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2024-09-08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共11篇)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1

有关科学研究表明, 游戏是幼儿独有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这客观要求着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对游戏形式要进行充分利用, 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 通过对游戏形式的探寻与重塑提高幼儿阶段的教学质量。

一、幼儿教学活动中探寻重塑游戏精神的重大意义

1.从游戏本身的特质来看。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游戏总是比一般的教学形式能够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主要原因是幼儿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游戏特质的高度统一。游戏本身具有独立、体验、愉悦以及创造四方面的特性。游戏的过程, 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行为能力, 为幼儿带去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在一定游戏氛围的熏陶下, 幼儿的身心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在这种极为轻松的互动过程中, 幼儿的创造力便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 因此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游戏就是儿童存在的方式, 他们对世界进行探索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地进行游戏和实践。从游戏本身的特质来看, 它恰好满足了幼儿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要求。

2.提高教学质量, 为幼儿营造轻松学习氛围的必然措施。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相应的教学活动更为符合幼儿的性格发展规律, 从而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小朋友要做的就是“小手放在大腿上”, 然后认真听讲。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将教师的话作为一种严肃的命令去执行, 他们只知道如果不那样做的话可能会受到批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批纪律性强、听课认真的好孩子。但是殊不知, 幼儿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不仅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 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个性化发展, 还会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然而,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的话, 幼儿的天性将得到有效的释放。在释放过程中, 他们的创造力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便会被激发出来, 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促进下, 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

二、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重塑的具体措施

1.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游戏精神的重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主体地位的确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直扮演着课堂的指挥者和管理者, 不仅对课程的张力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且也是幼儿教育普遍趋于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精神, 首先应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重点致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主体地位的确立除了在教育目的上以幼儿为主之外, 在具体的课程活动中, 教师也应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尽量为幼儿创造一种宽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利用好幼儿好奇、好学等天性, 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2.原生态教育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 游戏精神的融入除了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确定之外, 相应的教学方式应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向原生态的天性教育进行转变。所谓“原生态”的教育方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出发, 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且尽量在活动设计中为幼儿创造足够大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如孩子可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或者创意发明等。教学活动进展的主要依据应该以幼儿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自身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特征, 对教学进行归真设计。

3.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

在幼儿的世界里, 对与错的概念并不如高年级或者成人世界那样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对于自身的一些错误行为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儿童一旦出现错误, 教师就会对其进行责备甚至责罚。长此以往,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慢慢变成守规矩的好学生。幼儿阶段的批评教育在课程纪律方面发挥的作用固然是有效的, 但是就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极为不利的。当幼儿对周遭环境进行试探以及发现的过程中, 如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会下意识地对新鲜事物产生一种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会直接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精神的重塑, 客观要求着教师对鼓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幼儿出现行为过错的时候, 不要忙着指责, 而应加以合理的引导, 并且鼓励他们朝着正确的行为轨迹前进。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对游戏精神进行探寻和重塑, 不仅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长远发展的必然途径。教师应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与组织作用, 为幼儿的学习创造出有利条件,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学前教育研究.2010.06.64~66

[2]陈维霞.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9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2

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不难发现,小学生的心智更加偏向于娱乐与玩耍。然而据笔者的调查,如今我国的儿童游戏教育正在逐渐丧失,这使得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不容乐观的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以真正融入学习活动当中。因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游戏精神的融入能力,已经成为高效课堂展开的关键。唯有加强学生的学习本质兴趣,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教学含量上升。正视教学上的不足,是提高基础教学能力的关键。

一、游戏精神教学寓意

游戏精神的宗旨是通过游戏的模式将理论知识柔性的灌输到学生知识体系中。这是一种相对传统学习方式更加愉悦轻松的学习模式。因而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及创造能力培养。据笔者对多家学校调查,通过游戏模式的导入,学生能够收获的学习成效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在游戏的辅佐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脑、眼、耳的共同协作。同时嗅、触及味等感官也在快速运作。以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有利的。天性的解放,与针对式的教学,是小学生从游戏教学中收获的。这种学习体验是传统教学无法提供的,及无法达到的高度。可以说,在游戏精神的视野下,语文教学将展示的更具有代表性、互动性、创新性及自由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一)未能明确教学方向

在传统观点思想的引导下,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呈现出严重的定位方向不明情况。教学的方向与目的不确切,致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会依照自己的思想与经验教学。这不仅导致许多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功利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本质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仅能够掌握初级的理论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掌握能力。面对枯燥的学习模式,学生时常出现怠惰现象,严重影响语文学习效果。缺乏立意宗旨的语文教学,使得语文教学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性授课。

(二)教学实质性内容建设不足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知识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性知识,疏远了实际生活内容。这导致语文教材内容的思想偏向于固定、乏味。枯燥的知识体系与缺少创新的内容,导致学生的思想更加固化,无法形成独特的学习个性。学生将会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弱化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方式落后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的小学教育仍旧沿用着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学互动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学生无法加深学习印象,及深化学习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于学习过程中渐渐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学习的意义。单方向的语文教学知识,不仅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受学生知识内化效率慢的影响,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教学压力的增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及学习趣味养成。

(四)环境建设问题凸显

最后,就目前我国教育结构而言,缺少足够的教学精神,以及游戏精神界限定位都是教学环境建设问题的体现。小学生作为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体,若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渐渐消失。另外,我国自古以来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如今已经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改革。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普遍采用应试教育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受压抑的课堂环境,及沉重的课业作业影响,健康的人生学习品格将难以真正养成。

三、基于游戏精神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一)完善教学定义

在游戏精神视野的定义下,加强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内容,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因而必须逐渐丰富并完善教学活动定义,及教学目标,使教学的价值能够得以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定义必须牢牢结合游戏的自由性与规则性,创造出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作为大部分学生的入门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为了顺应现代素质教育需求,帮助学生奠定学习热情基础。教师应当事实就是,加强学生心理活动建设。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海洋的畅游中,感悟游戏精神,丰富学习价值,进而有效提高学习主动效率。将游戏与教学完美结合,是实现学生了解学习的秩序、规律、合作的关键。

(二)丰富教学内容及价值

在广阔的学习视野下,重点加强教材内容建设,及课堂和理性建设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应侧重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教学目标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内容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创新。例如在讲解《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不妨通过播放教学课件的方式,先让学生们初步了解这堂课程的故事内容和背景。之后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自己代入童话故事中。借由童话故事情景模拟的方式,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优化并针对式调整教学结构。

(三)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活动 游戏精神

游戏是引导幼儿进行活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能够对相应事物逐渐产生具体的认知,并且能够对幼儿大脑与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与印象。而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对幼儿来讲也具有特殊意义,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能充分激发幼儿产生意想不到的活力,也能培养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为幼儿营造出更加活跃高效的课堂。

一.游戏的特性分析

1.独立性。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主意愿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也要耐心听取幼儿对游戏的见解与体验,在活动结束后,也要对幼儿参与游戏的想法和感受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进而使教学活动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幼儿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

2.体验性。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于幻想阶段,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幼儿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能充分满足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如果教师突然将游戏中断,或是改变游戏的开展模式都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失落感。因此,游戏体验强调 应引导幼儿赋予情感,不掺任何目的,使幼儿能够在精神世界中尽情享受。

3.愉悦性与创造性。通过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幼儿会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一种源自于身心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也是幼儿身心完全放松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幼儿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全面激发幼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通过采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全面激活学生思维,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能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

1.探寻游戏精神。在开展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特点,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利用新颖独特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渗透游戏精神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导作用,进而使教学活动内容能够充分体现出生动、开放和真实性。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活动来代替传统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游戏活动,并引导幼儿从中积累丰富的知识。通过游戏精神的渗透,以及教学内容游戏化和人性化,使幼儿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2.游戏精神的重塑。A.更新教育理念。在传统幼儿园教学中,其教育理念通常都以教育和教科书为主,幼儿常常处于客体,不仅难以实现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预期效果和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游戏精神的重塑,重点强调了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进而使活动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幼儿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而让幼儿能够在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相应知识。B.本色教育。所谓本色教育就是要注重自然、原始的风格。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的本真,这种本真不仅是幼儿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也是其今后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幼儿追求个性、特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在结合幼儿本真特点设计、组织游戏活动时,不仅要为幼儿传授教材中丰富的知识,还要适当地为幼儿延伸教材内容,进而使幼儿的知识面得到不断拓宽。因此,教师应积极设计能够全面激活幼儿本真的游戏活动,进而营造出愉悦、高效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也不要一味的让幼儿完成自己布置游戏任务,应适当地给予幼儿一些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些独立空间,让其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意发明。另外,也可以利用拟人的手法引导幼儿将玩具视为真人,并提供给幼儿不同的角色玩具,如,同学、朋友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并引导幼儿为自己选择的玩具取一个喜欢的名字,从而使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更加全面科学的培养与发展。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探寻和重塑游戏精神,不仅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结合幼儿认知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的指导与组织作用,进而为幼儿学习创造更加自由、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幼儿的思维与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军霞.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教育界,2014,(24):180-181

2.吴昌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1):130-131

游戏精神:在字趣与童趣之间 篇4

一、以画表字, 字理之趣

字画同源, 表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模仿具体物象而构造的。如“岛”是鸟儿落在小山上, “旦”是地平线上的太阳, “明”是日月同辉, 形象性突出, 图画感强。教学这类汉字时, 引导学生观字配画, 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像, 使学生在图、字对照中, 形成意义识记, 强化识记效果。

如一位教师对《乌鸦喝水》中“渴”和“喝”的教学颇具特色。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渴”和“喝”后, 问学生:“这对双胞胎长得太像了, 你们能想想办法, 准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吗?”一位学生说:“我平时口渴时, 心里就想到了水, 所以‘渴’就是三点水, 而我喝水时就会张开嘴巴, 所以‘喝’就是口字旁。”

教师顺着他的回答将“渴”字的三点水擦掉, 用蓝笔画上了三粒小水珠, 而“喝”字的口字旁则换成了一张红色的小嘴巴, 这样, 原本两个极易混淆的生字一下子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 变得形象直观, 极易分辨。

二、字形联想, 字源之趣

所谓联想记忆法, 就是根据字形特点, 将生字想象成某种具体事物, 使之形象直观, 便于记忆。

如教学“瓜”字时, 怎样才能巧妙地让学生在写“瓜”时不漏点呢?教师把“瓜”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 提问:“同学们, 仔细观察‘瓜’这个字, 看它像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 有的说:“上面的一撇像瓜棚。”有的说:“下面还有藤呢!你看下面的撇、竖提和捺都像瓜藤。”

教师点拨道:“那个‘点’像什么呢?”学生抢着说:“是藤上结的瓜。”教师表扬道:“‘瓜’字中间的那一点, 就代表藤上结着的瓜, 要是忘了写那一点, 就只有藤没有瓜了, 那这个字还叫‘瓜’吗?”学生连连摇头。

教师接着引导道:“同学们再想想,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的‘点’是很有意义的, 写的时候千万不能漏下?”

有学生说:“‘鸟’字的点表示鸟的眼睛。没有了这个点, 鸟就没有眼睛了。”“‘兔’字的点表示它的短尾巴, 忘记了写点, 兔子就没有尾巴了。”……

教师小结道:“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考虑得多么周到啊!每一笔都有它的含义, 我们写的时候可不能随便漏下哪一笔啊!”

三、情境比较, 字境之趣

具体形象性是儿童思维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抽象地分析字形让儿童记忆, 效果并不佳, 如能根据汉字的特点设计情境, 巧妙地表达出汉字的内在意蕴, 则往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促进其识字。因此, 教师应精心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识字氛围, 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又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使原本单调的识字教学充满无限生趣。

如“落”和“满”是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学生经常把“落”写成左右结构, 把“满”写成上下结构。怎样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呢?一位教师根据字义制作了两个小课件演示给学生们看 (图片上是一个水缸, 缸内悬挂着几根草。当缸内注满水时, 水就漫过了草, 等到放水的时候, 水面慢慢回落, 草就露出来了) 。

至此,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找出记住“落”和“满”的方法, 学生在反复观察之后纷纷举手:“向缸里注满水, 水就在草的上边, 水落下去的时候, 草露出来, 水就在草的下边。”有的说:“水满了, 就是说‘满’字的三点水在草字头旁边露出了头, 水落下去了, 就是说‘落’字的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边。”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就从“落”和“满”的字义中区分出这两个字的字形。

四、儿歌识记, 字韵之趣

低年级学生大多对儿歌很感兴趣, 因为儿歌生动有趣, 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具有韵律之美, 一旦记住便印象深刻。教师如能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不仅易学易记, 而且能令学生感到妙趣横生。

如“秘密”两个字, 因同音, 学生很容易把它们所处的位置搞颠倒。在教学时单纯地说教, 往往达不到纠错的目的。因此, 笔者采用了与学生一起编儿歌的形式来掌握“秘密”两字前后正确的位置:“秘密兄弟容易混, 老大秘密藏禾旁, 老二秘密藏山上。”从反馈情况看, 运用儿歌识记“秘密”后, 学生的书写正确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让游戏精神贯穿教育教学 篇5

笔者曾看到过,一个孩子洗碗时先把碗一字儿排开,待一个一个洗过后又把它们排成一队。这个洗碗过程因游戏精神的融入而演变成一个“玩碗”的过程。

笔者曾和一幼儿面对面,说彼此眼睛里都有一个对方的影像。小家伙突然朝我“嘿嘿”地笑了几声,然后使劲眨巴着眼睛说:“挤死你,挤死你。”引得我开怀大笑。

可以说,儿童的幻想与诗意、自由与欢愉、激情与冲动、活泼与灵性,好奇中的兴奋、天真中的幽默,对乡土自然的亲近、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无一不是游戏精神的绽放与挥洒。

游戏精神乃是一种童年的精神,它应当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否则便意味着对于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

某教师在给中班幼儿讲一个故事,大意是:冬天的一个清晨,大雪将整个原野覆盖了起来。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印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公鸡画出了竹叶,小白兔画出了梅花瓣……故事讲完了,教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儿,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教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教师又问全班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活动室里静极了,再没有人敢回答。看到这一情形,教师说:“我告诉你们吧,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就这样,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想象色彩的回答在成人所谓的科学标准面前成了“乱说”。功利化的教育干预让一个本应充满诗情的倾听体验和游戏精神的释放过程沦为理性教学的铺垫和工具。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幼儿发出某种“奇谈怪论”时,应尝试探寻他内心世界的感受与理由,而不必急于给出常规的评定;要让幼儿接受某一道理,须从他的兴趣、需要出发,让他在师幼共同营造的情境氛围和他切实的直观感受中实现这一目标。当幼儿有“恶作剧”式的冲动时,无需担忧他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恶意,不妨给予他适时解脱的自由和被包容的体验;当幼儿作画或手工操作时,大可由他“乱画一气”“不拘一格”,而不必时时遵循约定,亦不必制止他们之间的说笑。

的确,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教师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需要幼儿拥有一份自由,能放飞梦想与激情,挥洒浪漫与天真;需要观照幼儿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而不是用外在的规范一味束缚或压抑他们;需要让幼儿用活动中的自主尝试与发现去取代静坐中的听从说教,用好奇与思考取代接受现成知识的灌输;需要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与大社会,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诗性情趣的满足,而不是让他们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之中。实际上,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时空、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教学互动的所有环节都将弥漫着、融渗着、充溢着游戏精神。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在是教育教学顺应儿童天性、营造童年文化、回归童年生活的必由之路。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6

一、游戏精神的本质

关于游戏,一直以来,人们众说纷纭。通俗意义上说,游戏是人类创造的,但是在世界中,游戏并不是只有娱乐性的。它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严肃性的存在形态。游戏本身不仅是一种本能活动更是生存需要与生存技能的训练。这是为了自身需要而创造出的活动状态[1]。游戏的侠义本质主要是为了娱乐。就像手机的小游戏等,主要体现了自由,快乐的属性。而这种侠义的游戏往往具有物质属性,功利目的,已经偏离了游戏本身。我们所说的游戏是广义范围的游戏,即无功利,无物质,完全自主的,有规则有秩序的带有愉悦性的想象与创造。

二、游戏精神的含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才是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没有物质利益的一种精神状态,脱离了功利性。是人们的一种感性认知。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态度。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以游戏的心态,那么这件事就是游戏。反之则不是。这种态度的特殊性就是我们说的“游戏精神。”想要拥有游戏精神,首先就要自由,在自由的状态下,思绪才不会受到限制,摆脱客观物质世界,才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体验存在的乐趣。[2]游戏精神重视的是过程本身带来的身心的愉悦,而不是注重结果会怎样。所以说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功利的自由精神状态。

二、游戏精神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精神层面

1、游戏的规则和秩序

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从这一点上说游戏又是很严谨的。参与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游戏,获得愉悦感。而一个游戏的规则一旦被打破,再创造出新的游戏规则,那么新的游戏也会由此产生,这与艺术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或者说这对艺术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正是艺术家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从而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因此艺术的世界才会不断进步发展。

2、无功利性

游戏是自由的,没有物质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没有功利的状态中,精神得到完全的释放,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得到了最没有束缚的发挥,同时也更有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3、创新思维

游戏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发展,才会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三、游戏的存在意义

游戏作为一种自由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让我们自由的发挥乡里创造力,没有任何限制因素,同时感受生命存在的美丽和乐趣。为物质生活增添精神色彩,将生活艺术化。正是因为这种展现个性的游戏精神,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感。而艺术家的创作同样如此,因为有了游戏精神,游戏态度,才给世界带来那么多美好的艺术作品。在游戏中,人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无限大,心态最为放松,一切都非常的愉悦和随意。人们摆脱束缚完全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与创作之中,因此才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存在[3]。游戏的存在价值已经超越了存在本身,这才使世界有了另一个层面的美。

四、游戏精神与艺术的关系

游戏精神存在的历史悠远漫长,在游戏中,人们没有烦恼,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自由。而在艺术史上,游戏与艺术以及游戏对于技术创作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游戏对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明确提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这里的自由与游戏精神的自由异曲同工。由此可见,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此外,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哲学与艺术大家都有过研究与探讨。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游戏精神与艺术的几个重要关系:

1)游戏精神是是艺术产生的因素之一。

2)游戏精神与艺术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无法替代的密切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随着客观世界的改变,游戏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也在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精神是不是艺术本身,但是却伴随着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艺术是一种高级的游戏状态,而艺术创作就是游戏状态下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通过游戏精神,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对于那种自由,没有物质功利束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用游戏的方式感悟生活的乐趣,体会最高的审美形态。从而达到艺术的想象与创作。游戏精神刺激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艺术作品的形成。从而才能出现带有游戏精神的艺术作品,进而带给人们对美的特别感受。总之,游戏不是艺术,但却对艺术及艺术创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不是游戏,但却是一种带有艺术精神的高级的游戏形式,它们时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滕宏梅.浅析游戏精神与艺术和艺术创作的关系[D].北京服装学院,2012

[2]杨檬.论艺术创作中的游戏精神[D].天津美术学院,2013.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7

一、在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中,游戏精神是游戏化教学的支撑点

作为幼儿老师,应该加强与幼儿的积极互动。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老师给予一定的观照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比如,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跳绳活动,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因此,在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对学生合理分组,并且还要寻找比较空旷的地方。接下来,老师还要引导孩子进行跳绳前的热身运动,并且告诉他们热身运动的作用,讲解跳绳的技巧等等。比如,要跳多高,如何把握绳子的时间与速度等,然后组织学生进入跳绳活动中,老师也要参与其中。而在活动后,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表现略差的也进行鼓励。另外,在游戏时,孩子也能了解相应的游戏规则,认识到运动的好处,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二、合理运用创造性游戏的形式

对于幼儿园中的创造性游戏来说,主要有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以及建构游戏等。对于表演游戏来说,幼儿能够借助自身独特的形式,针对游戏中的角色、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等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针对表演游戏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一定的模仿性质。如,在学完《三只小猪》后,可以合理模仿故事中的情节,创设故事情境;另外一种是具有较强的情节性,而且内容比较丰富的主题游戏。如,《月亮姑娘做衣裳》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日常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幼儿能够在老师与家长的带领下对社会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如,到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经历与经验,幼儿也能在建构游戏中积极体现出来。总之,创造性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幼儿老师应该加强对创造性游戏的研究,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材料等。创造性游戏能够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游戏精神,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

三、在幼儿的游戏化教学中,可以借助游戏因素,使幼儿加强游戏性体验,感受游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自行设计、制作相应的游戏材料、道具。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玩具、道具等。比如,在民间游戏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借助塑料桶,加工成大鼓,或者借助蛋糕盒子、硬纸板等制作凉伞,或者提供相应的纸箱、水管、竹竿等等,制作相应的舞龙道具,为开展舞龙舞狮的民间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在材料制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体会到相应的民间文化,从而从民间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己。此外,在幼儿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想使游戏精神融入其中,教师需要在规划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考虑。比如,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询问幼儿,这件东西是怎样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东西?例如,针对生活中的小动物,幼儿都有较高的兴趣。因此,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家中有哪些小动物,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然后,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玩具模型,使幼儿认识小动物身体的具体构造,从而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小动物,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的积极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对幼儿教育重视度的加强,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幼儿来说,天性活泼好动,而且爱玩爱闹,因此,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幼儿的游戏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体现相应的游戏精神,还需要幼儿老师在游戏化教学中不断研究,加强与幼儿的合理互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为幼儿制定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会游戏精神,从游戏中获得更多感悟;另外,老师还要注重对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实践真正融入游戏中,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提升幼儿游戏化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以游戏精神观照幼儿教育:从意蕴到行动分析[J].时代教育,2016(12):86-87.

游戏精神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探析 篇8

一、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最早起源于原始人类社会的实践生产活动。原始人类将采集、狩猎等劳动技能融入娱乐表演和祈福活动中, 这些原始体育活动形态本质就是游戏。后来兴起的民间杂耍, 本质上也是一种游戏。本然的体育应是一种人们的娱乐形式, 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游戏。到了近代, 体育才被正式纳入学校正规课程。学科地位才得以确立。在中国, 体育是在20世纪初期才进入正规学校课程。现代体育课程教学依然保留着许多游戏的成分, 体育教学中依然有许多形式多样的小游戏活动。游戏中的生命是自由的、完整的。体育教学中很多的内容都渗透着游戏成分或游戏要素, 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就游戏文化的拓展, 体育教学互动本质是游戏者之间的互动。充分地培养体育游戏角色, 实际上是对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好诠释。师生融入到游戏的愉悦情境中, 能充分享受到游戏带来的激情、互动、轻松、愉悦。游戏中能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了解、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技能, 并实现体育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的和谐。

二、游戏精神视野下的体育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 学生关心的焦点是所教内容是否与考试挂钩,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老师要和大家玩个游戏, 如果与考试无关,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不大。实际上体育课程教学中不缺乏游戏活动, 缺少的是游戏精神的渗透和激发。游戏精神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目标是要通过创造各种游戏情境, 引导师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 教与学过程中, 师生达到“自由、自愿、自足、忘我”的境界, 使游戏精神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这种境界下师生的生命状态是自由的、超脱功利的, 上课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创造、享受, 一种生命状态的自然释放, 心灵的飞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 体验到的是运动的魅力, 是游戏精神带来的刺激、新奇。

从培养游戏精神的教学目标上看, 体育教学应该培养的是游戏参与者,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热爱体育游戏, 乐于参与游戏, 对体育技术的要求是其次的, 比如跑步, 运动员学习起跑就要掌握蹬地、摆臂、步幅、步频等技术, 为的是提高跑步速度。而学生跑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兴趣和强身健体。是要体验各种跑步花样的乐趣。如何起跑、摆臂、摆腿则是在兴趣激发之后的科学探求了。游戏精神的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参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在游戏精神引导下,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永远排在首位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 感悟体育运动的魅力, 才是激发学习热情, 探求体育知识、技能的最持久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游戏精神视野下的体育教师, 应该以游戏心态对待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目的不是为了报酬, 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设法创设各种游戏情境, 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游戏进程, 与学生共同游戏, 在游戏中共鸣, 在游戏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话, 心灵的碰撞。快乐体验各种游戏的乐趣。

三、张扬游戏精神的基本策略

在各种内外环境的干扰下, 要在游戏中充分展示生命自由的游戏状态不是很容易,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 再就是更新师生体育教学游戏观、价值观的改造。

体育教师生命素养的自我修炼。体育教师对生命、人生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具备豁达的人生观, 。在价值取向上能超越奖金、住房、津贴的物质羁绊, 能把体育教学过程当作生命的一段宝贵的经历, 把体育教学课堂当作释放生命智慧的场所, 把学生当作心灵交流的对象。如果念念不忘报酬, 念念不忘经济效益, 或者整日牢骚不断, 则很难进入忘我的游戏状态。在心态调整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体育知识、技能的修炼。加强以游戏心态对待体育教学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加强游戏的教学设计、组织、管理、指导能力, 增强能很好地将体育知识、技能高度融入游戏之中的能力。

学生生命素养的自我修炼。学习是一种内化过程,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 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学生的内化过程就是一种心智的自我修炼过程。在生命观上要教育学生珍视生命存在, 培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超越功利的追求, 超越的“学分”限制, 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能欣赏别人, 包容别人。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体育教学, 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民风、民俗知识, 发掘各种有益的民间游戏活动, 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有趣游戏。在活动中,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游戏逐步提高参与者的体育综合素质、能力。

外部环境的创设。一是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 教学地位, 完善有关福利制度, 为体育教师安心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在教育管理以柔性管理为主, 体现以人为本, 由管理转向服务, 为体育教师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体育课程标准既要灵活开放, 又要兼顾教师个性, 鼓励教师融入游戏精神, 导入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鼓励教师教学创新。二是改善教学环境。积极构建优美、洁净、标准的体育场地, 完善体育器械, 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对一些条件差的学校, 可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自然条件, 如草地、农田等, 设计合适地游戏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开峰:《游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文学教育 (中) 》, 2011年08月15日。

[2]陈淑奇:《论竞技体育的生命特性》,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2月20日。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游戏精神,融入,快乐作文,有效性,研究

1 快乐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 学生正处于思维蓬勃发展的时期, 总想通过说、写、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只是语言表达还不够完善, 不能正确地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欲望是势不可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也要求教师“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实感, 倡导学生放开手脚, 自由表达, 努力做到求真、求实, 即习作要有童真、童趣、童语。” (1) 然而学生讨厌写作、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等等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弊端, 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值得教师自我剖析, 寻找本质源泉:是不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太单调, 只讲求作文的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是怎样想的, 他们喜欢怎样的习作形式?是否也无意识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 打消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 又有儿童视角的作文来呢?这就得在“激发乐趣”上下功夫。。

2 何谓“游戏精神”

何谓“游戏精神”?它是指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 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它如同人类精神一样, 是一个内涵特征极其丰富的感念。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但究其本质可归纳为三大原则:激趣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 生活化原则, 这三者构成了游戏精神的三大理论支柱。这三者相辅相成, 在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必须遵守这三大原则。

3“游戏精神”的三大支柱

3.1 激趣原则

现在大部分小学生不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对写作“没兴趣”。“激趣”能使学生爱上写作, 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作文教学, 首先教学者在选择游戏时就必须考虑到“有无趣味”这一问题。我在执教《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主题的写作课时, 有机地结合了口语交际课, 并特别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 (课件由3组卡通画组成, 每组图画看似一样, 但实际却包含了5个不同之处) 。并且,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采取了小组比赛的形式——找对一处加一分。而且我还规定一人一次只能指出一个不同点, 以便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结果比赛很成功, 学生的观察力被激发了, 等到结束比赛后, 我转由让学生说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时, 学生仍有比赛时的高涨情绪, 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的发现各不相同。由于时间关系,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当堂发言, 他们便要求下课时让他们继续发言。于是我趁机说没关系, 等到下节课时, 你可以把你想说的用笔写下来, 写成一篇观察日记。第二天, 我在作文批改时, 发现学生的写作情况明显比前几次好, 有很多的真情流露, 作文内容也缤纷多彩, 各不相同。

显而易见,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一个个的环节, 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源头完全被激活了。

3.2 全员参与原则

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 写作更是每个学生的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到游戏中去。只有让全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 在每位学生都真实体验的基础上,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丰富多彩。

3.3 生活化原则

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 也是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而对于生活化习作主题, 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熟悉化。即学生平时常经历的事, 但是从来没有作为游戏玩过。另一种是陌生化。学生从没有经历过的事, 他反而更有兴趣, 更想知道, 这才是习作的本真。

衢江区的徐雪明老师曾在中国杭州西博会上以“抓光”作为习作的主题来教学。他说有一次在班里巡查时, 手表的反光落在了黑板上、门缝中、天花板上, 引来了小学生们的指指点点和兴致盎然。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同学们拿着文具盒, 到处抓反光影的事。于是, 他灵机一动, 想到“抓光”这一作文题材。

又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校长俞国娣老师的作文课《模范家长评选》。模范家长, 这词对学生来说, 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模范家长”的评选活动。俞老师就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设计评选方案, 为自己的事情做一次选择和决定, 把生活与习作的主权都交给学生。生活里的事, 他们会不喜欢做吗?做了主人, 他们还会不快乐吗?

4 如何更好地把游戏精神融入到快乐作文教学中

4.1 自由

快乐作文”的理念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快乐作文”始终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而游戏中的自由本质正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好了准备。游戏往往以放松的形式开展。人人都向往“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的自由。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能给学生相对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 玩出快乐, 玩出精神。如一特级教师在教活动作文课《木头人》中, 学生通过亲身参加游戏活动, 充分调动了眼睛、耳朵以及整个身心。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 快乐地体验, 轻松地写作。

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 作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的情感。

4.2 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童话家。他们是五彩绚丽的梦幻的制造者、追求者。教师在一如既往引导学生写身边的生活, 做到有真情实感, 实事实说的同时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 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想象, 写他们的“梦幻生活”。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以《乘着音乐的翅膀》为主题的习作时, 让学生听完音乐写感受,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依托图象、音乐和伙伴的思维碰撞, 调动儿童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放飞想象, 大胆创造, 把他们对明天美好事物的憧憬, 纯洁的童心, 用通顺的儿童语言去编织新奇又美好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特别活跃, 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编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他们对彼此的想象表达都十分感兴趣。

想象是舒展学生心灵, 放飞思维的最好形式。但是, 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 应明确低年级只需放胆写, 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内心想法, 高年级还需提升想象的含金量, 让学生从多方面, 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4.3“玩”、“说”、“写”的有机结合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玩中生活, 玩中学习, 玩中思考, 玩中乐写呢?这正是游戏精神融入快乐作文教学的价值体现, 也是新课程理念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值得探究实践的话题。其中要考虑到两大问题。一是游戏怎样开展?二是教师怎样引导?

当然, 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写作。所以教师在引导中, 要以“玩”为基础, “说”为媒介, “写”为目的, 把好舵, 使学生很好地把“玩”的兴致穿插或延续到“写”中去, 把“玩”时的闹及时而有效地收藏起来, 静心写。让“玩”、“说”、“写”有机结合, 从而使游戏精神有效地融入到快乐作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写话与习作教学[J]《做创造的教师》2006、6:P157四川教育出版社

[2]俞建国.让学生快乐作文[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5.7&8:P16中国教育出版社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游戏精神语文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各种约束很多,学生自由自主发挥很少;教师经常机械灌输,学生想象创新很少;学生学习过程知识负担过多,带给他们的愉悦享受太少;教师习惯教现成结论,学生懒于探索创新……它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发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怎么样改善这样的局面?喜欢轻松愉悦是人的天性,“游戏精神”是人的心理本能。我们的课堂应该顺应人的本性,因此,我主张把“游戏精神”带入语文课堂,借助“游戏精神”的张扬,来激发师生的活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在他教的一切课程中必须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家蔡元培也主张:“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薛法根关于游戏精神的表述,其核心意思是语文课堂要有趣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这一观点,与于永正提出的语文教学“五重”中的“重情趣”是一致的。

结合自己任教的实际以及这些教育家给我的启示,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贯彻“游戏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课堂中适当运用游戏形式,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在上课过程中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也十分有利于贯彻“游戏精神”。

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课时,我们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从剧本的成形,修改完善到最后的定稿,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全方面的了解,深入体会了铁罐和陶罐的性格,明白了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和观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课本剧的排演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课本剧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拓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配合、有效的补充。课本剧的创作、排演,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使学生长期以来被束缚的学习主动性被解放出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在知识接受中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接受,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

语文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而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青岛的王泽钊老师把学生带到崂山水库风景区上课,上海的黄玉峰老师与学生一起作语文旅游,都给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现在我们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等等地方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还是可以的。

我把早自习改到了操场上,学生尽情朗读他们喜欢的内容,释放平时固定教室带来的禁锢感,兴趣明显高于在教室早读。中午的读报写字课是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不但提高了中午这段时间的利用率,而且还增加了阅读量,为作文提供了写作素材。在教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时,结合科学课保护浦阳江的内容,我带学生去浦阳江了解现状,进行了水质调查。这些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改变了作文没东西好写的状况。

三、“游戏精神”的延伸

(一)在游戏中自由感受

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独特的自我感受,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我们指导学生从揣摩、品味原文语言入手,进入作品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思,进行审美体验。

在教《风筝》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了放风筝比赛。而在导入课文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此时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充分调动积极性。朗读课文,体验情感时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积极发表意见,认识到“做、放、找风筝”都很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都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二)在游戏中自主阅读

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從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如教室里成立了班级图书馆,里面都是学生自己爱看的书,种类繁多,许多并不是老师推荐的书。学生平常一有空就会跑去翻看。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充满活力、激情。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不同读物,使得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宽泛。如学习了《寓言两则》后推荐学生看其他的寓言故事。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之前,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关文章,再推荐给其他同学。

(三)在游戏中鼓励想象,自由表达

在上课过程中引领学生遨游幻想的天地,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风筝》的结尾戛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想象并续写了课文。

每个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有所感、所思、所悟,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乐。在作文教学中,常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运用一些带有游戏色彩的设想命题,如“公元2046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给学生提供精神“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四、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成了“游戏者”,而不是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我们把自已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渗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贯彻“游戏精神”,激发师生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也显.小学游戏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2]刘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 篇11

1.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

将游戏设计内容与幼儿学习内容共同组成有效的幼儿教学方案, 这被称为游戏化幼儿园课程。[1]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与传统的幼儿课程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游戏的参与能够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环境, 可以调动课程学习氛围, 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同时, 将游戏融入幼儿课程当中, 使幼儿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促进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对策

(1) 创造游戏环境。要想将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 首要原则是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通常情况下, 游戏环境对幼儿课程学习影响较大, 幼儿接触游戏环境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判断其是否喜欢参与其中, 并且对于游戏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游戏环境可以由两方面共同组成, 一种是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场地等物质方面, 另外一种是游戏氛围、游戏意义等精神方面。游戏环境是教师进行一切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地等硬件进行考虑, 设定与其相符合的游戏内容, 要求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和对游戏的接受范围。例如, 老师在进行数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抓小鱼”游戏: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形状并且涂成不同的颜色, 以此营造有趣的游戏氛围, 同时为幼儿分发鱼形状的卡片, 鼓励幼儿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画和幼儿手中的卡片与幼儿共同开展数数活动。通过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 提高幼儿的兴趣, 达到预期的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引导者, 幼儿是参与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主体, 除了营造有趣的幼儿课程教学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尤为重要。[2]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拉近自身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与幼儿形成朋友伙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积极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能够消除幼儿紧张、害怕等情绪, 可以加强幼儿与教师的游戏互动, 形成幼儿与教师共同游戏、共同学习的局面。例如, 教师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能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或者伙伴推荐的方式选出“老鹰”的角色, 教师组织剩余的幼儿排好队, 一个拉着另一个同学的衣服下摆扮演“鸡宝宝”的角色, 教师在队伍的最前面扮演“鸡妈妈”的角色。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当中, 不但改善了师生关系, 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教师要进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教学, 要保证幼儿游戏材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游戏材料是游戏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之前准备好游戏材料, 对幼儿逐一发放。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小青蛙卡片制作”的活动, 教师为每一个幼儿分发白纸卡片以及水彩笔, 教给幼儿基本的绘画知识。随即鼓励幼儿自己绘画小青蛙, 并且为小青蛙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绘画的小青蛙卡片粘贴到教室的墙上, 作为作品来展示。这一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将幼儿的作品予以展示, 可以提高幼儿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分析,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课程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幼儿未来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 具有好动、学习随意的特点, 因此可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应用游戏精神理念, 将幼儿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融入游戏的设计与实践, 使幼儿在享受游戏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游戏化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9) :137-137.

上一篇: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下一篇:混凝土模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