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瘤

2024-07-08

大隐静脉瘤(精选7篇)

大隐静脉瘤 篇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 62岁, 自诉发现右侧大腿根部无痛活动性包块半年余, 无外伤史, 来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超声检查:平卧时, 大隐静脉全程均轻度扩张, 最宽内径为0.56cm, 彩色多普勒声血流成像股总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处血流充填良好, 未见充填缺损;站立时在患者自诉包块处探查:见右大隐静脉汇入股总静脉下方2.8cm处, 静脉扩张呈囊状, 静脉壁连续尚可, 内膜面尚光滑, 最宽处内径1.8cm, 长达4.5cm, 其内可见血流自发显影 (图1) , 大隐静脉瓣显示良好。CDFI:可见囊腔内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 挤压小腿试验后, 可见大隐静脉囊状扩张内血流信号明亮呈花色, 血流速度明显加快;频谱多普勒其内可探低速混叠静脉血流频谱。超声诊断:右侧大隐静脉轻度曲张伴近心段高位静脉瘤形成。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使静脉瘤检出率迅速提高。静脉瘤一般以下肢静脉多见, 这与下肢静脉内自身压力高及静脉壁内弹力纤维发育不良有关[1];大隐静脉近心段高位静脉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 容易被临床上误诊为股疝, 行手法复位;而大隐静脉瘤应绝对禁止手法复位, 它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使囊腔进一步扩张, 形成血栓。

本例患者大隐静脉曲张伴高位静脉瘤扩张在应与股疝, 股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相鉴别, 静脉瘤通过上下追踪可发现扩张的瘤体与静脉相延续;股疝在二维超声影像图为较高回声团或等、低不均质性回声包块, 疝囊内容物大多为网膜或肠管或积液, 其内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平卧位时, 一般可缩小, 部分回纳腹腔 (嵌顿性疝气除外) ;动脉瘤其内扫及动脉血流频谱, 且表现为搏动性包块, 动静脉瘘表现为静脉频谱动脉化及发现瘘口;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诊断四肢静脉瘤, 对临床治疗和术后随访都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隽, 詹嘉, 陈悦, 等.大隐静脉瘤伴血栓形成一例[J].上海医学影像, 2006, 17 (2) :71.

大隐静脉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2例患者, 其中, 男32例, 女30例, 年龄38~76岁, 平均52.4岁, 病程5~35年, 平均13年。共73条患肢, 所有患肢均有小腿部表浅静脉曲张, 大腿部表浅静脉曲张10条肢体, 下肢沉重胀痛61条肢体, 足靴色素沉着46条肢体, 湿疹样皮炎14条肢体, 浅静脉血栓形成15条肢体。所有患肢Perthes试验均阴性, 术前所有肢体行多普勒彩超检查, 均显示下肢深静脉通畅。

1.2 手术要点

(1) 顺静脉瓣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剥脱。先在内踝前方切开皮肤1.5cm, 游离出大隐静脉, 远端结扎并切断, 用钢丝剥脱器小头端插入大隐静脉, 顺行进入腹股沟部, 用手指触摸到剥脱器头的位置, 在腹股沟顺皮纹做切口, 游离出大隐静脉主干, 找到大隐静脉各属支, 结扎切断属支, 距股静脉1.0cm切断大隐静脉, 入股静脉端缝扎, 再于踝部将大隐静脉与剥脱器大头扎紧, 从腹股沟部向近心端牵拉剥脱器钢丝, 助手用无菌敷料从踝部向大腿处按压皮下隧道, 直至大隐静脉彻底抽除, 缝合踝部切口。 (2) 电凝非主干的曲张静脉, 用9号套管针于针尾座内插入一根细钢丝, 使钢丝与套管内针接触, 在小腿沿浅表静脉曲张属肢静脉, 穿刺成功后, 接通电凝器, 边撤电凝器边电凝曲张静脉。 (3) 所有属肢处理完毕后用敷料覆盖, 弹力绷带自足踝部向上加压, 包扎至腹股沟处切口下缘, 手术结束。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抬高30°, 进行足部功能锻炼及下肢按摩等措施, 防止深静脉血栓行成, 术后24h可离床活动。同时给予丹参,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活血祛聚药物, 及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

2 结果

本组62例患者73条患肢术后均无腹股沟血肿, 局部感染3例, 换药后治愈, 术后住院4~10d, 平均5d, 均痊愈出院, 随访3~5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切口过多影响外观, 大隐静脉主干及曲张属支剥脱不全成为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术后易发生皮下血肿的缺点。近几年较流行的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 虽然剥脱较彻底, 复发率低, 但切口过多, 手术时间较长是其缺点。而电凝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 经我们应用后感觉技术上很难保证大隐静脉主干全程完全烧灼闭塞, 为以后复发留下隐患, 因此, 我们总结目前各种手术优缺点, 开展了大隐静脉主干剥脱分支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 感觉这种手术方法有以下优点: (1) 顺静脉瓣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剥脱, 剥脱器插入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和静脉瓣开放方向一致, 且是由口径小的一端向口径大的一端推进, 全程插入非常顺利, 将剥脱器头较大的一端留于大隐静脉远心端, 避免了抽除时将大隐静脉主干内翻, 保证了大隐静脉主干的完整剥脱。 (2) 由于术中先剥脱大隐静脉主干且在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同时, 加压包扎皮下隧道, 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皮下淤血, 缩短了手术时间。 (3) 用电凝法处理浅表曲张属支, 不但使切口数目减少, 达到美观要求, 而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只要在电凝曲张静脉过程中, 始终使套管针与皮肤平行或针头略指向深方, 均可避免皮肤烧伤, 另外电凝器的强度应略低于平时使用强度, 且在接通电凝器前用手指尽可能排空电凝段静脉内血液, 电凝完毕后立即加压包扎。

使用该术式时有些问题也该引起注意, 如术后下肢及足踝部的肿胀, 皮肤淤血及皮肤电凝伤, 坏死等可能, 我们体会是: (1) 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 均显示下肢深静脉通畅。对于瓣膜功能大于三级者, 由于未解决血液倒流问题, 应在行深静脉瓣膜修整后在行该术式。另外也可以发现一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深静脉血栓行成患者, 避免术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下肢肿胀。 (2) 不应该为追求美观而遗留部分曲张静脉, 对于电凝器无法达到的地方或者电凝不完善者, 可采用小切口 (0.3cm) 。使用蚊式钳剥脱并结扎曲张静脉, 为防止复发, 切口不用缝合, 结痂后脱落基本不留瘢痕, 能达到美观要求。 (3) 术后完善的弹力绷带包扎是关键, 能使电凝后血管闭合。 (4) 术后早期使用丹参,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活血祛聚药物, 及抗菌药物治疗预防感染。

总之, 我们认为大隐静脉主干剥脱分支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 应用血管腔内电凝术, 同时改进手术方法, 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用时短, 创伤小, 切口少, 安全简便, 效果显著。自制电凝针有制作简便, 易买易得, 价格低廉, 易于操作等优点, 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该方法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创伤, 兼顾了美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觉得大隐静脉改良高位结扎加分支电凝术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摘要: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 往往并发色素沉着、慢性溃疡、血栓形成、出血、湿疹等, 影响劳动及美观。本研究观察大隐静脉改良高位结扎加分支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

关键词:大隐静脉改良高位结扎,分支电凝术,静脉曲张

参考文献

大隐静脉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8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和分级, CEAP分级2~3级。术前经B超、MRI等检查, 确定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②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③排除雷诺病、血管痉挛等疾病患者;④排除具有其他手术禁忌的患者。208例患者中男71例, 女137例;年龄42~66岁, 平均年龄 (48.6±9.3) 岁, 静脉曲张病程10~33年, 平均病程 (18.5±7.3) 年;溃疡病程1~27个月, 平均病程 (6.3±7.1) 个月;溃疡面积11 cm×2 cm~8 cm×4 cm, 合并疾病包括:慢性湿疹38例, 浅静脉血栓2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方案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 取站立体位, 患肢外展, 血管充分充盈, 确定并用彩笔标注需进行剥脱的曲张静脉团, 并标记溃疡外周,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处理, 患肢充分消毒, 逐渐抬高患肢, 保证肢体血液回流正常。沿腹股沟皱褶处, 做长约2 cm切口, 确定大隐静脉主干, 止血钳阻断血流后切断静脉, 距股静脉0.5~1.0 cm处实施近端结扎;内踝上方1.0~1.5 cm处做长约1 cm切口, 同样操作进行大隐静脉主干远端结扎, 置入大隐静脉剥脱器, 内踝部位开始, 剥除大隐静脉主干, 保证抽剥速度稳定, 随后沿静脉曲张走行做0.5 cm切口, 进一步对曲张的分支静脉做点式抽剥, 对溃疡边缘进行缝扎, 并对下肢全长用弹力绷带轻压包扎, 次日瞩下床适当活动, 并给予合并症患者对症治疗以及相应术后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并随访观察。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患者平均每个患肢手术时间 (78.5±11.3) min, 平均住院时间 (15.8±2.7) d, 溃疡平均愈合时间 (4.2±1.7) 周。

2.2 疗效分析

3例患者术后伴轻度胀痛;1例患者跛行未完全消失;其余患者术后胀痛、跛行的症状均消失, 手术一次剥脱成功率为100.00%。见表1。

2.3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术后出现皮下瘀斑、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发现总复发率为8.65%。见表2。

3 讨论

大隐静脉为机体下肢浅静脉, 具有管径大和管壁厚的特点[3]。静脉曲张小腿内侧多发, 严重时可达大腿内侧, 甚至可形成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主要为大隐静脉曲张, 可达90%以上, 为临床血管外科常见高发疾病, 主要诱因为重体力站立劳动。探究发病机理, 为大隐静脉瓣膜处瘤样扩张, 致使下肢深、浅静脉汇合处瓣膜的“单向阀门”作用失效, 形成下肢血液回流的障碍, 并导致了静脉血液倒流现象, 从而形成大隐静脉瘀血并进一步导致静脉迂曲和扩张的发生[4]。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多发于中年人群, 早期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临床症状为站立酸胀不适、疼痛。严重者可导致下肢皮肤因营养障碍而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皮下组织硬结等, 甚至形成湿疹和溃疡。常规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具有治疗彻底、疗效显著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纳入的208例患者, 手术均顺利完成。3例患者术后伴轻度胀痛;1例患者跛行未完全消失, 但大部分改善明显;其余患者术后胀痛、跛行的症状均消失, 患肢恢复,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手术一次剥脱成功率为100.00%。此外, 术后发生皮下瘀斑和感染并发症;在后期随访2个月~4年, 复发湿疹、酸胀, 总复发率为8.65%。

综上所述,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合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显著的疗效,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红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2) :10-12.

[2]梁鼎天, 韩碧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0) :28-29.

[3]黄水传, 黄胜超, 张远起, 等.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体会 (附1036例报告)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21-22.

大隐静脉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合并溃疡22条患肢,溃疡面积2cm×12cm),其中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4岁(45~67岁),均合并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溃疡明显形成。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大隐静脉曲张存在,深静脉回流良好。

1.2 手术方法

①手术器械: 大隐静脉剥脱器改造:2mm大隐静脉剥脱查方法不能替代的,有报道[7]认为甲状腺FNAC的敏感性为65.0%~98.0%,平均83.0%;特异性为72.0%~100.0%,平均92.0%;诊断准确率93.6%~97.3%,平均95.0%。本组研究敏感性为73.0%, 特异性为95.0%,与上述文献结果相符。由于甲状腺处在颈前这一特殊区域,细针穿刺又属微创检查,当患者看到较长较粗的穿刺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精神过度紧张会使疼痛阈值下降,个别患者对疼痛又十分敏感,反过来加剧精神紧张,使其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完成穿刺过程。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有效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术中耐心讲解、询问,使其尽量放松;术后悉心照料,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这样既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又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强烈的责任心,增加了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了穿刺效率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合并足靴区溃疡22条患肢)术后无明显疼痛,除1例出现小腿部皮肤烫伤(经局部换药14d出院)其余患者均1周出院。出院前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大隐静脉全部闭合,深静脉回流良好。出院后经门诊足靴区溃疡局部换药,根据溃疡面积大小情况,愈合期为1~2.5个月。术后随访期限4~18个月,溃疡全部愈合,且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疾病,当静脉回流较差时部分患者易出现足靴区淤滞性皮炎,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及受经济条件影响,部分患者未能及时治疗。随病程时间延长部分患者出现足靴区溃疡,当出现溃疡时才去就医。由于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剥脱方法,切口较多,加上患者合并溃疡,局部营养障碍,溃疡往往迁延不愈,延长了病程[2]。如果行传统手术势必会增加感染机率,术前皮肤准备时间较长,抗生素应用等势必加重患者负担。传统手术结扎大隐静脉5条属支,本组患者只结扎股内、外分支。理由: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是自上而下,而阴部外静脉的血流方向是接近水平,即使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上述三大属支几乎不可能出现静脉曲张[3]。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有了更多的新方法作为治疗手段。腔内激光闭合,腔内微波闭合等效果都比较满意,但其造价较高无法普及应用。“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闭合了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同时也闭合了交通支,疗效确切,成本低廉,材料易得。本组病例显示:“改良大隐静脉剥脱器 +静脉留置针”腔内电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足靴区溃疡有如下优点:(1)切口小而少,感染机率低,且不影响美观;(2)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同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医生工作量;(4)操作简单,切开部位少,对溃疡周围血运影响较小,有利于溃疡愈合;(5)器械选材易得,容易普及。

参考文献

[1]董国祥.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1999,5(4):6-7

[2]李伟安,唐德生,刘锌,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加环形缝扎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06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22(1):2

综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体会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明确诊断的大隐静脉曲张曲张患者30例 (45条患肢) ,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2~58岁, 中位年龄45岁;其中双侧13例, 左侧8例, 右侧9例。病程2~15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肢酸胀、沉重感和疼痛, 其中2例合并小腿慢性溃疡。本次治疗前患者均无外科手术、局部硬化治疗等病史, 介入治疗前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明确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通畅。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方法同传统手术, 然后将剥脱器从大隐静脉主干内推至膝下3~4cm处, 做一1.0~1.5cm的切口, 结扎切断各属支, 抽出以上的大隐静脉主干。

1.2.2 硬化剂治疗:

10%氯化钠注射液和25%葡萄糖注射液以1∶1混合而成的溶液50~80ml, 用套管针穿刺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主干, 穿刺成功后, 抬高下肢70°~80°, 注入硬化剂。在保证硬化剂全部充满曲张静脉后, 压迫曲张的部位, 拔掉套管针, 快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肢体, 压力为30~40mm Hg (1mm Hg=0.133kPa) 。

1.2.3 术后处理:

抬高患肢, 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 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共2~4d,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72h, 改穿循序减压弹力袜3个月, 减少复发。

2结果

30例患者中, 切口甲级愈合28例, 乙级愈合2例。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发现沿大隐静脉主干走向呈条索样变硬, 曲张静脉处血栓样硬结, 一般在3~6周内逐渐消褪。1例患者在内踝处溃疡, 于术后4周愈合。无皮肤、隐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随访1~3年, 其中2例失访, 实际随访28例, 其中1例术后2年出现小隐静脉曲张, 其余均未发现复发。2例有溃疡者在2~4周内痊愈。

3讨论

正常情况下, 下肢静脉回流是依靠心脏搏动而产生的舒缩力量, 深筋膜内包围深静脉的肌肉产生的泵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引3个方面的协同作用。静脉瓣膜起着血液回流中单向限制作用。若有瓣膜缺陷, 则单向限制作用就会丧失, 而引起血液倒流对下一级静脉瓣膜产生额外冲击, 久之就会导致下级静脉瓣膜的逐级破坏。静脉中瓣膜的破坏使倒流的血液对静脉壁产生巨大的压力, 即可引起静脉相对薄弱的部分膨胀。而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可使静脉内压力增高, 进一步加剧了血液对瓣膜的冲击力和静脉壁的压力, 导致静脉曲张。在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 静脉瓣膜、静脉壁的强度和静脉内压力的高低起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离心越远静脉内压力越高。因此, 下肢静脉曲张远期进展更迅速, 而蜿蜒扩张迂曲的浅静脉在小腿部比大腿明显, 曲张浅静脉的位置都在大隐静脉分布的下肢内侧面和后面, 只有小隐静脉受累后才会在小腿后面及踝的外侧和足背呈现静脉曲张。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早期常常以症状为主, 呈现酸胀不适和疼痛感觉, 后期则以静脉曲张和其引起的并发症为主。

下肢静脉曲张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8.6%, 45岁以上为16.4%。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脱术, 其创伤大, 复发率高[1]。随着介入治疗方法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腔内射频消融、腔内激光切除、透光静脉旋切术、导管电凝术等广泛运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对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虽然保守方法有多种, 如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等。但普遍认为手术治疗是处理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 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均应采取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有7%~65%的复发率。

硬化疗法是1853 年Cassaigness 首先提出的, 即向曲张静脉内注入化学性硬化剂, 使静脉管壁继发炎性反应, 术后持续压迫使静脉萎陷, 肉芽组织增生及继之纤维化在萎陷的静脉腔内生长, 最终形成纤维索条使静脉腔永久性闭塞使静脉纤维性闭塞, 达到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目的[3]。硬化剂注射入曲张静脉后引起炎性反应使之闭塞, 适用于少量、局限的病变, 或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 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应避免硬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静脉注射硬化剂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小, 能满足人们肢体美容的心理需求等优点, 但复发率高。本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和硬化剂联合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随访1~3年, 除1例术后2年出现小隐静脉曲张, 其余均未发现复发, 证明高位结扎及剥脱是降低硬化剂疗法复发率的关键。

关键词:静脉曲张,硬化剂,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Lofgren Ep, Lofgren KA.Recurrence of varicose veins after the stripping operation[J].Arch surg, 2001, 102 (2) :111-114.

[2]俞慎林, 乔正荣.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术研究进展 (综述) [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6, 33 (1) :60-64.

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1例患者中,男63例,女58例;年龄35~71岁,平均50.3岁;患肢153例;病程0.5~30年,平均10.6年。患者均有典型的大隐静脉迂曲扩张表现,伴有患肢不同程度的酸胀沉重感;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20例;皮肤足靴区溃疡10例。全部患者经Trendelanburg试验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试验示深静脉通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多谱勒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微创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前1 d患者取站立位,用记号笔描记曲张静脉走行。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先做股动脉搏动点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1 cm斜切口长1~2 cm,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脂肪,显露大隐静脉至隐-股静脉交界处,切断结扎大隐静脉所有属支,距隐-股静脉交界处约0.5 cm处切断大隐静脉主干,近端双道结扎,远端插入剥脱器,沿静脉向下推进剥脱器在受阻处做小切口显露该处静脉,远端双重结扎,自切口牵拉剥脱器,抽出大隐静脉主干。如寻找大隐静脉主干有困难或剥脱器推进有困难者可采用顺逆行结合法抽剥大隐静脉主干[1]。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后,立即按压剥脱路径,同时抬高患肢自脚踝处向大腿方向上驱血带进行驱血至大腿中下1/3(收肌管位置)处上止血带,并开始记时。撤除驱血带﹑放平患肢,开始按标记沿小腿曲张静脉表面稍侧方用尖刀片沿皮纹方向刺破皮肤做0.3 cm长的小切口,用蚊氏血管钳经此小切口钳夹并抽剥浅静脉。切口间隔为3 cm。因为在手术时患肢是经过驱血并上止血带的,所以整个手术过程患肢无出血,抽剥过程中静脉断裂,一般不需要结扎。曲张静脉再多,手术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 h,0.3 cm切口无需缝合,余小切口可做皮内缝合或用生物胶黏合。术后患肢棉垫包裹,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松止血带。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患者自行适当活动患肢脚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3天患肢换药后就可出院。2 周以后解除纱布绷带。

2 结果

术后患肢出现皮下血肿1例,随访113例,随访率为93.4%。平均随访时间2.5年,随访的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患肢酸胀沉重感消失,皮肤色素沉着程度减轻,皮肤足靴区溃疡愈合,术后瘢痕不明显。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静脉壁强度薄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压增高等,被认为是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理因素[2]。传统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是采用20世纪初Babock高位结扎剥脱大隐静脉[3],该方法抽剥曲张静脉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创伤大。笔者采用的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以下优点:(1)小腿曲张静脉采用0.3 cm切口抽剥曲张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切口无需缝合,瘢痕小;(2)传统手术大隐静脉主干根部切口长6 cm,本手术方法大隐静脉主干根部切口长1~2 cm创伤小,手术切口采用生物胶粘合或用可吸收线缝合,无需拆线;(3)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本手术出血极少;(4)本手术方法患者术后3 d即可出院,大大节省医疗资源。而对于下肢浅静脉曲张伴水肿,即怀疑有下肢深静脉病变的患者均应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超声检查;若无下肢深静脉病变者有手术指征,若合并有下肢深静脉病变,即为继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者不能手术[4]。手术以往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及小腿交通支结扎术。因其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现已被微创手术取代[5]。笔者认为:术后复发可能与术前曲张静脉描记不全或大隐静脉主干5个属支遗留有关,也可能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关。故术前应仔细描记曲张静脉,术中按标记逐一做0.3 cm小切口剥扎。对怀疑伴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肢应行深静脉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一侧行相应的附加手术[6],如下肢深静脉瓣腔内或腔外成形术,可使静脉曲张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另外,对伴有小隐静脉曲张的患者应一并剥脱之,对伴有足靴区溃疡合并感染的患者应先抗感染、局部换药,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7]。

总之,此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的方法创伤小,小腿皮肤瘢痕微小,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而且手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昂贵的器材,一般手术室均可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微创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方法: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小切口剥脱术治疗121例(153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结果:在121例患者中,随访113例,随访率为93.4%。平均随访时间2.5年,疗效满意。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操作简单、合理、易于掌握,且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微创小切口,驱血带

参考文献

[1]孙伟,金小果,王勋.顺逆行结合法抽剥大隐静脉3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48-149.

[2]李运辉,褚海波.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病理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7):856-858.

[3]曾庆黎,周凯,劳学军,等.下肢浅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5):3155-316.

[4]Sarin S,Scurr JH,Coleridge-Smith PD.Stripping of thelong saphenous ve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varicoseveins[J].Br J Surg,1994,81:1455-1458.

[5]郎德海.大隐静脉的微创外科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2):154-155.

[6]王默,金星,种振岳,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6):611-613.

大隐静脉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门诊静脉输液中婴幼儿1 586人次, 其中头皮静脉穿刺困难630人次, 选择继续头皮静脉穿刺315人次, 选择大隐静脉穿刺315人次。

1.2 方法

将患儿置于穿刺台上, 身体平卧, 充分暴露内踝, 操作者坐于患儿的足端, 另一人固定好患儿被穿刺肢体的膝关节, 让患儿不能乱动。常规消毒患儿内踝皮肤, 及术者右手拇指、食指皮肤, 操作者左手握患儿内踝, 尽量将足部与小腿握成一条直线, 并绷紧皮肤, 行穿刺。穿刺成功后, 针柄不能盲目下压, 要根据针柄与皮肤间的角度, 垫好棉球, 粘贴胶布固定。

2 结果

选择继续头皮静脉穿刺315人次, 成功238人次, 输液过程中渗漏有64人次;选择大隐静脉穿刺315人次, 成功289人次, 输液过程中渗漏有43人次。

3 护理

3.1 妥善固定

包括被穿刺肢体的膝关节固定、穿刺时内踝固定、针柄固定、踝关节夹板固定。穿刺前由协助者固定被穿刺肢体的膝关节, 让穿刺台上膝关节尽量不能乱动, 弯曲。协助者双手用力握住患儿膝关节, 轻轻固定在穿刺台上。切忌用力下压, 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患儿恐惧。穿刺时操作者左手用力握住内踝, 尽量将足部伸展, 与小腿握成一条直线, 作用于固定大隐静脉, 不易滑动。穿刺成功后针柄的固定非常重要, 针柄不能下压, 避免针尖上抬刺穿血管, 引起液体渗漏。根据针柄与皮肤间自然形成的角度, 充分塞垫棉球, 针柄就不易移动, 降低液体渗漏率。踝关节夹板固定时, 尽可能将足背与小腿固定成一条直线。

3.2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 消毒范围>5cm。操作者的右手拇指、食指皮肤消毒。针柄消毒。操作中术者的右手拇指、食指不可触及污染区域, 避免污染穿刺部位, 需要再次消毒延长穿刺时间, 延长患儿的不适感, 降低配合程度。

3.3 心理护理

穿刺时的固定、陌生的环境、患儿幼小不懂事、对白大褂的排斥等, 都会引起患儿的恐惧心理。协助者最好由患儿监护人担任, 在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方面优于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协助者可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如唱儿歌、念童谣、玩玩具、及与患儿紧贴面颊等等, 切忌不能采用喝奶的方式, 以免患儿发生呛咳、窒息。婴幼儿的情绪表现是短暂、强烈、易变、真实的, 容易冲动[2], 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3.4 健康宣教

操作前告知患儿家长, 输液前30min不要进食、喝奶, 以免患儿在哭闹、挣扎时发生呕吐, 引起呛咳、窒息。其次要排大小便, 及穿好尿片, 以免在输液途中翻动患儿身体, 造成液体渗漏。操作后告知患儿家长, 可以进食、喝奶, 采用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抚平患儿哭闹, 使其注意力得到转移。减少翻动患儿身体次数, 被穿刺肢体单独放置, 不要双下肢在一起撞、绕、蹬。注意被穿刺肢体与家长的身体不要撞击、摩擦。

4 讨论

4.1 穿刺成功率高

大隐静脉粗、直、易看、易摸, 故穿刺成功率高。对操作者的要求不是很高, 只要熟练掌握静脉穿刺, 即可操作。

4.2 血管不易渗漏

大隐静脉较头皮静脉粗, 在正常滴数范围内, 缩短输液时间, 降低血管渗漏率。由于管径粗, 针头的少许移位, 不会刺破血管壁。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检波器组合图形下一篇:开启未来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