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作用

2024-09-12

导课作用(精选7篇)

导课作用 篇1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众多地理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学离不开艺术, 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地理课堂教学也同样讲究教学艺术。

如何改变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 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 从而使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教学导课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 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 往往可以先声夺人, 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 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怎样的导课才是好的, 才是成功的呢?

1. 导课要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巧妙的开讲,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2. 导课要有直观性

新课导入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 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 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新疆》一章时, 我这样导入新课:教室里响起了“库尔班大叔, 你在哪?”的欢快乐曲声, 出示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服饰, 塞外的奇特风光图画, 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中。在这种氛围中, 我提问:“歌曲是哪一个民族的?”“他们生活在哪个省级行政区?”然后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这片遥远而又神奇的土地。”这一切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大大降低了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 紧紧抓住了学生。

3. 导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否则学生就无法接受。

二、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 若教学语言枯燥乏味, 则会使学生渐渐地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赢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1. 教师的语言应饱含感情

世界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 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 多少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但毕竟极其有限, 更多的还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 教师讲课也存在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 一旦进入角色之后, 情绪就会处于最佳状态, 情感饱满激昂, 语言充满激情, 这样的地理教学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得到振奋的美的享受, 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幽默感

教师运用幽默性语言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是友好的、善意的表现。学生在愉悦的笑声中绽开智慧的花朵, 领悟到教师的用意, 既理解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例如:我在讲述死海盐度大时, 讲了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古代一支军队打算把战俘扔进死海中淹死, 可是无论他们扔几次, 战俘总是漂浮在水面上, 于是他们认为这是真主在保佑战俘, 最后就把战俘释放了。通过这个小故事, 学生很容易弄明白战俘总是漂在水面上的真正原因是死海盐度很高水的浮力很大, 人即使不会游泳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就是语言具有的幽默性对教学产生的有益作用。

三、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的体现。地理教学中, 科学设疑置问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准确记忆地理知识, 真正解决地理疑问,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设问

教师在讲述课文之前, 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更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例如:在讲述“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时, 因为课文中没有具体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所以我通过提问创设探究情境:“为什么日本人多住在质地较轻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内?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害和损失, 是否也能够为人类造福?我国也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知道那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这样通过创设一个有层次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有关日本的相关知识。

2. 巧妙启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 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 巧妙启发。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 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 指导学生探究思维;在无疑处设疑, 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

四、教学板书艺术

独具匠心的板书和版图, 既有利于传授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 又能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启迪学生学习的智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组织艺术,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采取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充满美感的措施和手段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中, 教师所扮演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而且是组织者的角色。

1. 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 按照主旋律, 曲调抑扬顿挫, 音节疏密相间, 节奏明快和谐, 各个环节有机相连。整个课堂的节奏体现音乐性, 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

2. 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所授的指示, 学生接受了才实现了教学目标, 否则教师做的就是无用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 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 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收和理解程度。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 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 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 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 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3. 机智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遇到来自教师、学生和外界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 若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 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快速做出反应, 当机立断, 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化被动为主动, 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有一次, 上课时, 突然教室外电闪雷鸣, 乌云滚滚, 下起瓢泼大雨,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分散到外面。这时我灵心一动就借题发挥, 让学生思考说出这种天气现象的符号是怎样表示?降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经过集中又回到课堂上, 既学习了新知, 又复习了旧知识;既教育了学生, 又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总之, 地理教师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综上所述,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机智灵活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导课“六要” 篇2

一、 规则要明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几所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主要是通过课例来研讨“ 问题的有效性”。 其中有一堂课, 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主动,不失为一堂好课。 但其问题的设置相比其他课例而言, 效度不高。 在交流时,许多教师实话实说,让这堂课的执教者和导课者很不服气,使得交流的气氛不大友好。 其实,出现这一状况,究其原因是导课者忽视了本次研讨活动的“ 规则”,也就是主题。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有其目的、意义、规则和要求等。 研究课有其目的,如研究教学目标如何拟定、 教学环节如何针对目标设置等;示范课有其目的,如示范一种教学范式,示范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等;赛课就更不必说了,它有主题、有要求、有程序、有标准。 作为导课者,必须对每一次展示活动或赛课活动的目的、意义、程序等明了于胸,并在这些“ 规则”下进行导课活动,否则,指导出的课例即使很优秀,但因为与“ 规则”相悖,也很难取得成功。

二、 方向要准

《 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导课者就是方向的掌舵人,他不是进行各种细节的打磨,而是帮忙把脉,从整体上把握方向。 在此基础上,学校的磨课团队或者导课者再指导执教者对课例进行修正、打磨。 作为导课者,方向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 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二是教学实施是否凸显了学科特征,如语文课“ 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三是教学特性是否与活动主题一致,如某地在一次小学数学赛课活动中, 明确提出了 “ 现代技术与数学教学 的有效整 合”的主题,这就是方向,作为导课者,必须深度解读这一主体,让自己指导的课例符合这一方向。

三、 准备要足

导课者也要备课。 主要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人,也就是备执教者。 要清楚地知道执教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从事教学的年限、 各种教学基本功、已经取得的教学业绩、课堂教学的风格取向、教育教学的惯性、思维习惯、心理特点、 最大的优势与不足等, 在此基础上, 思考如何发挥执教者的优势、 特长,规避执教者的短板、不好的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指导有机地融合在执教者的课例中,并被执教者所接受,进而形成亮点。二是备己,也就是备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要梳理自己曾经导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称准自己有几斤几两,找准自己导课的路径,确立自己导课的特色,避开自己导课的不足等。 导课时并不是把自己的所思在被指导者身上进行粘贴,而是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设想有机地渗透在执教者的身上, 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这是导课者不能忽视的。 三是备家底,也就是要摸清楚执教者所在学校的家底。 弄清楚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学校自身的研究力量如何、 学校的相关设备设施如何、 学校财力的承受度如何等。 导课者要努力让“ 家底”尽可能雄厚,为导课保驾护航。 以上三个方面的准备是导课最为基础的准备,关乎着导课能否顺利地进行。 特别是备人、 备己尤为重要,关键是找准两者的最佳结合部,不是克隆一个个“ 导课者”,而是培养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 程序要清

导课有一定的程序,如果程序不清楚,会导致导课者与执教者都手忙脚乱、混乱不堪,导课效率不高。 曾经指导一位教师在全县的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课例,由于笔者是第一次当导课者, 没有任何经验, 只是凭着感觉指导整个磨课过程: 文本帮着执教者解读,流程帮着执教者设计,不断地指出问题让执教者改正,要求执教者不断地修改教案等,但最后呈现出的课例却不成功。 静静反思,发现了问题所在:没有执教者自己解读文本与流程设计作为基础,每次试上的目的不明确,执教者将大量时间花在了纯粹的“ 写”教案上,没在消化上用工…… 在后来的导课中笔者处理得比较简单了:从指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走向 解决问题 比指出问 题重要———开始试上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最后试上阶段,基本不再指出问题,而是解决执教中出现的问题;试上次数减少,每次试上都在执教者充分消化了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减少执教者简单机械改写教案的时间,变“ 写”为“ 默”: 默教学板块、默主打活动、默师生在线( 教师头脑中出现虚拟课堂进行虚拟教学) 。 如此操作,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程序要清,就是要求导课者每走一步都要有清楚的目的,也要让执教者与磨课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 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 思考要深

指导课者对要指导的课例思考要深,要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许多导课者,或者是导课团队,将所有的做课任务都交给执教者: 文本独自研究、流程独自设计、教法独自选择、媒体独自寻找、 试教班级独自联系等, 只是在执教者试讲时匆匆而来,提出一些细枝末节,甚至无关痛痒的意见, 简单几句话说完就匆匆而去。 这样的导课者是没有尽到职责的,导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导课者之所以成为导课者,是因为比执教者的专业水平更高, 经验更丰富、 视野更宽广,综合素养至少要高出一个层级。 要想指导的课例取得成功, 导课者比执教者花的精力更多,思考更深、更周密,既要设计出一个完整的、 水平较高的课例,还要巧妙地让执教者接受、 内化,从而深刻地领悟教什么、 怎么教、为何要这样教。 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的课例,导课者的智慧超过执教者的智慧,导课者总是在执教者现有的水准上把其往前推进一步,提升一档, 这就需要导课者绞尽脑汁 、 挖空心思 地研究 、 研究 、 再研究。

在思考的方向上,钱梦龙先生的话可以做参考。 他曾说,在“ 创新” 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这对我们导课者很有启发, 对课例, 我们首要的是创新,当我们无法创新时,就可考虑用最常见的、最笨的办法,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精品。

六、 胆子要大

英语课堂怎样导课 篇3

直接导课是指上课开始, 教师就直奔主题, 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它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式。

二、故事导课

故事导课是指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的导课方式。由于故事、传说富有一定的趣味性, 所以学生都比较喜爱, 能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如:教学G O FO R IT!G R A D E N IN E U N IT9 W hen was itinvented?时, 我先讲一个有关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的一生发明了无数件发明物, 不愧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物品电灯、电话、电视机等W hen was itinvented?W ho was itinvented by?这样引出本单元的话题。同学们听后有的作沉思状, 有的议论纷纷, 有的争着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利用故事导课, 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创设情境导课

所谓创设情境导课, 就是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材的特点, 利用课件、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 创设一定的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身临起境之感, 进入特定的氛围, 深刻体验课文的内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不知不觉,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获取知识。在教学W ho is nothere?这个话题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偷偷告诉两个学生上课时故意迟到一会儿。上课伊始我用眼盯着这两个空位问学生:W ho's nothere now?学生很自然地回答:Pan H ai and Li San.我立刻把句子补充完整:Y es.Pan H ai and Li San are notin the classroom now.They are nothere.这时两位同学匆匆赶到, 我示意他们进来, 并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话:Is everyone here now?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Y es.就这样这堂课在这么一种真实的、愉快的情境下, 让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让他们畅所欲言, 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但无论如何, 只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地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 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并做到学以致用, 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新旧知识联系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是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 引出新知识。著名教育家巴甫洛夫说过:“认识新问题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在教学W hy don'tyou gether a scarf?这一话题时, 我首先用学过的表示建议的句型Shallwe...?/Let's..../W ould you like...?/H ow about...?与学生做PA IR W O R K。学生与我对答如流。此时我乘胜追击引出同样能表达建议的句型W hy don'tyou...?并引导学生作出相应的回答。同时还用同义句型W hy not...?作替换操练。这样我在温故的同时, 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正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新的内容上。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自然、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总之, 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英语教师, 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想方设法, 运用适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都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习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 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有利于他们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导课时要积极利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艺术, 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努力为学生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明确学习目的,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想使一堂课获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提高自己的导课艺术水平。

关键词:导课,启发性,趣味性,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如密.教学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导课精巧设计五例 篇4

1.故事导入。在《罗斯福新政》一课导入时, 我请同学先看这样一则故事。

鹰是鸟类中的寿星, 可以活到70岁。可当它活到40岁时, 利爪变得老化, 尖喙变成弯钩, 全身的羽毛又长又厚, 使飞翔变得十分困难。此时的它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等死, 要么自己拔掉全身羽毛这时的老鹰会选择一处悬崖栖息蜕变。首先它拼命啄击岩石, 使老化的喙全部脱落;然后用新长出来的尖喙把爪子拔掉;接着再用新长出来的利爪将全身陈旧的羽毛拔光。经过150天血淋淋的“浴火重生”, 鹰获得了一个全新的30年的生命里程。”

学生看完故事后, 我提问:“如果把鹰再生的过程比作美国一段重生的历史, 如果把鹰顽强的意志比做当时美国的一位总统, 你认为应该是美国历史上哪一位总统比较合适?”同学们脱口而出:“罗斯福总统”。由此导入新课, 就非常巧妙地在故事中寓意了罗斯福总统顽强的意志和美国在危机中重生的艰难历程, 为课堂的顺利展开作好了铺垫。

2.名言导入。引用名人名言导课言简意骇, 可以非常精辟地引入课堂主题。如我在上《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课时就引用了这样一句名言,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拉曾经说过:“人的大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被点燃的火炬”。今天我们要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思想就是一把点燃人类理想、照亮人类解放前程的火炬。这一简洁明了的导入, 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3.地图导入。在上《罗马人法律》一课时, 我利用地图导入, 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丝绸之路全图》, 让学生指出丝绸之路东起西至的国家。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了丝绸之路东起是中国 (汉朝) , 西至古罗马 (大秦) 帝国。然后接着问学生:“中国与古罗马都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两个文明大国, 你认为这两个文明大国在当时政治智慧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思索后回答:“中国的政治智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度”、“古罗马的政治智慧是法律制度”。由此导入《罗马人法律》一课, 把东西方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国家联系在一起, 巧妙地引出主题, 达到了别具一格的效果, 让学生耳目一新。

4.时事导入。运用时事导入, 可以把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与现实有效地连接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朝鲜战争》一课时我采用了《朝韩两国》再次濒临军事冲突这则时事新闻, 在屏幕上打出以下几行字。

2009年1月, 朝鲜宣布将对韩国进入“全面对抗”状态。

2009年3月, 韩美联合军事演习正式开始。

2009年5月, 朝鲜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

2009年11月, 朝韩发生激烈海战, 朝鲜军舰受损严重。

根据时事提问学生:朝韩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学生回想起了50多年前的那场朝鲜战争, 由此把学生带入到半个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5.悬念导入。精巧地设置悬念导入,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起到“未成曲调先有声”的效果。如我在上历史人物《亚里斯多德》一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

“我有一个儿子, 但与其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 还不如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 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

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5

新课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 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1}导课的心理任务在于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启迪他们的心智, 产生学习动机。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笔者认为, 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 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五个要求。

一、导课艺术的针对性是重要维度

“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 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2}授课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状态, 知识能力基础, 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还特别要注意大学生个性特点, 适时突出专业特色,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 大多好动、爱说, 他们的专业与名胜古迹, 地方特色联系较多, 导入活动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可采用“free talk”, 即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口头活动, 如:描述一张画、照片、图片等利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子, 随意表达。每节课的导入活动由浅入深, 学生们又能感受到学英语实用性, 同时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紧密相联, 学生们的学习英语积极性自然提高, 另一方面, 又促进了专业学习, 教学效率就会高。

对于以男生为主的电子、机电、化学、数学等专业, 根据男生好动、争强好胜、爱好广泛、大部分男生讨厌学英语的特点, 一般采用游戏活动与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导入活动, 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刺激学生学英语。这样教学导入活动, 一方面,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 同时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实践证明, 这种游戏或竞争的导入活动自然流畅, 充满活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导课形式, 但必须做到为整堂课服务, 与所教课文融合一体, 对整个学习过程有启迪作用。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导课艺术的启发性是基本要求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导课正是通过精心设置导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 想办法让学生情绪高昂, 智力振奋, 让学生由此及彼, 思维活跃。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一册Unit6SectionB TheTrashman (垃圾工) 时,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导课。首先老师提出问题:

1.would you li ke t o be a t r ashman, why or why not? (你愿意是一名垃圾工吗?为什么?)

2.why ar e t he t r ashmen always di scr i mi nat ed by many people? (为什么垃圾工常常被人瞧不起?)

让学生展开想象, 各抒己见, 坦陈自己的观点, 相互辩驳, 一番唇枪舌战后, 教师总结一下不同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并启发学生得知这样一个事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因此, 我们要尊重垃圾工,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导课艺术的趣味性是生命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 也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兴趣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熟悉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兴趣的导课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 主动思考, 大胆实践。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一册Unit4SectionA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设定表演的内容如问路、第一次约会、面试等,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找出优点和缺点, 并提出问题:Whycan’t some students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Tell us the reasons.学生只要耐心看完表演应当能做出很好的评价。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得整堂课充满了趣味性, 另一方面学习交际技巧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想进一步学习课文中的交际知识, 从而起到导入课文的良好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在新课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迎接新知, 探求新知。假如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就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 降低新内容的难度, 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优化学习效果。

四、导课艺术的简洁性是尺度

简洁性是导课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导课的简洁性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3}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 运用简洁的语言, 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 为授课的成功做铺垫。从整节英语课系统而言, 导入只是一个前奏, 所以在时间分配上就应该注意适度, 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

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形式不宜过于复杂, 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关注到每个学生, 不要使孩子产生疲倦以至分散注意力。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就会显得喧宾夺主, 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 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毕竟, 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 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 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因为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时间安排也有重有轻, 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 而忽视其它环节, 那么, 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如《新视野》第三册Unit1SectionB TheRomanticLifeofSecret Agent Albert (特工艾伯特的传奇生活) , 本课介绍的内容主要是特工的生活。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Teacher: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 secret agents’characteristics?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re handsome, humorous, brave, rich, and smart.However, today we will learn an agent who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but beyond our imagination.Now let’s begin. (你们能告诉我特工的一些特点吗?一般来说他们帅气、幽默、勇敢, 富有, 而且机警。但是今天我们将会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工, 他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

老师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入课文, 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 但朴实、自然、流畅, 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的的求知欲。

五、导课艺术的新颖性是灵魂

首先, 导课的方法要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导入方式种种, 有提问式导课, 讲故事导课, 解释题目导课, 等等。但老师必须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导课手法。用单一, 固定的方法去套用所有课堂教学内容, 是不可取的。无论这种导入方式效果多么好, 如果经常、反复地运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降低导入效果。因此, 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 给学生一种新异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 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 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 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里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新异刺激, 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课堂导入能做到方法新, 材料也新, 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课堂气氛, 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二册Unit 9SectionAStopBrainDrain (停止人才外流) 时, 教师可以先引入印度每年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代价, 但人才外流甚为严重。对此让学生谈谈对人才外流的认识以及人才外流对国家的影响, 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这样的导课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印度人才外流有了最新的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六、结语

英语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如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考虑的技巧。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导入, 就能直接吸引学生,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课堂活动进行的也会顺利一些。因此, 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学生智慧, 就一定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参考文献

[1]刘安喜.英语教学导课浅论武汉大学学报2003.

小学语文的导课艺术 篇6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案例来具体谈一谈。

一、以精妙的言语导入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语文教材的特点, 课前语言引趣, 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 精心设计“开场白”, 力求做到教学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 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对学生进行导教导行,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以美丽的图画导入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图片以具体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在教学中, 我们指导学生发现图片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并加以挖掘, 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相关知识、相关信息, 从而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利用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既形象直观, 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八册《桂林山水》时, 课前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上课伊始, 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清澈见底的漓江, 栩栩如生的象鼻山,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教师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图片揭示了课文的内容, 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事物, 可以借助欣赏图片, 让学生对陌生事物有所认识。如《秋游》一课, 在指导学生感受“农田里, 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时, 由于学生对农作物, 特别是“高粱”这种庄稼, 了解较少。此时, 教师将课前搜集有关高粱的图片加以出示, 既给学生感官上的认识, 了解“高粱”的样子, 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有台阶, 可以让学生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攀登。

三、以动听的音乐导入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 (罗曼·罗兰) ”, 虽无汹涌的波澜, 却能渗透人的灵魂, 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月光曲》是一篇关于乐曲的创作过程,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我打开录音机, 播放《月光曲》, 听完后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说给大家听听。”优美明快的音乐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 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上《新型玻璃》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动画片主题曲, 学生在乐曲声中进入课堂。教师说:“同学们, 最近‘蓝猫科技公司’要举行‘新型玻璃展销会’, 现在, 正在招聘‘新型玻璃推销员’呢!你们有兴趣竞聘推销员吗?”我采用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动画人物“蓝猫”来导入, 使学生兴趣盎然, 个个争当推销员。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 要推销新型玻璃, 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有的同学说要知道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的说一共有多少种新型玻璃应该心中有数……这时我顺势引导:“你们真了不起!如果你们能做到这些的话, 一定会成为‘蓝猫科技公司’的合格推销员。让我们借助课文来深入了解‘蓝猫科技公司’研制的新型玻璃吧。”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同学们最熟悉的动画的乐曲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 又以鼓励去竞聘“蓝猫科技公司”新型玻璃推销员为切入点, 较好地结合了课文的特点, 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以好玩的游戏导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 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 寓教育教学于游戏活动中。课堂教学游戏化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游戏化, 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让游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 结合特定教学内容, 把游戏结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 开火车、猜谜语、比一比、加动作朗读、分角色朗读、小记者采访、表演课本剧等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另外, 我们要注意设法消除学生对游戏的顾虑, 不仅要让学生喜欢游戏, 更要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 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游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达到了学会新知识的目的。以《快乐的节日》一课为例, 词语第一关可设置“夺红花”, 即逐个出示词语, 指名读, 读对了即得到一朵红花, 全班跟读, 读错的帮助改正, 可以适时穿插讲解。这个游戏形式简单, 鼓励性强, 参与人数多, 既兼顾了优等生的发挥, 又照顾到了相对差的学生表现。在其他课运用时, 形式不变, 可以变换名字。游戏“找朋友”, 每个学生拿一张生字卡片, 组成词语即是一对好朋友。一种玩法是学生可以主动去找, 大家一起帮他说:“找呀找, 找呀找, 找到一个好朋友”, 并齐读词语。找对了, 大家说:“对对对, 你们真是一对好朋友。”找错了, 大家说:“错错错, 赶快再去找一找。”另一种玩法可以是被找, 拿卡片的同学站出来说:“找呀找, 找呀找, 谁是×的好朋友?”另一个和他配词的同学上前来说:“我是×的好朋友。”最后大家齐说:“对对对, ×是×的好朋友。”这个游戏运动性大, 调动了学生的身心, 但也要避免“偷闲”学生的存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导课 篇7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课, 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最常用、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导课方法。它可以直接进入新课进行内容的教授。不过, 这种方法显得缺乏趣味性, 不值得提倡。

二、游戏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根据这个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把课程导入寓于游戏中, 让学生参与紧张快乐的游戏活动,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 教授《指法练习》这一内容时, 教师先演示用键盘打飞机, 学生看着屏幕上的飞机被一架架地击落时, 都连声惊叫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激发了起来。简单地讲解以后, 学生分成四组开始分组比赛, 看哪个组的成绩最好。一节课下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 可能没有一位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先叙述一个与所学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 (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 , 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 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联系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我们可以在复习学过知识的基础上, 新旧联系, 以旧引新, 自然地导入新课。在选用复习导入法时, 我总是根据班级情况组织教学。碰到班级里的学生认知水平相当, 我就会通过抢答或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旧知的复习;而碰到班级里的学生认知水平相差甚多时, 我就会采用请优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组织复习。学生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有些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脑, 操作不是很熟悉;而有些学生小时候就开始接触电脑, 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 给低段的学生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课程时, 针对班级学生情况, 我就选择优生上台来给大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该生对“桌面”“任务栏”“图标”“菜单”等Windows XP基本概念和知识娓娓道来。而台下学生, 不仅温故而知新, 更重要的是想要更认真地学好新的知识, 期望下一节课上来担任小老师。毕竟对他们来说, 也懂得“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

五、情境导入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情境导入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境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

六、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经常要完成一些上机操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经常用到任务驱动法。教师一般都在课堂中布置任务, 以小组形式共同合作探究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新课学习, 常常能提高学习效率。设计的任务若能吻合学生的爱好, 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我在讲授“电子邮件的使用”时, 恰逢第二天是元旦节, 于是便设计了这样的导课:“去年元旦节都没有收到同学们的贺卡, 今年我可不客气了, 你们每人必须送我一份时尚的‘厚礼’。”听到老师“索贿”, 学生都愣了, 礼品怎么也能当作业布置呢?接着老师又说:“我所索取的礼物就在今天布置的课后作业里。”此时屏幕上出现一道作业题:“请每位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 邮件地址:××××××@163.com;主题:元旦节的问候和教学建议;内容:给老师教学提一些建议;附件:电子贺卡。”学生立刻被吸引, 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投入学习。

七、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产生一种探究心理, 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问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精彩, 能否引起学生解答的情趣, 切忌枯燥乏味、理论性太强。

总之, 上课一开始, 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国学之教育润物细无声下一篇: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