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2024-10-22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通用12篇)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1

长期以来, 城市是工业的聚集地, 农村为城市和工业发展而服务的观念已, 形成了“先进的城市, 落后的农村”等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为解决这种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根本切入点在于建立城乡市场一体化, 缩小城乡差距。

一、哈尔滨市城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哈尔滨农村市场发展的良好形势, 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应当承认, 不论是与农村市场本身高速发展的时期相比, 还是与城市市场的发展, 农村市场的发展仍显得滞后。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

1.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和主体偏小, 主题偏小

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导致农村生产力方式落后, 分工程度低, 市场需求有限, 市场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 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使农村的市场业态落后、设施缺乏、体系残缺, 虽然农村市场数量多但无法形成聚集, 主体偏小。由于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偏小, 主体市场意识淡薄, 交易成本过高, 这种格局下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竞争能力弱

哈尔滨市、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5%, 而农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不超过10%, 有些实际上是负增长。哈尔滨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第二产业不强, 发展薄弱、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加工层次浅、产业关联度小、企业外向度低等突出问题。

3.农村市场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农村市场一方面基本处于初级状态, 而且市场设施年代久远且简陋, 功能不完善, 交易方式落后, 已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另外一方面向外开拓市场少。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 基础设施比较差, 交通不便利, 农村电网陈旧, 通讯设施落后, 在加上网点分散、管理难度大, 市场终端网点分散, 限制了一大批商品进入农村。

4.农村市场管理落后和管理者素质偏低

在市场管理上, 行政监管、市场日常管理等方面职权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市场主办单位重收费、轻管理,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日常管理工作浮在表面, 流于形式, 造成市场经营秩序混乱。还有一些管理者素质偏低, 无法为整顿和开拓农村市场带来生机, 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会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 给市场带来混乱局面。

二、哈尔滨市城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对城市市场建设的投资总是城市多过于农村,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 市场规模大, 从自身利益出发垄断市场, 设置壁垒保护自身既得利益, 使各种要素先流入城市市场, 在城市市场分配后再流向农村市场。由于各种公共政策导向偏向于城市, 对城市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 导致农村得不到重视, 发展滞后, 困难重重。

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间脱离, 单产循环, 关联度小;城乡市场关联度低, 产业链短, 经济整体效益低;现代工业在产业外部和农业生产主体组织中无法产生极化效应。工业对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而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是导致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作为原料出售, 导致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

许多市场开拓者从暂时的功利目的出发, 采取重城市, 轻农村的对策, 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农村交通发展不顺, 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流通环节多, 商品网点少, 服务功能差。另一方面在消费观念上, 农民往往一次性地把钱投入到建房、娶亲嫁女大搞迷信上, 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质量这也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提高的重要因素。

管理职责不落实, 市场建设管理的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政府调控手段乏力, 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市场考核淘汰机制, 致使大部分市场经营管理者竞争意识不强, 对市场不按照基础设施规范进行改造, 市场管理者不履行市场管理职责, 导致农村市场发展始终不及城市市场。

三、以公共政策推进哈尔滨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

城乡市场的失衡, 必然影响城乡经济发展, 必须使市场建设根据城乡不同的特点, 以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为目标, 统筹城乡市场的发展, 才能真正使城乡能够通过市场来建立起相互之间联系的桥梁, 消灭城乡之间存在的市场分割。

(一) 制定有利于农村市场发展的公共政策

政府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 消除限制资源、要素和产品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是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行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 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定价,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 消除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让价格正确反映市场信息, 引导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按照“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一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消除附加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制度差别,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话保障方面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实行一视同仁, 使社会保障成为全民共享的制度。

(二) 推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打破城市工业生产分工体系中的自我循环的封闭状态, 建立外向性、互补性的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体系, 农村则采取规模经营为主体的农副业生产分工体系。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一体化经营, 将农产品种养、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联为一体, 通过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流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的服务,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推广优良品种。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面向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政府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生产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大力引导乡镇企业调整结构, 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和出口创汇产品, 增加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非产业收入。

(三) 建立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公共管理体制

城乡市场一体化要求妥善协调城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社会服务一体化, 在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让农民受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现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待遇。首先,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其次, 城乡公共社会服务一体化。第三, 城乡就业与分配一体化。以此为基础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四) 提高农村市场管理者素质

农村领导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 因为领导者素质越高就越能做好农村市场管理工作, 为农村市场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指明发展方向。提高农村市场管理者素质可以从社会领导体制改革和提高领导者个人修养两方面入手。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者考核制度, 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选人、用人上严格把关, 使合格的管理者竞争上岗;还应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 进行定期的素质培养, 使管理者与市场发展保持同步, 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五) 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既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也要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注意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建立与农民产生密切相关的公益服务制度, 支持和帮助农村企业建立工会基层组织;不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优先在城市郊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

摘要:目前, 哈尔滨市城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落后, 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 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哈尔滨市应加快建立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公共管理体制, 完善农村市场治理机制, 提高农村市场管理者素质, 消灭城乡之间存在的市场分割, 以促进哈尔滨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化进程。

关键词: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改善公共政策,问题与原因

参考文献

[1]刘战平, 陆远如.统筹城乡市场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09 (27)

[2]寻广新, 谢鹏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3]柳思维, 唐红涛, 关于城乡二元商品市场格局及城乡商品市场和谐发展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

[4]厉以宁, 蒙代尔, 蒲宇宁.成都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15)

[5]王德章, 王锦良.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6]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7]李朝林.城乡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扩大农民消费——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1)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2

光伏产业在经历过去十几年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的光伏应用市场,其中又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等为首的国家成为世界的焦点。然而,经济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在本质决定了以上的市场格局注定不可能一成不变。近三年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生了质和量的双重变化,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多重需求以及自身优越的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随着更多市场的涌入,价值、供求和竞争的经济规律引导着全球市场,呈现出一片含苞待放之势。旧的光伏格局将被打破,新的市场局面正在成型。

热门市场

德国

尽管德国政府计划降低新安装太阳能系统的补贴,其国内的一些细分市场2012年仍具有吸引力,投资回报率(ROI)足以吸引住宅太阳能系统的金融投资,甚至对一些大型的系统也具有吸引力。对于2012年和2013年,政府制定了2.5吉到3.5吉瓦的安装量计划。从2014年起,每年安装量都会下降400兆瓦。

在FiT发生变化之后,据iSuppli计算,如果系统价格为1850欧元/千瓦,德国的住宅系统仍将获得10%的股本(20%)投资回报率,即使电力自用的奖励金将被取消。市场价格已经下降至此。因此,即使在FiT削减之后,住宅市场将继续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条件。然而,对于规模在1000kW以下的大型屋顶系统,实现一个有价值的投资回报率将取决于该系统所发的电有多少可以在本地被消费或者通过购电协议出售。如果超市或者生产基地可以消费30%的自产发电量,在系统价格不超过1400欧元/千瓦的情况下,太阳能系统可以产生10%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情况已经接近目前的极限。另一方面,如果光伏系统所发的电不能在本地被消费而完全靠FiT补贴的话,系统价格必须要下降以保持投资回报率的稳定。对于大型屋顶系统,系统价格必须降至1250欧元/千瓦以获得10%的股本回报率。要想获得正的投资回报率,地面安装系统成本需达到1050欧元/千瓦,如此低的成本恐怕在2012年还难以实现。然而,如果光伏电力可以通过购电协议以0.10欧元/千瓦时的价格出售,并且售电价格可与每年4%的平均电力价格通胀挂钩的话,系统成本则只需1250欧元/千瓦。与固定的FiT补贴标准相比,对购电协议实施通货膨胀调整将更有利于使这种商业模式的发展。

德国光伏市场未来增长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投资商兴趣大减。这些太阳能系统真的需要10%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到投资商的关注吗?在2008和2009年,德国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为7%和8%。假设投资回报率是10%而非7%,大型屋顶光伏系统的成本为1500欧元/千瓦,这在现如今是可行的。投资商能接受较低的回报率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并不像过去那样积极。即使投资回报率下降到7%,德国的光伏投资仍然有望吸引到资金支持。像先发电再并网这样的传统光伏商业模式将向本地消费和购电协议的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新的FiT将主要影响德国的EPC企业。为了促进投资,这些EPC企业必须重视电力的本地消费或购电协议。毫无疑问,开发大型光伏项目的成本将更高,所以系统硬件(如组件和逆变器)的成本必须降低。系统价格必须降到最低,而欧洲的供应商们有责任使价格变得更低更有竞争力。在欧盟生产的组件价格比中国一线和二线供应商的高出20%。中国组件目前的价格为0.65欧元/瓦,欧洲则为0.75欧元/瓦。

德国政府已经证实今年的新增安装量目标为2.5至3.5GW,这对光伏产业无疑是一个坏消息。为了加强地位并达到政府制定的目标,德国环境部有意在未经议会和参议院协商和批准的情况下更改FiT补贴标准。根据这一条款,环境部有权在短时间内将更改标准,这无疑为投资商们增加了不确定性。无论补贴削减还是潜在的波动性都将严重影响德国三个细分市场中的两个:大型屋顶系统及地面安装系统。光伏产业将如何走出困境?这将取决于工程总承包商们(EPC),他们要从有补贴的市场过度到无补贴的自由市场,要能适应这种变化。一旦整个光伏供应链,特别是EPC,积极做出改变并适应了市场,安装量就会大幅回升。德国光伏市场远没有饱和,粗略估计,在适合安装光伏系统的屋顶中,目前已安装的只占了10%。

日本

日本经济产业省“供应价格等估算委员会”将太阳能发电的收购价格上调至42日元每千瓦时(含税),该部门将从年7月开始详细制定可再生能源的购买制度。在日本当前发电总量中,可再生能源约占1%。日本方面认为,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提高对太阳能发电的收购价格也就抓住了普通的重点。

日本将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涉足百万瓦级太阳能电站业务的企业也在增多。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经营可再生能源业务的SB能源公司已经承接到了4项百万瓦级太阳能电站建设业务。SB能源承包的4项建设业务规模在2000kW左右。在日本陆续启动的百万瓦级太阳能项目大多属于这个等级。如今,1kW的平均建设单价已经降低到了30万日元左右,有的海外设备甚至只需20万日元左右。2000kW的建设费用约为6亿日元。发电设备将与大量架设的高压输电线连接,因此连接费用也容易推算。

关于太阳能组件的性能,组件厂商提供10~25年的长期质保。但存在着企业自身倒闭的风险。因此,慕尼黑再保险(Munichre)公司在2012年1月,推出了面向百万瓦级太阳能电力企业的性能保证保险商品。一旦太阳能电池发生故障而生产商却已倒闭,保险公司将赔偿相关损失。已经有德国、泰国、美国的开发项目投保,在日本国内,正在就中国制组件与2~3家公司进行协商。NextEnergy使用中国制模块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也是该保险的适用对象。

2011年日本光伏发电系统的设置容量约为1.3GW,比上年增加了30.7%。规模为没有补贴的2007年~2008年的约6倍,呈现出短期内飞跃式增加。其原因是除补贴恢复外,光伏发电系统价格的下滑,回收投资的时间缩短到了10年左右。因此,到2011年底,日本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约5GW。2012年的日本市场需求似还会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剩余电力全量收购制度于2012年7月实施,投资很可能加快。收购价格设定在42日元左右,投资估计还将进一步增大,容量将达到7GW。

美国

美国对于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依各个州的情况而不同,采用“上网电价”补贴的州不多,大多数采用初投资补贴、税收优惠和“净电表”法。美国已经在42个州都通过了《净电量计量法》,即允许光伏发电系统上网和计量,电费按电表净读数计量,允许电表倒转,光伏上网电量超过用电量时,电力公司按照零售电价付费。除了《净电表计量法》之外,美国在37个州都有对于光伏发电项目的初投资补贴或电价补贴,初投资补贴范围在1.5~5.0美元/w之间,电价补贴从5美分/kwh到46美分/kwh不等;在26个州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居民屋顶的光伏项目,减免比例为10%—100%,最高减免额度可以到20000美元。对于非居民建筑,税收减免比例也是10%~100%,最高减免额度可以到500000美元;美国还有21个州对于光伏发电项目给予优惠贷款,贷款利率为0%~7.5%,贷款期限为5~20年。

美国奥巴马上台后遇到金融危机,美国启动8000亿美元的救世计划,其中包括96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税收补偿金,希望通过税收补偿刺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seia)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美国到2020年光伏将提供全部电力需求的10%,光伏到2020年将提供67.6万个工作岗位,每年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累计装机将达到350GW。2010年7月,美国参议院批准通过了10年内在美国推广1000万套太阳能系统的法案,称之为“千万屋顶计划”。

对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系统)投资的监管批准,可能涉及对网络安全、或大容量电力系统可靠性方面的审核。投资于受监管的美国能源公司或设施,投资者可能应遵守一些要求和规定。真正“被动”投资(非常有限的投票权、传统的有限合伙权益、无控制权)一般不要求监管批准或证券法相关审批;不同的监管机构对被动性有不同的标准。对于选址在联邦土地或海上的太阳能和风能设施,或如果这些设施的辅助设备位于联邦土地上(如,传输设施、变压设备),必须从美国政府机构获得“通行权”批准。对于在私有土地上的项目,需要地方土地使用批准,有时候需要州土地使用批准(如,聚光太阳能发电在加利福尼亚州需要州批准;光伏太阳能只需地方批准)。并网批准也很重要。

目前的形势,由于美国实施所谓双反政策,危机之中也有商机,这种商机存在于民间。民用市场才是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尚德、天合都曾表示“双反”不会影响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2016年,30%的税务优惠即将终止。目前的CSI计划已接近尾声,各郡市现金返还计划数量有限,也将在五年内结束。如果我们在未来五年内不能有效的占领这个市场,那么下一次机会恐怕更难以预料了。

中国

光伏组件产能需求严重失衡,2012市场需求增长有限,中国中小型企业将大幅倒闭,预计一年后,中国三线光伏组件企业将基本消失,市场被一、二线品牌占据,企业或仅剩40家。2012年,预计安装量5GW-7GW。鉴于目前资金压力,很多光伏组件企业转投光伏电站,以期能减少库存,同时通过出售电站回笼资金。据统计,自今年3月以来,A股中包括拓日新能、超日太阳、向日葵等7家光伏组件企业宣布进军国内光伏电站领域。其中,投资额最大的拓日新能拟以72亿元在陕西定边县建设光伏电站与电池组件项目,而公司2011年已经亏损。国内领头光伏组件企业尚德、昱辉阳光、赛维LDK、晶科等都在青海等地开发光伏电站。

光伏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期长,进军光伏电站的组件企业大多拟以出售电站快速获取收益为主,少数组件企业选择自营和合营光伏电站。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考虑到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降、电价政策变动、发电量被限等因素,目前主要发电集团对购入光伏电站多持审慎态度。

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的十大国家中,欧洲占有6国,亚洲有日本和印度2国,另外还有美国和澳大利亚。2012年欧洲6国和美国将至少导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规模减少5.3GW,即使2012年中国对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市场组件出口规模增加1倍,也只能抵消1.2GW,因此中国对前十国的出口量2012年可能减少4.1GW。而且,有分析称2011二季度行业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点,下半年以来一直在亏损,整个行业尤其是毛利率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已经没有太多资金维持运营,而且目前市场好转迹象不明。

新兴市场

印度

印度2011年光伏装机量约300MW,累计装机量约450MW。但印度有较好的光照资源,且有较大的电力需求,市场极具潜力。2012年印度光伏市场在国家太阳能计划及新的各邦政策推波助澜下,预期可达到1GW的水平。印度有个光伏本土化政策。根据国家太阳能计划的规定,所有投资者必须强制性使用本土光伏组件,并且公司30%的投入够自当地制造商。这个规定意在保护当地的光伏产业,但并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价格下降。

国家太阳能任务

印度国家太阳能任务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和聚光发电的并网电站和离网电站的2022年规划目标分别20GW和2GW。在总共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即从2010年到2013年,政府引导建设5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和500MW太阳能聚光发电并网电站。第一阶段的任务已被分成两批即150MW和350MW的光伏项目(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12月开始)。第一阶段的第二批项目开发获得者于2011年12月2日宣布。通过反向竞标,即能为15.39卢比(0.39美元)/千瓦时电费提供最大折扣的开发商可获得项目。350MW共二十七个项目招标完成,平均FIT为8.7卢比(0.22美元)/千瓦时。其中单个项目的最大规模为20MW,个人或财团开发商可申请三个项目,装机规模最多可达50MW。

古吉拉特邦

2009年,古吉拉特邦率先推出自己的太阳能政策,政策有效期直到2014年。最初的目标是实现500MW的装机容量。鉴于大量开发商的兴趣,而且刚开始相当数量的项目可能无法实现,政府规划935MW(光伏+光热)的项目。这是唯一的政策,为开发商提供了固定的FIT补贴,先到先得。对于将于2012年1月28日以后开发的项目,新的FiT定为前12年10.5卢比(0.263美元)/千瓦时,后13年6.3卢比(0.156美元)/千瓦时。

拉贾斯坦邦

拉贾斯坦邦太阳能政策于2011年7月推出,目标是到2022年达到12GW的安装量。第一阶段300MW光伏项目通过竞争性投标程序招标。FiT补贴从8.85卢比(0.22美元)/千瓦时修正为13.19卢比(0.33美元)/千瓦时。补贴促进了该邦制造业的发展。由于它的高日照水平和充足的土地,拉贾斯坦邦有可能成为印度的太阳能发电的枢纽。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在2011年7月宣布其太阳能政策和目标,到2016年实现350MW的安装量。该邦已为80MW的项目招标。单个项目的规模限定为3MW到10MW。政策没有对是否使用国内产品做出规定。

RPO机制

RPO机制指的是发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额度的可再生电力,并且在其总发电量中占一定的比例。为了履行这一义务,他们可以通过直接从太阳能电力生产商购买电力或购买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证书(RECs)。目前比例设置为可再生电力平均占总发电量的0.25%。对于一个连接到电网的发电企业,如果每年发电100MWh,就有义务利用太阳能产生0.25MWh的清洁电力。未能按照RPO机制实现承诺的企业将会受到罚款。RPO的机制将是拉动印度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强有力因素。

REC机制

可再生能源认证(REC)是一种证书,发放给任何以平均采购成本向电网出售可再生电力的发电企业,或以互相共同商定价格向第三方出售电力的发电企业。每百万瓦小时电力生成一个REC,可以在公开市场出售给拥有RPO义务的发电企业。已经享受了FiT补贴的发电企业不会再拥有REC,以避免双重补贴。电力生产商已经出售了FIT补贴后的电力就不允许稍后再转换到REC机制。REC的交易只在印度的能源交换所(IEX)进行。

虽然每个REC的最低限制价是9.3卢比(0.23美元)/千瓦时,REC的太阳能市场尚未回暖。它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REC长期价格难以预测。目前REC的最低价格和变动范围在未来五年内是固定的,即它们只适用到2017年。2017年后,价格变化尚未确定。截至2012年1月,一直没有太阳能REC开展交易。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8.5M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获得REC注册,但该电站目前仍在建设中。

乌克兰

2012年的乌克兰光伏产业备受瞩目,正逐渐成为光伏投资的新宠儿。数据显示乌克兰国内正经历着中型光伏屋顶系统建设的热潮,预计未来2年内,大型地面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将会积极展开。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乌克兰有着非常“有利”的税收环境和0.46欧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补贴(其补贴额度比希腊高出59个百分点)。据UAAFEMP负责人透露,2012年乌克兰国内新增光伏发电系统装机量至少是100MW,装机总积累量超过290MW,年底光伏产量将达到500MW。目前,乌克兰的政策对于0.5-1MW的屋顶太阳能系统项目非常有吸引力,无论是工业大厦、市政建筑还是私人住宅。对于在欧洲有相关经验的大多数公司来讲,乌克兰将会他们未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

诱人的上网电价补贴、理想的太阳光照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乌克兰太阳能光伏行业有着光明的前景。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宣布在乌克兰国内兴建光伏电站的计划,乌克兰的光伏产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2月,中国建材集团、中广核集团及乌克兰埃科迪公司,三方就共同合作参与乌克兰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及建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前,中国建材集团旗下进出口公司还与乌克兰埃科迪公司签订了80MW光伏电站EPC工程总承包协议。位于中国杭州的帷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于乌克兰的2MW光伏地面项目也于今年3月份竣工完成。国际方面摩根科技有限公司(AustrianCompany)和奥地利利可能源集团(ActivSolar)两家公司先后在乌克兰推出了投资安装太阳能光伏屋顶系统的计划,最近就连一直是欧洲光伏市场领导者的法国HeliosStrategia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光伏新兴国,可见乌克兰光伏市场的吸引力有多么巨大。此外,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乌克兰政府计划开设自己生产的太阳能组件工厂。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对那些使用乌克兰国内出产组件的投资者给予15%的补偿,从2013年1月1日起,补偿将上升到30%,到2014年1月1日将高达50%。

泰国

目前泰国的电力来源主要分泰国电力局、独立电力提供商、小型电力提供商、超小型电力提供商和进口电力,其中EGAT及IPPs占了近90%的电力供应,但在可再生能源方面SPPs及VSPPs则占了较多数。泰国当前的电力装机量在29GW,另外有将近2GW的进口或交换电力。其电力结构中超过七成为天然气发电,水电和煤电各占约12.5%,剩余为生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量方面天然气也是约占七成,煤电占20%,水电约5%。泰国目前的峰值和峰谷电费分别是每度电3.85及2.02泰铢(合美金$0.13及$0.66),除电费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出是Ft-rate,这部分费率会随国际油价而浮动。

2009年泰国通过了替代能源发展计划,提出了在2022年使全国能源用量中20.3%为替代能源(其中14.1%为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可再生电力的目标为总能源销耗量的2.4%,总电力安装量的8%,共3858MW,其中光伏发电的目标为500MW。在同年的3月24日政府公布了可再生电力购买补贴Adder。虽然政府的补贴时间仅有十年,但考虑到电费在十年当中的攀升幅度,在泰国投资光伏电站的回报率仍然相当诱人。到去年为止,有超过3GW的太阳能项目在进行或通过申请(其中光伏占约1.8GW)。未来2年泰国至少有超过1000MW的光伏项目被批准且获得8泰铢补贴。

土耳其

2011年初土耳其政府正式通过了光伏发电补贴相关法律,该规定称土耳其政府决定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发放的补贴款将以美分计算,而不是以欧元计算。同时公布的还有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厂所获得的补贴款额度,其中太阳能类13.3美分,该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还将适用于聚光太阳能系统及混合动力工厂等。对于那些在2005年5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申请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系统来说,政府将保证不对在十年内上述价格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在2015年12月31日之后进行营运的公司而言,其所适用的上网电价补贴额将由部长会议决定。另外,如果电厂启用了土耳其本土生产的设备的话,在系统建成后将获得五年额外的补助以资奖励。该补助额将在每度0.4至2.4美元之间浮动。然而,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该补贴还将被设置600MW的申请上限。而在此日期之后提请补贴的系统将由部长会议决定其所安装总量上限。在第一个十年内,该国还将为于2015年12月31日前建成的系统在入网许可、场地出租、地役权和占用费等方面提供85%的折扣。土耳其的上网电价政策预计会引发国内太阳能电力的强势增长。

中国的光伏企业已经瞄准了土耳其这一新兴光伏市场。在去年的2011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上,南京中电电气与土耳其最大的天然气公司现场签下了一个建造太阳能组件工厂的项目。在今年第一季度,厦门格瑞士太阳能也获得了土耳其光伏电站大单,为安卡拉光伏产业园区的一水利水电项目定制设计光伏电站系统安装解决方案。该光伏电站项目装机总量达6.12MW,位于安卡拉东出口占地面积约151平方千米的光伏产业园区,是土耳其国家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太阳能发电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土耳其能源部长耶尔德兹称,在电力消费方面,土耳其全国年耗电量已达到2200亿千瓦时,2011年土耳其在能源领域的直接投资已超过35亿美元。未来土耳其市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巴西

以前巴西的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通过离网太阳能安装系统进行供电,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但是不久前巴西国家电力局宣布将颁布最新条例,旨在推广使用太阳能。这一双管齐下的政策将推动电力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并促使客户与商业机构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出售给电网。按照最新的政策,电力企业通过大型光伏电站输送电力可享有80%的税收优惠。针对住宅及商业光伏系统,巴西电力局将实行净计量电价,允许家庭用户与商业机构将屋顶光伏系统等所发的电力馈入电网。这些系统的发电量将减去用户的耗电量,因而用户只需支付差价即可。目前巴西市场正处在发展大型并网光伏市场的风口浪尖,该国的很多企业开始与知名的欧洲、美国的交钥匙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随着全球太阳能利用日益增长,在巴西,虽不能和风能相比,但已获政府鼓励。2012年,巴西6家能源供应商已将太阳能光伏列为前沿项目,即利用国家电力局(ANEEL)的一项计划,使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够与普通电网连接并进行电力交换。如果从中取得经验,政府随即将研究对太阳能光伏行业设备予以免税。由于巴西太阳能光伏成本过高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太阳能光伏电价大约500-600巴币/千度,约合294-353美元,与全国31家电力供应商提供给部分州的常规电价持平或约低。巴西现今已安装容量仅为20兆瓦,预计在2012年,将有翻五倍的潜力,大幅增长。据悉,英利将在巴西建立太阳能组件厂,巴西首富EikeBatista将与鸿海合作在巴西建2座太阳能组件厂及1座太阳能电池厂。

传统市场

意大利

2011年,意大利的太阳能光伏市场经历了许多变化。2011年前六个月,共三版ContoEnergia实施,并在年内安装8GW太阳能系统,这使得意大利的累计总安装量达12GW,全球领先。2008年时,意大利光伏装机容量仅为0.4GW。这意味着过去几年的增长率达3000%,当然这个大幅增长主要是在2011年实现的。另一方面,2011年的市场也确实起起落落,动荡不安。年初,在第三期ContoEnergia的推动下,安装情况进展良好。但是到了3月,市场完全停止,因为等待新新一期的ContoEnergia公布。第四期的ContoEnergia最终在6月份公布,市场开始再度火热,但是到9月份,金融危机导致市场第二次熄火。金融危机已为意大利市场在2011年年底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市场是肯定不会死掉。在意大利现有的国家能源计划中,核能源将在2020年占电力需求的24%,这是不合时宜的。在2012年,意大利的开发商、投资商和承包商的重点将不会在大型地面电站。意大利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在屋顶。当然,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看到一些新的大型地面电站,但是意大利市场这一部分业务将会很快走向终点。未来意大利很难再次实现其2011年市场业绩,市场将在2012年放缓,可能在2013年有所恢复。

英国

英国自2010年4月推出上网电价政策以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量迅速增长了41倍,从之前计划的26MW到1GW。在英国政府看来,到2015年实际安装将是计划的两倍半,补贴削减不是针对少数人的计划,而是会触及到更多的人。目前英国有3万人受聘于太阳能光伏行业,仅在2011年就有144567个装置安装。调查表明,40%的受访者愿意看到他们所在的社区应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政府也意识到,当务之急是继续提供合适的支持,让消费者在机会创造自己的电力,并实现2050年碳减排的长期目标。根据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市场正在从2011年12月12日最后期限的冲击和随后降低上网电价的冲击中恢复正常。自今年年初以来,英国太阳能行业已安装20146个光伏系统,总容量达63.24MW。截至2月19日的一周内安装了5223个系统,而截至2月12日的一周内安装了4640个系统。安装率回到了2011年10月的水平。气候变化部长格雷格?巴克承诺,英国2020年安装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将达22GW。部长希望未来三年累计安装量将达4.3GW。然而,随着最近宣布削减上网电价补贴,太阳能产业对能否达到雄心勃勃的目标的态度并不乐观。

法国

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法国光伏装机量已达2802MW,其中418MW已于2011年四季度并网。较2010年年末,该装机量数据已增长了2.5倍。并网系统在法国各个地区皆有所上涨,尤其是蓝色海岸、阿基坦、南比利牛斯和鲁西荣等地区。

希腊

希腊的债务危机使得其政府有想借助光伏太阳能出口振兴萧条经济的想法。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近日宣布将加速一个20亿欧元(27亿美元)光伏太阳能项目。这项总投资达20亿欧元的项目被命名为“赫利俄斯项目”。该项目将在2050年前安装10吉瓦的太阳能组件,从而增加希腊电力供应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据希腊环境与气候变化部YPEKA的数据显示,目前希腊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2.4GW。截至去年9月,希腊光伏装机量达460MW,预计2011年年末已增至580MW。到2014年,希腊的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1.5GW。然而,2012年下半年希腊光伏市场能否复苏还取决于多个外部因素,尤其是欧盟紧急援助的结果与即将到来的大选结果。Solarbuzz表示,之所以对希腊市场颇为乐观有几大原因。原因之一是定于今年年初动工建造的2GW光伏项目。希腊交通运输系统运营商已签署了为期18个月的购电协议——系统所发电力将直接馈入电网。此外,需求量或将来自于政策的“快速审查”项目,目前有500MW的项目正在规划中,其中部分电站项目将于2012年动工。

2011年12月,希腊能源部宣布今年1月1日开始将电价平均上调9.2%,以帮助其偿还债务并保持盈利。此次电价上调远远低于国有电力公司PPC所希望的17%,也低于希腊能源监管机构要求的12.7%。PPC上次获准提高电价还是在2008年7月。PPC目前对企业用户收取较高的电费,以补贴较低的家庭用电价格。根据希腊能源部的声明,9.2%的数字是指企业和家庭电价的平均升幅,至于企业和家庭电价各自的升幅则未予透露。能源气候和环境部长乔治帕帕斯康坦丁努表示,2012年希腊将不会再次提高电价。

比利时

截止2011年底比利时全国累计光伏安装量达1669MW,其中法兰德斯占88%,瓦隆占11%,布鲁塞尔占0.4%,不过将有更多的安装计划。按保守估计,比利时的11万居民人均光伏安装为167瓦时(2010年欧盟为59瓦时)。从人均安装太阳能数值上相比,比利时在德国之后,位居第二。虽然国家正在削减补贴和税收优惠,但是同时比利时的太阳能电板在一天天的变便宜。2011年,比利时安装量达到了880兆瓦的新纪录。预计2012年还会保持同样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仍然还在享受减税政策的工业市场。

在2015年或2016年,从屋顶太阳能系统所获的电力将会实现比来自电网的便宜,在这个转折点之后,政府补贴就不再需要了。南部大区政府已经取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补贴。弗拉芒大区政府将调整对太阳能组件的补贴,削减资金扶持。尽管现在绿色证书贬值、征税减免被废除,比利时太阳能组件仍然是盈利的。太阳能组件价格的下降以及绿色证书价值的稳定性使比利时太阳能的价格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些都保证了比利时太阳能在2012年继续保持大幅增长。下面是比利时各区的具体情况

法兰德斯:2011年1400MW

即使绿色证书的逐步减值,法兰德斯却继续保持增长之势,从2010年的50%的增长进一步增为去年的55%的增长。住宅设施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增加。

瓦隆区:2011年190MW

2011年,年装机容量比2010年翻了一番。与法兰德斯不同,大型工厂(>10千瓦)的份额较小:与住宅相比为2.5%对97.5%。

布鲁塞尔:2011年7MW

与法兰德斯和瓦隆相比,布鲁塞尔太阳能一直发展缓慢,瓦隆或法兰德斯在2004年就发起的FIT支持。自2011年6月以来,该地区也在尝试发行绿色证书。

加拿大

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太阳能开发的领先省之一,2009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了《环保能源法》,安大略省将实行《上网电价法》,并要求至少60%的安装系统荙到合格标准,其中包括家用安装系统。2011年,加拿大政府宣布下调新项目所得到的上网电价补贴后,绿色能源法案联盟和安省阳光协会联手发布了名为《2011年安省上网电价——就业、低价、清洁能源共同打造安省光明未来》的报告。

今年年初以来,加拿大电价有普遍提高的势头。数据显示,今年1月,没有签订长期购电合同的用户支付的电价是每千瓦时15美分,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同时也是那些签了合同的用户所付电价的2倍。这里的电费分为两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是如果你两个月的用电量在1370度以内,电费从过去的0.0627元,涨到现在的0.0667元,超过部分从过去的0.0878元,涨到现在的0.0962元。也就是说,第一部分涨了0.4分,折合人民币不到三分钱,第二部分涨了0.84分,折合人民币五分钱。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做好市场调研是投资加拿大光伏的重中之重。

而关于加拿大光伏项目的投资,中国光伏企业阿特斯太阳能能则走在了前列。2010年4月,阿特斯阳光电力宣布获得安大略省176兆瓦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的承包,此批项目将遵从安大略省最新出台的太阳能上网电价(FIT)政策。该批项目是阿特斯阳光电力与安大略省多家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的,其中有3GEnergyCorp.,AxioPowerInc.,SaturnPower和UCSolar。在今年4月,阿特斯太阳能又与SkyPowerEnergy签署协议,将购买后者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6座光伏发电站的多数产权。其中16座享受安大略省上网电价补贴,另一座享受安大略省可再生能源标准供应计划补贴。这些电站总发电量在190MW到200MW之间,并已与安大略省电力公司签署了为期20年的电力销售协议。所有项目预估在2012年完成施工,2014年正式投产,阿特斯太阳能将为此投资1.85亿加元。加拿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地位举足轻重,也期望经验丰富、品牌知名的公司能参与到该光伏市场的投资中,有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的企业不妨密切关注一下。

澳大利亚

截止2011年,全年光伏安装量约700MW,累计安装量达1.2GW。由于政策比较混乱,预计今年市场会有比较大的衰退。除了新南威尔士州和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以外,澳大利亚所有的州都制定了“净FiT”政策。光伏系统的富余电力都可以出售给电力公司,而且价格要比电力公司的常规电价要高。

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

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的上网电价是基于“毛FiT”的形式——业主所安装的系统生产的每一度点都可以享受补贴,而不只是输送给电网的富余电力。除了该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所有其他州实行的都是“净FiT”补贴——只对输送给电网的富余电力提供补贴。该计划适用的对象是安装容量不超过30kW的发电设施(非教育性的政府机构除外)。所有公立和私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有资格享受补贴。

新南威尔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的“太阳能奖励计划”已修订,现在实行的是0.20美元/千瓦时的“毛FiT”,而且适用的系统不超过10KW。该计划预计在2017年结束。

昆士兰州

昆士兰州的“太阳能奖励计划”是“净FiT”补贴,光伏系统业主可以0.44美元/千瓦时的价格把富余电力出售给电力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正式的电力回购协议。在昆士兰州,“太阳能奖励计划”仅适用于并网太阳能系统,也并没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符合其补贴要求。

维多利亚州

根据维多利亚州的规定,对于消耗电力小于100MW/H并且安装的光伏系统不超过5KW的家用和商用业主来说,富余电力出售给国家电网将享受补贴最低为0.6美元/千瓦时。在维多利亚州,电力分销商Powercor和CitiPower推出了他们自己的FIT计划——“高级上网电价”和“标准上网电价”。超过5千瓦的光伏系统和其他规模在100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一般不能享受“高级上网电价”,但仍然有享受“标准上网电价”的资格。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总容量达到100兆瓦前,新开发项目都可享受FiT补贴。

南澳大利亚州

南澳大利亚州居民和企业拥有的是0.54美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该计划预计到2028年停止。由于受补贴资金所限,该州可能会考虑在系统安装规模以后停止对新安装系统进行补贴。例如,可能采取类似维多利亚州的总容量100MW的上限。南澳大利亚的FiT从2011年6月1日起暂停了,因为安装量达到了它的设定上限。对于30KW—200KW的商业光伏系统,FIT是34美分/千瓦时,但也有15MW的上限。

西澳大利亚州

西澳大利亚州之前宣布的是0.6美元/千瓦时的“毛FiT”计划,后来又修改为“净FiT”模式。富余电力的上网电价为0.20美元/千瓦时。该州的补贴计划于2010年8月1日开始执行,后来经过多次修改。符合补贴计划要求的业主可以享受10年的补贴。该计划针对的只是住宅发电系统,包括光伏、风能和微型水电。未来新兴发电技术也可能会列入补贴范围。

待开发市场

南非

根据南非2011年3月份出台的《综合资源规划(IRP)2010—2030》,未来20年内可再生能源投资900亿美元,发电量约为17800MW,其中光伏发电8.4GW,聚光发电1GW。从现在到2016年是实施该计划的第一阶段3725兆瓦,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1450MW,太阳能聚光发电200兆瓦。估计这些发电能力的建设成本在100亿美元至120亿美元。另外,电站的规模必须5MW到75MW之间。为吸引私人和国外资本投资电力建设,能源部推出“可再生能源独立发电厂商计划(IPP)”,邀请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上述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竞标,中标者可将电力按合约价格出售给政府及其他买家。所有发电厂必须满足南非《广泛黑人经济赋权法》(BBBEE)对企业所有权的要求,必须能够促进就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到2011年12月,南非能源部批准了共632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150MW的聚光发电项目,634兆瓦的风力发电项目。在综合资源计划(IRP)的第一轮中就有18个项目确定下来,预计到八月份,还会有65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获批。但截止到2011年,南非的安装量不到10MW。预计今年安装量也不会太大,但2014年有望超过600MW。

Soitec公司是南非能源部选出的在IRP下作为首选竞购方的开发商之一,宣布其在西开普省Tousrivier地区的36MW的聚光光伏项目已获得来自nvestec的投资,项目建设会在今年的晚些时候开始。同时,非洲开发银行、ABSA银行、标准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也会对该地区的光伏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专家认为,开发商将继续争取财政支持,来履行IRP设定的六月份的期限。国内一些企业,包括尚德、英利、保威新能源、台湾友达光电等已在开发市场。保威已投资年产量500MW光伏电站支架生产线,也是南非第一家拥有BBBEE资质的太阳能电站建造商。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2011年出台了FIT政策,其FIT补贴的资金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向月用电量超过300度电的用电大户所收取的1%可再生能源税收,预期在2012年可以收到8000万美金的资金量。为了保证基金的可持续性,马来西亚能源局(SEDA)为FIT设定了两个上限:一是单一项目的申请上限,区分为个人用户(12kW以下)、小型非个人用户(500kW以下)以及大型非个人用户(5MW以下)三个申请上限,让更多人能参与可再生能源补贴并受惠。第二个上限是申请上限,SEDA会依据可再生能源基金预算设定可供申请的额度。目前规划是2012年190MW,2013年190MW,2014年250MW。然而在2011年12月初的第一次申请中,非个人用户的光伏系统额度在2小时内即申请一空。业界呼吁增加更多的可申请额度。目前SEDA可能会通过收取额外1%的可再生能源税来以提供更多的额度。目前马来西亚2011年GDP增长率为5.1%,经济情势相对稳定。同时政府有专门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贷款的计划GTFC,由政府的信贷机构担保60%的贷款,金融机构负责剩下的40%。马来西亚的家用电费约在0.11美元/千瓦时,而光伏系统的度电安裝成本約在0.18美元左右,在没有进一步的支持政策之前要实现爆发式安装仍有一段距离。

俄罗斯

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在2011年10月21日向媒体表示,自2012年1月1日起电价可能会有小幅上调。据他介绍,价格上调的幅度将会受通货膨胀率影响。同时,谢尔盖认为涨价的原因是燃油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在此之前,普京在政府主席团会议上要求停止关于电价变化问题决定的讨论。普京表示,这是政府立场,毋庸置疑。普京强调,所有关于电价的最终决定都不接受任何官员修改或变更的意见。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表示,尽管俄罗斯气候寒冷,不过却能够成功发展太阳能,国内许多地区的年太阳能照射都可达到4.5-5千瓦时/平方米,仅次于欧洲日照区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目前俄罗斯在建的大型光伏项目有3个,专家分析可能会刺激俄罗斯的光伏产业的积极发展。目前超过10万俄罗斯公民没有居住在集中电力供应区,潜在需求可能超过1个GW。通过采取适当的步骤,太阳能可能是俄罗斯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墨西哥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3

关键词: 政府政策;性别差异;农村女性劳动

一、农村家庭劳动背景情况

展望所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就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贫困问题而言,中国做得最成功。经过经济与政治上的曲折发展,中国政府深切反思并做出了准确的选择。以邓小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启了为中国社会送来温暖之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多数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民有了可以自由的选择职业和进入城市打工的权利,从事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在外打工人数比重迅速增长。以四川省乐山市迎阳乡为例,2006年,迎阳乡一批农民去成都打工,一年下来同比在村里不但赚到了不少的收入而且还开阔了自己的见识。回到村里以后,就带动了全村有劳动力的人去城里打工,五年下来,基本上每家都盖上了楼房,过上了好日子。这就证明,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农村劳动力对于建设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状况

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经济发展在提供了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了市场劳动的生产率,减少了人们在工作中的时间投入,这使许多男性劳动力有了不小的受益。但相比与男性,农村妇女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着家务劳动的责任和负担,如做饭、打水、砍柴、照料儿童、病人及老人。平均来说,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要长很多,尤其是女性同时还要进行市场工作。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其实大多数女性并不认同于这个观点,除了生理差异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当前女性的就业压力相当大,形式也很严峻。表现之一是好多企业在选择男女员工时,更多的愿意雇佣男工,据调查,全国30.8%的样本企业只愿意招收男工。

此外,受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虽然女性作为一个群众受益于市场改革,但是女性几乎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都不占优势。在许多方面,女性比男性承担了更大的改革成本。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它开始发挥自己的资源配置作用,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却开始对农村的一些公共领域逐渐减少。国家不但削减了农村公共开支,而且在一些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如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投资方面也缩减开支。

三、政策与建议

农村妇女是社会发展和家庭生产的重要承担者,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她们都相当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广大农村妇女的重大作用,给他们很好的发展环境,为她们提供更多让她们满意的服务。以下是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该加快对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土地市场建设,规范工资市场,减少工资收入性别歧视。在农村,尤其是已婚的中年妇女,她们留在农村过多地承担低报酬和无报酬的劳动,这对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而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直接影响到儿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福利水平。因此,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消除市场性别工资歧视,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关注性别平等问题,不仅对女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2、制定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切实将惠农支农政策惠及农村妇女。根据湖南地方政府所做的调查发现,妇女最希望政府做的是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这是她们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缓解农村女性参与市场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矛盾与冲突,不仅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有利,对家庭中学龄前儿童以及老人的福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村信用合作社、社会团体等渠道,扩大小额信贷的规模和覆盖面,从而减轻农村妇女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帮助她们更好的生活。

3、制定政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的利用程度。在生活用水、居住条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村庄规划,把改水,改灶,改厕,改圈等农户生活設施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养老院建设,等。例如,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村的幼儿园建设,加强财政补贴以降低农村幼儿园成本,让普通家庭的女性可以支付得起,这不仅会提高儿童的早期教育水平,更有利于减轻妇女的压力,促进农村中年,已婚女性的流出和市场参与劳动,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女性生活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主题之一。政府掌握着物质资源的配置、权力的分配以及政策的制定与变革,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进农村劳动性别平等的责任来。提供面向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应该成为减少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建立起美好和谐的社会来。

参考文献

[1] 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4

一、如何看待市场准入问题

市场准入在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贸易政策的目标是消除人为的针对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障碍, 但是各国在确定竞争政策目标时却很少关注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市场准入问题。与限制竞争行为有关的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市场准入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限制竞争行为

1.同一市场国内企业之间达成协议, 拒绝从外国企业购买产品或拒绝销售从外国企业进口的产品, 或者协议拒绝向外国企业提供产品、服务或其他必要原材料, 这些措施都会阻碍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2.供货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的协议, 外国企业会因此而无法建立销售网络, 进而达到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目的。

3.国内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势力, 拒绝供货或拒绝交易, 滥用知识产权、掠夺性定价以及差别定价等手段, 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4.国内企业间并购形成国内龙头企业, 会在其他国家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或者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二) 政府行为

1.一国政府直接免除国内企业应受的反垄断处罚, 而这种豁免会无形中培养本国企业的市场势力, 助长国内企业的限制性竞争行为, 进而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OECD1998年《抵制核心卡特尔的建议》中指出各国均不愿放弃已有的竞争政策豁免和除外责任做法。大量竞争政策豁免导致全球大量的经济活动避开竞争政策处罚。

2.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战略性地适用国内竞争政策来培育本国龙头企业, 从而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来抗衡跨国公司事实上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曾以促进合并来迎接美国跨国企业的挑战。如果说美国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并加以滥用, 那么这一做法可以认为是符合竞争政策初衷的。但如果美国跨国公司并没有采取限制性竞争行为的话, 那么这一政策对美国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是进入欧洲市场的壁垒。

(三) 混合型限制竞争行为

混合型市场进入障碍在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争议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混合型市场进入障碍既有企业参与, 又有政府机构参与, 难以单独通过竞争政策或者贸易政策来解决。

1.一国政府可以授权国内行业协会来决定是否批准企业的经营权, 该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该项权利来排除外国企业的竞争。

2.在全球性产品市场, 尤其是在通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 一国制定标准的组织可能给予本国企业更多的考虑, 外国企业会因为没有能力影响国内标准制定组织的决策而无法进入该国市场。

3.国内反垄断机构执法不力也会助长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 因为企业会认为政府已经默许其限制竞争行为。政府甚至会积极地鼓励企业分割市场, 以此来保护幼稚产业, 抵制外来竞争。从竞争政策来看, 政府的参与表示本来应受到处罚的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可能免予处罚。从贸易政策来看, 虽然政府的参与会受到WTO规则的制约, 但这种制约的力度值得怀疑。

二、可否用开放的贸易政策来替代竞争政策

(一) 贸易政策部分替代竞争政策的途径

1.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来代替竞争政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 当不考虑产业内企业间相互战略影响时, 进口的增加会降低这一产业的利润率, 也就意味着贸易政策可以部分替代竞争政策, 甚至在一些小的国家可以实现完全替代。这些研究用价格成本加成率表示利润率, 考虑其受产业集中率、进口比率、资本产出比率、产业特殊性以及特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口比率的增加可以被看作是贸易政策更加开放, 利润率高低可以用来表示这一产业的竞争程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国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 来自于进口的压力就会限制本国企业的市场势力。加拿大竞争政策机构认为, 过去许多并购交易或企业行为存在限制竞争方面的效果, 加入NAFTA后由于进口压力的存在, 这些效果就不再存在了。

2.国内贸易法。

各国的国内贸易法规也会被用来解决外国市场上与限制市场准入相关问题。美国《1974年贸易法》 (修订案) 第301条就是要解决外国政府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和“限制或阻碍了美国贸易”等行为或政策。企业限制市场准入的行为可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外国行为, 外国政府一贯地宽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政策和执法活动也属于上述“不合理”情形, 因此也在301条款适用范围之内。

3.WTO规则。

WTO规则规制的是政府行为, 而不是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但是WTO有关非歧视和透明度的基本规则、在基础电信等领域的各成员国关于规制企业限制竞争行为方面需遵守的最低标准、在反倾销领域以及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方面针对企业行为的救济措施的规定等都会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产生影响。WTO通过多边体系在某些领域要求各成员国建立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体系。《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都要求其成员国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确保其国内制定标准的机构遵守《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关于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其他基本原则。WTO也制定详细的实体法规则, 例如《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些也都会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产生影响。

(二) 贸易政策能否完全替代竞争政策

如果仅仅依靠贸易政策的实施就会解决与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相关的问题, 那么竞争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是否在竞争政策领域引入一套普遍原则。虽然从自由贸易立场看, 贸易政策途径大大地减少了竞争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政策就绝对地没有用武之地。虽然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仅仅消除贸易与投资壁垒还不能保证市场的自由进入。

1.要辩证地看待一些理论研究结果。前面提到的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替代竞争政策的相关理论结论, 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还是要考虑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产业的利润率可能受生产效率高低的影响, 生产效率高的产业在面对海外竞争时更可能维持高的利润率。有些产业的企业主要竞争的是创新和产品种类, 而不是价格。产品差异化以及其他一些非价格竞争因素也会使得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2) 贸易自由化后的较高的进口比率并不意味着国内产业在贸易自由化以前存在限制竞争行为。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 如果进口竞争产业是相对资本密集型的, 贸易自由化会使得资本报酬率降低, 但这是要素价格均等的结果, 而不是消除限制竞争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3) 当贸易自由化之前国内产业存在X-无效率时, 贸易开放而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增加就会使得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或改进管理效率, 从而使得利润率增加, 而这并不是消除限制竞争行为而带来的结果。 (4) 在许多国家占GDP很大份额的许多产业并不受进口竞争压力的影响。 (5) 进口比率的变化不仅受贸易政策的影响, 而且受国内企业抵消外国竞争能力大小的影响。一些类似于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纵向协议会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当国内企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位于不利地位时, 他们经常游说竞争当局放松国内的竞争政策执行力度, 以采取限制性竞争行为来阻止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竞争。

2.自由贸易政策必须以市场上企业自由进入为条件, 包括潜在竞争者自由进入。OECD 1993年的一份报告主张经济的全球化有利于提高生产与营销效率, 但前提条件是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环境不受破坏。企业在不断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势力, 可能在国内市场上从事某些排除外国竞争的行为。外国企业可以利用竞争政策来解决市场准入方面的问题。

3.虽然贸易政策可以消除由于政府机构而产生的市场准入问题, 但并不能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市场准入问题。国内竞争政策存在制度缺陷或者实施不力, 都会导致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问题, 形成妨碍来自国外竞争的进入壁垒, 限制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流动。

4.国内贸易法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并未界定“宽容”、“限制竞争”、“一贯地”等概念, 美国贸易代表在决定是否提起诉讼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301条款下的程序也不涉及法庭审理、司法裁决和救济措施等程序。

三、竞争政策的运用能否起到贸易政策的效果

(一) 具体的方式

1.如果一国不能有效地通过贸易政策来制止本国企业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竞争行为, 外国企业的所属国政府就希望通过域外适用其竞争政策, 以达到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 起到类似于贸易政策的作用。

2.当一国企业运用限制性竞争行为来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时, 外国企业有权利用贸易伙伴国家竞争政策进行诉讼来获得救济, 从而弥补贸易政策的不足。

3.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战略性地运用本国竞争政策来培育本国龙头企业或者豁免出口卡特尔等国内企业的限制性竞争行为, 目的在于在国际市场上增加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抢占国际市场, 实现贸易政策的目标。

4.反垄断机构之间加强合作, 签订含有积极礼让原则的双边协议, 有助于增加全球竞争政策的一致性, 促进各国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从而有利于市场的开放和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二) 效果大小受到制约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竞争政策的国际运用来弥补贸易政策的不足。运用竞争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壁垒, 但其效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1.竞争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目标很难统一, 还不存在广为接受的用以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的准则。各国有可能在竞争政策如何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争执不休。几乎全部贸易大国关于出口卡特尔都有某种形式的免责规定, 国内竞争政策的效率会因为豁免条款而大打折扣。

2.国内竞争政策的效力还取决于其竞争政策的执行力度。如果外国企业不是本地注册企业, 可能不具备提起诉讼资格。国内反垄断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所受的政治压力使得保护外国的贸易利益受到制约。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减相伴而来的却是非关税壁垒的盛行以及反倾销等手段的滥用, 故意放松国内竞争政策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竞争政策比贸易政策更容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游说。

3.在战略环境下的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变得很复杂。虽然他们的效果很相似, 但目标却不同。竞争政策的目标是抑制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 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是运用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来从国外企业那里获取转移租金。广泛的政治目标会损害竞争政策对贸易政策的补救效果。

4.反垄断机构之间的双边合作存在局限性。反垄断机构之间若没有涉案企业的同意, 将无法交换保密信息, 致使反垄断机构很难真正地解决跨国限制竞争行为问题。各国竞争政策内容和执法程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缺少一套共同的反垄断规则和解决争端的机制, 就很难避免贸易摩擦。

四、如何实现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在市场准入问题上的互动

(一) 在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中同时引入市场准入规则

在竞争政策中建立普遍的市场准入规则, 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引起的市场准入问题。该原则与贸易政策中的市场准入规则相对应, 禁止一切形式的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竞争行为, 包括企业和政府机构两方面, 从而解决混合型进入壁垒的难题。

(二) 促进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国际化

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在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均存在某些缺陷。一方面, 法律域外适用虽然可以解决某些问题, 但会因此而引发其他问题。反垄断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又缺乏构建全球竞争政策框架的基础。另一方面, 贸易政策不是直接地调整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这就需要竞争政策国际化。贸易政策在国际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而竞争政策仍然没有国际规则。

(三) 在WTO框架下实现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互动

反垄断机构之间主要的合作方式一直表现为签订双边协议, 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 还有30多个国家正在制订反垄断法。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不可能制订有完全相同的反垄断法, 进行大量的双边合作的困难和障碍显而易见。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多边框架发挥作用的必要性。

在WTO框架之外存在一些双边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机制和框架, 包括EC、NAFTA、UNCTAD、OECD、世界银行以及ICN等。与其他国际机构不同的是, WTO多边框架既包含发展中国家成员, 又包含发达国家成员, 能够实施具有广泛拘束力的规则。

竞争政策如果能够在WTO多边框架下引入普遍的市场准入准则, 就会使得各成员国在其各自国内法体系中都采用该原则, 并且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 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为其他国家提供充分的法律救济, 就可以实现国际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互动, 从而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晔.纳入多边框架——竞争政策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03 (6) .

[2]黄勇.论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 2006 (6) .

[3]于立, 吴绪亮.国际竞争政策的分歧、互动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11) .

[4]尹竹.WTO框架下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问题述评[J].中国法学, 2004 (3) .

[5]马赫.M.达芭 (Maher, M.D.) .反垄断政策的国际化[M].肖兴志, 丁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6]Olivier C.J..Grether and Jaime D.M..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Where Do We Stand?.Journal of World Trade, 2000 (34) .

[7]Lloyd.P..Multilat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aw[J].World Economy, 1998 (21) .

劳动保障政策问答 篇5

1.劳动合同未鉴证是否有效?

答: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并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的,劳动合同未鉴证也是有效的。但是通过鉴证,可避免无效劳动合同的产生,有利于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劳动合同。

2、企业或职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答:根据《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和《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时,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得录用。用人单位不予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投诉。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交付签订劳动合同文本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按每份合同一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3、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二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二年以上的,可以约定超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已在本单位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劳动者,如果工作岗位未发生变化,不再实行试用期。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而没有约定劳动合同期限的,该试用期应当作为劳动合同的期限。

4、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有何区别?

答:经济补偿金是企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给职工的一种经济补偿,而生活补助费是劳动合同终止时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种生活补助。

5、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1)经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指不可抗力或者用人单位跨地区迁移、兼并、分立、合资、转(改)制、转产、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等致使劳动合同所确定的生产、工作岗位消失。

(5)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

(6)应当订立或续订而未订立或续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6、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根据上题带一、二种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后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用人单位按照第三、四、五、六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若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发,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经济补偿金中所称的劳动者月工资,是指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本人正常履行劳动者义务的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发经济补偿金时,劳动者月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计发。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发。

7、哪些情况企业应支付生活补助费,支付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根据《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浙劳社法监[2002]50号)文件规定:

(1)《浙江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生活补助费支付问题,以《条例》废止时间为准,对在《条例》废止前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关系时,按职工在《条例》废止前的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实得工资为生活补助费,以《条例》废止前职工最后三个月平均实得工资为计发基数,对在《条例》废止后企业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时,不支付生活补助费;

(2)国有企业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与企业终止劳动关系的,按照职工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废止前的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标准工资”一个月的生活补助费,以国发[1986]77号文件废止前职工十二个月的平均月标准工资为计发基数。“标准工资”按照浙劳复[1997]58号文件确定。

8、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有哪些情形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3)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4)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5)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

9、哪些情况劳动合同可以中止?中止合同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偿金?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1)当事人协商一致的;(2)劳动者应征入伍或者履行其他法定义务的;(3)劳动者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条件和可能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中止不属解除或终止,因此,企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偿金。

10、哪些情况可以对劳动者设定违约金?

答:根据《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设定违约金的其他情形。

11、停薪留职期满,员工不来上班怎么办?

答:根据《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规定,停薪留职期满后的一个月以内,本人既未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又未办理辞职手续的,原单位有权按自动离职处理。

12、企业不为职工参保,职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答: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不为职工参保,属于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在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解决。

13、我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企业工资标准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如何处理? 答:目前,我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20元。如职工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14、《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何时开始实施?

答:条例于2005年4月14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15、《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适用范围?

答:条例第二条规定,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适用本条例。对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依照本条例执行。

16、哪些违法行为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一)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

(二)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收取保证金、押金等费用或者扣押劳动者证件的;

(三)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五)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六)用人单位拒不支付或者不按标准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和节假日加班工资报酬的;

(七)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

(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不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九)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未成年工、残疾人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

(十)用人单位使用应当取得而未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相应技术工种的;

(十一)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

(十二)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

(十三)其他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17、劳动监察的管辖范围如何确定?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所在地的县级或者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18、举报人举报应当提供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举报?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举报人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需提供被举报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违法事实。举报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鼓励举报人署名举报。

19、对投诉人投诉有什么规定?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投诉人投诉时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人员进行笔录,由投诉人在笔录上签字。同时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投诉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一)投诉事项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的;

(二)投诉事项应当或者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仲裁,或者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

(三)投诉人不提供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以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实等基本情况的。

20、对不配合劳动监察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处以何种处罚?

答: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阻挠劳动保障监察员依法进入工作场所检查、调查的;

(二)销毁或者转移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的;

(三)拒不执行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的。

21、劳动监察办案期限是如何规定的,在哪些情况下可延长、中止?

答: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并于受理之日起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日常巡视检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接受举报等形式发现用人单位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

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立案查处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应当在六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宏观政策加重市场色彩 篇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目标为8%,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一方面,从经济的惯性考虑,2005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回落到更低的7%左右,与持续快速经济增长形势并不太协调,与预期相差太大的经济增长目标会变得没有意义,且有人为压低经济增长率之嫌;另一方面,目标也不宜过高,设定为8%是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宏观调控的政策仍然趋紧,当局将继续推动从追求增长速度到追求增长质量的转型。

因为要大规模推进多项改革,所以,高层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外界研判下一年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中国很多学者为之欢欣鼓舞。他们认为,中国向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从这次会议中,很多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转变。

为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政府更强调平稳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代过去行政色彩相对要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转向市场

持续了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将如何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会议公报的仔细阅读、逐条分析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说:“在当前宏观经济大幅度波动因素仍然存在,围绕过去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调控问题而展开的争论尚未结束之时,会议公报的论述,给认识和展望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走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启示。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将转向重视市场手段。”

这一点成为了学界的共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宣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对于稳定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表明,200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将更多地采用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总量手段,这也是非常好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也认为,在调控的方式上,中央政府将注重使用经济手段,减少行政干预,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回顾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袁钢明以2004年4月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4月底前,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2004年4月底以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行政手段。

袁钢明认为,经济手段调控与行政措施不同,两者对投资及经济运行状态产生了差别很大的影响。2004年初未采取行政措施前,投资增速猛然上涨,采用行政措施后投资增速顿然下降,很多人认为由此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失灵及行政措施的有效。但从另一视角看,投资增速突然高涨,既可能是行政措施临近出台所引发的投资逆向选择,也可能是经济调控不到位,未及时上调利率抑制需求所致,如果充分采用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行政措施,有可能不会出现投资的大起大落。2004年10月底央行上调利率,终于表现出重视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新动向。

公报在论述此次宏观调控所运用的手段时,没有提及前一段时期很多论述极力主张的行政手段,指出此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深了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增长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袁钢明说:“中国政府对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深化,远比宏观调控取得的当前成果意义更为重要和深远。”

财政货币走向稳健

在2004年10月底的加息之后,就不断有消息透出,中国的财政政策要转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样的政策指向: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中国经济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局部经济过热现象。况且如果继续大量发行建设国债,会使财政风险进一步积聚。应该承认,在过去的经济过热中,对原材料的强烈需求及煤电油运出现的供应紧张,政府投资的大项目难辞其咎;而稳健财政政策正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防止过热。

实际上,从2002年~2004年,长期国债发行量就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分别是1500亿元人民币、1400亿元人民币和1100亿元人民币。这可以视为中央政府为财政政策转向所释放出的明显信号,亦是官方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步骤淡出悉心铺路的表现。

为防止收油过猛,2005年会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解释道,这样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第二,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资源,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认为,2005年国债发行量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为合理数字。

同时有专家认为,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投向将有所调整,由过去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扩展至在建重点工程的后续投入、公共项目的欠账填补、以及支持亟待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债资金很可能承担起一部分税制改革的成本。

改革开放多年,市场化配置资源已是共识,而不宜过多强调政府配置资源。财政政策走向稳健是大势所趋。

全面推进改革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中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所以在面临全面开放的WTO后过渡期和中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改革成为了最响的声音。高层已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致力于改善中国经济运行环境的各项深层次改革将在2005年全力推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认为,双稳健的宏观政策为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改革会获得更多的机遇,改革的机遇会大于改革的挑战。

在2005年,中国将加快实施中央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诸多行业的改革也要加速推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认为,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现在已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通过政策按部门、按地区地细化,可以做到“有保有压”之外,同样会给人们一种信号,即结构调整今后将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由利益趋向来引导,并将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实现。随着人们信心的增强,对结构调整的有利影响是可以预料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表示,2004年已经开始的投融资体制改革,2005年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融资措施;此外的改革重点还将包括:集中在资金、土地以及能源的价格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等。

2009年化肥市场政策因素分析 篇7

2008年12月24日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意义重大, 这次会议研究部署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问题, 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继续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进口钾肥实行适度价格监管。

这标志我国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幅度提速。其实, 早在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 (草案) 》, 提出要进行化肥市场化改革, 具体方向就是“两取消一补贴” (即取消化肥限价、取消化肥优惠政策、直接补贴农民) 。但在征求意见时, 意见不一致, 再加之2005年以后正好遇上物价上涨高峰期, 油价、煤价、粮价、建材价格、有色金属等各类物资价格全面上涨, 国家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第一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放缓, 因为担心化肥价格一旦放开, 会引发粮食价格连带上涨, 而粮价是“百价之基”, 粮价上涨容易产生连环效应, 引发其他物资的跟涨,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目前化肥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已基本成熟。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化肥是一种高能耗产品, 原材料能源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60%以上,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 引发煤价等原料价格也大幅下跌, 从成本因素分析, 化肥价格上涨因素已基本上不存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 国家适时推出了燃油税改革, 建立了市场化手段占主导的新油价形成机制。油改完成后, “肥改”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 以前的化肥调控机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改革必要进行。

2009年, 我国的化肥定价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除钾肥外的化肥限价都将取消, 并且对钾肥价格也只是“实行适度价格监管”, 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对化肥价格的干预行为将大幅度降低。

同时, 化肥流通领域也将放开。以前我国对化肥实行的是专营政策, 只能由供销社来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39号文件, 允许供销社、农业三站 (即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 、化肥生产企业 (俗称三驾马车) 都可经营化肥, 经营渠道有所放宽, 但实际上限制得仍较为严格。而现在, 化肥流通领域将放开, 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 只要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经营化肥, 这实际上也是化肥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 即流通领域的市场化。

对化肥企业而言, 化肥优惠政策暂不取消是一项利好消息。目前化肥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 有电价优惠、气价 (天然气) 优惠、铁种运价优惠、税收优惠等等。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暂不取消, 体现了国家对化肥企业的大力扶持。从长远来看, 化肥的优惠政策是会被取消或大幅度减少的, 因此, 化肥企业应作好充分准备。

化肥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2008年11月13日, 国家公布了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方案, 将化肥出口关税大幅度降低, 特别是淡季下跌幅度更大。以尿素为例, 2008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税方案, 出口关税税率是:旺季185%, 淡季175%, 而自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方案, 旺季是110%, 比原标准下降了75%。淡季下跌幅度更大, 淡季分两档执行, 在2300元 (吨价, 下同) 以下 (含2300元) 仅征收10%的关税, 比原标准大幅下降165%;2300元以上, 按公式 (1.1—基准价格/出口价格) ×100计算税率, 即使出口价格高达3000元, 也只征收33%的关税, 还是比原标准165%的关税低很多。

关税新方案自2008年12月1日开始执行, 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

新关税方案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化肥出口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过去一味的“堵”改为“堵疏结合”。旺季时采用高关税政策控制化肥出口, 以保障国内之需, 淡季时则大幅调低出口关税, 国内化肥可自由出口。

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意义重大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8年12月13日召开了全国物价局长会议, 明确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健全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石油、电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前化肥只有商业淡储制度, 并没有国家储备制度, 现在把化肥也纳入到了重要物资的行列中, 也像石油、粮食、棉花、食用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资一样进行国家储备, 这对化肥市场是利好消息, 既说明了化肥地位的提高, 也将对缓解我国化肥市场特别是淡季时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防止价格的大幅波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业政策利好因素多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在确定2009年“三农”政策时, 用了四个“大幅度”, 足见“三农”的地位: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 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三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四是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具体来看, 2009年的农业政策将在以下几方面对化肥市场形成利好。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在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提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的粮食安全责任, 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 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2009年我国将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 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

2.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标准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21日宣布, 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 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 比2008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 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3.对农业的补贴范围扩大, 补贴标准提高

2009年, 我国将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都要继续增加, 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特别是2009年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标准联动机制意义重大, 该机制像煤电联动一样, 农资直补标准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和农资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农资价格上涨时, 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也跟着上调, 这样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减少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而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 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4.土地可以依法流转

预计一批新的粮食种植大户、专业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庄将会兴起, 这将对化肥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建议 篇8

一、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

1.供应总量及供应结构不合理。从全国总量上看,住房租赁市场总体需求量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8%的城市居民通过租住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另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在常住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是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而租房市场总的供给量相对不足。从区域结构及不同城市看,租房供给也不均衡,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对租房需求量大,而供给之于需求显得相对不足;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或地区供需矛盾相对较低。在供给总量不平衡的情况下,租房市场供求结构错位现象突出,小户型、低总价的出租住房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常住人口的收入状况等客观条件,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出租房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市场供给呈现出与实际需求相背离的状况。

2.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看,完善的住房租赁市场由个人出租者和机构出租者组成。而我国现阶段的租房租赁市场的房屋供给主体仍然不成熟,以居民个人房屋出租为主,机构出租者较为缺乏。我国目前房屋租赁市场上除少量单位或机构持有部分住房提供给本单位职工短期周转、租住以外,大部分的租房供应主体仍是居民个人,市场上机构出租者相对缺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租房租赁市场总供给中约89.5%的可出租房屋来自个人出租住宅,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机构出租的房源占比较高,大约能占到租赁市场总供给量的约25%~30%。

3.住房租赁市场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稳定参与者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稳定市场秩序。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但极不成熟,住房租赁市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租房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侵犯租房者利益的事件频发,而且侵权事件发生后纠纷解决机制或违法处置机制不完善,侵权者得不到有效处罚,违法违规成本相对较低。具体来讲,从法律体系上看,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保护租房者的专门法律安排,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从机构设置上看,国内不仅没有设立专门保护租房者利益的职能部门,也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社会层面的保障机制缺乏;从政策环境看,鼓励机构出租者发展的政策体系仍未建立,机构出租者缺失,市场秩序混乱。住房租赁市场相关制度的缺乏直接约束着市场参与者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住房租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息资源是市场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受制于不同参与者所处的不同地位,不同人员对相关交易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交易双方中对交易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相对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相对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而容易带来代理人风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租房市场上就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出租者相比于租房者掌握更多、更充分的房屋质量信息;中介机构比租房者掌握更多的房源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租房者往往是租房市场参与者中的最弱势群体,租房者的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再加上社会纠纷协调机制不健全,被侵权后投诉无门,给租房者带来后顾之忧,这也是当前中国为何很多居民不愿意进入租赁市场,而特别强调要有自己的住房根源所在。

5.房屋租赁中介服务体系不专业、不规范。近年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但作为重要参与者的房屋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中介服务体系专业性不高、规范性不强、自律性较低。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缺乏、尚待完善,尤其是关于房产中介的法律仍未建立,而且现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高,无法覆盖房产中介涉及的众多方面。从从业人员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仍不规范,部分人员则缺乏有效资格,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讲诚信、欺骗客户之事经常发生,有失客观公正立场,提供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中介机构形象和行业信誉。

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建议

住房租赁市场是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对住房的合理消费、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适应人口流动、保护承租人利益和盘活存量资源、提升社会基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要加大改革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建设并形成渠道多元、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服务规范、制度健全的住房租赁市场。

1.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适用于房屋租赁的法律条文主要有国家层面的《合同法》中关于房屋租赁的条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2 月1 日实施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等。近年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健全指导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更高层级的专门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约束租房市场供需双方参与者的行为,并提供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和违法违规的处罚依据,为住房租赁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

2.健全住房租赁中介服务体系。高效的中介服务体系是联系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渠道。适应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推进住房租赁规模化经营,培育规范的大型租赁机构,进而稳定市场租赁关系,规范租赁行为,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提升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自律水平,提升租赁服务水平。培育住房租赁人才建设,提高中介服务人员素质,注重服务人员道德建设,培养中介服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打击非法中介、非法宣传、欺诈买卖、不实宣传等市场乱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建立公开、透明、有序、高效的中介服务体系。

3.突出租房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住房供应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出租房需求量大但供给相对不足,急需调整供应结构。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突出住房供给侧改革,调整供应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供给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培育机构出租者,鼓励市场及企业供给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房源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不断拓展房源供应渠道,积极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以充分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进入租赁市场,来开拓住房租赁房源供应渠道,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优化市场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4.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租房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我国已提出要搭建住房租赁信息政府服务平台,《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 指出:“建立政府服务平台,为租赁市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出租人可随时发布出租房屋的区位、面积、户型、价格等信息,承租人可发布租赁房屋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在平台上进行对接。”同时,要为租赁关系提供正规交易范本,意见指出,政府信息服务平台要:“提供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明确提示双方的权利义务;为房地产中介机构备案提供方便,公布经备案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名单,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等信息。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实现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方便群众办事。”

5.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构出租者。机构出租者是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短板,在稳定个人出租者的基础上要积极培育机构出租者。《意见》指出要:“鼓励成立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通过长期租赁或购买社会房源,可直接向社会出租;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装修改造后,向社会出租。”同时,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要提供专业化的租赁服务。”另外,要从户型、价位等上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从事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住房租赁经营服务。”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向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转变,鼓励开发商将持有的存量房源投向租赁市场。在培育机构出租者的同时,稳定发展个人出租者,完善利益保障机制、提供交易便利,构建个人出租者和机构出租者相结合的房屋租赁主体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盘活存量房市场,打通保障房与租赁市场通道。我国房地产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如何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去库存的重要举措。可以考虑从租赁市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意见指出:“各地可以通过购买方式,把适合作为公租房或者经过改造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要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重,‘补砖头’与‘补人头’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按规定提供货币化租赁补贴。”这样既可以筹集到公共租赁住房资源,又可以提高安置工作效率并有效盘活住房存量资源。

摘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完善我国住房市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现阶段在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当前的住房租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总量不平衡、供应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不成熟、租赁市场制度不完善、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需要从制度、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快改革和建设,加快住房租赁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新政策能否为棉花市场带来信心 篇9

国家统一收储, 本意是想保护棉农利益, 稳定棉花市场, 不料事情的发展却偏离了本意。国家花费千亿元资金收储保护棉农, 结果却是棉农因植棉利润微薄而转向其他农作物种植。

2014年, 棉花政策的调整似乎给企业带来了一线曙光。那么, 企业对于这些政策的变化有什么看法?这些政策的变化是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信心?让我们听听棉纺织企业是怎么说的。

直补稳定植棉面积抛储影响市场价格

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杰:虽然目前棉花收储政策只实行了3年时间, 但是该政策的弊端却早已显现。也许制定该政策的人也没有想到, 这项政策给棉纺织行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2014年, 棉花收储不再执行, 开始试点棉花直补政策。无论是对于纺织用棉企业、棉花加工企业还是棉农, 这无疑是利好的消息, 特别对于用棉企业来说影响最大。棉纺织企业早就开始呼吁国家实施棉花直补, 取消当前“昂贵”的棉花收储政策, 现在这些愿望都将成为现实。但是棉花补贴标准是多少, 方案如何执行等具体实施办法还没有确定, 希望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消耗, 直接补贴到棉农, 稳定我国日见下滑的棉花种植面积。

棉花收储政策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棉花库存高涨。2011年度棉花收储累计成交312万t, 2012年度棉花收储累计成交650万t, 预计2013年度棉花收储累计成交量也将突破550万t。也就是说, 近3年国储库总计收储量超过1 500万t, 加上不可统计的进口储备棉, 国家储备库库存可见一斑。扣除2012/2013年度约430万t的抛储量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抛储, 2014年结转的国家储备库存仍然超过1 000万t。可以预见的是, 2014年国家将以去库存为主, 国家储备棉将是市场供应的主流。棉花抛储是国家调控市场供应、平抑市场价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抛储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高征低扣”负担重实现平衡利发展

山东华龙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永军:取消棉花收储政策, 取而代之的是棉花直补政策, 棉花有望实现由市场定价, 这样就合理多了。据长江、黄河流域的棉农反映, 种棉花比种小麦、玉米等粮食多赚不了多少钱, 却多付出成倍的劳动。因此, 对棉农直补关键是怎样让棉农得实惠, 而不是让棉花贸易商得好处。

从之前的棉花抛售情况来看, 一旦抛储, 预计棉花市场价格会有所下跌, 还会出现外棉成交量高、国产棉成交量低的局面。总体来说, 对于解决目前纺织企业遇到的困难不会构成大的影响。但作为企业, 为了规避风险, 不会大量买进。华龙纺织90%以上用的是进口棉, 受内外价格严重倒挂影响相对小一些。

当前国家对棉纺织企业的棉花增值税实行“高征低扣”, 使企业负担很重。根据现行增值税制度, 我国棉纺企业棉花采购执行的进项税率为13%, 产品销项税率为17%, 这意味着棉纺企业即使没有实现增值, 将购进的棉花按原价卖出, 仍要负担4%的税收。而棉花占到纺织企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 棉企不景气, 最终影响的还是棉农的收益。中国劳动力、原料的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 本来市场竞争就很难, 利润微薄, 再加上这一不合理的税收政策, 使纺织企业很“受伤”。这种影响如果达到一定程度, 必将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因此, 建议税率逐步调整:第一步达到进项税率为13%, 销项税率也为13%, 基本平衡;第二步再倾斜一下, 让企业有利可图, 避免造成行业的不景气而导致纺织品全部依赖进口的现象发生。

直补应一步到位抛储价格是关键

山东宏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伟:新一年棉花收储政策的调整, 对我国以及国际棉花价格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理论上, 中国棉价将走低并接轨国际棉花价格, 但是关键要看中国棉花进口配额的数量。如果中国大幅度压缩进口棉花配额, 并且国储棉出口价格维持在18 000元/t左右, 那么中国棉价将不会大幅度降低, 但国际棉价将会继续走低。

棉花直补是对棉农利好的政策, 但关键是要一步到位, 不要因为中间环节影响直补的效果, 否则国家出钱但达不到补贴棉农的目的, 最终还是影响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建议直补政策在全国同时执行, 激发调动棉农的生产积极性, 保持棉花种植面积整体稳定, 防止中国棉花产量大起大落。

对于2014年的棉花市场价格, 国储棉拍卖价格是关键。希望国储棉拍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让国储棉价格与国际接轨。如果国储棉继续高价拍卖, 棉纺织企业用棉价格仍将居高不下, 中国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根本谈不上, 纺织企业, 特别是纺纱企业将继续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棉农增收

新疆阿拉尔华茂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彦贵:棉花直补在促进棉农增收的情况下, 对缓解种植成本高、提高棉农生产积极性、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有积极作用。否则, 实现棉花直补, 籽棉收购价降低, 棉农不增收, 同样不利于棉花生产。面对棉花抛储的大势, 棉纺企业收购意愿可能会下降, 观望心理增强, 导致购棉进程放缓, 从而采用随用随买的间断性采购策略或仅备少量棉花补库之需, 以规避风险。

“高征低扣”给棉企带来额外负担, 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建议:一是彻底取消增值税的低税率, 或将棉花增值税的适用率调整为同一个尺度。二是扶持涉棉企业, 在增收增值税的同时, 也要按一定销售额对企业进行返还, 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三是对使用国产棉的企业, 按17%抵扣增值税, 降低企业赋税, 以提高我国棉花价格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棉花产业的发展。四是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 将实惠落实到企业和棉农手中。

滑准税确保市场稳定应对“高征低扣”有办法

江苏中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永贵:2014年, 棉花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施滑准税, 税率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定调整。滑准税的调整与进一步收紧进口棉紧密相关, 对于国内外棉花市场将有一定的冲击, 在提高国内棉花的生产、降低对进口棉的依赖、保护棉农利益等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可能会使很多纺织企业增加原料的成本, 降低了纺织企业的外销竞争能力, 使企业的运行更加艰难。

对于棉企, 相比当前4 000元/t的内外棉价差, 滑准税调整对进口成本增加幅度有限, 市场影响也许不会十分明显。但换个角度看, 部分配额不足的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市场的竞争和冲击, 有利于淘汰部分弱势产能。从棉花种植区域分布、面积、产量等因素考虑, 滑准税调整后, 棉企将无法按市场规律采购物美价廉的棉花, 势必对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棉花市场供需关系有所影响。

我国现行的“高征低扣”现象对用棉企业影响较大, 建议最好将“征”和“扣”的税率一致。与此同时, 需要企业加大自身技改投入, 改进工艺, 多使用非棉纤维, 实施差别化生产。积极选用非棉纤维, 如生产高支纱, 采用紧密纺、赛络纺, 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原料上, 选用热销的莫代尔、天丝、竹纤维等特种纤维, 开发新品种, 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企业转移,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竞争力。

进口配额未放开政策利好享不到

江苏双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跃林:收储政策退出市场, 意味着国内棉价将向市场靠拢,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棉花价格的调控方式开始走向市场调控, 意味着国内不再有所谓的收储底价支撑, 国内棉价将向国际市场靠齐, 内外棉差将缩小。目前, 国内棉价高出国际棉价远超4 000元/t。也就是说, 2014年国内棉价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

但是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却仍未放开, 实际上部分棉纺织企业未享受到政策的利好。一直以来, 能够拿到棉花进口配额的企业就意味着可以使用低价棉, 而未能拿到配额的企业, 却只能用国内的高价棉, 这样就造成了企业间的不公平, 使用低价棉的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产品价格方面竞争力较强。此次政策的调整, 对于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并没有放开, 所以说企业间的竞争仍是原料价格之争。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10

据统计,在此前国家四部委联合开展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实际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中,公交车辆占了八成以上。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乃至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因而在我国新能源公交客车的推广就显得更具意义。

然而,诸如资金缺口等问题仍然令不少地方寄希望于国家补贴,从而使新能源市场推广呈现出明显的等待观望情绪,市场整体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此前,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表示,今年1月至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不及3000辆,与计划到明年底推广33万辆相比进展缓慢。

近日,辽宁省抚顺市一次性投入运营600台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成为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推广非示范城市一次性采购量最大的城市,再算上此前投入运营的200台NG类燃气公交车,800台新公交车的全部上线运营不仅使该市的公交车辆总体品质全面提升,更为发展缓慢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非试点城市,抚顺市为何要“不惜成本”地发展新能源公交?又为何能一次性投运600台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抚顺模式”以其大胆创新的魄力展示了地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新思路。

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思路

据了解,“抚顺模式”,简言之就是地方以适度超前的新能源发展理念,广汇资源解决新能源公交采购的资金瓶颈,注重以LCC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解决公交运营难题,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发展效果。

据悉,2013年9月,紧随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辽宁省出台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若干意见》之后,抚顺积极实施蓝天工程,绿色交通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非试点城市,与受到国家重点扶持的试点城市相比无疑面临的挑战更大,抚顺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此,抚顺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生为出发点,通过细致调研、科学决策、大胆创新,创造出独特的购车资金筹措模式。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总经理丁绍杰将其概括为“能源公司、车辆公司‘两担挑’”,即在积极向国家申请新能源补贴的同时,通过拍卖天然气特许经营权加公交公司土地租赁方式,获得新能源汽车采购首付金,剩余新能源汽车购置资金则通过油气差价和节省下来的车辆维修费解决。

在解决资金来源这一核心问题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则是运营成本问题。抚顺市创新性地引进国际领先的LCC理念,在车辆采购之初就将前期投入与后期运营成本统筹考虑,以取得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使资金整体利用效率最大化。

树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标杆

抚顺市不单纯依赖补贴,积极自筹资金,主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过创新金融手段,将资金劣势反变为经营优势,形成了“适度超前,广汇资源,注重LCC理念,多方共赢发展”的“抚顺模式”,实现了城市公交升级、城市生态优化、公交运营成本可控、司机劳动强度降低、百姓舒适便捷出行的良好综合效应,为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首先,抚顺市在新能源推广上以前瞻性眼光果断决策,大胆创新,以民生发展为出发点,把城市公交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与发展新能源汽车结合考虑,一次性大手笔完成城市新能源公交布局。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目前尚未市场化,因而采购成本仍然较高,地方政府要想大批量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突破种种难题,这就需要更强的决断意识和执政魄力。以此来看,抚顺政府“不惜投入为民生”的做法值得喝彩。

其次,先进的理念需要与之相配的创新思路,这是“抚顺模式”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发展新能源,然而面对资金压力,一些地方就显得束手无策。抚顺市积极开拓发展思路、整合多方资源,最终巧妙地解决资金、运营等一系列难题,进而将民生环保落到实处,且兼顾多方利益。

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行业专家表示,抚顺市政府作为非试点城市,能够大胆创新布局新能源公交,或将成为其他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标本,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抚顺在新能源客车采购招标中坚持品质为先,注重LCC理念的做法,也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产品方面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从而加速我国新能源技术产品的成熟,也有利于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

事实上,以宇通为代表的我国主流客车企业已逐步掌握了混合动力核心技术,产业链也已基本健全。相关产品经过近几年来的市场考验,已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抚顺模式”可以带动非试点城市认清发展形势,抛弃观望心态,早日开始规划发展新能源,有利于改善整个新能源市场“政策热市场冷”的现状,从而全面提振市场。与此同时,“抚顺模式”对资金瓶颈的解决模式,涉及新能源产业链的多个利益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为新能源汽车彻底市场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预案。

政策使市场摇摆不定 篇11

有投资者以打油诗形式,描述当前的盘面状态:“每天从头看到尾,大盘长草一大溜。只有偶尔一点红,指数维持小波动。机构出货静悄悄,散户昏昏睡大觉。等到大盘空壳日,如梦初醒惊叹时。”这种描述的确非常形象,9月23日,沪市成交金额约28.69亿元,创出今年以来新低。有资料显示,1999年12月末,沪市见底回升时的最低成交水平基本维持在30亿元左右。目前市场规模无论是新股上市家数,还是投资基金增长家数,都较3年前大为扩大,但单日最低成交水平却仍然维持在这一低点,由此可见近期市场的低迷状况。

市况的低迷还不仅仅表现在成交量上,在每日的涨幅榜上,当日涨跌幅达10%的股票已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股票在上下不到2%的区间内窄幅波动,彼此好像心照不宣地进入了“大锅饭时代”,在这样的状态下,市场的激情几乎逐渐消磨殆尽了。

难舍的“十六大情结”

有人说,在这种看似低迷的背后,其实是“十六大行情”即将拉开序幕的先兆,而且今年“两会”期间行情上涨的经验,无疑也让投资人对“十六大行情”平添了几分期待。人们猜测,管理层会在11月之前推出一些政策性的利好,配合股市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如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有望年内实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进一步下调,银行资金将多渠道入市等。这些利好预期的出现,反映了投资者对政策面的期待。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有细心的人士对此作过统计,自1992年10月12日召开十四大党代会以来至今,在23次重大会议召开期间,证券市场下跌的次数达16次,比例高达61%。其中1992年10月的十四大一中全会和1997年9月的十五大一中全会,上证指数的跌幅分别达4.2%和4.7%。可见,重大会议的召开与证券市场短期的涨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然,应该承认,十六大之前,应该是政策面一个相对的真空期,预料推出重大利好,特别是导向型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另外,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股市会逐渐加快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步伐,国际化的大趋势也会制约政策面对股市的影响力度。

因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政策面的变化,只会短时地影响股市的运行动向,而决定股市发展趋势的因素则来自于市场本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5年的党代会周期相近,上证指数在高点间也存在4—5年的间隔周期,基本上在会议召开之前,产生过行情的阶段性高点。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股市对于可能出现的经济政策变化不确定性风险的回避。所以,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十六大对股市的影响期望值还不应过高。指望股市会以单纯的政治热情掀起一波献礼性质的“十六大行情”,这也不符合资本的个性。

公进民退使行情的活跃度降低

总体看,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在壮大,其资金比例大概占到60%左右,但是机构的“队伍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除了6月井喷的短暂几天券商与基金所谓“换防”外,进入7月份之后,许多在大调整中坚守一年以上的社会民间资金,在大盘波澜不兴、成交量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对后市的预期空间大大降低,开始了某种战略性的“撤退”。这就是上海股市资深人士郭宪提出的“公进民退”现象。

实际上,在始于2001年7月的下跌行情中,有三次明显的反弹行情,借政策利好的推动大多成了机构借机派发的良机,而6月24日近千亿的巨量将主力的派发行为表述得淋漓尽致。

尽管许多基金在“6.24”行情中英勇地“冲锋陷阵”,但正是因为这批不同于民间资金的介入,行情也变得更像一个“大散户行情”。一只基金管理上百只股票已是常事,分散投资、波段操作成为基金经理们信奉的操作手法,而以往优中选优、集中投资的做法则逐渐遭到抛弃。

更让原先市场活跃的机构感到为难的是,这部分力量增加的速度和数量越来越快,让习惯于和散户们博弈的机构几乎无力招架,还找不到和这些超常规发展起来的机构博弈的手段。据统计,自2001年9月以来,仅投资基金就募集到近600亿元资金。

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变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大盘重心的不断下移,机构间的矛盾不是被缓和,而是变得更加尖锐。“6.24”行情中单日近千亿的成交量,已经表明机构间的分歧相当大,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爆出天量。机构间重大分歧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和缓和,大盘就无法向纵深推进。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成交额为1886.04亿元,比7月份减少1250.14亿元,减幅达39.86%。然而,地量是否见地价呢?其实,成交量的持续萎缩只能说明当前的市场对参与者已缺乏吸引力,不论是长、中、短期资金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投资者的信心正受到相当大的挑战,此时如果一部分中、长线资金对后市丧失信心而离场,则将引发巨大的跌幅。当然,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市场一旦在方方面面的配合下,在一定时期内走出一段上涨行情,赚钱效应无疑会使资金回流股市,但从目前的状况看,短时间内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不大。

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

除了民间活跃资金逐渐从股市流失之外,当前政策的多变也让投资者有些无所适从,只好观望等待。

三板股票全流通就是影响目前行情的一项重大政策。尽管这个为了鼓励退市后的上市公司重组而实施的政策还没有明确的出台时间,但全流通的提法还是让投资者联想到主板国有股股权的流通问题。

扩容问题同样让投资者对后市的行情不敢抱以过高的期望。尽管中国证监会顾问梁定邦在8月下旬曾说过有上千家企业已完成辅导期,正提交上市资料,后有关方面表态完成辅导工作的企业不足300家,通过发审会发行的企业仅占很少一部分,从侧面表明扩容速度不会加快,但很快就有“海归”航母公司联通发行。扩容压力看似发行家数不多,但规模之大却是目前的市场很难承受的。

就在联通发行不久,上证所又决定自9月23日起新股上市首日计入指数,改变了1999年11月8日上市新股自上市后第二日起计入指数计算的方法。因为在目前新股发行市盈率降低的情况下,新股不败的神话将无限期重演,由此预示着每只新股上市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抬高股指。沪市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4年的股票筹资总额分别为379.91亿元、486.37亿元、919.95亿元、957.49亿元。有分析人士计算认为,仅仅依赖新股上市,上证综指每年可上涨8%。由此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投资者赚指数却赔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为上证综指的上涨,并非二级市场总市值增加所致,而是因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差价导致市值增加。

至于迟迟未见动静的创业板最近又有风声。虽然短时间还不会出台创业板市场,但此次旧话重提。无形中又给本已疲弱的证券市场笼上了阴影。

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市场犹豫不前,而证券市场的新品种尽管还未推出,但舆论呼声却不少。比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透露,QFII(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展相对较快,而且有关部门对相关的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也早有研究,如单个境外投资者可持有企业股权的比例、所有境外投资者可持有企业股权的比例等。

深圳证券交易所指数总监赵文奇也透露,深交所正准备推出巨潮系列指数,并进行了巨潮指数ETFs(交易所买卖基金)的方案设计工作,为ETFs的推出作准备。该指数由最符合巨潮指数选股标准的前100家公司组成,符合可投资性和可交易性原则。而上证所有关负责人也曾透露,正在设计开发基于180指数的ETF,虽然尚难在短期内推出,但一旦推出,其较低的费率和推动做空机制的作用将对证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ETF的研究进程也被认为是对做空机制的一个推动。

还有对指数基金、股指期货等讨论也总是见诸于报端。但这种“只闻楼梯响,不见贵人来”的现象,也许正好与当前的市况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演戏的人越来越热闹,看戏的人越来越稀少。更何况这么多的研究产品主要针对于机构投资者,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这些交易品种只能远观,不可近玩。

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 篇12

现状:投入补贴最多, 技术水平中下

去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爆发, 电动巴士销量超过25万辆, 可以说:我们是全球电动巴士拥有数量第一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但是推动力从哪里来?就是政府巨大的财政补。去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超过300多亿人民币,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累积投入已占国民经济GDP接近0.01%的份额, 中国的巨大投入超过其他6大国家投入的总额 (见图) , 而技术水平却位居中下水平。

讲到政策, 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钻研, 国务院的各种专家、工作小组都在研究制定政策, 考评指标经常在变, 下一轮会出台什么新办法?怎么拿补贴?谁也不知道下一轮又会出台什么政策, 因为制度不透明, 也不公开。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现问题 (如“骗补”) , 一问责就指向企业, 企业家是商人, 按政策规定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 全部经过相关机构的审批, 完全按照政策的要求来做, 这个棍子打错了方向, 我们应当反过来问一问:这个政策有没有问题?

看一看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 这是从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演变出来的, 计划在十个城市进行示范, 现在已经演变成全国推广的活动, 全中国所有地方愿意使用电动巴士的城市, 中央政府补30万元, 地方政府再补贴30万元, 不再是“十城千辆”, 而是遍地开花。罗兰•贝格的“电动交通报告”, 从产业、技术、市场三个方面比较七大国的情况, 我国花的钱最多, 比其他六大国家花的钱的总和还要多, 但技术却排在第5位。

讲到理想, 在公共交通运营中, 电动巴士要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首先就是产品价值 (低地板、宽通道) , 第二方面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发展电动巴士?我们知道公共交通的演变过程是从公共马拉车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 汽车, 现在又要回到电动巴士, 我们的电动化有很多种所谓的技术路线可选择, 我们应当怎么走?我们的政策出发点并不是公共交通的电动化, 而是要培养国家的汽车工业, 试图在电动汽车领域要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性 (所谓的“弯道超车”) , 现在我们发现, 我们的电动巴士没有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正在驶入弯道中, 人家的电动巴士在许多方面已经跟我们不一样。

政策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很多民营企业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所谓的正规部队得到大量的补贴, 而很多的创业公司都是民营的, 他们在做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技术路线的探索, 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大潮中很多资本家的进入, 推动了电动巴士产业的技术进步。公共交通电动化显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它要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设施等许多方面, 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不是简单地用电驱动就可实现的过程。

理想:遵循经济、环保和社会公平原则

我们的电动巴士很多都是把原来的柴油发动机拿掉, 换上电池, 再换一个工业电机来驱动车轮, 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 只是为电动而采用电池作为动力。如果我们认真考虑, 像飞机的分布式推进系统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飞机都可以用分布式推进系统, 汽车为什么不用四个轮子来驱动呢?在汽车工程学上来讲, 四个轮子来驱动岂不是效率最高?公共交通电动化一定要结合行业特征, 才会找到最好的方法。所以, 从全球角度来看, 公共交通电动化, 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经济。现在电动巴士还达不到商业化的水平, 我们的政府可以支持它一下, 再过两三年在经济性上就可以可持续发展了, 如果我们补贴三年、五年, 十年都补不出头, 这在经济性上来讲就是不可行的。过去一百多年, 为什么汽油车和柴油车会统治市场, 就是因为经济。

第二个原则是要可持续发展, 除经济因素之外, 环保和社会公平原则也得考虑。中国汽车环保标准跟国外其实有很大差距, 我们现在实施国Ⅳ标准, 欧洲已经实施欧V标准, 部分城市开始推行欧Ⅵ标准, 我们是不是要一下子从国Ⅲ跳到电动巴士水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不现实, 中国还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承受能力, 现在只能小范围示范, 政策似乎已经在做推广应用了, 示范与推广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电动巴士方面, 在整个能源消耗中, 汽车工业与交通运输领域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追求电动化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包括混合动力, 都可以节省能源, 又减少排放, 还有无轨电车也可以节能减排, 未来的氢燃料巴士也可以节能减排, 只要是用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 它的效率会很高, 因此, 电动巴士有三个发展方向:无轨电车、混合动力、纯电动, 它们所带来能源的节约包括节省燃料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是两个不同的值。

而且, 商用车的燃油标准、国家补贴标准, 目前都是用发动机在不同道路环境下的模拟来测量的。事实上, 公共交通运营商在城市道路上运营, 按照实际的道路环境来测试能耗, 不就一清二白了吗?国际公共交通联盟 (UITP) 正在做这个标准, 把公共巴士走走停停的运营状态划分为三种模式, 用这三种模式当做循环来测量不同运营速度下的能耗, 这就是《标准化的道路路试》 (SORT) , 因为欧盟法规要求招标买巴士, 花老百姓的钱来补贴公共交通, 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巴士的能耗。

公共交通运营中, 我们的电动巴士大多采用插头方式充电, 这不太符合公共交通的特征, 无线充和充电弓方式会更好。从无轨电车不用一点电池, 到车载百分之百的电池, 有多种的选择组合, 各条线路可结合实际来决定。如果把整车全部装满电池, 跑500公里或1000公里都有可能, 但是这已经本末倒置了, 不是我们发展电动交通的目标, 我们应当朝着经济、环保和公平的原则可持续发展, 电动巴士是运送人员的, 而不是用来运载电池的。

讲到电动巴士的推进系统, 把柴油机换成电池组, 混合动力将发动机变为电驱动, 然后用一个中央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 这是传统汽车的设计路线。就像汽车发明的时候采用马拉车的形式一样。就可以把电机分布到车轮边上来驱动, 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将来在轮子里面直接安装一个电机来驱动, 没有齿轮传输, 这样的技术路线就是理想的电动推进系统:轮毂电机。分布式推进系统在技术上有许多好处, 传统汽车工业当中的许多机械装置都被电机取代了, 电动巴士的地板可以很低, 低地板巴士方便老年人, 只要一小步就可以上车, 而不用走两到三个踏步, 再加上巴士车厢里边的通道又很宽, 适合乘客上上下下的流动, 这就是电动化带来的交通进步。轮毂电机欧洲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还作为电动巴士车型的标配投入生产了。未来的电动巴士原型, 跟我们城市中的电动巴士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每一个车轮驱动车辆行驶, 每个电机的功率按照分布推进的要求配置, 多轮驱动的好处不仅在于成本大幅下降, 电池还可以放在车身上面, 增加乘客空间, 充电巴士、有轨电车运营都可以实现同样的方案。而且, 将来电动巴士也实现无人驾驶, 这就是更美好的电动交通情景。

观点:电动巴士补贴政策已经失灵

欧洲很多国家都没有钱, 但他们的生活品质比我们高, 欧盟有一个零排放的城市巴士系统项目, 只有35辆电动巴士参与示范, 但是这35辆巴士在方方面面都做了论证:电动巴士的好处、购买电动巴士需要哪些决策工具、运营中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 大家都可以共享。中国的“十城千辆”工程, 远不止“十城千辆”, 但我们在哪个城市的项目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分享呢?

此外, 电动交通还包括信息的应用、无人驾驶等技术领域。欧洲人是从小型巴士往大型车逐步发展, 中国是从大型巴士往小型巴士发展, 欧洲人对材料动力电池不看好, 他们认为未来氢燃料电池可能会更好。中国政府对锂电给补贴, 你可能不知道在迪士尼乐园中, 迪士尼公司禁止采用锂电池作为电动巴士动力, 但不是美国标准。在电池的认知上, 企业与政府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理解。

我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同事告诉我, 在贵州的某个山区, 一辆私人面包车, 拉了6个孩子, 周末送他们到学校去上学, 十公里的路程收了10块钱, 住在北京皇城根下的人, 一块钱就可能要坐10公里。大家反思一下, 这辆载运学童的车是非法营运黑车吗?希望大家一起来反思一下, 摸着良心说, 假如你是企业家, 你是乘客, 你是官员, 我们的政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

上一篇:做功模型下一篇:流行文化中的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