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用

2024-06-15

技术作用(精选12篇)

技术作用 篇1

森林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目前, 我国有一些地区对于森林的抚育工作不够重视, 导致森林生长不良, 病虫害频发, 降低了森林的质量和森林的生态功能。对此, 国家财政部和林业局启动了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 以期提高我国森林的经营质量, 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平衡的目的。现就森林抚育的技术以及森林抚育的功效进行简要阐述。

1 简述森林抚育技术

1.1 森林的抚育强度

森林抚育的强度会因林木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异, 一般情况下, 公益林的疏伐强度为森林总株数的15%~20%, 商品林的一次采伐强度不能超过总株数的20%。森林的抚育应该均匀地进行, 采伐过后的森林, 不得出现天窗, 每次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6, 采伐后林分的平均胸径不能低于砍伐之前。森林位于坡度15°以上的地带时, 应该注意保持水土方面的抚育, 并且降低抚育强度。对于采伐过程中出现失误的状况, 应该及时纠正, 平均胸径8cm以下的没有进行全林采伐木挂号的抚育林分, 应该建有1000m2的示伐标准。抚育森林时的合理面积应该达到85%, 采伐的准确率应该达到98%, 一般的采伐原则就是采阔留针、采萌留实、采劣留优、采密留稀等, 避免出现人为天窗。在采伐的过程中, 首先采伐那些散生木、枯立木、风折木等, 被压木的采伐放在后面, 并且严格控制树倒的方向, 保护好幼苗、母树以及保留木, 每1hm2的损伤不应该超过15株。

1.2 修枝的原则

对于林中生长良好、树冠均匀、干型饱满等比较有培育前途的树木, 进行修枝保留, 修枝的强度应该根据不同林分以及不同龄级的树木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一般情况下, 修枝的高度不要低于林木的1/4, 幼龄林木的的修枝高度不要超过树高的1/3, 中龄林木的修枝高度不应该超过树高的1/2, 自然枯死的树木高出标准树枝也应该修剪。不同类型的林木, 其修剪时间和间隔修剪期也不相同, 针叶类林木宜在早春修剪, 第1次修剪后, 直至林木出现1~2轮枯枝或者幼龄林冠高于林木2/3、中龄林木高于1/2时, 进行第2次修剪。阔叶树一般在夏季进行修剪, 间隔4~5年修剪1次即可。在对林木修剪枝桠时, 要求修枝工具应该锋利, 切口应该平滑, 与主干紧靠并且平行。在对森林进行抚育的过程中, 原则上, 每hm2范围内应该保留1~3株平均胸径以上的枯木, 这是为了给啄木鸟等鸟类栖息提供良好的条件, 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但是应伐除公路两旁或者精品旅游路线两旁的枯木。应保护森林中一些比较稀有的种类, 例如水曲柳、红毛柳、紫椴等珍稀树种应该给予保护。

1.3 森林抚育的剩余物处理

在采伐抚育过程中的剩余物, 可以用于栽培食用菌等, 科学合理地再次利用这些剩余物。对于无法再次利用的有害剩余物, 应该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要求, 采用归堆法、散铺法、归堆火烧法、运出法等方式进行处理。归堆法就是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 例如枝桠、梢头等, 把他们截断堆在水湿地或者裸岩、林中空地等, 放在不妨碍幼苗、幼树生长的地方, 让其自然腐烂。一般横向堆放, 利于保持水土。散铺法就是把没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截成碎段, 均匀地铺洒在林地上, 一般多撒于土壤贫瘠或者陡坡、砂砾土质的林地。归堆火烧法一般适用于砂地土质和轻质粘土地, 燃烧时应该严格预防烧坏林木和火灾的发生。运出法就是把森林抚育后的剩余物运出作业场地, 提高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价值。

1.4 森林抚育的其他注意事项

应该及时清理影响幼苗生长的灌木, 伐除森林里一些枯立木、濒死木、病腐木、风折木。清除层林分化比较明显的森林中一些影响保留木生长的下木, 层林分化不明显的幼龄林中比较影响保留木生长的下木也要进行清除。影响保留木生长且没有培育前途的被压木也应该清除, 比较弯曲、冠型不好的非被压木, 应该根据郁闭度的高低判断是否清理。对于丛状萌生阔叶树, 可以采取分次定株抚育的方式, 伐去比较弱小、不健康的树木, 保留健康的树木。保留那些比较珍贵的或者具有观赏价值的林木。

2 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1 森林抚育可以提高林木的胸径径级

经过抚育砍伐, 伐去了胸径比较小的林木, 降低了林木的径级密度, 扩大了单株林木的生长、营养空间, 调整森林里各径级林木的分布, 径级株数比较多的林木有所降低, 森林的林木胸径径级有所提高, 使胸径径级比较高的林木有更充足的养分, 提高了林木的生长条件和林分生长力。

2.2 森林抚育可以普遍提高林木的高度

森林中的林木胸径越大, 其林木高度也就越高, 因此, 森林抚育可以普遍提高林木的高度。这是因为在某个范围内, 森林林木的高度与森立抚育的结果呈正态变化, 但是超过某个临界点后, 林木的树高与林木胸径变化的关系就不太明显了, 也就是说森林抚育在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 与林木的高度变化就不大了。

2.3 森林抚育对树种的影响

森林抚育前,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树种比较单一, 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树种, 同时, 森林中的死木、枯倒木也比较多。森林经过抚育后, 有些珍稀物种得到保护, 保留优势树种, 扩展保留树种生长空间, 有利于优化林分内树种组成。同时, 林木的生长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间伐后的森林, 变得比较齐整, 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

2.4 森林抚育可以提高林分质量

森林抚育对林木的林分质量的影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评估的, 例如林分出产的规格材种数量、林木的形质和木材的物理机械性质等方面进行衡量林分。经过抚育后, 林木中同径级的优质林木比例有所增高, 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抚育过后的落叶松类的林木, 其优质木和油松比例都相应的有所增加。

2.5 森林抚育可以提高林木的健康状况

森林抚育伐去了森林中的各种有害林木, 提高了森林中的光照、通风等生态条件, 改善了林木的卫生状况, 降低了病虫等对林木的危害性, 对于提高树种抵御自然灾害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修枝、间伐、砍灌等措施抚育后的林木, 其枯死、遭受病虫危害的机率有所降低, 林地的各类树种都呈现出良好的健康趋势。

3 总结

综上所述,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主要措施之一, 对于森林的林分生长、总收获量、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土壤因子等都有很大的改善, 可以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积极的贯彻森林抚育政策方针, 是对国家实施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响应, 可以促进林区职工就业, 提高林业职工的经济收入, 实现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经济目标。

摘要:森林抚育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手段, 是指在森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可以使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弥补森林的自然稀疏, 还可以对森林进行定期的砍伐, 为保留木材提供更广的生长空间, 进而改善森林的卫生、生长环境, 增强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抚育技术的应用以及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关键词:森林,抚育技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宇昊.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6)

[2] 周勇.森林抚育作业设计方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3] 谢凤鸣.森林抚育技术浅谈[J].陕西林业, 2010 (2)

技术作用 篇2

1、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在100年前曾有过一句名言:“一个国家可能很穷,但它若是有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它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富;财富的生产比之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充分证实了他的这一断言。富于进取精神的日本人,凭借技术创新将“财富的生产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世界看到了今天的日本。不仅日本如此,回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技术创新是人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根本所在。“没有哪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先进而经济发展落后,也没有哪个国家经济发达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一国经济增长,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生产要素和投资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创新推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技术创新,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并提高效率水平和人均产量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不创新就灭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条难以改变的规律。

(1)技术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建立成本优势,进行价格竞争,其核心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价格竞争战略的思路是通过技术创新,或是降低生产过程的耗费,或是获取更低廉的原料来源,或是开辟更为合理的销售渠道,以此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掌握产品销售价格的主动权,把大多数竞争对手逐出共同的市场。另一种是差异化竞争,即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技术特征、功能特征、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等方面。对企业来讲,产品的差异化即意味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改进型和创新型产品,适应越来越细化的市场需求。

(2)全球经济变革对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变化总体概括为:全球化——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原材料、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更为频繁;信息化——以因特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以光学材料为主要媒介的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扩散与使用,甚至出现了“信息过剩”与“信息污染”的现象;知识化和过剩化——知识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依靠原材料等初级资源转变到更为依托知识的作用,过剩化是指由于科技的进步与管理的改良,使全球的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形成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

(3)过剩经济与技术创新。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经济活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正在经历由“短缺时代”向“过剩时代”的转变。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大为缓解,而科学技术创造的生产力对供给扩张的贡献远远超过对市场扩张或对需求扩张的贡献,在这一因素的累积作用下,现代经济的总供给逐渐大于总需求,供大于需矛盾日渐突出。面对过剩经济,企业的惟一出路就是不断提出独特的新产品、新技术与新工艺、新的服务方式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带来的过剩。

(4)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条件有着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创新从依赖于数据、信息,转而更借助于知识和智慧,同时需要各类知识的动态转换与流动。也就是说,未来技术创新将减少对“急功近利”式的、浅层的数据和信息的依靠,它更需要创造性和深思熟虑。②技术创新需要较强的智力资本,而非简单简单依靠物质的累积。开发和应用智力资本,是一个组织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③技术创新依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动态调整。由于当代技术创新包括了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的新的学习机制和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其中包括阅读中学习(Iearning by reading)、实践中学习(Iearning by doing)、应用中学习(Iearning by using)和研究开发中学习(Iearning by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掌握这些新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技能,并进行由浅至深的动态转换,将成为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技术作用 篇3

关键词:企业 技术管理 技术能力 协同 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更是要依靠于人才的储备,来完成技术的创新,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带来的效益,而且为了企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促成技术创新,但总的来看有的企业并没有在技术创新上得到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相匹配的利润回报,总的来看,这是存在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是我们今天从企业自身出发,从企业内部出发试图分析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在技术创新无法满足与企业投入相匹配的技术回报时,从企业内部出发,一般是由于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所导致的,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仅仅重视技术管理或者技术能力单方面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或者将两方面做区别的考虑,却不曾考虑到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下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入不敷出的局面。

1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要素

1.1 企业技术管理要素

企业的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企业对其技术创新中所有基本的各类资源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人员、设备、时间、材料以及资金等要素。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分为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部分,其中技术的资源管理中是对于企业技术资金、企业技术的设备、企业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技术信息的管理;而技术的质量管理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制定的保证技术质量合格与否的方针、政策等,其中还包含有对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技术的成果的管理;最后是技术的组织管理,企业在技术上的组织管理是依托于企业自身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保证组织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对于组织的管理。

1.2 企业技术能力要素

企业技术能力是从企业中各角色的能力出发,来完成对企业技术的创新,主要构成包括,人员的能力、信息的能力、设备的能力以及组织的能力这四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在人员的能力方面,分为科技人员与高级技工,人员数量、员工在年龄层次的构成以及员工在知识层次上的构成;信息的能力的衡量是依靠于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技术相关档案的数量以及技术相关档案能否满足技术创新需求共同衡量的;设备的能力是包含有设备完好状态和国际前沿研究设备的数量来决定的;最后是企业技术能力中的组织的能力,它是通过技术研发的经费和技术储配的情况来共同决定的。

2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

2.1 企业技术管理对技术能力的作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够直接的将技术转化为创新后的成果,这时就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来将企业技术进行催化,使之成为技术创新进而完成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增长。简单来说,企业的技术管理是在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之下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而技术能力是不能直截了当的转化成为技术创新后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加强技术管理手段,技术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技术创新的成功,将技术创新后的成果强有力的转化为企业经营的绩效,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2 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

前文可知,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于技术能力是催化促进的作用,所以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假若没有了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所以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前提要求,只有一个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才需要技术管理来帮助企业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企业谋取绩效。本质上来讲,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管理,通过对企业技术的挑选、吸收、运用和改进创新完成对技术能力的管理,所以说,在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上,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没有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更不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绩效。

2.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分别对各自的关系的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绩效,需要在自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相互的耦合性的关系,而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要努力扩大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耦合程度,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绩效。而且在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耦合度上也存在有一个度,也就是两者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要保持在一个科学的比例内,防止两者中任一部分突破比例发展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下,对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具体上是通过企业技术管理要素同技术能力要素两者中的具体要素的协同共同构建下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日常企业项目和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如:

3.1 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在一定的技术能力前提上,需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用以提升企业绩效,而技术能力的转化离不开技术管理的催化促进作用,所以企业要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构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是拥有技术能力的人员,所以,人才依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在技术管理体系中加入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机制,保证企业持续的技术能力,也正是企业技术管理的立足之本。

3.2 对于企业整体上来说,技术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无非是源于市场竞争下对技术经济的变革,所以相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技术管理应该更多的表现在企业技术管理机制的革新上,包括对技术管理中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方面的不断的创新,为企业中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够为更多的技术人才提供开明的、开放的技术创新机遇,保证个人能够实现自身需求的同时,完成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3.3 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又是技术管理的前提,所以在三者中,保证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还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所以企业在建构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管理是相匹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并且为人才提供适度的空间,保证创造性的思维得以实现。

4 总结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依靠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又依赖于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协同作用,作为根本存在的技术能力还是依靠人才这一时代下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完成绩效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还是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唤娣.基于NKC模型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陈力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刘炜.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森林抚育技术及其作用分析 篇4

关键词:森林资源,抚育技术,生态系统,林业技术

森林可对自然空气进行净化, 有效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并且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因此, 必须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 我国某些地区忽视森林的抚育工作, 影响到森林林木的正常生长, 病虫害情况也比较严重, 使森林的生态功能与质量降低。对此, 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由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共同启动, 希望借此促使我国森林经营质量得到提高, 有效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状态。

一、森林抚育技术的简单介绍

(一) 森林的抚育强度。林木种类影响到森林抚育的强度, 通常而言, 公益林的疏伐强度占森林总株数的15%~20%, 以总株数的20%作为商品林一次砍伐强度的限制标准。应均匀地实施森林的抚育, 对森林进行合理砍伐, 砍伐后森林分郁闭度至少为0.6, 采伐后林分的平均胸径应与砍伐前一致。如果森林所处位置的坡度为15度时, 应注重森林水土的抚育, 对抚育强度适当降低。应及时对采伐中存在的失误进行纠正, 对于平均胸径小于8厘米的未经采伐木挂号的抚育森林, 需要保证1, 000立方米示伐标准的建立。抚育森林时的合理面积应满足85%的要求, 以95%采伐精确率进行采伐, 通常将采密留疏、采劣留优以及采阔留针等作为采伐的原则。进行采伐时, 先进行枯立木、风折木以及散生木的采伐, 然后才是被压木的采伐, 并且应注意树倒方向的控制, 避免其对周边林木造成破坏。做好森林幼苗的保护, 包括保留木以及母树等也应有效保护, 规定每公顷的损伤应该在15株以内。

(二) 修枝的原则。修枝保留的对象一般为生长态势良好、树干形状饱满以及树冠茂密均匀的数木, 根据林分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修枝强度。通常情况下, 应在林木高度的四分之一以下进行修枝, 幼龄林木的修枝高度应以树高的三分之一为最高界限, 中龄林木的修枝高度应在树高的二分之一以下, 对于自然枯死的数木, 如果其存在修枝的必要也需要进行修剪。林木种类的差异决定其修剪时间及间隔时间的差异。在早春季节应对针叶类林木进行修剪, 在首次修剪之后, 等林木枯枝的数量达到1至2根, 或者中龄林木树冠高于林木高度的二分之一、幼龄林冠高于林木高度的三分之二时, 再次进行修剪。通常在夏季进行阔叶林木的修剪, 再次修剪需要间隔4至5年的时间。修剪林木枝桠的过程中, 应确保修枝工具足够锐利, 能够保证修剪的切口平滑, 并且紧靠主干, 保持平行。森林抚育工作中, 根据抚育原则, 理论上每公顷范围内平均胸径以上的数木至少要保留1至3株, 其目的是为某些鸟类提供栖息的场所, 例如啄木鸟等, 从而使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然而, 公路两侧以及重点观光线路两侧的枯木应该将其伐除, 对于森林稀有树种, 例如红毛柳、水曲柳以及紫椴等, 应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

(三) 森林抚育的剩余物处理。采伐抚育留下的剩余物, 可将其进行食用菌的栽培, 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如果某些剩余物有害, 并且无法回收, 应根据林业相关规范, 采用运出法、归堆法或者散铺法等进行处理。其中, 归堆法是指将无利用价值的剩余物, 包括梢头以及枝桠等, 将其截断在裸岩、空地或者水湿地等进行堆放, 置于不对幼苗、幼木的生长产生影响的场地, 使其慢慢腐烂。通常采用横向堆放的方式, 对水土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帮助。散铺法是指将无用的剩余物截碎, 在林地上铺洒均匀, 通常将其铺洒在砂砾土质以及贫瘠土壤地带。此外, 经常用到的归堆火烧法通常在轻质黏土地或者砂地土质中比较适合, 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避免造成火灾。此外, 运出法是指将剩余物从作业场地运出, 实现有价值剩余物的高效利用。

(四) 森林抚育的相关注意事项。应将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的灌木清除, 将森林中的部分风折木、濒死木以及枯立木等伐除。如果层林分化明显的森林中, 存在对保留木的生长造成影响的下木, 应将这些下木清除。层林分化不明显的幼龄林中, 如果有对保留木生长产生影响的下木, 也应将其清除。对保留木生长不利, 不具有培育价值的被压木也应进行清除。如果非被压木的干型及冠型较差, 应结合其郁闭度情况决定是否清理。可采取分次定株抚育的方式, 进行丛状萌生阔叶树的抚育, 将生长状况不佳的数木伐去, 将具有培育价值的数木保留。

二、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分析

(一) 可使林木的胸径径级提高。抚育砍伐的合理实施, 将胸径小的林木伐除, 使林木的径级密度降低, 为单株林木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及生长空间, 实现森林各径级林木分布的合理调整, 降低径级数多的林木, 提高森林的林木胸径径级, 促使高胸径径级的林木养分更充足, 得到更好的生长。

(二) 可使林木的高度增加。林木胸径与其高度往往是成正比的关系, 通过森林抚育, 使林木胸径扩大的同时, 也使其高度增加。但是, 林木胸径与高度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其存在所谓的临界点, 在临界点以上, 林木胸径的提高, 不代表其高度也明显增加。

(三) 实现树种的有效保护。森林抚育前后, 森林的树种差异比较明显。经过抚育后, 森林的稀有树种得到保护, 其具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实现了林分内树种组成的优化。并且, 林木的生存环境也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改观, 间伐后的森林, 其林木分布更加均匀,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 促使林分质量得到提高。森林抚育对林分质量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 对林分出产的林木树种、形质以及物理机械性质等进行林分的评估。在抚育过后, 林木中径级相同的优质材木数量增加, 林分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 落叶松类林木经过抚育后, 油松以及优质木数量均有显著增多。

(五) 促使林木生长健康。森林抚育必须要将森林中有害的林木伐除掉, 使森林中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使林木更加清洁卫生, 遭受的病虫害情况明显减轻, 树种的抗逆能力及生存能力均明显提升。经过间伐、修枝以及砍灌等抚育措施, 林木枯死的情况相比以前明显改善, 林地树种的生长状况均十分健康。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森林经营管理中, 森林抚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对森林的总收获量以及林分生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森林抚育的科学实施,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以及土壤环境的明显改善, 可使林木生存的环境更加有利, 对森林生态功能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需要有效落实森林抚育政策, 积极响应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积极促进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并且促使林区职业就业率以及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使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勇.森林抚育作业设计方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李宇昊.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6:59~63

[3]樊冬温, 杨雪峰, 李应珍, 李国英, 庄岩, 丰兴秋, 初兴国.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工程系统输入特性的研究[J].森林工程, 2013, 5:44~48

[4]高旗.森林抚育检查与评价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5]肖化顺, 曾思齐, 欧阳君祥, 刘发林.天然林抚育经营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94~98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篇5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在讲述澳门问题的时候,我播放了《七子之歌》,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参与度也就越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可以强化德育渗透功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我在讲授《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地道战》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英雄形象再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与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这些感人事例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信息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四、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学生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首先,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师生合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再次,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但这也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知识广度和理论素养。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会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新著:《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朱孝远著:《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谈侧踹腿的技术与作用 篇6

侧踹腿可分为原地侧踹腿、垫步侧踹、滑步侧踹和腾空侧踹。

1侧踹腿的技术分析

侧踹腿分为前侧踹和后侧踹。一般前侧踹腿的使用率最高,其特点是出腿快、力量大、回防快,而后腿侧踹虽然比前侧踹力道足、攻击重,但由于身体转180°,它的运动轨迹长,导致其出腿预兆大,容易被对方发现,所以使用机会较少。

1.1技术结构

①攻击腿:包括提膝、展髋、踹击三个连贯过程。提膝:右脚蹬地,身体右侧倾,同时提膝膝关节自然弯曲,脚尖勾起,大腿与身体约90°正对前方,小腿放松垂直于地面。展髋:提膝动作将要结束时,髋关节外展,大小腿成90°与地面平行,脚底对准攻击方向。踹击:继展髋后,攻击腿大腿推动小腿,由曲到伸,直接向目标踹击,力达后脚掌处,脚后跟稍高于或平于脚尖。攻击结束时躯干和大小腿、脚掌要成一条直线。因为这时的水平力量是最大的。

②支撑腿:右脚直立或稍屈支撑,提膝时脚尖稍外展,当踹击时,以支撑腿的脚前掌或脚后跟’为轴碾动,在接触目标的一瞬间向斜下方用力蹬地伸直。

③躯干:当提膝展髋时,应保持自然的含胸收腹,并稍向右倾斜。腰部小幅度旋转,踹击时发力来自于蹬地层髋和快速伸直膝关节,力达脚掌,目视前方。左手放于攻击腿上,右手稍向前护于下颚处,头稍低,下颚内收,目视攻击目标。

1.2技术要领

技术要领:提膝展髋、踹击是完整的连贯动作,一般不能分开或停顿。展髋、支撑腿要协调发力是踹击力大小的关键。而支撑腿为协调蹬伸力和前脚掌或后脚跟为轴的带动不仅增大了打击力度,还加大了攻击距离。这些显得尤为重要。而身体适当倾斜,不仅便于更好的发力维持身体平衡,还使上体减少了被攻击的可能性。侧踹腿攻击面大,而且攻击点较多,既可在远中距离攻击对方头、躯干及下肢,也可结合步法,进行攻击对方,进退可踹,转身亦可踹,还能连环踹击,而且还能作为防守迎击踹击,无形无影变化多端。但其击打的多样化直接取决于髋关节柔软的好坏和腰腹与支撑腿的力量。侧踹腿是屈伸性腿法,又是侧身攻击,所以其攻击中的协调和平衡及攻击的收腿回防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1.3攻击中的平衡与快速回防

侧踹腿攻击中的平衡问题,就是能否应用好支撑腿和攻击时上体适当反向倾斜的问题。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上体的倾斜运动较好的维持了身体的平衡,而支撑腿以前脚掌为轴的蹬伸带动,不仅增大了腿的运动幅度加大了打击力,而且还确保了攻击时身体的稳定性。而且支撑腿的滑步与不滑步又是调节合理攻击距离的重要因素,所以合理应用灵活的步法和踹腿的配合,不但能增加其攻击效果,还能起到快速回防的效果,更好地解决侧踹腿运动平衡及回防问题。要解决好快速回防的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好快速收腿的路线,应按出腿的路线回收,而且,在收腿的同时应借助击中对方的反作用力将身体重心后移,在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快速收腿,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对方抄抱腿和反击,迅速的还原成预备格斗式,为下一步进攻创造条件。

2则踹腿的作用

2.1试探对方

此赛开始,双方相互并不了解,侧踹腿进攻快,收腿也快,对方不容易接腿,利用侧踹腿来试探对手对我方动作的反应,从而在未正式交手之前来判断对手水平的高低。高水平运动员对动作的反应及距离的反应是正确和清楚的。不到适当的距离,一般是不会反应的。水平不高的运动员则会惊慌失措,不过也不排除对方是一名优秀运动员,因此说试探要谨慎,可真假多做几次试探。

2.2阻截对方

侧踹腿可截对方起腿,起到截腿的作用,实战中多以前腿踹击对方的腹部等部位,以达到破坏对手的组合动作,使对手不能进行有效进攻。

2.3破坏对方的防守,寻找破绽出击

低压直流电源技术的作用 篇7

除了上述的应用之外, 在实现这项技术的所有功能之前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应该以何种形式对建筑中的这种新电波进行功率分配。许多新电力设备都在使用低压直流电源, 提高交直流电源的转换率和调解率, 可以减少电力的生产和消费, 整个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并且增加了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这是为从建筑层面上改变用电方式做准备, 新的配电方式解决了电力系统中不断增加的不匹配问题。本文主要描述了如何使该技术安全、高效地进行商业化应用, 在NEC 2014的第393条中也对该技术有所描述。

1 NEC 2014第393条的使用范围

第393条 (低压吊顶配电系统) 涉及低压吊顶配电系统及相关设备的安装。这些系统需要符合UL2577:低压吊顶配电网络和其他设备的安全标准 (如图1所示) 。

第393条规定最大电压不得超过交流30V或直流60V, 每个回路中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100VA, 因此, 最大电流值为所用电压的百分之一。

第393条适用于在NEC中定义的室内、干燥、暴露的环境, 尤其是住宅、商业和工业项目中, 包括部分特殊场所, 如部分防火地板和天花板部分。非通电的悬吊天花板格栅属于建筑结构的范畴, 所以这部分不在NEC此条的处理范围内, 但会有规范中其他的条款涉及到此部分, 如抗震部分的内容。

在标准的系统中使用的组件必须在国家认可的测试实验室 (NRTL) 列出的清单上, 并且符合UL2577的要求。例如包含导体的吊顶栅格部分, 即使是低电压组件也要在NRTL的清单中, 这份清单可以是一个系统或是单个组件 (配件) 。

虽然从瓦数和导线损耗的角度来看, 第二类功率限值似乎有一定的限制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他们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见表1) 。

2 第393条包括的部分

第393条涵盖的一个完整系统包括:

1) 低压2级电源。

2) 低压电线、电缆和电网总线 (互连) 。

3) 低电压共同用电设备 (负载) 。

从电源开始, 关键的组件是功率服务器模块。一个功率服务器模块 (PSM) 通常配置了1~32个低压二类功率输出通道。供应的电源可以是交流 (AC) , 也可以是直流 (DC) , 这取决于上游电力系统的配置。在系统中可以转换成线电流AC, 输入的AC通常为240VAC~277VAC。系统中使用替代能源进行直接反馈, 如太阳能、风能和燃料电池等, 输入电压通常为350VDC~400VDC。直流输入可以消除在传统的交流配电系统中的直流-交流转换损耗。许多PSM都集成了控制和其他电源管理功能, 如分支开关和监控/调光。当“一直在线”的电源在某些时间不需要时, 这些功能就显得非常有用。PSM的通信可以是有线的, 也可以是无线的, 并且可以包含Zig Bee、IPv6、0~10V、Modbus等协议。互连 (线) 的组件包括:

1) 网格总线。

2) 供电线。

3) 电源负载电缆。

吊顶格栅安装总线组件为电力负载电缆提供柔性插头的位置, 但对电力馈电电缆进行固定位置连接, 以控制总线长度、限制低压电线损失。供应商提供的各种实际的互联组件可以从提供的照片 (见图2) 中查看。

用于PSM和电网母线之间供电线缆上的特殊连接器可预防总线过载。这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且该特征不可以被覆盖或篡改, 否则该系统可能会被认为违反了NEC的规定。

布线方案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设备直接从PSM为电力设备供电的能力。并且非常重要的是, 在标准低压2类等级的电源中要使用符合规范的布线标准, 当负载设备不位于或靠近吊顶网格, 或有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某总线型吊顶网格时, 是非常有用的。

系统中的线缆损耗和/或电压降取决于线缆规格和长度。这不是NEC的一部分, 这些变量在使用该系统的联盟标准中进行指定。用于维护交流系统中的线缆损耗的典型指标和长度限制如表2所示。

在吊顶供电电网中/附近使用的典型电器可能包括以下部分:

1) 照明 (白炽灯–HID、荧光灯、LED、采光阴影和百叶窗) 。

2) 控制器 (传感器、主控制器、无线链路) 。

3) AV/IT (有源音箱、远程放大器、显示器/监视器) 。

4) 暖通空调 (控制、VAV箱、风机、传感器、天窗、自动阀门) 。

5) 安全设备 (摄像机、控制器、记录仪、运动检测器、音频探测器、自动门、锁) 。

任一单信道功率馈送装置的实际功率限制为95W, 典型的照明功率通常小于45W。

3 规范以及标准系统的设计

大多数人都对线电压系统中的电器件连线和分支电路非常熟悉, 但当某个低压吊顶栅格配电系统改变时, 之前的连线和分支电路也会发生变化 (见图3和图4) 。实际上, 电源是沿覆盖整个房间的总线进行分配。在PSM和总线之间的电源连线是固定的, 并且对整个空间进行统一供电。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空间内的设备进行定位或改变位置, 而不需要重新布线。而且可进行非常紧密的控制衔接, 因为总线通道可以被看做是可以单独控制和检测的小分支。设备之间的连接“线缆”通常允许连接至就近的2~4个通道, 以避免通道超载 (通道超载为自动检测) 。

若有需要, 未使用的总线可以预接或后接以使初始设备费用最低, 但所有增加的初始设备成本都可以快速地通过对设备重新配置所节约的资金收回。这种情况是“初期多投入一点, 后期可以节约更多成本”。但无论哪种方式, 实现同等功能所需的投入成本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特别是需要实现一些高级功能时 (如直接可再生能源、高度控制和铰接式功率、增强的监控等) 。

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正确配置照明灯具, 在新的电力条件下必须正确指定具体的整流器和/或LED驱动器的输入电压。

当涉及到布局、设计和文档制作时, 最重要的区别是对吊顶结构和电气系统进行划分。吊顶栅格和瓷砖仍然由建筑师在CSI第9部分中进行规定, 由墙壁安装承包商进行购买/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工程师在CSI第16部分和第26部分进行规定, 由电气工程商进行购买/安装 (见表3) 。

栅格嵌入式总线不能由声学承包商进行电气连接, 并且需要保持非活动或非电气状态, 直至通过电气承建商连接激活, 在不考虑电气和结构部件配置的情况下确保了行业的传统划分。

于娟翻译自http://ecmweb.com/low-voltagecommunications/leveraging-low-voltage-dc-power, 肖昕宇校对。

油菜的作用与栽培技术 篇8

全世界油菜籽产量在油料作物中仅次于花生、向日葵, 占第三位。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 芸薹属。我国广泛栽培的油菜主要有甘蓝型、芥菜型、北方小油菜和南方油白菜4种。油菜的根属直根系, 具有主根和侧根, 侧根包括支根和大量的细根。茎由主茎和分枝组成。叶分为子叶和真叶, 真叶的叶形异常复杂、变态也很多, 往往各类型品种也不一致。花序为总状无限花序, 着生于主茎或分枝的顶端。果实为长角果。

油菜的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足基肥, 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培育壮苗的基础, 亦是满足油菜一生需肥的保证。基肥用量视总施肥量多少而定, 施肥较多时, 可占总肥量的70%左右;施肥量中等水平时, 占50%左右;施肥量较少时, 基肥可适当少施, 占总肥量的30%~40%, 以利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肥料种类上, 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施用磷肥和少量氮素化肥。

二、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

1. 适期播种。

播种适期的确定应以越冬前达到一定叶龄为标准。一般冬前幼苗6叶以上即能安全越冬。山东省秋播油菜的播种适期为8月底至9月上旬。因此在适宜的播种期范围内, 宁迟勿早。

2. 提高播种质量。

油菜种子小、顶土力弱。因此, 播前要精选种子, 保证种子活力, 采用种衣剂拌种;足墒播种;适当加大播量, 每公顷播量7.5千克左右, 出苗后适时间苗、定苗;播深适宜, 一般为2~3厘米, 不超过4厘米;播后适当镇压, 以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粘着, 便于吸水发芽生根。

3.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油菜高产稳产的关键, 其合理密度应根据品种、播期、肥水条件等因素具体确定。目前北方地区油菜比较适宜的密度范围是:冬油菜白菜型品种每公顷18×104~24×104株, 甘蓝型品种15×104~22×104株。条播行距一般30~50厘米, 株距根据密度大小和行距而定。

三、加强田间管理

1. 秋冬和冬前的管理。

主要任务是培育壮苗, 保证安全越冬。北方地区冬前壮苗的指标是:叶龄8~10根颈粗1~2厘米, 含糖9%、含水80%。

(1) 早间苗、定苗。间定苗一般分两次进行, 间苗在2片真叶期进行, 定苗在4~5片真叶期完成, 按所需密度留苗, 并注意留匀、留大、留壮苗, 每次间苗后均应及时中耕松土, 促进壮苗。在缺苗断垄较严重时, 还应及时做好补种或补苗工作。

(2) 适期追肥、浇水。对已施足基肥或施过种肥的田块可不进行追肥, 当未施基肥或基肥用量不足时, 则应早施苗肥, 一般在5片真叶时, 结合中耕松土追施少量速效化肥。

北方地区越冬前干旱是培育壮苗的重要限制因素。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 苗期也应结合追肥浇一次小水, 当日平均气温降至0~40℃时冬灌最为适宜, 同时注意浇水后要及时松土防止板结。

(3) 中耕除草。间定苗和浇水后都应中耕松土。第一次中耕在齐苗后结合间苗进行, 深度以3~5厘米为宜;第二次中耕在定苗以后进行, 中耕深度可加深至10厘米左右。

2. 越冬期管理。

油菜的组织比较柔嫩、体内含水量较多, 抗寒性不如小麦强, 常遭受冻害。因此越冬期管理重点是防冻抗旱。除冬前灌水和施肥外, 还需在封冻前进行行间浅犁翻土压苗或锄土盖苗, 冬后扒土放苗。盖土以4~5厘米为宜。注意培土时, 只将短缩茎段埋在土中不要压住菜心。

3. 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肥水管理和中耕松土。

(1) 追施薹肥。薹肥是指油菜抽薹前或刚开始抽薹时施用的肥料, 华南地区在冬前或冬季施用薹肥, 长江流域和北方油菜区则作为春季施肥。薹期是油菜春发搭高产架子的关键时期, 也是需肥最多的时期, 施好薹肥是春发壮薹的关键措施。营养生长不足的中低产地块, 应重施早施薹肥 (薹高3厘米左右时施) , 以促营养体扩展;高肥水油菜田, 油菜长势强、群体大, 则应适当晚施薹肥或在初花期施肥。另外, 早熟品种应适当早施少施薹肥, 晚熟品种应适当晚施多施薹肥。

(2) 抗旱浇水。我国华北地区一般年份春季干旱少雨, 故应注意防旱浇水, 保证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0%~70%。

四、适时收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篇9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技术, 集光、形、色于一体,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 更具有吸引力。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 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处理, 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事物的本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和看, 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在信息社会里, 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源泉, 图书和各种信息网络才是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课堂要适时转变, 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探究, 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多媒体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 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 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 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时, 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 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信息化课堂, 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 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 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 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 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 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 一方面可对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进行编辑、控制、传递, 既可以独立进行, 也可以组群式进行, 同时传输和展示, 这种集成式、立体式的信息传输方式, 使课堂信息交流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维模式拓展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 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 既强化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巩固,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 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摄取知识, 培养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更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设法在课堂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 而忽视使学生从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物理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展示知识脉络, 有效地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结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 提高学习质量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 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大量素材, 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网络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孩子们融进网络生活。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 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 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浅谈森林抚育技术与作用 篇10

1.1 林地抚育

林地抚育是指对森林土壤进行相关人为干预,从而使林地土壤更加适合树木的生长。主要包括松土、施肥、灌溉、排水、除草、灌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林地土壤的肥力提高、透气性增加、微生物更加活跃,从而为树木生长提供一个更加适合的土壤环境。

1.2 割灌

割灌主要是针对林下生长旺盛,与树木争肥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的灌木和杂草,对其进行及时清除,以避免影响树木生长的质量和产量。另外,对于影响人通过的大丛灌木也要进行适当的梳理,以利于人员工作。

1.3 修枝

一般在林分郁闭,树干下部出现枯枝后开始修枝。修枝的原则:轻修枝、留大冠、控制竞争、保护幼苗及幼树。

修枝要根据林分、树木的年龄、树木的种类等进行不同处理。一般来看,修枝的高度最好不低于树木的1/4,其中,低龄树木的修枝高度则不宜超过树高的1/3,中龄树木的修枝高度则不宜超过树高的1/2,枯死树木也不能超过标准,也需要及时修剪。树木的种类不同,修剪时期和修剪间隔期也存在不同,例如:阔叶树一般在夏季修剪,针叶林类在早春修剪;阔叶树修剪一般间隔4~5a,针叶林类则在上一次修剪后,当再次出现1~2轮枯枝时进行下一次的修剪。修枝时要注意去除枯死枝条或濒临枯死的枝条,以最大限度改善林间通风透光条件。修剪时要求修剪刀锋利、切口平滑,以避免对树木造成伤害。为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一般每公顷面积森林要保留1~3株枯木,为一些鸟类提供栖息的环境,但是为了景观美丽,道路两旁的枯木要及时替换。

1.4 透光伐

透光伐一般主要是针对低龄林采取的一种抚育方式。主要包括3个方面:清除掉与幼树争抢养分的杂草、灌木等;清除掉影响幼树生长的霸王树、散生木和长势较差的树木;为了幼树的健康生长,要合理规划幼树密度,并根据适宜密度清除掉其他幼树,以保证目的幼树的健康生长。进行透光伐时要注意抚育强度,不能过度抚育,以避免大风或者大雪突降,造成损害。

1.5 生态疏伐

生态疏伐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是通过清除有害树木,保证林分郁闭度的方式来实现。生态疏伐也包括景观疏伐,当森林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时,在进行森林抚育时则也要兼顾美学,使游人能够享受到独特的森林生态景观。

1.6 生长伐

生长伐主要用于近熟林中。近熟林中的树木由于营养竞争激烈,横向和竖向生长速度都显著下降,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抚育措施,将无用的枝干或者生长势较差的树木及时清除,为保留树木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减少营养竞争,促进保留树木的生长。

1.7 卫生伐

卫生伐一般会与其他抚育方式结合进行。一般遭受过火灾或者病虫害的林区需要进行卫生伐,以营造林区内健康的、利于树木生长的环境。卫生伐顾名思义主要是清除林内病树、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过火木等,保证林区的卫生清洁。

2 森林抚育的作用

2.1 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与数量

森林抚育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使林区树木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通过及时清除林区内的杂草、灌木、病树、长势不良的树木、霸王树等方式,为保留树木提供更大的营养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营养竞争,同时根据目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保留合适的密度,光照条件也得到改善。综上所述,由于这些影响树木生长条件的改善,森林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周期缩短,质量得到提高,使森林提供木材的综合能力得到总体的提升,经济效益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2.2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可以将清除的霸王树、散生木、枯死木及修剪的树枝供给相关企业,进行再利用。在森林的稀疏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淘汰树木,如果进行合理的抚育,对这些长势不好,终将被淘汰的树种进行适度抚育,长成可用的中小径木材,这样就会获得较大数量的木材,减少了自然稀疏造成的大量树木死亡并无法利用的损失。同时,经过人工抚育,也可以及时调整林分密度,从而促进保留树木的生长。

2.3 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相关统计可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与森林的结构、类型及公顷积蓄量都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子,采取相应的抚育措施,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2.4 提高林业职工收入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污水的作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生物强化技术;污水处理;作用

生物强化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之一,这种废水处理方法可以通过特殊菌种的新陈代谢,将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分解、吸收,以此来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与物理和化学处理手段相比,生物手段处理废水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而生物强化技术更是体现出了易操作、针对性强等独有的优点,因而在近年来成为了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向自然菌群中投加具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来增强生物量,以强化生物量对某一特定环境或特殊污染物的反应。投入的菌种与底质之间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二、生物强化技术作用原理

生物强化技术中,投入的菌种与基质的作用方式主要是直接作用和共代谢作用两种:

1、直接作用

通过驯化、筛选、诱变、基因重组等技术得到一株以目标降解物质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并向处理系统中投入一定量的该菌种,以达到去除的效果。目前,直接作用所使用的菌株大多是通过质粒育种以及基因工程构建得到的。

1.1质粒育种:将两种以上的微生物,以细胞融合的方式,使工体菌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内,从而培育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新菌种。例如,将能够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的质粒,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转移到能够降解脂烃的菌体中,所得到的菌珠便能够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烃四种物质

1.2基因工程构建:基因工程构建法是通过人工手段把需要的供体 DNA 提取出来,进行切割、重组,然后将重组体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以便外来的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复制扩增和表达,而后进行重组体克隆筛选和鉴定,最后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從而获得新品种。

2、共代谢作用

对于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微生物无法直接将其作为碳源及能源生长,但是能在一定条件下将其降解,使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而降低其有害性。共代谢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2.1菌株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二级基质共同氧化,其作用原理是微生物将一级介质作为能源或者碳源,进行新陈代谢,并产生特定的酶。进一步利用酶来实现对二级基质的降解。但是有时单一的碳源无法满足微生物的代谢需要,因而必要时可补充碳源。

2.2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有些污染物的降解要依靠两种甚至更多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因为有些微生物对一些污染物进行降解后,只是制造了一些氧化物,而自身并没有生长,而这些氧化物最终又被另一种微生物降解,从而彻底除去污染物

2.3休眠细胞对污染物的降解。当一级介质不存在时,微生物往往会处于休眠状态,而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在含有不同有机物的污水中所产生的酶是不同的,而这些污水中的酶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往往会使废水中的不同有机物得到降解。

三、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1、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

焦化废水往往成分及其复杂,无机物和有机物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难以降解的物质,因而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难降解工业废水。目前主要通过投放高效菌种,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法等微生物强化技术来实现焦化废水的处理。

2、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

有机染料被广泛应用,因而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往往很大,以往,主要采用好氧生物膜法来处理印染废水,很难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高效脱氧色菌和 PVA 降解菌接踵厌氧 - 好氧处理系统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时,生物膜形成速度加快,作用效率高、稳定性好。可见生物强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也应当得到广泛的应用。

3、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制药废水

近年来,以混合菌种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逐渐得到了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单一菌种相比,混合菌体现出了更强的降解能力,特别是降解速度、降解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稳定性和抑制其他杂菌入侵的性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特性是任何单一菌种所无法替代的。

总而言之,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效率较高,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逐渐的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对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很多污水处理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一些新型的菌株逐渐在污水处理中体现出良好的性能。我们应注意吸取最新的生物强化技术信息,勤于创新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立伟, 赵兴龙, 林李娟, 陈福霞.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0(4):1.

[2] 信欣, 王焰新, 叶芝祥, 氧依金, 张雪乔.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高盐有机废水 [J]. 水处理技术 .2011(34):66.

[3] 解宏端, 马溪平. 生物强化技术提高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J]. 中国给谁排水 .2011(15):90.

技术作用 篇1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产业技术联盟,技术进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和创新两方面。创新是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每个企业保持繁荣和增长的关键。创新既可以为企业进行现有的各种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价值, 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新对不同的物资资源投入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长, 同时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地膨胀。基于以上种种因素, 任何企业都很难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绝对优势, 因此, 企业想要有更强的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 就必须设法去获得外部的技术和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 产业技术联盟就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产业技术联盟对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 以此来表明产业技术联盟在技术进步方面的运行机制, 同时通过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与运用产业技术联盟来促进技术的进步,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此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产业技术联盟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产业技术联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 并且目标是致力于技术创新的组织行为。广义指产业技术联盟既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 同时也包括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之间, 他们为了实现某一技术创新战略目标而以此组建成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它强调的是联盟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

产业技术联盟表现出的是一种组织间的关系形式, 不仅可以发挥联盟松散组织的灵活性, 不断地整合内外部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基础进行创造性发明, 而且还可以依托联盟企业这个强大的后盾以及有效的联盟管理机制, 利用联盟企业各自的科研机构和关系网络, 把握前沿技术, 迅速地整合各种力量, 开发出适用市场与有竞争力的技术, 技术就是在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庞大的技术创新体系的R&D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进步。因此, 它们表现出一种依附发展关系, 即联盟的R&D行为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技术进步为目标, 技术进步依托产业技术联盟中的创新体系对它的作用机制得以快速的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对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聚合机制、学习机制、集群机制、协同共生机制、社会资本机制。

三、产业技术联盟对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

(一) 聚合机制

产业技术联盟聚合机制的一般过程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产业技术联盟聚合各个企业的创新资源, 使其能够更有效突破技术创新阀值、充分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分担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进而促进技术进步。

1.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有效的突破技术创新阀值来促进技术进步

阀值理论表明, 如果企业的创新活动要产生创新成果, 其中, R&D的人员与投入必须超过某一阀值 (临界值) 。一个企业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同其他企业组建成产业技术联盟, 聚合联盟内各企业的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投入、技术积累以及专用设备等, 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创新阀值, 进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的进步。

2.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来促进技术进步

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想要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必须要使它的研究开发活动达到一定的规模。产业技术联盟能够通过聚合联盟内各个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力量, 使联盟内伙伴的创新资源能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资源配置。在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创新体系主体下, 研究开发的规模扩大, 有效发挥了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增强了技术创新的效率, 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 促进技术进步。

3.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分担技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来促进技术进步

一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本很

大, 而且伴随着极大的技术创新风险, 尤其是一些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不得不支付庞大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的资产投资, 这就使许多企业面对这种情形都对技术创新活动望而止步, 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停留在低迷状态, 导致技术进步缓慢。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分担庞大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的资产投资, 降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使原本低迷的创新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在创新的进程中不断地促进着技术进步。

(二) 学习机制

产业技术联盟的学习机制主要过程为: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 实现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学习, 并实现学习的速度效应。

1. 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技术进步

新技术的突破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融合, 单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学科的关键技术, 企业面对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将会产生技术瓶颈, 使得技术创新进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企业在产业技术联盟这个体系下, 就能够互相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 相互学习弥补各自的技术弱点, 顺利地突破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技术瓶颈, 实现技术进步。

2.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实现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学习来促进技术进步

一种技术不仅包括显性的, 还包括隐性的。

尤其当企业拥有隐性技术的时候, 其他企业想要获得这种隐性技术是相当困难的或者说获取成本极大。产业技术联盟通过使不同企业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研究人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进行广泛的共同磋商和实践, 从而使合作企业从中获得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而难以获取的技术。通过组织学习为其他企业的创新过程提供新的理念、新的活力和新的技术, 使企业的技术得到进步。

3. 产业技术联盟通过实现学习中的速度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的革新速度很快,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创新活动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不至于使自己的创新活动成果跟不上市场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的速度。产业技术联盟创造了一个便于知识分享与技术交流的宽松环境, 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联盟成员的联系。这就加快了企业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速度, 为自己的技术创新创新活动提供了及时有效资源, 加快了各自的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了技术进步。

(三) 集群机制

产业技术联盟集群机制的过程是指:各个企业之间通过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增强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使联盟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从而引起技术的进步。

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也被称之为溢出效应, 即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与收益并不完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应出来, 而是可能自动地外溢到其他生产企业或者消费者手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其实就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 创新的产出:技术成果。由于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外部性效应, 使其他企业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共同主体下, 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 使得每个企业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发动了联盟各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还通过使创新收益上升、创新成本下降、创新周期缩短、创新风险降低, 使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得到提高, 进一步激励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引起技术进步。

(四) 协同共生机制

产业技术联盟的协调共生机制过程主要为:由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由于创新能力的不足与创新资源的匮乏, 通过组建产业技术联盟, 实现资源共享与技术整合, 以此来进行技术创新, 进而促进技术进步。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 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特征, 所以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现实中, 每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是十分艰难的。产业技术联盟体系能够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资源缺乏的问题, 使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资源共享, 同时联盟体系能够不断地进行技整合, 使它们能够利用各自的资源, 协同共生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在联盟的创新体系下, 通过技术创新活动突破技术的新阀值, 使新系统产生1+1〉2的协调效应, 促进技术进步。

(五) 社会资本机制

产业技术联盟的社会资本机制主要是指:产业技术联盟与企业、其他产业技术联盟之间的技术知识的转移机制, 通过科研人员的流动或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系, 从而获得相关的技术, 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进而促进技术的再次进步。

所谓社会资本指的是建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 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产业技术联盟在促进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其他产业技术联盟或企业通过社会资本方式获取产业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成果, 在这个基础上依靠自身的研究能力进行二次创新, 使得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由于产业技术联盟拥有比单个企业更多的社会资本, 它能够很快地获取单个企业二次创新中的技术成果, 并进一步进行新的二次创新, 进而又一步推进技术进步。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产业技术联盟对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的系统分析,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在激励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效应。它在技术创新方面展现出了比任何单个企业都具有的独特的创新活力, 因此产业技术联盟应该得到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 切实地运用好它对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机制, 将会引起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技术联盟因有强大的创新动力与丰富的创新成果, 受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要充分地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的优势, 必须加强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机制。联盟的组建是以一种松散式的组织形式存在的,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牵扯的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企业关注的问题, 在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这方面得问题, 尽量能使每个企业都能以最大的积极性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同时并不是任何的企业之间都能组建成产业技术联盟, 而是互相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各自基础等。因此在产业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上必须要充分的考虑与综合企业各方面因素, 这样才能使产业技术联盟达到一个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生延超.技术联盟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李万斌.产业技术联盟的成因与自主创新[J].创新科技, 2008 (6) .

[3].吕键.我国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主要成因与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34) .

上一篇:数控线切割加工机床下一篇:场地施工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