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革新(共12篇)
发展与革新 篇1
0 引言
从全球范围来看, 近年来油气勘探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油气勘探理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始朝着全方位、宽领域发展, 不仅仅局限在常规的出油气地点, 还实现了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从浅海到深海, 从中深层到深层、超深层等区域的转变。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 油气的勘探战略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
1 油气勘探的成果
自从发现油气资源以来, 人类对于油气的勘探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油气勘探工作不断深入, 油气勘探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广度不断加深。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 一些位于常规和极端地区的大油气田被不断的发现。到今天为止, 全球范围内大油气田 (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t、气大于850×108m3) 被发现的数量超过90个,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超过2 343×108t,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超过208.4×1012m3, 这些可采储量相比较21世纪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 全球油气勘探工作的进展与趋势
1) 油气勘探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在油气勘探初期, 科学家们对油气存在的条件还不是很熟悉, 油气勘探仅限于储油气层, 但是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丰富, 勘探技术的不断革新, 现如今油气勘探的范围已经由储油气层向生油气层推进。最初, 研究界片面地认为油气存在必须具有“生、储、盖、圈、运、保”这些要素的组合, 即必须在储油气层。今天, 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不断完善, 勘探技术的不断改进, 人们发现生油气层也可以勘探到油气资源。这个发现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 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 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油气工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 油气勘探从局部圈闭评估到大面积储集层。过去人们对油气勘探的评价对象一般是局部圈闭, 即“生储盖圈运保”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圈闭、油气的运移和保存) 有利区。我国在21世纪以来, 油气勘探的评价对象不断深入完善, 经过我国科学专家们研究实践发现, 低渗透气藏具有以下显著特征:没有“圈闭构造”;没有明显油气边界, 大多是由岩性“致密带”阻隔, 且呈现大面积连续分布。虽然我国对油气勘探的理论在不断完善, 但是我们对此类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
3) 油气勘探从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到“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以前学界认为传统的油气勘探理论是寻找构造油气藏 (即通常所说的常规油气藏) ,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新的理论提出, 油气勘探开始从寻找构造油气藏发展向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 (即通常所说的“隐蔽型”低渗透油气藏) 转变, 其特点是受“岩性圈闭”或“滞留带”阻隔。理论的完善建立在科技的进步基础上, 科技的革新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在勘探技术等相关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学界对勘探理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现如今, 勘探理论普遍认为, 寻找“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 (指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的主要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或斜坡等部位大面积连续分布, 且局部富集;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或盖层;储集层多为低孔渗或特低孔渗 (致密) ;无运移或短距离一次运移, 属于源内或近源成藏;油气水分布复杂;储量丰度低等。
4) 油气勘探从高点找油气转化为下凹 (洼) 下坡找油气。在油气勘探初期, 人们的油气勘探做法是先找含油气构造的高点, 然后再分析其生储盖条件的匹配关系, 最后再进行油气勘探。但是随着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勘探理论, 即“下凹找油”和“定岸下湖, 下湖找坡”的勘探理念。这一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高点找油气”的做法, 改变了以往基于“二级构造带”勘探的理念, 把勘探领域从局部有限范围扩大到了以富油气凹陷为中心的全盆地, 使找油目标由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同时也营造出“满凹含油”和“满凹勘探”的新局面。
5) 油气勘探从中、深储集层向深层、超深层扩展。油气勘探初期, 人们最先勘探出的是浅层甚至出露地表的石油 (俗称“油苗”) , 但是随着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 勘探范围逐渐从中、深储集层向深层、超深层储集层扩展。现如今, 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新趋势。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油气资源储量逐步减少, 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油气勘探必须要向更深、更广、更好的方向发展。全球油气勘探的趋势也开始从中、深储集层向深层、超深层发展, 从常规地区向极端地区发展, 从高点向凹点 (下坡) 发展。
摘要:着重对全球油气储量、油气田数量、油气勘探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全球油气勘探进展情况与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全球油气勘探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油气勘探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全球油气,盘油气勘探,常规勘探,深层
参考文献
[1]畅元江, 杨焕丽, 刘秀全, 等.深水钻井隔水管-井口系统涡激疲劳详细分析[J].石油学报, 2014 (1) .
[2]孔令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层测井综合评价在岩性地层油气藏中的应用意义[J].化工管理, 2015 (31) .
[3]潘烨, 韦龙明, 谭思哲.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J].矿床地质, 2010 (S1) .
发展与革新 篇2
加强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升级是基础性工作,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是网络技术发展、建网的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全面、高质量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只有先实现广电网络的双向化,才能向NGB网迈进。所以,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到20xx年底,大中城市城区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其他城市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xx年底,全国城市有线网络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力争达到80%以上。基础网建成双向网,这是广电网络再发展的基础,这是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
广播电视播出内容的创新
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内容的重要性将更加显现。对于广电网络而言,其一是要以高清互动内容的建设与传输作为主营业务;其二是全力拓展高速互联网接入业务,以互联网的丰富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三是广电要利用“三网融合”,争取拥有广电网络自己的国际出口,才能保证不受制于人,虽然广电申请独立出口的难度很大,但广电网络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运营主体,这让申请出口问题更加难办,所以整合过程中的独立互联网出口的申请很关键;四是如何架构基于广电自治域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既然要做内容服务,要进军“三网融合”新业态,没有广电自己的IDC便会成为替别人做嫁衣的“活雷锋”,这一点即使是中国移动都深有感触。所以,广播电视必须大张旗鼓的建设自己的IDC,并将广电系统自有丰富的视频资源架构在广电的IDC,并吸引社会化内容供应商,愿意将其内容放置于广电IDC谋求共同发展,丰富用户的应用。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新媒体运营商都有自己完善的服务体系,数量庞大的服务人员,成熟完备的服务管理制度,与其相比,广电网络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广电因没有全国统一的运营主体,没有全国统一的客服号,要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广电要走出自己特色的服务之路,让用户信得过、喜欢用、离不开,让用户对广电产生亲和力是努力的目标。
广电网络方式的创新
“三网融合”对广电而言,不仅仅是技术,是业务,更是观念及运营管理的大提升、大跨越。所以,想要突破这一概念,让高流量、高带宽的媒体业务创造更大的商业贡献,必须提升ARPU值,创造更多服务业态,加强对客户的细分,加强对客户的跟踪、服务,这些将成为广电运营的重要目标。
广电业务的拓展
发展与革新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早已进入到全民大众化教育的鼎盛时期。而高职院校统计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稳步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中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特殊地位,加强高职院校统计工作改革,提高统计工作在新时代下对社会的适应需求早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本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改革统计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统计工作 改革 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就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运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揭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内部发展规律,以此为学校领导在宏观决策上提供更好的服务。正是如此也揭示了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统计工作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以下笔者就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现状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完善统计工作的改革新思路。
一、我国教育统计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统计工作对社会统计行业而言,它是一个业务部门的专业统计。但就其本身来讲,它是统计工作的一个综合整体,它们之间既有科学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肩负着国家赋予的统计服务和监督职能。目前从我国国家教育部门到各个地级高职院校普遍都充实着统计的力量。早已形成了我国教育统计工作的网状工作体系。其研究的对象也早已从简单的数据统计转变到目前学校及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数量表现,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而随着人们对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不断深入探索,传统教育为消费事业的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人们已经将教育认识到一种教育投资,其生产和消费的双重性也正被人们所认识。而高职院校统计工作,正是揭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内部发展规律,为学校领导提供宏观决策信息的重要服务机构。因此,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对认清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统计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发展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受到国家教育机关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统计工作发展较慢,与蒸蒸日上的教育事业相比,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统计工作的需求,遏制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存在夸大事情,谎报数据的情况。近些年来国家教育机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进行多次的改革,已达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的积极目的。然而部分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地方政府的投入收支不平衡,同时有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造成补分高职院校无法再短时间内增加自身教学经费,在短时间内改善教学条件。因此,部分学校为了达到与上级教育主管机构评估的要求,采用夸大其词,谎报数据等情况,教育统计工作缺少应有的准确性,给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宏观调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指标不够明确,设计存不够科学。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上报的统计报表,普遍存在多头布置许多数据打架的现象。其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指标仍不够明确,致使大部分统计人员无所适从。有些统计人员完全是凭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统计工作。极易出现数据重复、遗落等现象。致使统计工作应有的严肃性、真实性。可比性大打折扣。
三、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改革新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多份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对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而统计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统计工作改革早已成为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首要工作。其具体改革的新思路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统计调查方法和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统计中,应该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的调查方法和制度。不要搞重复调查,增加学校的无谓负担。同时,在定点、定期调查中普查和重点调查的频率不要出现的过高,使基层高职院校无法负重。而在针对全国性高职院校统计调查时,凡是国家统计进行的调查首先应该确定了一个调查机关抄报其它机关,对高职院校的国家统一调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调查方法,以避免调查的盲目和无序。
(二)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统计指标体系
制定一套适合当今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加强高职院校统计工作改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经济下各个学校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其自身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对不足之处予以添加完善。
(三)进一步提高和稳定高职院校统计人员素质
我国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统计人员的现状,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有技术有步骤的分批对高职院校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经济知识、计算机开发运用等全范围业务培训。特别对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应用技能的使用。同时,稳定高职院校统计队伍,不要随便调动统计人员敢为,以此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修养好的高素质教育统计队伍。
四、结束语
浅论大气探测的发展与革新 篇4
一、我国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大气探测历年来都是围绕着大气科学的研究和气象业务实践所展开的,通过人事大气的运动规律,采用人工控制对天气进行预报等。今年来,我国的大气探测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发射到天气雷达的多普勒型的产生等,我国新型探测技术的不断研发使得气象观测和大气观测技术日益完善。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十分惊人的,新技术带来的大气信息更加的准确和及时,监测的范围也扩展到了我国的每个角落。
(一)我国近三十年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水印气压表的发明成功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为标志的,地面观测网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大气探测技术的进入了新的里程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探空仪器的发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高空观测网的组建将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引向了第二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气象雷达的使用和气象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短短三十年时间我国的大气探测技术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特点
1)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初步形成,以及大量新型武器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大气探测技术告别了经典的物理学原理,转向了基于大气物理原理的探测技术。光学湿度表、能见度仪器、遥感仪器等成为了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设备。2)能见度仪器、闪电定位仪等设备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大气观测从人工化到自动化转变的标志。新型地标状况探头的出现和地面观测自动气象站的形成成功等等推动了气象观测网络的组建。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地面观测像高空观测、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百年来只能对地面的气象观测的新局面,使人们逐渐的认识并了解了三位空间的大气结构。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探测技术进入了遥感探测阶段。新型技术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观测内容,同时还扩大了探测空间和探测的连续性。
三百年来我国气象探测仪器应已经有十多种之多,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增高了探测的灵敏度和精确程度,现代化、自动化的气象观测给我国气象探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新型大气探测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探测手段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新兴的电子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大气探测中的广泛应用为探测工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观测方法和观测理论的不断改进为大气探测带来了新的面貌。
(一)自动气象站的建立
自动气象站的组建标志着我国大气探测技术走向新的里程碑。我国的第一代气象站是有常规的仪器的感应原件和机械构成,只能使用莫尔斯电码将观测到的很少的数据传递出去。采用脉码进行数字通信的第二代的自动气象站在精确度、可靠性和观测项目等等有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我国自动气象站采用集成电路作为主要架构,较之前有较高的灵活性,而且检测的项目从最开始的寥寥无几已经增加到了三十多项内容,全国组建了气象通信网络,采用卫星、短波、移动电话等通信方式,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的安全可靠,探测技术向自动化方向不断迈进。
(二)气象卫星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气探测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缩短了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成为了世界少数的能够研发和发射成功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成功搭建,各应用软件和专业通信软件的顺利运行是我国对卫星系统这项十分复杂的技术的掌握的标志。气象卫星不仅可以传输天气预报、气候检测信息等,十分的高效和精确。它在农、林、牧、鱼业等领域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雷达探测技术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天气雷达探测技术,在2000年时就已经拥有了二十多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使用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能预报强风暴雨、洪水灾害、飓风等十分恶劣天气,同时它还能够为外场开展大气科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我国已经组将成了完善的雷达信息网,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构成了雷达探测系统能够将回波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之后再传输到用户之间。传输的回波数据中包括了回波的强度、顶高、累积降水量等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图像或者数字信息的形式传送出去,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出现提高了在强对流天气下的检测能力。
(四)地面及高空探测技术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已经能够稳定、高效的进行运转,目前应用的地面监测技术主要为有线遥感技术,已经研制了一百余台自动气象站对地面进行自动观测。
今年来,全球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雾霾、爆风、酸雨、温室效应等一些列环境问题受到了人民和国家的重视。对大气成分的探测也在不断地探究,我国高空监测主要采用L波电子探测设备对大气进行实时监测,电子探空仪、闪电定位系统等技术已经应用到了高空探测中。
三、结语
今年来我国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为大气探测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大气探测领域研发的一系列技术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为我国大气探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我国大气探测事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未来也将会迈向崭新的阶梯,保证综合大气探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大气探测的重要目标,可靠、准确的传输信息将成为重要任务。
摘要:今年来, 空气质量的明显下降, 雾霾天气的持续不断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大气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 了解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大气探测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对我国近年来大气探测技术的革新做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大气探测,大气成分,雷电探测,探测技术,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云珊, 陈鹏举, 杨昭, 李强.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气溶胶的数据处理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2]陈荣, 杨召琼, 袁宇平.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广东气象, 2012.
[3]胡双屏, 雷旭辉, 邓兆群.影响大气探测质量的有关问题思考[J].科技与生活, 2012.
智慧水利的发展和技术革新论文 篇5
摘要:“智慧水利”具有感知性、传递性和智能性的特征,有助于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水资源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智慧水利是一项复杂、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想要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必须对“智慧水利”实行统一规划。本文对“智慧水利”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智慧水利”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
关键词:智慧水利;水利信息化
城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智慧水利”的产生,体现城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智慧水利”,给国计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水利”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推进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
1“智慧水利”产生的背景
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了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地球”又称为“智能地球”,将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供水系统等各种基础设施中,然后将其连接好,推动了“物联网”的形成。其次,将“物联网”与已有的互联网进行优化整合,有助于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整合。“物联网”与现有互联网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强大的中心计算机集群,这样有助于对整合网络内的工作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全球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人们开始对“智慧水利”有所了解和注。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比如常见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资源污染等,比较严重的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危害到人类的人身安全。为了防治这些灾害,我国水利工作者因此借鉴“智慧地球”的理念提出了“智慧水利”的概念,“智慧水利”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所形成的“水联网”,有助于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我国“智慧水利”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成立了我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地发展。我国陆续实施了各种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给水利建立提供一系列政府扶持。10月,广东省水利部门与广东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构建广东全省水利三防联集群网,将水利业务信息、视频监控等重要信息系统部署到无线应用平台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登录到平台上,然后就能随时随地查询相关信息。“智慧水利”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智慧水利”的发展非常迅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在“智慧水利”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比较重视“智慧水利”,对“智慧水利”的应用有所忽视,应用效率普遍较低;重视“智慧水利”的硬件设施装备,忽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智慧水利”项目在浙江、广东等地逐渐流传开来,不少省市为了追赶“潮流”,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智慧水利”建设,配备先进的设备建立“智慧水利”,却忽视了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各单位呈现一种各自为营的局面,各单位信息资源不愿意与其他单位共享,造成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信息应用效率非常低,甚至出现综合应用为0的尴尬局面。有些“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完成后,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辅助决策类和统计分析类系统的配备不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这些“智慧水利”项目几乎成了摆设,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了大量的投入资金。
3“智慧水利”的发展
“智慧水利”建设是全国性的问题,水利行业是我国基础产业,需要优先发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智慧水利”建设应在国家、水利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行联合建设,遵循“智慧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利建设技术的优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智慧水利”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地位。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对各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回灌等实施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在对“智慧水利”建设进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同时要考虑到长期发展的目标。提高“智慧水利”建设项目的服务水平,重视水资源保护,通过利用已有资源,循序渐进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和稳定运行。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将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智慧水利”的关键技术
4.1智能感知技术
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感系统和设备,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实时监测、采集和分析防洪、排涝、水利工程等各类信息。想要获取水工建筑物的数据或是水文测站的信息,可以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对水工建筑物和水文测站设备等装备进行射频标签,就能够自动获取系统所需的相关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到各区域的集成化微型传感器,然后就能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有关区域的各方面信息,采集的数据会通过无线网络传播出去。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人们及时掌握和了解关于水利方面的信息。
4.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又称IOT,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能够在所有具有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水利流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装备和嵌入到水质监测断面、供水系统、输水系统、水文测站等水利工程中,将互联网相互连接,就会形成“流域物联网”。
4.3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虚拟化、宽带网络等技术将互联网资源转换到所需的无线应用平台上,然后用户根据个人需求登录平台,就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将涵盖范围广的流域模拟程序分解为很多小的子程序,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系统搜索、计算、处理,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存储技术的应用,水利流域中海量的数据,如实验数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还有流域中的自然、环境等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存储就不用局限于硬盘空间。
5结语
综上所述,防洪、排涝、供水、污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等水利工作,这些工作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判断、处理。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是非常庞大的,这些海量的信息会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等传送到数据中心,然后数据中心会通过仿真模拟等技术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水利事件进行实时的智能监控。将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和处理结果需要及时上报给政府和有关单位。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现代化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化具有的效能,促进“智慧水利”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蒋云钟,冶运涛,王浩.智慧流域及其应用前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3]王礼仁,陈波,杨阳,等.3S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33(3):210-
发展与革新 篇6
【关键词】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对策
数码钢琴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统的乐器进行结合。一方面保留了传统钢琴的外部结构特征、基本功能及演奏方式,另一方面增加了自动化演奏和多样的音色变化。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缺陷,帮助学生实现对钢琴课程的学习目标,大力推动音乐教学的改革。
一、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优势效应及革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优势效应分析
(1)节省大量师资成本。传统的钢琴教学只能一次给一名学生上课,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反复讲解,而数码钢琴集体课能够同时给十几甚至几十名学生上课。另外,数码钢琴的应用也大量减少了购置钢琴的成本。因此,通过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幅度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降低学生的培养成本。
(2)提高現有的钢琴教学水平。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需要依靠硬件设备来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数码钢琴的应用不仅具有钢琴的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其它乐器,锻炼学生对音色辨别能力。因此,通过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因此,通过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可以组织学生在一起学习,帮助紧张的学生被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习技能。同时数码集体教学模式属于活动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4)学生集体练琴而不互相干扰。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耳机监听自己的钢琴练习声音,学生之间不会产生干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进一步加快教学的深化改革。虽然现阶段的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数码钢琴硬件设施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数码钢琴集体课与作曲课、音乐欣赏课等课程联合开展,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数码钢琴集体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教学改革。
2.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革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要想实现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革新,首先要认识到革新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解决,大力推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1)在教材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与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它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入了乐理、和声、即兴伴奏等内容,结合了重奏等演奏形式,将最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融入其中。而当前的教材中,作缺少相应的教材资料,导致教师对教学改革持有疑问的态度。
(2)教师的现代教学能力仍然需要提高。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钢琴技能,还要求学生利用数码钢琴的特色功能,开展一系列有关音乐表现的体验,同时综合其它感官接触增强对数码钢琴的应用功能的理解。但是,教师对于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功能探索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革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做好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革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1)加速教材的变革步伐。推进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教材进行重新编写。教师要适应将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及音乐欣赏课等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帮助教师认识到综合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力支持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革新。
(2)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会对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实践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全面配合教学改革的要求,钢琴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数码钢琴应用专业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提高教学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统筹规划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及音乐欣赏课之间的关系,保证相关的课程设计的合理性。
(3)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由于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不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体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因此,针对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要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并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监督教师与学生能够严格遵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根据课堂的进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情况及钢琴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4)加大教育支持力度。仅仅从教材的改革及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还难以大力推进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因此,还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政策改革支持,为数码钢琴集体教学与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及音乐欣赏课等课程的结合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促进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2.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革新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教材、教师、考核制度及政府政策等基础性工作的改革推动下,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改革基础。因此,在数码钢琴的集体教学课中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考虑,帮助开发学生的潜能。
(1)将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与钢琴课教学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钢琴技能为主,在数码钢琴的帮助下,引起学生对钢琴特点的注意力,同时配合曲目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钢琴的基本技能。另外,针对学生的选修课程,教师适当调整学习的难易程度,从学生学习效果角度考虑,加强数码钢琴与钢琴的互补练习。
(2)将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与视唱练耳课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与视唱练耳课教学相结合的目标,能顾帮助学生实现音与声的融合,达到帮助感官器官协调统一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整体表现力。
(3)将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与配器课教学结合在一起。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与其他相关声乐课进行结合。因此,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过程中,增加其他乐器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到钢琴与不同乐器之间的协调效果,锻炼学生鉴别声色的能力。另外,教师也能够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专长,进行分工组合,完成曲目的练习,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4)将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与音乐欣赏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曲目进行欣赏,增强对数码钢琴的体会与认识,发现其中的艺术特色,进而提高今后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课堂中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数码钢琴集体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陆续完善学校的数码钢琴教室设备。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发展与完善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一方面保证了钢琴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力推动了钢琴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熊奕萍,水琳.浅谈高等师范院校数码钢琴教学[J].科教文汇,2007(05)
[2]刘毅力,贾力萌.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9(09)
档案管理服务的发展与革新 篇7
建立档案馆 (室) 首先应当开发网页式的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开办网页档案馆, 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以及网络服务, 充分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作为企事业单位以及组织的信息集散地。通过对网络数据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 完善信息系统并同企业、事业单位网站相连, 从而实现通过网络检索获取档案管理服务中心信息, 以方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很多档案馆 (室) 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服务的重要性, 并逐步的开始建立起自设的网络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这已经成为目前档案管理服务重要形式之一。在这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中, 管理者首先应当将网站作为基础工作内容, 完善信息资源库, 并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内容的完善, 尤其是文件全文数据库的完善。通过网络数据库, 完成对数据的实时收集、快速处理以及高效发布。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 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 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 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
电子档案管理中心的建立。通过同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联系, 档案馆 (室) 可以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服务的建设, 通过电子档案管理中心的建立,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库中的内容, 通过对归档电子问责管理, 数据管理中心可以提供电子档案的查询以及利用服务, 同时还能够将管理中心中的数据及时的予以共享。具有高速、快捷的优势, 并且覆盖率更广, 内容更加丰富。
电子信息的收集。在档案管理部门中, 电子信息的手机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电子信息的自动上传、下载, 档案服务工作便可以完成。同传统的档案服务相比, 现代化的电子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更加便捷的完成。所以, 档案部门应当逐步的开始建立起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转变已有的管理方式, 建立起文档上传专用窗口, 提高文档的收集销量, 并进行及时的归档处理。
在线服务的开展。档案的利用方式中, 传统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到档案部门进行借阅、参加展览或者复制档案文件以及档案公布件的阅读灯, 尤其是对原件的阅读, 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以及档案服务体系中, 必然会在形式以及方法上发生转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以及思维习惯发生了全面性的转变, 信息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突出,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人们不但要求信息具有及时性, 还应当具有准确性。因此, 传统的手工方式以及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必然会被更为先进的电子化网络化的服务模式替代。
2 服务领域的发展革新
信息服务多主体化。过去档案管理服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 而目前全新的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服务对象逐步向着大众方向转变, 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档案管理发展的主流方向。这是由于不单单企事业单位以及机关中的组织或者个人会利用到档案信息,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也会利用到档案信息, 除此之外, 还需要针对一些特殊人群进行服务。目前人类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 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 并且由于生产生活行为越来越复杂, 无论是建设、学习还是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服务。而信息化服务业从开始的单一需求向着更加复杂的综合性的信息需求转变。在经济迅速发展, 信息价值日益增加的今天, 档案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服务实体的兴办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从资源开发角度看, 信息的发布以及档案人员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保存以及档案的报关, 而是应当将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财富看待。而档案室以及管理机构也不再是档案的保存收藏单位, 而是信息的集散地, 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场所。档案馆 (室) 应当逐步的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其创新服务应当建立面向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之上, 并逐步的建立起以服务为主、信息的收集、贮存、加工检索为补充的实体性服务体系。档案人员应当以新型的产业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作为主导, 建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信息化产业服务意识体系。例如在进行专题信息的汇编过程中, 开发信息主要用来帮助对技术产品的开发引进;开发经济信息的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结构调整;而开发市场信息的目的就在于, 给予企业以营销机会;开发房地产信息则可以服务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改造。
加强横向联合,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 面对浩瀚繁杂的情报, 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 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 实行一体化管理,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 实行资源共享, 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3 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主要任务
面对高校档案部门“生存”的现状, 既不能依靠“上帝”的仁爱, 也不能坐等学校的“恩赐”, 必须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服务创新中的基础地位, 把档案收好、管好、用好。用是根本, 管是手段, 收是基础。因此, 立馆之基在于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服务之基更在于档案资源建设。正因为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服务创新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也就决定了要进一步深化档案资源建设抓源头的监管理念, 聚焦学校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课题、重要工作和重要人物等方面不同载体档案的监管工作, 全面推进常规归档与及时归档的相结合, 大力开展校史人物、校史资料和社会媒体对学校工作报道等方面的征集工作, 为学校历史站好岗, 为学校今天服好务, 为学校明天积累好精神财富。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建设。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利用和保护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理论探索问题, 而是如何创造条件, 抢抓机遇, 力争支持, 这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任务。一些名牌高校档案部门已完成建国前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有的高校档案部门正争取完成馆藏历史、党群、行政、教学等档案类的数字化工作。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档案服务创新的根本保障。学校档案部门仍然是一个弱势群体, 也是一个弱势部门。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人才, 关键在是否有所作为。我们在具有忧患意识的同时, 还要苦练内功, 更新理念, 努力探索档案服务创新之路。不能得过且过, 小富即安。只有人才兴馆强室, 才能实现逆境中崛起。只要有一支档案服务创新团队, 学校档案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 要坚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档案服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焱.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及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2) .
[2]董珍春.办公自动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A].江苏省档案现代化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
飞机试验中测试系统的发展与革新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通信、传感和微电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随之也出现了智能仪器仪表等等。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方便了计算机硬件优势, 为飞机测试系统技术的成熟奠定科技基础, 真正将测试系统带入一个高科技、高水平的层次, 提升了测试系统的工作性能。总之, 航空航天技术测试过程中, 真正实现了计算机与现代设备的有机结合, 二者都为飞机试验中的测试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技术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就是二者的一体化技术。
1 建立在DAQ体系之上的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的硬件形成体系, 不同种类的测试信号分布在不同位置的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能够将其转化为与之对应的电信号, 俨然成为检测系统必须设置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 传感器的电信号是怎么传出的呢?传感器的电信号只有经过调解或方法处理过后, 形成0~5V压力幅值范围之内的直流电信号, 在经过A/D的转换, 转换过后其输送至单片机完成相关的数据处理。处理之后, 单片机加工处理好的数据通过电路输送至系统主机, 系统主机会完成后续的数据分析、测量等等工作。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它的影响下, 不仅能够传送数据还可以利用网络完成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传感器信号的输出形式有直流式, 这种传送方式则不用设置整流滤波、交流放大等功能环节。
目前, 能够称得上形成系统的现代测试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主机、分机和需要应用的软件等等。其各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分机会遵循系统主机发出的操作指令, 完成传感器测量信号的采集工作、初步处理数据以及数据的传送。主机则是负责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协调调度, 主机输出数据则需要分机操作的测量、检测和控制指令, 这种工作方式能够方便日后测试结果的显示、打印和数据输出。
2 建立在现场总线基础上的网络测试系统
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为我国建立在现场总线基础上的网络测试系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建立在现场总线基础上的网络测试系统具备三大基本功能:前向通道、后向通道以及网络通信。每一种功能又具备其他多种子功能, 为该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前向通道主要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数据采集系统、微处理器几个部分构成, 能够进行信号检测、交换以及分析功能。
后向通道的功能与前向通道相比存在诸多差异, 它是以数-模-数转换不见为主要方式, 功能有: (1) 信号调制:由微处理器输出的数字信号包含了被测量信息或者表示控制模块输出的信号控制量, 通过转换并调制成为现场总线中输出的数字信号, 并传输至执行器中进行动作的控制与执行; (2) 解调:将来自现场总线中的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并将之传输至系统的微处理器进行处理; (3) 供电:将现场总线中传输的交流信号进行变换处理, 并将之转换成为微处理器、数据采集模块系统供电电源能够应用的电源。
测试系统的智能化现场测量仪表, 例如执行器/变送器等都通过接口直接与总线相连。现场总线通过采用双绞线、光缆或者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送, 当前主要以双绞线为主。即上位机与现场的测量仪表的链接只需要两根导线就可以实现通讯, 这两根导线不但为测量仪表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而且还承担了数字化、双向的串行通信。通过使用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有效的延长信息的传输距离, 从而削减测试现场与控制室之间通信设备及线路的成本耗费。当前, 国际上多采用的现场总线通信标准, 包括HART、FF、CAN以及Lon Works等模式。
3 当代飞机测试系的技术革新
3.1 硬件设计技术
3.1.1 基本约束条件
测试系统的特点主要考虑测试对象的具体大小、环境、测试物理量等。系统的需求方面则需要考虑系统的测试精度、测试可靠性、系统响应速度等。同时, 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设计成本、架设成本以及开发周期等。
3.1.2 测试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技术
测试系统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过程中通常使用了包括单片机、CPLD、FPGA、DSP、ASIC、SOC等在内的高集成度设计技术。通过应用低能耗的期间来降低系统的运行能耗, 同时减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干扰问题。通过使用通用、标准化的硬件能减少系统的现场安装、调试、维护等成本, 也有利于降低系统的生产成本。最后, 在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通过使用动态的链接来进行多层次的程序链接。
3.1.3 系统设计技术
系统设计时需要应用到的是组态技术, 使用国家严格规定的总线和模块单元。例如:程控仪设备、数控设备以及现场总线测试仪表等等, 这些不仅能够充分降低系统设计和研发成本, 还可以大大减少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时间, 这种技术支持能够让系统更加符合标准、更加通用。此外, 采用软件组态开发平台的方式进行技术开发, 比如:可视化开发等等, 同样可以缩短系统的开发时间, 还可以形成友好、和谐的系统界面。总之, 组件的设计环节中, 应严格按照系统的实际需要展开设计, 慎重考虑系统日后的升级问题即功能的扩展, 确保系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实用性。
3.2 软件设计技术
测试系统的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了测试程序、控制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以及人机界面等。无论是具体的测试功能模块还是虚拟设备, 在设计过程中都应该保证软件在系统存储容量以及处理速度的限度下对应用程序进行合理设计, 尽量通过软件实现传统的硬件设备功能, 使得系统的硬件配置减少。信号处理以及数据处理主要包括系统的误差分析、插值分析、数字滤波分析、数据融合技术等。同时, 在人机界面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界面是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窗口, 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实现对应的功能, 而且要求实现功能信息的显示效果, 界面尽量人性化。
3.3 测试网络规范
测试系统的设计过程不是盲目的, 而是应该遵循标准的电器规格, 所有设备以及设备所输出的信号都应该与电气规格相协调、相统一。同时, 设计过程中的信号线定义、信号传输方式的选择、信号传输速度、信号的逻辑电平以及信号线缆租客等都需要给予网络通信标准进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虽然我国的飞机试验中测试系统的发展已经有巨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作者认为需要我国多个行业领域不断的研究, 才能够最终促进测试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虽然期间还有一段长远的路要走, 但是相信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提升, 该系统技术的成熟指日可待, 相信其一定会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提高奠定重要的技术支持。
摘要: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 对飞机试验中测试系统给的发展与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者是建立在DAQ系统和网络测试系统的运用方式和原理深刻分析飞机试验中检测系统当前的发展状况, 并对飞机测试系统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概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工人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飞机试验,测试系统,发展现状,技术革新,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亚奎, 支超有, 张芬.现代飞机综合试验与测试技术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 2011 (4) .
生物流化床技术的发展现状与革新 篇9
1 生物流化床不同工艺流程的研究
依据流化床中附着生长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生物流化床可分为好气床、兼气床和厌气床三类。主要工艺流程有以下几类:
1.1 以氧气为氧源的生物流化床
以氧气为氧源的生物流化床有机负荷可以提高到27kg/m3, 但是由于反应器需要大量的纯氧且回流比较大, 因而在纯氧制造和回流电力部分会消耗很多能源。如果要使用空气作为氧气流化床的氧源, 为使流化床的进水能够获得足够的溶解氧, 就需要加大回流比。根据研究显示, 对BOD5为214mg/L的生活污水, 若采用空气充氧来保持系统对BOD5的去除率维持在85%以上, 其循环比需提高至34:1, 而纯氧气生物流化床的循环比则只需要3:1即可达到此效果。所以, 虽然以空气为氧源的二相流化床在充氧时可避免生产纯氧的难题, 但在其后面运行时需要在循环泵上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进行回流。近年, 国外氧气流化床处理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已经在实际中应用, 在美国纽约州已建造了一套氧气流化床的二级处理设备, 其设计规模为37850m3/d。
1.2 以空气为氧源的三相流化床
三相流化床的供氧方式是通过反应器底部或器壁输入空气, 在流化床内部形成气液固三相。相对比两相流化床, 三相流化床的操作条件更加剧烈, 其充氧情况与活性污泥法比较相当, 这样可以强化空气在反应器内的转移, 增强微生物反应速率。可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内部, 气液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 气泡容易在床体内部聚集无法散开而形成巨大的鼓泡, 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部分区域的氧吸收效果变差, 而且气泡在反应器内的搅动也会使得载体随之流失, 微生物的附着载体减少, 从而降低出水水质, 还容易使水质变得浑浊不清。目前三相流化床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 基本上都是小试或者中试阶段, 只在日本有一座较大规模的处理设备。
1.3 兼气生物流化床
兼气流化床, 以兼性微生物为主, 通常是在缺氧或者低氧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由于在兼气流化床中供气的限制, 兼性微生物的大量生长而产生了特殊了酶系统, 这使得兼气床既能在有氧条件下与好养细菌进行好氧呼吸, 当废水中不具有溶解氧时, 也可利用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中所含有的氧进行好养呼吸或者直接进行厌氧呼吸。当废水中没有溶解氧, 兼性细菌利用废水中存在的NO3-N为氧源时, 称为缺氧流化床。目前兼气流化床在废水处理上主要用于污水的反硝化脱氮上, 而在废水的二级处理上的应用几乎未有报道提及。
1.4 厌氧生物流化床
厌氧流化床可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当废水进入流化床后, 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厌氧细菌的第一步厌氧呼吸进行发酵产氢产酸, 最后使有机物转化为CH4和CO2。经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气液分离, 对沼气回收利用。厌氧流化床目前尚未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中, 仅仅处于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还未形成可以实际使用的操作流程。根据现有资料表明, 利用厌氧生物流化床对化学工业、食品工业、乳制品工业以及污泥热处理液废水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此外, 每kg COD可在微生物的氧化作用下产生约0.4m3的沼气, 其中甲烷含量在70-80%。当前的厌氧流化床不仅能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在COD<300mg/L时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时仍有较好的表现。
对于以上几个类型的流化床, 当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在尝试将他们进行前后相连对污水进行分步处理来达到标准的水质。英国水研究中心便提出可以将氧气流化床与缺氧流化床进行串联组成一个新流程, 通过在氧气流化床前面添加一个厌气流化床工艺, 将污水进行完全的生物氧化, 硝化并部分脱氮处理。两种工艺的串联不仅可以使出水水质更加稳定良好, 还能保证在水质有较大波动时能够有高效的处理效率。
2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革新
随着废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低耗、高效和处理难降解废水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开发的新型生物流化床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环流生物半流化床
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发了一种置换和全混型叠加的环流生物半流化床, 如图1。
该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实现了固定床和流化床的串联运行操作, 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循环性, 而且还解决了全混型流化床反应器对于一些难降解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低的问题。实验采用淀粉废水, 水力停留时间小于4h, COD负荷为4.2kg/ (m3·d) , 最小的气水比为37:1。
2.2 自充氧内循环三相复合生物流化床
华北工学院在复合流化床反应器的基础上研究制造了如图2所示的自充氧内循环三相复合生物流化床。
三相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下部为一个三相流化床, 上部配有活动的过滤安全网和载体, 流化床上部出水通过自动充氧系统, 采用流动的空气对出水进行充氧后便可进入浸没式的接触氧化床, 通过进一步反应之后排除水体。反应器具有良好的自充氧性能, 并且还具有高效率的处理效果和良好出水水质的优点, 应用前景很好。
3 结束语
发展与革新 篇10
一、从内容上来说
网络媒体虽然拥有无比大的信息容量, 大数据时代即将开启, 但是这些数据却是笼统模糊的, 我们习惯打开电脑浏览网址, 却很少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它背后的实质内涵。然而这却是纸质报纸的优势所在。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必定是经过了编辑精心的策划、记者深入的采访而制作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策划新闻是错误的, 而新闻策划则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要求采访团队的人员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 打造精良的新闻产品, 为读者奉上饕餮盛宴。除此之外, 纸质报纸还应该注重严肃新闻的质量, 新闻有软硬之分, 所谓的硬新闻就是严肃新闻, 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新闻。网络媒体大多注重软新闻的发布, 受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新闻是它们的擅长之处, 纸质报纸作为深入报道的载体要倾向于和国家的大事大情相结合, 挖掘严肃新闻的新闻价值,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张报纸要想长期地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明确的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身品牌文化才能真正地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增加附加值, 传播自身新闻主张和意识。当然品牌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这就需要坚韧的信念和巨大的勇气。
二、从形式上来说
报纸的版面形象是给予受众最强烈的感受, 因此版面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视觉符号的运用对于一张报纸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国内报纸可以借鉴一些国外优秀报纸的创新, 比如《今日美国》, 它在版面上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各种形式的图片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广受好评。此外在国内一些报纸已经在思考创新改变的方式, 比如《华西都市报》它在自己纸质报纸的版面上, 首先应用了二维码扫描, 轻轻一扫, 便可登陆其网络版面, 这种创新紧密地与新媒体相承接, 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发展视野, 可谓高瞻远瞩。未来的纸质报纸绝对不会只守住纸媒的阵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可扭转, 那么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曾经的柯达胶卷可以顺势数码时代的到来, 那么其发展也许会与今日大不相同。因此, 把握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来为己所用才是最重要的。如今许多纸质报纸已经先发制人, 纷纷创建自己的官方网站同时开通官方微博, 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填补空白。可以说未来纸媒的发展将是线上和线下的两条道路并存的状态。二者互为依托共同主宰报纸未来的命运。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可以为纸媒提供更新更及时的新闻素材, 同时带来的好处是与读者最直接最快速的互动, 这些新鲜及时的反馈是以往纸质报纸达不到的。那么受众的真实反馈又将作为报纸进一步发展的数据支撑, 这样的过程对于报纸的发展可谓百利而无一害。在形式的表达上除了图片、颜色还有就是文字。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思想得以保存, 大量的古籍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保存。因此文字在人类的传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报纸来说文字是其最精华的部分, 文字也会产生视觉效果, 文字的大小、形体的变化都是非常讲究的。以往的报纸十分注重文字的排版, 除了排版之外如何设计文字的视觉效果也应该是值得研究的。
三、小结
暗喻与革新 篇11
暗喻的语源出自希腊语。Meta包含“超越”的意思,phor包含“搬运、带去”的意思。Metaphor的意思则是超越界限,把东西从某一个世界带到另外的世界。
暗喻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人们熟悉的比喻,来说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像寿司一样的状态”等就是这类暗喻。使用人们已知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说明,使人们在瞬间理解未知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的暗喻。在语言学,这种暗喻被称为“修辞学性暗喻”。
因为这种暗喻别出心裁,所以被称为修辞学性暗喻。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直白的说明大多无法广为流传。可是,使用暗喻的话,便可以简洁地传达出其主要含义,更便于人们理解。
另外一种暗喻与前一种相反,用人们不熟悉的比喻来说明人们熟悉的事物。虽然是已知的事物,但通过使用不相称的比喻进行说明,可以刺激人们的大脑,让人产生新的联想。乍一看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通过比喻的结合,人们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这是促进人们发现和学习的暗喻,被称为“认知性暗喻”。
虽然这么说明给人感觉有些复杂,但其实并非如此。
从……联想到……其关键为……这是单口相声中“谜”的“题目”。也就是说,选出两个乍一看没有关系的词语,然后找出两个词语之间共同点的游戏。实际上,商务世界中新的结合,原理与上面说的解谜完全相同。
比如,我们常见的谜面“动物园”、谜底“高级盒饭”,其相同的意思都是“关在牢笼里”。
同样,提出某一业务,用别的业务解答的情况也没什么稀奇。比如提出“出租录像带”,用“消费品信用贷款”解答,其相同点则是“两者都是高利贷”。
实际上,出租DVD/CD的商店TSUTAYA的创始人增田宗明,便是以出租业务比喻金融界,抓住了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
TSUTAYA开创不久,CD单碟的购入价为1张600日元。可是,租赁1张CD,2天1晚的价格却是100日元。顾客手里的CD也并非全部都是按时归还,这样TSUTAYA每天可得到10%的利息。如果这是在金融界,则完全是高利贷。金融界规定10天10%的利息便是违法的高利贷,而这却是金融界违法高利贷的10倍以上。
听说了增田先生的故事,某企业家就租赁业务的特性评论道:“不是金融而是物融。”
就这样,在新的想法中,诞生了让人们惊讶、迷惑地感叹“啊!这是怎么回事?”的暗喻。在寻找无关事物的关联性时,发现了让人大彻大悟的构思。
模仿其他行业
出人意料的结合取得一些成果,得到新的办法,绝对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你知道丰田汽车的生产系统,是从超市得到灵感而产生的吧。丰田生产系统之父大野耐一听说了美国超级市场的传闻,决定把它应用到自己想建立的“Just In Time”生产中。
大野先生的革新是从模仿而产生的想法。将材料加工成零件,用零件组合成设备,再用设备组装成汽车。以往的生产流程都是根据前一个工序为后一个工序提供配件而成,但是,大野先生却逆转了这个流程。在计划性地生产大量相同的配件时,使用挤出法很好,但是少量持续生产不同的零件时,则使用拉式系统更为适合。这样的生产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刻,只提供顾客必要的产品”。这样一来,顾客不需要购买不必要的东西,生产者也可以只制造顾客需要的物品。
大野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做了如下说明:
从超市得到的灵感就是把超市当成生产线的前工序,把顾客看作后工序,相当于超市的前工序在必要的时刻,为顾客提供必要量的必要产品。后工序买走产品后,前工序立即补充这部分产品。我觉得这与我理想的“Just In Time”非常接近。本公司从昭和28年(1953年)开始,在机械工厂实际应用了这个灵感。当时是挑着竹筐或者桶卖东西的“游商”、以“上门推销”为代表的推销都很常见的时代。并且,零售也大多是市场里的小贩把商品推销给顾客。
正因为如此,对大野先生来说,超市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超市里不用小贩推销,顾客自助服务,随意取得自己必要量的必要商品。超市在当时是顾客可以“在必要的时刻,得到必要量的商品”,是全新形态的商店。
买方无需购买多余的商品,卖方也不用带着多余的商品四处游荡。大野先生认为:“与日本传统的‘富山卖药人’‘推销’‘游商’等销售方式比较,超市的销售方式对卖方来说,是可以免去运输、不知道何时才能卖掉商品等麻烦的方法。”超市的销售架构极为合理。因此,从1950年开始,丰田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超市,并且在生产现场尝试了这个想法。
我们应该为大野先生的想象力感到惊讶。这个想法并非大野先生去美国考察超市而得到的。丰田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工厂考察,是在1956年,大野先生好像也是在那时才去考察超市的吧?大野先生只是基于考察前的研究,在亲眼看到超市前,便得到了灵感。
追求独创性从模仿开始
可是,“必要的商品、必要的时刻、必要量”的交易想法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超市里也会出现的断货问题。某些顾客一次性购买大量相同商品时,该种商品便会在转瞬之间销售一空。同样,后期工序一次性大量购买同种零件后,前期工序的库存也会在瞬间销售一空。然而,如果前期工序库存大量零件,为了降低库存的费用,则只能将其转嫁给零件生产厂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平息大量购买和完全滞销的波动。这意味着后期工序的丰田汽车自身,生产量要尽可能的正常化。
为了实现正常化,大野先生再次挑战了业界的常识。
一次制造大量相同的零件更有效率,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这是生产现场的常识。因此,厂家一般都根据车种类别设置专用的生产线,如果无法设置专用的生产线,则上午制造“卡罗拉”,下午制造“花冠”。
但是,这样却不能达到生产正常化。为了消除生产高峰和低谷的高低差,必须减少一次性制造的零件数量。为此,丰田汽车使用同一条生产线,交互制造卡罗拉和花冠。并且,即使是制造卡罗拉,也与市场需要量吻合,每制造一辆轿式车,便制造三辆小轿车和客货两用车。
发展与革新 篇12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以“内容制胜”的今天,内容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是电视在全媒体的冲击下争得一席之地,扩大节目品牌影响力和提升收视率的关键。一直以“快乐中国”为频道宗旨的湖南卫视,凭借其精准的频道定位,打造了一档又一档吸引眼球、收视颇佳的综艺节目。为了对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革新进行深入分析,笔者选取湖南卫视几档收视率较高的综艺节目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与可借鉴之处。
一、全媒体时代湖南卫视的发展
(一)引领大众审美
收视高的电视节目,其号召力可把大量观众固定在某个频道的某个时段。因此,要充分发挥节目的品牌效应,引领大众审美。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得极为成功。从周一到周天,品牌综艺节目一档接一档,《一呼百应》《我们约会吧》《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我是大美人》《背后的故事》《透鲜滴星期天》,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形态应有尽有,让观众每天都不转台。
在电视节目的发展史上,湖南卫视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有19年屹立不倒的王牌综艺《快乐大本营》,使观众们喜欢上这种“游戏娱乐”的节目样式,更使得全国各大卫视媒体争相效仿。它还开启了中国电视史上的选秀时代,让中国受众第一次知道、认识并参与选秀。虽然其对受众的影响褒贬不一,但就电视行业发展而言,它功不可没。
(二)互动性的增强
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传授过程,没有反馈与持续效应,这样的互动是短暂且浅层次的。初期电视综艺节目互动主要是不断开拓互动渠道,以提升收视率,主要形式有:一是手机短信互动,包括短信留言、短信抽奖、短信投票等,几乎每一档综艺栏目都保留了这一互动形式;二是论坛、贴吧互动,提供一个让观众自主交流的平台,并巧妙地对热门话题进行引导。
电视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了传播渠道,深化了功能融合,受众依赖移动终端的趋势彰显,参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方式更加多元。互动方式包括:第一,网络在线收看时的弹幕。金鹰网是湖南卫视唯一官方网站,除了常规的节目动态、视频等资料外,网站还设置了大板块的留言区,让观众进行互动,参与选秀活动报名、投票等。第二,微博的转发、评论。湖南卫视及旗下每一档栏目都开通了专属微博,及时更新节目动态,与节目嘉宾互动,保持节目的热度。第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湖南卫视官方微信代言人“湖小微”每天都会带来新鲜有趣的湖南卫视资讯,还根据节目看点推送互动话题,即时与受众互动。第四,手机APP应用的深度开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互动是全媒体时代最便捷的互动渠道。目前,湖南卫视在手机终端推出的APP如呼啦、芒果圈等,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引进国外节目加以创新,使之更符合中国市场
以湖南卫视的引进节目《我是歌手》为案例,该节目成功引进,抛开继承原版的因素不说,很好的创新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在同质化严重的中国电视市场,《我是歌手》一枝独秀,打响了湖南卫视歌唱类电视综艺的一炮。以“快乐中国”为口号的芒果卫视向来注重卫视品牌的建立,节目组总导演洪涛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顶级享受的歌唱类节目。《我是歌手》第三季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原版节目在韩国困难重重,但在湖南卫视却成功问鼎!
二、全媒体时代湖南卫视的革新
(一)节目类型的革新
1.游戏娱乐类型。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综艺节目经历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进入了“游戏娱乐”类型的时代。这类节目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参与者也由晚会时期清一色的专业演员和明星,变为明星为主、平民为辅的模式。
1997年,就在晚会综艺类节目黔驴技穷之时,湖南卫视推出的新节目《快乐大本营》却一鸣惊人,脱颖而出。游戏节目的盛行给整个电视生态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人说,《快乐大本营》是中国电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娱乐节目”,它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的兴起,更使得人们对于娱乐节目的认识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2.大众选秀类型。2004年至今,中国电视综艺进入了“大众选秀”的时代。作为一种综艺类型,大众选秀节目指的是以才艺表演为基础的电视选秀活动,它为普通人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并给予他们明星般的体验。
其中,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于2004年推出的《超级女声》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选秀节目的旗舰。“零门槛”“海选”“短信投票”这些全新的娱乐理念,注定要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成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二十多年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无数的“玉米”“凉粉”“盒饭”疯狂地高声呼喊她们的偶像,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
3.明星真人秀类型。以湖南卫视的热门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爸爸去哪儿》开播之前,宣传组就在网络上进行了强势宣传。数据表明,中国青年接受新事物的渠道除了传统媒体,即广告、电视、户外广告等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新媒体获得。而微博以及腾讯产品是新媒体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节目开播之前,栏目就蓄势待发,瞄准了前几日的微博热门话题,更在节目播出时发起“微聊”,邀请嘉宾与网民在网络平台互动。而在节目之中,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可忽视,《爸爸去哪儿》中“神”一般的字幕组,通过精妙的后期剪辑和特效,使节目多了更多的看点。
几期节目播出之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成功地缔造了又一现象级电视栏目。其口碑传播速度之快、业内认可度的提高,都离不开互联网下新媒体的介入。
(二)传播策略的革新
为解决互动平台过于凌乱的问题,湖南卫视不惜重金打造了专属互动平台。例如,芒果圈是由湖南广电开发、设计的一款基于手机平台的应用程序(APP),用户登录芒果圈可以进行节目投票、答题、竞猜、抽奖、主题讨论等,这是湖南卫视面对年轻观众、忠实粉丝所开发的互动平台。
建立一个频道专属的涵盖各种形式的互动平台,让互动更规范化、专业化,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当务之急。
(三)传播形式的革新
《超级女声》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电信平台联合、蒙牛线下营销等,共同打造了空前的互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反响,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我是歌手》全方位利用呼啦的同时,联合QQ音乐推出了专属《我是歌手》的APP,让观众参与线上互动。在《我是歌手》节目播出期间,一项在呼啦上进行的名为“你最喜欢的歌手”投票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0万,这10万人作为收视群体中的一部分,已成为该节目的忠实观众。
三、全媒体时代对湖南卫视的展望
在全媒体时代的冲击下,在“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观念的作用下,电视媒体想要占据不败地位,应该专注两点:一是用户体验,即让受众有一个十分便捷的体验途径,强化受众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形成互联网思维,而这也要要求所有电视人拥有超前的预想以及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意识。节目早已不是早些年简单机械的录制播出,除了这一单纯的程序之外,更多的新媒体元素涌入,不断地冲击同时也在丰富着这个行业。
在目前的国内电视市场,出于利益和制作难度的考虑,一档节目的兴起会带动相关卫视的跟风。这一现象会造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在全媒体如此强劲的冲击之下,中国电视综艺只能局限于形势,无法取得颠覆性的模式创新吗?中国电视综艺近几年虽然跟随引进之风,但是本土化改造的节目效果与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电视综艺还处于探索发展之中,市场广大,受众广阔,即便全媒体强劲冲击,也阻挡不了新生命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赵亮宇.中韩综艺节目的比较及启示——以湖南卫视和韩国MBC电视台为例[J].新闻世界,2013(12):40-42.
【发展与革新】推荐阅读:
革新与完善07-06
实践与革新09-04
传统与革新音乐08-07
技术革新与智能制造09-29
中国画的革新与前瞻10-10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08-12
论教育中的传统与革新论文07-31
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论文09-08
商行革新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