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记账法

2024-06-18

借贷记账法(共9篇)

借贷记账法 篇1

0 引言

借贷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一种专门方法, 它产生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业。它是为适应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业极为发达。他们根据存放款的要求, 以人名设账, 以借贷反映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经济往来, 借者表示债权, 贷者表示债务, 以反映债权债务的发生与变化。现在保存在意大利威尼斯文库中的佛罗伦萨银行1211年的账簿遗物, 就是历史的见证。佛罗伦萨银行的记账方法就是借贷记账法的起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种记账方法日益完备, 后传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被广泛应用。从19世纪中叶开始,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我国, 借贷记账法随同西式会计理论与方法, 在我国广泛传播应用。

1 借贷本意

借贷记账法的借与贷, 在客观上是充当了记账符号, 但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记账符号。纵观其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 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意大利, 借贷记账法则的设计初衷, 是为了适应借贷业主记录款项的借出和贷入的需要。

借———指借出款项, 即债权增加 (应收款) , 会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即经济利益增加。

贷———指收入款项, 即债务增加 (应付款) , 会增加一定的利息支出, 即经济利益减少。

可见借贷最早是用于记录款项的借出和贷入, 表明债权债务关系, 反映经济利益的增加和减少, 贷主贷出和借主归还表现为借贷业主 (以下简称商业银行) 的款项借出, 经济利益增加;贷主收回和借主借入则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款项收入, 经济利益减少。在商业银行与借主和贷主的借贷业务中, 凡是涉及借出款项, 经济利益增加的业务, 如从贷主的贷出和借主的归还, 都记为借;凡是涉及收入款项、经济利益减少的业务, 如借主的借入和向贷主的归还, 则都记为贷。商业银行的借或贷的记账方向是以经济利益的增加和减少为依据的, 而并不与资产负债的增减相关联。这样, 借贷记账方向就与借贷业务的经济利益增减一致, 呈现为完全的对应关系, 而不存在以资产负债的增减方向为依据时, 借贷记账方向与资产负债的增减方向相矛盾的状态。显然, 经济利益的增减体现了人们最初设计借贷记账法则的依据和前提。因此, 以经济利益的增减作为认识借贷记账法的基点, 并进行借贷记账规则的讲解, 不仅能充分揭示借贷记账方向与借贷业务的完全对应关系, 而且比死记硬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借贷记账法面临的困惑

借贷记账法迄今为止一直是困扰授课教师的难题。当代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教授甚至不无遗憾地感叹:借贷记账法给我们留下一个令人困惑的特征, 某些账户的左方代表增方, 而在其他账户, 增加额却记入右方。这种安排太复杂了, 以至于试图将它合理化成为徒劳无益的事。我们别无他法, 只好接受它并记住它的增减法则。

为此, 很多老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 借贷只是一种记账符号, 没有实在意义, 资产的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借方;资产的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记贷方, 这是规定, 没有道理可讲, 一定要熟记。但即使这样, 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

2.1 某些特殊账户无法用此规定来解决

如“累计折旧”这个账户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 但计提折旧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对“累计折旧”这个账户, “贷”却表示折旧增加, 而不是表示折旧减少;又如“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也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 但在盘盈原材料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原材料;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对“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 “贷”既不表示增加, 也不是表示减少, “借”也同样如此, 在这里“贷”表示材料盘盈, “借”表示材料盘亏;再如“利润分配”这个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但在给投资者分配利润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利润分配;贷:应付利润”, 对“利润分配”这个账户, “借”却表示分配利润的增加, 而不是表示分配利润的减少。

2.2 账户之间余额 (发生额) 的结转也难以用此规定来解释

如月末 (或年末) 必须把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结转给“本年利润”, 但是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等都没有增加, 也没有减少;又如月末应把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转给“库存商品” (即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 , 但“生产成本”却没有减少, 前面的规定根本就说不通, 学生也很难理解。

借贷记账法是会计最重要的核算方法, 可以说没有借贷记账法就没有会计核算, 对初学者来说, 不能真正理解借和贷, 只是死记硬背的话, 不利于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

3 如何正确理解借贷含义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 其总体即为资金的总额。借贷记账法核算的对象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政部在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各要素是这样定义的:

第12条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69条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第79条所有者权益,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第84条收入,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99条费用, 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企业会计制度》把每一个会计要素都定义为企业经济利益。由此可知, 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概括地说, 会计核算的内容无非就是资产和权益两个方面, 其中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权利, 属于正项的经济利益, 是经济利益的增项, 资产增加则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权益则是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 (包括对债权人承担的偿债义务和对所有者承担的受托经营义务) 。义务和权利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正项的经济利益, 那么权益则是负项的经济利益, 是经济利益的减项, 权益增加则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

明确了会计对象的本质, 则借贷的含义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借表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 贷表示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这与借贷记账法产生之初借贷的本意完全符合。具体分析如下:

(1) 借项业务。借资产, 表示资产增加, 显然反映企业经济权利增加, 即经济利益增加, 对企业“有利”;借权益, 则反映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减少, 同样对企业“有利”, 同样表示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所以, 不管是借资产还是借权益, 都是反映经济利益增加。对于企业的费用, 资产和费用实质本是一个概念, 只是资产带给使用人的受益期较长, 而费用带给使用人的受益期较短。因此可以说费用是瞬间的资产, 或者说资产本身也要分期转作费用, 因此费用增加同样会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 费用减少会使经济利益减少。

(2) 贷项业务。贷资产, 表示资产减少, 显然反映企业经济权利减少, 即经济利益减少, 对企业“有害”;贷权益, 则反映企业承担的经济义务增加, 同样对企业“有害”, 同样表示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所以, 不管是贷资产还是贷权益, 都是反映经济利益减少。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 对于企业的收入, 收入导致经济利益的增减是与权益一致的, 而且收入本身就归属于所有者, 是所有者的权益, 因此, 收入增加会使经济利益减少, 收入减少会使经济利益增加。

借贷符号的含义再简单不过, 借就是表示会计对象增加, 贷表示会计对象减少。由此可见, 借贷记账法是对会计对象变动的直接体现, 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

摘要:借贷记账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会计核算方法。借与贷, 在客观上是充当了记账符号, 但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记账符号, 而是有明确和深刻含义的。本文从会计核算对象角度, 剖析了借与贷的含义:借方反映经济利益的增加;贷方反映经济利益的减少。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会计核算对象,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陶丘山.探索借贷之义[J].财会月刊, 2002 (5) .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14-21.

[3]杨桂荣, 谢轩.借贷记账法讲法新探[J].会计之友, 2008 (21) .

[4]李靠队, 吴梦云.借贷记账法的由来及其记账规则[J].会计之友, 2009 (14) .

借贷记账法 篇2

延伸阅读:

复式记账法按种类的不同又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以收付作为记账符号,分为资金收付记账法、现金收付记账法和财产收付记账法,记账规则是有收必有付,收付必相等。

企业借贷记账法理论本质探析 篇3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借贷记账法作为基本记账方法, 它已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会计记账语言。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第十一条也有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总的说来,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则可以概括为这几句话“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资产、费用增加记录在借方, 减少记录在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增加记录在贷方, 减少记录在借方”。这寥寥几句看似简单, 却是囊括了会计记账的整个体系流程。但是, 前人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对其理论本质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长期以来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在此, 笔者在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 通过以下的深入分析来探讨“借贷记账法”的理论本质和经济原理。

二、会计恒等式

1.“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在会计等式体系中, 基本的会计恒等式为:

会计恒等式反映的是一个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情况。等式的右边是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为企业资金的来源;而等式的左边是企业的资产, 是企业对从外部获取的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表现形式。类似能量守恒定律一样, 资金权益者向企业投入了多少资金, 那么企业就有多少资金可以使用。这是基本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

而扩展的会计恒等式为:

扩展的会计恒等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静结合。我们对式2-1进行变形, 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式2-2的右边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这三个要素均表示企业获得的资金的来源, 其中包括投资者投入 (负债、所有者权益) 和自身经营所得 (收入) 。而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代表的是企业对资金的使用和耗费, 具体来说, 费用就是企业已经消耗的资源, 而资产则是留存在企业里可供未来消耗的资源。因此, 在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中, 资产和费用可以视为属于同一性质的要素, 表示资源的使用状况;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收入则属于另一性质的表示资金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通过负债、所有者投入、经营增收三种渠道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来源, 从而使得可供企业消耗使用的资源 (资产、费用) 增加, 这种情况就是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相等的金额, 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2) 企业内部可供日后消耗的资源 (资产) 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已消耗的资源, 这种情况就是等式左边的要素资产减少, 费用同等金额的增加, 同样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3) 企业从外部获取了资金来源, 直接在外部体系循环, 不进入企业内部, 这种情况会使等式右边的要素相互之间以同等的金额进行增减变动, 比如债转股,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负债同时减少, 这个结果也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由此可见, 任何经济事项都会以同等的金额造成会计等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的增减变动, 而最终会计等式的平衡是保持成立的。这就是借贷记账法的规则之一:“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2. 会计要素在等号两边的方向

会计恒等式是针对企业这个会计主体的经济等式。对于企业而言, 资产才是企业自己拥有的资源, 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只是企业记录下的投资者 (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 对企业的权利要求, 它们的本质是属于外部投资者要求的权益。对企业进行经济分析, 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进行分析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企业拥有的可供消耗的或已经消耗的资源, 然后才去追踪这些资源背后的来源和路径。所以, 对企业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核心应该是企业具有权利要求的要素, 即企业的资产;从数学角度而言, 被分析要素 (即因变量) 通常是列示在等式的左边, 分析项 (即自变量) 列示在等式的右边。

因此, 资产作为企业真正拥有要求权的要素, 应被视为是被分析项, 而作为投资方的要求权, 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应被视为分析项。所以在会计等式中, 资产列示在等式的左边,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示在等式的右边, 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它既符合会计等式背后的经济意义, 也符合我们的数学分析惯用的思路。

三、资产、费用为借增贷减;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为借减贷增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依据是会计恒等式, 经过上述分析, 可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对于会计等式而言, 资产和费用属于同一经济性质的要素, 并根据经济意义和数学分析的惯例将其列示在会计等式的左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属于另一经济性质的要素, 记录在会计等式的右边。

代表两类不同经济性质的会计要素位于等式的不同方向, 因此代表它们增减的记账符号必然是相反的, 即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事项时, 必然有一类会计要素表示为“借减贷增”, 而另一个性质的会计要素会相应表示为“借增贷减”。

我们的T型账户, 其实可以视为是一个式子, 中间的竖线为等号, 借贷表示等号的左右两方, 当我们把会计要素记录在T型账户的左右两边时, 就是我们对该会计要素在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记录过程。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会计等式和T型账户来分析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意义。

根据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如果企业借入资金500, 所有者投入权益500, 那么企业拥有的资源就是1000, 这个可以表示为:

如果企业继续借入资金100, 那么企业的负债将会增加100, 同时可供使用的资产相应增加100, 这个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下:

从式子中可以看出, 将负债记录在了等式的右边, 最后的结果表现为负债的增加。

而如果企业用自身的资产偿还200的债务, 式3就会变成: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那么这个偿还债务的经济事项也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下:资产 (1000-200) +负债 (200) =负债 (500) +所有者权益 (500) 式6-1

变形后即:资产 (800) =负债 (300) +所有者权益 (500) 式6-2

企业在等式的左边增加负债200, 减少资产200, 这样的记录也可以表示与式5-1同样的经济事项。而式5-1与式6-1最终可变形为同一结果。由此可见, 对于负债而言, 当经济业务发生时, 将其记录在等式的右边表示的是增加, 而反之则表示为减少。由此可见, 负债在T型账户中记录的规则是“左减右增”。

同理可推, 资产与费用的记录规则是“左增右减”, 而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负债的记录规则是“左减右增”。

而由于在T型账户中, 代表左方的记账符号为“借”, 代表右方的记账符号为:“贷”, 因此, 资产和费用的记账规则是“借方表示金额的增加, 贷方表示金额的减少”, 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记账规则是“借方表示金额的减少, 贷方表示金额的增加”。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理论依据如下:

1.会计恒等式的成立与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密切关系, 正是因为企业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都涉及到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两个方面, 因此借贷记账法的规则之一为“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2.根据我们企业分析的经济本质和惯用的数学分析语言, 会计恒等式中资产和费用应该记录在等式的左方, 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记录在等式的右方。

3.根据会计要素在会计恒等式中的记录方向和经济意义, 资产、费用记录在T型账户的左边即借方时表示金额的增加, 反正则表示金额的减少。这就是借贷记账法中的“资产、费用为‘借增贷减’, 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为‘借减贷增’”。

参考文献

借贷记账法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应计入(c)。

A、管理费用

B、制造费用

C、财务费用

D、销售费用

2、投资人实际缴付资本时,若其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中应占的份额,其超出部分应计入(b)。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外收入

3、“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表示(a)。

A、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B、外购材料的采购费用

C、外购材料的买价 D、尚未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4、“生产成本”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d)。

A、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

B、生产费用合计 C、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

D、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5、“生产成本”帐户的贷方登记(a)。

A、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

B、生产费用合计 C、结转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

D、在产品的生产成本

6、下列账户中,期末结账后可能有余额的是(d)

A、营业税金及附加

B、管理费用 C、制造费用

D、生产成本

7、下列账户中,应按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帐核算的是(b)

A、库存商品

B、应收帐款 C、主营业务收入

D、应交税费

8、固定资产因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应计入(a)帐户的贷方。

A、累计折旧

B、固定资产 C、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9、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b)

A、净值

B、原始价值 C、帐面价值

D、买价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包括(abd)

A、发行股票

B、发行债券

C、接受他人的赞助款

D、向银行借款

2、期末,企业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应使用的账户有(ad)。

A、财务费用

B、管理费用 C、制造费用

D、应付利息

3、期末如果不计提短期借款利息,会使得(ab)

A、利润虚增

B、负债少计 C、资产多计

D、利润减少

4、下列各项目中,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有(bcd)。

A、财务费用

B、直接材料费 C、制造费用

D、直接人工费

5、企业计提生产车间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时,应使用的账户有(ac)。

A、累计折旧

B、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管理费用

6、下列各项费用中,属于直接费用的有(ab)。

A、生产某产品耗用的原材料

B、生产某产品生产工人的薪酬

C、生产车间耗用的水电费

D、生产各种产品使用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费

7、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acd)。

A、先进先出

B、后进先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个别计价法

8、下列项目中,应收帐款的入账价值包括(abc)。

A、买价

B、增值税销项税额 C、代垫运费

D、增值税进项税额

(三)判断题

1、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金,一般情况下不得抽回。(√)

2、企业筹集资金的业务包括接受外单位或个人捐赠的资产。(X)

3、“短期借款”账户不核算发生的利息与支付的利息。(√)

4、期末,企业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应计入管理费用。(X)

5、当期发生的管理费用,会直接影响当期生产产品成本的高低和当期利润总额的大小。(X)

6、已经支付货款,但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材料,也属于存货的范畴。(√)

7、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降低期末存货价值。(X)

8、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制造费用都属于损益类账户(X)

9、生产成本是每个会计期间按产品种类归集的生产费用。既包括本期发生的直接费用,也包括本期发生的间接费用。(√)

10、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已经售出产品的生产成本。(√)

(四)业务核算题:根据下列经济业务作出会计分录

1、企业收到国家投资100 000元,已存入银行,同时收到某公司投资转入新设备一台,双方确认其价值为400 000元。

借:银行存款

贷:实收资本

100000 借:固定资产

400000 贷:实收资本

400000

2、购入原材料一批,买价30 000元,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率17%,该批材料运费500元,货款及运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上述材料已运达企业,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30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5100

贷:银行存款

35600

3、仓库发出材料一批,计62 450元,其中生产A产品耗用30 000元,生产B产品耗用25 000元,车间一般耗用7 000元,企业管理部门耗用450元。

借:生产成本-a

30000

生产成本-b

25000

制造费用

7000

管理费用

450

贷:原材料

62450

4、按下列用途和数额分配本月份职工工资如下:

生产A产品工人工资

600 000元 生产B产品工人工资

300 000元 车间技管人员工资

000元 企业管理人员工资

000元

借:生产成本-a

600000

生产成本-b

300000

制造费用

90000

管理费用

1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100000

5、按上述各类人员工资总额的10%计提职工养老金。借:生产成本-a

60000

生产成本-b

30000

制造费用

9000

管理费用

11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

110000

6、按规定的折旧率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额3 800元,其中,车间计提折旧额2 600元,企业管理部门计提折旧额1 200元。

借:制造费用 2600

管理费用

1200

贷:累计折旧

3800

7、从银行提现金5000元。借:现金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8、向银行借入流动资金借款60 000元,存入银行。借,短期借款

6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

9、以现金600元支付公司办公费用。

借:管理费用 600 贷:现金 600

10、将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4000元转入A产品的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

4000

贷:制造费用

4000

11、本月生产的A产品已全部完工并验收入库,结转A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75 000元。

借:库存商品

75000

贷:生产成本

75000

12、出售A产品80件,每件售价120元,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率17%,款项收到并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11232

贷:主营业务收入

96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632

13、结转已售A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65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6500

贷:库存商品

借贷记账法 篇5

汉语中“借”与“贷”两个字的字义基本相同,却做了完全相反方向的资金运动的代表符号,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这是一个属于所有会计人的问题。借贷记账法因“借”与“贷”两个字而得名,如同增减记账法因“增”与“减”、收付记账法因“收”与“付”而得名。目前,在我国,源于西方的借贷记账法已经基本取代了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自打这种记账法引入我国,三种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在会计界就一直持续不断,不同记账法的拥护者各有拥护的理由。建国后的一段时期,不同的记账法更是一度被别有用心地涂上了不同的政治色彩,或注入太多的民族感情。现在论争落定了。增减记账法以资金运动对具体账户的影响结果(或令其增或令其减)间接地折射出资金运动,这样做好比雾里观花。例如,会计主体同样从某客户处取得一笔资金,在借贷记账法下,确定记为“贷”。而在增减记账法下,则需要首先确认,该客户与会计主体以前的关系。如果该客户以前是债权人,则记“增”,如果以前是债务人则相反记“减”。如果以前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实践中,会计需要先设定客户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然后再确定记“增”还是记“减”。如果一位气象专家对一场雨的激烈程度的描述不是直接用多少毫米/小时,而是间接地用屋顶被击打的声响有多少分贝,他会被称赞有文采吗?

收付记账法则从统制类账户视角感受资金运动。业务发生时,相关账户记“收”还是记“付”取决于该业务使得统制类帐户“收”还是“付”。而什么账户能够成为统制类账户的约定又十分主观、多变。收付记账法本身就是一个记账方法的集合,在某种极端情况下,它等同于增减记账法,在某种极端情况下,它又等同于借贷记账法。一个自身都没有统一起来的,变色龙一般的记账法,无论如何是无法与借贷记账法比试优越性的。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现实是,“增”与“减”、“收”与“付”各是一对反义字,用做表示相反的资金运动的记账符号,无可非议。而“借”与“贷”在汉语里的情况不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贷”者“借入”、“借出”也,倘使缺少了“入”、“出”这样的提示方向的动词或者“给”、“从”这样的介词的帮助,“借”与“贷”的字义完全相同,没有区别。换言之,把借贷记账法叫做“借借记账法”或“贷贷记账法”也没有什么不妥。撇开别的不谈,仅就用两个同义字来表示相反方向的资金运动这一点,借贷记账法的汉语符号选择便不合时宜,十分反常。

中国人一向为汉语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汉语中可以组对儿的反义字成千上万,为什么在会计复式记账这等重要的事情上偏偏理屈字穷了呢?凡是我阅读过的国内学者编著的基础会计教科书,在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借”与“贷”的含义时,无一例外地回避触及这一反常现象,几乎异口同声地将“借”与“贷”说成只是单纯的记账符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借”和“贷”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含义,那么,其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借”和“贷”如今应该能够表达什么含义,才使得它具备了终于能够战胜其他两种记账法的优越性?如果这种含义用“借”和“贷”来表达不够贴切,我们会计人是否有义务为借贷记账法寻求更合适的记账符号?

二、问题的形成

追溯借贷记账法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借贷尴尬的现象是这样形成的。

1. 威尼斯钱商的per、a记账法。

众所周知,所谓借贷记账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的钱商在记录他们的业务时,如果业务内容是某相对人从钱商处拿走货币 (包括此人从钱商处借走货币或取出存于钱商处的货币) ,则在此人的名下记per多少多少;如果业务内容是钱商从某相对人处获得货币 (包括此人将货币存于钱商处或将过去从钱商处借走的货币偿还给钱商) ,则在此人的名下记a多少多少。任何时点上双方孰为债权人孰为债务人,取决于per与a的累计差额。也就是累计a大于累计per时,相对人是债权人,累计a小于累计per时,相对人是债务人。凭借a与per两个记账符号,钱商可以很好地记录下他们的金融业务。我们姑且称这种记账方法为per、a记账法。而在威尼斯方言中,a与per原本就是债权与债务的意思。如果钱商用的不是per、a记账法,而是增减记账法,那么,钱商每次记账都必须事先确认对方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然后才能确认应该记增还是减。于是增、减就有了债权增、债权减、债务增、债务减四种情形, 记账的复杂性明显不必要地提高了。威尼斯的钱商之所以没有采用增减记账法而是采用per、a记账法, 想必是他们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归根结底所有的复杂业务都可以抽象为货币流向自己和从自己处流出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情形, 站在钱商会计主体相对一方的立场便是形成a与per。能够用两个高度概括的符号记录业务,谁还会考虑采用四种符号记账呢?

2. 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

意大利的学者卢卡·帕乔利肯定革命性地认识到per、a记账法的精神实质,只要将钱商核算的货币进一步抽象为资金,这种记账法便适用于对任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核算。所谓经济活动总归表现为资金相对于会计主体的一对儿、一对儿的方向相反却等值的来和去的运动,不管这个会计主体是钱商、工厂、商店、农庄还是个人。在他1494年所著的《数学大全》 (又名《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 中,卢卡·帕乔利完整地展示了将钱商的per、a记账法推广到所有行业的所有业务核算中的想法。只不过,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分别取代了方言的per和a。在意大利语中,credito意为债权,debito意为债务,这样新的符号完全对应上了per和a的原义。如果我们把这种记账方法称做debito、credito记账法的话,可以说,卢卡·帕乔利让per、a记账法的精神实质在debito、credito记账法中重生。卢卡·帕乔利对于簿籍的贡献是空前的、巨大的。这种debito、credito记账法首先风行意大利,随后风行欧洲,进而传播至世界各地。英语中debito、credito被分别翻译成debit、credit,显然,在英语世界这种记账法应当叫做debit、credit记账法。

3. 中国的借贷记账法。

最早向中国人推介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记账方法的中国人是清末的一位职业外交官蔡锡勇。蔡锡勇 (1850—1897) 是福建龙岩人,同治六年毕业于广州同文馆。此人特别擅长英语,曾任清朝驻美公使馆翻译官,从美国回来后留在广州实习馆任教员。他对当时在西方已普遍推行的复式记账法极为推崇,于是萌发了向国人介绍、推广这种先进记账方法的念头。从钻研到执笔,数经寒暑,终于写成《连环账谱》一书。但是非常遗憾, 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该书的出版。后来他的儿子蔡璋赴日本考察, 对全书加以校订, 《连环账谱》才得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湖北官书局出版发行。《连环账谱》一书,既以卢卡·帕乔利首创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原理为蓝本, 又力求“参以中土要理”。因此, 该书将账户debit方译为“该收”, 将credit方译为“存付”。其记账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 必有来历去处, 我该收即彼存付, 彼该收即我存付”, 从而构成“存付”与“该收”的连环, “存付”之结果与“该收”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账”。“连环账”没有使用“借”和“贷”做记账符号, 却几乎完整地再现了debito、credito记账法的精髓。遗憾的是, 后人并没有沿着“连环帐”的思路走下去。现在人们使用“借”和“贷”做记账符号的所谓借贷记账法显然继承的是谢霖和孟森的《银行簿记学》提供的记账方法。1907年,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者谢霖和孟森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 结合银行业务正式以“借”和“贷”的名义将卢卡· (帕乔利) 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介绍给中国人。掐指算来, 距今恰好百年。

4. 日本的“账合之法”。

我们的近邻日本从西方引进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早于我国。1873年 (明治6年) ,一位头像被印制在今天日本市场上流通的一万日元钞票正面上的,日本著名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在他的一部名为“账合之法” (记账方法) 的译著里,首次将美国学校用簿记教科书 (Bryant&Stratton’s Common School Book-keeping, 1861) 中使用的debit和credit翻译成“借”与“贷”。这一译法被他的弟子们继承、弘扬,光大至今。

三、问题的责任

借贷记帐法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各个阶段留下了诸多遗憾,这些遗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目前我国会计界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为使今后的借贷记账法不再继续尴尬,就让我们对其中主要的遗憾做一个清算吧,权当替古人担一把忧。

1. 钱商的责任。

威尼斯的钱商在记录债权债务时使用a和per无可非议,但是钱商观察业务的角度过于自然流,缺乏远见。钱商记per (债务) 或记a (债权) ,因为是记在钱商相对人的名下,所以代表的是相对人的债权或债务,这很自然。但是,相对人毕竟是相对人,如果考虑到,会计核算的空间锁定于一个会计主体——同一个钱商,那么,对于业务的发生,如能从会计主体的视角予以记录,即专注地记录业务令钱商形成债权还是债务 (这样的记账恰好是a和per的颠倒的使用) ,则显得更加专业一些,以后发展这种记账法的麻烦也会更少一些。

2. 卢卡·帕乔利的责任。

如前文所述,卢卡·帕乔利之所以能够将钱商的记账方法推广到意大利的所有行业和各个地区,是“发现了所谓经济活动总归表现为资金相对于会计主体的一对儿、一对儿的方向相反却等值的来和去的运动,不管这个会计主体是钱商、工厂、商店、农庄还是个人”——这种普遍的规律性,领悟到了这种记账方法的精神实质。既然如此,卢卡·帕乔利在推广这种记账方法时就不应该简单地用debito和credito,代替per和a,而是应该站在会计主体的立场,用意大利语中的类似“去”和“来”的单词做记账符号, 一步到位地彻底取代per和a,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地升华了钱商的记账方法。如果卢卡·帕乔利真的那样做了, 美国学校用簿记教科书 (Bryant&Stratton’s Common School Book-keeping, 1861) 中还会用debit和credit吗?福泽谕吉还会用“借” (借りる) 和“贷” (贷す) 吗?蔡锡勇还会用“该收”与“存付”吗?谢霖和孟森还会用“借”与“贷”吗?

3. 福泽谕吉的责任。

福泽谕吉用日语的“借”和“贷”做记账符号在日本推广debit、credit记账法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作为晚于卢卡·帕乔利近四百年的日本的著名思想家,有义务将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的思想精髓比卢卡·帕乔利更直接、更直观地向日本人民展示出来。没有做到就意味着失职,他的贡献应当大打折扣。日语中不乏承载这样的信息的成对儿词汇,如“来る”和“行く” (“来”和“去”) ,“贳う”和“遣る” (“取”和“予”) 等等。更为令人惋惜的是,福泽谕吉在他的“账合之法”全集的序言中曾提及将debito、credito理解为“出入”,最后还是神使鬼差选用了“借”和“贷”。

日本学者小林健吾在他1994东京经济情报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会计制度成立史》中写到:“所谓‘借方’、‘贷方’实在是难以理解的表现, 其最初的含义表达的是债务和债权, 英语Debit、Credit翻译成日语时, 对应的符号应当具有英语‘Have’、‘Give’的意思。”说得痛快些, 就是抱怨, 当时英语翻译意大利语时不够到位, 同时指责福泽谕吉当初应当用“取” (贳う) 和“予” (遣る) 来翻译Debit、Credit,免得后人理解起来太困难。如果最初写“账合之法”的是小林健吾而不是福泽谕吉,那么,我国的学者,不管他们是留日还是留美的,相信都不会搞出“借贷记账法”这样的翻译来,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借贷尴尬。说不定,我们的学者还会追根溯源,分析Debit和Credit的弦外之音,当即翻译出个“来去记帐法”来。

4. 蔡锡勇的责任。

蔡锡勇的《连环账谱》既是我国最早也是最贴切的对debito、credito记账法的精髓的翻译和介绍。但蔡氏《连环账谱》没能推广开来,除了受当时保守思想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其自身有两点缺陷不容忽视。 (1) 记账符号不够简练。作为记账符号被反反复复地使用,读写起来应当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连环账谱》使用“该收”与“存付”明显不够简洁。如果把连环账谱的记账法称为“该收存付记账法”相信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2) 记账符号不够新颖。“该收”与“存付”中使用的“收”与“付”两个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收付记账法,在收付记账法盛行的当时,对于介绍一种全新的会计记账方法来说,用字不够别开生面。

5. 谢霖和孟森的责任。

对于因为使用汉字“借”与“贷”两个同义字做记账符号形成的尴尬局面,两位学者应当负有主要责任。从他们留学日本的背景分析,不难得出他们是对福泽谕吉在日语用中用“借”和“贷”的望文生义般翻译的结论。作为留学日本的学者,理应知晓日语和汉语中许多表面看来相同的汉字其语意的径庭,在翻译时须十分小心。例如,日语的“手纸 (信) 、怪我 (受伤) 、切手 (邮票) 、肝心 (重要) ……就不可以直接望文生义地翻译成汉语的“手纸、怪我、切手、肝心……”在日语里,“借”的动词形式为借りる,“贷”的动词形式为贷す。前者意思为从某处“借来”,因而形成债务,后者意思为“借给”,因而形成债权,两者为具有明确相反指向的一对反义词。我们可以说福泽谕吉的翻译尊重了西文的原义,“借”、“贷”两个字的意思完全对应上了英语的debit和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但是在汉语里,用同义字的“借”与“贷”翻译日语里反意的“借”与“贷”或英语的debit和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就不够慎重、不够严肃、不够妥当了。这样的翻译,连per和a所能表达的货币的去来的初衷都反映不出来。毫无疑问,这是翻译的一大倒退。为了回避使用相同意义的字做相反方向的资金运动的记账符号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把“借”与“贷”诠释成单纯的符号,不能不说是中国会计人的不得已,也是中国会计人的一个百年悲哀。

四、问题的解决

既然在汉语环境中使用“借”与“贷”做记账符号令会计人尴尬,这个问题就应该得到解决。而撰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呼吁会计界注意到这个事实的存在,希望掀开“借”与“贷”两个字给这种优秀的记账法蒙上的神秘面纱,彻底改变目前的尴尬局面。既然卢卡·帕乔利在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对于任何会计主体其所谓经济活动都可以抽象为资金相对于会计主体做一来一去的等额运动,“贷”和“借”的背后是“来”和“去”的真面目,那么用“来”和“去”替代“贷”和“借”,把借贷记账法改称为“来去记账法”,难道不是明智的选择吗?

当然,除了“来去记账法”,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取予记账法”、“起止记账法”、“始终记账法”,甚至称其为“大小记账法”、“上下记账法”、“左右记账法”、“黑白记账法”……实际效果都会好于称其为借贷记账法。我不知道这样的提议算是创新还是复归, 我只知道在迎来西洋的记账法落户中国百年, 借贷记账法已独霸中国会计领域的今天, 这样做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日) 小林健吾.日本会计制度成立史[M].东京:东京经济出版社, 1994.15-17.

[2]杨时展.中华会计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76-80.

[3]李桂媛、迟旭升.基础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74-93.

[4]于希文.银行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17-18.

关于借贷记账法的教学方法 篇6

一、掌握会计等式的内涵

在学习完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后, 要明确这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前三个要素组成“静态会计等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后三个要素组成“动态会计等式”, 即“收入-费用=利润”, 是构成利润表的要素。这两个会计等式看起来很简单, 实质上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企业期末的财务状况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或亏损) ”;把“收入—费用=利润 (或亏损) ”综合起来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经整理后可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此式就是会计等式的扩展形式, 不仅表明了会计要素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 更重要的是指明了账户结构的记账方法, 是“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与核心。

二、对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讲解时的研究

1. 借贷记账法的产生简单概括。

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演进历史较复杂, 并且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对于初学者没有必要了解太多, 只了解到借贷记账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就可以了。借贷记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 是一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记账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一律采用借贷记账法。

2. 借贷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关系。

会计上的记账方法包括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最初的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这种记账方法只适用于经济业务非常简单的单位, 目前已很少采用。所谓复式记账法, 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 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 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如企业用银行存款买材料10万元, 本业务会使银行存款减少10万元同时使材料增加10万元。

复式记账法从其发展历史看, 曾经有“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等。因此“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中的一种, 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在借贷记账法下, 如何记录经济业务呢?可以先通过举例说明, 最后总结出记账规则。企业最简单的两笔业务就是提现和存现。企业出纳人员去银行提取现金800元, 此业务会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800元, 同时使现金增加800元, 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企业的资产, 一项增加一项减少, 一项记入借方一项记入贷方, 并且金额相同;企业出纳人员把现金5 000元存入银行, 此业务会使企业的现金减少5 000元, 同时使银行存款增加5 000元, 资产一项增加一项减少, 一项记入借方一项记入贷方金额也相同。因此,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 在借贷记账法下, 记入某一账户借方的同时也要记入另一个相联系账户的贷方, 而且记入借方和贷方的金额都是相等的, 得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4.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1) 账户的对应关系。借贷记账法下, 每笔业务的发生所涉及

的账户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这种关系就是账户的对应关系。比如提现业务, 银行存款与现金具有对应关系。这种经济业务的内容怎样才能反映出来, 应先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来确定账户的对应关系。

(2) 会计分录的含义。会计分录是指确定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 以及记入账户的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的初始阶段, 我们课堂上是通过书写会计分录来完成的, 借什么账户贷什么账户, 在实际工作中, 填制记账凭证的过程就是完成会计分录的编制。

(3) 会计分录的构成要素。会计分录由三个要素构成:记账符号、账户及金额。如提现800元, 使银行存款减少800元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使现金增加800元记入“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表示为:

借:库存现金800

贷:银行存款800

在第一次讲到书写会计分录时, 为了规范学生写会计分录的格式, 一定要请学生注意:

第一个要素是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要“借”字在上“贷”字在下, 并且为了记账方便, “贷”字要比“借”字后移一个字符, 不要把两个字对齐也不要把“贷”字写到“借”字的左边, “借”、“贷”后面都要有“冒号”以连接账户名称, 更不能有的学生为了节省作业本把借方和贷方都写在同一行里。

第二个要素是账户, 指教材会计科目表里列出来的账户, 很多学生对账户记不住, 记不熟, 一写就错, 如“库存现金”写成“库存现实”、“固定资产”写成“固定资本”、“待处理财产损溢”中的“损溢”写成“损益”、“应付账款”写成“应付款项”、“短期借款”写成“短期贷款”或“短期负债”等很多这样的现象, 原因是学生对账户的含义本身根本不理解, 并且在写会计分录时不用心不仔细, 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而已。学生在写账户时经常只写一级科目不写明细科科目, 所以在此要强调学生养成写明细账的习惯。

第三个要素是金额, 即业务发生的数额, 写在“借”、“贷”账户的后面, 并且“贷”账户后的金额也要比借方后移一个字符的空格, 与“借”、“贷”记账符号的格式相同, 金额后面不需要加“元”, 很多学生经常在分录里加“元”。

5. 特殊业务下的记账方法。

在《会计学原理》的后续课程《涉外会计》中, 有一些特殊业务, 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 此部分内容最好在《涉外会计》中说明, 笔者是为了说明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特殊应用而增加了此内容。涉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有国内费用和国外费用。因两者发生的经营环节和使用的计价货币不同, 在会计核算中, 为了正确计算成本、费用和收益, 应严格予以区分, 按规定分别进行账务处理。国内费用, 一般是以人民币支付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不包括外币) , 统称国内三项费用。会计核算时专门设置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个账户来核算。国外费用, 一般是指以外币支付的国外运输费、保险费、佣金, 统称国外三项费用。涉外会计对发生的国外费用并不设置专门账户独立核算, 而是分别冲减出口销售收入或增加进口销售成本。当出口销售发生国外费用时冲减销售收入, 当进口货物发生国外费用时增加进口销售成本,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蓝字对方结转法, 另一种是红字原方向冲减法。蓝字对方冲减法, 是国际会计惯例中通用的冲减法, 即作相反会计分录, 起到冲账的作用。如外运公司转来国外运费发票, 审核付款2 000美元, 汇率1:6.70, 根据运费发票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2 000×6.70) 13 400

贷:银行存款13 400

红字原方向冲减法是我国在过去只设置一个双重性质的销售账户 (将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合并在一个账户核算) 时的做法, 是在会计处理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半红半蓝、同借或同贷的分录编制方法。其目的是在销售账户中用红字冲减收入或成本, 使销售账户的发生额为净收入或总成本。此做法打破了“有借必有贷”的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不是十分理想, 只限于调整销售账户时使用。

如上例, 采用红字原方向冲减法编制会计分录为:

贷:主营业务收入13 400

贷:银行存款13 400

三、对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讲解的研究

1. 概念: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是指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 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 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 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

2. 分类:试算平衡包括余额平衡和发生额平衡, 其中余额平衡又包括期初余额平衡和期末余额平衡。

在讲解试算平衡时, 笔者是用手势来帮助解释加以说明的, 左手表示借方右手表示贷方。任何经济业务都按照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记入各有关的账户中, 当一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记入相关账户后, 把所有的会计分录都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左手的借方, 一个是右手的贷方, 把左手所有账户的借方加总, 把右手所有账户的贷方加总, 因为“借贷必相等”, 使得左手的合计数与右手的合计数相等。

接着写出试算平衡的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然后通过教材的例题把试算平衡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 让学生把握试算平衡的过程, 并进行实训让学生掌握试算平衡表的计算。

3. 注意事项:

试算平衡表中借贷金额相等了, 也不足以说明账户记录完全没有问题。如漏记或重记经济业务、借贷记账方向颠倒或方向正确但记错了账户等, 这些错误不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 通过试算无法发现。试算平衡的结果只能说明账户记录是否基本正确。

四、总结

会计分录的书写对初学者来说是个难点, 笔者觉得无非是以下几个问题造成的:

(1) 对账户不熟悉, 不知道用哪个账户, 经常用错;

(2) 分不清是记“借”方还是记“贷”方, 经常写反;

(3) 会计分录格式书写错误, 不符合标准格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提出“五步走”的做法:

第一步:先让学生把会计科目表中的常用账户名称记下来, 克服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原因) , 只记忆账户不是办法, 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把账户的含义和账户的性质搞明白;

第二步:接着让学生把扩展会计等式熟记, 帮助记忆账户的结构;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分析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 先分析用到哪些账户, 把头脑中的账户对应上, 再判断这些账户的性质, 哪个增加哪个减少, 分析账户应记入“借”方还是“贷”方;

第四步:作出会计分录。比如“企业用银行存款100万元买机器设备”, 先明确机器设备是用“固定资产”账户来核算, 还用到“银行存款”账户;把账户一一对上号, 再分析“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账户, “固定资产”增加记入借方, “银行存款”减少记入贷方, 会计分录就写出来了。

借贷记账法 篇7

《借贷记账法》是高教版中等职教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 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应熟练运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因此, 《借贷记账法》不仅是本章的重点, 而且是全书的重点和关键。为了上好本节课, 在大纲的指导下,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参, 我对本节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和调整, 使本节课教学目标更明确, 教学要求更具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识记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 学生能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 按会计分录编制要求正确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发散思维。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财会专业的思想, 树立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考虑到学生初学专业理论的实际和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我又进一步确定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借贷记账法, 按会计分录编制要求能正确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教学难点:确定“借”、“贷”记账方向。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课课型为新授综合课,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决定以情境教学为主, 运用练习法、讨论法、启发法等综合教学方法, 结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 情境教学法。

充分利用高中生对社会的潜在认知和对任何事物都想尝试的心理,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以竞聘者的身份, 解决实际业务题, 并通过转换角色突破教学难点,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活跃, 师生关系更融洽。此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2. 练习法。

主要体现在检测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强化巩固新知识三个环节。以调动学生看听说写思等各种潜在能力,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3. 讨论法。

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和感受升华环节, 为学生营造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

4. 启发式。

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设疑、点拔, 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始终以快乐公司主考官为招聘会计员出示的三道业务考题为线索,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以竞聘者的身份, 参与考试选拔, 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写、思等各种潜在能力, 主要解决第二道业务考题 (根据每笔经济业务, 编制会计分录) 。通过课堂小结、讨论反馈等环节的强化练习, 在学生了解掌握本课重点的基础上, 再创教学情境, 将学生分成小组, 模拟主考官, 自己设计业务考题, 并回答考题, 并让各组派代表将考题、答案展示出来,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达到激趣励志、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基础会计》一般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在此阶段学习目的明确, 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但是由于刚刚接触专业课, 对如何学好专业理论课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所以, 教师必须在学法上予以指导。

2. 学法指导

(1) 预习、搜集素材。为了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 我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与经济有关的事例素材, 并与所学的一些专业理论相联系,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2) 情境激趣, 调动积极性。课堂上让学生转换角色, 以竞聘者身份处理实际业务题,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学好专业理论课, 必须结合实际业务,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寓专业素质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3) 鼓励探究, 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究、讨论新知的每一个环节, 引导学生善于归纳问题、总结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教学程序

1. 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4分钟) 。

首先课件展示:以快乐公司主考官为竞聘者出的三道业务考题为情境, 教师设疑:“假如你是竞聘者, 你怎么样解答第一题, 才能使主考官满意呢?”因为第一道业务考题涉及上节课刚学过的内容, 所以学生比较容易解答此题。在学生积极回答后, 教师及时予以鼓励,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为顺利地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作好铺垫。

2. 新课, 再设情境 (1分钟) 。

在解决第一道考题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设疑:“谁能回答第二道业务考题呢?”因为第二道考题涉及本节课知识, 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 所以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屏幕展示本节内容纲要, 强调本节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每位学生都明确为了解答第二道业务考题 (根据实际业务, 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 还需要学习哪些理论知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去探究新知。

3.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18分钟) 。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下, 根据屏幕课件展示的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1) 借贷记账法的概念。教师设疑:“借贷记账法以什么为记账符号, 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后,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提问。 (2) 屏幕课件展示:“借贷记账法的特点。”教师继续设疑:“借和贷既然是一种符号, 它们各自表示什么?借和贷是什么关系?”学生继续分组讨论, 回答提问。 (3) 在明确借贷记账法的特点后, 屏幕课件再现第一道业务考题, 同时要求学生将原题中的增加额和减少额用借和贷两种符号来代替, 并说明理由。通过分组讨论, 联系深化旧知, 充分调动学生看听说写思等各种潜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 通过以上演示和学生的讨论回答, 教师再次设疑:“用借贷记账法的这些特点, 主要解决哪些实际业务呢?做为竟聘者你怎么样去具体操作, 才能更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呢?”进而引出借贷记账法的运用即确定会计分录。在强调会计分录书写格式、数字要求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编制会计分录, 并将答案展示出来, 让学生点评,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目标教育。

4. 整理, 课堂小结 (2分钟) 。

先由学生分别归纳在解答第二道业务考题的过程中重点运用了哪些知识, 然后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重点, 难点, 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

5. 正深化, 质疑反馈 (12分钟) 。

课件展示测试题 (理论题、业务题) , 教师再设情境, 让学生以竞聘者身份,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 分组讨论并完成考题, 然后有选择地将各组答卷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并让学生自评、互评, 找出疑点并解决。在扫除所有疑点的同时,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绩给予表扬, 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6. 创新学习, 感受升华 (7分钟) 。

全班学生在以应聘者身份完成全部练习后, 教师再次创设教学情境:“假若你是公司的主考官, 你能否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也出一道考题去招聘会计员呢?”这时学生纷纷设计考题, 并完成测试。教师及时将学生设计的考题、答案拿到屏幕上展示, 请学生互评、互比,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 布置作业, 巩固预习 (1分钟) 。

为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针对性、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习题三1—4题, 基础较好的学生另需完成5—7题。

借贷记账法 篇8

一、对“借记入,贷记出”的理解

1.基本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所谓交易就是双方各取所需,但必须互有付出,居民和非居民都要付出相应的对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单方面转移外(后面叙述),任何一方资财(包括实体资产、金融资产或其他资产)的获得都要以付出一定的对价为条件(包括实体资产、金融资产或其他资产)。

从交易者的角度看,任何交易实际上是由两个行为构成(见图1),一个行为是付出(资财),另一个行为是获得(资财),两个行为互为抵偿,缺一不可,这是交易的实质。任何一笔交易,居民从非居民那里获得资财的行为,应该记录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而付出资财的行为记录到贷方。因此,借方表示资产增加,贷方表示资产减少就很好理解了。

2.关于“单方面转移”。

既然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是交易,即交易双方相互支付对价的交换行为,但按照广义的国际经济交易概念, 有一些国际经济交易是按单向转移方式来进行的, 比如捐赠、放弃资产、免除债务、财产继承、侨汇、年金、移民以及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等等。按照借贷记账原理,即“有借有贷,借贷相等”,从本国角度,单方面转移只涉及一个行为,要么无偿获得,要么无偿付出,结果必定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面失衡。为此可设计一个抵偿科目———“单方面转移”,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

按照“借记入,贷记出”的原理,本国向外国无偿提供资财,因为资财减少,根据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情况,将这个行为记录到贷方,抵偿方借记“单方面转移”科目。同理,本国无偿获得外国资财,因为资财增加,这个行为记录到借方,抵偿方贷记“单方面转移”科目(见图2、图3)。

3.进一步的理解。

那么,如何理解借方表示负债的减少,贷方表示负债的增加呢?以A、B两国为例,前者为本国,后者为外国。A国对外负债减少,表明B国居民减持了A国的股权资产、债券或者收回了原来向A国提供的银行贷款, 即原来B国居民持有的对A国的资产(要求权)又回流到A国,A国资产增加,因此对外负债的减少意味着资产的增加,对应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贷方表示负债的增加也同此理。

如何理解借方表示外汇支出,贷方表示外汇收入呢?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交易的货币流角度来讲。从交易的货币价值层面看,交易是双方之间的等价交换,是双方相互支付一定的货币价值。如前所述,借方表示本国居民从非居民处获得了资财,当然要以一定的付出为代价,即借方代表了一笔外汇支出;同理,贷方表示本国资财流出,必定要有一定补偿,其结果必定对应着外汇收入。借方用“-”而贷方用“+”来表示,正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同样国际收支差额中贷方表示净外汇收入即顺差,借方表示净外汇支出即逆差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举例说明

以下例子来源于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本文根据以上原理对交易实例的记账进行说明。

例1:A国出口商品价值100万美元,收入记入境外美元存款账户。

出口使A国实体资产减少,因此贷记“出口100万美元”;美元存款增加即金融资产增加,借记“其他投资100万美元”。境外美元存款,实际是对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之外的其他投资(具体科目是“其他投资”项下的“私人短期资本流动”)。

例2:A国居民到外国旅游花费10万美元,从该居民的海外存款账户上扣除。

居民到外国旅游享受国外提供的服务,相当于进口商品,借记“进口10万美元”;用海外美元存款支付,即金融资产减少,贷记“其他投资10万美元”。

例3:A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当年获利1 0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在当地再投资,200万美元存于其在海外的美元存款账户,100万美元用于进口,200万美元调回国内结售给A国政府。

投资获利1 000万美元属于经常账户下的投资收入增加,如果仅仅将该笔收入存到海外存款账户上,那么投资收入就结转成其他投资(海外美元存款)。此时,应当借记“其他投资1 000万美元”,贷记“投资收入1 000万美元”。

但该笔收入还另外转做他用,所以上述借方就发生了改变。在当地再投资即股权资产增加,借记直接投资500万美元;200万美元继续存在海外银行,存款资产增加借记其他投资200万美元;100万美元用于进口,实体资产增加,借记“进口100万美元”;200万美元调回,国内结售给政府,国际储备资产增加,借记“官方储备200万美元”。1 000万的海外投资收入,结转成了对外股权资产、海外存款资产、进口商品和官方储备。

例4:外商以价值2 000万美元的设备投资A国,兴办合资企业。

本国获得了设备,实体资产增加,借记“进口2 000万美元”;兴办合资企业,外商获得本国股权资产,本国金融资产减少,贷记“直接投资2 000万美元”。

例5:A国政府动用100万美元外汇储备向外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另提供价值50万美元的药品和食品援助。

本国动用外汇储备100万美元对外援助,本国官方储备减少,贷记“官方储备100万美元”;提供外方50万美元的药品食品援助,本国实体资产减少,贷记“出口50万美元”。无偿援助属于单方面转移,借记“单方面转移150万美元”作为抵偿。

例6:A国企业购买价值2 000万美元的国外企业股票,占其股票总额的8%,以境外美元存款账户支付。

购买国外企业股票,对外金融资产增加,又因为所购股票低于发行企业股票总额的10%,因此借记“证券投资2 000美元”;使用海外美元存款支付,本国海外存款资产减少,贷记“其他投资2 000万美元”。

三、常见的两个问题

1.净差错和遗漏。

按照借贷记账原理,即“有借有贷,借贷相等”,国际收支平衡表应该总是平衡的,不会出现净差错和遗漏项,但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什么还会有净差错和遗漏项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惑着学生。

大部分人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过程想象成现实中一般的会计记账过程。其实,现实中没有一个万能的会计对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进行一一对应的会计记录。一般来说,实体商品的进出口交易记录来自进出口岸的海关,而外汇收入和支出却是由银行系统提供的。即使银行和海关提供数字是准确的,但这些数据并不一定同时反映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比如,年末出口人履行合同,已经将货物交付(货物所有权已经转移),海关对该项货物的出口统计到本年度的出口额中,但是出口收入可能由于银行结算程序滞后,银行提供的出口收入就会转录到下一年度。这些因素导致的净差错遗漏却是正常的,不会造成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失真。

现实中的非法交易是导致出现净差错和遗漏的重要因素,它会使国际收支统计严重失真,暴露出严重的监管问题。如果进出口人通过伪造、篡改单据结汇购汇,结果会导致实际的外汇收付与海关的进出口统计数据严重不符。有些非法交易,比如贩毒分子在边境进行毒品交易,本国犯罪分子使用美元现钞支付,最后必然反映本国外汇支出的增加(如果犯罪分子是通过银行购买所需外汇),但毒品交易却不会反映到进出口统计中。尤其是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如地下钱庄的洗钱行为等都会造成外汇资金的进出,最后都反映到一国的外汇收支中,但可能没有真正的实体交易或只是虚假的实体交易,必定和海关统计不一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净差错和遗漏出现巨额的贷方余额,表明有巨额的外汇资金流入但监管部门未监测(管)到;而如果出现巨额的借方余额,则表明有巨额的外汇资金流出但监管部门未监测(管)到。2005年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差错和遗漏由巨额的贷方转入借方,可能反映了人民币升值之前巨额的热钱流入和升值之后的资金外逃。

2.关于官方储备项目。

官方储备类似于现实中一个家庭一定时期的收支结余,是多次收支的累积结果。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一国所有经济交易的外汇收支的累积结果,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必定对应于一国的官方储备变动,顺差则官方储备增加,逆差则官方储备减少。学生经常提出以下问题: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即国际收支出现贷方余额,应该是外汇净收入,储备因而增加;反之,一国出现逆差即国际收支出现借方余额,应该是外汇净支出,国际储备减少。但是为什么说一国某年度国际收支顺差,储备增加,表明该年度该国是资本输出国?而我国由于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表明我国是净资本输出国,进而成为最大债权国?更何况,我国长期以来是引进外商投资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对外汇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准确,也对官方储备实际运作管理的理解出现偏差。

广义上讲,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2008年《外汇管理条例》),而狭义的外汇仅指只用外币标示的用于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现实中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各类经济交易,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支付体系来实现债权债务的清偿,即通过银行票据结算机制而不是通过外币现钞的交付来完成清偿的。可以说,一国对外经济交易所产生债权债务的清偿无非是该国海外银行存款账户上数字符号的变动。一国所有的外汇收入和支出,不管属于哪个居民,最终都是国内银行在海外银行账户上的外币资金的增减。一国出现顺差,只不过是该国总体上海外银行存款净增加,而不是外汇现钞增加;一国出现逆差,则该国总体上海外银行存款净减少。在自愿结售汇制度下,进出口商仍然可持有外币存款,这些外币资金实际上仍旧是国内外汇银行在海外银行的存款账户上。因此,所谓的外汇实际上就是海外银行存款,本国外汇银行持有的境外存款,虽然所有权属于本国,但其使用权依旧在外,属于资本输出,属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外的其他投资,具体是短期私人资本流动科目。

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外汇资金头寸的变动必然影响到一国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当一国官方听任汇率自由波动,顺差将伴随着本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会使本国顺差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反之则相反。这样不会出现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也不会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但一般来说,一国管理当局不会听任汇率完全自由波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时候,管理当局(外储部门或中央银行)将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存款,从而抑制本币升值,结果外汇银行的外币存款转移到管理部门,导致一国官方储备增加;而出现逆差则反向操作,官方储备减少。外储部门获得这些外币存款后,除一部分仍旧以流动性强的海外银行存款形式持有以外,其他的存款将转化成期限、收益率和风险不同的各类外币资产,如外国政府债券、公司股票和债券等,外汇储备部门持有的包括外汇存款在内的这些资产的增加当然记录在借方。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外汇银行的外币存款转到了外汇储备部门,但真实的资金仍旧处流出状态。因此国际收支顺差,储备增加,实际上是资本输出,而长期的顺差导致国际储备巨额积累,一国必定是净资本输出国。

摘要:理解国际收支的借贷记账法是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借记出, 贷记入”是一个很好的理解方法。由于现实中国际收支统计与一般的会计记账过程不同,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面失衡是通过净差错与遗漏项调整的。国际收支顺差、储备增加, 它反映一国对外资本的净输出地位与国际收支的借贷记账法并不矛盾。

关键词:国际收支平衡表,借贷记账法,净差错与遗漏,官方储备

参考文献

[1].杨胜刚等.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借贷记账法 篇9

通常在会计学的各类教科书中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无非都是这样的表述: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属于资产类会计科目。企业设“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类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该科目按盘盈、盘亏和毁损的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及毁损, 应及时查明原因, 并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在期末结账 (资产负债表日) 前处理完毕后该科目没有余额。物资在运输途中发生的非正常损耗与短缺也要通过这个科目核算。企业如有盘盈固定资产, 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核算。

二、“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待处理财产损溢”首先是一个会计科目的名称, 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划分, “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属于资产类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工具, 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标志和项目, 会计报表是会计科目分类的基础。我国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为企业设计了主要的会计科目, 涵盖各类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会计科目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的标志和项目, 若要进行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即会计记录, 必须在以会计科目为名称的具有一定格式和记账规则的、序时的、跟踪的会计记录形式即会计账户中进行。资产类会计科目对应的是资产类会计账户。“待处理财产损溢”是资产类会计科目, 以它的名字为名称的“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就是资产类会计账户。在复式记账的借贷记账法中, 资产类账户通常在账户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数, 在账户的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数, 期末资产类账户的余额通常会在账户的借方, 反映所结余的资产的价值。由于“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是一个用来反映和处理资产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的过渡性账户, 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情况必须查明原因并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 所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虽然是一个资产类账户, 但它并没有资产类账户期末惯有的特征, 它在期末没有余额。

三、“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中的应用

资产类账户, 借方记录增加数, 贷方记录减少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资产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的资产类账户, 在资产盘盈的时候, 一般大家会认为它应该在账户的借方记录增加数, 资产盘亏和毁损的时候它应该在账户的贷方记录减少数, 然而正确的记账规则并不是这样的。

例如:发现盘盈各种流动资产时 (库存现金、存货) 或非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时, 正确的会计记录应该是

借:库存现金/ 原材料/ 库存商品/ 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或借: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

而在发现资产盘亏和毁损时, 正确的会计记录应该是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原材料/ 库存商品/ 消耗性生物资产

或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

贷:固定资产

在以上的会计记录中, “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并没有表现出借方记录增加数、贷方记录减少数的特征, 怎样理解呢?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在借贷记账法下会计账户记账的规则。在会计核算中, 以会计科目为名称的会计账户通常会被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共五大类。在会计记账中, 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录增加, 贷方记录减少, 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记录减少数, 贷方记录增加数, 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损益类账户中记录的既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中产生的收入和费用, 也包括企业在非日常经营业务中所发生的利得和损失。对于企业的收入和利得, 在账户中借方记录减少数或转出数, 贷方记录增加数, 期末结账后该账户没有余额;对于企业的费用和损失, 在账户中借方记录增加数, 贷方记录减少数或转出数, 期末结账后没有余额。

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应用, 先看盘盈资产的情况。资产盘盈虽然要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反映, 但它是作为盘盈资产的相关账户出现的。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记账, 在借贷记账法下就是要将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用会计语言即借贷记账法表述出来。资产盘盈, 意味着资产的账面数低于实存数, 或者是发现了账外存在的资产, 这时一方面需要调整盘盈资产的账面记录, 将它调整为实存数, 以达到账实平衡, 借方记盘盈资产的增加, 而另一方面, 为了完整地将盘盈资产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 需要在“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中记录下由于盘盈而增加的需要查明来源的资产的数量。在借贷记账法下, 记录收入或收益的增加要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盘盈资产, 由于资产增加, 待处理的收益增加, 这时贷方的“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里记录的是企业待处理的收益的增加, 收益增加自然要记录在账户的贷方, 这就是为什么盘盈资产时“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要在贷方记录。

其次是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资产盘亏和毁损的情形。资产盘亏或毁损, 从表面上看是盘存资产的账面数大于其实存数, 要将资产盘亏或毁损的情况在相关资产账户中反映出来, 一方面要贷方记录相关资产类账户即所记录资产发生了盘亏情况的账户, 目的是把账面上资产数多于现实中的实存数的金额核减下来, 另一方面要通过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将这笔目前还不知道盘亏或毁损原因的资产损失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以便及时查明原因报相关责任人批准后做相应的会计处理。在借贷记账法下, 损失或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录增加数, 贷方记录减少数或转出数。所以当发现由于不明原因的资产减少或毁损而形成的损失时, 自然是要在借方记录, 记录的是由于不明原因的资产减少或毁损而发生的损失的增加, 所以此时“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在借方记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连续剧《咱们结婚吧》下一篇:海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