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个性化发展(共10篇)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1
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经走进职业生涯的教师, 目的是不断提升在职教师专业水平, 使他们沿着新手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的专业路径不断成长。教师继续教育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直接原因是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因为, 对在职人员进行贯穿全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 是专门性职业 (专业) 的必然选择。在西方世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 教师的专业地位逐步确立。例如,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烈建议:“教师职业必须视为专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 以便获得专门知识与特别技能的特殊专业。”[1]这一建议被同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国际政府大会所认同和采纳。在我国, 教师的专业地位被官方认可比西方晚了20年, 1986年6月,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分类与代码》, 将所有职业分为8大类、63个分类和303个小类, 其中, 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为了有效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法制保障”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和通例, 如美国规定教师“通过进修可以取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 日本规定凡已任教若干年的教师, 如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 则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 并能晋升加薪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临时代理教师”也可通过进修成为正式教师[2]。英国也“把在职进修与晋级加薪结合起来”[3]。我国《教育法》列专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做了规定, 并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 1999年9月13日, 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有了法制保障。
教师继续教育在普遍的关注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实施, 但未取得令教师满意的效果, 致使教师普遍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以逆反的心态去参加继续教育, 效果就更不尽如人意, 形成了恶性循环。关键原因是教师没有切实感受到继续教育的实用价值, 对他们专业成长效果不明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缺乏个性, 没有区别对待是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区别对待, 即没有依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计划。此种无差别的继续教育的基本假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无鲜明差异。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的许多学者, 如富勒、伯登、卡茨、麦克唐纳、菲斯勒、休伯曼等人, 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上述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鲜明差异的。如卡茨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依次是求生期、巩固期、更新期、成熟期, 阶段不同, 特征各异。求生期的特征是:感到原来对教学的设想与实际有差距, 关心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巩固期的特征是:有了处理教学事件的基本知识, 并开始巩固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和关注个别学生;更新期的特征是:对教师重复、机械的工作感到厌倦, 试图寻找新的方法和技巧;成熟期的特征是:习惯于教师角色, 能较深入地探讨一些教育问题[4]。
既然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特征, 需要不同的帮助, 那么, “个性化”理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施教”的“个性化”基本原则[5]。如何实现个性化?在此, 必须依次解决三个问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结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阶段的个性化培训计划。至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结构, 在此, 采纳1984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工作报告》所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结构:副教师—专业教师—终身教师—教师专家[6]。下面分析上述各阶段特点, 并提出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计划。
一、副教师的特点与继续教育计划
(一) 副教师的特点
副教师也称新手教师或入职教师, 是刚刚步入教师职业1-2年的青年教师。副教师正处于麦克唐纳的“过渡期”、伯登的“求生期”或休伯曼的“入职期”[7]。他们的主要特点是:
1. 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
强烈的生存危机感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新环境和角色的不适应, 二是淘汰出局的威胁。虽然他们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也具有了一些教师专业技能、实地经验和心理准备, 但当他们以完全真实的教师身份面对新环境和新角色时, 还是深深地感到准备不足, 深感自己“无能、无助”。同时, 在真正聘任制条件下, 他们往往处于“试用期”, 是比较容易被淘汰的。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出现强烈的生存危机感, 尤其是那些“钟情”教职的副教师, 危机感更强, 在极度的焦虑中挣扎。此时, 有的副教师教职动机降到了最低点, 时常想到主动离职。在美国, 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的副教师有时高达三分之一, 任教2年内教师的离职率最高[8]。副教师所面临的巨大的教职挫折, 不仅导致部分教师离职, 而且将严重影响有幸留下来的那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美国国立教育研究所认为:“一个人第一年教学的情况如何, 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 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整个40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也确实影响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9]
2. 面临独特的困难结构
20世纪60-80年代, 西方学者就“副教师常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 发现副教师面临的困难结构有独特性。维恩曼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 认为副教师最常遇到的困难集中在24个方面, 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 (1) 课堂纪律的维持; (2) 学生动机的激发; (3) 个别差异的对待; (4) 学生作业的评价; (5) 与家长关系的处理; (6) 班级活动的组织; (7) 教学材料欠缺; (8) 个别学生的对待; (9) 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而导致过重的教学负担; (10) 与同事关系的处理; (11)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12) 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13) 对学校规则和政策的意识; (14) 学生学习水平的确定; (15) 学科知识的处理; (16) 与行政人员关系的处理; (17) 行政工作负担过重; (18) 学校设备不足; (19) 学习困难学生的应对; (20) 不同文化和贫苦背景学生的应对; (21) 教科书和课程指南的有效利用; (22) 缺少闲暇时间; (23) 缺少指导和支持; (24) 班级规模过大[10]。
(二) 副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
1. 美国副教师的入职教育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副教师的任职学校应根据副教师的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 较平稳地渡过生存危机期, 对他们现实和未来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美国学校采取的入职教育计划值得我们借鉴, 这个计划包括两部分:任职初期的定向活动和任职第一年期间的正式帮助[11]。定向活动安排在新学年开始之前, 目的是让未来的副教师熟悉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一学年的正式帮助, 是入职教育计划的核心部分, 它与副教师将要承担的各项工作责任密切相关, 目的是帮助副教师解决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困难, 同时尽可能避免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具体措施包括:
(1) 优化班级:缩小班级规模, 并调出难对付的学生。
(2) 时间充裕:给副教师留有充裕时间用于自身教学活动或相关活动, 如备课、上课和观摩课, 避免过多其他活动加重其负担。
(3) 委派教师:委派一名专家教师, 与副教师结“对子”, 形成“师徒”关系, 主要负责向副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和辅导。副教师跟随专家教师听课、试讲、上课、研讨各种教育教学问题。
(4) 高校帮助:争取附近高校在图书资料、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帮助。
2.“课堂纪律问题”应成为入职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
副教师最常遇到的24个困难中, “课堂纪律问题”是最突出的困难, 是副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 预防和应对课堂纪律问题的策略应成为副教师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预防课堂纪律问题的策略有建立民主性班级制度、采取互动性教学模式、保持课堂的秩序性、培育优良的班级文化等。应对课堂纪律问题的策略有自我剖析、有效强化、自然后果、信号暗示、有意淡漠、移除物品、离开教室等。
二、专业教师的特点和继续教育计划
(一) 专业教师的特点
在我国, 专业教师指一般教师, 是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的专业阶段处于麦克唐纳的探索期、卡茨的巩固期、休伯曼的稳定期和伯登的调整期。他们有幸渡过了专业危机期, 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 专业动机空前提升;关注焦点由自己转向学生和教学活动;青睐具体的教学技能, 忽视教学理念;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表现出明显的专业自信, 心情愉快。
(二) 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
根据专业教师的特点, 继续教育计划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具体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 并以前者为主。首先, 进一步巩固提升和完善已经初步掌握的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 如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技能等。其次, 培训新技能, 例如, 课堂讨论技能的培训等, 此种技能培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 课堂讨论的准备技能, 包括课堂讨论主题的选择, 学生的分组, 指导学生做准备等方面的技能;第二, 课堂讨论的启动技能, 包括告知学生课堂讨论中应做的事情, 解释讨论主题, 激发讨论动机等方面的技能;第三, 课堂讨论的组织调控策略, 包括适时适度地谨慎介入, 防止出现事实性或逻辑性错误, 避免发言离题或重复、语言粗俗、个别学生不发言或发言过多等方面的技能;第四, 课堂讨论的结束技能, 包括归纳已取得的共识, 明确分歧, 指出尚未触及的问题等方面的技能。通过强化技能培训, 促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全面和成熟, 为进入下一专业阶段“终身教师”奠定基础。虽然专业教师对教育理念热情不高, 关注度不够, 但也必须加强此方面的培训, 因为教育理念在他们今后专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是他们融入新课改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
三、终身教师的特点和继续教育计划
(一) 终身教师的特点
在我国, 终身教师通常指骨干教师, 他们是教师群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阶段处于麦克唐纳的创新和实验期、卡茨的更新期、伯登的成熟期、休伯曼的实验期。他们是专业教师中的优秀分子, 他们具有全面而成熟的教育教学技能, 是教育教学领域中“能工巧匠”;不满足习惯化的工作模式, 创新热情极高, 思维具有批判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渴望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期望事业成功;不满足于具体的教育技能, 对普适性的新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终身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
1. 支持鼓励他们进行教育实验、改革和创新
终身教师不仅有强烈的实验和改革愿望, 而且专业素养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所以, 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工作, 不仅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而且也使他们得到了创新的锻炼, 各种专业素养更加接近专家教师。开展教育实验, 尤其是开始阶段, 最好与教育科研院所合作, 得到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上的指导, 可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前瞻性。
2. 加强教育理论培训
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专家教师的关键特征之一, 要使终身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 教育理论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 终身教师也渴望理论上的提升。教育理论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脱职学习、在职自学、专家讲座、互动研讨、反思总结等, 不管何种形式, 实效性都是首要的。
3. 锻炼课程开发能力和指导教师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和指导教师能力是专家教师重要特征之一, 加强终身教师的这些能力培训, 无疑有利于终身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跨越。所以, 应让终身教师积极参与专家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指导教师活动。
四、专家教师的特点和继续教育计划
(一) 专家教师的特点
在我国, 特级教师无疑是专家教师, 优秀教师也可称为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的专业阶段处于卡茨的成熟期、麦克唐纳的专业教学期以及休伯曼的保守和抱怨期。斯滕伯格认为, 专家教师的特征有:将更多的知识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富有洞察力[12]。关于专家教师的特征, 西方学者的共识是:有独立的专业见解和较好的教育理论修养, 能够独立处理新问题;具有高超的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指导新教师的能力和领导教师进修的能力。在美国, 专家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课堂教学、指导教师、教育研究以及开发课程与编制教材。他们有时表现出一定的保守和惰性;对学生和青年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由代沟引发沟通困难。
(二) 专家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
充分发挥专家教师的优势, 特别是指导教师、教育研究以及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提出挑战性任务, 克服惰性, 与时俱进。通过共同的活动, 协调专家教师与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 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 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到退休还停留在专业教师或终身教师这两个阶段上。但我们仍然要对所有教师进行逐级提升的继续教育。因为, 每个教师专业成长都是不可限量的, 而且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 而不是希图把所有教师都培养成专家教师。
摘要:在我国, 从政府到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关注在逐步提升,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对不同专业水平教师的培训计划缺乏“个性”。研究表明, 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 具有不同的特点, 需要不同的帮助。因此, 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区别对待, 凸显个性化。
关键词:教师专业阶梯,继续教育,区别对待,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郭福昌, 等.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简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251-252.
[2]张爱珠.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把手”:政策、法规[J].继续教育研究, 2005, (4) .
[3][6][11]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01, 59, 56-57.
[4]Katz, l.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72, vol.173, no.1, pp.50-54.
[7][8][9][10]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38-345.
[5]劳凯声.教育法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146.
[12]吴义昌.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及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3) .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2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个性较为突出,因而对他们实行个性化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与同龄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服从意识不强,因而个性突出的比例更大。下文笔者依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以及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高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同时就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以其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校;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5
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定位逐渐明确。近年来,高校不断重视“育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以培育学生成为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日趋多样化要求的综合型人才,这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尤其是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更追求个性,因而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本文就推进个性化教育,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适合教育,浅谈自己的看法。
1.准确把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
1.1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个性原来的意思指的是戏剧演员所戴能够展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用来表现社会上独立人的独特特征。在教育学中,个性也可以被看作个体在生理素质以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利用特定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学校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为稳定的特征。每个独立的个生都有其个性化的表现,因而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体独特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进行个性化教育与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1)个性化发展符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当代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个生的群体,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意识十分强烈,相对来说,服从意识却十分薄弱,不同是的学生由于成长背景、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在个人追求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十分大的差别,因而群体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应用传统的教学经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职艺术类学生。
(2)个性化发展是当代高职艺术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已向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型社会转型,同时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创新被看作当代大学生考核的重要指标。当然,我们所说的个性化发展并不是任由学生为所欲为,而是在一定的准则内,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特色。作为良好个性的当代学生,必须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必须十分强烈;同时又要有端正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的能力;激烈的社会竞争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崇高的理想等等。
2.如何实现高职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1)作为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必须树立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为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指导,个性化指导即要求在进行学生工作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尊重,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发挥高职学生的创造性。对于高职院校的藝术类学生,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不仅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的素质,学生管理条线也必须与企业和社会进行对接,才可以了解企业真正需要怎样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现行关于高职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来说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时,应用的方式与时间都相对固定,更多的是针对一种静态的评价,大部分评定都以专业成绩作为考核的中心,重智力因素,而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综合测评指标进行一定的调整,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鼓励学生用于展现自身的个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开阔的舞台。
(3)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作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者管理工作者,必须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笔者认为,相关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制订好相关的管理条例与规定,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管理。
3.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实施个性化教育要求与条件
3.1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高职艺术类教师必须对教育事业有充分的热情,同时要热爱学生,耐心教导学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是人才的教育理念,重视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
(2)作为专业的高职艺术类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要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已成为一名可以让学生喜爱和敬佩的师长。
3.2直面现实,承认差异
作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师,要承认学生存在着不一样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要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潜能,善于发掘学生的个性与优点,使学生的特长、兴趣、才能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还要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出来,在衡量评价学生时,应不断创新发展,以发现最适宜的评价方法。
3.3转变教育观念与过去的师生关系
把过去的以教师作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理念。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应多与学生交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具有精心育人的意识及行动。
3.4制定可变的、终身的教育机制
(1)实施学分制度,使学制得到适当的延长,改革学历证书发放规定,使学生在学好现有专业上,可以有多重选择,选择其他自己喜欢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可以强化校校、校企的合作,提供资源共享,实现学分互认,同时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提前感受社会的氛围。
4.总结语
高职学生教育者与管理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尊重但不放纵,个性但不任性。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掘他们的个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可以建立一定的鼓励措施,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进东,张亿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
[2]赵庆典,李海鹏.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源自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视角的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0-61.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3
开发个性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张扬个性, 促进方式创新
教师个性鲜明, 有利于方式创新, 促进专业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因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通常都个性张扬, 不拘一格;都求新求异, 独树一帜;都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传统的片面追求“统一”的“求同”思维压抑人的个性, 阻碍人的创新。一个人如果个性张扬, 便会被视为“怪人”、“另类”;做事不合常规, 便是“离经叛道”、“出格”、“乱搞”。这种“求同”思维使人们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 喜爱标新立异的人往往会让人看不顺眼, 遭到人们的诋毁与反对。所谓“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受传统思想影响, 学校管理也只注重教师生活的理性规范, 而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只注重一般的规章制度与共性要求, 而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尊重。尤其是传统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创新, 学校就更只注重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 而忽视甚至压抑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统一性、单一化的管理方式, 使教师失去个性, 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 千人一面;使教师没有特点, 教学趋同、生活趋同, 爱好兴趣趋同;使教师思维呆板僵化, 生活单调乏味, 工作缺乏乐趣,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在这种管理面前, 教师的热忱与喜悦, 伤感与痛苦, 锋芒与棱角, 激情与见解都只能悄然隐退, 个性日益销蚀, 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而如果我们把教师个性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积极开发利用, 就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 凸显个性、张扬个性;就能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怪人”和“另类”, 就可能欣赏他们的“出格”与“离经叛道”。这样, 就能营造成一种尊重个性, 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 就有利于教师张扬个性, 积极创新, 使教师教学方式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
2.有利于挖掘潜能, 培养优势特长
俗话说:千招会不如一招鲜。优势与特长是一个人成功致胜的法宝、安身立命的根基。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 有的以语言见长,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的以表情取胜, 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生动传神;有的勤于思考, 探究科学奥秘;有的想象丰富、多奇思妙想;有的爱敲敲打打, 喜欢发明创造;有的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有的精于一门, 术有专攻。教师这种不同的特点或优势, 除了自我努力和环境影响外, 还与教师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不同的个性特点容易形成不同的智能优势。如内向型的人一般善于思考、思维深刻、推导稹密;外向型的人则大多乐观豁达、热情奔放;抑郁质型的人通常细心谨慎、稳重踏实;而多血质型的人则一般充满自信、勇于开拓。教师的个性特征往往反映了他的潜能与优势, 只有对教师的个性资源充分开发, 才能使教师挖掘自身潜能, 培养优势特长。传统管理片面追求整齐划一, 忽视教师的个性差异, 甚至削“锋”磨“角”, 抑制教师个性发展, 就会使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使教师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会使学校的人力资源白白浪费。因而我们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必须把教师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积极开发利用, 让教师的潜能充分展示, 让教师人人握灵蛇之珠, 怀独门绝技, 个个抱荆山之玉, 藏看家本领, 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打造出一块块在教坛上闪闪发光的有特色的教学品牌。
3.有利于因材施用, 让教师扬长避短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往往是良莠混杂、优劣并存。如上面提到的抑郁质型的人办事细心谨慎、踏实稳重, 却可能性格孤僻, 不善交往;多血质型的人活泼开朗、充满自信, 但往往遇事不冷静、冒失浮躁。人的个性特点难以十全十美, 在某一方面优点突出, 可能在另一方面就存在缺陷不足。作为管理者, 如果只用一个标准, 一把尺子, 只重共性要求、一般规定, 而忽视个性特点、区别对待, 忽视对教师个性特点的优点与不足作全面分析, 既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也会影响学校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各种智能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每个人身上存在, 使人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能特征。这种理论的立足基点就在于人的个性差异, 它认为正是一个人在思维、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才造就一个人的自我, 体现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个性特点才将人区别开来, 才体现出人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因而这种个性特点也就是一笔宝贵财富, 是学校蕴藏的重要资源, 需要我们加以开发和积极利用。我们应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优势, 因材施用, 扬长避短, 使教师既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也为学校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种开发甚至还能化短为长, 使我们能换一种角度或眼光来认识过去被视为缺点的东西, 从而将消极化为积极, 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如某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 厌倦教学, 但其他兴趣广泛,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这在过去就会被斥为不务正业, 就会对该教师大加鞭笞伐挞。结果可能是领导费力劳神, 而该教师却依然固我。若我们因势利导, 或抓住其优势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或调整工作, 安排其负责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发琴棋书画方面的校本课程, 用其所长, 不仅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发挥其优势, 调动其积极性;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有利于量身定制, 形成独特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 在教学理念、方式、技能和作风等方面形成的定型化的特色或特征, 是教师工作个性化的鲜明标志。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如严谨型风格的教师语言严谨清晰, 环环相扣;板书工正整齐、条理清楚;教态从容不迫, 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方寸不乱、有条不紊。而活泼型的教师则性格活泼开朗, 风度潇洒;思维敏捷灵活, 方法多变;语言富于激情、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易于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学风格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特性。独特是风格的生命, 正因其独特才能打上自己的印记, 才能体现自我的特点, 才能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才能和教学智慧。因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教师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才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使教师教学特色鲜明, 风格彰显, 就要积极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 让教师张扬个性, 发展个性, 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来发展优势特长, 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制,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 才有利于教师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才能使教师各显所长, 风格突出, 特色鲜明;才有利于学校流派纷呈、方式多样、风格各异、多姿多彩, 呈现出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
开发教师个性资源的方式与途径
1.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氛围
开发教师个性资源, 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 打破过去重共性, 求同一的思维定势, 将教师的个性特点视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和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管理者具有宽容大度的气量, 豁达坦荡的胸怀;能容许教师兴趣多样、观点各异;能让“刺头”、“棱角”、“另类”都有存身立足之地;让教师有话敢说、有才敢展、有“锋”敢露, 有“角”敢显。这样, 才能为教师的个性特点提供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才能促使教师个性鲜明、爱好多样、特点突出;才能使学校色彩斑谰, 五彩缤纷, 人才辈出, 人力资源充分开发, 人力优势有效发挥。
2.活动多样, 提供发展平台
开发教师的个性差异资源不仅需要管理者和全体教师转变观念, 还需要领导者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样化活动, 为教师兴趣培养、优势发挥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活动, 如公开课、示范课等观摩性授课;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课题研究、主题班会、活动策划等各种评比;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还要组织教师开展能展示教师其它风采与特长的比赛, 如卡拉ok、交际舞、书画、烹饪、小品、摄影、辩论、讲演、器乐演奏、机械修理、小制作、小发明、板报设计、时装表演等等, 为教师施展才艺、表现特长、推销自我搭建平台。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不仅能为教师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发挥优势提供有利条件, 还能让教师体验自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使教师身心愉悦、心情舒畅, 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
3.用其所长, 凸显优势特点
人的优势特长是其个性差异的集中展示。用其所长, 凸显教师的优势特点就是开发其个性差异资源的具体表现。这种开发不仅能让教师的才能充分展示、潜能充分挖掘, 还能让教师在成功中不断体验快乐与幸福, 增强自信与勇气。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法, 能全面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学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如工作细心、富有爱心的教师宜担任班主任;才艺多样或喜爱发明制作的教师适合做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可安排担任年级主任;理论知识扎实、教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则担任教研组长;精打细算、小气抠门的教师负责财务管理等等, 以使教师能特点“对口”, 技能“适岗”。这种任事唯能, 知人善任, 因材施用的作法, 既有利于教师各尽其能、各显其才, 充分展示才艺, 凸显优势特点;又能使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合理使用, 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4.倡导学习, 克服缺陷不足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浪有高峰低谷, 人也有优势缺陷。开发教师的差异资源既需要教师扬长避短, 又需要我们倡导教师见贤思齐,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以用教师的优势去促使其他教师克服自身之不足, 使教师专业发展这只“木桶”容量更大, 装水更多。为此, 管理者要大兴学习之风, 要身体力行, 不耻下问, 带头向他人学习, 要打破旧的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专业界限, 改变过去那种“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 创设出具有浓郁学习风气的校园环境;要大力推进学校学习化组织的构建, 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和学习激励机制, 使教师的相互学习能成为一种自觉性、经常性的活动;要开辟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为教师相互学习创造条件, 如开展教学比武、师徒结对、“一帮一”等活动, 创办《教研园地》《校报》等刊物, 组织各种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 举办教师论坛、心得报告会、经验讲座等, 使学校能成为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展优势、齐头并进的优良团队, 使教师优势更优, 劣势也向优势转化。
5.促进合作, 扩散放大优势
教师教学不象企业的流水线作业, 无论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还是设计教案、批改作业, 都更依赖于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加上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差异和文人相轻的陋习, 使教师容易重自我, 轻合作;喜单打独斗, 轻协作交流, 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优势发挥。我们要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仅需要引导教师发挥优势以扬其长, 相互学习以克其短;还需要引导教师积极互助合作,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 还能使教师的优势得到放大, 产生扩散与互补效应。如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但往往精力不济、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也大多技不如人, 而新教师在这些方面正好相反。如他们关起门来各自为战, 不仅难以学到对方的长处, 也会制约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如果管理者广辟门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 既为教师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 也为教师优势放大和互补建立了平台。如通过师徒结对, 让老教师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对年青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年青教师则为老教师多做一些事务性工作, 并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给老教师以帮助, 这既能缩短年青教师的成长进程, 又有利于老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手段, 使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总结经验, 并运用新理论对原有经验予以反思, 使认识得到升华和跨越。又如建立规范、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 让教师相互切磋、交流探讨, 既传播扩散各自经验, 又使个人肤浅、零碎的认识得到提炼和疏理;既在比较中使各自方案的优点得到借鉴, 又在思维碰撞中使各自的缺陷得到矫正弥补。促进教师互助合作需要领导者为教师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合作通道, 如建立并不断完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和各种活动小组等互助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案例探讨、理论研讨等互助活动;创建校园网、资源开发中心、教学论坛等互助平台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互助, 使教师在共同行动中相互学习, 在相互帮助中彰显优势, 在优势发挥中产生扩散与放大效应, 使其能发挥更大作用和更好效果。
6.优化整合, 注重综合效能
开发教师的个性差异资源, 不仅要求管理者注意从微观着手, 关注教师个体差异, 因材施用, 合理搭配, 如安排正、副年级主任或班主任, 正主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就应选派一名做事稳重、工作细心的副主任为其搭挡, 以利于双方扬长补短、优势互补,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又要从大局着眼, 能通观全局, 从整体上对教师的人事安排予以通盘考虑和规划部署, 以提高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整体综合效能。作为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超的用人艺术, 还要全面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与特点, 要使教师人力资源能在各个年级、部门、处室都得到优化配置, 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性别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合理组合, 把每个教师都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使每一个群体都成为最佳团队, 从而形成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协调。如一个备课组应老中青合理搭配。成立一个课题组, 既要挑选理论功底深厚、知识经验丰富、思维稹密细致的中老年教师, 以利于构思策划、把握方向, 又要配备精力旺盛、干劲十足、做事踏实的年青教师, 以利于方案的落实与操作实施;既要纳入文字功夫好、笔头子硬的写作高手, 以便于撰写计划方案与论文报告, 又要组合信息技术娴熟的教师, 以便于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制作课件;既要有擅长交际、巧于公关的教师, 以利于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 又要有工作负责、耐心细致的教师负责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 才能既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长处与优势, 又使整个学校的人力资源形成合理、优化、有序的状况, 能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效果。学校犹如一束光波, 教师的个性特点就是不同颜色的波长, 通过管理者的开发与整合, 使各束光波形成最和谐的组合, 能闪烁最绚丽的色彩。
7.反弹琵琶, 引导错位发展,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受时间、精力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 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对专业知识的每个方面都有独到认识和精辟见解。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还应该有所侧重, 对某些问题有所研究, 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 在某些方面形成特长, 以把面与点、博与精结合起来, 既能胜任专业课程, 又能适应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要注意开发教师的个性资源, 帮助教师培养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要注意引导教师克服从众心理, 能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发展方向, 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状况来选择研究的问题, 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培养兴趣爱好, 以让教师各有侧重, 错位发展。这种错位发展既可以是专业外的不同兴趣与爱好, 如有的青睐书法, 有的乐于摄影, 有的爱好武术, 有的喜爱乐器;也可以是同一专业知识上的各有侧重。如教美术的老师, 或以油画为主, 或以国画见长, 或偏重水彩, 或精于雕刻;教历史的教师或重点研究外国史, 或主要研究中国史, 或对古代史倾注心血, 或在近代史上有所造诣。这种爱好不同、异域探究, 错位发展, 有利于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举行专题性的知识讲座;有利于学校众星云集、群星闪烁, 各显其能、聚成合力, 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此外, 这种错位发展还因教师各有优势, 互有需求, 有利于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互助协作、减少磨擦、降低内耗。
8.因才设位, 提供个性平台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4
关键词:钢琴教育;音乐剧专业;个性;可行性建议
钢琴教育作为最近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有着专业自身所具备的共性,因而在进行钢琴教育专业时,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对钢琴教育进行思考与审视。钢琴教育作 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格个性方面有着它特有的作用,能够对学习者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钢琴教育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为提高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所实施的有效策略。
1 钢琴教育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钢琴教育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从钢琴教育的形式来看,钢琴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充满反复性的学习过程,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乏味,但同时又会沉醉于在钢琴前十指如飞、神态潇洒的神情,美妙的乐意在指尖缓缓流出的优美的旋律,这一刻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钢琴教育这种严谨、细致、刻苦的特点,对于音乐剧专业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钢琴的学习通过都需要适应长期性与单调性,因而对于音乐剧专业学生而言,是对意志的一种严峻考验,但同时也是对刚强、坚韧性格的一种培养,这也正是钢琴教育对学生个性培养作用的一个结果。除此之外,反复的练习还有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
由此可见,钢琴教育与个性的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对钢琴的学习,与此同时,在钢琴教育中又可以把学习者的个性中的不足,经过长期的钢琴学习得以培养与塑造,从而更加有利于对钢琴的学习。因此,钢琴教育对于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着极大的塑性。
2 钢琴教育对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培养起到的作用
2.1 促进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
钢琴教育是一门集合了美妙音乐欣赏与坚韧性格培养的一门艺术,对于培养音乐剧专业学生良好的人格个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手脚脑的并用,可以有效地改善音乐剧专业学生右脑的活动,从而对于整个大脑都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同时對于儿童的协调作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钢琴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锻炼学生坚强的个性
对于钢琴的学习,不仅手脑并用,而且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细心的进行练习,这种严格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钢琴作为一门技术性与表现力同在的艺术,因而钢琴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学习历程,需要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与训练,并对曲目进行反复性的练习、理解与背诵。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也有助于锤炼音乐剧专业学生的坚强意志与坚毅的性格。
2.3 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心态,培养儒雅的个性
相对于传统的单调、枯燥的钢琴教育,现如今的鼓励式、兴趣式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面对钢琴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老师用缓和的态度进行指正,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百折不回的精神,即使音乐剧专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依然能够有条不紊地把问题解决,并形成稳重成熟的个性。除此之外,在钢琴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经典钢琴作品对于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受到潇洒、儒雅艺术气质的熏陶。
3 如何通过钢琴培养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
3.1 根据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
通过钢琴所演绎出来的激昂、婉转、高亢、悲怆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深深的感知到创作与演奏人的性格点。音乐剧专业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性格与个性等特点,综合的选择适合自己情感抒发与表现的演绎方式。因此,在进行钢琴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个音乐剧专业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把握,根据每一个音乐剧专业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并进行因材施教,从而通过钢琴艺术特点张扬出学生的个性。
3.2 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音乐剧专业学生个性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然后通过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与坚强的毅力,从而让音乐剧专业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坚持学习的好习惯。通过钢琴教育,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钢琴人才,同时也要依靠钢琴教育的特殊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钢琴教育,首先是对音乐剧专业学生的教育,其次才是对学生才能的培养。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行业习惯的正确引导,使得音乐剧专业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3 确定科学合理的阶段学习目标
钢琴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素质非常好的艺术,随着钢琴级别的增加,其困难与困惑就会越大,很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其钢琴的演奏水平也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对于钢琴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钢琴教育不仅仅对弹奏教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对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一种传承,体现出厚重、饱满与富有层次感。因而呈现出钢琴教育对教学的特殊性,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钢琴教育与学生的个性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从而促进了对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等个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红.试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价值取向[J].美与时代(下),2010(11).
[2]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2012(03).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5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所谓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学习内容、方法能够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准确地选择。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 尽快找到后续学习的路径。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好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对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 对新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 情绪、情感极其丰富。
他们大多嫉恶如仇、善恶分明、富有正义感, 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使情绪的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和曲折的特点。但由于其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 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不稳定因素, 表现在情绪与情感的波动性大, 动荡多变。
(三) 自尊心较强, 性格敏感, 不愿意在课堂上受到老师正面的批评。
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过强的自尊心也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二、目前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不单纯是原相近专业的合并, 而是按照学科分类, 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专业,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往按产品, 过细、过窄设置专业的局面。不仅学生择业要面对市场, 更重要的是高校也要面向市场。如何确定新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目前,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较为混乱。
由于各高校原所属部门的不同及过去按行业、产品设置专业的影响, 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虽然总体框架相似, 但在专业必修、限选、任选课设置、教学环节安排上有很大不同。例如: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以“立足轨道交通, 面向综合运输, 服务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 培养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和物流运输方向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是1992年在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用工程系、交通运输管理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因此, 总体来讲,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混乱。
(二) 培养模式上仍在探索。
交通运输专业包括两个专业方向:汽车运用工程 (模块一)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模块二) 。美国, 日本等国的交通运输专业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包含在交通工程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中, 而交通工程又一般位于在工学科的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中。而国内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也根据自身特点有其专业特色。就人才培养模式来说, 各高校仍处在探索和改革阶段。
(三)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课堂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纵观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 教学内容比较繁杂, 教学资源形式也比较单一, 音频和视频的资料较少,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目前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 立体化教学方式。
针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为主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拟采用立体化教学的思想。所谓立体化教学, 是指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课程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并形成丰富、互动课程系统的教学过程。因此, 针对原有教学资源形式单一, 内容繁杂的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将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 除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之外, 还将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电子资料、图片、网络课件的作用, 努力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二) 实践示范教学。
实践示范教学是以案例分析和示范教学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突出体现在对案例或示范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对案例或示范进行引导和点评。交通运输课程体系中的一些课程实践性很强, 如物流技术与装备课程, 学生可以在物流实训实验室进行货物分拣、配送路线选择、信息通报、特殊情况处置等方面的探讨和实践操作,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的深入理解。
(三) 综合化评价考核方式。
针对交通运输课程体系中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的现状, 并结合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提高的特点, 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从综合化评价考核的方式入手。综合化评价考核包括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考核性评价三种方式。分阶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期帮助学生较好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在分阶段考核过程中, 采用定量评定和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定量评定是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以分数赋值的形式进行考核的方法, 根据分值多少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进行判断。但学生的有些方面是无法进行量化打分的, 需要教师分阶段使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 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 可以充分发挥综合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除此之外, 综合评价考核还包括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在进行静态的横向比较同时, 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纵向的动态比较评价。
(四) 课程设置的宽博性。
所谓宽博性是指大学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宽博性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课程体系的专、窄程度相比较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适应性强、适应面宽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朝着拓宽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方向去发展, 即开展通识教育。如复旦大学2002年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观念。鉴于此,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借鉴上述做法, 课程体系可以融合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部分, 且选修课所占比重应明显提高, 使大学生的学习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将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 交通运输专业课题体系是一个较复杂和系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大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最终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文斌.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 .陈彩彦.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J].科技信息, 2013
[3] .朱芳.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金融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探索, 2013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6
城市型大学或城市大学,在中外大学发展历史中,有可考究的渊源和较为独立的发展特点。国内外有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名称中有“城市”二字,其中较早的有伦敦城市大学,其前身可以追溯到 1848年的(伦敦)城市男子夜校。较年轻的有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距今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城市”大学(学院),还是社区学院,均在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办学特点,在所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另外,有很多学校,其名称中虽然没有“城市”“社区”字样,但它们以所在城市的名称命名,依靠城市,面向所在城市办学,较典型的有上海大学、大连大学。明确提出“办城市型大学”的例子是成都大学。
以上这些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香港城市大学的定位描述来说就是:“位于城市、用于城市、回馈城市”,在办学上都追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城市型大学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通过形成办学特色、走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道路,突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当然,随着学校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的融合、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和招生工作实际,上述很多学校已经超越了——或不仅仅停留在——面向单一城市的发展阶段,而具有面向更大区域乃至国际化的发展眼光与战略。
二、关于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解释及其社会需求
许为民等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中认为:根据创新的不同类型,可以把创新型人才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集成创新型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原始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侧重理论,重点大学是其主要培养机构,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其知识结构侧重应用,一般本科高校是其主要培养单位。该文把原始创新型人才归到学术型,集成创新型人才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归到应用型。
邹栎在《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一文中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复合体,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是能够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能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活的载体。
范跃进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文中认为: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检验知识的真伪;应用型人才则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能够把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另外一类是在生产工作第一线从事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能够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为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前者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后者主要由高职高专培养。
多篇文献认为:我国的自主创新在目前阶段主要以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主体。我国缺乏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内在要求
城市型大学为地方服务的基本属性要求其为所在地方的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中西部大城市在发展上均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其制造业仍然占有并将继续占有相当的比例,客观上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承担工业跨越式发展和城市振兴的重任。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基本面向城市发展的一般本科院校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及已有实践
樊华等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一文中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山东理工大学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素质、知识、能力三个体系,大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 构建“知识面宽、综合性强、选择性大,课程模块化、短学程化、主辅结合”的知识培养体系;构建以“明事理、有教养、会干事”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以实验教学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为载体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城市及其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
城市型大学面向城市的内涵维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了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有能力置身于城市当前的行业和产业发展之中,具有将先进科技转化为当前城市现实生产力的技术、经营或管理能力,能够在摸索中提出和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其他各种人才类型一道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样提出了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能够熟悉并适应该城市的文化、制度,能融入该城市的具体社会群体之中,在应用文化、享受文化社会成果的过程中响应和倡导先进的文化行为,参与培养和铸造新的理念和思想,积极配合和肩负起城市精神提升、文明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
三、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及培养
城市、社会、职场的分工合作、多元性、多变性、复杂性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大的挑战。当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有一种整体的、均衡、符合受教育者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培养观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注重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并给予积极和规范的引导,是非常重要和十分迫切的。
“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等“三化”视角和整体培养思路立足于把高校学生当成真正的发展中的人看待,把高校理解为适应人这种阶段发展的、具有强烈人性特征、人文关怀、整体思路的教育和伴随机构,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更是高素质的“人”。
(一)“三化”的含义
1. 专业化
专业化的含义非常清楚,即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以一种专业为基本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促使其基本胜任社会职业分工中这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专业性工作,他人未经较长时间培训不能代替。这种专业应该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定时期所需要的。
专业化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授的内容能够尽量模拟他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授课的教师最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或者是双师型教师,要加强对教师的相关专业的实践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该专业在现实职业中运用所需的一切知识。如美国SIERRA航空学院,他们聘请的教师中,有很多是从事该行业有数年经验的行家,当然,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需要得到训练。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城市为建立产学或产学研基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 社会化
基于18~22岁的高校学生正处在社会化、成人化的关键阶段,高校教育主体应当关注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道德及政治观点与所处社会的同一性、基本掌握当前现实社会需要的能力结构、实际的运作方式以及所谓的潜规则、基本掌握运用相关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竞争以获得生存发展并实现个人最大的价值的社会操作方式,诸如此类。城市型大学特别提醒学生应当更加熟悉和娴熟掌握该城市的文化背景、文化性格和行之有效的人们的行为方式。
社会化的教育或引导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本人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进行类似实践方能实现,绝不是仅仅靠教授在课堂上讲能讲得懂的。从知识的分类来说,这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也可以叫意会知识,我国传统教育缺陷之一就是不重视学生自身社会性的系统培养,造成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才发现校园和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城市型大学能够也应该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城市生活及大小型活动,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学生融入城市的同时也就更快地实现了社会化。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引导其锻炼综合能力,模拟或真实地感受群体和社会互动运行规则,逐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规范化和系统化。
3.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每位学生的特殊情况,教育主导者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帮助他成为具有不同于他人特征的人和人才,达到这样的目标充分符合他自身的愿望,并且,这样的结果在最大意义上使人的价值实现达到了最大化。
个性化的反面是根本不考虑每位学生的特殊情况,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手段,培养基本上只有共性的人才,甚至只考虑把共同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仅仅只想培养具有此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不考虑培养学生利用此专业的变通能力,不考虑学生其他显在能力和潜在能力(兴趣)的发觉(发掘)和培养。
从教育思想来说,应把学生当成是独立的、个体的人,应把培养不同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哪怕是一个年级中同一个专业的学生。
因此,在本文提到个性化,是指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充分按照社会和城市复杂多变的专业及专业外人才需求,根据学生中千差万别的人格、知识、能力、价值及兴趣倾向,科学而敏锐地捕捉到不同学生在共同专业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并加以适当的发掘、提醒、引导和帮助,以使其有充分的特殊性、自觉自愿性且能迅速适应城市的多元需要和发展,迅速地走上服务社会、实践创造的道路,实现双赢的人生价值。
如果说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那么,既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又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应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确保人才创新的动力和倾向的话,人的兴趣和个性的自由良好发展则是人的创新动因和持久的养料。一所大学,一座城市,一群人,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复杂博弈的过程中彼此相知、相互尊重、互为目标,这样的理想生活是自然的,因而也是长远的。
摘要:城市型大学属于地方大学,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其重要目标。在培养过程中,系统关注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是保证其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城市、大学和人,应该相知、相互尊重和互为目标。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光.城市型大学的内涵研究与办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7)75-76.
[2]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3]邹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3-5.
[4]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24-26.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7
一、教学个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不能忽视的重要维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断丰富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日渐明朗地凸显了重新审视教师教学个性的必要性。综观关于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要求, 绝大多数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适应研究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的能力以及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以及强调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等方面, 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情感、自我效能感、心理品质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等影响教学个性方面的因素关注较少。或者说, 在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论和操作中, 教师教学个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学个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 大部分教育者重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种理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设计活动法、探究法等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推动教学。这种模式颠覆了旧的课程标准设定下实行的教师单向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板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 重“灌输”轻“引导”的现状。但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限制下, 教学并不可能达到上述理想的效果, 至此, 就形成了“汉堡模式”, 一方面是来自课程改革实施的巨大推动力, 要求彻底摒弃课堂死板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 主张给学生鲜活的课堂、活跃的氛围, 在活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 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 来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考试作为在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的金钥匙, 为了获得好的升学率, 学校将压力倾向教师。教师被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夹在中间, 既要创新教学模式, 多搞活动, 又要随时绷紧意识控制教学进度, 抓紧时间落实对学生的知识点考察, 处境尴尬。教师忙于应付两端的要求, 还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早已疲惫不堪, 自然无力思考、总结,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不是指个人的人格和特性, 而是指作为职业人出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的教学特征, 表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习惯等方面。一名新教师很难具备完整的固定的教学个性, 这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是在学习、总结、反思的基础上长时期形成的。这充分反映了教学个性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断成长后习得的。
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推动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 二者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举个例子来说, 学校经常向教师开设教育法规的学习课程,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法》和《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在学习的过程, 每一个教师将领会到教育法规的精神, 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一种无私奉献的积极氛围, 将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教师具备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使得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提高有了更大空间的追求。在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下, 教师将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 不断丰富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 形成娴熟的教学技巧。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至此加深。反观教师专业化对教学个性的作用, 在专业化背景下, 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 教师享有一定的职业权利和主体意识, 自我意识的彰显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二、教师教学个性缺席的原因浅析
新课程改革总是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 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一些非常棘手和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教师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个性?是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 还是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过重而无暇顾及?教学个性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远达不到应有的程度, 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仍存在严重的缺席状态, 造成教师教学个性的根源涉及到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第一, 教学体制和评价制度的禁锢。这种禁锢突出表现在教材、考核方式方面。“教材”限制了教师对知识的个人诠释的空间。新教材的“留白”与部分知识点的调整体现了课改的方向与目的。“留白”赋予了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 可以彰显自身的教学个性。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按照知识储备的慢节奏获取全部的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课程改革追求自主和探究的前提下, 仍然需要考试制度把关, 而“教材”实则为应试制度的化身。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可现实的条件不允许教师随意选择取水工具的形状, 取水量的多少都被“教材”这一模型限制好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落实教材的知识点, 习惯于尽可能依据大纲要求教学。这种状况使得教师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诠释知识的愿望。
美国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中指出, 专业工作是指专业人员对他们本行工作拥有特殊知识并在工作中能够享有较多自主权的职业。 (2) 在现实情况下, 教师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在教师专业自主权中处于服从的弱势地位, 学校教育过多受到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自主权丧失, 从而难以形成完善的教学个性。另外, 虽然我国实施了各级教师的评选制度, 但考核的方式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论文发表率等量化手段衡量。教学评价方法标准化、绝对化。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形成教学个性。而评价标准的细化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考量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是如果将标准作为不可变革的、唯一的评价体系, 则反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造成教学个性形成的障碍。
第二, 教师主体性角色缺失。首先, 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销蚀, 不少教师在刚入职时激情澎湃, 而随着教龄的增长, 经验的累积, 创新意识逐渐单薄, 失去了追求教学个性的心气。日常生活是一种既定的重复的模式, 凭借传统和习惯维系。教师若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无革新与批判意识, 长此以往, 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养成了惯性的授课模式, 备课时, 也会根据以往类似的教学方式设计课程。刻板地遵循教学步骤、教学流程使教师个性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其次, 教师专业意识淡薄, 职业道德和进取心弱化, 使得原本作为理想的教师职业成为简单的谋生工具, 长此以往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举一反三、风趣幽默的老师。这种教学风格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 并且将知识内化, 融入教师个体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 形成深厚的理论水平, 逐步提高教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 教学个性的形成还应当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的深入把握上。
第三, 系统的师范教育使得新教师思想趋于僵化。师范生在正规的师范院校接受了包括教学方法类的实践课以及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大学专业的设置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 缺少实践的机会, 导致预备教师过于信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入职时, 由于缺少经验过分依赖课本中学习到的原则, 这种“本本主义”必然会使得新教师四处碰壁,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放弃对理论的信任转而模仿老教师的教育经验, 使得教学成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局限于框架模型中的教师又缺乏反思能力, 则难以继续提升,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三、探讨教师教学个性彰显的路径
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制度化为教学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和方向。在“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下, 教师会自发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形成符合潮流的教学风格。古代的教育制度强调师生关系体现在尊卑地位上, 在此背景下, 教师大多形成了严谨、刻板、严厉的教学风格, 形成了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增强, 师生关系交往化, 教师也形成了随和、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
所谓个性, 即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个性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与普适观念的冲突, 否则将与共性无异。教师需要制定教学任务, 并严格遵循计划执行, 课时一定, 应试的压力与教师教学工作的进度要求就会与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自主探求发生冲突, 此时, 教师选择跟紧教学安排也是教学个性的另外一种体现。教师的个性喜好差异, 决定了不同个性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过于差异化也有可能导致教学效果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 在追求教学个性的教学活动中, 制度化的课程标准起到了调节教学活动的作用。
首先, 建立“民主”的教学环境, 改善学校的教育制度。这里的“民主”并不是从政治学角度解析, 而是指社会应当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制度是必须的, 因为它是教育有序、有效的保障。教育活动应当依据一定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但不应限制得过于严格。学生的校园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制度的规范, 同样, 教师教学活动的细节也从上课的时间、课堂的行为、考试乃至个人着装等也都被圈定在一张无形之网中。学校过于严格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等给老师划出了多个教学禁区, 担心出现教学事故的老师则“畏手畏脚”地选择最稳妥的“讲授练考”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制度本是从防范的角度制定, 为了使教学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而诞生, 却最终忽视了制度也是可以发挥激励、促进作用的。假设教学目标既定, 那么在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方法和路线上就可以给教师空间, 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力。例如, 只要教师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那么就将是否布置作业、选择何种方式考核的微小细节交由教师自主选择。除此之外, 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当形成尊重和谐的氛围。教师获得经验无非来自两种途径, 即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向同伴习得的间接经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攻和擅长的学科领域以及专业方向。人人是学习之人, 教师之间应及时沟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之间在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教学个性。
其次, 教师应当自觉主动提高水平, 养成随时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学环境虽然对教学个性的形成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但主观条件则起决定性作用。教学个性的养成根本上还要靠教师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应有继续培训的机会, 从而使之能跟上思想和方法的新进展。” (3) 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 课程改革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这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新生的一代的教育素养的问题。
第三, 实现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师专业个性发展制度的良性互动。目前, 大部分中小学在升学的压力下自觉形成了围绕教学任务为中心建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教师在这一体系中往往只扮演了一种工具角色。首先, 学校应努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教师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往往不同质。学生要高分数, 教师为实现高升学率这一主干目标深陷茫茫题海, 开始反复向学生强调重点难点。在教师讲解易考知识点的过程中开始了重复劳动。于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往往是蜡烛、是春蚕, 成为了伟大的“牺牲者”, 而学生则是受惠的一方。在这种教学体系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一方接受、一方付出的对立状态。学校应在教学体系中共同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我价值, 只有教师专业个性化得以充分实现, 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才能真正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 课程改革的目的才可以真正实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现教师专业化, 教师要在成长中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打造特色的教学风格。反观当下推进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同时, 过于强调以学生为本, 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甚至遮蔽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 追求教学个性与推进课程改革理念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二者存在共生共长的关系, 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达成统一。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8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物业管理课程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由于生态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别,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同来自主流文化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同时, 同一种族的学生, 其个体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应该帮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根据其学习方式设计课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种族学生学习方式的类型, 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学习方式, 前者在学习中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 不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后者在学习中的依赖性较强, 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注重人际关系和权威。根据这些研究,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设计课程, 如个别化教学、合作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等。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要强调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统一性。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 立足以学生为本, 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 以创建个性化学校为载体, 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就学校来讲, 必须作到既“有教无类”, 又“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学校文化, 相应地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以学生为本, 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为了学生而存在, 而不是学生为了学校而存在, 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 而不是学生是为了教师存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课程与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存在,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存在。
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而不是以部分学生为本, 更不是以少数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是以同一种尺度和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 而是在承认发展差异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的发展在共性中保持个性, 在统一性中保持多样性。学生的发展在速度、程度、水平和方向上的不同, 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在达成公民基本素养的前提下, 学生应有不同的潜能、特长和才华的充分发展, 这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理想和追求。
三是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学生, 把儿童作为儿童, 作为成长和发展中的人, 而不去盲目地加重负担、加快速度、揠苗助长、过度发展;要求我们把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既要着眼于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又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愉快和幸福。
三、如何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 舍得给学生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课程文化建设应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 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机会, 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二) 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多了, 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的去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时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 而要充分的信任、相信并发挥学生的潜能。事实上, 如果你相信他们, 学生会给你很多惊喜。此外,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获取了许多信息, 也为学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中, 学生之间的综合交流会发生无穷的智慧碰撞, 这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智慧资源。
(三) 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正视差异, 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生, 将来都要走上社会, 都要生存的, 而他们的生存能力大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这段黄金时期形成的。因此, 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实际上,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就体现了这种理念,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关注这一点, 不但从知识上, 而且从其它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
(四) 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知识点减少, 难度降低, 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轻松了。在实验中, 教师们认识到改变教学方法比单纯的传授知识难得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要多思、多变和应变。多思, 就是多动脑筋, 多思考,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们所接受, 他们才会感兴趣;多变, 就是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单一不变的模式, 要根据教材内容, 学生的特点去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 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应变, 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能灵活地应对随时发生的问题, 否则将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四、课程文化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以物业管理课程设置为例) 。
(一)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将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物业管理实践操作市场,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是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目前,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三种模式。
第一, 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 重在以服务取胜, 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 以优质的服务来树立企业的品牌, 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第二, 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创立, 以技能教育为中心, 重视技能的培养, 培养物业管理人员具备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 但缺乏管理和经营观念。该模式同时将职业资格准入引入学历教育, 学生毕业同时获得职业上岗证, 因此, 该模式一般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第三, 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汲取了前面两种模式好的办学经验,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强调技能教育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以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该模式尽管开始得较晚, 但代表了物业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思路
1. 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是把各种知识、能力和道德内化于人的身心, 然后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人的素质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能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身体与心理、劳动和生活技能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创造。
2. 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挥个性首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表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扬长避短, 形成每个学生事实上不同的素质结构。基于此,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改革教学管理, 激活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学分制, 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 如学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获省级以上优秀设计 (作品) 竞赛奖均可将此折算成学分;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定期举办各种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为适应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进程表时, 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的方式加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与可选性, 以适应学生个人爱好、兴趣、才能等个性特征。
3. 理论联系实践,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与生产引入教学, 增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论教学改革, 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如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 到现场判别房屋结构、确定房屋成新度和评估房屋价格;加强技能培养, 如组织学生参加物业管理员、测量员、会计员等技能考试;加强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构筑课程教学新体系
根据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客观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考虑物业管理行业南北差距等不同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区域特点, 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及管理能力。课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以科学的劳动观和技术观为题要,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状况, 充分认识物业管理职业与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成为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高质量的管理和技能型相统一的人才。
2.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将满足物业管理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探索和建立根据行业用人“规格”进行教育和培养及培训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业管理行业要求, 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和岗位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积极与行业加强联系和合作, 物业管理行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探索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机制。
3. 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 实行“多证书”培养。
现代物业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和主要的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构建物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 明确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管理能力为支撑的专业领域核心能力, 并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并体现获得物业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多项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多证书”制度, 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4. 适应物业管理行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专业个性化发展 篇9
关键词:高师院校;艺体生;个性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23-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06
1 . 引言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地方高师院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担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新思想、后备教师、服务、支持、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而地方高师院校的艺体类学生肩上责任更重,不但肩负着传播我国文化艺术的重任,还担负着地方艺术,体育教育的责任。
2 . 地方高师院校艺体专业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建构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与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语言学家Esch(1996)认为: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兴趣、态度和能力;每个学习者学习的方式和速度都不同。Cohen(1998)强调要尊重学习者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方式和进度。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以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 . 1 课程设置多样化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师院校应基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办学定位,建立多元化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对于艺体类学生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群而进行专门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入学考试和专业需求将学生分入不同的班。对这些不同的班级运用不同的教材进行分级、分层次教学。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还可以设置成综合英语类、语言应用类、语言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板块。各教学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发一些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如英语角、英美文化赏析、英语影视欣赏、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等,将课堂向外延伸。同时课堂教学内容应是静态(必修课)和动态(选修课的随时更新)有机结合。这样英语的教与学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实效。
另外对艺体生尝试开设ESP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英语基础课即大学英语,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设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艺术专业可以开设《艺术设计英语》,体育专业可以开设《体育英语》等。ESP课程丰富了英语学习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不再为了过级而学英语;还可以使艺体生对英语学习保持一种可持续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既学英语又学专业,二者兼顾。ESP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科专业知识,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创设了较好的条件。
2 . 2 教学要求灵活个性化
《课程要求》规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学要求》对每个级别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技能都有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的描述。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英语能力等级表。英语能力等级表可以供不同的学校、专业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教学资源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指标和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英语能力等级表比《教学要求》所分的三个层次更加细化、量化,且更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一流大学和边远地区、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分别选择较高和较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即使在同一所大学,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而制订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潜在智能、情感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或高或低的灵活处理。
2 . 3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Keefe认为学习风格诊断为教师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帮助。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英语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学习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置在一个动态化的系统中。这样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多元化的专业需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浙江工商大学设计施行并初见成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IEDC(Interaction of English Dormitory and Class-teaching)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教育学理论之上,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 . 4 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 Scriven)于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后来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把它引进了教学领域。2007版的《课程要求》中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评(self-assessment)、学生互评(peer-assessment)、教师评价(teacherassessment)三个部分。而传统的评估体系中,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个部分缺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评定成为评估体系中的独角戏,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为全面反映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必须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的评价上,把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突出评价主体多元化,利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评价如网上记录和网上监测等形式,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下转第5 2页)
充分发挥测试与评价的反拨与激励作用,逐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不断挖掘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力。
3 . 结语
艺体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智商不低,情商极高,他们灵性、感性、热情、礼貌,只是他们基础太差,失去了学文化课的信心,只要让他们重拾信心,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一定能夯实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取得可喜的进步。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手段,生动活泼地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实现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Griff Griffiths & Kathy Keohane. 如何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新闻专业个性化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篇10
个性化教育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模式化的教育方式, 是针对被教育者的潜质特征和兴趣爱好所实施的差异化的、引导式的教育, 其目标是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对于新闻学这样的应用文科, 实验教学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中的实验上机部分以及综合训练部分)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个性化实验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潜质和特长组织实验课和上机课教学, 是新闻专业个性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既要安排基础性实验课,
也要安排提高性和专业性实验课, 为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供机会。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因此必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考虑实验课的个性化教学问题。传统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一般到大三才开设专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等专业课程。课程刚结束, 学生马上就要面临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提高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要实施个性化的实验教学, 首先应从培养方案入手, 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安排, 制定能发挥学生个性的实验课程体系。
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 应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有基础、有提高、有专业。在大一可开设通识性实验课程, 如摄影摄像基础、音视频编辑基础等必修课程, 所有专业或方向学生须修满这些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时数不应太多,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媒介技术, 培养兴趣爱好, 为将来选择专业方向和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大二可开设提高性实验课, 让学生在大一入门的基础上, 在自己兴趣爱好的驱动下, 有选择地将相关技能进一步强化提高。在大三可开设针对专业方向的实验课, 让学生将所学技能与专业进行充分结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专业实习、实践中, 就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接轨,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应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 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实验教学大纲。
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会落实到课程之中, 课程设置反过来又是培养方案的体现。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 它是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 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对一门实验课开展个性化教学, 必须在教学大纲中给予体现和反映。
为了达到个性化实验教学的目标, 必须对实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在大纲中, 教学目标、考察方式应明确, 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可根据中等学生情况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 再对进度较快学生和进度较慢学生分别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安排, 从而使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备一定的弹性。
专业实验课一般分小班教学, 教师有更多时间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指导教学, 这就使制定具有弹性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大纲成为可能。例如, 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的情况下, 大纲可以为进度较快和较慢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考察方式, 可以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作品, 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在每一次实验上机课中, 教师应准备多套、多层次教学内容, 以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大纲设置的内容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弹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每一次实验课教学都要准备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以往教师在备课时一般是凭经验, 按照中等程度学生去准备教学内容。为适应个性化实验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确保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多准备几套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 在教授网络动画制作这门课时, 每一次实验课笔者都会准备几套不同的案例、作业。在讲解完基本制作原理、步骤之后, 笔者会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教学。首先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基本动画作业;之后, 中等程度学生应完成一个稍难动画作业, 对于少数学习进步特别快的学生, 笔者还准备了拔高性的作业, 而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 笔者只要求他们做好基本案例作业就可以了。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实验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从上述办法可以看到, 要在实验课中实施个性化教学, 既要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教学大纲, 还要对每一次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组织。这对相关实验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系、学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个性化实验教学是提升新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 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新闻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验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三个层面探讨了新闻专业实施个性化实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实验教学,弹性教学大纲,多层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彭祝斌、向志强.新闻传播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与建设路径[J].新闻战线.2009.1
[2]谢鼎新、岳山.新闻传播 (文科) 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3
[3]杨嫚、何华刚.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实践——以网络新闻实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4]顾永波.大学教育个性化小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