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情况(精选7篇)
不同临床情况 篇1
肺癌是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1]。2004年1月至2011年8月,作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25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系统归纳,并对其中存在骨转移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肺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特征等,总结其一般规律。现将其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2例肺癌患者中,男190例,女62例,平均年龄65.2岁(38~80岁)。所有病例原发灶明确并经病理检查证实。
1.2 诊断依据
1.2.1 原发病灶
肺癌原发病灶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支气管镜检、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者痰找癌细胞等检查确诊。
1.2.2 骨转移病灶
均经PET-CT、MRI、CT或骨扫描检查确诊。
1.3 骨骼分区根据Wilson方法[2]
将人体骨骼分为5个区,胸部:包括锁骨、肋骨、肩胛骨、胸骨;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骨盆:包括髂骨、坐骨、耻骨、骶骨;肢体:包括上肢、下肢;颅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误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类
小细胞癌、腺癌、鳞癌三种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骨转移几率各不相同,分别为13.3%、39.1%、28.1%。详见表1。
2.2 转移部位
肺癌骨转移病灶部位最常见的是脊柱及胸部骨骼。小细胞肺癌、腺癌及鳞癌骨转移患者中脊柱的转移比例分别为75%、92%、33.3%,胸部骨骼的转移几率分别为75%、84%、66.7%。详见表2。
3 讨论
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小细胞癌、腺癌、鳞癌三种。骨转移是肺癌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剧烈的疼痛、骨折等。肺癌发生骨骼转移主要以血液及局部直接浸润转移为主,其发病率为(30-40)%[3],多为腺癌,出现骨转移后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为(40-50)%,中位生存时间是6-10个月[4]。骨转移的发生原理为靶组织产生的一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血小板源性溶血磷脂酸等)与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肺癌细胞的迁移种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骨转移可分为溶骨性骨转移、成骨性骨转移和混合型骨转移三种,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多见,只有少数小细胞癌及腺癌可表现为成骨性骨转移或混合型骨转移。溶骨性骨转移的机制,大致可概括为:肺癌肿瘤细胞的脱落与外侵、癌细胞的趋化与迁移、癌细胞的粘附和激活破骨细胞引起溶骨性骨吸收局部出现溶骨性破坏[6]。
由于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的增加,如靶向药物的出现、新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因素,肺癌患者生存时间逐渐延长,所以骨转移的几率逐渐增加。骨转移癌导致的骨痛、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病理类型肺癌可分为小细胞癌、腺癌、鳞癌,三种病理类型的骨转移几率各不相同,分别为13.3%、39.1%、28.1%,其中腺癌的骨转移几率最高。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肺癌的病理类型如何,其骨转移的几率均较高,提示我们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应提高对肺癌患者骨转移的重视。
骨转移及引发的骨痛是晚期肺癌患者最常见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7,8]。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机理为:肿瘤细胞在骨骼内种植生长后,肺癌肿瘤细胞的浸润以及所产生的疼痛递质如前列腺素、乳酸、白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疼痛。尽管骨转移后骨痛很常见,但部分肺癌患者骨转移早期并无疼痛,容易掩盖疾病及其进展程度,从而延误了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本研究中76例被诊断为有骨转移的肺癌患者,有44例(57.9%)无明显疼痛。可以看出,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骨痛症状虽与骨转移有关,但有相当比例的肺癌骨转移患者并未出现疼痛症状。由此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应定期对肺癌患者行全面检查,而不是等其出现骨痛或骨折症状后再去诊断其骨转移。
肺癌肋骨转移瘤最为多见,脊柱转移瘤中多为腰椎转移,胸椎、颈椎次之。锥体多见,附件次之[9]。本研究中显示,无论是小细胞肺癌还是腺癌、鳞癌,骨转移病灶部位最常见的均是脊柱及胸部骨骼。小细胞肺癌、腺癌及鳞癌骨转移患者中脊柱的转移比例分别为75%、92%、33.3%,胸部骨骼的转移几率分别为75%、84%、66.7%。因此,研究结果提示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对于肺癌的患者均应重视胸部骨骼及脊柱的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早发现骨转移病灶,及早给予放疗等相关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针对肺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需要治疗的骨转移瘤人数增加。首次转移到骨骼,要比转移到肝脏等器官的生存期长。早期发现骨转移,以便及时治疗,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临床上肺癌患者发生骨痛、皮肤感觉异常、功能障碍、高钙血症等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10],及早行X线、CT、MRI或放射性核素检查,早期发现骨转移,以便及时治疗,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摘要:为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的一般规律,回顾性地总结了25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情况。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小细胞肺癌、腺癌、鳞癌三种,分析其骨转移的几率、骨痛情况及骨转移的部位分布。结果小细胞癌、腺癌、鳞癌三种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骨转移比例分别为13.3%、39.1%、28.1%。小细胞肺癌、腺癌及鳞癌骨转移患者中脊柱的转移比例分别为75%、92%、33.3%,胸部骨骼的转移比例分别为75%、84%、66.7%。说明肺癌中腺癌骨转移的几率最高,肺癌骨转移病灶部位最常见的是脊柱及胸部骨骼。对医务工作者临床上治疗肺癌骨转移有提示作用。
关键词:肺癌,骨转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Mundy G R.Metastasis to bone:causes,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opportunities.Nat Rev Cancer,2002;2(8):584—585
[2] Wilson M A,Calhoun F W.The distribu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 in breast and pulmonary cancer:concise communicatin.J Nucl med,1981;22(2):594—595
[3]李明明,张伟东.支气管肺癌骨转移的认识及治疗进展.哈尔滨医药,2008;28(4):57—58
[4]孙燕,周清华.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6版.《乳腺癌、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发布会,2006年3月31日
[5] V ander G riend D J,Rinker Schaeffer C W.A new look at an old problem:the survival and organ-specific growth of metastases.Sci STKE,2004;(216):3—4
[6]韩萍,张幸平.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009;38(8):992—994
[7] Roodman G D.Mechanisms of bone metastasis.N Engl J Med,2004;350(16):1655—1656
[8]孙文伟,魏丽琴,谭平,等.89 SrCl2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骨痛与ET、CGRP、TXB2及6-K-PGF1a的关系.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581—583
[9]李恒,黄志成,李洁,等.肺癌胸部多发性骨转移瘤影像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95—96
[10]赵健,李艳祥.骨转移瘤86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492—493
不同临床情况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在本院住院诊治的163例宫外孕患者,年龄在18~39岁间,平均(32.37±3.26)岁。已婚142例,占87.12%;未婚21例,占12.88%。文化水平以高中最多,为79例,占48.47%。163例宫外孕患者于就诊后0.5~6h内确诊。
1.2 方法
1.2.1诊断仪器
应用日本HITACHI-EUB-7500实时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中经腹部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3-5mHz,阴道探头频率为5-7.5mHz。
1.2.2检查方法
经腹部超声检查时,调整探头为3-5mHz,在患者膀胱充盈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以防肠道气体干扰。腹部超声检查可进行下腹部常规扫查,也可做纵向、横向以及多角度、多切面的扫描。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认真观察患者子宫腔内回声、卵巢、附件、子宫大小,对腹腔、盆腔的包块、积液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经阴道超声检查,调整探头为5.0~7.5mHz,一般适用于已婚妇女患者,患者取截石位,超声仪探头放置到阴道后穹隆,检查时需排空膀胱,并在阴道探头上涂少量的耦合剂,再在探头上套避孕套,避孕套上也涂少量的耦合剂,然后再对盆腔、附件和子宫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查。扫查附件区有无包块,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性质,宫腔内孕囊、积液及包块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孕囊内有无胎芽及胎心等。
1.2.3观察指标
经腹、经阴道和两者联合超声检查诊断宫外孕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的符合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症状及体征情况
163例宫外孕患者,均有下腹痛症状;其次161例患者有压痛(98.77%),104例患者有宫颈举痛(63.81%);56例患者有移动性浊音(34.35%),见表1。
2.2 不同超声检查宫外孕检出情况
附件区包块、卵巢显示、卵黄囊、宫内假孕囊、胎芽和胎心搏动等体征,经腹部超声检查检出率结果为34.55%,明显低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联合检查的检出率49.79%和52.1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和联合检查检出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阴道超声检查比较,P<0.05;Δ:与联合超声检查比较,P<0.05;*:与联合超声检查比较,P>0.05。
2.3 不同超声检查宫外孕包块大小检出情况
腹部超声检查宫外孕包块<3.0cm时,与阴道超声检查及联合超声检查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块≥3.0cm时,检出率明显低于经阴道超声和联合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阴道超声检查比较,Δ:与联合超声检查比较,P>0.05;*:与阴道超声检查比较,与联合超声检查比较,P<0.05。
3 讨论
宫外孕早期诊断对于手术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检查相比,具有不受肥胖及肠气干扰、更贴近病变组织等优点,其分辨率更高。此次163例宫外孕患者分别进行了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宫外孕附件区包块、宫内假孕囊、胎芽、胎心搏动等体征,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率为49.79%,经腹部超声检查发现率为34.55%,联合检查发现率为52.14%。为此,联合检查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经阴道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合检查相对较低。腹部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及联合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与联合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包块大小检出方面,当包块≥3.0cm时,经阴道超声检出率为98.40%,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率为39.20%,联合检查发现率为100.00%,经阴道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此,经阴道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宫外孕的最佳手段,基层医院在宫外孕诊断时,应该优先选择经阴道超声检查。包块<3.0cm时,腹部超声检查、阴道超声检查、联合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检查作为一项无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子宫形态、大小,观察盆腔有无积液、内部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从而能对妇科的病变部位、病因、病变性质作出诊断[4,5]。超声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宫外孕使用最为普遍的检查手段,其无创、方便、快速及准确率高的特点,被基层医疗人员广为接受,尤其在缺少CT、核磁共振等检查设备的医院。在宫外孕的超声诊断中,由于经阴道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可能性,从而确保妇女的身心健康,更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宫外孕患者症状及不同超声检查方法诊断与临床确诊符合情况,为选择灵敏度高的超声检查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诊治的163例宫外孕患者,分别采取腹部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就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3例宫外孕患者,卵黄囊、宫内假孕囊、胎芽和胎心搏动等体征,腹部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低于经阴道超声和联合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外孕包块≥3.0cm时,腹部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低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可能性,从而确保妇女的身心健康,更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外孕,超声,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符合,分析
参考文献
[1]唐丽芹.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的临床价值[J].影像技术,2012,24(2):5-6.
[2]张岚.110例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2,20(9):134.
[3]胡景梅.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7):189-190.
[4]周云.联合B超检查诊断妇科急腹症的价值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0):304-305.
不同临床情况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对象均是我院自2014年5月至6月间各个科室申请床旁超声诊断的患者,共计为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为25例,年龄在50~68岁,平均年龄为(61.4±0.5)岁,其中急诊科申请例数33例,重症监护室申请20例,其他科室申请7例。
1 . 2方法:研究中使用的超声诊断仪是挪威G E公司生产的型号为Vividi型号的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调整的区间为2.5~3.5 MHz,在诊断过程中均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科室患者和医师在申请床旁超声诊断后1 d内必须完成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每次床旁超声心动图操作所使用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
1.3患者临床情况收集:在检查前首先要咨询主治医师,并了解患者病历记录的详细情况,比如入院治疗的原因、既往病史和申请超声检查的目的等。
1.4床旁超声检查申请的必要性评价:根据ASE和ACEP的共识对患者的检查申请进行判断,由经验丰富的内科医师对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超声检查进行判断,再联合患者的主管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决定是否可以进行离开病室进行检查;在完成床旁超声检查之后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其检查结果是否实现了诊断的目的,内科医师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该结果对后期的治疗是否有帮助,并将治疗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1.5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申请检查的必要性:本次试验中经由内科医师进行判断,需要进行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24例(40.0%),无需进行
[3] 林海,谢小平.关节镜技术在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中的应用
[J].沪州医学院学报,2010,33(4):447-448.
[4] 张明宇,郑江.半月板成形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分析[J].实超声检查的患者36例(60.0%),需要和无需检查的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需行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中要求检查赘生物者4例,只需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房颤患者7例,主要的原因是该种诊断方式对于血栓的敏感度较低;肺动脉高压患者要求检查患者5例,经判定可以进行常规超声诊断;左心室收缩申请检查的患者20例,经判断后均可行常规超声诊断技术。
2.2不同临床情况患者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对诊治的影响:实验中女性患者25例,其中诊断结果无影响的人数3例(12.0%),通过检查修正诊断患者10例(40.0%),对之前的诊断结果更优信心患者12例(48.0%);男性患者35例,其对应的数据分别是4例(11.43%),5例(14.29%),26例(74.29%),对床旁诊断结果分析后进行修正的比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中有基础心脏病患者3 0例, 其中诊断无影响患者4例(13.33%),对原诊断结果进行修正患者8例(26.67%),诊断结果更有信心患者18例(60.0%);无基础心脏病患者30例,相应的数据分别为2例(6.67%)、6(20.0%)、22(73.33%),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段最主要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和急症患者的检查,临床资料显示我院床旁超声检查的申请中,急症和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作战比例在9成以上,床旁心动超声诊断是符合ACEP和ASE共识的针对性检查,其检查的目的非常的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2观察患者的心包积液;3如果患者的左心室、右心室增大,则能在第一时间发现;4能够准确的引导心包的穿刺操作;5评估心脏的容量情况;6帮忙放置心脏内部起搏电极等[3,4]。
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发现,床旁超声检查的申请都需要又内科医师和主治医师共同进行判断,在符合ACEP和ACE共识的情况下要对是否进行超声检查的必要性进行判断,如果超出申请的范围,则可以不予以床旁超声诊断,因为不合理的申请不仅会减低医疗诊断的效率同时还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等。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每100例进行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患者中其中
用骨科杂志,2011,17(7):594-595.
[5] 邰鹏越,王鹏,李文平.关节镜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体会
[J].中国医学工程,2010,18(3):101-102.对原先诊断结果起到修正作用的比例为38%左右,其中约25%的患者需要对其原先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45%的患者对原先的诊断结果更有信心,2%的患者没有价值。本次试验中相对应的数据分别是25.0%、63.33%、11.67%,其中更有信心、没有价值的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不同临床情况患者进行床旁心动超声检查是否必要需要掌握检查的指证,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于朝霞,杨立新,靳传林.ICU床旁心脏超声联合血浆NT-pro BNP对鉴别急性呼吸困难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学,2015,14(2):187-190.
[2]李红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13(7):79-80.
[3]马林,韩春花.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3):5491-5493.
浅析不同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情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在本院母婴同室住院的产妇200例,其中,37周≤孕周≤42周,年龄最小20岁,最大38岁,平均29.5岁,无严重妊娠合并症、产后并发症,可供正常哺乳,新生儿体重≥2500 g,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110例,大专以上90例。其中自然顺产组104例,剖宫产组96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住院待产分娩的产妇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理特点,采用讲课、交谈、咨询等方式进行自然分娩知识宣教与母乳喂养好处讲解,逐一解除她们的思想顾虑。树立科学的喂养观,同时发现有不利于母乳喂养的因素,如乳头平坦和凹陷等,实施相应的措施及心理护理,并重点给予指导。在产后采取母婴同室,由母乳喂养专职护士或床位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示范喂奶技术,指导每位新生儿进行早接触、早吸吮30 min。同时采取住院期间观察、产后家访及问卷调查法,观察产后0~30 d内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母乳喂养效果。母乳喂养有效是指母乳喂养由母亲的奶水来喂养婴儿。母乳喂养无效是指产妇不进行母乳喂养,以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喂养婴儿的工作可以由爸爸、奶奶爷爷、保姆等来参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0~30 d,自然分娩组母乳喂养有效率为95.20%,剖宫产组为78.13%,自然分娩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86, P<0.05),见表1。
3 讨论
自然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正常生理过程,而剖宫产只是异常分娩如难产或满足部分产妇需要采取的一个补救措施。自然分娩对产妇的创伤小,有利于产妇分娩后康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母乳喂养。而剖宫产对产妇创伤较大,分娩后康复较慢,影响母乳喂养[3]。婴儿出生7 d内母亲分泌的奶水极为初乳,分娩后乳汁的分泌主要依赖于婴儿吸吮刺激,当婴儿吸吮乳头时,传来的感觉信号经神经纤维抵达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使垂体泌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4]。随着哺乳期延长,乳汁的分泌主要依靠婴儿规律地吸吮、乳房排空、产妇的营养、睡眠、情绪及健康状况来维持。
本组资料表明自然分娩有利于母乳喂养,剖宫产则影响母乳喂养。原因如下:(1)剖宫产术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不如自然分娩的产妇,通过《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中文版评估产妇的自我效能,自然分娩的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分值为(108.94±17.86)分,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分值为(92.81±18.42)分[5],剖宫产产妇与自然分娩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缺乏母乳喂养信心,自我效能低于阴道分娩产妇。(2)自然分娩的产妇意识、体力、精神都恢复较快,产后可采取舒适体位,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开始喂晡,做到早吸吮、勤吸吮。(3)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创伤大,受硬膜外麻醉的影响,体位受限再加上输液、24 h内导尿管的位置,哺乳时宝宝身体贴着腹部引起切口疼痛,再加上吸吮乳头引起反射性的子宫收缩痛,往往力不从心。(4)剖宫产产妇认为术前禁食,自觉母乳不足,术后胃肠正常蠕动需2~3 d,又影响进食及营养的摄入导致乳汁分泌过晚[6]。再加上新生儿频繁喂哺,导致睡眠形态紊乱而影响母乳喂养质量。(5)剖宫产术后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等抗生素有效预防感染,麦角新碱等药物加强子宫收缩,这类药物可直接抑制乳汁分泌[7]。(6)剖腹产出血量较多,引起的并发症也多,包括术后伤口感染、腹腔脏器粘连、梗阻及麻醉后遗症等,Bar等[8]还检测出产后第3、10天,剖宫产产妇的D-二聚体高于自然分娩产妇。母体高凝状态时纤溶增加,极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和继发纤溶亢进如DIC。(7)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慢,住院时间较长,易引起产妇的负性情绪,阻碍排乳反射,推迟来奶。
母乳喂养无论对婴儿还是母亲、家庭以及医院、社会都具有其他喂养方式无可比拟的益处,母乳中富含包括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在内很多种激素及肽类,对婴儿生长发育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4~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机会低于乳代品的2.5倍。母乳喂养可促进婴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同未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智力平均分数男童高5.8分,女童高8.2分[9]。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都优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喂养等于健康妈妈、健康宝宝。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1)孕妇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发放宣传册,产科门诊走廊内设立母乳喂养专栏,张贴母乳喂养的宣传画,将《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等制度上墙。普及科学分娩的知识,大力宣传自然分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本能的分娩方式,纠正产妇及家属对“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更安全”的错误观点,消除产妇分娩恐惧感,使每位孕妇有对自然分娩表达怀疑与渴望机会,从而对母乳喂养产生更大兴趣和信心,做好自然分娩思想和乳房等准备。杨江波等[10]调查显示,护理干预后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母乳喂养率由健康教育前的58.20%上升到83.96%。(2)加强产科服务质量,提升母乳喂养水平,采用以“产妇为中心”将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为一整体的护理模式,全程护理模式规范化,给产妇心理、生理、情感上的支持,顺利度过分娩期。实施母婴统一体的优质护理,配备具有母乳喂养知识、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以产妇舒适度、满意度为前提,开展早吸吮,纠正各种不良心理,消除影响母乳喂养和乳汁分泌的不利因素,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哺姿势,及时解决哺乳中常见问题,有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产妇产后24 h(纯母乳喂养由实施前的53%上升到72%)、48 h (77%上升到93%),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11]。(3)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告知产妇及家属剖宫产的危险性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剖宫产产妇和新生儿某些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如产后抑郁和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甚至出现母乳不足导致的低血糖、脱水、高胆红素血症、儿童感觉综合失调等[12]。(4)对必须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产妇采取积极措施,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及术后伤口疼痛的处理,鼓励其术后6 h早进食,促进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信心。使她们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生命,尽早母乳喂养,促进乳汁分泌。(5)出院前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评估,把心理支持、心理暗示与示范操作并用,并通过召开出院座谈会了解家属及产妇在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内容的掌握情况,再次强调母乳喂养重要性[13]。告知家属,家属的知识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给予产妇鼓励、配合和心理支持以及合理的营养膳食,足够的睡眠,才能更好地保证充足的乳汁。(6)做好产后卫生宣教工作和产后随访家庭母乳喂养及育儿知识。开设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和热线电话,随时接待产妇和家属咨询各种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7)加强社区产后访视指导,开展社区支持组织工作,促进母乳喂养。施凤兰等[14]调查显示,纯母乳喂养由开展社区支持组织工作前88.95%上升到90.47%,1个月由47.37%上升到87.14%,2个月由30.53%上升到82.38%,3个月由26.84%上升到78.57%,4个月由16.32%上升到72.24%,故社区支持组织在传播母乳喂养知识方面处于重要地位。
不同临床情况 篇5
1 危重患者心理护理
危重病是急性或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 需要多个专业联系, 进行持续并做好治疗与维持病情的稳定,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 突发的心肌梗死以及慢性疾病的突然恶化等因素, 可使人产生濒死、恐惧、裴哀、无助和绝望等消极情绪, 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应对机制, 出现心理异常, 事实告诉我们, 患者在应急状态下接受抢救, 会影响效果, 如果能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 就能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 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能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能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因此, 急、危重患者需要关心和帮助, 更需要心理护理, 患者如果对治疗信心不足, 即使采用最好的药物及医疗措施也不一定能顺利康复, 让患者了解遵守治疗方案, 促使患者朝着目标不懈努力, 激励患者热爱生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调动潜在积极因素, 达到促进康复作用, 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 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 总有一部分患者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 一般来说护理重危患者和安慰这阶段的患者家属, 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 临终患者心理状态是极其复杂和多变, 有学者将面临死亡的患者, 心理活动分五个阶段。
1.1 不承认期
不承认自己的病情严重, 存在侥幸心理, 一旦确诊, 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情绪, 并渴望得到最佳治疗方案, 而对可能发生后果缺乏思想准备, 总希望有治疗奇迹的出现, 有的患者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事实, 而且怕别人悲痛, 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 以掩饰内心极度痛苦, 对这样的患者, 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患者面表现出难过, 即使这样心照不宣, 也可使患者得到心理上满足。
1.2 愤怒期
度过否认期的患者知道自己生命岌岌可危, 但又禁不住怨自己命不好, 表现的悲愤、绝望、烦燥, 拒绝治疗, 有的患者拿家人和医护人员出气, 以此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 这是患者无助自怜的心理表现, 护士要谅解宽容患者, 要在患者面前说话声音大一点, 尽量避免患者猜疑, 以真诚相待, 安慰和鼓励患者, 不断振奋精神, 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并说服家人不要同患者计较, 要同情和体谅关心患者, 要与医护人员合作, 尽快帮助患者渡过愤怒期。
1.3 妥协期
患者由愤怒期转入此期, 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友善, 沉默不语, 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 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 能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最好的治疗, 希望能尽量延长生命, 护士应尽量安慰和体贴患者, 尽量为患者解除疼痛, 缓解症状, 使患者身心舒适。
1.4 抑郁期
患者已知道自己面临命垂危, 表现了极度伤感, 并急于安排后事, 大多数患者在这个时候不愿说话,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 让患者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时刻, 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 不要现时增加患者痛苦。
1.5 接受期
这是垂危患者最后阶段, 患者心理十分平静, 对死亡已作好了充分准备, 但也存在着临终前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念头, 但是有些患者病情虽很严重, 意识十分清醒, 表现出对人生的留念, 不愿死去,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 虽然难以忍受病情的折磨, 但也不愿离开这美好世界, 护士应协助患者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 使患者和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崇高职责, 是情操高尚的表现, 护士应一直守护在临终患者的身旁, 要帮助患者整容, 患者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器官, 不可议论患者心情的话, 不可耳语, 有的患者来不及等到亲属就离开人世, 应由护士代替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和记录遗言。
2 急性患者心理护理
2.1 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患者大都求医心切, 一旦进入
医院, 顿时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 悉心体贴关怀周到, 使患者感到遇到了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 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影响, 直接影响抢救治疗效果。
2.2 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
谨的工作作风, 不仅要赢得时间, 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 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支持, 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 从而获得安全感。
2.3 医务人员还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
患者, 无论预后如何, 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 支持和鼓励, 尽量避免消极暗示, 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 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 感到安全。
3 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对慢性患者心理护理
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 调节情绪, 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 不断振奋精神, 顽强与疾病作斗争, 心理护理当应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 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 慢性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心悸等症状, 易引起不良情绪, 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 并及时妥善处理, 患者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 慢性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 还经常进行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 这对那些疼痛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 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患者信赖, 说明其中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 饮食不仅考虑到患者营养需要和禁忌, 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 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 患者不仅能遵嘱就餐, 而且还有饮食良法意义, 另外幽雅的环境, 舒适治疗条件, 也具有心理护理意义, 慢性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 就根据他们不同情况, 组织必要活动, 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 活跃病房生活, 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 更要多安慰与鼓励, 以垂危患者更要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动作轻柔, 加强基础护理, 使生理上舒服, 心理上也减轻对病情恐惧。
4 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因而恐惧和焦虑是术前患者最普遍的心理状态, 各年龄阶段的人手术前恐惧心理也不一样, 小儿害怕手术后引起疼痛, 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治疗和术后康复问题上下不安, 老年人多为手术的死亡危险可担忧, 妇女则常担心术后内分泌紊乱影响性生活及家庭关系等。为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方法摸清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原因, 并作针对性的解释和开导。
4.2 做好家属和朋友工作。
4.3 护士要配合医师, 以适当方式将手术前准备的目的, 意义及注意事项, 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告诉患者, 使其有心理准备。
5 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经过手术, 尤其是经过大手术的人, 一旦从麻醉中醒来, 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 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疾病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 由于刀口疼痛, 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 多产生焦躁不安心情, 等疼痛缓解之后, 就不担心预后情况。因此, 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5.1 及时报告手术效果
回到病房后, 手术医师和护士要在24h内看望患者, 用亲切和谒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 告诉其手术进行很顺利。
5.2 病灶已切除
只要感受几天疼痛就能恢复健康, 可以大胆咳嗽和排痰, 适当进行活动, 伤口是不会裂开的, 使患者意识到既然已经渡过了手术关, 就要争取早日康复。
5.3鼓励患者善待人生
手术后机体生理功能被破坏, 如脏器切除、截肢等, 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巨大创伤, 护理者应给予同情, 注意患者的思想和心态, 并主动关心和体贴, 勇敢面对现实, 适应生活, 消除心理负担, 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
6 传染科患者心理护理
6.1 传染科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怒情绪, 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 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 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 感到自己成了人们讨厌和躲避的对象, 因而产生自卑。许多传染科患者不敢理直气状说出自己所患病种, 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 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 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 与此同时, 不少还产生一种愤怒情绪, 悔恨自己疏忽大意, 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 甚至怨天尢人, 有时还迁怒人和事, 易激惹、爱发脾气, 我们应当了解传染科患者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 并给予理解和同情, 鼓励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 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 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生活, 同时, 也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讲解主要的预防方法, 不要过多的流露对疾病恐惧, 以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6.2 急躁、悲观情绪, 敏感猜疑等心理, 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 难根治特点, 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 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急躁, 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因为治病心切, 有些人很在意收集与己有关信息, 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 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自己用些什么药, 以及有何不良反应, 他们都想知道, 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 根据患者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 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 甚至宁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 以促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 当做各项检查和治疗时, 要注意讲解清楚目的和意义, 尽量消除患者顾虑和猜疑, 因为传染病患者被隔离, 与社会交往减少, 因而护理传染科患者时, 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 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 因此, 医护人员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 让医患之间形成深厚情义。
总之, 传染科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 我们要更加耐心细致对待患者, 做好他们生理和心理护理, 鼓励战胜疾病信心, 这对帮助传染病患者康复大有益处。
7 确定癌症时心理护理
7.1
由于目前癌症仍是一个预后欠佳的痛苦疾病, 患者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 常常过分焦虑, 但又抢着最好不是癌症的希望, 医师在没有确切把握之前, 不能向患者及亲属透露, 可能是癌症的言词或泄露出暗示性的表情, 在诊断已经明确, 但患者精神准备还不足时, 医师应该给患者心理上的缓冲机会, 以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心理刺激, 要让患者在知道患癌症的同时, 建立起治愈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对患者隐瞒癌症诊断或告诉诊断是不妥当的, 前者会引起患者猜疑, 后者早晚患者会知道真象, 一旦患者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 顿时就会受到突出其来的精神打击, 因此对医师和家属产生程度不同的不信任感, 这对进一步治疗措施实施很不利, 护士要以自己对癌症乐观态度去影响患者。
7.2 疾病治疗阶段心理护理
一个完善的治疗计划将使患者在确定诊断时, 遭受心理创伤得以较快地平复, 带来恢复健康希望, 有助于改善情绪, 不论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 还是手术切除癌症, 患者总要在相当长时间里忍受较大精神和躯体损伤, 故医师必须在治疗中得到患者的高度信任和密切配合, 必须把整个计划及其利害关系以及治疗措施向患者交待清楚, 使患者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则比较容易接受治疗过程中副作用, 一旦出现严重的治疗反应, 并且超过患者事先想象的严重程度时, 患者还需要得到心理和对症双重支持, 对于恶心、厌食、虚弱、失眠等一系列治疗反应, 除给予一些对症及保护性药物外, 医师和护士一定要在精神上经常给予其安慰和鼓励, 耐心解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解除患者焦虑和不安。
7.3 弥留患者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在死亡前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弥留期, 身体严重衰竭而神志尚清醒, 除忍受躯体的磨难, 还忍受即将与亲人永别情感痛苦, 由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生活经历, 文化素质和信仰不同, 对待死亡态度不一样, 其中信仰为关键因素, 故医护人员应当尊重患者信仰, 不应该对信仰不同的人表不任何轻蔑态度, 对弥留患者尽职尽责, 这不仅是对患者要格尊重, 也是对家属最大安慰。
7.4 家属对癌症患者的护理
积极引导, 树立信心, 恶性肿瘤由于发现较晚, 病情多种多样, 等到查清是肿瘤, 往往已经失去根治性的治疗机会, 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很多的患者一听到自己患癌症, 悲观、恐惧, 而使精神支柱崩溃。因此, 家属要先建立信心, 不要整天垂头丧气, 要多了解患癌症患者的治疗护理经验, 与患者一同战胜癌症, 要摸清患者脾气, 对症下药。有的人感情脆弱, 忧心重重, 易激动, 对这种人要把真情隐满起来, 实行保护性医疗, 使患者保持轻松的思想状态, 对于文化水平高, 性格开朗坚强的人, 委婉坦诚将病情讲明, 以取得患者合作, 如不然, 由于心理敏感多次会诊检查, 会引起猜疑, 或在偶然中被患者知道, 反而造成郁郁寡欢, 使病情加重。
7.5 加强营养, 协助活动
恶性肿瘤无限制地生长, 消耗机体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等造成低的血症, 电解质紊乱等现象, 再加上化疗、放疗对胃肠道副作用, 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 无食欲等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患者胃口, 做一些营养丰富, 易消化食物, 鼓励患者应进饮食, 以改善体内的负氮平衡。
8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8.1 老年人情绪不稳定
孤独感加重, 患者患病后, 心境欠佳, 遇事易怒, 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 担心自己的病要很长时间才能治好, 尤其是新入院的患者, 由于周围是陌生的面孔, 孤独感油然而生, 此外, 由于病房内病种形形色色、病情千变万化, 容易加重患者的不安全, 他们盼望亲人的陪们, 希望早日康复, 以尽快解决现状, 这时, 主要采取开导, 引诱和疏通方法, 要把这些患者当成自己的长辈那样关心和照顾, 对于不善于与人交际的患者及家属较少来探望患者, 也把大家介绍给他, 让他尽快与室友熟悉起来, 结交朋友和知心者, 使情绪安定, 消除孤独感, 配合治疗。
8.2 猜疑心加重
患者住院时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患者, 他们即想了解有关疾病信息, 又会疑心医师诊断是否正确, 担心服药是否对症, 怕服错药, 后果不堪设想, 在护理猜疑心理的患者时, 护士对他们生活除了精心护理外, 还经常与他们谈心, 给予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 让疗效明显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 包括怎样配合治疗, 治疗中注意问题等。
8.3 自尊心增强
常熟市不同户籍儿童免疫接种情况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自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计免科在册户籍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资料。
1.2方法
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录入《金苗免疫助手》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导出转换为Excel格式,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中五苗(包括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指2007年出生的儿童在1周岁内五种疫苗全部合格接种,七苗(包括五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免疫合格接种指2006年出生儿童在2周岁内7种疫苗全部合格接种,七苗全程接种指2001年出生儿童在在7周岁内7种疫苗全部接种。“合格接种”判定标准依据江苏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针次、针次间隔时间、针次完成时间等要求进行判断。
2结果
2.1不同户籍儿童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情况
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为94.53%,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5.97%和9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1)。五苗中除卡介苗外,其余疫苗单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苗合格接种率中除流动儿童的麻疹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见表1。
注:经χ2检验,*P<0.05,**P<0.01。
2.2不同户籍儿童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
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为89.97%,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1.10%和8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P<0.01)。七苗中麻疹疫苗和流脑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常住儿童的流脑疫苗、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和流脑疫苗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见表2。
注:#表示按照规定第2针次麻疹疫苗用麻腮风疫苗代替。经χ2检验,*P<0.05,**P<0.01。
2.3不同户籍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
七苗全程接种率为84.94%,其中常住和流动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85.30%和7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P>0.05)。七苗中脊灰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单苗接种率在常住和流动儿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常住儿童的乙脑疫苗、流动儿童的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接种率稍低外,其余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见表3。
注:#表示按照规定第2针次麻疹疫苗用麻腮风疫苗代替。经χ2检验,*P<0.05。
3讨论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常熟市儿童预防接种率有以下特点:(1)常住儿童中,除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外,各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和七苗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95%、90%和85%以上,符合上级部门的要求;(2)流动儿童中,除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外,各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五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七苗全程接种率接近80%;(3)流动儿童七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七苗免疫合格接种率和部分疫苗合格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
总体而言,我市城区常住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处于良好状态,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不够理想,存在一些漏卡、漏种以及免疫接种率较低的现象,其原因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由于各地区免疫程序不完全相同,预防接种本格式各异,记录不规范,容易造成接种记录不全或发生记录差错;(2)流动儿童流动频繁,造成接种底数不清,难于通知他们及时进行预防接种;(3)流动儿童大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或偏僻的贫困山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计划免疫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接受预防接种的意识较差;(4)流动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不稳定,流动性强,客观上造成无法及时进行预防接种;(5)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定期主动搜索流动儿童,导致部分流动儿童免疫空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已成为当前预防接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计免相关传染病,做好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一体化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2)与公安、计生、教育等部门建立协作关系,相互通报信息,及时掌握流动儿童动态;(3)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强化凭预防接种证入学、入托制度;(4)加强对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如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特别是招商城地区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建立流动儿童数据库;(5)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对没有按预约前来接种的要及时通过电话、发短信等形式通知家长。
参考文献
不同临床情况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母羊繁殖性状资料收集
调查统计广西扶绥肉用山羊种羊场2006—2007年686胎次隆林山羊母羊的产羔胎数、受胎率、窝产羔数、产羔率、初生均重、初生窝重、断奶成活率等资料。调查表明, 期间该场公母羊分群饲养, 管理制度规范, 生产水平稳定。
1.2 气象资料收集
从当地气象局获取2006年和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统计各季度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指标。
1.3 统计方法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 按季度统计母羊的繁殖性能。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
%、只、kg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6年和2007年主要气候因子变化情况
从表1可见, 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气候交替明显,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2~24℃。气温最低的季节是冬季 (12—次年2月) , 平均气温2006年为15.4℃, 2007年为16.8℃, 最低气温8℃以下;气温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8月) , 平均气温2006年为28.3℃, 2007年为29.0℃, 最高气温在36℃以上。相对湿度最低的是秋季 (9—11月) , 为67.3%;最高的是夏季 (6—8月) , 2006年为79.7%, 2007年为75.0%。
2.2 不同季节隆林山羊母羊的繁殖性能情况
从2006、2007两年对隆林山羊母羊的主要繁殖性状统计结果看, 各季节母羊受胎率变化规律明显, 以春季 (3—5月) 最高, 平均受胎率为89.2%;其次是冬季 (12—次年2月) 、秋季 (9—11月) , 平均受胎率分别为86.7%、84.0%;最低是夏季 (6—8月) , 平均受胎率为77.2%。统计分析表明, 春季、冬季、秋季间受胎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夏季间差异均达到显著 (P<0.05) 或极显著水平 (P<0.01) 。窝产羔数、产羔率、初生均重和初生窝重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断奶成活率以夏季 (6—8月) 最高, 平均断奶成活率为96.9%;其次是春季 (3—5月) 、秋季 (9—11月) , 分别为91.5%、86.2%;最低是冬季 (12—次2月) , 为80.4%。经显著性检验表明, 夏季、春季平均断奶成活率显著高于冬季 (P<0.05) , 其它各季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与结论
3.1 隆林山羊母羊受胎率随着季节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以夏季 (6—8月) 为最低, 均在80%以下, 而其它季节的受胎率均在80%以上。从该气候变化情况来看, 夏季的平均气温 (28.3~29.0℃) 和相对湿度 (75.0%~79.7%) 均为全年中最高。这表明高温高湿不利于母羊的配种受胎, 但低温却对受胎率影响不大。这是因为, 动物在高温环境下各种性激素分泌减少, 致使羊的精、卵细胞发育受阻, 形成的胚胎不能正确调控前列腺素的合成, 使黄体功能难以维持;同时高温引起母畜体温升高, 形成炎热的生殖道, 特别是子宫环境温度升高, 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附植, 从而导致母畜受胎率的降低[1]。如果空气湿度过高, 还可抑制母羊的蒸发散热, 使母羊体热调节困难, 体温上升, 从而加重高温对母羊繁殖力的危害[2]。
3.2 羔羊断奶成活率以夏季 (6—8月) 最高, 其次是春季 (3—5月) 、秋季 (9—11月) , 最低是冬季 (12—次年2月) 。一般恒温动物在幼龄时, 热调节机能还未发育完善, 体脂和糖元贮量少, 代偿性的代谢率较低, 且皮下脂肪薄, 被毛少, 体小, 散热快, 因而抵抗寒冷的能力差, 故幼龄家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3]。
3.3 在南方地区, 夏季天气炎热, 湿度较高, 为了提高母羊的繁殖力, 配种高峰应尽量避免在夏季进行, 可采用同期发情的办法, 使大多数母羊集中在气温较适宜的季节配种。或在夏季采取适当的降温降湿措施。
【不同临床情况】推荐阅读:
患者不同情况05-21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08-30
数码相机进水怎么办?根据不同情况处理进水的相机,紧急救助相机05-09
不同阶段不同人10-06
不同年龄的不同选择09-12
能力不同要求不同作文09-25
词组相似冠词不同意义不同05-16
不同的日子:写给makeadifference创不同的日子06-27
财经专业毕业生:不同学校就业率不同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