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侦破(精选10篇)
案件侦破 篇1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 侵害对象面广, 社会危害大
相对于传统的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诈骗, 它更多表现出的是面对整个网民群体或者特定网民群体的诈骗。网络诈骗受害人的不特定性, 加上网络诈骗的犯罪形式多样, 网络传播涉及地域广泛, 使得诈骗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的网民上当受骗。行骗人一般采取遍地撒网重点培养的方式, 只要少数人上钩就达目的。受害人上钩后, 行骗人便设连环套, 层层诈骗, 社会危害极大。
(二) 异地行骗
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的特性, 行骗人往往选择异地“鱼儿”行骗, 受害人上钩后一般不会直接到异地去找行骗人。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办理异地的案件周期也较长。这就是行骗人选择异地行骗的缘故。
(三) 作案手段隐蔽, 手法翻新快
嫌疑人借助网络, 通过电脑、通信设备、网银转账等手段实施作案, 整个过程不与受害人直接接触, 带有极强的隐蔽性, 以至于受害人钱财被骗后, 对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等情况基本一无所知。另外, 网络诈骗作案手法常常会紧跟社会热点, 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 骗术翻新快, 让人防不胜防。如常见的冒充QQ好友诈骗、网银U盾升级诈骗、钓鱼网站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上订购机票诈骗等。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方式
(一) 以低廉的价格引诱
行骗人一般自己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或是通过比较知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布虚假的商品销售信息, 以所谓的“超低价”“走私货”“免税货”“违禁品”等名义出售各种产品, 使一些人因低价的诱惑或好奇心态而上当受骗, 同时以“减少手续费”“支付时间长”“交易快捷”等借口尽量劝说受害人不要通过“支付宝”等方式支付, 直接将现金存入其指定账号。
(二) 吸纳会员, 骗取注册费
行骗人在一些普通的网站上搞一些六合彩赌博网站或淫秽色情网站的链接, 引诱网民点击进入, 交纳一定的注册费 (通常以手机号码进行注册, 一旦注册成功即被扣掉手机费10—60元) , 让其成为会员。好奇的网民交钱后往往均不能成为会员, 从而上当受骗;或让其成为普通会员后, 进一步引诱受害者继续交费成为VIP会员。
(三) 发布中奖信息
行骗人在一些游戏的网站上向玩家发送“中奖”信息, 让玩家汇邮费、税费等, 这往往使一些爱贪小便宜或有好奇心态的玩家上当受骗。
三、网络诈骗案件侦破难的主要原因
(一) 反侦查意识强
近年来, 由于网络诈骗涉案嫌疑人打击处理难, 很多嫌疑人到案后因涉案证据不足、犯罪事实认定难等各种原因, 往往办理取保候审或者只处理主犯, 刑事处罚成本与犯罪收益相差较大。这些嫌疑人回到社会后, 鉴于网络诈骗低成本、高回报的巨大诱惑, 又会重操旧业。且因有被公安机关抓获过的经历, 使得他们的反侦查意识不断提高, 作案经验愈加成熟专业老道。例如, 有的团伙为逃避公安机关技术手段的追捕, 往往频繁变动或者隐藏作案地点, 甚至躲避到地形复杂、便于藏匿的农村或山区, 不利于网侦、技侦技术设备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团伙选择在不同的宾馆入住作案, 或者频繁更换出租房屋, 得手后迅速转移以逃避追踪抓捕;有的团伙往往购买外省银行卡、上网卡、手机卡后异地使用, 或者使用代理IP地址, 用于增加公安机关侦查难度等。犯罪团伙反侦查技能的不断提高, 给公安机关侦查办案带来了空前挑战。
(二) 电子证据采集固定难
电子证据的采集和固定是网络诈骗犯罪侦破的核心, 但当前公安机关大多面临证据采集固定难的状况:一是由于电子证据无形、易破坏、取证难、时效性等特点, 使得电子证据的采集固定需要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有时因为时间拖延, 往往造成证据灭失而错过战机。加之近年来网络诈骗团伙的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 有的每诈骗成功一次就会迅速清理电脑上的相关证据和作案用电子设备。二是基层一线的办案民警对涉网案件的侦办经验尚显不足, 接报网络诈骗案件时不知该收集哪些涉网要素, 往往也不会提醒受害人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尤其是电子证据, 这也会造成证据灭失, 给后续侦查取证带来困难。三是网络诈骗的时空特点, 造成诈骗范围广, 被害人在地理上分散, 给公安机关追查取证带来困难。四是由于网络诈骗团伙化分工化的特点, 公安机关在侦查和抓捕时稍有不慎, 就会惊动嫌疑人, 甚至可能造成重要犯罪证据销毁丢失的不利局面。
(三) 受害人发现指证难, 报案率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属于远程非接触式犯罪, 被害人均为网民, 在互联网上多使用虚假姓名和住址, 即便通过嫌疑人电脑找到被害人信息或者嫌疑人主动供认被害人信息, 有时仍无法确切查明被害人的真实身份, 导致公安机关无法找到被害人进行调查取证。二是涉案赃款多通过汇款或转账方式, 或者有专人负责替嫌疑人取款。因此, 被害人与嫌疑人也不会直接见面, 所以就无法直接指证嫌疑人。三是有的受害人在知道自己被骗后, 因受骗金额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有的涉嫌违规行为担心被追究责任, 或者为了保全颜面等缘故, 往往不去报案或不及时报案, 这给及时固定电子证据、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加强案件串并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 一些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会主动供述多起诈骗犯罪事实, 但因其供述的犯罪事实无法找到受害人而导致不能认定, 这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放纵。
四、提升网络诈骗案件侦破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
在网络诈骗犯罪中, 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侵害与被侵害、主动与被动的静态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影响、彼此作用的动态互动关系, 也就是“被害者造就犯罪”。在很多情况下, 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和升级往往是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应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 减少互动行为的发生。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网络诈骗防范相关知识、曝光典型案例、揭露网络诈骗常见手段方法, 提高广大群众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二) 建立健全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长效机制
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 如何有效建立健全办案相关机制, 全面提升打击效能, 是公安机关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 要确保办案专项经费。其次, 要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办案机制。以网综平台深度应用为依托, 对涉案银行账号等线索严密监控、深度跟踪, 强化案件信息研判分析和关联串并, 提高办案效率。再次, 要建立健全多警种联动作战机制。拓宽沟通渠道, 刑侦、网侦、技侦、派出所多警种联动、多警种合成作战机制建立完善, 搭建涉网案件侦办交流平台, 提升打击处理的效能。
(三)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为提高打击效能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充分发挥刑侦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 加强对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力度, 把传统侦破方法和现代科技侦破等方式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加强网侦专业队伍建设。网络技术侦查作为查找、发现、收集网络违法犯罪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优化技术设备配置, 提高专业人员的学习能力、技术设备运用能力、网络案件侦破能力, 专业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秩序, 专业查处侦办网络违法犯罪, 全力净化网络环境, 实现文明上网, 规范上网, 构建网络虚拟社会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基层派出所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基层建设, 努力夯实管理网络、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基础。网络违法犯罪具有区域不特定性的特点, 并呈高发趋势, 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工作量日益增大, 单独依靠刑侦、网安等专业部门和警种难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此时, 派出所的基础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能更好地缓解工作量大的压力, 扩大打击范围, 增强防范措施, 并加强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整体联动性, 做到专业队伍与基层单位能动配合, 反应快速, 有效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宗亮.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4) .
[2]严定友.试析网络诈骗及其规制[J].信息网络安全, 2007 (5) .
[3]于志刚.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4]冯前进.浅议网络诈骗犯罪的遏制对策[J].信息网络安全, 2008 (4) .
[5][美]Eoghan Casey.数字证据与计算机犯罪[M].陈圣琳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6]梅文华.五种常见的网络诈骗术[J].市场观察, 1996 (12) .
案件侦破 篇2
一、破案是警察重要任务之一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民众一般只关心两件事情:社会治安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美国有许多城市就是因为治安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使原本一个充满生气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废城。社会治安是个非常重要问题,在美国每八十四个白人中就有一人有被杀的可能性;其它人种中包括亚裔人种中,每四十人中就有一人有被杀的可能性。
杀人案件发生后,对社会正常秩序震动巨大。当地民众迫切希望公安人员能早日破案,能否破案成为社会大众评价警政部门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美国如果警察如果只是开罚单,破不了案,社会大众肯定会不满意。
美国警察有三大任务:预防、侦查、为民服务。案件发生后,怎么侦查犯罪是警察的三大任务之一;如果警察能完成侦破案件的任务,民众就会满意。
犯罪侦查是警察的主要任务,对如何完成侦查犯罪的任务,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如,主张建全基层警务;为人民服务,能够沟通警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好的刑警必须有许多社会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全民警政;其次还要做好现场工作:保全现场、提取物证,现场勘查的能力就必须提高。
二、鉴识科学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二十一世纪办案模式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以前警察几乎能侦破任何案件,破案的方法就是搞刑讯。有这么一个案件,只有一个犯罪人。警察抓了一大批人,通过刑讯大家都招供了。只有一名犯罪分子,却有八人招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美国也常用刑讯方式侦破案件,七十年代以后法律法律禁止用刑讯的方式破案。
在七十年代以后,在美国主要是用以下三种方法破案:一是查明犯罪动机;二是查明犯人有没有犯罪的机会;三是查明犯罪人的手法。到了八十年代,案件侦破问题就变得复杂,有些案件是没有犯罪动机的。在美国*心理模式办案,有时会发生错误。美国有个枪杀案,有十三人被打死。美国警察借助于心理动机作出以下判断:是一个白人干的、并且这个人是个训练有素的阻击手。我们认为这个案件不是白人干的,更不是一个白人干的。后来结果证明我们推断是正确的:这个案件是黑人干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黑人干的。理由是凡是枪杀案,一定会有跳弹。在现场连个弹壳都不见了,所以可以推断出是两个干的:一人在射击、另一个人在检弹壳。这个案件侦破是*逻辑,*推理。
在美国的路易安那州,曾发生过一起强*案大案。案件现场非常可怕,联邦调查局通过心理分析认为是强奸案,为此组成专门的侦破小组。当地有个刑警向专案小组报告:他所在辖区的一个黑人很像专案小组要找的人犯,专案小组认为不对。后来做对那个黑人做了DNA,证明就那个黑人。物证鉴定很重要,能识别嫌疑犯。
中国在十四世纪就有鉴识方面的书籍,但我们没有对古代的《洗冤录集》加以发展此。通过宣传,目前许多人都承认中国是最早发展鉴识科学的国家。
以前的鉴识科学主要涉及指纹学,验枪学,文书鉴定等方面,现在鉴识科学已经发展为三十几门学科:刑事动物学,刑事工程学,放射性,刑事护士学,心理学,植物学,电脑犯罪,刑事天气学――如把刀放在那里有多长时间,变成这个样子。不管是哪一门科学,最重是对现场的重视。
四、现场在鉴识中的作用
(一)现场能为刑侦人员提供破案线索。
有个案件:六辆车相撞了,长度大约有一里长,堵车严重。到了现场以后,发现有个人没有穿裤子,身中两枪,流了有许多血。为什么没穿裤子?在国外调查黑社会发现他们绑架人质时,第一步是把裤子拉下来。所以我们判断此案是与绑架有关,并且是从一个地方拉到另一个地方。后来绑架者与人质发生争吵,坐在车后面的人开枪了,就发生了撞车。现场重建太重要了,破案不一定要有DNA,检查现场人员应有先机意识,抓紧对现场进行调查。
(二)现场有许多微物证据可供收集。
有关火灾现场的案件,关健是要到现场进行观察,在国外看现场很重要。检查现场的时候,对什么地方是出口?什么地方是入口?都要搞清楚。对微小的东西如蜘蛛网也要进行观察,到冬天,蜘蛛就不做网了。出现场要互相配合,要有团队精神。对有的现场进行勘察,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完的。
(三)现场能为破案带来意外收获。
案件侦破 篇3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侦破瓶颈;侦破模式优化;证据体系完善
近年来,道路交通活动日益频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此类案件的查办力度和效果却不尽人意,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此颇为不满。本文针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认真剖析了案件侦破难的瓶颈原因,并从案件侦破模式的优化和犯罪证据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
(一)交通肇事逃逸人的心理特征
交通肇事逃逸人多为中青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法制意识谈薄。首先,容易产生侥幸和畏罪心理。肇事逃逸人在事故发生后,自认为夜深人静、地段偏僻,他人不易发现,现场也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物证,所以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另外,有些人因为无证驾驶、酒后驾驶,一旦发生人员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时,则会产生畏罪心里,担心追究刑事责任和负担高额的经济赔赏,所以畏罪心理较重。其次,主观上存在恶意。逃逸行为反映出肇事人在心理上较为恶劣的主观恶性,后果是使交通事故现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被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财物损失风险扩大,妨害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准确认定,给案件的侦查处理制造了障碍。尤其是有个别肇事者在逃离现场后销毁证据,掩盖肇事事实,妄想逃避民警的调查取证,进而逃避法律责任。
(二)现场环境特点
案发时间多发生在夜晚,地点多为道路偏僻处或郊外公路,人车稀少,有利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生在阴雨、雾天和雪天,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车辆、行人稀少,能见度低,难以被人发现,逃逸者认为有机可乘。
(三)肇事车辆的特点
肇事车辆多为外地过境车辆,或没购买保险或只购买交强险,行为人或车主须承担全部或大部分的赔偿费用;车辆没有悬挂号牌或是套用其他车辆号牌。
(四)肇事逃逸行为的特点
首先,快速逃离现场。当交通事故现场没有他人,并且现场中心及周围也无视频监控设施时,行为人往往会驾车快速逃离现场;如果肇事车辆无号牌或套牌,行为人还会弃车逃逸。其次,遗弃或隐藏受害人。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下车查看被害人的情况,如果伤情严重或死亡,行为人还会将被害人再次碾压灭口,或隐藏受害人尸体。第三,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一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人对现场进行变动、伪造,毁灭或掩盖与其不利的痕迹物证;二是藏匿肇事车辆,或重新修理肇事车辆,更有甚者,再次制造交通事故假象,伪造新的痕迹物证,以掩盖真实的肇事现场和车辆;三是捏造事实,提供假证,并订立攻守同盟。
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瓶颈剖析
(一)现场勘查存在一定难度
这类案件普遍存在车辆逃逸快、现场物证采用率低、目击者少以及证据和线索容易灭失或毁坏等因素,给现场勘查和取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案件侦破模式过于陈旧
目前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主要是通过现场及周围的视频监控录像,或向现场目击证人了解情况,排查出嫌疑车辆,再结合对有关物证的检验、鉴定结论和肇事司机的口供认定肇事车辆,这已成为固定模式。但是,当遇到部分路段既无监控录像,又无目击证人;或肇事嫌疑司机否认指证的事实而现场物证又无法认定时,就会导致案件久侦未破。
(三)证据的证明效力乏力
一是由于部分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淡薄,证据的来源渠道较窄,缺少一定数量的证据支撑;二是证据收集方法和手段落后,现场物证利用率较低;三是证据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导致证据之间不能相互印证。
(四)破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由于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分工过细,各司其职,导致侦破逃逸案件的力量比较单一,各警种、部门缺乏通力合作,既造成警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集中优势警力攻坚破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优化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模式,构建科学的证据体系结构模式就成为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探索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最佳模式
(一)改进调查取证模式
第一,做好现场的先期处置。当接到交通肇事报警或发现逃逸警情后,“110报警指挥中心”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现场警情做出形势评估,按照预案迅速采取处置措施,为侦破工作前置创造条件。第二,优化现场取证模式。既要重视原始现场勘查,又要对变动现场、破坏现场仔细研究,分析变动或受到破坏的原因和目的,结合逃逸人的现场心理活动,不断优化取证模式,善于从变动或破坏处寻找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第三,提高微量物证和潜在痕迹的利用率。嫌疑人为躲避法律的追究,往往会对逃逸案件中心现场上明显的痕迹物证伪装、掩盖、破坏,却有可能忽略微量物证和潜在痕迹,对此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优化侦破的模式
第一,创建“整体联动”的侦破机制。就是以公安交警事故处理部门为主成立专案组,有关警种和部门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如技术侦察、物证检验、视频监控、网络控制等,进一步加大侦破的力度。同时,加强与路政、收费站、服务区等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侦查防控体系。第二,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利用车辆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车辆基本信息资料,并与民警的“警务通” 手机业务联网,提高车辆、驾驶员的信息查询功能。组建交通信息员队伍,将服务区、收费站、修理厂、洗车场、加油站等行业的人员发展为交通信息员,拓宽信息来源渠道。第三,加大案发地段的监控力度。针对肇事逃逸案件容易发生的地段,增设视频探头,加大监控的力度;在发案的高峰期,还要加强巡逻的密度进行监控。第四,充分发挥技术侦查手段的作用。根据案发的时间地点、现场环境、逃逸人员和车辆特征等,可以采取“GPS”定位、案发地区通讯信号“模糊碰撞”、网络情报信息平台协作等技术侦查手段,第一时间寻找和确定嫌疑人和嫌疑车辆。第五,通过痕迹物证检验和鉴定。对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认真检验,从中发现嫌疑车辆的“身份信息”,按照“以痕找车、以车定人”的侦查模式,寻迹追踪;同时,对查获的嫌疑车辆进行车辆痕迹鉴定,以锁定犯罪车辆。
四、构建交通肇事案件证据体系
(一)明确构建证据体系的目的
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中,证据不仅是为将来的诉讼做准备,而且能为查清交通肇事犯罪事实,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支持。调查取证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完整证据体系,并应用证据体系证明犯罪过程的客观事实,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
(二)创建证据体系的构成条件
第一,要获取丰富的证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储存着各种相关信息和证据,这些证据不仅为证明交通肇事犯罪的相关事实提供了帮助,而且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线索。第二,确定证据体系的构成主线。围绕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过程, 明确交通事故现场证据体系所要证明的事实内容,并以此为主线确定所要收集的证据;同时,围绕这条主线因案而异地组合证据, 以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证据体系的构成主线也应在调查取证中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杨承栋.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D].郑州大学,2005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 篇4
关键词: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综合协调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存在取证难、侦破难等突出问题, 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呢?笔者认为还需要对交通肇事逃逸案现有的侦破机制作深入探索, 借鉴刑事案件侦破的经验, 创新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思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难问题。
一、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领导认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仅仅是一起交通事故, 早一天晚一天结案都无所谓, 即使没能侦破也没感受到压力, 没有深刻认识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可能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有些逃逸案的受害者家属由于得不到赔偿, 常年上访, 甚至走极端, 引发群体性事件, 公安机关领导对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思想上不够重视, 平时也就抓得不紧, 最终导致案件久侦不破。
(二) 侦破力量单一、薄弱。
一个交警大队一般安排1~2人负责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有的民警既要负责日常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又要负责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 由于交通肇事逃逸案调查取证工作繁琐,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办案民警疲于奔波, 往往造成案件侦破时间过长, 办案质量不高, 受害人反复上访。
(三) 案件管理不规范。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 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环节、调查取证环节、案件制作环节等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 办案随意性大, 让犯罪嫌疑人有机可乘, 毁灭或隐瞒部分关键证据, 给侦破工作制造了新的困难。
(四) 法律运用不熟练。
办案民警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把握不准, 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理解不深入,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拿不定主意, 举棋不定, 办案效率低, 使办案陷入困境。
(五) 信息渠道不畅通。
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日常活动情况, 交通管理部门平时缺少调查了解渠道, 群众基础工作薄弱, 案发后临时组织调查, 往往调查不够深入、全面, 知情人不配合, 对案发前后犯罪嫌疑人的活动情况难以落实, 往往会贻误战机, 遗漏侦破案件的重要线索。
(六) 技术手段落后。
对交通事故现场的痕迹物证, 交通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采集和检测设备, 缺少必要的技术人员, 不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 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过程中缺少有力的证据。
(七) 后勤保障不充分。
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工作,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 可是交警大队在这些地方投入不足, 致使许多调查取证工作进展缓慢, 影响案件侦破进程。
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工作的新思路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中存在的着诸多问题, 直接导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效率不高,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案数增加, 为了有效遏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高发态势,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多年来都在苦苦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新路子。
(一) 建立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
交通事故发生后, 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 往往驾车逃离现场, 由于事发突然, 逃离速度快,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踪迹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 对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必须以快制快, 建立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应该由局长亲自挂帅指挥案件侦破工作, 效率会更高。要针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建立“指挥统一、顺畅有序、环环相扣”的整体作战快速反应流程, 从组织指挥到现场勘查再到布控堵截要形成方案, 反复演练, 责任到人, 一旦遇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 要能够做到闻警而动, 有条不紊, 有序展开工作。
(二) 信息化建设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工作必不可少。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般要涉及到车辆, 如果在社区、村庄、单位建立车辆管理信息员, 对辖区的车辆信息完全掌握, 一旦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信息员马上行动起来, 很快将排查信息上报汇总, 对于及时查获逃逸车辆必然事半功倍。
(三) 建立健全的治安防控网络。
由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车辆一般都会有碰撞损坏痕迹, 如果治安防控网络健全严密, 车辆在逃跑过程中很容易就被发现。要整合路面监控设施, 特别是构筑的街面防控网和社区防控网以及路面交通卡口, 一旦发现可疑车辆立即上报, 特别是视频监控网络的建设, 全天侯对路面监控, 更使得逃逸车辆无处遁形。
(四) 组建高素质侦破队伍。
通过公开招聘、轮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组建一支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专业队伍, 一旦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马上就能够抽调出精兵强将投入战斗, 有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贮备, 才能够灵活应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三、结语
案件侦破 篇5
莱州市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赌气离家出走,两小时走出了二十多里地,幸被好心人发现并及时报了警,民警最终联系到了孩子的家人。
3日下午4点多,莱州市朱桥镇邓家村6岁的小男孩梦涵和爷爷闹了别扭,爷爷吓唬他说:“你再不听
话就不要你了!”一句玩笑话让男孩当了真,一怒之下,他趁爷爷不注意从家里溜了出来,一口气走了两个多小时。天黑后,小男孩害怕了,但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就走进路边一家商店。商店店主彭焕东见进来一个小男孩,但过了很长时间也没看到他的家长,就问他是哪里的,结果小男孩也说不清楚。彭焕东猜测男孩迷路了,就报了警。怕男孩饿着,他又拿出火腿肠和小饼干给他吃,让他在那里等民警。
莱州市公安局平里店派出所值班民警侯广杰接警后,迅速赶到了商店。梦涵说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民警就将他带回派出所查询户口信息,得知他的户籍地址为莱州市西罗台村。民警联系上西罗台村干部,村干部又联系到梦涵的奶奶王淑芳。
案件侦破 篇6
关键词:心理测试;侦破案件;依据;意义;要求
所谓心理测试技术,是指具有心理测试资格或者技术的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用心理测试仪设备记录测慌对象在回答所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对被测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的活动。所使用的心理测试仪设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慌仪”,它实际上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了解受询问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案。真正的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所以俗称“测慌”,“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人的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一、心理测试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证明,人在说谎时生理上会同时发生一些变化,从生理学来讲,这些生理参量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自主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测慌仪”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讯中,依据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无法克制地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作案人心理上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映暴露出来,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记录下来,汇集形成或知情或参与或无辜的结论。
二、心理测试技术的实践意义
一是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指明侦查方向。在侦查工作前期,侦查人员根据初查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犯罪事实,发现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嫌疑对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真正的犯罪分子。但作案者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犯罪,其辩解可能一时间难以查证,这时如果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迅速排除无辜嫌疑人,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然后围绕重点对象开展侦讯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破案效率。
二是审查判断证据,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有助于深挖犯罪。特别是在侦查受贿案件时,经常能遇到嫌疑人的口供与证人证言在受贿的数额、情节等方面表述不一致,存在分歧和矛盾,或者是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截然相反,证人说送了,嫌疑人则根本否认,而受贿过程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找不到第三者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嫌疑人在说谎,就可以印证支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增强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的信心。对于有证据显示涉嫌多笔受贿事实的嫌疑人,借助心理测试还可以为深挖犯罪提供审讯方向。
三是有效利用心理测试,深挖窝案串案。在查处涉及多人次多事件的举报信时,对已经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进行涉及其他人员犯罪情况的心理测试,可以据此帮助侦查人员判断是否存在窝案串案,有利于对窝案串案的查办。
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侦查、判断案情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测试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并不包括心理测试结论。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0日在《关于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测试技术在实践意义上只能定位于侦破案件的辅助手段和审查判断案情的有效工具。
三、心理测试技术的要求
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可能。
(一)测试主体要求
由于心理测试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对图谱的分析、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等都依赖于测试主体的经验与能力,测试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对于测试主体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取得相关的资格。
(二)测试客体要求
对于测试客体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人员,比如嫌疑人、举报人、相关证人等;二是必须排除测试客体不是不适合人员,比如精神智力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
(三)测试程序要求
一是测前准备阶段。主要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履行必要的手续。测试技术必须在征得被测试人员的书面同意、签署相关文件后才能进行;第二,进行测前交流。这是整个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能否出现应有的反应,取决于他在测试前是否处于测慌所需要的心理狀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需要通过测前的交流来引导和调控的。根据了解到的案件的客观情况以及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情况,测试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与调查事件无关的中性问题,与调查事件有关的问题,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被测人员肯定要说谎的问题。
二是测试阶段。为了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测试必须在封闭安静的场合进行,除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特别是侦讯人员不得在场,对于未成年的被测人员应当允许其近亲属在场以稳定其情绪。
三是对图谱的分析评判阶段。主要是根据图谱分析得出被测人员是否在说谎的结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记载测试结论的文件应该由被测人员署名。
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对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使用过程中的法律程序、测试主体的资格、被测试人员的限制规范、仪器的生产销售等作出规定,以规范心理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斌.浅议现场勘验人员的勘验能力[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案件侦破 篇7
1 从细节入手, 侦破爆炸案件
这里以2011年7月21日发生在八五八农场第五管理区的一起爆炸案件为例分析怎样在爆炸案件中搜集证据。爆炸案件中, 由于爆炸会对现场造成很大程度的毁损, 不利于搜集物证, 这时, 耐心细致的分析,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成为破案成功的必备素质。
在这起案件中, 首先, 因反复查找确认无雷管及其他导火装置残留物, 和炸点残留物颜色气味等分析断定为黑火药爆炸。另外, 在现场发现“银鹭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料”罐残留物, 在对此残留物进行检验发现其残片边缘由内向外卷曲;并且发现残片残留螺纹痕迹与现场发现的螺丝杆一致, 推断此饮料罐为炸药的容器。并且, 勘查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大量的螺丝杆螺丝母, 以及玻璃颗粒。随后勘查人员对现场进行情景分析还原, 判定, “银鹭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料”是用来盛装炸药的容器, 最外面是玻璃罐头罐体, 两罐之间充填大量螺丝杆和螺母。在爆炸时, 由于爆炸冲力巨大, 反作用力使螺丝的螺纹刻印在饮料罐体的残片上, 也是由于爆破力, 使碎片由内之外反方向卷曲。
其后侦查人员通过制作爆炸装置的物品来源, 犯罪动机等多个方面的排查, 确定了犯罪嫌疑人董向军。此人与受害人有利益纠纷, 矛盾颇深。侦查员在其家中搜查到六支去皮的双响鞭炮, 确定了为黑火药的来源。经过40个小时的审讯, 董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且与侦查员现场勘查、现场实验及推断一致。至此“2011.7.21”爆炸案告破。
值得一提的是, 只凭理论推断是不够的, 这类案件还需要根据推断进行模拟现场试验, 测验推断是否属实。在“2011.7.21”爆炸案件中, 侦查人员将查获的6支鞭炮装入“银鹭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料”罐中, 刚好装满, 并取与现场相同的玻璃罐头瓶和螺丝、螺母, 进行组装, 在与现场环境相近的环境中进行现场试验, 实验结果与案发现场效果一致。证明了推断的正确性。
2 巧用技术检验, 解决交通案件
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 除了要注意收集现场物证外, 还要对有限的物证通过技术检验, 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可靠证据。例如2012年4月23日在八五四农场14队附近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 法医检验伤者已死亡, 一辆摩托车倒在路边, 警察通过走访和勘察, 确定某大型重型自卸货车有犯罪嫌疑。因无当事人存活, 因此只能通过技术检测, 确认推测是否准确。
首先对货车和摩托车分别检查, 记录两车车身是否有因外力而造成的变形、划痕、凹陷等, 并做详细记载。随后利用白光、多波段光源照射及放大镜观察测量, 发现如下: (1) 货车左后轮挡泥板向后弯折处见蓝色纺织物系死者所穿蓝上衣上纺织物, 并且死者左肩部有损伤衣服肩部有破损。 (2) 货车车身划痕系摩托车左侧脚踏杆及左侧护栏下第一内护栏碰撞造成 (3) 摩托车右侧的划痕和部件缺失原因为因左侧与货车相撞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摩托车右侧倒地着地滑行造成。
在此案例中, 侦查人员正是通过对现场留下的痕迹, 通过专业、科学的刑事技术检验手段, 积攒证据, 得出真相, 这是刑事技术在侦过程中的常用手段。
3 细致调查, 推翻表象, 还原事实真相
在案件的勘查的过程中, 往往因为错过一个细节就会把办案人员的思路带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这就要求办案人员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将案情仔细推敲不能存有任何疑点, 才能够保证判定的正确性。例如在八五四无名尸体案件的侦破过程中, 侦查人员在第一次现场勘查检验过程中, 将案件定性为他杀, 但在后续的勘查检验的进一步的侦查过程中改变判定, 最终判定为自杀。此起案件中, 尸体被发现是腐坏程度很高, 皮肤、内脏、软组织、大脑等器官都腐烂成泥甚至液化消失, 并且发现了尸体骨骼完整, 无骨裂骨折等。由于尸体腐化程度过高不易检查伤口, 办案人员只在死者二层、三层衣服的左胸部位置发现了同一长度、创口整齐的一处刺创口, 所以断定为锐器作用。由于现场无搏斗痕迹, 也为找到凶器, 因此认为很有可能为他杀, 现场为第二现场。
此时, 侦查人员经过走访和对死者遗留物的辨认, 确定死者身份为八五四农场暂住人员王金生。而且侦查人员发现尸体存在以下疑点:尸体成伏卧状, 外衣上没有破裂口, 所穿鞋为新鞋并且鞋底有附近泥土。而他杀的因果关系又非常小, 于是侦查人员克服尸体腐烂的尸臭及恶劣的天气状况的影响, 对现场进行了第二次勘查。终于, 侦查人员在尸体胸部下方的泥土中 (此时的泥土已和尸体腐烂液化混合) , 发现了一把单刃尖刀。最后, 通过成伤机制分析, 以及对死者家人及邻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的死者曾有多次自杀倾向等情况, 判定其为自杀。这推翻了第一次现场勘查所得到的结论, 同时这说明了在现场勘查过程中,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解开案件谜团的关键。
4 利用现场犯罪工具痕迹侦破连环案件
连环案件中一定能够发现几起案件中有共同点, 而敏锐的抓住这些共同点, 可能就会找到案件的突破口。2008年12月7日, 八五一0农场教学楼遭入室盗窃, 丢失4万余元, 在被盗现场办公室门框发现撬压痕迹一枚。案发不久, 2009年1月1日, 八五0农场学校又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 同样在门框发现撬压痕迹一枚。调侦查员发现了两个现场都在门框留下了撬压痕迹, 并且在两个现场都发现了撬棍。
随后侦查人员对撬棍的撬棍头和门框的印记进行了测量和力学演示, 最后确定门框的撬压痕迹为现场遗留的撬棍造成。另外, 侦查人员对比了两个现场所使用工具, 以及两个撬压痕迹, 发现十分类似, 以此判定这是一个系列案件。
综上所述, 以上是现场勘查与技术检验鉴定工作在现实案例中的应用, 不难发现, 现场勘查首先要求细致, 既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物证, 也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必须对每一个细节都推敲透彻, 才能下最后结论。另外, 在勘查的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技术检验, 对肉眼不能判别的细节, 要借助技术手段, 做进一步深入的体验分析。最后, 是在办案的过程中, 还要坚持有条不紊的程序性, 这样才能保证没有遗漏, 同时要注意联想和想象。勘查过程一半是中规中矩的检验、记录、推论, 另一半是常说的“直觉”。其实所谓的直觉, 是长期经验积累, 对每起案件不断总结归纳寻找突破口的方法, 而形成的敏锐的洞察力, 这就需要侦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思考历练, 不断积累。
参考文献
[1]陈志军.现场勘查中是否需要邀请见证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1990, 4.
[2]高春兴.关于建立我国刑事犯罪现场勘查学的基本构想[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1991, 2.
[3]曾可先, 朱传红.浅谈法医现场勘查的重要性[J].刑事技术, 2004, 4.
案件侦破 篇8
关键词:毒品,案件侦破,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C市毒品犯罪呈现多发趋势,犯罪类型逐渐多样化,侦破难度也相应增加。本文从审查起诉角度作一反思,分析毒品犯罪的侦破过程中证据收集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毒品案件侦破过程中证据收集存在的问题
1、毒品称量不规范
法律规范是严谨的、精确的,因此侦查活动中查获的毒品应该称量净重才能体现法律的严谨和精确,但是侦查机关存在连同毒品包装袋一起称量的现象。
2、称量工具的不合理运用
“称量”是一个物理概念,是一项非常精确的工作,称量工具的准确性决定着称量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对称量工具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在刑事法律范畴中,就意味着嫌疑人有罪、罪轻或者无罪。从笔者审查的案件来看,侦查机关的现场称量往往是利用从被告人身上搜出的电子秤或者其他称量工具来称量的,并且在现场称量后,侦查机关没有做复核称量。这就意味着如果被告人或者辩护人提出从现场搜到的电子秤或者称量工具不精确,公诉人在庭审中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3、送检的样本没有与现场搜查出毒品的部位或位置一一对应
鉴定结论是刑事证据的一种,其对案件的定性及量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鉴定结论的准确与否对案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侦查机关一般只是从搜查出的多宗毒品中,每宗取出一点,然后依次编号,送到相关部门检验,检测后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结果:(1)所送检材均且唯一含有同一成分;(2)部分检材含有一种或几种毒品,部分检材含有另外一种或几种毒品;(3)部分检材含有毒品,部分检材不含毒品。由于送检的样本没有与现场搜出毒品的位置对应起来,这就导致不能准确判断从某个部位搜出毒品是何种毒品(或者不含毒品),而毒品的种类是定罪量刑的重要根据。实践中审判机关往往只对正在交易的毒品数量认定为贩卖毒品的数量,在毒品交易现场查获的随身携带的大宗毒品,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是用来贩卖的就以非法持有罪定罪。因此,如果现场搜查出的毒品只有一宗,那么不存在什么争议,但是如果有多宗毒品就必须把所送检材的编号同现场搜查出的毒品相对应,因为这关系到罪轻或罪重、有罪或无罪。
4、毒品含量鉴定未按照相关司法解释要求全面覆盖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8) 324号2008年12月1日)》(以下简称“《大连纪要》”)第五条中规定:鉴于大量掺假毒品和成分复杂的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对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毒品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7年12月颁布的《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脚注)做出毒品含量鉴定;对涉案毒品可能大量掺假或者系成分复杂的新类型毒品的,亦应当做出毒品含量鉴定。也就是说,需要做毒品含量鉴定的有三类:(1)、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2)、涉案毒品大量掺假案件;(3)、成分复杂的新类型毒品。但是实践中,侦查机关一般都不会作毒品含量鉴定。如笔者办理的曾某某、邹某某贩卖毒品案,侦查机关在移送起诉的时候,认定贩卖毒品的数量是143.21克,按照法律规定可能会被判处死刑。但是侦查机关并没有作毒品含量鉴定。
5、讯问、取证不全面,导致贩卖只能以非法持有毒品定罪
在办理毒品案件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公安机关除挡获的正在交易的毒品外,常常会从犯罪嫌疑人身上搜出大宗毒品,对该部分毒品公安机关会想当然的认为也是贩卖。基于这种办案思维,侦查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只注意收集犯罪嫌疑人的有罪证据,而不注意收集此罪与彼罪的证据。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审判机关认为“以贩养吸”是待证事实,只有有证据证明嫌疑人是属于“以贩养吸”的情形,搜出的毒品才能认定为贩卖。但是由于侦查机关的错误办案思维,导致缺乏证实该部分毒品是贩卖的证据,一些审判机关在审判案件时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往往会认定该部分毒品是非法持有。
二、毒品案件侦破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地方规定与司法解释相抵触
实践中,鉴定机构的做法是:对200克以下的毒品,一般只做毒品成分鉴定,对毒品含量不做鉴定,只有在200克以上的才会做毒品含量鉴定,但是根据刑法规定,50克以上海洛因或冰毒有可能被判处死刑,因此这样的做法导致很大一部分的毒品未能作毒品含量鉴定。
2、侦查机关诉讼意识不强
诉讼活动包括侦查活动、审查起诉活动、审判活动,侦查活动收集的证据应该能支撑整个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侦查机关的诉讼意识淡薄,只注重侦查活动而忽视后续的诉讼活动,侦破毒品案件时一般只注意收集有罪证据,而不注意收集区分此罪与彼罪的证据。
3、侦查机关任务重,导致办案质量不高
侦查机关的办案任务比较重,办案目标“周推进”、“月总结”、“季度考核”,导致侦查机关产生急于完成目标的心理,存在急功近利的破案思想。基于此,侦查机关在侦破毒品犯罪案件时更多考虑的是抓获犯罪嫌疑人和查获毒品, 而对自己收集的证据能否得到审查起诉机关、审判机关确认, 诉讼能否成功的关心相对来说重视不够。
4、侦查人员办案责任心不强
在毒品案件中,查获的毒品往往都是小包包装的,每小袋重量从0.1克到几十克不等。实践中,侦查机关在现场称量时,往往都是连同包装袋一起称量。因此,现场称量所得重量往往要重于毒品的实际重量。在庭审中,被告人或者辩护人特别是毒品重量在法定刑分水岭附近的被告人或辩护人常常会对毒品的重量提出异议,异议的提出会将公诉人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毒品称量应该是对毒品净重的称量,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由于侦查人员的办案责任心不强,不严格、规范的遵循取证的程序,导致证据存在瑕疵,有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有些间接证据如资金帐户、通话记录、手机短信、车票、机票等对案件事实证明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积极取证的态度和责任心,没有去收集,在直接证据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如被告人翻供、证人改变证言),定案证据显得十分单薄,不能达到证明标准而未被审查机关、审判机关认定。
5、各侦查单位办案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来讲,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办理的毒品案件质量明显要高于基层派出所。禁毒大队办理的案件事实相对清楚,证据充分,基层派出所办理的案件存在很多瑕疵。例如笔者办理的一件毒品案件,侦查机关在对毒品进行称量时没有制作现场称量笔录,而且仅从照片来看,承办人很难判定是否是现场称量。
6、办案配套设施差,不能满足办案需要
拿称量工具来讲,毒品的称量要求净重,必须除去外包装对毒品粉末进行称量(当然有的毒品呈颗粒状或块状),但是毒品粉末有易倾洒、易沾等特性,因此对称量工具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在笔者同办案单位沟通前,很难想象,市公安局禁毒大队竟然没有专门的毒品称量工具(笔者与禁毒大队沟通后,他们才专门配备了合格的称量工具)。至于基层派出所,所用的称量工具也大都十分简陋, 准确性也不容乐观。
三、解决毒品案件侦破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严格落实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司法解释是对基本法律的补充, 起到解释或者弥补法律规定不足的作用, 对法律的准确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必须严格落实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地方或者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制度不能与司法解释相抵触。例如上面提到侦查机关只对200克以上的毒品 (此处毒品特指冰毒或海洛因) 作毒品含量鉴定的做法。
2、健全证据制度
侦查机关内部应形成统一的证据标准样库, 明确应该收集证据的种类, 例如是否都必须都做尿检告, 现场称量的读数是否全部拍照、所拍照片是否全部随案移送等, 如不能收集相关证据, 侦查人员应做出说明或者解释。
3、加强内部培训, 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收集能力
侦查活动是否能有效、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人员办案水平高低。但是侦查人员办案能力参差不齐, 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内部培训, 提升侦查人员的整体办案水平。
4、规范毒品称量程序
毒品的称量一定要现场称量, 而且在称量时要有嫌疑人的指认。侦查机关称量时要使用合格的称量工具, 不能使用从犯罪嫌疑人处缴获的电子秤进行称量, 并且毒品称量时去掉毒品的包装袋, 称量毒品的净重。
5、明确“以贩养吸”是待证事实, 注意收集相关证据
公安机关在收集此类案件的证据时不仅要注意收集贩毒的证据, 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其“以贩养吸”的证据, 例如有没有经济来源、其吸毒的资金是否来源于贩毒的非法利益所得、讯问嫌疑人随身携带的毒品是否是用来贩卖等。
6、加大财力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侦查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需要高素质的侦查人员外, 符合办案需要的侦查装备的配备是必须所具备的。拿称量毒品来讲, 笔者办理的一个毒品案子, 当场正在交易的毒品是50克 (双方准备交易的重量) , 但是现场称量时办案单位没有专门的称量工具, 使用的称量工具是从嫌疑人处缴获的。在庭审时, 嫌疑人及辩护人提出称量工具不准确, 实际交易的重量没有50克的观点。最终经过补充证据, 实际的毒品重量只有48.9克。
7、送检时注意所送检样材与搜出毒品位置相对应
侦查人员在现场搜查出毒品时应进行现场编号, 将编号与毒品搜出的位置相对应, 并在“毒品称量记录”和“扣押物品、文件清单”中记明。在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时, 在“送检的检材和样本情况栏”注明检材的编号与所对应的扣押清单编号, 这样:搜出毒品的位置—扣押物品、文件清单编号——检材的编号就能相对应, 从哪个位置搜查出的毒品含有什么毒品成分就一目了然。
8、公检法三机关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案件侦破 篇9
万寿区公安局历经3个月的努力, 充分运用科学技术, 参战民警艰苦奋战, 发扬“坚持、坚韧”的优秀品质, 迎难而上、艰苦侦查, 于5月24日在重庆市江东区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从而侦破2009年8月以来发生在我区的系列性入室抢劫强奸案4起, 通过该系列性案件的侦破, 探索了今后对侦破入室盗窃转抢劫强奸案件中多种侦查手段共同破案的思路, 提升了克难攻坚的能力。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11年3月1日晚, 在我辖区一居民小区发生两起入室抢劫强奸案件, 犯罪嫌疑人趁深夜被害人熟睡之机, 登物攀爬侵入被害人家中盗窃, 发现被害人为单身女性转而实施抢劫强奸, 后从原路逃离, 刑事技术人员在认真勘验现场, 提取痕迹物证的同时, 结合现场访问, 并梳理近年来发生在我区未破的类似案件一件, 逐渐从感性的认识中发现并确定是一个系列性盗窃转抢劫强奸案件, 可以并案侦查。特别是DNA认定三件案件同一, 更坚信了自己的分析判断。鉴于该系列案件危害大、社会影响恶劣, 区局成立“3.1抢劫强奸”专案组。而专案组经过近一个月的侦查、该系列案件毫无进展, 2011年4月2日晚我区某居民楼又发生一起入室盗窃转抢劫强奸案, 经DNA比对, 该案和“3.1抢劫强奸案”、“2009年抢劫强奸案”DNA认定同一, 鉴于该系列案件持续高发, 区局将该系列抢劫强奸案件列为区局挂牌督办案件并主动提请市局挂牌督办。
二、案件侦破的成功经验
(一)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系列抢劫强奸案件的频发,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特别是在社会治安相对平稳的万寿, 更是一件社会广泛议论的话题。区局领导高度重视, 责成分管刑侦副局长, 由刑侦支队牵头, 抽调刑侦、信通、及辖区派出所民警, 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市局副局长针对此案做出批示, 要求专案组“进行串并案件、扩大线索、早日破案”, 区局公安局长也多次听取案件汇报, 就侦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面对案件的高发, 专案组的民警在技术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勘验的同时, 也及时到达现场进行调查访问, 获取宝贵的一手资料, 为其他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市局行动技术支队、网监支队、情报信息中心也给予最大的支持。
(二) 细致勘验、盘活现场
现场勘察人员要把现场勘查作为侦查破案的开始, 提高对现场勘查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特征, 全力从现场上搜寻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在勘验每起现场时都要严格规范操作。该系列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都谋面、戴手套作案且在实施强奸过程中都未取手套, 在现场提取指纹也不可能, 而且对于这类案件受害者大多都不配合, 但是我们的技术员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在该系列性案件共提取DNA四起, 嫌疑人抓获后, 直接认定案件四起。
(三) 信息牵引, 科学串并
案件发生后, 刑侦支队的技术员、信息员对每起类似的案件进行逐起分析, 技术人员多次复勘现场, 对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比对, 对该系列性案件进行并案侦查, 高质量的串并案件, 为我们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 该系列案件提取到DNA成为破获全案的关键
现在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越来越强, DNA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明显, 利用DNA技术比破案件, 既省时又省力, 不失为破案的首选手段, 运用DNA技术为抓住战机、及时破案, 特别是为该系列案件的破获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因此, 对于该类案件, 现场勘查人员务要细致全面地去提取DNA检材, 对于要靠DNA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案件提不到DNA对于现场勘查来说就是做的无用功。
(五) 精心部署, 破获全案
通过发挥“大情报”系统的信息和技术优势, 市局情报信息中心从居 (暂) 住万寿区的同类案件前科人员轨迹、涉案手机通讯痕迹入手, 采用滚动摸排、碰撞比对、人员关联等多种方法, 从海量信息中筛查出嫌疑人何某 (男, 40岁, 有强奸、盗窃前科) , 并将此人纳入“大情报”重点人员临时布控, 专案组根据中心提供的研判线索对其关系人进行询问、取证。情报信息中心发现何可能对民警询问关系人有所察觉而潜逃。当即通过“大情报”系统对何在主城区的关系进行梳理, 发现其可能躲藏于江北区黄桷园某出租屋, 及时将线索推送给专案组。专案组在黄桷园将何成功抓获。通过DNA比对, 确认何某系该系列入室抢劫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
三、案件侦破以后的反思
该案件的侦破是刑事科学技术和侦查技术的有机结合、参战民警的不懈努力、坚强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必然结果。回顾案件的侦破, 反思我们日常工作的细节, 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 城乡结合部人员的管理工作还有漏洞
犯罪嫌疑人长期居住在“3.1抢劫强奸案”、“4.2抢劫强奸案”、“2009抢劫强奸案”附近, 有出租房, 但我们无论从流出地和流入地都没有发现。而明确了重点地区后, 我们的专案民警未能按照专案组的意图发现嫌疑人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 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 城乡跨越人员、出租私房登记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二) 信息数据采集的缺陷
案件侦破后, 我们发现犯罪嫌疑人何某于1994年因抢劫被上网追逃, 2007年被抓获, 而当时没有采集信息资料, 失去了破案先机。如果有DNA档案, 犯罪嫌疑人就不可能如此疯狂作案, 人民群众就不会有重大的损失。
案件侦破 篇10
刑事录像技术是电视录像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具体应用, 其具有动态性、还原性和可保存性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安全维护意识的增强, 在社区或者一些公共场所基本上都安放有监控摄像头记录一定时间内该地段的录像资料, 在发生盗窃、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时, 案件侦查人员通过现场调查, 通过专门的摄影设备, 对犯罪现场进行还原, 采集证据, 掌握案件周边的摄像资料, 然后由侦查机关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分析、还原, 重现犯罪现场的原貌, 这对于推进案件的进程, 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线索有着重要的作用。刑事录像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第一, 客观全面性。第二, 声像共存性。第三, 模拟再现性。第四, 连续性。
二、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刑事录像技术是我国刑事侦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其对于办案人员及时侦破特殊刑事案件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 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作用
刑事录像技术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办案人员在通过相关合法程序控制犯罪嫌疑人之后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 而办案人员审问的过程通过刑事录像技术的记录保留下来。相较于纸质的供述笔录, 刑事录像技术更为准确、全面, 并且办案人员可以通过事后查看录像资料, 观察犯罪嫌疑人在审问过程中的肢体语言、动作神态, 以及对关键问题的反应, 确立案件侦破的突破口。
(二) 直接获取和案件侦破有关的证据材料的作用
在刑事案件侦破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关键证据材料的缺失使得案件进程延后甚至出现无法推进的情况。特别是针对部分盗窃、抢劫等特殊刑事案件, 对于一些案发现场较为隐蔽、案发时间较晚和缺少关键目击证人等情况, 可以通过查看犯罪现场以及周边录像监控, 发现犯罪犯罪嫌疑人活动的踪迹, 寻找到关键的目击证人以及关键的物证材料等。
(三) 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的作用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通常需要较常见的前期摸底侦查时间, 因此, 其可能会多次出现在犯罪现场周围或者受害人的身边, 寻找机会实施犯罪行为。在刑事案件发生之后, 侦查办案人员可以通过调阅犯罪现场的监控资料, 在案发之前和案发之后的相应节点对相关监控进行逐个排查, 对于通过监控设备能够确认犯罪分子的, 应当及时发布公告, 获取犯罪分子的个人信息, 对其实施抓捕;对于无法通过录像技术确认的犯罪分子, 也可以通过录像资料分析出相关的线索, 寻找到关键的人证和物证, 通过间接的方式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
(四) 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
录像技术能够清晰完整的记录案件侦查过程中的各项细节, 起到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例如, 对于案件证据材料的分析, 通过录像技术不仅能够拍摄到证据材料的表面特征, 还可以跟踪证据材料的技术分析, 研究其内部结构, 以获取侦破案件的关键提示。又比如对于杀人案件的验尸分析, 通过录像技术记录尸检的全过程, 能够更加生动地反映案件发生时受害人的状态, 对确认被害人的死因以及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杀人动机提供必要的参考。
三、完善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作用的路径安排
(一) 提高侦查机关自觉利用刑事录像技术的意识
刑事录像技术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是刑事侦查人员对于其利用的效果。但是, 由于刑事录像技术需要一定的人员配置、技术要求以及资金的需要, 和拍照、录音等设备相比较, 携带并不方便, 这对于要求办案效率的侦查人员来讲, 并非最佳选择。因此, 我们需要提高侦查机关自觉利用刑事录像技术的意识, 通过资金的拨付, 采购相关器材;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录像制作;同时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 自觉利用录像技术, 积极调取录像资料进行分析, 以促进案件的推进。
(二) 培养专业化的刑事录像技术人员
刑事录像技术的利用并非普通的录像程序那么简单, 其需要录像人员将录像技术与证据意识相结合,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像素材的拍摄。因此, 侦查机关应当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培养专业化的刑事录像技术人员, 负责刑事录像的人员不仅要有熟悉录像器材, 还应当知晓办案流程和出色的案情意识。
(三) 完善刑事录像技术保存机制
刑事录像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案件的侦查过程, 在后续司法机关的案件审理过程中, 刑事录像技术保留下来的一些材料也可以作为证据进行提交。同时对于一些办案周期较强或者短时间难以具有突破的案件, 通过录像技术的保存, 能够及时记录原有的信息, 使办案人员和后续跟进人员能够迅速了解案情, 提高工作效率。侦查机关应当建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对录像资料进行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摘要:随着刑事侦查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提高, 刑事录像技术在侦破特殊刑事案件中发挥着固定和保全犯罪嫌疑人供述、直接获取和案件侦破有关的证据材料、辨认和追查犯罪分子以及记录痕迹物证、进行技术检验鉴定的作用。鉴于刑事录像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刑事录像技术的利用加以完善。
关键词:刑事录像技术,作用,刑事案件
参考文献
[1]朱红霞.浅谈刑事录像的证据效果[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