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S分析器

2024-06-11

IRS分析器(精选3篇)

IRS分析器 篇1

1 问题的提出

项目关联结构分析法也就是IRS分析法, 是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的词头缩写, IRS分析是基于学生对各个问题或项目的理解程度排序, 对问题间的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的一种结构分析法, 在这种分析中, 通常以图来表示问题的关联结构的, 因而又称为IRS图。

由于目前普遍流行的教育信息处理课本中有关IRS分析法的原理阐述都很繁琐而且不便于理解, 这就无形中导致了这种分析法在实际教育问题处理中应用的局限性。一般教育研究人员更倾向于用SPSS分析软件、因子分析法等来分析处理教育数据, 很少有人会用IRS分析法, 原因是由于这种原理一方面难于理解, 再一方面没有已经开发出来的可直接投入应用的相关软件 (比如像SPSS分析软件一类) , 基于这样的问题, 笔者在深入理解应用IRS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的基础上, 用C#编程语言开发实现了一个小型的IRS分析器, 在本文主要用它来分析教育技术本科必修课课程设置, 借以从中发现课程设置的合理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2 研究的焦点问题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由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形成的, 它是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发展中的各种支撑技术为依托, 在这两者的影响下, 教育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也一直在进行。自从1983年教育技术学 (电化教育学) 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 核心主干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来, 其设置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具体到目前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各高校, 由于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本身理解有差异以及一些硬件条件也存在差距, 所以相对来说, 虽然同开设教育技术专业, 但是各高校具体开设的课程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 当然, 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的一些不合理处也亟待解决。

那么, 教育技术学基础学科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和差异?很多学校是否存在同类课程重复开设的状况?就这些问题笔者将用开发出来的IRS分析器加以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

3 研究样本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以华东师大的教育技术本科4年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处理中S-P表的问题项目 (如表1) , 同时根据全国七个地区高校密度分布不同, 选取了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样本学校 (如表2) , 力求做到全国各地各种类型院校兼顾。

4 样本原始数据的采集

研究前期, 通过对所选样本学校进行电话调查, 登陆学校网站等多种方法了解他们自己学校教育技术本科课程设置, 并以此为依据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原始数据采集, 如果该学校把上面课程中的某一门列为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并开设了的话, 那么对应的S-P数据表格填“1”, 否则填“0”, 这样就形成了S-P数据源表, 事实上, S-P表原本是利用学生的问题得分表进行教学情况分析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一种表, S代表学生, P代表问题。但是在本研究中, 笔者将这种表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课程设置的分析应用中, S代表样本学校, 而P就代表必修课课程, 由此, 形成的S-P源表中“1”和“0”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即“1”代表了该学校开设了这门必修课, “0”代表了该学校没有开设这门必修课或者把这门课当做了选修课开设。经过数据采集得到如下S-P源表:

5 数据处理结果的图示

图1就是程序运行结果。图1是将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到IRS分析器以后得出来的S-P源表以及排序以后的表的输出以及依次推出来的IRS矩阵和顺序系数表。图2就是最终的IRS图, 纵坐标代表的是不同课程各自的选择率, 图上圆圈内的数字是课程名称的编号 (数字的编号对应于表2的课程编号, 从左到右为1-20号) 。

6 处理结果的分析

在程序窗口中将原始采集的S-P数据文件导入, 并且输入原始S-P表的行数和列数以及设定的阈值, 经过程序计算, 得出如图4的IRS图 (排序后的S-P表、顺序系数表、IRS矩阵请见程序部分运行结果示意图) :

从IRS图中可以反映出来如下几个实际问题:

(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形达成共识。从图1中可以看出, 5, 6, 8, 13号问题即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育技术学以及教学系统化设计这四门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最基础的必修课, 基本上全国各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里都会有这四门课。从图上看选择率都达到了100%, 再往上看, 还有数据库理论与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以及组网技术这两门课的选择率也达到了90%, 除了个别学校以外, 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 这两门课程也分别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里面的两大核心基础课程, 高校教育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基本都能达成共识, 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些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是在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里, 仍然有个别高校没有开设这两门课, 事实上对于教育技术毕业的本科生如果不懂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是很难找到专业相关方面工作的。

(2) 重技术, 轻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从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 2004年修订的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即8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对照图1可见, 《学与教的理论》和《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选择率分别是80%和70% (姑且把《学与教的理论》与表上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类课程看待) , 从本研究选取的小样本空间情形来看, 选择率80%和70%事实上代表的是相对来说较低的选择率, 而这两门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 可见, 很多高校对基础理论一类的课程重视度不够, 另外, 笔者在选择样本学校并获取S-P源数据时发现, 有很多高校把《远程教育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这3门课列为专业选修课程, 而并没有把它们放到必须课设置中, 甚至有很多高校压根儿并没有在课程设置里面涉及到这3门课程, 而这3门课程是属于教育技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对照上面的IRS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选择率只达到了60%, 而由于本研究选取的基本问题项目是华东师大教育技术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由于华师大这两门课属于专业选修课, 所以没有把《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列入问题项目中, 这样的话, 当然也不排除其它样本学校将这两门课作为必修课的可能, 但总的来说, 这3门实践课程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很乐观。

总结上面两点, 可以看出大致看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点, 从样本问题项目上看, 如果粗略的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课程分为3个大类即: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育技术技能类课程、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类课程的话, 那么从上面IRS图的选择率和大致走向可见, 我国教育技术更为注重专业技能类的课程, 而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但是事实上, 基础理论作为我们专业学科的根基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根基不牢, 那么势必会造成技术开发流于形式, 甚至于有很多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热衷于开发钻研新技术, 但是技术到底作何用?怎么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那么开发出来的技术还没等进入深层应用领域就被新一批技术淹没了, 没有根基, 就没有生命力, 站不住脚。所以基础理论一定要重新被重视起来。另外, 就是实践应用的问题, 在教育技术技术领域2003年有一篇网志叫做“目睹教育技术之十大怪状”曾经引起了广大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热烈讨论, 这篇文章里讲到一点:人才培养脱离了教育实践, 导致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很难在教育岗位上立足, 究其原因可能有方方面面, 但是在这里笔者只指出一点, 就是本科课程设置方面, 应用实践类课程本来应该是教育技术本科生的核心主干课, 而很多高校却忽视了这一点, 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了有的只是纯粹会技术却不能合适的将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还有的却是感觉学了很多掌握了很少能用到工作中的知识很少, 其实课程设置的弊端就是症结之一。

当然, 这样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我国教育技术的特色, 技术开发占主流, 经分析,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两点:技术欠缺, 技术需求。一方面我们在技术开发层面还未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加大力度去提高这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将来的工作需要, 技术经常被教育技术毕业生称作找工作的“敲门砖”, 这足以说明为什么很多高校重视技术类课程了。当然笔者也相信,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会逐渐地随着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会发生很大改观。将来的课程设置一定能兼顾知识储备和就业需求两大方面。

(3) 专业课程开设时间顺序合理。从整体来看, 这些课程开设应该把握开设时间和顺序, 首先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基础类的, 比如:教育技术学、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系统化设计、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 这些课程分属于不同的方向, 电视节目制作编导应该作为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 C语言应该作为语言类课程的基础, 只有在C语言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学数据结构一类的课程, 另外, 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设计类课程作为基础理论一开始开设让学生首先明确教育技术学科的架构以及一些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才开设像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之类的课。这些课程的层级关系从上述IRS图一目了然。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视觉传达与平面技术以及教育信息处理这三门课在最上面, 因为这些课程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才能学懂的课程, 同时也是面向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开始。所以是最后要学习的课程。从上述IRS看出, 整个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应该是: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技能操作类课程, 最后是应用实践类课程。

(4) 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总体较强, 层级关系明晰。从项目关联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各门必修课程总体上联系紧密, 关联度高, 课程之间存在明确的上位下位关系, 没有与专业相关度极小的课程, 这说明总的来讲, 目前随着教育技术课程的不断改革, 课程设置也日趋完善, 总的朝向更合理的方向变化。IRS反映出来的只有16和17号课程与其它项课程关联性最差, 即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数据结构。从图中深入分析, 4→12→16这个关联关系反映的正是多媒体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视觉传达与平面技术这一关系, 事实也是如此, 即必须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才能入门视觉传达与平面技术, 否则缺乏图形图像的一些内部机理和外部反射的知识便不能听懂视觉传达与平面技术。另外一条8→15→17反映的是教育技术学→数据库理论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的关联关系, 要想将信息技术实实际际地应用到教育中, 就必须先有理论方面特别是教育技术学的课程知识做指导, 然后在应用过程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要靠各种技术手段了, 不论做教育软件还是要做教育教学网站都需要有数据库理论技术的功底, 因此, 数据库理论技术这门课应该属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上位课程而属于教育技术学的下位课程。这样安排是合理的。

另外从图中清晰可见, 《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这几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联密度很高, 那么受此启示, 这几门课程可以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 应该将他们开设在其它课程前面作为上位课程。

7 几点建议、启示以及展望

通过对运行结果的分析说明得出如下几点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期望对未来的课程设置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 应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是处于顶端和根基的位置, 因此它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地区有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没有争议的课程 (如《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等) 确定为核心, 其余的有争议的或者是只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课程 (如《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应该纳入到核心课程之中。

(2)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由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现代技术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形成的应用型教育学科。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应该在各个层次上都有涉及, 但是目前的主干课程还是技术性课程居多, 笔者认为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应该增强。

(3) 主干课程应该具有唯一性。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它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不可替代的课程, 是别的其余学科没有涉及的课程;二是应该和教育技术学科内的其余经常有重叠重复的课程相区别, 有些“换汤不换药”的重叠课程虽然课程名称与主干课程不一样, 但事实上内容很类似。这些课程不必要同时列入专业必修课中。

(4)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 其课程设置引进国内之后, 在结合国情进行积极规范修改的同时却忽视了推广施行, 造成了有了标准但执行力度不够的尴尬局面, 也导致了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的差异。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真正把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

该研究成果也就是既得的exe程序结果可以作为一个IRS项目关联结构分析器通用在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

(1) 可以即用来检验学科或者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这一点尤其对于一些不太成熟的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 还可以用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利用这一个IRS项目关联结构分析器可以测试教学内容的达到程度, 并基于测试的结果改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为此, 用于形成评价中的形成测试应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制作形成测试的项目时, 教材结构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用在教材分析中, 分析的结果可反馈至教材, 用于教材的完善和评价。通过IRS分析, 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结构。在教材的研究和完善过程中, 应充分反映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

(4) 用在某门课的教学设计中, 主要着眼点在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指导要点的研讨, 对指导顺序的研讨, 对测试问题的完善。

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一直是被业界关注的问题。运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IRS分析法知识开发出一个小型的IRS分析器, 聚焦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的设置, 利用此分析器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必修课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并从结果的分析中得出与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必修课程设置有关的一些想法。旨在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有效合理地发展。

关键词:IRS分析器,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傅德荣, 惠敏.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向晖.高校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亟待改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

IRS分析器 篇2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HAP)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型、DNA基因型及两者关联性.方法:收集HAP患者痰液培养病原菌,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根据此菌对7种抗生素耐药特征进行耐药谱分型;建立标准IRSPCR体系.对鲍曼不动杆菌DNA进行基因分型;对照分析耐药谱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本组176例,分离鲍曼不动杆菌21株,根据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7种抗生素多霞耐药情况分为I~X 10个耐药谱型;根据IRS-PCR分为A、B、C、D 4个DNA基因型;关联性研究显示A型与Ⅰ、Ⅱ、Ⅳ型有关,B型与Ⅲ、Ⅴ、Ⅶ、Ⅷ型有关,C型与Ⅶ、Ⅸ犁有关,D型与Ⅵ、Ⅷ、Ⅹ型有关.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谱型与DN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作 者:姜德波 栾林 吕锐 张文卿 JIANG Dabo LUAN Lin LU Rui ZHANG Wenging 作者单位:姜德波,栾林,JIANG Dabo,LUAN Lin(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266034)

吕锐,张文卿,LU Rui,ZHANG Wenging(青岛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试验中心)

IRS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IRS应用现状

IRS (Information Recall Secure) 字面本意是信息回溯保障系统。IRS在课堂上对于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早在课堂中应用IRS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课堂即时反馈系统在国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研究者将IRS的应用模式分为两类:交互学习模式与问题循环模式。交互学习模式强调同伴学习, 针对学习内容分组讨论学习;问题循环模式则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 由教师对问题展开部分进行知识扩充, 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运用在课堂中的IRS有多种形式, 最常用的IRS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嵌入在已有的智能教学系统中, 另一种则是单独的IRS系统。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有Socrative、Top Hat、Class Dojo、polle verywhere等。这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无限网络和移动终端 (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实现。

Socrative是一款免费的基于Web的即时反馈系统, 易于运行并且支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运行环境。Socrative具有教师端和学生端两个登录入口, 教师注册并登录后通过自己的设备控制界面, 选择交互的内容和类型, 而学生只需登录自己的设备进入学生端, 就可以进行实时的交互。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完成课堂互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查看学生完成情况,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课堂互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快速问答、测试及小组合作等方式。Socrative的主要试题类型有选择题 (包括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填空题和问答题。在测试时, 教师可提前编写、选择测试内容与形式, 也可以共享资源库, 选择自己适合的题库。

二、IRS的典型应用模式

1.课堂检测。课堂即时互动与反馈是交互式课堂的重要标志。通过IRS中的快速问答功能, 即时进行课堂互动与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需求, 随时选择答题内容和方式, 通过快速问答功能, 学生选择答案;教师在自己的屏幕中可以及时看到学生的回答情况, 包括学生的答案分布、完成情况及错误率等。快速问答一般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时使用, 由教师口述, 同时选择问题的类型:如果是选择题, 在学生的软件主界面上会出现4 或5 个选项;如果选择判断题, 在学生的软件主界面上会出现“T”和“F”两个选项;如果是简答题, 在学生的软件主界面上会出现答题区域, 根据教师的口述内容, 学生提交答案, 同时答案内容显示在教师端的屏幕中。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与检测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检测的时间与进度, 既可以通过教师控制, 也可以完全由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调控。测试题是一系列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的组合。一般情况下, 测试的第一题为简答题, 询问学生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或学号等。一般的IRS测试都支持“教师进度控制”和“学生进度控制”两种模式。其中“教师进度控制”模式适合课堂练习、同步应答;“学生进度控制”模式适合课前预习、课后检测等。

3.小组协作。协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Socra tive为例, 系统通过Space Race功能完成协助, 个人或团队通过回答问题进行竞赛。当团队正确回答一个问题, 火箭图标向前移动一步;当他们回答错误, 火箭不动。竞赛结束时, 火箭前进最远的小组获得胜利。在这个学习模式中,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设置参加的队伍数量, 也可以选择队伍中的人数, 并且为自己的小组命名, 选择自己队伍的象征色。通过这些设定, 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在队伍的归属感。

4.投票与调查。通过IRS, 教师可以根据要开展的活动, 征集建议, 进行投票。例如在选举班委会成员时, 可以通过课堂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投票: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后, 输入显示屏中, 教师通过反馈功能, 即时看到最终的选举情况。在做调查时, 通过课堂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测试, 可以有效地提高处理、回收调查问卷的效率。此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IRS, 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 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调查、检测, 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确保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反思。

三、案例研究———课外阅读教学中IRS的应用

1.案例简介。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的一节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课程是该校文学社的兴趣活动课, 活动时间是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文学社成员目前共有20 位学生, 来自初一和初二年级的不同班级。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交流。

与此同时, 该校在苏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 建设成了一间智慧教室。该教室内配备了两个横排并列的一体化触摸屏、40 台平板电脑、课堂录制监控摄像头、较便捷的课桌椅及听课观察室。在一体化触摸屏和40 台平板电脑上都安装了名为Seewo的智能教学系统, 两者之间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互动。为了有效利用智慧学习环境, 拓展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 强化阅读课程的效果, 文学社的课外阅读课程就安排在该教室。在校领导的支持下, 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与教育技术教师进行了紧密的合作, 探索如何将IRS系统有效应用于阅读课堂。

2.案例设计。

(1) 活动设计。虽然智慧教室本身的Seewo系统具有一定的IRS功能, 但从使用方便的角度, 本案例选用Socrative软件, 并且在前期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简单的培训, 演示其基本应答模式及步骤。

(2) 评价方案。本案例的评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通过访谈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感受,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所有学生对于IRS的态度。问卷的设计主要从学生对IRS的态度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前者主要是从学生对IRS的了解、操作方式、喜欢程度、反馈形式等角度设置具体问题, 而后者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小组讨论、IRS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参与课堂的问答等。

3.实施与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施由教育技术人员与授课教师共同参与。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任课教师授课的同时, 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旁听、观察与记录, 并且与任课老师共同完成IRS问题部分的制定。为了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课后针对参与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并且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询问三个方面的问题:课堂体验、使用的方便性及对于Socrative课堂应用的总体态度等。通过访谈得知, 任课老师认为该工具作用较大, 有助于改变前期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投入程度不够的问题, 教学中能够很快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 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 不大发言的学生。该教师表示愿意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使用这样的教学工具。但是老师也指出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基于IRS的小组活动设计较为困难, 对于平板系统的熟练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 研究者随机采访了4 个学生, 了解到学生对于该工具的使用非常感兴趣, 希望在更多的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有部分学生反映Socrative网络连接有延迟, 和老师发送的内容不能完全同步, 网络环境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上一篇:晚期卵巢上皮癌下一篇:绿色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