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2024-11-04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共4篇)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篇1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 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 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 年11 月,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 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60.7 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 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 亿美元。2005 年,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 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 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 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 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 (表1) 统计数据的分析, 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 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 各大类农产品 (除棉花外) 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 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 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 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 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 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 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 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 增幅达56%。另外, 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 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 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供求关系得以改善, 粮食出口大幅增加, 进口大幅下降, 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 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 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 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 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 居世界第五位。但是, 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 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 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 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 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 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 (地区) 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 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 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 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 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 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 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 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 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 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 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 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 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 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

检验检疫贸易壁垒是覆盖面最广的贸易摩擦类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 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 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 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 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 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 蔬菜涉及314万人, 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 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 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 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 据商务部调查, 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 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 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 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 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 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 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 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 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 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 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 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 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 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 保障了农产品安全, 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 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 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 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 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 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 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 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 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 (如图1) 。

3.1 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 (每天或每二天) 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 (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 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 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 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 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 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 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 (每三天或每周) 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 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 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 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 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 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 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 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 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 保障农产品安全, 抵御国际市场冲击,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国, 2007年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 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 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 同比增长27%。近年来,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日益严重, 贸易利益受到损失, 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完善我国的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是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王厚双, 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及对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8, (1) .

[2]刘飞.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分析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3) .

[3]李正东, 钱克明等.2008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10) .

[4]李正东, 钱克明等.2007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7) .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篇2

一、2012年轻工行业遭遇贸易摩擦情况

(一) 贸易救济案件通报情况

据轻工业WTO事务协调办公室信息跟踪, 2012年18个国家 (地区) 发布对我国轻工产品贸易救济案件通报152次, 涉及轻工23个行业, 其中涉案较多的有五金、陶瓷、自行车、造纸、文具等行业, 涉案较多的国家 (地区) 有美国、欧盟、阿根廷、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通报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多年来, 国外对我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数量叠加, 总量有增无减。许多案件只“日落复审”, 不“日落”, 执行期延长, 表现出明显的过度保护倾向。

2012年, 国外对我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陶瓷、造纸、眼镜、五金等行业。从近年的情况看,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快速增长, 成为应对贸易摩擦的焦点, 也是难点。

(二) 技术贸易措施 (TBT) 通报情况

技术贸易壁垒是影响和制约轻工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发布的技术贸易措施 (TBT公告) 统计, 2012年涉及轻工类产品内容的公告309件 (次) , 涉及轻工29个行业。43个国家 (地区) 发布了涉及轻工产品内容的TBT通报,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技术壁垒手段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表现出两个有增无减:一是涉及的国别有增无减;二是涉及的产品类别有增无减。加大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应对工作, 成为化解对外贸易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基础保障。

(三) 产品实施召回、产品通告和消费者警告情况

2012年欧盟对我轻工产品发布安全通报和消费者警告共计430次, 集中在玩具、工艺美术、照明、家电、五金、日杂、制鞋、日化等行业。对我国轻工产品提出通报次数较多的欧盟国家有西班牙、英国、法国、匈牙利、芬兰、德国、斯洛伐克、塞浦路斯、丹麦、立陶宛、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玩具产品所占比重最高, 超过40%。2011年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 在国外发布的涉及我国产品的安全通告和消费警报中, 轻工产品占比超过50%, 预计2012年这种情况将延续, 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从数据统计分析看出, 技术贸易措施 (TBT) 的实施与产品召回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2012年玩具产品召回数量多, 与欧盟实施新的玩具安全指令的关系密切。实际情况是, 在一个新的技术贸易措施实施后, 总会伴随一个产品召回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 出口企业对新技术贸易措施的标准和要求把握不够, 在产品设计、原材料使用、产品标识等方面存在缺陷。有关专家做过统计, 80%以上的产品召回可以通过落实防控措施避免。行业组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研究技术壁垒措施, 与社会专业机构密切合作, 为企业提供更多和有效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产品检测认证等服务。

二、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特点

(一) 贸易摩擦的影响面扩大

根据统计, 近年来轻工行业遇到贸易摩救济调查的行业数量逐年增加, 从原来10多个行业扩大目前的20多个行业, 应对工作面扩大。一些涉案时间不长、缺少应对经验的行业面临考验。针对行业发散的情况, 要及时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在行业分布上的变化, 做好相关行业的业务指导和专业队伍建设, 组织好行业间的业务交流, 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同时,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建立更加通畅的信息交流通道。目前轻工各行业之间在应对贸易摩擦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少数行业工作体系完整, 特色突出, 多数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 应对工作战线拉长

由于新老贸易救济案件叠加, 使应对工作战线拉长, 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一些重点行业出现几个案件同时应诉的情况, 人员和资金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外延长贸易救济措施保护的时间, 其负面作用直接影响了涉案企业的积极性, 加大了应诉工作难度。同一产品多次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的涉案企业的应诉积极性下降, 观望气氛渐浓, 个别案件甚至出现了无企业应诉的情况。如何调动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积极性,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维护产业合法权益的责任, 像奥康集团那样勇于担当, 敢于挑战一些国家违反世贸规则的法律, 是行业急需破解的难题。

(三) 应对工作标准提高

随着国内应对贸易救济工作体制的不断完善, 工作标准逐年提高。比如, 近年来“双反”调查明显增多, 反补贴调查涉及到产业政策层面的问题, 需要提高掌握和运用规则的能力, 提高应对技巧。再如, 国内对发起贸易救济立案调查的工作程序更加严格, 对产业损害评估要做到数据准确, 要有行业代表性, 要经得起世贸组织的审核。适应上述变化, 必须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产业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轻工行业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扎实推进, 新的工作局面已经形成。可以用四个基本标志概括:一是组织机构完善, 形成了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二是变阶段性工作为常态化工作, 产业安全工作已经成为行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技术手段提升, 培养了一支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职工队伍;四是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在开展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的过程中, 标准法规工作体系建设、企业数据报送及分析系统建设、国际合作与资源机制建设、应对贸易救济工作体系建设和行业竞争力评价和品牌培育体系建设五方面的工作机制得以逐步完善。

——标准法规工作体系建设。主要工作是, 跟踪国际标准、国外技术法令法规的动态,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 制定应对办法;关注重点是WTO/TBT发布的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产品召回案件等已经或可能对本行业产品出口形成障碍的情况, 提出对策和建议。比如, 中国家电协会在应对三个指令 (“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生态设计框架指令”) 中, 由于应对措施有力, 通过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技术转换, 使这些技术壁垒没有变成贸易障碍。同时, 开展了深度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企业数据报送分析系统建设。主要任务是, 以企业会员单位为对象, 建立经济运行数据报送制度, 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比如,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建立了重点企业的数据报送制度, 运用轻工行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平台开展了行业数据分析研究工作, 提高了运行分析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提高了预测预警能力。做到了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动态信息, 定期发布行业运行状况, 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设。主要任务是, 与世界同行建立广泛的交流渠道, 通过制定双边合作交流协议等办法搭建交流平台, 化解矛盾, 达成理解和共识。比如, 中国家电协会与日本电机工业协会签订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每年定期交流, 已经举行了九次;与欧盟家电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 建立了WTO/TBT磋商机制。据统计, 轻工各行业协会近年来举办各类世界行业大会30余次, 加强了国际间合作交流, 提升了我国轻工行业的国际地位。

——应对贸易救济工作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 在应对贸易摩擦中, 建立以行业协会牵头、地方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参加的工作机构和联系机制, 与政府部门配合, 协调立场、筹措资金、组织应对工作。比如, 中国造纸协会在应对国外贸易摩擦和对外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中, 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 中国家具协会牵头成立的“中国家具业反倾销应对委员会”, 在应对美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件中动员各方力量, 筹集资金、协调立场, 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 中国自行车协会, 应对欧盟对我自行车发起的旷日持久的反倾销案件中, 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的作用, 组织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应诉抗辩工作, 从1993年欧盟裁定对我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至今已经近20年, 成为国外对我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间最长的案件之一。为此, 中国自行车协会坚持不懈, 做到了反倾销不停, 应对工作不止。再如, 中国陶瓷协会在应对土耳其贸易摩擦中创立了“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 成立了“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采取企业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研究制定对土耳其出口的数量控制的分配方案, 参与磋商会谈, 成为一种成功模式。

——行业竞争力评价和品牌培育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 开展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研究,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品牌企业培育、品牌企业评价工作。目前, 多数行业协会制定了品牌企业培育计划, 提出了具体的推进措施。近两年,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组织下有26个行业协会开展了行业十强企业的推荐评价工作, 2012年还成功开展了轻工业百强企业的推荐评价工作。

四、2013年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要求

2013年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的重点和总体要求是, 继续推进机制体制建设, 完善两级工作架构和工作制度, 进一步夯实协会工作, 扩大企业基础。把行业经济运行和预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提高应对复杂情况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做好贸易救济案件的应对工作, 把“反补贴”作为重点, 加强对话沟通, 前移和巩固工作防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在加快“走出去”的过程中, 注重国际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建设, 摸索和总结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要把“五个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结合已开展的工作, 明确重点、认真总结、相互借鉴、扬长补短、共同提高, 特别要注重整体能力的提升。要加强WTO协调办公室与各协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加强重点工作的协调与配合, 增强“联动”的能力。

加强经济运行和预警监测是前移工作防线的要求, 也是提高说清行业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加强企业数据直报、国内外信息交流和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工作, 推进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向“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向转变。把进出口监测预警、国外涉华产品、投资及政策趋向情况的监测作为重点, 及时掌握和发现问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对接, 拓展工作渠道, 通过政府间磋商机制、高层论坛、贸易政策审议等途径反映问题、化解矛盾、解决争端;要切实维护好国内产业安全, 做好调研工作, 掌握敏感和重点关注产品的动向, 配合做好损害评估工作。

积极做好贸易救济案件的应对工作, 不断丰富工作实践, 提高实战能力。针对国外对我滥用“双反”措施的情况, 要把“反补贴”作为重点, 对出现的问题苗头做出快速反应, 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对已立案调查的要组织企业积极应对, 切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我发起的案件增多的情况, 要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 注重通过对话化解矛盾。对少数频繁对我使用贸易救济手段的国家, 必要时要提出反制措施。

做好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安全工作, 要自觉接受商务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业务指导, 争取得到更多的工作支持。近年来, 我们积极参与世贸规则事务, 组织行业协会开展了世贸政策审议、自贸区谈判问卷调查、政府高层论坛议题征集等多项工作, 不仅反映了行业和企业的诉求, 同时也锻炼了队伍, 提高了掌握和运用世贸规则的能力。在今年第四次世贸组织对华政策审议工作中, 各行业协会积极配合, 受到了商务部的表彰。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既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也是保障。要把学习世贸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和相关法律的研究和培训作为必修课, 全面提高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的能力。更多地参与世贸规则事务是锻炼队伍、提高业务能力的好方法。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篇3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高速增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30万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9%;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为9.1%,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为10.3%。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总额2002年为6,208亿美元,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6年达到17,604亿美元,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2008年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出口总额仍达到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54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8%。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的“发动机”,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1.1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的现状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入WTO消除了关税壁垒及一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我们由此获得了比以前更自由、更公平的贸易环境。但是,在WTO的框架下,我们正遭受着更为隐蔽复杂、破坏力更强、更难以应付的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据统计,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和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2005年我国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特别是在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经济水平大幅下滑,失业率上升,这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是政治动机,采取了更多的技术壁垒措施或是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因此,深入了解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技术壁垒和贸易技术措施的现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是以中国WTO/TBT-SPS咨询点为中枢,各省WTO/TBT-SPS咨询点遍布全国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传达到各个省市、各地企业。但是,我国目前的这种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网络构架,国家咨询点跟各地咨询点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是国家咨询点每个月给各地分中心邮寄相关评议及预警信息通报,其他的联系就不多了。因此,我国当前的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分散性、滞后性和非预警性,部分评议及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企业。而且,各省市咨询点在收集国外标准、技术法规的时候存在着重复收集的情况,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统一的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为我国进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技术壁垒预警及通报评议信息,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的现状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本国或本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当前,技术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限制别国产品进入本国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近年来每年因为技术壁垒造成的损失就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因此,在建立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壁垒预警机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WTO的规则,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促使我国国内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加强对贸易技术壁垒的认识,改进生产技术以适应各种国外标准、技术法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立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来构筑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防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加工贸易和投资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同时,也可使外国慑于报复的可能,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从而达到保护我国产品出口的目地。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主要是通过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来实现的。我国的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尚未形成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贸易技术壁垒的预警方面,放在了如何使我国的出口企业免遭壁垒、减少损失方面,但是却忽视了我们利用WTO的规则来行使正当权利、保护我们的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正当手段。从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个方面来看,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的现状如下。

1.2.1 在技术法规方面,我国目前的法律中没有技术法规的概念,更不存在技术法规体系。我国有部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规范性文件跟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中的技术法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部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已经发布实施的《产品质量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食品卫生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已经具备了国外技术法规的一些特征。只是,我国目前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数量上和覆盖范围上仍有明显的不足,不能够形成我国的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中技术法规方面的要求。我国的部分强制性标准也具有技术法规的特征,但是,由于强制性标准采用的是标准的制修订程序,与法规在制定程序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并且有部分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超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控制的范围,所以,很难确立其执法依据的地位。

1.2.2 在标准方面,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基本形成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体系,颁布了《标准化法》,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各省都成立了专业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化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标准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标准水平偏低、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太低、标准制定周期太长、标准的研究工作薄弱等问题,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要建立我国的进口贸易技术措施体系,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标准化水平,制定或采用更多先进标准。

1.2.3 在合格评定程序方面,我国自从1978年恢复在ISO的成员国地位之后,便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研究合格评定制度及相应的国际规范,目前已经实施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认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等,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合格评定工作体系。

2 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的原则

建立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往往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一面,比如:一些农药残留标准、安全标准、欧盟的法规指令等,以保护人和动物的安全、健康为由,让人感觉到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建立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应该首先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科学地决策、科学地规划、科学地实施,以保证预警系统本身是科学有效的,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壁垒预警信息。

2.2 统一性原则

建立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还应该坚持统一性的原则,全国一盘棋,从全国的角度来统一考虑,建立以国家咨询点为中心,各省市咨询点负责各省市的格局,把各方面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同时要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原来那种国家和省市咨询点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协调联动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

2.3 适用性原则

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应该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同时能够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即适用性原则。发达国家在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经历,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不能一味照搬、盲目引进。

2.4 前瞻性原则

建立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尽可能早地传达到出口企业及相关部门,以便能够早做准备,避免损失。因此,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在技术壁垒形成之前就发现并向相关企业、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及早采取应对措施,让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真正起到预警作用。

2.5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是指组成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应协调一致、运转顺畅,以保证该预警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壁垒信息。协调性原则是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提供预警信息的基础,如果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不能协调有效地运行,必将影响到预警信息的顺利传送,使部分企业、有关部门不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

2.6 主动性原则

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系统应具有主动进行信息收集、信息跟踪的能力,能够主动从收集到的信息中分析判断出国外设置相关技术壁垒的意图,从而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3 进一步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的途径

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虽然已初步形成,但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3.1 加强中国WTO/TBT-SPS咨询点与各省市咨询点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预警信息及通报评议信息传递的畅通

加入WTO以后,中国WTO/TBT-SPS咨询点为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预警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省市WTO/TBT-SPS咨询点也为各自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许多及时准确的技术壁垒预警信息。但是,中国WTO/TBT-SPS咨询点与各省市咨询点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联系与沟通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加强已有的预警系统的组织建设,加强国家咨询点与各省市咨询点的联系,加强国家咨询点对各省市咨询点的业务指导关系,以保证国家咨询点和各省市咨询点形成合力,全国一盘棋,从组织机构上构建一个强有力的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3.2 整合资源,建立国外标准、技术法规数据库

中国WTO/TBT-SPS咨询点是我国应对技术壁垒、收集国外标准及技术法规的主要部门,部分经济发达省市,如:上海、山东、深圳等地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并且各省市收集的标准、技术法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点。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国家咨询点和省市咨询点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分区域、分行业收集国外的标准和技术法规,以免造成标准信息资源的重复收集。

3.3 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是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的技术基础。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管理者的标准化意识,增强企事业单位采用国际标准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研究力度,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风险。

3.4 建立政府领导下的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体系

面对当前繁杂的技术壁垒形势,我国应该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积极性,建立政府领导下的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体系,立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国外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3.5 加快培养一批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所需的专业人才

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机制,一定要加大应对贸易技术壁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是培养和引进熟悉WTO规则、擅长国外技术壁垒应对技能的检验检疫管理、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整合国家和各省市的力量,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人才,在人力资源方面为我国的贸易技术壁垒风险预警体系提供保障。

4 结语

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篇4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外交,外交决策,政策行为者,复合决策体制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自1979年中美建交及《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 中美两国贸易额达到3853.42亿美元, 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在双方贸易量持续增加的同时, 中美贸易摩擦也快速增加, 美国对进口国提出的倾销指控中, 有20%以上涉及中国。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领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 劳动力相对充裕国家, 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而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 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 则发展制造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美国拥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则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就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 工资低廉, 生产成本低, 所以大量出口。中国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对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较小。而美国人均收入高, 但是制造业大多都是生活必需品, 但是美国的工资成本高, 所以对此类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大。因此, 产生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和美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据统计, 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1812.66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5.9%。巨大的对外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国内大量的制造业工厂倒闭, 工人失业, 外汇储备减少。为了改善国际收支,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 通过提高关税、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各种渠道限制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

面对美国对华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 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的主张采取报复性贸易保护政策, 有的主张从长远角度处理中美关系, 加强谈判与合作。总之, 中国政府在对外经贸的政策上不再是过去的一元主导政策, 而是形成了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进出口商、公众等多个政策行为者首先进行利益表达, 然后通过从政府到社会、从社会到政府和从集中到民主、从民主到集中的循环往复完成了利益的协调, 最终产生一套实现全社会利益最优化的具体的政策。

二、中国经济外交决策体制的变迁

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 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所谓经济外交, 是外交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家为发展国内经济或实现某种政治军事目的而进行的对外经济活动, 包括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消除贸易壁垒、加入国际组织以及对落后国际给予经济援助等。

建国初期, 我国的外交决策体制高度集中。当时很多外交决策都是由党中央高层领导毛泽东、周恩来等少数政治精英制定的, 外交部等部门实际上只负责提供建议和执行具体的政策, 并不直接参与外交政策的制定。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内百业待兴, 国际上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排挤, 在这样的国情下, 高度集中的外交决策体制是最适合中国的。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 提出了“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方针。当时中国的对外经贸领域几乎空白, 主要依靠苏联的经济援助和进口物资。

上世纪70年代末, 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刚结束长达十年的文革, 国民经济严重受创。美苏两极对抗升级, 我国则处于两极对抗的孤立地位, 国际形势非常不利。对此, 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 提出了“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并决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外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贸易摩擦也日益剧增, 原有的一元主导下高度集中的外交决策体制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形势。外交部在对外关系中逐渐居于核心位置。同时,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济领域成为中国外交决策的核心之一。在此背景下, 1982年由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而成的对外经济贸易部作用凸显, 全面负责拟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和贯彻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 并对全国对外经济贸易实行宏观控制和经济调节。

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外交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非政府组织、进出口企业、公众、大众传媒对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1999年炸馆事件后, 在对美关系的处理上, 民意及媒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央高层对事件的处理。当下微博、人人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 更是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各研究所、高校等组成的外交政策思想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为外交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 中国外交决策体制经历了从一元主导向复合决策、高度集权向有限分权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大量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开始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同时, 受到信息革命的影响, 公众和媒体舆论对政府的外交决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政府为主导、受多方政策行动者影响的复合决策体制开始成为中国外交决策体制转变的主流方向。

三、政策行为者对经济外交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

首先, 中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处于主体地位, 是政策的法定生产者。政府在制定经济外交政策的时候, 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 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追求的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 主要的导火索就是美国在中美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 美国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 社会矛盾加剧, 更加促使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国常用的手段包括征收“双反”关税、限制进口配额、技术贸易壁垒等, 如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新中国建国以来, 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更是积极主动地发展多边外交, 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因此,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选择谈判的方式来缓解两国的贸易摩擦。因为如果一味地采取报复措施、打贸易战, 这对于两国来说都会造成损失, 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1991年, 美国认为中国损害了美国厂商的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 发起调查后决定针对中国出口的106种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中国随即提出了价值12亿美元的反报复清单。两国的出口商对此十分紧张, 于是通过各种形式对政府进行游说, 促使了谈判的继续, 最终签订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 最终一场贸易战得以避免。

可见, 政府在做出某项决策的过程中, 会接受来自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 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等非政府政策行为主体。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经济外交政策也不例外, 所以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益群体的参与。民意是指民众意愿和民众利益诉求。民意表达可以通过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媒体路径和专业路径四种形式。官方路径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在政治系统内部, 主动设置若干参与渠道供民众进行利益表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民间路径主要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路径。媒体路径和专业路径则主要指大众传媒和专家“智囊团”。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是中国开放经济的重要战略内容。“走出去”是鼓励本土企业到海外去投资, 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 同时也被认为是规避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但是, 美国千方百计将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政治化。2005年海尔公司并购美泰公司、中海油公司美国加州石油公司都遭到美国国会的反对而未能成功。除了这一系列的“投资壁垒”, “走出去”战略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本土企业大规模扩张海外投资, 则会减少国内的投资, 一大批工人会失业, 会产生公众的不满。所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谨慎小心、缓慢推动。

除了“走出去”战略, 还可以采取多元化市场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对付贸易保护主义。但是, 这系列措施同样也会损害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如果积极扩张新的海外市场, 减少同美国的贸易额, 中美贸易商则会不满。如果加强技术创新, 则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 但是会使一大批传统企业倒闭, 产生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除了普通公众、进出口商和工会等社会团体之外, 大众传播也对当今政府制定经济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众传播可以检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 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 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大众传播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平台, 具有贴近群众的特点, 能够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设有效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可以反映民意, 一方面可以传递政府的意图。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在微博上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的外交“智囊团”在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有些专家认为, 美国目前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总体实力强于我国,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我国将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中国应该采取适当的妥协政策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 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有所作为”, 美国的一些反华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甚至是民族根本利益, 他们主张对美采取强硬的态度。

在国际社会上, 一些国际组织也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WTO (世界贸易组织) 的职能主要包括寻求解决贸易争端, 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等。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一直遵守WTO的成员守则, 采取和平方式解决贸易争端。

四、“后危机时代”经济外交应注意的问题

当下,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回暖, 但是经济危机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还在影响着全世界, 很多国家国际贸易采取了紧缩型政策。此外, 西方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阴谋论”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在贸易领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就应对贸易摩擦而言, 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对外投资等战略安排的效果并不如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显著。当前, 需要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公众、媒体等各方共同努力提升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技能。在面临重大经济外交问题的时候, 不能由政府单一地进行决策, 而是应该形成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进出口商、公众等多个政策行为者进行利益表达, 然后通过循环往复的利益协调, 最终制定出民主、科学的、能够实现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外交政策。

参考文献

[1]海文P.林德特王新荃:《国际贸易》,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77—78页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1年春季) 》

[3]《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中央卷) 》, 附卷一 (下) , 第803页

[4]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版, 第307—308页

[5]陶文钊, 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318页

[6]宁骚:《公共政策学》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09页

[7]宁骚:《公共政策学》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18页

上一篇:舆论监督导向的把握下一篇:退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