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根源

2024-10-18

问题与根源(共12篇)

问题与根源 篇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 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尽管在最近得到了很大的扩张, 但是教学质量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提高, 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当代,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推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在教学工作中,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 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

在影响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许多因素当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课程资源匮乏, 课程管理随意、课程理念落后和产学研合作欠缺等问题的存在, 影响到高职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课程资源匮乏

1.1 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前提。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是引进和培养, 但是无论是何种引进或是培养, 高学历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这在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默许的条件。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其他评估方案中, 已经将双师素质纳入进入教师引进或培养的重要指标, 但是由于高技能人才界定的界限很模糊, 缺乏广泛的认同标准, 政策制定或者具体操作都十分困难, 再加之高校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大型企业, 所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以学历为打造师资队伍的重要依据, 这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教学资源库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叠加, 它需要对专业进行从顶层到底层、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设计, 同时还需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个性化的专业教学资源服务。通过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推动课程建设, 增加教学资源的数量, 提高完善其质量, 注重补充实训资源, 体现职业性, 争取实现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对接, 使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落到实处, 但是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 并没有真正将资源库建设落到实处, 学校、企业、教师, 特别是学生参与度低, 多流于形式, 平台更新缓慢, 没有发挥资源库建设的最终意义。

2 课程管理随意

高职院校举办的历史往往不长, 值得借鉴的对象很少, 课程管理在规划课程环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等方面, 还处在模仿或者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管理方式的阶段, 在课程质量监控上, 往往多是形式, 许多具体环节缺乏明确标准;课程实施阶段, 缺乏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欠缺灵活应变,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色和亮点。在评价方式上, 略显封闭单一, 重视专业知识的评价, 忽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 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 企业学生参与度低, 第三方评价缺失, 评价结果重视量化和最终评价, 教师只关心评价等级、学生只关注考核结果, 对于评价和考核意见却忽略不计, 忽视过程性、阶段性评价, 不利于教师团队和人才质量的培养和提升。

3 课程理念滞后

课程理念是引领课程开发实践的先导, 从上述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和因素来看, 无论是课程资源匮乏还是课程管理随意, 期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为:照搬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理念, 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大多规定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50%, 但是许多课程由于自身特点, 很难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由于某些主观原因, 诸多高职教师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非技能的培养, 缺乏对于技能概念、分类等认识, 没有具体可行的培养途径, 对于技能的培养还处在动作技能层面,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有的还只是处于一种初级探索阶段, 甚至是口头层面的宣传。

4 产学研合作欠缺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高职课程应该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全过程都应该贯彻于产学研合作之中, 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产学研已经成为促进高职教学,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各专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主要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比如聘请企业的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开办讲座等, 或者企业给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定岗实习岗位等, 企业没有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 缺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环节, 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率低, 教师企业锻炼贡献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使校企双方利益上出现不平衡, 产学研合作推动力度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纵观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确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不少高职教师在对于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认识上偏差较大, 相对规范的课程模板难于形成, 在传统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沿袭了传统的课程模式, 压缩理论内容的课程和教材比较普遍, 在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中, 更有就业单位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技能还不够熟练, 这些表明这类专业课程的改革还需深度开展, 在紧紧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上, 积极地在发展、管理、改革、创新四个方面下功夫, 全方位提升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

(1) 正确理解发展, 围绕课程资源抓好建设。高职院校今年来在教学硬件方面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的含义, 规模扩张, 条件改善是发展, 但是这不是根本性发展, 不是可持续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真正的发展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学校要创新高职教师资格制度, 明确认定标准, 推动高职教师聘用制度建设, 强化高职教师培训能力, 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要依托教学资源库建设, 借鉴各方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重点专业的课程开发, 探索适合高职校情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选择相对集中的核心专业建设方向, 整合院校、企业、专家各方优势, 合力打造标杆式的教学资源成果, 同时参考国际教学资源建设通行标准, 研制简单易行的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为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使用奠定基础。

(2) 全面理解管理, 要围绕课程管理提升形象。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是确立新的课程管理的有形载体。高职教育管理要实现转向, 不是一味地模仿本科院校, 要体现高职课程管理的特殊性, 由学科教育向就业导向,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转变, 必须改变课程改革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多重主体转变, 体系构建由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科体系向职场工作流程转变, 内容选取由强调学科的系统完整性向满足职场要求围绕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并根据职业岗位技术要求, 行业管理规范, 人才培养职业素质标准,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场景, 重新构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分阶段培养完全职业人的新型课程体系。

(3) 深刻理解改革, 围绕课程理念苦练内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需要突破普通教育的课程观和单纯职业培训的课程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构传统课程理念, 树立适应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的课程观。构建基于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 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 重视贯穿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等, 合理地、最优地确定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 将零散的知识由点串成线, 由线变成面, 从而有序化、层次化、条理化, 从而谋划和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预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育和训练, 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4) 努力推动创新, 围绕体制机制提升内涵。产学研合作, 特别是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机制和体制的保障系统, 保障企业能够参与到学生从招生到就业的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虽然对于目前的诸多高职院校而言, 深度开展产学研存在很多困难, 如政府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国家框架的制定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 包括制度、法律、政策和管理等, 再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当中来。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启动了产学研合作国家框架制定的前期研究, 高职院校也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组织形态, 建立弹性教学方式, 明确产学研合作是实现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积极邀请企业行业深度全程参与, 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以互利互惠为基础的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职教课程概念。表现在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之功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职业教育, 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其实就是强调技术与技能训练, 就目前多数行业来讲, 仍希望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 这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以后所要走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祝红.高职院校课程实施有效性的机电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4) .

[2]姜大源.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

[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1) .

[4]王敏杰.高职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2) .

[5]李雪峰.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

问题与根源 篇2

和同桌有点小小的矛盾。

是换了座位之后,她突然冷漠,我问问题的时候开始会不耐烦,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问她她说会在周六给我答案。

昨天早上上语文科,班上的秩序有点乱,我也开始有点焦躁不安,于是写了纸条,告诉她,我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态度突变,但是我希望如果是我的问题的话,那一定要说,要不然问题一定解决不了,到时候会不欢而散,而且我只是不希望和我在一起的`人不开心。

因为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每次和我在一起都是不开心的。明明前一秒还在和宿舍的人有说有笑,然后转过脸来就是一副不好看的表情,也不打招呼了。而她,也渐渐成了生命中重要的人,因为他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感动,所以我不可能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

她说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叫我先不要胡思乱想。周六会给我答案。

我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我知道,如果是之前那个脾气的我,或许我早就和他闹翻了,因为我是那种受不了别人冷淡的人,但自己还是说,那我们先冷战24个小时吧。然后就不说话。

问题与根源 篇3

——编者

美国物理学家L·斯莫林在《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说,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对物理学基础的认识,大概每10年就有一次大的进步,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突破[1]。许多科学界人士和我们一样,不禁要问:物理学到底怎么了?

1. 物理学的现状与困惑

拨开历史的长卷可看到,自16世纪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以来,物理学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伴随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创立与发展,人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机械工业革命;伴随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人类构建起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这就是让无数人为之奋斗的物理学,正是它推动着人类的发展进程!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后,宇观方面物理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如暗物质和暗能量至今给不出合理的解释;微观方面提出的攸关量子场论命运的诸多预言得不到检验,如希格斯粒子、质子衰变等至今尚未找到或证实。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它与经典物理学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想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弥合矛盾的方法,然而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变得更加难以调和;再比如,尽管200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竭尽全力,但引力常数G的测量精度仍然是物理学基本常数中最差的,等等。

针对物理学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些新的理论被纷纷提出,然而这些理论大都昙花一现。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爱因斯坦统一场论、SU(5)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等都先后失败的事实表明,物理学陷入了重重困惑之中。

2. 导致物理学现状的根源

斯莫林断言,“弦理论、圈量子引力和其他方法,它们都还没有到达那个前沿。我相信我们还缺失某个基本的东西,我们还在做着错误的假定。我猜它涉及两个因素:量子力学的基础和时间的本质……我越来越觉得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在深层次上都把时间的本质弄错了。”[1]

如果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放在微观、宏观和宇观的尺度轴上进行观察,不难发现人类认识自然界,既不是从微观粒子开始的,也不是从宇观的天体、星系开始的,而是从宏观的身边事物开始的,而后才开始向微观和宇观延伸。

在宏观领域,根据万有引力和库伦力的作用力性质不同,对物质的表述分别用质量和电荷两个概念。然而,我们从宏观所看到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微观层面上的性质所决定的。事实是,我们根据宏观上建立的质量、电荷概念来推导物质在微观上的性质,显然这是本末倒置了。

宏观环境的物质模型是我们动用所有的感官才建立起来的。然而到了微观和宇观环境,我们只能靠视觉观察,探索者唯一倚重的知识只有宏观经验,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比如,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我们得到了一个宇宙大爆炸模型,然而发生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却不适用任何物理定律。我们从已知导出了一个未知事物,单从逻辑上看就已经不自洽了。

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在宏观应用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将质量和电荷直接引入到微观和宇观领域,导致更多物质概念被提出,如图1所示。可见,将宏观体验直接推广到宇观和微观是导致物理学陷入困境的根源。

3. 突破物理学困境的方法

由于我们用宏观物质层面的概念去认识微观现象难以理解,于是为了能从宏观知识推导出微观现象的规律,不得不借用复杂的数学工具,由此物理学就被数学化了。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带有浓重的数学化色彩。由于错误的根源在于宏观概念的超范围运用,导致数学化了的物理学最终还是走进了死胡同(当然,数学也被殃及了)。比如,量子电动力学用拉格朗日的数学方程来描述,后来遇到发散困难后,不得不打上一个“重整化”的补丁;当发现跟费米理论不相协调后,又不得不再打上“规范不变性”的补丁;规范不变性与对称性相对应,当发现许多粒子不具有这种对称性时,又不得不再打上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补丁。

然而这个经过多次修补后的规范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论在解释或预见基本粒子的新性质方面,还是在解决它所面临的概念困难方面,再也没能取得进展。

可见,物理学的数学化并不能将误入歧途的物理学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美国物理史学家曹天元教授在《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中说,“以往人们喜欢先用经典手段确定理论的大框架,然后再从细节上做量子论的修正,这可以称为‘自大而小’的方法……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

弦理论是采用“自小而大”方法的一个理论,它几经沉浮最终脱胎换骨成有11个时空维度的M理论。在科学界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霍金和大多数科学家认为M理论是大设计的唯一候选者。但三维空间中的动态宇宙,在四维时空中成为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一种永恒的“存在”,而这种永恒的“存在”本质上是不存在,因为永恒“存在”意味着时间静止了,而存在的时间为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既然四维时空意味着不存在,那么5个维度下的宇宙就更不存在了,更何况多达11维的宇宙。可见,用弦理论这根“弦”是无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连接起来的。

4. 系统相对论的物理统一方法

系统相对论[2]采用“自小而大”的研究方法,从cn粒子假设入手,逐步架构起各种粒子、物体和天体。通过流体态物质和刚体态物质定义与分类,系统相对论将自然界形态各异的所有物质统一在能量的概念下,从而实现了物质的统一。

从微观到宏观、宇观,整个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图2所示。适用于宇观高速领域的广义相对论和适用于微观的量子理论,如同黑辐射理论中的适用于高频段的维恩公式和适用于低频段的瑞利-琼斯公式一样,它们都是不正确的;所不同的是,后者在普朗克公式中可以退居到“近似”的地位上;而前者只能退居到“相当于”的地位上,因为它们的基础存在问题,如时间概念。

时间是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方式,表达的是物体的运动性质和存在性。可见,时间、质量、电荷都是一种物理量,是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而不是事物本身。

5. 结束语

笔者认为,通过修正现有理论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课题的;只有改变原来的“自大而小”的研究方法,首先找到真正的宇宙之“砖”,才能构建出一个真实的宇宙,进而一揽子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课题。

参考文献:

[1] L·斯莫林[美] 物理学的困惑·李泳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P64,P252

[2] 刘泰祥·系统相对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泰祥,1969生年,山东莱芜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理论物理。

责编/庞贝

问题与根源 篇4

(一)中美贸易额进一步增长

自2005年至今,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贸易额从2005年的2 115亿美元到2009年的2 982亿美元再到2012年的4 846亿美元。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有小幅下降,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的2009—2012年这3年间中美贸易额的增幅达到了50%,而2005—2012年间中美贸易额的增幅竟达到了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人民币升值并未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自2003年到近年,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出口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江浙一带大量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很大部分上就来源于人民币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我国自实行浮动的汇率政策至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6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1比8的比例。在2008年5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1:7的比例,而且这个趋势仍在继续。可以说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在图3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汇率的下降并没有带来中国对美国净出口量的下降,与理想模型相悖。人民币的升值并未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1.中国人民银行;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三)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伴随着中美间贸易的发展,在贸易额节节攀升的同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迅速增加的贸易逆差使得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事件也越来越多。根据美国商务部从1994年起和中国商务部从2000年起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逆差已经达到美国总逆差的45.1%,是排在第二日本的4.05倍。

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美国贸易差额的来源国中始终处于第一位。在经济危机前的2007年,中美贸易差额达到256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总差额的32.2%。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中美贸易差额在2009年出现大幅下降,降幅达到14.83%。但随着2009年后世界经济的回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又出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四)中美贸易商品中劳动技能和技术含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1995—2012年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与中等劳动技能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中最主要的则为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至今,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各类产品均平稳快速增加,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最主要的高级劳动技能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快速下降,在金融危机过后增速也逐渐减缓,并在2011年被中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取代,成为美国向中国出口量第一的产品类目。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在图6美国对世界的产品出口比重中,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以美国向世界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为基准呈现上下浮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低于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

(五)中美贸易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贸易模式在2011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11年以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的总价值和价格同时上涨。而在2011年以后,虽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值依然快速攀升,但由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下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总数量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在上两图中,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各类大宗商品总值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而大宗商品中的食品、农业原材料、矿物矿石和金属、原油的价格在2011年后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正说明了中国在2011年之后进口的大宗商品数量相较于2011年前快速增大,贸易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内对有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相关文章和数据的搜集,我们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为了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直接原因

1.中美双方的统计方法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美国当局总将一些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及其附加值计算入中国的总体出口中。实际的情况是,虽然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中国,但是这一部分关于香港的附加值应该单独计入香港地区的进出口额中,因为这一部分附加值并非由中国大陆享有,而是由香港地区自由支配。因此,如果我们在近年的贸易统计中将香港部分这一重要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值做单独统计的话,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将会大幅度缩小。

2.美国政策干预导致贸易结构失衡

从中美双方现在经济发展的特点来说,中国自身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现在我们大多生产并且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美国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拥有比较优势,所以从理论上讲应该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相关产品。但现实情况却违反了这一经济规律,美国在大量自由进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不断限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美国的比较优势受到了限制,同时凸显了中国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失衡,也就形成了中美贸易间的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从美国公布的限制出口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新型的高科技技术全部属于美国的禁止出口项目。这也表明美国已经破坏了正常经济规律作用下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以在这种美国抑制出口却放宽进口的条件下,所谓贸易额上的失衡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3.消费结构差异

美国公民的过度消费和中国公民的传统储蓄习惯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又一原因。具体的作用路径是美国因为极低的储蓄率所导致投资和产出不足,使得国内的产品很难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民总产出N=C+I+G+M,由于过度消费所致的C的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N固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投资I不足的现象,继而形成供需间的矛盾。所以,为了解决这一国内矛盾,美国方面就不得不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产品,以保证不会因为需求过旺而产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现象。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储蓄习惯使更多的钱能够用来投资,因此,国内的生产本来就极度旺盛,加之以中国人民的消费力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刺激,继而在国内市场上就堆积了更多的产品以用来出口。因此,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美贸易间的失衡。

而在由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导致的需求结构不同方面则表现为中国现阶段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生活基本必需品;而美国由于比较优势的不同则大多出口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奢侈品。毋庸置疑,在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下能消费得起高科技含量产品和奢侈品的群体自然是在少数,这就造成了美国出口品在中国消费量不高的现象。同时,在美国,中国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则很受市场的欢迎,而这导致了美国产品一定程度上的滞销。虽然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屡掀热潮,但其整体购买比例较小,而且美国单一依靠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想改变其贸易逆差的现状并不合理,所以美国在产品出口的结构方面还是更应该考虑和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状况。Catherine L.Mann和Katharina Plück(2007)也分析了这种消费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性特点,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廉价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对价格弹性较低,不容易受到短期内经济波动和人民收入影响;与之对比的美国高价商品因为需求弹性较高,所以其销量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快速提升。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

中美之间产品内分工的现有特殊格局。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一般存在着资本账户顺差和经常账户逆差的组合,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存在着资本、贸易项目双顺差的现象。而这种双顺差现象也造成了中美贸易的失衡。下面我们就将具体分析这两个账户异常的原因。

我们认为,产品内贸易的盛行,及其具有的产品内分工不平等现象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双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中美贸易中,美国企业通常会受中国廉价劳动资源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吸引,而将一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在中国完成;相反,在美国国内则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核心环节的制造。因此,大量的美国资本涌入了中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资本账户中的顺差增加。但当这些产品生产完成后,由于其是在中国最后制造完成的,所以这一类型产品的出口又被归类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最终导致了部分中国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在这个不平等的产品内分工中,美国企业由于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以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带给了美国企业比国内市场更丰厚的资本回报率,也使其在产品内分工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企业由于低下的技术含量和人员素质,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在产品内分工中只起到从属作用,享有很少部分的加工和劳动所得,在利润分配中只能获得微薄的收益。

这种不对等的产品内分工是与中国内在的经济结构和创新能力密切联系的。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政府的优待政策以及广阔的市场使得大量的美国企业选择向中国投资。但我国近年来高涨的物价以及巨量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在我国还有大量的资本未被充分利用,如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向了低息的美国国债。这时一对矛盾便产生了,我们拥有大量资本投向低息的美国国债,而美国企业却以其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将大量资金投向中国。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仅与政策偏向有关,更表明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成熟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

三、中美贸易失衡的对策分析

(一)减少对外资依赖,鼓励内资企业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引进外资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而是简单的成为外国企业的加工者,收益微薄。因为在中国设厂的外国公司的研发总部和战略制定中心均设在我国境外,这些公司的核心价值便在于此,同时美国在高新技术出口的问题上对中国留有出口限制,因此,外资的加入很难将外国高新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营模式输出到中国,而中国的企业想要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美国的高新技术则更是困难重重。所以中国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年青一代,才能够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

(二)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1.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中国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健全的经济类法律体系,为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以专利制度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激励创新的根本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护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鼓励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

广泛征求意见深挖问题根源 篇5

为开展好营造风清气正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活动,真正使查纠评议阶段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局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专线电话等途径,广发征求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小组成员单位、企业和干部群众意见,重点查找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照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要求,通过学习,查找是否存在思想方法落后,以个人主观意志为判断是非标准的问题;是否存在大局观念差,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问题;是否存在墨守成规,违背科学发展,满足于守摊子、得过且过的问题。

二是对照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查找是否存在宗旨意识不强,脱离群众、脱离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工作不部署、不检查、不督促,不干工作空讨论,不抓落实乱指责的问题;是否存在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是否存在工作拖拉扯皮,效能低下,企业群众满意度低的问题。

三是对照严明工作纪律的要求,查找是否存在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让办事人“两头跑”等问题;是否存在执法不严、不公,以权代法、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是否存在给好处才办事以及“吃、拿、卡、要”、党务、政务、财务不公开等问题。

关注错误细节 寻求问题根源 篇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学习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时,例题是43+31,列竖式如右。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发现学生有何异样,然而,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却出现了新情况。一位学生在计算P60“想想做做”第1题时,四道题居然全错,具体结果如下。

无论是个位上的数,还是十位上的数,计算结果都不对,却又不存在把加看成减或把减看成加的嫌疑。况且这个学生平时口算基础还不错,无论是计算一位数加减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正确率都很高。教师百思不得其解:为何错得毫无理由?因全班其他学生基本上都算对了,该问题作为个别现象,教师并未引起重视,只是让这个学生把四个结果都改成正确答案,并提醒他计算时要小心,不能算错。接着在计算“想想做做”第2题(如下)时,这个学生全算对了,竖式上的结果和横式上的均正确无误,教师还及时表扬他比刚才认真细心了。

之后,教师布置了与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批改作业时,这个学生又出现了令人奇怪的现象:第1题直接在竖式上计算结果,四道题又全错;第2题根据横式列竖式计算,竖式和横式的结果又全对。这个学生究竟有什么异常,难道是对直接算竖式的结果产生了免疫力?此时正好是放学时间,于是教师请这个学生的家长回去再辅导一下,帮他改正错误。第二天一看,他的错题在家长的指导下全改对了,教师认为不会再有问题了。第二天的数学课继续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的),谁知这个学生昨天的情形又一次重现!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讲给另外两位同事听,并把该生的错误作业拿来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端倪。原来,这个学生根据横式所列的竖式居然和别人不一样。

把51+27列成,把83-52列成,每一个两位数都是竖着写的,可他的结果却是正确的。看来,计算倒像是横着算的。大家赶紧把这个学生找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列竖式。他的回答是:“老师说了,竖式要竖着写,我就竖着写的。”大家又问他:“你是怎样算的呢?”他指着竖式说:“我是先算5+2=7,再算1+7=8,结果就是78。”原然如此!再看他自己列的其他竖式,都是这样的写法。粗心的教师没有仔细观察他的竖式,只关注计算结果,难怪一直找不出问题的原因。再回头看看这个学生做的第1题,直接在竖式上算结果,他全是将横着对齐的两个数相加减。

“竖式要竖着写。”教师当然说过这句话,是在昨天学例题第一次教学生列竖式的时候,而且教师还将P60例题的竖式在实物展台上清清楚楚地呈现给学生看。大家再把书翻回P60,问他:“例题下面的竖式你看懂了吗?是几十几加几十几?”他回答:“是43加31。”“请你指一指哪个是43,哪个是31?”

这道加法算式居然这么巧,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是43加31。“竖式要竖着写。”这位学生一开始就是这样理解的,到现在还是这样理解。真相终于大白!

分析与反思:

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理解方式与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对错误的订正过程,忽视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成因分析。实际上,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便于教师针对原因纠错,有效发挥错误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上述案例中,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他没有听明白教师所说的“竖式要竖着写”这句话的含义,错误地理解成要将算式中的每一个两位数都竖着写。照这样的理解方式,这位学生一点都体会不到列竖式计算的优越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数学学习对他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样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上。实际上,错误是一种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注重发现错误,更要善于深入研究学生错误形成的原因,大力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错误犹如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醒着教师要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反馈、资源的处理等等。

综上所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即使是个例也同样不可忽视。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于分析的头脑,及时发现和有效利用好错误这一资源,那么错误就能成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剂良药。

教育社会学揭示问题根源 篇7

记者: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撑日益重要,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今天多读些教育社会学是否比以往更有意义?

吴刚:的确。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本身在教育研究领域是理论非常细致、论证非常翔实、依赖经验性数据、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学科。因此, 它强调实证性分析, 任何判断需要给予充分理由, 理论性极强。但在目前, 国内的教育研究领域缺乏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氛围。比如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为什么提了20多年都没什么大的起色?这是由于人们总认为素质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其实, 应试教育只是功利教育的一种形态, 它在当今文凭社会中, 表现为针对高考入学而进行的提高答题效率的教育。所有中考和高考试卷, 大多是在考查学生的答题效率。功利教育推动的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发展, 而是为了个人谋生或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如果一直坚持功利教育, 就很难从现有体制中突显出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发展、对个人才能发展的推崇和个性化的弘扬。因此,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上说,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 其机制不在学校而在社会。

记者:近年来, 教育社会学领域有哪些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或新思潮?

吴刚:教育社会学是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 涌现了一批堪称一流的理论家, 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改变了公共教育系统的发展进程, 也使我们得以详尽了解教育是怎样运作的。教育社会学自二战后开始迅速发展, 涌现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他将学校的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 提出学校和家庭是承担传递价值和规范责任的机构, 塑造个体人格和促成符合工业社会要求的特定角色的发展。学校因此而成为“能人治国”秩序的主要合法机构。1971年麦克·F·D·杨主编的《知识与控制》的出版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的兴起。2000年, 美国学者哈琳楠主编出版《教育社会学手册》, 探讨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发展与扩张、受教育机会均等、学校组织研究、教育的产出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政策内涵等问题。2010年, 《国际教育社会学》出版, 这被认为是最新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2010年, 阿普尔与波尔共同主编了《国际教育社会学手册》, 分三大部分, 分别是视角和理论、社会过程与实践、不平等与抵制, 对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情境、教育与知识权力的许多新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记者:这样说来, 教育社会学是很深奥的, 作为普通的中小学教师, 读教育社会学应该从何处入手?

吴刚:教育社会学在教育理论领域处于塔尖位置, 它与教育经济学一样, 理论性非常强, 影响也是最大的。如果中小学教师要读教育社会学, 我建议先读一些教育社会学的教材, 那会比较好理解。

记者:中小学教师应当怎样利用教育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促进教学开展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吴刚:教师应当观察不同阶层孩子所使用的语言差异, 对不同孩子给予适合他的不同教育,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会均等。另外, 教师尽量不要给孩子贴消极标签, 那样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在当今教育中, 男性特点在基础教育中受到隐性忽视。现有的教育体制, 更体现出适应女性气质的那种细致要求。很多考试, 都要求答题的效率、答题的精细度, 女性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女生的学习成绩比男生好, 她们的学业成就也会比男性高。但另一方面, 女性在大学毕业后, 就业却受到轻视, 企业更愿意招收男生。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值得我们去反思。

问题与根源 篇8

《天注定》是由贾樟柯2013年编剧、导演的电影, 在国外屡次获奖, 一举斩获了: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BBC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国《电影评论》杂志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国《纽约时报》2013年度十大佳片等诸多奖项, 国外的好评如潮与国内禁止上映来说, 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其根据中国近几年发生的大事而改编, 聚焦社会问题, 聚焦小人物, 以底层的视角来纵观中国社会的生活, 纵观本片, 批判当今社会的怪现象, 针砭时弊, 反映现实问题, 可以说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部佳作。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 大海:时刻穿着军大衣的“大衣哥”, 操一口山西话,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是这个农民却有着不一样的志向:要告倒村长和焦老板。可是在这个伟大的“志向”面前, 大海个人的力量却是微不足道的, 面对村长的冷嘲热讽, 焦老板恶意的雇凶打人, 全村对于大海“老高”的戏谑称呼, 使得矛盾进一步升级, 一个原本老实巴交的农民终于爆发了, 他开枪打死了让他愤怒的“牲口”。大海是一个倔人犟人, 一个不向社会屈服的人, 在大家都在巴结村长和焦老板的时候, 他却要讨个说法, 结果得到的是大家的更为无情的鄙视和瞧不起。村长和焦老板以及村内依附于权贵的人来说, 大海是一个对立面, 正是通过这样人物的比较才更加使得大海更加的可怜也更加的高尚。

(二) 三儿:影片的开始, 三儿在路上遭遇劫持, 他掏出枪来打死了拦自己路的三个人, 没有丝毫的犹豫, 似乎这已经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从他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社会都抱有敌意, 在剧中他说:“枪响那一下有意思”。他用枪打死人, 然后抢钱, 把抢来的钱再寄回家中。他有老婆也有孩子, 不知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原本安逸的日子, 他至始至终都没有笑过, 也许生活的残忍使得他失去了嘴角勾起的力量。剧中没有说明造成他这种状况的原因, 他对妻子让其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行为置之不理。剧中没有说明, 也许原因就在现实之中。

(三) 小玉:是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 最后因为“贞洁”杀死了两名嫖客。看似相矛盾的两件事确实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高高梳起的发髻使她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她远离家乡来广州打工, 生活的窘迫迫使她背井离乡, 孤身一人。先是被原配妻子带来的人打的遍体鳞伤, 然后被嫖客人格侮辱, 最终做出了“毁灭”性的选择,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动手杀害了嫖客, 同时也使自己又再一次“背井离乡”。小玉的行为既是毁灭, 同时也是一种解脱, 是长时间压抑在自己心头的一种情绪的宣泄, 在快剧终时台上唱戏的人像是在问小玉一样: 苏三, 你可知罪?你可知罪?你可知罪?其实这是在问众人, 到底谁该知罪呢?

(四) 莲蓉:性格开朗, 喜欢助人为乐, 相信多做善事, 来生就能解脱, 看似正值花季少女, 本应沉浸在美好爱情中的她, 却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了, 现实让她不得不相信“欢场无真爱”为了孩子, 即使遇到真爱小辉, 也不能跟他走, 自身的渺小与改变命运的无能为力使得她在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面前选择“放生”, 可是谁又来“放生”她呢?

(五) 小辉:起初, 清一色的流水车间是小辉的工作单位, 因为工友的意外受伤为了躲避为工友白打工的债务, 小辉选择了离开, 胆小、懦弱, 会耍些小聪明。当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一文不值时便再次选择了逃离, 从而自暴自弃, 每日流水线的工作, 令他烦躁不安, 被生活重压, 当爱情的无奈, 友情的离失, 亲情的淡漠一股脑的来到这个青年的生命来的时候, 他最终被迫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主题思想分析

社会是否公正是决定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 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不公正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尊严的问题是所有一切暴力问题的触发点。”当社会不公平, 把人向上的道路给堵了, 必然会产生问题。当人的尊严丧失就如同失去灵魂和精神支柱, 从而道德和法制的制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究其根源, 是沉重的, 同时也是最值得反思的。

四、艺术特色分析

(一) 叙事

影片由4个真实的故事改编, 整部电影也以5个人物的命运相互勾结, 人物关系并不错综复杂, 相反却是极其简单, 以五个人物的擦肩而过来串联起整个故事, 但就是这样的人物关系, 随着叙事的不断向前推进, 使得矛盾逐渐升级。

(二) 镜头语言

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转换很多, 因为不同的人物身处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少了一些纪录片的写实, 多了一些诗意化的拍摄, 镜头简练不拖沓, 效果处理也干净利索, 镜头移动缓慢, 远全中的镜头使用较多, 多机位展现场景中所呈现的状态, 在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时特写、近景镜头共同表意, 极富有导演个人的镜头语言与独到见解。

(三) 音乐

广播音的穿插, 都是时事的, 反应当时的时局状态。同时广播音中的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与现实的不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晋剧《林冲夜奔》, 与村人评价大海是生错了时代相呼应, 确实如果大海早生些时候, 他的这些行为足以让它成为梁山的英雄好汉。晋剧《铡判官》的音乐与大海面对恶势力终于忍无可忍拿起手中的枪的行为同时进行, 大海去捍卫自己手中的权利, 来表明他这种“英雄”行为的士气。在大海举枪打会计的时候, 警笛声的音效响起, 大海为此而有些犹豫, 但后来却是更为坚定的开枪, 后来大海持枪去找村长的时候, 在村委大楼的走廊里, 光线阴暗, 同时配有音调的低沉, 这样一来, 有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紧张感, 反应人物的内心状态。

小玉在送自己的情人上火车之后, 独自走在繁华的街口, 远望灯火霓虹的都市, 此时的音乐却是低沉而又伤感的, 正好符合小玉当时的心境和在无依无靠无比凄凉的处境。

影片结尾仍是晋剧《玉堂春》, 小玉在杀人之后, 看到了台上苏三的遭遇, 与自己的遭遇相比对, 唱词中的“你可知罪”既是在问苏三, 同时也是在问小玉与芸芸众生, 使得人物的命运显得更加的悲怆。

(四) 意象的使用

圣母圣婴画像和毛塑像、佛像等一系列宗教色彩的物象在剧中出现, 象征着美好。信奉的人本应获得幸福, 却在剧中遭遇着苦难, 当小辉在车中向莲蓉表白时, 现实的残忍不得不使两个人分离, 这时漫天下着大雨佛像在车外受着雨淋, 佛在雨中哭泣, 对现实也无能为力。信仰在有些时候显得一文不值。

老马、鸭子、蛇、鱼这一些动物, 象征了大海、三儿、小玉、小辉和莲蓉, 就像这些动物一样, 他们摆脱不了任他人随意摆布的命运, 命运在他们的面前是不公平的, 只有“命”而没有“运”。

五、结语

如果说人生就像是在演一部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的话, 那么《天注定》中剧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可以说是相对等的, 各种意象的使用, 真实的人物刻画, 平稳叙事的流程, 地方特色与主题人物的心境几乎完美融合的地方戏的使用, 使得影片看来的确震撼心灵, 引发深度的思考。

参考文献

问题与根源 篇9

1 “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 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 “难”或“贵”是问题的表象之一, 其二是二者并存。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所存在的可及性问题集中反映为“看病难”, 即医疗服务的供给无法满足广大病患的需求, 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可及性在医疗服务范畴里核心体现在距离、经济和信息三个方面。距离可及性是指病患与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距离适合度”;经济可及性是指购买医疗服务能力是否与医疗保障水平相应;医疗信息可及性是指病患是否能便捷与有效的获得医疗服务信息、专家门诊等相关信息。从政府责任的层面看, “看病难”则主要是指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及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这样一种矛盾的具体表现。

“看病贵”主要指人们的支付能力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 影响人们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核心体现为医疗费用负担水平超出了人们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承受能力。从政府的层面看, “看病贵”则指政府对民众的医疗服务费用没有承担起相对应的合理的责任, 导致人民群众的自负比例过高, 负担过重的现象。“看病贵”主要因药品价格上浮空间过大、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过高、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力、过度医疗的常态化、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医生执业的逐利化等引起。

2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剖析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本在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是医疗服务供求矛盾的集中表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 具体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和卫生筹资功能凸显不足

首先, 在我国, 政府对医疗机构所扮演的“管”、“办”重合的角色尽管已经在市级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多方多种原因, 政府这种“管”、“办”的角色仍然没有理顺理清, 对医疗机构还是采取了又“管”又“办”的措施, 而且仍然举办了相当规模的医疗机构。

其次, 对医疗机构而言, 目前其收入来源主要有:政府补贴、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收入。政府补贴在医疗机构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现全国医院所得的财政补贴不及总收入的10%;医疗服务价格低廉主要体现在挂号费相对较低和医院的床位费相对外部动辄几百元的宾馆而言也是较低的。医疗机构在政府补贴和医疗服务收入这两种补偿不通畅的情况下, 为了弥补医院经营中日益高涨的医疗成本和费用, 医院不得不依赖相对丰厚的药品包含医疗器械收入, 药品收入已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医院这种主要依赖医疗收费来维持运行的模式, 直接把医疗机构在机制上推向市场化, 导致公立医疗机构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市场运行手段, 其公益性质的淡化不言而喻。医生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多开药高价药及开过多不必要检查等现象已成为行内行外公开的秘密。

最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卫生总费用的逐年增长和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的稳步上升, 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就已达5.6%, 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壮大。如今, 尽管人们对健康服务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由于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例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过低, 直接导致个人健康成本的增加出现“看病贵”的现象;也意味着城乡低收入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 甚至出现了“因病致穷、返贫”现象。尽管近几年国家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重视和投入了不少, 但是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满足重病、急病和慢病患者的需求, 这种卫生资源供给结构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的问题。

2.2 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的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里, 人们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尽管在获取信息时变得越来越快捷, 但是在医疗机构信息库里, 患者检索到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量往往是差强人意的。医疗机构的隐性信息公开性低、量少、难以检索, 比如医院的医疗质量、某一疾病的技术水平、痊愈及复发概率的横向、纵向比较等。患者只能根据现有的公开信息, 比如医院的规模与口碑、专家的数量、仪器的先进度等显性信息来判定初诊机构。与此同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 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医疗服务能力的增强, 因此大医院里不可避免的会涌现大量的常见病和轻症病患, 大病小病, 重病急病, 慢病全往大医院挤靠, 一方面直接加剧了“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造成高等级医院的卫生资源严重浪费, 专家只看病不研究, 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 疑难杂症的研究受到阻碍等不良现象。

由于医患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 患者 (需方) 本身缺乏对自身疾病或疾病程度的认识,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 往往对医生 (供方) 是言听计从, 不敢怠慢和对抗。而对医生而言, 利用其掌握患者所患疾病严重程度的私人信息加上自身医学信息和知识比患者要多得多, 明白怎样为患者多提供服务以取得最大化的收入, 因而就会存在严重诱导消费的倾向, 以及为了获得高额的非正常治疗的收入而进行违规行为。尽管目前针对这类违规行为制定了不少的惩罚措施, 但由于患者认为去监督医生往往是入不敷出, 得不偿失, 因此明明感知到医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违规行为, 但患者还是会忍受这种行为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而很少去对医生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核查, 滋生和助长过度的医疗服务, 进而导致医生违规的严重。

由此可见, 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的不足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不仅导致了患者的盲目就医, 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弱化了患者对医生的约束, 导致医生的违规现象严重, 在医患博弈中患者处于下风不利之境, 进而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程度。

2.3 缺失适合我国国情的“看门人”制度

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机构隐性信息的了解和对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认识, 加上患病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等, 造成了患者在就医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按照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 正常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正三角形, 但现在由于“看门人”制度的缺失, 使得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缺少了“看门人”所具有的导医、自我行为约束和内在监督等功能, 加上片面强调享有医疗保险的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 一方面造成病患的盲目就医, 扎堆在大医院就医, 花大钱治小病, 得了大病重病又没法得到及时诊治的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三级医疗机构特别是门诊出现收治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现象。由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混乱, 实际功能没有太大差异, 导致各级医疗机构既收治疑难病症, 又大小病通吃。

2.4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与供方诱导需求

我国医疗服务消费的特征体现在: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与被动性;对医疗信息的缺乏性和对服务数量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医疗服务市场受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影响, 患者消费医疗服务的意向和标准往往不能像消费其他领域的商品、服务那样更具自主性和目的性。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中医患之间即供需双方间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 医患双方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患者被迫将医疗服务决策权授权给医生, 为医疗服务提供方创造额外需求提供了条件, 造成了患者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加。这种授权的动机, 在于委托人意识到他们缺乏对最优决策制定的信息, 而医生正是这个信息充分的人。因此, 医生与患者在单纯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关系以外, 无形当中悄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委托与代理关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 医生扮演着双重身份的角色。作为代理人医生本应从患者利益出发, 做到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达到最理想的医疗效果;但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然成为医生的最终目标。从经济利益的视角出发, 医生必然会利用顾问的身份, 给患者提供过多额外有益的但没有必要的、高价的医疗服务, 为自身创造更多的财富。医生通过创造额外需求来实现利润的增长, 必然推动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过高的医疗费用。

2.5 医疗机构的两头谋, 即医疗机构与药商的合谋, 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共谋

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既可以代表药商推销药品, 又可以代表患者购买药品。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位处药品销售的核心地带, 在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额占到全部药品用量的80% 左右, 成为药品的核心买方。尽管医疗机构没有得到政府合理的财政补贴, 但通过医生的劳动, 实现了把高附加值的药品推销给患者, 有效地拉动了医院的经济增长, 这样导致了医疗机构有提高药价的动机。具体表现为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 为了创造更多的个人利润与财富而不顾病人的承受能力, 开大处方、用多药、开贵药, 加重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药商在迎合医疗机构意图时, 突出表现为“明抬价、暗回扣”, 为了打开或稳固自家药品的市场, 千方百计与医疗机构进行合谋将药品销售出去赚取利润, 实现自身和医疗机构的双赢。

在我国, 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 (医院) 、医疗服务的消费者 (患者) 组成了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众所周知, 医疗机构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对消费者患病与否及患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非常大的决策权[4]。而医疗保险机构对患者的病情及其消费的医疗服务数量等信息的资料收集均来源于医疗机构, 加上自身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不力, 因此医疗机构极易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通常给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而言, 由于缺乏医疗服务知识和对医疗服务存在着质量偏好, 加上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机构承担, 导致偏好于用贵药, 用多药, 高消费医疗服务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缓解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通常主动接受过度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机构据此应制定有效科学的专项监管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医疗机构造成的不合理医疗费用, 避免“医患共谋”现象的发生, 否则对未参保和低收入及没有经济保障的病患而言将更加不堪重负,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更加棘手。

3 结语

认清“看病难、看病贵”其问题之核心是医疗费用的增长与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不相协调而导致的个人负担过重和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创建科学合理的“看病难、看病贵”系统治本的政策体系, 对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现中国梦, 将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萍, 田成诗, 尚红云.中国卫生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04) .

[2]黄丞, 张录法.医疗服务供求矛盾, 透视与破解[M].上海三联书店, 2009.

问题与根源 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线路施工,输变电工程

0 引言

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电力建设投入, 电力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输变电项目建设周期也随之越来越短, 使得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输变电项目的安全管理。

1 线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1 制订了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

目前, 针对输变电项目的安全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 (基建[2011]1753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6号)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在2005年, 国家电网公司还专门制订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补助费、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规定》用于对输变电施工给予安全措施补助。

1.2 积极开展了安全评估活动

一般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网省公司、直属单位的分包安全管理的考核评价, 而网省公司主要对工程建设项目及其所属的施工、监理企业的分包安全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同时, 还将施工、监理企业的分包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公司开展的施工、监理企业资信评价中, 并将各在建工程及所属施工、监理单位的分包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基建管理综合评价和对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中, 进行量化扣分。

此外, 专门制订《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安全质量管理流动红旗竞赛实施办法》对输变电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评比。

2 线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2.1 安全管理多为事后管理

线路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多属于事后经验型, 注重事后评估和考核, 缺少对事故根源的分析, 未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因而没有将安全管理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电力工程项目的总量增加, 投资规模也保持较高水平, 使得线路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一直采取事后补救方式, 那么当电力建设施工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时, 其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容易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2.2 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薄弱

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分为变电站建设和输电线路建设2大部分。变电站建设及改造项目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 过去各电力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 且安全管理模式较成熟, 能有效地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基本可以满足和适应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要求。而输电线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范围广、人员结构配置复杂, 并且具有特殊性、分散性、流动性特点, 因而安全管理的可控性较差, 往往是发生安全事故的薄弱区。由于线路施工条件差,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经常配备不足, 管理人员“一岗多责”现象普遍, 且无专职的安监机构和人员,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2.3 对500 kV及以上输变电建设工程管理不足

500 kV及以上高压线路的输送量大, 一般都采用四分裂导线, 为防止导线损伤, 必须采用张力放线, 需要张力机和牵引机等特殊机具, 而这类设备的运输、管理、操作方面的安全问题较多。目前部分线路工程还由民营企业承建, 资金、建设规模、人员配置、观念等无法满足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要求, 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2.4 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部分管理人员只是为应对上级检查和评估, 而将安全工作流于形式, 安全措施细化不到位, 没有认真贯彻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许多管理者忽视了安全生产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导致安全工作不到位。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 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 不能掌握第一手真实的现场信息, 不能细致分析现场安全隐患, 并且对制订的现场安全防范措施的准确性没有概念, 因而不能真正落实安全措施, 往往造成指挥失灵, 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完善线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安全意识

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提高安全意识的根本目的。输变电工程的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项目效益的前提,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首先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从而带动职工重视安全, 并将安全工作从事后评估转为事前预防, 进而为职工安全提供保障,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要重点加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以提高其警惕性, 防范安全风险。

3.2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控制

(1) 提高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组织安全知识和施工技能培训班, 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 从而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 提高其对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以及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管理人员要能够正确处理紧急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 并制定和落实相关控制措施。此外, 当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时,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

(2) 规范施工人员实际操作。对项目施工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 以提高其安全操作的技能, 从而保证他们可以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健全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通过健全生产监督体系, 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 并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3个环节全方面强化安全生产。此外, 要完善各环节的安全监督标准, 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安全保护设施、安全标志, 并定期组织安全检查,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4)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 能很好的保障线路施工的安全状况。通过对各级部门、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 并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 签订责任书后要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加强监督和考核, 一旦发现管理失职的情况要按责任书追究其责任, 从而有效地促进安全生产。

(5) 将安全控制关口前移。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 将安全控制关口前移, 以防患为主。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 并在施工现场开展危险源调查, 列出危险点清单, 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 控制并消除危险源, 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 要根据每个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订应急处理方案, 必要时可以对预案进行学习, 以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

3.3 加强工程外包管理

(1) 加强对承包方安全资质的审核。在输变电工程项目发包前不仅要审核承包人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施工业绩, 还需要严格审核其工程技术员、特种行业操作持证、机械及工器具、安全防护设施、安全用具、安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2) 规范施工安装合同中的安全责任条款。在承包合同中不仅要注明工期、工程施工范围、工程质量、工程价款, 还应拟定发包方和承包方各自的安全责任条款, 尤其要细化承包商应承担的安全责任。此外, 还要注明对承包人安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特殊工种人员持证要求、员工安全知识培训等要求。

(3) 规范安全技术交底。在工程开工前, 发包方应召集承包方施工负责人、工程技术员、安监负责人, 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安全交底。在工程施工中, 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或可能引起爆炸、触电、中毒、高空坠落等的特殊现场作业点, 发包方应事先对承包方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并要求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无论是全面综合安全交底还是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双方均应履行签字手续。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用电量必然会逐年增加, 电力线路工程也会增多。相关企业应认真分析电力线路施工工程特点, 通过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有效保证输变电工程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友云.浅谈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黑龙江科技, 2009 (3)

[2]和学志.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探析[J].云南电业, 2009 (2)

执行力问题的根源在上面 篇11

是什么让郁亮如此不待见执行力呢?尽管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郁亮自己,但笔者认为我们多少也能从他的话中推测到一些有关执行力在企业中的生态问题。那就是执行力在不少企业中都成了执行者的问题、下面的问题,甚至于成了部分管理者推卸责任和掩盖自身无能的借口!

所以我们开会一讲执行力,就会问责这个执行力不行那个执行力有问题,就不会检讨自己给下属部署执行计划或执行事务的时候,是否规划和拨付帮助下属们冲锋陷阵的子弹与武器,以及提供那些必需性的火力掩护;所以我们邀约某某管理大师、某某执行力大师来做团队培训的时候,请他们讲的都是如何让下属们抱着感恩心态,端正执行意愿和提升执行技能的问题,而很少意识到如何让执行力专家帮助自己改变对执行力的认识,从上到下打通执行力在企业中的任督二脉。

是的,执行力是由上而下的事实,被我们所忽视。现在不妨让我们试想: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对自己制订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愿景都缺乏信心,又如何让自己的团队去相信、去执行与实现这些目标和愿景呢?如果一个领导者对执行力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其大讲特讲执行力的时候,都没想过改变与努力营造有利提高企业执行力的业务流程、薪酬绩效指标体系、授权机制、执行力文化等,又怎会拥有一支具备高效执行力的铁军?

这样的企业领导者,甚至不会得到几个具备执行管理能力的管理者。是故,在我们身边的诸多企业里存在着林林总总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的管理者。一旦你讲他们招商指标、铺货指标、销售回款指标完成得不理想,他们会说这是公司责任,因为“我们推广投入少,品牌号召力不够强”;一旦你讲他们陈列生动化做得不好,经销商的促销员在岗率有问题,他们会说这是“某某下属的执行力有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总在归责公司责任和怪罪下属,却就是不会问责自己。我想这或许也是万科总裁郁亮认为执行力就是推卸责任给下级的借口的一大原因。

这是一种可怕的连环效应。就像古训“上梁不正下梁歪”所寓意的一样,企业领导者及管理者在执行力计划及管理上的缺陷必将最终渗透与腐蚀到我们的团队,让我们执行力的脊梁骨缺钙,就是挺不起来。

在联纵智达研究院营销执行力研究中心跟踪研究的数百名管理者中,大多数的人谈到执行力的时候,都在号召自己的下属“立刻、现在、马上”——但他们自己却一如既往的环抱双臂,在办公椅上仰靠着身子,都在说类似前述“下面的执行力有问题”的话,甚少有人愿意去面对、去反思团队执行力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不妨这样试想:我们的团队为什么没有执行力呢?是人力资源部门为我们招募进了缺乏执行意识、执行态度和执行技能的人?可是,难道这里面就没有自己主导招聘进来的人吗?即便所有人都是“有眼无珠”的招聘官弄进来的,作为一个管理者难道就没有培养和提升团队执行力的责任与义务吗?即便你努力履行这样的责任,到最后发现他们全是些“脑袋里面少根筋的人”,你就能肯定自己在执行力的提升上做出过最大的努力并用对了方法吗?

很少有管理者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全部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是丑陋的,一旦一个管理者认为下面的人都有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意味着他自己有问题。事实上,和管理者们认为执行力问题全在下面刚刚相反的是,执行力问题的根源都在上面,在于我们这些中高层管理者。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他们不再把执行力通通推给自己的下属,自身也在通过博览执行力与领导力的书籍,或者参加主题相近的培训,再或者雇请专业的执行力顾问,妄图找到团队执行力问题的原委和解决办法。但仅有这些又将迎来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执行力不能在自己的心里内生,即便掌握了各式各样的执行力提升技巧,即便有再多的补课却都是徒劳的,最后还是会回到怪罪下面执行力不行的问题上。

李政权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那些中高层的管理者与企业领导人,他们决定着企业的执行力生态与文化,如果不能围绕执行力的提升从执行力生态的营造、机制、流程乃至自我约束力上做出改变,一切都可能无从谈起。

当一个企业在增加业绩指标的同时,却反其道降低大家的薪酬标准的时候,又怎能让团队成员们憋足劲向前冲?当一个企业在一个财年都过去一半的时候,都还没有公布该年的绩效考核指标,又怎能通过考核导向去指导业务导向,并确保预期的执行?当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们安排执行计划或事务的时候,都只有责任的托付与转移,却迟迟不肯做出权、利及人、财、物的支持,又有多少人能成那巧妇做无米之炊?当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者们都养成了“我只看结果”的思维的时候,又有谁会去监控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绩效点,又有谁劳心费力的去培养偏执于执行细节的下级管理者?

有太多、太多情况不一却又性质类似的问题,在影响着我们执行力的好坏与高低。笔者认为执行力要有所改善,我们就必须减少自身对执行力的负面影响和拖后腿的问题,但这种转变显然需要我们先由自身做起。

其一,随时提醒自己“执行力低下的问题根源都在上面”,为自己所追求的执行力制订出清晰的计划管理和保障体系。

其二,任务指标、事务计划不是责任的托付和转移,我们既要为自己的团队提供掩体与火力支持,又要有所投入到下属们技战术的训练中去,努力培养与提升团队成员们的执行意识、执行态度与执行技能等。

其三,不要只讲“能者多劳”,还要讲“如何多劳多得”,结合一段时间内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修正自己的薪酬绩效考核体系,把那些影响绩效的关键绩效点装进考核指标中去,并跟踪监管和确保兑现。

其四,业务是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的,那些原本看似合理的业务及管理流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优化和规整。

其五,牵制与制衡各个部门及区域分支机构是必要的,但层次及权限清晰的授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却正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武器。

其六,我们的团队不仅需要“好结果”的明星,同样也需要精彩的“过程执行性”榜样,褒扬并在团队中分享他们的经验。

其七,在中基层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注于执行细节的“看门人”,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执行力“保安”。

其八,要拥有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我们就需要往执行力的道路上走两步,而不仅仅是“给我上”。这带头走几步,既是示范和推动,也是表达决心和确立规则。

问题与根源 篇12

1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具体体现

1) 交通堵塞严重。2) 交通结构不合理, 各类交通工具比例失衡。3) 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与交通需求增长失衡。4) 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5) 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6) 交通污染严重。

2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交通又面临下列一些新情况和新特征:1) 私人机动车增长快, 自行车的主导地位正在被取代。2) 居民出行目的的多样化。3) 区域城市群 (城镇群) 的形成。

3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分析

3.1 交通体制与机构协调一致性差

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协调, 但中国城市交通的体制和机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却缺乏综合协调的机制与条件。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割管理机构设置, 在城市交通发展初期尚可应付, 但在城市交通日益突出的今天, 管理上缺乏弹性、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和长远眼光, 部门利益的协调超过对交通问题的协调等弊病暴露无遗, 交通问题的协调往往需要靠权威的力量进行, 造成决策上缺乏科学性。

3.2 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

一个城市的城市交通系统是经过长远规划、不断地建设而形成的, 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发挥其运输效率。在以往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及管理中, 只考虑解决交通问题这一方面, 很少关心资源的优化利用及环境的有效保护, 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交通研究的地位远没有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深入。城市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也以以前的眼光看待目前的交通问题, 忽略了交通的变化。目前城市规划主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 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规划中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3.3 交通政策和法规协调性差

在中国, 由于在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制上的分割, 使交通政策和法规缺乏应有的协调, 难以对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快速反应。

首先,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只能从主管的行业和方向进行, 失去了大量利用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机会, 增加了解决交通问题的代价。其次, 行业和部门利益也成为政策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使政策和法规在交通发展中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大降低。

3.4 城市交通规范和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城市交通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涉及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 交通管理上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交通规划则自成体系, 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中只注重规划的内容, 却忽略规划的前提研究。而目前中国交通政策正处在一个多变的时期。这种规划中的各自为政不仅限制了规划技术的发展,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3.5 城市交通投资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对城市交通的投入微乎其微, 面对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高速交通发展,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缺乏城市交通建投资金。非正常渠道的资金来源占城市交通建设的比例过大, 使交通建投资金的筹集处于混乱状态。

4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

4.1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整个系统出发, 加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科学地制定并实施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城市交通规划。为使我国建立起高速、安全、准时、舒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和综合交通体系, 做好不同层次的交通规划, 尤其要加强战略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4.2 做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城市发展轴, 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功能区分等, 对城市发展进行管理。做好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集中量, 决定了交通分布形态,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

4.3 制定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制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

应把市郊铁路、地铁、准快速交通网及道路网等统筹考虑, 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个方面研究确定出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率及实施的优先顺序, 应把远期规划和近期项目结合起来。

4.4 导入交通影响分析步骤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议尽快导入征收交通影响费的政策, 作为开发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 建立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制度。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是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的重要环节。

4.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1) 郊区铁道进市区铁道、地铁一体化运营。2)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立专项对地铁建设资金来源问题进行研究, 推出切合实际的集资对策, 打破常规, 发展轨道交通。3) 建立准快速交通网。在地铁尚未成网之前, 应将准快速交通网, 即公共汽车专用道路网建立起来, 而不是一两条专用线。4) 实现公交管理现代化。5) 调整现有的叠交政策和管理体制。

4.6 加强道路交通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应研究提高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综合措施, 着重解决如何科学地决定措施的实施对象, 实施顺序和实施效果的分析论证问题。

4.7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 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 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动的变更, 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 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从狭义上说是指为减少高峰期间乘车的小汽车通勤交通量而采取的综合性交通政策。

4.8 加强停车规则与管理

停车问题是调控城市机动车出行总量的重要杠杆。城市停车场过多, 会促进小汽车的使用;城市停车场过少, 会导致小汽车使用者非法停车的增加, 侵蚀城市有限的道路空间。因此, 应该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 规划、整理和挖掘停车潜力, 努力解决停车问题。

总之,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 深入分析和思考, 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系统对策, 以使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5 结语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如何在新世纪中更好的完善我国的道路交通条件, 成为交通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该贯彻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的设想, 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中, 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综合考虑交通质量改善、资源优化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陆锡明.综合交通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3]钱萍雷.万方纵横的交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4]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5]周干峙.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6]沈建武.城市交通分析与道路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7]陆化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8]焦双健.城市对外交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9]李左敏.现代交通新科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萨提亚理论下一篇:设施农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