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培养环节

2024-12-23

实践培养环节(共12篇)

实践培养环节 篇1

21世纪我国物流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物流专业的开设更是呈“井喷”状态。但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培养则显示出薄弱环节。物流的发展需要物流人才的支撑。因此, 如何加快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 将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 是目前中职院校需要应对的主要任务。

一、中职院校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能够满足物流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物流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现代物流业渗透到各行各业, 是一个操作性, 服务性很强的复合行业。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复合型的, 它不仅要求理论功底扎实, 而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这就对物流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中国物流职业教育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院校的教学需求, 重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以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 展示物流专业特色, 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的人才。

2、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能够扩大学生就业机会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当中职院校物流

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 由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 学历与能力不符;培训的仓库保管员, 物流员, 助理物流师与实际操作脱节, 证书与技能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流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通病: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 从而也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人才需求市场的冷遇。

因此, 作为中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强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 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物流专业知识进行模拟操作实训。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认识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能够清楚了解物流各环节的工作基本流程和操作实务, 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 (仓库保管员, 物流员等) 角色, 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院校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室

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 规范的模拟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物流模拟实训室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逐步达到企业的需求。

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针对中职院校的物流教育特色, 学校可以在教学设施、仪器和资料上重点投入。包括模拟仓储中心1个;模拟物流部 (运输企业、商场企业、制造企业等相关部门) 1个;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1个。如我院为了弥补在物流实践教学上的空缺, 由专业老师自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物流仓库, 学生通过在模拟实验室的学习, 操作,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另外我院通过与南京和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 引进了一套关于学生物流培训考试软件和物流管理信息软件, 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系统环境中的物流操作模拟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考证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

2、开发物流校本实训教材

中职教育提倡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必须考虑如何编写出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突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物流专业教材。

现代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 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校可以紧紧围绕职业教学大纲精神,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制校本实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 明确编写的指导思想, 把握编写的方向, 重点突出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以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 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 丰富教材形态, 转变教材模式, 使教材开发与教法改革与时俱进,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极大地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中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丰富的企业工作和生产实践的经历与阅历, 这样的教师才能在实训教学和现场指导等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物流学科, 目前的职业院校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 缺乏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 营销学, 经济学等专业转过来的, 缺乏物流业的从业经验。所以, 中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业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 如我院每年安排物流老师定期到飞龙物流, 顺风物流等物流企业下厂实习, 或者聘请企业物流经理来校兼课或来校讲座等。

4、改革物流教学方法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物流的教学模式也在改革中有所突破。针对物流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特色, 通过改进物流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如课堂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表演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的物流知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走校企联合之路, 培养“订单式”人才

农村政策性金融, 是以政府发起、组织为前提,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以配合、执行政府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主要目的,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 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 支持、保护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形式。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农 (种植业) 、林、牧、副、渔业, 还包括农村的工业和第三产业, 其市场主体主要是农户 (农民) 、农村私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国营农场等等。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

中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联系, 根据不同企业的发挥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走定向培养之路, 采取人才订单方式, 真正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和输送企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业实践需要的技能人才。

因此开展校企合作, 一方面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 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提升学校的知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 (1) 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2)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 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 (3) 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 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 增加农场经营收入。 (4) 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名度和品牌效应, 最终实现企业生产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双赢。

实践培养环节 篇2

面对“开放教育”不可回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针对电大学员“成年、在职”,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正视远程教育目前还只能较为适应理论教学的现实;客观评估系统办学的正、负影响和助学潜力,我们只有把本质上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经验求证于理论”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学层面所必须有的突破,使“开放教育”真正建立在科学的,而不仅仅是政策的基础上。

2.集中实践环节是理论学习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教学环节

当我们把集中实践环节,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来为其定位呢?

应该肯定,从属性上来说,它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纯粹的社会实践;当然它也决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甚至也不是改革过的现代教学,而是整个教学体系衍生出来的一个抓手,一个将“抓手”探入礼会实践的教学环节。如果说,我们的教学体系,总体上依然是一个支持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系统,那么,集中实践环节便正是理论学习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3.集中实践环节也足集中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环节

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引进或创建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紧迫的,也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的基本思维方式不改变,那么在将新理念融入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要习惯性地犯老错误。譬如,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我们容易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错误;在构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学习模式时,我们习惯犯脱离现实的错误;在组识“小组学习活动”的工作上,我们往往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经常犯好高骛远的错误;在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最难于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

而集中实践环节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最易于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像“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便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真正获得用武之地。如果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理论学习方式,而“研究”又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实践方式的话,那么,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则正是介乎于其间的一种“学习性研究”;如果认为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贯穿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是“一刀切”思维的恶性膨胀的话,那么,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则正是该理论最理想的集中施工场所。因此,我坚信集中实践环节便也正是集中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环节。

二、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

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客观地来描述它的现状呢?我以为,尽管它仍然是电大的一个亮点,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理念滞后,方法滞后,操作滞后理念滞后。

在基层电大相当部分师生的心目中,所谓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就是“写一个材料”,他们简单地移用了写作的概念,即便是从好的方面来理解,也只是把这项活动看作是“写一篇”,而没有将这个环节定位于“学习性研究”,“知识建构工程”和“模仿社会实践”的教学形态上来。

因为理念滞后,故而便带来方法的滞后。在基层电大,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文经类专业则基本上都把它当作两篇作文来布置,重写作,轻研究。所不同的是在集中实践环节,学校为每个同学都聘请了指导教师。

但在操作程序上,大都不重视对“研究”环节的模仿和指导,一般的指导都只是在交来第一稿以后开始,像改作文一样,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四稿,直改到指导教师认为满意,或是感觉能过得去为止。

2.对象超前,目标超前,要求超前

与基层电大相当部分师生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层电大部分老师和管理者的意愿超前。这主要是以超前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讲,如果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由圆心向外扩展的圆的.话,那么“开放教育”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来说,则正处于圆的最外沿,它的教育对象面更广,人更多,个体的基础状况和对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也都更为复杂,因此,你如果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将他们与合作高校的教育对象等量齐观,那就表现出了一种脱离客观实际的超前意愿。这也直接导致了目标和要求的超前。

3.教的环节脱落,模拟实践的环节脱落,弄虚作假造成环节全盘脱落

电大是一个巨型的教学系统,系统的作用发挥得好,就成为优势;系统的作用遭到破坏,就要成为劣势,这便是所谓的电大“成也系统,败也系统”的特点。 因为是系统,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不能取得共识,或足高层电大决策时与基层电大沟通渠道不畅,或是基层电大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策略,那么,远程教育系统工程的关联环节便要纷纷脱落,形同虚设。而目前系统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由这样的问题造成的危险。

在模拟实践的教学环节上,因为负责监管的省级电大只管两头,一头是选题,一头是答辩,于是这样的指挥棒自然要迫使基层电大只顾穷于应付这两端,而把应成为实践模拟主体的几个环节丢到一旁;或是基层电大试图全面抓好模拟实践的各个环节,然而却在最需要强调联系实际的选题环节上,不断受到干扰,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的选题往往容易被视为不合格,从而让基层电大的师生无所适从;在答辩环节,有些答辩教师总爱沿袭寻找并放大知识缺陷的传统办法,而宁愿放弃将其作为“讨论式教学”的机会。不切实际地设置障碍的结果是使大多数学生将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视为畏途,故而弄虚作假成为他们首选的手段,加之只抓两头的做法,便又使模拟实践的环节缺失,使过程管理落空,从而导致大量虚假的拥挤到答辩环节来闯关。于是矛盾便集中性地爆发,要么“罪不罚众”开关放行;要么良莠难分,留下后遗症。这样的弄虚作假,自然是釜底抽薪,势必造成所有环节的全盘脱落。

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实践环节教学的方略

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虽是电大的一大亮点,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实践环节教学的方略,才能适应“升放教育试点”的需要,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宏观指导要讲清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远程教育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有必要加强宏观的远程指导,要像抓“入学教育”一样来抓实践环节教学,应该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开通直播课堂,讲清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将整个系统参加该环节教学的师生,包括外聘的指导教师的认识统一起来,并要给予大框架的方法指导,使这支庞大队伍的步伐大体取得一致。

2.选题必须强调联系自身实际

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知识基础和理论学习的能力是电大学生的弱项,而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具有较强的实践与理论交叉求证的意识却是他们的优势,因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针对这种特点,扬长避短,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具体到实践环节教学来说,一定要强调,学生的选题必须联系自身实际,否则便失去了“学习性研究的意义。高层电大在研究方向上作适度的把关是对的,但为了适应学生面广人多,工作岗位种类繁杂的特点,应该尽可能扩大选题的范围,而不是尽可能地压缩选题的范围;高层电大公布参考题的做法也很好,但应不提倡学生照抄照用,而恰恰要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对参考选题作必要的改动。

3.教学步骤编排要突出对科研实践的程序、方法模拟

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一个核心问题,电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从性质上来讲就不同于某些纯粹的社会实践项目,甚至也不同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因此,评判的标准主要不是调研,或研究成果的本身。但它却又正是对科研实践程序、方法的模拟,是为了学会将理论综合运用于实践的“学习性研究”,故而其目的便是要让学生熟悉程序,学会方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学者就必须将调研活动和科研实践中原本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通过程序编排,方法介绍而使之成为学生便于学习,易于掌握的显性知识。这就要彻底废除只抓两头,或是采用布置一篇作文的传统做法。

4个别指导要融入小组活动,并适当集中进行

基于电大的师资构成特点,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指导教师大都是从社会上的专业人士中外聘的,这本身便也是有利有弊的,而其中的一个弊端是教师的个别指导均分散进行,一旦管理不善,便难免陷于失控,因此一定要将个别指导融入小组活动,并在本校管理教师(亦可称作第二指导)的参与下,适当集中进行,即有些现场指导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集中实施,个别指导。

5.过程管理须落实到每个步骤,检索要前置实施

实践培养环节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数控专业 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就数控专业而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岗位技能的中、高级数控技能型人才,即具备从事数控岗位职业能力的人才。为了满足毕业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素养、一定的创造能力及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界定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又与之相辅相成,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等途径,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教学形成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今职业教育应探索的道路。

二、数控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

1.通过企业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明确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用人需求服务,我们首先进行了市场调研,先后深入多家用人企业,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素质需求、典型综合零件进行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结合区域用人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本校的办学实际,我们将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以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直接上岗的目标。

2.更新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实训教学的比重,重新整合了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了新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制定了数控专业各实践教学模块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不低于1∶1,并计划根据设备情况及生源数量,逐步增加实习课比重。

3.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编撰多套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根据笔者学校实训设备实际情况,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注重以加工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将刀具、工艺、制图、公差等专业知识都糅合到教学中去,实施一体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将突出问题及时编入教材;鼓励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新发现、新想法随时记录并讨论,作为能力扩展、小知识、小窍门编入教材,使教材更实用,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

同时,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也在同步进行。我们对传统教学内容做了合理编排取舍,以学生应会、易学的知识为主,对学生难以理解、重复交叉的部分知识遵循够用为度原则加以删减,把教材重点放在数控加工技能的掌握上。

4.形成实践教学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更新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实践教学文件检查,如实习计划、实习项目任务书、实习报告等。组建监督小组,随时检查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避免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松散,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5.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的利用率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特别适合在校内完成,我们依托本校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为提高基地利用率,做了如下改革:

(1)加大资金投入,维护设备正常使用,添置基础教学设备,改善实习教学条件,保证技能训练的时间。

(2)优化师生配比,既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要,又激发了指导教师的潜能。

6.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适用性的捷径。学生通过观摩、参与企业产品的加工制造,既能提高技能水平,又对未来面临的工作有了更全面地认识,同时也使自身综合职业素质得以提高。在与企业合作中,还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真正实现“零对接”,受到企业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改革,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仍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套实训系列内部教材虽已基本编撰完成,但仍需根据实训条件的发展变化和教学的需要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实践培养环节 篇4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 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 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 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有所发现, 有所突破, 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 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 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利用现有条件, 开创新局面, 辟出新天地, 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 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 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 都含有“创”的成分, 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 创造强调“原创性”, 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 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 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1]。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 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 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 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 良好的教学环境, 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其学习兴趣, 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三创”人才, 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 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 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 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 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 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造性想象, 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 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 由于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 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 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 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 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 发现方案中的不足, 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 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 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 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2]。

2. 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业能力,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 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或者取得发明、专利, 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 经专家评定, 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 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 还应创造条件, 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 不分专业。大三时, 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 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 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 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 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 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 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 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 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 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 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 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式研究的象牙塔, 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 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 写进教材, 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 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 理论联系实践, 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 敢于标新立异, 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 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 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 具有主观能动性, 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 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 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 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 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 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 直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的实践, 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不同的锻炼, 不仅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实践证明, 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 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继承型人才的育人观念, 完全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本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3]。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设计与整合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 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创新意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 办出特色专业, 培养出“三创”人才, 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 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 2003 (4) :18-19.

[2]王学全.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农林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114.

自考实践环节 篇5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1、报到时间:6月26日下午14:00-16:40。

2、报到地点:浙师大田家炳教育书院(17幢)一楼门厅;缴费详情请参照《浙江师范大学自考实践环节考核银行缴费表》。

3、辅导时间:6月27日上午、下午、晚上,6月28日下午5:00前上交考核试卷。该课程采取开卷方式考核,具体考核规则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实践性环节考核大纲。

二、学前教育本科、教育学本科、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1、考生收到通知后,请立即确定论文题目,抓紧时间撰写论文提纲。

2、报到时间:6月28日上午8:30-11:00,3、报到地点:浙师大田家炳教育书院(17幢)四楼435室;缴费详情请参照《浙江师范大学自考实践环节考核银行缴费表》。

4、辅导时间:6月28日下午1:00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集中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时将《论文提纲》面交指导教师,具体导师名单报到时见安排表。有关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格式要求及相关表格等见浙江师范大学成教院网站→自学考试 → 考试大纲内查找相关内容(网址http://j.zjnu.net.cn)。

5、论文初稿于9月20日前交给指导教师。10月10日前将正式论文一式四份用快件寄给指导教师(按论文封面、毕业论文评审表、论文正文的顺序装订)。确保地址准确无误。

6、论文答辩时间:2015年10月24日下午2:00-4:30;凭交费凭证和身份证办理报到手续,报到地点:浙师大田家炳教育书院(17幢)四楼435室,10月25日上午8:00开始答辩。

7、请各考生务必认真阅读以上内容,逾期不予补办。毕业论文是综合检验自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各考生应认真对待,独立完成,若发现抄袭或请人代写或写成自考心得体会者,论文成绩都将作不合格论处。已发表的论文或已获奖的论文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上交,否则也将以不合格处理。

三、乘车线路

金华火车西站、汽车西站下车考生,乘坐37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汽车东站下车考生,乘坐12路公交车到“北苑”下车,去对面换乘18路公交车或浙江师大校车,到终点站下车;在汽车南站下车的考生,乘坐330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或乘BRT快速公交,到浙江师范大学终点站下车。

四、成绩查询:

为方便广大考生及时查询成绩,除浙江教育考试网所开设的自考成绩查询窗口外,我们将在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网址:http:// j.zjnu.net.cn自学考试栏目)设定两个时段:5月7-11日、11月1-5日,开设窗口进行自考成绩预查询。若遇成绩有误,请务必在预查期间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核对上报相关成绩。

联系电话: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0579)82282562 联系人:徐老师 浙师大自考办

(0579)82282367

实践培养环节 篇6

【摘 要】通过对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研究,针对其培养目标,注重实践研究,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遭遇困境,学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环节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招生对象开始面向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类型也开始由以学术型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的模式转变[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两年。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近六年的培养工作情况,探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探讨一些关于工程实践培养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本科阶段如所学专业这船舶专业,他们仅参加了校内的金工实习、校外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非船舶专业的学生就更没有接触过这些实习实践环节。

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生阶段的认识实习是获得船舶与海工结构的初步认识,了解船舶与海工结构生产建造的管理模式、工艺方法和设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也很不理想[2]。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1.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1.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

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大多对企业不了解,自身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很难胜任实习指导工作。

1.3企业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招生规模的扩大确实给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除了担心出现安全问题、影响正常的生产,更主要的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均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2]。

2.实践教学的解决措施

按照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阶段,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鉴于以上现状,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根据自身现状,摸索出一系列实践教学解决措施。

2.1“以软辅硬”的虚拟实验室平台

通过设计、购买、研发和应用集成,构建了包括新船型研发、船模试验、船舶设计、“以软辅硬”8个虚拟模块,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虚拟平台。

虚拟船厂:以U型和L型船厂布局为例,进行了虚拟模拟。船厂的整体布局,龙门吊的运行和布置,车间及功能,钢板切割、焊接车间,小组、大组立搭建布局,涂装车间,船台布置及下水等在船厂的工作流程和建造等。通过该模块可对船厂总体布局及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船舶建造流程虚拟:按照船舶建造技术流程进行模拟。钢板成型、切割、托盘形成,小托盘到小组立和大组立焊接过程,分段翻转,船上管路及设备安装,分段合成,在船台上总装接成船体,船体下水等。通过该模块可帮助学生了解船舶建造全过程。

海洋平台建造流程:按照海洋平台建造技术流程。钢板成型、切割、托盘形成,小托盘到小组立和大组立焊接过程,分段翻转,水下潜体分段合成;机械手操作进行钢管对接、钻井平台设备安装等;海洋平台下水钻井演示等。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平台建造流程。

船上漫游及舾装虚拟: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三大主力船上漫游。通过指针导引,身临其境地到船上任何部位漫游,人走到的舱壁自动打开,可以观看舱室内部结构、主机及设备、管路及布局、船体内外舾装及布局等。弥补在企业无法实现的船上漫游。

船舶设计模拟:企业船舶设计部门的功能,常用软件及功能,船舶初步方案设计步骤,船舶图纸及型线,船舶绘图规范要求,设计规范及设计、合同设计、船舶设计中注意事项等。通过上述船舶研发设计过程、资料、规范和注意实现展示,对学生进行船舶研发设计全过程训练。

船舶结构试验演示:包括动态应变测试实验,悬臂梁弯曲实验,单跨梁弯曲和压杆实验等设备使用指导,实验现象演示,试验结果处理和分析等。这些试验也是科研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基础。

船舶性能试验演示:包括船模重量重心测试过程,船模浮態调整,船模安装,船模阻力实验,船模耐波实验,试验设备及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进行船舶科研试验过程训练。

配套的硬件平台建设:新购进高性能计算机81台和配套的局域网及刷卡管理系统,用于上述虚拟软件演示和培训。试验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事先约定,刷卡进入。

2.2校企校所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重点要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只由高校教师来指导研究生则无法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已成为最理想的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促进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单位可以提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社会声誉,提高他们的人才积聚和储备能力,并促进其增大研发投入和增强创新能力[3]。

在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乙方建设甲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与13个造船企业和研究所签订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其中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通过校企校所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进行学位论文,使得企业的生产实践能尽快转化成学(下转第170页)(上接第57页)生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同时,实践中心的建设使得产学合作教育有了可靠的形式和载体,以中心为平台,使得高校将有机会结合来自企业的思维方式,有机会将企业的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为顺利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也获得了双赢,高校青年教师在企业实训增加了实践经验,企业员工有机会来高校进行再次充电,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论、技术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2009.

[2]刘刚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T程,2011(4):34-36.

实践培养环节 篇7

一、电子类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系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深化基础理论, 重视实践环节,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下来, 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现代电子工程学科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实践课程的建设、实验室 (实训基地) 建设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学生掌握行业实用技术。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创实践教学新局面

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创新性设计等环节。我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等前后衔接、循序渐近、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覆盖了大学四年全过程。教学计划中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 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等都有配套的实验相巩固, 而且均分布在不同的学期, 电子技术课程在上完后, 还有相应的课程设计, 我们的学生学完模拟电子技术后, 能独立完成直流稳压电源和低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焊接和调试;在数字电子技术学完, 能够独立完成数字钟等项目的设计。在大三的时候就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设计, 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及电子竞赛培训等。经过前四年理论知识学习与系统的、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电子工程师的素质。

三、完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

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所必备的硬件条件。为此,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我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建设了多个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包括: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EDA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课程设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十几门课程的实验室, 确保实践课程的顺利开设。

我院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面培养。我校本身具有一个校办工厂, 学生的实习条件极为便利, 在第三学期在在校办工厂完成金工实习;我院有实训基地, 可以提供带着学生完成电子系统的装配;完成电子综合训练。在校外, 与许昌继电器厂、思达高科等多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在实习单位我们的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而且对方单位会带领学生进行产品的参观及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介绍, 还会适时的开展一些讲座, 最后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自己动手, 这为学生毕业后上岗有很大的帮助。

四、开设新型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融合, 又要强调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大三和大四的综合设计型课程上, 要力求做到先进、新颖、实用、有趣、理论联系实际, 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学习, 又要将电子信息的新技术引入教学, 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要求。

我院开设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包括了电子专业的信号检测、放大、控制与处理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实用低频、高频、数字电路综合设计与测试能力, 强调设计方案的实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突破。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接着理论分析设计方法, 选择实际的元器件, 动手安装并进行调试, 在调试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每一个过程都要到位, 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EDA和单片机学完后, 我们开设了软硬件综合训练, 这是一门综合性系统设计课程, 内容包括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及电子竞赛培训等, 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的课题。该课程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系统设计、组装与调试能力, 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院建立了若干个开放性实验室, 给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条件, 培养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 部分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开放性实验室做一些感兴趣的实验和小制作, 更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五、依托电子竞赛, 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全国大学学生电子竞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 电子技术基础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 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的结合。我系非常重视电子竞赛的组织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 通过竞赛, 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另外, 近几年, 我们的学生在系主任、专职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带领下, 利用实践周和假期时间进行竞赛前的培训,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使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并在电子竞赛、创新大赛和挑战杯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能够结合实际改进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这些实践中完善知识结构, 进一步锻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创新思想。

六、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 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很多岗位都得到乐认可,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像我校电子信息与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很多学生到富士康、顺达电子等单位工作, 主要负责笔记本电脑配件的检测和调试工作, 部分学生从事设计工作, 工作成绩很好,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虽然目前的改革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但我们会继续努力, 争取在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上用更大更好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电子类应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多种方法, 通过改革尽可能的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使学生得到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启迪。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同见依照市场需求、浅谈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网

[2].林平健, 王晖.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课程教学[J].江苏高教, 2004, (2) :73~75.

[3].王大海, 杨红, 田彦文.教学研究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4) .

[4]谢东, 高天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铜凌学院学报, 2006, (2)

实践培养环节 篇8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如下:第一, 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他们对于客体的理解的过程。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对于外在的认识对象不是“发现” (finding) , 而是“建构” (making) , 学生为了建构知识, 可以得到支援, 但不能赋予现成的知识[3]。第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2]。第三, 强调“情境”。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意义的建构。第四, 强调“协作学习”和沟通。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知识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变革教学规范, “从独白走向对话”, 从“个体式学习”走向“合作式学习”[3]。第六,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

2 基于建构主义的“酒店产业领袖”实践培养环节实施

具体到“酒店产业领袖”实践培养环节, 主要分五个阶段:认知实践—课内实训—校园实践与操作性实践—社会服务—实习与毕业设计, 每个阶段确定要明确的实践目标, 要结合建构主义的理念和要点进行。

2.1“认知实践”阶段

“认知实践教学”主要放在第一学期, 通过开展入学教育活动、播放酒店录像、安排新生组织参观各类型的校企合作酒店、聘请酒店高级管理者开展行业讲座的形式, 使学生初步了解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 增加对行业的感性认识, 可以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为后续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特别是为第一学期末选拔10~20人成立“酒店领袖班”做好铺垫。

2.2“课内实训”阶段

课内实训融合在各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在目前的培养计划中, 有A (理论课) 、B (理论+实训) 、C (实践课) 三类课程, 根据酒店高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行业调研显示, 实训、实践环节最好不得低于50%为好。

在各课程的实训环节里,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要求做到“实境育人、学生为主体、共同协作、注重沟通”, 教师则负责“提供资源, 提供辅助支持”。所以, 这也意味着教学地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考核评价的多样化。

例如以《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由于是实战型科目, 要求学生时刻关注国内外行业信息的变化, 所以每堂课会由2~3名学生进行行业信息播报并分析给酒店带来的启示, 学生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最后建构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 通过演讲将信息播报出来, 在锻炼演讲能力的同时扩充了全班同学的知识面。

在讲解SWOT分析、市场调研、市场定位时, 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PBL教学法, 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践阶段教师可以事先联系好各类型的校企合作酒店, 考虑到“酒店领袖班”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0~20人之间, 可将学生分成2~3个小组, 到各合作酒店开展调研, 对该酒店顾客、员工、竞争者情况、资源、产品等开展综合分析, 并通过小组合作形成分析报告。学生通过到酒店真实环境调研、小组间合作分析与探讨, 在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建构了对真实酒店营销竞争与市场定位的认知, 为下一步开展营销策划工作提供了基础。

在营销策划方案的写作过程中, 教师先讲解写作要点, 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策划方案, 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如优秀策划方案样本、相关学习资料、写作技巧的指导) 等。写作完毕, 由小组成员制作PPT, 写作汇报稿, 进行分段汇报, 以此锻炼学生分析、归纳、写作、策划、演讲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其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汇报前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 将大家的策划方案提前下发, 同学们可以在课前阅读, 这样课上发言更有针对性, 学生既是写作者、也是倾听者、演讲者、评判者, 可以更加积极和主动。

在课程评价中, 要采取多元化评价, 注重过程考核。第一, 每个环节表现都要按照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包括新闻播报、调研过程表现、调研报告的写作与汇报、策划方案的写作与汇报、评价他人的积极性和质量方面, 都要以不同的百分比计入最后的成绩中, 笔者建议这门实战型课程“最终成绩”=“70%~80%的过程考核”+“20%~30%的结果考核”为宜。第二,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酒店人员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尤其可以邀请酒店人员出席学生方案报告会, 或者将方案反馈给对应酒店, 请酒店评分, 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加深了校企合作。其他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也要在真实的环境中上课, 除了要在各酒店投资、按照各酒店不同文化特色打造的实训室练好基本功外, 教师也要注意避免泛技能化, 要注意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 所以要多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学会处理真实的酒店问题, 另外还可以带学生到合作酒店住下来体验酒店真实的餐饮、客房, 见习酒店运营与管理, 与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沟通经营和管理技巧等。

2.3“校园实践”与“操作性实践”阶段

校园实践主要是各类美食节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 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以校园资源如咖啡屋、茶吧、中餐厅、西餐厅、烘培屋, 甚至是湖边等为基础, 根据不同的时节, 选择不同的主题, 如啤酒美食节、情人节、烧烤节等, 进行相应的策划、筹备、运营、服务、成本核算等活动, 但是要说明的是, 有别于模拟操作, 这些活动应是真实的项目运作。

另外可在酒店综合实训中心, 由学生将一些营业点如咖啡屋、酒吧、茶吧, 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全校师生进行真实运营, 这样学生能够在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定价、服务、管理等环节得到更真实的锻炼, 符合建构主义实境育人的理念。

操作性实践主要是学生课余在学校的运营性教学酒店见习锻炼。每2~4周以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在各岗位上进行学习和锻炼, 完成“各部门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的见习工作, 另外教师和管理者也需要安排学生扮演客人, 换位思考, 以客人的身份对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这项活动要求教师和酒店管理者共同进行指导, 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工学结合, 更快成长。这一过程要求在二至四学期内不间断执行。

2.4“社会服务”与国际化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 通过和他人的交互作用, 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2]。所以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大型社会服务活动, 例如笔者所在单位, 带领学生服务上海世博会、世界佛教论坛、嘉年华等大型活动, 学生在大型活动中拓宽了视野, 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提供了空间, 有利于建构新知。另外常态化地选拔出色的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也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笔者学校每年都会选拔优秀学生成为香港紫荆花奖学金的获得者, 去香港学习和交流;选拔学生去美国、韩国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交流。这些活动对于培养精英学生建构新知非常有效。

2.5“实习—毕业设计”阶段

实习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实习单位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是否从事酒店行业, 对于精心培养的“酒店领袖”班学生更是要慎重。因为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所以在酒店选择上要以国际酒店连锁集团为主, 在地点上最好是酒店业发达的迪拜、美国、英国、瑞士等等, 要求酒店高层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及较高的素质, 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发展有明确的规划, 在指导教师上实行酒店和学校双导师制, 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适应一个陌生酒店并迅速成长。另外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较高, 例如瑞士的实习生月工资是2.8万法郎约合人民币6万元, 这样更有利于吸引热爱酒店人才的加入[4], 学生掌握了国际的管理经验, 成长为优秀人才后回国可为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专业实践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毕业设计, 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过程中对酒店市场及酒店经营管理的思考、分析和判断, 和指导教师探讨后确定题目, 深入酒店和市场一线调研, 力求所写论文内容紧扣酒店业实际, 并能提出有思想、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酒店经营、管理与发展出谋划策。此阶段将锻炼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升华阶段。

3“酒店产业领袖”实践培养环节实施的关键点分析

为了能够保障“酒店产业领袖”这种新型精英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校企双方必须在以下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3.1 校企共同成立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 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实践在精英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为了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应成立由酒店专家、学校领导、酒店骨干教师组成“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 共同探讨制定“酒店产业领袖”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包括实训实践环节的课时、实践内容和标准、考核标准、师资要求、实训室建设和使用、校内外实践环节的开展要求、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符合行业需求, 最终引领行业发展。

3.2 打造素质过硬的双师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面对目前以硕士和博士为主但是缺乏酒店管理经验的教师队伍, 建议从“内培外引”两条渠道来解决。通过鼓励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以及到国内外先进院校和地区学习等方式提高能力和素质, 同时结合从酒店聘请管理人员兼课的方式, 保证“酒店领袖”班学生的顺利成长。不管是校内还是酒店兼职教师, 都要注意角色转变, 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以“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 以此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的开发, 建构新的认知。

3.3 实践性教学场所是基本保障

实践性教学场所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酒店综合实训中心或教学酒店, 以及海内外高质量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场所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 OPERA软件、ERP软件应成为必备软件;在氛围塑造上要融入高端酒店的经营特色理念, 可由各酒店投资命名不同的实训区域;“前店后校”的教学模式要求必须配备一个运转良好的校内教学酒店;优质的海内外酒店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和发展空间。

总之, 对接酒店市场需求的“酒店产业领袖”人才培养, 要求学校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酒店情境中主动积极学习, 小组互助协作和沟通, 以建构新的认知, 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此外,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要求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下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同时要求教师在角色、教学方式和职业能力上进行转变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日娜, 马瑞.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4) .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 .

[3]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8) .

实践培养环节 篇9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技术技能,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有机化学实验室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场所[1]。近几年来,课程组在调研多所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我校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条件进行了规划和统筹建设。通过这一举措,不仅使《有机化学》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大为改观,而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1 校内有机化学实践条件建设

通过多年来的建设,目前我院有机化学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包括基础有机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有机分析检测室、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有机化学生产仿真实训室等五个分室,占地逾700 m3,水、电、暖设施俱全。

(1)基础有机实验室

基础有机实验室是学院最早设置的一批实验实训室,有实验用房4间,占地80 m2,防腐蚀塑料桌面,通风良好,可同时提供48名学生进行实验,是进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场所[2]。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实验室现已拥有标准化磨口玻璃实验仪器60余套,分析天平、电子天平、电热套、控温干燥箱、玻璃仪器烘干机、循环水真空泵、油泵、蒸馏水制取装置、气流烘干器、教学模型等设备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一般有机化学实验需要。

(2)有机合成实验室

有机合成实验室拥有实验用房4间,占地80 m2,防腐蚀塑料桌面,通风良好,可同时提供48名学生进行实验。拥有索氏提取器、旋转蒸发仪、微波反应器、紫外灯、有机合成装置等仪器设备50余台,可以配合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完成有机化学合成实验。

(3)有机分析检测室

有机分析检测室有实验用房6间,占地120 m2,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的组成部分,拥有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及部分高精密仪器设备,如原子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旋光仪、折光仪、熔点仪、酸度计等,可以配合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满足有机化学分析检测实验需要。

(4)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

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占地面积300 m2,拥有乙酸乙酯、醋酸乙烯、聚丙烯酸酯等精细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装置5台套,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的组成部分,可以满足公斤级、十公斤级规模的生产性实训需要。

(5)有机化学生产仿真实训室

有机化学生产仿真实训室占地面积200 m2,拥有电脑50台,可以进行聚丙烯、聚氯乙烯、甲醇和阿司匹林等有机化学品的生产性仿真实训。有机化学生产仿真实训室与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校外实习基地相互配合,基本可以满足不同有机化学品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2 校外有机化学实训基地建设

课程组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利用实习实训、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带领或指导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课程组坚持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保证校外实训有效运行,由学校派出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企业职工培训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签署校外实训协议,严格执行校外实训管理制度,确保实训教学质量。

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化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为学习氛围,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学习内容,由学校指导教师、外聘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以新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企业把学生当员工来管理,实现课程与工作、课堂与车间、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学校专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期间,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学校、企业多角度的“双赢”。

3 与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

如何能够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是困扰高职院校企合作的一个大问题[3]。在众多校外实习基地中,课程组与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距离学校2公里左右,是一家地方小型化工生产企业,主要从事各种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加工助剂的生产。2007年初课程组和企业合作开始,目前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签署了《合作共建工学结合有机化学课程协议》,双方约定:互聘对方相关人员为兼职教师(研发工程师);课程组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无偿方案设计、有偿产品研发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无偿短期见习、无偿生产实习等服务。双方通过为对方提供服务,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4]。

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有机化学品生产与性能检测”实习,帮助学生学习“醇、酸、酸酐、酯的化学性质与鉴别”等课程内容。企业技术人员还积极支持课程组老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达到合作共赢。近年来,校企双方合作申请各级各类研究项目3项,课程组老师为企业提供方案设计、产品试制、样品测试等服务十余次,与企业联合开发“环境友好型吸水保墒树脂”等化工新产品多个。

4 有机化学实践考核改革

建立灵活的《有机化学》课程实践环节评价机制,不仅考核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能力(从速度、质量两方面考核)、实践报告完成的能力,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成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通过将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完成的创新成果纳入考核范围,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创造[6,7]。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创新型实践项目。凡是完成下列任务之一的同学,例如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并累计达到30课时、协助实验员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并累计达到30课时、公开发表有机化学相关论文、申请有机化学相关专利、参加各级创新创造类竞赛并获得名次、有其他类似创新成果等,成绩一般考核为优秀等次。

5 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通过统筹有机化学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有机化学实践考核机制,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基础,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课程组教师指导下,先后有8名同学参与申请国家专利8项并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有8名同学参与署名的9篇论文在期刊发表;有1名同学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咏梅.有机化学实验室经济化与绿色化建设的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58-60.

[2]孙宾宾.在《有机化学》课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后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23):150-151.

[3]王晓江,罗怀晓,张普礼.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12):162-163.

[4]孙宾宾.有机化学课程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5):284-286.

[5]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8-100.

[6]孙宾宾.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2):108-109.

实践培养环节 篇10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许多高校都将国贸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 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对固定的有一定容纳能力的校外培养基地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积极探索校外培养基地的建设, 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第一, 高校和企业缺乏利益共同点。实习基地的最大受益人是高校, 而企业在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经济收益, 因此就出现高校一头热, 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第二, 高校和企业缺乏联动机制。当前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 主要依赖老师和企业负责人的私人关系, 缺乏有效的定期沟通机制, 一旦双方联络人发生变化, 相应的实习基地就名存实亡。第三, 缺乏校外实习生安全保障机制。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因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 当出现安全事故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 高校和企业往往相互推诿责任, 很多企业由于顾虑学生安全不愿意接纳实习生。

2、培养特色不鲜明, 专业技能提升不明显

由于培养基地的缺乏, 实习岗位便成了稀缺资源, 实习生能找到实习岗位就实属不易, 至于实习岗位能否锻炼相关技能、有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就容不得考虑了, 最终实习岗位五花八门, 使得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大打折扣。

3、实习过程监控不到位

第一, 校内指导老师碍于情面无法向实习单位提相关要求, 加上五花八门的实习岗位也为实习监控带来困难;第二, 企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的临时实习性质, 不愿意给学生提过多的要求, 给予过多的指导。种种原因使得校外实习出现监控盲区, 实习效果不尽人意。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企业培养环节建设思路

为保障外贸实操技能的有效提升, 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机制。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培养特色, 从培养目标定位、资料准备、培养内容及方式、SOP的制定与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目标定位

各高校可围绕自身特色, 结合学校的区位优势, 选择各自熟悉的专业领域, 进行培养定位。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要顺应学校按“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要求, 紧跟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步伐, 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实操技能。进行该目标定位的依据如下:第一,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熟悉汽车产品的优势, 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作为贸易产品, 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操作实务的融会贯通;第二, 可借助学校所在地十堰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商用车之都”的东风, 充分挖掘十堰市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习资源。

2、资料准备

(1) 建立十堰市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信息沟通平台。联合十堰市商务局、工商联以及十堰市下属市、区商务局和工商联, 开展十堰市汽车零部件出口现状调查, 建立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信息沟通平台。该平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十堰市主要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贸易地理分布等;第二, 学生通过第三方贸易平台开展的针对汽车及零部件的国际市场调研报告、搜集的客户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联动, 强化企业的合作意愿。 (2) 联合制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贸易的国际贸易实务企业培养方案。以现有的《国际汽车贸易》、《汽车金融》、《外贸实习平台操作》等课程为基础, 联合制定针对汽车零部件贸易的企业培养方案, 着力打造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汽车贸易特色。 (3) 编写《汽车零部件贸易实操》企业实习指导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汽车零部件基础知识、与汽车零部件相关的基础外语、汽车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流程、汽车零部件进出口贸易实例、主要汽车零部件第三方贸易平台介绍、汽车零部件进出口相关政策等内容。 (4) 制定企业培养环节考核制度及实习监控办法。考虑到考核和监控的难度, 一方面, 可利用信息沟通平台、电话、QQ、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监控;另一方面, 可不定期进行企业走访调查, 实现动态监控。

3、培养内容和方式

培养内容主要围绕《汽车零部件贸易实操》的相关要求展开, 详细流程要依照企业的实际业务内容开展。培养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 校内模拟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培养角色, 对于共性的贸易术语、贸易流程、外贸函电等内容可通过校内《外贸实习平台操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等进行。第二, 企业集中实战训练。将受过基础训练的学生选派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外贸实战训练, 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完整的汽车零部件进出口业务。第三, 分散外地实习。部分有条件的同学可通过与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 到外贸业务比较发达的深圳、宁波等地开展分散实习, 以有效缓解合作企业的接纳压力。

4、SOP的制定与成果推广

课程组在连续三届共计200余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中进行了企业培养实践, 总结出了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基于行业背景的企业培养环节操作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 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本SOP在培养环节方面具有系统性、渐进性的特点, 在培养模式上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 在培养内容上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且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各教学单位可参照本SOP将企业培养内容贯彻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培养环节实施对策

1、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是企业培养环节的核心, 稳定的合作关系是确保企业培养环节顺利实施的保障。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 定期召开高校与企业联席会议, 及时了解企业的动态及其相关需求;第二, 聘请符合要求的企业指导老师为兼职教授, 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讲座;第三, 与合作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程

企业培养环节的建设与实施是一个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联动的过程, 校内理论课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各种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咨询校内的老师, 因此校内老师必须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然而, 就目前而言, 很多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很高, 但实践能力显得不足, 为保障企业培养的效果, 一方面, 必须让校内老师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培养环节建设, 另一方面, 各高校也需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

3、严肃实习纪律, 规范实习过程

往届实习生的实习表现, 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下一届实习生的接纳意愿, 为规范学生实习过程, 高校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意愿。虽然校方确定了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实操技能的培养目标, 但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对这项工作感兴趣, 如有部分同学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去其他类型的外贸企业就业等, 所以, 在选派实习生前, 要充分征求大家的意愿, 让真正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其中来, 从而在保证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个性。第二, 制定严格的企业培养环节考核办法。学生一旦选择到企业实习, 就必须善始善终, 认真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可通过制定内容涵盖整个外贸流程的标准化考核办法, 量化考核, 做到奖罚分明。

4、与企业开展就业合作

为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可积极与实习单位及其他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企业开展就业合作, 让企业培养有的放矢, 让学生实习学有所用。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愿意参与企业培养的学生的数量,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方面实习岗位的有效利用。

摘要:本文以汽车行业为背景, 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制定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培养环节建设思路, 最后就培养方案的实施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培养环节,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超、毛高波、张菁、张友兵、肖玲莉: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09 (3) .

优化实践环节,创设成长情境 篇11

一、激趣——智慧起步

面临实际情形,教师应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再基于学生的这种感受,有目的、有计划地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更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想向学生介绍美声唱法,可学生都不太喜欢这种唱法。为此,我只有择机而动。了解到学生喜欢看《星光大道》这样的节目,于是,我就用多媒体播放类似的节目,选择美声以及美声通俗跨界的演唱,在这种情境的熏陶之下,再向学生介绍教材上《我的太阳》等美声唱法的歌曲,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较好的音乐学习状态。再如,开展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乐理知识,教学起来枯燥无味,如果直接介绍给学生,效果肯定不好,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比如将歌唱教学与乐器演奏相结合,唱歌与竖笛演奏在呼吸方面都要求用脑腹联合呼吸法,在气息的控制方面都要求在腰腹处,才能在发音时得到有力的支持,竖笛演奏中的断音、连音、顿音奏法、方法与唱歌中的断音、连音、顿音唱法的要求是一样的。在教学中,可以将两者的共同之处一齐讲授和练习,既能增强演唱功底,又能练习竖笛演奏。

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设情境,利用一切资源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正是开展音乐教学的起步智慧,也是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二、迁移——智慧行走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有了兴趣之后,教学的目光也随之转向对学生音乐学习与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学习音乐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教师将视角完全集中在音乐本身,那么对于音乐素养本身就不高的中学生而言,是很难将新知识有效记忆的。因此,音乐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音乐本身,在音乐之内寻找联系进行适当的迁移,多进行实践,才是引领学生在音乐学习与欣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有效举措。

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歌唱、欣赏、乐理、声乐、器乐等方面,每块知识内容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例如在教学一些民歌、名曲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音响、电视等设备,将歌唱教学与欣赏进行整合,不仅能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情绪高涨,更好地感受和聆听音乐,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在音乐与信息技术两者的整合间发生迁移,互相促进理解。例如在《走进西藏》这首歌曲的歌唱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青藏高原》的视频,讨论西藏的位置、文化和歌舞,以真实的情境强力渗透西藏的风土人情,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提升音乐学习效果。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欣赏、视唱练耳、器乐等这些看似独立又不同的音乐知识,只要用心地去寻找其内在的联系适当进行迁移,就能由此及彼地促进理解,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理解和掌握。

三、感悟——智慧思考

初中阶段的音乐歌唱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唱好歌,会唱歌”,将一首歌“唱好”,唱得声情并茂,唱得感情细腻,这种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将来成为音乐家,而是体现在将来对学生的各个领域中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隐性、间接的。为此,进行实践,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音乐有所感悟,在学生的内心埋下一颗音乐的种子。

例如,较为经典的《橄榄树》《丝绸之路》等歌曲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数学价值,在教学中,介绍这些曲目的创作背景也就成为了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歌曲《橄榄树》以“流浪”和“思乡”谱写了大众现实生活中的“乡愁”。在演唱时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才能唱出歌词中意境的深重缠绵,绝非普通模仿而能唱出的。为学生介绍歌曲写作背景,创设意境,引导学生静静地感悟歌曲的含意,让学生对音乐有所感悟,不管这一段音乐是激烈的还是疏缓的,总会或多或少地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印象。

对音乐的感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喜好,而是应该做到感悟内容要丰富,并且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所谓有效的方式,而应该是感悟方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对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裨益。

总之,从审美角度来说,情感的体验、宣泄与交流是表现音乐作品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应先对音乐作品细致解读,创设充满情感的优美、和谐的音乐情境和气氛,在感情与艺术结合的天地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升华学生对音乐的情感。

实践培养环节 篇12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有条件下立足专业开展的素质教育, 让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培养标准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之中, 是对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与创新[1]。根据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计划, 要对原有教学内容、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开放式教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环节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 是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的纽带。本文就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的改革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以期为卓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从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全面分析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设置, 实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达到所学即所用。

1. 课程实习

为了加强卓越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 植物保护专业在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中, 充分整合原有的多门课程实习, 将原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物病原学实习整合为植物病理学实习;原有农业昆虫学实习和普通昆虫学实习整合为昆虫学实习;原有农药学实习和杂草学实习整合为杂草学实习;植物检疫学实习没有调整。在生产季节, 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带学生分组到田间进行病虫草害的田间观察、采样和室内鉴定等, 让学生充分掌握田间植物病、虫、草害识别与诊断的基本技能, 了解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田间实际状况。

2. 毕业论文实习

原有毕业论文实习与生产实习同时进行, 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并同时指导生产实习, 这样学生毕业论文和生产实习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分开, 效果不佳。目前, 已经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生产实习分开,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项目和用人单位需求岗位, 坚持自愿选择和适当分流的原则进行毕业论文的实习。然后, 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通过毕业论文的实习, 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基本技能。

3. 生产实习

原有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没有严格地分开。目前, 经过改革后, 生产实习单独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 学生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从种到收的田间管理全程参与。因此, 现在的生产实习更具有针对性, 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和基本技能。

二、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条件

在硬件建设上, 2006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和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建设费用等各种建设经费1 000余万元, 购置仪器设备1 175台件, 设备更新率为41.2%, 现有800元以上仪器设备795台/套, 设备总值1 200余万元。

在软件建设方面, “十一五”以来, 在教学上承担教育科研项目30余项, 其中省级项目20余项。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7项。有省级精品课1门, 校级精品课9门。发表教学论文70余篇, 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 副主编国家级教材6部, 主编校内教材20余部。在实践环节上为卓越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卓越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是卓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要素。经过多年的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教学团队”成为黑龙江省省级教学团队。

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他高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同时, 还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讲座, 充分把握用人单位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应用于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植物保护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四、卓越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不足

1.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与用人单位接触和实习的机会

少或时间较短

目前, 在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接触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较少, 更没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问题, 对用人单位的采购、生产和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影响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中, 多数是在校内实习, 少数是在外面科研院所或企业实习。因此, 多数同学仍缺少真正的实际工作锻炼机会。今后的改革中, 应该将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作为实践的必须环节, 加设顶岗实习, 成为顺利毕业的要求之一。

2. 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不大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的改革, 虽然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但课程实习过多强调病虫草害的识别与鉴定, 毕业论文实习过多强调导师的科学研究, 生产实习过多强调农业生产的过程, 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偏离, 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中加以调整。

3. 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技能和对用人单位的充分了解

植物保护专业教师虽然经过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但在一定程度上所掌握的实践技能仍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实践环节的教学与实际工作仍存在距离, 今后的改革中, 应该加强教师到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参观学习等必要的培训。

总之, 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严格制定实践与实习标准, 强化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 才能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卓越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贡福海, 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 2011, (6) :5-7.

上一篇:学科规训下一篇:非外语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