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建议

2024-09-19

执法建议(精选12篇)

执法建议 篇1

一、环境执法成本问题的分析

(一) 环境立法付诸实施后的负面影响产生环境执法的间接成本

1、国家环境法规滞后、偏软, 执法难以进行。《环境保护法》等很多环保法律, 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制定的, 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受“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 制定时法律是更多的是考虑环保执法会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环境执法中, 大量污染要通过限期治理来完成, 而下达限期治理决定和逾期不能完成污染治理的, 责令其停产或停业权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赋予环境保护职能部门, 而是给了各级政府。而一些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硬指标, 往往放弃污染治理要求, 任其污染泛滥, 结果是违法行为得不到制止, 环境得不到改善, 老百姓抱怨, 环保部门对执法进行不到底束手无策。

2、排污收费标准低, 对由于违法行为导致的超标排污行为没有惩罚性的规定。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普遍低于治理成本 (大体相当于治理成本的一半左右, 如一公斤COD正常处理成本需要1.4元, 而收费标准仅为0.7元) , 违反了“排污费标准应当高于治理成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 难以起到诱导排污单位治理污染的作用, 反而使企业宇愿缴纳排污费购买所谓的“排污权”。对于由于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超标行为没有规定按照超标倍数加倍缴纳排污费, 只是加一倍缴纳排污费。

3、对超标排污行为罚款数额低, 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过轻、过软,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罚款崎轻。因吉林石化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致使哈尔滨市四百万人停止供水5天, 松花江鱼类大量死亡, 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按照现行环保法律, 罚款数额也不能够超过100万元。

4、对主观故意的恶意违法缺少有针对性的处罚手段。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大多针对一般性的违法行为, 而对有意违法、恶意违法, 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为缺少严厉处罚。对埋设暗管偷排污染物或“开机欢迎、关机欢送”、偷排污物, 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长期超标排放等具有连续性的违法行为, 以及屡罚屡犯的企业事业单位, 缺乏有针性、更加有力的措施, 不足以制裁、震慑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致使企业宁愿选择违法排污并缴纳罚款。

5、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不充分, 环境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 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之分。根据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 污染者实际只需要赔偿直接的财产损失和因为人身伤害带来的财产损失等直接损失, 而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应急和修复等相关费用等数额巨大的间接损失尚未纳入赔偿范围。且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难以量化, 因此, 环境民事赔偿基本流于形式。

6、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由于刑法规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后果特别严重”等内容的规定不明确和具体, 因此, 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违法者的刑责任, 实践中往往难以执行。

(二) 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问题值是环境执法成本的直接诱因

在社会活动中, 人们通常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 成本成为影响一般人行为的主要因素。守法和违法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守法成本低于违法成本, 或与违法成本相当时, 人们一般会自觉选择守法, 但如果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时, 一些人就会选择违法, 违法成本越低, 人们就越倾向于选择违法。甚至选择通过违法获利, 环境违法行为亦如此。

1、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 企业难以自觉治污。

对于高污染企业上一套废水处理装置, 少则数万元, 多则上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 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一般在1元-2元, 加之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这笔巨额开支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来说决不会轻易投人。对于中小企业受生产规模、技术力量、资金等因素限制, 当污染防治成本超过其获得的经济效益时则无力进行污染治理。

2、违法成本过低, 企业自然选择不治理。

一是不需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的投入;二是超标排污费标准低;三是污染后续风险小;四是违法排污处罚额低;五是违法机会成本低。违法成本过低, 环保制约手段不硬, 违法确实能获利。对于一些连续性的违法行为如闲置污染防治设施的, 往往到被环保部门发现时, 排污单位的污染防治设施已经闲置了一两个月了, 而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 只能视为一个违法行为, 依法最多只能罚款十万元。环境违法的风险低, 也是造成环境违法成本低的原因。

3、处罚难以及时执行, 企业履行处罚不及时。

环保部门的强制执行权非常有限, 手段软。虽然环保法律法规规定了环保部门对于造成污染的排污单位可以依法责令停止生产、停止建设, 但是对于排污单位不停止生产, 停止建设的, 环保部门只能在行政处罚决定的起诉期届满后才能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这起码是作出处罚决定两个月后。如果碰上地方法院搞地方保护, 环保部门的有关行为罚的处罚决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4、企业往往选择打人情牌, 逃避环境处罚。

由于目前考核党政领导干部还是主要看辖区的GDP增长, 因此, 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存在“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地方保护主义成为环境执法的一大障碍。而企业、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几乎都在本地工作, 人情关系也一定程度影响环境执法。

(三) 低投入高执法成本直接影响环境执法效能

1、信息不对称导致执法成本过高。

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污染者和环保执法部门对其生产工艺、污染排污状况 (污染物的种类、排放规律、排放口等) 信息的了解是“不对称”的。企业对这些信息了如指掌, 受经济利益驱动, 往往会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而环境执法中要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时必须进行举证, 即获取相关信息, 这就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低投入客观上导致是环境执法成本的提高。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 基层环保部门日常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场执法量越来越大,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 现有环境执法队伍难以胜任。如胶南市, 2008年统计全市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700多家, 而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只有20人, 平均每个环保执法人员需监管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环保执法专业性、技术性强, 需要有相应的装备和手段作支撑。而目前我市环保部门无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 对排污单位的监管难以到位, 难以及时发现违法行为。

二、从成本角度提出推进环境执法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环境立法的经济可行性研究, 减少环境执法的间接成本

第一, 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对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提高处罚金额;扩大没收环境违法财物的适用范围, 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 采取既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罚, 也对自然人进行处罚的两罚制, 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 让违法企业买不起单。第二, 加强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追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刑法有关对污染环境犯罪的规定,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犯罪加大惩处力度。第三, 逐步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或其他社会主体造成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的, 要给被损害者给予充分的赔偿, 并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 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依法保障受害者和公共利益得到切实有效地维护。

(二) 降低环境守法成本, 鼓励人们自觉保护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 严格规范政府、企业的环境行为;加大对环保产业、清洁生产研发的投入, 研制出更多既经济又实用的环保产品和清洁生产工艺;健全奖励制度, 对自觉进行污染治理、且卓有成效的单位及个人应加大奖励或给予环保政策、专项资金支持。

(三)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遏制企业逐利本性

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的途径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提高环境违法的机会成本:对违法人实行“一票否决制”, 取消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措施和信贷、税收等政策扶持;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经济赔偿和处罚机制。总之, 通过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使环境违法人最终无利可图。

(四) 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 降低环境执法成本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 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其公开相关环境信息, 尤其是污染物排放状况的信息;在有条件地区, 可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建立污染自动监控系统。通过环境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效率, 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从而直接或间接的降低环境执法成本。

(五) 加大环境执法投入, 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要增加人员编制;二要加大财政投入, 解决环境执法队伍的人员工资、执法装备和经费以及执法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费;三要把好执法人员“进口”关;四要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执法建议 篇2

字(  

)第  

号  

 

 

 

 

 

 

 

 

 

 

 

 

 

 

 

 

 

 

 

 

 

 

 

 

 

本局在调查处理 

 

 

 

 

 

 

 

 

 

 

 

 

 

 

 

 

 

 

 

 

 

 

 

 

 

 

 

 

 

 

 

 

 

 

 

 

 

 

 

 

 

 

一案中,

发现当事人 

 

 

 

 

 

 

 

 

 

 

 

 

 

 

 

 

 

 

 

 

 

 

 

 

 

 

 

 

 

 

 

 

 

 

 

 

 

 

 

 

 

 

 

有 

 

 

 

 

 

 

 

 

 

 

 

 

 

 

 

 

 

 

 

 

 

 

 

 

 

 

 

 

的违法嫌疑,特建议你单位依法调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人口计生行政执法内涵与建议 篇3

本文以行政执法的内涵和其基本特征为参照,总结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以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自费执法”现象仍然存在,职权异化;执法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切实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提高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计划生育 行政执法 相关措施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基层单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从本质而言,是由于部分相关人员对行政执法的内涵和特征存在认识偏差。因此,解决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执法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行政执法的内涵与特征

具体而言,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和其他享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组织,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其特征为:

第一,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定性。行政执法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只有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才是法定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主体。第二,行政执法的职权性。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中,只有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中的事务才是计生行政部门职权所辖,而其他领域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不能越权行政。第三,行政执法过程的程序性。在实际工作时,不能为了效率而放弃程序,导致违反程序执法。第四,行政执法保障的强制性。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实施的。

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计划生育执法工作中,有部分是依据个人的情感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

(二)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的认识偏差使一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

(三)“自费执法”现象仍有存在。由于一些腐朽思想冲击着部分计生执法人员,在其执法过程中往往因利益的驱动,使其执法行为扭曲,导致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以“利益”为指向,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

(四)职权异化。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

(五)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现有计生执法队伍的素质不容乐观,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较高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正式经过系统业务和法律培训的人员也不多,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一是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才能促使他们去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增强他们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观念。二是法律对群众而言,并不仅仅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同时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

(二)切实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

(三)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拓展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监督。完善自我纠错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渠道,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公信力。

(四)提高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的重要基础。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等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五)协调和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由于计生部门受法律法规的规定权力所限,为此,各级政府应发挥相关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卫生、宣传、公安、工商、监察、法院、人劳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才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江街道计生服务站)

关于加强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篇4

一、更新执法理念, 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一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和改革, 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从依靠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依法治国首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违法行为。其次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二要树立“人民公仆”的理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始终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 就是要我们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 完成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要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要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 就是要坚持在执法中体现服务的精神, 切实把执法的过程当成服务群众的过程, 当成向广大服务对象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 既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办事, 又要热情服务, 从而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自觉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二、完善制度建设, 做到执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要提高执法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执法公示制度,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面向社会全面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过程、办事结果, 既方便服务对象, 同时也可以接受监督。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实行“暗箱操作”, 更不能实行区别对待, 我们要求, 一视同仁、秉公执法。二要做到执法规范化。主要是改变以前重执法实体、轻执法程序, 重结果制裁、轻过程治理的现象。而是要通过加强执法程序和相关的执法标准, 不能让执法人员滥用任意性程序, 侵犯服务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执法责任制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是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也就是要强化执法责任, 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 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 提高行政法水平, 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加大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一要抓好学习教育。坚持学习日制度, 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业务知识, 增强业务能力, 坚持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学习时事政治, 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学习文明礼仪、国学经典、先锋模范, 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加强廉政教育, 建立腐败风险防控体系, 强化监督检查, 确保干净执法、干净办事。二要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执法人员作风整顿活动, 通过征求意见表、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查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认真扎实进行整改, 以优良作风和优质服务取信于民。三要建立考核机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考核评议制度, 将执法考评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范畴, 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等挂钩, 实行奖惩兑现, 促进依法行政。

四、强化执法监督, 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强化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既要发挥好人大、政协、政府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又要特别注意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 强化对行政执法部门工作的检查。二是督促行政执法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实行公开办事制度, 就是要求把行政执法行为放在“阳光”之下, 为人民群众直接对执法机关行使的权力进行监督, 从而杜绝滥用职权。三是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扩大人民群众监督渠道, 要求发挥投诉、信访的作用, 做到对人民群众投诉举报的事件要件件有着落。对执法工作人员受到投诉举报的, 根据投诉举报的性质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问责、经济处罚和法纪处理。

摘要:本文指出了依法行政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如何加强行政执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执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执法建议 篇5

众围攻,不少同志心情压抑,精神压力很大。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执法队长上小学的儿子原本性情活泼,某段时间突然情绪低落、十分孤僻与自卑,经询问得知,在班上的一次活动中,大家说起自己父亲的职业,当他的儿子说起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城管队长后,受到了其他同学的侮辱与嘲笑,说他父亲只会欺负小商小贩,欺负穷人,不愿跟他玩。这件事让他感到十分震惊。诚然,我们不能怪孩子们不懂事,不能怪孩子们看法太偏见,但作为一个父亲,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与我们从事一样工作的同行中间,发生在有类似尴尬遭遇的城管执法工作者中间,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审视当前城管执法工作该往何处走,该找到一条怎样的出路,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阳光”,更有荣耀感,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这其中,有个别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有执法监管的缺失存在,而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当前的城管执法机制存在问题。如果不改变,恐怕这样的尴尬还要继续。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国家每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各城市相应管理部门就增加一支执法队伍,形成了七八顶执法“大盖帽”去管一顶“破草帽”的违背立法初衷的局面。以我市为例,目前,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包括工商、公安、交通、环卫、环保、城建、城管、卫生、规划、市政、园林、文化等部门在内就有十几家之多,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事权分散,有利的一哄而上,不好管的推诿扯皮,既不利于统一指挥,更让管理对象无所适从,纳税人负担加重。车乱停、摊乱摆、人难行、乱贴乱画、污水乱流、垃圾乱倒、部门乱扯皮现象久治不愈,齐抓共管局面没有真正形成。想管的无执法权管不了,能管的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执法脱节、执法撞车现象难以避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鉴于此,1996年至2000年底,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市的8个区、天津市的4个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南、广西等省(区)的14个设区的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00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试点的管理体制、扩大试点范围、促进试点工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方向。2002年,国务院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了部署,同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执法等问题。

在上述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和22个省、自治区的75个城市进行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仅我市周边,就有郑州、晋城、安阳等城市实行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综合行政执法。这种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变条条管理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形成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层级管理体系,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及成果,因而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由此可见,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在城市管理领域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既是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适应新形式下城市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对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势在必行。

有了这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认为,我市也应该开展综合执法工作。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目前城市管理中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机构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执法成本较高。按目前的行政体制,涉及到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有城管、环卫、城建、环保、工商、市政、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其中许多管理部门的职能是交叉重叠的。如无证占道摆摊卖服装的行为,既属侵占道路行为,又属无证经营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市政(公用事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均有法律赋予的职能予以管理。又如小贩在人行道上卖削皮甘蔗行为,既侵占了道路,又属无证经营;既影响环境,又影响通行。交警、工商、城管、环卫、环保等部门都可以实施管理。据此,各有关部门都堂堂正正地成立有执法队伍,分别开展行政执法。由于机构职能交叉,造成人员编制重复和浪费,增大了行政执法成本。

(二)多头执法,重复处罚,造成执法扰民。上述两个例子,由于相关的行政部门均有职能和执法队伍,对一宗违法违

章案件,甲部门发现处罚后,乙部门发现后又可以再处罚,乙部门处罚后丙部门还可以处罚。这样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就必然引发对行政相对人不公的问题,带来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执法部门怨声载道的负面影响。

(三)扯皮推诿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职能交叉,同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违章案件,多个部门都有权管理,容易造成部门之间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推

托责任的理由都很充分等现象,造成很多城管热点难点问题无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影响了执法队伍本身及政府的形象。

(四)城市管理存在真空地带。目前,在城乡结合部和市区的部分大街小巷,存在着许多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其主要原因是:有权管理的职能部门由于人力问题,管理不能全方位覆盖城乡的各个角落;街道办(镇)、居委会(村)一级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想管又管不了。因此,便出现乱搭建、乱摆卖、乱堆放等现象屡禁不止。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优势

所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几个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制度。它是根据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执法机构林立,职能交叉,各自为政,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开展的综合执法。

在我国城市管理领域中,绝大多数管理部门的传统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立规矩到执行,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既是裁判员又是执行员,不仅需要有自己的专门执法队伍,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后,审批部门只负责审批,处罚工作统一由执法局行使,实现了“判罚分离”,更显公正。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水平与效率,减少了人员、机构设置。据了解,各地通过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原有执法队伍被撤销或者相应精简,多数地方执法人员总数比原有人员减少了20%至30%。拆了“庙”、减了“和尚”,却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执法力度的加大,实现了“一局多能”、“一员多能”,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和效率反而大幅度提高。

三、如何改革现有城管执法体制

根据中央编委、国务院法制办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4号文)精神以及外地市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成功经验,本人认为,我市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何改革,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市和市辖区均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形成市、区二级执法机制。即市、区执法局均有执法主体资格,均属行政单位。(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实施行政执法工作的主体必须是行政单位,而我市目前的市、区城管队伍大多数是事业编制,执法主体与许可法相违背),区执法局为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市执法局主要是负责行政复议、业务指导、监督和对重大案件、跨区案件的查处。

(二)将相关部门与城市管理有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执法局行使,建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需要集中的处罚权:一是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破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行为的处罚;二是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破坏城市绿化行为的处罚;三是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违反规划建设行为的处罚;四是市政设施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破坏城市道路、供水、燃气管道设施行为的处罚;五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如对饭店油烟、污染企业的处罚;六是工商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街头无证经营行为的处罚;七是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职能,如对人行道上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处罚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中已归纳为七个方面)。

(三)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根据相关部门将部分行政处罚权移交执法局的情况,调整理顺有关部门的人员编制和职能,清理整顿相关部门原有的行政法队伍,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考,择优选调等形式,组建集中统一、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同时,实行财政全供,严格奖惩,通过确保人员工资、队伍经费、装备到位,避免重复过去因工作经费不足造成的以罚代管,重收轻管等问题。

(四)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与行政审批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解决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带来的新问题。具体是:

1、通过市政府建立行政审批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协调有序的工作制度,如审批抄告制度、处罚后续处理告知制度、重大审批处罚征询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等,以做好行政执法的协调工作;

2、通过政府行文赋予行政执法部门以行政检查权,以有效实施监督和配合审批部门的监管;

3、通过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力求及时准确;

4、注意发挥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各自的独特作用,做到优势互补、协调统一。

浅谈审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6

一、当前审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独立性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某些地区行政干预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影响着审计的独立性。当前审计机关的人、财、物都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审计中对涉及到地方利益重大的经济活动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要请示当地政府,执行当地政府的决定。这使得在审计实践中,地方审计机关有时难以摆脱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审计查处的问题有时不能依法处理,从客观上削弱了审计的执法力度,审计的独立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2.审计的执法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

在当前情况,有些地方审计机关由于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不能完全执行审计程序。如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被忽视,而是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实施阶段,甚至存在着某些审计人员为了完成档案装订要求,逆审计程序先进行审计实施,后完善审前调查记录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现象。

3.审计经费需进一步予以保障

我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各级政府在经费预算安排上把审计机关视同一般行政机关, 加上本身一些地方财力有限,分配到审计机关的经费就会有限,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费不足,既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又会对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4.审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部分审计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目前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对现行会计业务、审计法规等学习掌握不够;部分审计执法人员政治法律观念不强,影响着审计工作发展。某些审计执法人员由于政治素质不够硬,法律观念淡薄,容易受到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怠工,作风不实,更严重的的出现违法乱纪等情况。在审计工作中未严格遵守审计规范和审计纪律,凭老经验、旧办法实施审计工作,不能运用内控测评、内查外调、科学抽样等先进审计方法;运用法规不当,处理处罚裁量随意性较大。

5.审计结果透明度需进一加强

当前政府的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不高,审计结果不能很好地向社会公布,这极大地削弱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审计结果的不公开透明也影响着审计的权威性建立。审计结果信息一般只在政府和审计机关内部流转, 不会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导致审计工作缺乏透明度, 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审计的有关事项和结果, 最终导致审计结果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也不可能真正树立起来。

二、加强审计执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提高审计独立性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扫除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相关领导的法制宣传,确保工作人员认真学法用法,强化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从意识形态上减少各级领导对审计执法的行政干预,确保审计监督落到实处。审计机关要正确而又充分的运用审计监督的各项权利,做到在审计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确处理各种行政干预,在不影响审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本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及有关部门的配合,做到有法可依,秉公办事。

2.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程序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从确定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工作方式方法、步骤过程、顺序时限的总和。规范执法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全员培训,确保审计执法行为做到程序合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行为有效;规范执法文书,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规范使用审计执法文书,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确保执法文书和行政处罚文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当、表述清晰、用语规范;规范执法档案,对审计执法卷宗建立并实行审计组负责制,规范制作审计执法案卷,确保案卷要素完备、格式统一、材料齐全。建立和完善审计执法责任制,落实审计机关执法责任制,以提高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必须严格依照《审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的工作程序和执法要求开展审计,以严格的审计程序和高质量的审计项目让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信服。

3.加大审计经费投入,优化审计执法环境

审计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法制不断完善和配备一定人员的基础上,就必须加大审计经费投入,才能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进行培训,才能有资金添置计算机和建立信息网络,才能培养出一支审计业务娴熟,又掌握信息技术,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复合型审计骨干力量,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应足额保证审计工作经费。

4.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中要解决好工作繁重和学习任务繁重的矛盾,将专门培训和审计人员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强审计会计业务知识培训,也要重视法律法规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执法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并积极开展审计执法学习、执法宣传和执法教育,强化全员的执法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5.强化通报,增强审计结果透明度

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是我国审计机关依法享有的重要权限,有利于为地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相关情况,更好的通过社会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审计机关应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审计报告、公布审计结果,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尤其是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增强审计监督工作的透明度。

作者简介:

执法建议 篇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83号, 以下简称“三定”方案) 赋予人民银行“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的职责, 具体为“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为该职责的主要承担部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事项目录表》 (银办发[2010]105号) , 人民银行科技部门执法检查有以下4个项目。

一是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二是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检查依据为《关于下发<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银发[1999]17号) 第十四条、第五十七条。

三是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四是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检查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银办发[2008]275号) 。

二、“四个项目”检查开展情况

福建省人民银行共有科技人员154人, 其中83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54%。从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一级起, 各层级人民银行科技部门执法人员配备比例自上而下逐级下降, 具体为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以下简称“人行福州中支”) 科技处21人, 19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90%;各市中心支行科技人员54人, 27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50%;各县支行科技人员79人中, 37人具有执法证, 占比为47%。近3年来, 福建省内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累计对“四个项目”开展检查18次, 其中3次以执法检查手段开展。

(一) 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

主要为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年度验证及检查。《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 (银发[2010]175号) 对金融业机构信息的新增、变更和撤销进行了具体规定, 并明确“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当对辖区内金融业机构信息有效性等进行年度验证”, 验证金融业机构及其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唯一性。人总行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部署开展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验证及检查工作, 其中, 2013年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各级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的相关要求开展金融业机构信息年度验证工作。根据此要求, 2013年福建省按照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检查, 现场检查涉及438家分支机构信息, 主要内容是现场查看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分支机构清单等资料;非现场检查涉及671家分支机构信息, 主要内容是将管理系统中登记的信息与金融机构报送信息进行逐一比对。

(二) 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

2012年, 受人总行委托, 人行福州中支对兴业银行金融IC借记卡系统异地备份中心开展现场检查。2013年, 人行福州中支应商业银行的申请, 根据文档审核情况、系统检测报告及现场评估情况, 完成福建闽侯民本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C借记卡、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IC贷记卡、福建海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C贷记卡等发卡技术标准符合性和系统安全性审核。

(三) 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

自2005年以来, 人总行连续10年部署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工作。具体检查内容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不断深入而逐年发生变化, 如2012年为POS终端改造任务落实情况, 2013年为ATM改造落实情况, 2014年为发卡系统和ATM终端电子现金跨行圈存改造任务落实情况。其中, 2013年和2014年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实施检查和规范行为。根据此要求, 2013年和2014年, 福建省均按照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检查, 2013年共对22家金融机构、224台ATM设备开展现场检查, 2014年共对21家金融机构、293台ATM终端、27个卡种进行现场检查, 完成424笔业务现场检查测试。

(四) 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

主要检查内容为对需要接入支付、清算系统的参与机构开展接口验收、接入环境检查等。近年来, 接口验收职责逐步从分支行向总行集中, 由科技部门向清算中心转移, 省内科技部门最近一次开展的接口验收为2010年对辖内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开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接口验收。接入环境检查主要由科技部门完成, 2011年来, 人行福州中支科技处陆续对厦门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等8家机构开展了接入环境检查。

三、检查工作存在问题

(一) 执法检查依据不充分

执法检查作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 应当具有规章以上的执法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事项目录表》中, 将国务院“三定”方案作为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3个项目的执法检查依据。但是, 作为执法检查, 应当明确法律授权,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关于人民银行的检查监督权, 《商业银行法》第六十二条关于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监督权等。负有法定管理职责并不一定拥有相应的执法检查监督权, 人民银行履行“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的职责, 并承担“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但“指导”、“协调”等职责并不等同于检查监督。因此, “三定”方案不适宜作为检查依据。

在法律层面,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二条明确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9类行为开展检查监督, 其中第八项“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作为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检查的法律依据, 但其他3项执法检查内容是否属于第三十二条中所列的9类行为, 值得研究。如适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则需要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经国务院批准”等前提条件下才有权进行。

在规章层面,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银发[1997]17号) 第十四条规定:“符合上述条件的商业银行, 可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开办银行卡业务, 并提交下列材料:…… (四) 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合格的测试报告:……”, 上述规定可作为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和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的执法依据。

综上所述, 目前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检查、银行卡联网通用检查两项内容尚缺乏规章以上执法检查依据, 而主要依据“银发”、“银办发”等文件开展检查, 层级过低, 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 对行政执法行为属性认识存在分歧

对上述“四个项目”的行政管理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均是行政执法行为, 应严格遵循执法程序, 对各项验证、验收、核查等都必须严格执行执法检查程序。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执法行为不应作宽泛的理解, 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执法行为指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为, 金融科技业务具有特殊性, 许多业务都是通过验证或核查完成, 不需要通过严格执法检查程序进行。在人总行部署开展的相关检查中, 一些文件明确规定“按照《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实施检查”, 但多数检查通知则未强调此要求。因此, 造成了各类检查程序各异, 标准不统一, 隐藏一定的执法程序风险。

(三) 部分项目缺乏行政处罚措施

“四个项目”均缺乏配套的行政处罚措施。目前只有《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 (银发[2010]175号) 第三十九条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 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但该规定未能具体对应相关的法律法规, 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实践中, 基层央行对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大多依靠约见谈话、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等非处罚手段加以约束, 没有强制力的保障, 难以引起被检查机构的重视。

(四) 个别检查项目形式需要改进

银行卡联网通用每年确定的检查主题, 都突出了检查重点, 但另一方面, 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却不便于纳入督促整改。随着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清算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涉及的主体 (如第三方支付机构等) 逐步增加, 已成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主力军, 但这些机构往往脱离检查的约束。

(五) 基层执法水平亟待提升

特别是在县域一级, 近几年来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在县域金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与此同时, 县域金融机构由于技术设施薄弱、技术力量欠缺, 在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但基层央行面临着执法人员不足、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 难以适应对县域金融机构强化监管和指导的要求。如福建省内县域一级科技人员超过半数不具有执法证, 因此, 近年来对县域金融业科技领域开展的执法检查基本依托地市中支以上执法人员完成, 县级未自主开展过执法检查。

四、问题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是立法存在空白。对于目前部分按执法检查等程序开展的监管行为, 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各类行为缺乏统一的定性, 进而引发理解争议。

二是立法相对滞后。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步伐快, 但相关监管制度建设落后于具体业务的发展。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于1997年制定, 实施14年来未修订, 已难以适应现代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二) 对金融科技领域的依法行政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基层央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心主要为支付结算、征信、货币发行、反洗钱等传统行政执法领域, 对金融科技行政执法的关注较少, 部分机构在本单位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组成上未将科技部门列入, 对该领域的执法行为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依法行政是一项系统工作, 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又需要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人民银行金融科技领域的执法人员均是科技专业人员, 在依法行政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稍有欠缺, 且由于该领域行政执法活动起步晚、项目少, 执法经验不足, 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建议

(一) 加强立法, 完善执法措施

对于缺乏规章以上的上位法依据的执法检查项目, 建议人民银行系统加紧对此问题的研究, 完善相关执法检查及行政处罚依据, 在条件成熟时, 积极推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人民银行行使监督检查权的内容。明确各项行政处罚措施, 提高金融科技执法检查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使得执法检查成为履职的有效抓手。

(二) 分类梳理, 明确各类管理行为属性

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可针对管理相对人特点采取多种行政管理措施, 而不一定局限于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执法手段。明确各类行为应适用的行政管理措施种类, 既有利于统一执法要求, 消除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也有利于节约管理资源, 降低行政相对人负担, 促进中央“简政放权”精神的落实。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年度验证, 仅核查金融业机构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唯一性, 内容相对简单, 建议不通过执法检查手段完成。银行卡发卡系统安全性、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查以及清算组织业务系统技术标准符合性、安全性检查, 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开展的验收, 建议不列入执法检查事项目录。

(三) 转变观念, 提高执法能力

一是转变思想。金融科技工作应做好从后台到前台的转变, 在做好人民银行内部科技服务的前提下,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督和指导工作。

二是切实提高科技队伍执法能力。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培训, 系统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规, 加强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县域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如与重要业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等。

三是加强业务联系沟通, 开展典型案例交流, 加强与法律事务部门的联动, 促进实际工作中业务运行和执法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高执法效果和能力。

针对企业应对反垄断执法的建议 篇8

一、企业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

(一) 企业在经营中要注意反垄断风险

根据资料显示, 运营中的反垄断主要体现在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上, 其中垄断协议更多些, 如限定最低转售价格、划分销售市场、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等。在并购中一些关于产品价格、生产成本、销售商资料等敏感信息可能会进行交换, 在给对方企业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时间, 以免违法。另外要注意进行尽职调查, 调查目标公司是否正在进行反垄断调查、是否达成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而未进行申报等情况。

(二) 反垄断调查主体具有普遍性

市场主体一律具有平等性, 相对应地在执法工作中亦是如此。切勿以为企业为中小企业, 不能成为反垄断调查的对象;也勿认为外企就不会受到反垄断调查。只要企业行为涉嫌垄断, 都有可能遭受反垄断执法, 并非区别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内外资性质。

二、企业在运营中强化自身资源

(一) 企业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做好口碑宣传

在影响深刻的美国微软案中我们可以提取许多积极的经验来学习, 微软在经过反复诉讼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主动应对反垄断的经验, 比如在外部舆论上雇佣说客、与反垄断机构官员保持密切沟通, 与媒体保持友好的沟通, 一是有利于其新产品的推介, 更重要的是为其争取舆论支持。

(二) 企业需要做好专业人员的储备与培训

当前国际间的交流甚密, 企业若想做大必然离不开企业法务的完备, 尤其需要专业的反垄断人才, 精通熟知国内外反垄断法, 在企业规章制度、订立合同, 实施相关市场行为时能够明确法律禁区, 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美国WR和GG因为是全球性的大企业, 法务部门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都很重视对法务及公司员工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它们均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制度, 提高公司员工反不正当竞争的知识水平。

(三) 企业在订约中要注意用语

企业在对外订立销售合同时切勿出现含有限定转售价格的条款, 特别是“统一定价”、“建议零售价”等字样。BSL等眼镜企业垄断案中, YSL等框架镜片生产商和BSL等隐形眼镜片生产商对下游经营者存在固定镜片转售价格或限定镜片最低转售价格的行为, 与经销商签订了含有限定转售价格条款的《销售合同》, 并要求经销商遵守“建议零售价”或统一进行“买三送一”促销活动, 变相维持转售价格。若是经销商或零售商突破限定的价格或擅自加大促销力度, 就会遭到惩罚;反之, 则会获得销售返利等奖励。经审查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四条,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遭到处罚。

三、企业在调查中要积极主动应对

(一) 一旦遭遇反垄断调查, 企业负责人要积极配合调查

企业负责人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主动提出协助调查、自首、或者提供相关的证据。2014年, 在日本八家汽车零部件垄断案件[1]中日立公司因为是第一家主动提供达成垄断协议的证据的企业而免收处罚, 第二家主动提供相关证据的电装并没有完全免除处罚, 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 其他企业依次按照情节轻重进行罚款处罚。同样另外一个案件中, 对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 提供重要证据的HY、WK等2家涉案企业, 依法免除处罚。对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整改的KECS、BSL和QS均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的罚款, 分别为176.6万元、369万元和364.37万元;对价格控制力较强, 但主动整改的YSL处上一年度销售额2%的罚款879.02万元;对不能很好配合调查, 但主动整改的NK处上一年度销售额2%的罚款168.48万元;因为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 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所以企业经营者应审时度势, 合法争取最好的处理结果。

(二) 在调查或诉讼中保持合作的沟通方式, 避免与相关部门交恶

企业纵然是要做到被告席上, 企业责任人员依然要保持良好的态度。美国WR从1998年到2001年经历多次诉讼, 在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联邦法院辗转, 最终联邦法院做出认定其存在捆绑销售的垄断行为。在诉讼过程中, WR与司法部、地区法院在沟通方面没有达成良性互动, 以至WR一度处于劣势地位。

以上是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件总结的应对反垄断执法的建议, 便于企业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反垄断执法。

参考文献

执法建议 篇9

近些年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创利的一大产业,但是房地产的发展无疑会加大对土地的占用,近而减少我国的耕地面积。虽说我国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有一部分房地产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不征得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对土地随意占用、开发,使我国大面积土地受损。一是各项土地执法制度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缩减、开发商非法占用土地等情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意在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用法律的手段制止违法占用土地行为的发生。二是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日益完善。在不同地区设立不同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重在从实际出发,加强各地区的土地监察力度,减少土地被非法占用的发生。

二、土地执法监察出现的问题

(一)改革不彻底。

虽说我国针对土地被非法占用等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地方上的土地征用由地方政府批准,而处罚则由国土资源部门执行,由此造成了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监察工作。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土地的各项法律法规都不够完善,并且有些规定过于陈旧、不符合实际情况。虽说我国对非法占用土地行为的惩处是十分严格的,但实际却不然,针对地方政府不按法律法规规定审批土地的情况,国家并没有给予处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一些地方以开发基本农田、兴办公共设施的幌子而骗得土地的使用权。纵然国家发现了这一情况,但由于违法责任人不明确也很难实施处罚,即使责任人明确,但在执法进程中也会存在非法占用土地人员不配合、缺乏调查资料、各责任人相互推脱责任等情况,使调查取证工作难上加难。

(三)执法手段、技术落后。

当违法占用土地情况发生时,由于执法手段、技术落后使得调查难度加大,调查速度降低,从这一情况看来,加强我国土地执法监察的手段和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在不断加大,同时违法人员的手段也在日益更新,但是执法人员思想过于陈旧,很难监察到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也使土地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现阶段,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仍旧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使执法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四)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不强,素质偏低。

我国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对执法监察的重视程度偏低使得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薄弱,选拔制度不严格,由此造成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很难胜任执法监察工作。也正是基于此原因使得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行为日益增多。

三、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落实体制改革。

国家出台新的土地政策,积极地推行土地改革,最大程度地保护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浪费情况。虽说土地政策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做好土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执法监察制度。针对地方土地的管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加大垂直管理的基础上严格依法监察,对于非法占用土地行为坚决打击制止。

(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防止非法人员打擦边球,阻碍执法工作的进行。还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各政府部门间的联系,实施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土地执法监督工作有效进行。

(三)改变传统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技术。

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时,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执法监察要改变以往只依靠事后查处的模式,而是将事前监督防范作为重点,将奖惩制度应用到执法监察过程中,充分调动执法人员执法积极性,大幅提高执法工作效率。

(四)净化执法监察队伍。

执法监察队伍是执法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执法监察能力强的执法队伍有利于保障我国土地免遭非法占用。在建立执法队伍时,不仅要严格遵循选拔制度,还要对执法人员定期培训、考核评价等,使执法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结语

林业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难点与建议 篇10

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是现代林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林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就一直从事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在开展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和难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林业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

林业行政执法涉及面广, 包括盗伐、滥伐林木、毁林案等, 擅自改变林地、擅自开垦林地案等,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案、非法狞猎案、非法驯养野生动物案等, 违反森林植物检疫规定的案件, 违反木材运输管理规定的案件, 违反林木种子管理规定的案件, 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的案件等。而靖江市乃至全国专职从事林政执法的人员较少, 大部分由林业中心的同志兼职, 他们平时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林业行政许可等工作, 往往一专多用, 时间、精力及业务能力都跟不上。执法人员不固定、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落实、执法手段落后、单一。

1.2 林业行政处罚查处及处罚难以到位

行政处罚相对人大多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或经济拮据, 或体弱多病, 有的案件即使作出了处罚决定, 处罚也难以执行到位。有的相对人法制意识淡薄, 不配合执法工作, 甚至暴力抗法, 而林业部门又缺少有效的行政强制措施, 给调查取证带来很大困难。另外, 像群体性滥伐林木案件等由于涉案人员多, 致使案件很难查处。

1.3 林业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

《森林法》自1998年修改至今有16年了, 很多发条已严重滞后, 有些发条释义不清, 其他林业法律法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致使执法实践难以操作。在江苏, 林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林业执法工作, 因为江苏对林区没有明确的划定, 很多处罚在法律适用上难以把握;对无木材运输证运输的木材的处罚这一块, 首先是“没收所运全部木材, 同时可并处所运木材价款的30%以下的罚款”, 实际有的木材早就进入市场流通, 不知转了多少环节, 并不是刚从林区运出, 如果统一按没收加罚款处罚的话, 很难让被处罚对象心服口服, 就是执法人员自己也不理解;在苗木的产地检疫方面, 《植物检疫条例》 (林业部分) 、《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只设定了法律义务, 而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给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被动, 等等。

1.4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造成执法困难

如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城市建设、路政工程建设、电力工程建设等, 需要对树木进行砍伐时, 有些部门忽视林业部门的存在, 只根据自己部门的规定和建设的需要擅自砍伐树木, 或先砍后补手续, 将违法变成合法。另外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 很多涉及林地使用的项目, 都是政府牵头, 在没有办理林地前置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先开工, 再补手续, 加上国土和林业部门两家对林地的认定不同更给有关违法处理带来困难。

2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力度的建议

2.1 抓好宣传

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 坚持不懈地抓好普法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 减少涉林案件的发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专题讲座、墙报专栏、标语口号、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进行林业法制的宣传教育, 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 认识林业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觉爱林护林, 努力形成依法治林兴林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法制环境。

2.2 健全机构

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机构, 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基础建设。根据林业发展需要将林业行政执法职能从现在的林业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设置专业的林业行政执法机构, 提高林业执法的权威性, 稳定和充实林业执法人员, 执法人员必须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各有侧重, 强化执法, 统一执法, 集中力量开展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设立森林公安机构) 。不断加大投入, 配备先进的执法装备, 改善执法人员的交通、通讯条件, 保证执法办案经费和其他办公经费, 提高执法人员福利待遇, 切实解决好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之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2.3 建立制度

建立制度, 规范行为, 促进执法公正。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制度保障下, 进一步完善执法公开制度, 严格林业行政执法程序, 着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建立考核评议机制, 落实错案追究制度, 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

2.4 加强协调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尽可能主动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 做到事前协调审批, 事中监督检查, 事后严格监管。同时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时修改并完善林业法律法规, 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 避免使林政执法工作处于被动。

摘要:对当前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并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广大林业执法工作者共同探讨。

执法建议 篇11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现状;建议

自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以来,本地不断探索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和提升动物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赋予的职责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等执法工作,切实履行了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职责,保障了动物食品安全。

1 红河州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现状

1.1 红河州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情况

州、县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授权,开展了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建立了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执法职责落实上认真贯彻执行了《动物防疫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证章标志管理使用规范和产地检疫申报点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养殖环节的监管也不断加强,屠宰环节检疫监督不断完善。

1.1.1 动物卫生监督所机构数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文件精神,当地成立了州动物卫生监督所1个(副处级)、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3个(其中副科级2个、股级11个)。

1.1.2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体资格

按照民法通则具备完全民事能力;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事业单位法人证、独立银行账号的有6个;有组织机构代码证、事业单位法人证有7个。

1.1.3 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性质

州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及鄉镇畜牧兽医站均为事业单位性质,州、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

1.1.4 动物卫生监督所办公场所

州级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县级有独立办公场所6个、租借的办公场所7个。

1.1.5 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情况

州级核编22人,在岗2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管理人员6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编制数208人,在岗人数200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103人、初级职称53人;乡镇人员620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322人、初级职称230人。

1.2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监管对象

1.2.1 动物检疫申报点数量

全州建立的动物检疫申报点有138个,已经在省动物卫生监督监督网公示,有行政执法车辆14辆, 有4个县没有明确车辆使用权。

1.2.2 主要监管对象

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106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点)63个,牛羊屠宰场(点)43个,禽屠宰点36个,动物交易市场291个,动物产品加工点13个。

1.2.3 动物养殖场所备案

依照《畜牧法》第39条规定进行备案的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有1804个。

1.2.4 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情况

已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养殖场(养殖小区)有255个,占监管数的24%;生猪定点屠宰场有42个,占66.7%。

1.3 2012年行政执法案件的处理情况

(1)2012年行政处罚案件有127件,其中简易程序60件,一般程序67件。没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2)2012年查处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1件,查处违法人员1人,其中行政处分1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执行能力不够

政府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不坚决。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农医发[2011]28号)的文件已经下发快2年了,省农业厅制订了实施方案,州畜牧兽医局也下发了执行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实质性的东西还没有落实,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执法手段不强、执法力度不够、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县市不能切实履行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职能。

2.2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不到位

13个县市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完全具备执法主体格的只有6个,仅占46%,也没有在乡镇级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作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所履行监督执法职责所需经费也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2.3 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建设落后

由于经费不足,计划的检疫申报点不能按期完成,已经建立的138个申报点多数达不到农业部建设产地检疫申报点的标准,工作用房简陋且没有配备必要的检疫设施和设备。

2.4 县级动物卫生监管人数少且能力不足

平均每个所在岗15人,有5个生猪调出大县、180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靠现有的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是很难完成全面监管的。建水县有456个规模养殖场,县监督所现有21人,安排在定点屠宰场驻场检疫的有12人,抽调在县畜牧兽医局的有5人;弥勒市有60万常住人口,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9人,2人被抽调到畜牧兽医局,实际在岗的只有7人。由于人员少,在强化各类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督促健全完善养殖档案、健全养殖环节监管记录和措施等工作中很难做到全面监管。

2.5 行政处罚案件少且质量不高

执法手段不强、执法力度不够、执法行为不规范等情况比较突出。2012年,全州立案查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127件,其中采用简易程序的为60件,采用一般程序的有67件。由于县乡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导致经常出现行政违法事件该立案而不立案、立案后应适用一般程序办理的用简易程序办结、执法文书填写不规范,使用法律条款不当、避重就轻、有案不查等现象。

3 对今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农医发[2011]28号)的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兽医工作职能,落实法律、法規和有关推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导,理顺执法主体的关系,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3.2 明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发挥畜牧兽医的执法主体优势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资源,明确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主体,建立与健全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实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加大执法能力建设,全面履行和落实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法定职责。

3.3 确立上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功能

建立对州市、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长效考核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下级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相关业务进行指导和培训;积极向农业部争取州、县、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改变目前无房、无设备的落后状况;争取上级编办、人社、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管理,将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所纳入编制建设,将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真正的官方兽医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的合法性;农业部要制定《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着装管理办法》,以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统一着装提供法律保障。

3.4 加强检疫费执收使用管理

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制度,《动物防疫法》已经明确了执收单位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财政、发改部门制定了收费标准和使用范围,应严格按规定执行,改变目前一些县市多部门收费和降低、抬高标准的现状,做到应收尽收、不合法的一律不收。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辖区检疫费的管理,专人负责从财政领取的收费票据的管理和发放,检疫人员根据检疫量领证、定期上缴检疫费,做到账物相符,实行收支两条线。要按发改、财政部门的文件要求,实现检疫收费全额转移支付,以用作发展动物卫生监督事业。

3.5 加大对动物卫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到有案必办

建立与健全跨区域案件联防联动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及部门间执法协调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饲养、隔离、屠宰加工、经营、贮藏、运输等活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案件评查,以提高办案水平。

参考文献

执法建议 篇12

关键词:消防,执法检查,问题,应对建议

现今我国的建筑企业和装修行业的水平逐渐提升, 虽然我国消防事业的消防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我国有些建筑中依然存在一些消防隐患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我国消防事业不仅要提高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水平, 也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 这样才能保障消防工作的有效进行, 本文就对现今消防监督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保障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的良好进行。

一、我国现今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欠缺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相对比较困难

现今我国的消防安全法律虽然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 执法者也具有较为具体的操作空间,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有些消防安全法规已经无法适应于现今的社会了, 这样给消防部分执行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而且现今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由于欠缺完善的法律法规, 导致消防部门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欠缺良好的法律依据, 无法有效的进行管理和监督, 导致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也给消防监督检查部门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 欠缺充足的消防监督人员, 消防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今我国的娱乐场所也在逐渐变多, 而且每一个娱乐场所都要有完善的消防设施, 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娱乐场所的增加也提升了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量, 给很多消防监督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也加大了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难度, 这就使得很多消防监督人员在工作时只关注表面问题, 欠缺深度监督检查的内容, 大大降低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而且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要想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工作人员就必须要不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的熟练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但是很多的消防监督检查人员依然运用传统的工作形式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这样不仅不能有效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也会大大降低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 社会欠缺良好的消防意识

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升, 人民的安全意识和消防意识也在提高, 但是与西方国家对比, 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 依然有很多民众欠缺良好的消防意识, 这主要的因素可能是我国消防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而且有很多地方政府只追求经济利益, 却忽视了消防监督检查的重要性, 消防宣传工作只是一笔带过, 完全没有提升人们对消防安全的认识, 这样就会导致社会消防意识整体下降。

二、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 完善消防监督执法检查管理的法律体系

消防部门执法的前提就是建设全面的法律体系, 这样是在现代社会中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基础内容, 所以国家必须要完善消防法律法规, 这样才能保障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有效进行。消防部门一定要明确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法律法规、制度良好的解决办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消防监督检查的工作效率, 也能保障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适应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 也能使得消防部门在执法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凭, 实现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价值。

(二) 建立专业的消防监督检查队伍, 提升消防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设健全的消防检查检查人才队伍是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核心, 只有提升消防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消防部门的良好发展。消防部门可以定期为员工举办专业培训, 让工作人员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也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熟练度,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 消防部门也可以制定奖惩制度, 这样可以激发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

(三) 加大消防宣传工作, 提升民众的消防意识

要想保障我国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的良好实施, 就要提升民众的消防意识, 这样不仅能提高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 也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提升民众消防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首先要先提高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管理人员的消防意识, 之后再让这些机构和部门进行消防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政府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方式进行宣传,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消防教育进行消防宣传, 让消防知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有效提高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结语

我国社会发展中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消防部门一定要找到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有效提出良好的解决办法, 消防部门要想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消防法律法规, 建设健全的人才管理队伍, 加大消防安全意识的宣传, 才能保障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适应现今社会发展, 也能有效保障消防部门稳定监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胤舜, 陈开谋.浅议消防监督执法职业风险成因及规避之策[J].消防科技与经济发展——2014年浙江省消防学术论文优秀奖论文集·中国会议, 2015, (06) :181-186.

上一篇: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下一篇:家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