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引导

2024-10-26

故事引导(精选4篇)

故事引导 篇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比例, 其中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就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专题编排教材的。这说明神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引发了我们对神话故事教学的思索: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种文本体系?

顾名思义, 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相比较, 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征就在一个“神”字上。对于小学的神话故事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之“神”。

一、关注文题, 开启神奇之门

神话故事的题目一般突出其神奇特点, 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 这些题目中的“逐日”“补天”“奔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体现了神话特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对文章题目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看得见的内容, 如《女娲补天》一文, 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先不谈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必要, 也不计较教师这样提问的意图是什么, 单就这篇神话故事来说, 对于文题这样的探讨, 显然是不够的。能不能紧扣神话故事文体的特点, 打开思路, 围绕题目另做思考呢?在实践中, 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教师:同学们看看课题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神话?

学生:“补”字让我感到很神奇。

教师:说到补, 我们平常都说补什么呀?

学生:补衣服。

学生:补鞋子。

学生:补作业。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 而女娲却能补天,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厉害。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伟大, 也很神奇。

教师:是呀, 我们常人做不到的, 神话故事中的人却能做到。神话中有许多神奇的人, 会发生许多神奇的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吧!

课堂教学之初来自题目的解读,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神话味, 为儿童的神思之旅开启了一扇梦幻之门。借助神话的神奇, 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文本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使学生发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二、梳理情节, 串起神奇之珠

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 大部分老师在神话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关注到, 但大部分落点集中在故事的内容上, 而忽略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神奇性、趣味性的体验。如教学《女娲补天》, 老师问:“这篇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学生反馈的结果是:“天塌地裂—人类遭难—女娲补天—补天成功。”这与一般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无异, 不能体现神话的文本特征。其实, 在教学神话故事时, 教师不必过早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尽量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有了言说的冲动时, 教师适时参与课堂对话,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分享“神奇”的体验。

还以教学《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充分自读后, 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读完这个神话故事, 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的抛出, 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神话故事的情节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现:天塌前, 大地上到处欢歌笑语, 多幸福呀;天塌地裂时, 大火封山, 洪水困人, 太可怕了。为了拯救人类, 女娲求神赐雨, 造船渡人, 寻找五彩石, 挖坑炼石, 多伟大呀;炼好的液体往天上一泼, 天就补好了, 真神奇。这一个个神奇的画面如散落的珍珠, 可以让学生随意捡拾, 在学生阅读体验相关语段的过程中再细致感受。学生凭借感性体验, 对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神奇已心领神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阅读, 便成了学生发自心底的需求。此时, 让学生把这些散落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串起来, 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这对学生开启思维和锻炼语言能力的价值更大, 学生反馈的内容更具体, 更有意思。可见, 在梳理神话故事情节时, 落点于“感受神奇”之上, 可以让学生最形象地感受神话的魅力, 使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并且效果显著。

三、品析词句, 领悟神奇之韵

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这种神奇的想象, 有赖于语言的“诗性”和“灵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的神奇上, 忽视了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就神话的口语性特征来说, 要细读的并非那些描写优美的句段, 而是具有神话特点的词句, 那些虚化夸张的语言, 充满神韵的联想和想象, 是最诗性的思维结晶, 与儿童天生的诗性语言系统正好契合, 要引导学生好好领悟。

如《女娲补天》的第一自然段, 我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天塌地裂时的情景: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最能表达这一场景的一个词,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可怕”这个词。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 画出文中表现“可怕”的词句, 学生很快找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等词, 这些词句让学生感到既神奇又可怕。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看看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有些学生发现了叠词“远远”、“黑黑”、“道道”、“熊熊”, 如果把这些叠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读一读没有叠词的句子, 再读有叠词的,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而感受天塌地裂时的可怕场景。这样的教学, 既让学生对女娲补天的起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体悟和积累了语言。

再如, 教学《夸父逐日》中“逐日”的画面:“夸父拿着手杖, 提起长腿, 迈开大步, 像风似的奔跑, 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我让学生画出动词“拿起”“提起”“迈开”等, 这几个连续的动词使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有气势。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 边做边读, 直到他们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与日逐走的夸父。再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神奇, 学生找到了“像风似的”、“一眨眼跑了两千里”, 问:“一眨眼”有多久?让学生做眨眼的动作;“两千里”又有多远呢?告诉学生差不多等于从我们仙游到上海的距离, 自驾车大约要12小时。那是多么神奇的速度, 多么神奇的本领。这种神奇的感受不需要教师的刻意灌输, 只要让学生感性地体察, 神话神奇的魅力自然了然于胸。

总之, 在教学神话时, 教师要注意发掘独特的语言现象, 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 引领孩子们领略并发现语言的规律, 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孩子们会在阅读神话的过程中享受美妙的语言盛宴, 感悟神奇的韵味。

四、解读人物, 升华神奇之美

神话表达着人们向往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 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有神所特有的神性, 即一种超越自然、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的一种神通。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神性呢?还以《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 问:“女娲所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人类无法办到的?请在文中找出来。”学生通过读、找, 很快就会发现, 女娲创造人类, 求雨神下雨, 用神火炼五彩石, 用五彩石化成的液体补天, 这些都是人类无法做到的, 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神奇。

神是人塑造的, 所以在神的身上, 除了满足人类盼望的神性, 势必还带有人类本身的特性, 即人性。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神的人性之美呢?

我们在教学这些神话故事时, 可以提出这三个问题:他 (她)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他 (她) 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他 (她) 的身上有什么美好的品质?通过研读, 学生们会发现:这些神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他们都历经千辛万苦,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身上都有人的本质:趋利避害, 追求幸福和欢乐。

通过解读, 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 同时也掌握了神话故事的一些特点:它不仅神奇, 而且还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善良、勇敢、智慧。由此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它得到促进学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 我们要抓住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在神奇的神话王国遨游, 让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与美好, 进而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 使他们对这种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神话真正成为儿童的神话。

故事引导 篇2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萌发的重要时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善用两难故事可以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引导,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从而在情感深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两难故事

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对新奇的故事充满兴趣,因此设计的情境一定要是学生感到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两难故事。

(一)设计的情境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

在沪教版《生活俭朴,行为文明》一课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设计了一个两难故事。有一些学生认为买东西还是要买贵的,因为质量会更好。理由是:“便宜的钢笔一会儿漏墨,一会儿写不出,只能扔掉了再买新的,反而浪费钱。倒不如买稍贵一点的,可以用得更长久一些。”但是这又与俭朴的要求之一“花费上量力而行”相冲突。就此两难问题,学生们针对“价格高就一定质量好”“名牌笔与普通笔的质量比较”“中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功能的笔”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层层递进,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在“花费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

关于“民主”问题,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某初中要开展一次关于考试管理方案的座谈会,想听一听学生如何看待考试作弊这个问题,由此来制定防止作弊以及处罚作弊等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希望学生讨论的问题涉及是否曾经作弊,如何作弊,是否被监考老师发现,曾经接受过怎样的处罚之类的敏感问题。请学生讨论是否愿意如实回答这些问题,是否认为如实回答了这些问题会有利于制度的建立,是否希望其他同学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情境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意亮出自己的立场。最终通过讨论利弊,学生坚持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增加民了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理性表达的能力。

(二)设计的情境是虚拟却可信的故事

在讨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一课中,教师用了一个虚构的经典两难故事。情境设置在一条马路上,由于道路改建,旧马路暂时封闭,新马路通车。在新的马路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有车通行,严禁在此玩耍”。有四个学生放学后来到了新的马路旁,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马路上玩,但那三个学生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只好自己跑到原来的旧马路上去玩。这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速度非常快,学生们都来不及从马路上离开……课堂中,学生分别从汽车驾驶员、在新马路上玩耍的同学、在旧马路上玩耍的同学三个角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学生认识到了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到避免矛盾的最佳方法就是遵守规则。

二、两难故事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相矛盾或相冲突的价值两难选择的情境,学生认知能力亟待提高,包括分辨、选择和决定的能力。运用两难故事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明确正确的价值选择方式。

(一)设计的情境只有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在两种价值观中进行选择,可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但如果涉及了第三种价值选择,则容易变成过于复杂的情境,反而减弱了两难故事讨论的预期效果。

在讨论“什么是真挚的同学友谊”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件设计了一个两难故事。故事中一位同学遇到了难题:“我的零花钱不算多,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积攒起来买一个变形金刚。这次期中考试,我考得很好,同学们让我请客,我也挺高兴的,能有这么多同学一起分享。但如果请客,就不能买变形金刚了。我该怎么办呢?”

学生们对这个难题很感兴趣,分别站在这位同学的角度或班级其他同学的角度展开了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真正的朋友应该真诚相待、真心分享,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如果这个故事把学生自己想买一个变形金刚,变为学生想为妈妈买一件生日礼物,则将“两难问题”变成了同学友谊与孝敬父母之间的选择,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判断的难度,也减弱了对核心问题即真挚友谊的讨论深度。

(二)两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价值观上的冲突

初中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辩论和解决问题。在两难故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位置考虑问题,在思想冲突中,对原有观念深入质疑,进入认知上的不确定状态,从而促使新旧价值观的转化。

在讨论“法律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两难情境:一位妈妈担心女儿遇到了难以自我解决的困惑,所以想翻看女儿摆放在书桌上的日记。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两难冲突:翻看日记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但如果妈妈不及时监管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通过层层剥笋式的分析,得出了妈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及时与女儿沟通,女儿应当将日记收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等具体做法。

在探讨两难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不应强制学生去接受特定的认识或价值观,而应向学生展现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启迪学生去猜测和判断事情接下去的发展状况,最终由学生自己判断什么是合理的。在两难故事情境中,学生因为对问题感同身受,激发了思想上强烈的冲突,所以会自己去探索可能的原因和结果。海德格尔在《什么是思想》中写道:“我们在目前可做的或可以学习的,就是去切近地听。学会倾听也是师生应当共同关注的事。”通过对两难故事的课堂讨论与倾听,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会持续培养起来。

三、升级价值选择的推理方式

道德推理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逻辑判断、对照现实进行检验等方式对不同的道德推理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引领自身参照和学习不同的推理方式,从而升级自身的价值选择推理方式。

(一)两种典型价值选择推理方式

两种典型的价值选择的推理方式,一种是后果主义,价值的选择取决于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一种是绝对主义,价值的选择取决于绝对的道德准则,倾向于评判行为本身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后果。在上文的两难故事中,都涉及了这两种选择推理方式,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推理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如“诚信”问题,两难情境里的同学小曹最近有一个烦恼:“我有一个笔友小铁,书信交流有一年多了。小铁是学校的运动健将,举凡足球、篮球、乒乓球,无一不精。他还把获奖照片寄给我看呢!而且小铁的知识可丰富了,天文地理,都有所涉及。我不想失去这个笔友,所以在信中谎称自己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可是小铁来信说,暑假里要来和我切磋一番球技,这可愁死我了,你们知道,我可是一个运动盲呀!”在班级中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现在交友的途径有哪些,交友的标准是什么?假如学生现在是小铁,了解真相后,是否愿意继续和小曹做朋友?如果学生的朋友就某件事情没有跟你说实话,是否会就此事与朋友进行交流,会如何交流?关于“善意的谎言”,究竟应该选择评判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对多样的价值选择作出一步步地分析。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往往出现认识的分歧和失衡,教师必须理清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考虑不同的价值选择推理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升级自己原有的方式为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二)价值推理在情境中得以发展

善用两难故事,必须强调故事本身的力量和价值,用情境附有的道德判断、丰富的情感本身生成学生的道德共鸣,学生所体会到的道德感是充满个性特征的。

仍以“诚信”为例,康康就读于某所知名初中,初一时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但是在初一的暑假,康康迷上了网络游戏,到了初二,他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眼看期末考试就要来临,听老师说此次考试成绩关系到初三的“推优”资格,康康就想:“一定要想办法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于是,他在考试过程中开始偷看邻座同学的答案。引导学生讨论康康的学习动机,出现的问题,偷看答案的初衷,考试的意义,作弊的危害等问题,最终明确了必须通过自己的真实努力,脚踏实地、诚信考试,才能获得成长与进步。

情境可以是说明的情境,用两难故事生动地向学生说明进行价值选择时的艰难;也可以是体验的情境,学生通过假想式的亲身经历,获得对某种价值要求的切身体验;更可以是体谅的情境,学生用叙述方式和提问方式,作为当事人身临其境,培养道德敏感性,包括对人的需要、利益、情感的观察和理解,从而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并且温情体谅的行动。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善用两难故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在变换角色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冲突双方的态度,理解不同角色的感情。因为换位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会减少对他人的道德高要求,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设计好并用好两难故事,是提高学生价值选择和提升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让故事引导学生的美术创作 篇3

【关键词】 创意;二线;故事

创意是前人未有过的意念、见解,有开创性的新意。每个儿童都有天赋绘画潜能,只要学会引导,有如幼儿对文字和语言的掌握,自自然然就能驾轻就熟,令人吃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这种有效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体味,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些观点都牢固地札根于我们的头脑中,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有幸认识了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老师,她给我的一句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你很适合教低年级的写作!”当我听了她的作文课,让我体会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内涵是指:绘画与写作是相通的,学生的课堂体会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用文字,另一种则是用绘画。这让我萌生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启发儿童绘画的创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成长和兴趣入手——用故事引导创作法!不一定让孩子画儿童故事,可借助故事去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情趣,进而丰富绘画内涵。故事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儿童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对中外优秀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拓展视野。故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所有的情节在自然情景中得到不断的复现,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思维。生活给他们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能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共鸣的情感体验,或从故事的寓意里引起深深的思考和感悟,所以故事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以教育实践中教学课例《大树的故事》为例,谈谈故事在学生美术活动中会挥发如何神奇的魔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神奇的小岛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它每天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衔来珍奇的树种!小岛上的时间过得可真慢呀,小鸟等啊等!春天(夏天、冬天、秋天)来了……(四季不同的树木图片播放)种子终于发芽了,小鸟真好奇会长出怎样神奇的大树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第一颗神奇的树种

师:瞧!树种发芽看,它长成了一棵大树。它有许多许多的名字,我们来听听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多的名字?

多媒体材料出示: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态奇特的波巴布树。它的“腰围”约50米,要4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它的个子不高,只有10多米,因此人们叫它“大胖子树”。每当旱季来临时,为减少水分的蒸发,它会落光全身树叶,以此来适应干旱的环境。一旦雨季来到,它依靠松软的木质,尽量吸水。当它吸饱水分,就会长出掌状复叶,开出很大的白色花。花后结出长指形的果,果壳可以用来盛水;果肉是猩猩最爱的食物,所以又称“猴面包树”。有趣的是,大胖子树实际上是个外强中空的“虚”胖子。树干的中间是空的,旱季人们称它为 “避暑山庄”;雨季又是狮子、斑马的“安乐窝”。

二、第二颗神奇的树种

师:美丽的小鸟也送了吴老师一颗神奇的种子

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这棵大树有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整棵大树,并用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老师补充后出示大树结构图。)

——树冠(由树叶组成,部分果树还长果子)、树枝、树干、树根,有的老树还会有树洞。

2.它的神奇之处是因为它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朋友!我们来猜一猜都有谁呢?

——教师出示各类昆虫、小鸟、啄木鸟、松鼠、蚂蚁等图片出示。

3.为什么动物朋友都想和大树做朋友呢,大树的什么地方吸引它们呢?

——展开出示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四张图片。

(1)欣赏四幅图片

师:说说你对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这些位置的感受?

(如树洞,弯弯的高起的部分像几扇大门;盘旋的树根像车道又像滑滑梯;有些又好像是什么通道一样。)

(2)谈谈感受:请个别学生在四幅图上找小动物喜欢的位置,摆一摆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树冠(树叶)、树枝、树干、树洞、树根这些地方是谁最喜欢的呢?

——大树与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它们可以在大树上干什么?

——哗啦啦,下雨了,小动物们怎么办?

4.大树也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朋友!

课件出示:四幅连环画,教师讲述其中的故事!

——还会做什么呢?摘果子、植树、跳舞、荡秋千、躲迷藏、下棋等等。

三、第三颗神奇的树种

师:第三颗神奇的大树种子,是一棵心愿树。如果小朋友你是这颗奇异的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树呢?如果你想得到这第三颗神奇的种子,你必须学会一招,那就是会辨别树有哪些不同之处吧!

多媒体介绍树的种类,比较一下树枝的生长方向、色彩、外形的不同之处?

——比较一下松树和双叶芦荟的树枝生长方向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用手臂的方向来表示他们的树枝是如何生长的吗?

你还知道其它树的树枝的生长方向吗?比如柳树等等。

——比较枣椰树和胡杨树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从它们的树叶、树干分别说说色彩的不同?

你喜欢的树,它的色彩怎么样,你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比较椰子树和枫树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枫树的外形像蘑菇吗?还像什么呢?

你觉得椰树像什么呢?——风车

师:了解了他们不同,现在老师要问问小树,你想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学生作品展示(小树的生日),请学生说说画中的故事,你觉得大树家族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大树服装表演、大树发型设计比赛、给小树过生日等等。

【教学反思】

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故事引导构图法

画家的作品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这不光需要靠创意,还需要有合理的构图与不同的视角,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学生提起笔来往往给有一种“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感觉,他们的创意非常好,但是因为构图凌乱不集中、偏局部等原因使得创意没有在作品完美的呈现。可对于构图的理论知识我讲再多学生也不敢兴趣,这里需要谈到构图与视角,情节处理的种种,弱化情节和强调情节等等,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画面!如何让学生画画追求构图与视角呢?根据这些特点我在第二颗神奇的树种环节设计时,以一棵以每个树的结构部位展开的树和许多可以活动的动物处理这一难点,让学生把树的每个结构与小动物之间进行联想,说一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可活动调整画面的构图方式来突破构图与视角的难点。学生也理解了完全可以选择大树的某一个部分开始绘画!儿童无边的想象力有了故事这一枚催化剂,使其产生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对啊,我们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对大千世界探究和发现的渴望,当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展开想象的平台,还怕他们的画没有视点!

二、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体验“无弦”之美,让学生“有所为”

故事引导创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等互动、自主的形式,让学生“有所为”使其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创造创作之门。“当孩子们在帮组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他们学的最好!”——彼得·克莱恩!教师应从“一线”退居“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同时,通过直观的欣赏让学生去感受和思考,教师主动退到教学活动的“二线” 感受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引导学生绘画,自己发现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

学生的绘笔不再停留在以前作画的框架里,突破了自己。那我们的教学呢,是否还停留在教材限定的框架中?限定了自己、主导着学生,他们思维的固着、定势折射出的是教学的缺失!故事引导学生创作的方法,促进了儿童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儿童足够的空间,充分的创造自由、营造其自主活动的氛围,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积极地去想去做。教师能在“二线”感受学生的创意,何不为一件乐事!

这是为什么

◇ 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上苑小学三年级二班 林锴文

今天晚上,丁丁一回到家里就拿出书本,认认真真地背诵课文《皮球浮上来了》:“……吴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叫大家去打水,水打来了,你一盆,我一盆,把水灌到树洞里,树洞里灌满了水,皮球就浮上来了。”在一旁吃食的猪爸爸听得入了迷,心想:吴文真聪明,我也学会了。

第二天猪爸爸一家人出去散步。只听扑通一声,小猪崽子掉进树洞里了,这可怎么办呢?猪爸爸忽然想起来了,昨天不是听了《皮球浮上来了》吗?这回可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人们再也不会说我们猪家族笨了。想到这儿,他就笑眯眯地对急得直喊救命的猪妈妈说:“不要怕,不要怕,我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能把儿子救上来。”

说完,他不慌不忙地从家里拿出脸盆到池塘里打水。水把树洞灌满了,小猪却沉到水底下淹死了。猪爸爸急忙把小猪打捞上来,他抱住小猪的尸体,伤心地哭了。猪妈妈气得大叫一声:“你这头笨猪呀!”就昏了过去。

故事引导 篇4

《美丽的神话故事——引导层动画》一课是对Flash运动渐变动画制作的一个深入, 本节课主要包括, 任意变形工具的使用和制作引导层动画。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有兴趣, 但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第一单元网页的制作中了解到网站中的动画会为网站添色不少, 所以早早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学好动画制作, 因此学习Flash的热情很高。学生前面基础知识部分掌握得比较扎实, 为接下来学习动画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引导层运动渐变动画的特点。掌握任意变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制作引导层动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 感受动画制作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引导层动画。

难点:引导线应绘制在引导层中;运动对象与引导线的起点、终点的吸附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素材;网站版电子导学案及评价系统;电子教室。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播放准备好的《美丽的神话故事》Flash动画 (如图1) , 导出本课主要内容:帮助王子利用魔剑杀死米诺牛并顺利地逃离迷宫。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回顾故事内容, 明确本课的两个主要任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地引入新课, 并明确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出示任务一:神奇的魔剑, 击杀米诺牛 (如图2) 。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Flash中的“魔剑”并杀死米诺牛;对学生的演示进行评价。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利用Flash中的“魔剑”——任意变形工具——帮助王子杀死米诺牛;练习完后对任务一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根据故事, 自然地引出学习内容, 学生有兴趣, 能够积极参与; 教师的评价和学生在电子导学案上的自评更加调动学生积极性。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还是通过回顾故事的方式分析出击杀米诺牛后, 王子要做的是顺利地逃离迷宫。然后, 教师播放制作好的有问题的动画, 直接让王子穿墙逃出迷宫。学生找出问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线团的线起到的作用从而分析出引导线, 进而引出引导层动画的概念。引入两个概念后,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出“建层画线、两端吸附”两句口诀。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地根据故事情节引入引导层动画和引导线的概念进行难点的突破, 然后根据总结出的口诀指引学生明确本环节中操作上的重难点。

之后, 教师及时出示任务二的具体操作要求,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察学生操作,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对容易出现的问题, 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解决, 如不添加引导线的问题、引导线不画在引导层的问题、引导线中断的问题等。

设计意图:根据导学案的提示, 学生实际动手完成一个引导层动画,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记忆容易出错的几个操作点。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第一步, 教师引导学生畅想故事结尾, 并把自己的故事结尾分享给他人。教师评价学生分享的故事结尾, 并出示设计好的故事结尾 (如图3) 。

设计意图:在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前提下, 培养学生创意的思想, 传播美好的愿望;前一环节和本环节间的自然转换。

第二步, 教师出示任务四:回到雅典。学生综合利用本课所学知识, 完成《回到雅典》的动画。教师巡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找出优秀作品, 巩固优生, 补偿差生。对最先全部完成作品的小组进行加分。对小组推荐的优秀的有创意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思想带入自己的作品中, 增强学生团队荣誉感。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其次, 教师播放优胜小组获奖仪式, 学生进行观看 (如图4) 。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是学生兴奋点达到本节课的最高点。调动了兴趣, 激发了学习动机, 并能增强团队荣誉感。

●教后反思

(1) 情境教育。始终用希腊神话故事这一情境贯穿始终, 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故事情节, 学生学习兴趣大, 积极性高。

(2) 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 让学生树立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

(3) 环节呈现。各环节采用“三五五”教学策略。并且在课堂上对学生呈现的环节名称不再是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命名, 而是用情境目标进行命名。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的压力 (或者大大降低学习的压力) , 而是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4) 颁奖仪式。最后的颁奖仪式让学生感到新奇, 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本颁奖仪式中的学生头像为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大头像, 采用调用的方式, 不用每次都重新设计颁奖Flash。

(5) 电子导学案。电子导学案节约纸张、减少浪费, 并且将课本的知识进行高度浓缩, 还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6) 仿QQ设计的导学案窗口。鼠标移动到屏幕右侧, 窗口自动显现, 鼠标移动到操作位置, 窗口自动隐藏, 大大减少了学生操作过程中来回切换的麻烦程度, 提高了教学与学习效率。

(7) 评价系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的自评与电子导学案相结合, 教师的评价与电子评价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课改要求, 使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都能记录在电脑中, 形成电子的学生成长档案袋, 便于查找使用。

点评

【故事引导】推荐阅读:

产业引导07-21

引导措施10-18

引导实施05-09

引导途径05-18

激光引导05-21

评价引导05-26

规划引导05-28

引导模式06-06

理解引导06-09

引导06-10

上一篇:矿床成因下一篇:驾驶室悬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