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革新(共12篇)
教学与革新 篇1
钳工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课堂,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 社会对钳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 要不断改革和创新钳工教学思路, 培养一批批技能型人才,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钳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钳工的主要工作是使用钳工工具或其它设备, 按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等, 其工作范围很广, 对技能要求高。同时在钳工教学中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业技能教师, 开设相关课程不多, 没有对知识进行拓展。同时学生学到的只是些简单的基本操作, 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然后, 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 教材单一, 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教学条件滞后, 缺乏学生实践操作的基地。面对此教学现状, 对钳工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钳工教学思路的革新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知识、简单技能都很少接触过, 甚至有些学生对此是一无所知, 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操作技能进行创新是很难完成的。因此作为一名钳工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要从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对所用工具或设备的用处和使用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只有基础打好, 再通过课外实践, 不断使学生巩固、丰富理论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拥有一个好的操作技能, 关键是各项基础功底掌握扎实。
2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生学的怎么样, 关键在于教师教的好不好。说明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钳工教学, 也关系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的钳工教师, 要对工作高度负责, 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要不断地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 学校要定期对钳工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其需求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师。
3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锻炼
现如今的毕业生与企业的标准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学生掌握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企业的水准,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 学校必须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动手实践的教学场所。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加强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 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对学生在机床的组装与调试以及今后的维护方面加以强化, 使每个学生成为动手能力高, 操作能力完善的全能型人才, 使学生与企业的标准相一致。
4完善评价体系
作为一名钳工教师, 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 从多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方面综合的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对理论知识评价时, 教师不能以自己意愿评分, 要听听其他学生对其评价, 从多方位来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评价,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比较, 增强竞争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钳工技能。
钳工教学的实践探究
1规范示范动作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讲课中, 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此外,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 要注意边讲边示范, 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教师示范之后, 让学生进行练习示范,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发现问题, 最后教师对错误动作一一指出并纠正, 防止下次再犯。
2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巡回指导
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后, 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时, 教师要及时走动, 每到一个工位, 应耐心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步骤以及方法有无不正确的地方, 发现问题后, 教师要讲清道理, 并辅以动作示范, 及时的纠正学生错误,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下次不再出现此类错误。应避免出现学生练习时, 教师却没有踪影的现象。同时发现错误后,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找出问题所在, 使学生对操作掌握更牢固。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3准确地对学生评价指导
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讲评是钳工教学必要环节, 应以激励、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 主要就是对学生操作实践形成过程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做的好的地方, 教师给予表场;对于其不足, 耐心引导学生完善改正, 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进行讲评是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环节, 把这个过程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平台, 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 不能敷衍了事。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讲评要讲到关键上, 讲到点子上,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时能使学生能认识到自身不足, 达到评价促进学生理论和技能提高的目的。
结语
钳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钳工教学任道而道远, 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思路, 总结经验,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提高钳工的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
教学与革新 篇2
内容导读: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必须“接轨”,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中学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0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19—02
[作者先容]曲鸿雁,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吉林 132013)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些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构想
我们以为,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与革新教学论文落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比如中文系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只有单一的36学时的教学法课程,它作为考试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知识,根本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近况,就忙于设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闭门造车,部分考研的学生甚至放弃课程试讲。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实习的讲台,结果不言而喻,致使学生的就业率极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等举措,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体现“全学程、精内容、重能力”的特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以此为宗旨,为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具体设计如下:
二、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探讨基础教育的需要,积极革新教学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策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讨性学习,以培养出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教师;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使学生了解一线教育的近况和走势。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
追求教学民主化,变讲台为平台。师生联系是同等的“朋友 伙伴”的联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和交互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流和民主对话,把学习的课堂变成一个“生活的世界”。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负责,把探讨的过程、学习和内容、使用的策略全部记录下来,再和组内同学以及教师共同分享;尤其要交流学习策略和学习的新发现、新感受,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欢快和收获。探讨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课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中的文言文进行探讨性学习。具体做法是: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
小组完成一篇古文的教与学的设计。在课堂上由主讲同学向全体同学说明小组学习的内容,发现、探讨的不足以及学习感受。在36学时内完成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2.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熟悉基础教育的近况和进展走势
转变“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和谐联系,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科研合作等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与进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与进展提供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服务。在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联系,走共同进展之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基础教育教学不足,搞好社会调查,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小论文,再次进行探讨性学习。同时以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设计一次有作用的教育活动案例。只有体验到基础教育的现实近况,才能培养出师范生适合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需要的各种素质。
3.夯实教师技能,进行准教师方式练习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我们面对的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其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具体操纵步骤是:(1)请一位中学教师或学科教育学教师进行示范课,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同时领着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听课,并且配合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惑。(2)学生自己以中学课本中自选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授内容,在全体同学眼前做试讲,效仿教师范例,然后组织同学进行评课。(3)逐渐成熟之后,进入微格教学阶段。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做好录音录像工作。课程完毕,组织评议,指出优缺点和改善意见,学生根据评议反馈进行教案的修改。(4)由每一位教师指导5~6名同学再进行一次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循环提高。以篇章的教学设计到说课提纲等每个细节都由指导教师严格把关,反复听学生试讲,并且给予指导,给出成绩。(5)试讲成作业制作,将之作为就业应聘的依据。通过个别到全体的技能练习,使同学们形成合作性的探讨——备课——讲课——评课——改善的学习氛围。
基于以上浅析可见,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首先要探讨新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
(责任编辑:海文)
教学与革新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性、实用性著称的专业性教育阶段,其为培养社会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子技术课程是中职教育电子技术专业当中的主要课程,其对于学生未来的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何保证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对于该专业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十分不利,实现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问题
1.教材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中职学校在各专业的专业课硬件投入方面都耗费了巨大精力,然而尽管如此中职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材安排不够合理,教材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划分不够得当,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掌握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而不得不囫囵吞枣,一把抓式的学习行为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另外,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设计方面,还存在书本脱离实际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教材上所学的知识没有办法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专业知识失去了支撑专业技术的作用,学生很难在电子技术学习方面实现成长。
2.教学方法缺乏实效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有所提升,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特点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在教学方法上将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的区分开来,以至于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沿用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对电子技术专业概念、理论的抄写、背诵,以及缺乏专业实践支持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沒有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丧失,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学评价过于死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行为来进行考评的重要途径,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考试仍然是当下各阶段教学行为的主要评价方式,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也是如此。从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考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但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当中,却无法实现这一基本评价目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考试与技术考试之间的比重,过于重视理论考试却忽视了技术考试,这种教学评价重点的错误认识,使得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很难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进与革新
1.结合专业需求,突出专业特征
要想提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抓住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电子技术专业需求,将电子技术课程专业特征突出的显露出来。首先,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中职教育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宗旨。其次,要做好教材内容的详略设计,根据电子技术专业的实用技术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得当设计,避免该学的重点知识、技术没有学透。最后,要做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练习,让学生每学到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其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得以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真正实用性,为技术型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借助多媒体,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为了实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否可以尝试将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引入到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三维例题模型的演示而更加直接、全面的观察到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方式,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要比教师单一的口语陈述和与学生的思维构想效果强很多倍。另外,多媒体教学辅助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实现互动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提高学生的思想任职深刻性,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
3.革新评价机制,创新考核方法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这一以专业性为主的教学行为中,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学习评价的基本作用,就必须要对评价机制进行革新,实现对考核方法的创新。因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是以技术、实用性为主的专业教学,因此在传统考试评价方面,教师应以专业技术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模式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实际技术水平的有效评价,为学生以后的专业道路打好基石。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行专业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电子技术实际水平,并给予他们科学、正确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实现电子技术专业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技术课程这一中职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来说,保证其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一直是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师所追寻的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改进与革新,来将一些影响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彻底消除,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远超.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与革新[J].学园,2014,30:182.
[2]武朝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42-43.
文言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改革新探 篇4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文言学习的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 在文言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学习、准确理解这一“标准”, 紧密结合文本与学生学习实际,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从而有效提高文言课堂教学质量, 真正达成“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有法, 而教无定法。文言教学的方法跟现代文教学一样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也千差万别。我根据多年的研究, 摸索总结出10种文言教学的方法与过程, 兹介绍如下, 以供同仁指教。
1. (创新) 串讲法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 熟悉感知内容;
第二步:对照注解自学, 初步理解课文;
第三步:学生朗读课文, 感知串讲单位;
第四步:教师读讲课文, 突出重点难点;
第五步:学生口头试译, 了解掌握情况;
第六步:师生共同评价, 纠正存在问题;
第七步:学生齐读课文, 培养文言语感;
第八步:教师分析讲解, 明确内容要点;
第九步:学生读背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第十步:拓展迁移练习, 课后作业练习。
这种串讲法虽然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与传统的串讲法相比, 却有明显的不同。第一,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不完全是教师的“独角戏”;第二, 突出了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 体现了“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思想;第三, 增加了“拓展练习”, 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做到学以致用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较大、内容难于把握的课文, 对于夯实学生的文言知识基础、教给学生文言学习的方法有较好的作用。串讲法的运用, 第一, 目的要明确, 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讲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 内容要有选择性, 要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第三, 方法要有创新性, 讲前要有学生的预习思考;讲中要注意讲问结合, 注意新旧联系, 注意穿插征引, 注意举一反三, 注意规律总结, 注意方法指引, 既可以教师讲, 又可以让学生讲;讲后要注意总结提升, 注意迁移运用;另外, 注意与其它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2. 自学法
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步:对照注解自学, 标出疑难词句;
第三步:借助字典资料, 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步:逐段翻译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步:学生朗读译文, 了解翻译情况;
第六步:评价学生译文, 指出翻译得失;
第七步:分析研究课文, 全面把握要点;
第八步:反复诵读课文, 复述课文内容;
第九步:思考课文读感, 畅谈学习心得;
第十步:完成拓展练习, 课后作业练习。
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对于难度不是很大的课文, 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其它的学习资料, 充分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 来理解与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我翻译及其评价来了解词句的落实情况;通过诵读与复述来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种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成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较为可行的。具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悉心指导, 严密组织, 认真检查, 力求落实。
3. 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从旁点拨
第一步:学生通读全文, 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步:对照注解自学, 标出疑难词句;
第三步:教师巡堂指导, 分别解疑释难;
第四步:教师板书疑难, 学生逐段试译;
第五步:学生朗读译文, 了解翻译情况;
第六步:评价学生译文, 指出翻译得失;
第七步:师生共同探讨, 明确重点词句;
第八步:学生思考讨论, 掌握内容结构;
第九步:教师全文小结, 学生读背课文;
第十步:完成拓展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
文言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语言障碍, 这是它与现代文学习的根本区别。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词法句法的学习研究为重点。正因如此,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自读自研, 发现问题, 然后教师巡堂指导, 逐一解决问题, 再把带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 (避免因为讲解而影响学生自学) 。之后,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口译了解其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讲解分析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最后, 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与练习, 以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这种方法由形式到内容, 先自学再指导, 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规律。
4. 竞赛法
第一步:学生充分预习, 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步:划分竞赛小组, 明确竞赛要求;
第三步:分组思考讨论, 做好答题准备;
第四步:组织必答竞赛, 酌情评议计分;
第五步:开展抢答竞赛, 酌情评议计分;
第六步:创新难题竞赛, 讨论评议加分;
第七步:宣布竞赛成绩, 学生畅谈得失;
第八步:教师总体评价, 课堂作业练习。
竞赛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能力、合作能力与交际交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难度不是特大的文本, 此法是完全可行的。对于竞赛法的运用,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第一, 竞赛前的准备十分重要, 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 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没有解决, 竞赛就无法开展;第二, 教师要明确竞赛要求, 讲明注意事项, 以使竞赛不致偏离方向, 也使评分时有据可依;第三, 竞赛题目设计要合理, 要做到大小适中, 难易适度, 题型要多, 覆盖面要广, 要有区分度与可信度;第四, 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 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竞赛过程中来。
5. 检测法
第一步:学生反复诵读, 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部:对照注解自学, 查找相关资料;
第三步:分组讨论探究, 解决学习疑难;
第四步:学生细读课文, 做好答题准备;
第五步:教师设计提问, 分请学生作答;
第六步:学生再读再查, 巩固学习成果;
第七步:学生自由朗读, 总结学习收获;
第八步:课堂拓展练习, 课后作业布置。
这是一种在学生充分预习及自学自研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以检测的方式落实学习内容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让学生自行学习研究课文内容, 然后通过讨论切磋解决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 教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由学生逐一作出解答, 然后师生一道来评判其正误得失。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的问题 (检测题目) 一是面度要广, 要涵盖作者背景、字词读写、词法句法、文本思路、写作技法等多个方面;二是要突出重点、难点、要点、疑点, 要紧扣教学目标。当然,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要符合维果茨基“跳起来摘果子”的学习理论;至于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 教师要适时加以指点。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不是很大或注释较为详细的课文, 另外, 学生的文言基础与自学能力自然也应考虑。
6. 故事法
第一步:学生预习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步:对照注解自学, 扫除字词障碍;
第三步:逐段细读课文, 把握内容要点;
第四步:全文综合考察, 理清故事脉络;
(什么人、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
第五步:自由朗读课文, 作好说讲准备;
第六步: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试说故事;
(讲清要求与注意事项, 如不要太过拘泥课文, 不把说故事等同于翻译。)
第七步:师生共同评点, 纠正存在问题;
(评点应注意突出主要问题, 不必拘泥小节。)
第八步:学生再说故事, 教师评点示范;
(“学生再说故事”应在仔细再读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说故事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对学生确有示范作用, 且在评说学生故事后进行。)
第九步:学生翻译课文, 完成字词练习;
(教师应把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及句式以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去完成, 以便落实巩固。)
第十步:总结评价人事, 安排拓展练习。
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 采取故事法进行教学,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学习方法的故事法, 讲前教师务必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 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 而且要研究如何进行艺术加工, 如何创造性地表述, 怎样讲出味道;讲中要做好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点;讲后要做好总结评价, 并辅以适当的练习落实课文中的知识点。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故事法, 可以学前进行, 也可以学后进行, 但一定要注意讲究实效, 避免流于形式。
7. 复述法
第一步:布置复述任务, 明确复述要求;
第二步:学生研读课文, 回顾学习内容;
第三步:编写结构提纲, 把握故事梗概;
第四步:讲清注意事项, 作好复述准备;
第五步:学生复述故事, 师生共同评价;
第六步:学生再读再述, 教师评点总结。
复述法是一种有别于故事法与翻译法的学习方法。首先, 它是一种辅助学习手段, 一般安排在课文学习大体完成之后进行, 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巩固加深所学。另外, 复述有详细复述与简单复述、一般性复述与创造性复述等, 无论哪种类型, 都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叙述, 这与文言翻译是完全不同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与口语能力。为了保证取得应有成效, 教师在复述前一定要明确复述要求、讲清注意事项, 在学生具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在复述中要做好指导;在复述后要作好总结评价,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作示范。
8. 探究法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步:对照注解自学, 标出疑难词句;
第三步:分组讨论切磋, 解决疑难词句;
第四步:分组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解疑;
第五步:学生选句试译, 师生评价得失;
第六步:教师设计提问, 明确重点难点;
第七步:理清课文思路, 解析写作艺术;
第八步:师生共同讨论, 研究学习心得;
第九步:教师全文小结, 学生读背课文;
第十步:拓展迁移练习, 课后作业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首先, 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 突出学习重点, 不能搞放羊式, 不能流于形式;其次, 要考虑文言教学的特殊性, 不能跳过词法句法的学习研究, 去搞架空的内容结构分析;最后, 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手头的资料。现在学生的手中一般都有许多课文学习资料,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认真探究, 所谓“讨论”就是拿资料上的问题来搪塞糊弄教师, 这样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 看起来很热闹, 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
9. 美读法
第一步: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第二部:研究词句, 扫除障碍;
第三步:设身处地, 把握情感;
第四步:播放录音, 激发兴趣;
第五步:自由朗读, 酝酿准备;
第六步:模仿试读, 师生评议;
第七步:明确要求, 教师范读;
第八步:学生再读, 品评得失;
第九步:表演朗读, 具体指点;
第十步:读背课文, 布置作业。
什么叫美读法?叶圣陶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 所读的若是白话文, 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 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P125) 现在许多教师对于文言朗读没有研究, 对学生也就谈不上什么指导了。学生的所谓“朗读”, 完全是为读而读, 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这种读有名无实, 效果非常有限。而美读要求我们朗读时要拉腔拉调读, 绘声绘色读, 声情并茂读, 心灵共振读, 读出韵律美, 读出节奏美, 读出语调美, 读出情感美;通过读达到把握文本内容, 感受作者情感,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美读法可以在正式学习课文前进行, 也可以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进行, 或在课文学习完以后安排进行。对于语言不甚艰深或注释较为详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大体理解的课文, 教师则可考虑安排专门的朗读课, 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把握课文。要使朗读收到应有成效, 学生预习要充分, 教师指导要具体, 程序安排要恰当, 方法运用要灵活。
10. 问题法或欣赏法
在学生充分预习 (阅读、思考、查对、讨论) 、扫除了文字障碍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问题法或欣赏法研习文本。
问题法:
第一步:学生阅读感知, 初通文本;
第二步:教师设计提问, 启发诱导;
第三步:学生研读文本, 思考讨论;
第四步:师生共同探讨, 释疑解难;
第五步:学生再读文本, 补释疑难;
第六步:教师综合讲解, 小结全文;
第七步:学生自由朗读, 熟背课文;
第八步:完成拓展练习, 课后作业。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第一, 问题探讨应在学生充分预习、初通文本 (字词障碍基本扫除) 之后进行;第二, 问题探讨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分层次进行 (如文本的写作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而写, 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文本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各是怎么具体展开的……) ;第三, 问题要切合文本与学生实际, 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第四, 问题探讨之后要辅以适当的练习与作业, 作为落实与补救的措施。
至于欣赏教学法, 重点则在欣赏角度的确定 (如编者为什么把本文作为范文选入教材来供学生学习, 文本在立意、选材、行文布局、遣词造句、手法运用等方面有什么美点与长处……) , 其教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教学法可以大同小异。赏析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职责在于“相机诱导”, 适当点拨, 切记不要以教师的赏析去代替学生的赏析。
提高文言教学效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也是灵活多变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 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死为活、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多趣, 从而将文言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介绍的10种方法与过程, 只是我的一些心得, 意在抛砖引玉, 请方家指正。
摘要:文言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改革与创新, 直接关系到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以及文言学习的效率、文言素养的养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教师尝试运用点拨法、探究法、竞赛法、检测法等教学方法与过程进行教学, 能打破目前文言教学普遍存在的一潭死水、毫无生趣的局面。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 篇5
授课教师:汪和贤
一、教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二、教学设想:本课采用“教学问题化,问题活动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件辅助最终实现三位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起讫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2)讲述有关商鞅变法的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分析各国变法成败得失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4)引导学生将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培养现代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候国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3)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二、教学要点
1、重点:商鞅变法
2、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烽火戏诸候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惨就惨在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痛就痛在历史是这么无情,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申辩,痛改前非的机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诸候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战国?”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二)新课:
1、春秋时代
师:哪位同学说说春秋时期的起讫年代?
生: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师:春秋时期共有100余国,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相互兼并,一些较强大的国家甚至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时代霸主,为什么各诸候国能够进行争霸战争?
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师: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当上了霸主,他们被称为“春秋五霸”,那么“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最早称霸的是谁?
生1:春秋五霸是齐国的齐桓公,宋国的宋襄公,晋国的晋文公,秦国的秦穆公,楚国的楚庄王。
生2:齐桓公。
过渡:经过春秋几百年的征伐,兼并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只剩下几个大国对峙并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战国时代,下面我们学习“战国时代”这一目。
2、战国时代
师:谁来说说战国时期的起讫年代?
生: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师: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就存在的,哪些国家是在战国时出现的,他们是怎么出现的? 生1:韩、赵、魏、楚、燕、齐、秦
生2:楚、燕、齐、秦是春秋时存在的,在兼并中,它们顶住是被兼并的命运,最终保存了下来。
生3:春秋时的晋国则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师:请同学们阅读“战国七雄形势图”说说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生:最东的是齐国,最西的是秦国,最南的是楚国,最北的是燕国,韩、魏、赵居中。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口诀:“齐、楚、秦、燕、韩、魏、赵,东南西北到中央”,记住七国的地理位置。
师:进入战争时期,各国在兼并战争中不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兼并中为了摆脱被兼并的命运,各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生1:说明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诸候国相继被吞并,在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生2:实行变法
师:最早实行变法的是哪个国家,在变法中收效最大的是哪个国家呢? 生:最早变法的是魏国李悝变法,收效最大的是秦国。
过渡:在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以发展农业为主,楚国的变法以强兵为主,而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是以法治国,下面我们学习收效最大的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
师:秦孝公即位后,下诏求贤,决心变法图强,商鞅闻讯,从魏国西行入秦,向秦孝公提出富国强兵的方略,孝公很感兴趣,不久便委于重任,让他主持变法,哪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秦孝公为什么要重用商鞅,让他进行变法? 生1:战国初年秦国是弱国,被各国所轻视。生2:秦孝公重用商鞅,让他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使秦国强大起来,让各国不敢轻视秦国。师:孝公重用商鞅,让他进行变法,那么商鞅是怎么变法的呢?
生: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奴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还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师:商鞅变法废除了哪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
生1: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生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经济发展,奖励打仗有功的人有利于军事发展。
教师归纳: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经济发展,县制的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
师:商鞅变法18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 生: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教师归纳:对,这些新的变化被子后人称为封建性质的改革。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
过渡:战国时期的秦国不仅实行商鞅变法,而且修筑了一条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接下来我们学习“都江堰”这一目。
2、都江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这一目,回答下列问题:(1)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修筑这条水利工程?(2)这条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筑的?(3)这条水利工程的地点在哪?
(4)这条水利工程修筑完成后发挥了什么功能(5)这条水利工程的修筑完成有何意义? 生1:战国时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生2: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生3:地点在四川成都以北灌县。生4:发挥了防洪、蓄水、灌溉功能。生5: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良田。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1)请你为本幕话剧拟定一个题目。
(2)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 题目:富国强兵;
措施:奖励军功;废井田
制,承认地私有;
奖励耕织.填一填:
1、最早实行变法的是:____国
2、最有成效: ____国的______变法。时间:公元前_____年——公元350年。
3、变法内容:
(1)经济上:重农轻商(奖励______、产多_____);
(2)政治上:废除_____、军功_____;
(3)地方管理:建立_____;十家_____
4、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著名的水利工程: ________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列国相互争雄和兼并的时代,为了能够当上霸主和吞并别国,各国都
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变法,而在变法中最成功,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说明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板书设计
1.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2.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
(1)
目的(2)内容(3)
结果
4、都江堰
(1)原因
(3)地点
(5)意义
2)主持
(4)功能(4)意义
教学与革新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式
第一,教学方式的落后,且难以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的双层压力下,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易于浮躁,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慢,学习状态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简单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创新与改革,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英语成绩下降;第二,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脱节。初中英语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和实际操作性强的学科,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致使学生难以对英语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能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解决以上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出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幽默问答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转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例如:讲个英语小笑话,“Once in a physics examination,Linda finished the first question very soon,while his classmates were thiking it hard. The question was:When it thunders why do we see the lighting first,then hear the thunderrolls? He answer:Because our eyes are before ears.”既能练习学生的英语听力,还能默写学生词汇。如:Thunder 打雷,lighting 闪电,thunderroll 雷声。
第二,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生活中的英语与课本相联系,初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当然,要想学生正确熟练的使用英语知识,还需熟练的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相关课程有关的课外话题,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如:学习Different lifestyles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选择外国相关杂志上的文章,读给大家听,让学生知道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区别,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进行了解。
第三,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群体教学中采取合做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团体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以优带劣,减小学生间的差距。例如: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亲自动手操作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在实际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弥补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学习英语的见解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自信心,如: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方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经常性的听英语歌曲、看英语原声电影。美国电影:Legally Blonde和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牛仔裤的夏天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影片时,最好采用英汉双语字幕,这样效果更加明显。
第四,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推行与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例如:在学习英语基础语法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实验式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复习的过程,英语知识包含许多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中,反复复习英语课本,才能学好英语。除此之外,还要求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初中英语知识复习资料,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等。例如: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大多数初中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上课记录的笔记都比较有技巧和方法,记录的内容较为完整。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仔细研究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英语实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对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提升学生英语整体成绩。总而言之,教师不断的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加以探索,采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沈正莹.刍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09)
[2]石会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
[3]朱兰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1(04)
教学与革新 篇7
关键词:算法与数据结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近年来,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模式, 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与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七大核心课程之一, 被列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信息类专业的全国统考研究生考试课程之一, 也是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 学生的课程学习现状
在传授学生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时, 学生的计算机编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经验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偏差。
在实际授课中,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而且有的学生经常在听课的过程中聊天或玩游戏, 不按照训练复习。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学习, 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都没有用, 而且很难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学习质量不高。
(二) 教学环节缺乏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单一,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教学过程, 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 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计算机知识型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比较熟悉的, 能够强调重点知识、讲解难点知识, 使学生能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但针对操作型内容教学则显得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不当。
(三) 考核环节的缺陷
传统的考核模式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强调最终评价结果, 当面临应用性评测时, 则暴露了它的缺点。学生本来就很难对一些知识进行运用, 而为了通过测试, 就抄袭、拷贝其他同学的程序, 所以经常出现全班的程序都是一个模版的情况。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教学研究中需要探索的内容
(一) 教学大纲的更新
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因此教学研究中务必跟踪新技术发展与数据结构的新算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以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 提升学生应用基本结构分析问题、算法设计与编程的能力。结合《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夯实学生的应用技能。
在教材方面, 可以选用张乃孝等人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算法与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作为主教材, 同时选用唐策善等人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作为参考教材, 实现教材内容的高低配合, 理论算法与算法的相互补充。
(二) 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数据结构的教学改革中, 应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线性到非线性、横向与纵向比对教学模式, 找出每种数据结构教学的优缺点。
(三) 强化实验和考核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原则, 通过对问题的抽象,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应用能力。
考核评价设计紧密结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 注重过程考核、算法设计评价考核、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大实践环节考核的比例, 以阶段性课外作业的形式加强阶段性考核, 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考核标准的合理化以及考核的不间断性。
三、基于CDIO的多元教育模式教学改革
通过对当前数据结构教学的研究和分析, 笔者尝试将一种全能的工程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在指导数据结构教学的过程中。CDIO, 即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模式作为先进的多元教育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新型的优秀的工程人才。
(一) 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
CDIO模式突出了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协调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在完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
新计划要大幅减少基础理论的权重, 可将涉及工程的一系列课程进行整合, 增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 数据结构课程可以和C语言进行整合安排。
2. 以CDIO模式为基本环境。
应当以“基于项目的教育学习”为宗旨, 着力培养四种能力, 并围绕上述目标进行详细规划, 制定目标和标准。
3. 职业训练计划。
纳入CDIO模式后, 必须将学科学习与职业训练相结合, 要在大学期间融入优秀工程师的职业训练, 实际上也是四种能力培养的又一次强化。
(二) 精选实际问题用于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实际算法设计能力
由于数据结构课程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融合, 在设计实验时, 要摒弃传统验证性的实验, 通过设计性实验来引导学生运用数据结构基础知识,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 传授正确的算法设计理念。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小型应用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实际运用算法的能力, 使学生有更多的创造空间。
(三) 以工程任务为牵引, 提高学生的算法设计创新能力
探索以实际的工程任务为牵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先给学生布置作业, 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的缺乏主动创新动力的模式。选取的工程任务力求既结合实际, 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自学、开发和研究的进度。以工程任务为牵引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算法设计类课程一贯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任务为主线展开, 重在分析实际任务所涉及的数据结构、算法思路, 培养学生算法设计的创新能力。
(四) 考核评定的新标准
制定考核评定的标准应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 通过考核使教师和学生自觉以CDIO模式为前提开展数据结构课程的教与学, 避免推行CDIO模式流于形式化。另一方面, 考核标准要纳入CDIO模式原则和相关标准, 要实现从基础理论考核为主转变为“实践中学习”, 自主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考核。新标准要确立两个主体、三个客体:两个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软件项目能力, 而且要考核教师的CDIO模式运用能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调动学生兴趣的能力。三个客体是指考核的测评方:一是学校教学部门。主要考核教师的CDIO教学能力和学生最终的学习实践能力, 通过考核促进CDIO模式的推广和学生全方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合作项目单位。合作项目单位通过项目完成情况, 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能力给予评价。三是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通过全过程的授课情况、学生完成项目情况、在项目合作中的表现和全课程中的自我学习情况, 结合基础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综合分。
四、结语
CDIO模式是解决当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学用脱节、不适应职业特征要素的有效举措。本文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 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数据结构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提高算法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1) .
[2]张伟, 王丽云.CDIO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J].辽宁大学学报, 2013 (3) .
[3]张国斌, 张树军, 刘春城, 等.基于CDIO模式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14 (1) .
[4]范会联, 仲元昌.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1) .
[5]张婧, 韩雁, 梁志星.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3 (11)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革新与实践 篇8
革新之一:厘清思想,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下面三段不同出处的话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 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人民日报》新论:真正的教育, 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当年魏征死时, 唐太宗说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学生穿越历史的迷雾, 揭开它朦胧的面纱, 去了解它长河中某一个时间段里的人们, 是如何为人处世, 自我成长的。然后, 通过思索, 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自身的成长。让他们骄傲地说, 我的生活质量我自己掌握!最后, 活出一个勇敢的、闪闪发亮的生命。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至真之理。
革新之二:改变行为, 我们应该这样教文言文
一、自由地体验
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 我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你的阅读体验。他们都是如此鲜活的生命, 他们应该拥有自由地体验文本的权利, 体验不分对错。初中文言文是古文学习的入门, 入门的学习尤其要从简入手, 学生学习任务尽量在课堂上完成, 尽量反复鼓励表扬他们的作业, 阅读文言文的初次体验, 要完全交付学生。他们的作业, 只要做全了, 书写认真, 都应该是优秀。
二、充分地展示
没有点奢侈, 又算什么生活, 死水尚且有波澜, 更何况是有花有草、有风有雨的生活。语文课堂上, 要不吝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学生的大舞台。
1. 组内展示。先一起读一遍, 读完一遍以后, 一起解决字音问题;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解决预习作业其它方面的疑惑。
2. 班内展示。无论是字词翻译的解决, 还是文章大意的概括, 亦或者是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每个小组都要有展示。
三、尽情地碰撞
“水本无华, 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能量在相荡相击中释放, 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互相碰撞, 才能发展, 才能产生灵感。语文课堂上的“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 “脑洞大开”绝不应该是贬义词, 学生在敢想、敢说中引发思维的碰撞, 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碰撞来源于对文言文本的思考, 碰撞要碰撞出对文本的疑惑, 对文本的感受。碰撞要“以思考为前提, 以疑惑为动力, 以文本为中心, 以语言为武器。”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 究竟是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帮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最大的价值是它更多的是去教育那个小的, 那个弟弟或者是妹妹。告诉他们, 小并不等同于可以肆意享受更多的东西。你只是年龄小, 仅此而已, 你应该努力地和哥哥姐姐们一样, 懂得分享, 懂得谦让, 懂得尊重。因为这个世上大都是哥哥姐姐去谦让弟弟妹妹, 他们的做法已经被认定为理所当然了, 表扬他们的人并不多。这也就说明这世上好多的弟弟妹妹们大都享受了额外的宠溺。这个时候孔融冒出来, 给广大的哥哥姐姐们一个巨大的安慰, 原来这么多年的谦让, 可以换来被尊重, 被照顾, 被爱护。同样, 他也给弟弟妹妹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兄弟姐妹间应该相互谦让和尊重。这才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正的价值。
四、热情地创作
课堂其实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满足孩子的思考, 因为说到底真的是时间有限。遇到特别有意思的文言文时, 课堂可能仅仅只是给他们打开一扇很小的窗子, 让他们可以看到多年前的一些景色。如果他们想去那些景色里走走, 就该自己打开门, 由自己的大脑去支配他们的四肢和五官去那些时代里穿越一下。
《世说新语》中有个“王祥事后母”的故事, 情节简单, 但文短却意深。一般认为, 文章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知道了王祥孝之纯, 孝之深, 然而, 这里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考察阅读效果, 如王祥为什么“抱树而泣”?后母为什么在王祥“在别床眠”时, “自往暗斫之”?王祥为什么“跪前请死”而不逃呢?后母为什么会“感悟”而爱之如“己子”?以上问题, 都可以作为学生很好的写作命题, 甚至还可以创作“奴性的王祥”、“王祥与后母和白雪公主与后母之比较”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崭新命题。同样的创作, 在“管宁割席”等故事中, 同样可以找到新的创作点, 如“你是否愿意和华歆做朋友”“我眼中的华歆”等。
五、自觉地反思
反思, 即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 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有意思的读后感, 我们会再次回到课堂, 与孩子们分享。一方面培养他们向周围人学习的习惯, 学会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其实是变相地促使他们对文本再思考, 寻求新角度的突破。长期的思考和创作读后感, 其实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深, 要以小见大, 但是一个不会思考, 没有深度探索习惯的人, 他对生活中有意思的细节就没有敏感度, 怎么能够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综上, “自由地体验, 充分地展示, 尽情地碰撞, 热情地创作, 自觉地反思”, 这应该就是理想的文言文革新的五部曲。
摘要:怎样让孩子们学文言文, 这一个大问题, 在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背景下,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革新势在必行,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从“知识传授”走向“问题解决”, 从“精彩教”过渡到“有效学”。让学生“自由地体验, 充分地展示, 尽情地碰撞, 热情地创作, 自觉地反思”, 这应该就是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的五部曲。
教学与革新 篇9
一、对历史地图运用的优化
在世界历史的教学中, 历史地图的运用非常重要。历史地图, 特别是系列化的历史地图, 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 通过对单图、组图或系列化的历史地图进行学习和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可以运用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定量与定性、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表象描述与抽象思考相结合, 以及构图与文字表述、地图与配图、地图与表格相结合和组图对比等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人类历史进行更为科学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
在不少学校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 “教师在运用历史地图时, 往往只是让学生找一些地名, 或者了解国家之间的位置”[1]等, 把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降到最低, 根本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 历史地图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 改变以往对历史地图运用中的一些局限, 对其运用进行方式和内容理解上的优化, 可以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比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种族、民族、动植物、自然环境、疆域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这些变化对各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产生历史影响, 以及历史进程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从而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运用历史地图资料, 对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进行历史场景的重塑和其运行轨迹的勾画, 可以得到在文字资料中所得不到的更为清晰直观的效果。历史地图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格局的过去、现在和历史演变;探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导趋势和线索, 比较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内涵、不同风貌和时代主题, 探讨世界历史的结构格局及其本质特征。
因此, 运用历史地图对教师的看图、用图的要求很高。教师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 对历史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 查阅资料, 进行认真详细的备课, 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达到地图运用的最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化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学设施的改善,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同样, 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也开辟了教学的新境界。但是, 通过我们的调查, 了解到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不少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仅仅取代了过去用粉笔写字, 教师仅将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几个条目做成幻灯片使用, 或者就将自己的讲稿全部搬上去, 上课时老师念, 学生看着屏幕。这种方式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和厌恶, 而且由于没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充分运用, 实在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
世界近现代史内容丰富, 涉及国家地区范围广、事件多, 与中国相比, 文化差异大, 仅靠文字描述, 有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对以往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将会对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使用文字, 还要综合运用视频或动画等手段,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使原本艰难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 这样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世界近现代史上有许多的战役, 有一些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师完全选取其中最为经典的战役, 组织学生观看影片, 或在观看过程中随时进行停顿讲解, 或在播放完成之后进行讨论, 分析问题, 以此来提高认识, 比起单纯的文字说明, 这种方式将会产生很大的作用。针对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体系的结构化特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应更突出地强调近500年来西方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讲解, 使学生对各知识点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化, 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亲近感”, 不会因为繁琐的人名、地名和陌生的国度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能够真正让学生实现快乐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三、双语教学的运用
早在2001年, 教育部4号文件中就已开始提倡高校双语教学, 力争三年内使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由于多方面因素, 总体上很多高校尚未达到此目标, 尽管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双语教学, 但大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课程性质、授课方式和考核形式各有不同, 至今还没有探索出较为成熟的适合我国现阶段教学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
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讲授近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而又以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为主, 尤其是欧洲和北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因此, 在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中, 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与学, 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媒介, “运用两种思维方法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世界现代史课堂上增加英语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 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
世界近现代史双语教学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大量的史料, 现今我们使用的史料基本都是外文的中译本, 但是由于译者的选择和水平的不同, 往往会出现一些情况, 或者要使用的材料没有中译本, 或者翻译为中文的材料有错误, 这些对我们的教学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观察分析史料, 进而提取世界近现代史信息, 我们不仅要使用中文翻译材料, 还要具备能够阅读和使用英文材料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以中文课本作为汉语教学的主体, 讲述相关内容的时候引入“世界历史专业的词汇、历史事件名称等关键词, 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 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能力。”[3]另外, 还可以不时地印发一些英语资料, 学生通过英语资料的阅读可以感性地、直接地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 开拓学生的视野。资料发放给学生一段时间后, 必须引导学生对资料的使用, 否则资料的发放也就没有了意义。
使用双语教学一定要准确判断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接受能力, 尽量不要在授课过程中涉及英语语言学中繁琐的修辞等内容, 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英语的广泛应用。在授课中要以汉语为主导, 以英语为辅, 不能把历史课讲成英语课。
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1世纪, 要求史学工作者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整体化”的视野来研究近现代历史, 多视角、多侧面、多层面地考察历史的总体运动, 揭示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讲述世界历史进程, 这其中包括各国的独立运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各国的改革革新、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 以及世界大战和战后和平的重建等。战后至今的历史, 主要是发展和改革的潮流, 和平的潮流, 这些潮流的产生都和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 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当代各国改革和发展潮流, 主要包括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改革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并且注意由单一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发展为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措施的协调发展, 重视协调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 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重视协调公正和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妥善解决富裕和贫困共生现象, 发展与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相关。当代世界性改革潮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化趋势, 从而这些特点也具有跨世纪的特色, 同时又在实践中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代世界的和平潮流, 集中表现为“各种力量争取独立和平, 反对全球霸权和地区霸权, 世界各国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世界战争”[4]。在资本主义国家间, 反对美国称霸,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主张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关系格局中, 走出冷战, 多极力量实行竞争共处等。总体来看, 是历史“多样性的统一”。
当今改革、发展、和平的潮流, 与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演进关系极为密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着眼于现实, 对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及与现实的联系都要进行说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发展了解比较多, 较好地联系现实更能有利于对历史的学习。如2008-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联合国气候大会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 在讲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就可以进行很好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结语
如何改革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使这一过程充满活力, 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的专业人才, 教学方法很重要。历史地图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其进行优化, 可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势。进行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不仅能充分体现学习历史是服务于现实的观念, 而且能更好地掌握世界历史的重要性。除此以外,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讨性教学进而研究性教学, 由侧重知识传递转到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并重之上, 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科研协作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 2009, (16) .
[2][3]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0) .
教学与革新 篇10
关键词:语言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教材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 不少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都开设有语言类公共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 并从应用层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 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并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预期目的。
一、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课程名目繁多, 学生无所适从
综观现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语言类课程, 有以学科体系进行开设的, 也有以专业类别进行开设的, 且二者还时常有重合的情况, 可以说是名目繁多, 由此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在校期间经常需要学习多门语言类课程, 如就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在校期间很可能需要学习《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导游语言技巧》、《普通话》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有疲于应付之感, 且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常有重复内容的出现, 学生感觉单调乏味,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二) 教师语言实践能力薄弱, 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多由毕业于普通高校语言专业的教师承担, 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理论知识, 然而由于没有更多的语言实践经历, 所以其语言实践能力非常薄弱, 在讲到相应场景的语言运用时往往只能照本宣科, 显得很苍白无力, 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三)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缺乏积极性
就学生而言, 一方面由于其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 有的学生甚至在遣词造句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面对语言类课程就提不起更多的兴趣, 觉得“听了也白听”。另一方面, 大多数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是公共基础课, 而不是专业技能课, 学与不学不影响自身专业技能的掌握, 从而在思想上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加以轻视, 课堂上更是表现出懒散懈怠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课堂气氛沉闷
目前, 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师在课程讲授上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是课堂教学的常态。这种方式在理论传授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训练和日积月累的过程, 所以这种单向的、无交流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学生实际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积极性不能得以调动和发挥, 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沉闷。
(五) 教材滞后于时代发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还在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所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虽然在语言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但由于编写时代的久远大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如很多教材都没有网络语言的兴起及运用方面的内容, 而这在当今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是一个急需进行介入的领域。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 没有相应的辨别能力, 学生很容易将网络上的语言轻易地使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网络语言的粗鄙性、模糊性会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往往不了解相关知识而造成语言表达上的失误。
基于上述分析, 对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进行革新已经刻不容缓, 这不仅关系到语言类课程开设的前途命运, 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 整合相关课程
针对课程开设繁多的情况, 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现实需要, 对语言类课程加以整合。整合课程需要分析研究, 高职院校可以以工作流程为导向, 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完成典型工作所需要的语言能力, 并以此为纲, 调整课程内容, 开设相应课程。
(二) 加强教师语言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是不争的事实, 这既有政策层面上的原因, 也有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就语言类课程教师而言, 应积极提升自己语言实践能力, 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精、专、深, 也要将相应的语言理论体现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 用理论指导实践, 优化实践效果。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教师也应像其他工科类教师一样, 努力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不仅在理论上成为语言学家, 而且能够在语言实践中成为口才家、演说家。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教师深入语言实践, 例如, 就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语言类课程教师而言, 要积极深入旅游市场的实践中, 将自身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客户洽谈、合同签订、业务联系、旅游接待、景点介绍等各个环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相结合, 能根据现实的情况向学生传授“必需、够用”的语言理论知识, 并具备指导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当然, 高职院校语言类教师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教师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 这还需要依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需要学校、企业、教师乃至于政府行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三) 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认为, 自己现在开口就能说话, 没有必要对语言进行专门的学习, 所以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高职院校的语言类课程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这种观点, 让他们明白“能说话”和“会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想把话说好, 把话说到位, 把话说透彻, 往往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而这正是语言类课程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四)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实效不高的现状, 教师在教学上应作出相应的改进, 就教学方法而言, 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高职语言类课程的特点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互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
1. 互动教学
所谓互动教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教学中注意师生的双向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对于语言类课程来说, 教师若仅满足于“满堂灌”, 势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 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 设定一个语言表达的情景, 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担任语言表达的双方, 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学到的语言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去。在对话中, 教师适时和适度地向学生发难, 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情景模拟结束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 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中的失误, 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并指明提升的方向和途径。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 要引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向学生阐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并用具体的案例去印证某个语言知识点。例如,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面对无理取闹的人所采用的语言技巧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诗人海涅的例子。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一名犹太人, 在一次晚会上, 一名无理取闹的人嘲笑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 那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傻瓜) 。”海涅听后, 不动声色地说:“看来, 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了!”在这里, 海涅运用了顺其言却反其意的方式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学生学习了这个案例之后, 不仅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也明白了这种情形下高声争吵的效果往往比不上运用语言技巧巧妙地予以反击。
3.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语言类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 提升语言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项目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不直接干预学生项目的完成。例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会议接待项目, 让学生全程参与这个项目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这个过程, 也明白了在会议接待中所需要运用到的语言知识, 如初次见面的寒暄、话题的开发、会议内容的介绍、相关事宜的联系和沟通等, 由此教师在介绍到相应内容的时候, 学生会认为这是“有用的”内容,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得到很大的提升。
(五) 优化教材编写, 提升教材时代感
1. 教材内容优化
总体说来, 语言类课程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基本原理。这个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类型, 以及语言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语言加以审视, 对日后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加以掌握, 奠定他们语言学习的基础。
(2) 发音训练和普通话练习。语言的学习重在表达, 而要清晰无误地表达思想, 语音的练习必不可少。因此, 在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中, 发音的训练和普通话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发音训练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语音的基础知识, 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普通话练习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做到字正腔圆。这两个部分的教材内容都应该加入大量的实践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纠正错误的发音, 树立良好的发音习惯, 在实践中加强语流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教材中有了这部分内容, 学生便无需再单独进行《普通话》课程的学习, 既节约了教学资源, 也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3) 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语言交流和人类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所以这部分内容也应在教材中加以体现。为什么有时候同样一个意思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 收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呢?这就和人的语言认知心理有关。学生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以后, 对语言心理的认识更加清晰, 对语言心理的把握更加到位, 能根据不同的语言接收对象, 主动地调整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 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效果。
(4) 一般场景下的语言运用技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一般生活场景中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在一般生活场景下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言表达有别于职场的语言表达, 它更为随意、更为自然, 在这种情境下所使用的语言技巧也有别于职场条件下所使用的语言技巧, 所以语言类课程教材对其应予以区分。
(5) 职业岗位的语言使用技巧。语言类课程教师应该细分学生今后工作主要面向的岗位, 就岗位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巧进行提炼,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场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注意与学生今后职业岗位的对接, 体现教学内容的“专门性”, 凸显实际效用的“有效性”。例如, 营销专业可以设置“推销的语言技巧”相关章节,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设置“导游的语言艺术与技巧”相关章节, 切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2. 教材时代感的体现
针对高职语言类课程教材普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缺点, 应及时地增补一些新的内容。例如, 网络语言的使用就需要尽快引入到教材中来, 引导学生注意鉴别,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提升网络语言的正向使用效果, 并保持语言的纯洁性。
三、高职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与改革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要提升高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难以为继的, 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才能达成。首先, 就学校方面而言, 切勿将语言类课程视为是可有可无的“副科”, 从而忽视其开设与改革;其次, 就教师而言应积极地提升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 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就学生而言, 应明白要想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站稳脚跟,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现今社会重视团队协作, 一个人尽管能力再强, 但缺乏语言沟通能力, 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公关语言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岩松, 孟顺英, 樊桂林.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教学与革新 篇11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学习趋向
一、引言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目的是在会计学入门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初学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由于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 ,单凭老师的一张嘴让他们清楚地明白什么是账户、什么是凭证和账簿这些会计专业术语难度很大 ,老师上课费劲 ,学生听课吃力 ,结果依然是一头雾水。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 ,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非常不利,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 ,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 ,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疑问。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教学效果不佳,形成这种状况学生固然有责任 ,但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
刚刚入学的学生, 不可能直接接触企业, 更难对企业的运作环节、经营活动有深入认识, 从而使他们感觉对这门课程学习有难度。要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 从而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就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倾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 适应会计专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这门课程 “重理论, 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讲求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吸取信息的特性,改革“满堂灌”的旧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优化
2.1 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关于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材比较多, 其编排的体系结构大概一致,这些教材大多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就内容来看,因为教材的针对性不同、层次性不同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同等,使得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教材時最好能选择那种富有“人性化”的教材,这对于会计这门学科的入门课程的教授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国内教材已经开始借鉴了西方教材的一些形式,在形式和教材编写精神上体现生动性,进行人性化版式设计和生动有趣的“stop think”等提醒、提示、边白、边注和层层递进的习题设计等,让课本变得生动而有趣味。
2.2 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
选好一本好的教材只是会计教学内容的优化的开始,教师在备课时怎样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才是关键。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的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先后顺序等等,可以说教学内容设置不仅是教材的细化,也是教材的升华。
(1)合理安排课时。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课时,目前有些学校在对课程的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基础会计内容少,所以安排的课时较少。事实上,讲授基础会计的任务并不比财务会计等其它课程轻,没有足够的课时是绝对不行的。在即定课时下,授课老师就必须结合对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应地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课时,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分配的课时多些,反之亦然。
(2)应该体现会计政策的最新动态。会计专业政策性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出台相关的会计政策、法规。但是讲授会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会计教材却相对静止,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最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做适当地调整, 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 扩充信息量, 使得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基础知识, 也包含最新会计政策导向, 注重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使课程内容与后续的其他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相衔接。
(3)应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在校财会专业的学生,他们后将是我国各行各业财会人员的主力军,因而我们应重视在校财会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老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都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少数学校会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这是很不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融入到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去,向学生传输“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这十六字诤言,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会计操作过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习惯。
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革新
3.1 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分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笔者每学年期末都会对各个专业的学生作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效果。
从整体上看,随着课程内容由理论向实务靠近,学生的掌握情况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对于会计基本概念,有近90%的学生反映能够熟练掌握或者较好掌握,对于资金运动规律的相关内容能够熟练掌握或者较好掌握总的来说也有超过80%的比例,但对于复式记账、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资产计价、会计报表等与会计处理相关的内容,数据显示的结果却让人担忧,尤其是会计计价与报告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超过一半的学生只是有所了解或者一般掌握,能够熟练掌握的学生比例只有6.7%,很多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很少能编制让人满意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更别说现金流量表,虽然这些内容在后续《财务会计》课程中还会更详细地讲授,但这并非问题症结所在,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下,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仔细分析,包括但不止于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绝大部分的教材对凭证、账簿的介绍主要是知识性的阐述 ,较少涉及具体实务的操作 ,有也是概括性的文字表述 ,较为抽象 ,学生难以很好接受,而老师在讲解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示种类繁多的各种凭证、账簿 ,并详细地演示其填制或登记的方法和过程;第二,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 “填鸭式”的传授方式为主, 过于注重技术, 缺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会计基础课的教学是必要的 ,它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入门,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 ,这种方式的内在缺陷逐渐显露 ,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 ,更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第三,随着各种传播知识媒介的增多,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的多样化,教室和黑板已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唯一形式,现阶段,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新科技带来的新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育人模式。
3.2 嵌入学生学习趋向教学方式
改变我国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现状的根本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首
先应该了解学生吸取信息的方式,对症下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结合使用讲授、案例、研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运用,国外许多教育界的学者的相关探索也多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比如美国AAA成员Albrecht和Sack Committee建议会计教育的传授方法必须改进,其中就提到必须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方法;Claxton和Murrell在1987年認为由于个体特点、信息处理过程、社会联系、指导性方式(媒介)的不同,个体学习类型的趋向也不同;还有很多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调查方式,如Kolb,s LSI调查模式和 Canfield,s LSI调查模式和VARK调查模式等,以确定学生的学习趋向。这些调查的共同特点就是将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或者感官进行分析,看他们各自的趋向,然后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会计教学方法。当然,在我国现在大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归类辅导是不大现实的,但国外的这种思路却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个体吸取信息的感官或者环境有哪些,就可以针对各种感官与环境研究相应教学方法,然后在课堂讲课时综合应用,则既可完成课堂任务,又能兼顾到学生的个体特点。下面举例说明各种途径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在基础会计教学的运用:
(1)视觉吸取——可以通过表格、流程图、箭头、分层图等可以代替文字描述的方式显示和解释相关概念(不同色彩);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运用PowPoint、Videos等可视方式进行教学等等。这种吸取信息的方法适用于如下教学环节:通过分析与归纳, 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会计管理活动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 向学生讲解。例如, 会计账务处理流程是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两个以上 “T 型”账户、表示账户对应关系的符号、金额以及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 是反映某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将这些知识画成一张张图表, 将枯燥的会计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方式, 展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简单易懂。
(2)听说吸取——可以进行反应性讲座、分组交流、口头提问、问题讨论、重述重点、用声音强调重点内容、注意讲课开头结尾有所总结,放录音等等。这种吸取信息的方法可用于如下教学环节:如在学习会计账簿时,在课前提供账簿登记的实例让学生充分观摩。教学时, 发放空白账页以四人分为一个小组, 分别担任出纳、会计人员、会计主管、审核人员, 各自进行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的登记工作以及对账、结账的模拟实验工作, 并通过展示各组的凭证、账页登记情况进行组与组间的讨论评价。学生通过对小组合作的模拟实验讨论, 对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加深每个学生对不同凭证、账簿登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 教师最后进一步补充登记账簿时需注意的事项, 那么,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3)读写吸取——强调笔记、作业的重要性、用分类法按照顺序板书内容、板书内容要完整、做课堂小练习、指明考试中会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等等。例如,讲报表时,让学生默写出资产负债表、收益表项目顺序、让他们写财务报表附注等等。
(4)实际体验吸取——注重实务操作、模拟情景教学、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讨论报刊媒体报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某种业务等等。例如,列示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让学生了解实务操作、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商务报刊和财经网站,让他们将知道的新闻带到课堂讨论;演示会计凭证的填制、粘贴、装订 ,如何进行会计账簿的登记 ,以及凭证是如何传递的。再比如在讲解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时, 学生就某单一会计科目知道哪一方记增加, 哪一方记减少, 对单笔经济业务活动, 学生还比较容易编出来, 但对于多笔经济业务活动同时发生时, 学生就无所适从。为此,可以在每一个章节上完后, 搜集整理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 弄清楚每一会计科目在不同经济业务活动中处理的方式。
四、结论
笔者发现,对于基础会计教学这些有意识的尝试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又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使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探索针对每一种吸取信息的趋向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laxton, C.S., and P.H.Murrell.1987.Learing Styles.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4.Washington, 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Barbara J.Eide, Marshall A.Geiger, and Bill N.Schwartz.The 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An Assessment of Its Usefulnes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Research.Accounting Education August 2001.
[3]吕久琴,杨志强,惠丰廷.会计专业学生的VARK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4).
[4]沈博.基于 Kolb 学习风格模型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5).
对多媒体教学与教育革新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育革新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 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 优化资源配置,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该认识到, 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中的局部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从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契合点是创新教育所需要的适合创新产生的情景和激发力量, 如形式多样的信息环境,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另外, 这两者理论上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实践上都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桥梁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载体, 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也即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教育的效率, 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实现教育量上的飞速发展;二是提高教育的效益, 实现教育质的突破。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教育效率的提高和信息资源量成正比, 而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是大量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工具。
二、多媒体教学与改革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 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 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 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有重大意义。但在当前多媒体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弊端:
1. 功效代价不成比例
多媒体教材的最大优势是借助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并茂的媒体特点, 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不管什么课程, 不管什么内容, 都只看到课件教学的优势, 盲目跟随课件教学的潮流, 统统都用多媒体, 将多媒体教学神化。我们应该清楚,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 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2. 教学节奏过快
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呈现速度快, 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 使一些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课堂上容易演变成一种"满堂"。教学节奏过快, 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最终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缺乏交流
目前高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大多采用示教型教学, 即只有讲台、计算机, 教师在计算机上演示课件, 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灯光原因, 多媒体教室光线较暗, 再加上教师既要讲解教学内容, 又要操作计算机, 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中, 不仅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也不能压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三、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再通过学生们主动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在教学课件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 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自学、辅导、答疑和自我测试等内容来实现教学课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 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电子提纲型, 综合演示型, 实验操作型, 考试测验型, 资料工具型, 网络教学型, 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势, 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重在准确、简捷和实用。
四、因此, 作为教师在教学革新当中应做到:
1. 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能描述教学设计各环节的主要任务;掌握教学设计一般过程的模式并能够运用模式提供的基本理念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理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本质。
学会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几种方法并能够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加以使用。
3. 理解相关学习理论的观点。
能借户具体情况运用相关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和课程整合设计。
4. 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使用、设计的知识。
指导教学媒体的基本含义及分类;根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媒体的使用目标;根绝具体的教学活动确定合适的教学媒体;解释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可以根绝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因素设计教学媒体的相关软件;并评价教学媒体的使用效果。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 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 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 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 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 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影像灌知识", 难以摆脱低层次的重复。简单知识堆积、工匠型的学生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素质全面, 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 智能型, 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则更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所以现代教育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 以信息交流为中心,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而这种转变只有依附于现代教 育技术的支持, 才可能出现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 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一个多媒体课件, 应该在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挥多媒体的内在特性, 而不是仅仅采用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理解, 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 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 2000年
[2].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3
【教学与革新】推荐阅读:
教学革新08-29
革新传统教学09-27
教学方法革新06-10
语文课堂教学的革新06-13
体育教学改革新探08-25
革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08-26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10-31
写意花鸟画的教学革新07-16
革新与完善07-06
实践与革新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