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学生(共12篇)
中师学生 篇1
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 中师体育教学则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和职业训练的双重任务, 培养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因此, 中师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锻炼方法之外, 还要全面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具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才能。
几年来, 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我校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 现担任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学生素质好, 能力强, 教学方法灵活, 有的已经成为体育骨干, 有的训练的小学篮球队代表本县参加比赛, 获得了地区冠军, 受到好评。
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方面的做法:
一、重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过去我在教学中只注意技术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理论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结果学生体育课实习, 出现了自带器材的“师范模式”教法;有的学生毕业后由于组织不当, 造成器械砸伤学生。根据这些情况, 我从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出发, 在教学中, 一是把动作的名称、结构、要领、讲解、示范、教学步骤、保护帮助方法、纠正错误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之中, 启发引导学生试述动作要领, 试做示范动作, 培养他们的动作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结合小学体育教材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指定某个教材内容, 布置“教法作业”, 逐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独立设计练习方法步骤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教法能力, 如让他们组织复习教材的练习和分组教学, 使他们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年级教授小学体育教法课时, 在讲清楚基础理论的同时, 组织学生到小学参观、学习、观摩, 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模拟实习课, 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编写教案、掌握教学进度、控制运动负荷及评定课堂教学效果的能力。这些都为他们即将走向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呼口令调带队伍能力的培养
呼口令、指挥队伍是中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体育技能。我在队列训练中始终贯彻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方针, 新同学入校首先进行军训, 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和协调一致的队列动作。
通过举行队列比赛和去实习学校进行队列表演等活动, 使学生的队列素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在每年开展年级队列比赛已经是我校的传统项目。第三学期开始, 我结合队列训练, 给学生讲授队列队形的有关理论知识, 讲解口令发放的技巧和调动队伍时指挥员必须具备一般要求;课内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喊口令和调动队伍的能力, 教会学生常用队列口令的下达发放, 经考核绝大部分学生都获得了优良成绩。
在实践中, 我还经常给学生一些喊口令的锻炼机会, 如轮流带操, 带部分课的准备活动、组织课外锻炼、给低年级学生辅导队列等。使学生较快掌握发放口令的技巧, 做到了口令下达准确无误。
三、突出组织课外体育竞赛能力的培养
随着体育运动, 各种小型体育竞赛的广泛开展, 各地急需会组织小型体育竞赛、懂得裁判方法的体育骨干, 所以对师范生加强有关“怎样组织小型运动竞赛”和运动竞赛规则, 裁判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在体育教学中, 我除了按照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怎样组织小型运动竞赛”的基本知识教学外, 还重视了裁判法的教学和裁判工作的实践, 如定期举行田径、篮球、排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讲座;让高年级学生组织低年级学生的班队比赛, 并与老师一起担任裁判工作;让他们组织课内的教学比赛, 参加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 并有意识让他们担任学校、县运动会的裁判工作, 有组织的观看体育比赛、实况转播, 结合现场指导使他们学习裁判技术, 有的还参加了田径、篮球项目裁判员的等级考核, 学生的裁判水平不断提高, 每届学生毕业均有十多人基本达到了国家三级裁判员的水平。这些锻炼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实践机会, 也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
四、落实从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师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去农村小学任教, 农村小学条件差, 场地小, 体育器材少。因此, 我们制定了面向农村小学, 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方案, 对教学大纲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不受场地器材条件限制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 如基本体操、舞蹈、游戏、武术等项目, 培养了学生根据小学生特点创编活动性游戏和编徒手操的能力。针对不少学生只讲客观条件、思想上存在着农村学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倾向, 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绍了怎样在大道上、小场地上练习跑、跳、投和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了各种小场地教学的试验, 使学生大开眼界, 增强了搞好小学体育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我们还安排了学生自制体育器材的教学内容, 有计划的给学生介绍如何自制沙袋、爬绳和简易单双杠、垫子、山羊、篮球架的绘图作业等,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体育器材, 用于实习, 效果显著。
五、树立做好一名体育教师的信心
信心是干好每一件事情的前提, 学生必须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每一位学生都要清楚的认识的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不要有副科思想。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做体育锻炼, 有好的体育素养, 而这些都是由体育教师来完成的。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这些方面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毕业后热爱自己的职业, 从而热爱自己的学生。
总之, 十几年来,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 把握师范特色, 改革教法, 突出“双基”, 强化实践, 我校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中师学生 篇2
老师您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生活,在课堂上您讲的知识真是丰富有趣,是您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是您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教我们知识。记得有一次,下课了,我到操场上去玩,玩着玩着突然有一个人撞了我一下我就让他说声对不起他偏不说,我一气之下,就跟他打起来了,老师看见我们打起来了,就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一顿,虽然老师表面上批评了我们一顿,但是老师的心里面却很不忍心。
记得还有一次,考试了我一进教室就拿起笔写上班级姓名,等铃响了我就开始答卷写着写着尽然有两道题不会,我就看了旁边的那个人也不会写,我只好先把下面的题给写完,写着写着我就看了一下手表,还剩十分钟来不及检查了,我就赶紧把卷子答完,到了交卷子的时间,我把卷子交完就跑出教室到操场上去玩,后来发卷子了,我竟然得了十几名,以前我都是前几名的,老师肯定批评我马虎还慢,然后老师叫我去办公室,老师和蔼的对我说:“虽然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但不代表永远考不好。”我听玩老师说的话以后,我就流泪了。
中师学生 篇3
关键词:中师学校 学生 艰苦奋斗精神 必要性 方法
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表现在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表现在不怕艰难困苦和压力,表现在为人民的利益而乐于奉献。
我党一贯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刚入校,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就会告诉学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节约粮食等。然而,近几年,由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松懈,教师已经很少讲,甚至不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了,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有些学生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十分淡漠了。如此一来,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要想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墙报、板报、广播、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过去,我们依靠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追赶经济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依靠“艰苦奋斗”这个法宝,因为不常忆创业的艰苦,不思更甜蜜的明天,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经过全民奋起、埋头实干、艰苦奋斗的历程。现在,我们要想赶上他们,就必须比他们多花力气、多流汗水、多费心血。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要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如学生应爱惜粮食,不过分讲究衣着,更不穿金戴银,涂脂抹粉;不随意开口向家长要钱,钱要用在刀刃上。师范生的学费相对较少,如果没有国家资助政策,他们在校就读所交的费用对父母而言就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要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成果,从点滴生活着手,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爱护公物,热心帮助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再次,教师要坚决制止有悖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高消费在校园内蔓延。随着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有所抬头,攀比、奢华的歪风愈演愈烈,使广大青少年深受毒害,甚至有的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吃讲高档、穿讲时髦、玩讲排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讲究是可以的,无可非议,但学生既无产出,又无收入,就不应该大手大脚地花钱。面对这一新形势,班主任要采取措施,制止学生跳入高消费误区,严禁学生进入高消费场所。如“三室两厅”,即营业性桌球室、电子游戏室、娱乐网吧室、营业性舞厅(含KTV厅)及电影院厅。江西某技校一学生,因打电子游戏机花费了4万多元人民币,最后该生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因此,教师要严禁学生有其他高消费的开支,如酗酒、抽烟、下馆子,甚至赌博等严重违纪和犯罪事件。这些已经不只是高消费的问题了,从中也可以看到忽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不良后果。
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应以自己良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用自己在困难条件下艰苦奋斗、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传统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吴巡隆.论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1,(7).
[2]邓惠芬.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J].科教导刊,2013,(21).
[3]巫雪兰.发挥班主任优势、培养中职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J].大观周刊,2012,(22).
[4]温桂模.浅议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0)
中师学生 篇4
关键词:自我和谐,自我和谐量表,师范类大学生,中师生
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y)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反映的是个体自我和经验(或表现、体验)之间的一致与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各级师范类学生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师资源泉,其自我和谐水平将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类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各级教育单位师资的支柱,中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力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师生仍是我国初等教育师资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自我和谐状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对了解并优化其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针对性地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安徽省两所本科师范高等院校和两所中等师范学校为抽样点。采取随机抽样,分批集体作答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80份,收回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4%。调查在校师范类大学生380人,收回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92.63%。其中男生155名,女生197名。调查在校中师生200人,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0%。其中男生71名,女生112名。
1.2 方法
采用王登峰[2]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评。本量表共有35个项目,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采用五级记分制。经对大学生的测试,量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为保证研究的信效度,研究者还采用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问卷答卷方式。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的总体自我和谐情况
自我和谐总分的计算方法是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记分,再与其它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根据段建华[3]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方法,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进行划分。调查发现,样本中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分布情况为:低分组40人,约占总人数的11.4%,中间组221人,约占总人数的62.8%,高分组91人,约占总人数的25.8%。样本中中师生自我和谐总分分布情况为:低分组13人,约占总人数的7.1%,中间组119人,约占总人数的65.0%,高分组51人,约占总人数的27.9%。
2.2 师范类大学生、中师生与全国常模在自我和谐各维度的得分情况比较
通过对师范类大学生、中师生与全国常模在自我和谐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大学生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维度上得分以及自我和谐总分上均明显低于中师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中师生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维度上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见表1。
2.3 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自我和谐状况差异比较
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自我和谐总分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见表2。
注:*P<0.05,**P<0. 01
3 讨 论
经调查发现,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样本中有25.8%的师范类大学生和27.9%的中师生处于高分组,由于自我和谐总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这说明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存在自我不和谐的状况,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对该类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师范类大学生在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因子和自我灵活性因子上的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在自我的刻板性因子上几乎没有差别。而中师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因子和自我的刻板性因子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说明中师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而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却与全国常模相差不大。另外,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上差异极其显著,在自我和谐总分上差异显著,这说明中师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师范类大学生,这可能与中师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有关。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越来越高,中等专科师范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基于就业的困境,中等师范学校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同时,由于中师生直接从初中升学,年龄有限,人生经历多不丰富,从而导致其对自我的认知有所偏颇。一旦客观环境的变化超出了个体经验的覆盖范围,由于其缺乏有效应付复杂环境的经验,思维僵化,不知变通,很快就又陷入一种不和谐状态[4]。而师范类大学生经历高考步入大学,接受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知识学习,无论在社会阅历和心理成熟方面都较中师生更具有优势。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差异极其显著,这说明中师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相对于各方面都基本上趋于成熟的师范类大学生来说,中师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自我和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够对自身、环境及期望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接纳信任自己,正确的对自己的能力及现实状况做出客观评价,从而做出务实可行的决策,以达到自己的目标[5]。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提高其自我和谐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其自我和谐状况令人担忧,提升各级师范类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任重道远。因此,各级师范类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全方位渗透,提高各级师范类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崔红,王登峰.人格维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0~372.
[2]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见汪向东,王希林,马红.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4~317.
[4]李志凯,崔冠宇,等.本科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82.
雨中师生情作文 篇5
今天是9月10日,还是一个伟大的节日——教师节,今天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又回忆起我曾经的王老师清晨,我来到老师的教桌前,看着这我曾经在着被王老师语重心长教训的教桌前,我的心变的激动起来。您是桥,我们就是路人;您是树,我们就是鸟儿;您是雨,我们就是小苗。啊!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但在我的眼里,您是永远不会变的,你一直是我心中的王老师。您就如一朵朴素的勿忘我,风雨里盛开,风雨里凋谢,您把一生的精力放在我们身上,风雨无阻,您送走了多少代天骄。可你们自己呢?当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四周都是黑魆魆,可您的窗前亮着灯,不停地改进自己的备课,不停地批改作业,红红的一笔一笔,印进了每个同学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了你。王老师您就像是一位辛勤工作的园丁,用知识帮助我们成长,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王老师,我们会有好好学习来回报你的教导之恩?
中师语文教改途径探寻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素质教育要求语文学科在观念更新、课程改制、教材改编、教法转换,学法研究等众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目的中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语文教学方面也应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为毕业生工作后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中师语文教学改革,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挖掘语文学科的德育潜能,塑造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未来小学教师;立足语文学科本身,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教等语文素质,促进其个性品质的自由和谐发展,使中师生掌握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为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继续深造做准备。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就语文与人而言,语文同人的思维、情感等紧密相连。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具产生认知探索和审美追求的学科。在中师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过去教学中,通过《现代汉语知识》,《阅读和写作》以及《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等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教等基本素质。通过常规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的分析、想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并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中师语文教学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评价体制等方面下决心改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寻有效的教育途径,真正培养出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学发展的过程。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流不断的清泉。”要培养合格的中师人才,教师本身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敢于挑战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突破固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遍观现实的中师语文教学课堂,多数教师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教材或课文的注释与串讲上。一些教师常年使用同一教材,传授相同内容,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常过多地分析课文,使教材中鲜活的东西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合格的中师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寻找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认真了解学生、充满爱心,创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和信任,要与他们交心,校内校外与他们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是现代的教育理念,它有利于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剥掉全知全能权威的伪装,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学生一起品尝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参与,形成“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秩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可,主体能力得不到发挥,大部分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的观望态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主动参与度很低。我们也曾经热衷于进行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但往往也只局限于在课堂上多提几个问题,结果在热闹的表象下掩盖的是学生思维的贫困、才智的浪费。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教学观,让学生养成对知识的主动的探求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强行灌输。主动参与要求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有耐心,努力改变自己多年养成的旧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改的理念来要求自己。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以及知道怎样去完成学习任务,思维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兴趣浓了,课堂质量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也得到协调发展。
四、针對学生实际,从教材改革入手,选择适合我们学生的教材
加强语文教材的整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师语文教材《现代汉语知识》、《文选和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虽然有一些改动,但是有的课程改动并不大,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中师生学习了,主要表现在联系实际方面,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据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主要是增、删、并、调,并适当收入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孟子》、《老子》、《论语》等中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读物,而这恰又是学生薄弱的地方,加强教学,让他们扎扎实实的学。1、加强朗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朗读,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2、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课堂要有情趣,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感情。选文绝大多数都可称得上文质兼美、文情并茂。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就会有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培养、激发、强化学生学语文的兴趣。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多动口、多动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情有趣、积极健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思考和想象等。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文章,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总之,中师语文教学在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过程中,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马若耶夫:《把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的经验》《教育理论与实践》1982年第04期。
中师学生 篇7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启动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两大引擎
平衡是指物体或系统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关的几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达到均等或大致均等的一种状态, 我们认为师生数学交流平衡是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在数学交流层面上达到均等或大致均等的一种状态。在这一平衡体中, 如果过分强调“教师主导”, 一旦处理不善, 将重陷数学交流于“填鸭式”教学的泥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主动”, 一旦处理不善, 则又将误置数学交流于“放羊式”教学的怪圈。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期间, 通过日常教学观察与各类公开课的点评以及与教师的个别访谈、群体访谈,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要落实新课程教学, 教师导得越多, 学生交流得越不主动;教师导得越少, 学生交流得越主动。认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课堂数学交流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 只要我们静心思考日常教学中所发生的一些教学案例, 我们就会质疑这一命题的真伪。我们亲历的大量教学案例表明,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具有内在联系, 两者并非一定对立、不可调和而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比如, 我们的初步课题研究与实践显示:在一个数学交流平衡体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得到充分发挥, 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 在这一交流平衡体中, 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越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在这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导得多”与“导得少”, 而在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否达成恰当的平衡。应该说, 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失衡的, 那么既可能出现“教师导得越多, 学生交流得越不主动”的现象, 也可能出现“教师导得越少, 学生交流得越不主动”的现象;反之, 当“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达成相对平衡时, 就可能显现“教师导得越多, 学生交流得越主动”的良性数学交流状态。所以,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启动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两大引擎。
二、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最优化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在课堂中发生的, 因而仅与课堂生成有关, 甚至举起了“无预设课堂”的大旗, 但我们在行动研究中发现, 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最优化首先基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和谐共生, 发轫于教师的课前预设, 贯穿于课堂生成的始末。课前预设既要预设“教师主导”也要预设“学生主动”, 预设“教师主导”主要指预设课堂中教师要引导的数学交流方向、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解题策略、数学学习方法等;预设“学生主动”主要指预设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创造性见解、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时学生会采取的行为方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许会遭遇的障碍等;课堂生成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并非单纯由“学生主动”而生成, 许多时候恰恰是学生在教师或显性或隐性的主导下而主动生成, 下面也举一例加以说明:
案例:“测量旗杆的高度”的课堂生成
“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北师大版数学 (八下) 第四章第七节的活动课题, 由于教材对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作了翔实的介绍, 教师在教这一课或观摩这一课前大多有这样一种感觉:本课教学无需预设只要静观学生的课堂生成就行了。因为教材提示的下列三种方法已足够具体: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如图) ;方法2.利用标杆 (如图2) ;方法3、利用镜子的反射 (如图3) 。
中师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8
由于扩招, 中师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都较差, 缺乏写作理论知识, 写作题材单一, 阅读量少, 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写作兴趣不高, 作文水平低, 人云亦云, 千人一面。一到作文课就不来劲, 感觉是在受煎熬。
部分学生作文审题不清, 立意偏移或平淡, 选材狭隘, 思路不流畅, 布局谋篇混乱, 联想想象力贫乏, 认识事物评价事物的能力不高, 驾驭语言的能力低。一篇文章, 思路不清, 不知所云。真可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更有甚者, 无法完成一篇文章, 一节课下来, 就写了几句话, 那简直无法称其为文章, 充其量就是一个充满病句的句群。
二、改进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 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受中考、高考作文的影响, 教师总希望看到“文采斐然”的作文, 同时教师也有意往这方面引导。结果是, 写出的文章好像一具五彩斑斓的立柜———形式大内容空。其实这与我们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有关。因循守旧, 设定的目标太高, 而忽略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中师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 他们的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特点。提倡自由自在的抒写, 鼓励灵性的飞扬,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 要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的意志和情感, 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 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和意志, 走进他们的生活, 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
思考是以感受为前提的, 感受又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学生只有学会广泛观察生活, 深切感受生活, 深入思考生活, 才能写出内涵深刻的好作品。
观察是人们着眼于客观事物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尤其是自己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些学生作文时总是感到没话可说, 一节课绞尽脑汁, 搜肠刮肚, 好不容易写成一篇文章, 结果还是内容空洞, 语言无味, 令人难以卒读。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 有无限的生机活力, 有无限探索的可能性, 只是我们没有真正地用眼睛看世界, 没有用心去体会。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拥有一双慧眼, 留意观察生活, 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 处处都是写作素材。
我们的学生总觉得生活很平淡, 没什么可观可感可写的素材。雨果曾说过:“对于善于观察的人, 最渺小的事物往往就是最重大的事物。”只要你留意观察, 哪怕是生活的最细微处, 你也可能会有难得的收获。我们每天从校园里走过, 小草什么时候变绿?柳树什么时候吐芽?蔷薇什么时候开花?……身边的景物如此之美, 你是否注意到它们的变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 就不难发现, 我们能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 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 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往往会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悟出一种奉献精神;从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悟出人生的豪迈……其实, 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会引发你的感悟, 有时一轮明月、一抹夕阳, 一件琐屑的事,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丝淡淡的愁绪, 都能引起你的某种感悟, 并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因为生活本身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 这就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用头脑去思考生活, 写出自己深刻的体验, 独特的感受。
(三) 指导学生如何选材
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 纷繁芜杂, 那么写作时如何加以选择呢?首先是要围绕中心选材。中心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 材料的选择必须服务于文章的中心, 否则, 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再新鲜生动的材料也无益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其次是选材要新颖。陈旧烂熟的材料, 必使人生厌。这就好比吃菜一样, 即使是鱼翅、燕窝, 每天千篇一律, 也一定会使人倒胃口的。有些学生写文章, 歌颂老师的, 就必然写带病上课、星期天家访、备课到深夜等;写助人为乐的, 就必然以雷锋的事迹作为材料;写刻苦学习的, 就一定要写头悬梁锥刺股, 通宵达旦……选材不但欠新颖, 而且公式化, 味同嚼蜡。其实, 最好的材料是人人心中皆有, 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那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
第三是在“真”字上下功夫。“真”字并不是说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但起码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学生的作文为了赞美人物品质的崇高, 总离不开做好事不留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捐款等, 事实上, 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与关怀, 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充满假话, 充满谎言。我们的作文, 只有真实的才能是动人的。
(四) 加强写作指导
首先是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而不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同时, 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在观察中投入思考, 努力让学生把自我生活和社会现象等联系起来, 提升自己的思维境界。比如作文课上, 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思考、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 表达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这都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观察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外, 对杂志、电影、电视、街谈巷议等也要经常留心, 因为这些也是我们获取素材的很好途径,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其次是让学生说想说的话, 写想写的人。学会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 揭示他们的精神面貌, 这是一条让平凡题材生辉的有效途径。这些平凡的人, 可以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熟人, 也可以是不期而遇但给自己留有深刻印象的陌生人。这样学生会发现生活才是写作的大素材库, 写作的活水就从那里汩汩而出, 从而增强他们主动自觉关注生活的兴趣。
摘要:本文通过现状分析, 提出了改进作文教学的四条对策, 即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考、指导学生如何选材和加强写作指导。
《师说》中师道思想的延伸评析 篇9
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 自云:“己之道, 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 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韩愈心中的“道”, 是由“仁”与“义”构成的儒家之道。
韩愈对儒家之道极为推重。韩愈多次说:“愈之志在古道”, “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尔”。这些言论几乎存在于他所有的文章中, 仅《师说》一文就出现11次, 可见“儒家之道”在昌黎先生心中有着多么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如此, 韩愈的许多文学理论主张, 都把“明道”和“传道”放在了首位。
如《师说》一文中, 韩愈的观点就十分鲜明:判断老师的唯一标准, 就是“闻道”;倡导“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就是为了振兴儒道。在《答刘正夫书》中, 韩愈说:“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 辞皆不同, 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 不师其辞。”从文意看, 韩愈要求刘正夫学习的对象就是那些饱读儒家经书的儒生, 要求他学习的内容就是圣贤文章的“意”, 即韩愈内心所崇尚的儒家之道。在《原道》中, 韩愈更是提出了一个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来相延不绝的道统传承之脉, 坚定不移地表明了要以承继道统为自己一生不二的职责的态度。
那么, 韩愈为什么如此尊崇儒学呢?目前, 针对《师说》一文的教学, 教材解读更多的是针对人们耻于学师和从师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 只关注文本本身的现代学习意义, 却甚少关注韩愈关于“师道”的论述背景。这个问题不清, 《师说》一文的教学就显得有些虚泛。下面, 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延伸解读, 以拓宽教学视野。
总括言之, 韩愈尊奉儒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政治改革与文学革新的需要
安史之乱后, 盛唐气象已开始衰败, 藩镇割据导致社会潜伏着各种政治矛盾和重重危机, 即使到德宗、宪宗时出现了所谓的中兴气象, 也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危机。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官吏敏锐地看到了这些突出问题, 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同时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当时, 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改革和文学革新的基本倾向。应该说, 韩愈是出于政治上的责任感, 以忧患之士特有的政治触角, 以儒家入世进取的政治态度推动了这次旨在尊奉儒家道统思想的古文运动。
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出发点而言, 是借此来宣扬儒道, 缓解社会矛盾, 从而挽救由安史之乱造成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现状。韩愈等古文派认为, 社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而导致礼义沦丧, 道德水准下降, 因此需要重新树立儒学权威, 并以此重整社会秩序。
那么, 怎样才能大力弘扬儒家道统呢?韩愈提出了“弃诗赋重古文”这一文学主张。大家都知道, “诗言志”, 自古以来, 诗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到了唐代, 唐统治者以诗取士对推动诗歌的兴盛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但韩愈等人却在盛况之下看到了诗赋的功能缺陷。韩愈认为, 时下流行的诗赋已经不能胜任宣扬儒家道统思想的任务, 在他看来, 要消除这些社会矛盾, “文以传道”、宣扬儒家道统是当务之急。而宣扬儒家道统, 只有通过倡导古文运动才能得以实现。为此, 韩愈从儒家道统的立场出发, 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提出了为教化而兴“古文”的主张, 并明确了“文以传道”这一古文运动的核心思想。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首要任务, 就是改革文体, 大兴古文之风。
韩愈之所以认为唐代诗歌这种文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而要以“古文运动”去刻意改变已有的诗歌文化秩序, 这一点, 韩愈门生李汉在《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中概括为:“文者, 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 有至焉者不也!”什么意思呢?韩愈认为要继承古人之道, 恢复“道统”, 明白易晓的古文才是最佳工具, 才是载道之器, 在宣传儒家思想方面, 古文的重要性其他任何文体都无法替代。
其实, 早在唐代宗宝应年间, 杨绾和贾至等人就提出了废诗赋、去帖经而重义旨的科举改革意见。到了韩愈, 他对“诗言志”承担的道统功能进行了否定。从很多资料来看, 韩愈对传统的诗学理论“诗言志”并不看重, 有时甚至认为诗歌只是宣泄个人情感的载体, 无法承担社会道统功能。如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一文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 非性能而好之, 则不暇以为。”可见他更重视诗歌作为个人抒情艺术的审美、宣泄功能, 从而极其轻视诗歌的“传道”作用。相反, 在“文以载道”的思想指引下, 韩愈更看重以古文来宣扬儒家的道统思想。韩愈在《争臣论》中指出:“君子居其位, 则思死其官;未得位, 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非以为直而加人也。”韩愈认为, 由于文章是宣扬思想的载体, 古文更是古圣贤们用来传达见解的工具,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古文与“道”联系紧密。他在《答李秀才书》说:“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尔。”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又说:“愈之为古文, 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 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 本志乎古道者也。”这两段话很直接地告诉我们, 韩愈酷好古文并非爱其词句, 而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学说。他的《答刘正夫》《题欧阳生哀辞后》《答尉迟生书》《答侯生问论语书》《答李翊书》《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等都是著名的“载道”式文论作品。
不仅韩愈本人是这样, 相当一些文人也持同样观点, 如古文运动的重要作家李翱、欧阳詹、皇甫詹等人, 他们都认为诗歌无法承担宣扬道统的责任, 从而都“志在古文”。
总而言之, 古文运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运动, 而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文学运动, 韩愈提出的“文以传道”完全是出于当时政治上的需要。
二.抵制骈文流弊, 建立朴素文风的需要
“骈文”, 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 讲究对仗, 因句式两两相对, 犹如两马并驾齐驱, 故称骈体。在声韵上, 骈文讲究运用平仄, 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 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
“古文”, 是相对骈文而言的, 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 特点是质朴自由, 以散行单句为主, 不受格式拘束, 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六朝时期, 骈文鼎盛, 散文中衰。到唐朝时, 以诗赋取士的制度更是促进了骈文文体的大发展, 以至国家公文“俱用骈体”。初唐四杰即以骈文知名。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载, 白居易用骈体写作的一部分应试赋和101道判文称名一时, 被许多士人奉为学习写作判文的范本而竞相传写。
骈文固然有其形式美感, 但骈文的逞才使气也给创作带来了不便。那种追求声律、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 华而不实, 不便于应用, 这让骈文在其演变发展中越来越走向僵化, 为文而文, 背离了文字的原始职能, 甚至成为了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特别是后来由于梁陈宫体诗的崛起, 骈文开始脱离比兴寄托的主旨而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典雅华美, 而且用典剧增, 导致晦涩、雕琢之风畅行, 甚至专意于“淫靡”的描写。
骈文这种社会表现功能的“衰颓”, 开始受到一些人的责难。早在隋朝时,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到了唐朝, 文体改革的要求呼声也是愈来愈高。唐初陈子昂就公然挑战骈文, 倡导古文。他认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应匡之以“汉魏风骨”。后来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等人纷纷跟进倡和, 这些人都鄙薄六朝骈文之华靡, 提出“穷其源必趋于复古, 论其用必合于教化”。他们宣传儒学, 并用散体作文, 倡导文道统一, 要求“文”内容充实雅正, 并发挥救世劝俗之功能。
到中唐, 当时文坛领袖韩愈针对骈文浮艳空洞的流弊, 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 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 在文体、文风和语言诸方面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大变革。韩愈认为, 骈文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的严格要求不足以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 要求废除骈文, 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 主张思想回到古代儒家, 文体回到朴实明畅的散体。为此, 他发起了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以道贯文”的古文运动, 坚决反对华丽不实的文风, 强调文章要以表现现实为宗旨, 以“古文”表现“古道”, 干预现实, “不平则鸣”。
应该说, 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韩愈不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 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 当时追随者很多, 如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 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骈文的浮靡文风, 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 韩愈身体力行, 创作了很多散文, 为后学提供了不少典范作品。
三.尊儒反佛, 恢复儒学正统的需要
儒学本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也是古代统治者用来治国安民的治世之宝, 是华夏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 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汉代奉儒家经典为“王教之典籍”, 被用来“明天道, 正人伦”, 是“致至治之成法”。上至朝廷的科举考试, 下到民间的学校教育, 尊奉儒道正统成为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而传统的文化现象。但这种儒道正统在唐代却遇到了佛教的挑战!
佛教在两汉时传入,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 到唐朝极为盛行, 到中唐时期佛教发展达于极盛。据《释氏通鉴》载:唐代有寺院约四万余所, 僧尼二十六万余人。到武宗时, 综计大寺四千六百余所, 小寺四万余, 僧尼二十六万余人, 奴役十五万人。
佛教本为外来宗教, 经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后, 仍能在唐时大盛, 甚至被唐代统治者奉为国教, 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 唐朝君主多奉道教、佛教。君主信道、信佛, 自然是上有所好, 下必有甚。唐太宗时就诏玄奘开始大量翻译经典。到高宗武后, 利用佛教作为称帝的理论根据, 从而大力提倡佛法, 甚至颁《大云经》于天下, 佛教大盛。到了唐玄宗, 他甚至一度皈依密宗, 受灌顶之礼。唐肃宗曾诏僧人数百人于三殿设置道场。宪宗, 懿宗都亲自到凤翔门寺迎佛骨至京师。以后, 穆宗、敬宗、文宗俱都奉佛教。唐代佛教因有君主支持而兴盛一时。
其次, 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也是一大诱因。唐代寺院享有免役免课特权, 寺院多经营大规模园林农地, 不少佛教信徒投入生产中。而且, 平民为僧可免赋役, 很多平民就争相出家, 致使天下人口近一半投入寺院, 遂使寺院的经济力量膨胀, 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力量。
再次, 唐代儒学僵化, 令儒学和佛教间此消彼长。唐代学者考科举, 只求熟习《五经正义》, 长此以往, 结果导致经学停滞不前, 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开儒学研究佛学, 在一定程度上对唐的佛教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宗教盛行, 享受特权, 对唐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影响很大。尤其在思想上, 佛老与儒家正统思想争胜, 使民众思想认识混乱,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 身处儒学衰微的时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便促成了韩愈为改变不良文风而决心进行文学变革。于是, 韩愈攘斥佛老, 倡导儒家道统, 其“济世”用意不言自明。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就认为:“尊王攘夷”乃韩愈古文改革的“中心思想”, 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 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教, 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韩愈以儒家向来坚持的“夷狄”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将“佛”划为“夷狄”而加以猛烈攻击, 并倡导“文以载道”, 以鼓扬华夏正宗的“道”统思想。
当然, 作为一介文人, 韩愈也只能通过“古文运动”这一文学变革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 谁来鼓扬正宗的“道”统思想呢?最终, 韩愈希望借助分布在各地的老师来广泛“传道”, 使人们能学道、明道、卫道, 从而挽救在韩愈看来已摇摇已坠地步的儒道。
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宣扬者, 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应该说, 韩愈倡导的“道”, 在现在而言, 是一种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等级秩序;但就当时而言, 这是一种儒家入世进取的政治态度, 表达了治国安民的思想, 是一种值得认可的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
参考文献
[1]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思想——朱永军。
[2]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朱丽霞。
[3]韩愈的人才思想对现时代青年的启示——周青山。
中师舞蹈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10
舞蹈课这样的艺术类课程专业性较强, 以实践性为特点。要求学生课上做到配合课下长期的练习方能巩固。课堂程序由:基本功复习、纠偏指导、新内容讲解;舞蹈集体复习、主要以检查、对于重复的内容做加深指导、新学习内容。初级舞蹈练习以集体课为形式, 中高级则需配以一对一小课的形式, 方能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在中师舞蹈课则只能以集体课教授为形式, 在此过程中, 我们发现诸多问题, 其中以舞蹈成品层次低为表象呈现出来。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 在于学生。普高的扩招, 造成中师生源减少、质量下降, 学生的技能、素质等综合水平较大滑坡。因其吸收力、毅力均较差, 学生不仅不具备自发练习的能力, 即使集体组织练习, 也不能保证出勤率, 基本动作的熟练都很难保证, 更别提提升, 给教学效果的保证带来极大的困难。且中师层次的学生年龄以16岁居多, 软开度已无法与儿童相比, 基本功训练痛苦压力会更大, 造成学生的厌倦拖沓, 影响基本功教学效果, 造成动作扭曲、肢体不舒展直接导致舞蹈品质低。
其次, 在于学校。因班级容量大, 不能保证逐一指导点评检查的效力, 导致学生基本功练习效果欠佳, 加之课堂课教学量较大, 教学环节较多, 每项内容, 无论是教师的观察还是指导时间都较少。当不能做到下节课及时逐一逐项检查点评的强度时, 学生便容易形成得过且过的学和练的定式。无论对于业务技能还是处事态度都会连带产生不良影响, 进而影响到全体的学风与班风。加之课时数少, 教学量和教学质难兼顾。遵循传统的教学安排, 舞蹈课每周多在3次, 方能保证让学生课上基本练会, 课下练习也就是重复巩固, 但“提升”层次的教学却较难兼顾。
再次, 教学大纲、计划模糊, 教师随意性较强, 课程仅凭舞蹈本身吸引学生, 而不能做到因教师授课特色、创新性思维抓住学生活跃的思维, 导致90后很大一部分学生, 不能受到吸引, 而是疲于应对, 课上单独指导的阶段, 其他同学说话玩手机现象屡禁不止。
针对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我进行了一系列增强课程吸引力、拓展舞蹈涉及的面、提升课程新鲜感的改革的探索尝试, 使其成为学生喜欢学、主动学、自发练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拓展计划涉及的面, 使其成为与时俱进, 具备时代感、实用性的具备吸引力、新鲜感的课程。如:引入新型的舞蹈课程内容, 现代、爵士、拉丁、踢他、街舞等课程, 依据健身房群众健身的教学理念, 靠兴趣吸引学生自发的学与练。将基本功与瑜伽、平衡操结合, 组合成能上台演出的基本功舞蹈。借助网络资源, 使民族舞课程与现代元素结合。同时加入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的内容使舞蹈课成为依照职业剪裁、重组的综合性新型课程。
二、教学计划及教学量的改革
每学期保证最少四个舞种的教授, 每月完成一个舞种的接触两年共接触舞种16个, 后一学期以前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基础, 用儿童舞蹈和幼儿舞蹈教学做巩固练习, 每学期以小型汇演的形式进行考核。
创新型的教学计划设计是:
第一学期以瑜伽形体拉伸、形体基本功、民族舞蹈组合 (新疆舞、藏族舞、蒙古舞) 为教学内容, 每月完成一组。第二学期将基本功复习融入基本功舞蹈组合贯穿四个月, 每月辅以一个上学期学过的舞种, 加入队形排成舞蹈, 在民族舞创编中对上学期内容加以复习。新内容包括现代舞二种 (街舞、肚皮舞) 和民族舞一种 (傣族舞) 。第三学期将民族舞幼儿歌舞创编贯穿整学期, 在复习中加队形设计。新内容包括外国舞蹈二种 (印度舞、俄罗斯舞、踢他舞、印第安舞……) 并加入一点拉丁舞入门。
第四学期以拉丁舞 (恰恰、牛仔、伦巴、桑巴) 幼儿拉丁舞教学 (借助光盘资料) 幼儿舞蹈编排为内容。
三、教学形式法改革
以主张教学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提倡“快乐”学习, 注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为改革原则。如:选取与时俱进时代性的音乐, 教学内容选取具备流行性, 经典和现代结合的舞蹈进行兴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借鉴多元化手段, 借助国内外舞蹈视频, 选择。结合教师态度, 让学生选有兴趣的。因材施教, 划分层次摸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规律, 总结“窍门”帮助学生迅速解决问题, 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中根据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 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结成“伙伴对子”, 每月将学生逐一轮流细致检查指导一遍。
指导严谨, 保证基本功扎实。语言生动活跃, 重幽默, 在笑声中进行有效点评。手段群众化音乐化, 借鉴健身房教学形式,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在和谐、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以教学目的、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为依据, 把舞蹈课程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进行监督,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提供给主管教师。如:配班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监督制严格掌控学生学习情况, 检查评估体系则包括形成性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核的独特形式。一系列独创性的探索保证公平、公正、全面、细致切实的呈现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评估, 卓有成效的帮助教师、学生了解学习细节, 及时反馈以备教师掌握学生动态, 调整教学进度、形式等。
可以说, 在舞蹈课程教学中, 面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改革实验, 对于提高舞蹈技能教学质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都将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 2005 (4) .[1]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 2005 (4) .
[2]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8) .[2]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8) .
中师美术课教学初探 篇11
一、教师首先要在本学科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适用、人文素养厚重、职业道德崇高,胜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岗位的敬业责任型、技能实用型、学习研究型的合格人民教师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将来要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作为美术教师的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渗透便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以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美术史欣赏课教学便能很直观地起到这样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再者美术课的技能训练也较多:简笔画、手工制作课等在将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学中均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可以在此操作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引领学生去深入研究某项领域的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专门人才。
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培养标准
首先要贯彻好本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抓好专业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就美术学科来说,比如简笔画,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有效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简笔画的教学要求;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都很浓厚,也都能意识到这项技能的掌握在将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教学便很好开展了。学生在一开始接触简笔画时可能会觉得有点难,尤其是不具备造型能力的学生,而简笔画的首要要求就是造型准确简炼,形象生动。那么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去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事实证明,在我所进行的新生简笔画教学中教学效果非常好,起初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器物植物造型训练,学生都能轻松掌握。有了这个信心基础后在进入难度较大的动物训练时,为了化繁为简,先与学生共同分析所要表现的动物的形象特征。比如画老虎,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头上有一个“王”字,还有身上的虎纹和健壮的身躯。在分析了这些特征之后,学生还是感到无从下笔,那么接下来就引导他们学会对形象进行概括。头部用圆形概括,再添加耳朵、眼睛、嘴巴等细节,身躯是长条形,再添加四肢和尾巴,最后再丰富一些花纹。这样原本复杂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又达到了简笔画的造型要求。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将来的教学也形成了一种思路上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过了简笔画之后,再通过色彩课的学习给画面配置上漂亮的颜色就能进行最直观的教学情景的设计。在设计教案时能有效地利用简笔画,把很多枯燥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的形象,而这种教学方法又是最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的。具体到各类美术课程中道理都相同,达到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标准。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而师范学生正肩负着此项历史重任,所以必须先培养好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教育好下一代。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方面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教学要求;从教师方面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在进行手工制作课训练中,剪纸、折纸、粘贴等等会在将来的幼儿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类课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研究与创新技能。老师在讲解了基本的制作技巧之后,学生会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繁衍变化。可以给他们一个设计主题,落实到具体的设计时可以围绕主题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创新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突出个性差异。幼师班的学生尤其需要掌握此项技能,因为幼儿除了爱画画之外,也很喜欢动手制作,并且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在这类课的训练过程中有时也穿插教法的讲解,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示范讲解整个的制作过程:这个学生讲千纸鹤的折法,那个学生讲小船的折法,甚至有的学生能把自己小时候学做过的东西拿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根据毕业的学生反应,他们在校期间学到的这类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最好的应用。在班级的布置上,联欢会上常常能看到这种技能的展示和创新。
四、以兴趣引领学生进行本学科的学习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将自己的兴趣真诚的传达给学生。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以兴趣为向导,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五、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入学起点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既能保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培养模式里来,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从中发掘出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在刚入学时是能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差异性的,为了统一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要求上也灵活一些,以鼓励为主。如果千篇一律,一是他们很难达到,再者也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利用一些机会展览欣赏学生的作品,使优秀的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展示,能很好地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
提升中师素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篇12
很多学生在学习素描时追求表面的“像”, 而忽略内在的结构特征。虽构图安排比较合理, 明暗色调也丰富, 猛一看感觉可以, 但经仔细一推敲却漏洞百出, 不够深入, 经不起品味。比如, 学生在人物头像写生中常出现以下问题:眼角不在一条线上、颧骨刻画不到位、咬肌和口轮匝肌穿插不准确、生硬地安排五官位置等, 这明显和整体不协调。画俯仰动态时, 不能正确运用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规律, 掌握不了要领, 不符合素描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 是训练基本功的重要途径。重视基本功训练是搞好习作和创作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内部结构入手,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始终把本质的形体结构放在第一位。训练时以结构观念去认识对象, 抛过光线造成的明暗色彩, 用各种线条理性地表现物象的内部空间。画人物时, 在模特旁边放置头骨和肌肉模型, 随时与模特进行比较, 不清楚时可以摸自己的脸感觉理解, 也可以对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 体会骨点、肌肉的位置和走向。平时收集一些人物摄影图片, 观察分析丰富的表情神态, 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模特细心甄别, 求共性、找差异, 直到将其画得神形兼备。这样坚持不懈, 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默写能力的培养
默写有助于存储形象, 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尝试出三种默写手段。一是对作业进行默写。课后的作业默写能加深学生记忆, 增加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再现出来, 成为永久的东西保留下来, 对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作业默写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实物进行默写。默写前重视观察理解, 要求学生反复比较, 观察形体的大小方圆、明暗的浓淡强弱、线条的粗细曲直等可视因素, 做到胸有成竹。开始表现时强调第一感觉, 大胆舍弃次要细节, 对最有感触的部分进行夸张、强调, 运用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完成作画程序。最后, 再和原物进行比较, 找出不理想的地方加以修正, 使画面更趋完美和整体。三是默写优秀的范例作品。对整幅作品甚至局部进行揣摩, 精彩的部分要多次默写, 直到记住。经过长时间默写训练, 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水平会日趋熟练, 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作画。
三、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的穿插安排是中师素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中师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大面宽, 课时又少, 学生没有充分表现对象的时间。因此, 学生的作业大多都像“速写”, 这促成学生追求表面效果和急于求成的思想, 长此以往, 造成作品空洞, 只能粗看不能细品, 使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穿插安排, 从而达到提升素描教学质量的目的。
短期作业能培养学生概括整体的作画观念, 摆脱钻局部及缺乏整体观念的不良因素。但短期作业却又有不够深入、缺少细节的缺点。所以, 教师应将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准确掌握造型能力的同时, 拥有更为丰富的细节表现能力。
四、突出素描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光靠自己一味地描画, 会使作品格调不高, 进步迟缓。多看一些前人的理论经验, 临摹其代表作品, 领会其精髓, 注入自己的实践, 尤其是总结和借鉴同学的优点, 更有助于素描技能和理论的提高。对优秀的作业还要组织赏评,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交流, 既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又使学生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从而避免只会画不会讲的弊端, 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强调个性在素描中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并肯定有特色、有个性的作品, 提倡学生尝试不同工具和不同技法,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强烈的作画欲望。
有位同学画人物头像时借鉴中国画的乱柴皴法, 生动地描绘老人粗糙干巴的脸, 极富质感。还有一位学生在画农村老太婆时, 联系到松弛褶皱的牛脖子, 用细长紧密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头部和衣纹, 充分表现了人物身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中师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季节, 只有使学生重视素描学习, 才能为以后艺术的摩天大厦奠定坚固的地基。
【中师学生】推荐阅读:
雨中师生情初一作文09-11
中师英语听力的教学05-09
教学中师生的沟通09-27
小学教育中师生互动09-11
中师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7-11
中师美术创作与校园文化论文10-14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05-31
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06-19
浅谈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论文07-06
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