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利(共5篇)
传统水利 篇1
1 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兴建农田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但是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有悖于目前社会提倡的生态平衡理念。因此必须将农田水利建设从传统建设方式向环境水生态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 工程案例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东西宽38km,南北长47km,总面积984km2,其中,耕地面积6.84万亩,山地面积119.1万亩,水域面积5.5万亩;2003年开展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崇头镇、石塘镇、赤石乡等20个农村饮用水项目。近年来,为切实保障全县农民饮水安全,确保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云和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在县城自来水厂一、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的基础上,全县还建成4座乡镇级水厂(崇头水厂、赤石水厂、石塘水厂、紧水滩水厂)和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246处,分布于全县三镇三乡四街道。截至目前,全县农村饮用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20个农村饮用水工程,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3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一般包含蓄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建设形式,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我国古代伟大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见下图),自建成后几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灌溉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的建设充分地保护和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的建设特点是变水害为水利,统一“人、地、水”三个因素,很好地改善了农田水利环境和周围生态景观。都江堰的建设可谓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工程,从图中可以看出都江堰利用鱼嘴实现了正、倒四六分水,从而满足了基本的灌溉需求。可见,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发展,而且对周围环境具有平衡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发展,降低水利设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传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但是,现在很多水利工程建设很少会考虑这些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建设,而且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另外,工程技术人员盲目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对河流区域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河道堵塞、淤泥等,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4.2 水利设施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必须严格遵守规程规范,否则可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各式各样农药、化肥的研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量,但是在农药和化肥应用过程中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将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排入水渠中,导致水体内氮、磷、钾含量过高,不利于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对生物饮用水带来一定的损害,甚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破坏整个流域内水资源,导致生态失衡。
5 从传统水利向生态环境水利转变的措施
5.1 灌溉方式的转变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合理的农田灌溉方式,特别是在降雨量比较少的地区,必须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稳定粮食产量。而过度灌溉也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损害。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农田灌溉设施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勘探,从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水利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设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灌溉能够解决农作物缺水问题,同时促进农作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在农田灌溉过程中也会导致土壤中矿物质流失,也可能将水中的盐分带到河流中造成土壤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水环境污染,达到环境保护和农业增长的双重效益。
5.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小规模重实效建设
a.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足额计提、定向使用;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集中项目资金、各级财政资金、民间闲散资金,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打造亮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进步。
b.继续推进产权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
c.全面铺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国家试点县工作。从2015年开始,云和县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管一体化”“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确权和移交”“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农民质量监督员工作长效机制”等六大试点工作,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5.3 实施公开招标、发展民营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是群众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工程性质和收益范围正确使用“一事一议”规定,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民主决策。云和县在水利兴修时比较注重采纳群众的建议,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科学治水。治理大沟、中沟的过程中一般在满足排涝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村塘改造的过程中,利用废旧坑塘、老河道和旧窑址等进行综合开发,最大限度地节省开发成本。云和县各个乡镇兴修水利工程过程中一般采用验收制度,在工程质量保障的情况下一般均能够通过验收。在兴修水利工程时专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验收,保障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在工程建设方面,一般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在节省建设资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质量。
5.4 优化农田水利蓄水工程
蓄水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决农作物生长中的缺水问题。如果蓄水设施建设不够科学,可能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计划,而且修建过程中尽量在自然湖泊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样既能够减少投入成本,又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又能够提高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
5.5 排水渠道上的改造
农田排水系统在整个环境水生态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内部生长的水生物对氮元素能够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从而能够很好地减轻农田废水对水环境的破坏。因此,兴建农田水利系统时,必须将药品考虑到排水系统设计中,同时选择合适的建设材料,这样能够为农田中的益虫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作物生长中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5.6 加强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比较滞后,而且由于过去人们对农田水利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很难实际应用,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首先要优先建设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的水利设施,加强巩固已经出现病害的大型水库,预防水库出现危险,促进农田水利完善发展,减少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提高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加快推进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同时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并在严重缺水地区推进缺水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开采地下水,并结合“蓄、引、提”,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中小型水库,积极鼓励农民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解决乡村用水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并建立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系统,构建专业的防洪抗旱服务,积极完善应急预案。
6 结语
农业是我国发展之根本,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更好发展,而且能保障农业生产环境的提高,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收益。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农田水利建立必须从传统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方向转变,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而且要保证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传统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转变
传统水利 篇2
1.1 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产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GPS定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之中,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测量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使测绘定位技术也产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前传统的测量方法,如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水准等地面上的定位测量技术正逐渐由GPS替代,GPS具有速度快、精密度高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效率。尤其定位距离的不断加大,定位方法也由原来的静止向动态转变;在服务业方面,定位也从汽车、飞机等的导航及测绘区域扩大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中GPS接收机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被大范围地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效率。通过使用AutoCAD结合AutoLisp语言,使有关的计算程序得到自动编制,从而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为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形体比较复杂,尤其各种建筑的连接处都要经过精密的计算,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失误;并且用计算器操作麻烦,计算量很大,灵敏度也不高,还必须依靠一些老技术工人的经验来解决。如果使用AutoCAD设立数字化模型,使用执行点坐标查检的方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问题,并且对内业资料的测算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明白直观的图形计算思路。另外,各种各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纵切面、横断面等图形的绘制,以及有关横断面面积的计算都会用到AutoCAD,进而大大减小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量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的应用
由于采用处理数据和搜集测量信息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人员,要很好地管理和使用长久以来搜集和累积的许多测量绘图的有关信息,以便使工程建设更加顺利地完成,其成功的办法是使用GIS技术或者数据库处理技术,以此来建立信息数据库或者信息系统。通过对许多测绘数据和信息的分类储存,使地形模型很好的建立起来,增强了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利用率,使工作量极大减少,避免了劳动力的重复使用,也能够很好地检索、筛选、综合分析,方便使用,真正形成优质服务和科学化的有效管理。近几年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GIS得以广泛运用,尤其是对施工过程的总设计的三维全景虚拟画面,生动真实地展示了工程的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关系,还能够对各种工程施工信息进行搜索、计算、统计、分析,从而使建筑物施工的各个过程进行动态仿真演示,使复杂的施工过程更加直观、动态、可视性地展示出来。
2 现代水利施工更要强化传统施工技术
2.1 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泛、稳定性强、高效益等特点,是一种加固和改善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它能够对以前的建筑设施实行修补、加强固定,也能够在现代建筑物中起到特殊的功能。因为预应力锚固能够把拉引力进行有效地传递的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受到各个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预应力岩石锚固和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固定总称为预应力锚固。这种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混凝土的前提下形成的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与GPS定位技术等现代兴起发展的新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更能够按照预期的设计目的要求、锚固的力度等,提前对基层岩石和建筑物施行预应压力,进而实现加固和修正受力条件的结果。
2.2 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碾压混凝土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筑坝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大范围的使用。具体做法是:把较为干燥的混凝土拌合料用大型的振动、碾压机械设备进行振捣、压实,然后用薄层碾压的方法进行浇筑。通过这种施工方法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速度和效率,节省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体积很大、面积开阔的路面、体育场、飞机跑道等的施工。我国早就开始对混凝土碾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到1978年才开始投放使用。使用碾压混凝土的方法必须具有下列特征:混凝土非常干硬,很小的塌落度。施工过程更接近进行土石坝施工时回填的构筑方法。施工时通过对工程表面进行碾压振捣,提高了施工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2.3 导流及围堰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一些闸坝工程的枢纽部分经常要用到施工导流。所以,要认真制定好导流施工方案,因为这对水利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果以前就设计好的,要考虑细致周密,严防纰漏。如果在水面上实施水利工程施工,如何解决施工导流难题?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对水面工程实施围堰的方法。有效的施工导流能够大力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提高施工的总进度,同时对导流流量的选择、制定的有关导流的方案和措施,都对工程的施工有很重要的作用。
要使工程施工过程按照国家建设计划和质量要求,并按照水工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在导流工程建设中,必须认真研究当地的地理情况和汛期,正确有序地设置工期,保证工程施工中安全度过汛期。
3 结语
通过上文介绍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各种技术的应用说明,只有正确地使用这些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施工,才能够使水工建筑的质量更加稳固。当然,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很有很多,如空间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就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及时把先进的技术经验融入到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确保工程质量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冲。预应力锚固的施工[J].水利技术监督,,(1)。
[2] 蒋元驹。混凝土的砂石骨料[J].水利技术,2001,(12)。
[3] 丁朴荣。水工沥青混凝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J].小水电,,(3)。
[4] 吴绍章,胡玉初。水工混凝土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 魏朝坤。大体积碾压混凝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边坡开挖技术和支护技术分析
水利水电在施工中,会遇到很多主客观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对于客观方面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制约,使得水利水电的施工中经常遇到很多困难。而运用有效的边坡开挖技术以及支护技术,能够从很大程度解决施工的难题。要提高水利水电的施工技术,就应该对边坡开挖技术和支护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施工的质量。
1 边坡开挖施工技术的具体分析
在水利水点的施工中,对于边坡开挖施工技术一般在高陡边坡、复杂的地质情况下,对于开挖施工一般需要遵守较多的程序和原则,应该以开挖作为主要目标,将支护作为重点,对爆破要控制严格,最后提高开挖的质量。在边坡开挖时,对于土质首先要保证施工的顺序必须从上到下,然后对削坡也应该控制得当,一般要控制厚度为 3m 以内。
随后,在削坡完成以后在对削坡进行处理,这时需要用到的是反铲挖掘机,在修坡的过程中,一定要请专业人士进行修复,且施工时的反铲挖掘机应进行“之”字型道路行进,这种方式对于施工过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使集渣工作量降低许多,使工作的效率提升,并使经济成本得到节约,同时也增加了检查的力度。
在爆破的控制等方面,主要是由于地质等原因,在开挖时大多采用的是爆破方式来解决有关问题,从而保证施工的效率,并有效降低经济成本。让采用研质层的开挖方法,首先要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然后进行科学的勘察,通过有关爆破试验后,再确定施工的爆破用量和爆破的参数。再详细了解了岩层情况,就可以采用爆破工程进行爆破。
要注意欲裂口的情况,应防止的炸药不可大于 20kg,炸药点的一些小地方应该在 100kg 以内,这是针对基面的距离在30m 之外的地点而规定的。在桥段在设置时一般要设置在 10m左右,对于岩层较厚的情况下,一般设置时应考虑到岩层的角度以及倾角,其倾角通常比坡脚要小。对于切角的开挖也应适当小写,对于梯段高度一般在 6m 上下,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炸药量。
针对不同土层的忒地按应该利用的不同的施工方法,选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例如,IV 岩层级别,一般选用的施工方法是台阶法施工,以赞空台车为主,且循环的尺寸在2.5,日进尺米在 5m,日循环数在 2. 而 V 岩层所采用的施工方法是 CD 法以及环形留核土法机械能施工,循环的尺寸在 1.0,且日循环数为 2,日进尺米在 2m,对于 VI 岩层级别时,一般采用的施工方法为CRD施工方法,循环尺寸在0.75,日循环数在2,日进尺米在 1.5.
运用槽挖方时,一般是在开挖岩体类的地质等情况下,需要运用这种方法,这种交错拉槽的开挖方法中,采用是分层扩挖的方式,其厚度一般要保证在 6m 上下。这种方法能够较大的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的工期。
2 边坡支护技术的施工工序具体分析
首先,应进行浅层支护施工,在目前的浅层施工方法中,一般工序为锚杆和喷混凝土,加上排水孔。而在排水孔的设置时,排完以后要进行钻孔,然后再进行安装和清理,然后再再富水层进行滤管安装。针对后期使用时,排水孔一般应长期排水,这时山体的水压在缓解后,避免破坏边坡。
锚索钻孔前,一般应将孔的.斜度控制好,然后对于偏差的情况加以科学纠正,运用灌法进行固定,使地质条件不好的壁进行绑扎并严格固定下来。然后孔道合格以后,再锚索,然后下锚。深层支护时,就要特别主要下道出现突发事件,灌浆应采用高压灌浆法进行灌浆。一般在达到锚墩混凝土的强度时才可以关灌浆,依据有关计划数值,判断循环张拉力有没有合格,同时再决定补偿等问题,最后完成封锚施工。
如图,边坡治理效果图:
3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施工中,应将边坡以支护以及开挖质量控制严格,同时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边坡应科学的利用支护,使得有关区域的安全和质量提高许多。本文选取某地,水利水电施工的边坡支护和开挖分析。
通过科学的分析,本工程需要的支护以及开挖工程量非常大,且石方量的开挖中明挖就要 6.08 万 m3,且土方量为 24.36万 m3,而坡护中对于混凝土的需求量为 0.84 万 m3.此外,锚筋由于多种类型的不同,也需要大约在 0.6 万。
本工程中的施工按照设计的图纸分析,其边坡所需的最大限度开挖是 120m,而本工程的数值在实际的施工中为 140m.
此时,为了使工程继续进行,就应该加以科学的运算,并周密的部署。在本工程中的地面厂房中,主要是电站厂房。如果将厂房位置安置到其他位置,例如安置到刚劲混凝土石坝右边,同时再在施工现场放置四台发电机。要保证水轮发电机的容量在 880MW.然后,应按照地质的条件以及发电机和边坡等情况进行爆破,在爆破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和控制爆破,同时保证开挖质量。
对于边坡开挖支护以及开挖技术中的爆破,其具体的施工流程在于:
首先,对于爆破工程的准备,一般应对爆破的时间控制严格,起爆的预制孔时间,加上周边范围内的预制孔内的药量要充分保证,然后要关注质点的振动等情况。其次,要运用液压钻钻孔,这种施工应将两者在同一平衡的状态,然后控制好距离,一般在 1 ~ 1.5m,而对于预制面在爆破孔孔底其位置也应在竖直情况下在 2.5m 以上。最后,对于爆破标准进行控制,还要控制好预制孔大小情况。针对预制孔主要包含坡面以及水平预制孔两种,而这两种方法在使用的设备也不尽相同,应充分控制好具体的尺寸。
通过本工程在运用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中的应用中,能够非常方便的解决有关施工难的问题,对于施工制度集渣情况减少了许多,且在浅层支护的具体应用下,工程后期排水孔可以进行长期的排水,使得山体中的排水有了很大的缓解,使边坡得得以安全,避免出现受山体排水危险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优点非常显着。不仅完成了施工的质量要求,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的效率,使施工的周期缩短许多,并降低了施工的成本,给施工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应加强边坡开挖技术应用和支护施工技术应用,这对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对边坡开挖技术以及支护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透彻分析并掌握这种技术,在施工中加强勘察,保证施工的过程中应用数据精确,施工质量得到保证,使工程的施工效果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刘作葵,罗学明。试论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支护的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3):314-315.
[2] 成万龙 .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 [J].珠江水运 ,(17):71-72.
[3] 赵立猛 .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江西建材 ,2014(7):106-107.
[4] 陈玉姣 . 开挖支护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J].科技经济市场 ,2014(5):8-8.
[5] 管初英 .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的探析 [J]. 江苏商报·建筑界 ,(21):154-155.
[6] 宋国新 , 孔繁友 , 杨子荣 . 巴山水电站大坝溢洪道高边坡稳定性的 FLAC3D 程序分析 [J]. 岩土工程界 ,2005,8(8):60-61.
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问题与解决对策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机电设备的应用也更为广泛,水利水电工程中,机电设备所占的比例大,占有较高的地位,机电设备的质量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机电设备的安装出现问题不仅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水电工程的进度,所以应高度重视机电设备的安装,并对机电设备做好全面的质量管理,及时地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机电的正常运转,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运作效率。
1 机电排灌情况及机电设备安装的重要性
从1949年全国机电排灌动力71343kW,受益面积328万亩,到目前已建成大、中、小型固定泵站50多万座,总装机容量达7000余万kW,机电排灌面积近5亿亩,泵站提水排涝和灌溉的面积分别占全国有效排涝面积和灌溉面积的21%和56%.很显然,水利水电工程能取得如此快的进步,自然离不开机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机电设备的进步是水电工程工作效率提高的有效保障。
水电工程的机电设备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安装难度大,随着生产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机电设备的安装强度和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二是施工难度大,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一般的非专业人士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会有很大困难;三是安装的精度要求高,比如发电机组的安装必须将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通常不得超过1/100mm;四是交叉作业多,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机电的安装一般处于施工后期,而施工单位为了早日将工程完成,往往会在安装设备的同时开展其他的工作,造成工序交叉。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和检修质量会影响机电的运行安全,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认真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和管理,及时解决设备出现的问题,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只有解决了机电设备安装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水电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
机电设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机电产品的进口金额在逐年增加,根据下表1我们可以看到,从的660312百万美元到的782627百万美元,增长金额巨大。
机电产品以及设备的成交额也增长较快,机电安装工程营业收入在20时只有100485万元,到时已经增长至1165185万元,增长的幅度很大,然而从事机电安装的人员增长却相对缓慢,年时只有1284人,到20也不到人,跟机电设备使用的增长速度相比增长较慢,说明机电设备安装的专业人员匮乏,严重落后于机电设备安装的增长速度,导致机电子设备在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员,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工作的高效进行。详细数据见下表1所示:
如果水电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不当,不仅会降低机电设备的工作性能,而且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通过对工程施工中机电设备安装常见的问题的总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预留孔洞的位置有偏差
由于在施工时定位尺寸的基准线没有找准确,会导致预留孔洞的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另外,如果支撑模板的材质较差,那么在浇筑砼的过程中会由于重力下垂或振捣挤压使得支撑的模板出现变形,导致预留孔洞的尺寸出现偏差。
2.2 遗漏预留电缆孔洞
水利水电工程的机电设备结构复杂,尤其是泵站工程的机电设备,电缆数量众多,所以在土建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遗漏预留电缆孔洞。电缆转弯处若是因设计等原因导致空间太小,就会造成主电缆在转弯处通不过,甚至出现电缆保护层被破坏的可能性。
2.3 设备基础尺寸出现偏差
施工图纸所标注的尺寸和设备安装时的尺寸有偏差时,就会导致设备的基础尺寸,位置等都出现偏差。以水力机械图纸和土建施工图纸为例。水力机械图纸会对基础班的高程和垫铁的厚度等都进行标明,而土建施工图不会对这些进行标注,所以在配置机组承重梁配筋时不需要考虑垫铁的厚度,从而导致机组在安装就位以后无法按照设计时的高程进行,一般只能通过砸掉基础表面的砼或者是放弃对可调垫铁的使用,以保证机组能够达到安装高程,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
3 解决机电技术问题的对策
3.1 重视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审核
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完善程度有极大关系,做好了机电安装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使机电安装的质量得到保证。在机电安装前期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做好施工图纸的设计。设计人员要根据土建施工的基本情况,配合土建施工的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所以设计人员自身也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结构和性能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二是要做好所设计的施工图纸的审核工作。审核主要是为了能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并且对重点部位的施工进行标记,便于后期设备安装工作的开展。对图纸的审核工作要求审核人员具备丰厚的土建知识,熟悉土建施工的进度计划,了解对施工的管控方法,能够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
3.2 做好工程的配合和协调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有可能出于及早完成工程的需要,会在安装机电设备的同时开展其他的一些工作,从而经常会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包括施工场地的交叉以及工序上的交叉,这种交叉会造成施工场地显得嘈杂而混乱甚至引发冲突,影响设备安装的质量。所以要提高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我们应努力做好工程的配合和协调工作,合作进行工程的施工,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3 机电施工方案要合理
在对机电设备的组机进行调试时,要求工作的环境必须是安静和清洁的,然而施工现场由于交叉作业等原因会显得嘈杂而混乱,所以机电安装的施工方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注重对这些因素的协调配合,设计出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合理的安装施工方案。
3.4 保证管道材质的合格
我们在进行施工之前应对管道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另外,管道应该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采购,并进行严格的检查,及时淘汰掉不合格的管道,保证材质的质量,确保施工的材质符合标准,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
4 结语
随着我国水力水电工程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设备的安装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机电设备的安装不当不仅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还会影响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水电工程的整体性能减弱。所以在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并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切实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水电工程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SL511-2011)[S].
[2] 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SL400-) [S].
水利水电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探讨
1 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
施工导流是指在河床中修筑围堰维护基坑,并将施工期间河道上游来水按设定的方式导向下游,创造工程建设干地施工条件,它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工作目的、具体内容、技术改良、施工检测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施工导流进行分析。
(1)工作目的。 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有着自身的工作目的,即通过围堰将施工期间上游来水拦截并按设定的方式导向下游,形成基坑干地施工条件,便于工程施工。 除此之外,水利施工过程中其工作目的还在于更好地保证正在施工工程和水利建筑的安全,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在固定的时间内将水利建筑内部的使用水排泄出去。 另外,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的工作目的还体现在其作为水利施工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加有效保证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
(2)具体内容。 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有着具体的内容。通常来说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导流往往是根据设计的工程结构、数量、质量、进度和工程造价等具体要求来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导流。 除此之外,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项工作,其具体内容还包括了施工准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等内容。 另外,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的具体内容还包括了其可以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建造的永久性,并且能够更加方便围堰内的排水,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因为水流的不平衡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出现异常症状。
(3)技术改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也依然如此。 技术改良对于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即随着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技术改良的持续应用,我国的围堰技术虽然在现代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是,以施工导流为代表的围堰技术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并且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围堰是可以进行组装、拆除的一项临时性挡水建筑物,因此这意味着其存在非常大的改良空间。 另外,在技术改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强度检查和渗透测试,从而能够通过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来对于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4)施工检测。 施工检测是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的必要组成部分。 现以钢板桩围堰为例,在施工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采用逐步焊接和逐步检查的方式进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确保检测方式采用总体检测结合相邻钢板之间的检测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其在焊接的过程中进行初步固定。 除此之外,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固定的钢板进行角度、纵向垂直和水平等指标检测,并且在检测完成之后对其进行合理的焊接处理。
2 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
围堰是施工导流中的临时性挡水建筑物, 用来维护施工基坑,保证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施工。 围堰按使用材料,可分为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草土围堰和钢板桩格形围堰等。 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包括诸多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围堰平面设置、防渗漏、防冲击处理、进行支护工作、优化施工流程等内容。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进行分析。
(1)围堰平面设置。 水利水电施工导流中需要解决围堰的平面设置问题,围堰平面设置是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在围堰平面设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要求和水利工程的整体构造以及对围堰施工的要求等条件来合理的进行围堰平面设置。 除此之外,在围堰平面设置的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布置施工排水设施、交通运输通道和堆放材料的平台, 施工人员应当注重保证基坑坡地和主体轮廓保持在22~32m 范围之内。 另外,在围堰平面设置的过程中当进行坑基开挖时,施工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工程施工地点具体的地质条件来确定边坡的大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2)防渗漏、防冲击处理。 一般情况下,围堰是在水利水电施工导流过程中进占形成的,为了达到挡水、防渗的目的,需对堰体进行加宽加固、防渗漏、防冲击处理。 防渗漏、防冲击处理对于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目的是其防渗漏、防冲击。 在防渗漏、防冲击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证其防渗漏、防冲击的整体性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使围堰工程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除此之外,在防渗漏、防冲击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遵循前中后的施工原则,同时,从围堰施工开始时就应当同步的进行防渗漏检测。 另外,在防渗漏、防冲击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 这就要对围堰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置,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3)进行支护工作。 在围堰的施工过程中,要对堰体进行支护。 进行支护工作是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进行支护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待购置的黄土运至施工现场后组织人工装袋。 除此之外,在进行支护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将这些装有黄土的袋子平放,然后将其上下左右错缝在一起,从而能够更好地借用木杆钩工具将水中的土袋放置到位并逐渐增加至要求的高度。 另外,在进行支护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将钢板打入土中适当的深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土袋把堰体和钢板之间的部分填充起来, 从而能够更加便利的防止围堰的滑移,同时可以很好的保证围堰的稳定性,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围堰技术应用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环境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在解决以上水问题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此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人员应当对于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爱雄。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改良[J].现 代物业(上旬刊),2014,08(05)。
[2]王小平。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围堰技术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3,12(30)。
传统水利 篇3
近几年来, 在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方针指引下, 围绕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 大搞水利基本建设, 为防洪保安全和农业连年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 工业的命脉, 城市发展的命脉, 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如何保工业、保城市、保经济总量增长, 已经成为国际日益思考的大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水利工作也产生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水利发展的受益主体已由农业扩展到各行业。水旱灾害中, 社会生活和工业城市遭受损失的比重日益增大, 灾害越大损害也愈大。水利工作的范围和内容随之不断扩大, 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二是水资源的多头管理, 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严重影响着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节约使用与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城市水利包括水利投资和防洪保安两大方面。具体涉及到排涝、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量大、面广、线长、关系复杂。三是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比如:地下水开采过量, 地面严重沉降。最大累计沉降量为零点五六米, 个别地区下沉一米以上。许多地区下降漏斗中心水位埋裸已经超过七十米, 有的地方的各个降落漏斗已连成一片。由于地面沉降, 造成城市排水负担加大、堤闸防洪能力降低、产生地表裂缝等地质破坏, 引起房屋开裂, 道路路面断裂等。城市地面沉降已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又如人水争地, 违法开垦河滩, 一些工程建设, 随意占用填塞河道沟塘, 导致洪涝调蓄面积锐减;还有随意开山采石, 导致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失调;再就是农业、工业、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导致河水污染。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水利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局限于以往观念和经济实力, 一些水利工程简单单一, 土法上阵, 因陋就简;一些水利规划和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损坏严重, 急待更新等等。防洪标准较低, 不能适应各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水害所暴露的问题来看, 大多是堤防标准偏低, 不能抗御天文大潮和强台风的袭击。现在许多沿河、沿江的城市防洪标准多数偏低, 尤其是堤防险患和薄弱的环节较多, 只能应付一般的洪涝灾害。难以抗御特大洪涝袭击。
2 水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二十一世纪,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 水利已不仅仅是农业的命脉, 而且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命脉, 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工作的内容、范围和服务对象, 也将由传统的粮棉油农业农村, 扩大到和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城市和各行各业。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必须有一个超前发展的现代化水利作保障。因而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将面临十分艰巨的新任务:
一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防洪保安的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努力把干旱和台风等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确保社会安定和经济正常发展。二是切实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严禁地下水超采, 控制污水排放, 污水处理回收利用, 杜绝乱垦乱伐, 严禁非法填没河沟, 强化各项水资源的管理, 为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各项水利工作。三是要建立一个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科学水利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包含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地下水地表水等水资源实施综合管理, 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四是加速水利现代化建设。有计划地利用先进实用的现代化装备和现代高新技术, 去改造和武装水利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创新素质的水利队伍。总之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 既要确保防洪减灾, 也要确保水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 还要确保水环境的有效保护,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 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水利工作的新任务与新形势, 必须对水利工作中不适应的地方作出相应的变革, 以适应当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加速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 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根本转变, 为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基本性转变。提出以下浅显的对策与建议:
3.1 理顺水利体制, 实行水资源统一化管理。
要及早建立高效、权威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明确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对城乡的除涝、水资源保护、防洪、污水排放和处理回用实行一体化管理, 彻底改变以前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的多头管理局面。更好地解决城乡供水、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恶化三大问题,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当前要尤为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工作。
3.2 切实抓紧水利规划和规划立法工作
水利规划是水利工作的方向目标、工作纲要和实施依据。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全面制订新时期综合水利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 经各级人大审定形成法规, 并依法分期组织实施。规划如需要修改或调整, 也应该经相应人大审批, 以增加规划的有效性、权威性、严肃性, 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列入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将大量向城市聚集。要超前按各地城市规划的发展规模, 做好城镇除涝、防洪、供水、排污及污水处理回用的综合治理规划。随着水污染的恶化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要及早规划, 合理安排和调整生活用水和水源地及供水网络的布局。
3.3 建立分级分类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
随着水利受益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 必须改变过去以农业投入为主的格局, 建立社会办水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污染、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担恢复治理补偿投入”的政策。受益范围明确的, 由各受益单位和个人为主负担。其它公益性水利项目投入, 按各级分工职责由各级公共财政为主负担。对中小型水利项目, 鼓励社会各界独资、台资或引资兴办, 谁投入、谁收益。
3.4 推进水利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是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能, 各级办各级的事, 提高工作效率。要实行政事分开,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把工作精力从繁杂的非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围绕水资源统一管理、防洪减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 履行好政策法规引导、宏观规划、执法监督等项职能。
二是面对工程管理单位, 要强化依法管理, 并在行业管理的指导下, 大力推进社会化管理, 对公益性简讯工程的管理和费用由各级政府负责。对经营性工程的管理, 要在确保工程完好、运行安全和发挥应有效益的前提下, 逐步清晰所有权、放开管理权、搞活经营权的路子。可采取租赁、股份、拍卖、转让等措施进行机制改革。
三是各级水利直属单位要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努力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中立足发展, 并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方向过度。
3.5 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加速现代化进程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在水利工作中, 要十分重视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乘积效应, 要特别重视建设具有现代化素质人才队伍的关键作用。要加快水利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系统、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 以及各类工程自动化监控、监测等系统的建设。要采取各种措施, 不断提高水利人的思想政治、科技文化和创新进取等良好素质, 使之不断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并不断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传统水利 篇4
一、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
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 需具备的基础条件有:一是法律保障。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 就是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二是技术措施。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 需以过硬的技术为前提。三是人才保障。人才是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二、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 管理方法落后。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 其重点在于纸质档案的管理, 部分基层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主要采取手工收集、整理档案, 对于档案的编目、查阅、存档等工作, 依然采取老旧落后的方法, 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计算机档案管理方式。同时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技术、思路等, 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导致基层的水利档案管理人员不会主动研究管理知识和技术。
(二) 客观制约因素。水利项目存在建设周期较长、档案内容较繁琐等特点, 自项目的论证、设计到实施, 再到项目竣工, 周期1~10年不等,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 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导致项目信息固化成纸质或者做成电子文档等的工作比较复杂、冗长。
(三) 主观制约因素。部分水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并未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 也未明确管理地位, 将其看作整个水利管理工作的末端, 认为其不会影响水利项目的运行, 导致档案管理和水利建设的其他管理脱节, 最终造成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滞后, 档案信息传递存在漏洞, 影响整个水利项目的工作进展。
三、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 更新和完善水利档案管理制度。针对水利档案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也是为了提高水利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增强水利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水利单位需重点加强水利档案管理制度的更新、完善, 具体方法有:一是健全水利档案的保密制度:部分水利科研的成果及水利基础数据等均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尤其是水利科研成果, 是具备专利性的。二是实施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对水利档案管理实施岗位责任制, 并完善管理问责制度, 以此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三是注重宣传水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是做好水利档案管理的前提条件, 因此, 水利单位需通过讲座、会议、视频等方式, 帮助水利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对本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二) 强化水利档案资料的整理。在水利档案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中, 不同的水利项目可采取分阶段采集、追踪采集的采集方式;档案材料的整理项目, 具备较强的目标性, 且采集的速度较快, 这是为了预防出现久时不采集导致的缺漏;对于形成周期长的水利材料, 可在分段采集的过程中规划出采集的每个时间段, 保留水利信息的初始资料, 以确保水利档案的完整性。
(三) 实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电子文件的处理, 需规范统一, 从而简化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具体的建设内容有:一是引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库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以提升整个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含量。二是为现有的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在职培训的机会, 帮助其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能力, 并强化其信息意识, 使其能在工作中运用信息管理技术, 实现水利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三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 进而优化水利档案管理队伍。
(四) 注重档案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人员需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地位, 不断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充实自身。同时水利单位需重点建设一支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型、管理型的人才队伍, 具体的方法有:一是打破封闭、落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格局, 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推向社会, 强化水利单位内部的协调能力, 为档案管理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重点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 从而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在工作中全面运用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 并对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科学管理。
(五) 实现水利档案资源的安全保护和共享。水利档案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为:一是做好档案机房门、窗的防盗工作, 并对信息管理系统加密, 严防计算机遭遇病毒侵袭, 必需安装防病毒卡。二是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增强其安全责任意识。三是实现部分水利档案资料的资源共享, 并积极吸纳其他水利单位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促进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提高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对水利档案管理实施现代化建设, 为其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 是水利档案管理接轨社会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水利事业管理的重要前提, 更是提高水利档案信息技术和服务水平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章憬憬.关于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研究[J].卷宗, 2014 (1) :7-8.
[2]王秀霞.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4 (18) :292.
[3]王文平.水利档案管理从传统向现代方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水利, 2013 (6) :62-64.
传统水利 篇5
1公益性水利工程传统征地模式典型案例
江苏省泰州引江河工程是“九五”期间建设的重点水源工程, 工程全长24 km, 其效用主要体现在增加南水北调供水能力、提高里下河地区灌排标准、促进苏北地区航运、改善苏北地区水质、沿海冲淤保港及为实施滩涂开发提供水源等方面, 属公益性工程。该工程于1995年开始征地拆迁并开工建设, 涉及扬州江都市、泰州高港区和海陵区的9个乡镇、37个村、154个村民小组, 受影响人口30 501人。工程共征用土地1 111.14 hm2, 拆迁房屋12 012间。
江苏省政府为做好该工程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 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泰州引江河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通知》 (苏政发[1996]187号) 。补偿标准是当时水利建设征地的最高标准:土地综合补偿费 (包括安置补助费、劳力安置费、土地管理及小型农田排灌设施恢复费等) 7.5万元/hm2, 青苗费0.75万元/hm2。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青苗补偿费一次性发放至农户, 土地综合补偿费放在银行, 按“专户存储, 封闭运行”的要求, 单独核算, 用每年的利息分配给失地农民。
以江苏省泰州市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为例, 该园区范围内涉及泰州引江河征地拆迁的有4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 共拆迁649户, 农业人口4 915人, 征地达209.3 hm2, 征地补偿款总额为1 610万元。这里本来人口就很稠密, 而征用土地又较多, 群众所保有的人均耕地只有200.10 m2左右, 少数村组人均耕地只有66.7 m2左右, 但群众响应政府号召, 全部按时拆迁。当时的年利息率达到10%左右, 每个农村人口年均可得利息600元左右。但随着银行利息不断下调, 要维持这个分配水平就很难了, 只好动用本金来保证群众的分配水平, 以确保社会稳定。截至2004年底, 人均土地补偿费账户余额只有2 123.30元, 本金越来越少, 无法保证年均600元的分配水平, 加之物价水准逐年攀升, 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与此同时, 得益于全省的沿江大开发战略, 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自2000年以来, 进区企业逐年增多。工业园区政府严格按法定程序征用集体土地, 实行政府统一征地, 按照有关法规和泰州经济开发区统一制定的政策予以补偿, 并统一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滨江工业园区按照省政府有关精神, 执行二类标准,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24万元/hm2, 青苗费为2.4万元/hm2·a, 个人劳力安置费为每人1.7万元。这样, 商业征地失地农民不仅得到了土地补偿费, 还有个人劳力安置费, 并且还可以统一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引江河建设失地的农民不仅征地拆迁时得到的补偿低, 而且政府新出台的相关生活与社会保障也享受不到。同样的蓝天、同样的土地、同样是政府向农民征地, 补偿标准却相差甚远。
不难理解, 农民没有了土地, 拿到的微薄补偿款不能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要, 生活水平比起拆迁前大打折扣, 相关的政策法规又没有赋予他们合理的对话通道, 这些失地农民的上访诉求也是得不到任何支持的, 上访无门、投诉无果、生活贫困, 所以他们便本能地按照自身的行为逻辑演绎生存之道, 发动群体性围攻机关、工程管理单位成了他们反映心声的唯一选择, 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成了园区最不稳定的因素, 影响到滨江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
水利工程建设传统征地模式, 采取的是一次性补偿政策, 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江苏省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从维护园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角度出发, 对泰州市引江河工程失地农民采取帮扶。从2003年起, 动用地方财力将引江河土地征用款利息由国家确定的1.98%调至4.59%来计算收益, 用于给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补贴;从2004年开始, 园区政府每年拿出30万元左右用于发放解困补助款;2008年又出台了“引江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办法”, 按照组人均耕地面积0.006 7 hm2~0.02 hm2分3个层次, 每人每年分别补偿100~300元;从2007年开始, 园区还按照《泰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结合的办法为引江河失地农民办了低水平的养老保险, 将政府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费给予的补贴标准由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0%提高至25%。对家庭缺少劳力, 仅靠征地补偿费与解困帮扶得到收益的低收入参保对象, 须由个人负担的缴费份额, 全由园区政府来承担。
同时, 对有工作能力的失地农民, 滨江园区采取措施让他们勤劳致富。鼓励进区企业多吸纳失地农民 (不分商业征地还是公益征地) 进厂打工, 除用工企业除发给农民工工资外, 园区政府还督促相关企业为进厂农民工按规定交足“五险”;鼓励有手艺的失地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饰工程;对有生产经营意识的失地农民,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经商或兴办实业, 这样既解决了他们自身家庭的生活来源, 同时还可以对不善于生产经营的失地农户进行帮扶。
尽管滨江园区政府对引江河失地农民的生活补偿与社保投入标准不是很高, 引江河建设失地农民与园区开发建设被征地农民享受的待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农户也理解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征地政策。园区政府的帮扶,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引江河建设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
2对公益性水利工程传统征地模式的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用”, 以法律的形式对征地作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一条就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和移民安置办法作了专门规定, 明确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这符合专门项目的特殊性。这就从法律层面上可以对不同用途的征地, 采取不同的补偿与安置方式。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1996出台的《关于做好泰州引江河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通知》及1999年出台的《关于印发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均是依据有关法律条文出台的水利建设土地征用专项规定。很显然, 这些公益性工程的专项规定存在明显的不足, 那就是在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后, 公益性工程征地补偿政策未能适时调整, 未能遵循市场经济的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水利等公益性工程的补偿标准实际上是依据农用土地价格确定, 而农用土地价格又是按照农业产值作为主要计算依据的。事实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用途转变之后, 土地价格发生很大变化, 以比较低的价格从农民那里征来土地建设公益性工程, 必然引起众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惠及全民的, 不能让被征地农民独自承担社会发展的代价。计划经济时代, 通过水利工程等公益性工程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和身份问题, 但实行市场经济以后,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主要是货币安置, 但由于补偿标准低, 引起很多实际问题。
同时在执行具体的征地拆迁工作时, 由于多方面的人为因素, 往往也是十补九不足, 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老百姓的房产拆迁补偿均存在类似问题。公益性征地都是按政府行政指令操作, 带有强制性, 征地和拆迁都是实行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责任制, 实行的是包干征地, 这样无形中给一些地方压低评估价格和补偿标准, 采取强制性手段提供了方便。在一些集体组织领导比较薄弱的地方, 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 导致了集体经济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失地农民从公益性征地收益中获得的补偿份额是由政府的红头文件说了算的, 劳力安置费和土地补偿费标准在红头文件中是一个具体固定的数字, 但红头文件的修订远远赶不上物价指数的变化, 而这恰恰需要用通货膨胀指数化适时调整。并且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 实行“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的做法, 补偿资金交给集体而不是直接给被征地农户, 道理上也是讲不通的。
3水利等公益性工程征地拆迁应遵循的原则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对农民土地的征用, 就意味着农民丧失了生存的源泉, 征用土地时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而现行公益性工程征地拆迁补偿的操作性方面, 远不如城市房屋拆迁那样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规范。因此, 国家有必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修订土地征用法规, 特别是要对公益性征地政策作较大的调整。
3.1对被征地的农民补偿要遵循同地同价的原则
水利等公益性工程建设项目是惠及全民的, 相比于商业开发, 它们建成后投入使用的社会效益更加不可估量。如果损益分布不匹配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 很有可能会导致那些承担了社会发展大部分成本而受益相对较少的农民对公益性工程建设征地的集体抵制, 长此以往, 后患无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不论是以“公共利益”还是以“商业经营”为目的取得农民土地的, 均应以市场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对农民的房屋等私产的征用补偿也应确定计算标准[1]。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要做到同地同价, 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予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必须从法律上明确公益性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工程概算, 防止借口公共利益而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取消包干征地的做法。对于公益性用地实行征地价格听证会制度, 完善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
3.2公益土地征用的公开透明原则
目前, 商业性征地的程序相对较完善, 但公益性征地的行政性色彩使征地程序变得简单, 往往是红头文件决定了一切, 人大监督、群众的知情权往往被忽视。要从法律上明确公益性征地过程的“公告、公示、告知、确认、听证”程序, 尊重和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2]。在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上要明确规定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 改变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土地补偿费的办法, 从制度上防止一些地方乡镇、村干部的截留和挪用;要从法律上明确建立和完善公益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 严防借公益性征地动用行政资源搞野蛮征拆,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3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
公益性征地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 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 征地补偿费标准明显偏低, 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公益性征地补偿也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 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此外, 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 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农民失去土地后, 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 除去合理支付相应的货币补偿以外, 还应考虑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市场经济讲公平原则, 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不仅要考虑失地农民的眼前生活, 还要考虑失地农民的长久生存,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不下降, 并且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同步提高。要从法规上明确公益性征地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要按通货膨胀指数化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工程征地预算;明确在公益性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但仍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时,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使用国有土地商业开发有偿使用中的收益进行调剂。事实上, 土地不仅是生产性要素, 而且也应变成一种财产性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的公有制是必然的, 土地的资本化也是必然的, 关键是创新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土地产权制度[3]。在土地所有权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 可以在使用权上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安置政策上, 法规应允许有稳定收入的水利工程项目 (如发电、航运、自来水厂水源工程、码头等) , 农民可以用依法批准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也只有让土地变成产业资本, 农民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市场主体, 使农民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资本的转变, 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的利益。
3.4对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 农民期望通过土地被征用来实现由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农转非”梦想, 也就是政府用城镇户口获取权与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进行交换, 让农民获得城市生活保障。然而时至今日, 绝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安置被转嫁给社会来承担, 安置成本也由失地农民个人来承受, 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有必要分情况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对于失去全部土地但可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 要赋予他们充分的城市生活保障权, 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和养老保险待遇, 彻底改变“流动而不迁徙”的政策歧视。对于失去土地后没有能够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失地农民, 需要建立以政府和集体为主体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4], 而非以个人缴纳为主。农民已经通过过去缴纳的各项税费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为国家财政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而且这种积累方式还在持续。有些地方将人均耕地少于0.006 7 hm2的农民全部转为城镇户口, 让他们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相应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险, 虽然此项举措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但这个0.006 7 hm2的标准定得是否合理还值得研究。对被征地后人均尚有土地0.013 4 hm2或0.02 hm2的农民, 政府也要关心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未来保障。没有了生存保障的失地农民理应获得等量的收益, 享受政府提供的全方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不仅符合市场和税收的公平原则, 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 从长远来看, 为失地农民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政府要从商业用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公益性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用于公益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国土资源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要联合为公益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还要考虑这些群体中人口迁移、新生儿出生等因素的影响。
3.5房屋的拆迁补偿与安置中估价的合理性原则
公益性工程征地中必然会涉及房屋的拆迁补偿安置问题, 而地方政府在制定房屋补偿安置价格中往往只体现了房屋的残存价值, 没有考虑对房屋所占土地的价格补偿, 这是极不合理的。土地是一种商品, 要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 应该给予房屋所占范围内的土地充分的补偿。被拆迁户的房子有些可能已经使用了1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使用残值估算赔偿价格似乎很合理, 但问题是拆掉后按原规模及标准重建, 用残值估算得到的补偿款是无法进行的, 同时有些新楼房建成时间不长, 又被征地拆迁, 理应按一定的比例增补重置费。消费指数的不断攀升, 至使公民的基本生活费用以及教育等相应支出的部分都将因为物价上涨而增加, 如果不实行房产补偿费用的通货膨胀指数化管理[5], 不根据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相应调整, 那么这些举措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而且将严重损害失地农民家庭成员的利益。
3.6对公益性征地历史遗留问题予以逐步解决的原则
由于公益性征地并非民事行为, 而是行政行为, 事实上就使土地征用两个法律关系的主体, 即国家与集体组织的地位不平等, 土地征用法律关系的产生并非基于双方自愿和一致, 而是基于国家单方面意志, 无需被征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 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也就不可能遵循等价有偿原则。在政治权力的保驾护航下, 某些地方征收土地的方式表现的粗暴和专横, 不能顾及农民的需要和期待。这种政治经济一体化权力格局令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更加孤立无助[6]。长期以来在公益性工程建设中, 诸如水利、交通、机场、市政等工程规模较大, 一次性征用的土地较多, 如泰州引江河工程, 还有国家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 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和标准均是特定年代、特殊时期确定的, 这些工程建设时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往往是象征性的, 更多的是通过层层发动, 要求群众“舍小家、保大家”, “国家利益第一位, 集体利益第二位、个人利益第三位”。同时上级政府与基层组织签订拆迁包干、限期完成的拆迁工作责任状, 实际上也是矛盾下移, 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 担心完不成征拆任务, 往往只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强行征拆, 造成被征地拆迁的群众怨声载道, 对立情绪严重, 并且这种对立情绪会一直延续下去, 不断给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造成冲击和影响。尽管各级政府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精神于2005年后陆续出台了新的土地征用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 目前公益性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已比过去有大幅提高, 但过去 (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 不少公益性征地致使农民所拥有的耕地严重缩减, 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矛盾和问题, 却始终没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对过去公益性征地后人均土地保有量极少的农民, 政府理应予以关注, 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与社会保障, 不能使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不能因为过去这些公益性工程有专门的征地拆迁政策, 就有理由对这些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至之不理。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为引江河工程征地拆迁农民进行生活解困和就业扶持, 解决医保和养老保险的做法值得推介, 尽管标准不是很高, 但毕竟有了举措。从道理上讲, 像引江河工程这样的流域性工程, 帮扶资金的解决还需省政府统筹考虑, 制定相关的政策, 明确资金渠道。
农民土地征用矛盾产生于社会经济和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中, 但社会经济发展与公益事业进程的加快决不能以牺牲失地农民利益为代价, 因为无工不富, 无农不稳。怎样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 制定公益建设失地农民的社会安置办法, 用法律去规范政府的征地补偿办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农民这个勤勤恳恳、坚忍不拔的群体, 理应和城市居民一同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而不是成为被压抑的、饱受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群体。只要有正确的政策措施, 公益性征地中的一系列问题是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并向好的方向转变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建设标准在失地农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摘要:通过实例说明了传统公益性工程征地与经营性开发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性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稳定, 从征地政策、补偿标准测算、征地拆迁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公益性工程征地拆迁政策的不足。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征用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并从同地同价、公开透明、生活水平不降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合理的补偿估价机制、重视遗留问题的处置等6个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工程征地拆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公益性,征地模式
参考文献
[1]尚长风, 张瀚文.土地流转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5) :79-82.
[2]马役军, 赵辰昕.公共政策学案例:危机警示研究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5-56.
[3]葛扬.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J].经济学研究, 2007 (3) :1-5.
[4]尚长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学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113-118.
[5]胡川.基于农民意愿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 :5613-5615.
【传统水利】推荐阅读:
水利工程下农田水利10-26
水利工程与水利施工论文11-16
水利管理中的水利技术11-21
水利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11-03
水利闸门07-16
水利基础10-17
水利期刊05-09
水利防渗05-13
水利工作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