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投入(共9篇)
劳动力投入 篇1
7月29日, 20部由中通客车和天津清源电动车辆公司联合自主研发的绿色能源混合动力公交车正式在天津公交600路上投入运营。
该车型靠电动机驱动行驶, 最高时速80公里, 可利用电池最远行驶20公里。发动机只作为动力源供给电动机和蓄电池电能, 有效克服公交车辆长时间低速行驶、频繁停靠, 油耗上升、尾气排放增加的状况, 可省油30%以上, 降低尾气排放超过70%。因为混合动力公交车没有“离合器”, 因此与一般公交车相比中通新型公交车起步、行车及停车更非常平稳, 起步、停车更加平稳舒适, 噪音也非常低。
劳动力投入 篇2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及保证措施
一、劳动力计划依据
根据施工定额、长期的施工经验、以及本工程所确认的合格目标和缩短工期的要求,劳动力拟按常规需要人数增加1/3强的量考虑,并就本工程所需施工专业工人熟练程度,技能方面加以重点要求,保证工程按期、按质完成。
二、劳动力来源
本工程劳务由公司统一调度进入工地、技术工人主要来源本地及公司技术操作工,经过近五年的专业培训,熟悉了解我公司的技术质量标准以及文明施工的要求。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我们将选派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驻施工,他们均有类似工程施工及管理经验,有较丰富的设备及管道安装经验,精力充沛,实干精神强,多年在施工现场,创造出了良好的信誉。
三、劳动力计划表 见附表三.四、劳动力进场计划
1、各类专业工人在施工前1周到位。
2、其他相关配合队伍人员在开工前1天到位。
五、劳动力进场保证措施
1、和每个施工人员签订工程劳动协议书,明确规定其在本工程施工中的职责。
2、配备齐全的劳保物品。
3、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部奖罚措施。
4、定期组织对各班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安全教育,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5、提前安排施工人员有计划进场。
第二节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一、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进、退场计划
1、根据机械配备计划,结合施工进度情况,事先落实机械设备来源,并做好保修、养护工作,保证要工程进场机械均能运行良好。
2、合理确定机械进、退场时间。对于挖土机及压路机等大型机械,应尽量安排在夜间进场,以免影响交通。A、对于吊车、推土机等租赁机械在开工前两天签订租赁协议,施工结束立即退场。B、其它仪器在土方施工前提前一两天到位到竣工、保修、养护期结束后退场。
3、所有机械设备应根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实行挂牌定点停放,停放要求整齐、简洁,停放位置要求合理、方便。
二、设备到场运行的保证措施
1、施工质量的优劣,除了取决于技术方案的先进,质量控制系统的严密,操作工人技术素养,认真程度之外,先进的施工工具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弥补操作工人技术素养的某些不足,能够确保操作的精度。施工机械的配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工期进度,在进场之前,检测、检修所有的设备,以保证设备到场后能正常运行使用,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2、我公司会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根据工程需要配备必须的测量仪器和检验仪器。根据经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所要求的有关规定,对测量仪器、质量检验仪器在使用前进行复测验证。
3、项目部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分析,编排好施工机械配备表,为本工程配备先进的、性能优良、效率高的施工机械,提高机械现代化程度,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施工机械设备可靠到位。
三、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见施工设备附表。
四、机械设备进场保证措施
1、公司自有机械设备在进场前全面检查,对损坏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确
保在开工前到位。
2、对于租赁的大型机械,提前落实,与出租商签订有效的租赁合同,确保在施工前到位。
3、现场配备数量充足的具有丰富维修经验的机械维修技术员,定期对机械进行检测及维护。
第三节 工程材料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一、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中的工料分析,编制工程所需的材料用量计划,作为备料、供料工作和确定仓库、堆场面积及组织运输的依据。
2、根据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的申请、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到落实。
二、材料的进退场计划及保证措施
材料的预购,合理的进场直接关系到各个工序是否能够按计划施工,从而也影响到整个工期。
第四节 材料采购计划
1、材料供应计划(1)、工程材料进场计划
一旦中标,我们将根据设计施工图纸进行翻样工作,根据翻样出来的各种材料清单,及时选派专人配合业主选择花岗岩等原材料供应商,并列出原材料到货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采购工作。针对本工程设计中的主要材料品种、规格、要求,请投标人按工程量清单中所列的各类主要材料提供材料来源计划。
同时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工序,列出周转材料的进场计划,按时到货,以确保工作顺利施工,对各种主材要求如下: 1)本工程所用各类主材先计划各种品种,提出规格和数量要求。2)主要材料和地方材料由材料采购员先去看货,按计划采购或订购。4)各种主材必须分批、定量出具质保书和试验报告作为存档。黄泥应有试
验报告。
5)各种材料按工程进度提前入库,按材料供应计划日程表进场使用,宜早不宜迟。
6)各种材量数量除湖石等需分批进场外,其余材料力求1-2次进场完毕,防止窝工待料。
7)土方应视其进度情况集中性进场,进场时应注意沿途道路的清洁工作,如有撒落,立即清理。
8)对所有进场材料质量员、保管员必须组织检验和办理验收手续。整个材料进场计划严格按公司发布的质量管理体系材料采购控制程序严格执行。
3、其它保障措施
(1)、项目部成立物资保障部,从事材料的调查、采购、管理、发放及监控工作。
(2)、严把进货关,采购材料之前,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确定合格供货商,对甲方指定供货商进行调查、考证,确保原材料或半成品质量有前提保证。
(3)、技术部门每月提前按生产计划编制材料计划,并标明原材料的质量要求,报项目负责人审批后,采供部门才可按计划采购。
(4)、对进场的材料,采供部门及时通知技术部门组织检验并核定数量,确保材料不合格产品不得投入使用,并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5)、现场材料建立专项档案,并建立现场铭牌,标示材料的种类、规格、时间、使用部位等信息。
(6)、对急需零星用料,技术部门及时做好计划,通知采购,以满足工期要求。
(7)、掌握目前的材料发展状况,提倡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劳动力投入 篇3
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又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GDP中主要的贡献来源于工业,因此,对工业产值的动力源进行探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理论上讲,迄今已有很多关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动力、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等理论上的研究。如Chow(1993)、Borensztein和Ostry(1996)、Krugman(1994)、Young(2003)、李子联(2011)等,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常艳(2005)和刘晓红(2009)等学者通过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彭国川(2002)和邱晓华等(2006)通过模型建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问题;尹子民、罗丽兮(1998)和未来10年我国工业增长的驱动力研究课题组(2011)则通过相应数据对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和速率进行了理论研究;陈勇、李小平(2007)、林毅夫(2008)、庞瑞芝(2009)和杜群阳等(2011)通过转型期间中国工业行业的新特征和出现的新理论对转型期间中国工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研究。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尽管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增长的一些特征,但对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问题及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解答还不尽完善,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目前又是受人们普遍关注的。因此,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研究2009年中国工业增长中劳动力就业、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出关系,试图找出工业增长的动力源,并进一步从研究结果出发,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转型之路提出一些具体且实际的建议。另外,笔者之所以考虑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具有很多优良特性,且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文采用EViews 6.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收集了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文采用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资料,原因是港澳台与大陆的统计方式不一样,且港澳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于大陆有所不同。
2. 模型建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t)LαKβμ,本文将其随机形式表达为:,其中Y代表产出;X2i代表劳动力投入L;X3i代表资本投入K;ui为随机干扰项;e为自然对数的底;β1代表A(t);β2代表α;β3代表β。
显然,给出的产出与两种投入之间的关系式是非线性的。通过模型的对数变换,可得其线性表达式为:
令β0=Inβ1,则可得: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
因此,建立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
其中:InYi代表被解释变量产出的对数;InX2i代表解释变量劳动力投入的对数;InX3i代表解释变量资本投入的对数;β0为截距项;β2和β3为偏回归系数,β2是保持资本投入不变时产出对劳动投入的(偏)弹性,β3是在保持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产出对资本投入的(偏)弹性,总和(β2+β3)是规模报酬的信息;ui代表随机干扰项;i指第i次观测。
(二)实证分析
通过对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的回归分析,得出各变量对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关系。
1. 模型初始估计
假定模型InYi=β0+β2InX2i+β3InX3i+ui满足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用OLS法得到如下回归:
从方程InYi=1.0697+0.5927InX2i+0.6126InX3i,易得0=1.0697;
因此,可以看到2009年中国工业产出的劳动与资本弹性分别是0.5927和0.6126。换言之,在研究时期,保持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59%。类似的,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61%。把两个产出弹性相加得到1.20,即为规模报酬参数的取值。看得出来,在此研究期间,中国工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从纯粹的统计观点看,所估计的回归线对数据的拟合相当良好。R2取值为0.9803,表示产出(的对数)的变异98%都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数)来解释。
2. 对模型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残差的正态性检验
利用EViews可知此模型的最小本征值是0.0296,最大本征值是1.9704。因此可得:k=1.9704/0.0296=66.5676<100,。根据本征值和病态指数(CI)可以判断,此模型多重共线性程度极低,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残差i的分布情况来看,其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通过正态性检验。
(2)异方差性检验
根据WHITE检验,可得:nR2=7.7369,其渐进地服从自由度为4的χ2分布,对于4个自由度,2.5%的χ2临界值是11.1433;5%的χ2临界值是9.4877;10%的χ2临界值是7.7794。因此可认为此处不存在异方差性。
(3)序列相关检验
本文采用德宾-沃森统计量来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在此模型中,观测次数n为31,不含常数项的解释变量个数k′为2。因此,已知D.W.=1.884972,即d值约为1.885。查表得:当n=31,k′=2时,dL=1.297,dU=1.570。此模型计算出来的值1.885>1.570,因此D.W.统计量显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4)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通过上述的多重共线性、残差的正态性、异方差性、序列相关的检验,可以判断,本文初始估计的模型InYi=1.0697+0.5927InX2i+0.6126InX3i可确定为最终模型。
在该模型中,InX2和InX3均通过了t检验。F统计量值为695.1275,F检验通过。此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80257,拟合程度很好。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研究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二、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一)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判断
1.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依然是资本和劳动,解释度为98%
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除此之外,还有技术进步等的影响,但本文主要探讨劳动力与资本对工业产值的影响。从模型中可明显看出,由于工业产出的98%可用劳动力和资本来解释,因此,劳动力与资本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资本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这点由资本对产出的弹性0.61可以说明。
2.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由模型得出,在保持资本投入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59%;在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61%。把两个产出弹性相加得到1.20,即为规模报酬参数的取值。由于1.20>1,因此呈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即表明技术水平一定时,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3. 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
2009年中国工业增长中,固定资产和劳动力对其作用依然很大,但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模型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资本产出弹性0.61大于劳动产出弹性0.59,两者的产出弹性比较相近,且劳动产出弹性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中国不具备实行资本密集型经济的条件,须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面临经济转型,更需要对工业生产方式有所转变,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具体地,要通过技术进步、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实现以效率不断提高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彻底摒弃过去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为此,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 扩大国内消费,逐步降低中国过高的国民储蓄率水平
以扩大消费来代替资本的过度投入,让消费逐步取代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具体地,要逐步降低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转移支付支出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降低储蓄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制定严格的食品卫生、环保等国家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正常的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大力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服务消费等。
3. 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从研究结果看,我国工业前期的增长主要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目前面临经济的转型,未来应加大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丰富的优势,但是劳动力素质的低水平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低水平贡献,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致命弱点,所以应不断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具体地,国家应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要促使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促进教育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实际与我国通过扩大资本投资来使经济规模扩张的实质是相符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我国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开发并利用好人力资本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劳动力投入 篇4
第一节劳动力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1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本工程的重要性,我们组织施工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文明施工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我公司采用项目管理,实行网络化、信息化施工管理。积极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实现,为建设单位提供良好的施工服务。
1、公司决定抽调一支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组建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和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管理班子来承担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2、根据本工程建设的规模、质量及工期要求,我们把现场管理人员划分为四条线: 生产线:负责担任本工程的生产总调度。重点抓本工程的施工进度,并做好现场生产调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生产一线综合工作。
技术线:专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好工地内的观砌,处理技术上的疑难点,会同建设单位、监理部门及设计院做好技术工作,同时要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发生的一切技术方面的问题。
质安线:专门负责本工程的质量安全这一关键问题,同时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是工地创文明标化的现场直接指挥者。
后勤线:专人负责做好本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做好预算、财务、材料、机修、保安、计生等一系列事务。
项目部管理机构详见下页:
1.2 施工管理人员名单及管理职能
为实现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的庄重承诺,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优质高速地完成本工程施工任务,推进我公司的名牌战略。经公司慎重研究,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名单如下: 1.3 劳动力配备计划
项目作业层以各主要工种班组为主体,选派操作技术精良,能吃苦耐劳的生产班组进场施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切实执行网络计划,熟悉图纸并认真执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奠定基础。
1、人员到岗到位
在开工前一周内,项目部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全部到位, 施工人员则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需要分批进场。
2、班组配备
木工班、泥工班、钢筋班由责任心强,技术精细,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经验丰富,能承担各类工程、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曾创出许多主体优良工程,历年来被公司评为先进班组的队伍承担施工。劳动力投入量详见劳动力计划表。
第二节材料投入及其保证措施
本工程工期为340日历天,为满足施工需要,应及时提供所需材料。保证砂、水泥、钢筋、粗细骨料、PVC管等施工材料的供应及时、足量,确保各工序对所需物资的需求。根据工期分三个阶段合理调配进料数量,即:第一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
用量的30%,第二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用量的50%,第三阶段进料为工程用料总用量的20%。
材料投入保证措施
1、材料调剂和及时供应是确保施工工期和建立正常施工秩序的重要因素。作为项目技术部门须随时掌握工程进行情况,开工前,根据施工预算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计划要求,编制工程材料需要计划,原材料由材料员组织进货,由技术员、材料员、质检员组织验收,对其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抽样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准用于工程,未经检验的原材料不准用于工程中,经试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清理出施工现场,按《不合格品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工作程序》、《进度检验和试验工作程序》进行控制实施,工程开工前做好进货检验和试验计划以防漏项。
劳动力投入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加深,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难以为继。可以说,我国正处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十字路口,如何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长期作为我国政府、学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在美国“新经济”期间,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已经被世人所公认。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强关联性以及技术密集性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成为一种可能,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无疑也必须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极其必要的。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细分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作用提供科学信息。
1 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自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率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以及美国长达10年的“新经济”现象之后给予了信息产业发展更多的关注,同时对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第一篇以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为题的研究出现在1998年。章奇、马永(1998)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得出了信息产业本身的经济规模偏低,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不尽如人意的结论,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此之后,更多定量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
孙宝文(2002),钟根元等(2005),陈晓华(2009),赖志花、王必锋(2011)则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都肯定了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杨艳红,姚翠友(2010),刘春梅、唐守廉(2010)则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信息产业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信息产业对GDP增长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的结论。
除了直接研究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外,我国学者也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李京文、钟学艺(1998)利用中国1978~1995年期间的数据,最先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郭庆旺、贾俊雪(2005),魏下海(2008),刘亚军、妮树高(2006),陈瑛(2009)分别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分析。与前人研究相比,王宏伟(2009)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细化,运用生产可能性前沿方法测算了产业层次、分组层次(IT生产业、IT应用业和非IT业)以及总量层次上的全要素增长率,进而分析了信息产业TFP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后发现,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走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总量到细分的研究脉络。当然,对于更加细分的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将细分的信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研究是比较欠缺的,这正好体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设定
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将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等变量进行细分,采用多投入、多产出模型,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视角分别对非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1)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深入探讨。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总产出Y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Yn表示非信息产业产出,Yu表示信息应用产业产出,Yi表示信息制造业产出,Ys表示信息产业服务业产出。总投入中Kn表示非信息产业资本投入,Ku表示信息应用产业资本投入,Ki表示信息制造业资本投入,Ks表示信息服务业资本投入,Ln表示非信息产业劳动投入,Lu表示信息应用产业劳动投入,Li表示信息产业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记为A。
在产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之下,生产者均衡意味着产出的份额加权增长率是投入的份额加权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和。
等式的左边,表示下标对应变量的平均价值份额。由于下标对应的变量都用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具有相同的量纲,所以下标对应变量的平均价值份额直接用下标对应变量的产出与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
ΔLnYx(x=n,u,i,s)表示各个子产出的增长率。即ΔLnYn、ΔLnYu、ΔLnYi与ΔLnYs分别表示非信息产业、信息应用产业、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产出的增长率。
等式的右边,分别表示非信息产业、信息应用产业、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资本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而与分别表示非信息产业、信息应用产业与信息产业劳动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总投入中细分的资本和劳动的比重可以定义为:
其中,PL表示劳动价格,PK表示资本价格。其中PL用劳动者报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
在报酬不变的假设下,产出和投入的份额之和为1,即:
在核算中,产出的增长率是各子产出的加权平均,每种产出的贡献都是其加权增长率。类似的,投入的增长率是资本和劳动服务的加权平均,每种投入的贡献也都是其加权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A)的贡献,是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之差。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多投入、多产出模型以及相关数据计算经济增长来源结果见表1、表2所示:
3.1 产出角度的分析
3.1.1 经济增长来源总体情况
从产出视角来看,1995~2010年4个不同区间内国内经济增长来源总体情况显示,非信息产业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次是信息应用产业,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单独考察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发现,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信息制造业,这凸显了我国信息产业“硬”强“软”弱的结构问题依然存在。从动态变动趋势来看,非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3个区间内呈现稳步下滑的趋势,但在第4个区间内有所反弹。而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虽然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3个区间内逐步提高,但是在第4个区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波动(见图1),贡献率从2003~2006年期间的13.26%骤降至2007~2010年的3.37%,降幅近10个百分点。由于非信息产业大多属于低技术产业,通常具有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而与非信息产业相比,信息产业与信息应用产业大多属于中高技术产业,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性特征明显。然而,在1995~2010年期间,非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居高不下表明我国产业与经济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3.1.2 非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93年全球信息化浪潮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信息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10年,我国重点电子信息产品中手机、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接近50%、60%、50%、80%和85%,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1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近80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10%左右,我国因此被称为世界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虽然我国被冠以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的美誉,然而基于产出角度对1995~2010年经济增长来源的考察结果来看,所谓的“第一制造大国”美誉难以令人兴奋。从整体上看,非信息产业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1995~1998年非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1999~2002年与2003~2006年两个阶段的贡献率虽然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78%与71%,到2007~2010年期间,这一比例又有所攀升,从2003~2006年间的71%上升为77.34%(见图1)。非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上升伴随着信息产业贡献率的下降,如前文所述,2 007~2010年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上期的13.26%下降为3.37%,降幅近10个百分点。表明在2007~2010年间,信息产业发展受阻,其中原因有待深层次的挖掘,笔者将在下文给予分析。
3.1.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而与非信息产业对我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贡献的主导作用相比,信息产业(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且波动剧烈(见图2)。1995~1998年期间贡献率仅为3.55%,1999~2002与2003~2006年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平稳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分别达到12.3%与13.2%。然而到了2007~2010年期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骤降至3.4%,比上期下降9.8个百分点,与此对应的是2007~2010年间非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快速回升。因此,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降可能是非信息产业贡献率回升的一个主要间接原因。为什么2007~2010年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上一时期发生了如此大的波动?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2007~2010年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上一时期发生了如此大的波动?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1)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受阻,出口额锐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海啸。2010年,欧洲、美国债务危机的接踵而至致使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当然,作为出口主要构成部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首当其冲。(2)我国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低端,行业竞争力低下,产品附加值低。我国虽然被冠以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然而我国仍然处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低端的事实不容驳斥,如前文说述,我国众多电子信息产品产量都居于世界之首,然而我国大多数信息行业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以计算机与集成电路为例,2009年,我国计算机产量达到2.46亿台,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然而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企业仍然处于计算机行业链的最低端,只是进行简单的组装生产与销售,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发展远远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80%主要从事整机的加工制造,处于制造业的最低端,所需的核心技术如核心芯片、高端元器件、专用设备、关键材料与组件主要依靠进口(2)。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是造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剧烈下降的主要外因,而我国信息产业处于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的缺乏、信息产业竞争力低下是我国信息产业难以抵挡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进而导致贡献率剧烈波动的根本内因。
3.1.4 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与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发生剧烈波动相比,我国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从1995~1998年期间的9.31%稳步上升为2007~2010年间的24.14%(见图3)。在经历了1995~1998年较低贡献率之后,1999~2002年,2003~2006年两个区间内,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提高。由于受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我国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速度放缓,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稳步增长区间。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的渗透性以及信息产业的强关联性,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而这种拉动作用,除了反映在信息产业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之上。以往我们所讲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注重于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而容易忽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能力评价之上,往往忽略信息化应用绩效的评价,从而造成了信息化不等式的长期存在。所谓信息化不等式是指,信息化能力≠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绩效。具体来说,它是指:在信息化发展中,信息能力建设的水平不等于它的应用水平,信息能力被应用的程度也不等于由此应用而产生的实际效果。毫无疑问,我们开展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应用,建设和应用信息能力是为了出实效。然而,事实上,人们投入大量资源所建成的信息能力,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应用;而应用了信息技术或已建成的信息能力,也不一定总能获得实际的绩效(3)
我国长期注重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轻视应用及绩效的评估导致信息能力闲置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建设,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信息不等式的长期存在,是限制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障碍,但同时也是提高信息应用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突破口。而如何化解信息不等式?笔者认为加强信息化应用及绩效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强渗透性以及信息产业的强关联性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3.2 投入角度的分析
3.2.1 经济增长来源的总体情况
从投入视角来看,1995~2010年4个不同区间的国内经济增长来源总体情况显示,资本投入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从动态变动趋势来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居高不下但波动剧烈,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且依靠扩大投资来抵御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是非常吻合的。如图4所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剧烈波动都发生在经济危机前后,如1997年亚洲危机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都伴随着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急剧上升,贡献率分别从1995~1998年,2003~2006年间的60.8%、63.6上升为1999~2002年,2007~2010年间的89.1%、82%,涨幅分别达到28.3与18.4个百分点。而与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剧烈波动相对应的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率的反向剧烈波动。资本与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1995~1998年,2003~2006年间的35.4%、34.8%下降为1999~2002年,2007~2010年间的5.6%、17%,降幅分别达到19.8与17.8个百分点。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反向剧烈波动表明,投资的过度增长往往伴随着低效率,过度投资可能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FP)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资本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非常低,凸显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匮乏。
3.2.2 细分的资本投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从细分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非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信息应用产业次之,之后是信息制造业,最后是信息服务业。从动态变化趋势来看,非信息产业与信息应用产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处于上升区间,而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是比较吻合的。非信息产业大都是低技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不同,信息应用产业、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大都属于中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不同,由于发达国家对中高产业核心技术的垄断,导致我国发展中高技术产业需要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资本向非信息产业的集中突出了我国产业结构中低技术产业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对中高技术产业投资特别是对信息产业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的不足。
这种不足首先体现在国家层面的R&D投入上,如我国2007年R&D投入占GDP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90年代初的水平,2007年中国R&D投入占GDP比重为1.4%,而1994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与韩国分别达到2.42%、2.79%、2%、2.32%、2.18%与2.32%.其次反映在产业层次上的R&D投入上,我国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且信息服务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信息制造业的直接原因在于R&D投入的巨大差距。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投资为62 81亿元,仅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6%。从信息产业投资结构来看,2009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为54 960 59万元,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D投入只有688 75万元,仅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的1.25%。
从微观企业R&D投入来源角度来看,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D投入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比重过大,企业资金比例过低,凸显了企业对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重视的不足。2009年,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D投入经费为688 75万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只有19 33万元,仅为R&D投入总额的2.8%,而同期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R&D投入经费来自政府资金达到558 15万元,占R&D投入总额的81%。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严重不足,是造成我国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3.2.3 细分的劳动投入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分析
如前文所述,与资本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从细分的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变动趋势来看,非信息产业劳动投入的贡献处于持续下滑区间,信息应用产业在前3个区间处于上升期,但进入第4个区间以来,这种趋势戛然而止,信息产业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且比较平稳。总体来说,非信息产业劳动投入的贡献的持续下滑可能根源于技术的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而信息产业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且徘徊不前可能是由于我国中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缺乏。总而言之,劳动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趋势是降低的,表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完成了从劳动投入向资本投入推动的转变,当然,培养高端人才可能成为提高我国劳动投入特别是信息产业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突破口。
4 结论与启示
从产出角度来看,非信息产业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信息应用产业,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单独考察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发现,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低于信息制造业,这凸显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硬”强“软”弱的结构问题。实际上,这是我国很多产业发展的通病,这种结构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R&D投入上的巨大差距与自主创新动力的不足,体现在国家、产业与企业层面上R&D投入比重过低。从动态变动趋势来看,2 007~2 010年期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以往区间发生剧烈波动。国际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可能是造成波动的主要外因,而我国信息产业处于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低端是造成波动的根本内因,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低下,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而难以抵抗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一方面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资源、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的成本优势在不断弱化。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导致我国低端产品出口受阻,以及新兴经济体(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依靠更低的成本优势快速发展抢占世界低端产品市场的双重夹击之下,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浪潮,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因此,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很多工业产业部门,都可能陷入低技术产品市场向世界其他国家转移,高端技术产品核心竞争力缺乏的两难境地。综上所述,摆在中国产业发展面前的是两条路,在努力拓展低端产品市场的同时未雨绸缪投资海外。此外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产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企业主导的而非政府主导的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决定未来我国是否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从投入角度来看,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非常吻合的。依靠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被政府、广大学者所公认,但是由于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时效性让我们难以割舍,或者说我们始终没有找到除了投资之外新的经济增长推动点,这是长期困扰我国政府以及广大学者的一个重大难题。然而基于对劳动投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分析来看,换一个角度考虑,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低水平凸显了我国人资资本的缺乏,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缺乏,但正是这种人力资本的缺乏或者说是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低水平可能会给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或者说是新的经济增长推动点。笔者认为,以往我们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和重视导致了对劳动投入作用的轻视。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短期的或者说是带有一点狭隘性的。站在经济持续增长角度来看,劳动投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长期性可能使提高劳动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投资在长期内更有效,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动态变动趋势来看,经济危机前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生剧烈波动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反向剧烈波动。表明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投资过度增长往往伴随着低效率,过度投资可能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FP)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为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快速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生产力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依靠过度投资来应对经济增长下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劳动力投入 篇6
2010年1月20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目标产品———苏州金龙公司生产的海格12米混合动力公交车在苏州公交1路线上正式投入示范运营。
混合动力客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江苏着力突破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2009年,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承担了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混合动力客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后,在省新型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氢燃料客车等方面具备一定技术结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化研究力度,项目实施一个季度以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日前,投入试运营的两台海格12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是基于苏州金龙海格客车成熟的KLQ6129G产品平台,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IGER-10控制器,结合国际先进控制技术和国内先进的电控技术,搭载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综合排放可达到欧IV客车排放标准。该车采用并联系统方案,最大电功率比、节油率分别达到34%和21%,单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t,减少氮氧化物约40%,减少碳烟约30%,车辆能耗比达到了国内混合动力客车的先进水平,在节能减排及经济性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对减少公交车黑烟排放,加快江苏省公交车“绿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来源:ht t p://www.st i.j s.cn
劳动力投入 篇7
近年来, 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挂科率等现象, 因为大学学习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 “平时不学习, 考前靠突击”的学习定律让大学生养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 求知欲不足, 很多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虚度时光。
(一) 缺乏自我规划
目标是一种激励的力量源泉, 只有明确了行动目标才能调动大学生潜在努力, 使其尽力而为, 创造最佳成绩。在对会计学生学习计划的调查中, 有27%的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如图1) , 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目标规划的必要性, 只是少部分人没有学业规划。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为缺乏约束力,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部分人只为图个考试过关、毕业, 学习盲目无序;一部分人是因为动机不健康, 只为混出文凭, 给家人“争光”。
1.学习态度消极, 上进心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自主和独立意识很强, 很明确自身定位, 主观能动性很强, 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求知欲不足, 上进心不强, 把学习认为是苦差事, 宁愿沉迷网络和社交也不愿意参与学习。通过对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中体现, 在学习态度方面, 只有3%的学生出勤率较低 (如图2) ;在推动学习的原因方面, “为了自身发展而学习”占大多数;但在课余时间精力投入最多的问题上, 仅有3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 (如图3) 。不思进取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考试学习受挫而放弃自我的情况也仍有发生。
(二) 学习方法不正确
古人云:“授之鱼, 不如授之以渔。”古往今来, 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方法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调查显示, 在课前预习问题上, 只有5%的人选择课前预习;在上课状态问题上, 20%的学生课上会参与讨论;在课后总结问题上, 仅20%的人遇到问题时会自己思考解决。说明大学生还没有掌握最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内在动力、学习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 内在动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 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构成的认知系统。内在动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 这种动力源于学习者自身, 是保证学生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因素。内在动力从以下方面影响学习效果:主观因素有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 学习目的等;客观因素有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等。
本文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如图4) , 有37%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财务方面工作才选择会计专业的, 这些学生都通过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积极利用课余时间, 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所以说兴趣是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内在动力, 如果会计专业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 在学习时就很难全身心投入, 也就无法达到想要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许和认同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这说明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增强学习效果同样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调查中还显示, 有41%的学生是因为了解到会计学专业在近几年成为十大热门专业之一, 薪资稳定, 性价比较高, 适合长期发展而选择了此专业。这部分学生通常将就业作为一个稳定的内在动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激励自己去学习专业知识, 对提高学习效果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积极的就业环境能给学习效果一个正面的推动力。所以浓厚的兴趣和对未来的展望会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上进心的缺乏则会降低学习效果。
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同样深深影响着学习效果。有22%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专业, 而是因为家里人觉得会计专业好就业、分数刚好达到本专业分数线或其他, 没有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专业, 所以在学习时缺乏求知欲好和上进心, 只为混个文凭, 缺乏内在动力的学习在学习效果上也是大打折扣。但大学作为同学们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学习成绩依然是部分同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内在动力与同学学习能力强弱、学习时间安排息息相关, 以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例, 对成绩的高要求是一种内在动力, 高学习效果也是对自身的要求。
另一方面, 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内在动力, 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也可以加强或削弱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动机。会计学习者如果能在学习中使求知欲得到满足, 取得了学习效果, 将会加强原来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否定消极的情绪体验将不会给人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 学习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学习投入, 是指学习者的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 是学业倦怠的对立面。经过我们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后发现, 学习投入从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内在动力, 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展开的“课余时间精力投入”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30%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学习, 其中90%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这和充分的学习投入密切相关。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的展望能让学生投入度更高, 当个体的认知需要比较高时, 在学习中就更有活力, 更容易出现忘我的学习状态。所以内在动力与学习投入相互影响, 最终一起影响着学习效果。
学校是学生投入发生时的场所, 学习氛围、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学校环境因素对学习投入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更专注于学习, 据调查, 大部分主动学习的学生都会选择去图书馆, 因为宿舍的环境相对嘈杂无法专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更是直接影响在学生的投入程度, 同学们反映拥有新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会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水平也密切影响这学习投入,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较, 更难投入学习, 也更少参加学校和同学的活动。与内在动力的影响因素相似,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期望也是影响学习投入的内在因素, 教育方式得当会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价值观, 父母的期望则会给学生注入一剂强心针。
三、提升在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措施
内在动力和学习投入都对学习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两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生现状, 本文对提升学习效果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引导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远大的学习目标是产生持久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学生不能一直盲目无序的学习, 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与理想相结合来制定目标, 也可以通过向老师需求帮助来确定。还可以通过准确的评估会计相关考试的难度, 做好充足的试前准备, 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增强会计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会计中枯燥乏味的计算, 通过阅读会计相关文献, 培养足够的会计学习兴趣, 能提高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危机意识教育, 增强他们学习的紧迫感。
二是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端正人生态度, 增强对本专业的使命感, 学校应当丰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能够调节激励学生的思想行为,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多为会计专业学习提供实习机会等;教师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学生, 认真从教,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灵活运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 让学生从课堂开始, 改变对会计枯燥的看法, 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这样学习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密切留意学生, 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 给予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复习、循序渐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很多, 小窍门也不少, 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应当从实际出发,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己的优势, 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摘要:内在动力和学习投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通过调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 对内在动力与学习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 旨在为会计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增强学习投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生,内在动力,学习投入,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倪士光, 伍新春.学习投入:概念、测量与相关变量[J].学校心理研究, 2011, 4 (1) :81-87.
[2]项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 2009.
劳动力投入 篇8
一、近年来研发投入基本情况
(一) R&D人员数量基本稳定, 科研机构建设持续优化
2013年底, 枣庄全社会有R&D活动的单位133个, 比上年增加20个。全市共有R&D人员8648人, 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6987.8人年, 与上年基本相当, 比2010年增长31%, 其中, 试验发展人员6189.4人年, 占8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人员占绝大多数。2013年, 规上工业企业共有R&D人员7431人, 比2010年增加27.1%, 占全部R&D人员总量的85.9%, 。
(二) R&D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私营企业研发意识逐步增强
2013年, 全市R&D经费支出23.4亿元, 增长27.9%, 其中经常性支出20.3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21.81亿元, 比上年增长30.2%。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1.3%,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增幅居全省第3位。
各类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1.84亿元, 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93.3%, 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政府投入不断加大, 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1.46亿, 比上年增长55.5%。
2013年, 全市有R&D研发活动的私营企业68个, 占私营工业企业个数的5.1%;私营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58亿元, 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的28.1%, 私营企业研发创新意识日益增强。
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仍保持研发主体地位。采矿业R&D经费内部支出9.68亿元, 比上年增长28.8%, 制造业12.0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5%, 分别占到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1.4%和51.6%。
各区 (市) 发展不平衡。2013年R&D经费支出最大的是薛城区, 其次是滕州市, 两者合计占全市的77.8%。峄城区增幅最大, 山亭区出现负增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薛城最高, 为3.77, 高新区次之, 为2.01。详见表1:
(三) 科研活动显著增加, 科技成果稳定增长
2013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86件, 比2010年增加274件, 成交金额53100万元, 比2010年增长119%, 其中技术交易金额46800万元, 是2010年的3倍。2013年专利申请3467件, 比2010年增长156%。2013年取得科技成果134项, 比上年多2项。
(四) 三产占比有所提高, 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2013年, 全市生产总值 (GDP) 1830.6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其中, 第三产业增加值643.27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35.14, 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比2010年提高3.82个百分点。
二、枣庄研发方面的不足
(一) 缺少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如果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科带头人能够充分发挥枣庄资源优势, 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技术, 经过市场转化, 使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必将有力推动枣庄产业转型升级。这样的顶级人才, 我市十分缺乏。2013年, 全社会研发人员8648人,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3%。高学历人才不足, 研究生以上学历研发人员仅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8.6%。
(二) 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有限, 引领创新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013年, 全市R&D经费支出23.38亿元, 政府资金支出1.46亿元, 比上年增加0.78亿元, 比2010年增加1.14亿元, 虽然增幅很大, 但占比太小, 仅为6.2%, 对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不大, 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增强。枣庄市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小、占比少的状况仍未改变,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为1.3%, 全省排第14位, 仅高于德州、菏泽、日照。
(三) R&D活动的研究层次低, 科技项目基本都是试验发展和成果应用类
从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结构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三类研发活动比重为0.6:3.4:96。应用研究经费只占实验发展经费投入为3.4%。企业单位在开展R&D活动中, 更注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短平快项目, 偏重于当前热销产品的开发, 对于将来项目储备不足, 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从科技项目活动类型看, 全年431个项目中, 基础研究为空白, 应用研究项目仅2项, 试验发展项目365个, 成果应用64个。
三、对于枣庄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 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 提高创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现有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力度。重点支持培育有掌握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优秀高学历应用型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创新团队。二是选准方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政府引导, 企业主导, 市场化运作”机制, 结合枣庄实际, 利用政府资金帮助大型企业引进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紧缺型人才, 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着力夯实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础。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二) 增加政府投入, 提高研究层次水平
积极筹措财政资金,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 结合枣庄主导产业发展实际, 整合现有人才、设备资源, 引进关键人才, 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基础研究平台。以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为依托, 强化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储备长远发展技术。
(三) 加强资金监管, 改善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改进资金扶持方式。将财政经费投入与科研成果挂钩,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并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 促进社会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二是调整资金扶持方向。重点扶持技术先进、有市场潜力、对枣庄主导产业发展意义较大的重点项目。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明确各项资金的审批及拨付程序, 定期对扶持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巡查督导, 确保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四) 利用项目资金纽带, 构造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劳动力投入 篇9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一般认为,承接产业转移会对迁入地的就业至少产生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劳动力作为一种初级要素,本身是产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劳动的总就业人数。第二,承接产业转移会增加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经由投入产出的消耗关系传导至各部门,最终带来关联部门的就业增加。第三,承接产业转移会改变市场预期,通过回波效应加速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流入。
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很好地测算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情况。投入产出法是假设产业的总产值和产业使用的劳动力要素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产值的变动会通过上下游传导最终影响各部门的就业量。Autor,Dorn,Hanson an Song(2014),Justin R.Pierce,Peter K.Schott(2012)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了2000 年以来美国各部门就业变化情况,发现制造业的就业关联性要远大于服务业,在短时间内制造业衰退所带来的失业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服务业弥补。与此对应的是,Kozo Kiyota(2011)通过投入产出法考察了日本1975—200年的部门就业情况,发现制造业得益于产业关联效应,对就业的拉动效果非常显著。出口制造业部门在自身扩大的同时,进一步拉动了非制造业部门的劳动需求。国内学者黄涛(2002)首次引入了综合就业系数的概念,即产业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需要其他各产业的劳动增加量之和。他利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就业效应进行了排序,发现前五名均是服务业部门,文化、商业、住宿、餐饮、卫生的综合就业系数分别达到0.474、0.336、0.271、0.183 和0.182。雷明(2004)、敖娜岚(2006)、邬雪芬(2006)、李映妮(2006)、周慧(2011)、阿不力米提·克力木(2013)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分别宁夏、内蒙古、浙江、广东、江苏和新疆等省(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各自省情提出了扩大就业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建立了劳动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产业结构调整对各产业就业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测算。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介绍劳动投入产出模型;第三部分利用劳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计算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行业及关联部门就业的增加情况;第四部分是全文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劳动投入产出模型
本文依据河北省统计局最新编制的2012 年投入产出价值表,建立劳动投入产出模型,来反映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劳动消耗关系,并给出了某一产业影响其他产业就业量的计算公式。
(一)基本假设
第一,假设直接劳动消耗系数稳定,即各部门产值和劳动用工量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第二,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对就业的影响;第三,假设地区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不考虑现实中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政策障碍。
(二)建立模型
参考王继源(2015)的劳动投入产出表(简称“劳动表”)编制方法:
第一步,分离出“本地表”。将原始投入产出表中第一、第二象限各行元素分别乘上对应行部门的自给率系数gi,
得到“本地表”。“本地表”存在新的行向平衡关系:
表示本地中间使用合计,Ytd表示本地最终使用,Xi表示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矩阵。根据河北省经济普查数据获得各部门的年平均从业人数Li,用各部门从业人数Li除以总产值Xi,得到部门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活劳动)系数ti。利用ti计算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矩阵Ti=ti(I-A)-1。
第三步,把“本地表”转化为“劳动表”,建立劳动投入产出行平衡、列平衡。“本地表”的第一、二象限各行分别乘上Ti,将以货币量表示的本地产品流量转化成为劳动量表示的流量;第三象限的换算比较简单,直接以各该部门的就业人数Lj填列即可。
“劳动表”编制完成后,存在劳动消耗的列向平衡关系:
是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反映了产品生产经过多个不同的阶段或部门,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全部劳动消耗。Xjtj是活劳动。所谓活劳动就是统计局普查得到的行业从业人数。XjTj是完全消耗。假如外生给定j部门完全消耗XjTj减少10%,直接从业的活劳动Xjtj将减少10%,物化劳动各部门xtijTi也会减少10%。将物化劳动乘以对应的活劳动转换系数后,可以得到j部门的各关联部门就业的最终减少量。
三、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
(一)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最大带动
首先,我们测算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最大带动效果。所谓最大带动效果,是指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产业转移时采取类似FDI的方式,只转移资金和技术,而完全雇佣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情况。表1 是根据公式(3),在假设河北省重化工业减少10%总产值,轻工业、通用制造、批发零售、教育、卫生部门各增加10%总产值的情况下,河北省就业量的变化情况。
从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完全影响来看,河北省承接轻工业、通用制造、批发零售、教育和卫生部门的产业转移能为本省新增38.87 万、24.56 万、44.32 万、10.16 万、5.15 万,共计123.05 万个就业岗位,在弥补压缩重化工业产能造成的51.22 万失业后,仍能净增72.18 万个就业机会,有助于加快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关联就业的合计值看,重化工业、轻工业和通用制造业的关联就业影响较大,会分别变动-24.29 万、14.37 万和8.83 万人;而批发零售、教育、卫生部门的关联就业变动很小,仅增加1.67万、0.88 万和0.68 万。造成工业服务业关联就业比重差异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属性的不同,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复杂,产业链条具有很强的延伸性,需要大量的配套产业作为中间投入;而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本部门劳动力要素,对他行业消耗较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间投入率偏低,技术水平落后,产业间溢出效应较为薄弱。
为了进一步考察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究竟会对本省哪些关联部门的就业产生较大的拉动效果,我们将表1 中的关联就业具体展开为表2 的20 个部门。可以看出,重化工业、轻工业、通用制造业所拉动的关联就业部门非常相似。数据显示,重化工业产能压缩后,关联就业中的重化工业(-9.34万人)、批发零售业(-3.61 万人)、交通运输(-3.00 万人)和通用制造业(-1.26 万人)四个部门会受到显著冲击。而承接轻工业和通用制造业转移后,又会很大程度上提升重化工业(3.82万人)、批发零售(9.03 万人)、交通运输(1.57 万人)、通用制造(2.07 万人)的就业。这种相似性,一方面是因为工业部门资本密集的生产特性使三者间存在很强的自我拉动和相互拉动;另一方面是工业产品的实物特征又决定了三者对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的高消耗。基于轻工业和通用制造业所拉动的工作岗位与重化工业最为相似的良好性质,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工河北省的结构性失业。
表2 还反映出,工业部门对关联就业的影响力较为广泛,诸多行业的就业都会受到正面的拉动;而批发零售业、教育、卫生三个服务业的就业拉动效应仅聚集在个别部门,如批发零售业带动的关联就业80%集中在批发零售(0.44 万人)、租赁商务服务(0.43 万人)、交通运输(0.27 万人)、金融(0.20 万人)四个服务业部门。教育带动关联就业的56%集中在居民服务(0.28 万人)和教育(0.21 万人)两个部门;而卫生部门带动关联就业的63%集中在重化工业(0.21 万人)、教育(0.12 万人)、批发零售(0.11 万人)三个部门。由此也可以看出,制造业对促进河北省全面就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省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机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相关就业水平和质量。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最小带动
进一步,我们测算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最小带动效果。所谓最小带动,是指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时,产业工人会连同资金、技术一起迁移至落后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生产需要少量雇佣落后地区劳动力的情况。此时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在于新雇佣的就业增量。我们以北京市作为发达地区的代表,计算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北省就业的最小带动。
表3 是假设北京市“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政策增加河北省轻工业、通用制造、批发零售、教育、卫生五部门总产值各10%的情况下,带来的两地就业人口变化情况。该政策将新雇佣河北省69.12 万就业人员,在弥补重化工业的51.22万失业后,依然能净增17.9 万个工作岗位。说明即使在最小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对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也非常有效。具体分产业来看,批发零售业、轻工业和通用制造是拉动河北省就业的最主要部门,能新雇佣29.26 万、15.64 万、14.50万就业人员。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北省应重点加大对这三个部门的对接力度。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1.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淘汰重化工业落后产能,引导京津冀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向河北省集聚。抓住北京市、天津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部分制造业外迁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制定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合理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制造业企业在河北省新建分厂,强化承接地要素供给能力和相关配套产业建设,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优化政府服务效率。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完善环首都都市圈路网,有效降低河北省物流成本。利用北京市外迁一批批发市场的契机,吸引纺织服装、五金产品、电子产品、建材、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批发零售经营户,以及市场管理、包装服务、安保服务、会展服务等商贸服务企业落户河北省。
3.从中央层面统筹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由京津冀三地共享,由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分别出面协调中央直属、北京市属高校、医院对河北省的支持力度,鼓励部分211高校和知名三甲医院通过合作办学办院、建设分校分院、提供科技人才支持的方式,改善河北省教育和医疗条件,尽快提高河北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拉动第三产业就业规模。
4.尽快在京津冀三地政府层面启动农业长期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农业技术合作、企业间合作和市场合作,协助提升本身的农业生产水平,引导北京市农业生产能力向河北省转移。逐步在北京市周边建设京津冀农业示范园,选择若干个河北省农业大县建立首都蔬菜、肉禽、粮食供应基地,有效发挥新发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供求的调节作用,保障河北省对首都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摘要:以产业转移中的就业问题为切入点,根据统计局最新编制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一个劳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压缩河北省重工业10%总产值和承接北京轻工业、通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和卫生五部门各10%总产值对河北省直接就业和关联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承接首都产业转移能够有效弥补重工业调整带来的失业,在最大和最小情况下,分别能为河北省净增72.17和17.9万个就业机会。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业转移,失业,劳动投入产出模型,京津冀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源,陈璋,胡国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市人口调控: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9).
[2]印凡成,王玉良,黄健元.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J].统计与决策,2010,(4).
[3]陈璋,颜平,邵玮.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分析[J].数据,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