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剥脱术

2024-05-14

大隐静脉剥脱术(精选8篇)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1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多因持久的站立、高强度体力工作导致, 其中大隐静脉曲张为最主要的一种类型, 临床多表现为浅静脉扩张和伸长迂曲, 可进一步导致病变部位及血管下行区域皮肤因缺乏营养而萎缩等, 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改善症状[1,2]。本文旨在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剥脱术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8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和分级, CEAP分级2~3级。术前经B超、MRI等检查, 确定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②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③排除雷诺病、血管痉挛等疾病患者;④排除具有其他手术禁忌的患者。208例患者中男71例, 女137例;年龄42~66岁, 平均年龄 (48.6±9.3) 岁, 静脉曲张病程10~33年, 平均病程 (18.5±7.3) 年;溃疡病程1~27个月, 平均病程 (6.3±7.1) 个月;溃疡面积11 cm×2 cm~8 cm×4 cm, 合并疾病包括:慢性湿疹38例, 浅静脉血栓2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方案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 取站立体位, 患肢外展, 血管充分充盈, 确定并用彩笔标注需进行剥脱的曲张静脉团, 并标记溃疡外周,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处理, 患肢充分消毒, 逐渐抬高患肢, 保证肢体血液回流正常。沿腹股沟皱褶处, 做长约2 cm切口, 确定大隐静脉主干, 止血钳阻断血流后切断静脉, 距股静脉0.5~1.0 cm处实施近端结扎;内踝上方1.0~1.5 cm处做长约1 cm切口, 同样操作进行大隐静脉主干远端结扎, 置入大隐静脉剥脱器, 内踝部位开始, 剥除大隐静脉主干, 保证抽剥速度稳定, 随后沿静脉曲张走行做0.5 cm切口, 进一步对曲张的分支静脉做点式抽剥, 对溃疡边缘进行缝扎, 并对下肢全长用弹力绷带轻压包扎, 次日瞩下床适当活动, 并给予合并症患者对症治疗以及相应术后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并随访观察。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患者平均每个患肢手术时间 (78.5±11.3) min, 平均住院时间 (15.8±2.7) d, 溃疡平均愈合时间 (4.2±1.7) 周。

2.2 疗效分析

3例患者术后伴轻度胀痛;1例患者跛行未完全消失;其余患者术后胀痛、跛行的症状均消失, 手术一次剥脱成功率为100.00%。见表1。

2.3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术后出现皮下瘀斑、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发现总复发率为8.65%。见表2。

3 讨论

大隐静脉为机体下肢浅静脉, 具有管径大和管壁厚的特点[3]。静脉曲张小腿内侧多发, 严重时可达大腿内侧, 甚至可形成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主要为大隐静脉曲张, 可达90%以上, 为临床血管外科常见高发疾病, 主要诱因为重体力站立劳动。探究发病机理, 为大隐静脉瓣膜处瘤样扩张, 致使下肢深、浅静脉汇合处瓣膜的“单向阀门”作用失效, 形成下肢血液回流的障碍, 并导致了静脉血液倒流现象, 从而形成大隐静脉瘀血并进一步导致静脉迂曲和扩张的发生[4]。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多发于中年人群, 早期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临床症状为站立酸胀不适、疼痛。严重者可导致下肢皮肤因营养障碍而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皮下组织硬结等, 甚至形成湿疹和溃疡。常规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具有治疗彻底、疗效显著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纳入的208例患者, 手术均顺利完成。3例患者术后伴轻度胀痛;1例患者跛行未完全消失, 但大部分改善明显;其余患者术后胀痛、跛行的症状均消失, 患肢恢复,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手术一次剥脱成功率为100.00%。此外, 术后发生皮下瘀斑和感染并发症;在后期随访2个月~4年, 复发湿疹、酸胀, 总复发率为8.65%。

综上所述,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显著的疗效,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红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2) :10-12.

[2]梁鼎天, 韩碧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0) :28-29.

[3]黄水传, 黄胜超, 张远起, 等.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体会 (附1036例报告)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21-22.

[4]贾奇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昆明医科大学, 2013.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2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25-01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指下肢的浅表静脉(即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扩张迂曲、高度充盈状态甚至破裂。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大隐静脉在汇合到股静脉(深静脉)之前有一对防止血流返流的瓣膜遭到破坏,关闭不拢,造成静脉回流的血返流到远端静脉内,造成静脉内高压,久而久之浅静脉扩张、弯曲,患者感到疼痛难忍。易感人群 ,多发生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者。适用于深静脉通畅的全部曲张静脉病例。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86例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用经典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视野清楚、术中切除血管完整、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节约卫生资源等优点。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大隐静脉曲张病人86例,男66例(双腿16例),女20例(双腿2例),左下肢80条,右下肢24条,共104条患肢。年龄37岁—77岁,平均50.5岁。全部病人均痊愈,效果满意。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患肢疼痛、酸胀不适,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希望技能高超的医生为自己手术,顾虑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时疼痛。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较突出。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交流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术前1天访视病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护士应向病人讲解手术的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介绍手术及麻醉医生的资历和技术水平,教会病人一些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必要时给与镇痛剂,如使用镇痛泵,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处在适合手术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1]。

2.1.2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血、尿、便、凝血和心、肺、肝、肾检查。空腹血糖,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和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静脉造影观察静脉瓣膜功能及深静脉阻塞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VaIsaIva动作(腹部屏气加压动作)[2]时股静脉血液通畅状况。术前患肢及腹股沟皮肤的清洗和备皮避免损伤。小腿有溃疡、湿疹等改变应暂停手术,术前1小时让病人站立,用龙胆紫标志曲张的静脉。去除病人身上的金属物。

2.2 术中护理

2.2.1巡回护士配合及护理严格查对病人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在病人上肢建立静脉通道。病人麻醉后将电刀负极置于病人臀部或健肢大小腿肌肉丰富处。医生消毒后铺上无菌单,予接上一次性电刀,调节好适宜的频数。保证病人安全。

2.2.2器械护士配合及护理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器械管理,及时准确地传递所需器械,切口选择部位选择,尽可能既最大限度清除曲张静脉组织,又能减少切口数量为宜。选择与大隐静脉适宜的剥脱器,剥脱过程中注意绷紧皮肤,增加皮肤与皮下组织张力,以防止创伤,用无菌单压迫3分钟预防出血。手术完成后将皮下的残血充分挤出,加快术后恢复,用一号丝线缝合用弹力绷带包扎。

2.3术后护理

2.3.1术日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肢抬高30~40度,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弹力绷带包扎下肢松紧度适宜,以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手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既可以防止出血和血肿,又可闭合抽断的交通支静脉,防止复发。

2.3.2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即可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促进患肢的切口愈合。肥胖者应有计划地减轻体质量。

2.3.3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有无副作用,及时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颜色、有无肿胀及渗出,局部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2.3.4术后早期活动病人卧床期间指导其作足部伸屈和旋转运动,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2周后拆线,继续用弹力绷带包扎一月,目前有一种医用弹力袜可以在拆线以后穿着,使用方便,又有效。穿弹力袜的时间需要1~3月。

3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保持合适的体位,平时保持良好的坐姿,坐时避免双膝交叉过久或盘腿,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久站及使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指导病人穿弹力袜及使用弹力绷带时应抬高患肢,注意弹力袜的厚薄,压力及长短应符合病人的腿部情况,弹力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包扎不妨碍关节的运动。保护患肢避免外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血管壁弹性。有报道,82.7%的患者认为出院后仍需醫务人员的护理服务[4]。我们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及护理指导,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4小结

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表明耐心、细致、高疗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陈雪美,陈美玲,陈小云.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的思考[J]。福建医药杂字,2001,23(1):133.

[2]吴培义,李承青.VaIsaIva试验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判断.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5):371—372.

[3]曹伟新,李乐之,史书萍.外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3 .

[4] 钟冬秀,毛君晓,兰艳莉,等.设立“出院患者护理服务站”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A):7—9.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3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8月于我科施行手术治疗的81例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36例;年龄26~73岁, 平均43.7岁;左下肢38例, 右下肢24例, 双下肢19例;病程10个月至34年, 平均6.3年。患者中血栓性浅静脉炎23例, 色素沉着9例, 溃疡3例。

1.2 围手术期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多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及时纠正并正确引导患者的心理变化,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2) 健康宣教[2]: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宣讲该病常见病因先天性静脉管壁薄弱或瓣膜功能不全, 长时间站立导致下肢静脉压力不断增加, 加之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作、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妊娠等增高腹压的因素, 下肢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受阻, 容易发生静脉曲张。因此,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绑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以促进静脉回流, 嘱患者保持合适体位, 坐时双膝不能过久交叉以防压迫腘窝影响静脉回流;休息时可将抬高患肢30°左右以促进静脉回流, 同时避免腹压、静脉压增加的因素如防止便秘、避免长久站立、肥胖者应减肥。 (3) 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劝患者戒烟, 因烟草中尼古丁易使血管发生痉挛, 增加血液粘滞度而影响循环, 可导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术前严密观察患肢情况如肢体的远端皮温、颜色及有无渗出、肿胀, 局部是否出现红肿、压痛、溃疡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上报医师并配合抗炎、活血化瘀治疗, 好转后施行手术。术前上到肚脐、下到足趾包含整个患肢的术野准备, 术前1 d标记笔标记曲张静脉, 嘱患者进食8 h、禁水6 h。

1.2.2 术后护理

(1) 病情观察: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心率、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等, 注意切口有无出血、呼吸道阻塞等情况。 (2) 体位及患肢:术后护理人员应将患肢抬高30°, 使其高于心脏水平, 腘窝处不要垫起以防阻塞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严密观察患肢情况, 如有无温度降低、发紫、肿胀、感觉异常、疼痛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减弱等, 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上报医师。 (3)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 可少量多次, 多吃水果、蔬菜, 禁烟酒,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及生冷食物[3]。避免大便干结, 已发生者应及时上报医师, 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避免使劲排便而增高腹压,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 功能锻炼[4]: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尽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促进功能恢复,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期间指导嘱其伸屈足背, 术后24~48 h后鼓励并帮助患者下床活动, 可先坐于床上锻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再于床边站立、行走, 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时间及次数。避免站立时间过久、下肢过早负重、静立不动或静坐等。若患者对疼痛难以忍受, 可嘱其于床上活动。术后第1天患肢足面若出现明显水肿、疼痛, 多是绷带包扎过紧而致, 应及时松开、重新包扎。

1.2.3 出院指导[5]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依据患肢大小选用适当的袜子, 坚持每天穿, 夜晚休息后脱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血管弹性;平时保持良好的姿势, 避免久坐久站, 祛除静脉曲张诱因。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 本组8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 切口愈合良好, 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住院9~15 d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静脉曲张相关知识使其全面认识该病, 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诱因,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位及患肢情况,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尽早锻炼患肢功能以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出院时应做好交待。这样, 才能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降低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0年8月-2013年8月于我科施行手术治疗的81例静脉曲张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 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完成, 切口愈合良好, 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住院915 d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曲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杜娟, 高翠霞.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11 (18) :1681.

[2]张学红.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2) :114.

[3]谢妍.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2, 20 (11) :81.

[4]杨秀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护理体会[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5 (3) :21.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94例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1例, 年龄26~66 (41.8±2.4) 岁, 病程1~9 (3.8±1.4) 年。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龄23~62 (40.6±2.5) 岁, 病程1~8 (3.4±1.2) 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 取卵圆窝内侧取纵行切口, 暴露大隐静脉主干, 切断并结扎其近心端的五条分支, 游离出大隐静脉并结扎离断。远端插入静脉剥脱器至膝关节上、下受阻, 解剖游离此处大隐静脉, 将此段的大隐静脉进行抽剥, 然后压迫止血, 再将静脉剥脱器向远端大隐静脉插入, 如此方法直至内踝处为止。观察组患者采取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 首先让患者抬高患肢, 以便使曲张静脉团内的血液回流, 寻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后将其切断, 并在距离股静脉0.5cm处进行近端结扎, 然后在内踝上方1.5cm处作一1cm长横切口, 同时切断并远端结扎大隐静脉主干, 由内踝处从远端向近端逆行插入静脉剥脱器, 缓慢匀速抽剥大隐静脉主干, 压迫止血后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 术后随访3个月,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曲张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能较干净彻底地把曲张静脉进行抽剥, 因此高位结扎剥脱术目前已成为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2]。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术手术切口较多, 手术创伤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观[3],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临床应用的限制。

本研究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较传统手术治疗组患者有明显缩短 (P<0.05) ,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改良后的术式从内踝处暴露大隐静脉, 远端结扎, 近端逆行插入剥脱器, 在此过程中不受静脉瓣及分支静脉的阻碍, 能一次插入到大隐静脉根部, 提供剥脱成功率[4], 且能够避免对股静脉的损伤, 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该手术切口较小, 能够减小手术创伤, 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且不会影响到美观[5]。术中应注意嘱患者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血, 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预防医源性静脉血栓脱落。

综上所述, 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水传, 黄胜超, 张远起, 等.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体会 (附1036例报告) [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21-22.

[2]陆光明, 陆松应.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状抽剥术治疗49例大隐静脉曲张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4) :1731-1732.

[3]张润生.高位结扎主干剥脱加交通支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0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19 (1) :81-82.

[4]王磊.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80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8) :1010.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106例,男性70例,女性3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4.5±4.3)岁,病程5~36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肢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曲张,小腿胀痛和足部肿胀,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慢性溃疡。其中双下肢3例,单下肢103例(右下肢58例,左下肢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彩超定位:

采用美国GEVi Vi 7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探头频率为7~10 MHz。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旋外展,充分暴露大隐静脉走行,当返流在Ⅱ°以上时,增加站立位。以3.5 MHz探头探测髂总静脉、髂外静脉,5.0 MHz探头由股总静脉自上而下逐一探测股总静脉、大隐静脉上段、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和胫后静脉。使用油性记号笔标记定位功能不全的浅静脉及贯通静脉。同时观察同侧的深静脉及交通支静脉,并辅以Vahahva试验及挤压远端小腿,判断病变的程度、类型和范围。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前在彩超定位下用油性记号笔标记曲张的浅静脉,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满意后,在腹股沟皮纹下1 cm处作一3 cm斜切口,找到大隐静脉,分别结扎内、外侧浅静脉,距隐股点交汇0.5 cm处切断大隐静脉,近端结扎、缝扎。下肢去血并在中段阻断大腿部动脉、静脉。从腹股沟至膝部、膝部至踝部分两段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在标记的曲张静脉延线作数个0.5~1.0 cm大小的切口,用纹式钳提出曲张静脉再轻轻用力抽剥,血管断端不作结扎,并将标记处四周的曲张静脉一并抽剥,尽可能减少切口数目。伴发溃疡者要充分游离四周皮瓣下的筋膜层,彻底离断交通支血管。对照组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及分段抽剥术。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均少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2年,复发者视为无效统计。观察组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有效率为8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8%;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4例,损伤2例,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好发于长期站立工作者,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3]。由于大隐静脉的瓣膜功能不全、血液回流障碍而导致静脉内血液瘀积,引起下肢血管的迂曲扩张、下肢沉重和胀痛感,导致皮肤营养障碍,甚至形成溃疡,致使长期不能愈合[4]。

大隐静脉曲张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静脉壁的先天性薄弱、静脉瓣的缺陷及静脉内压的持续性升高共同作用而导致发病。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本身难度不大,若要达到最佳疗效,其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定位标记、术中耐心细致操作、术后前3个月患肢的处置与保护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关键。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切除术,效果肯定,但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术后瘢痕明显[5]。

本观察组患者采用彩超定位后行点式剥脱术治疗,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均少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彩超定位后行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较传统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创伤小,出血少;(2)皮神经损伤少,术后小腿皮肤无明显麻木现象;(3)应用驱血带后可使整个术野基本在无血状态下进行手术操作,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4)因为切口小,具备了美容效果;(5)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和可反复检查的优点,尤其是应用高频探头对浅静脉具有很高的分辨力,不仅可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变化,而且可测量血流参数,获得生理病理学的信息;并在术前对病变的下肢浅静脉、交通支静脉进行诊断和定位。所以,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采用彩超定位后行点式剥脱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杰,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

[2]田国伟,李军.内翻式加点状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6(20):25-26.

[3]林森旺,金旭文,陆磊.硬化疗法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6):641-643.

[4]王橙.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治疗小腿溃疡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9):931-932.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老年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对象, 男20例, 女16例, 年龄60~82 (70.4±1.3) 岁。其中, 双侧肢体4例, 单侧肢体32例。并发湿疹样皮炎患肢20例, 溃疡并发出血6例, 并发下肢溃疡1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肢色素沉着。入院治疗前经彩超检查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下肢浅静脉曲张、交通静脉瓣膜功能障碍, 且下肢深静脉存在回流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8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点式剥脱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患者术前以站立位, 使用手术标记笔在静脉曲张的浅表部位做标记, 且标记时不能有遗漏。在患者患肢的耻骨结节外下方2~5cm处选择高位结扎手术切口 (近卵圆窝体表部位) , 行1~2cm的纵向或横向小切口, 将浅筋膜切开, 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并分离, 在近卵圆窝处将其切断, 将大隐静脉和汇入股静脉的5个分支进行结扎处理。在大隐静脉切断的部位逆行向下插入剥脱器, 将其直插入内踝上方或膝关节内侧的大隐静脉处, 若剥脱器无法通过, 可在该部位行0.5cm左右的小切口, 以方便将剥脱器拉出。顺远端将大隐静脉主干分段抽剥;手术过程中驱血后, 用尖刀片在小腿中段的术前标记部位行点式切口, 使用蚊式血管钳将皮下的病变静脉抽出。若某一部位发生静脉剥脱障碍, 则可沿着标记线行多个连续微创切口, 并将静脉依次抽剥, 并注意切勿拉断静脉。对于有色素沉着的患者, 需要将其周围和底部的交通支彻底结扎。本次临床试验所选病例中, 除了较大的手术切口需要术后缝合外, 其他点式微创切口均无需缝合, 手术结束后使用弹力绷带对整个腿部进行加压包扎。

试验组患者接受改良点式剥脱术治疗, 具体为:患者以站立位, 在曲张静脉部位标记出手术标志。局部麻醉后, 进行常规消毒。首先, 从足背处向上使用宽驱血带向大腿中下段l/3处驱血, 并在大腿中下段l/3处用宽止血带进行抽紧止血, 并将驱血带去除。手术可分为两种操作方式: (1) 大隐静脉剥脱、高位结扎方式:在与腹股沟皮纹下方平行的1.0cm左右处, 扪及股动脉搏动点, 并在其内侧约3~4cm处行手术切口, 使股静脉与大隐静脉的交界点充分暴露, 将大隐静脉和附属静脉分支结扎切断。依据患肢大隐静脉主干的直径长度, 选择在远端插入静脉抽剥器直至膝关节下方10cm左右处, 并在该处10cm左右部位用尖刀戳开手术切口, 将大腿上段大隐静脉抽剥。 (2) 小腿部点式曲张静脉剥脱方法:在小腿内踝前部上方2.0cm左右处行垂直的手术切口, 确定末端大隐静脉位置, 并将其远端属支结扎切断, 将小号静脉抽剥器置入大隐静脉近端, 与大腿处的抽剥器在患肢膝关节下方约10cm处汇合, 将小腿下段大隐静脉主干抽剥。同时, 顺着手术前所做的标记, 在该部位依次行数个0.5~1.0cm微创切口, 将静脉使用小弯血管钳挑出, 通过两钳接力或绕钳尖部卷圈的方法, 最大限度拉断静脉直至完全取出, 使用相同的方式将溃疡周围的曲张静脉部位抽掉, 拉断取出溃疡底的曲张静脉部位, 不能有遗漏。手术完成后, 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手术部位, 从足背处起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部位直至大腿中段。手术结束后将患肢抬高, 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肢足趾的血运情况;患肢手术24h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手术3w内保持弹力绷带包扎, 后改为弹力袜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计数据资料,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组剥脱术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下肢浅静脉曲张症状均有所缓解, 试验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1.5±12.3ml, 手术平均时间为47.5±10.5min, 术后随访时间为10.5±1.1个月, 2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渗血, 并发症治愈率为88%, 溃疡治愈率为100%, 复发率为0;对照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8.8±10.1ml, 手术平均时间为54.5±11.5min, 术后随访时间为11.5±1.4个月, 4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渗血, 并发症治愈率为76%, 溃疡治愈率为92%, 复发率为24%。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研究显示, 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发生浅静脉功能障碍并发交通静脉功能障碍或浅静脉功能障碍的几率为35%左右;约45%的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会发生患肢慢性静脉功能障碍或浅静脉返流。点式剥脱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下肢浅静脉曲张临床治疗方法, 但传统的点式剥脱术治疗方法具有无法避免的缺陷, 因此, 改良点式剥脱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的点式剥脱术相比, 该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点式曲张静脉小腿部剥脱术、大隐静脉剥脱术和高位结扎术同时进行, 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从而避免了使用止血带所造成的缺血再灌注和动脉阻断等并发症。 (2) 抽剥器易置于入, 大腿部大隐静脉主干固定效果好, 术中小腿组和大腿组的汇合方法, 大隐静脉主干实施全程分段式抽剥, 这样不仅避免了大腿部切口达到了对美观的要求, 而且能够有效、彻底地剥除大隐静脉, 从而降低复发率[1]。 (3) 在实施小腿部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时, 使用小弯血管钳从切口处挑出静脉血管, 通过两钳接力或绕钳尖部卷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取出拉断静脉;且小弯血管钳能够在皮下潜行的距离更长, 从而减少了切口数, 提高了每个切口的剥除效率, 使手术更加美观、快捷[2]。

同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由于老年患者血流速度较为缓慢且血液粘稠度较高, 因而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因此, 患者术后应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 并严密观察患者末端墼节的血运情况, 适当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 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2) 下肢驱血完成后, 可将循环血容量提高到400ml左右, 对于老年存在心脏储备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过程中应实施心电图检测, 以降低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4]。 (3) 若手术过程中小腿和大腿的组静脉抽剥器无法在同一点完全汇合, 其原因可能在于静脉曲张附近血管成团, 这时可行另一手术切口以抽剥出静脉血管。

综上所述, 改良点式剥脱术治疗老年下肢浅静脉, 具有有效、快捷、安全的特点,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且复发率更低,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小立.点式剥脱术配合中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10) :33-34.

[2]任昊.下肢静脉曲张行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C].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9-12.

[3]杜景辰.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点式切除及电凝法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8, 10 (3) :383-384.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合并溃疡22条患肢,溃疡面积2cm×12cm),其中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4岁(45~67岁),均合并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溃疡明显形成。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大隐静脉曲张存在,深静脉回流良好。

1.2 手术方法

①手术器械: 大隐静脉剥脱器改造:2mm大隐静脉剥脱查方法不能替代的,有报道[7]认为甲状腺FNAC的敏感性为65.0%~98.0%,平均83.0%;特异性为72.0%~100.0%,平均92.0%;诊断准确率93.6%~97.3%,平均95.0%。本组研究敏感性为73.0%, 特异性为95.0%,与上述文献结果相符。由于甲状腺处在颈前这一特殊区域,细针穿刺又属微创检查,当患者看到较长较粗的穿刺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精神过度紧张会使疼痛阈值下降,个别患者对疼痛又十分敏感,反过来加剧精神紧张,使其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完成穿刺过程。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有效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术中耐心讲解、询问,使其尽量放松;术后悉心照料,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这样既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又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强烈的责任心,增加了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了穿刺效率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合并足靴区溃疡22条患肢)术后无明显疼痛,除1例出现小腿部皮肤烫伤(经局部换药14d出院)其余患者均1周出院。出院前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大隐静脉全部闭合,深静脉回流良好。出院后经门诊足靴区溃疡局部换药,根据溃疡面积大小情况,愈合期为1~2.5个月。术后随访期限4~18个月,溃疡全部愈合,且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疾病,当静脉回流较差时部分患者易出现足靴区淤滞性皮炎,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及受经济条件影响,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治疗。随病程时间延长部分患者出现足靴区溃疡,当出现溃疡时才去就医。由于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剥脱方法,切口较多,加上患者合并溃疡,局部营养障碍,溃疡往往迁延不愈,延长了病程[2]。如果行传统手术势必会增加感染机率,术前皮肤准备时间较长,抗生素应用等势必加重患者负担。传统手术结扎大隐静脉5条属支,本组患者只结扎股内、外分支。理由: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是自上而下,而阴部外静脉的血流方向是接近水平,即使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上述三大属支几乎不可能出现静脉曲张[3]。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有了更多的新方法作为治疗手段。腔内激光闭合,腔内微波闭合等效果都比较满意,但其造价较高无法普及应用。“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闭合了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同时也闭合了交通支,疗效确切,成本低廉,材料易得。本组病例显示:“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 +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有如下优点:(1)切口小而少,感染机率低,且不影响美观;(2)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医生工作量;(4)操作简单,切开部位少,对溃疡周围血运影响较小,有利于溃疡愈合;(5)器械选材易得,容易普及。

参考文献

[1]董国祥.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1999,5(4):6-7

[2]李伟安,唐德生,刘锌,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加环形缝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06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22(1):2

大隐静脉剥脱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 男49例, 女35例, 年龄20~65岁, 平均42.5岁。共99条肢体, 右下肢28例, 左下肢63例, 双下肢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均有下肢酸胀、沉重、易疲乏感, 其中皮肤色素沉着30例, 合并湿疹样皮炎14例。术前均做彩色多普勒检查和Perthes试验及Pratt试验, 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 评估下肢深静脉回流及深、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情况, 以排除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动静脉瘘等其它疾病, 明确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

1.2 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单纯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及其属支功能不全, 深静脉通畅, 无明显返流及手术禁忌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1) 术前标记:术前1d患者站立后使下肢浅静脉曲张到最大程度, 用龙胆紫沿曲张静脉走行画线并用碘酊固定, Pratt试验阳性者画叉标记交通支点位。 (2) 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麻醉。 (3) 高位结扎:先从腹股沟皮纹下0.5cm股动脉搏动内侧1cm处取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口长约1.5~2cm, 解剖大隐静脉, 结扎所见各属支,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近端 (距股静脉0.5~1cm) , 远端插入剥脱器至膝关节内上方0.5~1cm, 以剥脱器为标志切口约1cm, 游离静脉切断, 远端结扎, 近端利用剥脱器将大隐静脉向上拉出, 抽出大腿段主干后即刻用棉垫沿剥脱路径压迫5min。 (4) 起始部结扎:在内踝内上方大隐静脉起始部用尖刀做0.3cm切口, 切断大隐静脉主干, 断端结扎。 (5) 小腿部点式剥脱:沿术前描记的曲张静脉标记用尖刀做多个约0.3cm切口。切开皮肤至血管外膜层, 将曲张静脉先用血管钳拉出, 再用绞拉法最大限度的拉出静脉。有交通支点位标记处做0.3cm切口, 于筋膜上结扎交通支。 (6) 包扎及术后处理:腹股沟及膝关节内上方切口5-0吸收线皮内缝合, 其它切口用美敷拉拢, 用弹力绷带自足背至大腿中上段包扎。如有小腿合并湿疹样皮炎处用复方康纳乐霜软膏做成单层纱布敷于患处。术后抬高患肢, 在床上活动踝关节, 鼓励患者24h后离床活动, 术后第3天拆除绷带, 穿弹力袜3个月。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住院3~5d, 术后24~48h可下床活动。下肢皮肤切口愈合良好, 无切口出血、皮下血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隐神经损伤及淋巴瘘发生。本组术后残留曲张静脉2例, 于门诊局部注射硬化剂后消失。本组随访到79例, 随访时间6个月~4年, 下肢酸胀、沉重、易疲乏感均明显好转, 皮肤色素沉着消失或明显减退, 湿疹样皮炎消失, 均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范畴[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常见的相关因素有:长期站立、女性妊娠、年龄、不同原因导致的腹内压升高、家族遗传等。自20世纪初Homans提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以来, 该术式一直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最主要手段, 有学者认为具有根治效果并推荐为首选术式[4]。手术的基本原则是大隐静脉剥脱阻止浅静脉返流, 曲张浅静脉的切除, 以达到消除静脉高压的来源和曲张浅静脉的目的。但传统手术切口大, 创伤大, 残留疤痕明显, 术中出血多, 隐神经损伤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美观的要求及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近年来微创技术广泛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主要包括:透光直视旋切术、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腔镜交通支手术[5]及泡沫硬化剂治疗[6]等, 其特点是创伤小, 美观, 术后恢复较快等, 但其术后浅静脉炎发生率高, 术后早期疼痛明显, 易发生皮下淤血及血肿, 临床效果有待于观察, 设备及治疗费用较昂贵, 技术要求较高, 在基层医院较难开展。我们采用的小切口联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是以传统手术为基础, 操作简单, 无须特殊器械。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具有以下优点: (1) 大隐静脉主干剥脱于膝关节内上方, 手术隧道短, 手术中出血少, 不损伤隐神经, 术后一般无血肿、皮下淤血及下肢疼痛等。 (2) 小腿部曲张静脉采取点式剥脱, 每个小口可以剥除曲张静脉5cm左右, 切口部位依据曲张静脉的部位选择, 手术较为彻底, 复发率低。 (3) 小切口创伤轻, 出血少, 术后愈合好, 无明显疤痕, 对外观影响较小。 (4) 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张涛[7]等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复发主要是术前诊断错误和手术操作不当等因素所致。我们术前充分评估下肢静脉回流及深、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复发率。同时对于小腿合并湿疹样皮炎患者, 我们应用复方康纳乐霜软膏做成单层纱布敷于患处, 复方康纳乐霜软膏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对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皮肤湿疹样皮炎效果显著。

通过几年的临床观察和总结, 我们认为小切口联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易操作, 复发率低, 费用较低, 有切口小、疤痕不明显、美观等微创技术的优点, 又有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 对改善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大隐静脉扩张, 迂曲。发病初期多有患肢肿胀、沉重及钝痛感、易疲乏, 晚期出现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 严重者出现湿疹及溃疡, 可并发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小切口联合点式剥脱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培华, 蒋米尔, 戴乐天, 等.华西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疾病调查研究[J].普外临床, 1993:162~164.

[2]Bergan JJ.Venousre Flux:Guideline for management[J].Vasc Surg, 1997, 3 (3) :286.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39~641.

[4]杨宏新, 杨振林, 王荣华.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00例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5, 3 (11) :49~50.

[5]刘鹏.微创技术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4 (25) :210.

[6]刘小平, 温朝阳, 梁发启, 等.泡沫硬化剂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5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 (26) :136~137.

上一篇: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下一篇:内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