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略

2024-09-05

活动策略(共12篇)

活动策略 篇1

活动基地是20世纪90年代开设活动课程的产物, 是开展特定教育活动的场地, 按活动基地所处的区域, 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 顾名思义就是校园内的活动基地, 狭义地说是校园内某一特定的区域, 如简易气象基地、植物种植基地、动物饲养基地、校史陈列室、动漫制作基地等, 广义地说是一切校园里的人、事、物、景, 如校园植物、景物、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班级、教职工、学生等。校外基地就是校园外的教育活动基地, 如江河湖泊、平地山川、人文景点、文保单位、工商业经营场所、企事业单位等。许多学校在研究与实施活动课程的同时, 开辟了许多活动基地,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活动基地的利用率比较低, 大多数校内基地仅作参观或兴趣小组活动之用, 大部分学生在管理和使用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绝大多数校外基地仅仅是挂名而已, 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两次形式化的活动, 根本没有发挥校外基地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活动基地做依托, 我们可以采取什么策略让活动基地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发挥更加“实在”的作用呢?

一、筛选或建立符合地域特色、办学宗旨和学生成长的活动基地

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活动课程的同时, 建立了多种活动基地, 多数学校建立了种养殖基地和简易气象站, 比较单一;也有个别学校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建立了多个活动基地, 但并未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复杂的学生成长环境。

某校地处城区繁华的商贸区, 社区资源极为丰富, 有菜场、医院、超市、小商品市场、专业商业街、综合商业街、银行、机关事业单位等, 还有多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居民小区, 这些都曾是该校的校外活动基地。现根据学校“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宗旨和“德育活动”“科技教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多种特色教育活动, 对现有的校内外活动基地做了重新梳理和筛选:小小营业员职业体验基地———超市;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超市、菜场;社区文化体验基地———各居民小区;学宫文化研究基地———学宫小区、校史陈列室;古今钱币研究基地———银行;手拉手帮扶基地———山区某学校和敬老院;名人文化研究基地———龙泉山、名人博物馆;消防安全基地———消防队;科技教育基地———实验室、简易气象站;种植基地———校园花坛等。

二、活动基地和学校共同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活动基地需要课程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更需要以活动基地为依托。校内基地位于校内,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 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外基地位于学校和学生家庭周围, 是学生生活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更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发主题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广义地说学校就是校内活动基地的组合体,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应竭尽全力挖掘课程资源, 开发主题活动, 尽量让学生在校园范围内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基地大多数是企事业单位, 其管理主体不是学校, 只能适时配合学校开展适量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要尽量开展一些典型、双赢的主题活动, 同时必须注意活动的次数、时间以及人员的涉及面。

三、合理安排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等活动

基于活动基地的主题活动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在活动前期需要通过讲座、网络在线学习和现场演示等方式习得。在校内外基地开展的活动大多为体验性活动, 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 同时还可以在基地活动中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在主题活动中合理安排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践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等活动。

榨菜是某区域的特产, 该区域实行榨菜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 区域内有大面积的榨菜专业种植基地、多家榨菜生产厂家、多个知名品牌, 还有多种销售渠道。某某小学是该区域内的一所小学, 校内的种植基地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种植一定面积的榨菜, 开展“舌尖上的家乡———榨菜”主题活动, 包括榨菜种植、榨菜美食节和参观榨菜厂等活动, 活动安排如下:

“舌尖上的家乡———榨菜”主题活动历时9个月, 活动内容丰富, 活动形式多样, 教师按榨菜生长时令、活动时长、活动节奏灵活安排活动内容, 贯穿整个学年, 充分利用校内种植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基地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

不同的基地活动, 特别是校外基地活动, 包含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绝大多数教师不具备或只具备某一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能胜任所有基地活动的指导, 需要更多的活动指导力量的加入。校外基地以企事业单位为主, 拥有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 能够胜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但不能胜任课程开发和活动组织。我们可以将基地工作人员聘请为校外指导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团队, 能弥补各自的缺陷, 形成互补。

某校四年级以学校周围的银行为依托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包括人民币、人民币防伪标志探秘、人民币法律知识普及情况调查、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与兑换、人民币储蓄利率计算的研究等活动。活动前由四年级年级段长、各班班主任、活动指导教师和银行工作人员共同组建了“人民币”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团队, 团队成员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年级段长:担任学校与活动基地的联络人, 协调学校和活动基地的“人事”关系, 组建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团队, 与活动基地工作人员沟通并确定活动方案和活动指导任务。

班主任:组织和管理学生在活动基地开展活动, 配合活动指导教师和银行工作人员进行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教师:制订具体的活动指导方案, 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并落实具体的活动指导任务, 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

银行工作人员:即外聘指导教师, 配合学校在活动基地开展活动, 指导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

校外基地工作人员的管理主体不是学校, 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工作职责, 到校外基地开展活动或邀请工作人员到学校做指导, 必须事先与校外基地负责人进行沟通和落实, 尽量考虑到校外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 不要随便更改活动时间。

五、基地工作人员、家长、教师、学生, 评价主体多元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指导教师、企事业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多个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角度且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个人、活动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但需要合理选择, 不是越多越好。校外基地活动是由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团队共同组织、指导, 可以选择基地工作人员、活动指导教师、学生个人作为主要评价主体。

《小鬼当家》是以家庭为活动基地, 班主任为活动指导教师, 家长为外聘指导教师的主题活动, 包括双休日家长做家务情况的调查、今天我当家等两个活动。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编制调查方案, 在父母的业余时间进行调查, 在外聘指导教师———父母的指导下制订“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计划, 指导学生做家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监督学生一天当家的活动。由此确定主题活动的评价主体为活动指导教师———班主任、外聘指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个人。

《小鬼当家》主题活动评价要点:

学生评价:

(1) 我参与并完成了哪些活动?

(2) 哪些活动是我最满意的?哪些活动还可以继续努力?

(3) 说说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

家长评价:

(1) 怎样评价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2) 说说自己的活动指导体会?

指导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和家长的评价, 综合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确定等级 (优秀、良好、一般、还需努力) 。

校内外活动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资源, 不仅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宽畅的活动场所, 还能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优质指导教师。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活动基地的资源, 进一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模式。

活动策略 篇2

家长助教活动是许多幼儿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园共育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在家长助教活动中,教师必须扮演好“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探寻有效的指导策略,以保证家长助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指导家长助教活动的经验。

一、家长助教活动的指导原则

★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原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应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共同提高。★尊重在先,真诚沟通原则:具备接纳家长的积极态度,因人而异,不挑剔家长的素质,尊重每一位参与助教活动的家长。注重活动细节,让家长知晓活动目标、意义,与家长真诚沟通。

★以孩子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家长助教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发展,活动的核心应围绕孩子的全面发展进行。

★适当性原则:指导应适时进行,给予家长发挥的空间;并根据不同的活动采取灵活的指导方式。

二、具体指导策略

策略一:抓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等方式全面了解家长资源。其次是真诚相邀,采用招募栏、电话预约等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助教活动。再次是与家长共同设定活动目标、内容。每次家长助教活动之前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准备活动方案.家长一般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自己活动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家长分析活动的目的、发展意义、活动的形式、内容的组织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要提前想到,防止发生意外。

策略二:做好活动中的组织工作。首先是营造平等、信任、尊重的心理环境,让家长能消除顾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之中;其次是要因人施教、适时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重点对活动中一些突发现象进行指导,把握时机,适当牵引。

策略三:重视活动后反馈、延伸活动。活动后收集助教家长的建议,合理化改进,并继续指导家长的育儿方法,达到真正的互动。以前家长和教师之间总有距离,在教育孩子上难以达成共识。家长不了解老师的工作性质.对幼儿园的活动不明白,总觉得很简单,是在哄孩子。我们班的家长在参加家长助教活动后.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受:幼儿园的工作太不容易了,幼儿园的老师担负的责任太大了,幼儿园的活动真不简单。家长会积极为班上的活动出谋划策,共同为班上孩子的发展尽力,眼中不再只关注自己孩子的行为。并且在家长助教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平时所不易察觉的幼儿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

活动策略 篇3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96-02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一直以来区域活动已经在幼儿园得以普遍开展,然而认真观察一下,由于环境的限制以及教师观念、组织活动能力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存在着内容过于单一、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不高、教师对幼儿控制过严、有的区域活动纯粹成了摆设等问题。如何才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这是我园本学期园本教研的内容之一。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们对常态下的区域活动进行检查,发现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为幼儿人数多,教室空间小,有的班级没有真正地开展区域活动;有的只把区域角当成摆设;有的活动形式单一,不适合那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有的对幼儿管理得太死,幼儿的自主性根本没有发挥……那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切实开展区域活动呢?我们召开教师会议,各位教师对自己班的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且查找区域活动难以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大家各抒己见,在讨论中也形成了共识:只要用心去做,在现有条件中开展区域活动是可能的。为此,我们把区域活动的研究作为本学期园本教研内容,并决定向片内同行开放区域活动,以此推动区域活动规范、有质量地开展。

二、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理论学习能使教师的新旧观念发生冲突,能刺激教师对不同理论进行对比与反思,从而较快地吸收新信息,实现观念的转变。①学习《区域活动设计》,明确区域活动的任务、特点、原则,帮助老师弄清楚什么是区角活动,其任务、特点是什么,让教师明确区角活动有别于集中活动,是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为主的活动。②学习《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等文章,指导老师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材料为依托,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安全性、操作性、层次性、适宜性等。了解区角环境创设的原则应是: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③学习《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应是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说教者。④学习《区域活动讲评的性质与类型》让教师明确,什么样的内容适合集体讲评,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个人讲评。

三、观摩研讨,逐步完善

1.组织教师到苏州新苏师范附小幼儿园学习,感受别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的氛围,分享学习的感受,根据情况制定本班区角活动的内容,并上报园办审核把关。

2.进行区角的环境布置,根据确定的内容首次投放材料。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观摩,重点检查各班是否为幼儿的活动做好了准备:材料是否充足,是不是具有安全性,并就环境布置提出了要求。把区域活动列入了一日活动之中,活动时间加强督促、检查。

3.组织活动,再次观摩。要求两个校区的老师相互观摩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每个教师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观摩后进行第二次研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我看这个好。着重从自己的收获,自己得到的启发来介绍别的班级区域活动比较好的地方。第二个环节——我来挑骨头。从别的班区域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材料的投放是否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如何有效利用空间等方面提出不足。第三个环节:我为同伴支个招。设想要是让你来你怎么做,提出调整意见。第四个环节:我的困惑。对开展区域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切实地解决域活动中一些困惑。通过反复研究反思,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

4.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各班老师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从同行教师的发言中吸取精华,不断调整。这期间园级班子经常深入区域活动现场,及时与班级老师沟通,老师们从区域的创设、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及如何与主题活动整合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尝试,使每个区域的内容和提供的材料多元化,并根据主题活动或领域活动的内容调整区域。不断的强化,教师领悟到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①提供多元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②两位老师要有明确分工:当班教师负责指导新增重点区域,关注新增的材料孩子是否感兴趣、难易程度,孩子是否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配班教师则负责指导其他区域,两位教师互相配合,使每一位进“区”学习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四、精彩纷呈,师幼受益

通过半学期的区域活动的园本教研,现在老师们组织区域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各班的区域活动实现了大的跨越,依据教师特长创设了除超市、医院、菜场等外,每个班都有本班特色的活动。如大一班的钓鱼活动,幼儿在另一个区域动手制作鱼和钓竿,再到另一个区域垂钓,大家至始至终非常感兴趣;大二班的手工编织也很有创意,材料的提供具有层次性,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有简单的编辫子的各色毛线;有想编出什么动植就编什么动植物的包装盒挖成的模板;有编围脖用的鞋盒、洗衣粉桶制作的墙垛。中一班的探索区很吸引人,有瓶盖找妈妈,有利用大大小小的鞋盒搬过来搬过去的游戏,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极具挑战性。

活动策略 篇4

一、制定合理探究目标, 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目标也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由于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 因此确定探究目标应该因人而异, 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跳一跳, 摘果子”。

如苏教版数学第七册《找规律》, 教者指定如下探究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3) 形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 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设计探究活动目标时, 教师要尽量挖掘探究内容的价值, 无意义的目标不设计, 不易落实的目标不设计。探究目标切入点小一些, 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从而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带着对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 学生对探究活动呈现的一事一物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是有效探究的前奏。我们的探究活动正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筛选和放大课堂上生成的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如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探究的问题:

(1) 相同的数为什么要0除外, 能不能是小数呢?

(2) 为什么要加上“相同”?

(3) 为什么要“同时”?

(4)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5) 既然有商不变的性质, 为什么还要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即为什么商不变的规律用扩大或缩小, 分数的基本性质却要用乘以或除以呢?

(6) 乘以或除以要是换成加减会怎么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对这六个问题进行有效探究。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只有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设计细化探究过程, 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口吃不成胖子”, 这是人人都知晓的道理。而探究活动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探究方案, 层层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积极开展交流反思, 放大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交流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为什么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进行的过程是否有缺陷,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反思, 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逐步被放大。

在探究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验证, 但结果往往都在180°左右。这时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现演示探究的过程。让全体学生进行质疑和辨析, 剔除探究过程中真伪与瑕疵, 使结果变成科学结论。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作评价。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探究过程、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 允许别人对自己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 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 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 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五、融入多样激励评价, 升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能激励学生学习。评价目标应多元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有效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 教师应把评价融入探究活动过程中, 营造有效、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尤其对敢持异议的学生, 尽管结果和他坚持认为的观点有很大的出入, 结果并非是他想象的, 但是这种求异的精神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生:老师您刚才假设10只都是大船, 我可以假设成10只都是小船吗?

师:能说说理由嘛?

生:……

师:你说得真好。

生:老师, 我可以这样假设, 大船5只, 小船5只。

生:老师, 我也可以这样假设, 大船7只, 小船3只。

生:老师, 我也可以这样假设, 大船2只, 小船8只。

师:真了不起, 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能分别演算给同学们看一下吗?

教师用朋友式的口吻, 赏识的眼光和商讨的语言, 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及时评价, 把评价有机地融合在师生的探究过程之中。这样的评价, 无疑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助推剂”。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 彰显探究活动的魅力, 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进行, 我们必须对数学探究教学进行科学的审视, 抓住本质,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 .2001 (7)

落实体验德育活动策略初探 篇5

陈丽

德育就好比是一碗三鲜汤,看着这碗三鲜汤,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思考:这碗汤里哪些营养最好?然后提炼、过滤,再把学生叫过来:“来,先把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吃了,再把那碗汤喝了。”不如让学生把完整的“三鲜汤”喝下去,如果他们觉得味道很好,下次准会主动来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已经没有效果了”。这就是说,德育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针对我校的现状,我也一直在思考:学校的德育活动如何通过学生自身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这让我想到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儿童体验馆——“第8小镇”、“小伢当家”等等,这些场馆很受孩子们欢迎,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但家长们还是愿意掏腰包让孩子去体验一把,因为家长们的的确确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快乐与收获。我记得自己的女儿第一次去“小伢当家”时,赚到了“钱”就巴不得马上去兑换巧克力,还是在我们的劝说下,才打消了马上去兑换的想法,准备攒下更多的钱之后再去兑换巧克力和冰激凌。结果一天下来她赚到的钱仅仅只够兑换一次巧克力制作,时间也不允许了,就没有去兑换。等到下一次去时,女儿马不停蹄地“工作”着,一会去当消防员,一会去当医生,一会又是邮递员„„忙活了大半天,手上赚到的钱也变得丰厚起来,我游说她去兑换巧克力和冰激凌,她却不肯了,我很奇怪,问她:“你怎么不去兑换了呢?你不是一直想去兑换的么?”她说:“我舍不得去兑换了,好不容易才赚到这么多钱,我要去存起来。”一个孩子也懂得钱来之不易了,如果不是她自己体验到的,这个道理恐怕家长很难让孩子理解。由此可见,空洞的说教远不及让孩子亲自体验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机构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借鉴一下这种“儿童体验馆”模式来展开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体验。

在班级中开展人人有岗位的轮换制度,让每个同学扮演一种角色。平日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轮流当班长,平日不善言谈的同学当卫生监督员、行为管理员,让他们在工作中与人交流,克服封闭的心理。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实践,不断体验,那些不受约束的同学,通过当值日班长,体验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理解了老师和班干部的苦心。原先不关心他人、集体的同学,通过实践体验,有了责任感。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是深层次,不是正印证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能力,还改变了以往不良的心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在活动过程中体验。

如果把掌握知识比喻成建造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得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掌握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或课外活动时间,设计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在人需要相互理解班会课中,让两名学生同时把眼睛蒙上,搀扶着走,曲折的路途中教师还要将他们强行分开。那种相互的依靠,握得很紧难以分开的手,让学生和老师深刻地体验到朋友的重要性。

三、在具体情境中体验。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欲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提供问题情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着”。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舞台,让他们参与、倾听、思考、感悟。如: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并仔细体验洗脚前、洗脚过程中、洗脚后父母的言谈举止,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虽然各人的经历感觉不同,但教育的目标自然达成。再如,设立“校园银行”,下设“环保行”、“文明行”、“健康行”等等,当学生拾起一张废纸交到环保行,即可兑换一张“环保币”;主动向师长敬礼问好即可到“文明行”兑换一张“文明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即可到“健康行”领取“健康币”。所有这些都可以存到“校园银行”,根据校园币的多少“银行”派发红利即奖品,同时根据“校园币”数量来选取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每月有“工资”,如此一来,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在扮演角色中体验。利用课本剧或者童话故事,让学生扮演当中角色,比如《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明天再练吧》这些贴近儿童心理又能教育儿童的文章,让孩子们自己去演一演,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就会知道保护好眼睛的重要性和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根据过去的经验发现当学生越明白老师在教育他们,教育效果越不明显。教育也应是“润物细无声”。

五、体验延伸。

充分利用社区、家长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比如“参观爸爸、妈妈的工作场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体验不同行业;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欢乐,让孩子们带去小节目、小故事、小制作等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优化小学数学活动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法

“数学教學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201 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应优化数学活动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一、利用活动情境,激发积极参与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情境,有效地丰富数学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唤起了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究、深人体验,积极地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图形”时,教师提出:“我手里有几张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相片,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先出示这个学生背面的相片,学生做了自我判断后,教师继续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相片,大部分学生已经猜出这张相片是哪个学生了,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相片,提出:“同一个学生,为什么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样子?”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坐在一张方形课桌四周,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仔细观察一下,你所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别交流了各自观察结果,教师就让学生依次调换位置继续观察,要求学生交流调换位置后观察的结果,交流完毕再次换位置观察,直至学生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经历实践过程,体验模型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与思考,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亲身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形成,获得和丰富新的数学经验,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形成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会思考,理清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建模过程时,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化地思考,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理想的途经,让学生要进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概括遇到的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假设,对假设进行验证,形成了个性化见解,建构知识的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屏幕上出示:4.5÷0.5=?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道算式,说说这道算式跟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何差异?怎样进行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有的概念与遇到的现实问题发生冲突:已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出现的除数是小数除法形成冲突,学生自然提出质疑,生1:“怎样才能把除数0.5转化成整数呢?”生2:“当除数0.5通过扩大10倍后转化成整数5后,如果要使商不变的话,被除数4.5又该如何转化?”生3:“小数转化后,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呢?”教师把学生的质疑一一列举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思考与分析后,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各自思路,生4:“除数0.5扩大l0倍后成整数5,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4.5也要同时扩大10倍成45,45除以5,商就是9。”生5:“如果被除数和商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如果出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又该怎么办呢?例6的算式12.6÷0.28=?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对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感悟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少几位就要补上几个“0”。学生通过思考,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模型地建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

四、重视多样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经验和知识,采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自主去探究、体验、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耿焕涛.怎样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浅议阳光体育活动策略 篇7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决定命运。要让学生学会健体, 只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 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和健康, 体育教学工作中才能渗透“健康第一、健身育人”,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成“培养意识、主动健身、学有所长、健身至上”的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体育活动要顺利开展, 宣传很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会、例会等宣传手段, 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标语, 营造好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氛围, 广泛地传播健康理念, 使“健康第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

二、整合资源, 丰富内容

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 整合资源, 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 千方百计调动师生参与体育活动。

1. 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相结合, 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倡每天锻炼1小时。

2. 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结合, 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 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每个学年都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选取相应的项目训练、测评, 并把测试报告书作为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如体育舞蹈、登山活动, 结合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来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4. 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 进行全校性师生体育锻炼活动。也可以将武术操、集体舞和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 发展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 提高身体素质。

5. 开展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兴趣, 发展体育、艺术2+1项目。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器材, 根据学生特长爱好, 开展如跳高、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棋、围棋、扑克等兴趣活动,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健体意识, 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积极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每学年至少一次, 有利于发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团体组织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排球比赛, 大课间专项评比, 冬季长跑比赛等。让学生赛出风格、赛出拼搏精神。

三、科学合理, 制定方案

科学合理的方案, 必须措施具体, 责任到人, 考虑周全。阳光体育活动力求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团队。活动内容分类实施, 形成合力, 强力推进此项工作, 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如校长:宏观调控, 并随时督查;体育教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指导和组织全校“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班主任:负责按活动计划实施。只有坚持学生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紧密配合, 教职工全员协作, 建立领导区域巡查、体育教师安排指导、班主任组织实施、年级部检查评比等机制, 才能保证阳光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1. 课内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为安全责任人, 负责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平时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 穿运动鞋。讲清关于课堂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记住安全要领, 增强安全意识, 防患于未然。强调任何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 不得擅自进行教师没有布置的活动项目。进入各种体育场地要遵守场地制度。

2. 课外体育活动。

各班主任教师为安全责任人, 体育教师协助做好安全工作。学生在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并按体育活动项目所规定的安全要求进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要在指定场地上进行, 不能乱窜乱跑, 影响其他班级学生活动。严禁学生之间互相争执、吵闹甚至斗殴。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 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3. 体育比赛或运动会。

大会领导小组为安全责任人, 对参加运动会的全体师生负责。以活动激励, 全体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规则, 服从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安排, 不进入危险区域, 在指定的地区观看比赛。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 必须服从裁判组的安排, 一切行动听指挥, 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4. 体育卫生安全。

禁止患病、带伤学生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学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状, 禁止参加体育活动:

(1) 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

(2) 各种内脏疾病 (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 的急性阶段;

(3) 凡是有出血迹象的疾病, 如肺及支气管咳血, 鼻出血, 伤后不久而有出血危险, 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

(4) 恶性肿瘤;

(5) 传染病及慢性疾病, 如乙肝等。

五、考核评价, 提高成效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 同样需要精细化管理, 有制度、有检查、有评价, 全员参与, 强化过程管理。根据活动开展, 评价以对学生评价和对教师 (班主任、专业教师) 评价两个方面为宜。

1. 对学生评价 (每学年评定一次)

(1) 文体活动技能评定以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式进行;

(2) 对学生评定的登记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

(3) 对学生的评定由学校组织实施。

2. 对教师 (班主任、专业教师) 评价

(1) 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2) 有完整、真实的学生文体活动情况档案资料, 并指导学生保存好自己的作品;

(3) 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听课、查阅教学资料、访问等形式, 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4) 教师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综合评价。

紧扣学科特点, 优化活动策略 篇8

一、巧猜想促发现, 有效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不少知识源自于生活, 因此, 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等都是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的方法。不同的知识适合运用哪种方法需要教师灵活地对待,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猜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通过猜想、验证, 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结合教材设计情境图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当学生的意见不一样时, 教师以此为“导火索”让学生切入本课探究。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后,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如何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对面积也具备一定的感性经验,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猜想, 有助于学生将新课的学习同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有的学生会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同长方形的长一样, 高同长方形的宽一样, 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可以说, 把猜想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使学生能够借助猜想活动去获取新知。

二、巧操作促理解, 有效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建立感性经验、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刚入学时, 数学教师就会让学生用数小棒的方法感知数学, 如将10根小棒捆成一把,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个、十、百等数学概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 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为强化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的认识和体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之前, 我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模型, 并为相同的面涂上同种颜色,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 上下、前后、左右是分别对应相同的。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 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推导出公式, 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容易发现长方体6个面的特点, 这样, 他们就会想到只要求3个面再乘2就行了。如果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只学到此, 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他们可能只掌握公式, 但对于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够深, 如缺少一个前面的长方体如何求表面积, 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每个面应该怎样求, 即长、宽、高两两相乘所对应面的面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关系, 就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 从而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全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可以说, 只有将动手操作同学生的思考相联系, 学生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三、巧迁移促思考, 主动建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而数学学习的迁移并不是自动发生的, 它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迁移需要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 才能概括出其中存在的共性规律, 并移植到新的知识上来。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迁移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经验的积累之上, 学生才能自觉调控学习过程, 努力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如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 教师先复习小数除以整数, 然后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整数关键点在于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然后教师引出小数除以小数的算式, 如7.98÷4.2, 算式出来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如何计算, 而要让学生先发现今天学习的内容同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出示“79.8÷42=1.9”与“7.98÷4.2”, 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今天学习的算式里除数是小数, 同时, 学生能够借助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自主研究出7.98÷4.2的得数, 这是迁移法应用的第一步, 学生尝试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 研究得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计算方法。可以说,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要实现数学知识顺利迁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与旧知识的链接点, 深入思考, 最终获得能力的提升。

探究性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篇9

一、初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教师对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认知程度不高。

教师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教学模式, 没有领悟探究活动教学的先进理念的内涵和作用, 没有真正体验到这种探究性活动教学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不敢大胆尝试, 所以开展的不积极。

2. 教师在探究活动教学中, 备课和活动材料准备的不充分。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还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导致不积极准备活动材料, 学生缺乏材料无法进行探究, 备课也不充分不详细, 只是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事先没有预设好, 导致探究活动进行的不顺利, 效果不佳。

3.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问题意识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文本, 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通过探究性活动, 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培养, 可能是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缺少问题设计, 没有把知识置于问题的情境中, 不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诱发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也可能是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互动比较少, 没有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 使学生想说不敢说, 也不知道怎样说, 时间长了,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培养。

4.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加以指导, 也缺少客观正确的评价。

教师把教学任务布置下去后就置之不理, 既不对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巡查, 也不去了解学情,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加以引导, 致使学生的探究范围超出了他们的思考空间, 偏离了主题, 提出与学科无关联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给予鼓励, 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的展示也不进行评价, 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课堂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5. 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原因是:对小组合作学习作用没有认识到, 也可能是小组成员安排的不合理, 使组内的互助帮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或组长没有认真组织成员进行讨论交流, 组长的带领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也可能是教师怕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混乱不便于调控, 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不敢放手等等。

二、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对策

1. 加强校本研训, 深入学习了解探究性活动教学模式的理念、本质及相关的策略和技巧。

加强教研活动, 强化这一模式, 在教研活动中认真组织教师展开讨论交流, 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积累的一些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 发表个人的见解, 最后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并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

2. 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应本着育人为本、关注成长的原则, 从知识传授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所以, 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待课改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编制学案,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实际生活入手, 理论联系实际, 精心设计和构思, 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 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一些情景, 制造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把知识问题化。比如, 我在讲《水的组成》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用什么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 (2) 选择实验装置根据什么来选择? (3) 根据什么来推断水的组成? (4) 推断水的组成时依据什么原理? (5)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方向、有目的, 避免了盲目性。其次, 教师要把问题情境化。在探究活动教学中要巧设一些问题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通过探究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科学探究性活动的教学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活动平台, 使师生双方在认知上彼此认同, 情感上相互沟通, 使学生敢说敢问, 多疑多问, 促进师生相长,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4. 在探究活动中正确引导并激励评价。

科学探究性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比如, 我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 我让学生从五个方面去思考: (1) 鱼的外部什么形态和体表的什么特点来减小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 鱼在水中运动是靠什么产生动力? (3) 靠什么来改变前进的方向? (4) 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5) 鱼靠什么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就不会盲目活动, 提出一些无关联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结果, 教师应及时鼓励并进行高度的评价,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 从而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5. 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 他们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经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所以, 教师必须注重建立学习小组,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利用组长的带领作用, 积极组织成员, 展开讨论、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成果和方法, 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 提高认识, 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建构起更深层的理解。组内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对子帮扶起到相互促进作用。所以, 合作学习起到了扩展学生视野的作用,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篇10

1. 建设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园环境

环境造就人。和谐、民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思想, 是教师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和追求的就是团结友爱、人尽其才、良性竞争的校园环境。

一进我校校门, 烫金的“1924”及脚印, 象征实验小学从1924年起,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的未来, 体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路灯、路椅、路牌, 绿树鲜花, 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综合教学楼专用教室的装修独具匠心——一号教学楼从一楼至五楼走廊文化的主题分别为奥运之光、校园之星、世界之窗、信息之桥, 快乐活泼的元素, 孩子们喜欢的实物、模型、图片,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我们认为,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接受教育, 当他们下课后在走廊行走时, 满眼的“名言警句”会让他们没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自由放松。因此,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激发孩子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去探索、去学习, 获取更多的信息。学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转移到办手抄报上, 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再组织排版、书写、绘画。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们健康快乐地工作着, 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2.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专业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制定一系列制度, 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师生成果奖励制度等。

通过参加辽宁省、全国的培训, 请省市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及活动, 购买教学光盘,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等手段培训教师。目前,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尊重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具有较强的活动生成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同时, 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 借鉴成功经验, 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3. 从校本出发,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体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经常组织班级、年级、校级各类项目的比赛, 有意识地将办学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学校除了组织常规项目比赛, 还曾组织家长参与嘎拉哈、滚铁圈、打口袋、跳皮筋、石头剪子布、打陀螺、跳房子等活动, 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调查, 研究家长儿时玩这些游戏的原因, 这些游戏的好处。主题确定后, 学生采访家长, 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小组研究讨论, 同时写出小调查报告、小采访报告等。经过调查, 孩子们了解到, 这些传统游戏是那个艰苦年代中家长们为数不多的乐趣, 既讲究技巧, 又能强健体魄, 而且多数游戏是集体游戏,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艺术教育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三年三班的同学们通过《我爱小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了解到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调节空气湿度, 防止水土流失, 挡风停沙吸尘, 制造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 美化环境。孩子们还亲自跑到学校西边的小树林, 观察茂密的树木, 感受那里的清新凉爽。教师还以此为契机, 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课本剧《我爱小树》, 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将美术课教学延伸到课外, 每班都有自己的第二课堂内容:沙画、橡皮泥、写字、摄影、线描、折纸、剪贴、儿童画等, 校级特长班有捏面人、石头画、扎染、脸谱画、绳编、毛笔字、手指画等。学校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册, 分期出版, 再将其作为美术课的校本教材, 供同学们分析欣赏, 此举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作品在学校定期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出售, 既让同学们拥有了职业体验, 学会与人交流, 又培养了他们的经营意识。

4. 借助社会力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为其实施提供必要的载体。在《北京市关于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求拥有, 但求所用”, 即通过争取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 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性资源。

“请进来”——请消防大队到学校, 利用消防宣传板、讲座、逃生演练等方式, 让孩子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的大量增加, 火灾的危险性日益增大, 而且80%以上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 因此, 必须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请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讲食品安全常识, 让孩子了解“三无”食品的危害, 学会辨别“三无”食品, 解读《食品卫生法》;请坦克部队官兵为三到六年级学生军训, 帮助孩子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军训的强制性, 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性、自制性, 磨练意志, 学会克服困难。

“走出去”——学校政教处、少先大队配合工商局工作人员对《食品卫生法》的讲解, 带领孩子们去门前小卖店和大超市, 亲自购买小商品, 拒绝“三无”商品, 树立质量观念, 学会维权;到田间地头, 请村长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 学习除草, 参观农民住房, 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去空军部队, 参观飞机的内部构造, 观看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参观团史馆和战士营房, 倾听官兵的讲解, 了解现代军事知识和技术, 增强国防意识;到粮食储备库, 参观粮食仓储、物流、检化验过程, 参观爱粮节粮宣传片、图片图版等。孩子们通过走出教室,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获取了直接经验,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 联合家庭和社区,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寒暑假, 为学生留家庭实践作业和社区服务作业, 如学会做一道主食、一道副食、一道汤, 使学生既能照顾自己, 又能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会感恩。参与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爱护花草, 清理垃圾, 打扫小区, 擦路椅;与老人聊天, 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军烈属等。孩子们从生活经历中确定活动和研究主题, 围绕生活经历开展活动, 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经营活动:驱动品牌策略选择 篇11

在业务领域中,每个改善表现的变化背后都存在着相应的触发因素。当企业遇到一个触发因素或同时受多个触发因素影响的时候,这些触发因素所呈现出的机遇是相当重要与复杂的。企业在业务上选择何种方式回应、采取何种特别的手法,将直接决定其成败。

我们归纳了十个主要的业务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企业用深思熟虑后的策略进行回应、提升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有效的品牌管理进行回应。

1.新供给新允诺

新商品的创研或现有产品/服务的提升,是该业务驱动的表现形式。在每个蓬勃发展的业务领域的核心,必定有热情洋溢的创想。企业愿景可以通过满足顾客需求,将创想带人市场。对于任何个人或企业而言,培育真正新的、具有价值、持续的创想都是一项挑战。伟大的创想需要品牌卫士来确保其独特性与相关性。换言之,品牌策略使业务策略得以生动逼真地展现。

2.强大而灵活的竞争

行业界线模糊、业务步伐加速、市场和分销渠道日益复杂与错综关联。所有的发展预示着竞争的变化。如何获取新的、忠实的顾客,遭遇到创新竞争的威胁。几乎每天,在各个行业都会出现创新的产品或服务,用以满足消费者变幻莫测的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产品的更新换代正成为一门艺术(这也正是身为消费者的部分乐趣所在)。

在这种业务环境中,品牌是一种可以用来沟通与展示差异化的管理工作。品牌可以用来展示尊贵高级、便利易得,抑或经久耐用等等。然而在竞争时代,投资和管理品牌的最大收益是领导性品牌如何表现关于归属感的信息。强大的品牌可以创建无形的“俱乐部”,并培育消费者高度的忠诚度。

3.成熟精明更高需求的顾客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业务挑战莫过于消费者从来不受我们的控制。这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这让企业们在商界游戏中勇争上游。如今的消费者不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鱼”和“熊掌”之间游离,他们要求两者表现同样出色。这就是为何银行向零售店效仿、医院向酒店取经的缘由。

4.来自价格和利润的压力

也许,品牌管理最明显的促进作用就是发挥在产品或服务面临价格和利润压力的时候。强大的品牌善于与消费者沟通,告诉他们自己能给他们所带来的利益。投资品牌所能带来的回报在于:它能提升产品和服务,并且将人们聚焦在价格上的目光引开,告诉市场购买者要关注其与众不同的价值。

5.来自销售与市场份额的压力

虽然来自价格与利润的压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品牌差异化得到化解,在将产品提供给最合适的消费者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的依然是销售与市场份额的表现。

品牌在利益与属性的结合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经品牌专家之手,这些富有吸引力的价值可以被精准地设计、联合,最后呈现给最恰当的受众。

6.结合与剥离

兼并、购买、母公司收回子公司全部股本,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都是迅速成长的机会。而且,这些境况对于品牌建设是块肥沃丰饶的土地。该业务驱动因素要求至少对品牌名称的变化进行检验,但更多情况下会涉及新品牌的策略、潜在介绍等等。

各种各样的品牌回应服从现有资产的保留、兼并的积极元素,或是完全创建新的事物。无论何种情况,消费者总是最早知晓和体会到并购行为所带来体验变化的人群。

7.有机成长

通过购买而发展的企业的通常需求是有机地成长。强大的品牌如同来自于企业的激动人心的大使,担负着进入新的市场、创建新的产品线或产品延展、或是寻求联盟与品牌联合的合作者的使命。

强大的品牌是绝妙的杠杆,能帮助企业进行恰如其分的、可衡量的有机成长。

8.创收新途径

品牌所承受的来自创收新途径的压力空前巨大,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品牌授权。事实证明,通过新的结构配置,将品牌延展应用于新的市场是一项赢利性的主张。

吸引力来自于顾客想要与该品牌更多接触、共处的欲望。然而,这是一种“陷阱”。频繁发生的现象是,企业过多地授权导致了对品牌的失控。在产品与服务上出现的某些质量问题导致了品牌源头的资产稀释。

9.股价表现

公开上市的企业日益关注品牌建设在投资者沟通上显现的力量。Interbrand的研究显示,拥有卓越品牌的公司的表现比一般公司优秀15%。

股价上的溢价证明了品牌投资所带来的可以衡量的、具有价值的回报。

如果一个品牌能够对消费者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并使其留恋不舍,它必定也能够对投资者发挥同样的作用。

10.吸引、保留人才与生产效率

具有思想、与时俱进的企业深知人才的价值。彼得·德鲁克曾经写道:“我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崛起的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在于它不再认为员工是成本,而把他们视为资源。”为了吸引、留住人才和提升生产效率,愈来愈多的企业将内部品牌协同奉若至宝。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最后知道公司新近市场营销活动的人是内部员工。随着这种模式的打破,深远的影响得以产生。企业首先在员工身上投资,以确保内部员工能够知晓企业向外部人群——消费者和投资者所陈述的允诺。这将有助于允诺的有效传递。强大的品牌是企业网罗人才的绝佳工具。如同我们选择购买产品的时候,员工是通过品牌与其相关价值来评估一个企业的。这将节省招聘时间和成本,并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筛选机制来确保与员工的关系。

未来的企业先锋将聚焦于内部品牌协同。领导性的企业在内部的“所言”与“所行”保持一致的沟通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这些公司深知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员工的成就、个人发展、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和被承认的感觉。他们更理解品牌和其价值是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卓越工具。

当企业面临以上某一个或数个业务触发因素时,提升品牌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同时采用策略与创意的回应,由品牌介入而带来的力量将得到彰显。

在日渐喧闹嘈杂的市场,消费者无暇进行任何识别与评估。品牌建设和所有其他相关的利益可以提供竞争优势,这值得管理者思索并对业务触发因素作出恰当的反应。

凸显活动策略 重视能力提升 篇12

一、结合生活实际, 明确活动目标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形不成量的实际观念和鲜明的图形表象这些现状, 根据数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异常灵活的数学思维, 以及新颖的创造性见解等数学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并使学生的日常思维转向科学思维方式, 达成预设的数学活动目标, 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例如, 教学“统计”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两个家庭近四年来的用水量, 2010年:145吨 (语文教师) 、129吨 (数学教师) ;2011年:134吨 (语文教师) ;116吨 (数学教师) ;2012年:153吨 (语文教师) ;135吨 (数学教师)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 把语文、数学老师这四年来家庭用水量制作出复式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复式统计表后, 再认真观察表中从2009年至2012年教师家中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然后根据此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并要求学生互相探究怎样把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合二为一, 进而制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以明确的数学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教师家中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实现解决数学问题、达到教学活动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教学目标, 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知识形成, 促进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考察和经历数学知识,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 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时空,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其树立数学问题意识, 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 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山城中心小学决定在校园里新建一条小路, 在小路的一边准备栽种一排常青树, 如果这条小路全长20米, 每隔5米栽1棵树, 大家先猜一猜, 学校应准备多少棵树苗呢?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后, 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然后在小组里叙述各自的验证方法, 以学具当树苗动手摆一摆, 探索树与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 在20米的小路上应该栽种多少棵树, 再对自己的猜测和验证过程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全身心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如, 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 教师出示算式:22.4÷4=?, 学生观察算式后, 发现这道算式与整数的除法算式唯一不同的是应该怎样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讨论探究后, 师生通过总结评价, 提出两种意见: (1) 不改变商的大小前提下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 (2) 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师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后, 一部分学生认为把22.4千米化成22400米, 计算过程: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 (米) , 5600米=5.6 (千米) 。另一部分学生采用了竖式计算:先用22÷4=5……2, 由于余数2表示2个1, 与小数点后面的4合在一起表示24个十分之一, 除以4后, 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 因而要在商“6”的前面点上小数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体验到这是一种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感悟到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必须对齐, 也就是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一来, 学生就在数学活动中发现了数学问题, 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 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三、重视实践活动, 完善认知技能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善于拓展数学实践活动时空, 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思维, 在思维中完善数学认知技能。

上一篇:安全护理模式下一篇:电阻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