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主动性

2024-09-21

思维主动性(精选9篇)

思维主动性 篇1

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教学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 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 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思维主动性的培养, 显然是不够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 在一定意义上说, 学好数学的关键, 在于依靠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的惰性是影响思维发展的障碍, 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却是思维惰性的克星。要培养让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我想,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养成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几个体会:

一、鼓励思维的独特性, 诱导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 我都非常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使他们能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 我先出示了几道连加的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 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 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 我又出示3+3+3+3+2, 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及时点拨, 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 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情绪。

通过这些诱导, 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是极为有益的。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 鼓励思维主动发展

思维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结论、多途径的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广开学生的思路。由于开放性问题结构不完整, 思路不明确, 解题途径有多条, 思考容量大, 可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习惯的形成。

例如:让学生比较分数45和56的大小。比较方法:

(1) 通分后比较; (2) 化成小数后比较; (3) 利用分数不等的定义比较; (4) 求商比较; (5) 比较两数的倒数; (6) 比较两个数的补数; (7) 比较同倍数; (8) 比较两个数的若干分之一; (9) 利用中间数比较, 等等。

又如:1等于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优生和学困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从而极高地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思维。

三、设置“陷井”, 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所谓的“陷井”, 其实就是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定势是一种对后继活动形成的某种趋势, 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促进知识的迁移, 消极作用则干扰了学生学习新知识。

如:习题“一个汽车总站2小时发出5辆长途汽车, 照这样计算, 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出多少辆长途汽车?”

本题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误解的:

12―6=6 (时) 6+4=10 (时) 10÷2=5 5×5=25 (辆)

答: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共发出25辆长途汽车。

这种误解究其原因也是一种负迁移的作用引学生进入了误区, 学生对此并不认识自己的分析是错误的。

还有理有据的举个例子:“一行人2小时行5千米的路, 照这样计算, 1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解答不就是5× (10÷2) =25 (千米) 。学生对后一题的解答是完全正确的要给予肯定。

这时就抓住两题的实质进行分析, 表面看是同一类型题, 实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题。

前者是植树问题, 2小时发5辆车, 则间隔为4次说明每两次发车时刻之间相隔的时间为30分钟 (120÷4=30分) , 10小时为600分钟, 用600分除以30分等于20次, (600÷30=20次) 即这10小时中要发20次车, 再加上第一次发车, 一共可以发2次车, 也就是从上午6时到下午4时要发21辆车。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方式其实就是, 培养学生“乐意接收挑战和积极应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其方法还有很多, 我愿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探究, 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

摘要: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关键词:数学思维,独特性,开放性,创造性

思维主动性 篇2

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进入了发展新常态。作为年轻干部在新常态下,如何解放思想,用新理论、新观念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一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和深入一线调研,以理论提升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自身副科职务,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锤炼意志,提升觉悟,在党性修养上下功夫

(一)牢固树立学习是第一要义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加强学习,研读书籍,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年轻干部应该正心修身、储才养望、不断积累。

第一、坚持自觉学习,持之以恒。充分认识学习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大法宝,在新常态下,学习已不仅是为未来所做的准备,也是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始终。荀子《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学习,才会有收获,学习在于积累,读哲学使人善辨、看历史

使人明智、学理论使人深刻。因此需要不断“加油”、不断“充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和学习理念,这样才能以较高的知识“储备”,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

第二、坚持实践学习,学以致用。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把所学知识与个人生活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一是“脑中要有一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及时准确的宣传和传达国家、省市的农业方针政策。二是“胸中要有一盘棋”。要有全维眼光和全局意识,善于把本职工作臵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谋划。三是“心中要有一本账”。对全地区、本系统的情况要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善于了解上情,吃透下情,切合实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坚持兴趣学习,好学乐学。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要广泛的培养学习兴趣,像:文学、健身、散步、游泳、爬山、书法等等,把这些兴趣爱好当成了习惯,自然就远离了低级趣味、远离了不良作风、远离了坠落腐化,提升了党性。

(二)坚持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

一名合格的年轻干部,其党性修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党内组织生活中锻炼养成的。一个年轻干部,如果长期游离于

组织之外,不及时清洗思想上的灰尘和污垢,党性观念就会淡化,就会犯错误。我们必须以严于解剖的精神,以对党讲真话的态度,找准个人党性修养上存在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真正的得到提高。

(三)培养高尚的人品和官德

人品官德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的综合反映。高尚的人品,既是对年轻干部党性修养的最起码要求,也是年轻干部为官做人的基础,为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高尚的人格做基础,无论为官还是做人都是不行的。作为党的年轻干部,其人品官德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即:“光明磊落,老实厚道,与人为善,谦虚谨慎。”

(四)注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做到四慎,即:“慎初、慎微、慎欲、慎终。”慎初,就是从手中有权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格外谨慎,违犯党纪政纪的口子一次也不能开、事情一件也不能办,不能有侥幸心理,不搞下不为例。慎微,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自觉防微杜渐,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欲,就是要在腐朽思想和各种诱惑考验面前,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渡好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慎终,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品德和良好形象。

二、诚实做人,坦诚干事,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

(一)竖立正直之心,摆正坐标位置

一是在决策上参与不干预,当好参谋。平时应注重学习,就本人而言主要做到“五勤”,即:脑勤:多想多分析;眼勤:多看多观察;嘴勤:多问多谈心;手勤:多记多写作;腿勤:多走多调查。只有想的深,看的广,问的多,写的勤,走的远,才会有发言权,当好军师。

二是在思想上出力不出名,当好助手。有个打油诗:“副职不好当,人人都愿当,但要当的好,思想要正当”。其实副职就是正职的影子,有成绩时,阳光在前面,影子在后面,有问题时,阳光在后面,影子在前面,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作为副职要摆正自己的位臵。

三是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当好先锋。大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科室,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副职是中坚力量,职责之一就是服务于领导。举个案例:在日常农业执法中,难免会遇到和不法商贩对峙的局面,本人主要是唱“黑脸”,有事得冲到前面顶着,因为得学会担当。

(二)保持平常之心,面对世间百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个人的8字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年轻干部大都进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应该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臵,应该干什么,怎么去干工作,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三)激发进取之心,努力有所作为

新常态下,年轻干部忠实履职、真抓实干就是最大的有为。

强调“有为”绝不是顶风上、越高压线、不顾法纪,而是在法纪框架内勇于负责,大胆工作,要“三不做”:不做平平淡淡的庸人,不做唯唯喏喏的懒人,不做躲躲闪闪的滑人。要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处欲封侯”的豪情壮志,在本职岗位上,不能妄自菲薄,要自重自信;不能安于现状,要有所建树;不能遵循守旧,要敢于担当。

(四)怀着感恩之心,确定仕途底线

引用市委书记的一句话:“工作上的失误,组织可以给你挽回,但是生活上的错误组织不会帮你、也不能帮你。”年轻干部的官位是组织培养的,人民给予的,我们要客观看待“官”位,淡化“官”念,做人干事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良心、无愧于社会。

三、创新方法,改变打法,在发散思维上下功夫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正确,才能确准发展方向,主动适应新常态。本人想法是“限行的农业法律永远是滞后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那么出现了新现象怎么办,我想作为管理者和执法者在限行的法律法规下,一定要创新思维,学会转变,坚持以依法行政,“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清楚我们执法和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既然知道了目的,我们就抓源头管理,管好种子生产基地,做好企业自律,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开展工作。

四、遇事不惊,临危不乱,在应急处置上下功夫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明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处于一线民生位臵,像房屋拆迁、耕地占用、收入分配、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社会治安、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等突发问题越来越多。作为年轻的干部,新常态下如何将风口浪尖和矛盾焦点处的问题化解好,解决好,这是对年轻干部的考验,我们年轻干部必须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情,必须深入一线,弄清真相,及时研究对策。

思维主动性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目标是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的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生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呢?

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巧设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律性也比较差。 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是知道一味地讲解, 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的感觉, 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兴趣不仅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还会推动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从而推动学生努力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巧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进行探究,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问题。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勝心理。 根据这种心理, 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和问题情境。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直观教学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来就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老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乱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五、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饶大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年第11期.

小学英语主动思维训练法初探 篇4

一、创设宽松氛围, 激发创造思维

无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外, 我总是努力营造着这种友好的氛围, 并且根据语言点设计一些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中, 有一个知识点是:Is this your…? (这是你的…?) , 一般的教学可能会用卡片来做代替操练游戏。在这里, 我遵照主动思维训练法设计了一个做动作猜物体的竞赛游戏。请一部分学生看卡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动作, 再请另外一部分学生看动作, 分析、判断并抢答。在猜的过程中, 一位学生一旦猜对, 旁边的同学就会像拥抱冠军一样的拥抱他, 这位同学也是兴奋不已。这时教师如果板着脸, 要求学生安静, 不能大声喧哗, 保持课堂安静等等条例, 课堂气氛马上会降温, 导致胆小的同学就不敢举手发言。而我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师长们所惯有的威严, 宛如他们的伙伴一样, 为猜对的人高呼呐喊, 为稍为落后的一队大声打气, 随着他们的喜悲呼吸, 融入这一个群体。看到教师如此的仗义, 无形当中, 学生便不用担心训斥、指责、挨骂, 心理、生理都得到安全和自由, 开开心心地进行着语言游戏, 大声地用英语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 一个个高举着手, 惟恐轮不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氛围里, 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安全的空间, 在这里能够得到大伙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观察, 分析以及分析判断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发挥。

二、突出学生主体, 引导创造思维

主动思维训练法, 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 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主动探索能力, 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教学中, 我就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 类比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仅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而且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 结合英语去创造, 去探索, 培养创造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时, 刚好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 学生在课后还是很兴奋地谈论这个热点, 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 (What's his/her/the boy's/the girl's name?他/她/这个男孩/这个女孩叫什么名字?) , 设置问题, 将小小课堂变成了生活大舞台。当学生看到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一张张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奥运冠军的图片时, 整个课堂都沸腾了, 每个同学主动地, 热切地使用新语言, 以往一个单元需要6节课时, 在这里我却只用了1节课时就解决了新语言点, 而且没有花一分钟, 一份力气, 连我自己都很难想象。学生的自学热情洋溢到了极点。原本我设计出的问题只是间简单单的看图片说姓名, 可是学生到最后已经不满足于此。他们纷纷向我讨教教练、射击、跳水、金牌、羽毛球等等的英语单词, 然后给出谜语请同学们来猜, 连平时缩在角落里不肯发言的同学也变得勇往直前。中间遇上同学语言点出错, 旁边同学还会急不可待的做出纠正。普普通通的一堂提问人名课, 转眼间成了奥运专线竞猜分会场。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那就是我这个教师时常被一些同学的提问问得傻眼, 时常被一些同学的突出表现弄得惊喜不已。

三、积极评价学生, 鼓励创造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评价还要依人而异。对于优秀生, 平时教师肯定是宠爱有加, 所以给他们的评价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要求, 让他们觉得我是最好的同时, 还要看到天外有天, 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差生, 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 甚至是一些夸张的表扬, 让他们觉得我每天都是进步的, 我能跟得上大伙的步伐, 一步步的消除自卑感。对于教师经常忽略的中等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中等的, 得到的关注也总是最少的, 教师的评价则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能成为最好的, 只是我还没有发挥我的潜力而已。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我就语言点 (Where is….?….在哪里?) 设计了一个风景名胜提问的游戏。其中一个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Great Wall? (长城在哪里?) 我习惯性地回答:In Beijing. (在北京) 学生立刻指出:You're wrong.It's not only in Beijing. (你错了, 并不完全在北京。) 这是一个非常机灵爱捣蛋的学生, 他在设计这个问题时, 就已经想好了人们的惯用回答, 并做好了一个圈子。当时一看到他那气焰高昂的气势, 我心里有点火, 但转而一想, 这位学生已经能够用英语给我设置难题了, 我又一喜。转身肯定了他的答案, 并且表扬了他。这位学生高兴极了, 认为把老师都给难倒了一回。高兴之余, 拿出自己去长城游玩时拍的照片, 我放到实物投影仪下大家共享。经这个学生一带动, 班里的学生开始翻书开抽屉找图片看地球仪, 都力图在下个问题难道我, 我虽站在讲台上, 心里感到一阵紧张, 但是看到他们的那一副积极探索样, 心里便也感到欣慰, 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感觉不期然的冒了上来, 呵呵, 其实是你们被我算计了还不知道。那一堂英语课, 我们到世界各地免费旅游了一圈, 而那位学生的英语名字也被改成了The Great Wall (长城) 。

立足主动探究 发展思维能力 篇5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及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看,动物园师傅给小猴带来了礼物——一个大西瓜。现在要把它分给8只小猴,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小猴才满意呢?(学生互相讨论)

师(小结):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分数”)

师:看到课题,你认为今天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1.小组合作,相互讨论。

师(课件出示一组图,略):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师: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师:一块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6个圆可看成一个整体。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疑操作,激发好奇心。

【课件出示1/( )】

师:这个是分数吗?你会读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请大家拿出15根小棒分一分、说一说,看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1/( )。(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师(小结):我们把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3.设计问题,深化理解。

师(课件出示3/4、5/8、3/5、1/3等分数):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

师: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来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得精且极具开放性、挑战性,并以丰富的操作实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内化

师:下面,带着你们的收获一起走进“智慧乐园”,看看大家对分数的掌握情况。

1.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7 7/8 1/10 4/11 11/15 17/ 20

2.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地球表面大约有71/100被海洋覆盖。

(3)一节课的时间是2/3 小时。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3/5。( )

(3)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4.把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枝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 )。

(学生独立完成后个别汇报,小组内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创造性品质得以培养和发展。】

四、全课总结,评价体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篇6

一、针对学生已有阅读经验的导入

《邂逅霍金》是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记叙文阅读经验,本课重在让学生体会描写的生动、叙事的完整,学会对叙事要素的寻找和归纳。我的第一种教学设计以“学生收集生活经验、关于霍金的资料”为导入,回顾相同主题的课文,关注《邂逅霍金》中的文化内涵。第二种教学设计以“直接解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预先猜测提问”导入,要求学生在自读后回答“谁,在什么地方,邂逅怎样的霍金,邂逅之后有何感想”。学生自觉梳理记叙文阅读要素作为初步阅读,为比较记叙文与散文的差异作铺垫。

设计差异是基于对学生已有阅读经验的判断和把握。设计一更侧重于文章思想主旨的阐释,建立在传授学生人文性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二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记叙文阅读经验概述记叙要素进行初步阅读。面对高一学生,设计二更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要求和学生没有散文阅读经验这一特点,针对性更强。

二、新方法构建和思维能力提升的环节

首先,拓展环节。设计一是让学生感悟以往的课文中和生活中的人文情怀,了解作者写作的现实意义。设计二强调“对文本易于忽视段落的词语解读和关于文本结构作用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即使是同一主题,不同的文体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仅是叙述要素的罗列,那么散文与新闻报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以此,引发学生主动关注散文的特点,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探寻作者的写作缘由,了解作者的深层思考,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其次,作业的设计。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检测,更是激发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让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体验思维的乐趣和学习的快感。设计一的替换中心词“霍金”,并不能体现对“人文关怀”的思考。课堂教学中并未对散文笔法进行总结,散文写作更是无从谈起。设计二能让学生运用刚总结的散文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加深印象。选文关注的社会问题有相似性,能激发学生对“人文关怀”主题的再思考。

此外,教师在活动互动的同时,也要关注与学生思维层面的互动,知道学生想从语文学习中学到什么。设计一由教师主导,注重文章主旨的挖掘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未能思考学生从什么途径理解这一主旨,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起读者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方法去体悟作者思想内容上的引导和帮助方面很不够。

思维主动性 篇7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导思

一位德国学者说过一句话来精辟的比喻“情境创设”,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就会在享受佳肴的同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所以, 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盐之于汤。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课前让学生任意写一个数, 制作成教师可以在讲台上看清楚的小卡片, 并提前算出能否被3整除。刚一上课, 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都各自拿着卡片, 便指着几个较大数的卡片, 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 并得到学生的肯定答案。教师马上说:10分钟之后, 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教师这样判断自如。随后借助学生的数字卡片开始了新课的研究, 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 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二、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思

法国自然教育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指出, 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 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原创性思维是一种独创性的思维, 是以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为主要基础, 但又高于这两种思维层次的另一种思维。

在课堂上, 学生多采用“模仿—归纳—整合”的思维方式进行课题设计。即学生根据设计题目, 大量翻阅资料, 根据自己的整体设计思路归纳出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并把资料中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 进而完成整套设计方案。学生这种创作思路虽然不能全盘否定, 但毕竟不是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笔者认为, 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原创性设计思维, 挖掘创造性与个性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探寻和解决每一个设计问题的过程上, 而不应只是注重与最终设计的结果有多么完美。

原创性思维方式建立的关键是挖掘创造性和个性的表达能力。创造性是艺术思维中的较高思维层次, 人们一般习惯于再现性的思维方式, 通过记忆中对事物的感受和潜意识的融合唤起对新问题的思考, 这是一种有象的再现性思维, 因而是顺畅自然的。而创造性的思维是有象与无象的结合, 想象占有很大的成分, 通过大脑记忆中的感觉和知觉, 运用想象和分析进行自觉的原创性表现思维。创造性的思维由于探索性强度高, 需要联想、推理和判断, 环环相扣, 所以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再现性思维方式并不是主观逃避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思考力度比较轻松;二是对自己原创性思维的闪光点缺乏自信心和捕捉能力。由于教师往往过多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学生的原创性思维的创意点, 所以指导教师有时候并不太注意和抓住这个闪光点并鼓励和赞美它。在设计方案的深入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整体设计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部分的细化来寻求人性的本质, 要求并赋予符合功能性的美学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原创性思维过程有时很枯燥, 创造心理比较脆弱, 有时出现的创造灵感和新的创意点如果把握不住也会飘然而过。此时,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思维的心路历程, 及时地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思维闪光点, 并给予赞扬和鼓励, 让他去完善原创性思维的设计方案。

当每名学生完成闪耀着自己心智和个性的一整套设计方案时, 虽然不一定完美, 但是在整个设计思维过程中敢于体验和超越的勇气, 已经为他们进行原创性设计思维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促思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对所学的知识的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那么, 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从何而来呢?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 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 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 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积极性, 打开思维, 积极进行探究, 不断提出疑难。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出学生质疑的兴趣: (1) 创设情境, 唤起质疑欲望; (2) 巧用矛盾, 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总之,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课堂教学真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滋润学生的情感萌芽, 让学生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和潜在力量, 真正获得探索的乐趣、人生的乐趣, 以及创新的乐趣。

四、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学思

唐代教育家韩愈说过,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从古至今, 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所以, 教师有效地提升个人魅力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教育。

1. 优良的品格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

孔子有云,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学生彬彬有礼, 那么教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言传身教。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 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以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 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 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 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 清如水静。

2. 教师的个人魅力能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治学、学而不厌的精神,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勤于进取, 勇于创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屈从于外部压力的无奈之举, 更多的是求知的乐趣和自觉的意志。

3. 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教师博大无私、纯洁高尚之爱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具有感召、感染和感化的作用。教师的大爱可以感化学生品格, 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高尚和美好, 从而以教师为榜样, 养成对他人亲近、友好的情感, 以及乐观、开朗的个性。

4. 教师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有示范作用

数学教师在艰苦而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顽强和执着是其他教师都无法比拟的。数学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极大耐心和恒心,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强者形象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学生把这种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坚不可摧的意志, 勇往直前, 百折不饶, 向着光辉的顶点攀登。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郑其恭, 李冠乾.教师的能力结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

思维主动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均经CT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 (2)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入院时神志清醒、无精神疾病史; (4) 患者均接受急诊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手术。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终末期、合并其他内科急症、全身性感染疾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 (2013年6月-2014年6月) 42例及对照组 (2012年6月-2013年5月) 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 (48.3±2.8) 岁, 其中高血压史12例, 冠心病史12例, 马凡氏综合征4例, 妊娠综合征2例, 学历:小学4例, 初中12例, 高中18例, 大专或以上6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20例, 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 (49.3±3.2) 岁, 其中高血压史17例, 冠心病史12例, 马凡氏综合征7例, 妊娠综合征1例, 学历:小学5例, 初中15例, 高中15例, 大专或以上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学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抢救时均给予心电图、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胸片及抽血化验。对照组给予创痛急诊护理方法, 即对于突发胸背疼痛的患者送至分诊手术台, 并根据症状进行抢救及分诊至震间, 密切留意患者生命体征, 并对患者做好抽血化验、心电图及胸片等相关检查。观察组应用降阶梯式急救护理, 患者达到急诊分诊台后根据患者主诉剧烈胸背疼痛、高血压病史等症状, 优先考虑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边分诊边进行抢救, 抢救过程中应参照“4个及时”开展: (1) 及时监测:持续心电监护, 测量患者双上肢两侧桡动脉搏动及血压情况, 当左右上肢血压收缩压差>10 mm Hg时, 采用血压计测量双下肢血压, 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医师。 (2) 及时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该病的主要诱因, 血压过高可增加主动脉负担, 扩大夹层分离程度, 因此需密切降低及监测血压水平。以硝普钠静脉泵入作为常规快速降压的主要药物, 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 Hg, 心率控制在60~75次/min。 (3) 及时检查:患者入室后立刻对其进行心电图监护、心肌酶学检查及胸片检查, 如胸片与心电图表现不一致是, 则提示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4) 及时行CT检查:对于高度疑似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及时要求心脏外科及血管外科医师进行确诊, 并履行责任告知义务, 将患者病情告知其家属, 获得家属签字同意后, 由血管外科医师与护士一起陪同进行CT检查, 经确诊后进行手术, 术毕后将患者送至病区。术后给予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同时告知家属对患者做好日常护理。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患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缺陷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满意率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问卷总分为100分, >90分为满意。 (2) 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于出院时分别应用《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护理质量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参照文献自行设计, 并向3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咨询经反复修订获得。问卷内容共包括30个条目, 6个维度, 分别为沟通能力 (8个条目) 、责任心 (5个条目) 、熟练程度 (5个条目) 、服务态度 (5个条目) 、书写规范性 (4个条目) 、应急能力 (3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方式, 1~4分分别为差、一般、良好、优, 总评分为各维度之和, 评分越高, 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求情况对比

观察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警时间、确诊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责任心、熟练程度、服务态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组别例数沟通能力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护理缺陷、护患纠纷及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缺陷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发展迅速、起病急骤的心血管危重症, 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4]。大量研究指出[5], 早期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减少误诊、漏诊的方法在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及警惕性。江涛等[6]首先提出了降阶梯临床思维方法, 其观点认为在急诊工作时, 对疾病的鉴别顺序应从严重性疾病到一般性疾病, 从病情发展较快的疾病至病情进展较慢的疾病, 以争取更多的时间, 提高患者诊断准确性及速度。

为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准确性, 本研究对患者应用降阶梯思维实施护理, 与常规性护理相比, 患者救治时间显著缩短, 从而提示降阶梯思维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确诊效率, 避免患者将过多时间浪费在疾病确诊方面上, 延误病情治疗[7]。本研究观察组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责任心、熟练程度、服务态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降阶梯思维方法可提高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疾病的判断及感性认知能力, 使得护理人员在脑海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构架, 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可能由于降阶梯法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危重性疾病做出分析及判断, 因此激发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关[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缺陷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进而表明降阶梯思维可提高护理人员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识别能力, 降低护理风险及缺陷事件的发生。传统的抢救思维方法对疾病缺乏综合判断能力、主动观察病情能力及护理预见性, 护理人员不能准确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而导致无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使得抢救工作较被动, 影响抢救效率[9]。降阶梯思维方法改了了护理人员传统抢救思维, 减少了护理人员急救过程中慌乱状况, 提高了护理人员灵活性及其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从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10]。

综上所述, 降阶梯思维能有效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缺陷及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立琴, 张小红.降阶梯思维在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抢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 :443-445.

[2]陈秋菊, 陈雁.降阶梯思维法在急诊科新护士轮转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21) :12-13.

[3]孙鹏, 韩继媛, 温宇英, 等.急诊医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降阶梯”式思维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32 (1) :102-104.

[4]陈秋菊, 陈雁.降阶梯思维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16) :71-73.

[5]田素红, 李燕, 陈俊卯, 等.Roy适应模式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焦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6) :1093-1094.

[6]江涛, 韩童利, 曹小兰, 等.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23-524.

[7]潘晓云, 谢强丽, 蒋惠, 等.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1, 18 (6) :41-42.

[8]张萍.主动脉夹层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 :48-49.

[9]吴秀娟, 陈绮坚, 李菊梅, 等.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3) :150-152.

思维主动性 篇9

关键词:学生;个性;见解;主动;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7661(2015)06-160-01

小学语文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语言表达、观察能力、基本词汇掌握、语文素养等责任。其间重要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与表达,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切合学情,更好把握学生表达的见解并加以不断引导深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入每个问题的思考和初步考量,那么就能实现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抓住学生个性见解更好培养主动思维”作初步探究,以期更好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近义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出现“一词”对应“多个近义词”的情况,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诗文中字词的意思。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如何把捏好哪些答案是对的,哪些答案是标准的,哪些答案是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都需要教师在其中给予培养和鼓励。笔者认为,不论是“对的”、“标准的”还是“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以学生的“答案”寻找鼓励的起点、理由,特别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阅读情况给予的解读或者词语意思解释,教师抓住这个“点”进行挖掘并加以肯定,继而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图书、网络等进行综合和鉴别,之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给出诸多“个性的解释”,此份师生努力持之以恒,那么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不一样的学习效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6页,《春日》,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作品。

全诗文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级学生学习本诗,需要掌握的首先应该是字词、熟读以及掌握诗文意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时已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在学习第一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时,学生对“胜日”、“寻芳”、“泗水”和“滨”的理解可看法不尽相同。诗句理解的节点或曰“疑点”主要体现在对“滨”的意思解读上。

学生1认为:“滨”的意思是“河提”。进一步挖掘时,她说:泗水既然是一条河,就会有和两岸,如果诗人不在河堤上,那就会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

学生2认为:“滨”的意思是“流域”。进一步挖掘时,他的理由是:泗水流经山东曲阜一带,古代的泗河为淮河的大支流,流经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河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流向是由东往西,是全国最大的倒流河。作者诗文中的“滨”具体指“泗水滨”,那么,“滨”应当是“流域”。

学生3认为,“滨”的意思是“河边”,他的看法和“学生1”的观点相近,究其理由,是他说:“南宋时期战乱不断,国家有那么多的钱去修河堤吗,所以他认为解释为‘河边科学。”

作为教师,此时需加以挖掘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适时肯定和引申乃至教师适当补充。对3位学生对“滨”的意思解读都不能直接点出谁更好,谁的“解释”一般。因为作为山区的孩子,他们日常看到的河流主要是从黔南州首府都匀流经银盘大桥的剑江河,之外,就是家乡丰水期时的“奉合河”以及“合心河”。而且因为家庭经济、父母文化情况以及父母居家创业看护孩子等诸多情况不同,学生的回答大体意思是对的,教师不能马上给予“答案”高低水平的言语判断。所以,笔者让全体同学发表看法,看看大家对三个解释的认同情况。有五分之一的同学认可“学生1”的理解重在“安全”的关注,五分之二的同学认可“学生3”,五分之二的同学认可“同学2”.通过他们的看法和支持情况,笔者提出建议:首先,认为这三位同学给出的解释是对的,并说出对的理由,然后进一步提到“河边”看法的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对“河畔”分析的合理性,于是建议,根据大家的建议,我们可以在“河边”或者“河畔”这两个解释中选择其一。

挖掘和探讨的过程,三个学生的看法得到合理的肯定,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不断滋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的空间和更好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对“滨”理解也不尽相同。

《新华字典》第11版33页对“滨”的解释为:①水边;②靠近

网友解释:“滨”水边,全句释义是“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对“滨”的解释也是“水边”,本句的意思是“——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但是在诗句的翻译中《教师教学用书》对滨的解释为“流域”。水边与流域的解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有认同情况。

武汉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英才教程》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滨”解释是:“水边”,本句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滨”的意思有靠近、流域、河边、河堤——甚至更多,需要出自学生的表达,有学生思想迸出个性的火花的呈现,需要教师做的引导和培养的趋势越来越强。

上一篇:青年科学基金下一篇:态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