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学评分

2024-10-07

神经学评分(共8篇)

神经学评分 篇1

新生儿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且发病率较高, 且主要以缺血性脑病为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脑损伤由多种缺氧、想缺血等因素引起, 且严重患儿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及智力发育障碍, 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脑损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预后较差[1]。因此, 临床上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新生儿脑损伤尽早诊断和评价。但是,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脑损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及评价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儿诊断,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预后较差, 部分患儿由于缺乏理想的评价方法使得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近年来, 神经学评分在新生儿脑损伤中广为使用, 且效果理想,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治疗预后, 对患儿神经功能及智力发育有一定帮助[3]。为了探讨神经学评分在脑损伤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脑损伤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脑损伤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设置为实验组, 患儿中男31例, 女19例, 患儿年龄为38~41周, 平均年龄为 (39.7±0.6) 周, 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脑损伤临床诊断标准, 且患儿经过颅脑CT得到确诊。选取同期入院的50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 患儿中男30名, 女20名, 患儿年龄为38~41周, 平均年龄为 (39.5±0.7) 周。患儿家属对实验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 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出生后早期均进行神经学评分, 评分内容主要包括5个项目, 即:行为能力 (包括6项) 、被运肌张力 (包括4项) 、主动肌张力 (包括4项) 、原始反射 (包括3项) 、一般评估 (包括3项) 等。每项0~2分, 总分40分, 低于35分患儿异常[4,5]。

根据神经学评分两组患儿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治疗,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的生长发育训练方式, 实验组患儿则采用不同的干预治疗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利用视、听、抬头以及四肢训练的新生儿训练方法, 当患儿处于婴儿期时加强患儿记忆及运动训练, 对于高危新生儿则可以联合高压氧治疗, 必要时进行附加刺激治疗, 如:听觉、视觉、触觉等。研究中, 在患儿早期干预治疗过程中均对患儿进行深入沟通, 并且均获得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额, 从而让患儿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的家庭进行训练[6]。对两组新生儿的大运动发育及姿势发射建立时间进行比较了分析两组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快慢存在的差异性[7]。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NBNA评分异常百分比情况; (2) 观察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的NBNA评分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统计学软件分析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采用 (±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NBNA评分异常百分比比较

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出生一周32例NBNA评分异常, 异常率为64%;出生4周5例NBNA评分异常, 异常率为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出生一周NBNA评分异常率为8%;出生4周NBNA评分异常率0%) , 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的NBNA评分情况

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出生1周NBNA评分为 (29.7±5.4)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39.1±1.3) 分 (P<0.05) ;两组出生4周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出生4周NBNA评分显著高于出生1周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儿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 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等, 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和工作[8]。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9]:我国因为脑损伤发生的脑性瘫痪几率在0.1%~0.3%。目前,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脑损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新生儿诊断和评价,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部分患者评价过程中甚至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10]。

此次研究中, 两组新生儿独坐、爬、坐位平衡以及降落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新生儿抬头、独坐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由此看出:神经学评分能够给予脑损伤患儿正确的治疗指导, 保证期良好的发育功能。因此, 对于脑损伤新生儿来说, 应该尽早采用早期神经学进行评分, 正确的了解患儿脑损伤情况, 并根据评分结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对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神经系统发挥具有重要的康复作用。但是, 临床上对于早期采用神经学评分效果不理想者则应该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共同评价, 帮助患儿及时确诊, 发挥评价方案优势, 达到优势互补, 避免患儿受单一评价指标影响而制定不科学的治疗方案, 影响患儿治疗预后[15]。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出生一周NBNA评分异常率为64%;出生4周NBNA评分异常率为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对于确诊的脑损伤新生儿应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 且患儿治疗时应该加强其护理, 具体如下: (1) 患儿治疗前护士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学习, 加强护士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 提高每一位护士的专业技能, 让护士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规范的护理行为, 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精神, 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2) 对于手术治疗患者, 应该将手术过程中的相关详细工作完整的记录下来, 采取标颜色和打勾的方式进行, 并根据每一位患儿治疗方案详细书写, 保证记录内容具有完整性和针对性, 且记录内容不能够被随意的修改等; (3) 新生儿住院后, 对于采取何种护理方案、治疗措施等均需要监护人同意, 签名, 待同意后告知其评分方法, 评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目标等, 让患儿家属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配合率和满意率, 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综上所述, 脑损伤新生儿早期进行神经学评分效果理想, 能够为制定有效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更加有利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学评分 (NBNA) 在脑损伤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脑损伤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设置为实验组, 选取同期入院的50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4周后进行神经学评分, 测定新生儿大运动发育时间以及姿势反射建立时间等, 比较两组评分结果。结果 实验组出生一周32例NBNA评分异常, 异常率为64%;出生4周5例NBNA评分异常, 异常率为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出生1周NBNA评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出生4周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出生4周NBNA评分显著高于出生1周 (P<0.05) ;两组新生儿独坐、爬、坐位平衡以及降落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新生儿抬头、独坐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脑损伤新生儿早期进行神经学评分效果理想, 能够为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神经提供发育等制定有效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更加有利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神经学评分,脑损伤,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晏长红, 江英, 刘红霞, 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TNF-α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 2011, 32 (9) :1127-1128.

[2]靖芳, 李芳君.脐血神经生长因子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2) :1335-1338.

[3]徐芝兰, 丘小奎, 韦巧珍.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预测高胆红素脑损伤的意义[J].广西医学, 2013 (4) :450-452.

[4]靖芳, 李芳君.脐血神经生长因子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2) :1335-1338.

[5]李素, 杨少芬, 黄韬, 等.神经行为测定在发生胎儿窘迫的新生儿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6) :949-950.

[6]Bhmer AE, Oses JP, Schmidt AP, et al.Neuron-specific enolase, S100B,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levels as out-come predictor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Neurosurgery, 2011, 68 (6) :1624.

[7]谢鹏, 谭竞华, 潘玲琳, 等.高危儿筛查在婴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7) :109-110.

[8]冉雄, 王航雁, 徐庆玲.不同剂量肉毒毒素A和/或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动态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4) :198-199.

剖析归类 巧学神经调节 篇2

一、巧识反射弧组成

例1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c][d][e][Ⅰ][Ⅱ]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识图可知e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故A项正确。切断b,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故B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得多,故C项错误。Ⅰ处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所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Ⅱ处为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所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故D项错误。

答案 A

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识别反射弧的组成。识别反射弧的组成关键是辨认感受器和效应器:①看突触: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图

这是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就是突触,兴奋只能从前往后传递,所以与前面相连的是感受器,与后面相连的是效应器。②看神经节: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传出神经上无神经节,与传入神经相连的就是感受器。③看脊髓:当图中有脊髓的前后角出现时,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就是感受器。

二、牢记电位产生机理

例2 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b][0 1 2 3][40

20

0

-20

-40

-60

-80][时间/ms][膜电位/mV][刺激]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大量K+顺浓度梯度外流,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由于大量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使得细胞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由图中可知,在受到刺激前两种海水的曲线起点相同,可以看出两种海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项正确。当受到刺激后,a海水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可是b曲线没有,因此曲线a为正常海水,曲线b为低Na+海水,故A项正确。正常海水和低Na+海水静息时,膜外Na+浓度都是大于膜内Na+浓度,故C项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大量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项正确。

答案 C

点拨 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40

0

-55

-70][时间/ms][膜电位/mV][0 1 2 3 4 5][刺激][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峰电位]

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此时K+顺浓度梯度外流,不消耗能量。

去极化:当极化现象减弱时的过程,如上图所示,电位由-70 mV变为0 mV的过程,此时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反极化: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状态,如上图所示,电位由0 mV变为 +40 mV的过程,电位达到峰值,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的状态。此时Na+通过Na+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复极化:由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即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此时K+通过K+通道顺浓度梯度外流,不消耗能量。

最后通过Na-K泵的作用将Na+ 、K+分布复原,保持细胞的兴奋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三、传导传递要区分[细胞体][轴突][甲乙][ A][B]

例3 右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A点时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边的神经元的胞体,不能传到右边的神经元,则甲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向左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兴奋可以由右边的神经元传到左边的神经元,甲、乙电流表的指针都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故选B项。

答案 B

点拨 指针偏转类题型也是高考常考题型。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随着刺激部位的不同(在电流表的左侧/右侧/中间),电流表连接的部位的不同(两端都连接在膜内/膜外/一端膜内,一端膜外/两端都连在同一个神经元/两端连在不同的神经元),电流表指针偏转变化也不一样。审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不同。

四、神经递质要小心

例4 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故A项正确。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由于没有兴奋的产生与传递,所以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B项错误。突触小体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为杯状或球状,突触小体中含有很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故C项正确。受到刺激时,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靠拢,小泡膜与前膜融合,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向突触后膜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B

神经学评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 均为首次发病, 发病时间<72h。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研究指导原则》[2]及全国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标准, 属于中风病痰瘀阻络型者。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梗死;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

1.2 临床资料

将入选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56岁~76岁 (64.5岁±7.6岁) ;病程4h~72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 [1]:轻度 (0~15分) 15例, 中度 (16分~30分) 26例, 重度 (31分~45分) 19例;伴有高血压病29例, 糖尿病26例, 冠心病16例。对照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年龄54岁~79岁 (65.7岁±8.3岁) ;病程6h~72h;NDS评分:轻度13例, 中度29例, 重度18例;伴有高血压病25例, 糖尿病24例, 冠心病2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清除自由基、脑保护、改善循环、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 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d。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 (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公司) 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液250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30d。

1.4 观察指标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学、血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进行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供障碍或脑组织缺血, 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2]。其发病机制复杂, 可能与脂质代谢障碍、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释放、血栓形成及脑血管狭窄、闭塞、痉挛等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 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 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目前认为, 在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 其脑血流供应已减少到不能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电活动, 但暂时尚能维持细胞的生存。所以, 若适时改善半影区的血流灌注、增强细胞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反应或减轻内源性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 就可能使脑细胞不进展至死亡而恢复正常功能。因此, 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是积极进行急性期抢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血瘀内阻, 血行不畅, 气机不通, 故而百病丛生”。疏血通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龙, 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提取有效活性成分精制而成, 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能。水蛭味咸苦、性平, 功效破血逐瘀。水蛭中的水蛭素为凝血酶抑制剂, 能够与凝血酶迅速结合, 起到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激活作用, 阻断血液凝固过程, 降低血液的黏度, 抗血小板聚集[3]。地龙味咸, 性寒, 功擅活血祛瘀通络。地龙中有效成分蚓激酶具有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原作用。蚓激酶也可促进胶质细胞生长, 抑制凝血酶的细胞损害, 对脑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致残率、致死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全方共奏活血逐瘀、通经活络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0%, 优于对照组的63.3% (P<0.05) 。提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脂、血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 (P<0.05) 。提示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对缺血性脑卒中 (痰瘀阻络型)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 (痰瘀阻络型)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液250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30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0%, 优于对照组的63.3% (P<0.05)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脂、血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 , 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 (P<0.05) 。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疏血通注射液,痰瘀阻络型,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Niu L, Zhou J, Huang Y, et al.Db-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promotes axon regeneration and motor function recoveryi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rats[J].Neurol Indis, 2010, 58 (2) :195-200.

[3]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神经学评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共182例。其中,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13例和69例;年龄在26~81岁范围内, 平均年龄为 (53.7±8.4) 岁;脑梗死135例, 脑出血47例;按照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 中Bamford的分型法对本次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分型, 并经头颅MRI和 (或) CT证实后, 完全前循环梗死 (TACI) 13例、部分前循环梗死 (PACI) 108例、后循环梗死 (POCI) 61例。

1.2 评分方法

开始前对所有评定者进行各量表的评定培训。

1.2.1 量表评定

(1) 患者入院当天和入院两周后由医师和护士各1名分别对同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NIHSS、CNDS的评定;检查后2h, 由该医师再次进行上述检查。 (2) 发病3个月后:先由1名护士通过电话随访进行CNDS的评定, 并通知患者在2d内到医院进行随访, 由1名医师再次进行NIHSS、CNDS、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和改良的Rankin评分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s, m RS) 的评定。

1.2.2 评价指标

(1) 信度分析:重测信度、评定者间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不同评定方式间的信度。 (2) 效度分析:结构效度、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1.3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记录数据, 经EXCEL软件将数据录入、整理后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定值

入院当天与发病2周的CNDS结果分别为 (14.1±12.4) 分、 (10.9±9.2) 分、 (7.1±6.6) 分, 具体者不同OCSP分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见表1。

2.2 信度分析

重测信度条目的Kappa值在0.605~0.903范围内,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评定间信度条目的Kappa值在0.542~0.895范围内,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评定方式间信度条目的Kappa值在0.386~0.735范围内,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2。

注:三者各评分指标对比P<0.05, 差异显著

2.3 效度分析

入院时与发病两周的CNDS结果与NIHSS评分结果呈正相关关系,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3。

注:对比P<0.05, 差异显著

3 讨论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的预后分类”正式定名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5,6]。近年来, 脑血管病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使脑血管病患者致死率逐渐降低, 但残疾率却不断上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而脑皿管病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并被当作是脑卒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7,8]。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为250/10万, 已成为中国人口中第二大死亡原因, 第一大致残原因, 近年来学者利用不同方法对脑卒中预后进行测量[9]。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是导致脑梗死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有关研究发现慢性高血压症状[10], 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脑内小动脉硬化症状表现, 还可以导致其颅底部位产生较大动脉粥样硬化现象[11], 这就不断加速了患者颅外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的恶化, 严重损害了动脉自动调节与维持功能以及侧支循环情况, 但是颅底出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同时也是造成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陈运平等[12]的研究中, 亦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信度和效用进行评价, 亦得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内部一致性信度高, 而对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的结构效度表现表现较佳,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将我院182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平分为A组与B组, 分别进行中药内服联合中药洗剂外用治疗与仅适用中药内服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入院当天与发病2周的CNDS结果分别为 (14.1±12.4) 分、 (10.9±9.2) 分、 (7.1±6.6) 分;CNDS的信度评定值,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与发病2周的CNDS结果与NIHSS评分结果呈正相关关系,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 CNOS内部结构较好, 评定结果与脑卒中预后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且具有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的功能, 可以用来评定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卒中, 但并不敏感。

神经学评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胶南市人民医院儿科56例HIE患儿, 男女分别为30例和26例。56例患儿中, 轻度HIE 21例, 中度HIE 23例, 重度HIE 12例。对照组的27例研究对象是选择相同医院同期分娩的、无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和窒息史的正常足月新生儿, 两组患儿在体质量、胎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组间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 标本采集和保存:对照组和HIE组均于生后24 h, 第3~5天, 第7天采集股静脉血3~4 mL, 3000 rpm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1 mL, 储存于-20℃冰箱内待测; (2) 标本测定: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NSE的水平, 试剂盒由由瑞士罗士公司生产, 仪器为瑞士罗士公司产Elecsys2010全自动分析仪; (3)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 :由新生儿行为培训班结业人员测查, 采用法国阿米尔-梯桑 (AmielTison) 新生儿神经运动测定方法和美国布雷寿顿 (Brazel-Tison) 新生儿行为估价评分的优点,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建立一种评估窒息儿预后的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F检验) 和q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临床分度的HIE组与对照组血清NSE比较:临床分度HIE组血清NSE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1) , 具体见表1。

2.2不同程度临床分度的HIE组患儿的NBNA变化:见表2。HIE各组NBNA均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1) 。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源于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 每1000个活产足月儿约有6个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个死亡或遗留严重残疾, HIE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认为是炎症损伤、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占脑内可溶性蛋白质的1.5%, 特异性的存在于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胞质中的可溶性蛋白质, 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NSE与非神经性烯醇化酶之间无交叉反应, 而且不与肌浆蛋白结合, 较易释放出来, 且在体液中较稳定[3]。这些性质决定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生化指标。

本研究统计学分析显示HIE各组患儿血清NSE浓度均在生后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生后24 h, 第3~5天, 第7天三个时间点上NSE浓度均随着病情加重而相应升高。因此我们认为血清NSE能较好的反映新生儿HIE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是反映脑损伤的灵敏可靠指标。同时, 我们还发现HIE各组NSE水平在生后24 h内达峰值, 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 中、重度HIE的脑损伤机制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 脑灌注不足造成乳酸堆积, 形成继发损伤而加重神经元损伤。而在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中, 在轻度组与对照组之间NSE浓度比较存在差异, 说明NSE可以作为脑损伤敏感的反映指标和早期脑损伤的评价指标。而在对NSE浓度的动态检测中, 重度HIE组第7天NSE浓度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 表明脑损伤持续存在, 提示预后不良, 因此NSE也是判断HIE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注:○表示与上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上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示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注:○表示与上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上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示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法 (NBNA) 是我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科研协作组建立的一种评估窒息儿预后的方法。本研究统计学分析显示HIE各组患儿二个时间点上NBNA值均随着病情加重而相应降低, 发现HIE组NBNA值较对照组明显较低, 且与HIE病情程度成负相关, 结果表明新生儿轻度HIE预后较好;中度HIE组NBNA值在12~14 d后虽已升至36分以上, 但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重度HIE组NBNA值在第12~14天仍大部分<35分, 说明窒息缺氧时间越长, 病情越重, 对脑损害越大。根据本研究说明NBNA可作为早期脑损伤的特异敏感评价指标, NBNA也是判断HIE疗效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本研究发现NSE、NBNA是量化评价HIE脑组织损伤的良好指标。在HIE的早期即发现有脑损伤, 对于临床医师及早对患儿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减少患儿的后遗症, 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 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浓度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 (NBNA) 的动态变化以及二者与脑损伤程度相关性及其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胶南市人民医院儿科56例HIE患儿和27例正常新生儿, 分别在生后24 h, 第35天, 第7天采集股静脉血, 分离血清, 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中NSE浓度。结果 临床分度HIE组血清NSE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1) , HIE各组NBNA均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1) 。结论 血清NSE浓度变化与新生儿HIE程度呈密切正相关, 与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呈负相关;血清NSE浓度变化与NBNA评分是评估新生儿HIE时脑损伤的早期特异敏感指标, 对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

参考文献

[1]沈璟.浅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现代妇女 (医学前沿) , 2014 (7) :30.

[2]崔彦存, 刘翠青.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新进展[J].河北医药, 2012, 34 (8) :1237-1239.

神经学评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研究对象均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3], 依据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100例, 其中男58例, 女42例, 年龄40~77岁, 平均 (56.9±11.2) 岁, 发病到处理时间为4~13 h。OREM自理模式组100例,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1~79岁, 平均 (57.5±12.3) 岁, 发病到处理时间为5~12 h。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通过痰培养、肺部听诊和血常规检查均无肺部感染、肺部疾病。两组脑出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要对脑出血患者个人的一般资料、发病原因、术后的意识、肢体活动、语言功能、心理情绪、家庭支持等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为患者制订相应的自理需要计划。保持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之间正确的关系, 为患者准确确认何种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满足脑出血患者的自理需要水平。通过对患者自理能力的评估, 护理人员制订完全补偿护理措施、部分补偿护理措施和支持教育计划, 通过相应的护理活动, 促进脑出血患者尽快达到自理水平。

1.2.1 完全补偿性护理措施

主要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阶段进行, 患者由于麻醉药物没有代谢完全, 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或者是脑水肿正出现、加重状态, 患者的意识不是十分清醒, 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患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程的护理, 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主要是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病情巡视和临床状态的观察, 帮助患者摆正正确的体位, 一般情况下是患者头偏向一侧, 将床头抬高15°~30°, 利于呼吸, 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发生率。

1.2.2 部分性补偿性护理措施

患者在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血肿对于神经细胞压迫得到明显缓解, 患者已经具有了部分的缓解能力。此时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鼓励和健康引导, 帮助患者充分地认识脑出血的预后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绪上的变化和波动可能影响病情和机体的康复, 正确地认识脑出血的病情发展过程和治疗的基本原理, 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面对疾病的自信心, 提高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

1.2.3 支持教育

脑出血病情凶险, 预后恢复过程较长, 患者心理上可能出现焦虑、烦躁、悲观等不良的心理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通过针对患者不同阶段自理能力的评估情况, 充分了解到脑出血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并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脑出血手术治疗后的自我护理、注意事项、家庭情感支持等, 从而促使患者的家属了解到脑出血术后一些并发的危险因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者杜绝其发生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和Glasgow昏迷评分 (GCS)

1.3.1. 1 NIHSS评分

评分标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意识水平指令、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功能、构音障碍、忽视症情况进行评价, 按照各项进行评分, 分数越高,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

1.3.1. 2 GCS评分

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主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三项评分之和表示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情况, 总计3~15分, 分数越低, 表示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6]。

1.3.2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脑水肿、感染、消化道出血、肢体废用综合征、抑郁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和GCS评分情况

OREM自理模式组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Glasgow昏迷评分

2.2 两组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OREM自理模式组复发、脑水肿、感染、消化道出血、肢体废用综合征、抑郁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OREM自理理论是美国护理专家OREM在1971年提出来的, 其认为自理护理模式重点在于自我的护理和保健意识, 并可以增强脑出血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8]。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提供完整的、部分的补偿护理, 并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提供自理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从而帮助脑出血患者克服困难, 促进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 总结适应自身的自我护理方法, 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真正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9,10]。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100例和OREM自理模式组100例, 其中常规护理组主要是针对脑出血术后采取基础性的护理措施, OREM自理模式组主要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完全补偿性护理措施、部分性补偿性护理措施、支持教育。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 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其在中老年中的发生率较高[11,12]。意识障碍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本身、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脑组织水肿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脑功能紊乱。脑出血术后初期患者可能意识不清, 无法保持正确的体位、有效的翻身和排痰。正确的体位不仅有利于呼吸运动, 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肺部通气, 提高氧气供应[13,14]。翻身一般每2个小时帮助患者翻身1次, 对于意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首先将患者从仰卧位向左侧45°转动, 2 h后在回归到仰卧位, 然后在翻身到右侧45°, 反复逐步交替[15,16]。并且注意观察患者背部皮肤的变化, 如果出现潮湿、红肿等淤血现象, 及时进行调整体位, 进行翻身, 并且根据临床特点通过微湿润毛巾进行擦拭和按摩。一般拍背每次15~20 min, 2~3次/d,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整频率和次数。注意进行单间隔离, 对患者使用的物品进行隔离和消毒处理, 加强病房内的空气和物品消毒, 进行定期细菌培养。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如果身体保持某个体位, 长时间会对局部组织造成过度挤压, 从而出现压疮, 进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性。进行及时有效的翻身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压迫, 降低压疮的发生率[17,18]。脑出血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基本无法自理, 呼吸道内有痰液聚集, 无法咳出。长期存在会阻塞呼吸道, 诱发感染发生[19,20]。护理人员要定期帮助患者叩击背部, 采用空心掌, 腕部保持放松, 从肺底部逐步向肺尖部快速而且有规律地对背部进行叩击, 从下向上, 从内侧向外侧, 最后对患者的支气管方向进行叩击, 从而帮助患者痰液的排出[21,22]。脑出血患者痰液往往无法排出, 患者又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吸痰成为重要的排痰方式。由于气管内过于干燥, 可能对气管壁纤毛运动能力造成影响, 同时气管内过于干燥还会造成黏膜损伤, 诱发炎性反应[23,24,25]。患者术后注意禁食, 进行胃肠减压,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胃管内胃液颜色和大便颜色判定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 如果出现, 应通过静脉通道给予止血药物。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促使患者正确认识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患者逐步地进行自我护理活动的增加, 也是一个促进术后功能恢复、提高自理生活能力的过程。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被动的功能性运动屈肘、伸肘、屈膝、抬腿等, 对于背部无法运动的部位进行局部的按摩, 从而促进机体血液循环的恢复。如果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性地下地行走训练。另外护理人员要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水平, 尽可能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通过比较表明, 两组脑出血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平均处理时间、出血部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OREM自理模式组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提示通过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OREM自理模式, 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损伤症状, 促进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另外OREM自理模式组脑出血患者术后复发、脑水肿、感染、消化道出血、肢体废用综合征、抑郁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提示OREM自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应用之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水平奠定了基础。

神经学评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12月本院ICU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危重患者150例。排除标准:包括多发伤、家属采取放弃治疗态度、转院者, 或入住ICU小于24h者, 有其他基础疾病加重病情者。符合标准者共94例, 男65例, 女29例。其中颅脑损伤44例 (46.8%) , 脑梗死10例 (10.6%) , 蛛网膜下隙出血10例 (10.6%) , 脑出血30例 (31.9%) 。年龄17~85岁, 平均 (55.1±17.7) 岁。所有患者在入住ICU的24h内进行APACH EⅡ评分, 评分以各项指标最差值计算。

1.2 方法

以入住ICU 28d为观察终点, 将患者分为病死组和生存组, 比较其AP ACH EⅡ分值, 将患者分为低分组 (≤11分) 和高分组 (>11分) 。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独立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

低分组血糖明显低于高分组, 且低分组病死率明显低于高分组。见表1。

2.2 生存组与死亡组血糖水平与AP ACH E

Ⅱ评分的比较生存组AP ACH 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 血糖明显低于死亡组。见表2。

3 讨论

3.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临床危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多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 应激性高血糖非常普遍。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分泌增加[1,2]、细胞因子大量释放[3]和胰岛素抵抗[2,4], 高血糖可引起机体水代谢及内环境紊乱, 损害免疫功能, 容易导致感染发生;且高血糖对神经系统恢复不利, 加重脑损害。本文结果显示, 低分组患者入组时血糖水平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高分组, 血糖值高提示患者病情重, 预后差。

3.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AP ACH EⅡ评分与血糖的关系。

AP ACH EⅡ评分系统由急性生理评分 (AP S) 、年龄和患者起病前的慢性健康状况 (CPS) 三部分组成, 根据APACH EⅡ评分分值高低对病情进行预测, 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系统, 此方法同时兼顾了患者的全身生理学指标、实验室检查和既往健康状况。也有报道AP ACH EⅡ评分可以作为判断神经危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5]。本研究结果显示, 生存组AP ACH EⅡ评分明显高于病死组。

中枢神经系统危重患者致残率高, 医疗费用高。探讨血糖与AP ACH EⅡ评分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危重患者早期作出病情评定和制定医疗护理计划, 合理应用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R obinson L E, V an Soeren M H.Insulin resistance andh y pergly cemia in criticalillness:role ofinsulin in gly cemic control[J].AACN, 2004, 15 (1) :45-62.

[2]M arikPE, R aghavan M.Stressh y pergly cemia, insulin and immunomodulation in sepsis[J].Intensive Care M ed, 2004, 30 (5) :748-756.

[3]M ontoriV M, Bistrian BR, M cmahon M M.H y pergly cemia in acutely illpatients[J].JAM A, 2002, 288 (17) :2167-2169.

[4]G ao Z, H wang D, Bataille F, et al.Serine phosphory lation of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by inhibtor KappaB kinase complex[J].J BiolChem, 2002, 277 (50) :48115-48121.

神经学评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2 月-2013 年8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 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证实的患者; (3) 入院时间在发病48 h内[4,5]。本研究排除标准: (1) 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2) 具有精神类疾病患者; (3) 有严重药物过敏或禁忌证患者; (4) 脑出血患者或者出血性梗死患者[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0 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随机数字为奇数者为试验组, 偶数者为对照组, 每组患者150 例。试验组:男79 例, 女71 例;年龄52~68 岁, 平均 (55.3±3.5) 岁;病程1~8 年, 平均 (4.4±2.5) 年。 对照组: 男74 例, 女76 例; 年龄51~69 岁, 平均 (55.8±2.9) 岁;病程1~10 年, 平均 (4.7±2.1) 年。300 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6 例, 伴糖尿病者12 例, 合并冠心病者2 例, 致偏瘫者67 例, 有长期饮酒史者47 例。患者的精神意识均比较清楚。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120 例, 中等教育144 例, 初等教育30 例, 未受教育6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护理, 一般环境护理干预及基础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清洁护理等) 。

1.2.2 综合性护理试验组患者在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1.2.2.1 环境及舒适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 安静舒适的环境能改善患者心情。应当避免嘈杂, 以免患者滋生烦躁情绪。保持患者所在病房整洁卫生, 温度和湿度适宜, 保持充足的光线, 床面整洁, 空气清新, 同时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 在卫生间地面要铺设防滑垫子, 避免患者如厕时摔伤。

1.2.2.2 饮食护理住院期间内, 应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食, 积极鼓励患者及时充分地补充营养, 注意少吃多餐。叮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同时应做好饮食的卫生管理工作, 确保饮食安全、卫生、健康。

1.2.2.3 心理护理熟悉掌握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不同病情时的心理状况, 在充分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原因基础上, 帮助患者疏泄不良情绪, 给予患者安慰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在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 向患者介绍临床治疗效果好康复佳的病例, 增强患者信心,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尽量取得较大医从性。

1.2.2.4 健康教育通过住院期间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也可采用床旁教育、一对一教育形式、编制健康教育手册及放映幻灯片供患者及家属观看, 介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注意事宜[7]。

1.2.2.5 护患交流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之间的沟通贫乏以及医护人员的态度问题对此均产生影响。护理人员态度和蔼亲切, 微笑接待患者, 及时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避免误解, 建立互信、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 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增加医从性。

1.2.2.6 康复护理根据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摩擦和刺激,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语言康复、吞咽及生活能力训练, 通过示范、讲解等方法, 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体位和训练步骤等。卧床患者要定期翻身, 防治褥疮发生。训练时要循序渐进, 坚持不断, 要注意负荷量, 避免劳累[8]。

1.2.2.7 预防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大多年老体弱, 呼吸功能可能减退, 医护人员鼓励他们尽量把痰咳出, 同时可协助患者翻身和叩背。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 h内即可发生压疮[9]。因此, 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记录300 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情况等一般资料;观察患者对疾病了解及掌握情况, 并将掌握情况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完全不懂3 类, 掌握= 完全掌握+ 基本掌握;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脑梗死康复情况 (记录治疗后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填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 观察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以确定疾病的治愈康复情况。) 、护理满意度及出院后疾病复发率等指标, 并进行对比评价, 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太差等4 个指标,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

1.4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1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评分减少超过90%, 疗效评定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评分减少46%~89%, 疗效评定为显著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评分减少18%~45%, 疗效评定为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评分减少<18% 为无效。总有效=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试验组对检查时间、治疗情况、疾病知识及自身护理等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 见表2。

2.2 护理满意度情况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6.0%, 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见表3。

2.3 疾病康复情况试验组无效仅10 例, 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无效30 例, 总有效率为80.0%;试验组治疗后脑梗死疾病康复情况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1.538, P<0.001) , 见表4。

2.4 住院及出院后情况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出院后疾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3 讨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 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以及身体的负担, 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心理不良情绪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 出现失眠等睡眠障碍, 失眠后患者氧耗增加, 病情会加重, 对机体的康复不利[11]。这为脑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现如今一些新兴的脑梗死治疗方法逐渐投入临床实践, 在临床治疗的同时, 及时有效的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但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 身体机能大不如从前, 并且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还无法彻底达到痊愈的程度, 目前许多医院进行扩招相关疾病的医护人员, 但由于护理队伍的扩增, 从事人员越来越年轻, 经验有限, 专业技术也有高有低, 护理质量难以保障,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13,14,15,16]。因此, 现如今脑梗死的治疗对护理的需求愈来愈高。针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和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是患者尽快康复的关键[17,18,19,20,21,22]。

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试验组对疾病掌握情况 (掌握率84.0%) 显著优于对照组 (掌握率36.0%) 。经综合性护理后的试验组与仅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 护理满意程度明显增高于试验组 ()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0.0%, 试验组治疗后脑梗死疾病康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 。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出院后疾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显示, 予以综合性护理后, 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提高了对疾病的了解, 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改变明显增大, 疾病治疗有效率提高, 明显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患者不良情绪明显改善, 护理满意度提高, 医患距离缩短, 医从性增高。脑梗死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

上一篇:中医推拿下一篇:新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