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

2024-09-19

中药资源(共11篇)

中药资源 篇1

社会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中药资源研究、生产和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中药资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农林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主要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中药资源和中药材培养生产、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及中药资源保护更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中药学是一门主干课程,是后继学习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及中药新药开发概论等课程的重要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2]。因此,对现有的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对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1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对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对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

1.1对中药的初步认知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之前,94.4%的学生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应用过中药治疗疾病,其中72.5%的治疗效果良好,19.6%的治疗效果一般,7.9%的治疗无效;72.2%的学生对中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27.8%的学生对中药有非常粗浅的了解;92.6%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非常感兴趣,7.4%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可见,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对中药没有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中药的疗效较为显著,对于中医药治疗疾病基本认可,有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治疗基本机制的迫切愿望,故约90%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有强烈的兴趣。

1.2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的认识

调查显示,96.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在本专业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是后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93.8%的学生认为,将来自己可能从事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学课程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学好中药学的自觉性。

1.3对中药学理论教学认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4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难,53%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难度适中,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为简单;98.6%的学生认为中药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最终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较差;96.3%的学生对中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认可;94.8%的学生认为经典小方剂及学科发展前沿等扩充知识对中药学学习有很大帮助;94.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药材原植物、饮片的展示有助于中药学学习;95.7%的学生对于尝试讲述一部分内容的讲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1.4对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实践教学非常重要;98.1%的学生想在实践中了解中药原植物和中药药材。在实践中学习中药原植物、药材及饮片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有利于后续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的学习。

1.5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学生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主要有:(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走入校园、药园,了解中药原植物;(2)讲述一些与中药来源有关的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拓展部分药物临床应用,穿插个别病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丰富图片资源;(5)介绍一些中药应用及流通信息等。

2建议和对策

2.1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药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多味药具有相似的功效,易混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习兴趣减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中药小故事、临床小案例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临床应用的认识[3]。同时,针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穿插部分中药原植物的图片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更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学习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将药材原植物、药材饮片等实物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中药的质地、色、味,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使中药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也为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3丰富实践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中药学的实践教学相对学时较少,内容较为单一,以往以中药饮片教学为主,学生学习效果一般[4]。调查中,学生对于中药学实践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中药饮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药用植物园见习、中药原植物标本见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同一个中药不同产地的中药标本,并更好地理解产地对中药的影响,为中药学资源与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5]。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中药学教学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药基础理论及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今后的中药资源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13):72-74.

[2]陈丽.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2015(21):52.

[3]赵宇昊,王地,王敏.中药教学改革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6,25(4):49-51.

[4]黄海燕,张敏,许玲,等.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36-37.

[5]谈献和.中药资源与开发特色专业建设思路[C].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中药资源 篇2

3.2中国药品信息网http://.cn/index.htm有中国药品快讯、每周制药信息、书刊销售等内容。

3.3药苑信息网http://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信息网站。

3.4药猴搜索引擎http://提供药学书籍、教育、考试信息及制药技术查询。

3.5中国医药卫生大联网http://有大量医药网站链接。

3.6药技资讯网http://)该网包括欧洲植物药的发展、制造、质控和管理等信息资源,还有Europ Phyto.J连接的关连。

3.11中医药网络(http: //可根据药名、药品分类等进行查询。

4.2中医药信息网数据系统(http: //192.168.1.3/alldb/)内容包括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数据库、中成药商品数据库、中药企业数据库、国外传统医学机构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源。

4.3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http://)包括《本划纲目》,《中药图谱》,药材市场,有1892种药材,1152幅彩色图片介绍药物、药方。

4.4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http: //wstcm.imicams.ac.cn/tcm)收录了大量有关中医药学方面的文献资料。

4.5植物化学和民族植物学数据学(http: //.tw)录有《景岳全书》、中医药名词、经典名方等。

4.7科学数据库(http: //)可查到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中药、中成药数据库。

4.8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数据库(http: //ki.net/index11.htm)为中国期刊网主页,收录了八大数据库,几乎包含了国内出版的各类专业期刊,其中包含了720种药学期刊从1996年以来所收载的所有论文。

5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1中国卫生部http://e 有关卫生政策研究、法制与监督、科学教育、统计信息等内容。

5.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http:// 提供药品政策法规、质量公报、GMP认证公告数据库等,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

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http:// 提供有关中医药的科研教育、政策法规、学术团体等内容,并有各直属单位及有关中医药行业社团查询。

5.4中国中医药管理局http:///homepage/gov/buwei/bw037.htm

5.5药品认证管理中心http://ccd.org.cn

5.6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http:// 提供中药保护政策法规及相关数据。

中药资源 篇3

中国人的传统医学思想这次得到了国家的明确政策支持,有业内人士推断,近来紧密出台的关于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似乎在释放着同一个信号——中药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在这之前,尽管全世界的天然药物市场每年有大约1000 亿美元的交易额,中国的中药仅占交易额的3%左右。2008 年中药工业收入1972 亿元人民币,其中67% 的中药企业销售收入低于5000 万。中药产业的产能分散,似乎已经成为中药式微的一个象征。

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中药的科学性仍然存在极大的争议。毕竟推动了工业社会进程的科学体系,其还原论的要求与思辨色彩浓重、严重依赖经验的中医药理论格格不入。但打破这一界限的努力并未停止,以“本草物质组计划”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在药理学上为中药寻找科学依据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在未来,也许将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中流砥柱。

然而,我们也因此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获得了政策支持的中药规模化生产将面对着数千年来没有遇到的问题。尽管如今中药制成品的出口量每年都在1 亿美元上下,其中原料提取物的比例却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中国中药产业实际上靠的是出口原料藥来维持,真正获得利润的产品分成寥寥无几。这是中药科学研究起步晚、创新实力薄弱的悲哀。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局面决定了中药产业对中草药原料有着庞大需求。

中药资源的科学发展思考 篇4

1. 中药资源的发展与利用

我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一直至今几千年来, 中药资源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生机。

1.1 中药资源的传统利用。

中药资源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部分, 至今仍作为传统药材加以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中药房生产的仍然是没有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近年来, 虽然参照西医药剂学的方法, 对部分中医验方进行了标准化, 研制了一批中成药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是无序的, 对资源的利用极低, 造成了资源浪费。

1.2 中药提取物的利用。

近年来, 随着化学的发展及西药理论的引进, 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提取和明确, 为中药在医药行业的深入应用及日化健康方面开拓了新途径。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丰富的原料基地, 随着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兴趣大增,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提取物出口国。这种需求的剧增造成了我国部分特产资源的迅速枯竭,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如陕西的贯叶连翘, 青海的冬虫夏草, 东北的人参等资源。

2. 中药资源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供需矛盾。

长期以来, 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认识不足, 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对中药资源掠夺式过渡采收或捕猎。近年来, 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加上有些药材本身产量就极小, 如天然牛黄、麝香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 人们对天然药物, 食品, 保健的认识的提高, 现代医药业及美容, 保健等行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剧增, 而中药资源由于产量的限制, 致使中药资源供需之间的严重矛盾。

2.2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简单加工成中药饮片利用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源浪费大, 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破坏。不利于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及长远发展。特别是对野生药物资源的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2.3 中药质量不稳定。

由于传统的中药药材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规则。有些地区并不适合进行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 但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造成药材质量不过关。虽然近年来全国推行了GAP基地及地道药材的认证, 但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药材基地来说仍然是极少数。并且这些GAP认证基地还仅限于药用植物的种植规范, 还没有对药用动物资源的相关认证。今后这些企业将面临重大生存问题, 很多将退出药材市场。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 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与解决。

3. 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道路探讨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种源广泛, 现有药材达12807种, 其中植物药11146种, 占其总数的87%。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要讲究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 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协调统一和和谐的发展, 这是一条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以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我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无公害化药物保护技术体系。

中药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 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 饲养药用动物所采用的单一种植养殖模式, 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高产与品质。

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药材GAP基地, 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3.2 寻找新药源, 保护物种多样性。

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 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因此, 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 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 仅取其单一部位, 单一成分, 对其副产物没有加以利用。而药材不同组织含有不同的多种功能性成分, 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多年来, 中药化学, 生物技术等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成果表明很多药材可以采用多种化学手段, 将其用于医药的功能性成分或单体进行分离提取, 并按西药的研制方法进行科学检验, 实施药品的标准化, 从而大大提高疗效。而经提取功能性成分之后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

4.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及环境的恶化, 人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战略。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药物资源是支撑中医药产业的基础。而资源的需求矛盾逐渐加大, 而造成这种原因除了资源受环境的压力大之外, 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等问题, 故药物资源的发展应走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在考虑其科学发展道路时, 需要特殊的思路与方法, 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 为其产业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研究, 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药资源,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明, 顾龚平.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5) 5-8.

[2]丁海, 黄泰康, 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J].中草药, 2005, 36 (1) 147-149.

中药材资源匮乏值得警惕 篇5

中药材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其“质”和“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受到天然资源制约、中药产业迅速发展、国际化步伐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资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显,中药材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这个瓶颈,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以及业内权威专家,对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找到解决路径,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这是唐末五代僧人、画家贯休的诗句。而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甘草这种根系庞大的植物留给人们的不再是“独草成原”的瑰丽,而是因过度采挖导致的数百万亩沙化的草原和强劲的沙尘暴。

“冬虫夏草、野山参、肉苁蓉、重楼、杜仲、三七„„人类每开发出一种新的中药,或许就会导致一个物种的大量减少和相应的生态失衡”——一位医药业内人士如是说,此说也许有些绝对,但却令人警醒。现在,和野生甘草面临同样境地的药用植物排成了长长的一串。资源匮乏,生态危机,已成为中药产业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药材濒临灭绝或品质下降

《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到了42%。以利用野生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中有100多种资源量急剧下降,人参、杜仲、天麻、黄连等野生个体濒临灭绝。——这是在提到中药资源情况的时候被广为引用的一段话,这段话出自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的一份调查报告,10年后的今天,无序而过度的索取,情况很可能已比当时更加危殆。

1983~1984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中草药种类共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统计表明,其总蕴藏量达850万吨。

2011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终于拉开了序幕。2012年11月,作为普查技术依托单位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成立。据该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介绍,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首先在四川、新疆、重庆、安徽等10个省、市、区展开,2012年陕西、西藏等12个省、市、区又相继启动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

四川省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初步表明,与30年前相比,多数中药资源明显减少,比如冬虫夏草、川贝母、佛手参、羌活、大黄、石斛、重楼、天麻等;药材的品质也有明显的下降,仅仅从药材的形态上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比如重楼重量由原来的每头50克以上变为现在的每头只有5~10克。

杜仲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不仅在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是名贵的中药材以及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是这种珍贵植物的原产地,2005年,由黄璐琦主持完成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的建立——杜仲、肉苁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杜仲在全国的分布估计在300万亩以上,但绝大多数均为栽培种植,野生存量极少,很多地区原有的成片野生杜仲现已消失,仅在深山中有零星单株,已濒于灭绝。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软黄金”的冬虫夏草织就了人们的致富梦,世界上98%的冬虫夏草采挖自这片高原。每到虫草采收的季节,都会有一支庞大的“挖草军团”奔赴3000~5000米的高山上采挖珍贵的虫草。2010年,中科院组织的一项实地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冬虫夏草的产量已不到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区40%的地块已经多年未发现生长冬虫夏草。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27.38,0.31,1.15%)董事长肖伟提出了《强化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案。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我国对中药的利用还存在无序的问题。“我们将大量稀缺的中药资源或提取物用于供应国际市场,但占有的中药和植物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却不足5%。一些原料出口后经过加工以高价返销国内,中国沦为了廉价的资源供应国,而这其中很多是以采挖难以再生的野生资源为代价。”他还建议,建立国家中药资源研究与发展中心,建立常态化的中药资源普查机制等。

竭泽而渔致诸多负面问题

“冬虫夏草不能再挖了,你看看今天这个沙尘天儿。”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赵步长,全国政协委员王阶、王承德、杨金生在一家医院参观调研,看到陈列的冬虫夏草标本时,异口同声地说。2013年的“两会”期间,北京连续遭遇雾霾、沙尘天气。

对药用植物野生种群的过度采集,造成了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据了解,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野生人参、冬虫夏草、雪莲、天麻、猪苓等野生种群数量下降达90%以上。甘草、光果甘草、羌活、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在它们当中,有很多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重要物种。

贺兰山,1000多年前贯休就是在这里看到了“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那里挖甘草破坏了800多万亩的草原,腾格里沙漠一度“爬上”了贺兰山的半山腰。“2008年6月,我在内蒙古包头城西,和向导一起遍寻了几公里才找到两株残存的甘草秧苗,而滥挖甘草留下的坑穴、土丘遍地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系教授王文全从此以后投身甘草生态学研究。

王文全介绍说,甘草生于干旱荒漠地区,其粗壮的主根可达5~8米甚至10米以上。甘草不怕土埋沙压,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野生甘草主要通过根茎繁殖“扩充领地”,只要环境适宜,一条甘草生长20年以上就可以独自形成一个拥有数百条根系近千株秧苗盘踞1亩以上的单株群体,形成“独草成原”的景观。而干旱和沙漠地区的甘草种群一旦遭受不科学的采挖,就会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沙丘流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助纣为虐促使沙尘暴形成。

和甘草遭受同样命运的沙生植物还有麻黄,有报道称,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因采收麻黄而破坏的草场逾2700平方公里。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使甘草和麻黄的滥采滥挖得到了遏制。

野生中药材的无序采挖,带来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本身濒临灭绝,更会导致与之共生的生态系统走向消失的境地。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被诗人屈原一咏三叹,喻为洁白、清净的美丽香草杜蘅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中药资源 篇6

【摘要】目的:明确绵马贯众的生长环境、资源现状和加工方法,为持续利用和人工种植或抚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查阅文献、走访调研、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野生资源较丰;资源总量开始减少;没有人工种植。结论:重视和加强绵马贯众的资源保护并合理进行人工栽培或抚育的研究。

【关键词】绵马贯众,资源,生长环境,加工,种植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33-01

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1]。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周边地区[2]。其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的功效,用于时疫感冒,风热头痛,温毒发斑,疮疡肿毒,崩漏下血,虫积腹痛[3]。绵马贯众还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抗感颗粒、贯黄感冒颗粒、贯防感冒片等中成药的原料药材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产品的开发,绵马贯众资源的应用与日俱增。目前对绵马贯众的研究集中在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和临床上[4],而对其资源状况、生长习性和人工栽培等均未见报导。为此,作者走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部分产区,对其生态环境、生产加工及其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和内容

1.1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查阅文献、走访调研和实地调查三者相结合的方法[5].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定资源调查区。通过对当地林业部门、药材收购商、和村民的访问,收集资料与数据。

1.2调查内容

确定调查区后前往东北3省7市16地绵马贯众资源状况,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分布区域和产地加工。调查区包括:辽宁省新宾(1个区域);吉林省通化市(2个区域)、白山市(3个区域)、延边市(3个区域)、吉林市(2个区域);黑龙江伊春市(2个区域)、牡丹江(2个区域)、七台河市(1个区域)。表1为区域经纬度、海拔數据。

2调查结果和分析

2.1生长环境

绵马贯众对温度适应强较强,分布于北纬22°-52°之间,对日照长短不敏感,但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海拔对其分布影响不大,光照强度和土壤对其生长影响较大,喜湿润、耐阴、耐寒、喜温暖、喜腐殖质及含水量较高的中性土壤[2]。

调查地理范围涉及东经124°-130°,北纬40°-46°,海拔变化:300-1200m。

2.2资源分布

问卷调查辽宁、吉林、黑龙江产区的药材收购商户及农户各30份,见表2

绵马贯众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周边地区,多分布林下、山溪两侧和湿润的沟谷中。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是主产区。辽宁资源较少。吉林省绵马贯众资源丰富,林区均有分布,其中白山市有成熟的的采挖加工点。黑龙江资源也非常丰富,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现在的采挖规模较吉林省小。

2.3采收时间

全年可采,春季秋季适合采挖,夏季雨水较多,影响产量和加工。最佳采收期应在贯众停止生长后的9-11月采挖,产量高,质量好。但此时期与东北人参等其他高收益产业采收冲突,无人进行绵马贯众的采挖。

2.4加工方法

产区采挖后,除去须根和地上部分,刀削去块根外面的带毛茎基,很小一部分以鲜货出售,其它进行切片干燥处理。加工方法:趁鲜切片,吹去绒毛,晒干或烘干,去除杂质。

2.5种植情况

绵马贯众属于根茎类药材,生长年限较长,野生资源丰富,种植无经济效益。没有发现有人进行种植。

2.6现状分析

东三省区域,有林区的地方就有绵马贯众,野生资源较丰,可以满足市场的年消化量,但其资源已经开始减少。绵马贯众属于野生品种,生长缓慢,而且采挖部位根茎和叶柄残基,无节制的采挖是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31位药材收购人员的调查问卷,了解库存情况。见表3

库存少主要原因是收益低导致老百姓采挖绵马贯众的积极性不高。

2.7持续利用对策

绵马贯众为野生资源药材,现代研究证实该药药理活性广泛、高效、低毒,具有驱虫,抗病毒,抗菌,止血,影响子宫,雌激素样作用,抗肿瘤,保肝,抗衰老等作用[4]。极具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用量会逐年增加。一方面要加大对绵马贯众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研究解决绵马贯众的人工栽培或抚育,对绵马贯众的的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10

[2]彭城主编.中华道地药材北京[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67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中药饮片卷[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41

[4]中草药,1997,28(12)

《中药资源学》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7

近年来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深化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经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逐步优化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确立了中药资源学是核心课程之一的定位,但与中医药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比,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历史较短,教材建设还很不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还有待于深化,有些基本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凝练,基本内容和结构还有待于优化和完善[7]。为了适应新世纪中药资源学教学需要,为了满足中医药教育事业需要,推进中药资源学教学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教材的改革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的热潮和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给我国中药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中药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2004年1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声明: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采集和消费已经使世界上已认知的药用植物的1/5面临灭绝的危险。在欧洲就有超过1300多种草药被人们使用,其中90%为野生。中药资源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如何在利用中处理好科学开发与合理保护的关系,并保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8]。我们提倡对资源进行有力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最大程度的维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国的国粹为世界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综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应该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并且是主线贯穿始终。应单独以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在各版本《中药资源学》教材的基础上,应当更为细致的总结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存在的问题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措施与对策,如加强中药材的引种和驯化、寻找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及发掘民族药、建立保护区、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等。

同时教材要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开发中药新药为主体,同时还可以开发保健食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添加剂等等。逐渐形成大中药产业,带动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本领,笔者认为还应该单列出一章来给学生介绍中药资源研究开发的思路、途径与模式,其中可以包括中药新资源、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和中药资源多样性研究的思路与途径,道地药材资源、中药新资源、保健食品新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模式等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中药新资源开发的思路、了解如何进行资源研究和开发的途径及利用模式。通过学习让学生详细地了解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进展,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应用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空谈理论,犯形式主义的错误。

2充实丰富部分内容,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资源调查

中药资源调查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用一章的篇幅详细向学生介绍中药资源调查的目的和类型、抽样调查方法、及中药资源贮量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比较,要更细致,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学经验,让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应用,并在实验和野外实习中使用相应的调查方法,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他们的能力和信心。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应将中药资源图的编绘写成独立的一章,包括中药资源图的类型、地形图的阅读与使用、中药资源图的编绘。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还应将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等3S技术在中药资源图编绘中的应用给出详细的讲解和说明,让学生了解到现在资源调查中的先进技术,有利于他们在本专业的研究上走得更远。

2.2 中药开发利用评价

这一部分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充实和丰富,可将其分成中药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评价原则、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的一般方法、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评价和区域性中药资源的评价这样五个部分。考虑到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中药资源基础科学研究和新资源开发的人才,这一部分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应单立一章,详细讲解。

2.3 中药种质资源

中药种质资源这部分应当写得更细致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和源头;是保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保存和研究中药材品种资源是中药新品种选育的需要;对珍稀濒危中药品种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搞清濒危原因,研究开发繁育保存技术,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可以从中药种质资源的概述、现状、考察与收集、保存、评价与鉴定、创新技术等方面来介绍。

2.4 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郑汉臣教授在他的《生药资源学》一书中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归纳总结生物技术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PCR等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还应介绍现在比较前沿的技术,如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的引入,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很多曾经荒芜的研究途径重新焕发生机,是研究中药资源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中药资源专业的学生掌握、应用并加以创新。

2.5 中药资源种类

有必要分门别类的向同学们介绍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中药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用资源、海洋药用资源、中药保健食品资源、和中药化妆品资源。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让他们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告诉他们中药资源专业有许多可以发展的领域,让大家选择最佳的、最感兴趣的方向自由发展。

3有所删减,有所保留

3.1 有所删减

有些教材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删除,如“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由于学生在《药用植物学》的中学习过,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也已实践,所以可以删掉这方面的内容。周荣汉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54种植物药和6种动物药的来源、分布等信息,可以将其简化并入“中药资源的分布”和“中药资源区划及开发利用规划”两个章节中。一是因为篇幅有限,学时有限,二是资源的分布同学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得到更丰满的知识,教材可以将规律性、常识性的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有所了解即可,关键还是教给他们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3.2 有所保留

中药资源化学是中国药科大学周荣汉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的一个特色内容,有非常详尽的介绍,但郑汉臣教授的《生药资源学》中没有提及,他认为其内容与中药化学课程重复,可以删除或与之合并[9],王文全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也没有这个内容。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这部分内容应有所保留,以便学生在学习了中药化学后,对中药资源化学有基础的情况下,从另一个层面,另一个高度来更深入的认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当然这些成分不仅包括药用的活性成分,还要引导大家考虑这些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以及影响积累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气候因子等的影响。

教材中还应保留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GAP)内容,因为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就是要在理论指导下,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地道药材基地生产优势,建立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保护珍稀中药材资源,以实现中药材商品的优质高效,以及中药材原料产地的基地化、规范化和无公害生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持中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GAP的内容应是《中药资源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10]。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改革应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中药资源及其相关专业教学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宗旨,明确中药资源学科发展方向、凝练教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满足多层面、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且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贯彻“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思想,在展示知识的同时渗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发展后劲,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及时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摘要:提出了《中药资源学》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2)充实丰富中药资源调查、中药开发利用评价、中药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3)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中药资源分布等内容有所删减,对中药资源化学等内容应有所保留。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可持续发展,教材

参考文献

[1]周荣汉.关于中药资源学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3-6.

[2]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3]谢宗万.《中药资源学》评介[J].中药材,1994,17(10):45-46.

[4]叶万辉.中药资源学引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5]郑汉臣.生药资源学[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3.

[6]王文全.中药资源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7]辛文锋,张文生,王永炎.浅论中药资源学学科定位与建设[J].中国药房,2010,21(3):193-195.

[8]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6.

[9]郑汉臣.对修订《中药资源学》的几点建议[J].药学教育,1997,13(2):40.

秦岭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篇8

1 秦岭中药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开采现象严重

随着秦岭旅游业的发展, 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 比如大量的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大量的旅游活动带来环境污染。另外由于近几年草药植物利用价值的提高, 带来价格的提升, 不少药农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秦岭中草药进行盲目采挖, 为了获得珍贵的动物药材, 不顾珍稀动物的死活, 将他们残忍的杀害。根据陕西中医学院对秦岭中药的统计和研究, 近30年来, 秦岭地区已经消失的中药多达10余种, “秦岭八宝”的数量逐渐减少, 像金丝带已经基本绝迹, 药王茶也只能找到一两棵。如今再想挖到几百年以上的何首乌比中彩票都难, 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 三五年之后, 太白米、何首乌、重楼、九节菖蒲、黑枸杞等名贵中药也将绝迹。

1.2 中药资源供需存在矛盾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日益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中医药治疗, 使得中药广泛运用于药品、食物、化妆品中, 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药市场迎来需求高峰期, 巨大的需求空间使得中药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 不少人开始对草本植物进行无节制的开采, 对珍稀动物进行残忍的捕杀, 像犀牛、老虎等野生动物出现了濒危现象。另外秦岭不少药材的生产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像牛黄、麝香这样的稀缺药材, 由于近年来疾病发生率的上升, 使得需求量逐渐增大, 而自然的资源不能及时供应, 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有一些药材是国内外认定的珍稀保护动植物, 对这类药材的使用会经过更加严格的控制, 如野山参、羚羊角、虎骨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秦岭药材的可持续运用, 影响了中药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1.3 药用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受破坏

受到我国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 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使得药用动植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例如大面积伐木和毁山种粮, 直接破坏了土地的承受能力, 对药材的发展和种植都存在不利的影响。

1.4 中药资源自身特性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

秦岭地区很多药用动植物在生物学方面存在某些不足, 直接影响了种群的壮大和发展, 导致很多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中药虽然能够结出果实, 但是因为果皮太过坚硬或生命力短等因素, 种子的繁殖能力比较差, 播种之后很难发芽生苗, 如白芨、桃儿七。还有的中药生长过程比较缓慢, 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对应。还有一些药用动物因为孕胎数量少、怀孕率低, 阻碍了种群的发展壮大。

1.5 采收工作安排不合理

秦岭地区植物树皮采收是采用买全树、剥全皮的方式, 这样的采收方式就是对资源的掠夺, 把药材取走, 剩下就只是一片片光秃秃的山。更有甚者连树叶都不放过, 如红豆杉的采收, 是树皮和树叶全部采收, 很多千年古树都被毁于一旦。另外没有控制好药材的采收时间, 在不合理的时节对药材进行采收, 如洛南的连翘, 严重影响药材的正常生长。

1.6 未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私自买卖濒危动植物现象, 没有明确进行法律法规制定, 就无法对其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 或是以走私贩卖定罪, 或是以违反森林法定罪。这让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容易出现错乱, 惩罚力度不够, 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不能在保护中药资源时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

2 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秦岭中药资源

2.1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2.1.1 强化宣传教育, 树立全民保护意识

普及野生药用植物基本知识, 比如采集时间、方法等, 让药农做到适时采收, 减小对药用植物的伤害程度。针对药农不合理的使用野生药用动植物偏方进行自行治病的行为, 可以通过专业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活动, 引导其正确利用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 保持科学就医的原则。另外还可以在进入森林的入口或道路上建立一系列的宣传牌, 丰富人们对秦岭森林的了解, 通过一些醒目的标语引发人们的思考, 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提高大家对药材的保护意识。

2.1.2 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药用动植物有法可依

基于我国中药资源的危急情势, 立法部门应该早日针对旧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根据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法律漏洞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保障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法可依。

2.1.3 加强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秦岭地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野生药用资源利用行政许可证的办理, 建立健全的审批制度。提高医药管理人员对需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强化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保障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对于目前还没有定为濒危的野生药用动植物, 也要控制使用频率, 限制开发程度, 避免绝迹现象的发生。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残害野生动植物的不法分子。

2.2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促进人工种养殖药材, 建立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基地

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的原则, 以保障市场供应为目的,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质量为先导, 加大野生中药资源优化种植的力度, 重点发展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的策略, 打造秦岭地区特色种植基地, 培养模范企业, 积极开展“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 形成秦岭特色的中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促进秦岭地区中药市场的科学发展, 保障我国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医疗改革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供技术和资源保障。

2.2.1 建立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加大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药用动植物的人工培育工作力度, 保证野生中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并针对濒临灭绝的中药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 提高人们对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2.2.2 打造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基地

扩大养殖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重点开展林麝保护、驯化、养殖、繁育、疾病预防等技术研究, 提升繁育、养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把凤县、镇坪等林麝养殖业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养殖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如羚羊等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产业化发展。

2.2.3 加快中药材生态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秦岭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进行多地培育、共同发展的种植模式, 实施当地保护、模拟种植的方式, 增加中药材的供应量和范围。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在秦岭地区建立天麻、猪苓、重楼等药材的种植基地, 引进更多的中药品种, 保证秦岭中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同时结合防治沙漠化的工程, 在陕北的定边等区域进行中药种植基地的设立;结合天然树林保护工程, 在陕南地区建设山茱萸、杜仲、黄柏等药材的种植基地, 建立天然的生态系统, 既能促进中药的发展, 又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大基地建设

在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道路上, 尤其要注重发挥重点种植基地的优势, 将“一县一品”工程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建设多种中药材资源并重的优质中华药材库, 促进国家中药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提高秦岭中药材资源的市场竞争实力。

2.3.1 加快大品种大基地建设步伐

对已获GAP认证的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等品种的中药材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 在药材种植的过程中, 要加强质量品质的监督和保障, 努力扩大基地种植的范围和力度, 进一步发挥秦岭中药材资源的实际作用。

2.3.2 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范化种植认证

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汉中附子、杜仲、猪苓、渭南大红袍花椒、陕北酸枣仁、黄芪等品种, 借助模范企业的带头作用, 增大企业生产规模, 提高基地种植质量, 早日实施规范化种植认证, 加快推进对洛南连翘等品种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范化种植认证工作。

2.3.3 打造“一县一品”精品工程

对秦岭的多种中药进行重点推进, 保证中药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种植和培养, 打造具有秦岭特色优势的“一县一品”精品工程。

2.4 实施中药材生产科技创新工程

2.4.1 建设陕西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依托步长集团、陕西天士力、安得药业、汉王药业、盘龙制药、白云制药、安康振兴、陕西片仔癀麝业等企业, 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 重点建设3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规模化繁育基地, 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4.2 加强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借助国家专业的中医药教育基地, 发挥陕西各大高校的实际价值, 如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对秦岭中药进行研究, 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2.4.3 加大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

依托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承担单位, 发挥高校科研单位技术优势, 形成产学研联盟, 以山茱萸、丹参、绞股蓝、天麻、延胡索、黄连、黄精等品种为重点, 辐射其他品种, 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新品种推广工作。

2.4.4 注重药物机理研究, 加强替代品研究

秦岭的自然重要资源数量有限, 因此研究人员必须针对现有的药材进行药物机理研究, 争取早日研发替代产品。替代产品的研发, 对于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4.5强化药用动植物资源配置,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必须针对目前的局势,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强化对野生药用动植物产品流通的监管, 建立完善的流通制度。

2.5 打造现代化中药材流通大市场

依托陕西省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 扩大市场交易范围, 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 打造全国最大最专业的中药交易平台, 建设服务质量一流的中药仓储物流中心, 进一步满足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好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中心。

2.6 搭建中药材生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保证秦岭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搭建陕西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体系, 为产业发展建立便捷、高效、准确的信息通道, 实现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中药材生产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保障秦岭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积极开展秦岭绿色中药产业, 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保护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陕西“秦药”的品牌影响力, 建立健全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和行业标准, 积极开展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活动, 增强“秦药”品牌的竞争实力, 扩大中药市场。

参考文献

[1]万德光, 裴瑾.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 (1) :1-2.

[2]王根旺.甘肃陇东地区野生药用脊椎动物资源与保护利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郧西县中药资源普查-民间验方录 篇9

验方1:马齿苋全草30~50g煮取500mL,每次口服80mL,每日3次,3日为一疗程;治痢疾有奇效,目前尚无文献报道马齿苋用于痢疾的医药用途,属其新增的医药用途。

验方2:艾条(艾)灸,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于26cm长、20cm宽的细草纸上,卷成直径1.5cm的圆柱形艾卷,要求卷紧,外裹质地柔软疏松且坚韧的桑皮纸,胶水或浆糊封口,5~7日为一疗程;灸法治疗眩晕效果显著,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艾条用于眩晕的医药用途。

验方3:柴胡(狭叶柴胡)15g、黄芩12g、百合30g、姜半夏10g、丹参2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7~14日为一疗程;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柴胡用于胃脘痛的医药用途。

验方4:红白二丸(中华秋海棠)干燥块茎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2天为一疗程;治疗痢疾疗效奇佳,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临床用红黑二丸治疗痢疾的医药用途。

验方5:羌活15g、琥珀10g、寄生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10~15天为一疗程,患者随访近20年未复发;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道临床用羌活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的医药用途。

验方6:郁金15g、白芍10g、柴胡10g、香附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30日为一疗程,治疗神经官能症有奇效,随访15年未复发;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临床用郁金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医药用途。

验方7:九连珠(青牛胆)根9~15g研粉末装于空胶囊,每日3次,每次6粒;治疗乙肝大三阳效果良好,2例患者服用九连珠6个月大三阳转阴,随访5年未复发;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道临床用青牛胆治疗乙肝大三阳的医药用途。

验方8:蚤休(七叶一枝花)8g、连翘10g、黄芩10g、生地10g、元参10g、赤芍8g、射干12g、山豆根12g、薄荷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3日为一疗程;治疗单侧、双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道临床用蚤休治疗扁桃体炎的医药用途。

验方9:向日葵(向日葵丈菊)茎髓15~30g与羊肉同炖,食肉喝汤,加白糖,治疗白带量多有奇效;目前尚无文献报道临床用向日葵茎髓治疗白带量多的医药用途。

验方10:蚤休(七叶一枝花)根茎9g嚼碎后温开水服用,治疗久虚泄泻疗效显著;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道临床用蚤休治疗久虚泄泻的医药用途。

验方11:糯米面(糯稻)50~100g,用生麻油润糯米面成糊状(润剂调制数量根据面积而定),专治烧烫伤,生理盐水或盐开水清洗患处后用棉棒粘调制的米粉敷患处,每日4~6次,7~15日即可治愈,患者随访6年,未见复发;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道临床用糯米面治疗烧烫伤的医药用途。

验方12:绞股蓝全草10~25g水泡服或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15日为一疗程;主治高血脂、高血压。

验方13:苦参、人参、半夏、陈皮、瓜蒌、远志、半夏、丹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15日为一疗程,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患者随访8年无复发。

验方14:九龙珠(中华青牛胆)全草10~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疗效显著。

验方15:地黄连(白屈菜)全草15~30g捣烂敷患处,药干即换,3日为一疗程;治疗疮痈肿痛效果良好。

郧西县中药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利用,如景天三七(费菜)、蓼子七(短毛金线草)、蜂子七(三叶委陵菜)、荷叶七(掌叶橐吾)、猪毛七(铁线蕨)等舒筋活络、治疗跌打损伤的七类,治疗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木子树(乌桕)[1]。

摘要:通过普查郧西县中药资源,收集整理郧西县民间传统医药验方23个,其中11个为首次报道的新医药用途,其治疗风湿病、痢疾、胃病、腰肌劳损及关节扭伤、缺血性头痛、烫伤、神经官能症、久虚泄泻等常见病有效。

关键词:民间验方,郧西县,中药,新医药用途

参考文献

中药资源 篇10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疗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全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绿色”思潮的风靡,我国的中药制造业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然而,作为典型的批流程工业,我国传统的中药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缺乏科学的质控体系等问题[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的竞争力,也影响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中药生产向来有“以产定销,以产促销”的特点,且中药产品是批量化的固定生产,生产线不便于产品种类的频繁更换。因此,中药生产主要靠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源来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等目的[3]。因此迫切需要在传统的中药制造企业引入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

本文基于企业资源建模技术对中药制造企业的主要资源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中药制造企业资源管理平台,把所建立的各类资源模型与生产过程关联起来,实现企业资源与业务系统的解耦,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资源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1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资源建模需求分析

资源不仅仅是中药制造企业经营过程和企业活功的载体,也不仅仅是企业组织的从属物,它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针对中药制造企业资源管理的研究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之间的联系,缺乏对不同资源之间关系的语义描述,资源的调度准确性不强。

2)部分研究只针对资源本身进行建模,缺乏对业务功能和资源之间联系的描述,模型不支持业务流程的自动匹配和组合。

3)部分制造资源模型主要是根据中药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和各个计算机应用子系统对制造资源信息的需求而制定的,为各个子系统所设计的制造资源数据库相互独立。其主要缺点表现在:(1)缺乏统一、完整的制造资源定义和表达,造成大量数据冗余;(2)数据表示的不一致性导致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换;(3)制造数据多处存储,很费大量存储资源,且导致数据维护与更新的困难[4]。

因此要实现中药制造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高效利用,就必须:1)建立企业资源真实的信息化映像,并使之成为各应用依赖的基础信息来源,减少多源数据带来的维护难度与同步难度;2)建立起面向生产全过程的集成化动态制造资源数据模型,从而精确描述企业资源的属性,并掌握企业资源的布局和拓扑结构,理清企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控制和评估企业生产的执行情况,实现资源优化配量和动态调度。从而为企业经营过程的仿真、分析、优化和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支持[5]。

2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资源建模与管理

2.1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资源

中药制造企业的生产资源是指为完成中药产品的生产的所有活动的物理元素的总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物料,生产制造标准、生产工艺手册、作业指导书、测试规范、工艺过程定义、生产方案定义、业务活动流程定义等各种分布式数据资源与各种知识资源。中药制造企业制造资源如图1所示。它贯穿了中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制造资源的组织、管理、计划和控制以及制造资源自身的约束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计划调度、生产控制、产品成本、生产能力等。

2.2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资源模型

企业资源建模技术就是通过定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资源的具体属性,从而描述企业制造资源信息模型的方法和技术,它通过定义资源实体及其相互关系来描述资源结构和资源构成[6]。下面利用面向对象技术,依照IEC-622264标准中的资源定义方式。对中药制造企业的主要关键资源设备、人、物料进行建模,从而具体描述相应资源的属性,如资源类别、资源的性质和性能、资源的能力等。中药制造企业设备、人、物料的模型定义分别如图2、3、4所示。

在以上资源建模的过程中,本文利用弱数据结构对资源进行定义,利用系统ID作为资源唯一ID,资源特性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增删改。根据这种资源定义方式,企业中的资源对象都能产生相应的弱数据结构键值对,若将每个资源的特性值的取值规则都进行指定,则通过底层企业资源数据接口所提供的方法,能实现资源特性的数据自动转化。

2.3 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资源管理平台

要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及最大化利用,不仅要建立企业资源模型,描述企业资源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建立的各类资源模型与生产过程关联起来,支持企业业务过程的管理、执行、仿真、诊断和优化,即需要在资源和过程中间建立更加合理的关联关系和解耦关系。为此本文研究提出了企业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由资源定义和系统运行两大部分组成。

资源定义部分按照规则定义企业生产运作所需的资源定义、能力定义、产品定义。资源定义部分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

系统运行部分处理流程示意图见图6所示,该部分通过对象解析器将资源定义、能力定义、产品定义进行结构化处理,产生对象结构传递给对象管理器。对象管理器根据对象结构中的数据源定义进行数据加载,通过数据获取接口从数据源进行数据获取。对象管理器为系统中应用提供最新最全的企业资源对象数据,对象管理器通过对象初始化、定期刷新、接受反馈信息更新缓存对象。在应用层面存在计划处理模块、调度处理模块、响应处理模块常驻系统,快速处理从应用发出的计划、调度类任务。另外业务流程由业务管理器完成应用管理、业务流定义与业务流程控制。

该企业资源管理平台通过对外开放数据访问接口的方式,通过注册业务功能配置接口约定就可以取得工厂资源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订阅的方式与特定应用建立数据契约,实现数据按需供给。它依托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的集成服务,可以将数据与业务解耦,使所有的资源应用都可以在同一个数据源中进行操作。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冗余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另一方面提供了资源特性的关联变化。它是第一个尝试采用资源数据与业务系统解耦的架构实现。

3 结束语

中药制造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系统。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生产经过,理清企业资源结构、布局,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现企业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等,都对中药制造企业的资源建模和资源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在对中药制造企业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对中药企业的关键生产资源进行了建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中药制造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中药制造资源模型与业务过程模型的解耦,该建模思想及解耦架构已在贵州某中药厂制造执行系统建立中进行了应用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S.Huang,Q.S.Xie.An Operation Mode of Manufacturing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Equipment Integration[C]//2010 second pacific-Asiaconference on circuits,communications and system:P165-169.

[2]李谦.中药企业生产运营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

[3]李萍,华贲.基于并行工程的中药制造企业业务过程建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48-52

[4]夏晴.制造企业资源建模技术与共享平台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5]高琛颢,张洵,范玉顺.企业建模中资源模型与过程模型解耦问题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4,4:394-398.

中药资源 篇11

1 综合利用

1.1 作饲料或饲料添加剂

经调查,现在药厂的提取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水提法),所以中药材经提取后药渣中还留下丰富的营养物质及部分的活性物质。但经提取得到的剩余活性物质不再适合直接作为人的内服药使用,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药渣作为养殖用的饲料添加剂,这不但可以提供多种营养成分,还可以起到防病治病,提高禽畜类的免疫水平等作用,起到一般饲料添加剂不具备的综合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的中药[1], 如黄连、木香、吴茱萸以及保肺滋肾的良药五味子等,提取后的残渣还留存疗效,能够预防和治疗鱼类的肠胃病、烂鳃病等病症。把烘干药渣打成粉,同鱼饲料按1:4 的比例拌匀,撒到鱼塘里, 连续喂7天,其效果和抗生素相当,明显优于敌百虫等化学药品, 使500 g 鱼苗成活率由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85%以上。李桂平等[3]将南宫市制药厂的大青叶、板蓝根药渣经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错位饲料进行饲养小鸡试验。试验表明:碱化处理、氨化处理的板蓝根、大青叶药渣作为饲料能够提高小鸡的体重,并有预防小鸡流感的作用。对于营养成分的研究得出:氨解反应破坏脂键形成铵盐, 成为牛、羊瘤胃内微生物的氮源。氨化处理后, 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100%~150%,纤维素含量降低10%, 有机物消化率提高20%以上,因此可以作为牛、羊反刍家畜良好的粗饲料。

1.2 制备活性炭

孙伟等[4]研究以中药渣代替木质原料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摸索出制备的最佳工艺(浸渍浓度25%、活化温度400 ℃、浸渍时间48 h、活化时间30 min、浸渍比1:3),通过对碘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这一表征活性炭吸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进行测量,在优化组合条件下制备活性炭,测定其吸附性能为:碘值613.6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12.5 mg/g,活性炭产率为41.36%。以《木质净水用活性炭》(GB/T 13803.2-1999)为例,本实验制得的活性炭碘值低于上述标准活性炭二级品(900 mg/g)指标,但亚甲基蓝吸附值远超过上述标准活性炭一级品(135 mg/g)指标。但谭显东等[5]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氯化锌法制得了碘值>900 mg/g的活性炭;张建等[6]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磷酸法结合蒸汽法制得了比表面积达936.174 m2/g的活性炭。上述实验均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一定的活化方法制得了活性炭,且在某些性能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工业应用的要求,因此中药渣是一种制备活性炭的优良基材。

1.3 用于造纸原料

植物纤维含量高的资源是制浆造纸工业的理想原料,近年随着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飞速发展,浆纸产量不断提高,对造纸原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调研造纸工业原料结构的现状可知[7,8],目前造纸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木浆,木材的使用达90%以上,如竹浆、蔗渣浆和草浆等非木材原料则在10%以下,这无疑为我国原就已贫乏的森林资源再添沉重的负担。因此,发掘新的制浆造纸原材料,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及环境生态的维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高植物纤维含量的中药渣废料是制浆造纸工业的潜在原料,将两者结合不仅能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制浆原料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减轻环境的负担,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重大。日本一公司以中药为原料制造再生纸,其价格与同等产品相比便宜10%,而且因为是以中药渣为原料具有绝缘,抗菌效果,这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节约了经费。袁琳[9]等以中药香茶菜药渣为原料,参考《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10]研究用于造纸业的可行性及最佳工艺条件。其药渣[11]平均纤维长度0.68 mm,长宽比44.5,壁腔比0.38,从纤维形态看是一种可利用的制浆造纸原料。结果表明,① 蒸煮后的药渣平均纤维长度0.68 mm,长宽比44.5,壁腔比0.38;② 碱-蒽醌法最佳工艺条件:用碱量22%,保温时间120 min,AQ 用量0.07%,最高温度160 ℃,此条件下浆得率35.40%;③ D/CFpD 漂白较佳工艺条件:总用氯量为10%(D/C、D 段用氯量比7:3),Ep段H2O2用量1.1%,浆白度76.8%ISO,所得浆料适用于制备纸浆及纸浆模塑产品此研究对发掘及利用更多废弃植物纤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实验从制浆造纸角度挖掘了废弃天然植物纤维资源的利用价值,并对利用中药渣纤维资源进行制浆进行了研究。所获得的浆料还可以作为纸浆模塑产品(包括装饰墙板,草坪板,可降解花盆等)的原料。制浆造纸工业中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纤维三大素中的纤维素,整个制浆造纸过程即是最大化地保留纤维素及除去木质素。但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半纤维素水解物生物转化生产木糖醇,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用于橡胶补强剂、黏合剂等,这些纤维成分同样可以被进一步利用。

1.4 培养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目前使用的棉籽壳原料,农药残留较高,同时棉籽壳中含有对男性生殖健康有影响的棉多酚化学成分,因此食用菌的品质受到影响。而中药渣[12]中含有许多可供微生物生长用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汞、铅、镉、砷等有害元素含量极微,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控制标准,可用于栽培食用菌。陈合等[13]采用固体发酵技术,利用“香菊”中药渣(药渣含水量适宜,性质均一,稳定,无杂物,而且富含纤维素、木质素成分,适于灵芝菌的培养, 其化学组成为水9.3%,pH 6.7, 粗蛋白0.97%,粗纤维65.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6.7%,重金属极微)栽培灵芝菌,并检测了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甜芝子实体中灵芝三萜含量为1.13%,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灵芝菌质多糖、灵芝酸三萜、蛋白质等);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毒副作用小。吴育萍等[12]就使用肾宝药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平菇菌株栽培试验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药渣的营养成分对平菇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药渣所占培养料的比例控制在1/2~1/3为宜。

1.5 中药渣用于废水处理

罗鸿[14]利用中药渣作絮凝剂,处理造纸废水,与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进行对照比较,发现自制中药渣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并且作为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中药渣制备简单,对造纸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韦平英等[15]利用板蓝根药渣对低浓度含铅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板蓝根药渣能快速吸附大量的铅,对低浓度的铅溶液吸附率更高,吸附速度更快。

1.6 中药渣制备乙醇

燃料乙醇作为能源,是生物质能中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最现实的液体燃料用品之一。目前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糖质和淀粉,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乙醇,研究以纤维素类资源为原料代替粮食进行酒精发酵,不仅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还可缓解能源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纤维素降解生产燃料乙醇形成一个新型的能源资源产业链,具有十分广阔的生产前景。

木质纤维素制备乙醇工艺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法制备乙醇工艺流程可分成4步:①预处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去除阻碍糖化和发酵的物质;②用酸或酶水解聚合物成单糖;③用发酵菌发酵六碳糖和五碳糖成乙醇;④蒸馏脱水获得乙醇。

季文波等[16]对含纤维原料利用蒸汽爆破方法进行预处理后,采用连续补料方法和一次性补料方法进行酶解过程中补料,以纤维素转化率进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含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生产过程中,酶解过程采用一次性加酶连续补料的方法,反应体系更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物料的纤维素转化率及乙醇得率,同时降低物料对搅拌器的要求,大大缩短了酶解时间,具备工业化放大的优势。木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是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技术,基本策略[17]是生物的(如工程菌和纤维素酶)和工艺的(如预处理,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优化并举,而纤维素酶活性的提高是关键。优质高产抗逆C5/C6共发酵工程菌和产酶工程菌的开发所取得的进展,根据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所推荐SSCF Model进行概念性改进,提出了并行糖化共发酵生产模型。

1.7 中药渣催化热解制取生物油

王攀等[18]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丹参药渣热解性进行研 Coat-Redfern积分法计算了其热解动力参数(活化能36.0 kJ/mol),并考察了热解温度对气体、液体、固体产物的影响(723 K液体产物生物油最高,为39%),此项试验为植物类中药渣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 结论与展望

上一篇:小儿留置导尿管下一篇:学校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