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新维度

2024-08-06

质量管理新维度(精选10篇)

质量管理新维度 篇1

“大数据” (Big Data) 是2012年互联网络的关键词。“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化 (Volume) 、多样化 (Variety) 和快速化 (Velocity) 。据统计, 每秒钟世界上有1万个支付卡交易发生、每小时沃尔玛发生1百万个零售交易、每天推特上发布3.4亿微博即每秒发布4000个微博、Facebook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产生社交数据、50多亿人用手机通话、发短信、刷微博和浏览网站。用户生产的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简称UGC) 即非结构化数据占据2012年大数据的75%以上。传统用户关系管理的数据以结构化数据为主, 例如用户的信息、购买行为和资料等。而大数据时代的用户关系管理面对的是零散、异质化的数据, 例如博客、微博、网购、视频、社交网站数据等。

社会化媒体以其用户生产内容 (UGC) 和社交网络图谱为主要特征。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 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作为节点的用户基于趣缘和业缘在社会化媒体上产生裂变式的社会关系, 而连接这些关系的恰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内容。因此, 社会化媒体是大数据的主要生产者。

用户关系管理 (CRM) 的核心要素及其变迁

在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渗透的互联网络中, 传统CRM中的边缘因素转变为中心要素, 次要部分转变为支配部分。作为CRM重要概念的用户、媒介—用户关系、用户—用户关系、以及用户关系管理技术正在发生变迁。

1.用户:更加平等的立足点

传统用户关系管理集中于价值用户的认识、保留和发展的动态管理, 目的在于从价值用户得到卓越回报。因此用户关系管理旨在对价值用户的发现、保持和发展, 而大多数分散的用户往往被边缘化, 很少记录和追踪零散用户的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 零散的小用户成为用户关系管理中发挥长尾效应的价值用户。Google和Amazon专注零散用户造就的价值收益, 使得企业和电子商务将目光从少数大型用户转向多数小型零散用户。

在大数据时代, 拥有最多的用户数据是最大的竞争优势。Facebook被称为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国家”, 活跃用户数已超10亿。腾讯拥有7亿QQ用户、4.25亿微博用户、2.024亿朋友网的活跃用户及突破1亿的微信用户, 成为目前中国拥有最完善用户数据的数据库。尼尔森公司与推特在2012年12月17日在美国市场签约启动“尼尔森/推特电视收视率”项目。该项目作为尼尔森传统电视收视率调查的补充, 将从2013年秋季开始利用推特用户实时的社会化电视意见数据调查受众对节目的态度, 尼尔森公司认为推特是电视节目实时参与互动的最卓越数据源。随着大数据意识的增强, Ebay、Amazon、淘宝、凡客诚品等纷纷建立大数据中心, 用于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新的价值利益, 成为企业创新点。从“为产品找用户”转换为“为用户找产品”, 以用户为中心来经验企业。

2.关系:一种无形的资产

媒介产业中, 传统CRM的关系主要指媒介—用户之间的关系, 吸引新用户、提升现存用户和保留老用户是主要处理的关系。关系限定在媒介与媒介企业收集的用户间, 关系圈封闭, 关系去向单一, 用户反馈数据匮乏。而基于社会化媒体架构的社会网络关系具有开放、双向、无边界等特点, 呈发散式网状结构。单一节点的关系从原点通过各种强弱关系呈裂变式无限发展。因此, 社会化媒体语境中的CRM关系呈现多元化和多维化, 不仅包括媒介—用户间的关系, 也包括用户间的关系, 而且后者更加的纷繁复杂, 用户关系成为价值创造点、企业的无形资产。社会化媒体中关系的松散耦合更利于信息有效而充分地流通。例如, 肯德基在2012年夏天借助腾讯微博投放连环画广告, 通过驱动腾讯微博海量用户及其亿万用户关系链让用户在广告投放过程中实现互动, 刺激消费。美国Delta航空公司发现很多用户在航班中使用Facebook, 因此推出一款程序供用户在飞机飞行时可以通过Facebook预定航班。

3.技术:更新才能成为动力

大数据时代, 数据集合从GB到TB再到PB级, 甚至以EB和ZB来计算。面对海量数据, 用户关系管理需要具备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分析技术, 才能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价值和规律。由于非结构化数据指数级的增长, 传统CRM系统中的数据仓库将无法应对海量数据, 数据仓库的升级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将是CRM的中心工作。再者, 大数据要求用户关系管理能够分析海量数据背后潜藏的规律和价值, 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是CRM未来的重要部分。目前, 应对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 Google、Amazon、Facebook等采用NoSQL技术, 逐渐证明非关型数据库技术应对海量数据的能力。NoSQL能达到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的需求、高效率存储和访问的需求以及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另外, 还有Hadoop, Voldemort, Dynomite等具有高效高容错性的分布式处理平台的应用也是目前用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更新。

从CRM到Social CRM

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 (Social CRM) 并不是取代传统的用户关系管理 (CRM) , 而是对传统CRM的拓展。

1.价值评判的社会化

用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价值, 在传统CRM中, 价值主要指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评判, 数据单一, 尤其是用户对企业的评价往往数据不足或空白。在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时代, 价值变得多元化和多维度。掌握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价值判断是建立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获得朋友、家人、专家以及社交圈子对产品的评价。当用户获得评价内容时, 购买意识会增强。来自CompUSA和iPerceptions做的一项研究表明:63%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在网站上看到产品的评论和普遍的评价都不错, 那么他们就会购买这一产品。

在社会化媒体上, 用户对企业的评价变得实时而丰富,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这种关系的多维化有利于企业从用户数据中获得商品的评价, 同时利于获得潜在用户。例如淘宝购物中, 用户的经验性评价成为产品的“新型广告”, 为产品积累“网络口碑”, 达到产品性能的“网络分享”, 用户对产品的评价踊跃优于企业自身对产品的推广广告, 更具有可信度。社会化媒体中也不乏用户的差评, 比如新加坡电信每一天要从社交媒体上面对1700条负面评价。对待消费者的抱怨, 媒介企业不能采取鸵鸟政策, 有十二项基本处理原则:快速反应、精确、灵活、透明、忠诚、人性、聚焦、后续跟进、附加价值、控制、避免冲突、不删帖。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 并不是对用户的管理, 而是在用户认同的价值领域进行合作与互动对话。

2.用户管理的社会化

用户管理的社会化首先体现在对用户中“沉默大多数”的关注。根据网络行为, 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企业用户可以分为沉默观察型、偶尔参与型和深度参与型三类用户。据调查, 除大多数沉默的观察者外, 依次是阅读型和深度参与型用户。敢于创新的企业不仅要识别出社交媒体中的深度参与用户, 通过协作交互扩大该群体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品牌宣传力, 更应该认识到大多数沉默观察者参与的潜力。可以有目的多渠道地激励此类用户的社会化参与行为。

其次, 越来越发达的用户管理技术能够识别和追踪每个个体用户并监视其行为, 促进用户管理的社会化。亚马逊公司一直通过大数据分析, 尝试定位客户和和获取客户反馈。IBM公司正在研究一项新型用户管理技术, 该技术能够通过分析用户旅行卡中的个人消费信息和个人兴趣, 为出行的人们在实时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大屏幕上为其显示量身定制的购物信息。相比于传统用户管理系统对价值用户的管理, 社会化用户管理系统面对的是无数个体用户, 并为每个个体推送量身定制的各类信息。Econsultancy调查650位营销人员发现在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现实语境中企业对每个个体用户的检测技术的缺乏依旧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社会化媒体的趋势。据CNNIC统计, 截至2012年底中国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 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Google在2012年3月的调查显示美国60%的手机用户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社会化媒体, 相比去年增长6%。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用户移动的地理位置数据将成为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种重要数据及资源, 将是用户管理社会化的最新挑战。

3.决策的社会化

因为社会化用户管理面向每个用户的管理, 即是对大数据的管理, 大数据增强了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用户管理的社会化会导致决策的社会化。传统用户关系管理中用户数据是商业精英进行经验判断和预测的基础, 这种以工业化社会的规则与标准行动和思考是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时代用户关系管理的一大羁绊。在社会化媒体中发掘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在大数据中挖掘用户和社会公众的创造性, 日益成为企业决策的主要模式。

用户关系管理向社会化决策的转变, 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从“为产品找用户”转变为“为用户找产品”。用户生产的内容 (UGC) 、社交网络网状发展的社会关系、镶嵌于关系中的社会资本, 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互利双赢式的诚信交流都是社会化决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决策能分析出用户的真实需求与期望。

结束语

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 使得用户关系管理在用户、关系、数据、技术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 促使用户关系管理的社会化。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的重点不再是管理而是协作;不再是对用户的控制, 而应转化为获得和知晓用户所需的价值及其关系中的利益。镶嵌和流动在社交关系中的内容和关系本身是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的重点。

对于媒介, 传统的用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简称CRM) 是在媒介营销、销售、技术支持和服务中改进与用户的关系,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属于营销范畴, 主要指关系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目的是“为媒介产品找用户”。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用户关系管理在媒介产业中的角色不仅越来越重要, 而且面临新的挑战和革新。

在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语境下, 传统用户关系管理向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分析了用户关系管理中关键因素的变迁, 及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的主要方面。

开创时间新维度 篇2

ITALO,1965年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区的一个小镇卢卡,小镇由中世纪风格的城墙包围

。ITALO年轻时就热衷设计。起初,他开始接触卢卡的家族制衣业务,接着又玩转小玩意

和饰品,后来又转向经营现代家具,再后来才专注追寻他深藏已久的复兴之梦。

注重细节,激情恒久,专注创新,追求完美,怀着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这诸多的品质

造就了他的创造力,这便是他每天与他的搭档温加罗总裁马法利(MOUNIR MOUFARRIGE)和

他的实战队分享的那份创造力。

关于U-BOAT

1942年,精密钟表工匠 ILVO FONTANA 接受了一项来自意大利海军的光荣任务:为军队

设计并制造一款军表。这个挑战意味着要满足海军的高品质标准并且遵守非常具体的技

术规范,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在任何光照条件下最大的可见度。然而出于某种政治原因

,这个项目从未开始,也没有任何产品。 2000年,ILVO FONTANA 的孙子 ITALO

FONTANA很偶然的看到了那个时期的设计,在他看来,经过岁月的变迁,设计图中的腕表

款式仍独具时尚感,这些设计将成为U-BOAT表的设计原型。当ITALO FONTANA 看到爷爷

的设计时,脑中首先想到的是时间的新维度,这个直觉成为了U-BOAT表的灵感来源。 U

-BOAT表有4个系列: 经典 (CLASSICO)、军行 (THOUSANDS OF FEET)、飞甲

(FLIGHTDECK) 和夜视 (NIGHT VISION)系列。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腕表品牌U-BOAT在中国地区的首间精品店正式落户北京时尚潮

流名牌汇聚地-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当晚,一百位贵宾集齐到场,共贺新店开幕,

成为京城中万众瞩目的盛事。金马奖影帝张家辉先生担任特别嘉宾,与U-BOAT品牌首席

执行官MOUNIER先生,U-BOAT品牌创始人ITALO FONTANA 先生,U-BOAT中国总代理嘉华合

众投资集团总裁李抒先生,以及侨福芳草地商业运营总监OLIVER LAI先生共同为新店开

幕剪彩。

《环球生活》对话ITALO FONTANA

Q:在接触腕表设计之前,您还做过服装、家居等设计,怎么会跨界设计腕表呢?

A:作为设计师,跨领域的设计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如果我想的话,也可以设计汽车

。当然,腕表设计是非常严谨、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设计服装可能更简单快捷一些,

灵感来自于瞬间,设计一块表的话,不大一样,要在小的功能里实现多的功能,需要很

多的耐心和细致,而且要注意很多细节,即便是那么小的一块表,有时候也需要一年的

时间。

Q:U-BOAT在腕表界算是一个比较新的品牌,它与其他历史久远的品牌相比,有什么独特

的吸引力?

A:个性鲜明的U-BOAT表在全球腕表界,占据着绝无仅有的地位。 贵金属材质,瑞士机

芯,意大利工艺,独树一帜的左置表冠。从CLASSICO (经典)系列的上流贵公子优雅怀旧

情怀THOUSANDS OF FEET(军行) 系列的冒险主义浪漫情怀, 再到 FLIGHTDECK(飞甲

) 系列的休闲风格,U-BOAT结合了不同角度的设计理念。

Q:钟表设计是机械和美学之间的结合和平衡,你在设计中是怎样实现这种平衡的?

A:我并不是关注市场上已经有的东西,而是现在还缺失的一些东西,一些尚不存在的新

的元素。所以对我来说,设计一块比较大、比较漂亮的表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U-

BOAT所有的零部件都来自瑞士,我的工作就是为这些零部件穿上漂亮的衣服,进行外观

设计。

Q:U-BOAT的设计大都硬朗粗犷这是您的个人偏好?还是为了迎合市场呢?

A:每个设计师都会有一些自己主观的意念在设计当中,但我们强调的硬朗粗矿正是U-

BOAT的独特之处,事实证明这样的个人偏好也是为很多人喜爱的。贝克汉姆夫妇在伦敦

“发掘”了U-BOAT表经典系列,汤姆克鲁斯在维也纳与罗伯特雷德福合作影片时,被拍

到手腕上佩戴着U-BOAT飞甲系列手表。而且施瓦辛格对U-BOAT的U1001潜水限量款也情有

独钟。

Flightdeck

Classico

Chimera

Black Swan

法治信仰: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维度 篇3

关键词:法治,社会管理,法制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时期,面临着诸多矛盾,社会管理风险隐患不断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续等社会问题依然突出,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防范和处理社会问题必须立足于法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因此,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背景下,依靠法制、崇尚法治,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处理社会管理中的问题应当成为“十三五”时期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立足点。

1 社会管理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实践

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指,社会公共事务中除了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以外的部分事务的管理。当明确的法律得以切实的贯彻到社会管理中时,这对于调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缓解因社会阶层认知带来的社会矛盾,杜绝社会管理中的人治现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正确面对社会问题,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这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但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通过法律的形式为国家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明确的、规范的、制度化的依据和方法,使得法律手段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中,可以起到长效的、根本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作用。这也是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把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有机融入社会管理中去,杜绝依靠权力,按官员自己喜好随意进行社会管理的人治现象,让法治的理念贯彻到社会管理中,从根本上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管理的有效实行。可以看出,依法治国是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针,社会管理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实践,依法治国与社会管理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2 法治政府建设下的依法治国与社会管理的困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但在具体社会管理实践中,法治理念与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之间的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障碍,法治思想在社会管理中的贯彻还不够全面和彻底,人治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除了法治进程在法律治理化的定位问题以外,在法制建设上同样存在不足,法律并未在制度上起到限制政府权力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实际作用。政府官员通过手中权力进行寻租、贪腐的现象仍然存在。

进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个多元的、多变的社会,应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政府一方面也要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更需要突出核心制度理念。多元化的政府旨在灵活应对多元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的诱惑。在对社会抗争性利益表达,执法者不能够单纯的以行政命令进行一刀切式的处理,而在面对诱惑时,执法者应当坚守住职业的规范要求。

2.1 社会管理与建设缺乏法制化管理

中国的地方建设主要是以地方官员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地规划和发展要求的实施政策,按照这些政策进行地方的社会管理与建设。但在实际中,由于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牵涉到官员的晋升情况,所以,许多地方官员在任期间,往往会不顾当地历史条件和长远发展规划,而是集中大量资源,以“短平快”的思维出政绩,保官位或者实现晋升。

然而,这种经济发展的“唯GDP论”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强调,国家对全国以及各地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视,GDP成了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这使得各地官员在领导一方人民发展的时候,只重视提高当地GDP,美化自己的政绩以求晋升;而忽视了对地方道路与安全等基础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等工作职责的重视。以北京为例。回看2012年,北京市GDP总量为17801.0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7.7%,居全国第二名。①但2012年一年,北京雾霾日数达到124天,占一年1/3多,是北京市十年来雾霾日数最多的一年。②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研究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暨寿险需求研究报告》中认为,北京作为在社会保障、福利政策、教育、医疗方面都占据“首都”优势的城市,却是报告所覆盖的中国各线共计20个城市中的“幸福低谷”。③目前,虽然这种“短平快”政绩倾向有所遏制,但仍然没有被彻底根治。

2.2 城乡二元问题的管理缺乏法制支持

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对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就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因此,农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是处于战略地位的。一个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就越发严重。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也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矛盾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美容、住房、城市公共设施等建设在全国各大小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大多来自于农村青壮年。农民工的工作生命有限,一旦年老体衰便无法从事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城市配套的福利保障又没有跟进,农民工的后续生活保障没有着落。在城乡二元问题的治理上,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空缺和不足,配套的法律制度建设还十分欠缺,对农民工进城的社会管理缺乏法律支持和法制保障。

2.3 法治思维和意识尚未上升为社会管理的信仰

中国有着极长的人治传统,人治长期以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选择的社会治理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治的传统仍在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中占据一定分量的地位,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热情演变为开明治理模式,但实际上仍是一种人治治理模式。这种开明治理模式在十年“文革”中被颠覆,人治模式对社会治理的弊端被极大地放大。于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和“依法治国”不断被党和政府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居于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法律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日常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处理,能够起到一视同仁的处理效果;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具有针对性和制度化的特点,能够对具体的社会矛盾给出统一的、普遍的、受社会认可的处理结果。从“法制”到“法治”,体现了一种文明和进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法治,人们普遍运用法治思维和意识去处理社会问题,将“法治”上升成为一种处理社会问题的信仰。这种信仰,正是政府对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抗争性事件进行低成本的长效治理的重要手段。

3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往发展中所积累的社会问题与矛盾正在不断地涌现,人民内部矛盾也在不断增多和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在全社会中宣传法治理念十分必要,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信仰,成为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一种维度,确保社会矛盾的处理和解决依法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39-41.

[2]李林,高汉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民主与法治奋斗的90年[J].政治学研究,2011(4).

[3]王芳.法治思维的历史发展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5(45).

民国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新维度 篇4

建国五十多年以来,档案工作者在民国档案整理工作中,遵循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依据全宗原则,利用原基础原则,对全国民国档案进行了案卷级整理工作,逐步建立了包括全宗目录、案卷目录、人名目录、地名目录等在内的民国档案目录体系,部分档案馆还逐步建立了馆藏民国档案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至此民国档案整理的工作已经走出初级阶段。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增大,原有的民国档案整理成果已难满足现有的民国档案利用需求,对民国档案整理工作需要引进新的维度,即对民国档案信息作进一步开发及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民国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这标志着民国档案整理工作步入新的阶段。

一、进一步开发民国档案信息

现有的民国档案整理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部分民国档案案卷内容揭示得不够准确、全面,案卷标题有的反映的是案卷内一份或部分文件,而非全部文件内容,有的则是细节性、琐碎的事务却被赋予了一个大概念词语加以描述,有的则正相反,等等。造成这种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和民国档案本身状况有很大关系。有不少民国档案一卷厚达数百页,涉及文件主题、文件责任者较多,给全面概括、准确拟写案卷标题增加了难度,而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又是在案卷目录的基础上建成的,这种信息揭示的欠准确性在民国档案开放力度加大的今天,危害性愈加明显,它造成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误检率增高,应控制使用的文件无法予以控制使用,使民国档案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从而成为今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鉴于各馆所藏民国档案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整理,作为全宗级、案卷级的整理单元已然形成并相对固定,和馆藏目录体系也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解决存在的问题,开展新一轮的整理工作时,我们仍要坚持利用原基础原则,对档案实体的这种既有状况加以接受,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整理。不过,这并非说我们仍将沿袭以往的方式开展案卷级整理,简单地将原有案卷标题和案卷内容重新审视一遍,见错纠错,如果这样做效果不会好。因为出错的部分往往卷内内容复杂,不少是属于多主题案卷,要揭示卷内内容,有时也只能采取挂一漏万的方式,即将其中主要的、重要的内容点出,其余则忽略不管,这就使得未被揭示的档案内容成为死信息,很难再被利用。抑或不得不将若干个档案内容的小概念概括上升为一个大概念,而其实这个大概念内涵是大于这若干个小概念内涵之和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能准确揭示档案内容,反而淹没了案卷的个性。因此,笔者认为解决方法只能是:对多主题案卷的整理单元加以细化,即进行民国档案文件级(含文件组合级)整理,对民国档案信息作进一步的深入开发。

二、延伸、完善民国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信息

民国档案著录标引的行业标准之一《民国档案著录细则》将著录对象区分为文件级和案卷级两种级次。所谓文件级著录单元即是著录对象为单份文件或同一案卷中记述同一事物的多份文件。案卷级著录单元则是著录对象为一卷档案,现有的馆藏民国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大多是以案卷级为著录单元进行著录标引的。如典藏民国档案的重要基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即是对馆藏140万余卷民国档案进行了案卷级著录标引,全国其他馆情形也大抵相似。客观地说,民国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仅有案卷级著录标引是不够的,即使已达尽善尽美但却是单一的检索工具,其功能还是远不抵一组多元立体化的检索工具。因为这样的一组检索工具能彼此弥补支撑,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案卷是有密切联系的若干文件的组合体,不少民国档案情形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单主题的一卷档案更如此。不过,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民国档案案卷的情形并不都是这样,一卷档案所反映的主题可能是并列的多个,即多主题,而在进行著录标引时,对一个著录单元的标引,不可能对标引项分类号的数量不加限制,因而其信息的揭示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这使我们和力求正确拟写多主题案卷标题时一样,感受到了相似的无奈。因此,对这类多主题案卷应和其文件级整理相呼应,将著录单元按有关主题破解成文件级后再予以标引,使民国档案信息在机读目录数据库中得到延伸和完善,进而形成以案卷和文件级标引相结合的民国档案计算机检索体系。

三、保障民国档案实体安全

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亦即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便是馆藏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而要实现这两项职能的前提便是保证档案实体的安全。作为历史档案的民国档案,随着距离产生时间的愈加遥远,其实体遭受损毁的风险日益加大,除了自然的老化破损外,还有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的加大,频繁地因实体提供利用所遭遇的磨损和居心叵测者的偷窃、毁坏。为了阻断民国档案遭遇的这些自然与人为损毁的可能,整理工作就应采取相应步骤以保障民国档案实体安全,具体为:对进行整理的民国档案实体的破损情况进行鉴别,对达到了修裱要求的档案送交相关部门进行修裱,以延续民国档案实体生命。对修裱完成和不需要裱糊的民国档案进行编页,固定卷内文件次序,并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缩微翻拍或扫描及制作光盘,生产出民国档案复制品,以取代原件提供利用,从而避免民国档案实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磨损、被盗或毁坏。

四、开展民国档案的分级与开放鉴定

民国档案情况复杂。数量大,全国有约1400万卷。类型多,不仅有党政机关档案,还有企业档案、社会团体档案、人物档案;不仅有文书档案,还包括大量的科技档案和各类专门档案。它的内容丰富,记载的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领域无所不包。这就决定了民国档案的整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而档案馆能投入的整理人员、资金却是有限的,从而使两方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就需要我们对民国档案整理工作科学规划,有序进行,而不是盲目的一头直接扎进整理海洋中,但如何才能做到?笔者认为,应结合民国档案的分级鉴定工作进行,所谓民国档案的分级鉴定即是将民国档案按价值高低分成三个等级,以便对不同等级的民国档案施以不同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民国档案的整理应结合分级工作进行,依据档案重要程度次第开展,形成一种全局性的长远规划,这样我们才能科学有序地开展民国档案整理工作。

另一方面,随着民国档案开放力度增大,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出来,将应该向公众开放的民国档案划入控制使用范围是对公众的不公平,反之则是对国家的失职,因此,民国档案的开放鉴定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所谓民国档案的开放鉴定,即是对民国档案中涉及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予以鉴别,暂缓向社会开放,从而保证民国档案信息的安全。

不过,在传统理念中,档案工作被分作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六大环节,鉴定是和整理并列的两大环节,而并不属于整理范畴,但是,传统的鉴定往往是指确定档案的存毁及保管期限。随着时代的发展,鉴定工作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型鉴定工作,如档案的分级鉴定、档案的开放鉴定等。今天,民国档案大部分属于永久性保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鉴定,已基本上不再对民国档案适用,而人们虽然对开展新型鉴定工作已达成共识,但各档案馆基本上还未实施,也未就此设立专门的部门,同时,从事民国档案的新型鉴定和整理工作一样,也需要阅读、分析案卷内容,二者具有相似的前期工作,因此由整理部门兼任或牵头是比较合适的。鉴于此,笔者主张,在民国档案整理工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兼并吸纳鉴定环节,开展民国档案的分级与开放鉴定。

从细节做起,创建对话新维度 篇5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将课堂教学“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 提升师生对话的维度。所谓师生对话维度, 是指师生对话的宽度、深度、强度、效度等指数。教师是师生对话的主动者, 对对话维度有掌控权, 不仅要负责调整对话走向, 而且对对话细节也要进行必要关注, 因为很多对话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契机。抓住这些教学细节, 自然能够赢得教学主动权。

一、抓教学过程细节, 提升师生对话宽度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由很多细节构成, 而且这些细节充满变数, 教师要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这两位教师在细节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文本, 然后师生展开对话, 共同探索文本内容。在学习第三段时,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学生说:“作者写了爬山虎的茎叶, 用细丝、蜗牛触角写其形状, 用嫩红说明其颜色。”另一个学生说:“可惜了, 作者没有闻一闻。”其他学生都笑了, 教师很不满地看了这个学生一眼, 说:“不要乱说, 要认真看课文。”学生都收敛了表情, 课堂恢复常态。第二位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 让学生都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还没有睁开眼睛, 其他学生都笑了。教师这样评价:“闭上眼睛, 思想变得非常单纯, 想象力也增强了, 后面的同学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时, 请你也闭上眼睛。”

那位惋惜作者没有闻一闻爬山虎味道的学生, 正在启动想象思维, 结果被教师一顿教训, 不仅他没有得到思维开发, 而且其他学生也失去了探索的欲望。这位教师处理这一教学细节的做法值得商榷, 错失了绝佳的教育契机。第二位教师看到有学生闭眼回答问题, 不仅没有制止, 而且还在后面的教学中大力提倡, 这样做显然是抓住了细节, 也抓住了教学契机。学生感觉新奇, 感知深度自然加强, 师生对话维度明显得到提升。

二、抓教师教法细节, 提升师生对话强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对话是教学常态, 几乎每一节课都会看到小组讨论的出现。教师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过于草率简单, 学生对合作学习也形成了固化认知, 只要是合作学习, 就是四人一组的集体讨论,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逐渐消退。

在学习《长城》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看文本插图, 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意思。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时发现, 有几个学生没有参与小组讨论, 一个学生不屑地回答:“这词语有什么可讨论的, 该怎么解释还怎么解释, 并不是讨论之后, 就能解释出别的意思来。”教师没有对这几个学生进行教育, 而是中断了学生小组讨论:“同学们不要再进行讨论了, 咱们换一种方式。小组长负责提词语, 其他成员抢答词语的意思。如果抢答结束, 还有谁没有抢到一个回答机会, 就罚他给大家唱一首歌, 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 各个小组都积极行动起来。

教师在询问学生不参与小组讨论原因时, 发现这几个学生的观点是非常对的, 于是对教法进行及时调整, 学习效果马上呈现出来。这表明教师能够从师生对话的细节中捕捉到教学存在的问题, 及时作出调整。学习内容没有变, 学习方式方法变了, 学习过程则呈现颠覆性改变。由此可见, 教师抓师生对话细节, 其实就是抓教法应用。

三、抓学生反馈细节, 提升师生对话效度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反馈往往能够反映师生对话的效度。教师要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不明显反馈行为, 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认知。学生反馈细节往往呈现隐蔽性, 教师需要提升洞察力才能发现。在学习《搭石》时,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 发现有一位学生一边读一边做手势, 好像要用形体动作来表现文本内容。在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时, 教师让他到前台来, 让他的同桌朗读课文, 他则用手势动作对课文内容进行诠释。学生们顿时兴趣大增, 都想看看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在教师反复鼓励下, 这位学生终于走上前台, 开始了自己的动作展示演绎。其他同学都乐呵呵地看表演,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表演结束后, 教师还特别让这位学生做了几个经典动作, 并对动作造型进行解读, 其他学生也都跃跃欲试, 在下面手舞足蹈了。

教师发现有学生用动作造型诠释课文内容, 这自然是细节发现, 想到让学生进行动作造型搭配课文朗读, 这才是教师将细节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 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发现应用非常成功, 学生以不一样的形式展示课堂学习内容, 收获自然也是别样的。教师抓住学生反馈细节, 师生对话效度大大提升。

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细节抓起, 为创建师生对话新维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反馈方式众多, 从文字、语言、表情、形体动作等不同角度对自身心理、观点、态度进行反馈。教师只有做细心人、有心人, 才能对学生的个性反馈有一定敏感度, 从教学过程细节中嗅到教学契机, 采用多种激发方式, 让学生将真实想法表现出来, 为师生对话提供新的维度, 抓住课堂教学生成进行教学调整, 以不一样的方式获得别样的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成败在于细节,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嗅觉, 及时发现师生对话教学细节的存在, 并成功利用这些细节为教学服务, 使其成为教学的助推剂。教师要做细节的发现者、设计者、应用者, 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自然升级。

大数据:揭露欺诈的新维度 篇6

随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 以及金融服务和技术的进步, 欺诈者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挖掘更为先进的欺诈技术。

如今, 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组织已经行动起来, 探索新的数据管理技术, 用于打击欺诈行为。随着多设备与多类型的交易激增, 欺诈检测面临的挑战也有所增加。为了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的用户行为, 以及该组织在线渠道的博客数据中检测并识别安全漏洞的地理空间数据, 即使是国家最先进的欺诈检测模型的核心业务数据, 甚至是其他更多的模型数据, 都必须通过专业的检查和分析。

为了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建模和分析, 从而定义数据集的特定模式以及实时标出异常情况, 近段时间, 金融机构一直在开发终端到终端的功能。在实时检测和修复的同时, 公司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 以达到完全中断、隔离任何可疑交易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 相比其他机构而言, 金融机构手头上有更多的数据, 可以跟踪外部 (包括客户、账户持有人、保单持有人) 和内部 (员工) 的欺诈行为。

每天都要与大量交易和数据打交道的信用卡公司, 在“大数据”这个术语被创造出来之前就一直致力于欺诈检测。但欺诈检测毕竟是一个新的使用案例, 这主要依靠大数据的民主化欺诈检测, 以及互操作性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分析, 因此欺诈检测仍有足够的发挥空间。然而, 在处理大量数据的时候, 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需要大规模的金融和IT资源来检测欺诈行为。

在互操作性数据和分析领域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为提升客户的体验水平, 银行和征信机构联手配合数据和接触点。由此, 这2家公司可以得到大量有意义的数据分析, 助力于检测和预防欺诈的交叉业务。这种互操作性模式和不同渠道的整合, 不仅加强欺诈检测和预防机制, 还大大优化了大型数据的管理成本。进一步说, 这使得FS组织能够将重点放在具体的分析上, 并基于预先确定的服务等级协议, 利用对方的信息实现相对应的运营业务。

如今, 大多数的征信机构均有能力为个人账户持有人提供量身定做的信贷额定值/分数额定值。如果银行原则上遵循端到端的过程, 加强对数据的收集, 坚持实施欺诈检测建模策略, 定期培训、验证和测试模型并从中分析结果, 循环执行交易和客户的信贷信用评级/得分的结果, 那么, 它们将在新的和现有的账户上显著提高其欺诈检测率。与此同时, 银行还可以跟踪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因为它将为银行与征信机构共享定制的积分卡添加有意义的维度。

另外, 贷款和抵押贷款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其大数据的应用程序, 通过挖掘社交网络的欺诈嫌疑事例检测外部的欺诈行为。例如, 其人一直拖欠贷款, 但在社交媒体上却总能看到他发布的新的采购用品 (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 这就属于可审查的职权范围。

通过收集提款数据、交易以及确切的交易位置等信息, 金融机构能够将可疑交易的具体模式串联起来。当一个事务数据结合了社交媒体的沟通工具, 如半结构化的文本或移动位置时, 金融机构可以立即检测和标志潜在的可疑交易。

再说说内部欺诈,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欺诈, 认证欺诈检查员协会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 将此定义为:“通过故意滥用或误用组织的资源或资产, 利用个人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让我们先细想一些实例, 如流氓交易、挪用资金、规避政策等情况。一个法国流氓交易员非常高调地令一家法国领先的银行损失了将近490亿欧元, 损失的金额用于关闭此交易员用欺诈的手段建立的虚拟位置。尽管交易者知道如何来隐藏他的事迹, 但银行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到线索, 只要有合理的标记指示以及适当的时间。

跟踪用户行为的观念更胜于跟踪个人账户, 虽然两者同样吸引人, 但它更具挑战性。目前, 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没有真正监控用户的行为, 他们只是单纯地跟踪账户的活动。但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更积极地跟踪用户的行为, 作为一种延伸, 跟踪运动最终不可能被终止,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银行肯为第三方投资, 而这些第三方往往关注身份盗窃保护, 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对于大多数银行家来说, ID盗窃检测似乎不是最高级的, 最高级的是账户检测。

因为FS企业要考虑到企业的信誉、客户的忠诚度、股东的信心等其中的利害关系, 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认识到欺诈造成的负面影响。

快速增长的移动和网上银行等渠道也有风险。此外, 考虑到银行很少通过多种渠道监控客户行为, 欺诈者往往会利用此漏洞, 因为它很难被发现和跟踪。欺诈者的活动与客户紧密相连, 所以他们较常假扮成客户。

对于大数据分析来说, 网络安全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应用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 可以对攻击者的模式进行甄别, 从而更加主动地防范网络攻击, 而不是如传统的安全防御那样只能对已知的攻击模式进行防范。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篇7

一.把握语文教学的“尺度”

尺度, 即标高, 目标。语文课程的标高是由一个个课时目标汇聚而成的, 语文教学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 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知识, 主要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 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既是传授教学的合理内核, 又是获得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好的教师是化繁为简。 (2) 过程与方法。过程, 指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方法, 指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倘若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节奏、容量以及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都能一气呵成, 学生听课就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一堂好课, 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养与教材融合起来, 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先是自己的感情发生“井喷”, 产生能量, 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与激情,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责任, 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学科的好奇与兴趣上, 实现德育的目标。

2.“三维目标”贯彻落实的不足之处

“三维目标”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 (1) 重知识, 轻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阐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 语文课堂教学那种刻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 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2) 重讲授, 轻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 再到“发展思维”, 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 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 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 一讲到底, 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 (3) 重考试, 轻情感。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 “情感态度”是一条红线, 贯串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 把握这一目标, 可能是最难的。这是因为很难有一个统一、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考量, 还在于教师没有发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梯度”

梯度, 即程序化, 有序化, 规律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重视教材、学生两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 确立切实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 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 即各册各单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力度的差异,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须做到轻重有别, 具体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非重点必须与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对应。二是《大纲》要求的梯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各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要求是有明显梯度的, 它一般分为了解、识记、熟悉、理解、掌握、运用六个层级和“基本”、“熟练”两个层次。据此,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须做到轻重有别。其基本操作原则可为“抓大放小”。所谓“抓大”, 就是把教学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理解、运用、掌握”和“熟练”层级上,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学生攻坚克难, 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形成高层次能力之目的。所谓“放小”, 不是放弃低层级教学目标,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了解、识记、熟悉”这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 教师则及时予以检查和点拨。教学实践中切忌不分层级一味偏难或一味宽泛浅化。

2. 注意学生的梯度

学生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级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和县级普通校四个层级。由于校级差异, 各校学生总的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 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 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 切忌不顾校级梯度实际搞一刀切而使处于劣势的学校跟不上, 使处于优势的学校跑不动。二是学力的梯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须有一定的梯度。据此要做到三点: (1) 面向全体, 即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 不应把目标锁定在升名牌大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而放弃中下水平的学生; (2) 着力中等, 即把教学的基准点确立在班级学生学力中等这个点上,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区间; (3) 注重两级, 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适度将教学标高向上向下浮动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学生获得补益 (尖子生的拔高和潜能生的补足) , 切忌不顾学生学力差异抬高或降低教学基点而搞一视同仁。

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因素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 梯度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合巧妙, 循序渐进, 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

效度, 即有效性, 其表现一是有效果, 即有学业成绩和认知提高;二是有效率, 即减负增效、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见仁见智, 笔者强调两点:

1.转变教学理念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键词, 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 就要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 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 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研习氛围, 在探讨中扩大学习领域, 构建新知,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 学习探究的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受益终身。

2. 建立高效课堂

学生普遍重理轻文, 靠占用课外时间提高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 语文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效课堂应关注三点: (1) 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 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 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 又不滞后乏力, 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 “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 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 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 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 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 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 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 (2) 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 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 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比如兴趣的激发, 活动层次的安排 (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 等, 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 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 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 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 (3) 利于评价。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 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 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 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 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评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 不可敷衍。

质量管理新维度 篇8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事物, 我们越思索就越感到敬畏, 即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律商是继智商、情商之后,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能真正体现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东西。所谓律商, 是衡量一个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和生活幸福最大化而自觉遵守社会公意规则的自律水平高低的标尺。律商讲求自律, 讲求“个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自己为自己立法, 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1]。因此自律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内省行为, 主要依赖人的自觉性。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自律的约束就变得畏手畏脚, 什么都不敢做了, 律商更多的是一种包容, 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一切事物的尊重。由此律商也体现了正义和理性, 是趋利避害、趋善避恶, 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的最有效沟通。

专家学者提出“律商”这一概念并不是为了回避诸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与人的道德自律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 而是在现实社会中诸多诚信危机、信仰缺失、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 深刻挖掘人性的本质, 以求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将“律商”置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下, 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冲击着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道德自律, 提高青少年学生律商,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不仅有利于他们人格品质的完善, 而且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崇尚网络道德;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的德育目标, 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新时期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面临的新挑战

1. 隐性载体的多元化:网络道德自律面临的新环境

一般来讲, 显性德育是以教材、教学等为载体, 通过对受教育者知识的灌输以及说理教育等方式, 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 是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和强制性的德育因素。而隐性德育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通过校园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活动等精神形态、学校规章制度等制度形态, 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潜在发生作用的德育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日益得到德育工作者的认可和实践, 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 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思想品德的知识,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 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 随着新时期隐性载体的多样化和发生机制的多元化, 网络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使得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面临着新的环境挑战, 如何将隐性载体与显性载体有机结合, 二者相得益彰, 日益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2. 教师权威的失语化:青少年学生道德外在约束的弱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 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等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青少年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复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 使得教师和学生常常同处一个“信息平台”, 导致传统德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备受人们的争议和批判, 教师的感召力和权威性正在逐渐被弱化。

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对青少年学生的渗透使得他们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常常与教师的谆谆教诲存在不对称性, 而且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使部分德育工作者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外在约束, 使得道德自律流于形式。

3. 德育信息获取多样化:青少年学生道德内在约束的弱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开始的, 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刺激时, 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德育信息会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无论知识性德育信息还是教育性德育信息都将会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青少年学生的视野。这些德育信息使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变得更复杂,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而且由于信息的铺天盖地使青少年学生无所适从, 使他们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 部分青少年学生甚至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 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也弱化了青少年学生本身存有的道德自律, 在网络生活中变得“无拘无束”、“放任自由”, 最终被引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

4. 道德冲突的常态化:青少年学生道德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由于在网络世界里中西方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冲突也很激烈, 而网络共享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恰恰加速了这一冲突, 也导致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不健康信息充斥着网络。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 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一定的政治辨别力, 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 影响其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在网络上的传播给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取舍带来了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疑, 也有对西方道德理念的效仿与批判, 还有对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问题的困惑等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化、加速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间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 将会加重青少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要想减弱道德冲突带来的危害, 仅仅靠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建立及不断完善青少年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三、基于律商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

1. 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 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辨别和传播日益成为公民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由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不健全、社会阅历少、是非辨别能力差、感性认识多于理性等, 再加上其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意识, 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 因此在理解某些媒介信息时比较容易出现偏差, 以致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

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识, 学会合理获取、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 进而学会辨识信息、评价媒体, 而且要建立一定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制能力, 为提高其道德自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自律意识弱于他们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个性的不断张扬。他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物质需求、精神需求, 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 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德育工作者要在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基础上, 遵循他们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 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道德失范现象, 积极抵制网络的消极和不良影响, 提高道德自律,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陶冶

道德自律情感是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德育工作者要注重情感陶冶, 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最终促进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

心理学认为, 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认识才有情感, 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激发推动人的认识向纵深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以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在德育工作中, 教育者要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 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 促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交流, 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情感陶冶, 以情激情, 促进对话理解, 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 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并外化为自觉行动, 才能为培养道德自律奠定情感基础。

4. 青少年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 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自我教育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 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依赖性较强的受教育者逐步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接物待人的社会成员, 运用自我教育有利于完成这样的任务。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双边活动, 青少年学生只有理解了德育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它, 自我教育便成了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 面对新时期价值多元化、信仰危机、诚信危机等现象,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利于提高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王晓虹.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求索, 2004 (2) .

质量管理新维度 篇9

《中国好声音》用音乐讲梦想

“超女快男”讲的是普通人到大明星的蜕变故事,《中国好声音》讲的是爱音乐的人对音乐梦想坚持与努力的心路历程。

《中国好声音》是The Voice的中国版本,这个节目的显著模式亮点是“盲听”形式——评委在巨大的红色椅子转向选手之前看不到选手容貌,只凭声音进行判断。这一模式的设计不仅使节目突破以往选秀节目对于外貌的偏执,更侧重于音乐本身,也为演唱环节制造悬念。评委转身之后更实现了选手的“权力逆转”,带来新的叙事点,选手在评委中选出心仪的音乐导师。

节目特质决定了《中国好声音》讲的不是为了圆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而是以“音乐梦”为象征的追寻并坚持梦想的故事。于是在节目中能看到为见到儿时偶像来歌唱的准妈妈,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歌手多亮,在农村坚持唱英文歌曲的邹宏宇??音乐是这个梦的外衣,普通观众被外衣下坚持梦想的心所感动。《中国好声音》倡导的价值观并不陌生,它也出现在达人秀、梦想秀中,但当这种梦想被包裹在歌声里、故事里、顶级明星的鼓励与惊叹里的时候,她的美好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珍贵再次被强调和放大了。

重量级嘉宾也是一大收视利器。两位一线大牌刘欢、那英,一位综艺节目主持人与音乐人庾澄庆,还有草根歌手出身的杨坤,他们在节目中有着各自的角色与功能,相互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杨坤的“32场演唱会”、庾澄庆的“台湾机票”都成为观众热议的经典段子。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好看好听,源自于每一个细节。现场26台机器、单集节目1000分钟的素材,保证了对现场叙事、情绪的最大还原;顶尖的音乐团队与音响,保证了以声音为本的节目基础。正因如此,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选秀选手,但他们在好声音的节目中却焕发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光彩。用参加过超女、台湾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刘悦的话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对的”,《中国好声音》将“对音乐品质、对声音本身、对音乐梦想的坚持”贯彻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上说,虽然也是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却找到了用音乐讲梦想故事的新的角度和方法。

《中国梦想秀》“贴地飞行”

运用先进的视觉技术、邀请大牌明星、蕴含一定价值观与情感的“梦想盛典”为《中国梦想秀》画上了圆满句点,并以2.306%的收视率,位列卫视同时段节目第一名。以梦想为翼,以中国社会现实为主干支撑,中国蓝完成了“贴地飞行”。

《中国梦想秀》第一季、第二季获得了成功,但形态发展的瓶颈也随之而来,如明星档期冲突、圆梦者故事单一化、主持人送惊喜越来越容易被发现等等。《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更超越了原版节目BBC的《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拓展了原版 “‘平民+明星’才艺演出”的单一模式,为梦想注入更多内涵。“只要有梦想,并且可以展现你的梦想就能够来参加”,这一改变使得有才艺或者没才艺的、怀揣演艺梦想或者生活中拥有任何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站上这个舞台。节目呈现出极大的内容涵盖力和包容性,既涵盖个人梦想也容纳社会热点,成功辐射各年龄人群。以“最美司机”为例,《中国梦想秀》将一个被广泛报道的新闻故事整合为具有“梦想秀”特质的形式,以为最美司机圆带家人旅行的梦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及才艺展现。

连续十几期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使《中国梦想秀》成为上半年表现最为亮眼的节目。观察其模式,调整后的《中国梦想秀》是一个收视价值高度复合的节目,“感人”“可爱”“专业”“炫酷”“搞笑幽默”等等收视元素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小的故事都有明确的一个或者几个收视点,周立波和现场观众通过点评和投票表决的形式将这些点放大。

《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也有着惊人的造星速度,“山东容嬷嬷”孔庆玉,想爱组合李岩、满玲玲,假声男高音刘骏峰,广场舞舞痴毕刚??通过梦想秀舞台迅速成为“热门人物”。成功的标签化的人物塑造为每一个故事带来明确的属性,观众不仅仅去看选手们的才艺,更要看选手们故事后面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选手们与周立波、与观众的碰撞,也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交会。周立波是梦想观察员也是“梦想秀”价值的代言人,选手们与周立波的互动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又是节目价值的最集中体现。

《中国梦想秀》突破原版节目单集之间是单元剧的关系,作了精巧的“连续剧”式赛制设计,有效利用了热门选手的收视价值与话题热度,调动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和热情,最后的“梦想盛典”更成为重大“媒介事件”,不仅明星云集,更是对中国梦想秀的内涵及中国蓝品牌的事件化、仪式化的传播。

“梦想秀”是目前非常成功的节目模式本土化的案例,她针对中国观众的所思所想和中国社会的关键问题,拓展了节目“嫁接现实”的框架,让本土观众在其中找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

新一季的《中国梦想秀》秋季即将重装上阵,如果能将现有赛制完善,将环节进一步模式化、规范化,处理好主持人和周立波之间的角色分配与关系,拓展节目的外围空间,或将有更好表现。

《梦立方》

充满科技感的“读心大师”

如何在电视节目中激发出人最真实的状态?

我们在真人秀中看到了故事化的情境,在选秀节目中看到了舞台化、仪式化的情境,在《梦立方》中看到了另外一种——游戏化情境。

《梦立方》的模式源自ITV的The Cube,这是一个闯关游戏竞技节目。该节目在其他国家版本中都设立了现金大奖,在中国的节目版本中“实现梦想”成为闯关梦立方的终极目标。

《梦立方》突破以往传统的游戏竞技节目讲故事的方法,以简单的游戏与规则加上精良的高科技制作讲述了一个个生命个体性格深处、人性本真的“故事”。在《梦立方》中人生的历程幻化为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这些游戏根据人的多种潜能而设计。参赛者带着梦想而来,梦想成为这个故事的重要动机和背景,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游戏更成为讲述参赛者故事的线索,规则、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梦立方独特的情境,主持人成为这出戏剧的讲述人,随着游戏的开始和深入,参赛者的故事在这个情境中展开。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火锅店领班刘明明,不服输、一根筋、“要成功、先发疯”的性格在一次次选择前、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只有一次机会挑战铜级梦想“给父亲的拖拉机”的环节中,一边完成高度紧张的游戏,一边唱平时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声的背后是一个在城市中努力打拼,但心中又对家乡父母无限挂牵的青年的成长的故事和心路历程。现场亲友团,刘明明的表妹和同事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补充者。

刘明明的故事和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很多人的故事,像为父亲筹集医疗款的孝顺女孩铁路网电工张艳华,想为残疾母亲赢得电动轮椅的深圳舞蹈演员孙宏超,在贫苦生活中深深相爱的快递员方玲霞夫妇??这些故事都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梦立方”以一个小小的立方体勾勒出了当今中国人的生动群像。在这众生相中涌动着强烈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及正面的能量——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梦立方》制作的精良,宣告中国电视“大片时代”的到来。时间冻结技术、高速摄影技术、慢动作回放等等这些在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特效都出现在了节目之中,这些不仅仅提供了完美的视觉体验,在生理上征服观众,也同时放大故事的關键情节与情感点,在心理上吸附观众。另外,《梦立方》的线下挑战活动与手机应用的推广,使得这个节目具有了全媒介节目的形态特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

质量管理新维度 篇10

学校体育有异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属性, 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就其教育属性而言应当具有德育价值, 而且也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然而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德育的缺位现象, 由此也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 由于教育者思想认识的误区导致德育的缺失

当前对于德育在体育中地位的认识问题, 从某些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到学校领导再到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部分教育者认为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主要是学生身体的健康, 缺乏对精神、思想层面健康的关注, 因此在体育中缺乏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等德育目标的关注, 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德育不是学校体育应承担的教育任务。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体育中德育目标的实现。

2. 德育评价指标的模糊增加了体育中实施德育的难度

一般来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仅仅借助体育教学来实施德育, 其效果肯定是短期的。作为隐性的教学目标, 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且操作性不强, 导致广大体育教师虽然认可体育中的德育, 但对于如何做、做的效果如何及如何评价等存在模糊认识。正因为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所以体育中的德育评价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二、体育之生命教育维度

1. 体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体育是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 体育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命体验的方式。体育能够挑动生命的脉搏, 激发生命的激情, 体悟生命的乐趣。而体育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生命现象, 本质上讲更接近生命活动规律。即使缺乏体育, 生命照样可以发展, 但体育可以让人的生命更好地发展, 因此体育是生命发展的充分条件。体育可以通过对学生潜力的发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目的的体育可以强化和加速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生命教育在研究对象和任务上具有共同之处。生命教育坚持以生命为核心, 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 因此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而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与生命教育都以生命为教育的主要对象, 以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提升为基本任务。

体育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生命教育而言, 只有实现对生命的关注、尊重与完善,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就体育而言, 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更多着眼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身心健康发育的促进, 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两种教育都是基于人的生命发展视角的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 都关注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 追寻生命的意义。

2. 体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

(1) 通过体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 使其充分感受生命

由于生命教育与体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如果忽视学生内在的生命动力, 忽略学生的生命体验, 将与体育的目标和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体育要注重与生命教育相融合, 为生命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为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自然生命进行系统的训练, 使其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生命不断完善。体育在注重人体潜能发挥的同时要进一步促使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与乐趣, 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

(2) 通过体育改革, 构建生命特色教育模式

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培育体育人文精神, 把人文精神融入科学精神之中, 构建生命特色的教育模式。体育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掌握技术或竞赛中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体育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命现实中的体能健康及精神的需要, 将其作为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自我保护生命和完成生命的主体。在生命特色教育模式中, 要把培养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可以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要充分体现体育人性化的特点,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良好品质培育结合起来。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发挥学生个体作为体育资源的功能, 真正还原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藏的生命能量, 使其获得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体育之人格塑造维度

1. 体育与塑造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体育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 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 这些都为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健康人格的塑造也是体育的内在要求。就体育教学而言, 由于身体发展与精神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自觉地把促进积极向上精神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体育的内在要求, 既有利于体育的开展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2. 体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1) 通过审美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当代青少年学生人格不健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发现美、审视美的眼光, 缺乏创造美的动力和能力。而体育运动蕴含了大量的动感之美、速度之美、和谐之美。体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为完善学生人格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 体育与审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体育除了为审美教育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外, 体育本身就有美育参与其中。就学生行为角度而言,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感受到结构美、协作美、跃动美、速度美、柔韧美、机智美等;就学生的身体角度而言, 通过体育锻炼本身可以意识到身体的线条美、姿势美、健康美、力量美等。通过体育对健康人格进行塑造的过程中, 审美教育也会同步而行, 体育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

首先, 教师要在体育中诱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育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导入教学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例子,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美。为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 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精心布置场地, 合理摆放器材, 美化教学环境, 使其符合美学要求, 给学生以美的感觉。还可以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

其次, 通过师生角色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创造美。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时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让学生对体育器材、课堂内容的操作, 培养他们审美的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通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地表达, 引导他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培养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促进其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2) 通过培养情绪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 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实验表明, 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作用。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内驱力, 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可以控制与调节其不良的主观因素,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体育在培养学生情绪智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体育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 例如通过跳高、跨栏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通过长跑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 通过一些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当这些精神品质迁移到学生的人格系统中时就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体育教师在情绪智力的培养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影响体育效果的诸多非智力因素中, 作为核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也是促使学生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内驱力, 体育活动正是这种内驱力作用下的积极过程和结果。体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借助参加体育活动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弱化甚至不足的现象, 这种消极的情绪源于学生在未完成任务后产生的消极心理, 教师应教导学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挫折时要克服消极情绪, 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由此体会积极乐观的情绪不仅是取得成功的精神保障, 也是具备健康人格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佑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

[2]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2) .

上一篇:金融网络化下一篇:西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