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兴趣论文(共10篇)
主体兴趣论文 篇1
数学学习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从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走向生活走向大众。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教学工具性功能的同时, 更强调教师最大的成功, 就是使所教的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为了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须使数学课变成一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几点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意境, 使学生在好奇中求知
在学习一年级“估一估、量一量”时, 我没有直接去讲, 而是对学生说:“过去是教师出题你们答, 今天让同学们出题, 教师来答。你们随便说一个物体, 教师来估量它的长度。”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 争着抢着出题“教室有多高、树有多高、黑板······。”对这些问题我都一一作答, 学生对教师既羡慕又惊讶。我发现学生对估测产生了兴趣, 很想去尝试, 就抓住这个机会, 导入新课,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
二、喜新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源泉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 如果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得到, 那么他就不会有探求的欲望, 要想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让每一堂课都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如:认识“米、千米”时, 现出一道题目“1-500=500;1000+1000=2”然后问学生这组等式能不能成立, 学生感到疑惑, 这时我就告诉大家, 学了这节课, 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一个简单的设计, 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 学生兴趣盎然。
三、让学生尝试学习, 体味发现和成功的愉悦
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 我没有直接演示计算过程, 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速加速减的计算方法, 自己去探索, 然后在小组进行讨论, 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 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对此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性的学习后, 不经教师而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帮助得出新知识的结果,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对以后的教学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争胜是学生求知的动力
小学生喜欢搞竞赛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特长, 如果自己的“胜利”得到表扬, 会激起更大的动力和兴趣。由于在竞赛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所以, 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为增加。
例如, 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适当采取3-5分钟时间的小竞赛, 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接力赛、双人赛、小组赛等, 评比标准又快又准, 当场评出名次。通过竞赛,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
总而言之,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成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主体意识 激发作文兴趣 篇2
面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沉寂”,写作兴趣的“丢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岂能无动于衷?为此,笔者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即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能作文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供丰富新颖的“菜式”(话题或材料),给喜好各异的“顾客”(学生——创作主体),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班学生,五十有几,众口难调,口味各异。有的长于记事写人,有的善于绘景状物,有的甘于抒情,有的乐于论理。他们虽同堂学业,但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弱的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深浅不一。若统一要求、限材过死、内容陈旧,就不易发展学生的兴趣。主体意识沉寂,学生怎能乐此不疲?学生不爱写作,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众所周知,对新鲜事物有探索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凡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促进认识过程深化的教学,最容易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索、操作等学习愿望。因此,每次作文,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新颖的“菜式”,让学生掌握选材的主动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话题、供材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注重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生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起了他们迫切探索的兴趣,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动笔写的欲望;而且,丰富的“菜式”,新颖的教法,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材源”问题,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要,使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当写作成了学生的一种愿望时,则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写作兴趣已经形成。
二、解除对学生作文的种种限制,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写出“自我”,维持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兴趣
作文本身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即所谓“言为心声”“写是倾吐”。学生对周围留心的人,对身边在意的事,耳闻目见,脑思心感各不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他们驰骋想象,大胆倾吐心中“想说”“要说”的喜怒哀乐。切不可囿于一法,定于一尊,拘于常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创新求异的冲动。应多角度多层面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或联想发散,写出创意;或求异发散,另辟蹊径……对这些“突起”的“异军”,张扬个性、表现性灵的习作,教师应大胆肯定,积极褒扬。这对当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现状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若能长期倡导、系统训练,再加上作文能写真我,能以“我手写我心”的诱惑,必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较长久地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运用“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以“风”为话题,提示学生既可写自然界的风,又可以写社会现象(如风俗、风尚、风气等)。学生因受启发,思路变开阔;写作内容的丰富,又使得表达方式的运用变得灵活,学生写出的文章佳篇不少。又如,笔者曾以“手有五指”为内容,先让学生课堂上观察五指的外形、位置,再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引导学生联想发散,共同讨论确立主题。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选定主题的角度各异,确立的写作中心异彩纷呈:⒈五指握拳,团结起来力量大;⒉五指协作,没有事情办不好;⒊拇指不丑;⒋“小指莫自卑”或“要爱护、帮助弱者”;⒌“避让”风格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美丽的花朵,植根于大地;成功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花季雨季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妙龄,他们心里“想说”“要说”的东西很多。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愁闷,友情的珍贵,朦胧恋情的困惑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发他们“倾吐”对生活的诸多感悟,切不可舍近求远,舍实务虚。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思维主体心底涌动的“暗流”,开启封闭的“思维黑箱”,增强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力。
三、开“源”导“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兴趣
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开“源”的能力,导“流”的能力。前者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能力,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洞悉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感知生活,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和闪光点,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思维的起点和凭借,构成写作的素材和“源头”;后者指的是通常所说的写作技巧。写作光有装材料的“仓库”、生活的积淀还不行,还得有开启“仓库”的“钥匙”,引“源”入“海”的技巧。否则,材料会烂在“仓库”而无法调出,“笔下生花”也只能是空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快感,快感引人乐为,乐为才可能做好。因此,只有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使学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作文教学也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凸显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 篇3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知识产生的兴趣。教学上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在什么时候, 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的教根本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水平状况, 创设出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有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自觉训练技能,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在备课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 为培养兴趣创设条件
以学生为主体, 在备课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甚至教材都应该为学生而服务。只有重视了学生这个中心, 才能使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 慢慢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 教师都知道,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就会主动去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主动、愉快、有效地学习,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兴趣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上, 因此, 在备课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数学课本相对比较枯燥无味,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绝对不能照本宣科, 要在课堂上设计出生动活泼的事例,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线性”理论认为: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教材的传统规范, 决定了数学教材编写要做到内容编排的阶梯性和连贯性, 文字表达的严谨性和简明性, 数学教材的这些特征, 再加上中学数学本身的抽象性,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枯燥感的形成。
以学科来说, 在中考的七科教材中, 对学生而言, 数学课本的趣味性无疑是较低的, 学生的兴趣无疑需要老师花大力气予以培养。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教师的教学就要能够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出发,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 试举几个教学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1. 一些几何概念可由学生自己命名
例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
教科书在给出如下三个图之后, 作出如下定义: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没有公共点, 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离。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切。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公共点, 那么就说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交。
教科书为了文字表述的严谨性, 这样编排毫无疑义。但在教学时, 教师这样定义, 则太枯燥。可做如下设计:
请用“相切、相离、相交”三词为以上三图命名, 小组讨论。 (这里, 教师有意打乱顺序)
结果是, 连我就教的农村中学的一个普通班中, 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正确无误。笔者认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五个定义,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个定义, 乃至于几何中的大部分概念, 都可以做如上处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但新颖, 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从而兴趣大增。
2. 尽可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内容。以圆周角的教学为例:旧教材 (人教版, 2001年第1版) 是直接给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然后给出三种情况的证明;而新教材 (华师大版, 2007年8月第3版) 则是要求学生量一量同一段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 比较之后得出结论。
这说明, 动手操作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会让学生量一量书上图中的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度数。但是我觉得若在教学中这样做并不彻底, 于是, 有下面更为彻底的教学设计过程:
例2:圆周角定理引入设计。
画图: (1) 任意画一个圆。 (2) 在所画的图上任意描出 (加粗或换颜色) 弧。 (3) 画出弧所对的圆心角。 (4) 画出弧所对的圆周角。 (5) 量一量, 你画的圆周角是度___, 你画的圆心角是___度。 (6) 对比小组内其他同学所画的, 然后小组讨论,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何关系___。
这一结构更符合学生的探知顺序, 学生的收获更多, 兴趣也必将更大。
另外, 对例题、习题的教学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
例3:九年级教材 (华师大版, 2007年8月第3版) 第55页第7题。
如图: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 大圆的弦AB是小圆的切线, 点P为切点, 求证:AP=BP。
可将此题设计如下: (1) 画两个同心圆。 (2) 画小圆的切线, 切点为P, 交大圆于A、B两点。 (3) 观察AP与BP的大小关系。 (4) 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实践表明, 这样的操作设计, 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全班同学无论成绩好坏, 都有事可做, 真正投入学习之中,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热情。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凸显主体地位, 培育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是兴趣培养的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凸显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追求。
1. 建立平等民主的情感氛围
所谓情感, 用心理学上的语言来解释, 是指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发育未曾成熟, 他们的心理状态仍处于一个较幼稚的水平, 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老师的喜爱来确定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程度。因而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知道, 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某个老师, 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多与学生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这样他们才会对数学有兴趣。
2. 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心情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积极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解题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以后的学习中, 若遇到困难, 他们就会反复钻研, 主动探讨, 想尽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 教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 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 在第一节数学课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这时候, 若是我们的老师, 肯定会沮丧,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不指责已经算是好的了, 肯定不会赞扬他。可是, 这位美国教师没有这样做, 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聪明, 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这样一句赞赏的话, 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 这位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直至名列前茅。
可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不可随便说“错”, 不能轻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进行正确的、科学的以表扬为主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从而勇于前进。
3. 对学生要有期望, 有目标, 并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进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下, 一定会有进步, 自己相信这一点, 才会对学生有信心, 特别是对“学困生”, 这些学生, 往往由于对学习没有信心, 因而没有动力。若是老师过分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 他们就更不学了。因此, 对他们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要时刻告诉他们:“你并不笨, 只要你继续努力, 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国外有心理学家做过如下一个实验: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 每个年级各抽出三个班进行测验, 根据测量的结果, 估计在该学期有哪些儿童将会有显著的进步, 并将这些儿童的名字告诉任课老师 (实际上这些名字由抽签产生) , 任课老师就相信这些儿童有进步, 并不知不觉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儿童施加影响, 经过八个月后, 这些儿童的绝大多数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个实验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进步有信心, 对学生的期望不同, 那么在不知不觉中, 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要施加各种影响, 期望“学困生”进步, 绝不能放弃这个信念。
4. 给学生成功的感觉
学习成功得到的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在课堂上, 教师要随时警觉学生学习时的表情, 发现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从而适时地、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 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使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成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 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产生怀疑, 丧失信心。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 增强其成功的体验, 有了成功的体验, 学生肯定了自己, 相信了自己, 增强了自信心, 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去探索, 去争取成功。
为帮助学生成功, 教师必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 满足学生的需要, 创设成功机会。在平时的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主动参与, 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 发挥其特长,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 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 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为了让学生看到进步, 感到成功, 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写便条、送喜报、连心卡等, 有目的地把学生的优点汇报给家长,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加强家长、学校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 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只要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就是教学上的成功。这就是因材施教。测验也可分组进行, 比如我们这个学期所采取的A、B、C三份试卷, 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60分, 甚至是90分的愉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班有一名“学困生”, 自从在C组中考了一个92分之后, 增强了自信, 对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加, 期末考试竟然合格了。
5. 不妨“插科打诨”, 引领课堂走出沉闷
数学的课堂, 相对比较沉闷。而现在的学生, 则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我觉得,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感到气氛不够热烈, 不妨讲一两句能引起大家注意力的话。比如讲几何题, 经常说到“这个角等于那个角”, 不妨“这个角”用普通话, “那个角”用方言。这样, 学生会觉得新颖别致, 从而再次集中注意力听讲。
又如, 几何证明题辅助线的教学, 在学生一轮苦思仍不得其解时, 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之后, 不妨讲几句“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开云雾见青天”之类的句子, 来轻松一下课堂气氛。在学生解题时, 错最后一两步, 是“功败垂成”;多做一两步, 是“画蛇添足”。
记得有一次教学“方差”这个章节时, 课本有一道有关水稻的分蘖整齐与否的题目。学生很少见“分蘖”这个词, 于是问我“分蘖”是什么意思, 本来我就是不解释这个词, 学生也知道这道题是通过方差来解决的。但我还是解释了, 我的解释令学生大笑了起来。因为我说:“有一首诗有这样的两句: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分蘖’就是‘发几枝’的意思。”
总之,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别致, 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为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供推动力。
总之,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主动地学习数学,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采取各种方法, 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凸显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 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培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句名言让我懂得了教学的艺术关键在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名言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思考、实践。每一节数学课前,我都会花时间去阅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分析例题及相应的练习题,上网查阅优秀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教学内容,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要与“我”有关
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会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有关,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他们关心的事。这就得从他们身边去挖掘素材,了解他们的爱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他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学校、我们国家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学习内容的情境。例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时,我创设的情境是,今天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学习,你能为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上学生人数的情况吗?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从而自然过渡到加减法关系的探究过程。如,《旋转与平移》:孩子们都喜欢到游乐场去玩,说说看,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在玩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怎么运动的?(学生们积极发言,老师根据汇报贴出相应活动的图片。)在这些游乐活动中,我们身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分一分吧。对于有争议的运动方式打上问号(这节课的难点),老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留下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斗志。)
二、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思维活动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我尽量采用或实物,或图片,或课件等形式,这样孩子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注意力也相对集中,看书的话可能有的学生不知道看哪儿去了。
三、基本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学习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事情,学没学会马上就能检测出来。新课讲完后出一些即时练习,学生做对了给以夸奖,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四、分级、变式练习让学生接受挑战
我在做这样的练习时通常会说:现在老师出一些难一点的题,敢接受挑战吗?“敢!”只听到整齐而响亮的迎战声!
五、角色扮演,做决策者
范例一:做电影院经理。
《西师版第八册》第32页例3:小剧院共有甲票座位50个,乙票座位100个。本场电影票房收入为2300元。本场观众最少有多少人?
“孩子们,喜欢看电影吗?”
“看电影之前,你最关心什么?”
“假如你是电影院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
生:“我最关心票能不能卖完;有多少人来观看;能赚多少钱;观众是不是喜欢这部电影……”
师:“你们说的这些可以用一个词儿来概括:票房收入。”(板书)
“你觉得票房收入与什么有关?”
“票价、观看人数。”
范例二:我是校长我做主!
《西师版第八册》第42页练习题第14题:如果每间教室配40套桌椅,微机室配30台电脑。请你为学校新修的教室和微机室做一个购买桌椅、电脑和电脑桌椅的计划,算一算需要多少元?
师:“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你说了算,你准备怎样去购买?我想听听各位校长的想法。”孩子们一听,自己变成了校长,又能自己做主,甭提有多高興了,都抢着回答。
六、当小老师(出题考同学,评改)
每个孩子出几道有关本课知识的题目,交给同桌完成,然后由小老师批改给出分数,总分100分。看看我们小老师的水平如何。
“我也能当小老师啦!”“我能出题,还能批改作业啦!”孩子们的兴奋劲儿别提有多高。
小老师们个个火眼金睛,哪里写歪了,哪里写得不太清楚,哪里做错了,全都找出来了,比我这个大老师看得仔细多了。在批改的过程中,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七、争当擂主超越别人
为了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简便计算的方法,首先要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我决定采用擂台赛的方式进行,做得又对又快的将成为今天的擂主,并把擂主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调皮”的孩子们将擂主戏说成“帮主”,谁成了“擂主”,双拳一抱:“恭喜帮主。”多天真呀!)其实每个孩子在心里也暗暗较劲儿,明天,明天的擂主希望是我!
八、动手操作不放松
数学小报、做图形、动手画、动手折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从不让孩子落下。比如,一册认识立体图形,我会让他们亲自去找这些物体,在找的过程中,会让他们形成初步的认识,也有找错的,有孩子把正方体找成了正方形,这是很正常的,而且应当抓住这个契机,让他们观察自己找的为啥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正方体到底该是哪样的?二册认识时刻,我要求每个孩子自己做钟面,在做的过程他们完全掌握了钟面上的数字、大格、时针、分针,以及数字是怎样排列的。活动结束后要展示一部分学生作品,孩子们喜欢这些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能获得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九、保持一颗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常常会和他们一起天真。除了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外,还采用一些小“伎俩”。例如,在学习看图写加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减要难一些。我就采用“变魔术”的方法:把不一样的那一组变成一样,写出乘法,然后减掉变出来的。我问: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吗?孩子们当然想了,所以听得特认真,学完之后,马上出几幅图让他们做,全部做对的就能成为小小魔术师。当他们成为魔术师后,我会和他们一起欢呼:“我是小小魔术师,耶!”
激发写作兴趣 挖掘主体潜力 篇5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积极参与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表达真情实感。要相信学生主体内在的潜力, 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生活的主动探究者, 知识越丰富, 思路也就越灵活, 厚积而后才能薄发。
案例一:有一次作文课, 我带全班同学去沧州黄骅港沿岸秋游, 一路上, 我让他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诸如水、贝壳等。来到港口, 我让他们眺望港口的全景, 并给他们讲黄骅港的由来, 港口的今昔变迁, 未来前景的展望。返校后, 我让他们以这次“秋游”为题, 写一篇游记。学生兴致很高, 平时从出题到收交, 至少两天, 可这次仅隔一夜, 就全部交齐, 全班四十多个同学的作文, 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既有记叙, 又有描写, 生动活泼。个别同学在文章的结尾写到:“这次秋游, 使我更爱我们的祖国山河, 也更爱生我养我的黄骅港。”之后我询问他们对这次作文活动的看法, 他们说像这样的写作课, 天天上我们也不烦。只要做到这些, 学生在写作中就不再觉得无材料可写, 怕写作文的心理自然消退, 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激发起写作欲望的同时, 也挖掘了他们的主体潜力。
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才会尽情抒怀、潇洒挥笔。除了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学生自由命题作文外, 本人还鼓励学生在立意上求异, 即强调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立意的新颖性。如写“我们的家乡”, 我鼓励学生写出真情, 让学生自由表达。绝不能只让学生赞美, 不许学生“揭丑”, 否则, 就没有了个性特色, 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形成。如写老师, 大家都去赞美其奉献精神, 则只有共性, 而无个性, 更无新颖。为什么不引导学生换个角度, 表现老师平凡的一面呢?如爱美之心、爱子之情、恼怒与痛苦、快乐与忧愁等。这样会更真实、更亲切、更有个性特色, 有利于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做到这些, 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极大地被激发起来, 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言为心声, 率性而为, 尽量减少对学生作文的统一要求,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必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
三、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互相修改写作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案例二:这学期《我的故乡》一文, 就是采用此法进行修改的。浏览了一半作文后, 我发现这次作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假, 二是俗。讲评之后, 我让学生自我修改, 具体任务有二: (1) 找出你文中作假的地方, 换成真实的内容; (2) 自我评价:你的文章选材俗不俗?如果俗, 请改为不俗的内容。收上来检查发现, 质量明显提高, 许多同学都重写了一遍, 这可见自我修改的重要。
综上所述,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 是新课程对作文教学提出的崭新要求, 是时代的呼唤, 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是着眼于现实与未来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我们应该努力把它做好!
摘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我的具体做法有:第一,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第二,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第三, 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写作成果。
关键词:写作兴趣,主体潜力,语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熊生贵, 等.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4]牛炳文, 刘绍本.现代写作学新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5]朱耀元“.段”的读写训练举要[J].河北教育, 1995, (Z2) .
[6]盛庆凯.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安徽教育, 1989, (Z1) .
主体兴趣论文 篇6
一、教师的使命
现代科学教育的两个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其中,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了开展实践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于教学理论的叙述也明确了“主动学习的学生是最成功的学生”这一观点。因此,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这个成功的方向。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这不仅仅是改变教师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教师对学生、学校对教师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一系列评价机制也是亟待改革的。但是, 对教师来说, 在教育改革中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领域是课堂教学。因此, 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力所能及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推进全面教育改革的进程, 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使命。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 纷繁芜杂的现象、知识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地启发讲解, 如甘泉雨露般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倘佯在知识的王国里, 领略知识的奥妙。这一阶段的学生从认知心理需求上是不厌学的, 是不拒绝接受新事物的, 但是“厌学”的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教材的难度, 而主要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其教法、手段不符合教学规律。例如:有的学校每天上课达11节、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以及排列名次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的身心疲劳,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求知欲望逐渐降低, “厌学”情绪随之出现。
二、结合心理特点, 做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对待那些新奇的东西非常敏感, 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段故事、一幅挂图都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在上课时, 注意适时地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 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 采用这种方法, 效果更好。如:讲解压强概念时, 我就准备一个鸡蛋, 跟学生讲, 要把鸡蛋磕破只需轻轻一下, 但现在则要求用整个手掌握住鸡蛋, 那么能不能把鸡蛋攥破呢?学生马上争论起来, 并跃跃欲试, 我请来几个力气大的学生都无能为力, 而当改用2个手指捏鸡蛋时, 一下就把鸡蛋捏破了。鸡蛋为什么攥不破?悬念陡然而出, 触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自然就进入了探索阶段。
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初中的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大量的物理现象, 对物理知识已经存在着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利用学生已熟悉的生活实例, 与学生共同讨论, 共同分析, “举一反三”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变阻器》时, 提问:为什么调节收音机上的旋钮, 就可以调节音量的大小?为什么调光的台灯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但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的困难。当学生面临熟悉而又不理解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迫不及待的学习要求就会由此而生, “你想知道这些现象的奥秘吗?”这时给学生看滑动变阻器, “上述现象都跟它有关”。既导入了课题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还会在此基础上补充:电视机的音量调节、电视机画面明暗的调节、电影院里灯光的调节、舞台上灯光的调节等相关的事例。
四、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设疑———提出问题, 析疑———分析问题, 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合理的设疑可以让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激发智慧的火花, 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
如:在讲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 其使用规则要求电流表一定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如果反问学生, 为什么电流表一定要串联使用?如果将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测其电流行不行?学生对这种大胆的设想反应不一, 有的说表会烧坏, 有的说根本测不出用电器的电流, 也有的说这是违反操作规程, 根本不能这样想, 更不能这样做。此时, 给学生演示其试触情况, 电流表的指针急速偏转, 超过量程。看到这一现象, 学生一惊, 担心电流表会烧坏, 这时给学生解释, 如果这样下去时间长了, 一定会烧坏电流表, 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体会?”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争论声响彻教室, 结果是学生加强了对电流表使用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这比教师反复强调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效果要好得多。
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 繁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 就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摘要:在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发挥主体的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体兴趣论文 篇7
关键词:政治学科,学生兴趣,激发措施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内容感兴趣, 那么他就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相关的知识,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政治学科包含的内容大多是一些令人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知识, 所以很少有学生会对政治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为此, 要提高政治学科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和谐课堂。[1]
一、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
1. 高考指挥棒对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中的学科教学往往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的, 高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应对高考。当前,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 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特点就是考查的范围更广了, 结果政治学科所占分值的比重下降了很多, 而且文科方向的招生比重远远低于理科方向,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政治学科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不学不行, 学了对提高分数也没有太大影响,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
2. 教师专业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 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极少数政治教师自身就没有完全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谈不上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传统教学观念对部分政治教师的影响极大。这些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 也不关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作用, 师生之间鲜有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学生自然不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
3. 功利性让学生远离兴趣。
当前, 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所在, 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他们的学习也明显呈功利性的色彩, 直接导致政治学科不被重视。而且,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学生更容易接触新事物和新知识, 他们个性鲜明, 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当社会现实与某些政治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时, 他们就会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难以立足和应用, 进而对政治学科失去兴趣。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1. 教育观念紧跟潮流,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高中政治课程要求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 力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此,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必需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 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例如, 在上经济生活模块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自己的消费心理, 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哪些是正确的消费心理, 哪些是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 课堂变得自然和谐, 教学效果得以增强。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时我们会发现, 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或者来校实习的教师往往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受到学生的喜爱, 上课的时候学生更加专心。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会直接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增强, 反之,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的融洽, 就很难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亲其师, 信其道”。政治教师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学生, 无私奉献。学生对我们认同了, 才会信我们的道, 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学习兴趣也才能得到良好激发。
3.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高中政治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如果脱离了这两个特性, 就会失去应有的生气。为此, 在教学活动中, 政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注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 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 用实际印证理论知识, 让政治课堂符合实践性和时代性这两个特性。例如, 联系当前频频发生的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的事实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另外, 高中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 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 应用先进科学手段, 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科学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有很多可以应用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丰富教学手段。过去上课只需要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方式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它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 它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同时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愉悦的心情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认为:兴趣往往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的, 当学生突破某一困境或解答出某一难题时, 他们会愉悦于自己的成功, 就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 进而对此产生兴趣。[3]当前的高中生大都是“90后”, 而且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很多人承受力较弱, 经受不住挫折。迫于升学的压力, 学生们奋斗在艰苦的高中生活中, 政治学科有很多抽象的理论是难以理解的, 往往会让他们知难而退, 难以对政治的学习产生兴趣。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表扬, 多鼓励,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也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丰富多彩。
政治学科含有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 而且有些是难以理解的, 如果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也像其他的内容那样平铺直叙, 则既枯燥, 又乏味, 学生会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产生厌烦。换种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教学语言, 整个课堂会显得生动、形象, 易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了解并掌握所有学生的心理情况,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不断精简课堂教学语言, 并用幽默、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整个课堂都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7. 教师自身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对于教师来说, 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外, 还要不断进取, 与时俱进。这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的关键。试想, 一个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运用知识的时候信手拈来, 毫不费力, 学生自然会感到神清气爽, 对该老师所教学科必然不会缺少兴趣。反之,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就会被时代淘汰。为此, 广大政治教师们首先必须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其次要能够与时俱进, 及时收集各种有用信息,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等;再次要能够写一笔好字, 会说普通话, 能仔细、认真地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最后要注重教研, 不断取得进步, 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之, 政治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构建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侯和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科技信息, 2009, (27) .
[2]盛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高中政治教学[J].学周刊, 2011, (06) .
主体兴趣论文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体情感,英语学习兴趣
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 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情感的主导者,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情绪要饱满, 对上课充满信心, 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 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 (刘仁义, 2010)
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兴趣, 学生有兴趣, 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成正比的, 即学习兴趣越浓厚,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主要场所之一, 尽力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之后,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 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使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的循环过程。 (闫淑荣, 2008) 因此, 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是促进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情景,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手段和直观教学工具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可以将传统教学工具和现代教学工具有机结合起来, 以加强学生视听能力的训练, 调动他们的各个器官, 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 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小环节, 多台阶;多变化, 勤鼓励”。即将每个教学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 且做到小而精, 每个小环节都要紧扣教学内容, 做到环环相扣, 层层接近, 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台阶, 感受学会的乐趣。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应多变化, 做到教法多样化, 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另一方面, 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其主体活动。 (李林, 2010)
1 创设教学情景
交际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而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新授教学内容时, 应将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不要只教某个英语单词、短语或句子, 因为不管是单词还是短语, 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形象思维是职高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 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时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 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具体生动而有意义的情景, 让学生有直观的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和活跃的气氛。教学情景的特点是言、行、情融为一体, 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 使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显得生动活泼,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1)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言
学生想要取得较好成绩, 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消极的学习情感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也会影响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良好发展。所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的个性情感, 特别要重视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 鼓励他们, 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满怀信心、精神抖擞, 要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课, 以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和信心, 尽量亲近学生,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读音、拼写等错误时, 当他们害怕开口说英语时, 当他们发生理解错误或者语用错误时, 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并给予适当的包容, 积极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使课堂教学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
为了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并进行交际运用的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对话表演、分组讨论、采访调查等各种形式, 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训练。例如在教《英语2 (基础模块) 》Unite 6时, 笔者准备了白大褂、大夫帽、听诊器等, 由笔者扮演大夫, 一名男同学扮演病人, 另一名女同学扮演病人的母亲, 笔者提出问题“What’s your trouble?”, 学生回答“I’ve got a headache.”等进行对话。这种真实的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想象力, 在用英语中学英语, 做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语言
过去使用旧教材时, 不少学生学了多年英语, 仍然不能跟外国人交流, 被称为“哑巴英语”, 为了使现在的学生不再重蹈覆辙, 教师应创造一切条件,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如:教《英语1 (基础模块) 》Unit 8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Can I help you?”“Would you like…?”等句型, 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求学生编一个到商场买东西的对话, 然后分组活动, 一个扮演营业员, 一个扮演顾客进行表演。
教《英语1 (基础模块) 》Unit 6时, 笔者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分组调查活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等每个学生调查结束后, 笔者叫他们填写表格, 然后把各级的情况向笔者汇报。教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时, 笔者在班级里挑选高、中、矮三个男生叫到讲台前来, 问学生“Who is taller, A or B?Who is the tallest, A B or C?”学生一目了然, 记忆非常深刻。
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对学生有足够的渲染力度, 使学生能对客观情景获得主体的感受, 从而激起了相应情感。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 更是学生的感情、心理、思维的主动参与过程, 只有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学习, 才能焕发课堂教学的光彩。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多媒体网络系统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可提供便于合作学习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让他们作为主体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 在教《英语3 (基础模块) 》Unit2 How to open a savings account?一课时, 笔者播放有课文内容的短片, 学生看得非常专注, 放完后,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习效果比较好。
另外, 随着电脑的广泛使用, 教师可制作精美的课件, 通过上网下载图片和文字, 配上优美的英语和恰到好处的动画,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资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共同制作课件, 如笔者上I’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上网查找各种交通工具的资料和图片, 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 既了解了各种交通工具, 又扩大了英语词汇量。
在教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时, 笔者让学生找一些平时比较熟悉的国产精品照片, 学生选择的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等, 在上课时根据图片讨论:What’s this?Where is it made?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直接接触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提高表达能力, 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轻松地集中注意力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李均爱, 2014)
总之, 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活动, 注重对学生的视听能力的训练, 尽量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接触所学的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 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具体生动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英语,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均爱.英语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 2014 (15) .
[2]李林.浅谈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的培养[J].英语教师, 2010 (3) .
[3]刘仁义.英语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激发和主体活动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4) .
主体兴趣论文 篇9
关键词:教学 主体性 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02-01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使之“个性化”,构成自己个性的基本部分。无论是知识的准备、认知能力还是态度和动机,学生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步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社会为之预定的某些教育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参与和推动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学,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意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因此,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也是当前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且许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不懂得教学艺术,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学生就很容易散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呢?我的做法如下几方面。
1 開展“时事播报”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事教育独立于思想品德课之外,同时又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近几届的市中考中,时政类试题基本占20%,很多试题就是利用时事材料作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由于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大事,学生也比较喜欢,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前开展了“时政新闻播报”,由学生搜集最近发生的重大时事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演说,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述,教师适时点拨,寓时政教育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吸引到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漫画、歌曲、故事、名人名言、时政新闻、案例等作为导入,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我就选用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在《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中,就采用了视频播放断臂大学生周志毅的典型事例进行导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自强精神的认识。
3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现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兼备,色彩鲜明,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作、使用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拓展教材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教学中,我就设计播放了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视频,藉此让学生懂得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懂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这样,化抽象的教材知识、枯燥的讲解为感性、形象、直观,让学生易于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4 组织竞赛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讨论、讲演、游戏、情景表演、心理测试、竞赛等活动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讲述古今中外自信者成功、自卑自负导致事业失败的故事来说明自信有助于成功;在《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中,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杯子里注满水直至无法再滴入一滴水,然后再让学生往杯子里放入回形针,看看还能放入多少枚回形针?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会到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要认识自己的潜能,善于发掘自己的潜能。
5 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几乎每一教学内容都选用了具体事例,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创设了种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如在《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中,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诸葛亮率兵进攻中原,急于与魏军决战;魏将司马懿紧闭城门,按兵不动;后来,诸葛亮把妇女的衣裙作为礼物送给司马懿,以此来羞辱他。你认为司马懿会有什么反应?悬念出现了,学生马上就会进入情境中去设想。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司马懿“临辱不惊,遇侮不怒”的行为是不知耻还是有自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议论和批评?让学生继续思考。这样层层设疑解惑,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学生的兴趣有了,主体性得到发挥,那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2]董晨,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主体兴趣论文 篇10
关键词: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讲就是学习主体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坚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其前提就是培养和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唤醒主体意识的原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他们取得学业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关论述并不少见,本文试从自身教学实践的角度,联系新形势下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差异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学习兴趣的培养须因人而异,不可千人一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根据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都得到成功,具体来说,对优秀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增加适量的难度,也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信息的含量、让他们保持兴趣的良好习惯;课外要对他们加强阅读的指导,完成一些思考性的习题,进行适量的研究性学习,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一般同学,教师要在进行辅导的同时多作学法指导,使之举一反三,“迁移”“嫁接”,在学习实践中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课堂活动多提供训练的机会,小组活动注意人员搭配,让其有语言表达的时间;课后多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甚至是“开小灶”,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一步步追赶。总之,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进而乐此不休,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要符合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变化。教师应充分注意这种变化,因时而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刚进校的学生对唱英语歌曲和自我介绍感兴趣,教师可从视听入手,增加听说的比重。学生对问路、模拟购物类活动感起了兴趣,教师可增加活动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动起来。到了高年级,学生则认为这类活动太浅易了,而对各国的风土人情、角色扮演、短文报告等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学生即将毕业了,教师可以“毕业赠言”、“二十年后再相见”等为教学内容,选择更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地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创新尝试,在自我体现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投入
英语交际离不开情景。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一定要饱含激情,进入情景,扮演一定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展开活动。有时创设的情景构想不错,但教师的情绪冷漠,认为这是为学生操练而设置的情景,自己若无其事,是个旁观评判者。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活动的情绪,也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发。所以,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投入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对情感态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积极情感,态度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童心、要有激情。只有教师先人情,才能使学生入境。教师要亲和地生活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口吻说话,通过神态和举止同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学生在充满情感的交际情景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的个性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张扬。另外,教师在表演中不妨也说一些学生经常会说错的话,引起学生们的发现和纠正,使他们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批改作业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划对或错的符号,或者帮助学生订正一下,学生难以从这些枯燥的符号中体会到教师的心情:如果教师在批改时加上“Very good!”“Excellent!”“Womterful!”“Great!”等充满温馨的鼓励或提醒的话语,相信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
四,培养学习兴趣,要结合浅显的研究性学习
【主体兴趣论文】推荐阅读:
兴趣主体地位12-29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论文10-15
财务报表主体与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比较论文01-22
财务主体论文05-13
主体经验论文07-22
创业主体论文09-29
合同主体论文11-09
供给主体论文12-27
影响主体论文01-12
主体决策分析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