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2024-06-26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共12篇)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1

近年来, 对科学课的诟病之一就是低效、无序的授课环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低效、无序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了科学课堂的有效, 也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 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必须走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之路,

一、创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如今的科学课仍然是以“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问, 学生答”的模式、以背诵知识点, 熟记课本内容, 把分数摆在重要位置的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布置了任务, 阅读课本之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然后重点汇报, 接下来就是背诵知识和强化巩固练习了。这样的课堂“热闹”又“充实”, 教师省事, 学生也“轻松”。在科学实验课上, 让孩子们在实验室摆弄一通, 得出和课本的吻合的数据, 科学课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化课。教师照本宣科地讲, 知识点无错被学;学生积极去背诵书本知识和海量的巩固练习……其实, 科学课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去体验、探索和实践的, 是要培养学生连贯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目前, 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在强调知识的传授、识记及解题技巧, 弱化动手动脑的实验、实践;在教学设计方面和内容方面, 又偏重设计和注重过程, 忽略探究、探索。科学课改革已实施了10多年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往前走的路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科学课和课堂怎么办呢?科学课堂之路怎么走呢?该如何突破旧的桎梏?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走高效、有序的科学课堂才是好的出路。

二、努力创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

1. 观念的更新。

思维往往决定着行动。科学课的教育目标是对人的教育, 科学课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 或者阅读材料后进行汇报的模式。太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识记及解题技巧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科学课堂是让学生具有连贯的科学思维, 而不是零碎、片面和断裂的思维。科学课堂要从认识规律入手, 从体验身边的事物开始, 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

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美国舒尔曼教授认为:“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越强, 其对学科的转化和传授能力就会相应增强。如果教师缺乏深厚的学科素养, 必然导致平庸、粗浅。”通过理论学习,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借鉴同行的经验,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指针前提下, 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活动, 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体验、验证、探索, 这就决定着建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了。

2. 课堂的指导得法。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堂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技能和连贯的科学思维。要从教学方面入手, 梳理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科学课堂,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挫折, 往往就会退缩而弃, 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进行实验。在记录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筛选和分析, 再得出结论。比如, 在地球和宇宙领域《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中陌生的天文现象和浩瀚天文知识让学生产生了畏惧。然而, 只要指导得当, 就会让学生喜欢上了天文。有学生说:“原来天文是这么有趣的啊!”通过学生喜欢星座文化入手, 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做、亲自去实践, 学生获得了成功感, 从而使学生爱上了天文、喜欢上了天文。有的孩子吵着让家长三更半夜去郊外观天象。课堂的魔力就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引进喜欢天文的门里来。

3. 落实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是从假设出发, 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 证实或证伪;也可以从实际出发, 对多种类型知识进行获取、加工、处理、集成、转化、交流、融合……成绩不好或调皮捣蛋的孩子总爱往科学小组跑, 因为他们喜欢上了科学课。科学老师也要喜欢创新、有干劲的学生。求知是人的天性, 也是学生的最大的天性。面对浩瀚的大千世界, 学生都有着无数的疑问……面对学生的渴望, 只要愿意去体验、喜欢去探索、去思考, 敢于实践, 他们都是学习的好学生。科技组的学生往往成绩平平, 但他们喜欢去钻研、喜欢刨根究底追寻答案, 敢于推陈出新。

4. 注重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仅仅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高效、有序的科学环境在课堂是显性的, 而在课外却是隐性的。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外的自然资源, 面向生活、面向大自然, 把课外资源也揽进学生的视线当中。

三、对高效、有序环境形成的要求

1. 要注重连贯的科学思维。

“科学是人类的努力结果, 科学解决的是自然和物质世界问题, 这些内容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加深的。”在科学课堂要注重连贯的科学思维的培养, 犹如把洒落一地的贝壳, 一片一片地拾起来, 然后把这些零碎的贝壳串起来, 形成美丽的饰品。比如, 认识身边的生物的多样化, 不少孩子就直接说出花草、树木和其他动物。通过学习, 指导孩子从各种各样的植物入手, 并认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形成一幅纵横交叉的立体图, 这个便是连贯科学思维的例证。

2. 评语方式的转变。

课堂交往, 关注知识的认知需求而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科学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而转变, 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评、小组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师评以在课堂上的表现, 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及语言的表达综合起来作出评定。小组评价是同龄人评价, 这种评价是比较贴切孩子的实际, 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做出判断, 小伙伴之间评价是学生获得信息最好的途径之一。自我评价即是对自己有自我知觉的鉴定评价。走向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更能促进高效、有序课堂的形成。

四、规范化的学习

科学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奠定一定的科学思维, 在探究、探索中形成连贯的科学思维。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小学的做法, 除了三维高度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能:在观察中成长, 在分类里形成连贯思维, 测量并运用数字来记录, 与他人交流, 合理地推理, 大胆预测, 小心求证, 收集记录并理解数据来解决问题, 确认和控制变量来改造实验, 界定概念明确本质意义, 提出假设来推断合理的存在, 进行实验验证和操作, 并创建数学模型, 形成系统化等。规范化学习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进行的。

努力创设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 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而展开有效、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科学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有了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 科学课堂才能显效、有趣。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2

1、提高一日孵化率,实现一批收蚁。除在催青期调节好发育起点胚子、严格执行催青胚标准、见点后黑暗保护使胚子发育齐一外,还要注意领种和补催青工作。蚕种进室后随即摊种并黑暗保护在温度24℃、干湿差1.5-2℃环境中,进室的第2天上半夜开始升温到25.5℃,第3天早晨感光收蚁。

2、倒卵面积要适当(33X50cm)。分布要均匀,以减少定座、均座的工作量。

3、精选小蚕用叶。收蚁和1龄第1天用叶选用适熟偏嫩桑叶,促使发育齐一。

二、饲养小蚕

1、小蚕片叶立体育。小蚕片叶立体育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研究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改变了几千年来平面饲养的习惯,采用片叶穿连成串,垂直搁挂、直立给桑,蚕儿攀缘取食,蚕粪自然落下。据调查,采用该技术可节省桑叶33%,平均张种省叶2.3kg,增产蚕茧1.67kg,省工46.7%,蚕座面积节省75%。

2、小蚕平面2回育。(1)用蛇皮布覆盖,要因时制宜,灵活掌握,1-2龄上盖下垫。(2)选用适熟叶,切桑分寸可偏大,掌握合理的投桑量。(3)超前扩座,及时除沙。(4)针对覆盖易增加蚕座湿度,病在微生物易繁殖的情况,要特别加强防疫卫生工作。

3、3-4龄采用“漏空透气育”。该技术是中农院蚕研所等单位共同合作研究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利用塑料折簇波状折叠、枝孔适度和拉伸自如的特点,铺成漏空透气蚕座,辅之以下垫上盖蛇皮布的防干措施,达到3-4龄蚕一日给一回的目的。由于叶在簇上,蚕在簇中,粪在簇下,减少了食桑污染,蚕儿健壮无病。该技术可省工40%,节省蚕座面积50%、节省桑叶20%。小蚕立体育与该方法相配套可以组织1-4龄共育或集中饲养,使80%的蚕农把养蚕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最后一周,实现“五龄一周养蚕”。

三、饲养大蚕将新梢直接斜靠在墙壁或竹篙上养蚕的一种新方法。具体做法是:5龄蚕开叶攀取新梢,平摊在天痤上,等蚕爬上新梢后,将新梢斜靠在竹杆上成45度角,以后每天给桑时依次向上斜放即可。应用此法养蚕每张种只要备足14平方米的养蚕地面,如果养蚕房屋紧张,可在离地一米左右搭一层蚕台,蚕台上方40cm外用竹杆围成框,竹杆至蚕台四周用塑料薄膜或编织袋布围起来,蚕台底部平摊一层编织袋布。如果房屋宽裕,可直接在地面上饲养,每张种仅需3-6根竹篙和6-9根40-50cm长的木桩,每日仅需给桑一次(盛食期可视情况的情补桑),整个5龄期只需除沙一次,见熟后加网将蚕从新梢条中提出。此法简单易行。据调查,省工50%,平均张种省工50小时,省叶10%,节约60kg/张,并且可节约大量用具,蚕茧产质量优于普通平面育,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高效课堂的误区

1.学生问答取代教师讲解

高效课堂提倡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尤其倡导教师尽量少讲,于是,很多教师便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整节课上学生提问、学生作答,45分钟的时间,教师只有短短的几句组织语或过渡词,甚至连非常必要的启发、点拨、追问、评价都没有。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生成和解决高水平的问题?这样上课,要教师何用?

2.不是面向全体而是关注精英

我们听课时常常会发现:课堂上板演、讲解、总结的总是那几个“小天才”,这几名优生轮番上阵,绝大多数学生被老师冷落一旁,成为名副其实的听众和看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只能导致几个优生越来越好,而绝大多数学生越来越差。

3.对“互动”的曲解

高效课堂倡导师生互动,于是,课堂上满是“师问生答”。殊不知,这种交流完全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信息传递,交流层面窄、思维受限、共感率低。真正的“互动”应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综合信息传递,因为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与认知活动不断整合与提升的过程。

4.学案主宰课堂

学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说以学案引领课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课堂完全按学案进行,“教案”与“学案”合一,既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又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堂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5.“小组合学”不当

“小组合学”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小组合学”操作起来有很多失当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小组长一人发言,其他同学旁听;其二,根本没必要讨论的问题还在组织讨论;其三,小组合“学”只是对答案。

6.苛求热闹形式

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学生之间似乎在不停地互动交流,唇枪舌剑,然而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含量;其二,课堂活动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唱、跳、说、演、诵应有尽有,加之视频音响渲染,整个课堂倒像是综艺大观。

7.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

大容量、快节奏的确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然而,盲目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其害无穷。现在,很多课堂容量太大,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两三课时也处理不完,所以必然有头无尾。此外,节奏太快,学生自学一带而过、问题研讨浮光掠影、重点难点蜻蜓点水。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高效课堂呢?近日,对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等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进行了学习,发现:不论哪种高效模式,其实质都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也就是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据此,我认为:只要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最多的收益,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能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三、科学打造高效课堂

1.突破四个重点

(1)抓实集体备课。一是学科组全员教师的集体备课,二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坚决消除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

(2)搞好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及评价:突出把握小组建设的程序与方式、建设的内容、小组的使用、小组的评价。

(3)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体现主体性,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杜绝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体现探究性,即指导学生按导学案要求,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讨论、实验获得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体现合作性,即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充分展示、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4)建立并健全对教师、课堂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落实主体探究性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2.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要点

(1)教学目标

①教师在研读课标和对教材进行深度消化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教学过程和内容相匹配的三维目标。②呈现并解读教学目标。③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应该而且必须可检测。

(2)独立学习

自主探究兴趣高。①学生按导学案要求阅读文本,初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②把疑难和困惑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小组合学时解决。③学习工具应用充分。

(3)合作学习

思维活动强度高。①小组之间传达个人观点,彼此认真倾听、补充。②对疑难、困惑及有分歧的问题合作研讨解决,“兵教兵”“兵强兵”。③大部分疑难问题和生成问题通过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得到解决。④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知识现状的不同层次了然于胸,从而发现典型,为将来展讲或解惑答疑敲定人选。

(4)展示交流

多维互动程度高。①组内、组间不同层次的学生,生生及师生多维互动,主动积极交流展示,并凸显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②展示交流能够生成新的问题并引起思辨,形成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③教师注意观察和倾听,善于抓住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深化。④能够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结构图。endprint

引导点拨站位高。①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四分之一。通过引导、追问、点拨和拓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②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激励、反思、点评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③教师要善于抛出学生发现不了或认识不到的“高含金量”问题,引发学生新的探究,拔高学生的认知。④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5)学习小结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包括学习收获、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6)达标检测

完成进度效率高。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压堂。②当堂完成达标检测,并及时反馈。③对各小组学习情况有适当的评价形式。

3.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通过系列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

①学校举办教师论坛,为教师设立教学理论学习交流的平台,宣传落实主体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思想,使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②对标课改先进学校,认真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提高办学内涵。③走出去、请进来。除积极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活动外,可组织教师赴名校听课取经。此外,邀请外校外地名师来校传经送宝。④在期中考、期末考前各举行一次教师读书报告会,通过课题引领,提高教师专项读书的针对性和实际功效,通过读书转变教师的执教理念,激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发挥导学案的载体作用

加强对导学案的学习、研究、改进工作,突出备教学程序,备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备对学生的指导、追问、拔高,备当堂训练,使其成为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3)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检测

为防止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出现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现象,学校要成立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中心,课中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随机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测,对抽测的情况要及时在全校通报。

(4)创办《高效课堂》月刊

充分发挥其旗帜和引领作用,宣传课改理念,推介课改经验,介绍课改信息。

4.实施“推、展、查、比、结”五字工程

推:推行高效课堂,咬定牙关不放松。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理论辅导,开学初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高效课堂理论讲座;二是引路示范,由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

展:以学科组为单位每人上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科教师听课观摩,并做好课例分析工作。

查:采用听推门课的方式,检查教师高效课堂落实情况。主要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看教师的教案,是否体现教学程序、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体现当堂训练。二看学习小组,是否组建了学习小组,小组作用的发挥是否充分。三看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问题引领、主体探究。四看是否有完整的当堂训练,检测成绩理想。检查结果纳入教师评价。凡是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探究性的课堂,一律视为不合格课堂,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教师不能获得与教学有关的任何荣誉。

比:各学科组推荐教师参加“主体探究型高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结:对上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总结提升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形成本校较为完善的高效课堂教学体系。

5.改革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以解决课堂和学科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校本教研平台。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一是解决构建主体探究性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实行集体备课、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建设、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问题。

二是解决教材处理中的问题,重点是对教材的挖掘,包括对教材深度的认识理解、对预设与生成问题的处理,问题切入点的设计等。

(2)校本教研的三种主要形式

一是研课。转变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由原来的评课、说课转变到研课。课前,在进行集体备课、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研究课堂的程序设计、教材知识深度的挖掘、预设重点环节的问题等。课中,听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参与教学活动,收集改进课堂教学的信息。课后,执教教师与观课教师就教学程序与教材处理、问题设计进行研讨交流。通过研课使教师明白如何上课,教材知识应该处理到什么深度,真正发挥集体的作用。

二是主题研究。把推进主体探究性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教法问题、教材处理问题、学生两极分化问题等作为教研组或教师开展研究的主题,作为微型课题进行研究。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理念。实现教研工作中主题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探讨网络教研的作用。参与网上论坛,开阔视野、丰富信息、学习长处、借鉴经验。

6.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重要结论

(1)研课标、析考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以学为本是基准点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参与学生学习。

(3)面向全体是根本要求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进步和提高。教学的根本要求是为了一切学生,而绝非只关注几个天才生、培养几个优秀生。

(4)问题设计是关键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问题的科学设计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教师“真功夫”的重要体现。只有设计出高含金量的问题,才会有高含金量的课堂。

(5)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可以这样说:没有小组合学习,就没有高效课堂。只有小组合学,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达到最佳的认知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能力、开发智力。endprint

(6)多元互动是问题生成的灵魂

只有一对一的师问生答,永远走不出教学的低谷,唯有营造生生及师生的多元互动,才能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撞击出耀眼的智慧的火花。

(7)激活思维是高效课堂的本质

没有活跃的思维就不可能有深邃的认知。凝滞和僵化的思维犹如一潭死水不会激起任何涟漪,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就等于为大海推波助澜,涌起千万柱美丽的浪峰。

(8)追问、反思、杀回马枪是三大要诀

追问就是执果索因,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得出的结论,而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你为什么这样说?”“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一声追问,追本逐源,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系统、通透。

反思就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省、剖析,从而肯定正确的做法,找出并纠正不足之处,使学习得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杀回马枪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回放式”过程检验。“你听明白了是吗,那好,你给大家讲一遍吧!”这种方法是对知识的回顾、再认和强化。

(9)科学评价是进步法宝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及学习小组适时、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自信自强、至上励合的火焰,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法宝。

(10)建立知识框架和解题模型是重中之重

题是做不完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为做题而做题,不注重总结规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永远是盲目的。这样势必会负担重而收效低,之于教师而言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全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解题模型,使学生真正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最高境界

高效课堂专家吴效锋博士认为,“会”的三个标志是:满分、速度、举一反三。“满分”“速度”固然重要,但我觉得“举一反三”尤为可贵,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满分”和“速度”可以靠机械训练而得之,可是“举一反三”是绝不能靠机械训练得到的。“触类旁通”则需要学习者必须具备类比、联想、递推等多种能力。可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算活学活用,乃为最高境界。

(12)不断登高爬坡、超越自我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

高效课堂的标尺之一就是不断地激励学生登高爬坡、超越自我,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惬意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地品尝进步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幸福。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高效化的方法 篇4

一、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的课程更改中, 小学科学教学还要去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自主性, 掌握科学知识, 形成探索自然奥秘都要在学生们自己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的精神。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去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老师们可以通过创建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节中去自己感受到科学带来的魅力之处, 教师们可以再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内容进行情景自创。这样还会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更会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了发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高效率, 教室们一定要在学生自主积极的探讨过程中适当的做好引导, 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操作与分析来提高了科学知识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被激发后他们不由自主的就会对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学习, 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工程中, 老师们一定要准备一些学生们可以完全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 。这样他们才会有好奇心然后自主进行探究, 观察与学习, 更会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工程中发展了自己的科学态度, 完全的让他们对科学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 自主研究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了所学科学的本质, 使得他们对科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室要充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这才是新的教学关系与教学模式的关键, 随着新的模式发展, 为了使他们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信念, , 不仅仅要通过对学生表扬来激励他们, 还要通过最新颖的科学教学模式的学习欲望来展现,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自主探究中。以学生为基本的教学方针是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 教室一定要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仅要对他们口头表扬激励学生, 还要用最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成就感, 比如把他们的课堂表现情况在表格中展现出来, 这样才会让他们更为主动积极的去自主学习, 实现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再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我要对学生进行一朵花花的奖励来对他们进行激励。首先要在上课前准备好需要奖励同学的花花, 在课堂上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 和主动与同学讨论, 被老师表扬的同学, 每人奖励一朵花花, 如果是在实验课堂中, 对实验过程中顺利完成的小组成员每人奖励一朵花花, 对有纪律, 有序的小组成员也要奖励花花。这样的奖励制度, 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与思考, 更会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科学知识, 也会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思考。为了让学生正确认真的认识自己,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讨论,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们要在期末考试评价中, 老师们不仅仅要从他们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也要结合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与表现中, 从而给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高效教学要应用情景

对于如今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明显略显优势。这与小组科学的学科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更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也有关。具有一定的情感氛围的教学课堂活动才能称为情景教学。在课堂的教学模式活动中, 为了达到与课本内容相似的情景, 不仅仅在生动, 具体还要更现实的气氛, 所以, 我们往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直观手段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材料。比如, 在进行地震的这一课时中, 提出问题, 了解地震的当时情形个危害的活动中, 老师们要课堂开始讲话, 同学们知道五月十二日是什么日子吗?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道:汶川大地震的纪念日子。这时候, 老师们要提供相应的资料, 告诉同学, 方式的汶川大地震是有八点零级哦, 临近的很多省市都有危机到。而且方式的汶川大地震是震惊了全国人民币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为这汶川担忧这, 老师这里有一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 大家一起看看吧, 但是在看之前老师要向大家提出几个要求:大家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观看视频, 然后看看地震的时候都会发生那些情景, 还有啊大家来比比, 看看谁观察的最有条理, 谁看的最仔细。这样下来, 会激发了学生自己的浓烈想要探究的欲望, 为了给学生带来更深的心灵触动, 老师们才选取了汶川大地震最为学习的情景, 老师们有一步一步的引出了探究的主题思想, 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对于自主是探究地震我又有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使得学生们能够完全自己积极主动的处在学习的状态, 为了更深一步的教学活动做了保障。

总而言之, 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就是小学阶段, 每一个要学习的科目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使得学生们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得到了无限的发展, 才是构建出来高效率的课堂的目的所在, 然后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中, 为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要我们去有更多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仅仅要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次的机会, 还要去尊重谈的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 更要恰好的发挥到一个好的教室有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启蒙引导和仔细的点拨, 这样才能会有高效, 有效的课堂。,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机会, 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好教师的有针对性引导、启迪和精彩的点拨, 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刘新生.小议小学教学信息化如何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变革[J].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 (11) :65-66.

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5

学习需要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接下来,我结合我自己的学习情况,给大家总结的高效学习《五部曲》,希望能帮助朋友们。一、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充分预习,考试前充分地复习,与“打有准备之仗”有同曲之道。预习效果好,听课才能有针对性;听课有针对性,复习才能顺利进行;复习深刻,作业、考试才能得心应手。所以说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掌握好高效的听课方法课上集中精力听课,是掌握知识的捷径。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对事物是怎样分析、推理;听老师解决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听讲中,要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很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有几个时间段有利于巩固记忆:一是学习后最初几分钟内,电生理活动引起蛋白质的合成;二是学习后在48小时内复习;三是一周之后脑突触发生永久性变化。根据人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生理变化,采用复习加强记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的内容即将忘记时进行复习,那么复习的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了人的记忆与遗忘规律。实验证明:在学习仅过了20分钟后,就忘记记忆内容的42%,1天后忘却量已经达到了66%,到了第31天,忘却量高达79%。他根据实验结果,画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条规律提示我们,—定要尽早、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以便在知识还在大脑内时就加深印记,否则大脑中已经没有痕迹了,只能再费精力重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特别重要并且必要,制定复习计划,严格按精英特计划执行,并力求形成习惯,是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力求努力做到。

我们为什么要复习呢?因为我们记忆效果没有那么好,不可能过目不忘,所以需要重复、增强记忆。同时,复习的进展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我建议你可以学习一下“精英特速读记忆”,我中学那会儿训练过,对学习、复习、考试帮助都特别大。具体的我就不说了,你具体搜了看看。

四、做作业的科学方法这里有七种做作业的技巧:

1、先复习后做作业。复习是做好作业的关键,只有复习得好,作业才能做得好。做作业前先把老师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基本原理和概念后再去做作业,作业才能做得既快又好。

2、认真审题。 做作业最关键的—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首先第—步要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道题分成几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3、细心的做题。 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的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平时做题认真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4、要认真检查作业。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了之后,—定要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忘。作业检查—般分四部进行:—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二是审题是否正确;三是运算是否正确?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平时做完题要认真检查,养成习惯,考试时方能如此。

5、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作业完成之后,—定要耐心的再思考—遍,想一想做这一道作业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关系,和哪些题有联系,有什么特点、规律可寻,稍加变化还能变成什么样的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6、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老师把作业批改发回来后,—定要尽快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还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或者是思路不对?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时多加小心;属于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7、改掉作业拖沓的习惯。有的学生是因贪玩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对学习无兴趣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限制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拖沓作业。无论是属于哪些情况,都不能养成拖沓作业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克服作业拖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督促要求自己当天办完当天的事。

五、重视错题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遇到过一错再错的现象。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6

一、“分层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分层探究·合作学习”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是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地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分层探究活动单展开小组有效合作学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发现问题,设计分层探究活动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完成分层探究活动单的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的探究水平、汇报交流水平等螺旋式的增量发展。

(一)巧妙整合“三维目标”,突出重点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如果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目标,那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势必造成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违背“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备课前要设计出一个个好的教学活动,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设计活动一般为2~4个,每个活动要有意义、有价值,活动间要有结构。

(二)精心设计“分层探究活动单”,自主探究

1.分层探究活动单的活动设计应站在核心概念的高度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核心概念是一个科学领域中的核心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思想和观念。如果我们设计分层探究活动时,站在核心概念的高度,自上而下地设计一个个渐进的有结构的活动,那学生探究就能明确方向,简约过程,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2.分层探究活动单的内容应该有由易到难的层次性

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设计要由易到难,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按步骤学习,也可以设计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所有实验后有事情可干。那么对于简单的活动内容,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利用分层探究活动单一步一步地进行长时探究。

3.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利用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让孩子们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进入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4.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评价机制应能激励并规范学生的探究活动

因为分层探究合作学习一般是放手让学生进行长时探究,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设计分层探究活动单时要有明确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保障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二、“分层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活动前

1.要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

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

2.要明确材料的使用方法

材料使用要明确目标,教师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选择这些材料是为了研究什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造成探究的盲目性。材料使用还要把握时机。如果提前发放材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课转移到材料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动手玩弄,根本不理会教师要求做什么,这样的探究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在探究活动较多的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有层次地发放材料。

3.要明确学习活动的分工和合作

分工,是学生每次上科学课时挂在嘴边的词语,但在实施时又会怎样做呢?这里列举一节课中的一个场景:上课前,教师请学生讨论,这节课你们要怎样分工?各小组热烈地讨论,最后确定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有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等等。可一到上课时,很多小组都只有一位同学唱主角,领材料的是他,做实验的是他,汇报的也是他。“只分工不干活”,一个小组成了一个同学的表演场,甚至有的同学成了科学课的看客。所以要明确学习活动的具体分工和合作,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4.要指导“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记录方法

对于简单的记录表当然不必指导,但“分层探究活动单” 的记录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因为它是几个活动的整合,尤其是刚刚开始进行“分层探究·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还不适应记录这么一大张表格。当然,等习惯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以后,学生对于“分层探究活动单”的记录就驾轻就熟,不用再花时间指导了。

5.要明确小组合作的评价办法

合作评价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指在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相互评价。分层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组内互相评价每一个活动环节,帮助学生规范课堂行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记录先由组员达成共识,然后组长负责记录,用打“★”的形式(优秀3★、良好2★、需努力1★)反映出学生合作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全面发展。二是指一堂课中整个小组的表现,一节课结束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合作探究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二)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活动中

1.指导小组分层探究,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分层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在组间巡视指导,一是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学习水平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以指导和讲解,可以化解难点,使探究和讨论进行下去。教师更要注意指导一些操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小组,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2.了解小组学习活动的进展

教师要及时了解哪一个小组探究能力较强完成较快,引导他们及时整理材料并组织讨论,准备汇报;教师要及时了解哪一个小组探究能力较弱探究进程较慢,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把握好整个探究活动的进程,既不能过于匆忙草草结束,也不能过于拖沓,浪费后面宝贵的交流时间。

(三)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活动后

1.分层探究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分层探究活动单的展示交流应该合作互助。科学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不仅是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环节,如果教师组织指导得好,就能画龙点睛很出彩,很多课的高潮往往出现在这个时段。但也有些课由于很多原因,导致只有个别学生在汇报,没有全体同学的交流,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小组汇报交流时可以采用三段句式:我代表我们组向大家汇报……我们组的同学有什么补充;其他组对我们组的汇报有什么意见。最后教师要小结各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2.汇报交流完后,引导学生修改分层探究活动单

分层探究活动单的修正完善应该适时自主。展示交流分层探究活动单之后,还需要学生对原先的认识发现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他们错误的前概念得以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如果边交流边修正,虽然学生的答案都正确了,但却是机械的抄袭,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实效不大,科学素养也没有真正得到提升。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交流完之后,统一放手让孩子们再做一次实验,独立修正和完善自己原有的学习活动单。

三、“分层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能按照分层探究活动单上的任务一步一步兴趣盎然地自主学习,自主汇报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相应地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分层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还需要教师去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等习惯需要训练;分层探究活动单需要积累和完善;课堂中教师的老方法要改进;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改进;最后让组长评价组员的表现这一点,感觉不够深入,让学生评价学生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怎样评价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思考的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去重视,去改进。

当然,“分层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模式还在尝试阶段,学生分层探究有效合作的学习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培养。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快速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阳关大道,让小班化的科学课堂更高效!

运用科学方法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革新理念, 打破被动, 力争主动, 打造高效

主动的含义是不受任何外力推动而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 是其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表现, 也是教师调动的结果。那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如下:

(一) 创设娱乐情境, 引起学习兴趣, 激发认知活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 能使认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 心里想做的时候。”当然, 在创设情境的方式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结合自身特长进行灵活的设计, 创设情境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小品、漫画、故事、名言警句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度。

(二)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凝聚合力, 发展个体才华

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良性竞争,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其竞争力。在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回答时, 学生积极参与, 你追我赶, 他们都希望自己所处的组能在竞争中取胜。利用竞争机制,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 促使学生顽强拼搏, 学生在竞争中看到自己及所在组的成绩实力, 又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便不同层次、不同组的学生都能得到回答和锻炼, 从而促进小组竞争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一提出,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评价, 从而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对于小组的评价应该从不同的侧面去多鼓励, 通过小组之间扬长避短地比较去激励他们, 以便使小组的竞争机制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面向全体学生, 增强学习信心, 促进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 等待我们去唤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正是这样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潜在的才能并帮助孩子们加以发展。在新课程条件下, 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是时髦的理念, 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所谓高效的课堂, 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在课堂教学中, 从教学问题的设计到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基本的概念、简单的问题尽量找一些后进生去回答, 并激励其继续努力,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对于一些深入的、复杂的问题尽量去引导接受较快的学生去回答,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都能得到学习和发展,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结合标准, 深挖教材, 明确任务, 引领探索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 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要清楚所学内容。如何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呢?

(一) 解读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任务

将课时学习目标, 采取适当方式明白地告诉学生,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学习目标的认定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而且应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还应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和最后要达到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提出层次目标。不同的学生分别达到不同的层次。这样, 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力争上游。

(二) 出示导学提纲, 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预习提纲学生朗读书本相关内容, 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并对相应基础概念、原理进行初步识记, 进行自主学习。

1. 出示提纲, 导学引路, 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导入新课后, 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 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导学提纲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阶梯性、层次性, 做到循序渐进, 以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探索时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2) 要富有启发性提示; (3) 要有适度的开放性。

案例一: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 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 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小宇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

B.小琪同学猜想CuCl2溶液呈酸性并测定

C.小寒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

D.小梁同学认为试剂变质, 更换后再实验

这样设计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开放性, 对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有裨益。

2. 解读图片, 引领探索, 变疑难为简易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导学提纲, 进行自学探索, 通过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疑惑, 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简要地写出来。

案例二:右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 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 。

通过以上问题设计, 使课堂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从而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8

一、运用“任务驱动”,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任务”, 让学生根据这个“任务”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 笔者在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的“图文混排”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事先做好的精美的电子小报作品, 然后提出“任务”, 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电子作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将会遇到如图片处理、艺术字的设置、文本框的修饰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独立思考, 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以互相讨论。于是, 整个课堂便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获取知识) →知识重组→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引导者和鼓励者。这样的教学, 学生学得快, 记得牢, 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相同时间内的知识量。

二、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 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放弃从概念入手, 平铺直叙的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说一说”、“做一做”、“论一论”、“评一评”等形式, 把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例如, 笔者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这节课时, 如果只是照着课本给学生讲“什么是信息”, “信息有什么特点”等,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可能讲了半天, 学生还是不理解, 最多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书本上的几个定义而已;如果我们能改变一种方式,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以及身边的信息, 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通过上网搜索或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 接下来再让学生“论一论”,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 归纳出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最后让学生“评一评”, 对其他同学的结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就能使整个过程都由学生主动参与,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目前, 普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统一的教学, 导致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笔者所教几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在50个以上, 有来自县城的, 也有来自偏远山区的, 有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电脑, 有的学生初中甚至是高中才开始接触电脑。同一个班的学生, 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因此, 在备课、上课、评价、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 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 千方百计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比如, 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部分时, 有一个练习题是编写代码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不同要求,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自己编写程序代码并运行程序;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笔者编写出部分语句, 让部分语句空缺, 要求学生读懂代码后, 把空缺部分的语句补充完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笔者编写出大部分语句, 只空出个别关键的变量或是运算符, 要求学生读懂代码后, 把空缺的变量或是运算符补充完整。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时,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 求知欲异常强烈, 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兴趣往往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某个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他的一种需要, 那么他肯定就会对学习信息技术有兴趣。相反, 如果某个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他的需要或者说学习信息技术对他没有用处, 那他肯定没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因此,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需要感和紧迫感。另外, 教师还要有目的的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 尝到学好信息技术的“甜头”,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 并推选出好的作品在班级内或校内进行展示, 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也可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举行诸如“电脑画图比赛”、“汉字录入比赛”、“电子板报制作比赛”等竞赛活动, 对涌现出来的优胜者, 授予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了, 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 “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 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 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激发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 教师提出问题后, 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很快举手回答, 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 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 待有相当多的学生举手后, 再根据情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那么他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 如果用教师的讲述代替学生的思考,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传授”甚至是“灌输”给学生, 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即便学到了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很快就会淡忘。

六、适时“留白”, 构建和维持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 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 并非空而无物, 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 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教学也需留白。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不符合教学规律, “满堂问”这种所谓的“启发式”教学, 看似热闹, 实际上学生所得也是有限的。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动静搭配, 疏密调节, 适时留白。其实, 学生许多智慧的火花都是在“教学留白”中, 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学习者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师,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适当地给学生留白, 让学生积极思考, 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9

科学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实验法、观察法、模型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分类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等。为了突出科学方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把各种科学方法运用到具体科学教学中,应该以实践为落脚点,以学生为切入点。

一、教材分析

湿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影响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属于天气现象。其中湿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对此比较陌生,而且概念繁多———涉及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湿度、相对湿度等,对于初中生来说真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需要通过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湿度的相关概念。在学习了相对湿度等概念之后,再学习降水,就比较符合逻辑,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物理规律。但是降水的形成条件以及过程还是比较难,尤其是凝结核的概念,又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

二、教学思路建构与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湿度与健康(问题情境)—湿度(观察法)—相对湿度等(模型法)—干湿球温度计制作(实验)—测量相对湿度(实验法)—降水条件(归纳法)—降水模拟(模拟实验法)—人工降水(原理运用)。

从教学思路中可以看出,本节课运用了实验法、模型法、归纳法、观察法等多种科学方法。尤其是饱和湿度、相对湿度,通过模型来揭示其特征和本质,这里的模型借助Power Point技术,直观反映本质的思想模型,使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相对湿度等直观化,有助于理解概念。

对于降水条件的归纳,也比较抽象,需要借助模拟实验的手段来突破,通过一边观察实验一边分析,逐步建立降水形成的一般模型: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

学生初学湿度和降水这样难度大的内容时,需要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处理湿度概念的时候,尽量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后再逐个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观察构建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湿度,一开始就播放湿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报道——黑龙江电视台《湿度和身体健康》。

学生通过电视视频感悟到,湿度不仅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因素,而且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湿度呢?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和思考(如图1)。

(1)表面皿底部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2)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哪一杯上方空气中水汽多?为什么?(3)如果水汽不断增多,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与讨论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互助,形成如下观点。

(1)热水杯表面皿底部发现很多的水珠,而冷水杯上的表面皿底部则没有发现水珠。因为热水杯上方水汽多、温度高,遇冷凝结,而冷水杯上方水汽少、温度低,不会凝结。

(2)热水烧杯上方的水汽比冷水烧杯上方的水汽多。因为热水蒸发得多也蒸发得快,在外界气温和气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时间里(约3分钟),热水杯上方的表面皿下方有许多细小的水滴,而冷水杯上方的表面皿则是干燥的。

本实验也说明了温度越高,空气中水汽也越多。

(3)冷水杯水汽不断增多的话,也会出现水珠,热水杯水汽增多,水汽凝结更加厉害。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和互助,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引出新概念———湿度。从问题(2)可知,不同空气中水汽的多少是不一样的,我们把空气中水汽的多少称之为湿度。这样,学生同样可以推出:在地面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大。

教师继续引导:从热水杯出现水珠的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杯子里面水汽还能容纳吗?学生很自然予以否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出“饱和湿度”———把这个不能再容纳水汽的现象称之为水汽的饱和现象。这个湿度可称之为“饱和湿度”,那么另外一个称之为不饱和现象,把空气中水汽实际的含量,科学家称之为“绝对湿度”。当然,绝对湿度可以不可以是饱和的?学生自然认为是可以的。

【设计评价】通过实验观察,既呈现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科学问题,融合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两个实验的比较中,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比较,并能初步尝试寻找各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定性观察,建立湿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推出“饱和湿度”“绝对湿度”等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进行观察—做出判断—进行推理这一思维方法。

(二)设计模型化难为易探究本质

教师启发:热水杯空气中水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会出现凝结现象,而冷水杯空气中水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水汽不会凝结,那么,它离饱和湿度还有多大的程度呢?

我们通过案例和模型来进行分析(如图2),帮助建立相对湿度的概念。例如,10℃时,某草坪上空1 m3的空气中实际含水汽的量为5g,而1 m3空气中最多能容纳水汽量为10g。这样,这1m3空气离饱和的程度有多大?(这里的数据做了近似处理,便于运算)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数据,有的认为是5g,有的认为50%。

启发:由于空气很多,去称量多少水汽质量会很困难,用百分比会比较方便。这个50%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的比值。我们就把这个值叫作相对湿度。它是由两个物理量共同组成,能反映绝对湿度和饱和湿度的关系,有利于判断水汽凝结的情况。

例如,10℃时,某草坪上空1 m3的空气中实际含水汽的量为5g,水汽能凝结吗?学生会认为不能判断,还需要知道10℃时的饱和湿度。所以,绝对湿度还不能预测水汽是否凝结,而饱和湿度只能说明该温度下水汽能凝结成云,难以看出天气的变化。相对湿度就能把这两个数据合为一体,能较好地预测水汽是否凝结,预测天气怎么变化。

教师进一步提出:该草坪上水汽如果再增加2g,那又是多少?再增加到多少克才会达到饱和呢?若不断增加水汽呢?在模型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计算出增加2g相对湿度为70%,增加5g就是100%了,水汽要达到饱和了,如果继续增加水汽,那就会凝结出现水珠。

教师在此实例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相对湿度可以作为水汽是否凝结的一个条件。

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和干湿程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然后得出: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接近饱和,就越容易发生凝结。

空气的干湿程度与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量接近饱和的程度有关,而和空气中含有水汽的绝对量却无直接关系。例如,20℃空气中的湿度为17g/m3时,已达到饱和,感到很闷,即将下雨。但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气温30℃,人们并不感到潮湿,因为此时离水汽饱和气压还很远,物体中的水分还能够继续蒸发。而在较冷的秋天,大约15℃,人们却会感到潮湿,因为这时的水汽压已经达到饱和,水分不但不能蒸发,而且还要凝结成水。

【设计评价】相对湿度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上建立起相应的科学模型,从而使相对湿度的概念能被学生所接受。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复杂的问题做简单化处理,摒弃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化处理,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模型。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

在建立科学模型时,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科学问题,往往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比如,这里我们就采取一个简单的图形,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绝对湿度和饱和湿度。

(三)动手操作学以致用理解原理

设疑: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相对湿度达到100%?学生不假思索地提出许多现象:出现云雾降水,墙壁瓷砖上出现水珠,家里卫生间里镜子上出现水珠……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供新的问题情境:这是2015年11月26日杭州气象台预报的相对湿度预报图(见图3),请根据相对湿度来预报天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再做回答:今天天气以阴为主,在早晨和傍晚有雨,深夜将会晴。

教师设疑过渡:那么,我们能否测出相对湿度的大小呢?出示湿度测量工具———常用干湿球湿度计(如图4)。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小任务:(1)干湿球湿度计结构;(2)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3)怎么读数?怎么查表?(4)制作干湿球湿度计。

教师提供两支温度计、纱布、细线、小烧杯、铁架台、水以及相对湿度表。学生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实验进行观察与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实验。学生利用器材制作干湿球湿度计,并测一测教室内的相对湿度的值。经过实验后,学生可以测得数据(见表1)。

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与反思:实验中难免出现误差,甚至会出错。请学生分析各组获得的数据。思考:为什么干球温度计的读数也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

根据教材表2-5相对湿度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同气温下,干湿差越大,湿度越小;相同干湿差下,气温越高,湿度越大。对于测得的数据,学生分析后也找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温度计本身的原因;因为不同的小组所处的位置所影响;因为读数中出现错误……

【设计评价】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干湿球湿度计,测量教室里的相对湿度,并讨论测量的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锻炼学生沉着操作、冷静思考的心智。

教学中,特别注意到对获得实验数据的分析,寻找不同小组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从学生最熟悉的事实引出,容易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考并理解湿度的概念。

(四)模拟实验总结规律实践提升

在学习了湿度及测量湿度等一系列知识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云、雾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会归纳出成云降水的条件是“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高空中气温降低”。可是对于空气中“有较多的凝结核”这一条件,学生是想不到的,或者说难以想到的。教师可以做这样的问题设计:秋天早晨往往会有露水,这些露水都挂在哪里?学生立即想到在小草的尖端看到露水。

教师继续演示降水模拟———取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在其左半面(下表面)撒上一些灰尘,再用双手平举着(稍微倾斜),在玻璃板下方距离50厘米左右的地方,放一个电熨斗释放大量的热的水蒸气。

让学生进行观察“降水的形成过程”实验。学生会观察到:热的水蒸气上升—凝结成“白汽”—聚成“云”—聚成大“水滴”—降“雨”。学生观察后初步建立降水形成的过程:潮湿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教师需要指出,这样的降水过程,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地理条件,其机理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知识性的内容,我们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降水、降水量。重要的是让学生做一做:用矿泉水瓶制作出一个直接读数的雨量筒、雨量杯,组织学生交流,找到自己制作的不足之处。

【设计评价】在探究降水的过程中,水汽上升、凝结成云等问题单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我们设计一个模拟降水过程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观察,这里把降水的主要条件以及降水的过程,通过“玻璃板、蒸汽、灰尘”等物质来模拟降水,学生观察方便。

本块知识教学中,对于降水的条件的归纳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尤其是“灰尘”作为“凝结核”,学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雨露、雾霾等现象予以引导。

(五)应用规律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本节新课知识学习之后,将教材设计的练习给学生进行演练,指导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学以致用”———人工降雨方法。例如,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召开,开幕式当天,若预报有雨,能否利用降水形成的过程来思考提前降水,使当天天气变晴?提供给学生阅读材料和科学视频,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

四、实践感悟

课堂教学三个问题:一是你带领学生学什么;二是如何组织学生学习;三是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可以化解为: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利用。

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以上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科学教学的一般特征:以学生观察与实验为基本方法,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降水和湿度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现实问题情境,逐步探究湿度和降水的科学本质,每一个点的探究都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学生在科学方法的选择上,重在引导与体验,教师不宜喧宾夺主,而是应该在启发的基础上,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设计、进行实验,在实践中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使其会积极考虑科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飞.渗透物理方法教育的“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16(6):27-30.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10

一、掌握实验材料的选择方法

在做还原糖鉴定实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例题:

以下材料哪种适于做原糖鉴定实验,并说明原因。

甘蔗、药用葡萄糖液、西瓜、苹果、梨。

引导学生分析:能否用甘蔗呢? 不能,因为其实验目的是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甘蔗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是非还原糖。能否用药用葡萄糖呢? 不能,药用葡萄糖不一定来源于生物组织。能否用西瓜呢? 不能,因为实验原理是利用颜色反应, 西瓜的红色会影响实验中的颜色反应。最后只能选苹果、梨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以上分析,要求学生归纳实验选材时要考虑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材料的来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实验材料。

及时训练: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时,应如何选材呢? 学生归纳出:富含蛋白质、没有颜色、材料来源广的生物组织,如大豆、鸡蛋等。

二、把握研磨实验材料的时机

在还原糖鉴定、蛋白质鉴定、酶的高效性、色素的提取等实验中,让学生归纳什么时候需要研磨(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时),一般可加入什么物质促进研磨? (加Si O2)

三、认真归纳实验步骤

在做“酶的高效性”实验时,先举例作为铺垫: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可以知道,若要比较甲、乙两人谁的力大,应怎样比? 为了公平应让他们在同时、同地、身体状况相同的条件下举同一个重物。由此可知,此实验除甲乙两人不同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在做实验时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必须相同。教师引出新概念:单一变量原则。

(一 )及时训练 :通过 “酶的高效性 ”实验 ,训练学生科学的实验能力

1.若 要比较H2O2酶和Fe Cl3的催化效率,需要做几组实验?(2组 )

2.各组实验不同的是什么 ? (一组加H2O2酶,一组加Fe Cl3)

3.其他条件呢 ? (都相同 )

4.要 比较它们的催化效率 , 必须观察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情况,那么是让两种催化剂催化同一反应还是不同反应?(同一反应 )

(二 )在训练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过程

1.取2支 试管加入H2O2对量有什么要求? (等量)

2.其 中 1支 加入 H2O2酶,另一支加入Fe Cl3, 对 量有什么要求? (等量)

3.观察内容 :如何测定某化学反应的快慢呢 ? (原料减少速度或产物的增加速度),而根据本实验的原理只能观察O2的产生速度。具体内容是气泡产生的多少或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4.若 观察结果是一组气泡多 ,一组气泡少 ,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一组催化剂催化效率高,一组催化剂催化效率低)

5.到底H2O2酶和Fe Cl3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呢? (不知道,因为哪一组放入的是H2O2酶,哪一组放入的是Fe Cl3, 已弄不清楚)

6.引 导学生归纳 :为了避免造成混乱 ,应如何做 ? (编号 )

(三 )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 , 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实验的基本步骤

1取材(相同);2分组(等量)、编号;3加入相同的(等量);4加入不同的(等量);5其他条件(相同);6观察(写内容方法)。

这样就有了做实验的整体思路, 然后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材料,自己尝试书写酶的高效性和酶的专一性实验步骤,然后和书上的实验过程相对照,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书写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学会灵活应用。

四、为什么要设置对照实验,什么是实验组,什么是对照组

通过前面的例子可知,不能只说甲的力气大,只能说甲比乙力气大,通俗地说就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做实验也是一样,在比较的前提下得出正确结论,这在生物学上叫对照。

(一 )若要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哪一组是实验组 ? (有酶 )哪一组是对照组? (加入Fe Cl3的一组)目的是什么? (比较两者的区别)

(二 )若要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哪一组是实验组 ? (淀粉、淀粉酶)哪一组是对照组? (蔗糖、淀粉酶)目的是什么? (比较淀粉和蔗糖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结果是否相同)

(三 )若要证明马铃薯块茎中是否含有H2O2酶。已知H2O2酶能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的[O]能使溶于水的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氧化生成橙红色沉淀。

材料:蒸馏水、H2O2溶液、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溶液、马铃薯块茎提取液、煮熟的马铃薯块茎提取液、试管、滴管等。

摇摇根据实验原理和目的可知实验思路是:

实验组应如何做? 根据前面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如图1)。

结果:有橙红色沉淀

结果:无橙红色沉淀

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一定是马铃薯块茎中的H2O2酶分解H2O2后使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溶液产生了橙红色沉淀吗? 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质疑。

质疑1:可能是H2O2直接与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用什么实验排除这个质疑呢? 引导学生归纳(如图2)。

质疑2:可能是马铃薯直接与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用什么实验排除这个质疑呢? 引导学生归纳(如图3)。

质疑3:可能是马铃薯中除酶以外的其他物质使H2O2分解,产生的[O]与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用什么实验排除这个质疑呢? 引导学生归纳(如图4):

结果:无橙红色沉淀

后三个实验为什么要用蒸馏水代替其他溶液呢? (为了和第一个实验等量)

只有做了如图2、图3、图4的实验后才能证明实验的结果不是H2O2和马铃薯的直接作用, 而是马铃薯中的H2O2酶的作用,从而证明此结论成立。因此图1、图2、图3也叫对照实验,其目的是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在做“酶的高效性”实验中,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各注入2m L过氧化氢溶液,向1号试管加入H2O2酶2m L向2号试管加入Fe Cl30.5m L,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 若此实验的结果为1号试管产生大量的气泡,2号试管产生少量气泡,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吗?

经过学生分析: 此结果可能是由于Fe Cl3和H2O2酶的量不等造成的。因此, 在做对照实验时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以排除因其他条件不同对实验结果而造成的干扰。

六、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除变量外其他条件不仅相同还应适宜

在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时,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号试管加入2m L淀粉溶液2号试管加入2m L蔗糖溶液,然后往2只试管中各加入2m L淀粉酶溶液。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呢?

引导学生分析:尽管实验变量是单一的,但两支试管都没有还原糖的产生。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虽然温度相同,但温度不适宜影响酶促反应,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说明除变量外其他条件不仅要相同, 而且要适宜, 若不适宜就会干扰实验结果。

七、分析某种实验能证明什么

(一 )在做向光性实验时 ,若要证明向光性与单侧光有关 ,学生根据过去的经验(已知是有无单侧光)设计两组实验(如图5):

反之,若给这样两组实验,如何归纳出此实验说明什么呢?

学生经过分析归纳出:向光性是现象,单侧光是变量,只要把现象与变量用“有关”或“无关”连起来,就能说明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二 )如图6的实验能说明什么呢 ? 引导学生归纳 :现象是什么? (有无顶端优势)变量是什么? (在无顶芽)从而得出结论:顶端优势与顶芽有关。

(三 )图7的实验能说明什么呢 ? 引导学生归纳 :现象是什么? (根向地性)变量是什么? (幼苗的放置位置)从而得出结论:根的向地性与植物的放置位置无关。

(四 )学了顶端优势的3个实验后 ,即1有顶芽→有顶端优势;2无顶芽→无顶端优势;3切去顶芽又涂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有顶端优势。

说明顶芽的效果和生长素的效果是一样的→顶端优势是由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引起的。

又如1授粉→有子果实;2不授粉→果实脱落;3不授粉但在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无子果实。

说明对果实的发育来说,授粉(有种子)的效果和生长素类似物的效果一样, 从而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是由于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引起的。

反之, 若要证明公鸡的第二性征是由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引起的,应设计几组实验呢?

引导学生归纳:1有睾丸→有第二性征;2切去睾丸→第二性征消失;3切去睾丸后再口服睾酮→又出现第二性征。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11

[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效果达到50%以上的学习,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使学生的学习在小组团队中进行,再通过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让团队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及课后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学习小组小组分工高效运作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1

班级学习小组又名合作学习小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顺应了新课程发展的需求,成为课堂教学和课后管理的主流。

一、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理论依托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后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右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是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的内容。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1.分组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各学习小组——可以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激励、互相评价。这样,变孤立的学习为合作的学习,既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弘扬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运用这种方法,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理论上优生3人,差生2人,中等生3人。首先由教师选定8个学习主动性强,责任心强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愿担任组长,然后由8个组长聘任组员,每组每次只允许聘任1人,依次循环下去,最终保证小组成员自愿且综合能力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组长在聘任的人员中要选择一名监督员和一名纪律员。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小组分工。在成立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组长,负责制订计划,组织本组学习活动和具体分工,定期召开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监督员负责辅助组长完成小组任务分工,并检查监督任务完成情况,整理和记录小组讨论成果。纪律员负责维护课堂纪律和维持讨论过程秩序。在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对学生的个性分析指定任务分工,随着小组合作活动逐渐开展,任务分工可变换轮流,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都有机会为小组活动出谋划策。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高效运作

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将小组学习更多地引进课堂,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全景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1.制定小组汇报制度。由于小组活动多在课余时间,所以要定期对小组活动进行汇报和展示,从而抓住机会,引导小组间竞争。每周利用一次课堂和一次自习时间,分别由一个小组进行近期本组活动汇报,要求用PPT展示每次活动的时间,讨论内容,讨论过程照片,小组学生表现及收获;另一小组则利用10分钟时间进行某学科习题或方法的讲解。小组汇报情况可由学习委员进行1-5分的评分,该分将计入小组积分。

2.制定小组成员学分制。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 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的管理工作。在新课改后,为了缓解高考的压力,高中课改也引进了学分制,这是对学生平时能力的一种评价制度,在学习小组中同样可以采用。监督员在小组活动中除了对小组同学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外,还负责小组同学的学分考核和登记。具体细则如下:(1)担任小组负责人可计1分;(2)顺利开展小组讨论会计1分,完成突出,小组同学评价高再计1分;(3)参加每次小组讨论会,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计1分;(4)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及汇报计2分,表现突出再计1分。

3.开展制定小组拓展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如餐饮、素质拓展竞赛、阅读比赛、朗诵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各组互相帮助,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中,设定评分制度,对8个小组进行1-5分的评分,该分计入小组积分。由于小组学生间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而现今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也不只局限在学习能力上,所以在各类活动中,可以培养和展示学生不同的能力,展现各自不同的一面,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小组凝聚力。

4.制定奖励机制。鉴于学情分析,对学生应更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多给予表扬,用象征性的积分对讨论好、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借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奖励机制分为小组评选和个人评选两条线,根据以上小组积分,由学习委员进行记录及统计,学期结束评选出2个优秀小组进行全班奖励,并请优秀小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和经验介绍,积分较低的2个小组惩罚形式为小组表演,形式自定。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激励小组间的竞争,惩罚的方式也可以继续把小组学生团结在一起,在欢声笑语中总结过去的不足,为下学年的进步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效果及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过对三个班学生两年的学习小组的建立,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行为习惯、纪律、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增强,教师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习题检测都收获很满意的结果。

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和管理,有一定收获,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不科学。由于是采用了小组聘任制召集组员,必然就会出现学生间的人情问题,使一些关系紧密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个别有个性的学生在小组中就会出现受孤立的情况。(2)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地方。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但对于教师而言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进步,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 篇12

一、团结协作, 共创佳绩

竞赛辅导工作看似各位指导老师个人的工作, 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辅导过程,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 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综合学科, 涉及的知识面广, 竞赛内容拓展到某些较深的专业知识。另外, 由于目前市面上有关竞赛辅导的参考书数不胜数, 加上网上资源, 一个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精力来整合辅导资料。只有通过备课组老师共同研究,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各位老师分时段、分学科知识模块对各类资料进行筛选、整合, 然后大家把整编的资料上传到学校FTP服务器中, 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竞赛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 在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哪些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 还要教给学生什么的基础上, 再将精选的资料再一次整编。这样方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精讲精练, 以提高科学竞赛辅导的效率。其次, 由于来自各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水平、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 竞赛辅导过程中学生也经常会遇到难题而无从着手或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气馁等情况。各班主任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多鼓励、多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竞赛辅导要求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科学这门功课上, 所以学科教学的平衡需要搭班老师的理解, 不能“抢”时间。只有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理解与支持, 形成一股合力, 才能保证学生竞赛出佳绩, 各科成绩又能均衡发展。

二、培优辅导的主战场———课堂

真正要在科学竞赛中出佳绩, 并非靠每周几次的竞赛辅导课, 而是我们的平时课堂。在平时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广度上, 教师要能注意到“水到渠成”式的拓展, 让学生自然跨过课堂到竞赛这一步。

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前准备上下工夫, 把每次课后反思纳入备课行为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一是基本不用“照本宣科”的材料选择方式, 而更多的是选择真实可信、学科前沿、具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开展教学。如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嫦娥一号”涉及的有关物理、地理、天文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 我市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等等。二是设计的教案不再是以教为中心, 而是以学为中心, 也就是说在备课中更多体现的是如何学, 而不是如何教, 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在课堂上坚持做到以下五个“不”, 即一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 教师不教,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吸纳;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教师不教, 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交流;三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 教师不教, 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四是学生自己能做的, 教师不做, 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发现;五是学生自己能说的, 教师不说, 让学生去相互交流、自主表达。这样, 几乎在每节课上, 学习新课内容的同时, 都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适时适量地对新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作些合理的拓展, 学生学得也比较有挑战性。比如, 在学习“运动和力”时, 定性地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和失重的含义;在研究“机械运动”时, 拓展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

三、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确定“如何教”

组织初中生科学竞赛辅导的目的是让那些学有余力、而且喜欢科学学科的学生能更多一点学习《科学》知识, 对将来后续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帮助。实施新课程后, 浙江省的初中生科学竞赛并非考查知识的深奥、烦琐的计算, 而是如何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各辅导老师首先必须要对近几年的试题进行仔细研究, 并在备课会上交流心得, 明确科学竞赛“考什么、怎么考”, 更要注重研究竞赛考查学生哪些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怎样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其次是“如何教”。老师在辅导时, 不能“以题论题”, 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更要注重“这道题还能考什么?还可以怎样考?”这样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深刻灵活,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精神上得到充实。

四、重视学生审题、解题、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提高竞赛成绩的基础, 多数失分不是因为知识问题而是审题出了问题。平时指导学生解题时, 我特别强调四个字:“读懂题目”。使学生明白每一道题目都是有“题眼”的, 就是要求学生注意对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 审题要对关键词进行圈、点、批、注, 排除干扰信息, 筛选有效数据, 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解题能力是关键, 一是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例如, 在分析物理综合题时, 强调“一态一图一方程”的解题思想;解化学题时, 如何充分地利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生物实验探究题, 如何利用“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去分析解答问题等。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在解题时如何利用“比较”分析法, 如何用“平衡”的观点分析种种科学现象和问题。比如第五届复赛第30题第⑴小题, 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指导学生知道这时的电阻R是处于电流产热和对外散热“平衡”的状态, 建立方程, 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科综合、猜想、假设等思维能力是提高成绩的保障。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题给信息进行迁移、加工、重组、分析、处理、综合, 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洞察力及推理能力, 从而达到准确解题的目的。如学生解答第十一届复赛第24题, 只要联想到第七届复赛第9题, 就不会感到很困难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般说来, 参加竞赛辅导的同学, 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要高于其他学生。而他们的知识掌握差异更大, 面临的任务更重, 只依靠教师的课内辅导, 不但效率有限, 而且也很难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 更何况现在竞赛命题的方向是要考出学生的能力水平。比如第十届复赛第20题, 给出“关于硫化氢的部分文献资料”,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实验问题。没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 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可见,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尤显重要。书本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是开放的, 对于优秀的学生, 只要已完全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允许并可鼓励他自学深度更大的知识。

组织竞赛辅导的真正目的, 应该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因此, 竞赛辅导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不怕困难, 勇于挑战的精神, 养成持之以恒, 不断探索, 意志顽强, 沉着冷静, 不骄不躁, 能在逆境中前进, 从失败中找成功的良好品格。同时注意与学生的密切联系, 加强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 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竞争意识。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合作中竞争的科学品质, 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

上一篇:老舍小说下一篇:蒸汽锅炉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