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和产业

2024-11-27

体育事业和产业(精选8篇)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1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 已成为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活力, 并有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性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种“乘数效应”, 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州市体育局系统有事业单位有30余个, 这些单位多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承担了重要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职能, 同时也承担了开展青少年培训和发展广州体育产业的重任, 是广州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生力军。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状况

体育产业主要分为五大类, 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生产、体育健身、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彩票等。据统计, 2007年广州共有体育产业单位15300多个, 体育产业产值总产出264亿多元, 体育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3%, 从业人员达85万多人。2008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1.37亿元。广州市体育系统事业单位的业务则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和体育培训等方面, 未有涉足体育用品生产业, 体育健身也较少。

(一)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分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在2008年下发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 (试行) 》精神, 将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下辖事业单位初步分为四类:

这些单位的业务范围包括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彩票、体育培训和体育技术咨询服务等类型, 尤其是场馆服务所占比例较大。

(二)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分析

根据对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近年来经营考核情况的分析, 其经营特点如下:

1.总体经营运行平稳。广州市体育局系统所属事业单位资产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 净资产也是一直在10亿元上下, 净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一直在90%以上, 财务运行良好, 国有资产在稳健经营发展中得到保值增值。在收入上, 下属单位年收入一直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由于亚运场馆改造等因素影响, 2009年收入略微出现下降, 但年经营总收入始终在一亿元上下。

2.较好完成年度经营考核任务。在经营收入考核方面, 2008年超额完成经营收入总任务, 全年经营收入计划考核数1.18亿元, 共创收1.42亿元, 超额完成20%。尽管受亚运场馆改造等因素影响, 但在31个经营考核单位中, 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仍然有24个, 占总数的77%。在利润 (事业基金) 指标考核方面, 全年计划完成数592万元, 实际完成789万元, 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26个, 占总数的84%。

从单位经营收入变化情况来看, 大部分单位年经营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下, 只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工队) 、广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年经营收入超过千万元。反映出广州市体育局经营收入大户不多, 同时也体现了位置级差、场馆规模差异、专项垄断性体育收入差别的存在。

3.本体 (体育) 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近年来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本体产业取得较好成绩。以2008年为例, 虽然受亚运场馆改造工程影响, 但本体产业成绩仍然不俗。全年本体经营收入6000万元, 比上年略有增加, 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2%。经营收入列前五名的是体育彩票发行收入2100万元、体育培训收入1573万元、门票收入1316万元、体育活动收入589万元、大型体育比赛相关收入422万元, 占比分别为35%、26%、22%、10%和7%。

(三)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收入类别分析

1.事业收入。一般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体育竞技比赛收入;门票收入;广告赞助收入;体育技术服务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 如场馆冠名和固定广告收入, 但场馆冠名权在广州尚未有所动作。

在事业收入分类中, 其他收入占50%以上, 门票收入、体育培训收入、体育活动收入只占10%左右, 大型体育竞技比赛收入更低, 只占事业收入的1%左右。

2.经营收入。一般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 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经营服务收入;租赁收入。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总收入中,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场、广州天河体育馆三家单位占据较大份额。在经营收入分类中, 房屋出租收入占比接近40%。

(四)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支出类别分析

1.人员支出。指单位经营过程中与人员相关一切费用。人员支出方面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在职员工的工资、奖金、社保等费用;另一部分是离退休员工的退休费、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助等等。系统内直属单位近年来个人平均年收入在4—5万元之间。部分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压力较大, 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人数几乎相等, 尤其是医疗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相当高。

2.经营业务支出。主要包括水电气费、绿化安保支出、办公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以及各种税费等等。

3.场地器材设备支出。主要包括场馆场地器材的购置和日常维修的费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由于运营时间长, 场地器材需要大规模更新和维修产生的费用, 普遍都以专项拨款或上级财政补助的方式支出, 场馆本身并未负担。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经营龙头单位——天河体育中心分析

公共体育场馆不仅要满足举办体育赛事和推动全民健身等社会公益服务的需求, 而且要面向市场, 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手段,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属于广州市体育局管理的公共体育场馆19家, 资产近3亿, 对广州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7年总收入为1.7亿, 其中财政补贴共计8000多万元;总支出为2.3亿, 收支基本平衡。

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市体育局管理的最重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 在经营上采用“以本体产业为主, 以非体产业为辅”的发展思路, 承担了广州大量体育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为满足群众体育需要作出积极贡献, 对广州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发展概况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是为了承办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兴建的, 占地面积509960平方米, 总投资人民币3亿元人民币。在组织管理上天河体育中心是广州市体育局直接领导的事业单位, 其核心管理架构主要由中心领导机构 (下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场馆设备部、经营物业部、群体竞赛部、财务部、保卫部、篮球俱乐部等) 和6个场馆 (天河体育场、天河体育馆、天河游泳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学校、天河棒球场、广州武术馆) 组成。在坚持“以体为本”的基础上,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利用自身的场馆资源和专业培训能力, 实现了从非本体产业经营为主到本体产业经营为主的转变, 从单一、分散型、粗放型经营向多功能、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取得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但开放场馆为广大市民提供健身运动场所, 而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经营活动, 举办多种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天河体育中心举办过多场大型体育比赛, 平均每年举办大型赛事20多场次, 也举办了一些大型文艺表演, 充分发挥了中心的竞赛表演功能, 并为中心带来了经济效益。此外, 天河体育中心还积极举办各种公益体育活动, 各类公益活动每年也不少于45场次, 充分体现了社会效益。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内有不同档次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20余项, 各种体育项目合理搭配, 形成高中低档和免费项目, 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前来活动, 全年超过500万人次。经营收入多元化, 将原中心各场馆独自经营转变为整体经营, 由中心对各场馆统一管理;逐步提高体育项目经营收入在中心各项收入中的比重, 实现了功能向体育产业的转变。中心各大场馆也拥有一定的收益分配权,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经营状况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将六个场馆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显现, 同时加大对外拓展、培育市场的投入, 以投资促发展, 形成了良性循环, 场馆经营稳步发展, 连续几年全中心的总创收都超过一亿元, 本体产业 (包括体育赛事门票收入、体育培训、体育比赛、其他体育收入等项目) 在其中的比重也逐年递增。

1.收入来源。2005至2007年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财政资金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三项收入来源都呈增长趋势, 其中财政资金收入的增幅最大, 为128%, 其次是经营收入增幅为54%, 事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为52%。这一方面反映了天河体育中心的近几年的整体经营状况确实在不断的改善, 通过积极开发大型赛事活动的场地出租、房屋出租、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培训、广告等经营项目, 天河体育中心的事业与经营收入有较大的增长;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加大, 说明在经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 成本也不断增加。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物业出租和场地出租是经营收入的比较稳定来源。2005到2007年三年, 天河体育中心的物业出租和场地出租平均收入为3000万左右, 其中物业出租约为1800万元, 占经营收入的30%, 场地出租的收入也占经营收入的30%左右。以2007年为例, 天河体育场、游泳馆、网球学校三个单位的主要经营收入是物业出租, 天河体育馆的主要经营收入则是场地出租。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除了在经营收入上有比较显著的成绩以外, 以体育活动、体育培训、群众体育锻炼的门票销售为主的事业收入也占有一定比例, 平均占经营收入的20%左右, 每年带来1000万以上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 天河体育中心基本上能做到“以体为主”, 发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本体功能。从天河体育中心整体的经费自给率来看, 从2005年67%下降到2007年的63%, 总体来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2.支出情况。天河体育中心每年的支出主要以人员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为主, 人员支出中包括在职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退休职工的福利补贴, 而公用费用支出包含除人员支出以外的所有事业与经营支出。

天河体育中心近三年的公用费用支出上升的幅度不大, 增长率为12%;相比之下, 人员的支出的增长较大, 从2005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3661万元, 增长率为83%, 2007年的人员支出甚至超过了公用经费的支出。

天河体育中心员工总人数达到453人, 其中退休人员200余人, 退休人员的支出也在每年上涨, 平均占每年人员总支出的30%左右, 退休人员的支出日益成为场馆经营的一大负担, 每年退休人员的增加, 使场馆负担越来越大, 包袱越背越重。此外, 从天河体育中心整体的人员成本创收率来看, 从2005年2.3下降到了2007年1.8, 说明人员成本的效益有所下降, 支出逐年上升, 负担逐年加重, 经营成本增加、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在成本的控制能力和使用效率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经营特点。一是能发挥体育本体功能, 并且兼顾了经济效益。天河体育中心在“以体为本”的指导思想下, 积极向社会群众开放进行体育锻炼, 并通过比较廉价门票销售带来一定的收入, 基本做到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兼顾经济效益。平时进入中心的运动人口日均达9700余人次, 节假日则达15000人次, 全年超过500万人次, 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二是实行多元化经营, 提升增值空间。天河体育中心在经营项目上除了群众体育锻炼外, 还有体育产品销售、餐饮、休闲娱乐、广告以及场地出租等其它服务, 为广州市民提供吃喝玩乐的完善配套服务。天河体育中心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面积约为2700平方米, 只占体育设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但通过物业出租等经营方式, 为中心带来的收入占年经营收入40%以上。天河体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开发户外广告, 带来收益。三是充分发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优势, 积极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及文艺表演。天河体育中心在2004至2006年间平均每年举行大型体育赛事20多场次, 加上举办港澳台歌星演唱会等文艺演出, 充分利用了场地资源, 通过场地出租, 带动体育中心内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经营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

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1.体育事业单位定位不清, 性质不明。对体育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定位尚存模糊地带, 导致市场发育不全、经营理念滞后。虽然《体育法》等法规已经对公共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机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 但受多方面原因影响,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和部分体育事业单位对于所属单位的公益性属性和商业性属性仍然存在定位不清晰问题, 导致具体经营中出现商业性和公益性难以协调的现象。有关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单位的税费标准征收也模糊不清, 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运营负担沉重。政府层面也缺乏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和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2.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水平不高。目前该系统大多数单位财务仍纳入体育部门预算管理。由于有政府补助作为“保底”, 一些单位缺乏经营动力, 或者经营理念陈旧, 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没有市场部、经营部等负责市场开发的部门, 也极少通过运用营销手段去开拓市场, 现有体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经济效益无法提高。受到“官办”意识的束缚, 经营单位经营上缺乏服务意识, 一般单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内容, 极少向消费者提供其它附加服务, 导致经营效果差、经济效益不高。

3.管理制度滞后, 激励机制欠缺。广州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集社会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于一体, 保留着事业型的经营管理方式,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挑战面前, 显得相对落后。经营单位责、权、利定位不清, 不敢放开手脚、灵活经营;一些经营项目的开发要向政府部门申请报批, 程序繁琐, 耗费时间, 市场反应缓慢;一些单位管理人员学历较低, 缺乏经营管理知识, 对体育工作特点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固化不灵活, 不管工作效率如何, 人员待遇基本不变, 工作积极性不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4.人才结构层次不高, 体育产业运营人才匮乏。广州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相当缺乏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一些单位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有些体育场馆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竟在40%以上, 有的场馆甚至没有35岁以下的员工, 导致人员知识结构失衡, 整体素质偏低。以广州市越秀山体育场、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天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和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为例, 四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员工中, 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了大多数, 本科学历较少, 硕士学历的只有1人, 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数的平均比例高达73%。

改善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对策建议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措施, 为广州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全省首善之区的目标, 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指针, 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消费观念新颖, 为体育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广州将在2010年举办亚运会, 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广州要充分发挥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的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 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切实改善经营状况, 推动广州体育产业发展。

1.准确定位, 努力提高经营水平。体育产品本身具有混合产品性质——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体育产业发展, 离不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体现。在此意义上, 广州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必须广泛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城市体育发展需要、促进以体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同时, 作为准公共产品和私有产品的性质, 经营单位必须适度追求经济效益。各单位要制定对策、完善机制, 整合资源、集聚能量, 形成规模、提升能力, 通过挖掘系统内部国有资产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潜力,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集约经营能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形成品牌, 积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2.不断学习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 应是经营单位的努力方向。各经营单位要采取各项便民措施, 延长服务时间, 对顾客热情周到、注意服务细节, 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管理绩效。及时更新设备, 采取科学方式手段进行管理。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与技术开发, 实行相关部门和场馆间联网经营, 在经营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 增收节支、降低成本, 提升利润率。

3.大力激发体育需求, 提高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体育事业单位具有若干生产经营的特性, 拥有发展体育产业的能力, 而广州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彩票、体育培训市场还有发展空间, 大有可为。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居民体育消费倾向, 提高消费层次,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提高供应能力, 培育体育市场。拓展体育经济互动圈, 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大力开发体育比赛表演市场, 加强体育培训,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企业体育赛事与群众体育活动, 形成市场规模, 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4.强化人才兴业理念, 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培养、引进并大胆提拔使用经营管理人才, 逐步建设一支既懂体育规律又懂管理、善经营, 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首先是加强培训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 提高队伍素质, 进而提高整体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考核、绩效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 加强内部科学管理, 激发活力, 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5.争取财政加大投入, 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政策引导。体育产业属于低利润行业, 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还不强, 尤其需要政策支撑和政府支持。广州市体育局系统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根本改善, 有赖于政府层面出台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已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广州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 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体育事业单位, 政府要“放水养鱼”, 财政继续给予体育事业更多的支持。设立体育产业专项资金, 创新体育产业投融资方式, 拓宽融资途径。在体育投入、立项、税费、建设、用水、用电、用气、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6.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途径, 组建国有体育产业集团。在核清资产、明确产权的基础上, 对广州市属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分步改革。可以考虑先将若干经营基础较好的体育事业单位组合起来, 进行集约化管理。在条件成熟时, 转制为广州市体育产业集团, 采用集团化管理。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形成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培训、大型赛事承办与推广、大型活动承办与推广、体育无形资源开发等内容的多元化格局。最后择机进行股份制改造, 引进社会资本参股, 将广州体育产业集团转制为广州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入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理念, 做大做强, 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 (试行) 》, 2008年6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 (国办发[2010]22号) , 2010年3月19日。

[3]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2009年1月) 。

[4]广州市体育局2005、2006、2007、2008年下属单位审计报告。

[5]广州市体育局2005—2009年下属单位收入情况统计资料。

[6]刘江南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省国有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2008年12月, 未刊稿) 。

[7]中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等:《广州体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广州调研》 (2009年6月) 。

[8]刘燕舞:《论城市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以广州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庄珠喜:《北京与首尔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 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杜长亮, 吴广亮, 谢云:《关于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行为介入问题的思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汇报材料 (2010年1月) 。

[12]广州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汇报材料 (2010年1月) 。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2

文化事业的含义是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即文化行政部门来领导的、以文化行政部门领导的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它的最大特色是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含义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经营性。毫无疑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目的不同。文化事业,以国家社会为依托,发展文化,主导正确高尚的文化潮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比如我国开展的很多公共文化建设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在农村放映电影数百万次;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政府和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等等。这些都是文化事业的典型代表。而文化产业是将文化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与商业经济融为一体,迎合大众消费,受市场主导,以营利为目的。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就十分的发达,PBC电视台、洛杉矶时报、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百老汇演出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全世界闻名的文化产业巨头。好莱坞环球影城位于洛杉矶市的西北郊,是世界电影之都。在美国电影业初兴之时,独立制片商们为了打破电影生产的专利格局,纷纷转移到阳光灿烂、风景秀丽的加利福尼亚,一个新的电影中心逐渐形成,好莱坞也成了美国电影业的代名词。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奇迹,最著名的就是1998年,由好莱坞推出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全

球票房超过100亿美元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卖座而且高水准,囊括了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重要奖项。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目前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正在热播,不仅赢得了广大小朋友的青睐,还得到了90后甚至80后的热捧,喜羊羊还发展了玩具文具服饰等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条越来越长的产业链。

其次它们的特征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文化事业还具有“国家性”,很多时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我国的很多节日,春节,中秋节就体现了我国“和”的思想。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体现出我国是个重视家庭,爱好和平团圆的国家。而文化产业则更具消遣性,娱乐性,营利性,流行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目的是盈利,所以必然受市场主导,商家为了谋取最大的利润,就要跟上流行的步伐,快女超男各种选秀节目,非诚勿扰各种电视相亲都是流行的代名词。而消费者通过享受文化商品,娱乐身心,休闲消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以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书店买小说,这些都是文化的娱乐体现。此外,我还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创造性,比如现今有人喜爱喝茶,便衍生出了茶文化,有人热爱健康,就出现了养生文化,这说明文化产业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潮流,另一方面,这也更加体现了文化产业的营利性,流行性,商家为了盈利,会努力发掘大众生活的流行趋势,加大对各类文化的投入,使社会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当然,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容易造成文化污染,比如黄色暴

力拜金不良风气的盛行。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3

李长春说,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要抓住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的契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新闻出版总署将加强五方面工作

3月7日下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来到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组委员驻地北京建银大厦,列席小组会议,听取委员们对新闻出版和外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聂震宁等委员在创新能力、数字出版、“走出去”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蒋建国表示,下一步新闻出版总署将加强五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下一步转制后的新闻出版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搞活微观体制,进一步激发活力,同时政府也将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加强对新闻出版企业的服务;二、进一步鼓励创新。创新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根本。对出版行业来说,编、印、发的生产环节不会消失,但编、印、发的生产方式需要不断创新,要走数字化的路子,要支持出版单位积极发展数字出版,同时支持印刷、发行单位加大投入;三、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针对当前存在的文化生产能力强、而群众消费能力不够的现状,新闻出版总署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四、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要在推动更多出版物“走出去”的基础上,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要学会用海外读者习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五、进一步抓好市场管理。针对盗版依旧猖獗,假报、假刊、假记者仍然存在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市场和新闻采编秩序的监管,重拳整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李东东等委员提案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工程

目前,我国在期刊出版数量上已成为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并非学术期刊出版强国。针对这一现状,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得到其他20名委员的联名相应,呼吁通过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加大政策引导和经费资助,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李东东等委员建议,通过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完善学术期刊的出版保障机制,加大对学术期刊出版扶持力度。在具体工作举措上,提案提出五点建议:建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遴选与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建设重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重点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重点学术期刊出版效率建设;全面提升重点学术期刊专业人才建设水平。

新闻出版总署推进百种重点出版物主题出版工作

3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种重点出版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全国各地54家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就如何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果地推进主题出版工作进行了广泛研讨和交流。

2010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抓紧制定和实施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出版物选题计划的通知》下发后,经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百种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其中,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选题80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出版物20种。一些选题已列入国家重点选题“十二五”规划,今年国家出版基金也将重点支持有关出版工作,确保90%的重点出版物在7月1日前出版发行。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对百种重点出版物的发行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制定了相关方案。3月底将启动对这些出版物的宣传推广工作。5月底在全国书博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将力推百种重点出版物,已经出版的重点出版物将设展台展示推广。

两国际印刷巨头作全球战略结盟

日前,世界上最大的传统胶印设备生产商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数字印刷供货商日本理光公司宣布结成全球战略合作关系。两家公司将首先在全球共享销售网络,销售理光全系列生产型数字印刷产品。双方合作内容还包括理光公司的服务与支持体系,合作生效时间为2011年4月。双方合作将首先在英国和德国适用,之后向其它市场扩展,预计在2012年德鲁巴展会时覆盖全球市场。

据专家指出,海德堡此次实现了从一家产品研发驱动型公司到市场驱动型公司的角色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海德堡和理光的合作体现了胶印和数字印刷的合作,胶印在行业未来发展中还会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

文化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定要加大投入、加大资源的占有、加大人才培养。政府要集中精力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为其配置资源,如跨行业资源的融合、重大出版工程等。同时可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建立文化产业银行,重点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中投资,建立中小型文化企业风险投资基金。要想让文化产品有强大、持续的产出,数字产品在内容上能有更大的挖掘,必须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有了资本,就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

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书业,是文化繁荣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亟需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扶持。走出目前困局的方法,除行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之外,政府应给予国有和民营书店同等待遇,推

行多种鼓励政策,使不同性质的传统书店共同得到发展。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并重视传统图书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把书店的连锁化、网络化建设列入规划,出台对传统出版产业减免税赋的政策,鼓励在大城市建设连锁书店,便于书店上门服务普通读者;在二三线城市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书城、文化城,便于品种规模销售的集散;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鼓励农家书屋和新华连锁书店并行建设和管理。同时,鼓励作者积极开发原创作品,进一步降低图书、影视、网络等跨媒体内容创作收入的税率,制定奖励标准,鼓励出版机构和作者积极向国外输出原创内容作品,鼓励跨境传播。此外,还要规范产品的零售、批发折扣,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和处理产业中的各种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原主委张承芬: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4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猛。自1979年我国重新返回奥林匹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让我国的体育事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及时的调整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策略。按照体育人口总数来说,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在人口总量方面我国已经是体育大国,同时在竞技体育方面,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我国以金牌数51枚的成绩位居金牌数第一,竞技体育在经过系统的发展后,我国在国际体育的舞台上,已呈现出明显的竞技体育大国的优势。体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对体育事业具有高度的重视,并且要有较为广泛的普及程度,要求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很高。同时要有多数的项目在奥运会或者国际性比赛中名列前茅。就我国目前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所以在未来的体育事业发展中,我国依然要继续努力,敢于挑战。

2 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制度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学生体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国家提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中学的体育教育观念与大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矛盾,大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往往决定中学的教育观念,所以中学的体育教学受到阻碍,难以实现“健康第一”的发展要求,学校大都强调对学生们的专业课的学习,而体育教育遭到忽视。第二,存在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所以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存在差距,受到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方面的影响,使得城市体育教育优于乡村体育教育,东部体育教育优于中西部体育教育,这种现象导致各地区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水平不同,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困境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2.2 竞技体育优先发展

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举国体制,即集中我国全国的人力物力发展竞技体育,用竞技体育来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体育发展模式不仅充分的反映了民众的呼声,也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在之后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我国充分的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我国体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即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不仅为竞技体育提供人力,同时也提供了物质方面的保障,竞技体育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离不开民众的有力支持,发展群众体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国未来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2.3 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体育发展事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体育项目多受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将体育文化事业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体育事业。相比之下,现代世界体育文化和体育比赛中大多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大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文化为主导方向,这一现象使得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中的民族性特点遭到冲击,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和保持体育文化事业中的民族精神,增强我国的体育文化特色,减少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冲击,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体育发展现状,增加经费投入,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体育强国背景下群众体育发展的突破

3.1 加强教育制度改革

体育强国背景下,加强教育制度改革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突破。中国教育制度主要集中在推进教育的实施,然而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素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矛盾的轻重之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问题。所以要注重体育教学的改革问题,促进人才的选拔机制与教育理念相一致。同时也要注意缩小东西部地区的体育教育差距,改善落后地区的体育教学问题,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注重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3.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体育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加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便于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要求,政府的经济投入不仅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有利发展。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促进我国的体育事业越来越好,增加政府对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激发群众的体育运动兴趣,保障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满足群众体育运动的需求。

3.3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国际体育的舞台上,西方的体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也并不都是西方体育文化一枝独秀,中国作为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大国,与西方体育文化事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除了中国功夫、太极和气功这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项目之外,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以,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发挥我国体育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田雨普.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5

3浅谈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创新,既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清除了理论障碍,同时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文化体制改革时至今日,仍然听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区分不开的,在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相互重叠的“准公益性”灰色地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事业与产业只是概念之分,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应当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化”。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单位大都采取事业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出版发行、文艺表演以及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等重点领域,除个别单位继续保留事业体制外,绝大多数都已作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即使在最难区分的新闻媒体行业,也已确定改革思路:党报党刊将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电台电视台将网络传输、电视剧制作以及广告经营等经营性部分也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实行制播分离。下一步,拟将各类报刊社区分为时政类与非时政类两种类型,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

文艺院团的分类改革被认为是最难的,目前也确定了基本思路,即保留事业体制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代表国家水准、起示范作用的,主要是文化部直属的文艺院团;一类是体现民族特色、属于民族瑰宝的,如少数京剧、昆曲;再一类就是市场发育需要一定过程、高雅艺术的,如芭蕾、交响乐、歌剧等。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分得开的,在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不存在模糊地带。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党的十八大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前后十年时间,文化事业单位就基本完成了分类改革,这在我国改革史上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规范的改革,凡是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在体制上保障和巩固改革成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树立了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提出“文化产业化”,而是始终坚持事业和产业“两轮驱动”。即使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也包括继续保留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以及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和重点文艺院团等。“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误解。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除了对二者进行科学的区分外,还应当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区分事业和产业是为

了推动改革,那么,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为了促进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她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事业是文化的积累与积淀,而文化的积累与积淀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淀的就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灿烂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表现为各种市场需求。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当期文化消费,就要依靠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从而形成了文化产业。

如果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二者的内在联系就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除满足当期消费外,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与积淀,逐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组分。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原创作品不断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6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On the Major Problems i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Sports Industry of Henan Province

LIU Wei-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such as poor management of sports market, low ability in fund raising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e problems, in hope of providing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sports industry, problems, developing strategy

1 河南省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体育产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我们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认识还不够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和规章滞后;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并存;体育产业在省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较大;体育市场不成熟,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媒介市场、体育经纪人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培育。与发达省市相比,河南在认识上、措施上都有较大差距,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批准了北京、成都、深圳、晋江四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晋江主要是体育用品生产业。我们河南体育用品经营业比较普及,但制造业基础薄弱,只有长葛的“嘉宝”飞镖还有些名气。体育制造业发展任务繁重,要跟上形势,加快发展。总的来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支柱产业还未完整形成;本体化发展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没有跟上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1.1 体育产业化有待深化

认识到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认识到体育产业化必能给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应转变体育是纯福利事业的旧思想,逐步将体育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奥运争光计划相结合,努力开创体育发展的新局面,积极、稳妥地推动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市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体育本体产业表现更加明显。郑州、洛阳和漯河等市优势较为突出,三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这种地区间的差距,随着各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而且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拉大之趋势。

1.3 体育领域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较弱

体育本体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它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省体育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在经营上缺少具有优势的项目和领域。从现有的经营项目看,主要集中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彩票销售、体育技术培训等几大类上,而且经营规模都不大,效益不高。而在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培养体育经纪人,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健康消费,引进体育商业赛事,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等方面十分薄弱,除体育彩票销售能够筹集到一些资金,其他体育经营活动通过市场筹集的资金很少。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依然是依靠财政拨款这个主渠道。

1.4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体育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尤其主体市场不成熟,体育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市场开发的程度较小,利用率较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体育消费的观念有待于根本转变,河南省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水平比较低,消费机制也不尽合理。同时,体育产业的服务规范、标准和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和手段陈旧,市场消费和为群众创造体育需求的能力薄弱;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健全的机构和专门的市场管理队伍及营销人员。从体育系统内部看,体育市场管理队伍没有真正建立,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管理开发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产业评价体系、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缺少产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鼓励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需要净化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显得引导不够,保护不够,支持不够。

2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

在运用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要依据国家和体育总局出台的一些政策,既要用足用好现有各项政策,也要多方面宣传,多渠道工作,争取享受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同等优惠待遇。同时要研究和借鉴先进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研究其出台的背景和途径,一方面挖掘其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借鉴其制订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积极研究制定我省有关体育产业的政策。各级体育部门也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取得优惠政策,推动、扶植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

2.2 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体育产业统计和调研,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国家体育总局今年要在部分省市搞体育产业统计试点工作,我们要尽力争取成为试点。2008年,省体育局结合省统计部门,将对我省体育产业进行了统计和调研,同时开展了对公益金的统计和分析。除省体育局本级通过统计年报、专项调查以及借助经济普查等方式进行统计外,各级体育部门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系统反映本地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为更好的开展全省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2.3 搞好体育系统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体育场馆工作,是人民群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对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发展体育产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体育设施管理中心前期对18个市的调研情况,近几年,我省各地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群众对体育公共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城市形象提升、城乡环境改善、体育文化需求激增等因素影响,各级政府都对建设体育设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改善体育设施、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中,体育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全力推动。要更新理念,摆脱部门主义的狭隘观念,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满足当地群众对公共设施的需要结合起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的作用;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体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群众体育和竞训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将来承接不同规模体育赛事的需要;把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场馆建设规划要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清楚运营使用和产业发展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一定要在前期就把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考虑进去,而且要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行充分论证。如果场馆建成以后不能成为产业发展基地,而是成了一个“赔钱基地”,将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投入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体育工作会造成长期损害。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场馆的经营开发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系统场馆数量快速增加,要求我们各级体育部门切实做好综合开发利用,坚持正确使用方向,提高使用率,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公共体育场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体育需求方面的优势和引导作用。要不断完善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体育赛事提供优质服务,要充分利用体育场馆优势,完善配套服务,探索通过会员制俱乐部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引导体育消费。

河南省体育场馆协会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会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综合开发能力;规范体育场馆建设标准,定期组织信息交流、咨询服务、项目论证、贸易洽谈等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场馆权益,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体育场馆运营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体育场馆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实现场馆行业的整体发展;主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2.4 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发展

按照体育法的要求,培育体育市场、服务体育市场、规范体育市场、监管体育市场始终是体育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能。在切实做好推进体育服务标准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的方式方法,构建体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行业协会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学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体育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体育产业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竞争规则。

2.5 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产业主管部门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要坚持“人才兴业”战略和开放的选人用人观,培养和引进有经验、会管理、善策划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干部队伍的政策和业务水平。支持体育院校面向市场,设置体育产业专业课程或相关专业,鼓励体育产业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各级体育部门要有计划地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各级体育部门和各单项运动协会要积极为体育中介机构提供活动空间,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价值实现创造条件。打破体育人才的部门界限、地区界限,搞活体育人才市场,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才资源,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渠道。

2.6 争取承办大型体育赛会,拉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为转折点,现代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型赛会的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不仅使其成为了大众休闲、消遣、娱乐的手段,而且也成为了城市宣传本土文化、展示自身形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企业借机塑造形象、宣传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工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承办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为契机,我省不仅改善体育设施,而且在全省人民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制定了体育发展的“三、五、十”规划,对河南体育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周边省市,江苏南京承办了全国十运会、湖南长沙承办了第五届城运会、安徽合肥承办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武汉承办了第六届城运会。据评估,南京市城市化水平借十运会提前了5~10年,长沙提前了10~15年。这些省市的经验再次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对社会经济、城市建设、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影响十分巨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宣传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本省、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文明、居民素质的积极作用,积极申办,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大发展、为我省推进“两大建设”、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2.7 以《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颁布为契机,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2009年11月颁布、2010年3月1日实施的《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市场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措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发展河南体育产业,应以条例的实施为契机,按照经济规划要求,制定河南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意见》的落实工作。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7

关键词:体育事业,统计报表,指标体系,指数开发

0 引言

发展体育事业需要有全面、客观、可持续的统计指标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体育界对体育统计工作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而现行的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相对还比较滞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体育统计信息也更加关注,需求不断增加,统计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公众可得性也是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体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现阶段仍是我国统计调查中搜集统计资料的主要方式。一般是在基层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各级统计局层层上报,最后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汇总。目前的统计内容仅包括体育系统职工、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等人数、体育场地数、运动员创世界记录和获世界冠军情况、体育锻炼达标人数以及与国外体育交往次数和人数等。一些能够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被遗漏。因此,现有的统计报表体系根本无法全面反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本文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部分省市统计局、体育局的有关专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客观、有效的分析,建立了体育事业统计年报报表指标体系,并针对目前统计年鉴中绝对量指标多,相对量指标少,可比性差的问题,尝试设计了十六个宏观管理指数,希望能改进体育统计数据发布的质量。

1 体育事业统计报表统计数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统计收集年报统计数据的现状

各省经济处负责体育事业统计年报报表中大部分数据的收集(从各部门回收)和整理(汇总)。部分数据不明确来源、不清楚出处、不明确界定、不知道分类的,一概不填。一般情况下,有关教练员、运动员、运动成绩、等级运动员、等级裁判员等由竞技处填写。社会指导员、全民健身、中小学体育活动情况由群体处填写。体育从业人员情况由人事处填写。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收入,出版在年报决算报表,由财务处经济科填写。数据不实情况严重,比如群众体育的数据大多是估计数。这种行政与专有系统及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统计数据作用,直接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1.2 现行的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通过对体育部门从事统计工作同志的调查发现,现行体育事业统计报表已经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现行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绝对量指标多,相对量指标少,可比性差;

(2)静态指标多,动态指标少,连续性不够;

(3)许多指标被遗漏,体系缺乏完整性;

(4)反映竞技体育成绩的资料过于简单,看不出发展变化情况;

(5)反映群众体育发展规模、质量的数据较少,全民健身的体育调查资料缺乏;

(6)部分指标可读性差,基层填写有一定困难。

另外,统计情报中,失真信息处处可见,统计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了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只有建立更加客观、合理的体育事业统计报表指标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求。

1.3 构建新的指标体系的有关要求

群众体育、体育经济的部分指标采用增加值、增长率、百分比等指数较合适。本部门最好不要参与调查,避免受经济利益和政绩的影响。体育统计指标数据应开发出像“国民体质指数”那样的指数,增加每万人拥有量、发展指数等类型的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报表和体育统计年鉴的内容不仅为国家体育局服务,各省体育局也能受益,公布的数据能反映出各省的发展情况。最好有专人负责统计报表工作。裁判最好只统计当年登记的等级人数,两年不注册,取消资格的不好统计。非年报的部分指标,比如几年一次的普查,最好只统计变更情况即可。

2 体育统计年报报表指标体系的建立

体育事业统计年报指标体系,包括基本信息、投入指标、进展指标和产出指标,共四项二级指标(见图1所示)和48项三级指标。

2.1 基本信息

(1)各地区基本情况:优秀运动队数量运动项目开展运动员、教练员数量裁判员数量。

(2)按隶属关系统计单位数量。

(3)按所属关系统计单位数量。

(4)按单位性质和类型统计单位数量。

(5)中小学基本情况:中小学校总数,传统项目学校数,体育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生师比等。

(6)体育院校基本情况:教师数量(分术科、理论课;专职、兼职):在校学生数量(分专业、性别、地区),当年招生人数、毕业人数,研究生人数,博士生数量,每百人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比重。后勤、管理、科研、医务人员数量。

(7)体育系统从业人员数量:按地区:分类别

(8)社会指导员数量:按地区,按称号,按性别社会合格率指标员数量、性别比。

2.2 投入指标

2.2.1 人力指标

(9)运动员情况:运动员总数,按地区运动员数量,按性别运动员数量,分项目运动员数量,等级运动员数量和构成,按文化程度运动员数量和构成,按在队情况运动员数量,按队别运动员数量,按运动创伤停训经历、百人运动创伤停训指数,参加伤残保险比例、运动员伤残保险保障指数。

(10)教练员情况:教练员总数,按地区教练员数量,按文化程度教练员数量和构成,按性别教练员数量,按年龄组教练员数量,按执教队伍教练员数量和构成,按在队情况教练员数量,按项目教练员数量,各技术职称教练员数量和构成。

(11)裁判员情况:裁判员总数,按地区裁判员数量,按文化程度裁判员数量和构成,按性别裁判员数量,按年龄组裁判员数量,按裁判等级裁判员数量和构成。

2.2.2 财力指标

(12)按隶属关系经费统计。

(13)按地区统计经费。

(14)按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本年结余统计。

(15)各运动队经费投入总量。

(16)体育事业经费分类统计。

(17)体育基本建设支出分地区统计。

(18)体育院校经费收支情况。

2.2.3 物力指标

(19)按地区场地、器材数量。

(20)按隶属关系场地、器材数量。

(21)全民健身活动设施。

2.3 进展指标

(22)等级运动员人数增加值、定基比、增长率:按性别等级运动员数量,按项目等级运动员数量,按地区等级运动员数量,按不同等级运动员数量。

(23)教练员人数增加值、定基比、增长率:按性别教练员数量,按项目教练员数量,按地区教练员数量,按技术职称教练员数量。

(24)输送国家队的人数:按地区输送国家队的人数、等级位数,按性别输送国家队的人数,分项目输送国家队的人数。

(25)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按地区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按性别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分项目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

(26)运动员受教育情况、平均受教育年限。

(27)体育人口数量、比重、变化率:按地区体育人口数量、等级位数,按性别体育人口数量,按城乡体育人口数量、等级位数。

(28)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按地区家庭人均体育消费、等级位数,按城乡家庭人均体育消费。

(29)因伤停训人数、比率:按地区因伤停训人数,按项目因伤停训人数。

(30)运动员参保人数、比率:按地区运动员参保人数,按项目运动员参保人数。

(31)按地区运动员与教练员人数比。

(32)体育运动学校运动班学生人数、生师比。

(33)业余体校在训人数、运教比(运动员与教练员人数比)。

(34)按地区体育科研情况:科研成果、获奖、科技攻关、专利等。

(35)对外宣传情况。

(36)县以上体委举办运动会次数。

(37)新发展等级运动员数量。

2.4 产出(成果)指标。

(38)当年新增等级运动员数量(分级)、增加量、增长率。

(39)等级运动员升级人数及升级率:按地区等级运动员升级人数,按性别等级运动员升级人数,按城乡等级运动员升级人数。

(40)各大比赛的奖牌数:几大比赛,分地区统计、等级位数。

(41)金、银、铜牌总量及增加值。

(42)名运动队经费投入与获奖牌数效益指标、等级位数。

(43)创世界记录和获世界冠军情况。

(44)全运会各省总分、增加值、等级位数。

(45)各运动队经费投入与全运会积分效益指标、等级位数。

(46)各运动队综合效益指标。

(47)按地区国家体育锻炼达标人数、等级位数。

(48)创世界记录获得世界冠军情况。

3 体育事业统计报表指标体系中指数的开发与研究

通过建立以上统计指标体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真实统计数据为体育事业服务,但是还缺乏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动态分析以及趋势预测,对所获得数据挖掘不够,这样开发体现发展的动态相对指标就非常必要,所以在这次新体育事业指标体系中研究开发了反映体育事业动态变化的相对指标。相对统计指数是表明某种现象动态变化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的总动态。利用统计指数可以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也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开发研究,需将各种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探讨如何合理选用统计指标,正确运用统计学理论,以相对指标的形式客观地反映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统计指标的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它反映了某种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编制总量指标时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

常见总量指标有总量、增加值

总量──当年各类项目汇总数据的绝对量。

增加值──计算当年与上年的总量差值。

3.2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最常用百分数。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3.2.1 构成比

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3.2.2 比较相对指标

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

3.2.3 动态相对指标

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

3.2.4 常用相对数

表明现在比原来增加的幅度。

如:以2000年水平为基期,其他各年水平均以1995年水平为基期进行对比。定基比表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

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类似的亦可说明逐年的发展情况。环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3.3 平均指标

平均指标是说明同质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等,反映了总体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只能就同类现象进行计算,也就是计算平均指标的各单位必须具有同类性质。平均指标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单位间的对比,以反映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效益。还可用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对比,以反映现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性。

3.4 等级位数

反映各省部分统计结果的名次或等级排序。

3.5 新报表指标体系中指数开发与设计

指数通常是不同时间的现象水平的对比,不同空间的现象水平的对比,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对比。指数能够说明各种复杂现象的发展情况,并可分析各种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本课题开发的指数如下:

(3)运动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人数比重×6+初中人数比重×9+高中及中专人数比重×12+大学人数比重×16+研究生及以上人数比重×19

其中:k表示指标个数,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标准得分,α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4 结束语

本文从统计方法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实际调研情况,重点进行了体育统计年报报表指标体系研究,开发了十六个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宏观管理指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我国体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体育界对统计方法和统计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邢哲主编.统计学原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编.体育事业统计年鉴[M].内部资料,2002-2006.

[3]胡小平主编.中国西部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刘荣明主编.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与调查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体育事业和产业 篇8

1 解放思想, 加强领导, 通力协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环卫行业改革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环卫管理工作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弊端。近几年来,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 为环卫改革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作为环卫行业主管部门, 要解放思想, 提高对加快环卫行业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 消化吸收, 根据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 积极进行实践。并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进行宣传发动, 要求职工转变观念, 进行角色转换, 从直接组织环卫作业转变为从事宏观管理, 从而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使大家都来关心支持环卫行业改革, 在全社会、全行业形成环卫行业改革的良好氛围。

有关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卫行业改革工作, 把抓好环卫行业改革作为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建卫生城市的一项大事来抓;要落实责任,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行调研, 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为改革出谋划策。并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将环卫改革工作任务、责任、质量、要求等层层分解, 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科室、人员, 做到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各部门要通力协作, 为环卫行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又要考虑环卫职工、市民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制定过程中, 要加强与政府办、财政、物价、体改、法制办等部门的联系,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 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 使得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环卫内部管理机制, 巩固环卫改革成果

环境卫生作为城镇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已被社会公认为公共资源。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就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 而优质的环境卫生服务就必须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保障。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规范环卫招投标市场, 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 保障环卫市场的良性运作, 需要对现有的环卫管理体制进行适度改革, 重点是强化环卫设施的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 逐步把环卫服务业向市场经济形式转变, 实施特许经营办法, 完善环卫资质审查制度和环卫专业服务公司运行模式。

2.1 建立环卫工作责任机制。

巩固完善市容环卫管理体制, 细化市、区责任分工, 坚持市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重心下移, 区负总责, 街 (镇) 主抓, 明确区和街 (镇) 主要行政负责人为辖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 并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 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

2.2 建立环卫事件发现机制。

各区要把市容环卫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重要内容, 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 实施环境卫生网络化管理, 对市容环卫工作进行不间断巡查。同时, 发挥市容环卫联动热线和公共服务热线、政务监督热线, 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监督作用, 努力实现对市容环卫事件的及时发现、及时督办、及时反馈。

2.3 建立环卫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市、区、街三级市容环卫应急处置机制, 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配备必要的人员、车辆设备和物资, 切实提高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做到发现问题或接到举报后, 能够按照责任区域和责任分工及时处置。

2.4 建立环卫监督机制。

要层层建立市容环卫监督机制, 在监管中既考核上岗人员数量, 又考核清扫质量。环卫作业单位要配备专职督查人员, 加强各作业环节的现场督查与管理, 并形成全方位、多部门的检查督查机制, 有效地保证卫生质量。

2.5 建立环卫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市容环卫经费投入, 逐步形成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主, 环卫收费和社会融资为辅的环卫经费保障机制。道路保洁经费、环卫设施建设改造经费等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设立市、区两级环卫应急处置专项经费, 用于处置环卫应急事件。

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环卫行业产业化发展

为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要加强督促指导各街道全面推广环卫体制改革, 实现环卫保洁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逐步把城市管理中涉及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路桥养护等非经营性作业服务和基础设施维护管养工作, 从政府管理领域中剥离出来, 推向市场, 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环卫作业, 逐步建立环卫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作业市场化的良性机制, 建立大型环卫工程设施建设和运行实施专业公司合约承包制, 鼓励大型环卫设施建设的BOT模式, 鼓励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逐步推进楼宇清洗、车辆清洗保洁、单位 (小区) 及城市广场 (绿地) 保洁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全方位加强对作业市场的监管, 严格实行作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 确保作业的整体质量和作业水平。

3.1 道路清扫保洁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选择作业队伍。

道路清扫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 认真做好招投标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道路清扫保洁招标书》, 委托具有招标代理资格的机构代理招标, 明确承包期限。作业内容包括道路清扫保洁、沿街垃圾收集清运及果皮箱清理。逐步增配清扫保洁专用车辆设备, 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保洁率。按标准配备保洁人员, 消除清扫保洁盲区。落实保洁责任区制度, 强化作业单位以及区、街、居和保洁责任单位属地管理责任, 巩固、提升重点道路、重点区域保洁质量, 大力提升街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与施工工地、城区河道、集贸市场等薄弱区域的保洁水平。道路承包实行市场化运作后, 环卫处作业服务功能减弱, 管理监督职能加强。

3.2 按BOT形式建设垃圾处理场, 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

垃圾处理场建成后, 政府要对垃圾处理的规范化实行监管。由投资方负责垃圾处理场的运营和日常管理, 市环卫处派人对垃圾处理进行日常监管, 同时市建设局可委托市公用事业收费服务所对垃圾处理场的运作进行监督, 确保垃圾按规范要求进行填埋, 妥善处理垃圾渗滤液、沼气和飘浮物, 逐步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

3.3 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和管理。

按照以人为本、配套完备、方便使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完善各类环卫设施配置, 提升环卫设施服务功能。积极推行通过社会融资方式建设环卫设施, 各类建设工程和新建改建小区, 城市道路以及机场、车站、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都要按规定规划和配套建设环卫设施。推行环卫设施的标准化养护, 提升环卫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

总之, 在全面推进环卫事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要从优化环卫资源配置;重组环卫市场结构, 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加强环境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地方性环卫管理规章与健全标准化管理;加快环境卫生法规建设等各方面, 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的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环卫管理体制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按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将道路清扫保洁、垃圾运输、垃圾处理、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向社会, 实行市场化运作, 以达到既提高城市卫生质量管理水平, 又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卫生,产业化,市场化,机制,垃圾

参考文献

[1]黄舒慧.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08, 1.[1]黄舒慧.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08, 1.

[2]蒋建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2]蒋建国.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下一篇:生存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