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共3篇)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篇1
2012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三十七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表示, 央行将加强和证监会以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 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注重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同效应, 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与管理, 促进跨境资本有序流动, 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货币金融环境。同年, 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的备忘录》。由此, 全国范围内的银证监管合作相继展开, 标志着金融监管正在朝着宏观审慎的目标实现更多的协调与互动。这对各地在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银证监管合作的内容
2013年以来, 全国各地的人民银行与证监局陆续签署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的备忘录》。2014年6月4日,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与山西证监局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其主要合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证券期货业风险监测机制。双方相互配合、联动协作, 对辖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各类交易场所等风险情况进行监测预警, 防范化解证券期货市场金融风险, 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二是建立证券期货业执法协作机制。双方应加强执法协作, 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 发挥各自监管优势, 开展舆情监测工作, 及时相互通报和化解辖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和各类交易场所等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 共同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三是深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双方应相互配合, 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 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监管信息和工作成果共享机制。双方通过统计数据、监管动态、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双方应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及对方管理工作要求, 使用和保存从对方获取的相关统计数据、监管信息、研究成果等。
2 银证监管合作的特征
(1) 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 重点建立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各类交易场所风险监测机制, 及时通报风险情况, 加强执法协作, 联合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在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方面, 着重强化舆论引导, 合作开展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教育工作, 及时处理好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涉及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三是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 着重加强对统计数据、调查研究成果的共享, 增强监管合力。
(2) 建立两项制度。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行、局级层面的联席会议, 双方轮流主办, 互通情况, 协商解决监管合作中的难点和重大问题, 研究部署合作事项。二是建立处室会商制度。双方分别承担、协调监管合作的有关事项, 不定期召开会议会商合作中的具体事宜。
(3) 提供两项保障。一是提供人员保障。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 为开展监管合作工作提供人员保障。二是提供专业保障。证监部门加强全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有关证券期货监管政策法规和监管业务等方面的培训, 为开展监管合作提供专业保障。
3 银证合作监管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
银证合作监管将对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促进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1]。通过整合监管资源与健全监管协作, 监管部门间将实现互惠双赢。对证监部门而言, 通过监管合作, 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面广的体制优势, 弥补市、县级证券期货监管力量的不足, 有效加强对地市及县域证券期货业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对人民银行而言, 通过监管合作, 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证券期货业风险情况, 立足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会同证监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处置, 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维护辖区金融稳定[2]。
4 银证合作监管需要完善的方面
一是各地银证监管合作备忘录大都停留在书面上, 在没有出现金融突发事件时银证实际合作监管实践较少, 双方互动较少。二是银证在监管体制、监管机构设置方面不对等, 以至于在今后的分工协作方面埋下了不协调的隐患。三是银证监管合作备忘录只是一种框架协议, 缺乏详细并与之适应的制度使之有约束力。四是银证监管合作备忘录未明确双方各自的监管职能。
5 几点建议
(1)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成为金融监管的一个发展趋势[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 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如银证合作、银行与基金合作、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等在我国不断涌现, 混业经营初见端倪, 证券、银行、保险三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这对现行分业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若干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以中国平安为例, 该公司已经获得了保险、证券、银行、信托、资产管理等几乎所有金融行业的牌照, 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百货公司”。对于任何一家这样的全能金融公司而言, 都存在通过转移定价和资源调配来规避“一行三会”监管的空间。当前的“一行三会”监管体制在混业经营趋势下, 弊端日益暴露, 在交叉业务领域各监管机构争权力、推责任的情况严重。“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也使监管运行成本膨胀, 监管效率下降[4]。尽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基本适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与美国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失败表明, 金融监管模式必须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为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 积极引导并推进混业经营的发展。由此, 金融业务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将逐渐模糊金融业务边界与范围, 使得严格的分业监管难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已成为新世纪全球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5]。
(2) 建立监管协调组织体系。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协调银监、证监、保监的监管工作, 使其监管向功能型发展。人民银行要成立“金融协调委员会”, 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6]。“金融协调委员会”可以对三个监管机构进行整合, 其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中的重大问题, 定期磋商, 及时交流监管信息, 界定业务交叉中的监管职责, 解决分业监管中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
(3)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使之尽量能够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 并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尽快制定已经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增强其可操作性[7]。建立金融监管共享的数据库, 增强监管机构之间必要的信息共享, 尽快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同时须以法规形式明确信息共享的权责。
(4) 改进金融监管方式。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应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 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对金融违法违规的事后管制, 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8]。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非现场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 发挥网络互通监控作用[9]。
(5) 完善金融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目前我国金融业法定监管主体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适应新时期的监管需要, 应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改进现有法定监管主体的权责制度, 塑造具有独立性监管主体, 避免其他部门的干预。二是加强监管机构的队伍建设, 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三是明确监督管理职能, 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 规范操作, 提高监管的权威和效力[10]。
6 结语
由于我国分业监管的客观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 所以创新银证监管合作方式, 将有利于协调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减少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弊端, 有效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促进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银证监管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 将有助于发挥人民银行地 (市) 、县级分支机构的优势, 健全监管合作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优化辖区资本市场监管资源配置, 对维护辖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持续改善辖区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基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在北京签署的《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合作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的备忘录》, 全国范围内的银证监管合作全面推进, 山西也紧跟步伐开展银证合作监管, 这对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证合作,监管,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卫新江.金融监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吴晓灵.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现实[N].金融时报, 2004.
[3]吴思麒.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4]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5]吴晓求.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徐少华.银监会成立后的金融监管协调:国际经验及启示[J].财会月刊, 2004.
[7]覃宇环.我国银证合作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 2007.
[8]李德.经济全球化中的银行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9]胡浩.银证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10]梅娟.我国银证合作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7.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篇2
一、金融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 银行信用的投机性。
这是导致金融出现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而其中货币的支付职能则是构成银行信用的基本要素。在银行信用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货币就会进入市场领域, 完成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并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难以保持平衡, 进而激化矛盾, 产生危机。
2. 现代信用的弹性机制。
这是金融不稳定性的现实基础。在现代金融系统中, 银行的信用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存款储蓄, 在对未来收益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为了扩张其商业信用, 就会实施信用发行。这一过程对金融不确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未来收益的评估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包括评估要素、现实情况以及偶然性因素等, 都会使预期收益和实际积累之间存在偏差。另一方面, 商业信用也是工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伸缩来建立债务关系, 银行信用基于充分利用自身在社会信誉中的优势, 加剧债务的弹性。正是因为银行信用具有上述特点, 所以在现实中无法对其进行精准地控制。一旦弹性失效, 就会使资金的流动出现短缺。
3. 杠杆效应。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各种金融的衍生产品诞生,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投资银行。这些银行和传统银行存在较大差别, 通过企业并购、项目融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业务平台, 能够对其产品交易的结构进行设计, 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产生杠杆叠加效应, 能够增强以小博大的资产控制能力, 追求最大化的金融利润, 是一种鼓励以债养债和借债投机的模式, 同时也刺激了大众“无本万利”这种极度非理性投机心理的膨胀。
二、加强金融监管的主要措施
1. 调节杠杆, 预防过度投机。
投机是金融市场维持活力的基础, 但是随着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 金融资本的累积不断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金融的垄断, 导致金融的投机性逐渐变大。与此同时,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社会闲置资金被金融资本所吸收, 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投机的风险。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社会投机呈非理性化发展趋势, 容易导致金融不稳定性。为了预防投机的过度化, 我国应该加强金融立法,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 使市场投机保持理性发展。同时, 从银行信用的源头对杠杆效应予以调节, 提前防范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降低银行信贷流入投机市场的风险, 还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 严防恶意控制垄断资本。
目前, 我国人民群众投资理财的方式有限, 股市成为大多数居民进行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他们对于投资相关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导致这种投资存在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一旦股市出现剧烈波动, 就很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引发动乱, 股市成为垄断资本圈钱的工具, 合法掠夺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完全背离了政府利用证券市场, 让大众共享经济增长红利的初衷。要预防上述问题的出现, 除了要充分发挥杠杆的调节作用之外, 还应该加快法制建设, 对金融垄断资本进行严格管理, 严厉打击恶意操控垄断资本的行为, 规范其使用和管理, 为建立健康、稳定的金融秩序提供保障, 避免因为股市波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3. 严格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 我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 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本, 外汇储备丰富。同时受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股市、楼市以及债务等资产的价格正处于高位, 为外国恶意操控金融垄断资本, 对冲基金, 套取美元外汇, 掠夺中国财富提供了机会。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仅通过助推证券市场震荡赚取高额投机利润, 而且一旦触发金融风险, 引起人民币贬值, 国内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股权将变得极其低廉。这种情况下, 如果全面放开中国资本市场, 无疑是为国际金融投机掠夺行为开了绿灯, 在自身金融市场发育完善尚需时日的情况下, 一定要审慎评估金融开放的步伐和节奏, 切不可操之过急, 盲目开放资本市场。
三、结束语
金融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它起到了基础性的资源调节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银行信用的投机性、现代信用的弹性机制以及金融衍生品的诸多杠杆效应, 就容易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因此,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为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守东, 王妍, 唐亚晖.我国金融不稳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12, (6) :56~66.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篇3
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的前身是金融稳定论坛, 1999年响应七国集团 (G7) 加强多边合作、维持全球金融稳定的需求而设立。其成员包括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国家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 国际金融组织以及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等。2009年4月在G20伦敦峰会上, 与会领导人达成一致, 创立一家全新的金融稳定理事会, 作为金融稳定论坛的继承性机构, 将机构成员扩展至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11个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所G20成员国, 其结构与职能也作出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当前, FSB已成为G20倚重和国际公认的促进全球金融标准制定与执行的核心机构。
(一)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组织架构
FSB以全体理事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 负责采纳理事会的报告、准则、指引等。全体会议下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主席和秘书处。指导委员会致力于在大会闭会期间监督和指引FSB的工作进程;理事会主席负责召开和主持全体理事大会与指导委员会的会议;秘书处位于国际清算银行总部, 负责日常工作。FSB每年至少要举办两次全体会议和四次指导委员会会议。
(二)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运行机制
FSB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协调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 发展和改善有效金融监管以及其他金融领域政策的执行。为实现这一使命, FSB通过会议机制和报告机制开展日常工作, 每年3月和9月举行两次全体会议, 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会议次数。FSB还在拉丁美洲、亚太、非洲以及欧洲中部和东部等地举行区域性会议, 其成员和该地区的非成员国家都会出席这些会议, 就当地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问题相互交流意见。此外, FSB的主席需要向G20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席会议汇报工作。
(三)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主要职能
(1) 评估并监督解决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2) 促进对金融稳定负有责任的当局间的协作; (3) 监测市场的发展及实施监管政策的情况, 并提出建议; (4) 提出并监督实现监管标准的最佳做法; (5) 对国际标准厘定主体的政策发展工作进行联合战略审查; (6) 确定设立监管者联席会议的方针并给予支持; (7) 支持跨境危机管理应急规划; (8)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进行早期预警实践; (9) 促进和协调标准厘定主体的活动。
二、中国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的缺陷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 中国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该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包括:金融组织法、金融行为法、金融工具法、金融市场法、金融调控法、金融风险防范法、金融机构监管法等。这些法律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中, 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金融监管法制建设与中国金融监管工作的需要相距甚远, 存在以下问题:
(一) 立法层次低, 可操作性不强
例如, 中国的银行结算及贷款业务, 均无相关法律规定, 商业银行进行上述业务操作时, 只能依据有关部门制定的《货款通则》、《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等规章进行操作。此外, 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对监管方法仅作原则性规定, 诸如以何种形式和程度来实现现场和非现场监管, 或者通过利用外部审计师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 上述两部法律均无具体规定。
(二) 金融法律体系内部有冲突
例如, 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 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 国务院另有规定除外”, 该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务院才有资格决定金融企业进行混业经营。而中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保险业分业经管, 分业监管……国家另有规定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的“国家”, 其含义要远比《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的“国务院”更为广泛。
(三) 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有“供不应求”现象
世界各国的政策性银行, 大都是为了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由政府倡导或投资设立的金融机构。政策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一员, 代表着社会整体利益, 理应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对象。然而, 中国的政策银行法长期缺位, 使得中国对政策银行的监管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 不能不让人深思。
(四) 中国金融监管法制与国际金融法规尚未接轨
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组织, 根据中国加入WTO组织的协议, 中国必须遵守WTO组织的相关规定。依据WTO组织制定的《金融服务协议》, 中国在维护国内现有金融服务管理秩序的前提下, 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透明原则的规定。然而, 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规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之间, 存在不小差距, 例如, 金融监管部门对民营银行监管要严于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 有双重标准的嫌疑。
三、金融稳定理事会对中国金融监管法制构建的启示
中国于2009年5月加入FSB, 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通过参加85全体会议、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定等形式参与其工作。这些工作, 一方面能够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 有助于及时评估相关措施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 促进金融监管改革。在与FSB合作过程中, 中国应当积极执行G20/FSB金融改革计划、合理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一) 健全、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目前, 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 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二是国务院颁布的有关行政法规, 如《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等;三是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制订的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规定, 如《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贷款通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尽管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但还很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抓紧健全有关金融行业和金融业务领域的法律和法规。
(二) 积极参与国际、区域金融监管法制合作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区域金融监管法制合作, 在坚持金融监管的主权原则的前提下, 顺应金融活动国际化的趋势, 借鉴他国经验及国际惯例, 及时调整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1. 中国应积极通过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
保险监管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 提高金融监管合作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 与有关国家合作建立监管共同体, 对主要的跨国金融
机构实施监管。以双边、多边条约等方式建立金融机构母国、东道国协调监管机制。
3. 借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破产示范法》、《欧
盟破产程序规则》、美国《破产滥用预防及消费者保护法》等法律文件, 在中国处置金融机构危机方面建立起既符合国际合作, 又符合属地原则的法律规范, 增加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四、结论
金融稳定论坛的建立是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是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化、组织化的体现。中国有必要充分利用金融稳定理事会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 营造有利于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的法治环境,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 各国都把金融监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立为全球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平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金融稳定理事会,金融监管,法制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莹.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近期工作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 2010, (5) :82-89.
[2]李仁真, 刘真.全球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理论构想[J].法学杂志, 2011, (2) :9-13.
【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推荐阅读:
金融稳定07-29
区域金融稳定10-20
金融稳定政策10-04
金融体系稳定论文10-29
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07-23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06-02
完善、稳定与发展我国的金融税收制度07-26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09-04
金融市场金融监管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