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2024-08-19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共7篇)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1

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教学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 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 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思维主动性的培养, 显然是不够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 在一定意义上说, 学好数学的关键, 在于依靠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的惰性是影响思维发展的障碍, 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却是思维惰性的克星。要培养让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我想,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几个体会:

一、鼓励思维的独特性, 诱导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 我都非常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使他们能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 我先出示了几道连加的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 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 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 我又出示3+3+3+3+2, 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及时点拨, 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 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情绪。

通过这些诱导, 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是极为有益的。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 鼓励思维主动发展

思维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结论、多途径的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广开学生的思路。由于开放性问题结构不完整, 思路不明确, 解题途径有多条, 思考容量大, 可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习惯的形成。

例如:让学生比较分数45和56的大小。比较方法:

(1) 通分后比较; (2) 化成小数后比较; (3) 利用分数不等的定义比较; (4) 求商比较; (5) 比较两数的倒数; (6) 比较两个数的补数; (7) 比较同倍数; (8) 比较两个数的若干分之一; (9) 利用中间数比较, 等等。

又如:1等于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优生和学困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从而极高地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思维。

三、设置“陷井”, 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所谓的“陷井”, 其实就是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定势是一种对后继活动形成的某种趋势, 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促进知识的迁移, 消极作用则干扰了学生学习新知识。

如:习题“一个汽车总站2小时发出5辆长途汽车, 照这样计算, 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出多少辆长途汽车?”

本题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误解的:

12―6=6 (时) 6+4=10 (时) 10÷2=5 5×5=25 (辆)

答: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共发出25辆长途汽车。

这种误解究其原因也是一种负迁移的作用引学生进入了误区, 学生对此并不认识自己的分析是错误的。

还有理有据的举个例子:“一行人2小时行5千米的路, 照这样计算, 1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解答不就是5× (10÷2) =25 (千米) 。学生对后一题的解答是完全正确的要给予肯定。

这时就抓住两题的实质进行分析, 表面看是同一类型题, 实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题。

前者是植树问题, 2小时发5辆车, 则间隔为4次说明每两次发车时刻之间相隔的时间为30分钟 (120÷4=30分) , 10小时为600分钟, 用600分除以30分等于20次, (600÷30=20次) 即这10小时中要发20次车, 再加上第一次发车, 一共可以发2次车, 也就是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21辆车。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方式其实就是, 培养学生“乐意接收挑战和积极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其方法还有很多, 我愿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探究, 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

摘要: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关键词:数学思维,独特性,开放性,创造性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2

【我的思考】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有些人受到错位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缺失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出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危机。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受到了当代中国各层面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社会的主体,今天的诚信校园可以支撑起明日的诚信社会。“自明诚,谓之教”(《中庸》),学校教育在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中负有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的德育,其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从少年儿童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看,由于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大、全”,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德育工作者尽管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可是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素质,有时反而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可见,诚信教育对于个人诚信意识的养成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我在班内开展“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那个诚信品质”的班队活动。要求队员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我的行动】

活动过程中,我坚持以实践研究为主体,在实践中,首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诚信的人文价值和内在价值;其次促进队员结合实际生活就上述价值关系中的冲突进行辨识、选择,唤醒他们的价值批判意识,养成他们的诚信履行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基于文化传统、人文理想与理性精神之上的诚信意识、习惯和人格特质。

具体地说,本活动根据实践体验的原则,坚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经历了三大层次的过程:

第一层次:感知诚信——“我要做个诚信人!”

在感知诚信研究阶段中,我主要以教材为范本、以生活为源泉,明确做一个诚信的人的重要意义。

以教材为范本指挖掘教材中蕴含有关诚信的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如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有关故事,接受伟人诚实品德的可贵。如学习了《诚实与信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学生明白了只有诚实对人,人家才会产生对你的信任。

以生活为源泉指从生活中,广开“源”路、捕捉信息,积累材料,有机运用。因为来自于生活的材料,才可能真实而鲜活,才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撞击,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在班级中开展“诚实比满分更重要”的论坛;在周二的新闻播报中让同学们把在电视媒体或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叙述出来,通过对—些人昧着良心赚钱的丑恶事例,体验社会中的弄虚作假现象,产生痛恨之感。同时,深化诚实比金钱更宝贵、诚实比满分更重要的观点。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中队还相应开展了这几个活动:

(l)写—条“诚信好名言、好格言”。

“如果诚实是一棵树,那么信任就是树上醉人的果子。”“诚在心中,信在人间。”“花朵因芬芳绽放笑意,人类因诚信赢得友谊。”……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来自孩子们自己的创意,我们将这些质朴的语言制作成宣传板,插在校园草坪上,贴在学校广告栏,不仅教育了其他孩子们,还对广大家长朋友诚信品质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开展一次“诚信故事会”。

我们积极利用学校校本课程《诚信篇》中的内容,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故事会讲演比赛。故事会录象带在学校小百灵电视台播出后,收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孩子还学会了其中一两个故事,当起了免费宣传员。

(3)出版一期“诚信黑板报”。

(4)作一次对自己身边人(父母、邻居、朋友等)的关于“诚信”的调查

从调查表的设计到从事调查工作,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到调查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由孩子们自己组织完成,令人倍感欣慰与激动。欣慰的是孩子们有着这样的活动热情,激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层次:内化诚信——“诚信好孩子,就该这样做!”

在内化诚信研究阶段中,我格外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已形成的诚信情感转移到—定的行为准则上,促使他们知道一个诚信孩子具体应该怎样做。并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促使学生把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并由潜在的诚信主体变为现实的诚信主体的教育活动。在这一阶段我常以信任、鼓励的眼神看待学生;以坦诚、真实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的诚信,从而增强自身的诚信信念。我相应开展了以下活动:

(1)一轮“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学生的行为规范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课堂上学生虽然认识到诚实守信的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易受外界影响,难以把握自己。我们进行诚信教育要与课外的行为训练有机结合起采,从生活、学习的小事着手。并持之以恒,推动其诚信认识转化为诚信行为和习惯。在学习阶段中我让中队委会为中队内每位学生设立诚信记录卡,把有良好信誉的典型事例(如说:说话算数、从不食言、不撒谎、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等)和有不良信誉的典型事例,值日生不擦黑板、抄袭作业、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无故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推托责任等)都记录在册,不良记录的多少与品德等挂钩,表现一贯突出的学生评为“诚实守信”标兵,以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此外,还让学生就自己在“诚信”方面的表现及认识进行自我总结,互相评议,写成心得体会。在中队内进行交流,让学生置身于活动中、进行评价与思考,不断深化情感,最终将诚信意识转化为诚信行为。

(2)认真设计、填写“我的承诺书”,一月总结自评、互评一次

(3)一篇《诚信与我同在》的心得体会

主要写一些在诚信活动过程中对诚信的理解,包括诚信的定义、诚信的具体表现、诚信的重要意义。

(4)一个“我的诚信故事”

主要记叙在诚信活动过程中自己亲身经历一个诚信事例,同时附加家长或科

任老师或其他当事人的评价。

(5)一份“诚信奖章”评比条例

第三层次:放飞诚信——“大家一起来,争当诚信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体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诚信,有哪些事要讲诚信,诚信包括哪些内容,我们要对谁讲诚信,还积累了宝贵的文字以及音像资料,如何让活动进一步升华,得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我决定在校内外放飞诚信。

在这一阶段我还开展了相应的活动:

(1)以诚信奖章促进诚信教育的效果

(2)一次“诚信的主题队活动”

反映孩子们一年来的实践体验为主,向全校同学开放

(3)一次诚信走进家庭、社区的宣传活动

这次活动分两部分:一、出刊诚信小报,设计宣传栏;二、走进家庭、设计分发小报,宣传诚信

三年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诚信”,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诚信”,从而体验到了“诚信”带来的快乐,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地说:

1、形成了良好的诚信氛围

通过黑板报、墙壁等的布置以及每月一名“诚信活动小明星”的评比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诚信氛围,孩子们内心向“诚”的一种人文倾向已表现出来,并因此而影响一个个家庭,更影响了整个学校。

2、促进了校本课程“德育卷”——《诚信》部分的再次修撰

我校校本课程“德育卷”——《诚信》部分共收集了中外近百个诚信故事,每个故事按“导读——故事——练习”呈现出来,然后按年级分六册编定而成。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还收集到了更具典型性的故事,当然,他们还对其中的导读与练习设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学校主管德育的陈校长欣然接受了孩子们的意见,组织孩子们积极将自己的发现以及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补充进去,使德育课程更趋完善。

3、活动本身给其他班主任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孩子们努力探索的过程,如果说取得了喜人的效果,那也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晶。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保存下来的诚信记录袋、诚信调查表、诚信感言以及张贴在学校各处的诚信名言,给予了其他班主任老师如何积极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道德品质以有益的启示。我本人在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撰写的随笔论文本身也是宝贵的财富。

4、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本次活动盘活了校内外众多德育资源。一是将学校现有图书音像、电教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二是利用家庭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家长的德育引导作用;三是充分利用了社会德育基地、场馆的作用。可见活动充分依靠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利用开放的校内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了整体教育作用,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德育

【我的方法】

三年的实践研究,我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儿童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孩子们诚信品质的对策:以诚信故事引路,诚信小明星奖章激励,各级各类诚信主题活动为优化措施,典型案例的剖析为切入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A:“紧扣个案,以点带面”法

具体操作步骤为:

⑴发现问题。辅导员发现或引导队员发现他们生活中诚信的典型事例,并从中捕捉或提炼活动主题。

⑵扩大化解。教育环境及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操作的开放性。发现问题后不能急着马上聚焦、分析、批判,而是提供机会、场景让队员去了解、接触这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即把问题化开去,包含孩子一切的方面,从中找共性的教育因素。

⑶缩小聚焦。将问题扩大分散,并不是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了,而是需在开放之后,注意抓问题的实质,把精力聚焦在中心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⑷无限生长。在前几个环节的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队员和辅导员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创造性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价值和活动契机的过程。这些新的契机将成为再一轮活动的新的生长点,给活动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

B:“激情导行,形成品格”法

少先队活动要使少儿受到教育,要有效地促成三个转化:在活动知识上,从不知到知或从少知到多知的转化:情感意识上,从“要我活动”到“我要活动”的转化;活动能力上,从“不会搞”到“善于搞”的转化,使队员和谐地发展。

具体操作步骤:

⑴激情引趣。通过情景的创设及巧妙设置“雏鹰争章”项目等方式,促发队员的活动兴趣。

⑵参与准备。为了摆脱以往辅导员教、队员演的被动局面,让队员掌握活动的方式方法,整个活动准备让更多的队员参与,一起明确目标,选择活动主题及内容,一起选择、设计活动方式,一起布置活动场景……三年来,我校各中队坚持“诚信”主题教育常规化,基本做到两月一次大型活动,活动基本依托孩子们独立完成。

⑶展示汇报。少先队活动要面向全体队员,人人在活动中有展示汇报的机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将准备的活动内咎进行汇报,突出主题教育。

⑷自主总结。活动搞完后,要组织队员通过自主总结,深化活动主题,明确活动所得。

【我的经验】

1、确立有效的诚信评价体系,是诚信教育的有力保障。

任何措施的推广或教育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关的评价体系的支持。确立诚信教育评价体系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和具体的指标,要充分体现思想引导与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应设计出一系列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如我设计的“少先队员发展性诚信档案”,如实记录了学生平时的个人表现、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作为今后综合测评、推优保送、三好生评选的参考依据。

2、创设新的德育载体,具体化德育内容,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依托。

德育最忌“假、大、空”。诚信的概念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弄不好便会回到空洞说教的老路。我把活动的思路定点在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实践体验,创设了很好的活动载体,找到了扎实的着力点。抽象的“诚信”有了具体的内容,孩子们在实践中总结得出:诚信就是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知错能改、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不隐瞒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不不懂装懂、对待科学不迷信权威,讲求实事求是、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承诺实事求是、讲原则,做出承诺后要及时兑现等。

3、实践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道德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实践内化品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校积极地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的角色,通过实践和情景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

【我的再思考】

1、深化诚信教育,必须将诚信教育思想落实于师生的自主发展之中

在诚信教育的研究中,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外力的推动而为之,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收到了实际效果,也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了诚信教育观念,但在今后的长期过程中,需要的是师生共同的认识,自主的实践,才能使诚信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2、诚信教育应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的标准和内容应不断吸收社会发展元素,不断融入反映时代的风貌内容,时刻联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心和社会焦点问题。做到议论有生动主题,行动有具体目标,实践有对象基础。特别是当前,我们着力联系“四好少年”学习与实践,使得诚信教育更加活泼生动,更具有实际效应。

3、诚信教育还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育与家长的参与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3

一、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实践全程体验培养模式的思考

利用生活实践实现对中度智障儿童的教育, 需要注重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和育人载体等。即由于智障儿童具有缺陷的特征, 首先要保障智障儿童能够具有尊严, 另外, 生活实践课程要保证其生活化、真实性等特征。生活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 其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育人, 因此, 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确保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践课程完善自己。由于生活实践课程是根据真实生活为素材进行的教学, 而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生活都能够运用到教学中, 因此, 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 明确教学思路。首先, 在进行生活实践课程设计时, 要注重生活实践课程的人性化, 即要保障教师课程中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 同时需要学生在学习时, 能够掌握到越来越多的人性行为。其次, 要保障生活实践课程的真实性, 即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情形, 并对不同的生活情形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从而促进智障儿童人性才能的提升。如学校要为智障儿童提供丰富的关系, 即智障儿童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服务角色的关系等,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际交往结构。

中度智障儿童的学习环境主要是住宿式, 即可以方便管理, 同时又能够锻炼智障儿童与舍友的关系。另外, 住宿式教学环境, 还能够让智障儿童快速适应环境, 即生活节奏稳定, 生活步骤稳定, 生活内容稳定等, 各种稳定的生活能够有效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概念, 从而快速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智障儿童达到自觉。在生活实践课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具有逻辑性和生活规律, 帮助学生的有效理解。在住宿式教学环境中, 主要的活动有吃喝拉撒睡、清洁等, 即人类在社会中基础的人性行为, 学校出来保障智障儿童能够完成基础的人性行为意外, 还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购物、与人进行交往等。

二、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实践全程体验培养模式的实践

利用真实生活作为教学资源, 并通过具有生活节律的教学环境, 能够有效培养中度智障儿童的人性行为, 提高智障儿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培养和训练时, 首先要保障其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因此, 对其培养的第一步则是训练其能够照顾自身。智障儿童存在一定的生理和精神缺陷, 为了使其能够初步完成照顾自身的能力, 需要从智障儿童的吃喝拉撒睡进行训练, 即慢慢减少他人对智障儿童的帮助, 让智障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生活活动的行为。随后训练智障儿童逐渐完善基本生活活动, 并能够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进行行为的变化, 如能够对生活用品进行保管。由于住宿式的教学环境, 学生必须要进行集中式的教学,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合作关系, 从而能够为别人提供帮助, 并具备雨他人进行交流和共同承担责任的能力。

2.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丰富活动模式的建立

由于中度智障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快速接受相关活动内容, 因此, 为使智障儿童能够建立稳定的活动模式,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丰富且重复的训练内容, 从而保障中度智障儿童能够通过重复练习, 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 使智障儿童能够逐渐掌握相关的活动内容。虽然真实生活较为丰富, 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也较为多样, 但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 生活内容的统一性和固定性。活动模式的丰富性, 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要结合多种活动形式, 来帮助学生完善理解, 使学生能够在稳定、丰富且具有规律的活动中, 提高自身的能力。

3.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特点的训练方法塑造

由于中度智障儿童的特点, 在对其进行教学时, 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重复训练, 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智障儿童初期不具备基本生活的能力, 需要通过行为的重复训练, 使学生能够掌握到基本生活行为的模式。当学生的行为满足相应的要求后, 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智障儿童虽然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不能将他们作为机器一样, 只训练他们的行为反应能力, 还需要注重他们的思维能力, 他们对事物都有自身的理解能力, 另外, 还需要满足人性化教育的特点, 将智障儿童作为正常儿童一样, 使他们能够对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的思考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都有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如针对中度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生活实践课程教学, 有效满足了人性化教育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度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 并让学生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主动体验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4

公心集中学

王忠荣

主动体验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我们总说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件事,你没有经历过,没有体验过,你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阐述了体验的重要性。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有着独特的优势。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从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在七年级语文课改实验中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遵循这一理念,评价学生就要关注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学会欣赏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方式,特别对差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后才敢于去探究、体验。在学习《珍珠鸟》一文时,一位同学提问:“珍珠鸟漂亮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笑着说:“同学问得好,正是珍珠鸟漂亮,人们才去驯养它,也才有这融洽相处的动人故事发生,”课后这个同学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会努力学好语文的”。其实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积极开放的课

堂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相尊重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1、注意实践形式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差异,所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例如:

课前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片断细节说一说,限时3分钟。

角色体验:把表演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角色幻想”的需要,在《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文章中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辩论体验: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咏雪》、《学生可否自制玩具去游戏?》等篇目中进行尝试。

2、是将实践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体验语文知识的欲望。例如:以“探险”为题综合性学习,学校组织登山远足实践活动,体验“探险”带给我们的乐趣。在体验中,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不断增强。

三、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1、巧借生活之“情”,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

文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我利用作文指导课为学生播放了《变形记》中的片断,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城里孩子的奢侈生活让他们低下了头,而山区孩子在苦难中的不服输精神让他们落下了眼泪。在收到的作文中,孩子们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受到了家长的不容易。这一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体验。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你也许有过赖床的不上学的经历,你爸怎样教育你的?你有什么体验?后再读。让自己的经历与文中的角色找天共同点。

2、妙借情景之“感”。例如,学习《斑羚飞渡》前设计课件展示斑羚群被猎人追赶到伤心崖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人海茫茫,学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共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关注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

体验对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对主体精神的感悟得到充分的“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是体验语文教学的精髓,是体验语文教学精神的切入点。对学生来说,体验是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对教师来说,体验是从“教学”到“学教”的中介,“体验语文教学”意味着教师通过对语文教学的体验而获得专业成长而逐渐成熟。语文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体验过程。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5

一、使学生了解英语的重要性

1. 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现已由原来的初中开设英语变为小学开设,这也是我国在英语教育上做出的实际行动。

2. 给学生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了解一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例如:美国的法律意识,德国的一丝不苟,法国的浪漫等。利用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更好的去了解世界。

二、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提高

1. 认真备课。

把握好每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选择要适当,教学过程的安排要合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富有魅力的教学应在生动活泼、令人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友好合作的气氛,学生就会心情舒畅地参与教学活动,因而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2. 课堂游戏要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游戏,不能千篇一律。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也可以集思广益,采纳学生的游戏。例如:捉单词游戏,可以选一个学生扮演猫,其他学生扮演小老鼠,小老鼠每个拿一个单词,让猫看一遍,再让猫原地转三圈,再找(蒙着眼睛),如果猫摸着一个小老鼠,那个人就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猫想着这个人拿的是什么单词,想出的越多越好。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形式。

3. 小组合作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小组合作记忆单词,四人小组,选一名小组长,有小组长代替老师,听写,听写完了以后由完成最好的学生听写小组长,其余两位在巩固复习,老师在下面指导,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参与。

三、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

1. 记忆方法的指导

(1)联想法。例如:同音字,right—wr i t e,还可以联想到反义词lef t,形近字,diving—dive—drive—driver, dr i ver—t r af f i c li ght—t r af f i c r ule有联系的都可以进行联想。

(2)回忆法。鼓励学生在课下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回忆上来的也就是学会的内容。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了解,更好的督促学生主动完成。

2. 指导学生业余生活安排

(1)在生活中遇见不理解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当时就把它记下来,然后查阅工具书。例如:录音机上的st op键,运动服上的sport s等。

(2)课下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3)观看英语版的动画片和学习简单的英文歌曲。

四、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1. 允许同学不认真,要让他自己转变。

对学生的每次不认真进行记录统计,每次公布于众,过一段时间进行“小马虎先生”评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好强心,这样就会慢慢转变。

2. 可以原谅学生不完成作业(首先作业要多样化,布置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利用评比的方法,评出“小懒虫”,每个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谁都不愿意当“小懒虫”,就会主动的完成作业。

在英语新课程改革中,重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鼓励学生乐于实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行动,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强调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6

一、充分的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不会——学会——会学”

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如果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做好准备, 那么学习所显示出的状态就积极主动, 新知识学习的成功率就高。

1. 寻找材料,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劳动操作为主, 课前需要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但往往寻找制作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 从“不会——学会——会学”的过程。

例如:山东省编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四年级的《我要说声谢谢你》一课中贺卡制作这一环节的教学, 教材中主要以纸作为材料, 采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贺卡的制作。但通过让学生提前主动参与, 在课前预习教材的基础上, 自己走进教材, 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 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就不尽相同了。五彩的毛线、各色的碎布、图案不一的糖纸、形状各异的树叶和种子、不起眼的沙粒、形色不一的纽扣、各种多媒体素材等, 都成了制作贺卡的好材料。

2. 查阅资料,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掌握社会方面的知识, 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通过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查阅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自己从“不会——学会——会学”为摄取知识、寻找新知探寻途径。

例如:四年级的《红灯停绿灯行》一课, 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不仅了解了交通信号的历史、含义等, 而且对交通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3. 再现优秀作品,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前准备, 在预习教材、准备工作上就不局限于课本的样板作品和学习范围, 使得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 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

例如:五年级的《中国结华夏情》一课, 课本中介绍编制中国结的方法有:十字结、双扣结、单线钮扣结。但是学生通过调查发现, 在现实的生活中, 编制中国结的方法还有很多, 另外, 利用中国结的编制方法还可以编制出许多形态各异的物品, 还可以用不同的材料编制中国结。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交流, 他们的思维开阔了, 方法材料多了, 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二、有效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从“不会——学会——会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1. 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中指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解决活动呈现的形式, 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这就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所用的七巧板兴趣浓厚, 教师就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对七巧板展开研究, 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 不仅知道了七巧板的历史及发展, 而且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2. 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这不仅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还能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五年级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课中, 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分工, 分成家乡水资源状况组、家乡水污染调查组、保护水资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制定并实施活动计划, 总结交流情况, 达到资源共享, 全面而又深入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 互换角色,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 个别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获取了这些知识, 那么不妨让学生当一回老师, 让会的学生进行交流、示范。

例如:在《包饺子》一课中, 介绍了包饺子的步骤, 其中, 擀皮这一步重点是双手用力均匀, 使面片中间厚、四周薄。有的学生由于在生活中实践过, 结合书中的插图能够擀得很好, 就可以先让他们先来教其他同学。学生教老师和其他同学, 不仅使“教”的学生会产生自豪感, 体会到助人的快乐, 而且还能激发“被教”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4. 比较学习,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 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在四年级《巧做凉拌菜》一课中, 有的学生选用黄瓜和西红柿作材料作一道菜, 有的选用白糖拌西红柿, 学生通过向家人请教, 发现了将黄瓜和西红柿一起吃很不科学, 营养成分不利于人体的吸收。

三、开放的评价总结, 让学生从“不会——学会——会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多种评价方法, 起到了不同的效果。如: (1) 成果作品汇报展示:展现自我, 互学共进。 (2) 研究报告答辩:交流中增长知识, 增长能力。 (3) 游戏表演:兴趣浓厚, 投入感强。 (4) 竞赛评价:参与积极性高。 (5) 分层评比:降低难度, 互相合作, 易于发挥学生特长。 (6) 创新评价: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8) 集体评价:气氛热烈, 竞争性强。 (7) 学生组内评价:速度迅速, 反馈及时。 (9) 自我评价:认识自我, 促进自主发展。 (10) 教师评价:激励为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主动性体验实践性 篇7

一、挖掘生活素材——感受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原型,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它们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替换、改造或补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公式和定理就隐藏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例如:当学生学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讨论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为什么不能是三角形或者是其它形状?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圆桌的圆心在哪里。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在教学中展现一把松动的椅子,让学生商讨怎样修理?为什么要这样修?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返回生活天地,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及其无穷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目的,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整合已有经验——构建数学问题与生活体验的联系

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不能简单机械地将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上,而是要将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贯穿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凭想当然随便运用生活材料,必须在分析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现实材料,将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化”教学中去。

很多趣味数学问题常常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一些趣味数学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了三兄弟分羊的故事,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人要去世了,自己有11只羊,打算分给三个儿子。他躺在床上对他们说:“你们之中,老大要分到二分之一的羊,老二要分到四分之一的羊,三弟要分到六分之一的羊,但不能杀了羊来分。”说完便去世了。三兄弟既感到悲伤又很疑惑,11只羊不能杀了分,该怎么办呢?三兄弟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没有分出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够帮助这三兄弟把羊分出来吗?同学们通过激烈争论以后,终于有同学想出了“借”一只羊来帮助分配的办法,把难题解决了!再如,我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将学生带到升旗台旁,让学生说说采取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会说:可将旗杆放倒测出高度;有的学生会认为:可以爬上去,用绳子测出它的高度。但学生通过讨论后认为放倒旗杆不现实,爬上去测量又很危险。于是老师又将学生带入课堂,对学生说:大家想不想学习一种既简便而又有效的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巧妙构建起数学问题与学生经验背景的联系,这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三、鼓励自主探索——“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不懈追求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怎样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只有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积极参与当前的学习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建构自己对数学原理和模型的理解。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搜集、分析和处理相关的生活信息,自觉自主地探究生活现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开展“负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前,老师布置这样一项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负数”,谁知道“负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负数”,想想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可通过学习了解负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负数。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纷纷汇报自己调查的材料,通过投影展示交流……,有关负数的意义及用途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在参与“做”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调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重点。

上一篇:不同层厚下一篇:四大古典小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