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责

2024-10-09

国家职责(共5篇)

国家职责 篇1

很高兴与亚欧会议成员国的各位代表相聚中国青岛, 共同深入探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交流各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政策和国家制度, 共享亚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经验, 共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促进就业再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借此机会, 我就中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未来战略和行动方案谈几点意见。

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曾经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一度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经过改革开放30年, 特别是21世纪头10年,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5年的努力, 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潜力得到有效发挥。一是2008年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惠及1.6亿在校学生。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4.2%, 在学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四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国家教育资助体系已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目前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总量达到了2.6亿人, 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应该说, 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政府在推进和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进程中,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 强力推动, 中国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展。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近年来, 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学生资助政策覆盖了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近90%, 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每年使440万学生受益, 建立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双证书”、优秀学生表彰和就业服务等机制, 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二是导向更加明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各大产业的对话协作机制, 持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70%, 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就业针对性。三是基础更加坚实。各级财政支持建设了23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68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组织培训了15万专业骨干教师, 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四是结构更加合理。中、高等职业学校共计达到16000多所, 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 在校生保持在3000多万人, 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 国家调整教育结构的战略意图基本实现。

近5年来, 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了3800多万毕业生, 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5亿人次左右, 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建设, 为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 也为支撑中国产业调整升级, 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位置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贸易总额也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 中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缺乏足够的高技能人才。当前, 中国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开始步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 面临着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双重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说,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 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 职业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政府强调大力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策措施不到位。

为应对这些新挑战, 2010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指明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确立, 标志着在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之后, 中国即将开始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规划中,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布局?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战略和改革重点是什么?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政府在《教育规划纲要》中确立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即,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四项历史任务。

为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推进职业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实现阶段性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了明确的保障措施。一是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 聘任 (聘用) 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 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 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二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在全国部署36项试点工作, 探索形成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政策框架。三是《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制度、机制和措施, 也必将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是行动导向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 从解决问题入手,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积极行动:

(一) 实施职业教育发展新战略

一是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明确职业教育各自的职责分工, 协同配合, 切实承担起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政策制定、管理监督和信息服务等政府职责。当务之急是, 各级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政府不仅要履行举办、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而且更要履行鼓励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完善鼓励政策,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立产教对话协商和校企一体办学机制。

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 促进农科教结合。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推进城乡、区域合作, 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是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 吸引更多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

(二) 开拓职业教育改革新领域

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体系建设, 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要求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 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和全民学习需求建设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政府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发挥教育部和财政、计划、劳动、企业管理等各部门的职能、管理和政策优势, 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政府和示范院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推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协作机制, 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是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

五是创新职业教育改革载体。持续开展“产教对话”, 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推进“校企一体”, 促进育人过程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深度对接。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 吸收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教材开发与技术进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紧密对接。

六是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制定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政策;完善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制定鼓励社会捐赠的优惠政策等。

(三)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的行动

教育部印发的3年行动计划包括10项分计划、30个项目载体。每个项目载体分别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 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 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 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 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行动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实施10个计划, 即, 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行动计划的实施保障是:明确各级教育部门的任务分工, 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建立计划项目的地区和行业联系点, 推进各地各行业开展试验试点;设立与行动计划配套的科研课题, 为计划实施提供信息服务和理论支撑;制定行动计划专项督导方案, 监测评估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 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进入新世纪以来,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和实施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如, 欧盟制订了欧洲2020战略, OECD实施了Learning for Job职业教育计划, 英国颁布了国家技能战略, 亚洲国家也制定了本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技能短缺问题凸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使得技能型人才更加紧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历史使命。中国是亚欧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 以坚定的态度推动各方开展政策对话、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 促进求同存异, 凝聚智慧共识。中国将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与亚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为巩固和深化亚欧新型伙伴关系贡献力量。

(鲁昕, 教育部副部长, 北京100816)

国家职责 篇2

(一)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管理海洋系列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

(二)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管理,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指导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工作。

(三)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

国家职责 篇3

关键词:政府投;审计监督;科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正逐年递增,对此,上杭县政府出台了《上杭县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办法》、《上杭县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暂行规定》、《上杭县重点建设项目效益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旨在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但审计中发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尚存在储多问题。下面,结合我县实际,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审计对策。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部分项目开工前缺乏可行性论证,地质勘探不细,设计粗糙,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大,或者“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有的项目未经环评通过却匆匆上马-有的项目匆忙开工后,因拆迁受阻等原因被迫停工。导致工期延误,工程质量受到影响,造成政府投资损失。如我县曾经有个政府投资项目未经环评就进行建设,造成局部生态破坏,后项目被迫终止。

2.项目普遍存在超概算、超标准、超规模现象。2009年,我县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计8项。项目原本预算13562万元,送审造价17548万元,超过预算3986万元,超过29.39%;审计核减3719.94万元,核减率21.20%。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建设单位批少建多,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和规模;二是承建商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先低价中标,然后通过虚增工作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增费率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导致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工程造价失控。三是管理费严重超支,从而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

3.工程招投标行为不够规范。在我县已审结的政府投资项目中,或多或少存在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现象。一是招投标过程走形式。施工单位事前已内定好,招投标只是为了程序上的需要,使其披上合法的外衣。二是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将项目化分为若干个小项目,以逃避招标。三是部分建设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先进场施工后招标投标。四是施工单位资质虚假。建设单位对投标施工企业资质审查把关不严,投标中资质挂靠情况比较普遍。五是“围标”“串标”较为常见。同一施工企业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投标,人为控制投标价。六是招投标组织不严密。标书泄密,监督不到位,出现“暗箱操作”。

4.工程监理不规范,履行职责不到位。部分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实行工程监理却没有实行。有的监理工作力度不够,监理工作不履职,对工程质量、计量、变更事项、进度和投资控制把关不严,造成签证不规范,不及时,甚至弄虚作假。有的甚至通过重复签证、假签证、利用隐蔽工程多签工程量等形式骗取工程价款,造成政府投资损失。如我县2009年对政府投资的某大桥的竣工结算审计,查出利用桥墩水下基础工程大幅多签工程量达21.95万元,审计人员对其进行认真核减,并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

5.基建工程财务不够规范。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不单独建账核算,而是并人单位财务账中核算,导致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投资情况不能清晰反映;二是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规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或以虚假票据套取大额现金;三是用收款收据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对方漏缴税费。

6.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履约存在随意性。一是合同不严谨。合同条款表述不正确,责任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调整的原则与范围、履行等重要内容含糊不清。二是缺乏合同管理理念。施工合同不被重视,习惯于行政管理取代合同管理,不善于利用合同方式和法律手段处理经济关系。合同履行能力差,履约存在随意性。

7.竣工决算不及时。我县2008、2009年共审计政府投资项目15项,至2010年1月底,尚有6个项目未进行竣工结算,致使建设单位的财务决算长期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建设投资状况,不能为政府及时提供信息,从而影响了政府的投资决策。

二、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审计对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或在执行中力度不够。因此加强政府项目的管理与监督,是管好建设项目用好建设资金的关键所在。

1.坚持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审计。全程跟踪审计,包括以施工图预算为核心的事前审计、以工程结算为主要内容的期中审计、以项目决算为基础的竣工结算审计。全程跟踪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审计过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边审计、边整改,确保工程质量、避免损失浪费、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同时在我县已实行的重点项目会计委派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重点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以及认真执行《上杭县重点建设项目效益综合评价办法(试行)》规定的绩效评价制度。通过审计人员进驻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现场,对项目的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管并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2.加强项目前期管理,强化项目勘察、设计及概预算的控制。项目实施前要充分论证,精心准备。要认真做好地勘和规划工作,加强方案设计,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综合因素评价、多方案比对选优等手段,提高其可行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设计的宏观审查和微观监督,强化工程投资项目估算工作,提高设计概算的精确度,做到既准确又合理,使之在项目建设中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减少项目超概算情况的发生。

3.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监理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招标,择优选择,杜绝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招投标环境。要加大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处理处罚违规违法行为。

4.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制度。现场签证要一事一项一签,做到及时、全面、真实、合法,防止重复或虚假,不得事后补签证。同时,建设单位对工程现场签证单要预存备查,以避免添加涂改而多计工程量等现象发生。另外,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现场代表要熟悉项目设计施工图纸,经常深人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情况,协调一致,全面履行监管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切实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效益。

5.要规范合同管理,实行合同审查、备案制。工程建设合同是确定工程最终造价的重要依据。在合同签订时,建设单位要对合同严格把关审查,做到字斟句酌,确保没有歧义,不出漏。要推行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条款及政府公共工程价款调整统一范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合同条款与实际不符的,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补充或更正签订相关协议。项目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合同的管理,政府应在建设业主与建筑承包商签订工程合同的同时,指定专业部门对工程合同进行必要的监督,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建筑合同的合理、合法、有效,提高合同的履约度。

6.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应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审批、使用,依法理财,依法核算,防止财务监管缺位。另一方面,可以试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采取由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的方式,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同时,应及时做好竣工项目的财务决算工作,从而真实、完整地反映建设投资状况,为政府及时提供有效信息。

7.完善监督体系,建立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要注重预防,整合监督。强化人大权威监督,突出审计监督,重视公众监督,纪检、监察、财政、计划、建设等监管部门要形成监督合力。要建立和落实相应的项目评估制度、绩效审计制度、工程质量控制制度、工程廉政建设制度。并建立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对因个人失职、失误、以权谋私而给项目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的,不但要予以处罚,还应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成为

国家职责 篇4

一、自治权

(一)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民族自主权的实现的重要内容。自治机关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和地区内部事务,实现自我管理,促进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 自治条例存在的问题

从对各自治地区制定的自治条例与宪法及其相关法的比较研究的情况来看,自治条例多少都存在对现有法律的规定作出变通。有些规定在变通后超越法定权限、脱离实际需要。存在一些与宪法及其相关法律不相符的问题,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而制定自治条例,无法满足自治地方的法律需要。

2. 上级机关与民族自治机关的权责划分不清

上级职能部门存在着过度的干预和管制的问题,使得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一些地方受到限制,有损地方机关对自治权行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自治地方把本地区发展不好的原因归结到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履行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是不是自身的自治权没有实施好。同时很多学者在说到国家补偿时,认为上级国家机关在自治地方开发是履行了开发的职责,但民族自治地区并没有发展起来,认为是上级国家机关在进行掠夺式开发,也把责任归结于上级国家机关。

二、帮助职责

(一)帮助职责的含义及内容

上级国家机关职责是通过一系列的优惠制度安排来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上级国家机关解决自治地方发展问题上,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应当承担哪些责任,以及承担责任时应当制定哪些优惠政策。应以《自治法》第五十四条中所规定的适应性为原则,贯穿于上级国家机关在履行帮助职责所制定的优惠政策中。根据政策措施的特性,主要分为财政、税收、金融、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上级国家机关履行帮助职责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很多优惠政策忽略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适应性原则。比如说,在实践中国家针对于青藏高原的牧民的定居的政策,在很多地方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实施,但是因为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所以很多定居点却没有人去住。上级国家机关掌控着资金,有时主宰了民族地方的重大决定,经常忽略了优惠政策在自治地方的适用和实用性,从而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国务院制订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在作出优惠政策时,一定要倾听两个部门的意见,一个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意见,另一个是有关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但是仅是听取意见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没有法律的保障机制。即上级国家政府听了相关意见,但最后的决策权仍然是上级国家机关掌握。

三、协调两者关系的建议性措施

(一)建立明确的权利与义务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八条规定,我们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把自治地方需要的确定权交给民族自治机关,再由民族自治机关向上级国家机关申请相关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上级国家机关来说,只需要审查该请求的合法性,是否遵循了现有的法律机制和权限范围。在根据请求决定是给予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是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亦或是多管齐下的优惠政策。这样,通过法律明确的把需要的确定权和优惠政策的执行权交给民族自治地方机关,这样民族自治机关能够更好的去实施他的自治权力,再也不会把地区发展不好的责任全推卸给上级国家机关。

(二)增强立法队伍建设

立法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立法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建设高素质的立法队伍。一方面,加强立法工作者的理论培训,提升立法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立法质量。

(三)构建完善的法律解释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是指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有权机关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和阐述,让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更好的遵守和执行。

(四)完善和创新监督机制

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民族法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大多数民族工作部门都有建立执法监督机构,但是实践执行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对上级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监督以及对民族自治机关履行自治权的监督,能够促进两者更好的发展。

(五)加强法治宣传

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走进社区,走进基层队公民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只有群众建立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积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要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了解《选举法》等法律才能更好了选出人大代表参与到自制机关———人大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谋福利,更好的行使其宪法赋予的自治权。

(六)加强人大的立法作用

人大是民族地区重要的立法机关更是其自治机关,要加强和发挥人大的立法作用,如:集合当地的实际民族居住现状和民族关系只能富有特色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或是加强对自治地方政府文件的合宪性监督,通过对政府和检察院、法院的监督能有效的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自治权利的真正实现。通过监督可以保证政府的具体和抽象行政行为更好了符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更好的实施有利于其自治权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作为重要自治机关———人大,其不仅能起到监督作用更能有效的实施自治权力。

参考文献

[1]田钒平.加强自治条例修改工作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民族学刊,2015(3).

[2]潘红祥,曾冰洁.上级国家机关履行民族法职责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2):62-68.

[3]春荣.<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经济自治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屈博.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金华市国家税务局主要职责 篇5

(二)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税收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根据本地经济税源和省国家税务局下达的税收计划,编制税收收入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增值税、消费税、2002年1月1日起新办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系统金融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的征收管理和稽查工作;负责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和其他税收票证的管理工作。

(五)负责监督检查税收执法情况;负责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复议和诉讼工作。

(六)负责本地进出口税收和涉外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

(七)负责税收会计、统计工作。

(八)负责经费、财务、基本建设和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审计和政府采购工作。

(九)负责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建设,负责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十一)负责纪检、监察工作。

(十二)负责税收信息化、现代化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十三)研究税收理论和税收政策,分析税收信息,掌握税收动态;组织开展税法宣传工作。

上一篇:地方政府审计下一篇:药品研发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