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软骨骨折(共7篇)
肋软骨骨折 篇1
肋软骨是骨性胸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8~10肋前段肋软骨形成肋弓与胸骨相连, 第11、12肋前端游离, 弹性大, 不易折断[1]。但是肋软骨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由于肋软骨在X线摄片中不显影, 容易漏诊。1995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肋软骨骨折15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5例;年龄20~83岁, 平均年龄4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 击伤4例, 挤压伤2例, 其他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h~13d。位于肋软骨间12例, 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3例。骨折类型:横断骨折10例, 斜形骨折5例。骨折明显移位者7例, 无明显移位者8例。合并损伤、肋骨骨折13例, 胸骨骨折1例, 胸椎骨折1例。创伤性湿肺5例, 气胸3例, 血胸1例, 血气胸1例。肝破裂2例, 脾破裂3例, 单纯肋软骨骨折2例。
1.2 治疗
急救处理包括维持呼吸通畅、补充血容量、控制内外出血、及时处理血气胸和肝脾破裂。3例肋弓处骨折移位明显合并肝脾破裂, 剖腹检查时显露肋软骨骨折以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对无移位的肋软骨骨折, 直接使用弹性胸带固定, 配合服用活血止痛药物。对有移位的肋软骨骨折, 可先复位。复位方法:对疼痛不能耐受者应先止痛或局部麻醉, 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触及反常活动处予以按压, 复位时多有弹响和骨擦感, 复位后适当控制呼吸幅度, 局部垫以纱布2~3块 (12~18层) , 弹性胸带外固定, 固定时间3~4周, 肋软骨骨折疼痛明显时行局部封闭、肋间神经阻滞等。
2 结果
15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5年, 平均19个月, 2例经常感到季肋部不适, 1例在劳累和天气变化时有轻度胸痛, 但都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余均痊愈。
3 讨论
3.1 损伤机制
肋软骨骨折远较肋骨骨折少见, 其发生机理与肋骨骨折相似, 与胸骨骨折更为相似[2], 多由直接暴力造成。本组15例均由直接暴力直接作用于前胸或身体运动过程中前胸撞击硬物所致。未发现有间接暴力导致肋软骨骨折者。
3.2 诊断
凡是胸部受到直接暴力, 伤后前胸及季肋部有挫伤、血肿、压痛、骨擦感及反常活动, 伴有胸痛、胸闷、呼吸时症状加剧, 胸部挤压征阳性, 根据以上病史及体征要警惕肋软骨骨折的存在。不能因为肋骨骨折而忽视肋软骨骨折的存在。X线无助于本病的诊断。彩超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本病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移位和反常活动的肋软骨骨折, 彩超可检查到移位像和复位像, 对无明显移位的肋软骨骨折, 彩超可检查到肋软骨连续性的中断及局部血肿大小, 同时还有助于胸腔积血、心包积液和腹内脏器损伤的诊断。磁共振检查可获得骨折及其他损伤的直接影像。本组15例中, 3例手术患者未行彩超及磁共振检查肋软骨, 其余7例行彩超检查, 5例行磁共振检查。肋软骨骨折的明确诊断除临床医学意义外, 其法医学意义也非常突出。明确诊断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3 及时处理合并症
由于肋软骨骨折均由直接暴力引起, 瞬间暴力较小, 持续时间短, 接触面积小时, 合并伤较少, 程度亦轻。暴力大, 持续时间长, 接触面积大, 则合并伤多, 程度亦重, 可造成肋骨、胸椎、胸骨、心肺组织及上腹部脏器等损伤。而肋软骨骨折本身对身体危害不大。了解受伤机制对判断伤情尤为重要。对创伤后胸痛、胸闷、脉搏细速疑有心肌挫伤时, 应常规行吸氧、心电监护及止痛治疗[1]。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 应保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合并血气胸者应根据情况严密观察, 必要时开胸止血或引流。肋骨骨折、胸椎骨折、胸骨骨折等根据情况予以固定及对症处理。肋软骨骨折合并胸腹部损伤较为常见, 要特别警惕肝、脾、胰及双肾损伤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5.
[2]游开发, 张培荣, 黄仲雄, 等.胸骨骨折7例报告[J].中华创伤杂志, 1997, (13) :148.
用云南白药治疗肋软骨炎效果好 篇2
目前,临床上治疗肋软骨炎的常用方法是使用止痛药、进行局部理疗或封闭治疗。这些方法虽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由于此病的病程较长,所以患者往往需要治疗2-3周后疼痛与肿胀才能完全消失。不过,近几年来有很多报道都指出,在运用常规方法治疗肋软骨炎效果不佳时,用云南白药外敷患处能取得明显的疗效,而且可缩短病程。
用云南白药治疗肋软骨炎的具体方法是:先用热毛巾将肋软骨的疼痛部位清洗干净,然后将5克云南白药用适量的黄酒调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患处(涂抹面积应略大于疼痛范围),再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覆盖住药糊并贴牢,每24小时换药1次,一般连续敷药2-4次后,就能有效地控制疼痛和肿胀。患者也可将1~2克的云南白药用适量的白酒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并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固定,每3天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3-4次后即可痊愈。
肋软骨骨折 篇3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2月到12月共收治了51名短鼻畸形,鼻小柱过短的顾客,其中女性顾客45人,男性6人,患者年龄在18-45之间,平均在28左右,术前各项检查正常,签术前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1)在局麻或全麻下沿右侧肋缘做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显露软骨膜,根据需要取第6至第9肋软骨的融合部位,切取时要小心,不能撕破胸膜,一旦撕破胸膜将形成气胸,得胸腔闭式引流,肋软骨切取后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制动胸廓下部,减少疼痛。[1]
(2)在局麻或全麻下,取鼻小柱“W”型切口,和双侧鼻翼软骨切口相延续,沿设计切口切开鼻小柱及鼻前庭皮肤,贴软骨面分离显露穹窿部及鼻翼软骨内侧脚,充分游离鼻翼软骨外侧脚至可以轻松提起鼻翼软骨穹窿,剥离鼻背部腔隙,切开鼻翼软骨连结韧带,自双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垂直分离至鼻中隔前角,沿两侧软骨膜注射少量肿胀液利用剥离软骨膜,切开两侧鼻中隔软骨膜,充分剥离,用旋切刀切取鼻中隔软骨,保留背侧尾侧“L”型鼻中隔支撑约1cm, 切取的鼻中隔软骨约1cm×2cm左右。[2]
(3)同样在局麻或全麻下取耳后切口,在耳软骨表面注射肿胀,有利于剥离软骨膜,充分游离软骨膜,切取约0.8cm×1.6cm左右软骨。
2结果
本组顾客中,10个是用切取肋软骨的顾客,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2例因为术后疼痛及疤痕不满意,其中一例1年后因为疤痕减轻,基本满意,但新增2例因为术后吸收,鼻尖高度降低的不满意顾客,累计不满意顾客3例。
25个切取鼻中隔隆鼻的顾客同样在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1例因为鼻尖部轻度红肿不满意,6个月后红肿消退比较满意,12个月后也新增2例因为术后吸收, 鼻尖高度降低的不满意顾客,累计不满意顾客2例。
16个是用切取耳软骨的顾客,3个月2例因为鼻尖部不够挺拔不满意,6月后也新增1例因为术后吸收,鼻尖高度降低的不满意顾客,12个月后又新增1例因为术后吸收,鼻尖高度降低的不满意顾客,累计不满意顾客4例。
详细见表格1
3讨论
一种电动肋软骨旋切器的研制 篇4
近年来,自体颗粒软骨材料越来越受整形外科医生的青睐,被大量用于鼻整形、颌面填充等手术中[1,2]。然而颗粒软骨的制备过程仍然十分原始,目前仍然需要经较大的开放切口切取所需的肋软骨,之后用刀片手工切成颗粒状,这是一个耗时而且增加感染风险的过程[3]。另外切取肋软骨会在胸部留下3 cm以上的切口疤痕,对于一些非常注重外表的患者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4]。
旋切器已经在临床骨科、妇产科等专业中广泛应用,可经小切口切除较硬的病变组织,如椎间盘髓核和子宫肌瘤等[5,6]。这些旋切器或刨削器的共同特点是器械本身管径较小,可以经微创的体表切口进入体内,待工作头接触病变组织后将病变的组织切削成碎片,再经较细的通道将其吸引排出体外。这些切除的病变组织均呈不规则碎片状,除少部分留作病理检查的标本外,其余的都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将组织碎片化正是制备颗粒软骨的目的,这使得经微创切口直接切取肋软骨碎片也成为可能。然而,现有的骨科、妇产科的旋切器或刨削器并不是专门针对软骨而设计的,所以直接使用这些器械来进行肋软骨的切削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现有的旋切器都要伸入病变组织内部,通过负压吸引的作用将病变组织吸入旋切刀头内部,再通过旋转的作用将病变组织切下,所切除的病变组织虽然较正常的软组织硬,但仍然是一种可发生较大变形的软组织。而骨科刨削器针对的病变滑膜组织硬度跟软骨类似,其旋切刀头的切削缘设计在其侧面,使得刨削器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活动,如关节囊[7]。人肋软骨位于胸骨的两侧,表面由致密的软骨膜包裹,周围均被肌肉覆盖,内里还有胸膜或腹膜,这使得肋软骨旋切器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而只能直接在肋软骨内部进行切削。为此,以现有医用旋切器及刨削刀的构造为基础,针对人胸廓解剖特点,结合肋软骨本身的材料属性,我们尝试研制一种可以经微小切口直接旋转切取肋软骨碎片的器械,以提高颗粒软骨制备效率,减少患者的创伤,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1 电动肋软骨旋切器的设计与制作
1.1 电动肋软骨旋切器的构成
本旋切器由中空管状旋切刀身(头端为带有螺旋状刃口的旋切刀头)、套管、动力装置及相应的连接装置构成。所有构件均为金属,旋切刀身及套管均为不锈钢材质。其中旋切刀身在动力装置带动下可以旋转,旋切刀身外部有套管的保护(如图1 所示)。
1.电动机;2.连接杆;3.夹头;4.旋切刀身;5.套管;6.旋切刀头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旋切刀头
本装置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即旋切刀头,我们结合现有旋切器及刨削器的结构原理与特点,设计一种管状肋软骨旋切刀头。刀头主体为管状,内径5 mm,外径6 mm,壁厚0.5 mm,具有2 条螺壳状旋切刀刃,刃厚0.5 mm,切削厚度1 mm。在Auto CAD2013 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环境中根据设计构建出精确数字化模型,输出为标准3D格式stl文件。将旋切刀头数字化模型交付金属3D打印,材料为不锈钢,打印精度为0.02 mm,得到金属旋切刀头(如图2 所示)。
2 工作原理
本装置用于对软骨表面进行旋转切削操作。显露软骨之后,打开软骨膜,显露软骨实质,将套管固定于软骨实质表面,将旋切刀身经套管内抵至软骨实质表面。采用动力装置带动旋切刀身旋转,即可于软骨表面切削螺旋状软骨碎片。所切取的软骨碎片暂时储存于中空旋转刀身内部空间,再予取出。其中套管可保护周围软组织不受旋切刀身的损伤。因软组织自身受力可回缩,所以外观为圆弧形的旋切刀头在适当的力量下旋转,可仅切削前端软骨组织,而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
3 实验性应用效果
3.1 尸体软骨旋切应用效果
56 岁男性尸体一具,显露双侧胸廓后,选取双侧6 肋、7 肋软骨进行旋切实验。首先在软骨与锁骨中线交汇点的软骨膜表面作一“匚”形切口,大小1 cm×1 cm,向一侧掀起软骨膜,显露软骨实质。将套管抵住软骨表面并固定,防止滑动,将旋切刀身经套管导入至软骨表面,手持操作,启动电源即开始旋切作业。当旋切刀身向软骨深部有前进时向外倾斜旋切器,使旋切刀身指向软骨内侧与胸骨结合处。旋切时间30 s,旋切过程在软骨内部形成一不规则管状腔道,而腔道表面的软骨膜仍保持完整。将腔道表面软骨膜切开,查看所形成腔道深度达2.4 cm,腔道位于软骨内部,对深部软组织无明显损伤。因尸体肋软骨经过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加之尸源年龄较大,肋软骨质地很脆,旋切所得产物为松散颗粒状,无螺旋片状(如图3 所示)。
3.2 动物在体旋切应用效果
3.2.1 材料与方法
3~4 月龄巴马小型猪3 只,体质量30~35 kg,购自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麻醉成功后,实验猪取左侧卧位,固定四肢,以电动剃毛机于右侧季肋部除毛备皮,消毒铺单。于中线旁开约10 cm,在右侧第7 肋表面皮肤作长2 cm斜行切口,切开皮肤,切断部分肌肉,显露第7 肋软骨,于软骨膜表面作一“匚”形切口,大小1 cm×1 cm,向一侧掀起软骨膜,显露软骨实质。将套管抵住软骨表面,防止滑动,将旋切刀身经套管抵达软骨表面,手持操作。当感觉旋切刀身向软骨深部有前进时倾斜旋切器,使旋切刀身指向软骨内侧与胸骨结合处。旋切时间30 s,停机。观察肋软骨旋切器在尸体肋软骨的旋切效率及旋切产物形状。
3.2.2 结果
实验中试验猪麻醉手术耐受性良好。实验结果发现电动肋软骨旋切器可实现在盲视下经皮切口切取肋软骨,旋切所得产物为螺旋片状,在无暴力操作的情况下,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较小。旋切时尤其注意保持套管固定于肋软骨表面而不滑动,否则将引导旋切刀头对软组织产生损伤(如图4 所示)。
3.3 肋软骨旋切器对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在旋切软骨临近部位剥离软骨膜后切取0.5 cm×0.5 cm×0.5 cm大小的整块状软骨。以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液及纤维结缔组织,以11# 刀片将整块状软骨锐性切割成1 mm×1 mm×1 mm大小颗粒,为C组;再将旋切所得软骨碎片按相同的大小切成颗粒状,为R组。2 组软骨样品置于50 ml无菌离心管内,加入100 U/ml的青霉素钠生理盐水溶液,置于冰盒内送软骨细胞分离培养计数。
软骨细胞分离:所取样本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冲洗,去除血液及游离纤维结缔组织,以移液管吸尽液体。取样本称量0.1 g置于50 ml无菌离心管,加入0.3%Ⅱ型胶原酶1 ml,37 ℃孵育30 min,后加入5 ml无血清培养基,将Ⅱ型胶原酶稀释至0.05%,37 ℃孵育12 h。消化结束后,加入等体积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1%双抗)中和后经40 μm滤网过滤,在离心机中以8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再次使用完全培养基将细胞重悬[8]。
台盼蓝染色计数:取100 μl的细胞悬液,加入等体积的0.4%台盼蓝溶液,轻轻混匀,吸取染色后的细胞悬液20 μl加入专用细胞计数板,用Counstar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进行细胞计数,自动计算细胞总数、活细胞数、死细胞数及细胞存活率[9]。
3.3.2 结果
消化分离后的软骨细胞为圆形透明状。活的细胞可以阻止台盼蓝染色,而死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细胞计数结果C组总细胞浓度(6.18±2.46)×104个/ml,平均细胞存活率(44.56±3.40)%;R组细胞总浓度为(8.76±3.79)×104个/ml,平均细胞存活率(42.97±3.14)%。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2组间细胞总数和细胞存活率,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242 和0.466),见表1。
4 结语
本装置旨在减少临床取肋软骨手术的损伤,减轻颗粒软骨制备的工作量。由于是试验机型,通过Auto CAD构建数字化模型后3D打印出关键构件进行组装而成。经实验性应用发现其可经皮切口于肋软骨表面旋转切取软骨碎片,并且切取的软骨碎片消化后的细胞存活率与手工切取的颗粒软骨无显著性差异,初步验证该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当然,本装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制造工艺,并且,若最终用于临床,还必须经过更全面的测试和研究。
摘要:目的:针对现有取肋软骨手术创伤大、颗粒软骨制备方式效率低的实际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的可经微创切口直接切取软骨碎片的旋切器械。方法:根据现有医用旋切器及刨削刀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首先在Auto CAD环境下构建旋切刀头,后以金属3D打印成形,再根据设计的结构组装成电动肋软骨旋切器。将该器械分别在尸体和猪活体进行实验性操作,以观察旋切效果。将用该器械从猪体内取出的软骨碎片和传统方法制备的颗粒软骨分别以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软骨细胞,进行台盼蓝染色计数。结果:成功组装出国内首台电动肋软骨旋切器。可在尸体及活体猪胸廓以旋切的方式直接获取肋软骨碎片,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旋切所得软骨碎片和由传统刀片制备的颗粒软骨经消化分离后的软骨细胞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动肋软骨旋切器可经小切口旋转切取肋软骨碎片,经初步验证,该旋切器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肋软骨,旋切器,颗粒软骨
参考文献
[1]Erol O O.The Turkish delight:a pliable graft for rhinoplasty[J].Plast Reconstr Surg,2000,105(6):2 229-2 241.
[2]Karacaogˇlan N,Akbas H,Erogˇlu L,et al.Chin augmentation using diced cartilage[J].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1998,21(5):254-256.
[3]Tasman A J.Advances in nasal dorsal augmentation with diced cartilage[J].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13,21(4):365-371.
[4]张斌.肋软骨支架与颗粒肋软骨联合移植在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2):723-725.
[5]刘梅,唐惠英,李艳娟.腹腔镜下直接旋切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13,8(6):746-747.
[6]王炳良,丁汇清,黄小明,等.经皮椎间盘旋切治疗腰间盘突出症1 282例疗效分析[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2):122-124.
[7]林晖,张岩,滕学仁.经关节镜滑膜刨削术治疗膝关节炎性病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1):79-80.
[8]宁旭,尚显文,尹培荣,等.胶原酶一次消化法培养兔软骨细胞[J].贵州医药,2004,28(6):490-492.
肋软骨骨折 篇5
关键词:耳廓再造术,整形外科,手术
耳廓再造术是对残损耳廓部分或全耳进行手术修复再造的一种手术[1]。对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或外伤性耳缺损, 常需要作全耳再造进行修复[2]。其难度大, 临床操作也较复杂, 对外科手术医师要求高, 是整形外科富有挑战性课题之一。宽甸县中心医院整形外科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35例耳廓缺损患者实施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术, 疗效满意。现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 男24例, 女11例, 年龄6~28岁, 平均年龄12.5岁。病例受损原因:19例先天畸形, 16例为外伤。其中耳廓缺损9例, 全耳畸形26例。左耳缺失14例, 右耳缺失2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Nagata术式耳廓再造术。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进行皮肤扩张器植入, 首先选取再造耳位置, 根据健侧耳的位置确定再造位置并将皮肤扩张器植入[3]。选取与健侧耳长轴相同的肾形扩张器, 在畸形耳皮下进行植入, 术后进行无菌纱布压迫包扎。注意压迫的力量不可过大, 以免引起皮瓣缺血坏死。并于包扎时放置引流管防止血液淤积感染。术后1周左右进行扩张器注液扩张, 液体采用0.9%氯化钠。以皮肤表面的血液供应为标准, 每次扩张面积不超过扩张器总面积的1/10。每隔3~7d注射1次, 直至扩张面积满足耳再造需要。扩张完成1~2个月后行Ⅱ期手术。Ⅱ期行皮肤扩张器取出术、耳后皮瓣加切取自体肋软骨移植, 行耳廓再造术。首先进行皮肤扩张器取出, 并修整残耳外观, 建立耳筋膜瓣。其后切取肋软骨, 通常取健侧6~8肋软骨及其皮瓣。皮瓣面积不小于4×6cm, 将以取得的肋软骨进行雕刻形成再造耳支架, 将耳廓支架固定在预定的耳位置深部筋膜上, 并放置引流物。负压成型, 耳筋膜瓣缺损部位采取全厚皮肤移植包扎, 术后择期进行修整。
2 结果
35例接受手术耳廓再造患者手术治疗全部成功, 耳廓外观形态良好, 颅耳角无回缩, 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耳廓畸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的, 其中先天性原因引起的往往不单纯是耳廓的畸形, 还伴有外耳道、中耳及其他结构的异常。后天因素如耳廓外伤、感染等也可造成严重耳廓畸形, 有的可以并发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耳廓畸形根据形态分为4个类型。 (1) 菜花耳:耳廓烧伤或外伤后、软骨感染破坏, 使软骨挛宿增厚变形, 卷曲一团, 耳廓外形极不规则称为菜花耳。 (2) 隐耳:又称袋状耳是较少见的先天性耳畸形, 特点为除耳垂正常外耳前皮肤与颅侧皮肤连成一片。隐耳的手术原则为将耳郭软骨复位, 做出颅耳沟。 (3) 招风耳:招风耳是一种较常见先天性耳畸形, 多见于双侧。虽然修复方法较多但均以修复对耳轮及其上脚, 缩小耳甲腔为基本原则。 (4) 杯状耳:又称为卷曲耳或垂耳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 多发生于双侧。特点为耳轮缘紧缩, 耳轮及耳廓软骨卷曲和粘连、耳舟、三角窝狭小, 严重者整个耳廓上部缩小、下垂, 耳舟及对耳轮形态消失, 整个耳廓呈管状称为舟状耳[4]。杯状耳的修复一般在6岁以后进行, 原则上要矫正三部分畸形, 一是矫正卷曲或下垂的耳廓上部分, 二是矫正整个耳轮长度的不足, 三是重建对耳轮矫正耳甲畸形。据统计, 本病亚洲及南美洲的发病率较高[5]。耳廓再造术是整形外科常见而又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先天性小耳畸形或外伤性全耳廓缺损, 常会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 无论从外观或功能上考虑均应进行修复。经过多年耳廓再造术的不断发展, 耳再造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成就。Tanzere最早成功应用肋软骨支架进行了耳廓再造, 1993年, Dashan等[6]应用3-D系统雕刻出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肋软骨。自体肋软骨因与耳软骨同质, 术后排异反应小, 感染率低, 并发症少, 支架易于雕刻成形, 组织相容性好, 富有弹性, 能保持长期稳定, 且取材量充足, 被证明是目前最理想的首选支架材料。据Kerem等[7,8]报道, 耳廓再造术具有很大的治疗优势, 再造耳可随着患者本身的发育随之不断成长, 极少形成不对称耳的现象。宽甸县中心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医师利用Nagata术式自体软骨耳廓再造治疗效果良好35例患者术后外观形态自然, 并发症少, 患者满意度高。在我们耳廓再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需要切取足够的软骨量, 来雕琢弯曲耳轮。 (2) 再造耳在雕琢时要强调夸张艺术, 使三角窝与舟状窝贯通, 这样可使皮肤经过负压吸引更为紧密有极强的立体感。 (3) 要在耳支架后形成耳颅角必须要在支架后垫多层软骨, 以2~3层为佳。 (4) 为减少软骨的吸收在雕琢支架时需要保留一侧骨膜。 (5) 负压吸引的作用最为重要:一是防止各种感染引起支架外露, 二是避免屏风耳的形成, 使耳更具有立体感。
参考文献
[1]赵成利, 黄广香, 邓国三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全耳廓再造38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30 (3) :231-232.
[2]庄洪兴, 蒋海越, 潘博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法外耳再造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 22 (4) :286-289.
[3]潘博, 庄洪兴, 蔡震等.耳廓再造术后继发缺损的手术修复[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12 (42) :946-947.
[4]蒋小平.应用Medpor支架行全耳再造术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2) :41-42.
[5]郭万厚, 杨庆华, 蒋海越等.耳廓再造肋软骨切取术后胸廓外形改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8, 24 (5) :365.
[6]Dashan Y, Haiyue J, Qinghua Y, et a1.Technical innovations in ear reconstruction using a skin expander with autogenous cartilage grafts[J].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08, 61 (Suppl 1) :s59-69.
[7]Kerem M, Orbay H, Sensoz O.Use of an expanded temporoparietal fascial flap technique for total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f Surg, 2007, 119 (7) :2320-2321.
肋软骨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的符合上述标准的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患者100例, 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①治疗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0~50岁, 平均 (30.0±2.5) 岁, 病程2个月~2年, 平均1.5年, 共涉及病变肋软骨71处;单发于1处肋软骨者32例, ≥2处肋软骨者18例。②对照组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23~45岁, 平均 (29.0±7.5) 岁, 病程2个月~3年, 平均1.4年, 共涉及病变肋软骨66处;单发于1处肋软骨者34例, ≥2处肋软骨者16例。
1.2 诊断标准
伴有不明原因的胸痛, 咳嗽或活动时呼吸加重, 疼痛部位位于胸肋关节, 局部可见隆起, 压痛明显、伴有肿胀, 未见化脓性感染, 疼痛症状可自愈, 可迁延数年, 容易复发, 胸透、X线、CT平片等检查排除胸腔和肋骨等其他器质性病变。
1.3排除标准
①孕妇、哺乳期妇女;②对七叶皂苷钠搽剂或布洛芬乳膏剂过敏者;③合并心、脑、肝、肾、脾功能不全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使用七叶皂苷钠外搽患处, 轻轻揉搓, 4次/d, 搽2遍/次, 以不溢出为度。对照组患者使用布洛芬乳膏剂外搽患处, 轻轻揉搓, 4次/d, 根据患病部位面积大小适量涂在患处。两组患者均治疗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 局部肿胀消退, 无压痛, 1年内无复发;有效:疼痛明显减轻, 肋软骨肿胀部分消退;无效:所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肿胀和疼痛无减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5 d后, 七叶皂苷钠搽剂组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为96%, 布洛芬乳膏剂组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为82%, 经Ridit分析, 七叶皂甙钠搽剂组总有效率优于布洛芬乳膏剂组,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安全性评价
两组病人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发现。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 七叶皂苷钠搽剂组未发现任何副反应;布洛芬乳膏剂组有3例皮疹、5例皮肤瘙痒、2例皮肤灼痛感, 经处理, 症状消失。
3 讨论
肋软骨炎主要为两类, 非特异性的和感染性的, 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非特异性的 (可占到门诊量的95%以上) [2], 多发于中青年群体, 并且以女性居多。关于本病病因, 多数人认为与慢性劳损、病毒感染有关。其病理特点主要为肋间大量软骨细胞增生, 软骨膜纤维增厚, 血管过度生成, 骨膜粘连硬化[3], 逐步产生慢性炎性浸润, 导致肋软骨见的应力动态失衡, 进一步刺激肋软骨膜表面的神经, 产生疼痛[4]。
一般口服和外用抗炎止痛药物难以消除肋软骨肿胀, 导致病程迁延, 容易复发。七叶皂昔钠抗的炎症和抗渗出的作用与临床常用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相比, 除了进一步促进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以外, 还进一步影响人体内前列腺素的代谢,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抗炎和抗渗出的作用, 但是七叶皂苷钠成分为纯天然植物提取, 与皮质激素相比无明显毒副作用, 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免疫抑制, 不会导致应激性溃疡作用[5];该研究结果表明七叶皂苷钠搽剂治疗肋软骨炎的有效率为96%, 显著优于传统西药组 (82%) (P<0.05) ;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这是由于七叶皂苷钠能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外周神经保护作用、起到抗炎止痛作用[6,7]。
综上所述, 七叶皂苷钠搽剂是治疗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有效药物, 无任何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剑梅, 曹向光, 左平英.七叶皂苷钠的药理作用及国内应用概况[J].中国药师, 2003, 6 (7) :445-446.
[2]方徐生, 徐士影, 李兆堂.Tietze’s综合征52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 :61.
[3]全晓彬, 木荣华.正骨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5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6) :885-886.
[4]冬捷, 张志庸, 李单青.肋软骨炎的诊治进展[J].北京医学, 2009, 31 (6) :356-357.
[5]侯广平.七叶皂苷钠的药理作用及其主要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 2004, 7 (3) :206-207.
[6]Francesco Z, Marianna S, Cosimo F.Otolaryng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2009, 73 (1) :56-60.
肋软骨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翼内陷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4.6±5.8)岁,其中先天性的鼻翼内陷3例,后天鼻翼内陷21例,对所有患者实施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重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本文患者在入院时均由其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病例:(1)所有患者均存在鼻翼内陷并自愿整形;(2)患者无精神类疾病,能够正常与人交流;(3)患者均为单侧鼻翼内陷。排除以下:(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的患者;(2)由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设计:
在手术前4h督促患者禁饮、禁食,并且由专业的护士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选择静脉全身麻醉,并以局部浸润麻醉辅助。手术时,患者体位取平卧位,且头部稍微偏上。对患者进行手术设计时,应该先沿着患者患侧的鼻翼画出一道弧线,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可以旋转的鼻翼皮瓣,保证该皮瓣与可扩张的前庭皮肤一样,是往鼻尖方向并向前延伸的。此外,所画弧线的长度应该与皮瓣延伸的长度呈正相关性,即皮瓣延伸的越长,弧线的长度也就随之越长,设计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适当的对弧线范围进行调节。
1.2.2 手术步骤
对于鼻翼内陷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该先进行鼻尖、鼻背塑造。在鼻小柱作goodman切口切开分离,待分离完成后使用患者自体肋软骨做鼻中隔的延长,抬高和延长鼻尖,同时使用肋软骨对患者的鼻背进行加高操作,再实施鼻翼部的重塑。根据术前设计的结果,将患者鼻翼皮瓣全层切开,将已经处理好的自体肋软骨条放置于翻转的患侧鼻翼软骨处,使患者鼻翼加厚加长,以达到增加患者鼻翼软骨强度的目的,防止鼻翼再次内陷。皮瓣缝合时,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皮肤张力,先使用5-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再使用6-0尼龙线间断缝合皮肤,最后使用7-0线缝合剩下皮肤。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鼻孔横向直径和纵向直径的差异;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鼻翼基底与面中线的间距和鼻坎高度的差异;3、向患者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DS)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估,SDS包括20个条目,正向和反向评分各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总分80分;SAS包括正向评分15个条目和反向评分5个条目,共20个条目,每条目按1~4级评分,总分80分,分值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重。向患者发放我院自拟的满意度问卷,该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鼻孔直径测量情况
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鼻孔纵向直径明显增大,横向直径明显缩小。见表1。
2.2 治疗前后矫正程度指标的对比
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鼻坎高度明显增大,鼻翼基底与面中线的间距明显缩小,且治疗后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对心理评分以及面容满意度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面容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治疗前,见表3。治疗效果对比见图1。
注:*,与治疗后相比,P<0.05.
3 讨论
鼻翼内陷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鼻翼内陷的因素较多,主要原因是因外伤或感染所致,且大多数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组织损伤,目前临床对于鼻翼内陷尚无比较理想的定型方案或手术方案[4]。目前得到临床广泛认可的治疗方案是从鼻再造的角度综合考虑并兼顾美容措施,这样能够使鼻翼内陷的修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5]。鼻的再造术需要进行皮瓣的移植和支撑组织的置入,鼻翼内陷多属于鼻翼缺损的范畴,对于此类应该尽量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以及自体软骨置入方案。局部皮瓣以旋转和推进皮瓣为主,综合各方面考虑,旋转皮瓣更加适合用于鼻翼内陷的修复。对于严重鼻翼内陷治疗的常见方法是结合前庭黏膜推进皮瓣和移植板条软骨的方法,该方法对于特别严重的鼻翼回缩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但使用转移皮瓣修复鼻翼边缘畸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手术区域较大,恢复时间长,患者术后瘢痕较为明显,因此转移皮瓣并不适合作为鼻翼内陷修复的首选方法[6]。
本文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治疗方案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各项指标均与健康侧较为接近,且随着面部畸形的修复,患者对面容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生活更加乐观。采取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的方案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考虑与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皮瓣旋转有关,本文所用皮瓣为患者鼻翼外部皮肤旋转所形成,属于随意型皮瓣,可从患者面动脉或者周围的鼻背动脉获取充足的血运,所以旋转后皮瓣的坏死积几率非常小[7,8];且旋转皮瓣足够的容积也能有效避免皮瓣转以后出现组织挛缩的现象,从而达到长期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治疗的关键是鼻翼的各构成必须重新还原[9]。在靠近鼻翼的尾侧置入软骨移植支撑物来起到支撑复位后的旋转皮瓣的作用,防止因为鼻吸气而导致鼻瓣膜的再次塌陷。应用此方法能够有效确保在鼻翼水平方向上的平衡。此外,在术前设计方面上,需要注意所取的皮瓣应该位于鼻翼折痕的中间部位,此部位是鼻翼沟张力最大的区域,因为旋转皮瓣在制取时是朝向鼻翼尾部旋转的,应该尽可能避免鼻翼沟的缺口变得太大,加大缝合难度,影响修复效果[10]。
综上所述,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重建能显著改善患者鼻翼内陷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具有切口隐蔽的优点。
摘要:目的 研究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重建对鼻翼内陷的整形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翼内陷患者24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重建对鼻翼内陷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主要参数的差异,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患侧和健侧的鼻翼基底与面中线的间距与鼻坎高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鼻坎高度明显增大,鼻翼基底与面中线的间距明显缩小,且治疗后水平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鼻孔纵向直径明显增大,横向直径明显缩小;治疗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面容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 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鼻翼旋转皮瓣重建能显著改善患者鼻翼内陷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切口隐蔽的优点。
关键词:自体软肋骨,鼻翼内陷,旋转皮瓣,整形
参考文献
[1]洪春,郑东学,鲁礼新,等.鼻翼旋转皮瓣修复严重鼻翼内陷[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5,31(1):19-21.
[2]王艇,杨明洁,吴桐,等.自体软骨移植矫正鼻小柱退缩[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0,20(11):654-656.
[3]吴颖之,丁伟,陈凌枫,等.黏膜瓣Z成形术矫正二期单侧唇裂鼻翼畸形[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14(1):28-29.
[4]吴卓霞,张连波.唇腭裂继发鼻畸形的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5,21(2):19-21.
[5]李磊,张正文,谢锋,等.不对称蝶形切口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9):749-753.
[6]刘骏,封郭生.自体耳软骨与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鼻整形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5,14(40):188-189.
[7]王文津,徐苗,杨超,等.以鼻部SMAS为蒂的V-Y形鼻肌肌皮瓣修复鼻部皮肤缺损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2):98-101.
[8]高伟成,陈小平,林金德等.对鼻部表浅瘢痕者行鼻整形手术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5,14(3):356-357.
[9]李幸,孔豫苏,鲁加祥等.鼻假体置入时耳软骨移植联合鼻翼软骨推进在隆鼻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4,20(6):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