴地名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题, 对“地名与山水关系的探究”、“特色地名与桥文化的探究”、“特色地名与名人文化的探究”三个小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查县志, 访网页, 实地调查、考察、走访县镇文化站、当地老农、县环保局, 向全县人民提出倡议, 给县政府递交保护地名文化的建议书等活动, 把本土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土壤中。以《农家乐为何不“乐”》为主题, 走访了多家“农家乐”, 从农家乐的建造位置、服务水平、卫生状况等方面考察, 寻找问题, 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赢得了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这些活动, 加强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挖掘了贴近本土、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课题资源。
3. 从“我与自我”中寻找课题
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 自主科学地获取知识, 研究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如学生唱主角的艺术节、科技节是我校传统节目, 近年来已形成特色, 卓有成效。如我们学校首届科技节活动内容有:科普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比武、科技小论文评比、小制作、小发明评比、无线电测向、航模比赛、主题辩论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综合实践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于是学生们有了关于《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产品设计》、《远离网吧, 珍爱自我》、《视力与学习生活的调查》、《身份证号的调查与设计》、《指甲生长情况的研究》、《可乐饮料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身边的亲情”助困行动》、《子女与父母代沟问题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以《如何过好十六岁生日》为主题的活动, 学生调查身边同学十六岁生日的情况, 比较城市、农村在对待孩子过生日上的花费、思考、评判, 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逐步形成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真的求知态度,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二、寻找课题后的思考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分项指导
在实践中, 我们对学生选送的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学生在课题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题过大, 不宜着手;二是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很难得到帮助;三是课题的可行性差, 远远超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校的物质条件;四是课题中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得不到有效的结论。另外还有些学生完全凭一时的兴趣拟订自己的课题, 并没有进行认真认证。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所选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探究, 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策略指导。
课题的筛选可采取以下方法:
(1) 举办讲座。有教师讲座、邀请专家讲座等。如《走进紫笋茶》主题活动, 就聘请县内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 师生共同聆听专家指点, 对选题有了更多的掌握, 使活动方向更明确, 并了解了选择选题时该注意的问题。
(2) 课堂选题指导课。有辅导教师现场指导、请有关专家在学生实践活动场地现场指导等。
(3) 学生辩论会。往往是在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中遇到困惑、矛盾或难以解决时, 便适时有组织地举行辩论会, 学生就探究的问题分成几个方向, 用自己搜集、整理、探究的信息发表看法, 阐释结论, 最后大家评点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疑问, 在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后, 也不必苛求能够马上达到共识, 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强加于学生。应当看到, 学生在进入后期的研究后如果能够发现问题, 再进行矫正, 重新进入较为理想的研究状态的话, 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 也是一个莫大的收获, 这也许更贴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
师生共同筛选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后, 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组建自己的课题小组, 确定成员分工, 制定合作方案。
三、对课题探究过程———有始有终有效地指导
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实践探索时, 会出现新问题, 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首先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 只要刻苦攻关, 终究会有收获, 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本身主要是侧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课题, 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应把对课题的修正指导和中期监控有效结合起来, 在必要的情况下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后, 甚至可以重新确定研究课题。如学生在《探寻农业历史畅想未来农业》的时候发现课题选得太大, 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缩小探究范围, 最后把探究方向确定为寻找农耕用具发展历史, 定名为《探寻农耕历史畅想未来农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一般不要轻易更改课题, 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和浪费大量的时间。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课程,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学习, 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课题选择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但不能随心而“导”设计课题。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涉猎新奇是他们的特性, 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性, 结合乡土地理, 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搜寻感兴趣的课题。
摘要:农村中学由于本身的地域性特点、社会的文化氛围、学生家长的素质、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总体上比城市中学存在的困难要多, 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选定时就比较困难。因此, 本文介绍了农村中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活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篇11
一、农村中学的学生较之城市学生有很大差别
他们在材料的收集以及调查等方面相对薄弱,很容易使活动课流于形式。因此布置任务一定要立足实际,有的放矢。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因势利导。针对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引导他们去融入大自然,感悟丰富民俗文化。结合语文学习实际,学生关注自然,体悟民俗风情。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培养素养。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调查、收集,使同学们从多方面了解家乡灵璧的文化底蕴。
二、在活动课中,营造气氛非常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备课时很大程度上在于备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实际,和他们探讨这一课我们应采取哪些方法,具体到哪些内容,才能实现语文活动课的有效教学。共同备课,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学生目的明确地去寻找资料。然后根据活动内容来美化教室。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进行情境教学。其余根据老师指导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分类编成小册,预备口语交际课时交流。同学们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策划,并且准备了录音机、磁带。其中有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梅派的代表作《霸王别姬》、郑少秋的《虞姬思乡》等。活动时乐曲响起,各种唱腔环绕耳际,学生身置其中,自能感受到一番浓浓情意。这样的安排为口语交际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下面的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有序地进行。
三、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因此,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很重要。而农村孩子相对来讲参与意识差,教学互动性差。因此在活动前要讲清综合性学习课对他们成长的好处以及在学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引起他们對综合性学习的足够重视。
四、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本目标,将以往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使综合性学习过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充分把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综合起来,阅读还要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要引导他们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认识,从而主动进行搜集、整理。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做到读写相结合。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语感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语感训练主要体现在作文的修改中,怎样修改呢?
1.要让学生学会吟诵。在吟诵中,不连贯、不紧密、用词不当的毛病都可以发现。这些发现,正是学生在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
2.让学生互改。教师先指导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然后让学生互改。给对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不确定的地方互相讨论,也可以请老师指导。在这样的修改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必然会得到积极的发展。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基本目标。笔者正是把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当然,这仅仅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认识。综合性学习包涵了多方面的教学,比较复杂化。笔者还需不断探索、努力,以期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的积极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李学慧.《解读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三”》.《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九期.
综合中学 篇12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依靠科教兴体应当成为体育界的共识”, “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质量”等。因此, 提出体育教育信息化, 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体育教育, 是顺应中学教学发展的大趋势, 是提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必然需求, 同时也是对新世纪体育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具体表现。
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很多, 包括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是一个多层次、高维度的动态过程, 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随机因素较多, 因而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更加复杂。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多以领导、专家、同行、学生评价为主, 并构建评估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观念、体育观念的变革, 高等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综合以上研究, 结合我国各大中学的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行, 本文从教学能力和教学需求出发, 综合考虑学生、体育成绩、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 提出了一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
2、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结构和运行流程研究
2.1、系统的体系结构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由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和网络层构成。
(1) 用户层中系统用户主要包括涉及到对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学生、体育教师、专家、各级领导、系统管理人员等, 这些用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务信息系统进行访问, 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互、共享和业务协作, 进而实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此可见, 本系统能实现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所涉及的各环节人员的全员集成。
(2) 应用层是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的核心, 包括用户管理、学生评价管理、体育成绩管理、同行评价管理、专家评价管理、领导评价管理、其他人员管理、查询管理、数据管理、公告管理、综合评价管理等。
(3) 数据层主要通过数据库服务器提供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等服务, 用以综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是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数据库管理的基础。
(4) 网络层主要是指 (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校园网等, 是数据与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基础支撑, 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
2.2、系统的功能结构
基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需求, 本系统分为用户管理、体育成绩管理、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管理、查询功能管理、公告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模块。
(1)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是中学学生、体育教师、系统管理人员、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等进入系统访问的前提, 用户进行访问本系统, 才能进入系统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用户主要的权限是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系统管理人员主要是系统运行和维护。
(2) 体育成绩管理功能模块
体育成绩管理是本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和核心功能模块之一, 包括成绩输入数据接口, 数据收集整理、标准化处理等细分功能, 主要实现大学生成绩的收集、整理和处理, 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提供基层数据支持。
(3) 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功能模块
学生、同行、领导等评价功能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之一。结合体育成绩管理模块的数据, 学生、同行、领导等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模型, 对以上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估。
(4) 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模块是本系统的主要应用效果界面。体育教师能够查询其教学效果在不同层级的纵向和横向对比情况。查询功能模块显示的的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动态可比性和可靠性, 能够实现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便于体育教师明确其在总体中的位置, 提高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体育素质。
(5) 公告管理功能模块
公告管理功能模块是系统运行和维护, 以及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管理制度、中学体育管理政策等相关信息的公告明示;也是中学体育管理对外的一种宣传途径。
综上可知,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综合考虑学生、体育成绩、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 具有导向、鉴定、改进和激励等功能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2.3、系统的业务运行流程
基于上述研究, 建立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的运行流程。
(1)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系统实现了中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管理的高效性和明确性, 又避免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复杂性和易错性。
(2) 实现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透明性和可比性, 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 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对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高效组织、管理和优化调度。
(3) 综合考虑学生、体育成绩、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 具有导向、鉴定、改进和激励等作用, 为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学教师进入系统可以查询其教学效果的评价, 同时也可查询往年、其他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对比, 进一步提高其教学积极性。实现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信息收集、整理、评价和反馈相结合一体化集成闭环系统。
3、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模型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是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需要一种有效的算法, 综合评价体育教学效果, 计算出准确的评价指数。然而,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影响程度随着不同环境和约束条件而不同, 且各个评价指标相关因素非常多, 很难一次性合理将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体育成绩、同行、专家、领导等评价。为此,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估算法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量化评价者的评语, 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模型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
4、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后, 对体育教师位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 R (x) 表示第x位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模糊关系矩阵, B (x) 表示的是第x位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x={1, 2, 3…, n}。
5、评价指标的处理
为了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需要将n位体育教师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进行评价指标处理。现将各个体育教师对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x) 中所有bij求和得模糊评价值为:
然后按照排序, 其中:
则T (max) 所对应的体育教师就是教学效果评价最高的, T (min) 则为教学效果评价最低的, 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其顺序即为教学效果评价次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M].2000, 12.
[2]顾清华, 黄必清, 陈曦, 郝莹.大型综合赛事管理信息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综合中学】推荐阅读:
中学综合素质09-26
中学综合实践工作计划09-30
中学综合实践实施方案09-30
中学生综合素质自评语08-27
中学综合治理述职报告05-24
37中学生综合素质评语07-15
马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09-22
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剖析11-04
中学班级综合治理量化考核方案10-22
黄荆中学综合治理工作计划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