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2024-10-15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共11篇)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1

0 引言

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一项生产活动, 自古以来, 都是人们所关注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粮食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因此农业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而农业器具与机械的出现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最初的牛拉犁、锄头、镰刀、耙子等, 到如今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喷灌、滴灌等, 使得曾经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的工作量, 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投入与使用, 是农业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从20世纪到如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农业也飞跃式发展。然而, 发展是没有尽头的, 因此农机化新技术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农机化新技术在原有农业机械与器具的基础上, 使得它们向智能化、自动化、一体化、高速高效化发展, 这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一个趋势。

众所周知,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同时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亦十分严重, 各类环境问题危害着人类, 伤害着我们的地球母亲,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因此, 环保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注重。而绿色农业也是当今世界大力提倡的, 因此, 我认为农机化新技术的发展必定离不开环保化。环保化农业新技术就是在农业技术提高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对环境有危害, 在投入一项农机化新技术时要确保其环保化。因此, 农机化新技术就不得不与环境工程联系在一起了。

环境工程这一学科的出现, 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几十年的时间,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环境问题所衍生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环、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理性污染、土壤污染这几个方面。环境工程专业包含了对于各项污染的控制、处置、利用、防治, 也包括环境规划, 管理和环境系统工程以及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而环境工程的主体就是对于各类污染的控制与防治。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中大部分都对农业的生产有着重大危害, 如全球变暖、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因此, 环保化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农作物的秸秆是人们将农作物的果实及有用的部分取走后所留下来的, 它们是农作物的大部分组成, 农作物秸秆若不处理将影响下次农作物的生长。原始处理方法是将秸秆在田间焚烧, 这样既能处理掉它们又能为下年留下肥料。但是, 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 焚烧所带来的烟尘污染, 以及焚烧秸秆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及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污染甚是严重。因此, 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处理与利用十分重要, 我们要使其变废为宝, 并对环境没有危害。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报道, 世界上种植的各种谷物每年可提供秸秆17亿t, 其中大部分未加工利用。我国的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稻草为2.3亿t, 玉米秆为2.2亿t, 豆类和秋杂粮作物秸秆为1.0亿t, 花生和薯类藤蔓、甜菜叶等为1.0亿t。一般情况下, 作物秸秆中碳占绝大部分, 其次为钾、硅、氮、钙、镁、磷、硫等元素。秸秆的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 其次为木质素、蛋白质、氨基酸、树脂、单宁等。

2 我国农业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秸秆利用的方式很多, 当前我国主要是秸秆还田利用、饲料化处理和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三种。秸秆还田利用是主要利用方法之一, 1993年我国秸秆粉碎还田的面积达到491万hm2。秸秆还田对农田有着增产效果, 对农田生态环境也有影响。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硅和活性有机质有着影响。对保墒和控制田间温度、湿度、抑制杂草生长都有很大作用。但秸秆还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有待我们的解决。

3 农用塑料的综合利用

农业塑料在我国的使用主要是指农业地膜和农业用棚膜。自1979年爆发号称“白色革命”的塑料使用开始, 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危害着人类, 因此对于农业塑料我们要进行综合利用。农业塑料残留农田后有着严重不良的影响, 它不易腐烂, 难于消解, 因此散落在土地里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对于废地膜的回收及加工利用可以很好的抑制白色污染的蔓延, 可以通过不同时间进行回收, 使得回收更彻底。废膜回收加工利用是地膜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 原料充足, 产品销路广, 经济效益高, 大有发展前途, 为农民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渠道。因此, 废膜回收, 加工利用, 一举数得, 大有发展潜力, 前景广阔。

4 结语

农机化新技术与环境工程密不可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的农业机械必定是无污染, 而且, 对于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我们还要拿出措施来解决。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 因此, 我们要将其列在首位。也正因为农业在全世界的广泛生产, 所以它所造成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像全球变暖虽然大多是由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 但是原始的农业生产也有着一部分责任。因此, 未来的农业机械要承担其保护环境的这份责任。我们期待, 农机化新技术的发展必定使我们未来的农业生产更加有益于人类, 不是仅仅眼前的, 而是长远的, 相信农机化新技术的发展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朱培丽.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2

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全站人员重点学习了适合xx县应用的保护性耕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是大力宣传。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全县农机推广人员深入乡镇、集市,通过悬挂宣传横幅、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

三是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等惠农政策,引导农民选购先进适用的深松整地机、精量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并积极联系生产厂家做好机具调试、维修等工作,为春季机耕生产提供机具保障。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3

1.耕地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肥力不足的原因

1.1耕地土壤板结 土地长期超量施用化肥,每公顷施用化肥量平均达750公斤,而忽视农家有机肥的使用,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地力下降,土壤严重板结。

1.2耕层变浅 多年来农民大都采用小四轮(22马力以下)配套灭茬机进行整地作业,耕深只有10厘米,土地经机械反复碾压加之整地深度不够,在耕层下便形成了12~15厘米的坚硬犁底层,致使土壤透气、渗水性能下降,幼苗期根系总量少,且根系呈水平方向生长,不能下扎。

1.3土壤肥力不足 一是农民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多投入化肥就能多打粮,致使农家有机肥的施用量严重不足。农家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显著的改良作用。农户自家养畜禽的就施点,不养畜禽的农户就不施农肥,已成普遍现象,因此,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深耕和深松能有效解决土壤板结和耕层变浅的问题,能迅速改善土壤结构,有效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自从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公主岭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深耕、深松机械化推广带来机遇。

2.1机械深耕技术 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进行作业,深度在20~24厘米比较适宜。耕翻效果好,无堑沟,但耕翻后需二次耙压整地,才能达到播种要求。该项技术一是能够有效的打破犁底层;二是可以增加秸秆还田量(可整株还田),达到深埋作物秸秆加快熟化腐解的目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且经耕翻晾晒后,增加熟化土壤厚度。

2.2机械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对土壤实现超过常规深度的耕作,一般耕深为25~40厘米。深松能更有效地打破犁底层,使土壤蓄水能力更强,防止地面径流,形成土壤水库,深松在调节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方面有良好作用。

3.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3.1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为了增加秸秆还田量,待玉米收获后高留茬30~45厘米,结合秋整地(综合整地或灭茬),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达到还田的目的。玉米根茬干物质中有机质含量高达75%~85%,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的作用显著,根据公主岭市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对比(还田量占总秸秆量的1/3),土壤有机质含量年递增0.04%~0.06%,土壤容重降低0.07~0.11g/cm3,土壤肥力可逐年得以恢复。

3.2秸秆整株还田 具体做法是土地深耕前把整株秸秆,均匀铺放到垄沟里,还田量可以超过秸秆,总量的1/3。为了加快秸秆在土壤中熟化腐解的速度,可在深耕前每公顷土地撒施氮肥100公斤,之后进行深耕覆盖。此法还田量大,覆盖深,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增加快,且不影响播种质量。

4.大力推广农肥撒施车

目的在于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以达到种养结合,提高农产品品质,快速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目前实施“沃土计划”示范区的农户平均每公顷土地农肥施用量为12立方米,化肥施用量每公顷为500公斤(仅用于追肥),每公顷减施化肥300公斤。示范区的农户公顷施肥的成本是(化肥+农肥)1350元,对比的农户只施化肥,每公顷施肥的成本是1200元,示范区累计增施农家肥为1382万立方米,累计减施化肥3456吨。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4

关键词:江苏农垦,环境保护,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江苏垦区农业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稳步增长,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为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和创建和谐垦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作物、果蔬、花卉和畜牧水产等产业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已成为农户收入的新增长点, 这就要求农机部门不但要大力推广水稻机插、机耕、机灌、植保、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机械技术, 努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而且还要大力推广谷物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超低量植保和行走式节水灌溉作业等节本增效项目;同时结合垦区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 加大农业机械技术宣传、示范和推广步伐,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立足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探索适合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注重由传统的农机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 不断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和市场, 是农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1 农业生态环境、耕作制度概况

江苏省农垦现有18个农场, 分布于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南通等4市14个县 (区、市) 的江海湖畔的广大地域中, 其中长江沿岸有2个农场, 黄海之滨有12个农场, 洪泽湖畔有4个农场。

1.1 农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垦区所属农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三角洲地带和黄淮海平原, 以淮河为界分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 具有四季分明、汽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特点。淮南各场春季气温回升较慢, 沿江阴雨多, 五、六月份因霉雨较长, 日照比淮北少;沿海各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温、湿度好, 年平均气温14.3℃, 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光照充足, 年日照2 200多h, 无霜期220~230 d, 年蒸发量1168~1676mm;淮北冬春季节干旱机遇较多、蒸发量大, 造成土壤中盐分上升。沿海农场春季常受寒流影响气温回升慢而不稳, 夏季一遇暴雨, 易造成洪涝、渍害, 秋季有台风威胁, 中后期常有干冻害现象。

江苏农垦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努力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 垦区各农场已经全部进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同时, 按照“生产有记录, 信息可查询, 流向可跟踪, 质量可追溯”的要求, 江苏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稳步推进, 至目前为止, 已有6家单位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追溯产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2013年, 实现可追溯稻米面积54.6万亩 (1亩=1/15hm2, 下同) 、西瓜4101亩、肉鸡713万羽和南美白对虾2 000亩。其中, 除水稻种子外, 全系统18个农场的稻米生产100%实现了全程质量追溯。

1.2 农业耕作制度情况

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 为农田持续高产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体系。建立适宜的耕作制度对促进作物生长、培肥地力和节约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垦区耕作方式通常有耕翻、少耕、免耕3种, 经过多年的完善和改进, 形成了少免耕与耕翻、深松相结合, 耕作方法和轮作制度相配套, 单向作业向复式作业发展的耕作模式, 确立了以少免耕为主, 每2~3年耕作一次的轮耕制度。

同时, 各农场围绕增产、高效和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形成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水旱轮作相结合, 多种类型轮作方式并存的组合式的轮作制度。

2 农机化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及提高农业生产潜力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

稳定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实行“存粮于土”, 是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措施。坚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 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是增强农业后劲,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战略措施。要开展好这项工作, 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资金为保证, 要从物资和劳动力等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 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步伐, 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中低产田的改造, 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条件, 也是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运用机械化综合技术, 进行土、肥、水的综合治理, 是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提高农业生产潜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1 综合整治农业生态环境, 优化农业生产配套设施

由于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 农业生产以掠夺性经营为主, 以至于土地贫瘠, 河道淤积, 旱涝灾害严重, 使农业系统不稳定, 削弱了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同时由于为追求农作物高产, 在生产中投入大量化肥和农药, 致使土壤产生盐渍化以及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种群减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 要求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投入, 促进生态农业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 积极保护和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整体、协调、再生”的原则, 通过培植资源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持续利用资源, 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因此,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户自觉承担起保护、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二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加速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程。三是要防止建设项目特别是垦区周边的化工园区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2) 优化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两大节水体系, 普及农业节水技术, 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基本缓解农业用水的严重短缺局面, 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为达到这一目标, 一要全面进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灌溉改造工程的实施, 尽可能减少输水过程中渠道系统的渗漏损失, 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二要提高灌溉渠系建筑物的配套率, 积极更新配套水泵、节能电动机和变压器等设施, 保证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在生物措施上, 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

2.2 持续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 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 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 培肥地力, 蓄水保墒, 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体系。多年的实践证明, 此项技术是治理水土流失、优化土壤结构的重要举措, 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旱地农业综合实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用作物茎叶残茬覆盖地表, 保护耕层土壤的自然构造并提高土壤肥力。它通过生物覆盖、深松、化学除草等实施内容提高了雨水入渗能力, 增加了土壤贮水量, 防止了风蚀、水蚀, 减少了地表的水分无效消耗,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实施的少耕、免耕, 可减少对土壤的作业次数及对土壤表层的破坏, 减少劳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 达到节本增产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主要包括3项基本作业:秸秆处理, 保证播前地表秸秆均匀分布;地表平整, 免耕施肥播种;深松土壤。

(1) 秸秆还田的技术方法及设备。农作物还田的秸秆主要为水稻、“三麦”等的秸秆, 粉碎还田主要采用机械化作业, 其还田主要方法是通过设备高速旋转粉 (切) 碎秸秆, 均匀抛撒, 然后翻压覆土来实现。

秸秆粉碎还田采用的作业机械有带切碎装置的半喂入及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有秸秆还田机、反旋灭茬机等。

(2) 免耕施肥播种的技术方法及设备。作业时排肥装置将肥料均匀地播撒在旋耕刀前的未耕地表, 后面的旋耕灭茬机旋耕刀切削土壤, 被切削的根茬、土块经罩壳向后引抛, 根茬秸秆和大土块被栅帘挡住下落, 细碎土壤从栅帘飞出, 覆盖在根茬、秸秆、大土块和从施肥装置中排出的肥料上, 后面紧跟的播种开沟器在旋后土表开沟播种, 再由其后的镇压轮压实。

免耕施肥播种采用的作业机械有反转旋耕灭茬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圆盘开沟器免耕播种机和带状旋耕小麦免耕播种机等。

(3) 深松土壤的作用及设备。机械深松土壤能打破多年形成犁底板结层, 加深耕层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 土壤透水速度快, 同时能够使土壤的水、肥、热4大要素实现良性循环, 达到用地与养地结合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深松作业不仅可以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而且对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松土壤采用的作业机械有凿式深松机、全方位深松机和振动式深松机等。

2.3 积极推广激光平地技术

激光平地技术是先进的土地精密平整技术, 它是利用激光作为非视觉控制手段代替常规机械平地设备中操作人员的目测判断能力, 用以控制液压平地机具的升降高度, 从而保证地块的平整。其作用和效益可体现如下几方面, 一是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平整作业, 二是节水和增产效果较显著, 三是高精度土地平整还会带来一些附加效益。如平坦的田面有利于夏季暴雨期田间积水的顺利排泄, 创造更顺畅的水流条件, 减少田间畦埂数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农机作业效率。激光平地设备一般由激光发射装置、激光接收装置、控制器, 平地铲运设备和拖拉机4个基本部分构成。

(1) 根据地表条件合理选择配套措施。激光平地技术对田块地面条件要求较高, 必须根据具体的地表条件, 合理选择配套措施。对地表板结与土垡较大的田块, 必须在精平前配套耕整或在平地铲前安装松土铲;对留茬地块, 必须在精平前配套茎杆粉碎和耕翻灭茬处理。

(2) 运用激光平地技术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农场农田大多数是在江河湖海滩上围垦开发出来的, 土地平整度较差, 加上灌溉管理粗放, 田间灌水效率平均只有40%~50%。利用激光技术精细整地后, 能达到精确用水, 不仅有利于农业农艺措施的落实, 而且还能节约灌溉用水量30%左右。

激光平地后土地平整精度非常高, 对旱田作物有利于提高灌溉出苗率, 对水田作物由于水层均匀一致, 可达到“寸水不露泥”, 使水稻生长过程的各阶段都能获得所需要的最佳水层, 改善了生长环境, 可明显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据有关资料表明, 地面平整精度高的田块可增产20%~30%。同时, 土地平整也为稻田封闭除草创造了良好条件, 提高了化除效果。

利用激光精密平地后, 水资源得到精确利用, 化肥被保存在作物根部, 分布均匀, 不出现脱肥和肥料流失现象,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常规地块由于土地不平, 肥料利用率仅为40%~56%, 而激光平地后可提高至50%~75%。

3 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农机技术措施、先进技术装备推广运用的探讨

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 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严重违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因此, 为了经济全方位、快速发展, 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农业的循环利用模式为基础,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标准, 以生产绿色、无污染和安全农产品为特征, 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废物减量化的意识, 进行绿色生产, 产出无污染绿色产品, 开辟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按照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 通过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采取农、林、牧、渔水陆循环复合型发展模式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 (公司) 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的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农业循环经济较生态农业更强调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 更注重农业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战略。特别对江苏垦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而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1)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开发无公害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垦区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 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充分发展地区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自生) 的原则, 动用系统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 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 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统一的农业体系。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因此, 在现代农业发展初期, 垦区应逐步发展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开发无公害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 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 开发有机食品 (产品) 为目的, 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机产业是指由有机农业 (有机种植业、有机林业、有机畜牧业、有机渔业) 、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和有机消费领域所构成的生态产业链。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生态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 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 可跨越式发展循环经济。因此, 条件具备的农场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 (产品) 为目的和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应积极推广运用先进农机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

针对上述两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江苏农垦现有的农机装备已不能完全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垦区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和农艺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 开发、推广和引进适合农艺需求的高科技农机装备, 将农业工程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融会于农业生产之中, 既可促进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也使垦区农机化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发展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技术与装备。应主要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的挖掘和推土等工程机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高性能插秧和收割机械、谷物烘干及清选机械、减少田间作业层次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精少量播种技术及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免耕作业机械、节水灌溉技术所需的喷灌设备、有机肥生产与化肥高效施用技术与机械、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等。

(2) 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及作业机械。将农业机械的作业方式向准确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 推广机械精密播种、化肥深施和农药精量喷撒等技术, 以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

(3)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 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应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推广应用各种温室配套设施与机械,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坚固耐用和适用于温室生产的耕作、卷帘、移栽和栽植、植保、灌溉、果实采摘和收获等机械设备。

(4) 利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对常规农机装备进行改造, 是提高现有农机装备科技含量、实现农机装备技术升级和节本增效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农场应根据所在地土质、作物等情况, 以农机修理网络为依托, 开展常规农机装备的技术改造工作, 使农机具适应作业地区砂土、粘土和重粘土等土质的需要, 以利于合理的复式作业编组的推广, 保证作业质量。

康平地区农机化发展主推技术 篇5

关键词: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收获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67-02

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康平县的农业机械经历了从新式畜力犁到联合收割机的变更。当某种农业技术日趋成熟后,适应这一技术的农业机械就会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应地向前发展一大步。当前,康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推广和应用的热点技术主要有以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为重点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深松、覆盖保墒、少免耕为重点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以机械播种、机械收获为重点的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1 以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为重点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1.1 软盘育秧

软盘育秧是根据水稻插秧机的技术要求,用一定规格的塑料软盘结合传统旱田育苗方法,在塑料棚内育苗的一种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很成熟,正朝着工厂化育秧方向发展。工厂化育秧改变了过去农民习惯的大田育秧、人工插秧生产方式,按着规范化的工艺流程,进行機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实现育苗规模化、供秧商品化、经营产业化。

1.2 机械插秧

机械插秧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机械插秧的关键是秧苗。机械插秧用苗的标准为:大棚培育的密度合理、长势齐整的中、小壮苗,秧盘土的厚、宽度及秧苗均匀度等符合要求。按动力的不同,插秧机分为人力插秧机和机动插秧机两种,国产常见的机型有延吉2ZT-9356型、2ZT-7358型等,进口的有日本久保田、东洋、井关等。

1.3 机械收获

目前应用较多的收获方式有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联合收获是指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茎秆分离、清选、装袋(或输入粮箱)等工序。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很受市场青睐的热门机型,进口机器性能好、效率高、故障少,但价格昂贵,一般为25万~30万元;国产收割机质量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分段收获是指用割晒或割捆机将水稻割倒,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田间(或运到场上)脱粒。与联合收获相比,分段收获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损失多。

2 以深松、覆盖保墒、少免耕为重点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康平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0%~70%,大部分没有灌溉条件,基本属于旱作农业。

2.1 深松

深松为只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的土壤耕作技术,具有打破土壤底层、蓄水保墒、改善土壤养分结构、有效防范积温不足等作用。深松分为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既可以作为秋收后主要耕种措施,也可以在春播前耕作。一般耕作深度为30~40 cm。深松机械有全方位深松机和凿型铲式深松机。深松作业不需要每年进行,2~3 a作业一次即可。

2.2 覆盖保墒

将作物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可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地温、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覆盖保墒技术形式有联合收割机抛撒秸秆覆盖、秸秆还田机粉碎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3种。前两种机械化覆盖保墒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且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塑料地膜覆盖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穴粒不一致,穴与膜错位,出苗期需要人工放苗,膜易因压不实而被大风吹开,残膜回收难度大。

2.3 少耕免耕保护性耕作

少耕法的核心是尽量减少或缩小耕作面积,一般不超过50%,除了播种以外,只进行必需的深松或苗带灭茬作业。免耕法就是对土壤不做任何形式的耕作,直接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碎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在作物生育期间,除用除草剂控制杂草外,不再进行任何田间作业,直到收获。该项技术的作用是:增加土壤有效水分,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10~15 cm土层的蓄水量增加0.5%~3.0%;平均每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作业工序,每667 m2节省1~2个人工;减少农田风蚀、水蚀,减少地表沙尘漂移,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粮食产量10%~13%。

3 以机械播种、机械收获为重点的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

3.1 机械播种

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分为覆膜播种和不覆膜播种两种形式。覆膜播种是用花生覆膜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筑垄、施肥、播种、喷药、覆膜、复土等多项作业,种植规格一般为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垄上行距28~30 cm,全垄距80~90 cm(适应地膜宽度)。不覆膜播种是指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去掉了覆膜工序,一般为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垄距55~60 cm。

3.2 机械收获

花生收获机是指在花生收获过程中完成挖果、分离泥土、铺放、捡拾、摘果、清选等项作业的机械。根据作业需要和花生收获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机械。目前应用最多的收获方式为分段收获。

挖掘犁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收获机械,其在框架上对称安装两个单翼铲,将花生地下10 cm的主根切断,由人工捡拾抖土。

挖掘机可一次性完成挖掘、抖土、铺放作业,但仍需人工捡拾。此种机械主要用于一定范围行距的花生收获。不覆膜花生行距大小不一,宽窄不均,使该机具的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

联合收获机是指一次性完成挖掘、抖土、摘果、清选等项作业的机械。这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很少。

摘果机分为手摇式简易摘果机和发动机(或电动机配套)摘果机,主要工作部件有弹齿滚筒、筛子、固定弹齿、风扇等,均采用篦梳式工作原理制成。

4 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设施农业”的概念。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是指通过设施工程在局部范围改善和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采用机械化进行有效生产的一种可控农业生产技术。

4.1 塑料大棚

单栋拱圆棚跨度6.0 m以上,高2.5~3.0 m,长30.0 m以上,最初以竹木骨架为主,逐渐被钢(筋)架结构和镀锌管结构骨架取代。塑料大棚能起到春提前、秋延后的保温栽培作用。一般春季可提前30~35 d,秋季可延后20~25 d。因无加热设施,塑料大棚大多不能在康平地区进行越冬生产。

4.2 日光温室

温室的两侧及后面是保温墙体,前面用高透光塑料或玻璃覆盖,跨度5.0~7.0 m,高2.5~3.0 m。温室主要利用太阳能加温,一般不需进行其他加热就能进行蔬菜越冬栽培,且节能效果非常好。

4.3 机械设备

大棚或温室配套的机械设备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卷帘机、小手扶配套单铧犁、蔬菜施肥播种机、二氧化碳发生器、微灌及喷灌设备等。此外,还有植保、育苗、栽植等配套机械。

卷帘机主要用于温室的保温和通风,分为电动式和手动操作式。小手扶配套单铧犁用于耕翻土地。

浅析农机工程中的绿色加工技术 篇6

农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 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不仅使国家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 制造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消耗和能源废弃物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对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绿色设计在全国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绿色设计的出现不仅符合人们追求绿色消费的大趋势, 对农机制造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同时也能为后代人创造和发展的需求, 其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能够正确地反映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的密切关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与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区别的关系, 时刻都可能发生改变。系统论思想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能够使人们对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其中既有政府的强制性调控, 同时也有社会众多力量和科技能力的参与。可持续发展中融入了时间的概念, 将人类自身拥有的生产能力、管理调控能力、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环境自身的承受能力进行共同的协调和管理, 不仅能够使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 还能够为后代人们的需求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绿色农业的实现与绿色农业机械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并且对后者的依赖性非常强, 足见绿色农业机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 绿色农业机械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也使研究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变得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2 并行绿色方式

2.1 农机产品并行绿色设计的方法

在运用农机产品时, 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如农业发展方面使用的柴油机, 不仅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 同时还会致使空气中出现较多的烟雾和颗粒物, 特别是大缸径单缸的柴油机, 其会产生更多的排放物和造成更严重的噪声污染, 严重损害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农机产品并行式绿色设计是以并行技术为基础的绿色设计, 是对农机产品的开发设计及其相关环节并行处理, 是设计过程并行化与集成化的绿色设计。

就系统角度来讲, 在整个系统中绿色设计占据核心地位。绿色设计主要包括制造环境设计、农机产品结构设计、农机产品工艺设计、回收处理设计、农机产品材料选择以及包装方案设计等。在整个系统中,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自始至终存在于整个系统当中。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功能是从生态平衡、废弃物处置以及宜人性等多个方面对农机产品的开发战略以及设计制造过程进行整体性的评估。提出的生态平衡主要是指在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方面需要符合标准要求;宜人性是指农机产品的外观、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以及使用方便程度;废弃物处置主要是指农机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情况、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并行工程在整个系统工程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它利用计算机网络或工作站等信息交流平台将整个系统涉及到的农机产品设计、制造以及使用周期等诸多环节实现了集成化和并行化。

2.2 农机产品并行式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

(1) 农机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这项技术在并行式绿色技术中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 不仅可以对农机产品生产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的或产生的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 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或信息在有效的时间内传达给相应的人员, 同时还可以使之到达指定的位置。这些数据和信息包含大量的内容, 主要有包括绿色资源、绿色设计模式、工程规范、技术文档图纸、CAE/CAD/CAM文件、农机产品结构模型、农机产品设计结果、农机产品订单要求、供应商与顾客状况及农机产品制造加工流程等。可见, 通过采用这种关键技术能够使农机产品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得到有效的管理, 同时还能够为农机产品的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提供给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保障。

(2) 农机产品建模数字技术与仿真技术

农机产品生命周期主模型的建立有赖于收集和整理大量农机产品设计、制造以及运行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在模型建好之后, 便能够对模型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 便能够为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分配相应的工作职责, 每位员工对分内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便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 共同努力实现并行式绿色设计的目标。农机产品仿真技术的运用能够使产品在开发过程、设计过程、制造过程、测试过程以及废置处置过程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信息实现全方位的仿真, 通过对仿真后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 能够及时地发现农机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也可以对产品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在此基础上便能够在农机产品投入大量生产之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还能够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产品的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准确, 对提高农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摘要:绿色加工技术在农机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还有助于提高农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绿色加工技术在农机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然后从农机产品并行绿色设计的方法、农机产品并行式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两方面对农机工程中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农机工程,绿色加工,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唐立新.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 (16)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7

为提高农机使用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2011年7月8日, 饶平县农机学校在该县樟溪镇上广村举办“阳光工程”农机枝术培训班, 将农机化新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本次培训班为期7天, 采取讲授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插秧机等农机具的操作使用、养护和水稻机插秧育为主, 培训结束后, 对学员进行理论和实操考试。通过培训, 旨在提高农民的农机化使用技能, 为推进水稻机插秧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机化尤其是水稻机插秧的水平。

参加培训班开班仪式的有:广东省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刘胜敏、科长李展群, 广州市新科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增伟, 饶平县政府办公室党委副书记谢英坤, 饶平县农机管理总站站长岳德社、副站长陈克波, 以及樟溪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樟溪镇政府农机农技人员和村干部, 饶平县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手、稻农等共60多人参加了培训。

安徽:实施农机化提升工程 篇8

今年安徽省将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3%以上, 着力改善农机结构, 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按计划, 安徽省将重点围绕主产区主粮作物全程机械化、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和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 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 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5年内全省农机总动力增长1170 万千瓦, 超出预期目标180 万千瓦, 特别是土壤深松机、秸秆还田机、谷物烘干机、旋耕施肥镇压一体化播种机等粮食生产机具增加较快, 装备结构明显优化,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6%。

安徽省农机局负责人表示, 今年农机化发展将着力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全面提升装备水平, 为农业绿色增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此农机部门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调控引导作用, 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开展老旧农机更新报废, 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农业机械, 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 实施深松整地作业, 完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体系, 提高耕作效率, 提升土地肥力。

长丰县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对策 篇9

1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县、乡两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新型农机知识, 使得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熟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和性能, 掌握试验、示范操作、维修保养等技能, 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农民。二是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提高农机推广人员为人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做到爱岗敬业。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生活待遇、干部提拔、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激发广大农机推广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2 变传统的指令推广为示范引导推广

传统的指令性推广, 脱离实际情况, 往往是事倍功半。虽然政府和农机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最终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农民难以接受, 农机新技术推广效果差, 未得到及时广泛应用。因此, 农民作为农机新技术应用的主体, 应当在思想上对其进行充分引导, 才能有效提高推广成效。农机推广人员在农机化推广中, 应当紧密联系实际, 围绕农民所思所想,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力度, 通过现场示范、引导, 使得农民朋友认识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 不仅能减轻其劳动强度, 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激发农民购置新机具、使用新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1,2]。

3 积极而为, 变被动推广为主动推广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网络媒体, 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做到家喻户晓, 争得领导重视和支持, 变农机部门单一推广为多部门共同协作推广, 达到事半功倍;二是积极主动为领导当好参谋, 务实创新, 以农机推广的突出业绩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提高农机推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克服“推广赔本”的本位主义思想和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思想, 以推广服务为目的创办经济实体, 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实现推广与经营有机统一[3]。

4 农机新技术推广与农艺相融合

一是农机化新技术要满足农艺要求, 而农艺方面的科研成果要通过农机化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农机与农艺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二是农机部门在实际推广过程中, 要加强和农业、种子、土肥等部门的紧密联系, 相互合作, 达成共识。这就要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农机技术, 而且还要掌握农艺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把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 促进农化化健康发展。三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大背景下, 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大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建设适合机械作业的高标准农田, 解决大机器与小田块的矛盾, 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实施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5 发挥农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

进一步培植和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在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等方面对农机大户按照政策予以优先安排, 其他农机化推广项目也要尽可能安排在农机大户中实施, 以进一步发挥农机大户使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周边农民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投入。在“民办、民用、民受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引导他们走向市场, 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识和本领, 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4]。

6 立足农村需要, 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随着长丰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日益紧张, 农村以家庭承包的土地正逐步向大户有序流转,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经济果林、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多种经济类型乡村工业快速发展, 倒逼农村机械化适应新形势, 发展新技术。对此, 农机推广部门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和利用农机化科技信息, 积极与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农户、土地承包农户及乡村集体组织开展技术合作, 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 为农村、农民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农机科技推广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农户, 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 科学引导, 适时引进、推广农民所需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传授农机化新技术, 提高他们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农机化,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摘要:针对长丰县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情况总结其对策, 包括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变传统的指令推广为示范引导推广;积极而为, 变被动推广为主动推广;农机新技术推广与农艺相融合;发挥农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立足农村需要, 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机化技术,推广,对策,安徽长丰

参考文献

[1]李世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析[J].种业导刊, 2011 (8) :34-35.

[2]路战远.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1-2.

[3]李卓兵, 苗春英, 赵敏.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吉林农业, 2013 (10) :62.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10

关键词:“两新”技术;重要性;实验;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3-1

1 加快农业机械“两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实现农机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优质高效农业,它以高效为目标,以种植业实施全程机械化为机械支撑,按照农艺要求组装的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包括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精密播种、各种肥的投入、病虫害的防治、机械收获、机械加工等。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则是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这些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新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后,加以推广,使农民能够接受、运用、产生共识,所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标必须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离开农机措施的技术支撑,则将一事无成。现代农业实施的新型农艺技术推广需要机械技术之完善。随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机耕、机播、机插、机植保、机收等各个环节都对农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都要求农艺与农机相配套。改进农艺,应用农机,根据农艺的要求调整农机作业的技术路线,从而使农机与农业两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农机化“两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也改变了农民保守僵化旧的传统耕作方法。拖拉机整地取代了马牛拉的原始的弯钩犁、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改变了人工点籽、人工插秧的原始操作、机械收获取代了用人工弯钩镰刀的收割,结束了场院上垛,石头磙子碾压脱粒的历史。当新的机具取代旧机具,新的耕作技术取代了旧的传统耕作方法时,都靠推广才得到人们的认可。农机化“两新”的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使全市农业机械 保有量大幅度上升,拖拉机保有量已达35000台以上,配套农机具120000台(套),大中型拖拉机2400余台,水稻插秧机500余台,水稻收割机270余台,年完成机耕面积180万亩,旱田机播种面积120万亩,水稻机插秧15万亩,水稻机收获1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同时农机化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全市各类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达到150个、农机合作社50个,这些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农民代表,在农机化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

2 全力推进农机化“两新”技术的实验、示范与推广

2.1 积极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化“两新”技术

当前,随着国家的农机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也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补贴资金逐年提高,同時也为我们农机化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大大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热潮,农民购机热潮非常高,同时也为我们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由于农民对新生事物认识还存在局限性和购买能力的薄弱,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有利时机,有意识地选择引进适用的现代化农机装备,引导农民进行选购,并辅以技术示范培训。这样农民得到购机补贴实惠的同时,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也得以顺利地开展。

2.2 帮助机手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机具

机手对一项新的农机化技术或机具操作水平的掌握程度,对这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的效益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技术或机具,如果没有正确的运用和操作,此项技术也是难以推广。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农机化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多形式,多层次搞好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培训,我们要及时组织农机推广人员深入村、社及农户,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和使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使科技成果得以尽快地转化实际生产力。近年来,在推广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发放宣传资料,召开观摩现场会等一系列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扩大农机化“两新”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

普及农机新技术,帮助机手正确使用新机具。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服务等多种手段,并借助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使千家万户及时了解和学习,加快扩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也使农机化“两新”技术推广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农时季节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有关农机化各项惠农政策,有利配合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2.4 正确把握农机化“两新”技术推广方向

农机化“两新”技术推广,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推广扶持政策和推广项目为主,寻找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机具。这些新技术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才能发挥作用,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我们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及准确掌握农机技术信息,找准农机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高效、安全的新技术、新机具、加快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农机化新技术环境工程 篇11

1 江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存在的问题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农机化综合保障能力远低于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民需要, 与率先达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

1.2 主要原因

(1) 技术性因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障碍, 如玉米、油菜、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的收获环节还存在技术“瓶颈”, 动力机械超期服役现象十分严重。

(2) 布局性因素。农机化发展速度“南高北低”、“水高旱低”, 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3) 投入性因素。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 政府财政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投入的总量还是偏少。农民收入低, 购买力有限。

(4) 结构性因素。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应当调整换代农机产品拥有量。

(5) 制度性因素。一是燃油价格不断上升, 居高不下, 农机作业成本增加, 效益下降, 农机户开展作业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国家对农机作业和农机抗灾救灾作业用油的补贴减少。三是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2 江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发展的环境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近几年来, 国内农业机械化宏观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 包括对农业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对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补贴的政策以及免收农业税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将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从法律的高度确立了农机化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依法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步伐,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条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入世后, 一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面临冲击;在政府转变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政策措施尚未到位时, 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对农机化产生冲击;能源特别是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亦会给农机发展带来阵痛, 其负面作用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2 劳动者能力分析

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的结合, 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 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对象的结合, 可以实现各类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这些结合, 都有赖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的观念、素质和创造性又主要由劳动者的能力所决定。对江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及其分布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农村常住劳动力中, 文盲159.7万人, 占5.2%;小学文化程度899.1万人, 占29.4%;初中文化程度1 537万人, 占50.2%;高中文化程度409.6万人, 占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万人, 占1.8%。在农机驾驶人员中,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73%,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8%,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7.1%。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和农机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比较低, 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

3 国内外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及可借鉴的经验

3.1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美、日、德、法、英、意、澳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阶段, 这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点:

(1) 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 生产过程全面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 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化, 精确农业技术悄然兴起。

(3) 拥有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健全的管理机构, 实行企业化经营和服务。

(4) 教育事业发达, 重视农业机械化职业技术培训和推广, 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高。

(5) 立足本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通过吸收和创新, 发展适于本国特点的企业技术装备。

(6) 农业机械向大功率、高速度、大型化发展, 注重复式作业和联合作业;积极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

几点启示:第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可靠保障。第二, 加强科研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基本前提。第三,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是确保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有效途径。第五, 不断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发展的动力。第六, 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根本保证。

3.2 外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中, 各省区紧密结合本地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在推动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加强教育、建立健全农机化工作体系、抓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农机化工作各具特色。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的实施办法》。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取消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的养路费。据测算, 此项政策能为农民减少费用支出近2亿元。山东省农机部门提出了创建“平安农机”的工作思路, 实行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源头管理, 通过广泛开展以建设“平安农机”为目标的农机安全县、乡、村、户示范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服务质量。

4 发展江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建议

4.1 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发展投入

(1) 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 农业机械化水平需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 因此, 必须加大国家和省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引导力度。

(2) 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3) 实施农机用油优惠政策。

(4) 进一步加大农业利用世界银行项目贷款额度、外国政府 (混合) 贷款项目额度、商业性贷款项目额度以及外商直接投入项目投资额, 以缓解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4.2 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

一是要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水平。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 采取经济补偿、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等方式, 积极开展稻麦、玉米、油菜、大豆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二是要加大高效植保机械的推广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农用航空作业, 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水平, 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三是要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在淮北及丘陵地区, 积极示范推广深松蓄水、免 (少) 耕播种、秸秆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和微滴灌等节水农业装备, 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四是要加快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机械, 研究开发农村垃圾收集、装运机械, 沼液清渣机械, 开发推广经济适用的农村粪便吸运机械。

4.3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机新机具市场,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1)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机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规范农机作业市场、销售市场、维修市场, 打造农机化服务品牌, 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化服务市场体系。

(2) 改革现有农机服务组织, 培育产权清晰、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市场化运作的农机服务主体, 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3) 鼓励农户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形成新型的农机服务产业链。

4.4 进一步理顺农机管理体制, 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 完善机制, 加强管理, 搞好机构改革, 理顺机制关系。大力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加强农机推广部门、重点科研院所、典型农机市场等单位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的有效传输, 实现省、市、县联网。建立并完善农机化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农业生产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4.5 发展开放型农机化产业

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交流空间。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发挥比较优势, 巩固传统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 努力扩大农机产品向东盟国家出口, 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扩大农机产品在国内国际农机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优化进口农机装备结构, 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一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扩大农机化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机企业对外投资, 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带动农机产品和劳务出口, 开拓国外农机服务市场, 扩大对东盟国家的农机化服务, 树立江苏农机产品和农机服务的良好形象,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农机企业和著名品牌。

4.6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

(1) 开展农机化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约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的科技问题, 特别是玉米和油菜机械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以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 研究突破一批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为全面提高江苏农机化水平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全省各级农机化部门要在实践中找出各地在发展农机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关键、核心, 提出科技攻关计划, 争取在各级科研开发计划中能立项攻关;同时, 整合各种科技力量, 进行联合攻关开发, 早日突破技术瓶颈, 为当地乃至全省的农机化发展提供成熟、适用的先进农机化高新技术和机具。

(2) 多渠道筹集资金, 增加农机化科技教育的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拓宽单位筹资渠道, 共同扶持农机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广大农机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用好国家与地方的优惠政策, 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形成国家、集体、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科技教育投入机制, 共同壮大农机科教事业, 促进农机化发展。

(3) 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要紧紧围绕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着重抓好设施农业 (渔业) 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特种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农用航空技术、物理农业装备等五大类农业装备与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技术创新, 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方法, 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科教培训,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立足“三农”, 面向社会, 多渠道联合办学, 培养多层次人才, 为农村新生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提供智力支持,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提供技术服务。

4.7 切实改变政府职能, 加大安全监督管理力度

上一篇:千年的美丽下一篇:国际贸易单证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