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参与者

2024-08-22

创新参与者(共12篇)

创新参与者 篇1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它与生活、社会非常密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把化学拥入自己的怀抱, 去想象, 去体验, 实现“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以下是笔者根据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想对化学课堂作的一些尝试或努力方向或设想,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造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化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化学, 而不是机械抽象的化学理论传输。要达到这一点, 关键是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拉近化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

例如在教二氧化碳的性质内容时, 可精心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导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二氧化碳的‘小型创造者’, 那么请你深呼吸一次, 你能通过观察分析你的‘产品’, 说说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吗?”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深呼吸并有意慢吐一口气, 学生在仔细的看, 用“心”的闻, 这一有趣的体验, 二氧化碳的主要的物理性质会被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的学会。根据学校教学条件, 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 以生活中故事开头, 主题画面“死狗谷”故事发生在“在意大利一个奇怪的山谷, 当地人又称作“鬼谷”, 当人走进去时没有异常的感觉, 而牵条狗进去, 狗很快会窒息而死亡, ”你能解开这个谜吗?学生很自然地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不断地翻阅书本, 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了。

二、捕捉身边化学, 感受化学魅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是认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 是人的一种本能, 学生的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们生活中, 处处都存在着化学, 只要我们稍稍留意, 化学无处不在。教学中适时捕捉身边化学, 利用化学的魅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动的语言、语气, 贴近学生生活, 能有效地让“生活”进入课堂, 让生活情景与课堂融为一体, 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分析、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老师在讲授新课时,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新课本中偏、难的内容虽作了一定的调整, 但抽象内容还有不少。如何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 巧打比方, 从而使深奥的道理变的浅显。如对科学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时, 就是通过列举几个生动的有趣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

新课程的改革中实验的改革正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进行。老师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安排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如:讲酸雨的危害时, 由于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显现的, 所以, 学生无法对酸雨对自然界的危害产生强烈的感受。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来代替酸雨, 安排酸雨危害模拟实验, 让学生观察其对金属、大理石和蔬菜叶子等物品腐蚀的情况。实验将酸雨的危害进行了有效放大, 实验中, 在学生的视觉关注下镁带、大理石被侵蚀着, 新鲜的蔬菜叶子在溶液中慢慢变黄、变黑等现象无一不使在场的学生受到了触目惊心的震撼, 经过这样一个极为成功的体验性实验, 学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这一事实, 产生对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愿望。

三、营造生活化学, 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营造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课堂中重温生活、感受生活, 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提炼生活的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 我就和学生聊起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火灾, 关于火灾的起因、火灾的控制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后如何灭火、如何逃生都是学生应用课本知识的好机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信息互相交流 (1) 选择一处公共场所调查消防设施的品种、数量以及消防通道是否畅通; (2) 对宾馆、住宅楼或学校进行模拟火场的救火、逃生自救的设计; (3) 对近年来所在地区或更大范围内重大火灾的成因、损失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采用的具体灭火方法等自由选择一项进行讨论交流。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甚至有的学生课后到附近的商场进行实地考察 (以前学生进商场都是为了购物, 对商场里是否有消防器材、有哪些消防器材并未关心过) , 通过实地的考察, 有了实际体验, 增强了消防意识;还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到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火灾的情况、一些常用的自救方法等。这样加深了对课本知识在理解, 也便于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交流,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 我想尝试常用“每课一讲”形式, 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 介绍同期生活中有关化学的事或事物。欢迎学生质疑, 争辩和发表独立的意见, 允许学生出错,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际应用。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 拓宽学生教学活动的范围, 使每堂化学课都是“生活”, 让学生在好奇心下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同时也体现了“生活———化学———社会”这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新课堂理念指导下,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地去尝试, 精心地设计,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 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 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新参与者 篇2

——以北京市为例

徐君

2013-1-28 9:12:41 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4期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街道事务管理的任务量和复杂性急剧增加,街政治理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公民参与和街道行政之间的生态互动关系为主线,依据“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对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街政治理的公民参与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社区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形式塑造了街道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机制,扮演着社区居民自组织服务或为其增能的角色,开辟了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路径,其在推动街政由低分权、封闭性、单向度管理,向开放式、参与型的公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北京市街政治理公民参与 非政府组织(NGO)

一、引言

就基本涵义而言,“街政”(sub-district governance)是指我国城市街道层面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在行政层级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地区的“乡政”(township governance)。但与乡政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级完整的政府,而是城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空间内国家与社会最基本的接触面和互动平台。在城市政府层级中,街道(街道办事处的简称,是街政的主要承担主体)的管理层次是较为独特的。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社区居民的需求日益增加且异质化,个体意识快速觉醒,社会日趋多元化,街道辖区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程度空前增加,当下的街政正面临着不可治理的风险,城市基层管理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实践表明,城市基层管理改革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这其中,公民参与尤其是以组织化形式实施的参与,在推进基层民主治理和街政流程再造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各类民间组织,尤其是扎根于社区的草根性非政府组织(NGO)不断产生和发展,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根据北京市社会工委2009年8月的全市普查,北京市16个区县在社区范围(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大约有1.2万家(不包括以工商注册名义进行活动的组织,这部分的数量也较可观[1])。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相关街道的实证调查,按照“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对2007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成立以来街政治理创新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内容涉及公共决策环节的组织化参与、社区服务组织的孵化与能力建设,以及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途径三大方面。

二、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学术界对街政治理及其改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括起来看,其基本的研究取向有三种,即“国家中心”取向的研究、“社会中心”取向的研究和“国家—社会融合”取向的研究。

“国家中心”取向的研究看重城市基层治理与国家政治在结构上的同构性,强调街政治理变革的动力来自上级乃至中央政府。[2]在这种模式下,城市基层治理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规划指导、下放权力、提供经费等方式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逐步实现社区事务的良好治理。

“社会中心”取向的研究深受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力图为街政治理变革寻求社会支持因素和社会化的解释。对于公民社会的理解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分支,但大多基于哈贝马斯对西欧社会近代历史的梳理而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在社区自治模式下,社区事务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进行。[3]对“社会中心”取向更复杂一些的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疆域很难划分清楚,即使公民社会独立于政府的直接领导,它实际上也是通过党的领导而服从于整个国家权威,成为国家建立其合法性的基础。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地方自治的框架下构建“社区政府”,则是街政治理改革的正确方向。

“国家—社会融合”取向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治理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源于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风行,它关于政府与公民共治、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为许多学者所推崇。鉴于对国家和社会二分法的不满,有些学者开始扎根我国历史和现实,来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治理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宗智提出的“集权的简约治理”(centralized minimalism)[4]。源于历史传统的这种治理基因,历经民国、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革开放时期,都能看见其影子,只不过有时候侧重于国家化,有时候侧重的是去国家化。在此观点启发下,有学者以具体的城市社区改革案例为基础,得出了在当代中国强财政支持下的政府已经不是通过“简约主义原则”来进行基层治理,而是通过一套更加复杂的柔性控制策略来实施基层治理的结论。[5]

应当说,治理取向的街政研究具有其学术上的很大合理性。治理理论框架是对过去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缺乏治理能力”和发达国家“治理能力超负荷运行”现实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这不仅体现为治理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更体现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可以适合多种社会情境的解释模式,三者间不同份量的组合可以应对不同性质的问题。[6]这就为我国城市街政管理与变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其对本文的实证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三、街政治理的分析框架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界定街政,将其看作是街道与其环境之间生态学意义上相互作用的行动系统。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见示意图),“街道”与“环境”是两个核心变量,作为两者相互作用的“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是四个过程变量。现对其基本含义做如下界定:

(附图:街政治理流程示意图)

“街道”是街道办事处(含党工委)的简称,包括其内设机构。区政府职能部门在街道的派出单位(如公安派出所、工商所、房管所等),是广义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活动也是街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在街道辖区的派出机构,从法理上讲,它对区职能部门在同辖区的派出机构享有协调、监督甚至是领导的权力。本文在行文中所说的街道,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当用到“街政”概念时,则既可指狭义概念也可指广义概念,这从上下文中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来。

广义上的“街政环境”是指环绕街道办事处的一切外部条件、因素及行动主体,在狭义上则指与街道办事处相互作用和博弈的居民、组织及单位,其中NGO是一类重要的行动主体,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为了收缩研究的范围,本文将街政环境主要限定在社区层面上,侧重研究的是街(道)—社(区)关系。在这里,社区是一个核心概念。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自治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弱,单靠社会自组织来“发展”社区速度显然不快,而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目标的实现又要求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区系统作为支撑和依托,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采取了“建设”社区的路子,强调上对下的主导作用。常见的一个口号是,“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中城市,这项“工程”的政策层是市政府,协调层是区政府,操作层则是街道。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城市也是把街道作为社区建设基本单元来规划和实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受理中心等一般都设在街道,社区资源共享的范围一般也是街道。由于街道所处理的事务主要是和居民日常生活及生产密切相关的社区性事务,从长远来看,必然要通过社区自治的方式进行治理。从这一角度看,将社区定位于街道(意指街道空间内的生活共同体)亦有其合理性和前瞻性。

在街道与社区相互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街道对社区环境的“输出”变量主要包括“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社区对街道的“输入”变量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性输入”和“行政性输入”。每一类输人中又具体包括“要求”(愿望、诉求、意见或抗议的表达)和“支持”(资源方面或行动方面的)这两项内容。在本文的研究中,街政实际上是被作为一个社区政治系统来看待的,街政治理研究实际上是在政治层面上进行的,这与目前街政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出端”,或者说是集中在街政流程的“下游”(如对公共服务的合同外包、一门式办公、服务承诺制等)有较大的不同。从整体来看,学术界对街道社区及居民的利益表达、决策参与,以及社区组织或居民对街政的网络式反馈等“输入端”或街政流程“上游”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拟从社区居民参与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补充和回应性的研究。

四、街政治理创新公民参与机制相关案例分析

截至2011年,北京市共有街道141个、社区2717个。十余年来,它们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居民等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2007年12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正式成立(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着力在研究制定和组织协调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总体规划、政策及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街道和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其中的一大重要方面。其后,《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推动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的“1+4”文件相继出台,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愈加活跃。本文在对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三个典型示例,分别对其在街政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方式、程序及功能等机制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案例1:“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交道口街道输入端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①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辖区面积1.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下辖7个社区。辖区以胡同、平房为主,分布着一批重要的中央、市属和区属单位,属于北京市33片平房四合院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2008年,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社会办等部门在部分街道开展了“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试点工作。交道口街道积极响应并参加试点,创新性地采用了“开放空间”的会议形式(其功能类似于“社区论坛”),举办了以“社区活动用房的规划和高效利用”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其中,尤以辖区内菊儿社区的“居民参与活动中心规划”活动最为成功。该商谈活动以菊儿社区居民为主体,街道及规划技术方面的相关人员参加,共计有60余人。通过小组讨论、意见协商和集中投票,最终确定了5个改造项目,并由社区居民自己制订出详细的改造方案,解决了原来通风不好、阴冷潮湿、缺少无障碍设施和活动用房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居民不仅参加了改造方案设计,还全程参与施工监督、活动室布置、志愿服务组织等后续项目,实现了社区用房的自我管理。

案例2:“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清源街道输出端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②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于2001年底成立,位于大兴新城北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现辖28个社区,人口近13万。在这28个社区中,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毗邻,回迁楼、经济适用房、高档商品房相近;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混居,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并存,呈现出社区异质性强、人口需求多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于2007年开始试行。

“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的运作流程是“社区需求调查—项目方案申请—筛选审批方案—建立项目执行小组—组织项目实施—监督实施过程—开展成果评估—推动项目扩展”[7],涉及多元行动主体。其中,居民执行项目行动小组是在社区需求调查基础上,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承担项目申请与执行、具体服务生产与传递的社区功能性组织,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改变了社区服务中居民“被服务”的局面,增强了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性能。例如,在以TOWNHOUSE为主导风格的康隆园社区,随着居民的陆续入住,装修污染、闲置花厅洋房空间浪费、循环水系统夏季水容易产生异味、高频率换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该社区最终确定了“康隆园绿岛生活馆”项目,旨在优化原有绿色生态植被,合理利用社区空间,从而美化社区环境。根据功能任务的需要,该项目又分设了4个活动小组:花卉种植组、果蔬种植组、再生资源组和水生植物组,居民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到各个项目活动中,共同为社区环境做贡献。

2007年,街道所属的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接触到“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③,并逐步与其加强联系。这是一家致力于社区能力建设的专业性的NGO组织,以向城市社区提供社区参与信息、咨询和培训为专长。在其与清源街道有关居委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街道逐渐介入,将其作为社区服务与建设的孵化器和助推器而引入。[8]从具体工作上看,“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在“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中的主要功能是:为项目运作提供参与式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方法,通过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项目行动小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将参与式治理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组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3:“街政监督的公民社会路径”:右安门街道监督环节街政治理创新示例④

相对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街政治理创新,街政监督环节的创新实践相对比较少,其中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玉林西里社区所尝试推行的“三会一评三监督”工作机制可以看做是这方面的一个示例。玉林西里社区位于右安门街道西北部,辖区面积29.3万平方米,有2001户5800余人,属于老旧小区,是右安门街道最早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社区之一。它所推行的“三会一评三监督”,就是“三会”(社区党委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联席会)以定期或每半年一次地组织党员、居民代表、辖区单位负责人对街道部门进行民主评议的“一评”,评定结果可以作为评先评优和改进工作的依据;“三监督”(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小组、重点服务对象监督)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深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民社会路径。所谓“三监督”实际上就是社区监督的三个步骤:第一步“社会监督”,就是把关系到“党居站”的社区事务,及时向社区各楼门、周边单位张贴通报,扩大社区的知晓率,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的知情权,定期采取后续跟踪走访、入户随访、电话询问、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收集社区事务反馈意见。第二步就是依托社区“民主监督小组”开展经常性监督,赋予小组更多的监督任务,不仅对社区“三重一大”事务进行监督,而且要监督重大事务每个阶段直至全过程的实施情况;小组实行动态和定期跟踪监督,对社区事务落实有随时反馈和主动咨询的权利。第三步是重点服务对象监督。为确保社区人人有监督的权利,人人尽到监督的义务,对那些低保户、边缘户、行动不便的优抚人员、残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通过上门宣传、传达,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利用受访表格记录在册,保持电话畅通,随时接受重点服务对象的意见反馈,政策性强的事务社区还会特邀重点服务对象列席,并接受现场询问和监督。右安门街道试行的社区“三监督”机制,力求做到全方位、全时段覆盖,避免监督的“空挡”和“死角”,可以看做是监督环节上街政治理创新的一个示例。

五、分析与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给予街政治理变革以从政府单一管制走向社会多元治理的期望,这一期望的实质就是在城市基层不断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真正走向公民治理。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社区范围内公民参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具体地说就是在政府之外,由公民围绕自身利益自觉地凝聚起多个权力中心,承接或参与承担原先由国家单独承担的社会职责。在公民治理状态下,社区内并不是完全不要政府,而是由社区的主人——公民们以公共选择的方式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管理、服务及产品。

本文以公民参与和街道行政之间的互动协变为思考线索,对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三个街政治理创新的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区的公民参与行动及其组织在“决策—实施—监督”的街政流程中,初步发挥出了利益表达机制、服务生产或传递机制、公民监督机制的功能作用,其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交道口的案例中,街道在进行社会活动室重建的设计规划、财神庙前空地的利用等与居民活动相关的决策时,“公民论坛”式的组织形式在吸纳和平衡社区各方面利益方面发挥了作用;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与社区组织协商的方式,积极反映自己的意见。这种协商不但有利于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减少决策施行的阻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清源街道的创新案例实际上是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为纽带,采用“参与式服务项目”的网络化运作方式生产和传递社区服务,这其中“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对其他各类社区服务组织起着孵化器和能力建设推进器的作用。就全国而言,相对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街政治理创新,街政监督环节的力度相对要薄弱些。在这种情况下,右安门街道案例中“民主监督小组”对社区和街政监督的常态化,以及重点服务对象监督的组织化和便利化,就具有比较宝贵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可以说,社区范围内的公民参与及其组织化形式在推动街政由低分权、封闭性、单向度管理向开放性、参与型的公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在城市基层简化社区NGO组织登记注册程序、去除不必要的控制和干预、扶持孵化器发展以加强各类社区组织能力建设、出台和落实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等,尽快为社区自主治理和公民治理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就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只有这样,城市街政治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才不至于使表面光鲜和热闹的基层改革在经过若干年再回首时却发现原来离开起点并没有多远。

注释:

①本案例根据实地调研和北京市交道口街道办事处2009年编写的内部资料《交道口街道社区参与机制及实践探索报告》改写。

②本案例根据实地调研及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2010年12月编写的内部资料《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服务项目案例精选》改写。

③“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又名“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是一家促进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非营利民间机构,成立于2002年12月,2003年9月进行工商注册,2009年2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组织的使命和任务是推动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发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培育社区服务型组织推动社区自治;通过“开放空间”等一系列公众参与民主协商讨论会,调解社区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等。(参见 .com)

④本案例来源: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三会、一评、三监督”工作机制案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编.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参考文献】

创新债券基金可积极参与 篇3

受此影响,下半年债券基金发行明显提速。而最近发行的债券基金中,创新产品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首只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富国汇利发行首日售罄,并最终启动了已不常见的比例配售。另一只封闭式债券基金华富强化回报也于发行首日募集到目标规模。此外,还有首只QDII债券基金富国环球债券正在发行。

在之前的债券基金分析专题中,我们提醒投资者,虽然上半年债券基金相比股票基金优势明显,但下半年投资预期应有所下降。因此,除去组合配置中的正常配置外,对热销的债券基金无需过于热衷。

但在这其中有一类稀缺的创新债券产品却值得投资者特别关注,即富国汇利开创的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这类基金通过封闭式运作+份额分级双重创新,提供了一个低风险、较高收益预期的产品种类。

目前此类产品在市场上仍然稀缺,首只产品富国汇利一日售罄体现出市场对其投资价值的认可;而另一只十分类似,却更具优势的产品大成景丰债券基金也在9月20日开始发行。考虑到之前同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该基金独特的投资价值,我们建议投资者可积极认购。

创新之一:封闭运作

作为低风险产品的债券基金,封闭运作后收益率明显超出了一般纯债基金。国内首只封闭式债券基金富国天丰,2010年上半年取得了高达8.98%的收益率。这使得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封闭式债券基金独特的投资价值。

封闭式债券基金业绩突出,主要是基于其封闭式运作带来更大的投资空间。

首先,封闭运作能够较好的规避高收益率债券的流动性风险。其次,封闭式债基可通过质押式回购等杠杆扩大基金资产使用效率。

创新之二:债券基金分级

除了封闭式运作之外,近来基金创新的另一大热点—基金分级也被纳入债券基金创新范畴。富国汇利是首只发行的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该基金热销程度超出预期,原定10天的发行期,但却出现了30亿份首日售罄的罕见现象。

与股票分级基金类似,优先类份额享受低风险下较为确定的回报,且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例如景丰A封闭期三年,预期收益率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0.7%;未来如果存款利率上浮,那么景丰A的固定收益率也将随之上涨。进取类则在基金净值下跌时为优先类份额提供安全垫,在基金净值上涨时获得更高的涨幅,收益率越高,杠杆倍数越大。

目前市场上仅有两只此类产品,富国汇利已经发行结束,大成景丰正在发行。这两类产品具备十分相似的投资价值,在具体条款上略有差别。大成景丰对份额A的保护效应更强。并且大成景丰可兼投二级市场,在目前股市相对较低的位置下,三年封闭期内有可能取得更高的预期收益。

LETTER

江老师:

很喜欢你的基金组合点评,感觉受益不少!我有个问题,上期看到您对债券基金的分析,了解到组合中应该配置债券基金。我个人风格比较激进,买的都是股票型基金,也感觉到风险有点大。最近新发债券基金挺多,请江老师介绍一下哪个值得关注?另外请点评一下我现有的基金组合,嘉实300,大成精选,兴业社会,汇添富蓝筹……谢谢!

基民:老基民

[专家点评]

对于可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投资者而言,类似分级基金一类的创新产品也是组合配置中很好的补充。封闭式分级债券基金有可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为确定的长期高回报;因此分级基金的B份额尤其适合于希望较高回报,又没有太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而分级基金的A份额,则可以被作为长期储蓄的更优替代品。

关注基金业绩变化趋势,灵活调整组合

大成精选增值 汇添富蓝筹

大成精选增值是一只小规模基金,长期累计业绩表现处于中游水平。在牛市中表现较好,有较明显的超额收益;但在熊市和震荡市中业绩表现平平。这与其重进攻,轻防御的投资风格有关。在选股上较为遵循价值投资理念,重视个股基本面,很少参与题材性炒作。从选股上看较少带来显著超额收益,基金业绩主要取决于对行业配置的积极把握。基金的投资思路积极,更加倾向挖掘机会,而在风险控制上表现一般;相对而言对当前经济基本面更为关注,而对转折信号如政策变化等关注不足,策略前瞻性表现中等。从各项投资能力上看,该基金行业配置能力较好,选股能力中游,而仓位调控能力较弱。若配置比例不重,我们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观察。

汇添富蓝筹 风格积极,调整迅速

汇添富蓝筹自2008年年中成立以来整体业绩表现突出,各个阶段业绩多处于同类型基金前20%。其阶段性业绩有所波动,但基金经理快速的调整能力使得业绩下滑后能迅速扭转。基金采取选股型理念,注重自下而上精选个股。选股上并未以传统大盘蓝筹为重点,而是积极挖掘新兴成长型蓝筹股,包括中小盘成长股及部分创业板个股。基金经理的投资前瞻性表现尚可,并不特别突出,但投资灵活性很强,对市场风格变化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且能够快速调整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从各项投资能力上看,该基金行业配置能力和选股能力较强,而仓位调控能力表现中上。虽然该基金业绩有一定波动性,在配置混合型基金中风险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业绩稳定性仍然较高,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

兴业社会责任 风格渐趋稳健

兴业社会责任是典型的绩优基金,也是我们过去两年中长期推荐的基金之一。该基金以选股策略为核心,很少集中配置主流大盘蓝筹股,而是以前瞻性的配置思路重点选择中盘成长股。前瞻性策略判断能力突出,根据市场投资主线变化灵活调整选股方向,对市场阶段性变化的节奏把握基本准确。近一年来,该基金一直显著超配医药板块,也凸显选股思路在变中的不变。但不利因素是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其投资风格也渐趋稳健。因此其超额收益能力或有所下降。但就中长期持有而言,仍是不错的基金品种。

嘉实沪深300 积极灵活

嘉实沪深300是跟踪主流标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的优质基金,是同样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同类基金中长期跟踪效果最佳的基金。基金规模大,流动性好,为基金的指数化投资带来较大便利。同时嘉实基金的量化投资能力突出,也有助于指数基金管理。可作为基金组合中的长期指数配置品种。

创新参与者 篇4

教师要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者。面对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 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吃透其精神, 把握其实质。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应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提高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来对待。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责无旁贷。今日之高校教师, 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昔日的“传道授业解惑”, 尤其是青年教师, 要努力提升自己, 学习做“双师型”教师。站在三尺讲坛, 是能手, 践行创新创业, 是高手。这就要求教师, 除了教好书以外, 还要关心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必须无条件地支持、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洪流中, 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打通关节, 甚至还要有“铺路石”之奉献精神, 甘为人梯, 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功。

仅有支持, 是不够的, 高校教师还要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者。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有紧迫感、责任感, 要参与其中。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又不可大轰大嗡, 搞形式主义。教师要和学生一道, 走出象牙塔, 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首先实践, 了解社会, 把握市场。特别是有科研项目的教师, 要尽可能吸纳学生参加进来。而作为高校的管理层, 应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开方便之门, 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 予以优先。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进而培养造就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教师。

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无疑, 高校教师是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必须思考优化教学理念, 如何从传统转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何紧随学科专业前沿、社会焦点、市场热点,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内容, 主动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所以, 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方式方法, 自己勇于创新模式。以期引领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创业征途上的佼佼者。

欲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者、参与者、引领者, 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自己先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于此,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掌握创新创业大格局, 认准创新创业大方向, 总结创新创业新经验。尽自己所能, 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不走弯路, 或少走弯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除了教师自身努力外, 高校主管部门、高校应考虑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做些什么。我们认为, 部分省市进行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奖、评选创新创业教育名师的做法, 应该推广。部分高校鼓励教师自己先尝试创业的做法, 是值得借鉴的。教师完全可以先行先试, 带领学生一起创业。

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篇5

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汝城县总工会肖勋雄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还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工会法》总则中规定: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如何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围绕中心,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凝聚力量展示作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

1会支柱,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来,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会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根据工会的性质,特点来积极参与。在经济建设上,工会突出强调发挥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所以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情干事为切入点,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展示风采。当前就是要紧紧围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五个汝城”的目标,创设多种载体,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不断健全有利于职工学习成才的制度机制,激励广大职工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各种资源手段,努力培养更多“金牌工人”、“技术能手”和“创新能手”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要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各级工会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抓手,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深入实施以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促使广大职工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不断涌现创新成果。要瞄准各行各业的关键技术,发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

2技术创新,着力推进创新型班组建设,为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激励职工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奖励、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评价体系等制度,努力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工会要围绕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动员广大职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着力在创新竞赛方式、丰富竞赛内涵、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劳动竞赛的科学化水平。在开展传统制造业领域劳动竞赛的同时,要注意探索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劳动竞赛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劳动竞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二、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抓住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促进稳定。

《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个关键,在维护权益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工会与职工群众联系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协调和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参与劳动矛盾调解和社会风险化解等都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点工作,当前要紧紧围绕服务职工

3群众这一主题;从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关主、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充分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职能作用,建全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提高帮扶水平,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真正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职工之家”。要充分发挥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要配合有关方面,督促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问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送温暖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从就业援助、医疗救助、技能培训和政策指导等方面做好工作,深入开展职工群众生活救助和互助互济活动,努力形成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要始终抓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这一主线,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大力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和矛盾预警预防等工作。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把它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远工作,作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长远工作。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法律援助等三大机制,加强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和女职工特殊利益维护,不断巩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努力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促进和谐的“指

4导员”和社情民意的“报告员”。要牢牢把握引导职工正确行使权利这一重点,各级工会要针对国有、私营、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等形式,鼓励广大职工认真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积极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通过正当途径和正确方式表达个人利益诉求,自觉做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要优化环境,在强基固本上打牢基础,健全机制。

重视参与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人皆寻乐,谁肯苦学?我认为乐学、善学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既有创新又有提高。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不划圈子,不牵鼻子,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 ①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真分数;②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最大的真分数;③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假分数;④使所填数字组成的数是最小的假分数。问题①,学生各抒己见,因为答案不唯一,填1、2、3、4、5、6、7的学生都得到了肯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②也迎刃而解了。问题③,刚开始学生们举手的并不多,有些谨慎,但通过其他同学的回答,发现有无数个答案时,教室里沸腾了。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没有任何压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无拘无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问题④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这既鼓舞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在生活中创新

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提出“妈妈给你买过打折商品吗?”这个问题后,学生活跃起来,他们不是举手说,而是七嘴八舌地说。当时我心里有点没数,甚至有点生气,可是一想,索性让他们把知道的互相交流一下。在巡视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其实在议论的过程中,他们早已经熟练掌握了折扣的计算方法。“那个玩具枪本来要120元,‘六一’搞活动打七折,84元就买到了。”“那套足球服,我妈妈是五折买的,才花了120元,原价是240元呢。”“我们学校对面的慧源书局,长期打八折,60元的书只用了48元,省了12元。”说起打折的问题,他们滔滔不绝,比我的体会还要多。我趁热打铁,出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校要买乒乓球,甲商场九折销售,乙商场买8个送2个,丙商场买100元返30元。每个乒乓球3元,要买200个,到哪家购买比较合算?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问题,有的还在讨论,有的已经动笔了。他们各抒己见,出现了这么一些常规算法:

甲:200×3×0.9=540(元)

乙:8×3÷(8+2)×200=480(元)或200×8÷(8+2)×3=480(元)

丙:200×3×0.7=420(元)或600-200×3÷100×30=420(元)

∵420<480<540

∴到丙商场购买

学生们积极讨论发言,我在一一肯定他们的想法的同时,发现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见他很激动,就说:“请说出你的想法。”他自信地站起来说:“老师,可以不列算式吗?”其他学生都很吃惊,好像在说,不列算式怎么比较答案?他回答:“我妈妈说过,买东西折扣越低越便宜。甲商场打九折,乙商场买8个送2个就是打八折,丙商场买100元返30元就是打七折,显然丙商场便宜。”我把掌声送给他,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起来。

是啊,事事贵在参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做好学习的小主人;善于观察生活,认真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解数学题不按部就班地拿笔算,一样可以得到答案。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学生大胆叙说,通过互动解决了问题。这些在数学教学中虽然都是一些常规训练,但是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学习、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探索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应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参与意识 篇7

一、注重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数学教学并非只有固定的模式, 它会随着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发生变化,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1:若方程有实数解,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是一个含参数的对数方程, 若按方程思想加以解决, 那么必须首先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而后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来加以解决, 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过程较烦琐.若转变思路, 利用函数的图象, 问题便可以简捷地加以解决, 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原方程可得:

x-a, 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两函数图象, 如上图所示.此时, 实数-a的意义就是直线y2=x-a在y轴上的截距.由图可知:当时两曲线有交点, 因为x-a≠1, 把x=a+1代入方程 (*) 得a=0或a=-2, 所以a≠0且a≠-2, 因此,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2, 0) ∪ (0, 2].

二、课堂训练多样化,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 为了激励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在练习设计上讲求实效.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

例2:抛物线y=ax2-1 (a≠0) 上总有关于直线L:x+y=0对称的两点, 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多数学生会利用判别式求解, 即:设p1 (x1, y1) 、p2 (x2, y2) 是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对称的两点 (x1≠x2) , 可得Lp1p2:y=x+b, 点p1、p2的坐标满足方程组:化简得ax2-x- (1+b) =0 (1) .

因为x1≠x2, 故方程 (1) 有两个不等实根, 所以△>0, 即1+4a (1+b) >0 (2) .又设p1p2的中点为N (x0, y0) , 由 (1) 知且.因为点N在直线L上, 所以x0+y0=0, 即化简得

至此, 学生以为大功告成, 他们往往不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的原因, 思维处于盲目状态.如果此时引导学生对问题原理进行透彻分析, 就会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不难理解, 求a的范围, 实质就是解关于a的不等式, 其关键是建立关于a的不等关系, 可见, 每一种建立关于a的不等式的途径都是一种解题的方法.

解法1:利用直线参数方程.将经过p1p2中点的直线参数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 可得关于参变量t的二次方程.因p1p2两点对称分布在其中点两侧, 只需t1+t2=0且t1t2<0, 由此可得关于a的不等式.

解法2:利用基本不等式.因为x1≠x2, 所以成立, 运用已知条件可得关于a的不等式.

这种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教学方法, 显然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生互补互促,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参与者 篇8

一、创设问题情景, 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尝试练习

“学源于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关键。巧妙地设置疑问, 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选择。对那些技术难度不太大、危险性不太高的运动项目,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或是以前学过的项目, 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探讨, 相互帮助就能完成的动作, 老师就不需要过多的参与, 只需适当的提醒或点拨即可。而对难以学习和解决的技术动作, 可以师生共同学习讨论解决。例如: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是中学生篮球联赛, 双方队员争夺十分激烈, 对方防守很严密, 这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突破对方的防守呢?提出问题后, 学生可以讨论研究, 接着安排学生两人一组一攻一防地进行尝试练习, 在这过程中, 大部分同学会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试着用改变方向来突破对方的防守。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然后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同学来示范, 教师在旁提示说明, 或者自己示范讲解, 进行点拨, 这样学生会很认真, 课堂气氛也会被调动起来, 技术动作也就很快地被掌握了。又如:在组织学生完成了跳绳练习后,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器材, 试问谁能尝试着设计新的练习方法?学生开动脑子, 有的同学会把两根短绳结起来当长绳跳;有的同学会把绳绕起来当手榴弹掷;有的同学则把绳子设计成小尾巴, 相互之间进行踩尾巴的练习;还有的同学会用几根绳扎成一束进行角力练习……这样通过充分发挥体育教具的效能,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围绕“学”而教, 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引导自学课本,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下的教材, 图文并茂, 贴近学生,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动作图解和文字说明, 在头脑中对技术动作形成一个正确的、完整的表象, 同时大致了解一下各技术动作和运动能力的锻炼的手段。老师还可以在课前下发一些预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技术时,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了解并归纳出该技术动作的要令, 结合图解对前滚翻技术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到上课时,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日常生活中, 哪种物体滚动最圆滑?我们又怎样才能使自己像个球?同学们会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结论, 并把它用到学习技术动作之中。为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用后脑着垫, 可以提出:平时我们抬头就能看到天, 那么低着头能不能看到天呢?于是同学们小组讨论, 会想方设法低头, 从两脚之间去看天, 这样再让他们两手撑垫, 降低重心, 自然就解决了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技术动作和思考问题, 想动作概念、要领、用力顺序、易犯错误、练习要求及相应的保护与帮助。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既获得了技术知识, 又掌握了学习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前滚翻时, 正因为学生采用了自学、尝试练习、启发引导、小组探究的方法而掌握了技术。由于放手让学生们围绕动作想办法, 出点子, 或独立钻研或小组探究、集体研讨, 人人献计献策, 创造出各种不同姿势的、个人的或合作的滚翻动作, 学生也就能把所学的单个动作进行串联, 设计编排出多种新颖的组合动作。这样就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自研”成功的喜悦。

三、自编、领准备操,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创造练习

在中学阶段, 学生是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培养发展体育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规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的准备活动, 实践证明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合理的组织手段,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新初一的体育理论课上, 给学生讲授准备活动的作用、原理, 编写准备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同时, 在每次体育课上, 教师都要给学生建立完整的、规范的、又具有模式化的准备活动的形象概念。它包括对准备操的口令、简单的队形变换都明白清楚, 经过一阶段后着手指定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 让他课前预先作好充分准备, 诸如带操时间、地点、内容, 辅导带操学生编制一套不少于5节与教材要求有联系的准备操, 经教师审核修改后在课中执行, 并对编带操学生的领操情况, 教师予以及时讲析和评分。随着年级的升高, 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还可组织简易的体育“游戏”活动。实践证明, 由学生轮流带领全班或小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散组织形式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 既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 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体育能力, 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从而树立了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改善了课堂学习风气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质量。

四、分组分类操练,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实施分组分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技能程度、能力及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情况事先作好统筹安排, 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如投篮复习教学过程如下:

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指定分组, 并指派了各组的小组长。

生:议论较多, 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个别人表现出不满, 说:“这些谁高兴练, 还是半场好。”

师: (心理有些不满, 但继续教学) 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 要点, 并示范动作。2.组织学生练习 (按学号隐性分组, 不同要求) 。

生:原地集体练习 (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完成练习) (1) 原地肩上投篮。 (2) 原地胸前投篮。

师:1.分类指导。2.语言提示动作方法、要点, 练习要求。3.语言鼓励、提供建议和帮助。

生:自由分组、组内选项练习。

师:公布备选练习项目 (1) 原地肩上投篮。 (2) 原地胸前投篮。 (3) 原地跳投。 (4) 跨一步跳投。

生: (1) 小组积极讨论练习内容。 (2) 组长组织练习、统计。 (3) 组内总结练习中的优、缺点。

师:1.组间巡回分类指导。2.组织各组经验交流。

生:集体交流 (组长负责或指定队员) 。

在这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如何进入复习和提示了复习的重点, 采用了整体和分散、必练和选练相结合的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改变了以往由自己统领的做法。从结果上看自由的练习方式满足了学生心理个性的发展需要, 同时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自由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利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也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环节很多, 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挖掘, 开采。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尝试, 自主体验, 更让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 意识到学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也是自己尝试探索的结果, 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积极倡导‘参与——寻疑——探究——共享’的教学理念, 运用分层教学手段来加以实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相关课堂教学试验过程中的探究与思考, 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初中体育,主体参与,创新

参考文献

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动因与方式 篇9

Von Hippel (1988) 在其创新源理论中根据创新者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将创新分为:用户创新、制造商创新和供应商创新。用户创新是指用户对其所使用的产品、工艺的创新, 包括为自己的使用目的而提出的新设想和开发首创的设备、工具、材料、工艺等, 以及对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或工艺的改进。许多研究表明, 在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一些用户以发明者或合作开发者的身份在参与产品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大贡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先进技术的大量涌现, 用户创新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国外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定程度上支撑了Von Hippel的观点。如Lee (1996) 证实, 在日本机械工具创新中用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Luthje (2000) 认为用户创新是消费品生产厂商新产品构思的重要来源。

二、用户创新的动因分析

(一) 创新租金

在经济学中, 熊彼特认为一个成功的创新者能从暂时垄断控制自己创造出的创新产品中获得报酬。Von Hippel (1988) 认为创新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占有市场, 从自己的创新中获取暂时的创新租金。

Lettl, Herstatt&Gemuenden (2006) 认为在新产品开发早期阶段, 由于技术突破的复杂性、概念设计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 制造商为避免风险, 就没有足够的动机去开发。用户作为创新者可以从使用该项创新中获益, 或者自己充当制造商, 通过生产和销售创新产品来获益。所以, 获取利益是用户创新的根本动机。

(二) 粘滞信息

信息、技术和知识通常具有转移成本。Von Hippel (1994) 认为具有获取、转移和使用成本的信息称为粘滞信息, 信息粘性是指从一个地方转移单位信息到另一个地方以供一个给定的信息需求者使用所发生的增量成本。成本越高, 信息的粘性就越强, 反之亦然。

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信息粘滞成因很多 (图1) , Von Hippel (1994) 认为对企业来说主要因素为:企业的吸收能力、信息转移的组织保障、对用户需求信息的重视程度;对用户来说主要因素为:用户转移需求信息的主观愿望、表达能力和用户需求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对信息本身来说主要因素为:信息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信息转移的数量等。以上原因最终导致创新所需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信息表现出很高的粘性, 从信息产生地转移到信息需求地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当创新的技术与成本要求不是很高时, 用户表现出愿意参与创新的倾向。

(三) 用户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通过较低的成本来满足用户需求, 但在当今的买方市场时代, 用户需求的差异化越发明显, 他们不再关注产品价钱的高低, 更在乎产品能否满足自己的独特需求。当用户初步具有某种需求时, 制造商很难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 就不愿意大规模生产, 因此就无法提供能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就成为用户创新的一个直接动机。

(四) 制造商邀请

当制造商认识到用户参与产品创新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时, 他们会非常重视用户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尊重用户的特殊需求。为了提前占领市场, 他们会主动邀请用户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 与之进行联合创新。这样, 制造商会获得用户在新产品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用户既避免了自己开发产品并将其市场化的风险, 又满足了自己个性化的需求。

三、用户参与的互动式产品创新

(一) 用户参与的互动式产品创新过程

贾理群、汪应洛 (1995) 指出新熊彼特主义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的互动学习过程, 与用户互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用户参与产品创新就是通过供给与需求、技术与市场的配合来实现制造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式产品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 制造商与用户通过信息与技术上的互动沟通, 完成新产品开发, 达到各自追求的目标, 实现了“双赢”。用户参与的互动式产品创新方式主要有两种:领先用户参与创新与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参与创新。

(二) 领先用户参与创新

Von Hippel (1986) 将领先用户从普通用户中区分出来, 将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个人或厂商定义为“领先用户”。

首先, 领先用户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人要提前几个月或几年遇到将普及的新产品或服务需求。其次, 领先用户能够敏感地发现从解决他们需求的方案中会受益匪浅。因为他们不愿意等到新产品或服务慢慢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时才开始进行产品创新, 所以他们经常提前开发新产品或服务。

这样, 若一个新产品或服务将在未来的市场上流行, 现在就对其有强烈的需求并能通过提前开发从中获益的厂商 (用户) 就是这个新产品或服务的领先用户。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都应用的是传统的开发过程 (图2) , 这种创新的针对性不强, 只能实现对已有产品的局部改进与完善, 处在小修小改阶段, 创新的力度不大。

与领先用户互动开发的方法是企业寻求新产品开发机会的有效方式 (图2) 。领先用户对市场上将来的主流产品特别敏感, 为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技术积累, 不断的试错以求方案的创新, 他们能为制造商提供有价值的设计方案与新产品概念。制造商通过与领先用户的互动合作能够获取突破性的新产品概念和信息, 他们选择最有市场前景的突破性产品原型进行开发, 可以大大减少新产品开发的时间与成本。通过充分利用领先用户与企业的互动式研发的优势, 企业能够开发出全新的产品。

(三) 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参与创新

Von Hippel (2001)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方式——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参与创新模式, 它是指制造商将新产品开发分为与用户需求相关和与企业生产能力相关的两部分, 通过预先设计的用户创新工具箱把与用户需求相关的部分交给用户完成。这种创新模式把制造商和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进行互动式的产品开发, 缩短了新产品开发的周期。

Thomke&von Hippel (2002) 认为在当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强烈驱动下, 需求信息充满粘性, 制造商应用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 (图3) 需要与用户之间进行反复地试错。制造商在不完全理解用户需求信息的情况下设计并开发出产品原型, 然后由用户试用, 找出缺陷, 再反馈给制造商进行修改,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地循环下去, 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开发效率很低。

在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中 (图4) , 用户应用合适的工具箱进行产品的部分设计, 将设计完的方案交给制造商生产。这种产品创新模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产品创新的界面前置。传统创新模式下, 制造商独自进行产品开发, 交给用户的是不完全成熟的产品原型, 而在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中, 由于用户提前参与到产品设计阶段, 用户交给制造商的几乎是完全成熟的设计方案, 这样企业与用户共为创新主体且共同承担产品创新的责任。基于这种模式, 创新的动机也发生变化。传统产品创新模式下制造商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开发产品, 同时要将开发成本转嫁给尽可能多的用户。而在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下, 用户进行产品创新是出于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 几乎没有期望将开发成本转移到其它用户身上。

(四) 两种用户参与创新方式的区别

1. 用户定位

领先用户创新的参与主体是领先用户, 他们处在创新产品还没有推向市场的阶段。而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的参与主体可以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所有用户。

2. 用户能力

领先用户创新要求用户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和市场洞察力, 使他们能够不断产生新的产品构思, 清楚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并且能在对产品的反复试错中不断改进解决方案。而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对用户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 他们应该熟悉一定的使用工具箱的语言与技术, 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设计自己的产品。

3. 参与开发的内容

领先用户参与企业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概念构思和技术支持方面, 与企业的互动协作完成新产品的创新。而在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中, 用户应用制造商提供的合理工具箱, 完成产品概念与模型开发的全过程, 交给制造商就可以直接生产。

4. 适用性

采用领先用户创新的企业 (如:半导体、仪器、工艺设备等) 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应该具有“人工操作”的特性, 用户为满足自己需要, 发挥自己的技术积累才会对产品进行改进、创新, 从而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方案。当产品开发任务具有可分性, 并且制造商的生产加工工艺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控制时, 企业应该采用用户创新工具箱进行新产品开发, 如芭比娃娃、手机、服装等行业。

四、结论与启示

用户参与的互动式产品创新能降低创新成本、减少风险、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最终会影响到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从买卖关系转向合作关系, 当合作创新成功时企业可以建立起对手难以抗衡的竞争优势。用户参与产品创新在我国尚属前沿课题, 运用领先用户和用户创新工具箱进行新产品开发的案例更是见之甚少。因此, 我国理论界与企业界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发展核心能力, 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8.

[2]Lee K R.The Role of User Firms in the In-novation of Machine Tools:the Japanese Case[J].Re-search Policy, 1996, 25:491-507.

[3]Luthje E.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ng usersin a consumer goods field:An empirical study ofsport-related product consumers[J].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0,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4]Lettl C, Herstatt C and Gemuenden H G.Users'contributions to radical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four case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J].R&D Management, 2006, 36 (3) :251-272.

[5]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and thelocus of Problem Solving:Implication for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 (4) :429-439.

[6]贾理群, 汪应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7]Von Hippel E.Lead Users:A Source ofNovel Product Concep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 (7) :791-805.

[8]Von Hippel E.Perspective:User Toolkits for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18:247-257.

创新参与者 篇10

在多中心治理实践与理论的观照下, 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一种以 “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非国营化、去中心、自治与市场化[3] 。因为高校作为一种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存在, 必然需要各相关权益主体共同治理, 这就构成了多中心治理结构。这些多中心主体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合作治理网络, 该网络由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组织等组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 加强以社会团体为代表的社会参与更具时代意义。

一、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重要意义

由于对社会参与的理解局限, 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把社会干预和社会参与相混淆的情况, 从而造成对社会参与本质内涵的误解和功能作用的误判。事实上, 社会干预是指外部系统力量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特定社会组织的发展施加影响, 产生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参与效果的过程。社会干预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产生正面影响的称之为积极干预, 产生负面影响的称之为消极干预。社会参与则是指积极的社会干预, 指为了避免大学因自治而产生的脱离社会实际, 及大学因过于自由放纵而产生的偏执保守而进行的干预与控制。社会参与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补“政府失灵”产生的不足, 抑制现代大学治理中的过度“行政化”趋势。

多中心治理制度的核心在于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内在机制与改善措施, 对社会参与现代大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纯公共品由政府包办提供, 在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渗入政府的“影子”, 既有对人、财、物的直接控制, 又有对专业设置、项目管理、考评激励、合并升格等间接控制, 大学在被“行政化”管理的挣扎与主动加强自身的“行政化”管理中逐步形成了过度“行政化”趋势,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难以协调平衡, 只有通过社会参与才能缓解这一矛盾, 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相对均衡, 引导大学从过度“行政化”的漩涡中走出来, 向着现代大学制度的方面迈进。

2.增强“社会智慧”因素, 克服现代大学运行中的过度“自治化”倾向。

现代大学在宏观管理领域的“行政化”趋势影响带动下, 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多重叠加产生共振效应, 政治家治校、教授治校、民主治校呼声日高, 在微观运行领域则逐步呈现出“自治化”倾向, 这种倾向排斥社会参与大学运行管理, 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指向进行“自治”, 存在着脱离社会实际、不顾社会需求、限制社会参与的弊端。大学生专业面窄、适应力弱、就业困难、创新乏力等现象就是其具体体现。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学校, 可以为社会主体提供无限的可能和不竭的智慧源泉。社会参与因其广泛性、群众性、无私性等特征, 在现代大学运行中广泛开展社会参与可以集聚社会方方面面的智慧共同克服现代大学建设中面临的复杂难题, 为现代大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环境, 培育高素质的社会参与主体, 同时, 最大限度地压制局部利益团体对大学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 产生充足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 使得大学在运行中实现由“竭己之力”而“自治”向“聚众之力”而“共治”的正确方向转变。

3.畅通“信息传导”机制, 消除现代大学发展中的过度“封闭化”弊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要保持生存、稳定和发展, 就必然要和其他系统进行正常的人员、物质、信息的交流, 否则自身难以持续发展, 严重的还会走向停滞、落后甚至灭亡。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正日益成为制约大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相对“封闭化”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被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科层式管理, 内部系统流动性较弱, 与社会外界的联系渠道单一, 人员成长环境和轨迹单纯, 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整合和响应较差, 同时, 也不愿意主动向社会公布信息, 在面临危机和挑战时, 不善于应对, 面对内部民主管理压力和诉求, 不善于适应, 在社会外部监督和参与愿望高涨时, 不善于迎合, 没有形成双向互动的“信息传导”机制, 影响了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现代大学社会参与机制建设, 畅通大学与社会的“信息传导”机制, 增强大学对社会参与的响应能力, 让大学回归社会大系统的本位, 才能走出封闭化发展的循环, 在开放式系统的支撑下, 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

推进高校多中心治理模式, 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 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个高度来审视定位, 确定目标, 完善机制, 使社会参与渗透进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同时, 还要切实防止出现打着社会参与的旗号对大学进行社会干预的错误倾向, 使得社会参与真正成为支撑现代大学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1.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制定过程中, 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社会意见, 但无论是社会参与的群体规模、层次深度, 还是社会参与的互动反馈、机制内容都远远不够, 导致现代大学依法办学中社会参与法制化程度仍然较低, 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安排中, 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参与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方法途径, 为社会参与提供法制保障。要把对社会参与的权限划分、机构设置、内容主体、参与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有的内容还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 使社会参与在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具有明确的责任和程序, 为社会参与提供法律前提。二是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 要进一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 重大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改革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使这一过程成为集中社会智慧和力量共同决策、共同实施的过程, 为社会参与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 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和力度, 让社会参与成为督促现代大学严格依法办学的有效形式和重要力量。

2.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 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

一是要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涉及学校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决策, 要在规范的决策程序框架内,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通过发挥董事会、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生代表、社会力量等的作用, 使得决策咨询制度贯穿于学校各项决策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程度。二是要建立中国特色大学理事会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理事会职能, 将传统的合作型、审议型、决策型理事会进行功能整合, 结合大学目标定位和发展需要, 广泛吸收行业企业、民间团体、NGO组织加入理事会, 使理事会真正成为现代大学自主管理的思想中枢。三是要建立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响应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公开, 把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议。对社会的反应要有及时有效的响应机制, 使得学校在不断响应社会关切中逐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发展, 在保持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 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二是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系统、能力系统、价值系统的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育质量互动反馈机制, 加强学校、政府与社会的信息互动和良性响应机制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矫正高等教育的发展误区, 为现代大学发展建立培养纠错机制和奋进动力。这就需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大学民主监督, 在监督中促进高等教育落实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规定, 推动现代大学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和目标, 敞开胸怀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及时报告自身发展中的成绩、不足和困难, 积极培育多样性的社会参与主体、质量监控标准和互动方法途径, 在公开透明中不断深化社会参与的广度、深度和频度, 将社会参与的过程变成既是对现代大学进行民主监督的过程, 激励约束的过程, 也是促进现代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 健康发展的过程。

4.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 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后来居上, 除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提供的强大支持外, 其拥有相对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尤其是丰富而多样的社会参与组织机构网络体系和运行模式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观其社会参与模式, 政府间接管理、大学依法自治、社会参与监督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在吸收西方成熟经验做法时, 重要的是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创新, 努力实现社会参与的现代化。一方面, 政府应主动转变职能, 由全能全包型向有限服务型转变, 由直接管理型向间接影响型转变,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市场等手段柔性管理, 积极为社会参与让渡“权力空间”, 为大学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 大学自身要顺应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要求和趋势, 探索建立适应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吸收更多的社会要素参与学校自治, 通过决策咨询、评估评价、问责监督和外包服务等, 不断提升现代大学的内涵品质。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类似美国的社区学院协会、专业教育评估协会、非赢利教育基金会等中介组织, 鼓励更多的社会中介组织, 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精神, 站在中立的角度对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和高校的依法办学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积极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关系, 实现政府间接管理与高校学术自治的有机结合。

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 在其理论观照下, 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以“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 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 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 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参与,多中心治理模式,高校

参考文献

[1][美]埃里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2][美]奥斯特罗姆, 帕克斯, 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毛寿龙,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11-12.

创新参与者 篇11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第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以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可通过学生自学,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一次成功尝识,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那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笔者给高一的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比、画发言相当积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率100%,那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冲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单纯或单角度的思维定势,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解题数学中,教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猜想能力有密切联系,因为猜想可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尤其是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迅速提高。笔者曾对高一学生出过一个题目:S=XY,X>0,Y>0,且X+Y=1求S的最大值。有同学是这样猜想的,题目中X,Y地位对等,没有理由突出X,Y的位置,故只能取X=Y时,S有最大值。摆脱了常规思维方法的约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新参与者 篇12

Alam (2006) [1]等人对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进行了定义, 服务创新中的顾客参与主要指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企业根据创新战略, 通过采用恰当的参与形式在恰当的创新阶段引入恰当程度的顾客参与到服务创新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顾客的培训引导, 让顾客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一、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模式

关于顾客参与创新模式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ilderbeek R等提出服务创新的几种不同的模式:供应商主导创新、服务企业主导创新、客户主导型创新、服务企业协助型创新、服务功能内部化创新、服务功能外购型创新和基本范式创新, 并且分别强调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 客户在创新中所承担的角色[2]。Gibbert等提出了五种顾客知识管理的方式, 这五种顾客知识的管理方式, 也可以看做是企业如何利用顾客知识进行创新的五种方式[3]。美国的Von Hippel提出领先用户概念, 强调了领先用户在创新早期过程中的作用。他在2001年又提出了全新的产品开发方法———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 该模式使得制造商借助工具箱把与需求相关的产品设计任务交给用户完成[4]。国内学者王永贵在此基础上提出顾客知识管理的八种典型方法, 包括“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顾客知识发现”, “顾客支持主义”、“基于团队的共同学习”、“共同创新”、“创造社区”、“共有知识产权或所有权”、“结果导向的顾客倾听”、“面向顾客的资源外取”[5]。

在这里我们根据企业与顾客之间互动情况并对上述几种分类方法进行整理, 提出三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典型模式[5,6,7,8]。

第一种:企业主导、顾客被动参与。在这种服务创新的模式中服务企业是服务创新的实施者, 顾客是服务创新的使用者, 顾客仅仅是被动的参与到服务创新过程中。在这种模式下具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企业透过数据挖掘技术从顾客中获得创新的信息。即企业从大量顾客数据中有效的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易被人理解的信息模式的处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顾客数据分析, 来解释和预测顾客的行为。 (2) 企业通过调研和问卷获得有关顾客创新的信息。通过调研来了解顾客的需求, 通过对顾客的调研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3) 顾客试验。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或新服务在部分顾客中进行试用, 在顾客试用中发现问题, 重新改进创新的方法。

第二种:企业主导, 企业与顾客共同创新。这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顾客为导向, 企业与顾客共同开展的服务创新模式。 (1) 顾客支持主义。Toffler首次提出了“支持性顾客” (prosumer) 这一新术语, 用来特指可以同时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的顾客。在服务活动中顾客同时参与消费、营销、设计开发和生产等流程, 扮演共同生产者的角色。共同生产者的思想在服务企业应该是更重要的一个特点。 (2) 基于团队的共同学习。基于团队的共同学习强调的是价值系统和整个组织的重构, 其目的在于利用顾客知识。 (3) 共同创新。20世纪70年代, 海皮尔发现多数产品的创新并非来自企业内部, 而是来源于产品的最终用户。顾客已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共同开发者, 简单的被动的让顾客参与到服务创新过程中 (通过调研) , 可能会导致持续的产品改进, 但却无法创造新产品。最大的创新突破往往来自于共同的紧密的整合在一起的创新实践。 (4) 创造社区。创造社区体现在把具有不同专家知识的顾客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并使其不仅与企业进行活动, 而且彼此之间也能有效的互动。但与传统社区不同, 创造社区实际上不仅仅超越职能界线, 还远远超越了组织边界, 并且强调的是创造共同知识与价值。 (5) 共有知识产权。一些企业认为顾客也是企业的所有者, 瑞典的斯堪的亚保险公司就越来越倾向于把顾客视作企业的所有者之一。通过共有知识产权和持续开发, 企业在顾客教育和识别消费者未来需求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种:顾客主导, 企业提供支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把创新交给了顾客来进行, 而服务企业更多是为顾客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 顾客工具箱的使用。Von Hippel等人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方法: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 可以有效地把制造商和用户联系在一起, 使得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大大加快, 成功率也有所提高。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是指制造商将新产品开发分为与用户需求相关和与企业生产能力相关的两部分, 通过工具箱将与用户需求相关的部分交由用户完成, 与用户联合进行产品创新。在该产品创新模式下制造商不仅仅局限于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听取用户意见, 而是可以更进一步与用户联合完成产品创新。 (2) 服务创新的客户外包。这种顾客创新的形式克服了传统商品开发与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避免单纯依赖顾客倾听方法来获悉顾客需求所存在的不足, 鼓励顾客直接参与到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和设计中去。

二、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方式的因素

前面我们提到了服务创新的3种模式和相应的几种方式, 在这些模式和方式中, 哪些因素会影响顾客参与到这些不同形式的服务创新中呢?我们认为服务的特性、顾客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企业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形式。

1、服务的特性。

(1) 创新的维度。Bilderbeek等人在1998年提出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6]。该模型是一个运用结构化方式对多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创新进行描述、分析的整合模型。任何一个服务创新都是四个维度的特定组合。创新维度的侧重不同, 顾客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就不一样, 服务创新的维度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形式。 (2) 顾客参与服务的程度。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顾客要参与到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顾客在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他对服务创新的贡献和参与服务创新的方式。不同的服务要求顾客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 有的服务顾客只需要出席, 而有的服务则需要顾客高度的参与。 (3) 服务的定制化程度。服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些服务的定制化程度非常高, 有些服务定制化程度较低。定制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程度以及参与服务创新的方式。在定制化高的服务行业, 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程度就更为深入, 同时方式也更多样化。

2、顾客个人因素。

(1) 顾客知识。顾客知识是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我们这里强调的顾客知识不仅仅是关于顾客的知识即对顾客特征、顾客需求偏好和行为模式等的认识和运用,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顾客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知识, 这种内化的顾客知识往往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对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知识的管理是指获取、分享、开发以及运用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顾客知识的战略过程。通过这一过程, 企业可以把顾客转化为与企业共同创新的密切伙伴。不同的服务创新形式对顾客知识的运用也不一样。 (2) 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当顾客拥有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后, 顾客还需要有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把这些内化的顾客知识传递给企业, 促进企业的服务创新。 (3) 顾客的动机强度。当企业把顾客纳入企业的服务创新的过程中以后, 影响服务创新的除了顾客知识和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外, 顾客的合作意愿和努力程度也会影响到服务创新的进展和结果。企业要提高顾客的合作意愿和努力程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给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或界面;给顾客适当的授权;给创新顾客适当的激励。

3、技术因素。

正是由于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 让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方式也不断创新。不同的服务创新方式对技术水平的依赖是不同的, 很多新型顾客创新方式都是先进思想和技术的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4、企业因素

(1) 企业对顾客角色的定义及授权。为使顾客能够有效完成其角色, 服务企业首先要明确顾客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要求。挑选和吸引合适的顾客担任某些角色。创新顾客是有选择性的, 企业必须努力吸引那些和角色相符的顾客。同时企业根据顾客在服务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顾客适当的授权, 帮助顾客理解其角色和权限。 (2) 对顾客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根据服务创新的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的。为了帮助顾客明确自身的角色,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来增强顾客的能力, 包括交流和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和知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 顾客的激励。如果顾客在参与服务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和出色的完成了自身的角色任务, 企业应该给予顾客适当的激励和报酬, 以此来鼓励顾客更好的参与创新。企业对顾客的激励必须是明显的, 否则顾客就可能意识不到有效参与服务服务创新的好处, 从而降低顾客的合作意愿和努力程度。不同的顾客所需要的回报和激励有所不同, 顾客参与服务创新过程不同的参与方式企业给予的回报和激励也应该有所不同。

三、结论

通过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模式进行总结, 有利于企业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过程进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评估该服务企业的特征比如个性化程度、顾客参与度、员工与顾客的互动程度等, 来选择企业的创新模式;同时企业在选择了相应的服务创新模式后, 就应该选择满足该创新模式的顾客参与创新, 并根据该创新模式对顾客进行管理。比如对顾客角色的定义、对顾客的培训、以及对顾客的激励、顾客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持等, 同时企业也能够选择适当的技术系统来辅助顾客进行服务创新。

摘要:本文在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模式有企业主导顾客被动参与;企业主导企业与顾客共同创新;顾客主导企业提供支持3种模式。并通过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不同模式的分析中, 讨论了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模式和方式的因素。

关键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模式,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Alam, I.,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Removing thefuzziness from the fuzzy front-end of service innovationsthrough customer interactions”, 2006, Vol.35, pp.468-480.

[2]Bilderbeek R, Hertog P D.Conceptualizing (service) Innovationand The Knowledge Flow Between and Their client, the resultof SI4S Topic Paper 11, SI4S project, 1998, 19.

[3]Gibbert M, Leibold M, Probst G;Five Styles of CustomerKnowledge Man-agementan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Themto Create Value[J][M];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

[4]埃里克.冯.希普尔著, 陈劲, 朱朝晖译.民主化创新-用户创新如何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5]王永贵, 顾客资源管理资产、关系、价值和知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档案信息公开下一篇:对外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