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精选10篇)
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 篇1
2012年7月12日, 由于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中国证监会停止了对其的IPO资格审核。新大地生物是继胜景山河、苏州恒久、立立电子之后, A股市场第四家已经成功过会, 但因会计信息造假而被证监会终止审查的案例。近几年, 由于造假上市或疑似造假上市的情况时常出现, 对中国股票市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IPO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分析
IPO, 英文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即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企业的筹资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 而IPO便是企业获得股权性资金实现筹资战略规划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后, 可以方便、灵活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 IPO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融资渠道。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拟上市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上市。中国证券市场主板和创业板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较高。以创业板为例, 内地创业板要求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 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 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 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 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 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因此, 部分不达标企业便会通过财务包装、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等途径, 让企业的会计信息表现出很高的成长性, 以满足上市要求或能够高价发行之目的, 从而成功上市, 吸引投资者。
事实上, 除上市企业外, IPO会计信息造假的博弈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 利益各方在造假与不造假、监督与不监督、投资与不投资之间寻找博弈的均衡, 各方博弈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 在企业IPO过程中, 保荐商、承销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中, 承销商往往也同时担任保荐商。保荐商的职责是推荐企业上市, 其报酬为保荐费。承销商主要负责组织股票发行上市的具体工作, 并且包销未能出售的股票, 其报酬按照募集资金的百分比计算。企业最终能否上市与承销商的收益有直接关系。因此, 承销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尽量把企业包装的更加吸引投资者。
证监会作为维护投资者利益的监管机构, 负有对上市企业监督管理的责任, 但是监督也要付出成本, 而且能否查出造假也有一定概率。投资者自身对于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也有自己的判断。
IPO涉及的参与者众多, 根据其在会计信息造假博弈中重要性的不同, 本文仅就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证监会、承销商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二、IPO会计信息造假的博弈分析
(一) 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
在IPO过程中, 企业向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部分企业会选择向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达到吸引投资者, 卖出高价位的目的。投资者虽可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是否投资的判断, 至于信息的真实性, 投资者则无法判断。由于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在先, 投资者据此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在后, 因此他们之间的博弈属于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
为简化模型我们讨论只有一个企业和一个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中包括两类企业:成长性好的企业和成长性差的企业。企业类型属于企业的私人信息, 投资者只知道两种类型企业的概率。成长性好的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需要造假, 而成长性差的企业可以选择是否造假。投资者看到企业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分为两类:指标良好的会计信息和指标一般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看到指标一般的会计信息会知道这肯定是成长性差的企业, 而看到指标良好的会计信息时并不能判断企业的类型。
假设博弈的双方为企业E和投资者I, 并且运用海萨尼转换引入虚拟局中人——自然N。企业的类型空间为{θ1、θ2}, θ1代表成长性好的企业, θ2代表成长性差的企业;企业类型为θ1的概率为π (π∈[0, 1]) , 类型为θ2的概率为 (1-π) 。企业的行动集合为{α1、α2}, α1代表企业提供指标良好的会计信息, α2代表企业提供指标一般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的行动空间为{β1、β2}, β1代表投资, β2代表不投资。Ai (i=1、2、3) 代表企业卖出股票的收益, B i (i=1、2、3) 代表投资者购买股票之后的期望收益, C代表企业进行会计造假的粉饰成本及罚款损失。其中A 1>A 3, 即如果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高成长性企业比低成长性企业获得的融资收益高;B1>0, B2<0, 当B3>0时B1>B3, 当B3<0时, B3>B2, 即投资者如果做出正确判断, 投资高成长性企业比投资低成长性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大;当被低成长性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迷惑时, 投资者的收益为负。则该博弈用扩展型表示如图2所示。
当投资者观察到指标一般的会计信息时, 若 则选择投资, 否则选择不投资;当投资者观察到指标良好的会计信息时, 若则选择选择投资, 否则选择不投资;当投资者选择投资时若A2-C>A3, 则成长性差的企业肯定选择提供指标良好的会计信息。因此当B3>0, A2-C>A3与 满足时{ (α1, α1) , (β1, β1) }是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这就意味着当时, 只要成长性比较差叶斯均衡。这就意味着当 时, 只要成长性比较差的企业造假成本低于超额利润, 其就有动机造假。
(二) 企业与证监会的博弈
证监会代表政府行使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确保投资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如果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存在造假, 则对其进行处罚。证监会行使监督职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因此, 如果企业倾向于不造假, 则证监会倾向于不监督;但如果证监会不监督则企业倾向于造假。因此, 他们之间的博弈属于静态混合策略博弈。
假设企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时获得利润A3,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获得利润A2 (A2>A3) , 但如果被查出则接受罚款C 1, 造假的粉饰成本为C0。证监会实施检查的成本为D。则该博弈用博弈矩阵表示为图3。
在图3所示的博弈中如果企业选择真实, 证监会就选择不监督;如果证监会不监督, 企业就选择虚假;如果企业选择虚假, 证监会就选择监督;如果证监会选择监督, 企业就选择真实。因此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假设企业选择真实的概率为δ, 则选择虚假的概率为 (1-δ) ;证监会选择监督的概率为γ, 则选择不监督的概率为 (1-γ) 。该博弈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γ= (A 2-A 3) / (C 0+C 1) , δ= (C 1-D) /C 1。当证监会监督概率γ> (A 2-A 3) / (C 0+C 1) 时, 企业的最优选择为提供真实信息, 因此当监督概率γ不变时, 只要降低 (A 2-A 3) 或提高 (C0+C1) 即减小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利润之差或增加造假成本C即可减少企业造假;在此博弈中, 企业造假的期望收益U E=A 2-C 0-γC 1, 在企业造假收益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即A2、C、C0、C1不变) , 增加监管概率γ可以降低企业与承销商造假的期望收益从而减少企业造假几率。
(三) 承销商与证监会的博弈
在我国, 承销商一般由具有资质的证券公司或兼营证券的信托投资公司来担任。承销商的收入取决于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以及股票的发行价格, 因此他们会尽量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包装, 以卖出一个好价钱。当然, 承销商帮助企业造假如果被证监会查出也会面临惩罚, 因此承销商与证监会之间的单次博弈也是混合策略博弈, 不同的是承销商与证监会的博弈属于无限次重复博弈。
假设承销商为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所得收益为A1, 为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所得收益为A 2, 同时承担成本C, 证监会实施监督的成本为D, 且C>D。承销商承销的企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为δ,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为 (1-δ) ;证监会监督的概率为γ, 不监督的概率为 (1-γ) 。双方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该博弈只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此均衡下承销商的期望收益为E c=A 2+δ* (A 1-A2) -γ*C;证监会的期望收益为Ez=0。承销商可以多次承销不同的企业, 因此他与证监会之间的博弈是上述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假设该承销商每间隔时间T承销一次, 每次承销的收益情况相同, 时间间隔T内的利率为r, 则贴现系数为 , 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承销商期望收益的现值就是 。同企业与证监会的博弈相同, 提高监管概率γ将降低承销商的期望收益, 从而减少其造假的可能性。
在上述两个博弈中我们假设证监会只要实施监督, 则其查出造假的概率为1, 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 2011年5月26日至2012年6月25日第十三届发审委工作期间, 召开IPO会议119次, 审核拟上市公司208家, 过会企业148家, 过会率为71.15%。第十三届发审委委员共2 5人, 其中专职委员1 7人, 平均每人参会7次, 审核企业1 3家, 如果按照一年工作250天计算, 每位专职委员平均19天就要审核一家企业。每个企业IPO的申报文件至少几十万字, 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审核完申报材料并发现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假设证监会在实施监督的情况下查出造假的概率为ε、查不出的概率为 (1-ε) 更符合现实。那么, 上述博弈中企业造假的期望收益U E’=A 2-C 0-γεC1;承销商造假的期望收益为UC‘=A2-Cεγ。显然, 提高证监会的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 (ε增大) 可以降低企业与承销商造假的期望收益。这就需要一方面合理安排IPO的上市节奏, 另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配备更多的监管人员才能实现ε的增大。另外, 根据“激励的悖论”, 要长期有效的防止IPO造假, 必须要加强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失职行为的查处。
三、IPO会计信息造假的治理
根据上述博弈结果分析, 企业是否造假、中介机构是否帮助企业造假都是在衡量造假的收益与成本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因此, 治理IPO的会计造假问题, 就必须从降低造假收益、增加造假成本入手。
首先, 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引导多渠道投资, 降低造假收益。在上述博弈模型中, 企业和承销商之所以造假原因都是因为通过造假成功上市后可以获得丰厚的超额融资利润。因此如果降低其融资利润使得上市企业获得合理的融资回报, 那么企业和承销商造假的动机会大大降低。
其次, 增加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 使企业承担更高的违法成本。中国目前的法律对于造假公司并不能起到威慑作用。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对已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仅处以募集资金1%~5%的罚款, 而香港证券市场则对造假上市的公司处以没收全部募集资金并被勒令停牌的处罚。香港证监会大幅提升违规风险、对造假者直接判“死刑”的做法, 起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 打消了不法者的造假企图。因此, 应加大对造假企业的惩罚力度, 使违法企业的期望效应为负, 才能有效遏制企业造假上市的发生。
最后, 要加大经济与行政处罚力度来提高中介机构的违法成本。在IPO会计信息造假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与承销商的收入与企业上市融资收益有直接关系, 因此, 提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与惩罚力度, 可以提高造假违法成本, 降低造假的期望收益, 使得他们在博弈过程中更多的选择真实策略, 形成各中介机构、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严重, 对证券市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在IPO环节, 更是屡屡出现不合格企业为骗取上市资格而进行信息造假的情况。本文对企业IPO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利益部门进行梳理, 并进行了博弈分析, 以期在此基础上找寻解决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IPO,会计信息造假,博弈
参考文献
[1]Robert Gibbons.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New Jersey.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
[3]郑朝晖.IPO40大财务迷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
[4]陈应狭, 张斗胜.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及治理[J].财会通讯, 2008 (7) .
[5]刘艳琨.基于博弈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J].财会研究, 2010 (18) .
会计造假问题防治分析 篇2
摘要:文章对会计造假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造假防治
0引言
会计造假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企业产权不明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1会计造假的原因
1.1产权不明晰,使会计失去信用建立的基础。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企业经营者与其经营的企业信用没有长期的相关性。民营企业虽有明晰的产权和天然的制度优越性,但在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中,他们深感产权没有安全的保障,面临随时被剥夺的可能,因而产权实际上也是不清晰的。于是只好追求短平快,不愿为维护信用的建立而投资,导致其失去了长远而稳定的预期;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又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部门也因此失去了利害关系人(股东)对他们公正审计的压力。当受托人着眼短期利益时,他们就不可避免会选择不守信,而这些不讲信用的行为将通过会计造假并以会计失信的形式表现出来。
1.2“委托——代理”契约中缺乏独立存在的委托人。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应包括委托方、代理方两方:一方是资产的实际所有人即委托人;另一方为资产的实际经营者即代理人。委托方独立地位如何决定着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会计诚信的实际履行程度。若委托人能明确其存在,意味着委托方有可能对会计产生足够的影响,会计诚信的实现会比较现实;相反,一旦找不到确定的委托人,就意味着委托方不可能对会计产生作用,此时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实现的动力和必要,于是会计造假会层出不穷。
在目前我国的产权制度下,确定独立的委托人是不存在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规范的财务分析为评价标准的理性投资观念远未形成,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并不多,相对而言,赚取短期差价为主要目的的“股民”却是大有人在,投机与炒作之风盛行:委托人不能独立明确,委托方高度自由流动,使得企业会计完全受制、听命于管理当局;而真正代表委托方行使权利的股东大会则行同虚设,给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增加了难度。
1.3企业及会计人员独立性差,且法律保护不够。会计人员身为领导的下属则成了领导直接操纵并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加之单位领导、会计人员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素质弱化、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人员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现代企业制度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实现,没有真正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功能,弱化了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内部约束效力。有时也存在监事会成员身份与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职位、待遇等基本由管理层决定,从而无法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职责。
1.4政府监管部门政策行为多变,为会计失信创造了条件。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就越变化无常,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越不稳定,建立长期的社会信用机制就越困难。
1.5社会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过程中,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委托人对于会计信息的判断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意见。
2防治会计造假的措施分析
2.1明晰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奕的前提或规则。讲求信用就是人们为获得长远利益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使之符合特定环境下的社会道德规范。由此可见,清晰的产权是保证人们考虑长远利益的前提,在此前提现实存在的条件下,信用便得以建立和维护;否则没有清晰的产权作基础,也就不会有人为获得长远利益而恪守信用,信用就无从谈起。
2.2明确委托人的独立地位在会计行业中,会计成为维系投资者与经营者、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基础。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若处于信息劣势,则可通过现代会计制度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效保护委托人利益:但若委托方未能独立明确其地位,会计造假就会成灾,由于委托方不明确又会导致会计信用缺失的受害主体不确定,从而会进一步加剧会计信用缺失。为此,明确委托人的独立地位十分重要。
2.3严格内控
2.3.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合理配备会计岗位人员,实现会计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规范会计核算资料所需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会计账簿、报表的合法有效性进行规范,以保证各单位依法设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明确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大对各类会计基础资料的监审力度,保证账证、账账、账表相符,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
2.3.2实行管理参与制,以有效监督经理层的日常经营活动,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管理参与制是使处于服从地位的雇员或其代表有机会参与决定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对经理管理权力的再分配,即对雇主、雇员之间的不平等权利关系进行的调整,从而使掌权者权力受到更好的约束,使服从者的权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补偿,以实现权力的监督、约束和平衡,防止舞弊行为发生。
2.3.3建立股东对经理的强力约束机制。股东大会要定期审议公司财务报告,严格评估经理经营业绩,并决定对经理的聘免撤换。
2.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2.4.1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并建立起决策权、监督权、挂靠权等分离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利于强化财务约束力,真正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不同的职能作用,从而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体系。
2.4.2分散大股东股权。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4.3完善业绩评价机制。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
2.4.4推行诚信保险制度。即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上市公司因诚信问题损害投资人利益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既保证了投资人利益免受损失,又可使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免受损失而加大对公司的监督力度。
2.5改进并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利益分配与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不尽合理是诱发会计造假的经济根源,只有改进和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会计信息造假。
2.5.1建立起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兼顾各方利益。
2.5.2改进现行绩效考核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的考评除看数字外,更要与定性考核结合进行。
2.6规范政府行为,让政府成为讲信用的表率西方国家的失信者是由社会和市场自然淘汰的,所以不可以给政府过多的权力,要严格限制并明确界定其权力范围。比如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审批;清理政府部门几乎不受限制的制定利己不利人的法律和政策的权力:禁止政府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保持政策稳定性等。只有政府率先守信,政府政策才能真正有效,管制也才能恰到好处,产权才能得以保护,整个社会才会形成讲信用的风尚。
另外,依靠政府获得垄断权力的行业协会和认证中介机构,对信用的建立有害而无益。他们依靠垄断寻租,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信用,因此,必须对与会计密切相关的中国会计协会、注协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行业协会才会真正懂得关心信用问题。
2.7实行市场退出机制我国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不守行业操守的企业或个人,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后就应将其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
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 篇3
关键词:会计造假,内部控制,缺陷
1980年左右我国政府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正式管理和研究。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 我国先后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规, 为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08年我国第一部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面世。它的发布不仅代表着我国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确立, 同时也代表着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原则、目标、基本内容、管理与检查等方面科学的进行规范。
一、关于内部控制与会计造假概括
(一) 会计造假的形式
1. 会计资料的造假。
会计资料不仅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产物, 同时也是企业内外投资者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管理经营者做出经营管理决策、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凭证的失真必会导致财务会计报表的失真, 然而除此之外, 还存在伪造账单、采取不当的会计计量方法, 及伪造、窜改财务报表数据等。
2. 税金核算的造假。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 不惜通过隐匿资产、利润、虚增负债造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做假账等不正当的方式使会计报表亏损, 已达到偷漏国家税款的目的。
3. 会计报表编制的造假。
会计报表既是财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信息之窗。企业的内外界信息使用者从会计报表中获取所需信息, 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决策。它的一系列用途就可以显示出其重要性, 也因此勾出了人们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利用它的心思。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利益, 随意变更会计报表数据, 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 伪造出不同的会计报表, 以达到欺骗使用者的目的。
(二) 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不管内部控制执行的多么严格、多么有效, 最后也只能为企业在实现其财务目标的过程中提供的一个“合理保证”而已, 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其固有限制的影响。这些固有限制包括:第一, 在进行决策时由于人为判断错误或者发生失误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第二, 由于多个人员之间相互勾结或者管理层人员对规定熟视无睹, 利用职权使内部控制对其失效。第三, 内部行驶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无法满足或者不适合所处岗位的要求。
二、有效内部控制对会计造假的正面影响
(一)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预防会计造假, 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
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 如众所周知的巴林银行倒闭案, 正因为哥顿·鲍赛向里森下达的在新加坡新建一错误账户“88888”这一指令, 处理里森之外, 连银行高管都毫不知情。正是巴林银行内部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 为它的倒闭埋下了致命导火索。
(二) 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防止会计造假的保证
会计造假率的降低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严格执行的结果。其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 若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那么管理层就必须要以身作则, 树立好的榜样, 同时要求企业文化要积极健康。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与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严格、诚信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员工来说会是一种无形的鞭笞力。
三、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造假的负面影响
内部控制固然可以防止会计造假, 但这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的前提下的。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完善, 除了前文所说的固有局限外, 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等, 这些缺陷又会对会计造假造成何种影响呢?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之所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的: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控制制度体系, 没有创造一个优良的控制环境;职责分工不明确;控制目标不明确, 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流程制度;缺乏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督机制, 管理人员控制意识不强和缺乏责任心;信息传递与沟通不畅。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的作用, 但许多企业却只能看眼前的利益, 由于考虑到企业成本问题, 而不愿花费太多的资金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进行必要的维护。
(二)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我国企业还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内部控制制度虽已建立完成, 但是由于企业对其不够看重或者不具备制度执行的足够数量的相关人员而导致制度的执行受到了限制, 无法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运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发挥其作用的空间和权限, 那么无论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多么的健全、完善, 也只是一个漂亮的摆设, 毫无利用价值。
四、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会计造假的防范作用
(一) 优化完善控制环境
若想要使内部控制能过顺利进行, 则必须要先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只有优化和完善了控制环境, 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打下夯实的基础。首先, 要合理设置企业内部机构, 避免职能的交叉、过于集中或者缺失, 这样就可减少如巴林银行尼克兼任交易和清算, 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造假这类利用职权进行会计造假的可能性;其次, 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政策, 并要保证能够有效实施。最后, 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
(二) 改进信息的收集机制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与沟通是保证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 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 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向上传递的流程、制度,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信息向下传递的流程、制度, 要做到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 以及能够清楚自己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外部信息传递, 企业要加强与顾客、外部投资者、货物供应商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 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沟通体系。
(三) 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其独立性和执行性
企业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被监督的条件下的, 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察、督促、评价和估计,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内部控制的缺陷以及隐患, 促进内部控制政策的完善。加强和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地位是强化内部监督作用的首要任务, 为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 企业首先要做到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相分离, 同时还要独立于其他部门。
内部审计机构担负着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对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重任。因此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 有权利直接向董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报告, 同时为改进、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有用的见解、看法。
(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文化好坏影响着整个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以及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好的企业文化, 不仅会引领着整个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而且会引领着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试想, 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且充满凝聚力的企业会想着只为换取一时的私利而进行会计造假吗!因此, 对于防范会计造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束语
做好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企业会计造假, 保证信息质量。因此完善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是刻不容缓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的起到内部的监督和牵制作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丽, 吴有红.内部控制、现金持有及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 2014 (3) :71-78.
[2]樊行健, 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 2014 (2) :4-11.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 篇4
关键词:会计造价原因对策
0引言
会计造假对我国并不十分完善的证券市场机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为什么要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1会计造假的原因
1.1根本原因——两权分离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人们不难发现,“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表现为投资者拥有的投入资产权)和资本运作权(表现为管理者经营、运作投资者投入资产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两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盈余的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利等)。这样必然会出现资本所有者与资本运作者的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资本运作者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1.2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1.2.1政治利益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它们大多是一些在全国或地方比较有些名气的大公司。大企业,甚至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企业的领导人也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有着较深的政治背景。但是,市场在变化,竞争格局在变化,这些企业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管理模式依旧,产品式样如故,从而使过去的优势逐渐消失。为了保住昔日殊荣,维护企业领导形象,甚至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账上添彩,表中生花,虚报产值,虚报收入,虚报利润。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
1.2.2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此,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大肆包装财务数据,甚至聘请一些会计“高手”来玩弄数字游戏,以实现“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的配股资格线。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经营不景气,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以此来保住其上市的“牌位”。二是为了偷逃税款。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的会计要素失实,剔除客观失真因素,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为了偷逃税款。
1.3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监督不力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将从某种意义上削弱审计应有的功能,使审计的监督处于疲于奔命、力不从心的状态。
1.3.1监督力量不足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国家(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社会)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现有的审计力量无法应对迅速增长的审计业务量。国家审计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等原因,迫使其不得不把“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职责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慢慢开始弱化。民间审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可以说已不堪重负。
1.3.2监督力度不够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不仅如此,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成了会计造假的帮凶。
监督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2防范会计造假的措施
加大会计造假的风险,使之与造假收益对称,是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良策。风险一词在韦氏词典中被定义为“面临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灾难、一种危险”,或者说风险是其实际结果对其预期收益的背离,背离程度愈大,风险也就愈大。因此,风险可用收益的方差和标准差来度量,方差和标准差的值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在研究会计造假收益与风险对称关系中,我们还必须引入变异系数,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风险与期望收益的比值,其大于1时,表明会计造假者付出的代价大于其得到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其不敢造假。而我国目前会计造假标准差系数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上升,但仍小于1,为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制度。根据《会计法》,国家财政部门主管中央和地方会计工作,但限于人力,各级财政部门很难控制好本地区的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在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会计检察处(科),其职责:一是检查、评估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对违反会计法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由会计检察部门代表国家作为公诉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否则以渎职罪论处。笔者认为,由国家审计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有三个理由:①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独立性,这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②国家审计机关拥有一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有能力胜任会计信息检查工作,而财政部门虽也拥有一批会计专家,但查错防弊的人员数量、实际经验与国家审计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差距的;③在国家审计建立会计检察制度,有利于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成本,避免多头监督的重复劳动,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2.2明确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分散风险。《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不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直接从事会计工作,而必须是通过有关制度委托、授权、督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章办事。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即使确实没有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造假,也应承担用人不当、管理不严之责,接受有关部门处理。
2.3理论界与实务界紧密配合,建立会计信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定性上很难把握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因而很难给违规者以恰当的处罚。故:①依据简明、公正、效率原则,建立若干考核指标;②依据会计信息虚假程度,如虚假利润与实际利润的比率扣分,不论扣分多少均应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计教育和相应的经济处罚,在这方面,交警部门对驾驶人员违章处罚的方法值得借鉴。如会计人员拒不接受教育和处罚,应吊销其会计资格证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律无效。
2.4严惩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被誉为“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理应依据法规和职业道德,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但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少数人见利忘义,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必须坚持“乱世用重典”原则,对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惩罚。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来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发布。
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 篇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各种形式的企业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经营和扩张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会计造假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美国的能源巨头安然、电信巨子世通通信、著名科技企业施乐, 到中国的银广厦、德隆系、中海油等公司, 相继爆出会计造假的丑闻, 引发社会各方关注, 敲响了会计造假问题的警钟。各种形式的企业由于利益的驱动都存在会计造假的动机和行为。首先, 政治利益。在国有企业中向来有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说法, 会计人员为保住饭碗使企业扭亏为盈, 将应收账款提前入账, 将应付账款推迟入账, 个别企业领导捞取政治资本。其次, 经济利益。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可以获得配股资格, 偷税漏税, 获得低息贷款, 避免被ST、PT停牌和处理等。最后, 监督体系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足, 监督中存在寻租现象会计师事务所为保持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审计过程中迎合企业的需求。
二、演化博弈研究现状与基本原理
(一) 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研究大部分限于对国外相关的文献、准则或理论的介绍, 缺少定性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利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对企业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研究。贾国栋和李姝 (2009) 建立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博弈模型, 并指出如何寻求有效的监管手段, 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秦江萍 (2005) 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识别、防范和治理等方面, 对国外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并指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会计舞弊问题的必要性。程安林和梁芬莲等 (2009) 运用博弈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对会计造假的深层原因予以经济学解释和分析。姚海鑫和尹波 (2003)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 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 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行为动机和均衡结果, 并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监管的建议。叶陈刚和李姝 (2009) 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 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政府部门监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自最优策略的选择, 并提出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赵保卿和朱蝉飞 (2009) 运用博弈理论, 构建了包括公司管理当局、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部门和独立董事在内的四个局中人的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对独立审计质量控制中的行为选择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建议。这些使用博弈论对企业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的研究, 大多基于参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然而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要求很难达到。
(二) 基本原理
博弈理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博弈参与者必须是理性的, 每个决策阶段都可以准确无误的选择最优反应策略, 而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要求很难达到, 博弈参与人的决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开始的决策不一定是最优的, 而是通过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改进, 最后达到一个优化的选择, 即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论摒弃了传统博弈论完全理性的假设, 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其模型之中, 并且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概念。认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能完全正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态, 它通过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 在这样的变化系统中, 采用支付盈利高的战略的人数逐渐升高, 最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有限理性意味着系统达到均衡是个渐进的动态调整过程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 与基于完全理性的博弈相比, 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更接近现实, 更能真实的反映博弈参与人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Smith和Price (1973) 在他们发表的创造性论文中首次提出演化稳定策略概念。演化博弈论虽然发展时间短, 但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对演化博弈论研究的深入, 许多经济学家将演化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如社会制度的变迁、股票市场和产业演化等领域。国内学者对于演化博弈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开始关注演化博弈论, 孙庆文等 (2003) 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崔浩、陈晓剑和张道武 (2004) 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有限理性的利益相关者在共同治理结构下参与企业所有权配置并达到纳什均衡的演化博弈过程。高洁和盛昭瀚 (2004) 研究了发电侧电力市场竞价的演化稳定策略。易余胤等 (2005) 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信贷市场、双寡头市场、自主创新行为、合作研发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三、企业会计造假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 企业会计造假的演化博弈分析
以企业之间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为研究重点, 用动态机制来说明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动态演变。有限理性成员组成的一个大群体, 群体成员进行随机配对反复博弈。博弈方都是相似的, 选择相同策略时具有相同的收益。群体中的成员理性层次较低, 不能一开始就找到最佳策略, 而是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 通过学习逐渐向优势策略转变的渐进过程。在博弈的初始阶段, 群体中的企业既有选择会计造假策略的, 也有选择会计不造假策略的。假设整个群体中选择不造假的企业比例是x, 选择造假的企业比例为1-x, x是时间t的函数x (t) 。群体中企业随机配对进行博弈时, 每个企业都既可能遇到同类型策略的企业, 也可能遇到不同类型策略的企业, 遇到前者的概率为x, 遇到后者的概率为1-x。假设当随机配对时, 两个企业都选择不造假策略, 则两个企业各得f单位的收益;两个企业都选择造假策略, 则双方各得q单位的收益;当一方造假而另一方不造假时, 不造假企业得到g单位的收益, 造假企业得到p单位的收益。双方支付如表 (1) 所示。假设选择不造假策略企业的预期收益为u, 选择造假策略企业的预期收益为u1, 所有企业的预期收益为ū, 则由上述分析可得u=fx+g (1-x) , u1=px+q (1-x) , ū=ux+ (1-x) u1。采取不造假策略企业的比例动态变化速度可用下列复制动态方程来表示: 。将u=fx+g (1-x) , u1=px+q (1-x) 带入上式, 得 。式 (2) 为复制动态方程。令 则得到可能的稳定解: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及演化稳定策略的性质, 当F' (x) <0时, x为演化稳定策略 (ESS) 。下面根据各参数不同的赋值情况, 分情况寻找稳定策略点, 并对企业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1) 当g>q且f>q时, x1和x3都不是稳定解, F' (x2=1) <0, x2=1是唯一进化稳定策略。此时, 无论一方是否采取造假策略, 另一方采取不造假的收益都大于选择造假的收益, 因而有限理性的企业, 经过多次博弈后趋向于都采取不造假策略。这种情况是由于监管部门严格执法, 使企业会计造假受到的损失大于会计造假获得的额外收益。 (2) 当gq且f
q时, x1和x2都不是稳定解, 是唯一进化稳定策略。此时, 在有限理性的企业群体中, 经过多次博弈后有比例为 的企业选择不造假, 有比例为 的企业选择造假。
(二) 企业会计造假与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四、结论
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 篇6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 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公司, 如果连续三年亏损, 其股票将暂停上市, 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 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 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 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 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 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 力求“扭亏为盈”, 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 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 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 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 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而其上市后, 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 又在经营业绩大作文章, 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 再次募集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 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 从而抬高股价, 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 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 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 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 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 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 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 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 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 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不健全, 证监会力量薄弱, 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 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成假行为, 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 这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 在指导实际工作中, 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 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 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 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 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 他们已经在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 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他们花在对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 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将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 并且要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 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 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 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最大的责任, 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 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 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 并以会计信息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 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 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 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 同时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 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 能否守住道德底线, 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因此, 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但是,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 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 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 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 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 一般来说, 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 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 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 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 对外界宣称:“在中国, 除了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外,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 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 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 只能按照管理层意图做好“账房先生”, 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 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 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 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首先, 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 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 作为一个合格的CFO, 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 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 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 还应该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 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 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 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 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 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 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 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同时还能根据企业策略, 设计和建议经营、管理策略, 并对集团经营主生直接影响, 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其次, 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谦洁等方面。可见, 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 要做到监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不仅仅表现在诚信、操守方面, 还表现在有进取心, 从知识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等。也就是说,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就意味着其有能力、有正义感、诚信客观, 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也能够抵制来自管理层的造假压力。如果每一名财务总监都能监守自己的道德, 为自己的职业范围画一条底线, 那么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将会大大减少, 企业诚信指日可待。
摘要:本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财务总监职责进行了探讨, 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并分析了会计造假中财务总监扮演的角色, 最后得出良好伦理素养及相当管理才能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遏制会计造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财务总监
参考文献
【1】于瑞华等上市公司造假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11)
【2】刘全保, 张永宏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分析研究聚集财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会计研究2002
【4】刘姝威上市公司虚假报表识别技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7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上级下达的任务与企业经营状况实际相背离
一些企业处于某些目的,如上市的目的,或由于薪酬与业绩相挂钩,而制定一些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下属经理迫于这些高经营业绩的考核压力,“高指标”的重压下,只好造假来应付。
2、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会计信息造假的不法行为往往通过行政手段予以处罚,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较缺乏,从而没有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监管部门主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通过行政手段的形式进行打击惩治,而对财务直接负责任人却较少追究刑事方面的责任,惩罚中涉及的民事责任少之又小。另外,执法力度也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程度不够,会计造假付出的代价是有限的,这里的代价可分为两种形式:违法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前者即违法行为被发现后应受到的惩罚;后者指会计造假时所费的精力和心理承受的各种压力等,如工作机会、晋级升迁等。会计造假成本低导致一些财务人员甘愿以身试法。
3、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单位中一些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职业素质可分为职业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是技能素质,一些会计人员从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缺乏正规的教育和系统的财务知识,又缺乏后续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力仅仅局限于记账算账,不懂得会计还有参与管理等职能,缺乏加强内部信息沟通,利于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正确、及时反映企业会计信息,增强企业有效运营的能力。其次是道德素质,也有一些是由于会计人员出于内部、外部的原因,内部是会计人员本身出于利益的动机,利用职务之便,制造假账,粉饰财务报表等,侵吞公共财产;外部原因是上级给会计人员压力,授意其作假账,并以工作相威胁,再加上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也不高,没有会计人员尊严和荣誉感,不敢利用合法渠道和手段来与不正之风做斗争,维护自己会计人的尊严,相反纵容违规违纪行为,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同流合污,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4、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规不完善是我国监管的致命点。法律制度不完善体现在:没有法律条文对诚信问题做出具体的描述,降低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会计法》缺乏会计人员权利的明确规定,造成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与权利不对称,使得会计人员行为时缺少独立性。
5、外部措施监管不严
政府监督力度不够,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社会监督不严。政府具有比其他外部监督更好的审计队伍,政府应该利用其资源做好审计工作。作为社会监督责任核心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独立、公正”的审计,工作质量低,受自身利益驱动,少数注册会计师串通会计事务所,为客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防止源头上的造假
会计记账的第一步,即原始凭证的编制,一些个人通过编造、涂改等非法的手段取得原始凭证,以少开多,或钻空子,将领导个人的消费合法化,作为费用记入形式上合法的票据中。会计信息从源头上失真,以后通过监督审查很难发现问题,给审计工作显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应从编制原始凭证即加强对会计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防止源头造假。
2、加大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目前会计造假层出不穷也是由于造假成本低,对会计造假虽己有相关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规定,但可行性差,缺乏具体的实施准则和司法解释,惩罚力度不够大,使得一些违法乱纪者甘愿为一己之利冒风险。所以必须细化处罚准则、责任主体和手段,充分发挥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造假成本远高于可能获得的非法收益,起到杀一儆百地警示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财务造假,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大会计造假成本和处罚力度,必然会有助于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合理高效的激励下,加大对单位负责人员造假的处罚力度,降低其预期风险收益,减少其利用职务之便授意、威逼会计人员制作虚假的会计凭证、记录等现象发生。只要有违法行为,特别是知法犯法的行为者,不管其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都应对直接或间接行为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对于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方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鼓励会计人员主动学习,现在网络提供了学习的平台,需要哪方面的培训和知识,很容易就可得到;也可以企业为财务人员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并以竞赛的形式,增强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员工对会计又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及时使财务人员了解国家的一些新出台的政策,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使企业事业单位业务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财务人员互相监督的意识,对加强内部控制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人员还要掌握税收知识。作为一个会计人员,了解基本的税收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计算、按期缴纳税款,充分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税基完整,防避侵蚀税基逃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全面了解各类税务知识,防避不法分子以假乱真,危害本企业的利益。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会计人员公正、诚实守信光荣的观念,抵抗违法违规行为的胆量,不能屈服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利益,而丧志了会计人的尊严及职业道德修养。我们每个会计人员要谨记朱铭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不做假账”,要真正做到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我们会计人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道德素质提高的对象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同时,也应该要求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使他们也能清楚造假带来的危害及影响,企业的目标不仅仅是账面利润最大化,还包括社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都兼顾到,维护企业形象,增强社会对本企业的信心。政府部门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进行教育,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在全社会培养诚实守信的氛围。将政治素质、作风素质、心理素质与业务素质联系起来,把道德教育同实际操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加强经济立法工作
制定适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审计管理会计制度。从制度层面减少会计造假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合理规范会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使其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兼顾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众所周知,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石,基础工作如果做不好,不规范,不扎实,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济活动工作将不再具有可信性,经济数据将失去意义。在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增建会计检察处,用来检查会计信息质量和对会计造假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这一单位有社会监督、内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处,是由于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其次可以节约重复审计的成本和增强成员业务能力。
5、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社会监督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关,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高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外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并提供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报告往往意味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往往对注册会计师比较依赖和信任,但在注册会计师队伍中还是不乏不顾自己的职业操守,与被审计单位勾结对会计信息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因此,必须严惩不能诚信履职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通报批评。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来防范会计信息造假。
6、鼓励股东主动参与、监督公司,维护合法权益
在我国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大多不重视行使股东权力参与公司管理,股东应该强化通过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有效运营而获利的意识。彻底改变小股东被动地去用“脚”投票,需要有关专家帮助其树立“股东”而非仅仅股民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不因出资少而改变他们投资者的地位。当然这也受到从小股东角度出发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如果行力获得的报酬还不抵行为的成本,那么他们显然会选择不作为,而去做效益更大的事,这与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有关,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公司治理、监督。
三、结论
关于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 篇8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一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披露或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公正、完全、正确的反映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 有时甚至不切实际、各取所需、随心所欲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行为的结果。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前者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后者则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非法目的故意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人为的, 为了追求企业及个人自身非法利益而采取各种伪造、隐匿、毁损会计凭证、报表, 非法记账, 瞒报, 不报, 虚报会计信息等行为就是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造假的结果。会计造假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
会计造假的具体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由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的行为缺乏所有者的有效监督, 经营者往往会通过会计造假来蚕食股东和社会的利益。产权制度的缺陷与会计造假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或错位, 企业的经营者关心的只是近期的利益, 因此企业会冒着因失信而丧失长远利益的危险从事欺诈的市场行为, 当整个市场欺诈盛行的时候会计人员就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在有关负责人授意的情况下进行造假。
2、缺乏一个真正“诚信”的环境, 会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功能, 一切的会计信息都是经会计人员之手产生的。会计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虚假会计信息的加工者。目前会计造假如此猖獗和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是脱不了干系的。另外, 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起着监督检查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在人员数量上, 现有注册会计师的数量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质量、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素质偏低、违背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松弛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又往往是查帐容易, 处理难, 这都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监督检查职能。
3、会计法制不健全, 惩罚对象不明确, 惩罚力度不够。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 造成惩罚对象的不明确。对企业造假第一责任人的处罚, 有关法规中并无明确而可操作的条款;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说, 主要处罚为罚款、暂停执业、吊销资格或刑事处罚。由于现在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 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激励了中介机构继续冒险参与造假;至于地方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 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追究当事者的责任。这些情况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 结果都不同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在我国现实经理人市场和会计人市场, 因会计造假被查处撤职后, 再从业难度很小, 甚至有可能收入比原来还高。许多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都从中捞到好处, 一些擅长做假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况且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造假的发现机制还不健全, 有人统计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因造假而遭查处的概率还不到1%。正是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许多公司才敢铤而走险通过造假来欺骗投资者。
4、监管机构的指使和放任。政府管理部门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错位和缺位。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与地方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 所以常常出现政府给企业定指标, 向企业要业绩的情况。而企业在实际完不成指标的情况下, 经营者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指标也为了自己的业绩便在各种报表上做手脚, 在纸上做业绩。地方政府为了“活跃”地方经济对这种情况不是鼓励就是默许。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尚且如此, 造假又有何惧?
三、会计造假的治理措施
在会计造假的丑闻不断爆光, 会计造假的行为愈演愈烈, 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的情况下, 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 挽救会计工作的生命, 恢复投资者的对证券市场和会计师职业操守的信心, 治理会计造假已经刻不容缓。针对会计造假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造假问题进行防范和治理。
(一)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就要对公司内外同时进行整顿。首先, 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 就是使政府和社会各有关利益关系人各司其职, 各履其责, 各求其利。改变政府既做为经济的参与者又作为经济制度制定者和经济运行行为监督者的不合理身份, 保证其作为监督者的客观独立性。其次,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第一步是要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第二步就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也就是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 对各个岗位的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
(二) 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
所谓会计制度体系建设, 就是要不断地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使之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相适应, 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 制度制定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及时加以修正, 不断改进和创新。
(三)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由于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对于所发生的会计造假事件会计人员当然难辞其咎。所以针对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 会计人员道德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环境, 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社会环境, 就能使财会人员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四)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对会计造假的影响十分严重, 政府应集中精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搞好调控, 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证券市场自律功能尚未发挥的现实, 政府应逐步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中淡出, 更多地采用法律的和市场的手段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政府应逐步健全和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自律管理规则, 并授予其足够的权威, 以增强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应建立证券市场监管体系, 建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在市场监管方面, 政府应促进并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通过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惩罚徇私舞弊违规行为, 以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毕富安、朱军明,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北京财会》, 2003年第9期
[2]、陈平泽, “会计造假的收益成本分析”, 《审计月刊》, 2005年第2期
[3]、何有红,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浅探”, 《会计之友》, 2005年第2期
[4]、李连华,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2005年第2期
[5]、邱吉福、高绍福,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当代财经》, 2005年第4期
[6]、王文敏, “会计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对策研究”, 《经济管理》, 2005年第1期
[7]、刑家合、张振、蒋春艳,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二元性及其对策”, 《经济与管理》, 2005年第1期
[8]、杨有红, “会计监管新视角:完善虚假信息发现机制”, 《财务与会计》, 2005年第2期
[9]、张长江、温作民, “会计中介机构角色创新与会计信息质量”,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年第1期
[10]、Choi, Frost&Meek, 200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4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企业会计造假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篇9
[关键词]假账 根源 对策
一、企业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企业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萌芽时期是向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现代会计不仅要向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向企业外部的债权人,未来投资者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会计信息。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据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便做出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会计造假、财务欺诈事件。曾经标榜为公司治理和会计制度典范的美国,自2001年底爆发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之后,又有世通、施乐、默克等步其后尘,接受调查,纷纷落马。我国也出现了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等众所周知的会计造假等典型案例。在我国,大量的假账,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不但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与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损公肥私,坑害国家利益,而且从宏观上严重影响了国家有关政治决策和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二、企业会计造假的表现
1.原始凭证造假。在信息领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输入的东西是垃圾,那么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原始凭证造假,结果必然出错。原始凭证造假形式多样:无中生有编制假发票和收据;单据上记录的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私人用品开为公家用品;“白条”充抵原始单据等。
2.会计核算造假。主要表现在:(1)因原始凭证造假而导致整个会计核算失真,再好会计人员也不能从失实的原始凭证中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2)随着《企业法》等法规的出台,企业领导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不受约束。企业领导为了自身及企业利益,以假乱真,弄虚作假。在目前流行的“领导批示——出纳结账——会计填数”的会计处理程序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表现。(3)社会审计讲人情,企业内部自查自审流于形式,结果会计核算弄虚作假越来越严重。
3.会计报表造假。由于会计核算造假,必然会导致会计报表失真。据报道,这几年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抽查结果令人惊讶,抽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的核算存在偏差,包括资产不实,负债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损益不实等问题。
三、企业会计造假的根源
企业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造假,篡改会计数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是最直接、最隐蔽,也是危害最大的原因。其深层原因有三:(1)我国企业现行会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的缺陷。我国企业的财务主管和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企业领导选任的。企业领导对会计人员既有聘任权,又有调动、辞退权。在这种人事体制下,企业领导的话,正确的要听,不正确的也要听,稍有异议,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晋级甚至饭碗都成问题。“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2)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其所在的企业绑在一起的。企业效益“好”,会计人员待遇也好,企业效益“差”,会计人员待遇也差。企业领导用不正当的手段、方法搞虚假效益,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会抵制,甚至还会出谋划策。(3)我国企业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力。董事会的决策机制、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是企业领导一个人说了算。
四、企业会计造假治理的对策
鉴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造假的普遍性、严重性及治理的艰难性,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尽快推行会计委派制。当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执法环境有待改善,会计人员“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要贯彻落实《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就必须改变现有会计人员的地位和身份,保障他们的执法权力,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得到保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会计委派制就是国家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向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进行会计委派。委派会计的人事管理权、编制、工资福利均由委派机构统筹管理,解除了后顾之忧。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摆脱会计人员与企业领导之间依附和从属的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近年来,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正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初见成效。当前,随着会计委派工作的深入发展,会计委派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此外,要加大企业会计造假的监管惩治力度。一是强化政府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依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检查、督促;二是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注册会计师验资、评估、审计等措施进行监督;三是扩大社会监督面,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形成社会监督体系;四是加大惩罚和执法力度,对造假行为的处罚重点放在处理相关责任人身上。舆论谴责、经济处罚、行政处罚、法律追究多管齐下,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维护会计制度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加强会计监管治理信息失真.财务与会计,2003,(5)
会计造假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会计造假,造假成因,对策研究
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违反诚信道德现象在我们身边不时出现, 在经济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的是缺失的会计诚信和会计造假事件的蔓延, 使得经济社会秩序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提倡诚信经济, 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即“不做假账”, 但是市场会出现经济虚假的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经济本身的失灵现象、财会制度上的种种弊端、人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等, 这些原因不能孤立地看待, 要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分析, 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因此本文对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会计造假的危害
(一) 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机制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市场机制必须诚信, 否则将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就难于维系。近年来, 会计信息越来越失真, 会计造假的不良现象盛行, 主要表现在虚增资产、虚减费用、假报会计报表、虚减利润等, 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而且也给国家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调控产生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偏离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 从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损害社会共同利益
如今某些上市公司为了上市, 严重隐瞒实情, 虚报财务会计报表, 贿赂审计人员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欺骗投资者。但是这种虚假的财务信息最终暴露, 上市股票市场的崩溃, 员工不上班, 企业难于运作, 最终公司倒闭。这将严重影响公司投资者的利益, 不仅危害大批投资者的利益, 更危害家庭。社会公平, 从而不利于社会利益的共同实现。
(三) 危及个人的前途命运
表现在对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上, 一旦相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良的做假账行为败落, 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如果事件较轻, 及时得到纠正, 可能给予警告处罚, 如果时间稍大, 可能吊销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如果事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一) 虚增资产
虚增资产主要通过存货、费用资产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来实现。
1. 虚增存货
存货又可分为很多种, 其中原材料、周转性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存货最容易被虚增。由于这些存货常年积压在仓库, 可能造成账面价值已经严重高于市场价值, 但是这些存货的账面价值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 这将造成存货的账实不符, 使得存货的价值虚增。
2. 费用虚假资产化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符合条件的费用不允许资本化计入当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它资产的价值中, 否则将存在虚增资产的价值, 虚减当期费用的虚假现象。但是在现实中, 有一部分企业根本不理解会计准则的规定, 或者故意缩减费用, 增加资产价值, 使不应该资本化的费用资本化而计入当期的资产中。
3. 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虚增固定资产价值的手段可能通过应当计提折旧而不计提折旧或者少计提折旧、因技术进步使固定资产价值出现缩减而没有计提、已经损坏的国定资产及不需用或不可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处置仍然在账簿中体现等。这些手段都将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
4. 虚增无形资产价值
虚增无形资产价值的手段可能通过应当计提摊销而不计提摊销或者少计提摊销、因技术进步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没有清除账面价值而虚挂价值、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而不及时处置清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等。这些做法都将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虚增。
(二) 虚增负债
1. 虚增应付款项
很多企业的应付款项没有及时与往来单位进行核对, 该清理的没有清理, 应付未付、应退未退的款项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并没有及时清零, 还在账面上挂靠, 实际上那些债权人已经不存在、应付账款超过三年以上的仍然挂账, 导致虚增应付款项
2. 虚增预提费用
很多企业完全根据自身对费用预提的需要进行预提, 并没有遵循相关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会准则去合理预提费用, 这将导致企业当期的损益调节混乱。主要表现在:没有及时冲销多提的预提费用、不应该预提的费用预提了、应该预提的反而没有得到有效的预提等等, 导致虚增预提费用, 从而缩减利润。
(三) 虚报盈亏
1. 虚增利润, 导致盈余
这种做法主要是少计费用、多计收入。某些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不计入或者少计入, 不按照配比的原则结转成本等都可能导致少计费用;某些企业把不是本期的收入计入本期收入当中, 盲目追求业绩指标, 把一些并没有完工的工程收入结转确定为收入等, 这将导致当期收入的虚增。少计费用和虚增收入必将虚增利润, 导致盈余。
2. 虚减利润, 导致亏损
这种做法主要是多计费用、少计收入。某些企业将不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计入或者多计入费用, 不按照配比的原则结转成本等也可能导致多计费用;某些企业把是本期的收入不计入本期收入当中, 为了达到少缴或不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把一些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工程设备不结转或较晚时间结转确定为收入等, 这将导致当期收入的虚减。多计费用和虚减收入必将虚减利润, 导致亏损。
三、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一)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确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目标, 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释放。同时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反道德约束的一面也被释放。在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背后, 潜伏了一些妨碍道德和伦理标准的不良行为, 世界观发生偏差, 做事不讲信用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伤害了一些会计人员脆弱的神经, 会计职业道德底线受到冲击。所有这些因素使会计人员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受到冲击, 价值取向受到扭曲,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造假, 会计犯罪案件上升。
(二) 会计环境的消极影响
从总体上看, 从事会计职业的相关人员都不愿意做假账。但是因为在企业中会计要附属于领导阶层和整个单位, 因此严重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操守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领导者素质及其道德水平的影响, 某些企业领导者为了单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命令或者指使会计工作人员造假, 导致企业真实损益被调节。如果企业会计人员不服从命令, 有可能就会被扣发工资、甚至是失去工作等严重后果, 因此, 会计人员也不得不做假账。
(三) 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是“理性经济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所以很多人为了经济利益而做出一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 其中会计造假就严重损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造成会计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某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了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配合企业的领导阶层进行财务舞弊造假, 从而可能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
四、应对会计造假的对策建议
(一) 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一是加强会计诚信的引导, 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努力在会计行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价值观, 培养完整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通过舆论导向, 唤醒人们的良心和羞耻感的灵魂, 提高诚信意识。二是建立会计诚信机制, 强化监督。关注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约束, 完善道德评价机制, 使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尊重。三是净化会计周围环境。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监督者甚至是投资者的会计诚信意识, 不断提高这些人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抵制利益的诱惑力
(二) 加大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一是提高会计舞弊处罚的力度, 使舞弊成本远远超过欺诈的利益, 让造假者无利可图, 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人员没有造假的行为发生。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恶意欺诈, 必须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 从会计造假的法律和制度上进行严格约束。三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范, 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个人, 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理论上讲, 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依靠个人修养。实践中, 制度约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报告舞弊的空间压缩, 减少虚假信息来操纵空间, 从而减少行政膨胀, 减少欺诈和舞弊的可能性。二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措施的改进, 使用对管理会计利润动机引起刺激的惩罚措施, 以鼓励或限制规定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因此, 我们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体系, 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金香.对会计造假问题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0)
[2]王越.浅谈会计造假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9)
[3]黄敬青, 陈小春.会计造假成因及防范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8)
【会计造假的数量分析】推荐阅读: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12-29
会计造假09-07
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09-19
会计造假案例08-26
会计造假及其防范01-06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07-29
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12-24
银广夏会计造假案05-19
审计造假案例分析09-04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