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方法管理(共12篇)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1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战略性作用。然而, 由于施工企业灰色性和复杂性特点, 在施工企业建立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尚处于探索阶段, 现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指标,责任制,控制系统
将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运用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 在我国目前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但已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现就实行施工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简要的阐述。
1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整个施工生产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 只要一个关键人、一个要害部位失误, 就有可能打乱正常生产秩序, 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而且也给员工思想情绪带来深刻消极影响, 而这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得到恢复。因此, 必须牢固树立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不仅是教育问题, 还必须把它体现在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上。
在制定承包目标时, 一定要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 并在实施承包方案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 在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时, 要始终把解决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可以说, 安全是在不断解决施工生产矛盾中实现的。在发生矛盾时, 如果危及生产安全, 一定要服从安全, 把保证安全放在首位, 决不能为图效率而蛮干乱干。在进行决策时, 要瞻前顾后, 对威胁施工安全的隐患必须果断决策, 采取措施给予解决。
2 明确安全管理的任务
施工安全管理的任务是:对施工管理系统进行监督, 鉴定系统的可行性, 揭示事故隐患;鉴定和评估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制定安全目标, 设计和选用安全技术措施方案;进行目标管理, 组织实现安全技术措施, 进行安全控制;研究改进控制事故和事故损失的方法、措施, 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装置;对潜在危险源进行预测;研究、实施对施工区域的安全防护。
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系统, 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是由工程项目管理、总师、安全质量、企业发展、财务、人事及经营等多个部门系统组成, 这些系统围绕着施工生产、产品水平, 结合成为一个巨大而联系紧密的联动机, 施工作业的场所和设备、人员分布在各个施工项目所在地。为满足业主对施工产品的千差万别的要求, 要组织运行各种技术方案, 涉及到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 例如:在既有线施工不仅要得到可行性的施工方案, 还得联系相关设备部门对该项目施工的配合。因此不仅由于生产条件不断变化办理的业务的种类繁多, 而且受内外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个复杂的企业大系统中, 根据施工生产的职能和管理职能又进而组织各个子系统, 这些系统在围绕正常的施工生产完成各自的职能时也都包含着保障安全的任务。从专业化的安全管理来说, 为了控制事故的发生必然要跨若干个子系统, 进行控制, 才能保障, 并把它们放到一个安全系统中, 全面考虑, 因此, 必须建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体系根据控制事故的功能, 由三个控制系统构成:运行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保证系统, 见安全管理系统模式图 (图1) 。
建立安全管理系统必须实现它的功能, 否则这个系统只是一个空架子。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是从施工生产中获得关于安全信息, 经过系统的动态加工 (分析、研究、调整、协调、制定方案、措施并组织实施) , 消除事故隐患, 达到施工安全的目标实现的。
从全方位控制来看, 当前以二级公司为主体构成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施工生产的绝大多数作业是在二级公司内完成的, 二级公司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图2) 。
运行控制系统:各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子公司所组成;监督控制系统:各级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检查、网络化管理所实现;保证系统:由技术系统、设备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后勤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外联防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项目部、分公司、子公司等单位都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和特点组成安全管理系统。
3.2 分层次、分系统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二级公司安全管理系统构成后, 就要根据管理的任务、要求, 分层次, 分系统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在现代管理中, 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 对系统中的一个或数个过程、一个或数个序列事件施加某种影响的行动。
控制实质上也可理解成是一种决策。在管理工作中, 事物发展有时会偏离预定目标, 出现一些意料之外情况。这就是管理工作中的“失控”。这时决策者就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作出判断, 采取研究措施, 并立即将措施施加于系统, 使目标向预定目标发展。
施工安全控制是一种自行组织的适应控制。施工项目的工作条件, 包含内外环境, 经常发生不确定性变化, 使正常的作业计划和作业程序发生变化。为适应工作条件的变化, 将按不同的情况, 根据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决定是坚持还是修正既定的计划、程序及与此相关的劳动组织等, 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以达既定的安全目标。
分散控制有它一定的可取之处。由于分工局部, 便于很快作出决策, 提高控制效果;由于分散控制, 一旦个别控制失效, 不致引起大系统的停顿;便于系统的管理和技术设备更新。但分散控制难免产生各控制层次和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 以及存在信息延迟与受干扰的缺点。为弥补这些特点,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方法之一是强化纵向 (垂直) 管理的安全监督系统, 以中铁系统为例见 (图3) 。
在安全管理系统中, 有四个方面的控制内容:施工作业过程控制;设备质量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内外联防控制。
由二级公司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控制内容可见, 为保证安全, 需要控制的内容 (或叫要控制的变量) 是很多的。对这些内容的控制要从单个变量的控制说起。
单个内容 (变量) 控制的基本数学模式:见图4在t时刻被控制变量Xt, 按某种标准该变量所应当发生的量为Φt, 在晚一个K时间执行的控制动作为Yt+k
即Y为 (X-Φ) 的函数, 采取什么控制动作由X与Φ的差值来决定。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函数 (采取什么具体动作) ,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控制器或检测器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某种装置, 在系统控制中, 一切控制要以此为基本模式。
施工安全控制系统是能改变自己的操作以达到可能的最佳操作状态的自我适应控制系统。它必须有四种有机结合的功能:识别、判定、决策、调整。为适应多变量的综合性控制, 每个安全控制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控制:基础控制、协调控制、决策控制。
各层次控制的职能以二级公司为例 (见图5) 。
基础控制:违章违纪控制、标准化作业控制、设备质量控制、人员素质控制。
协调控制:组织实施上级有关安全的决策和措施, 监督和评价基础控制的可靠性, 围绕安全目标组织并协调各系统、部门、班组的全面质量管理, 进行安全课题攻关的PDCA循环。
决策控制:考察和评价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查清事故原因并作处理决策, 为保障安全, 对改进完善作业程序标准、规章制度、分配政策、资金使用和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等做决策研究, 重点考核各级第一管理者。
二级公司应充分重视监督部门、信息网络在安全控制中的作用。公司设安全委员会、安全质量部, 分 (子) 分公司、项目部设安全室, 班组设安全员。另外企业在主要危险控制的项目聘请了多名安全信息员, 可以直接向公司安质部、安委会直至总经理反映安全情况, 提出安全建议, 形成一通到底的安全信息网络。
3.3 落实逐级安全责任制
要发挥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 就我国施工企业目前现状看, 需要实行逐级安全责任制, 使安全目标落实到人到岗位上。逐级安全责任制就是系统内各级管理者和各岗位员工都承担着明确的安全责任, 形成全方位的责任制。以二级公司为例:
按图6逐级签订安全承包合同, 把各级的安全目标都纳入工程承包的重要内容, 进行目标管理、按质考绩、按绩考核、按责论处, 严明纪律、奖优罚劣。但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必须重视解决以下问题:
3.3.1 制定科学的安全承包目标
安全承包目标问题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目标不科学或不明确, 就谈不上落实了。关于施工企业的安全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定方法。安全指标首先关系到安全概念的理解, 不同的理解, 标定方法自然不同。通常人们理解安全的概念是: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谓之安全。事实上, 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概念可以叫做理想概念也可叫做静态安全概念。安全是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的风险保持在公众可以承受的水平。至于公众所承受的风险程度的确定, 又由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所在地、所属行业特点所确定。显然, 用“公众可以接受”来衡量安全是不够科学的, 因为, 有时一件情节严重的重大事故即可激起公愤。不过这个标准比理想标准要前进一步, 它起码承认了这样一个现实, 即施工生产中会发生一定数量的事故的。
我国施工企业现行的安全指标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用上亿产值发生事故损失率或年度发生事故频数作指标。这个指标不是按“公众可以接受”, 而是按部定标准, 因而主观因素要更大些。
从管理上讲, 安全是施工作业可靠性的度量, 是一种动态概念。它不能只表现在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数上, 从根本上说应反映在施工作业的标准化程度上, 违反操作规程即为不安全, 不能认为只有出了事故才是不安全。因而各部门各工种都有自己的安全作业指标, 安全指标成为工作中明确的现实目标。作业可靠程度有多种度量, 其中一种是事故率。这是一个算数平均数。计算比较容易, 但把它用在偶然性时间的事故上, 就显出不足。如作业事故率为0.001, 即在1000次作业中有一次造成事故。事实上, 偶然性是件突发不存在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很可能是在这一千次作业中不发生事故, 而在另一个千次作业中却发生多次事故。因此,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应以偶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标志。在制定安全承包目标时应以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依据。
例如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的安全指标可用安全风险系数E
A为局年度每亿产值平均发生的各类重大事故总数;λ为局的年度每亿产值平均重大事故数所占中铁系统平均每局年度亿产值非责任重大故数比重。
E的值越大安全状况越好。E值取决于A和λ, 即要控制E就要控制一切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 向二级公司、分 (子) 公司、项目经理部分解安全承包指标, 就要根据局确定的E值, 按概率运算原理, 分别确定二级公司、分 (子) 公司、项目经理部的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和事故因素的发生概率 (预计发生的相对频数) 。依此构成了安全承包的指标体系。
3.3.2 强化各级第一管理者
各级第一管理者是指总经理、经理直至班组长的各级负责人。他们对于落实安全责任制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所谓“强化”就是重视做到:
(1) 各级第一管理者必须有强烈的安全第一的思想, 在组织运输生产中能自觉地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效率的关系,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安全、抓好安全。
(2) 第一管理者要有“严”“实”的作风,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联系群众, 明下情办事, 成为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中心。
(3) 对第一管理者要纪律严明。从严之路必须从管理者严起, 对在处理事故和严重违章违纪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事故者都应严肃处理。
(4) 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民意测验, 与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对各级第一管理者进行定期考核政绩, 对于不称职的该撤的撤, 该调的调。还可以采取竞选和聘用办法, 把具有高度事业心与责任心, 坚持原则敢抓敢管, 秉公办事的人选上来, 使能者就位。
(5) 强化第一管理者的培训, 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自觉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组织安全生产工作。
3.3.3 突出重点抓关键
在安全管理体系中要控制的内容很多, 因为只要其中有一项内容出问题便可能导致事故。但是, 不同的内容导致事故的概率是不同的, 有的概率高, 有的概率低。对引发重大事故重要度的控制内容就是要突出控制的重点。重点控制抓好了就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各部门人身安全重点控制违章违纪, 卡死触电、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等因工伤亡事故。
在实行安全系统控制中, 还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关键班组:班组长责任心不强, 管理涣散, 班组成员之间闹意见、不团结, 班组人员素质低, 作业组织混乱和联劳协作配合不好等情况的班组。
关键人员:如纪律松弛、违章蛮干人员, 未经专业培训人员, 家庭不和、邻里纠纷、失恋、精神反常、过渡疲劳人员。
关键时间:如夜班3:00~6:00, 白班12:00~15:00, 后半夜和午夜瞌睡, 精神不振。
各部门单位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确认那些是关键环节。各项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通过逐级安全承包责任制, 切实落实人到岗位, 认真实行控制。
3.3.4 加强安全生产的岗位思想工作教育
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3.3.5 严格考核
安全靠管理, 管理靠管理者。因此, 对管理者严格考核是落实安全责任制的关键环节。从总公司、局、二级公司到分 (子) 公司、项目经理部, 主要领导亲自考核、逐级考核、定量考核, 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各级第一管理者。
3.3.6 攻关循环, 消除安全难点
每个安全管理系统 (包括子系统) 在每个时期都应有明确的主攻目标, 采取具体的攻关手段, 进行科学的反馈分析, 一个阶段一次检查考核, 兑现奖惩, 总结评价上次攻关没有解决的问题, 延到下个阶段继续攻关, 不断地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一个阶段一个优化方案, 控制事故诱发因素。目前, 有些单位把一百日定作一个阶段, 其目标是为了争取实现百日安全。从更科学的意义上说, 攻关循环的阶段应以运输生产规律的周期来确定循环的阶段, 而且不同的部门、工种、问题有不同的周期阶段, 不能“一刀切”, 都以百日安全作为安全阶段循环周期。对于那些严重威胁安全的问题, 应集中人力、财力、专人负责, 限期解决, 不能久托不决。
3.3.7 强化安全监督工作
监督是根据预定的安全目标对生产作业的检测和控制, 是安全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控制的方针、方法是根据监督管理的结果来决定的, 可以说没有检测就没有安全控制。
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通常由两个途径进行, 一条是施工生产体系的监督, 即生产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和作业人员相互之间的监督, 一般叫做“他控”、“互控”, 这条途径的监督职责实际已包含在逐级安全管理责任制中。这种监督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亦有不足之处, 由于生产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任务共担、作业相联、利益相关, 因而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 只顾效益而对违章违纪的现象难以严格的控制, 有的甚至对违章违纪听之任之, 出了事故互相串通, 报假情况, 将事故降格或者隐瞒。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监督体系进行监督, 即各级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他们将严格地从保证运输安全的角度实行检测和控制, 克服通过生产体系监督而发生的一些弊病。这种监督是生产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以外的第三者监督, 是真正的“他控”。从概率上上讲, 在“自控”、“互控”基础上的“他控”将明显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然而, 但前的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下问题: (1) 虽然从局到二级公司都设有安全质量部, 但它们的职能主要是事故处理, 对施工生产安全可靠性还未实行有效的检测; (2) 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现为各级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 在责任承包体系中, 安全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受制于其所属单位的利益, 这种安全管理不可能真正做到秉公执法, 不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 (3) 多数单位只有少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没有形成各级部门安全管理人员构成的安全管理网络, 没有达到全方位的监控。
为了加强施工安全的监督, (1) 安质部门应由以事故处理型为主转变为事故预防型为主,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把主要力量放在对事故隐患的监测预防上; (2) 建立以垂直领导为主的安全监管体系, 由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构成网络, 明确并强化职能和权限, 包括拥有“安全否决权”, 真正发挥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 (3) 研究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检测手段, 提高监控的准确性、有效性。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2
摘要 : 作为考察如何依据 最优化 的投入 和产 出比例来组 织社会 全方位活动的独立 学科 , 管理科学是对其他相关学科在理论以及方 法上 的系统集成。它遵循 系统化 的良性运作 以求各 方利益的主体要求能够得到 满足 。管理科学在 它 自身研究的相 关过 程 中要 坚持以 管理 实践 形成 管理 理论 , 并且 管理理论要在 实践 中得 以检验其科 学合理性 的哲学路线作为指导 思想 , 要 以应用导向和规 范研 究作 为研 究方 法体 系, 这 一方法体 系要 坚持 以 实证化 的研 究为主导 , 其他研 究方法与之有机综合 的组成结构 , 从 而导致 实证研 究不仅 能够切 实 地符合科 学发现 与理论 创新的基本规律 , 而且还在研 究过程 中能够保证科 学的严谨化 , 以此推动 着管理科 学的创新发展 。
关键词 : 管 理 科 学 发 展 历 程 分析 方 式 实证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I K 1 9 7 . 3 2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1 2 . 1 4 0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进程 的不断深入 , 我国在经济
而行为科学 理论 阶段 则不 同于古典管理阶段 , 它所立足 的基础在 于对心 理学 、 社会学 和人类学等 学科的探究 , 但是到 了现代管理 科学 阶段的 时候 , 它内含地包括 了数学 、 计算机应用 学和统计学 等相关诸学科 ,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有学者将之称为管理学丛林 理论 的原 因 , 因为它吸取 了各个学科 以及流派 的内容并将之有机
融合 。
快 速地发展 和社会全 面进行转 型方面都发 生着快速 和全面 的进 步, 由此就导致 了许多以此相关的学科会在社会 巨大 的变革 中的 得 以广泛地应 用 , 其 中, 管理科学 就是诸 多学 科 当中的一个 主要 应 用型学科 。但是 , 管理科 学虽然在 实际化 当中应 用 的比较多 , 但是从 当前 的管理科学研究成果来看 , 我国迄今为止并没有将 多 少原创性 的理论以及方法 。而且 “ 我国绝大多数 的管理科学研 究 论文 都是思辨 式和归纳 式的 。 ” 现在 沿用 的大 都是 国外 理论和方
法 的引进 , 由此 可见 , 我国管理科学 的研究还 是处在一 种低水平 的层次上 。造 成这 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 , 但 是主要原 因还在 于
由此可见 , 管理科学在历史进程 中的研究方法 的不断创新和 发展 , 究其 本质来说 就是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
化所导致 的 。这 就表明 了生 产力和生产方 式的发展变化从 根本
上决定 了管理科学理 论 的形成 、 发展 , 变化 与完善 。特别是 我们 现 阶段所认 知 的现代化管理性科 学 。因为这种科学理论 是在积 极 现实性的实践过程 中不 断发展和创新 的, 并且在 自身发展和创
新 的过 程 中 , 又反 过来深 层次地 理解实 践 的本 质意 义和科学 涵 义, 进 而再次指 引着 实践化的变化与发展。 2 管理科 学研 究方法的准确定位
管理科学在其研究 过程 当中所应用 的技术偏离 国际学术 标准 , 由 此导致 的研究方法 并不科学和规范 。所 以, 只有切实地认识和纠
正管理科学 的研究 方法 , 同时在 正确 的研 究方法指导下进行科研
实践 , 才会 有机地推 动着该学科持 续地创新 发展 , 以此 提升我 国
的管理科学研究水平。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大体上来说 , 对 于各 个学科的研究 都要 遵循 着对该 门学科 的 准 确定 位 , 并且 明确 学科研 究 的对 象及 其所运用 的正确 研究 方 法, 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化 和合 理化 的学科理论演绎体 系。管理科 学 同样也要 遵循着这 样一种演绎体 系 。作为考察 如何依据最优 化 的投入 和产出 比例来组织社会全方位活动 的独立学科 , 管理科 学 是对其他 相关学科 在理论 以及方法 上的 系统集成 。它遵循 系 统化 的 良性运作 以求各方 利益 的主体 要求能够得 到满足 。由此 可见 , 管理科学所面对 的研究 对象应该是人类 的组织性活动 以及
在此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个整体化系统 , 它是对于社会管理活动所
如果按照历史年代 的划 分方法来看待管理科学 的历史沿 革 , 那么管理科学大体 可以被划分成 如下相关阶段 : 第 一阶段形成时 间是从 1 9 世纪末 期到 2 O 世纪初期 , 这一 阶段在管 理科学历 史发
展进程 中被称为是 古典管理 阶段 , 其核心代 表有泰勒 、 法 约尔和
韦伯 。这一 阶段 主要探讨 了思想 上如何看待管理科学 、 科学管理 的程序 以及管理科 学 内在具 有的职能属性 以及与 此相对应 的关 于组织的理论等有关 内容 。较之第 一阶段而言 , 第 二阶段的起止
时间形成于 2 O 世纪 的 3 O 年代到 2 0 世纪 5 0 年代 , 这一 阶段 在管理
科 学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称 为行 为科学 理论 阶段 , 其 核心代表是梅
奥 。第三 阶段形成 的时 间是 2 0 世纪 6 0 年代 , 这一 阶段在管 理科 学 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称为现代管理科学 阶段 , 后来也有 学者将
之
体 现出来 的规 律性进行 的一种精炼 和概括 。作为一 门与其他学
科相互 交叉 和横 断类 的学科 , “ 管理科 学不但不归属 于 自然性科
学范 围 内, 同时也不 归属于社会科 学范 围内 , 它应该 被看 作是跨
看 成是管理理论丛林 , 因为这个阶段是整个管理科学全 面发 展和
成 果丰硕 的一个 阶段 , 它 主要提 出了现代管理 的决策性理论 、 现 代 管理 的系统 化理 论 、 管理 科学 以及 随之衍 生出来 的权 变理论
等。
学科融 合的应用性 学科 , ” 它主要结合 了数 学 、 系统 科学 、 经济学 以及心 理学 四门学科 的综 合应用 。但是伴 随着现代科技 信息技 术 的快速发展 , 客观上这些技术也都推动 了管理科学 内部结构的 不断改变 , 比如 : 网络组织 、 流程再造和 电子商务等 内容都推动着 管理科学在方法和手段上 的创新与革命 , 这也从客观上表明 了管 理科学 的发展趋 势依然是 以多学科交互 以及跨 学科 的综合 运用 作为支撑 。 3 管理科 学研 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化 的研究方 法对于管理科 学的探究具有非 常重要 的意
通 过管理科 学历史发展进程 的沿革可 出看 出 , 每个 阶段 的管 理科 学所研讨 的主要 内容都符合 时代化背第一文库网景 的要求 。 比如古典
管理 阶段 的探究 主体在于对物质 、 财 产以及组织发展进程 当中的
管理, 由此可见 , 对 于这些 问题 的研究基本上 都是建立 在大机器 工业化 和现代工 程化的探究方式和经济学方式作为坚实基础 的 ,
一
1 7 3 ―
堕 塾
No . 6 TI ME EDUC AT1 0N June
义 。首先 , 科学性的方法 自身 内含客观性的特点 , 它依据事实 为 核心, 从 而保证着科学研究 的结果 能够切实可靠 。其次 , 科学性 的方法 自身 内含实证性 的特点 , 在得 到实践检验 的信息 指引下 , 使 得每个人在有差异 的地方和不 同的时 间点上依据相同 的方法
同时还 分析 了 当前 现代 经济 学 发展 过程 中常 见 的一些 错误 解 读 。它将 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改革 和发展导 向作 为文 章 的切入点 , 并 与时俱进地引入 了现今社会主流化的经济行为研
究方法框架 , 即以视角 、 参 照系和分析工具 为主体的分析框架 理
就 能够推得 出来相 同的结论。再次 , 科学性的方法 自身内含规范 性 特点 , 这 种规范性体现在研究程序 以及 研究步骤上 , 它们 自 身
都 隐含 着十分秩序化 、 清晰化和结构化 的特质 。最后 , 科学性 的 方法 自身 内含概括性 的
科学方法论与工程管理创新 篇3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已成为具有历史高度、全球角度的战略思想。在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同步增长的环境中,科学发展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而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会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步伐,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开启了一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
我国是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规模巨大,投资的结构和效益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指导投资建设的工程管理体系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争取工程管理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经济建设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应该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验证。所以,以科学发展的方法论为依据和出发点,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是工程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内容和目标。但方法论决不是具体方法的集合和简单叠加,而是依托长期实践、经过高度的理论升华形成的基本理论。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完善,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科学正在快速发展,工程科学在大规模应用的过程中,逐渐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融合社会、人文、管理、政治等学科因素,逐步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学科,并通过投资建设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快速、持续发展。
在工程科学的体系构成中,相对于工程技术的成熟与稳定,工程管理的理论、方法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工程管理的创新将带动工程科学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的高度指出了工程管理的创新方向;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结构的系统角度提出了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
工程科学与工程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历程,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在快速提高。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体现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工程实践的积累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项目专业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内涵也不断丰富,逐渐演变为以工程技术为最新阶段的自然科学体系。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不断完善,经历了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程科学的层次性发展,逐步形成了目前的自然科学体系。
工程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全面、综合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阶段,也是自然科学与管理
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领域。
工程科学大致由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两个部分构成。工程技术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可能附带产生出资源、环境问题,需要通过工程管理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指导和控制工程技术的使用方向、决定工程建设整体效果。相对于工程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目前工程管理理论和应用均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这体现了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管理涉及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同时必须形成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并可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历史时期中,呈现不同的实际效果。所以,工程管理的技术理论目前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期待创新的阶段。以理论的创新、发展带动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投资建设领域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工程管理技术可以大致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主要针对工程建设和自然、社会、宏观经济的关系,寻求、揭示工程建设的外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和政策措施,宏观管理还要关注工程项目之间的协调、结构关系,关注重大项目的决策和过程的监管。宏观管理技术的主要形式有法律、政策、区域和行业的监管等。微观管理主要包括具体项目的项目管理和项目过程的咨询,主要从方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角度,从提高执行力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控制、评价和组织监督。微观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市场化的专业服务形式,在国内外以往的实践中,微观管理主要关注于提高具体项目的投资收益、减少建设风险。
工程管理创新的方向与途径
根据科学发展的思想和工程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工程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点:
1.将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效益与风险,还应兼顾项目与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
2.微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的实施过程,还要扩展到项目的外部和相关的环境中,从传统的刚性管理发展为辩证的柔性治理;
3.形成完整、量化的方法理论体系,从难以重现的“精英管理”模式转变为结构化的“制度管理”模式。
在工程科学的范畴中,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的构成与关系可以由上述的示意图描述(参见上图)。
科学方法论在工程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实践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理论,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进一步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发展规律、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并以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形成了现代工程科学的体系结构。
在工程科学的形成过程中,实践的需求和方法论的研究、应用支持了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并在微观管理领域中,通过对产生技术方法的规律、标准和工具等的理论提升,逐渐形成了“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体系从词义可以简单解释为“产生方法的方法(平台)”。到目前为止的工程管理领域,对于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仍比较薄弱,以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例,人们学到的项目管理知识难以在实践中直接应用,或者表现为项目经理们在不同的项目实践中的差异较大。在科学研究领域,不能得到重复结果的过程往往意味着理论方法的缺陷,并认为这是判断“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之一。对于项目管理这类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缺少方法体系将难以形成一个完整、可操作的理论体系框架。
我们认为,研究、建立和推广工程管理中的方法体系,应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工程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4
1 贯彻“以生为本”的学籍管理理念, 坚持学生利益最大化, 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 尤其在高等学校学籍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1]。学籍是表明学生高校归属的一种身份和资格。学籍管理则是对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资格与身份进行评判、对学生参加全部教学环节的效果进行记载与评价的活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课程成绩管理、留降级、休复学、转专业、转学退学、毕 (结) 业资格审核、电子注册等多个方面。高等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高校的全部工作都不能脱离其中, 学籍管理也必须紧紧围绕“育人”中心转变观念、更新制度, 突出学生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出发,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 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规范学籍管理行为, 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是“ 以生为本 ”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只有改革学籍管理工作中不健全、不科学的方面, 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将人本思想具体落到实处, 才能使学籍管理适应建设教学性大学的发展要求, 在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助力于和谐大学校园的创建工作。
2 解放思想, 追求创新, 不断发展完善以生为本的学籍管理制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注册至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与管理, 既规定了学生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 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 刻苦学习,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它是动态的立体、交叉管理过程,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学籍管理中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更加注重学籍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体制, 通过规范管理,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开发学生的成才潜能, 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 就要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肯定, 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 都要去除, 而且要坚决地改正。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育人环境。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 必须增强法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努力建立起科学、合法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做到内容、程序的合法统一[2]。湖北医药学院自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以来, 结合其实际, 不断总结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 先后3次修订《湖北医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 积极地推动了其学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结合我校作为单科医学院校的实际, 实施了学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年学分制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各专业间的界限, 增强了柔性学籍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 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 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并选学部分选修课, 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 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 即可毕业。学年学分制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弹性学制的推行, 放宽了学生在校学习年限的限制, 使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按个人实际灵活掌握学习年限和进度成为可能。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积极的意义, 可以中途申请休学外出务工, 待经济情况缓解后再复学继续完成学业。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条件, 修订了转专业规定, 增办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专业, 使选择专业不再是一场高考定终身, 学生拥有了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改变专业方向、拓展专业学习范围的自由。同时打通大类内部的专业平台, 有效整合校内资源, 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 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个人发展规划;对学生而言, 在充分享有专业资源选择权利的同时需要注意合理地设定专业选择及发展目标, 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专业走得更远。在转专业工作中注重增加透明度, 实行专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采取公开考试, 网上公示等形式, 增强了转专业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实行外语和计算机免修制。对通过CET- 4考试成绩达到允许报考CET- 6者, 可申请免修后续部分的《大学英语》课程, 免修课程成绩按75分计算;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NCRE二级考试者, 可申请免修后续计算机课程, 免修课程成绩按75分计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拓展课外知识,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改革补考、重修课程的成绩记载方法, 原补考、重修课程考试通过后成绩均记为60分, 现改为按实际分数记载,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行试读、停学制度。在执行学生学籍管理过程中, 有些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不合格的科目较多, 根据原学籍管理办法, 应给予退学处理。学生一旦退学就失去再入学学习的机会, 将学生推向社会并不是对学生、 对社会负责的做法, 因此, 对于愿意努力学习,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表现尚好的学生, 允许其向学校提出申请降级试读 1年, 考核成绩合格可继续学习。这种试读制度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给学生以继续上进的机会, 也是避免浪费国家教育资源的一项补救措施, 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对于富有创业精神和才能的学生, 可以允许他们停学创业。学生需中途停学, 经本人申请, 学院批准, 可办理停学手续, 学籍保留1-2年。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学籍管理以学生为工作对象、以育人为最终目的, 每一项具体的学籍管理制度都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学生权益的维护在整个学籍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今日中国已经步入法治时代, 高校在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时也必须时时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 遵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原则,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我校制定出了系统、明确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在界定学生实体权利的同时特别注意在学籍管理规定中对学生应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和具体学籍管理行为所应履行的程序及其具体执行方式的界定, 并编印成《杏苑导航》手册, 在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将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责任固化下来, 清楚明了, 使学生在做出行为决定之前就明确知晓自己是否能做、应当怎样做、做或不做的后果是什么。符合公开的现代法律原则的要求。另外, 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内学生申诉处理机制, 为受处分 (处理) 学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开辟了一个畅通的渠道。成立了“大学生管理申诉委员会”, 合理确定申诉事项的范围, 全面把握影响学生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的事项范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申诉处理机制以较低成本维护学生权益的优势。坚持申诉程序的正当程序性原则, 即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程序性权利, 以完备的程序性措施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申诉处理程序的运行可以有效地缓和与解决学生同高校之间的矛盾冲突, 增进双方的沟通理解, 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以生为本, 推行精细化学籍管理, 提升学籍管理的有效性和现代化
精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之上, 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 以准确、细致、高效为追求目标[3]。以人为本、精细管理, 是加强学籍管理内涵建设的保证,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教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没有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就不能实现以管理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构想。因此, 在不断创新管理制度的同时,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必须从以生为本、依法管理的高度来审视和变革现行管理过程中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做法, 推行精细化学籍管理, 才能在不断前进中逐步实现学籍管理的高效和现代化。
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机制, 明确、细化各项工作流程和节点。一流的管理水平是创建一流高校的保证。只有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精细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节点, 才能在现有水平上切实提高学籍管理工作质量。目前, 我校教务管理已实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整体的教学运行管理及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 院 (系) 教务管理部门作为二级管理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权责, 负责院级教学运行安排以及本学院的专业、教材等各项建设工作。这种二级管理模式责权明晰, 有效调动了院 (系) 作为二级办学实体的工作积极性, 使校内办学资源得到相对充分、合理的调配并提高了使用效率, 师生满意度增加, 办学效益得以提高。借助当前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契机, 学籍管理应从深化、完善“校-院”二级分权管理模式入手, 进一步细化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流程及节点促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实现学籍管理服务流程与机构的重组, 从而切实提高学籍管理的执行力。
加强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管理信息公开化程度。高校学籍管理秩序的好与坏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密切相关, 而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效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化程度, 即它为管理行为对象所熟悉的程度。特别对于学生来说, 对相应学籍管理制度的熟知程度, 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现实情况下作出相应反应的必然性及根据学籍管理相关规定所能实际享受到的相应权利。考虑到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不同行为主体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 我校加强了相关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加深学生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理解及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通过建立网络化综合教学管理平台, 将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 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 实现学校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建立校内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促进学籍信息的使用与交流。在当前高校的学籍管理过程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相关信息的分割占有、分割使用、分割管理。很多高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包括其他有使用需求的部门, 都会遇到调用非本部门管理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的困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就是要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搭建一个全校共享的教务管理平台, 通过确立一致的数据信息录入标准、划分不同级别的使用权限, 建立起一个各取所需、畅通无阻的信息获取以及彼此间信息交流的渠道, 真正实现校内数据共享, 这是学籍管理实现高效率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解决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我校已经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项目建设, 建成后将会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便利。
摘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 如何学习并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籍管理工作中, 对于提高学籍管理服务水平和构建和谐校园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籍管理,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穗.“以生为本”的大学文化构建[J].科教文汇, 2010, 2 (中旬刊) :3-4.
[2]邓美娇, 王佩.我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59-63, 86.
泰罗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学习体会 篇5
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他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规定和下达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是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其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泰罗认为,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依据。只有制定严格的规范,企业具体工作按章进行,主管人员才能集中精力于企业的大政方针和处理少数例外事件”,工人的行动才能有章可循。否则,势必造成管理的随意和生产的混乱。当然,严格的规范也并非能随意制定,而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因为规章制度只有科学、合理,才能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和贯彻执行。严格的规范还必须是明确的。泰罗认为,规范或指示不明确,使人产生误解,是引起管理双方矛盾,造成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他主张企业内部必须有明确的规范,明确的权利义务,明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明确的目标,进行明确的控制。这样才能避免劳资双方遇事相互推诿和指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操作规范化使规范从物扩大到人,管理规范化把规范对象从工人扩大到管理人员。在所有这些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制定的规章制度成了企业的法典”,从而使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制度”,泰罗完成了这个制度的框架和基础。今天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管理的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协调性。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在科学管理的众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用和平代替斗争,用全心全意兄弟般的合作代替争吵和冲突,用向同一方向的努力代替背道而驰,用相互信任代替相互猜疑,双方成为朋友而不是对头。这是科学管理的精华所在”。他强调:一种管理制度无论怎样好,都不应该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同工人来往时,对他的各种成见都要考虑。”只有在劳资双方相互信任和理解、协调合作的基础上,管理才会取得持久的成功。他反对资本家对工人的漠视和不公平,主张上级人员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工人,同情和关心工人,鼓励每个工人同他的上级讨论厂内外遇到的困难,有机会自由发表意见,而上级必须注意倾听并认真对
待。在科学管理制度下,管理当局应当成为工人的仆人,竭尽全力地为工人创造最好的条件,提供最好的服务,以使工人能努力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他也坚信,管理当局与工人是能亲密合作的,因为双方关心的利益是一致的。资方关心最低成本,工人关心最高工资,只要双方亲密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生产的长期增长就能达到这一目的。他把双方的协调合作寄希望于一场伟大的精神革命”,即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作为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到盈余的增加上,直到盈余大到双方都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为止。
泰罗强调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资方尊重、同情、关心工人,强调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地工作,以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力。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工人当作人来激励,而不是当作像机器一样的工具,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这的确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渴望和剩余财富相对短缺的矛盾中,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绝不可能一致。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也不可能使资本家真正关心和同情工人。因此,泰罗那种试图调和劳资双方的阶级矛盾,把双方联结成为一个利益互惠的整体的伟大的精神革命”,只能是美好的幻想。
效率性。提高生产效率是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工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泰罗认为,生产效率的巨大增长是文明国家与不文明国家的区别,是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正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才使得今天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几乎同200年前的国王一样好。因此,任何一种阻碍劳动效率提高的行为,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对人民幸福生活权利的一种剥夺。提高劳动效率对劳资双方都有利,它可以增大盈余,保证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效率。他的管理思想的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协调性,都是为效率性服务的。他认为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劳资双方的亲密合作,有效途径就是把科学研究和知识引入管理实践,在各方面的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的方法。他的计件工资制,各种管理原则和规范,他所设计的职能组织结构,他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他的各种发明,无一不是提高效率的具体措施。在他看来,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整个工业史就是一部效率史,任何提高效率的措施,无论遇到多大阻力,最终都会胜利。他坚信:科学管理是一种有效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手段……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有哪个阶级的人,采取什么方法来反对,科学管理总还是要胜利的。我认为科学管理是正确的。如果它是正确的话,如果科学管理能使工人不用增加劳动而能增加工效的话,那么,科学管理就一定会胜利。”
科学管理的确胜利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使得许多企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它的许多效率措施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使用。泰罗靠科学的方法在不增加工人劳动的情况下提高工效的观点,突破了前人只能靠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的思维界限,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财富飞速增长。德鲁克在《新现实》中称赞道:泰罗表明: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更聪明‟地工作。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使增加工人工资的同时降低产品价格和增加对产品的要求成为可能。(事实上,泰罗要求工厂主必须大幅度提高工资,有时甚至高达3倍,否则,他拒绝提供帮助)……由于有了泰罗,就业的蓝领工人的人数越多,在收入和生活水准上„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数也越多。”当然,德鲁克的话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处境的改善绝不仅仅是泰罗的功劳,工人的斗争是其主要原因。但德鲁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泰罗管理思想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泰罗科学管理揭开了几千年来罩在管理上的“神秘”的面纱,谱写了管理理论和实践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把泰罗所处的时代称为泰罗时代”,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罗制”。虽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的现象。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做许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吸收和借鉴包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内的西方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资
试论医院科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篇6
【关键词】医院管理;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64-01
质量是生命,管理才能出效益。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国务院通过新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形势下,医院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发展,并最大限度发挥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作用,关键是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院内部科学管理,深化医院各项改革。
1转变观念是前提
1.1转变以医疗为中心的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当代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大卫生”观念逐渐形成,以医疗为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越发捉襟见肘。
1.2转变医疗非整体观念这主要体现在诊疗和预防思想上。在诊疗方面,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骞指出,病人的思想感情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可能同所患疾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唯有同病人密切接触,才能直接地更完整地获得有关资料。在预防思想上,张孝骞指出,所有疾病都有一个预防的侧面,包括未病前的保健、病愈后的康复和必要的追踪检查,以及社会和病员家庭的防护。因此,医院其他一切与诊疗有关的工作都应有明确的预防观念,许多人的那种重诊疗、轻预防,重病中护理治疗、轻愈后康复追踪的做法都应该逐步摒弃。
1.3转变狭义的“以病人为中心”观念这种观念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病人,主要表现在提供便民举措、优化服务流程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固然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它已不再适应具有新型医患关系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广大患者的需要,其局限性日益突出。
2提高职工素质是关键
2.1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医务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以病人为中心管理理念的实现才有思想基础。医院管理实践中,重点要完善民主管理,加强行风建设,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对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公示,实行院务公开,增大管理透明度,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一是抓好岗位培训和技术再教育,鼓励在职继续教育、技术创新和教学科研。二是抓好职工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业务培训。三是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类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和任务,建立一套以医疗质量与安全责任制为主的考核奖惩办法和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
2.3提高职工的管理素质医院管理不只是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利”,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人员在内的全体医院职工都应有管理意识、责任和权限,并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
3推进规范化服务是主题
3.1遵循卫生工作内在规律,调整医院内部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对急、老、慢、康各种病症病人的兼收并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状。这种现象造成病人等手术、等住院,成为延长住院日、增加病人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实际,结合国外经验,现阶段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利用现有编制床位,开展以急性病人为主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现阶段我国许多医院来说,调整和合理分配各专科的床位编制仍是当务之急。在重点搞好急救、疾病诊治的同时,医院还可以建立以疾病康复、理疗、老年人保健等为主的分部,以缓解病人就医压力,提高疾病专科诊疗水平。
3.2加强环节质控及窗口科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医院要建立单病种质量标准及管理规定,要对手术室、检验科、麻醉科等质控重点科室及诊疗护理操作、病历及处方书写等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门、急诊工作是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窗口。医院要把门急诊工作作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患矛盾,树立良好医院形象的突破口来抓。同时,怎样简化传统医疗流程,最大程度地方便病人,也是加强门、急诊等窗口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
3.3转变护理模式,全面推行整体护理医院要全面推行包括甚础、治疗、心理和康复护理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模式,优化护理记录,严守护理操作规程,增加护士与病人直接接触、交流的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3.4坚持“五早”、“四合理”,切实减轻病人负担“五早”,即早检查、早治疗、早手术、早出院。对一般新入院病人,入院后要尽快进行处置,对急难危重病人,及时组织会诊,急诊、挽救、择期手术及时进行。这样,才能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最大化的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四合理”,即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住院。我们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坚持抗生素分线使用规定,加大对病历、处方等医疗文书的检查考核力度。上海市等地方有的医院通过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为病人减负的做法曾得到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3.5改善就医环境,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一方面要改善医院的外观建筑布局、房屋装饰、门诊住院条件等自然“硬”环境。另一方面要改善包括医院的人才结构、技术水平、后勤保障、便民服务等在内的就医“软”环境。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7
1 当前成本管控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受到过去的管控体系的干扰
过去的管控体系在很大层次上干扰着成本管控活动的开展。很多都是自行管控, 没有综合化。对于一些社会机构的项目都是按照项目管控思想来开展工作。在此方面非常的不利。
1.2 关于认知现象
受过去体系干扰很多人在思想意识中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在当今这个时代, 假如自身不具有管控水平的话, 必须要从社会中寻求有水平的人来开展该项活动, 要聘用一些有着较高素养的工作者开展活动, 在我们国家这种思想还未达成统一。但是在一些国外, 这个思想已经得到了普及。
1.3 不关注管控的整个过程
未意识到该项活动必须要从最初的设计开始, 一直开展到项目的完成阶段。
1.4 关于投资体系的干扰
我们国家目前的投资体系有很多, 因为其不断的改变, 各种形式的工程, 其规定都不相同, 因为投资体系的要素。此时的成本管控活动会受到很多区域的干扰。
1.5 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的差异, 国内和国外的差异
比如我国的上海等发达区域, 其管控思想和措施等都非常的优秀, 但是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来讲, 其管控思想等不是很先进。
1.6 其社会组织的水平较差, 能力要得到显著地提升
目前缺少专业的工作者, 其综合能力等都不是很强。
2 应对方法
2.1 应该从业主层次上开展工作
要合理的转变思想, 要开展专业化的管控。第一, 选取优秀的业主。第二, 和优秀的开发机构等联系。第三, 凭借被雇佣的角色参加到管控活动之中。第四, 要和业主形成一种联系的关系。第五, 使用新的发包体系。
2.2 关注政府项目
首先要切实的提升领导的思想。其次要设置强制性的规定。第三改期政府工程项目的组织模式 (业主的组织模式) ;四是改变政府工程的发包模式, 以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管理的转移;五是建立政府工程效益评价制度并落实到责任人;六是建立政府工程项目实施的公开、透明制度;七是选择政府项目开展示范工程。
2.3 要强调造价计划与造价控制过程
一是加强人员的培训;二是提高领导认识;三是促进计算机辅助管理。
2.4 不断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一是发包模式的改变;二是鼓励和支持政府项目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私人融资、管理咨询、项目管理等模式。
2.5 大力宣传好的案例
选择不同的业主项目, 特别是政府项目。
2.6 大力开展示范项目
从小的项目做起, 积极在政府项目中展开, 必须给予示范项目的相对独立性, 避免干扰。
2.7 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一是中外业务机构的合作, 取长补短, 以提供更好的业务;二是实践中采用的理想途径;三是我国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学习的好机会;四是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成本。
2.8 加大对专业人员能力的培养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 如大学教育、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到国外公司学习、请国外专业人员到本公司工作等。
3 综合评价, 科学管理
3.1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造价工程师队伍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 政策作为规范的准则, 涉及和运用其他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 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由此可见造价工程师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有很好的修养外, 还应懂设计、懂施工技术、懂项目管理、懂经济法规法律、懂计算机应用等, 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 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知识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爱步完善, 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迫切需要一批为投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造价工程师。
3.2 设置项目成本咨询机构
工程造价咨询系指面向社会接受委托, 承担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工程概预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投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 对工程造价进行监控以及提供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业务工作。这类机构的设置, 会在业主和承包机构之间发挥非常关键的意义。在国家投资项目的管控活动中, 它使得国家不需要对项目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只是经由间接的措施来开展管控的。在这个时期之中, 项目的造价人员已经从过去的为建筑师等服务的地位, 变成了和这些人等同的地位, 而且互相的牵制, 互相的产生作用。在建设活动中具有非常显著地意义。
3.3 关注成本管控的基础事项
项目成本管控的基础活动是相关群体开展成本管控活动的关键背景, 其对有效的明确成本和管控成本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内容包括估算指标、概预算定额、各项费用指标的制定;确定工程量计算规则;项目划分;建材的价格信息和有关的价格指数系统的建立与定期发布;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对历史造价的分析与整理等。这些工作的开展, 必须通过建立必要的行政法规, 明确责任, 使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取向应该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 造价管理改革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计价模式的改革。
3.4 该项活动不能脱离合约而单独的存在
合约对于所有的参建者来讲都非常的关键, 其和单位的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合约的谈判以及订立的时期都要和成本活动保持统一, 在投标以及结算中也要其有效地参与。因此成本工作者要确保其了解相关的法规体系, 要懂得建设科技等等。
通过分析我们国家的成本管控活动来说, 其是在独特的背景之中发展得到的。它从过去的被动的体系项目设计等已经发展到了积极地反映, 其切实的体现出成本管控的意义。在今后的时间中, 应该在目前的成本管控的前提下, 认真的探索, 而且要吸取国外的优秀的经验, 和我们国家的具体状态保持一致, 形成有着综合特色的成本管控体系。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中, 单位要想获取发展, 就要积极地开展建设成本的管控活动。文章论述了成本管控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指出了一些应对措施。要想开展好该项活动, 建设方就要切实的培育一批具有高素养的成本管控工作者, 确保该项活动能够朝着合理的专业的方向发展, 进而提升单位的综合利润, 提升单位的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科学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8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按三合一即“质量、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认证体系严格实施, 在实施的每一过程都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同时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 他们都是学有所长, 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管理方法, 真正做到了科学的规范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 组织结构的创新是提高施工项目运行质量的保障。
施工项目组织结构, 是指其正式人员规范的框架, 是组织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施工项目组织工作的操作层, 要具有正式、层次清晰等方面的特点, 要保证组织结构的精干、活跃、高效, 提高服务和速度等各项成效, 必须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作为工程项目的设施者, 首先考虑的是组建一支有活力的、有技能的项目施工队伍。施工项目部一经成立, 经理部要大力支持、扶持, 首先要考虑机构的设置问题, 机构设计、设置应根据施工项目自身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环境的要求, 强调组织功能的协调性、组织能力的应变性。通过调整组织结构, 压缩管理层次, 合理地下放管理权力, 使他们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减少部门之间的工作冲突和摩擦, 增加横向沟通, 实现项目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柔性化、有机化, 做到施工项目管理内部信息通畅, 反应迅速, 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日常工作中, 要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责任, 建立工作标准, 设计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及信息接口, 要求管理部门做好日常工作的阶段性汇总、总结工作, 为以后的工程竣工验收及工程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降低施工项目后续的成本和安全风险, 进一步提高业主对承包商的满意程度。最终达到提高施工项目管理的水平、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二)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们关心施工组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尤其是招投标时期的报价方案, 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招投标时期的报价方案, 由于受到时间、环境、策略的影响, 往往与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相差很大, 在施工项目部进场后, 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认真地做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涵盖面要全、设计内容要细。除了传统的进度、质量、成本以外, 也要把安全作为
——浅谈施工项目管理
重中之重来考虑, 同时在保证节点工期的前提下, 通过经济对比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它涵盖了项目施工阶段所有的内容, 是一个项目施工完整的预案。
(三)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是项目运行工作的中心。
在施工中, 作为领导者, 始终要心明眼亮地抓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当前提倡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我们企业也要抓这项工作。在项目运行中, 一定要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 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效益是项目部最终的目的所在。要建立以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并做好以下工作:1、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管理部门、作业单位和相应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 使成本费用与施工生产活动紧密挂钩;2、每月组织成本分析会, 并对中、长期成本发生进行预测、预算等, 制定成本费用控制目标;3、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分配制度, 并对作业层领导干部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4、将工程索赔工作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 对这么大的项目的索赔项目要进行策划, 进而确定实施方案。总之, 要抓好各个渠道, 为降低工程成本而努力做好一切工作。在项目运行过程中, 要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真正做到与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与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的部门要建立一种有机的运行机制, 协调好经营、设备、技术、财务部门的账目管理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等。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经营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 现场生产指挥系统是项目运行的调度、控制中心。
在施工程项目运行系统之下有成本管理和现场生产指挥两个子系统, 如果把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安全部门、质量部门、调度部门归于现场生产指挥系统, 则项目经理部是决策层, 成本管理系统是管理层, 施工生产指挥系统就是执行层, 施工队是作业层, 因此生产指挥系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带动和促进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生产指挥系统和成本管理系统都是服务于企业效益这个目的, 前者是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后者是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两者相辅相成, 是一种辨证的关系。现场生产指挥系统组织生产时既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 同时为了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需要增加必要的投入, 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 最终就会取得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现场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牢牢确立工程施工安全是关键、质量是中心、进度控制环节为主线的观念, 推动工程现场施工的各项管理工作稳步向前。
三、注重团队合作, 创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9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 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 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 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 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 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 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 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 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 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一方面, 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 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 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 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 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 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 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 而方法教学中, 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 如公式推导等, 而对管理科学思想, 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 定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 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 因此, 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 面向实际问题, 运用关联, 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 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 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 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入手, 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 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论, 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 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 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 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 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 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 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 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 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 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 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 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 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 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 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把握更加全面, 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 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 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 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 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 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 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 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 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 偏向于“物”, 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 偏向于“人”, 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管理科学及方法相关课程在长期的教和学中存在诸如忽略管理特色, 教、学、用脱节, 教材不适, 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导致了管理科学及方法作为独立课程设置后, 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没有提问、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那么, 如何才能够既让同学们学习了管理科学及方法, 又让同学们了解其在管理中的运用及效用, 并且让同学们有积极性有热情去进一步探索管理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世界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呢?在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中, 如管理学原理, 基础, 市场营销学,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组织行为学,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财务管理等管理分支课程中, 都可以关联、穿插、渗透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进行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的教学颇为一种更好的管理科学及方法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第一, 改革教学方法, 在管理课程中突出管理科学方法特色。可以采取传统教师主讲、学生分组专题研讨、科研实践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采取开放式创造性案例实验课时, 突出案例教学, 案例必须是以经济与管理为背景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如企业投入产出分析、库存仿真分析、工序设计等问题, 然后进行学生分组专题研讨, 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目的, 引导学生集思广益, 自发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各种管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另外, 教师在主讲的过程中, 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匹配上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 进行关联讲解。例如, 讲到管理中专业概念与定义时, 可以联系到管理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 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学会对管理问题的定义方法;管理理论发展及学派的教学中, 讲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时, 可以讲到管理科学方法中工业工程的计量、分析物质、动作、时间等因素的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 在讲到市场调研的理论时, 可以匹配讲到管科方法的一系列抽样统计方法;在讲到管理决策问题时, 可以匹配讲到求最优解与最满意解的数学模型及线性规划方法等等, 这些都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生动有趣的管理知识中学习到他们通常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管理科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和吸收的效率。
第二, 优化教学内容, 在管理科学方法教学上突出管理特色。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与增加, 那么, 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上, 还是在教师课件的准备上, 都应该顺应管理科学的发展去掉不合时宜的理论与算法, 增设管理科学的分支介绍, 让学生了解管理科学发展的大致方向, 选取有一定管理背景的案例作为例题和练习, 通过改变设置条件让学生思考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通过运用知识获得深化的能力。
摘要:在管理分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由于运用管理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讲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引发了对于能否在管理课程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及如何进行这一问题的思考及探讨。由于管理科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不佳, 如何在管理其他课程中进行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管理科学自身的特性及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管理科学方法训练的教师使得在管理课程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成为可能并具有一定的优势。改革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内容, 在管理课程中突出管理科学方法特色, 在管理科学方法教学上突出管理特色成为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渗透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管理课程,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马成樑王国进: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现代管理科学, 2004.3, 32-34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10
一间房子有一个窗户破了, 如果没有及时修补, 其它窗户不久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 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 墙上很快就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破窗效应”。形容我们生活中出现一个很小的不好现象, 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 就会给人一种纵容的感觉, 就会更加发展扩大, 最终导致整个生活环境的恶化。
同样,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破窗效应”。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集体, 成员对班级都有很强的荣誉感, 但某一天有一个学生开始因为不知名的原因选择了另外一个组织, 而他的行为又没得到批评和阻止, 这名学生就会觉得原来离开班集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其他的学生也会在另一个时间相冲突的事件上跟着选择离开班集体。如果这种行为依然没得到制止, 逃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最终, 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集体也就慢慢地瓦解了。
2 班级管理中存在“破窗效应”的原因
2.1 班干部分工不明确, 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化
一个班集体形成以后, 就应该有一群恪守岗位的班委形成这个班级的向心力, 引导着整个班级向着团结友爱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这群班干部直接没能很好地配合, 分工含糊不清, 就可能出现某一个人承担了其他人的工作, 慢慢地也将其他同学的工作也包揽在内。由此就有可能导致一两个班委为班级劳心劳力而其他同学却觉得权利被剥夺而形成了“管理班级只是少数班干部的事”的感觉。
2.2 缺乏民主意识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感不强
部分班干部过于武断, 可能会砍断了其他同学在班里发表观点的路径, 甚至有时候连选择权也会被剥夺。在这种缺乏民主意识的班集体里, 得不到发言权或选择权的学生就会慢慢放下对班级的依赖, 好像自己根本不是班级的一员, 班级的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从而降低了参与感。
2.3 没有共同认可的明确的班集体制度造成班级纪律性降低
没有明确的班集体制度或者班集体制度未能得到整体同学的认可会直接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班级制度缺失或者不明确, 就不能很好的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 当有人出现破坏班级和谐的行为时就得不到制止;班级制度未能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 就会出现部分同学对制度不服, 故意不遵守, 造成制度难以实施, 从而导致了“破窗效应”。
2.4 大学生对人生理解的不定性也增加了“破窗效应”发生的可能
大学生处在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转折点上,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上会随着生活的积累而出现变化, 希望能够维护整个班级的利益, 但有时候也会为了一点委屈而憎恨班级, 希望远离班级。这些年龄特征也增加了“破窗效应”的可能。
3 科学管理理论及其与“破窗效应”存在密切的对应性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是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加企业的盈余, 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增加工人的工资, 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并据此提出了改善措施:
(1) 工时和动作研究, 选择最佳工作方法;
(2) 差别计件工资制,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3) 寻找和培训头等工人, 树立典型;
(4) 任务管理, 提高对集体的归属感;
(5) 设立职能工长和提出管理层的例外原则, 提出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与高校班级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性的, 其中“企业的盈余”对应班集体的总体班风学风, “工人的工资”对应学生个人的学习与心身发展, “提高效率”既是工厂科学管理的主要手段又是工厂科学管理的目标, 对应的是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而两者都是通过科学管理达到双赢的结果。
4 运用科学管理理论防止“破窗效应”的对策
科学管理理论能有效地防止高校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管理方式能促进建立一个完好的班集体, 防止“破窗现象”的产生;第二、当“破窗”产生以后, 科学管理方式能及时修补, 防止“破窗效应”。
4.1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培训“头等工人”
大学生处在未成年与成年的转折点上, 对未来的追求和无法把握感容易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冲突, 导致大学生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迷茫当中。在大学生当中培训“头等工人”, 树立典范, 有如在大学生的人生海洋中建立了导航的灯塔, 把学生引向积极向上的道路上来;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又如为学生的人生之舟添加了无尽动力, 使失去心理能量的学生重新找回拼搏的资本, 积极向班集体靠拢, 有效地防止了班级“破窗”的出现。
4.2 在班级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为不同学生设计明确的行动轨迹
强大的班级凝聚力能够有效地防止“破窗”的产生, 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需求, 必然会在生活中产生分歧, 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班级目标作为导向。这个共同的班级目标必须获得全体同学的认可, 由全班同学共同制定。并且, 在制定共同目标的同时设计出个人明确的行动轨迹。
4.3 设立“职能工长”, 选拔并培养具有核心领导力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中心凝聚力量源泉, 也是一个班级发展的火车头。一个具有核心领导力的班干部队伍对防止“破窗”产生、及时修整“破窗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选拔合适的人选, 按时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大局意识, 为班干部在班里面树立威信, 能够有效防止“破窗效应”。
4.4 开展班级任务管理, 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班集体是由所有学生组成的, 需要每个同学的共同参与。要为每一个学生设立参与班级事务的任务, 给予他们发言的权利, 增加对班级的归属感。要建立班干部监督考核制度, 通过民主方式考核班干部, 对工作出色的班干部予以肯定和表彰, 对不称职的予以罢免、更换。
4.5 制定决策与执行分离、民主与专制结合的管理模式
决策与执行分离的管理模式是泰勒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强调把决策从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分离出来, 全面的思考整个工作的设计安排, 从而使生产过程更科学, 提高生产效率。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应这一定律。执行之前先做好科学的决策, 保证计划开展更加全面, 更加便于监控。决策的过程应该是民主的, 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 增加参与感;执行的过程应该是专制的, 确保计划有效开展, 防止“破窗效应”产生。
4.6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并且坚决执行
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 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且坚决执行。这个制度为班级管理由“人治”转为“法治”奠定了基础, 保证公平民主。但奖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而要做好惩罚后面的引导, 让受惩罚的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受惩罚, 从而改正错误行为。而且, 惩罚必须迅速及时, 保持奖惩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摘要: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破窗效应”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班级管理, 防止“破窗效应”必须从班集体的整体气氛、班干部的领导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特征等方面着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通过提高效率达到双赢的效果, 与高校班级管理存在对应性。因此, 用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校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校,班级管理,破窗效应
参考文献
[1]薛倩云.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实践的启示[J].青春岁月.
[2]王仲法.一种管理职校学生的有效模式——品德分制度[J].职教通讯.
民政档案的重要性及科学管理方法 篇11
关键词:民政档案;加强法制观念;科学管理;提升效率
民政部是国务院管理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民政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在社会管理和建设中责任重大。民政工作涵盖面广,有20多项业务,工作的对象是城乡困难群体、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优抚安置等特殊群体,档案管理是民政局的基础性工作,这些信息记录是对民政局工作全貌的反映,与民政局工作息息相关,只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以重视,切实做好科学管理,才能把民政工作做好,服务民生。
一、民政档案的重要性
档案是历史的足迹,民政档案是民政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整理、利用时发现目前我县民政档案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民政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日益增强,民政工作如此重要,急切呼唤着符合新形势、新情况的新法规、新政策出台,民政工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有待解决,民政档案详细记录了民政工作的进程,为当今民政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政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把档案工作融入到民政工作的全局来考虑,更好的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民政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
1.重视手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发挥备份功能
民政工作千头万绪,像低保工作、救灾救济工作、五保供养工作、敬老院管理工作等都是首先要入户调查,在最先分乡镇,入农户的走访工作中形成最初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非常重要,要实事求是的具体记录好。因为民政业务很大一部分需要面向社会公正、接受社會监督,记录好这些最初的资料之后,还会有监督通报后的整改调整资料,这些手工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有备份价值。录入微机以后,手工档案应当存放在独立的手工档案室,及时整理、分类,补充好必要的卷宗号、年度、目录号等,形成各个股室专有的手工档案库,确保万无一失。
2.规范微机管理,提高检索效率
民政工作的特点决定民政系统的大多数资料首先是入户调查的手工档案,有了第一手资料后,要及时的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好录入微机,这一点非常关键,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民政系统的档案程序完全可以适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使之在电子文件形成的同时具备档案管理的功能,真正实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为确保录入的快速、准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避免数据转换工程中的差错,各个业务股室要配有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管理,提高检索效率,保证利用者能快速准确的查到需要的档案资料。
3.着力全面提升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民政局的业务范围牵扯到人的生老病死,可见其重要性,民政档案管理质量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至关重要,县民政局时有档案管理人员频繁调动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干部交流较快,有些人不是调走就是被安排其他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使档案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在人员流动时要把具体工作交代好、整理好、衔接好。另外,重视档案管理者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是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民政局可以定期组织档案管理者积极学习相关档案管理知识和法律,定期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来培训或者送本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确保能培养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来应对日常工作。
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是保障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只有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才能让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方便快捷,对档案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加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配备专门的具有防水防火防潮功能的档案室,不断改善档案资料的保管条件,防止民政信息的泄露与丢失,这样在硬件上保障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5.定期检查,避免漏洞,提升民政档案管理效率
民政局业务纷繁复杂,档案繁多,应该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收集分类整理,配专门的领导班子严格监督各个业务股室的档案整理情况,形成合理的奖惩制度,激起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严格治档,对平时的借阅,检查、复印要做到明确记录,严肃纪律,确保档案不丢失不纰漏。
6.加强法制观念,提升民政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
民政工作面临的特殊群体要求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法治意识,系统内部要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档案工作者定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各个股室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好依法行政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民政档案从收集、整体、保管、利用各个环节都要细致做好,不断加强法律观念,通过规范化的内部审核,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管理,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增强全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法治意识,从而提升民政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民政局)
参考文献:
[1] 刘芳.社会组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组织.2014(12)
[2] 郑建文.民政档案管理要点和方法分析[J].兰台世界.2014(S2)
[3] 张瑞辉,郑淑清.加强社保档案管理 推进社保事业发展[J].兰台世界.2005(05)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 篇12
1. 我国高校自主管理的现状与评价
我国关于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 对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研究则不多, 就这不多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业、后勤和学生会管理等方面, 自主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2,3,4]。多数大学生具备自主管理能力, 能够自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 但依赖性强, 对学校管理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自主管理能力呈缺失状态[5]。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组织有学生会、研究生会和社团, 他们与学校的职能部门都有联系, 但不能参与到决策管理。在学习上, 仍是按部就班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涯规划上, 对自己的人生有展望、有想法, 也在规划、设计和管理, 但是由于周围学习氛围不太浓厚, 加之又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 慢慢就放弃了当初刚进校时的理想和追求, 导致毕业时不清楚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在恋爱、婚姻、情感方面,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能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有时候有些盲从。学生会是大学生群体自主管理最直接的体现, 但是学生会对学业管理、学术研究的参与度不高, 对自身权益的关注也不多, 主要干部也不是完全由学生们自己选举出的。社团主要是组织课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对学校管理几乎不参与。近几年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和途径正在逐步拓展和延伸,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还不是完全独立的, 没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和足够的发言权, 没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6]。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优化高校学生自主管理
2.1 教育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高校是一个“模拟社会”, 学生是这个“模拟社会”中的主人和公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校要确立学生的主人和公民地位, 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珍视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创造有利于沟通的环境, 注重他们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管理者要从管理学生转变成为服务学生, 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开拓和建立新的学生工作机制和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能力, 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
2.2 学生自主管理的具体实施
从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管理实践的角度看, 学生的成长发展, 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能力的形成,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和积极实践才能实现[7]。为了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我和我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几位老师申请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课题, 查阅了很多资料, 再根据我院具体的班情和学情, 以班级为单位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班级自主管理的过程要与教育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创设一个优化的微观社会环境, 提倡人人参与, 使班级所有成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下面即从动机激励———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过程磨砺———构建新的自主管理模式、利益驱动———实现自主管理几个方面谈一谈自主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
2.2.1 动机激励———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天, 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们:大学是施展你们才能的天空, 在这儿你们尽可能地放飞理想, 张扬个性;大学是锻炼自己, 发挥自主管理能力的舞台, 只要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就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挑战自我, 提升自我。学生们很兴奋, 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幻想与憧憬。很多学生会后表示要努力做, 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不留遗憾。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 在身份上也发生了变化, 由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者, 对自主管理产生了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管理队伍中来。
2.2.2 过程磨砺———构建新的自主管理模式
班级实行双线管理, 即常务班委和执行班委共同管理班级。常务班委相对固定不变, 由5名成员组成:常务班长1名, 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各1名。常务班长负责班级总体事务, 开展工作时向辅导员负责, 还要指导执行班委中总负责的班长开展工作;其他班干部开展工作时向常务班长负责, 主要任务有班级的日常学习、文体卫生、公物管理、班费支出、评先树优、对外宣传、量化检评, 并协助、督促、指导各相关负责班务的执行班干部开展工作。执行班委由班级其他学生轮流担任, 班级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执行班委, 也由5名成员组成:执行班长1名, 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各1名, 他们是常务班委之外的其他同学经自主推选, 自由组合组成的一届班委, 每月轮换1次。执行班长负责班级这1个月的事务, 开展工作时具体由常务班长负责, 还要指导执行班委中其他班干部开展工作;其他执行班委开展的工作由执行班长负责。执行班长是本月班级管理的“实权人物”, 享有班级赋予的管理权力, 在班级管理的最高决策层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两套管理体制同时运行, 互相配合, 有主有次, 各有分工, 各司其职, 如下图所示。
2.2.3 利益驱动———实现自主管理
通过近两年学生自主管理的有益尝试, 自主管理的意识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扎下了根。由于班级实施双线管理, 因此班内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当学生干部, 参与到管理中, 对于学校、学院及班级组织的活动, 从问题的提出、目标的明确、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实施, 到人员的组织、条件的准备、实践的过程、事后的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干部主持或参与完成, 学生干部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意识到了责任, 逐步具备了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 促进了自我发展, 很多干部在任期结束后, 仍能为班级出谋划策, 参与其他岗位的工作。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懂得了为班级争得荣誉, 更懂得了珍惜班级荣誉, 能从单纯的行为控制, 逐渐形成做人品格的自我要求。自主管理在班级取得了较大成效, 每个班级都形成了一支坚强有力、方法得当、敢于大胆管理的干部队伍, 在他们的带领下, 班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以及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之风。
3. 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思考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尝试。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要出发, 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 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在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教育管理者要加以指导, 注意活动目标与培养人才目标的一致性,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进行目标指导。实事求是地讲, 自主管理的效果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 可能一时看不到改革的成效, 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成为所谓的“精英”, 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成人成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坚信实施自主管理的正确性, 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学校行政管理者的因势利导, 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改革理论和工作方法, 学生自主管理的改革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48-49.
[2][4]马秋丽.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6, (6) :233-23.5.
[3]王荣珍.学生自我管理的盲点与透视.教学与管理, 2005, (8) :31-32.
[5]胡景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 2007.
[6]吴迪, 谢志远, 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
【科学学习方法管理】推荐阅读:
关于学习贯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08-30
科学探究学习活动08-28
学习领导科学心得10-24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05-28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08-15
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06-26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06-08
科学课探究学习07-30
科学研究性学习10-04
学习里的科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