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道路

2024-11-16

未来发展道路(精选12篇)

未来发展道路 篇1

摘要:近些年, 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节能、环境、生态和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我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 但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探索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使绿色建筑在我国能够真正发展和推广下去。

关键词:绿色建筑,国情,未来发展

1 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应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 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 (建筑规划、物料生产、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 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原材料) 并且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也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它的革命性意义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1 社会效应

减少当地基础设施的压力,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求, 减少对资源的冲击, 达到社会的和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成为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 纠正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

1.2 环境效应

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到30%~70%, 合理运用自然资源, 减轻环境负担。

1.3 经济效应

节省建筑消耗能源和水, 减少废物 (如废水、废气) 的排放;使居住者感到舒适,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健康费用;降低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等。

2 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 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数据显示, 近年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中, 80%以上依然为高耗能建筑。目前, 我国高能耗建筑面积有400亿平方米, 耗能3.76亿吨标准煤, 约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1/3, 温室体排放已经达总量的25%左右。以上事实都表明, 我国在推广落实绿色建筑的实际成效并不乐观,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依然滞后。

笔者认为, 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例如:绝大部分的开发商都高估了绿色建筑的成本, 低估了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

(2) 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可供具体运作执行的标准体系。

(3) 建设项目的监管方面存在许多漏洞, 致使建筑节能措施不能落到实处, 很多节能建筑停留在图纸上, 设计阶段节能量与施工阶段节能量差距较大。

(4)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偏低。

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道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人口数量巨大, 国土与资源有限, 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考虑我国国情。

3.1 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都有着巨大差异。

因此, 在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 在传统技术、中低技术、高新技术中采用适合当地使用的技术。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 许多相关信息及技术皆从国外引进而来, 很多项目常常在不考虑我国的自然、文化及经济环境条件下就照搬国外技术, 很多不理想的建筑项目也由此而生。所以,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其次,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 也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大, 编制国内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困难。例如, 研究表明在深圳只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绿化三项技术手段就基本可以达到节能50%的目标, 而这在北方高寒城市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 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3.2 关注普通建筑

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 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太多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 用以宣传和示范, 而要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 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等。

(1) 对已有建筑的改造。

目前, 我国未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建筑较多, 对于其中部分能耗较高的建筑, 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首先, 建筑维护结构应考虑使用热工性能好的材料和技术, 如双层皮幕墙、中空玻璃, 断热门窗扇等。其次, 应改造现有空调供暖系统的传输设备, 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国内大型公建中, 由于设计和设备选择的粗糙, 其供暖和空调系统的60%~70%耗能被其传输系统消耗, 如果对其进行改造, 其耗能可降低40%以上。节此, 应尽量选用节能设备, 如可调光节能灯、制冷排风扇等。

(2) 对新项目的设计。

对于待建项目, 可供发挥的余地更大因此要采用合理的设计, 在设计中整合一些比较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首先, 在建筑整体设计的考虑上, 应最大限度地优化建筑布局 (如采光内天井, 窗墙面积的考虑) , 注重内部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如框架式大空间的运用) 。同时,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技术, 对室内声、光、湿度等进行调节, 如:利用采光井、通风道等增加自然采光、通风利用毛细管型辐射吊顶制冷等等。在预算和经费允许时, 还可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给排水、采光、通风、空调、供暖、照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 以降低能耗。

3.3 以能源问题为核心

我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同时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中, 迫在眉睫的即是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解决能源结构问题, 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此, 首先就就必须要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 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等新型节能材料,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 研制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如:太阳能集热器、光电玻璃可以充分利用光能;节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有利于水的循环利用。

4 结语

推广绿色建筑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各方人士共同的智慧和经验, 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学习、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都应该抓住机遇, 协同努力, 为我国推广绿色建筑, 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曾琳.对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四川建材, 2009, 2.

[2]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J].科技咨询, 2009 (2) .

[3]张孝惠.浅议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策略[J].福建建筑, 2009 (2) .

[4]王大伟, 袁镔.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特征的研究[J].华中建筑, 2009, 3.

未来发展道路 篇2

(记者:杨超 蒲瑞军)聚焦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讲座于12月17日(周一)晚在鸣飞堂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专家、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郝寿义教授主讲,讲座从滨海新区的基本情况,开发开放的背景,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几个方面来介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态。

演讲中郝教授通过比较1993年到2006年期间滨海地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总值及增长速率和分析滨海新区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及可开发区域面积优势和功能优势,说明了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和远大的发展前景。通过列举2005年6月26日到2007年10月10日间国家最高层领导人因滨海新区的发展而进行的实地考察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和下达的一系列文件介绍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背景,并指出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发展是以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的。此外郝教授还集中讲解了滨海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新区空间分布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含义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见证发展 共话未来 篇3

“如果我们要见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北京,在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2009年6月5日,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创始人、资深顾问Jan NOTERDAEME在“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对400余名参会代表说。

与“2008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同期举行的“第四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从2009年6月5日上午9点持续到下午5点。论坛由《WTO经济导刊》、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主办,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日本社团法人海外事业活动关联协议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由6月5日上午的主题论坛“经济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及下午4场分论坛组成,分论坛主题分别是“‘金蜜蜂:承担责任 科学发展”、“经济危机下的人力资源战略”、“‘金蜜蜂:责任承诺 贡献和谐”、“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国际研讨会”。参会代表400余名,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学术界的嘉宾在论坛上发言,百余家国内外媒体对论坛盛况进行了报道。本次论坛无论在会议规模上、议题的深入性上、参会嘉宾的专业性上,均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内相关论坛之最。

本次论坛保持了前三届国际论坛的专业化、国际化特色,以“责任竞争力”为理念的“金蜜蜂”形象更加凸显。论坛汇集国内外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趋势、经济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社会责任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危机下“金蜜蜂企业”如何有效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欧盟驻中国代表团大使安博、德国大使馆经济处主任(公使)柯殷、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芬欧汇川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素依兰、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的代表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的角度阐述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意义。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出,面对当前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深入探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超说,在当前,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无疑将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对自身品牌的最好投资,对自身信誉的最好投资,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最好投资。目前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正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中国政府对此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欧盟驻中国代表团大使安博代表欧盟副主席费尔霍伊根致辞,他说,克服经济危机的秘诀就在于信任度,现在社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企业社会责任在今天是再重要不过了,危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显得更加重要。

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在致辞中说,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应对金融危机紧密结合起来,重新思考市场的发展趋势,重新评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更多利益相关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这样企业将以更加负责任的运营方式,与政府、社会共度时艰,再创经济繁荣。

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认为,要用企业社会责任来应对今天的经济危机,让每一个企业都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受益者以及传播者,让企业社会责任的雪球越滚越大。

芬欧汇川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素依兰认为,负责任的公司必须要不断地追求完善,要不断地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绩效,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公司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要向全社会传播经验,并和全社会进行合作。

绿色发展引领未来 篇4

当下的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 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 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 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 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 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过去几十年,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 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马路宽了, 高楼多了, 钱包鼓了, 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 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 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 顺应人民期待, 彰显执政担当, 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优化能源结构, 落实节能优先方针,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我们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未来道路我选择 篇5

(二)教学过程:

1、“生活中的选择”

活动过程:

1)教师说明:生活充满选择,每天我们都生活在选择中。让我们以一天为例,看看普通的一天中,会遇到哪些选择。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学生思考:以前遇到过哪些重要选择?这些选择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前面临的重要选择是什么?应该如何面对?

目的是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充满选择,有些选择每天都会遇到,而有些选择则会对人的一生重要影响。

2、“刘杉的苦恼”

活动过程:

1)将故事情境和问题呈现给学生。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

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到,选择多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重要的选择是我们成长道路中必然要经历的,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要慎重对待。

3、“外来的声音和内心的呼唤”

活动过程:

1)教师说明:初中即将毕业,我们都面临着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如果升学,读哪一类学校?如果就业,将选择哪一中职业?对此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周围的人会有一些意见或建议。请学生将这些想法和意见记录在课本上。

2)在全班进行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在进行选择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们不仅要明确自己的想法,了解周围人的意见,还要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目的是帮助学生面临重大选择时,了解来自周围人的意见是什么,自己内心的愿望和想法是什么,学会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慎重作出选择。

4、“小江的选择”

活动过程:

1)将故事情境呈现给学生。

2)全班进行探讨和交流。在作出选择之前,该作出哪些准备?

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作出人生的重要选择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5、“填一填”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填写表格,并思考表格后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全面衡量个人条件和外在条件是对未来作出选择的重要一步,帮助学生衡量自己在面对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时,拥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作出明智的决定。

6、“困难的选择”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在过去的经历中,自己认为最困难的一次选择。请学生在一张纸用文字或图画表现出来。

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自己感到困难的原因,以及自己最后是怎样处理的。

3)在全班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有时候作出选择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响应的后果和责任。但我们只有自己作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作出选择是困难的,因为时间上没有完美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应该自己作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未来发展还是要转型” 篇6

合肥华星成立于1998年,可以说是庾萍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苦干数年、积累资本、买地盖房、增添设备……就这样合肥华星不断成长壮大,并依靠传统的出版物印刷业务在安徽占有一席之地,也被出版单位纳入了中小学教材定点印刷企业行列。

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庾萍嗅到“危中之机”,果断地做出决策,“借此时机投设备、谋发展”。于是,她斥资1000多万元,购买了全新高宝四色机、配套了全自动的印后设备。实践证明,庾萍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这不仅让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质量有了更好的保证,而且,这也成为合肥华星转型升级的重要开端。庾萍发自内心地认为,“出版物印刷企业肯定是要转型的,不转型的话就是等死。”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合肥华星形成了两大业务支撑发展的格局,“出版物印刷是基础业务,占到所有业务的60%左右,而商务印刷占到40%左右”。

但随着时间推移,两大业务板块却经历着不同的市场际遇,前者中的教辅印刷受市场冲击最大,由于国家为学生减负、学龄人口的自然下降以及电子书兴起等多重因素,印量大幅下降。后者则自从购置了全新设备后,一直在满负荷地运转,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尽管已完成了单一出版物印刷向出版、商务双业务模块的转型,效益有所提升,但合肥华星还是面临着发展的多重压力。首先是业务,无论出版物还是商务印刷,质量必须保证,合肥华星丝毫不敢放松,因为这是一切竞争的底线;其次是员工,在书刊印刷中,季节性分明,忙起来员工工作强度非常大,而且要连续两三个月不能请假,这对于不太能吃苦的“80后”、“90后”来说非常难接受,因而招工难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再次是成本,“几十年来,原材料价格涨了、用工成本涨了、唯独工价不升反降。”庾萍难掩心中之苦。

未来发展道路 篇7

1 培养口径偏窄

前不久,有位朋友说他的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学的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想在出版社谋份职业,可是几家出版社都以没其他专业背景而婉拒,他实在搞不明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出版行业工作怎么就专业不对口呢?乍一听,的确想不通,在我帮他细细分析后,他觉得有一定道理。出版行业包括出版社、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印刷等等,全国的出版社有几百家,各有专长,从名称来看,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艺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等等,各类出版社所出版发行的图书多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编辑需要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比如“文艺类”出版社,更适合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医药类出版社”恐怕非医药学专业毕业生莫属了;就连大众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新闻出版署都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武汉大学曾对2005~2010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在出版行业就业的仅占51.95%,其中从事图书策划加工的比例就更低了[1]。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也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该专业学生的只占15%。该专业1999~2004年六届毕业生有126人,去出版社工作的只有13人,仅占10.32%[2]。这两所大学可是同专业中的佼佼者。从调查中可看出,出版单位很少聘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这既有出版社的原因,也有学校专业教育的原因。出版社更青睐那些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背景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进入出版单位后,经过1~2年的培训,基本都能掌握编辑出版工作。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强调了所有学科编辑都要具有相应的专业学科背景,以确保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这一通知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意味着什么呢?出版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与学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之间发生了脱节。从工作性质和特点来看,编辑工作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是对文化的传承,编辑既要会传承,又要了解相应的文化,以自己独具的知识慧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对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行业新知识进行选择,策划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引导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选题,因而编辑工作就应该是两个学科的结合。张元济、鲁迅、巴金、叶圣陶、邹韬奋、林穗芳等老前辈不仅是著名的编辑家,同时也是作家、思想家或出版经营者。

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自1984年开办以来已有30多年了,最早的毕业生也从业2020多年了,可在历年的韬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中,又有几个他们的身影呢?

2 重策划,轻加工(审读)

在“未来编辑杯”征文活动中,“未来编辑”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功底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向往与追求。现代编辑工作虽然早已超越了传统编辑工作——加工(订正差错)和润色的范畴,但在“大文化、大媒体”背景下,无论是何种编辑,其工作的基本职能也都离不开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加工和推荐。评价、选择和推荐是编辑工作光鲜的一面,是可以大写特写的一面,而编辑加工却往往被忽视。如第五届“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获奖作品《当代毕昇——王选》选题策划书,文中对选题背景、读者定位、写作内容和要求、装帧设计、进度安排、营销计划及效益分析等均作了很好地说明,但5月底写作完毕,6月即可开展印刷发行等工作,编辑加工、审稿的时间呢?作为企业,出版单位目前倾向于赢利,重策划,选题数量猛增,编辑任务繁重,有些编辑不愿意对稿件进行加工,没有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稿件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等更是无从下手。特别在数字出版中,媒体编辑把关不利,网络语言充斥其中,严重影响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视不规范为规范,有悖于国家提倡的语言规范化。轻加工(审读)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这一点也可从获奖论文中窥见一斑。殊不知好的选题创意一定要配上精工雕琢才能打造一份传世之作。

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编辑的最高境界是为他人作嫁衣,通过默默的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地奉献出来,以丰富社会精神财富。作为一名肩负文化传承的未来编辑,要看到编辑工作辛苦、细微的一面,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从宏观上来看,选题策划是精品图书的先决条件。但是,有了好的选题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书稿,有了好的书稿并不等于一定能出精品书。在历届图书评奖工作中,有不少好书就是由于忽视编辑加工而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众所周知,图书的质量是由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制质量等组成的。内容质量是作者劳动的成果,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创作周期,周期太短则必影响书稿的创作质量。编校和印制质量是在出版过程中控制的,其中装帧和印刷是图书的外在质量,而图书的编校质量则是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在质量。编校质量环节包括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它也需要有一个周期。稿件质量不好,审稿和加工所需时间就长;稿件质量好则所需时间就短。但能否省略这一环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书稿是在选题拟定以后由作者来完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与原选题之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差,需要在审稿中与作者沟通,以把握原选题的脉路。此外,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受到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时想得很周全,即使是名家也难免有一时的疏漏或不妥,而使书稿存在欠缺。因此,编辑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的精神对稿件进行认真加工,确保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尽可能发现问题并予以弥补,以保证书稿质量。任何书稿变成图书前都要进行加工整理,使书稿符合出版的要求,这是图书出版的必经之路。

我国一大批著名的编辑家无一不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稿件的内容和语言文字等高度负责。

3 结论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完全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一个方向有侧重地发展,以一个方向为主,兼学其他课程。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再系统学习自己的课程。以编辑为中心的,应当加强文化知识、语言文学、编辑实务,同时要再选择一个专业,有计划地学习其核心课程;以出版发行为中心的,则应侧重学习出版法规、现代出版技术、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课程,此外,还要学习成本核算、企业管理等课程内容。此外,要加强见习、实习环节,这样,毕业时即可在就业市场上畅通无阻。

笔者最后认为,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宽泛,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放宽培养口径,可尝试从全文科背景转向文理(工)兼顾,以供将来有意从事某方向编辑工作的学生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以便从业上岗后,有牢固的质量意识。百年工程,质量为先。

摘要: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需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而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很难在传统科技类出版社和科技期刊求职。重策划轻加工的现象不仅在出版界较为普遍,在学校教育中也较为普遍,这从多届论文中可窥见一斑,似乎未来编辑都只从事策划工作。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培养口径偏窄,重策划轻加工

参考文献

[1]师曾志.由流向思考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1999年毕业生去向数据分析重新思考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出版,2004(10):47-50.

徐兵——发展现在展望未来 篇8

说名气真不小, 盖州市鑫誉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沈阳农业大学第一期鸡饲养专业学员, 辽宁省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首期学员, “营口市十大杰出农村青年”“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先进个人”。

说事业也挺大, 盖州市鑫誉种鸡厂是蛋鸡父母代专业生产厂家, 年存栏海兰褐种鸡、京红一号种鸡3万套, 年供一日龄优质母雏280万只。在营口市蛋种鸡行业中存栏量第一, 其鸡舍内部全部采用机器化生产, 鸡舍的先进性在辽宁省榜上有名。企业连续多年被营口市兽医站评为“鸡白痢净化合作企业”, 被辽宁省评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2010年12月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评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被营口市评为“营口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盖州市鑫誉种鸡厂成立于1997年。位于营口盖州市西城办事处山西村, 这里群山环绕, 防疫条件好, 地理条件优越, 现占地面积30亩, 禽舍现有面积4500平方米, 总投资1500万元, 每年企业创利润250万元, 每年带动养殖户1000户左右。其种鸡厂全部采用半封闭机械化生产, 包括自动上料系统、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消毒系统、自动降温系统、自动清粪系统、自动控光设备及纵向通风设施;拥有孵化车间、饲料生产车间、化验室、兽药店, 其中专业兽医4人, 有2人取得《辽宁省兽医资格证》及《辽宁省兽医执业证》。

为了更好的带动更多的养殖户致富, 企业在2009年3月成立“盖州市鑫誉养鸡专业合作社”, 始终坚持以建立一个合作社, 带动一项产业, 推动一套技术, 培训一批人才, 开扩一个市场, 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依靠合作社开展市场调查, 以保证养殖户们有较高的回收利润。并开展技术培训, 共同抵御养殖疾病所带来的风险;开展产品销售等项服务。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带领的用户已达1000多户, 2013年4月又成功地把盖州市供销社吸入到合作社里来, 使合作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通过合作社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受益, 合作社真正做到了带领广大用户共同致富。

虚拟包装未来发展研究 篇9

信息时代对包装功能的要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传统包装最主要的功能即为其物理功能。在各环节保护产品, 方便运输、销售与使用。传统包装存在的意义, 是其他功能的基础。而其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则是促销功能, 包装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又是进入市场的第一步, 不仅对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起保护其价值的作用, 还能起到促进销售、提高附加值的作用。在信息时代, 随着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 产品的意义也发生着变化。虚拟产品与虚拟交易的产生, 促使仅有传递产品信息达到促销目的的虚拟包装也应运而生。进而, 使包装的功能也发生微妙变化, 其信息传递的功能更为凸显, 有些包装甚至失去了其物理功能。

虚拟包装分类展望

无实物虚拟包装

无实物包装, 即为那些虚拟产品提供的收纳与信息传递达到销售目的的虚拟产品包装。例如, 网络产品、数字产品、程序软件、电子娱乐产品等通过虚拟方式达成交易, 这种产品需要一种能够传达产品信息、收纳整理产品内容, 凸显产品概念的包装。这一类的无实物包装是针对无实物的虚拟产品产生的, 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同时, 随着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那些有形的产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销售也需要虚拟包装来提供商品信息、互动展示、产品促销理念的传递。这一类的无实物包装在当下的电子商务领域是可见的, 并随着竞争的需求、消费者消费品位的提高逐步从单纯信息展示到能够互动操作个性化灵活化转变, 向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发展。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虚拟包装是以用户的参与为中心的, 围绕用户的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人性化的虚拟环境, 顺利自主地完成对产品功能、外观颜色材质等直观的了解, 以及诸如使用评价、生产制造、企业与消费信息等其他产品信息的掌握, 个性化地完成订单、查询、取消等消费活动。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虚拟包装其主要技术环节包括包装装潢设计和网络交互两方面。利用三维软件建立模拟产品包装, 交互软件使用户可以利用熟悉的web用户界面来了解产品外形、颜色、功能等, 并且可以组合拆分、更改。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将产品搜索、在线展示、产品定制、客户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集成。通过三维可视化展示和交互, 实现产品客户化订购和信息管理的过程。

这一类的无实物包装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包装设计领域的界定, 使其促销和产品信息传递的功能占主导。同时又融入了销售信息管理等新内容, 成为新形式的产品促销载体。

部分实物虚拟包装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虚拟交易成为了商品交易的新形势, 并且发展迅速,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销售成本、减少实体展示销售的资源消耗、提高效率, 具有积极意义。但虚拟交易的产生并不能使产品虚拟化, 绝大多数的产品还是有形的现实产品。就这部分产品而言, 需要实体包装来保护、方便运输实现产品展示, 包装的实体部分不可能消失。那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 实体包装的虚拟化将如何发展?部分实物的虚拟包装正是未来包装概念的发展方向。

部分实物的虚拟包装, 既有包装实体, 又有信息载体。传统包装改良, 是未来包装发展方向。包装实体完成传统包装的物理功能, 这是实体产品不可或缺的保护;信息载体打破传统包装信息传递方式, 从传统包装印刷转变到电子信息。电子信息显示的实现可为广泛地重复利用包装提供可能。实物载体可单纯围绕包装机构进行设计, 可在同类容器间相互转化使用、重复利用,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包装资源。这种包装上的信息方式的改革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 条形码信息录入的方式仍可沿用, 亦可发展电子显示方式。见图一, 未来包装设计实例, 为虚实结合的传统包装发展提供方向。

实体包装与虚拟信息的结合是这类包装的特点。其虚拟的部分还可拓展, 不仅仅是外观显示, 还可以是诸如声音信息、触摸信息等各种感官的虚拟信息传递。这些都会随着各种新材料的产生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包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而不断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全实物虚拟包装

在虚拟信息载体无法应用到包装实体的情况下, 实体包装如何实现虚拟化呢?试想, 如果包装能够灵活变换形式, 能够被反复地重复利用, 包装的信息部分亦可更改变换, 那么这样的包装就实现了全实物的虚拟变换, 从外形结构到信息传递的虚拟变换。

全实物虚拟包装概念的提出看似是矛盾的, 但其概念是可以通过实体的形式变换来实现。实体包装可整体或局部转换信息、变换包装结构, 来体现虚拟成分。全实体包装, 信息可实物转换、变更;包装结构亦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来实现结构变换, 从而实现虚拟包装的信息转换功能, 最大程度地实现再利用。全实物的虚拟包装可以引进模块化设计理念, 通过模块化来实现变换无穷的包装载体形式, 是当前包装设计发展的可见方向, 是未来包装形式的过渡。

虚拟包装的现实意义

虚拟包装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虚拟包装能够降低产品成本。通过虚拟实现产品信息传递, 产品销售, 节省产品实物包装、宣传成本。降低生产制造成本、降低销售成本。为产品提高竞争力, 为企业增加利润空间。

其次, 虚拟包装的发展也在配合着电子商务的建设发展, 为生产、销售、购买、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便利, 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

而虚拟包装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 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在包装领域中实现低碳排放。其虚拟的意义除了便捷的产品信息传递以外正在于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包装资源, 打破传统的包装方式降低包装成本, 减轻日益产生的消费需求对环境的压力。

结语

数字水印技术未来发展 篇10

数字水印 (Digital Watermark) 技术, 是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据中嵌入隐蔽的标记。这种标记是能够证明版权归属或跟踪侵权行为的数字信息, 像作者信息、公司商标等, 从而有效地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标记通常是不可见的, 只有通过专用的检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嵌入数字作品中的信息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 隐蔽性。嵌入水印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相比, 数字作品不会引起明显的降质, 并且不易被察觉。

2) 隐藏位置的安全性。水印信息隐藏于数据而非文件头中, 文件格式的变换不会导致水印数据的丢失。

3) 鲁棒性。所谓鲁棒性是指在经历多种无意或有意的信号处理过程后, 数字水印仍能保持完整性或仍能被准确鉴别。嵌入水印后的数据经受对数据一些恶意的处理, 譬如滤波、再量化、抖动等以及一些蓄意的攻击后, 应该还能得到嵌入的数据。

4) 密钥的唯一性。不通的密钥将产生不同的水印。

2 数字水印的分类

数字水印有好多种,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划分结果见表1。

3 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

数字水印技术作为数字产品的保护技术, 主要应用在这几个方面:

1) 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由于数字作品的拷贝、修改非常容易, 而且可以做到与原作完全相同, 所以只要原创者事先在自己的作品中嵌入水印技术, 就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版权,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2) 商务交易中的票据防伪。随着高质量图像输入输出设备的发展, 特别是精度超过1200dpi的彩色喷墨、激光打印机和高精度彩色复印机的出现, 使得货币等各种票据的伪造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票据中已经开始使用水印技术, 通过对票据中水印的有无判断, 就可以方便快速地识别真伪;

3) 声像数据的隐藏标识和篡改提示。数据的标识信息往往比数据本身更具有保密价值, 如遥感图像的拍摄日期、经/纬度等。没有标识信息的数据有时甚至无法使用, 但直接将这些重要信息标记在原始文件上又很危险。数字水印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标识的方法, 标识信息在原始文件上是看不到的, 只有通过特殊的阅读程序才可以读取。这种方法已经被国外一些公开的遥感图像数据库所采用;

4) 隐蔽通信及其对抗。数字水印所依赖的信息隐藏技术不仅提供了非密码的安全途径, 更引发了信息战尤其是网络情报战的革命, 产生了一系列新颖的作战方式, 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网络情报战是信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公用网络进行保密数据传送。迄今为止, 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思路一直未能突破"文件加密"的思维模式, 然而, 经过加密的文件往往是混乱无序的, 容易引起攻击者的注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利用公用网络进行保密通信有了新的思路, 利用数字化声像信号相对于人的视觉、听觉冗余, 可以进行各种时 (空) 域和变换域的信息隐藏, 从而实现隐蔽通信。

4 数字水印技术的未来

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以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算法设计等技术为基础, 水印技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有水印算法安全性论证、水印攻击与水印稳健性评价、多重水印鉴别、水印与密码的结合等。

数字水印技术的用途很广, 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地扩大。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结合职能体技术, 开发基于移动代理的数字水印追踪系统;面向电子商务, 提供服务器端的完整性保护和客户端的数据认证;建立水印认证中心, 提供各种网上服务;开发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数字作品;面向更广泛的数字媒体, 如三维动画、数字地图等, 开发基于数字水印的安全保护产品;与密码技术, 尤其是数字签名技术相结合, 构造综合的数据安全系统;使用各种生物认证技术 (如指纹、视网膜) 构造专人标识水印。

数字水印技术作为数据安全领域中的新生事物, 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很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也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王炳锡, 陈琦, 邓峰森.数字水印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义先.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金聪.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未来家居的发展趋势 篇1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智能家居得到发展,所谓智能家居指由中央系统控制所有家电设备,通过中央控制器分配给各分控器,进而实现智能控制的家居系统。与传统设计相比,智能家居将实现服务、管理一体,中央系统操作,提供了舒适、方便、智能、节能等居住条件。

未来家居的发展趋势

未来,家居装饰与居家产品设计将由独立走向一体化,注重用户体验,将人机交互的优势全方位体现在空间设计中。智能化家居可能使设计回归到最原始状态,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情况下回归到简洁的平面界面,去除表面多余的形态变化和复杂的装饰,使空间变得更精简,可操作性将大大提升。大部分家具将采用规整的平面,表面处理成平滑状态是因为智能化家居大多将采用智能屏幕的方式,这要求使之成像的平面不能有过多的形变或凹凸以及其他装饰阻碍影像的可视化及操作性,人们只需安装无线网络,所有智能屏幕将可以随时进行操作。

了解现代厨房

要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智能厨房,首先要了解厨房所具备的功能:一般家庭都具备整体橱柜,燃气灶、微波炉、涮洗盆、碗柜、其他杂物柜还有冰箱、消毒柜等。其次是了解人的行为习惯:一般灶台与涮洗盆不在一条直线上,最好处于转角,这样灶台边可以放置案板及盛菜的碗碟等,整体橱柜中沥水的碗柜下最好是涮洗盆,调味品需要放在离灶台不远处等。围合是中国式厨房的基本状态,物体与物体之间间距短,行动起来方便省力。中国饮食有别于西方国家,西餐很少产生油烟,如果学习西方的开放式厨房,就要很好的处理油烟问题。

智能厨房的设计

未来厨房必然少不了高科技的加入,怎样让用户使用的更方便省心是设计师与工程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从外观上来说要简洁美观,看上去高档大气实则不贵是最理想的状态,从操作上来说要方便、快捷,让老人也能够安心使用才能让家人放心,从使用上来说要顺手,综合起来就是未来智能厨房设计的发展方向。

1.基本配置

首先智能厨房将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外观简洁,将常规的可视部件全部隐藏在内部,利用智能化达到可升降、移动,设置配套产品达到功能利用最大化。智能手环是整体设计产品之一,其外观应该与智能厨房的整体设计感相同,颜色配套,其次,智能手环应该具备防水、耐高温等特性,其所包含的功能应具备测量血压、心率、脉搏、脂肪及根据相关测量结果做出合理膳食推荐的功能,最后,智能手环能够同步智能厨房的屏幕,一键将所有信息导入屏幕中,实现可视化操作。全套厨具是整体设计产品之二,首先颜色及造型需要与整体设计配套,其次是材料导热性能高,表面涂层无毒无有害物质,能使锅具均匀受热,不产生油烟,能自动提醒人们烹饪已完成,最后是收纳方便,能够进行叠加。

2.操作流程

戴上智能手环进入智能厨房,高效节能灯通过感应器自动开启,灯光颜色通常采用冷色调来缓解人们对厨房闷热的印象,同时也带来了科技感,灯光通常出现在操作区域边缘或上方,对于没有进行操作的区域灯光将自动熄灭。手指触碰操作台,连接无线网络功能的电子屏幕将开启,强调的是屏幕与台面是合为一体的,并不是镶嵌或者投影技术,屏幕显示亮度可根据自身习惯进行调节,显示内容的色彩可随时更换,开启搜索页面手动或声控查询内容,手指轻拽页面至旁边空白处,将需要的网页进行叠加,可实现多界面操作。

将一直在监测身体数据的智能手环中的信息传入台面屏幕中,智能手环将根据身体状况寻找合适的食材搭配合理的膳食。选择好菜谱,用手触摸台面侧面设置的智能感应器,打开料理台下方的智能收纳区域找到合适的食材,关闭后轻触涮洗区触控屏幕,在涮洗区轻触隐藏的水龙头,让其自动升起,清洗干净的食物放在智能屏幕上任意空处将显示其营养成分、重量、脂肪、有害物体残留等内容。在操作台上直接切好菜,调出加热区,调整位置和大小,可同时开启2至4个加热区,然后开启智能菜谱,按照屏幕提示的内容,在智能厨房统一配置的不同型号的锅具中挑选适当的放在屏幕所显示的加热区,然后将相应的菜及配料有序加入,通过智能屏幕调节温度,整个操作无明火无油烟,不会外溢四溅,全方位保护家人的身心健康。所有的隐藏设备均设置了独立操作屏幕,设备可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升降,方便不同年龄层及身高的人进行使用。屏幕材料需要具备防水、防火、抗打击、不留痕等要求,科研人员一但研发成功将成为厨房革命性的转折点。

美的在2014年的时候宣布了一款定价为100万的智能厨电,其包括WIFI、云端系统、移动设备互联互通技术、产品在线升级技术等,所有设备均采用嵌入式,都是高端厨房的代表。嵌入式设计虽然看上去比目前市面上的产品整体美观,但依然存在边角和缝隙,这些卫生死角很难处理,时间久了影响健康及美观,如果渗入机体内部将对配件造成损害,影响使用寿命。

结语

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高科技感,外观要吸引人但也要保证其使用价值,因目前智能厨房对电路、家电设备要求过高,且价格较贵,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所以目前并没有得到普及,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及新材料的研发成功,生产成本得到控制,届时智能厨房势必得到普及。设计帮助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在未来智能厨房将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帮手。

未来组织的发展初探 篇12

从词源学上来考证,组织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rganon”,是“工具”“、手段“”之意。从中文来看,组织一词是“编织”的意思。后来组织一词被引申为将一种物体的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组织”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构成的人的集合。组织作为人的集合不是简单的毫无关联的个人的加总,它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协同劳动而产生的群体。弗莱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认为,组织指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活动,即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们共同工作或协作。相互关联性的观念表明的是社会系统。组织是(1)有目标的,即怀有某种目的的人群;(2)有心理系统的,即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3)有技术系统的,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人群;(4)有结构的活动的整体,即在特定关系模式中一起工作的人群。在狭义上看,不同领域和学界对组织的具体定义不一,如在管理学中,组织被看做是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式结构;按照传统的被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所承认的定义,组织即指和传统的官僚制结构相联系,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通过指挥许多人的活动,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这种指挥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上下级相互作用的权威关系得以贯彻实施的,其特点是在这种上下级的互动关系中,权威是自上而下的,也有人从结构体系或者层级制定等方面来定义官僚组织,这种定义是分工和明确的权威关系(每个人只有一个上司)的反映。

组织,也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组织被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现存的组织形态

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一词引进了社会科学,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时,将组织堪称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从管理学的角度,常见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现对其进行概要介绍.

直线式组织是指一切管理工作,均由管理者直接指挥和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优点是管理机构简单、管理费用低、命令统一、决策迅速、指挥灵活、上下级关系清楚、维护纪律和秩序比较容易。但也有缺点,如管理者精力有限,难以深入细致考虑问题;管理工作简单粗放;成员之间和组织之间横向联系差等。

职能式组织的特点是专业分工的管理者代替直线制的全能管理者;设立职能部门,直接指挥组织的各项活动;下级服从上级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指挥。

这种组织的优点是:具有专业分工优势,能发挥专家的作用;专业管理工作做得较细,对下级工作指导具体;可以弥补各级行政领导人管理能力的不足;主管易于控制和规划。但是,这种组织容易形成多头指挥,削弱统一指挥;相互沟通不灵,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直线职能式组织是在直线制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只有各级行政负责人才具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职能部门只有经过授权才有一定的指挥权力。这种组织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部门的优点,但是,由于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容易重复,增加费用;职能单位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和不协调,造成效率不高;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反映迟钝。

矩阵式组织是在直线职能式垂直形态基础上,在增加横向的领导系统。它是一种临时性,非长期固定性组织。这种组织加强了横向联系,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资源利用率高。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成员有临时观念,责任性不够强;双重领导,有问题难分清责任;需要有善于调解人事关系的管理人员

事业部组织是指总公司下面按产品或地区划分事业部或分公司。事业部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总公司只保留部分决策权,部分权力下放;事业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处理日常经营活动。其优点是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的良好结合;责、权、利分明,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保证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缺点是需要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管理机构和人员较多,管理费用大;对事业部经理要求高;分权易产生架空公司领导的现象;各事业部争夺资源,易发生内耗,不易协调。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行的组织模式有学习型组织、无边界组织、虚拟组织等。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位杰出的技术专家,他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世界第一部通用电脑“旋风”创制小组的领导者。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在今天的环境中要最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指挥链,保持合适的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开始再造GE时,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虚拟组织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组织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结构、职能及目标。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组织成员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在团队共同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产品的品种与规格、花色式样等提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此,现代企业向组织结构简单化、扁平化方向发展,于是就产生了能将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联合起来的虚拟企业,进而出现了虚拟组织。

三、未来组织的特点

在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推动下,人类社会出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另一波新的变迁,其主要特征是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在生产、管理、生活、形态、工作性质、公司组织、政治体系、经济制度、社会风气、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分权化、分散化、规模化、多样化、异质化等五大趋势。

一个组织的发展受组织环境、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环境变化必然带来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的变革。未来组织的发展必然和科技进步、全球化、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考虑到以上组织环境和相关促进因素,预计未来组织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组织日趋分化和复杂,日趋相互依赖与合作。由于技术剧变和市场的因素,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比过去更高。同时,生产这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组织也趋向分化,并变得复杂起来。技术与环境的变化,组织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随着复杂性和不确定的增长,组织摇要建立更多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第二,专业化和复杂性越来越强。全球化进程使得专业分工权力正在变得更加依赖于信息,而不是正式职位,权力变得更加分散。

第三,组织的扁平化。传统的组织表现为一种等级鲜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内部信息和壁垒将被打破。内部网使组织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收集信息并进行对话和交流。随着组织中间层次的减少,命令下达、信息传翰速度加快,决策与管理得到有效执行,组织变得灵活、敏捷。这种扁平化的组织形式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管理费用,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

第四,组织权力下放。随着环境迅猛变化,大组织将尽可能地分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较小组织,并将决策权力下放,使基层组织充满活力,以应对各种突变和适应各种变化。随着组织的扁平化,管理人员将减少,管理幅度将增大,决策更多地依赖成员自己作出,因而组织必然要下放权力。

第五,弹性化的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规模愈大,组织行为愈僵硬,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就愈迟钝。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产品将不断问世,产品寿命也将缩短。组织必须灵活敏捷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结构作出调整,重新配里人员。弹性化已成为必然。这也使组织在形式上更具多样性。

第六,虚拟组织增多。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出现一种虚拟化的组织。这种组织无总部、无规章、无等级,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把许多人联合在一起,它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保持彼此联系。在这种组织形式里,成员相互信任、彼此依赖,往往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协同“作战”。这种组织并不长久,为完成组织目标可“集中兵力”,“战斗”结束就分开。这种组织形式灵活性强,并能作出快捷反应。

第七,组织的无边界化。组织更多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有形的障碍,其界限越来越趋向于无形。企业再也不会用许多界限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影响这些界限,以尽快地将信息、人才奖励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边界”并不是说企业就不需要边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边界,是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柔性组织、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

第八,组织的多元化。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

结语

虽然我们只能初探未来组织的一些发展特点,而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组织的具体结构和形式,但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未来的组织肯定会更加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变得更加有效、更加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J].中国行政管理,2000,(5).

[2]江历明.未来组织的变化与应对[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臧雷振.“大部制”改革:概念界说、现实考察与未来走势[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论文下一篇:产科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