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提高

2024-09-10

培养与提高(共12篇)

培养与提高 篇1

对于每个人而言, 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 尤其是学生。因此, 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提高, 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教会“查”与开展“读”

“查”, 即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在阅读过程中用“查”来扫清学生的文字障碍, 从而帮助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如用音序查字法:先查找音序 (声母大写) , 再查找音节, 然后到相应的页数找到这个字或词, 并了解它的含义。用部首查字法:先找出所查字的部首, 再数一数去掉部首剩下的部分有几画, 然后在部首索引中找到这个字, 最后根据这个字后面标注的页数, 在字典中找到这个字弄清读音与含义。其次, 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时一定要查工具书, 直到学生养成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顺利的阅读文章。

“读”, 即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学习的每一篇文章及课外书。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 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认真开展“查”与“读”活动, 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 从而为学生阅读文章后答题打下基础。

二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 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详细复述, 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 扼要复述, 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创造性复述, 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 适合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 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 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 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 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

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理解文意和阅读后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好“两比”

“两比”是指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对比阅读训练, 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 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 (1) 从训练内容上看, 认读字、词, 可进行辨形、辨义的对照比较, 如《翠鸟》一课中, 原文“翠鸟鸣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上疾飞”换成“翠鸟叫声清脆, 爱贴着水面上飞”, 把“鸣声”换成“叫声”, “疾飞”换成“飞”, 让学生进行对比, 看一看哪个词应用得更恰当。 (2) 理解词句, 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的对照比较, 如《南辕北辙》一文中, “马跑得越快, 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与“马跑得越快, 离楚国就越远了。”让学生进行比较。 (3) 理解文章结构, 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 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 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 进行各种对比阅读训练, 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比赛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教师要落实好阅读比赛, 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外, 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四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 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 教师提出“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时, 学生们可以同桌讨论, 小组讨论, 自由结合讨论, 学生与教师研讨等。这种阅读训练, 有利于师生交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综合归纳, 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也是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有讨论而无总结, 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 在学生讨论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个问题后, 让学生归纳之后汇报:“句中的‘?’是指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并提出的疑问。‘!’是指经过长期的不断试验、研究, 解答了心中的疑问, 得出了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用符号而不用文字进行叙述, 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然后教师总结归纳。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浅显看法。总而言之, 教师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 但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持之以恒。

培养与提高 篇2

当今世界,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胜任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学习得到的启发与帮助

为提升本人专业知识水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

在阅读中,学习了创新及其特征;创新能力及其组成;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创新;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基本特征;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知识理论内容。

(二)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医疗创新思想。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创新思想、掌握了现代医疗知识、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三)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

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我深刻的领悟到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建

设是灵魂,医院要发展必须要以创新理念作为引领,才能激发基层从业人员的学习的兴趣,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多出成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学习,增强了本人创新型学习的精神和动力,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不断探究专业的前沿技术成果,丰富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上级强制压下来就会有的,那是被动的工作,如果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创新。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时刻想着自己是基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围绕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 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讲究奉献,就意味着少谈个人所得,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专业知识,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 新台阶。知识日新月异,不学则惘。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身在基层,也不难到感觉到知识爆炸的巨大威力。常常体会到了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层人员来说,以前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学习的氛围。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常常是需要什么,急用什么,才想起来学什么,遇到问题才翻理论、找材料,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做学习记录,不注意对外宣传,只做不讲,很多工作做了没人知道,过眼云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本钱,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想立足本职谈谈无为则殆: 做而不学等于蛮干,学而不做等于白学。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的职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做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做好表率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最后,我要谈谈怎样运用所学知识,从优质服务入手做好基层工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二是端正服务态度;三是要保证服务质量。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自学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医院的发展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职工作推向前进。

技术含量;资料来源:李海东,林志扬.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信;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

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业二次创新的独特性有哪些。

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型: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链环—回路模式与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的过程。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第一代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创新始于知识创新,终于市场,即创新始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

究、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环节,最终推向市场,如图3—1所示。熊彼特是该模式的最初倡导者,该模式强调了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间接地满足或者创造了某种市场需求。如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其应用前景如此广阔,随着浏览器技术和光纤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众多行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不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图3—1技术推动模式

(二)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施穆克勒(J.Schmookler)通过对1948年至1951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等部门的考察得出结论,市场的增长和市场潜力是决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推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通过与客户的紧密互动或者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需求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部门,研发部门研制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依次推进。这个过程如图3—2所示。在市场推动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客观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相对于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应用领域和潜在市场明确,因此它可以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费用,风险更小,成果容易商品化,能较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图3—2 市场推动模式

虽然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决定性和主导性因素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两种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反映出创新的复杂性,仅将创新过程看作是简单的线性模型。

(三)第三代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所涉及因素也日益增多,单纯采用技术拉动或者市场需求诱导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少,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该模式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启动的。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型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过程,加强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模式中销售与技术的关联,意味着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前景更加紧密地契合。

(四)第四代创新模式:链环—回路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以往的模式其实都过于简单化,没有反映出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劳伦斯 · 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内森 ·罗森伯格引入集成观和并行观,率先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回路模式,也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单路径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多路径、多回路、各环节并行过程。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过程,研究和知识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起点,而是每个环节都需要的,同

时创新各环节之间具有多重反馈关系。链环—回路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众多学者普遍接受。

(五)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罗斯威尔(R.Rothwell)通过对日本等国家企业创新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最新的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SIN)。该模式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活动已经从线性模式向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转变。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将创新视为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创新组织被看作是在组织和其他机构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中运作,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系统集成网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创新过程广泛运用专家系统、仿真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该模式中,专家系统辅助开发工作。

二、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

(一)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含义

在20世纪的早期与中期,人们谈到技术创新,往往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当时企业的研发模式通常是建立企业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内部单独研究开发,雇用最具有创造性的研发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内部独立开发新颖的产品,通过企业自身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这种模式被哈佛大学教授亨利 ·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称之为封闭式创新。

切萨布鲁夫教授认为,封闭式创新模式的逻辑在于——成功的创新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如图3—3所示,在封闭式创新中,企业边界是明晰的,组织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完全阻断。为了保持创新能力并且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占有,组织惯常的做法就是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限制创新成果在外扩散。换言之,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企业由研究新技术到商业化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如果企业的某一项技术不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则被认为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例如,施乐公司为了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品质得以保证,该公司所有的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均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甚至连复印纸也由该企业生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少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取得行业领先者地位的。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接着企业再利用超额回报进行更多的内部研发工作,从而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图3—3 封闭式的创新模式

(二)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的挑战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3

关键词:阅读理解存在问题阅读类型阅读步骤干扰项解题技巧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分值占据了高考英语总分的40/150,是所有题型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一道题。因此一直以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做题效率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体验,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首先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其次才谈得上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

一、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高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词汇。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英语学习。有部分同学反映做题时文章看不懂,这实际上就是因为词汇积累不足而导致阅读困难的一个体现。那么这种现象如何才能解决?又有哪些好的方法呢?一定的观察与实践后,我发现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牢记大纲词汇。对现行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2.注意“一词多义”。不能盲目的凭借经验去判定某一单词或短语在具体上下问中的词性或意思。3.积累“超纲词汇”。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根据上下文判断大纲附表以外的某些词汇和短语意义的能力。就这一环节,学生大可通过扩大阅读量来实现。在完成老师日常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课后多读适应自己能力的英语报纸或杂志。遇到生单词,我们提倡学生先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意思,事后再查字典检验是否正确。假想能做到天天看反复读,相信那些常见的大纲以外的单词也会为学生们所熟悉。

其次,经常有学生反映:阅读时每个单词都认识,也知道意思,可就是连成一句话后就不明白在说什么了。这种情况其实是没能把握一定的英语语法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说,语法就是词语组成句子的排列规律。只有理解了这一基本规律,才能理解句子乃至文章的意义。所以适当的语法学习在整个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极为必要的。多练、多问、多总结是实现这一块突破的最好方法。

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之后,老师又该如何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呢?把握常见的文章类型,弄清出题方向是整个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环节中老师应教会学生的第一步。

二、常见的阅读材料类型

经过不断的学习,考试,总结。我觉得阅读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故事性材料。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去叙述一个故事。

2.说明性材料。这类问题多涉及到一些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突破等,作者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知识。

3.程序性材料。此类材料既没有观点,也没有情节。如某产品说明书、大赛报名办法、广告、列车时刻表、招工启事等。

三、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设题类型

1.主旨判断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大体意思的理解情况,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答案可在文中直接找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送分题”。

2.内容细节题。较前者而言,这类题目难度有所增加,但若仔细审题推敲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

3.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判断,推理和引申的能力。

4.猜测词(句)义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依据上下文理解、推断词汇或句子的意思的能力。

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往往不注意方法,不管什么类型拿到就看。实际上,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下面我从阅读步骤和阅读题干扰项的特点两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解题技巧。

1.做阅读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快读掌握大意,不必纠缠细节。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迅速理解文章,这是选出正确答案的前提。有的部分可以看不懂,但得保证只要是文中出现的单词或句子就要有印象,如果在问题中有所提及,就能快速找到它所在的段落位置。

第二步,认真阅读题干。尤其要注意me,not true/wrong,except等词的出现。

第三步,带着问题略读有关原文,确认答案。

2.阅读理解题干扰项的特点和对策

阅读理解题多以选择题为主,其干扰项可分为五种类型。

(1)矛盾型。即选项与文章内容相矛盾,这种选项的干扰性较小,只要学生们仔细阅读,就能将之排除。

(2)无根型。即选项与文章内容不矛盾,但在文章中没有相关的支持信息,没有根据。学生们做此类题时,一定要从作者的观点出发,搞清楚他们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千万不能把自己或其他人的观点作为选择的依据。

(3)错位型。即选项与题目关系不大,选项并没有针对题目来阐述。学生们做此类题时,不仅要判断选项内容是否正确,还应注意选项是否针对题目回答了问题。

(4)偏激型。即干扰项与文章内容相符,而且在文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支持点;但与原文相比,其涵盖过宽或过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般象all,never等词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

(5)推断型。在做题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题型:wich of the fonowing call you infer flmm the pas.sage?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把重心放在irfer(推断)上。何谓推断?就是在理解全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引申出的符合作者表达意图的观点或论据。因此凡问题中直接出现的句子或有背于作者观点的选项都应予以排除。把握住这一点,做题也就没有什么难的了。

何广铿在《英语教学法基础》中提出英语阅读理解常用三模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模式;它们分属三个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我们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时要辨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古德曼认为:阅读效率高的读者应该是有弹性的,会根据具体篇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因此,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恰当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程的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建议同学们在进行训练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相结合。

其中略读(skimming),属于快速阅读,在略读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使用以下策略:阅读文章的主标题、副标题。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注重每段的句首。略读是通过对整个篇章的浏览使读者猜测到篇章的目的、主题、主要信息,甚至主要观点。因此如若遇到类似于: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wards this passage?略读应是既省时又有助于得分的最佳方法。

(2)分类阅读,循序渐进。

分类阅读就是把文章按体裁分类,如说明文类、记叙文类、应用文类、议论文类等;有的需要先阅读再看题,而有的例如广告等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具体情况灵活对待。

(3)加强“限时阅读”,坚持“持之以恒”。

现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共有五篇,平均每篇单词总量为250个左右,其生词率约占3%,要求在7分钟之内完成。学生假如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雕细琢的话,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答卷。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于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思考,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谈数学反思能力培养与提高 篇4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发现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得到突破或解决、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达到最优化、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知识点是否掌握、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锻炼、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等。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使他们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变, 教学理念得以更新, 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为一个教师的成长、成熟提供有效的保障。

例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

如图1, AB是平面α的垂线, AC是平面α的斜线, BC是斜线AC在平面α内的射影。

老师问:AB可以垂直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斜线AC可以垂直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吗?AC能垂直平面α内的哪些直线呢?

老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同学协作, 以桌面为平面α, 三只笔分别代表垂线AB、斜线AC、及其射影BC, 在桌面上可以任意摆放的第四只笔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让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探索。 (以下过程略)

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完成对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后, 有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这个定理为什么命名为三垂线定理呢?

老师本可以直接回答, 但转念一想, 还是让学生们自己考虑吧。于是我就给了学生一些时间, 让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自由发言 (以下摘抄部分同学的发言) 。

学生1:在图1中, 直线a分别垂直直线AB、AC、BC这三条直线。

学生2:在证明过程中证明了三次垂直, 即AB⊥α, AC⊥a, BC⊥a。

学生3:在图1中, 直线AB、BC、直线a三条直线两两垂直, 而且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维度, 由此甚至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生4: (反对的) 我觉得三垂线定理的实质是判定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必定同时垂直于平面内的某条直线, 也就是说, 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 对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是否在垂直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学生5:在图1中, 有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三种不同的垂直类型。

在这节课后, 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其一, 学习立体几何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立体几何的实验。学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即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认识与处理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起始阶段, 我们应当在空间中学习立体几何而不是在平面上学习立体几何。要解决这一难题, 必须做好“实物——想象———直观图”, 实物是前提, 想象是关键, 直观图是结果, 在初学阶段, 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而且不可颠倒顺序。

其二, 课堂教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以上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 给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这样一些学习数学的方式, 也许他们的聪明才智就更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反思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反思, 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 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 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 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批判与反思、改进, 才能够使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当然, 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 而是探究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 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 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学习,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表明, 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可以进行培养。以下是我的几种常用的做法:

一、建立学习卡片, 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学习卡片的内容可丰富多样: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 容易解错的习题, 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二、听课后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 浮于表面的, 课堂上听懂是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从教师的讲解中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这种解法的原因, 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三、解题反思

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的题设的完备性 (充分性) 及结论的精确性。

四、写数学周记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 不断的反思, 才会不断地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 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交流, 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 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 都可以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 记录下来, 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教学反思多数人采用写教后记的方式进行, 其实上面学生数学反思的四种做法也值得教师借鉴, 只不过须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但我坚信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前, 数学教学中的最薄弱的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数学活动的探究性, 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期的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 必须要经过多次地反复思考、深入探究、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同时, 不管是老师的教后反思, 还是学生的学后反思, 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唯有如此, 一个老师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 也只有那些能将学后反思坚持下去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掌握数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检验教师教学设置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真正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培养,提高,数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美术构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5

赖海兵

(211132南京市江宁区作厂中学)

[摘要] 构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表现及创造能力。本文阐述了自己以构图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抓作业纠错、复习、教师示范、练习巩固、实践创新等环节,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构图的形式法则,能运用均衡、和谐等构图基本原则。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

构图、教学设计、示范、练习巩固、实践创新 浅谈美术构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初中阶段美术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欣赏课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上课不带美术用品、作业构图比较随意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为此,我以构图教学作为突破口,结合学生作业,不断向学生灌输有关构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从小养成构图意识,从而体验美术作品中构图的乐趣,在富有想象力的创造空间里体验美感,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师生对提高构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作为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与构图意识。所谓构图是指创作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的结构、形式。美术创作与欣赏离不开构图,构图也是美术教学不能缺少的内容。

其次,“什么样的造型才符合构图原理,才能称得上是优美的造型?”,作为学生要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要能吸引观赏者的眼睛。要使这件作品的美感,在作者的适当安排中呈现出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良好的构图观念。在各种造型艺术中,构图称呼有别,例如绘画的“构图”,设计的“构成”,建筑的“法式”与“布局”,摄影的“取景”,书法的“间架”与“布白”等均指构图。

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它包括:

1、表现对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表现对象在空间大小的确定。

3、表现对象自身形体结构与空间的组合关系。

4、主体形象与依附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表现对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

二、结合学情组织构图教学“五部曲”。

第一部曲是抓新生第一次美术作业。由于农村学生缺乏系统的绘画训练,批阅学生美术作业时就可以发现一些构图问题:学生习惯上作画较小、或偏上偏下、偏左偏右,构图比较分散,等等。所以讲评第一次美术作业时,我分两步重点讲构图:第一步提问:“一张纸画一张画”这句话如何理解?演示举例:在黑板事先贴好的作业纸上画一件物体,这幅画好不好?学生讨论发现问题:画上的物体画小了。这样一张纸画一个或一组物体多大好呢?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步画幅处理:在此基础上,在纸上画一个物体,让学生明确一个概念,动笔前先要找到单个物体或一组物体最高点、最低点、最左边、最右边。在画上让学生比较、归纳:上紧下松、左右适中。教师小结:画也大了、画幅摆放也合理了。

第二部曲是安排一节构图复习课。“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引入新课时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1)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绘画构图能力。(2)欣赏名画,如教材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多看、多欣赏名作品,思考构图的内涵和本质,然后或多或少在自己的作 品中表达出来。又如中国画构图要明“开合聚散之理”,虚实、宾主变化尤为重要,除传统意义上的“一角占边”、“S”字、“C”字构图之外,还要结合“透视”、“穿插”、“虚实”、“聚散”、“布白”的构图原理,达到完美的统一。另外,画面上的题款、用印,以及装裱形式都是与构图息息相关、不容忽视的。(3)绘画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画面中存在的不足。作业要求:任选二、三件物品,完成一幅构图。辅导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构图的形式法则,能运用均衡、和谐等构图基本原则。

第三部曲是构图示范必不可少。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非常关键。所以,教师在新知识讲授时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构图示范要点:

一是确定构图的基本形和形式线,分割画面的主要长线有:竖线、横线、斜线、折线、波浪线,在构图中起主要作用。画面表现形象主体组合的基本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放射形、“S”形等。正是这些形式线和基本形成为构图的主要构成形式因素,由于基本形和形式线与各种自然现象或人的形态相似,便具有丰富的感情联想性。例如,埃及建筑《胡夫金字塔》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感,其巨大的体量所产生的震慑力,使千百万奴隶感到奴隶主统治的不可动摇。再如,俄罗斯彼得堡雕塑《彼得大帝纪念碑》的斜线构图,从左面看马在奔腾跳跃,骑士在注视前方;从右面看骑士伸出高高的右手臂,正在发号施令。体现了这位政治革新家那勇往直前不断向上的精神气概。

二是探求构图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迄今为止,形美法则有两类八对十六种:均衡与对称、渐次与重复、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体与主体、微差与统调、特异与秩序、前者多显示生动型,而后者显示秩序型。

第四部曲是反复练习巩固不可少。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造型作业,进行塑造与表现训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寻找合理的构图形式,使构图更具形式美感。同时,开展生生互动、展示作业、讨论等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第五部曲是通过构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成就的画家在构图上总是吸取前人的长处,独辟蹊径。每一幅传世佳作在构图形式上总有与众不同的新探索。如将西方绘画构图形式的优点,融入中国传统水墨中,可以使水墨画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正如罗斯金所说:“有关构图的艺术是没有什么固定规则的,如果有的话,那么提香和维罗奈斯就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了”。美国学生学习美术,教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使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辅导学生运用均衡、和谐等构图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表现及创造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益处。

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6

一、什么是语用能力

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针对特定语境,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

二、语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为确保有效地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这是它工具性的一面。语言还具有人文性,它是人们思想、感情、意愿的表现形式,所以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因在于:1.一种语言形式可有多种语言功能表示不同的交际意义。如:It is cold today。作为一个单独的句子,它的意思是“今天冷”。若将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身份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如果是一个家长对小孩说这句话,可能是让他多穿件衣服。若在办公室中有人说这句话,可能是提醒某人关一下门。2.同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形式体现。例如当我们要提醒别人关一下门的时候,就有多种语言形式可供选择:①Please close the door。②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③It is cold today。这些句子都是很简单的,只要学过几年英语的人都认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其运用在适当的语境中,或是正确地领会其语用含义。

2.实践原则

实际上学生应用英语的愿望很强烈,如果教师努力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主动地和自然地运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让他们愿意问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还要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一种真实的氛围会让学生时时受到语境的感染和暗示,从而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在语境中领悟话语,得体地运用语言。

三、怎样培养语用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语境判断能力

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来语境包括①语言语境,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②情景语境,即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语境;③文化语境,谈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即某一言语社团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要培养语用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对语境的判断的能力。

小学英语内容都很简单,但有一些涉及到语境的东西,有很多学生还是经常出错,例如:

S1:——Good morning!

——_____

A .How do you do! B. How are you?

C .That’s right。 D. Good morning。

S2:——Is that Mary speaking?

——_____

A .Yes,I’m Mary。B. Yes,who are you?

C .Yes,who do you want? D. Yes,who’s there?

上述的例子基本上都是日常对话,但每段对话都构成一个语境;第一题是见面打招呼;第二题是打电话用语。要想做对题目,学生必须理解语境,虽然字面意思一看就懂,但如果不能对这些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很容易出错。可见,能否识别语境直接决定着语用能力的高低。

2.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与提高 篇7

1 形象阐述投影基本理论, 奠定学生空间思维的理论基础

“正投影理论”是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 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理论基础。初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 由于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学习“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时, 都会感到很困难。为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我是这样讲解以下概念的。

1.1 投影面

在讲到三视图的形成时, 要建立三面投影体系, 当立体放正时, 一般可以选择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和侧面墙为3个投影面, 三视图则要通过旋转这三个投影面来实现。但是很多学生因为不能真正实现旋转投影面而画不出视图, 我就改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充当投影面, 分别放在模型的后面、下面和右面, 人则从前往后、从上往下和从左往右看, 假想视图投影在手面上, 然后手面沿规定方向旋转, 形成三视图, 这种方法操作非常方便,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三视图投影规律

初次接触投影概念, 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平面视图与空间立体的关系 (即三视图投影规律) 。我就从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三视图开始, 依次展出长方体分3种截切后的轴测图, 使学生理解方位概念, 然后我在黑板演示长方体的一种切割而引起三视图中线条的变化, 其它两处让学生画, 最后我讲评, 使学生理解立体轮廓与三视图线条的对应关系。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三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关系。

1.3 投影规律应用

画三视图时, 最难做到的是保证俯、左视图宽相等, 用分规量取作图即快又准, 但学生不清楚俯视图哪个方向尺寸等于左视图哪个方向的尺寸, 我就总结“俯竖左平”四字, 这使学生能很快记住并应用。另外, 在每个视图中标明另外两个视图的投影方向, 这对学生补画视图和线条有很大的帮助。

2 突出直观教学, 加强空间思维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学这门课程, 学生对立体表象累积还很缺乏,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的直观教学手段,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对空间思维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计算机建模

在教学中, 我认为无任何制图基础就学计算机三维建模是完全可以的。以体为核心让学生操作“拉伸”“旋转”“并集”“差集”等命令快速生成三维实体, 以便了解空间立体的形成和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要素。这对学生从平面视图构思立体形状提供有利的方法和途径。

2.2 徒手绘制轴测图

我在投影原理之后就讲轴测图的相关知识, 特别强调画轴测草图。我先带领学生画立体模型的轴测图, 这是从空间立体到平面立体的转化过程。然后在画立体三视图的教学中我尽量演示徒手绘制轴测草图, 要求学生模仿画图, 这是从平面立体到平面立体的转化过程。最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构形并绘制轴测图。这是从脑中构思的立体到平面立体转化过程。这些转化过程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制图教学的初始阶段, 多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 使学生对形体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 然后移去模型, 锻炼学生记忆浮现能力, 丰富表象储备。还有, 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A u t o C A D、3 D m a x、PRO/E等绘图软件绘制物体的三视图和立体图, 并结合多媒体技术、投影教学仪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立体表象的累积。

3 读图画图训练是启迪与丰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 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培养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则需要通过一定课时的绘图、读图练习。

3.1 默思画图训练

根据给定的模型或立体图,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好立体的形状, 然后拿走模型或立体图, 要求学生根据记忆, 把三视图画出来。这要学生能熟练应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立体组成、相对位置和形状特征并快速记忆, 随后能在脑中再现立体形状。通过这样的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看图和画图的基本技能。

3.2 一图多解训练

“一图多解”就是根据已知视图想象的立体形状不限于一种, 而是多种。这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它包括“两面视图构形”和“一面视图构形”。

4 计算机建模实训能很好锻炼和提高学生空间思维的创新能力

为突出该环节内容的训练, 课程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及方式,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根据组合体三视图建模。 (基本要求)

(2) 根据零件工程图建模。 (中层次要求)

(3) 根据装配图和工作原理, 给所有零件建模, 并给出装配动画过程。 (高层次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决定其学习层次。其目的激发其读图兴趣, 锻炼和提高学生空间思维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投影原理是从立体转化平面视图的原理, 这是空间思维的初期阶段;丰富学生立体表象的储备, 多画视图, 这是空间思维的感性和量化阶段;有趣的读图画图训练, 这是空间思维的检测和评估阶段;计算机技术建模是空间思维的展示和创新阶段。经过上述教学实践,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锻炼, 进而很大地促进了学生绘图和读图技能的提高。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机械制图》教学中, 可以从形象阐述投影基本理论奠定学生空间思维的理论基础、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空间思维的感性认识, 有趣味性的训练项目启迪学生创新的想象力, 和计算机建模实训锻炼学生空间思维的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空间思维。经过教学实践,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锻炼, 进而很大地促进了学生绘图和读图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空间思维,投影,直观,训练,建模,机械制图,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萍.制图课中的创造教育教学[J].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 2008, 5.

民事庭审驾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8

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肖扬曾提出, 我国的全体法官必须秉承“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社会主义的法治意识。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来提升法官驾驭法庭的能力, 我认为, 要提高法庭的驾驭能力, 需要加强下面两种法律理念。

法官有公平与独立高效的理念。法官的中立是极为必要的, 换句话说, 法官在庭审现场中必须公平、公开、不偏袒, 审案的态度要公平公正。法官能否独立体现着法律的公开性与透明性, 法官持中立的原则也已经深入人心, 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需要得到保证, 这也是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大都确认过的法则, 同时也是现代的法治国家所要普遍遵守的一项基本的法治理念。法官的中立性决定了司法的公正性, 这也要求法官在诉讼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权威。

当事人有着平等的诉讼权利和自由对等的理念。当事人根据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民事方面的诉讼中, 当事人可以平等地保有和行使诉讼的权利。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第八条:民事的诉讼当事人有着对等的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应当按照民事案件审查法律的规定, 有效地为当事人行使权利, 为当事人提供保护的权利, 在适用的法律上做到一切平等的规定。

二、提高三种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庭审的语言要在整个庭审前后都有体现, 法官要怀有智慧与良知。从长远来看, 更为必要的是, 法官一定要有驾驭法庭整个审判过程的能力。

提高倾听能力。法官通过倾听, 来静静蕴含与表达着这种潜在的权威性和法庭的力量。法官在开庭的审理过程中的这项具有程序价值的能力, 体现了法官的法庭处理能力、审判观念和办案准则。法官不能多说, 应该多聆听, 谨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法官的个人的魅力并不体现在他的语言能力上, 更多的是他的思考方式和判断准则, 法官的威严和能力, 会在恰到好处的沉默表达。

提高应变能力。法律是神圣的, 因为它庄严肃穆、充满力量。法庭中的各种情节布置都是根据具体的审判目睹而诞生的, 但是其正常运行发展需要依靠法官本人的行为与魅力才能体现其直接价值。一名法官在遇到案情时, 应该临危不惧, 这也是其必须拥有的能力。对于一些诉讼者来说, 通过各种方法将自己的权益保持最大化, 在庭审前后可能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 凭借相关法律进行及时办理, 在不影响办案的效率的情形下, 将案件各方都处理好, 需要法官的深厚的法学的功底和丰富的办案经验。

三、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开庭审理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庭审前相关人员的处理与准备, 这对于案件的审理来说是基础工作, 对于庭审的效率和裁决的公正性影响均较大。

恰当行使法律解释权。解释权, 可以用来阐述法令规定的权利, 在庭审现场, 法官如果对于诉讼者所表达的意见或提供的信息不够明确, 情况不适当, 可根据相关条令对当事人进行详细地问询或者要求当事人对其所表述的事物来做到澄清与修改的法律义务。法律的解释权是根据审判权利的条约规定, 而产生的一种权利, 属于法官, 同时这也在法庭诉讼与法官的案情指挥范畴之中。

准确分析矛盾焦点。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诉讼环节里, 当事人之间无法调和的, 对案情造成干涉的问题与法律。在案情问题上存在着案件最终结论不相关的争议, 就不应当被列为争论的焦点。法官需要对双方的冲突进行总结, 法院的调查也必须基于矛盾的焦点。只要矛盾的中心足够集中, 法官的审判也将有的放矢, 案情的关键点也才能被大多数人所看清, 这才能顺利地让当事人进行举证, 将案件和事实快速查明, 将庭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严格遵循司法礼仪。司法礼仪对于庭审的顺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法官对于司法礼仪没有足够的重视, 那么作为庭审的重要内容, 司法礼仪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司法的权威性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法官的尊严与形象会大打折扣, 诉讼者及相关人员对于法庭的程序将产生质疑, 庭审能力的提高也将变得困难。

参考文献

[1]蔡祥.中国法庭的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 2013 (03) :36-40.

[2]陈冬华, 陈信元.国有企业中的法律与[J].经济研究, 2015 (02) :92-101.

[3]陈炜.我国法庭保护与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1) :24-31.

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9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例如, 教学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时, 我不是按通常的教法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而是先将有关的背景资料在屏幕上显示, 再放映康桥的美丽风光, 后听课文配乐朗诵。优美凄婉的乐曲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 学生们仿佛跨越空间, 在康河美丽的晚景里体味到作者对康桥真切、深挚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

二、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 着眼全局, 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 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 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 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在阅读课文前, 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 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 复述课文, 既能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也能掌握课文的要旨。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 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模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 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 要向学生介绍作者身体上的不幸和精神上的坚强, 读懂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豁达、乐观的情绪, 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课后做一次小练笔去充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很多,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才能战胜困难、笑对人生!

三、倡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信息时代,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名著, 增大阅读量, 以扩大其知识面, 提高其阅读能力, 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 比如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等, 这些读物体裁多样, 内容全面。因此, 授完新课, 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总之, 教师向学生所推荐的读物, 尽可能内容丰富健康,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 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 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 以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 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 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诵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 到那时, 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 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从而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色彩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探讨 篇10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关键。在练习时要强调整体观察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整体观察呢?开始要借助取景框, 反复地扫视框内的景物, 慢慢地达到能一眼看全整个取景范围。这就要求眼睛要不停地来回转动观察, 目光始终不要聚焦在某一个点上, 因此物象具体的形是看不清的, 这样色彩突破了“形”的制约, 一块块局部的颜色凸现出来汇成总体色调, 形成作者对景物鲜明的整体印象。印象派大师凡高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去画画时, 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 只是想:这是一块蓝色, 这是一条黄色, 然后准确地画下你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 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为止。”这句话告诉我们, 要注意整体观察, 学会取舍, 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色彩关系时, 我们的眼睛不可能在瞬间将所有颜色“一览无余”, 更不可能将所有颜色都罗列在纸上, 怎样才能使上述“一眼看全”的观察方法得以实现呢?首先应进行视觉清理, 使眼睛的负担减轻。所谓视觉清理, 就是对繁杂的色彩进行概括归纳, 无论多少种色彩, 我们只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 只需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 即主干性色彩和衍生性色彩。主干性色彩指的是支撑画面色调的几大色块, 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块颜色, 而是指分布在画面不同位置上的几种甚至更多同类或近似颜色的归纳。实际上构成画面基调的色块通常不过是五六个、七八个, 抓住这几个主干性色块, 与周围很容易辨别的色彩来进行观察和对照, 这样做就会很容易地感觉画面基调色块的冷暖变化和色彩倾向, 继而推演出更多的衍生性色彩变化, 这样既能减轻色彩负担, 又能更好地把握色彩关系。

二、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写生过程是帮助学生抓住光色分析的重要手段, 学生只有通过写生直观面对色彩, 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 才能更好培养自身色彩素质。

(1) 归纳训练。正所谓“大胆落笔, 细心收拾”“大笔铺色, 小笔收拾”。要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训练要领,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在作画过程中“大笔铺色”, 二要加强调色练习, 即运用摆、涂、刷、揉、扫、拖等技法酣畅淋漓大笔表现色块, 让学生不被形束缚, 确立大调子。然后用小笔塑造, 收拾画面, 使其准确。

(2) 色块分解训练。先把重色或暗部的色彩构成因素用色点或小色条等方式摆出来, 色点或小色条不要很规则地排列, 最好是不受拘束地随意点厾, 同时不要摆满, 要留有调整的余地。接着画最纯色块和大量灰色, 从重色块开始便形成了第一个色块, 之后在大量灰色分解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色块意识, 逐步形成画面的几个不同色彩区域。

(3) 物体质感训练。色彩静物训练中, 物体质感表现在其质地上。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坚硬还是柔软?塑造质感, 重点是分析物象高光、反光是否透光, 如玻璃和塑料制品的透光与高光的塑造对于质感的表现非常重要, 越光滑的物体高光越亮, 反之高光就越模糊。

在水粉作业中, 我们可以运用干湿不同的画法、通过手腕轻重缓急的运笔技巧, 也能很好表现物体质感。如金属器皿的坚硬、衬布的柔软, 有规则外形的物品用笔严谨、蔬菜及花卉的用笔松放等等, 都可以通过笔触的大小、枯润、粗细、轻重、方圆、虚实等变化来表现出来。在使用笔触中, 调色的水分要控制得好一些, 薄易流, 厚难运笔。只有这样, 经过严谨训练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使学生在色彩感觉及创造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掌握色彩默写训练技巧

(1) 背临。这是一种临摹后再默写出来的方法, 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因为这是背着临本进行默写的一种训练, 它与一般默写有不同之处。背临是在默写前反复研读临本或之前临摹过范画, 再通过记忆回想把它再现出来。

(2) 填色。填色训练分为给黑白照片进行填色和根据画好的线描稿构图进行填色。近两年来, 江苏省美术统考的色彩试题形式就是如此。填色训练关键是注意要借鉴平时学习经验, 不能任由心情随意填充。

(3) 色稿训练。构图和色调练习是小色稿训练的主要目的。对于色调训练的小色稿, 用纸一般是八开, 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要求是色前形后, 不要太在意“形”, 寥寥数笔解决画面的基调。但必须准确调出构成画面的几大块颜色, 这几块就是物体的三大面即黑、白、灰关系。比较那些小的或者是次要的物体, 只需画出两个面甚至一个面都行, 每一个面都只需一笔颜色。用笔可大笔泼墨, 亦可小笔勾画, 但仅仅是体现大的色彩关系。整个作画过程, 要体现“快”与“准”, 找到用色彩去画速写的感觉。

(4) 组调训练。怎样做到融合画面的色块和色调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 它有助于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提高。以同类色为主的色调具有相同的色相, 整体感强, 容易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 如深蓝灰与浅蓝、深红与粉红的搭配等, 但运用不当则会使整个画面变得呆板, 缺乏活力;以邻近色、类似色为主的色调是较常用的组调法, 如黄与橙红、橙与黄等的搭配, 画面会变得和谐而富有变化;而对比色、互补色为主的组调训练, 以不同冷暖的色彩配合组成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运用不当则会使画面凌乱、色块孤立, 关键是注意色彩间的联系和协调。

总之, 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色彩素质, 收到显著效果, 定然要求我们为其制定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 才能使学生在色彩感知、想象力及创造力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 使他们自由驰骋在色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琦.色彩静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4.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篇11

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都要抓住它的基础,而对英语来说,它的基础就是听、说、读、写。《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听说习惯是关系他们以后英语运用水平高低的重要问题。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是听说训练的前提

激发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愿学、乐学。

在教学中,抽出一定时间,多用富有表演性、情景性、游戏性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有时间来放松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如可用英文歌曲导入新课,或用值日报告的形式来创设英语气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二、听说领先,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刺激量

中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听是输入,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

1.课堂用语。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师生问候,发出指令,提出问题等等。随着学生知识面扩大,学习内容加深,课堂用语相应增加。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使用课堂用语,并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英语解释新的语言现象,学生不觉得增加负担,就可以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

2.视、听、说配合。初一新教材每节课的第一部分都安排的是“Listen and repeat”,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幻灯片,教学图片配合录音材料,进行视、听、说的练习。在听录音时,教师要随着录音讲述的内容,用教鞭在幻灯片上或图片上指出相应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学会用英语思维。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着说,这有利于学生养成音、形、义直接联系的习惯。

3.听说配合。在听短文录音前,提出与短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听完之后让学生作口头回答。简略或完整都可以,因为学生层次不同。在口头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几句话说出大意。这种听说配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句子、短文听完整,整体理解。

三、以“听”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说话能力

《中学生英语编写纲要》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大胆开口,培养基础语感。

1.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上建立课堂小语境,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英语世界”。教师上英语课必须用英语教学,不要担心学生听不懂,只要用直观的教具、正确的表情、手势、体态语言、声音等更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长时间的训练,就会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精讲、多练,用游戏、唱歌等形式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多用录音机、录像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媒体来学习,学生认真地听几遍对话录音,锻炼他们的能力,然后请他们起来说一说听到了些什么口语?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哪一部分你没有听清楚?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

四、以“听”为基础发展学生说的能力

1.语音是听说的基础。语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能正确地掌握语音,就相当于学好一门语言已经迈出了一大步。音标是语音的重要因素。音标教学分别通过听、模仿、练说、使用等套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先听清基本发音,再模仿发音,教师示范讲解其口形,指导正确的发音方法,再让学生互相练说、互补不足。

2.给全体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说话习惯和氛围,教师可以在学校设立的“红领巾广播站”中增设一个“英语小天使”栏目,主要形式有:播放简单的、易懂的英语歌曲;由学生轮流主持,自我介绍,谈谈同学们生活中贴切的事情、讲小故事等。还可以定期定组办英语角、英语小天地,提供具体的交集场景和对象,让学生自由地用英语交际。

五、朗读训练和情景交际相结合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认读英语的能力。在每周的前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把平时积累的英语童话故事、英语小报等分发给同学们,让他们抽课余时间阅读。然后,在周末的集体活动中,以讲故事、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小品演出等活动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后,把自己读到的、学到的变成一个儿童短剧生动地表演出来,既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参与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地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训练。

六、听说领先,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培养与提高 篇12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1. 对美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方面, 但这些教育教学的参与方都未对美术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其中学校是一直是以升学率为导向, 由于美术课并不参与高中升学考试, 因而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往往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总方针指导下也只能降低教学要求, 对美术课被主课取代的情况也无能为力;家长追求的是孩子成绩的不断提高, 忽略美术教育能够带来的有益影响;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和美术学习的不良条件, 也只能将精力都放在主课学习上, 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了大家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使得教学成果得不到保障。

2. 美术知识与技能衔接不好

初中美术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论方面, 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也十分重要。但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进行知识点的讲授, 学生被动地理解和记忆美术知识, 而动手实操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失去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二初中美术教师角色转变要求

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加入人文关怀,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做学生美术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进行美术创造, 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学习时,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美术探讨中,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建立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对美术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做一个探究者, 对材料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进行分析研究, 致力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注重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素材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课本, 应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美术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拓, 使得学生拥有更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三初中美术教师自我培养与提高的方式

1. 明确美术教学责任

美术教师不能受到学校或是学生对美术课重视程度的影响而对美术课程的质量降低要求, 自身严肃的工作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要明确自身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责任, 对教学工作投入足够的热情, 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严格把关, 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充满热爱。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 教师才能自主性地开展美术教学研究, 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 以便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原本大纲中仅要求学生熟知四大石窟的位置、数量、面积等单调的知识点, 教师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感出发, 进一步将石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 关注学生美术文化素养的提升, 这就是教师良好工作态度的体现。

2. 确定美术教学目标

有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美术教师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开展高质量的美术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准备, 提前找到教学中的重难点, 对学生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使美术教学不仅专注于知识传授, 学生情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案的设计是重要一环。教师要做好课前的教案设计工作, 准备好上课所需的图片、工具、课件等, 还可以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开展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能够从周遭的生活中体验美术的魅力。

3. 提升课堂组织能力

美术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是进行自我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需要教师对课堂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协调。教师要采用一定的辅助手段, 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美术学习氛围,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把握好课堂纪律。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美术知识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 教师风趣机智的讲解会使美术知识易于接受, 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极易受到美术文化的感染, 美术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 初中美术教师要全面提升美术教学成果就必须重视自我培养与提高, 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使命, 更新教育理念, 完善教学手段, 使初中美术教学能够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摘要: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培养艺术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这与美术教师的引导不无关系。本文对初中美术课堂现状进行分析, 阐释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对美术教师开展自我培养与提高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教学,美术教师,自我培养,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罗达瑛.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 (3)

[2]郭佳慧.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6)

上一篇:组建方法下一篇:初一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