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共4篇)
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 篇1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委婉语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委婉语在交际语言中的功能愈加突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文章讨论了英语委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特点,应用
委婉语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委婉语拥有很好的修饰效果,所以遍及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里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系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的说法)。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委婉语涉及民族、历史、文化、心理、语境、交际目的等方面。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1、民族性
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的语言现象。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各异,因而不同语言中的委婉语必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体现,正是委婉语民族特点的体现[1]p136
中国人在年龄方面往往直言不讳,有时为了表示尊敬还要特意加上“老”字,如“老张”、“老李”、“您老贵姓”等。但这种尊称在美英人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乃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一般用senior citizen和elderly people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这两个词语都含有敬重、尊敬的意思。[2](P71)
2、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其风俗禁忌也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语言的地域差异。委婉语多与民间俗讳相关,其地域性自然也就分外显明[3]p145。如面包是英国人的家常食品,因此就出现了“tak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来表示“抢走某人饭碗”的意思。
3、时代性
语言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因此时代性也可称为可变性。语言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逐渐消失。委婉语更是这样。少数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的委婉语是临时的(temporal),随着它们使用范围的扩大,在得到人们的承认后便成了固定(fixed)委婉语。当然固定也是相对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委婉语会逐渐失去委婉的特性。例如:表达“怀孕”的意思的委婉语在英语中曾出现如下这些表达方式:Cancel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be knitting little booties;be in a family way;be expecting;be pregnant。又如:对“黑人”的称呼,在美国一直从“Negro”到“black people”,再到现在的“African American”,这些都是随着美国黑人的人权运动而改变的。
4、幽默性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把残酷的事实寓于幽默中。委婉语中这类的用法非常之多。例如:在东西方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一样,不分层次,遇事商量,共同决定,但也有主从式(也称主仆式),即以一方为主,有的妻子比较强硬,丈夫软弱,这样丈夫常被称为“妻管严”(戏称“气管炎”谐音)。英语中却形象的把这样的丈夫称作“hen-pecked husband”(被母鸡啄的丈夫),幽默有加。
三、英语委婉语的应用
1、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
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的某些功能常用委婉语。如一个人太胖用big,heavy,stout,plump,weight来代替fat。相貌不雅则用plain,ordinary等。
死(death)这个词是人们最忌讳的,无论在何种文化中,人们总是寻求一些不伤及感情的或中性的词汇来表达它。象汉语中的“常眠了”“升天了”“见马克思了”“老了”等说法,而英语中则同样有许多相应的委婉表达语,多达上百条,如:go west(去西方),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return to dust(归尘之土),breathe one’s last(作最后一次呼吸),pass away(离去),run one’s race(跑完自己的赛程),be no longer with us(与我们永别),go to heaven(上天堂)等。[4](P46)
2、社会生活中的委婉语
在当代英语中,社会生活是委婉语的沃土。在英语国家里没有poor(贫困)或poor people(穷人)等字眼而用to be down on one’s luck(时运不佳的),deprived(被剥夺了生活条件的),low income(收入低的)来表达。贫民区说成culturally deprived environment,流浪者称为shopping bag lady。同时,英语里看不到穷国poor nations,有的只是backward nations(滞后国家),developing nations(发展中国家)和emerging nations(新兴国家)。商品匮乏是have the low availability factor,旧车则叫used car。
3、在教育界的委婉语
委婉语也同样出现在教育生活中,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则需要考虑措辞,用积极词汇代替消极词汇。如a stupid student(愚蠢的学生)被称为a slow learner or underachiever(未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谈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below average student)时:She/He is working at her/his own 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而对那些爱说谎的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he has a tendency to stretch the truth。(他有言过其实的趋向)。用这些委婉语来批评学生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能维护学生的自尊,从而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
结语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委婉语的应用都较为广泛。如果我们要在交际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委婉语,做到既尊重他人又体现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社交语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那就需要对其定义、特点及应用都有一定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社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及不同的语境。英语委婉语在英语中广泛应用,英语学习者了解一些委婉语对于提高英语水平非常有帮助。在平时的学习中,英语学习者要留心观察、准确理解并达到学会用委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宇平,姜艳苹,于年湖著《委婉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2月
[2]张杏珍.浅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
[3]张宇平,姜艳苹,于年湖著《委婉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2月。
[4]杨才英.浅谈美国社会现象与英语委婉语的使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15卷
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 篇2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比较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作 者:胡芬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8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H3关键词:委婉语 跨文化对比 文化内涵
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 篇3
1 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策略, 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 是人们有意识选择使用的语用交际策略。1965年, 美国《信息与控制》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杂志刊登了控制论专家L.A.Zedeh的《模糊集》 (Fuzzy Sets) 一文, 首次提出了“模糊理论”这一概念, 此后, “模糊”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模糊相关的概念如“模糊控制”、“模糊数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 模糊理论也为语言科学拓宽了新的视野。研究途径——模糊语言学。而在查德之前, 类属逻辑都是两值的, 所有的类属都有严格确定的界限。一件事物要么属于或者不属于一类, 没有中间态, “模糊”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语言科学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模糊语言学。
委婉语是所有人类语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之一, 它用模糊曲折、含蓄婉转的表达以达到说话者不直接言其事的目的, 是社交中为了达到更加理想和美满的效果而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和独特交流方式。委婉语是含蓄婉转的体现, 是交际手段, 更是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的社会层次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进行委婉表达,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抽象含蓄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引起歧义的概念, 使交际双方能够间接地沟通不宜直说的事情, 避免直接的语言冲突。因此, 委婉语的首要特征也就是模糊性。
2 委婉语中语用模糊的实现
模糊这一概念本身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概念, 而且这些概念的共性目前并不能清楚地确定, 因此, 模糊本身是不易被确定和描述的, 也正因为如此, 语用模糊的实现可以有多样的方式。
2.1 语音层面的语用模糊
语音层面主要是指语音异化 (phonetic distortion) 。如用ladies代ladies’room是采用的缩略方法。JC代指Jesus Christ是首略法。另外, 例如
Dad:I will go to the supermarket.
Mum:Do not forget the I-C-E-C-R-E-A-M.
此句中妈妈之所以在语音上面做上述处理而不是直接告诉爸爸ice-cream是为了避免让孩子们听到。
中国人经常将打碎花瓶与岁岁平安设置关联。客人来家里做客不小心将花瓶或者镜子或者瓷碗打碎, 听话人在这样的语境下就能够推断出主人是在用一语双关来打消客人的尴尬:花瓶的碎——“碎”与“岁”同音——“碎碎平安”——岁岁平安。这种使用同音实现的语用模糊正是语音层面语用模糊的实现方式, 例子中的主人就是擅于运用这种语用模糊打消客人尴尬又能显出自己随和大方又不拘小节。
2.2 词汇层面的语用模糊
例:嘿, 你的first kiss是在什么时候?
例句中借用外来词来表达委婉就是利用了母语与外语之间的一种距离, 相当熟悉与相对不熟悉来含蓄表达, 避免直白。这种委婉表达在中国大学生中间十分流行。
另外还有用一个模糊词代替确定意义的词growth (cancer) , the Watergate thing (the Watergate Scandal) ;用一个意义相对更加模糊的词代替意义不太模糊的词golden age (old age) , between jobs (out of work) , 发展中国家 (落后国家) 。
另一大类就是通过模糊限制词语 (hedges) 实现语用模糊。词语hedge在1972年首次被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2]提出。他说“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s are raised by the study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mplicitly involves fuzziness, words whose jobs are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Sort of, something like that, generally speaking等表达都属于Lakoff的hedges.
模糊限制语可以是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 或是主观猜测, 或是有依据对说话内容进行客观间接评价, 也可以是对说话内容的真实程度及涉及范围作出说明。
例:Wait here for a while, please. (Wait here, please)
The boy is sort of unwise. (The boy is stupid) .
当说话人要求听话人等他/她时, 对听话人来说是被动处于不利的境地来满足说话人的某些利益, 而“for a while”使这一要求变得委婉柔和。对男孩的批评和贬低也因为“sort of”程度减轻很多, 显得更加委婉礼貌。
2.3 通过隐喻和转喻实现语用模糊
在交际中, 人们通过灵活使用隐喻, 既能有良好的语言层面的修辞效果, 又能使话语委婉含蓄。语言学家麦克斯·缪勒说, “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 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 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 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词语。”[3]例如英语中用blossom代替pimple, 汉语中用“巨星陨落”代替“某一伟人死亡”等。
例:女儿:“爸爸, 来我房间辅导我功课吧。”
爸爸:“那我可不想进狗窝哦。”[4]
爸爸故意将女儿房间比成狗窝, 因为“狗窝”在大众心理上被认为是不整洁、又脏又乱的形象, 爸爸巧用了这个隐喻, 没有直接批评女儿懒惰, 不打扫卫生, 而是间接婉转地传达了要女儿养成收拾房间、注意卫生的信息。这样的方式保全了女儿的面子, 也使父亲的形象显得善意宽容。
转喻现象则是用整体来代部分, 制造一种“语义转移”。如英语中用rear end代替buttocks, 用sleep with代替have sex with, 这里是通过会话含意实现的语用模糊。会话含意就是语义意义之外的隐含信息[5]。这种会话含意的明显特征就是说话人实际要传达的真实意义和讲话内容的字面意义不一致, 这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和其他已知信息以及自己的认知情况去推理。
例:甲:我老婆总是唠唠叨叨, 为这事昨天又吵了一架。
乙:女人毕竟是女人。
老师给学生布置800字的作文, 学生却给老师提起了要求:“老师, 可以少写一些吗?这么长的作文太难了。”老师回应:“勇士面前无险路”, 意在让学生不要畏惧困难, 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才能克服困难。例子中老师使用了具有励志色彩的英国谚语鼓励自己的学生, 这样的言语策略既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拒绝产生反感和抗拒心,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达到期望中的听话人能认真写作文的目的。
3 语用模糊在委婉语中的功能
何自然[6]教授认为:人们对客观命题可做含糊的表述, 有时甚至只有使用含糊表述才使话语得体合适。整体来讲, 模糊概念反而要比准确概念的表现力更丰富, 更能配合人类的多种知性和理性活动。在语言交流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运用模糊语言表达, 可以使话语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味, 超越简单明了的字面义, 丰富语言的表现力, 达到特定的语用目的。
委婉语违背了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又完美的遵循了礼貌原则, 从而在交际中实现其功能。
3.1 避免表达禁忌语
似乎每一种语言当中都会有一些“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言语, 和交流中的礼貌客气相抵触。过去的人们认为, 违背一些禁忌或者说了禁忌语就一定会使自己或者同伴遭到报应性的伤害或者死亡!然而事实上, 许多禁忌语之所以成为禁忌语被避讳, 并不是因为一些实质性的伤害会降临在说话者或者听话者身上, 而是因为在社会背景下, 这种表达显得很没有品位。这些禁忌语本身会给听话者带来不愉快或者低俗丑陋的感觉, 触犯到了听话人的敏感神经, 让说话者颜面尽失。大多数的禁忌语是从宗教, 死亡, 性和身体器官的表达语中来, 这些领域的表达常常会引起紧张, 尴尬或者羞耻的感觉, 因此常常会被委婉语替代。委婉语在这里就让我们可以谈论不愉快的事情, 并抵消了这些不愉快。例如英语里人们用pass away表达死亡。汉语里面的“长眠”、“安息”、“永别”、“仙逝”都表示死亡。而且中华民族封建等级观念经历了很久的时间, 帝王将相的死亡和普通百姓的死亡, 用的委婉语不能相同。帝王之死称驾崩, 诸侯的死称薨, 大夫之死称卒。不同宗教流派也有不同的委婉语表达死亡, 佛家称圆寂、坐化, 道家称为跨鹤西游。年龄层不同所用委婉语也不同, 老者死亡为寿终正寝、谢世, 小孩少年死亡称为夭折, 中青年死亡称为英年早逝。由此可以看出, 委婉语能够体现出死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生者对死者的尊敬的程度。
另外, 一些粗陋的忌讳词语也催生了各种委婉语的出现。例如, 汉语里面的“方便一下”、“去解手”、“请稍等片刻”都是表达上厕所的委婉语。英语的lounge (休息室) 、dressing room (更衣室) 、powder room (化妆室) 都指女厕所, bathroom和WC也是在翻译中最常用的委婉语表达厕所。Wash one’s hands, relieve oneself和answer the nature’s call都表达上厕所的意思。
3.2 实现语言策略
人们通过委婉语的语用模糊表达礼貌和尊敬。委婉语中有大量的敬词和谦词, 在大量语言中都存在通过委婉语表达礼貌尊敬的现象, 如英语中“Your Highness”“Her Lordship”。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 汉语中的敬词谦词随处可见。如称呼对方的儿子、女儿为“令郎”“令爱”“千金”, 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对方的母亲为“令堂”。令荆是尊称对方的妻子。称自己夫人时则用“拙荆”, 是谦称。另外“犬子”、“贵府”、“寒舍”“陋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体现。通过用谦称放低自己其实也是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像这样体现出的委婉语重要的语用功能就是运用谦恭、礼貌的委婉语使交际活动在平和、愉快中进行。侯国金[7]先生提到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由其元语用意识驱动的一种随意言谈, 同时也是交际者有意识使用的意向性交际策略。因此语用模糊的使用是由说话人元语用意识驱动的, 即说话人有意的把语用含糊作为交际的一种方式。那么使用委婉语中的语用模糊性作为一种语言策略的实现, 就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 如为了表示礼貌和尊敬, 所策划和选择的。
4 结束语
言语使用者依据不同的语境做出不同的语言选择, 这种不断地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交际的过程。语用模糊的使用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文中谈到的委婉语中的语用模糊性, 体现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环境和心理因素下, 语言选择具有的顺应性和动态性。巧妙、恰当的语用模糊能使话语恰到好处又自然而然地顺应语境, 从而使交际活动顺利又圆满的完成。该文通过委婉语中语用模糊现象及功能的研究阐释了语用模糊在委婉语中的实现方式和交际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文章对一些细节问题讨论不够深入, 旨在抛砖引玉, 期待更多的学者在这方面一起探讨, 研究。
摘要:在人们日常交际中, 语用模糊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着我们的言语活动。这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语言策略。从委婉语出发来窥探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和语用功能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具有积极的语用功能, 能够合适得体地实现语言策略, 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用模糊,委婉语,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Chomsky N.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M].New York:Praeger, 1985.
[2]Lakoff G.A Note on Vagueness and Ambiguity[J].Linguistic In quiry, 1972 (3) :357-359.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与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11-13.
[5]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28-34.
[6]何自然.浅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 1990 (3) :28-32.
[7]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 2005 (1) :41-47.
[8]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 2000 (1) :7-13.
[9]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 篇4
由于宗教、政治、文化交往方面的原因,某些语言被禁止使用,同时也就出现了用另外的语言来替代这种语言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委婉语与禁忌语。比如,委婉语(Euphemism)-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理由是人们用委婉语称呼神,可以起到安抚他们的作用,可以避开他们的注意。而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写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语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场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禁忌语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因此,了解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东西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应用及对比
作为东方语言文化代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群体为中心的民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则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 ‘你到哪里去?”在当代社会的交谈中,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使用的场合。生育,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牵涉到了性爱这一话题,因此怀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表达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习惯用委婉语来代替怀孕这样的词语。例如:在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像“pregnancy”这样的词语,而是用了诸如: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来)等词语来表达。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中有几件喜事: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及金榜题名时。所以把生育看作是一件喜事。于是关于生育的委婉语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类的说法。以至于有些人骂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语了。老龄的问题,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愿意谈老。因此,询问别人的年龄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不礼貌的,人家会告诉你“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委婉语。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
然而在中国,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关于死亡.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死亡是“喜事”,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么也闹不明白的“红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据。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死亡这一悲痛事件。还有一类死亡是“悲伤的事情”,这一类的词语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赌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to go to one’s long 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终)等。关于性爱的词语,不管在东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性爱是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类,因此人们在公众场合是不会轻言性的。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国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使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束缚,人们更是“谈性色变”,也就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来代替。即使只是与性有关的事物,人们也仍然用委婉语来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谈到乳房、乳罩时,就有人用“胸罩、眼镜、胸衣、内衣”来代替;说到月经,人们会用“例假、月事、来事儿、不舒服、倒霉、大姨妈来了”等来代替。
二、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种现象,然而他们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差异
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用法上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语与禁忌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以性爱和死亡为例。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罪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后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是不准言性的。因此,关于性的词语也就成了禁忌语,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爱方面的委婉语,如:前面所说的make love等等。对关于死亡的词语而言,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拯救,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
而中国教派众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时传人中国,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数的宗教敦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所以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等等。(二)等级观念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浸润,因此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十分重视礼仪;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以名字的称呼为例,在汉文化中,君主、长辈的名讳是一个禁忌,作为臣子或者是晚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代之以亲戚关系或者是诸如陛下、万岁爷的称呼。在给新生儿命名的时候,是必须要避开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讳的,就连看到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字,也只能念成其他的词语,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每当林黛玉读到“敏”字时,就念作“秘”,或者是写到“敏”字时,都会添减两笔,这就是缘于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禁忌语。再有,关于死亡,君主的死亡,称为“驾崩”,而“驾崩”这一词语是万万不能用于其他成员的,只能用于君主的死亡。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关于名字方面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就没有那么森严。以一个家族的命名为例,在英语中,一个新生儿的名字中可能包含了几代人的姓名。
中华民族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低下。以君主的称呼为例,在古代中国,由于君主的名讳是禁忌语,君主或者皇帝就被称为“万岁、万岁爷”,而皇后或者妃子以及所有的公主,即使是君主的母亲,都只能被称为“千岁”。而在西方,这些方面的差异可能就要小一些。(三)对于礼仪的不同体现
【委婉语跨文化现象研究】推荐阅读:
委婉语中的中西文化07-29
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内涵08-3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06-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09-06
委婉语特点10-14
中英委婉语07-31
委婉语及其社会功能05-30
语境与委婉语翻译09-30
委婉语的使用10-30
草坪委婉温馨提示语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