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2024-05-15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共12篇)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

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大力推进包含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 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生态旅游“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为依托, 以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为方式, 以生态友好和身心愉悦为目标”的产业发展形态和特点, 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泰顺地处浙南边陲、温州西南部, 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县, 生态环境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 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 研究泰顺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客观需要, 也是推进泰顺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现实课题。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先导灵魂

生态文明对生态经济的指引特性, 揭示了作为生态经济重要表现形式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灵魂和实质内涵, 即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幸福生活为代价, 强调多“种树”、长“绿荫”让后人“乘凉”, 追求绿色发展。所以说,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先导灵魂, 要始终体现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保护、开发、管理、教育的各个环节里和“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要素中, 指引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发展、永续经营、和谐共生。

2.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生态旅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且具有生态教育功能, 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生态旅游产品诸如木拱廊桥、氡温泉、畲寨等自然和文化遗产, 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也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成果体现;特别是生态旅游能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 增加地方的财税收入和社区居民收益, 有效反哺生态文明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持。所以说,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3.生态文明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

生态、文明、旅游三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所衍生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道路, 可耦合催生出“三化”现象 (详见图1) , 较好应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漠视生态保护、盲目开发建设等突出问题。由此可知, 基于生态文明指引下的生态旅游, 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

二、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 生态环境优良, 旅游资源丰富。泰顺县山清水秀, 气候温和, 森林覆盖率76.05% (优于全国18.21%、全省57.41%) 。境内拥有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世界最美的古廊桥、国家级浴用医疗热矿泉水的承天氡泉、风光旖旎的飞云湖、原始神秘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遍布革命足迹的九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 汇集了生态、养生、休闲、文化等优质旅游元素, 完全切合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内涵。

(2) 农特产品质量上乘, 引领现代都市健康饮食风尚。泰顺农产品“生态、优质、健康”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三品一标” (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比率达60.8%, 是首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三杯香”茶叶、猕猴桃等土特产品和中药膳食、畲乡菜肴等饮食文化久负盛名, 吻合现代人的餐饮时尚, 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3) 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独特性突出。泰顺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县, 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提线木偶戏等6项国家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木文化、农家乐文化、《采茶舞曲》原创地等也独具特色, 还分布有胡氏大院、徐岙底等古村落和古民居, 遗存有大量千年古道、千年古树资源。

(4) 城市建设和旅游观念转变, 后发优势显现。按“小县大城关, 小乡大集镇”思路, 泰顺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浙闽山地的生态明珠, 温州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的生态城市框架已初步形成。此外, 泰顺旅游资源的原真性、文化民俗的原生态比较明显, 优秀景区景点尚未深度开发, 部分核心旅游区域尚处于原始状态, 旅游开发建设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具备“后发优势”。

2.劣势分析

(1) 政府主导力度不够, 旅游景区多头管理。县内旅游景区多头管理、分散经营限制了综合开发和统一营销, 如乌岩岭归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 氡温泉归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廊桥文化园归口廊氡管委会管理, 不利于板块做大做强。

(2) 小水电开发造成环境脆弱, 甚至严重影响生态景观。泰顺小水电曾经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割断了山水自然景观, 影响了旅游活动与项目的安排, 面临景区缺水有损“灵性”的难题。

(3) 旅游交通、项目、人才等配套不强。泰顺发展旅游的最大问题在于“精品不精、配套不配, 旅游景区缺乏参与性项目, 接待条件、娱乐康体设施等配套设施落后, 许多游客“到了廊桥拍个照, 到了氡泉泡个澡”, 形成“旅长游短”、“有客无市”、“空有美景不留客”的尴尬局面。

(4)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景区名片多而精品少,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缺乏精准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 宣传品牌主题性、集中度不突出, 形不成“聚光灯”效应,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缺乏有吸引力的王牌景区。

3.机遇分析

(1) 国家及浙江省旅游战略支持。已公布实施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意味着中国进入了旅游民生化的新时期。浙江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万亿产业”来培育, 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 大力扶持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民宿, 县域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政策的“春天”。

(2) 公民生态旅游需求激增。随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 休暇时间的增多, 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 旅游条件的改观, 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已成为旅游需求的主导潮流, 旅游方式已从纯粹观光时代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泰顺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生态优势和资源特点, 也顺应公民的旅游行为偏好和消费需求。

(3) 国家及省政府对泰顺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2014年4月泰顺县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2015年5月试点示范方案获得批复。按照生态环境财政奖惩顶层设计, 设定一类、二类水质占出界水质的比率较上年每提高1%, 可分别获省财政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等也可获相应奖补资金, 估算每年能获得1亿元左右奖励, 意味着泰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甚至治水添绿都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4.挑战分析

(1) 温州珊溪水库水源保护政策制约。温州500万居民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流域面积占泰顺总面积的49%, 涉及12万人口, 禁止工业发展和农业污染, 导致群众“守着资源吃穷饭”的现象, 县情实际决定了泰顺县生态产业发展的潜力在旅游、优势在旅游、希望在旅游。

(2) 周边区域旅游竞争白炽化。与环绕泰顺周边的丽水、台州、上饶、宁德、福州等旅游城市相比, 泰顺的畲族风情不及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 没有台州和宁德一些县镇独特的海岸风光, 缺乏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成熟的旅游开发模式, 氡泉也不及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的福州温泉文化深厚。

(3) 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 生态旅游认证不规范。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保护不力、追责缺失等诸多问题;缺乏符合国情、彰显品质的针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证规范和标准, 还没有形成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完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体系

国家应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涉旅法律法规, 系统研究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责任追究等条文规定, 在全社会形成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的法理基础;制定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 推广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使“生态旅游”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泰顺县要立足国家级生态县制定更加严格的生态环保和旅游发展制度规定, 加强旅游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无缝对接, 做到“多规合一, 旅游先导”, 即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体育等产业规划要充分体现旅游优先, 服从服务于旅游主业化发展。

2.研究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探索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

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中, 取消常规GDP考核, 不再“唯GDP论英雄”, 而是统筹研究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家园、生态管理等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并探索与之互相配套、直接挂钩的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包含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指标如旅游产值、占三产比重等;保护指标如环境状况、森林覆盖、水源保护、污染防控等;保障指标如违法处理、公众管理等) 作为绿色发展的优先考核内容, 将考核结果应用到资金奖励、项目安排、用地指标、人才保障、提拔任用等方面, 建立“保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利益分配和“发展生态经济方显干部风采”的竞争导向机制,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

3.处理好生态旅游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严格遵守生态旅游发展“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发挥“后发优势”, 坚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 宁缺勿滥,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处理好重点景区 (点) 范围内小水电站布局调整, 采取一次性补偿、从旅游收益中逐年补偿或折价入股的方式, 逐步关停影响旅游的电站或蓄水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 恢复水体景观和生态平衡, 打造风景优美的山水风光。

4.研究制定政府扶持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

全县上下要树立“大旅游”、“一盘棋”理念, 统筹和整合各级财政扶持项目和资金, 促使优惠政策向生态旅游重点倾斜和优先安排, 吸引实力强、品牌好、理念新、负责任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设立风景旅游专家委员会, 聘请旅游行业专家领导担任顾问委员, 实现旅游项目“借梯”上马、旅游产业“借脑”发展。加强同旅游院校合作, 引进旅游经营、项目策划、形象推广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以乡村导游、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为主的本土旅游人才。

5.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要有超前性、原真性。在引进农家乐项目时, 可学习借鉴湖州德清“洋家乐”、裸心谷等发展经验, 旅游住宿要返朴归真, 多采用吊脚楼、树屋等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形态;乡村民宿要原汁原味, 多使用竹凳、木椅、石桌、草帘等原生态的农村生活用品, 让游客仿佛回归童真年代。杜绝任何破坏河道的硬化和渠化行为, 采取生物措施保障水生、栖生、岸生植物的种群和数量。对主要旅游通道进行绿化改造, 塑造52省道和58省道景观彩轴, 让旅途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建设精品景区, 迎合游客需求开发特色商品, 直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按照“差异布局、彰显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 加快廊桥文化园深度开发, 开拍《廊桥构造》纪录片, 丰富水上演艺、名人画室、亲水茶楼、民俗一条街等内涵项目。开发“华东第一大峡谷”, 加强氡泉保健研究, 着力打造“世界医疗保健温泉第一品牌·泰顺氡泉”。适时启动飞云湖水下莒江古街潜水之旅, 建设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 举办水上运动竞技赛事, 打造百丈时尚体育小镇、全国皮划艇训练基地。集合乌岩岭生物王国、天然氧吧、温州最高峰·白云尖等要素, 发力儿童科普考察、高端银发养生两大目标市场。以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为中心, 建设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规划建设富有明清风情、畲寨特色的乡村客栈、畲乡小院及农家民宿, 培育一批精品农家乐, 带动社区居民就业,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各行各业人才做好“三杯香”茶叶、猕猴桃、特色小吃等土特产, 以及泰顺石、廊桥模型、木偶戏具、竹木根雕等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 打造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

7.实施生态旅游差异化、竞合性战略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梳理包装营造技艺、饮食小吃、红色革命等人文旅游资源, 做好廊桥、氡泉、古村落等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塑造风情独特的“泰顺故事”, 并加大精准宣传促销力度, 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旅游品牌。加强与海西区、浙西南、瓯之南等区域旅游合作, 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 共同策划和推广差异化的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联动拓展旅游市场, 实现区域共荣发展。

8.在游客参与旅游过程中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参照国家文明旅游相关规定, 制作《您是泰顺生态旅游的天使———游客责任指南》, 并免费派发给游客, 引导游客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只留下“脚印”和“照片”, 决不做“涂鸦高手”、“攀爬能手”、“采花大盗”, 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做法, 开展《生态旅游导游守则》培训, 要求泰顺导游向每位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和景区的注意事项, 并对在旅游过程中宣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旅游行为的优秀导游给予奖励。在农村社区, 可以通过制定“生态文明旅游村规民约”, 借助村民自治制度, 对破坏环境、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严格限制, 一方面可以约束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的不负责任行为, 另一方面也可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提供和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文明[EB/OL].[2008-11-06].http://www.hbepb.gov.cn/hbdt/hjzl/200811/t20081106_8990.html.

[2]张菲菲.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 (5) :149~151.

[3]张乐.浙江湖州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索与实践EB/OL].[2015-05-25].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25/c_1115401513.htm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2

湘江风光带是湖南省湘江生态经济带中的一个重要旅游开发项目.用SWOT分析方法对湘江风光带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识到其发展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以休闲、健身和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对策.

作 者:马文银 马耀峰 赵忠强 作者单位:马文银(邵阳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南,邵阳,42)

马耀峰(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赵忠强(河北邯郸市环保局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河北,邯郸,056001)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3

关键词:SWOT分析;湖北省生态养老;对策及建议

据统计,2013年末湖北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0.21%,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12个百分点,表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十分严峻。由于湖北省老龄化问题加剧,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虑[1],将养老与绿色发展道路相结合,跳出传统养老模式的桎梏,符合现代化发展思路。在人口老龄的大背景下,老龄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2],将为湖北省的养老市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能显著改善老龄人的生活水平,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能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3] ,减轻社会负担。

一、 SWOT分析与生态养老

1.SWOT分析的理论基础。SWOT分析方法最早是在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表示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其中优势与劣势为内部因素,机会与威胁为外部因素。SWOT分析方法以结构分析为主,统筹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4],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对象所处环境,包括内外部因素,了解该对象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弱点,然后运用SWOT矩阵进行分析和排序,最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针。

2.生态养老的内涵与意义。 顾名思义,生态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大自然中安度晚年,享受自然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保护与开发并存,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具体表现。生态养老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其养老过程蕴含着经济、人口和生态三位一体及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优化配置养老资源,并满足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人类需求[5]。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老龄人的需求,有利于老年人口身心健康,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同时对生态保护,生态资源效益提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生态养老的发展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SWOT分析与生态养老。生态养老产业是以老龄人口为市场,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而形成的新型养老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市场经济中存在各种竞争,生态养老产业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发展机遇,扬长避短,积极改进,消除威胁,避开劣势,不断提升。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是明确研究对象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优越性的过程。因此,运用此方法对生态养老产业优劣进行分析,明确自身优势,运用内外部环境發掘最大的发展潜力。

二、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

湖北省养老产业以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其中机构养以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主,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养老服务站(中心)。生态养老产业主要在 2000年以后逐步发展并形成规模。湖北省生态养老以休闲农庄、养老社区、旅游度假区和候鸟式养老产业四种模式为主,目前共计796家,以国营机构为主。

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从管理到运作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阻碍了其后续发展,因此湖省生态养老产业需要依托各区域资源条件,充分利用武汉市城市旅游圈和鄂西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以温泉、胡泊、湿地、山岳、森林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养老品牌,同时,打造以土苗风情和清江山水为依托的鄂西北生态养老示范区,为老年人打造多元的生态社会[6]。

三、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SWOT分析

1.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湖北省自古为水陆交通枢纽,拥有长江与汉江两大水运干路,铁路四通八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现今湖北省拥有“五纵三横”的综合交通网络、“七纵五横三环”公路线路以及“四纵三横”铁路线,具有“九州通衢”的美誉。

(2)人才优势。湖北省是医疗大省和卫生科教大省,每年毕业的全日制医学本科以上医学生6000多人,拥有丰富的医疗科技人才资源。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097家;卫生计生人员总数44.7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3.85万张[7]。

(3)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养老”资源。生态资源是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替代性[8]。湖北省丰富的“养老”资源,主要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如武当山养生旅游胜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第二类为国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5座国家级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第三类为具有省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其中温泉资源丰富,咸宁温泉与众不同且分布广泛。湖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需求。

(4)养老产业从单一的养老向以养老促发展的模式转变[9],其中生态养老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10]。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88亿[11],与老龄人口的强势增长相对比,我国的养老产业明显不足,面对广阔的市场,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中国老年人口可支配收入将达1.5亿万[12.13],老年人物质条件的提升,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他们追求幸福感的要求日益迫切,那么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将符合新时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于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14],他们渴望在自然中体验生活,在休闲娱乐中享受晚年,因此生态养老产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能更好的满足当代老龄人口的需求。

2.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劣势

(1)政府宏观布局与顶层设计滞后。自“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产业后,虽然生态养老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然而在进行多地试水过程中,缺乏高端设计,总体布局上未能做到统筹安排,逐步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产业的长远发展,削弱其竞争优势。

nlc202309082131

(2)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做大的“环境”亟待改善。据统计,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就目前而言传统养老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5],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生态养老产业认识不足,接受程度不高,这将不利于生态养老业的发展。因此,要形成燎原之势,生态养老业就必须拓展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链。

(3)亟待出台相关规范、标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湖北省为缓解老龄人口带来的压力,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生态环境为突破口,推动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细节中缺乏经验,其中相关发展规范和标准明显滞后生态养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该产业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

3.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

(1)养老需求多样化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老年人口对养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满足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因此集休闲、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将受到老龄人口的欢迎。

(2)政策支持是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动力。“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优质生态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其中生态旅游作为重点项目,为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优势[16]。

(3)社会养老压力为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商机。据了解目前的养老设施和养老场所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社会与政府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将无力承担沉重的养老负担,因此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使养老模式多元化将是延缓养老压力的有效措施。

4.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威胁与挑战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以生态资源为依托,该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的限制,各区域所具备的绿色资源势必会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湖北省要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凭借独特且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别具一格的品牌效应。

(2)新型产业经验缺乏。目前,生态养老产业作为绿色、生态的养老模式,在湖北省内燃起星星之火,做为新型产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因此该产业的发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若要形成燎原之势,需要在试点中吸取经验,弥补不足,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策实施相配套。

(3)未知因素较多,存在较大风险。新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经济走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导致生态养老产业将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削弱自身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抓机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威胁与挑战转化为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产业做大、做强。

四、基于SWOT分析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对策

(1)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要在发展思路上做好掌舵人,在空间布局上,严格把关,找准定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2)構建生态养老产业发展总体框架,结合养老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和制度建设为养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达到满足公众需要的目的。

(4)管理与建设并存。建立完整的生态养老管理体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生态养老管理中心,打造生态养老文化产业集群,成立湖北省生态养老产发展基金,建立管理层运行机制,促进生态养老产业的合理布局及规范发展。

(5)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产业细分市场,做好宣传工作,塑造品牌效应,利用自身优势和差异性,实行多元化发展,形成生态养老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强省内市场,做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养老产业多样化、国际化发展。

(6)坚持养老产业与事业双轮驱动,“高端”与“全民”双兼顾,即在实现生态养老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同时,也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养老产业覆盖城乡,连接民生福祉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同时面向全民,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态养老产业和满足各种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欣宜. 基于生态视角的养老模式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10-112+115.

[2]韩孟. 高龄社会生态养老与生存发展[A]. 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07:6.

[3]向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

[4]范卫锋、彭岩:《SWOT 分析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源供应中的应用》,《能源与环境》,2007 年第 4 期。

[5]韩孟《生态养老》2007年中国科学院现代化论坛、2006年中国人口论坛

[6]钱桂林.生态养老值得提倡[N].中国环境报,2012,05:(2)

[7]2015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张颖. 区域生态旅游与养老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 前沿,2015,02:113-116.

[9] 陶治敏.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4,(2):60-61.

[10]朱国宏,卢元. 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一个需求方面的分析[J]. 人口研究,2001,06:39-43.

[11]蒋红柳. 欧盟破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7-22.

[12] 常红#白真智:2010 年城乡老人调查报告:十年间年老年人收入增长 1 倍多[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2/0710/c1001-18486633.html,2012-07-10.

[13] 李相虎:拉动内需视角下的养老产业发展探微[J].产业经济,2013,426(6).

[14]李茂秋,高雪,张瑞雪. 中国生态养老产业经济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64.

[15]孙仲.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6]向远山. 旅游业的春天——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J]. 旅游时代,2014,10:6-7.

洛阳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4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SWOT分析洛阳生态旅游

(一)优势分析

1. 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洛阳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其中神灵寨由于特殊的河床地貌和两千六百多米厚的花岗岩基这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石瀑群;天池山被誉为“中原第一大高山湖泊”,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继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之后中国第三大天池;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的老家"而著称于世;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

2. 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洛阳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

3. 区位优势明显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化的摇篮,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地位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量的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先河。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文化对华夏文化、东方文化的形成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现今,先人遗留在这里的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处,其中龙门石窟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古墓博物馆、千唐志斋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国内外游人喜爱的古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

洛阳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其“十三朝古都”的地位吸引大量来洛游客,整合洛阳生态旅游资源,将生态旅游景点很好的融入到原有的古都游的线路里,一方面可以借机大力宣传洛阳生态旅游,打出“绿色古都”这张牌,另一方面还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洛阳旅游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2007年以来,洛阳市旅游局围绕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主要节会精心组织策划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洛阳分会场、世界风情巡游、旅游商品博览订货会、引进“环球嘉年华”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旅游活动,进一步打响了洛阳旅游节会品牌,有效提升了全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据统计,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26%。洛阳市旅游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利用洛阳旅游业这一发展趋势,借助洛阳古都地位,针对来洛游客大力宣传促销,打出“绿色古都”这张牌,发展洛阳生态旅游业。

(二)弱势分析

1. 景区相对连通性较差

洛阳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于各郊县,大部分景区联系不够紧密。目前通过洛阳市的国家级公路不多,主要是连接新安县、偃师市的G310国道和穿过栾川县、嵩县的G311国道,整个交通网络体系不够健全,旅游交通网络中有许多断头路,使得游客不得不走回头路。洛阳到洛宁县国道共有11个景区,但分布很散。栾川县的景区也是如此,如栾川的国家4A级景区鸡冠洞,景区以“众仙迎客”、“金龟渡仙翁”、“鲤鱼戏水”等景观而名震中原,但其通达度为140.63,相对连通性为0.952,可进入性较差,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2. 缺乏系统的规划

由于洛阳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投入少、对郊县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总体规划,旅游企业明显存在小、散、弱等不足,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简单观光层面,缺乏游客参与、互动,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需求。例如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景区,其自然风光旖旎,但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比较粗浅,配套设施不完善,项目设置单一,主题特色不够鲜明,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可进入性问题,各景区整体品位不高,上档次、上水品、上规模的核心景区尚未形成。

(三)机遇分析

1. 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贯彻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研究,国家旅游局决定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举办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旨在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行旅游理念、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切实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新风尚,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产业。所以,洛阳市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2. 短线旅游渐热

目前,我国国家法定假日(含周末)共114天,其中春节3天;清明1天;五一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国庆3天;元旦1天。每个假期,都可以将就近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在一起。十一、春节二个黄金周宜进行长线旅游,其他的假日则适宜短途旅游即城市周边游,洛阳生态旅游资源多分布在郊县,适合安排短期旅游,因此,洛阳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潜在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1. 旅游企业规模小且实力弱

全市41家旅游企业中,资产规模达千万元的仅有一家,有的甚至只有几万元资产。实力不强使企业的营销举措受到制约,无法举办大的促销活动,也无法加大产品和企业形象宣传的力度,只能依托行业或部门某些特殊优势,招揽一些零散游客来维持经营。再加上旅游经营企业疏于管理,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致使同一旅游热线报价中,洛阳企业往往比外地高出二至三成。价格偏高使本市的许多游客只好自行出游,或到外地寻求拼团,失去了不少客源,使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2. 环保意识欠缺

近年来,洛阳在旅游的硬环境改善和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公众的旅游发展意识虽有所提高,但离文明城市、优秀旅游景区的要求还有差距;居民的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礼待国内外游客,诚信服务方面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营造洛阳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城市以及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活动,做好市民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三、由SWOT分析法得出的结论

(一)客源市场定位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北临焦作、济源,南依南阳,西靠三门峡,东临郑州、平顶山、许昌。因此,洛阳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重点应以洛阳市区为主,同时针对各郊县市所比邻的不同地区划分出五个不同的省内旅游客源市场。客源市场主要是焦作、济源两市的游客;三门峡、义马地区的游客;南阳地区游客;郑州、平顶山、许昌游客。针对洛阳以及周边地客源市场,着重开发节假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游。重点宣传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牡丹文化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使游客轻松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

(二)加强宣传促销

宣传促销是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要运用各种载体搞好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加强公关活动。包括政府间交流及外事活动、旅游新闻发布会、邀请参观,举办国家级国际级学术研讨会、招商引资会,委托前往外地及国外的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交流团体协助宣传等。二是利用节庆活动,如牡丹花会、关林文化节、马寺钟声等进行宣传促销活动。三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告策划。四是借助因特网进行旅游信息传递。五是采取其他信息媒体传播旅游信息。如发行画册、明信片、挂历、邮票,出版有关洛阳的书籍,创作推广地方音乐、歌曲,拍摄以洛阳生态旅游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加强文化、艺术团体的对外交流活动。针对不同的旅游产品,设计专门的传播途径、媒介和方式。六是拓宽促销经费增长渠道,增加宣传促销投入。

(三)搞好营销组合

洛阳生态旅游的营销要突出特色,在原有古都游线路的基础上,组合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绿色古都”的品牌,重新塑造洛阳世界东方文化圣地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慧贞.洛阳旅游业因素分析及营销对策[J].市场论坛,2006,(12):43-45.

[2]耿丽娟.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6):26-28.

[3]孙艳红.河南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6-87.

[4]高红梅,黄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野生动物,2007,(1):36-38.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5

亮出底色 守住底线

——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绿色,是贵州奋进的底色,也是贵州发展的潜力所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贵州依靠多年的积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众所周知,贵州贫困,是全国同步小康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目前全省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正常的居民生活;贵州多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支离破碎贫瘠的土地,勤劳的人们只能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

在这方贫困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一方水土成为人们同步小康的载体?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认为,贵州的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贵州的发展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今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指出,要“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贵州用法治力量引领生态文明不止于一条河。

2014年5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2013年,连续举办了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的号角,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

今天的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

生态金饭碗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9%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大公园”“天然大氧吧”“绿色大空调”„„山高林密的贵州,因山而贵,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昨日的贵州万重山,自古黔道难,今天的贵州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状分布,今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乌江航道、9市州机场“干支互补”、通江达海。

近年来,贵州一直在探索一种发展模式,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几经摸索后,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2013年,贵州省实施“5个一百工程”,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探路绿色发展,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2014年下半年,贵州响亮地提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与山关联,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重要路径。

以产业链为支撑,拉动一产转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引领二产升级,贵州已经冲破旧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小小刺梨,也可以作出大产业。位于六盘水市的天刺力集团研发生产项目投入1.18亿元,建成了6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刺梨果脯、饮料、果酒和刺梨高端健康品,是目前同行业中加工能力最强、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13年建成投产以来,该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刺梨鲜果15万吨,生产刺梨系列产品5.2万吨,产值达12亿元。

站在盘县滑石乡哒啦仙谷山顶的凉亭远望,红豆杉、红桃、刺梨等经果林把哒啦仙谷装扮得格外美丽。“要种有经济价值的树,解决百姓致富问题。”园区负责人介绍,“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仅是要让山上绿起来,让山上美起来,还要让群众富起来。”

扛起生态文明的旗帜,贵州绿色产业频传佳音,奔小康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

农业是绿色贵州发展的潜力股

贵州之贵,在于山贵。2014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嘱托: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后发赶超靠山。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近年来,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省重点打造的“5个一百工程”园区建设中,陈敏尔表示,其他园区建设都要封顶,只有农业园区建设上不封顶,只要有条件,能够保护生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多多益善。

如今,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走进安龙县贵州汇珠薏仁集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灌装薏仁精油。汇珠薏仁集团每年可产薏仁精油1000吨,产值超过26亿元。

薏仁产业风生水起,让黔西南州数以万计的农民增收。如今,黔西南的薏仁米种植规模已达30万亩以上。

雪榕生物威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是威宁自治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从培育房到出菇房,密密麻麻的菌棒遍布其中。公司负责人刘相涛介绍,该公司已形成日装菌棒4万袋的生产规模,每天使用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原料70吨左右,日产香菇30吨,年产值1.3亿元,解决近400人就业。

“该公司利用了一些烟秆、秸秆、玉米秆等,充分利用了当地废弃的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认为,该项目增加了贵州食用菌产量,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对技术、产能、用工以及农业效益的提高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把守住两条底线的意识转化为担当意识、转化为指标体系、转化为项目落实,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军民共建植树造林项目是另一个范例。

围绕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凉都·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力争把梅花山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花果山”的目标,水城军分区组织力量在梅花山、明湖湿地公园、玉源水库等地种植红豆杉、猕猴桃、刺梨等共计14.8万亩。

白花花的石山变绿了,石山区的农民也开始了绿色的收获。过去的贞丰县北盘江镇怪石嶙峋,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农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仅够3个月吃。如今漫山遍野种上了花椒,既赚钱又保护了土壤。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加快赶、全力转、奋力超的贵州,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走进毕节市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553幢别墅民居错落有致摆布,生态广场、大型停车场和幼儿园配套建设,成为花海文化城时下最耀眼的风景。这是政府投资2.1亿元修建的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期工程171幢于去年底完工交付使用,已有80%的搬迁户入驻,上百户人家在杜鹃花节期间,开旅店、搞餐饮,尝到旅游服务的甜头。

开展生态移民,是贵州决战贫困、攻克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山更清、水更绿、百姓更富,贵州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位一体”为抓手,在宽广的发展平台上既“赶”又“转”,统筹城乡新发展。

2012年至2014年,贵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投资近2000亿元,全面完成“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换来的是城乡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前实现全省覆盖;深入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启动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3个15万元”等促进就业政策,带动10多万人就业;建设农村敬老院,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以乡村为底,绘发展新图。2013年贵州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贵州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贵州争做“先行者”。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颇多,成绩斐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贵州省两会上,代表、委员谈论最多的是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其次便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贵州省长孙志刚表示,“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时期”。当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已超过50%,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

贵州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该省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先行。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初步形成贵州生态文明法制体系;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三五”规划中,贵州将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力争达到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县级以上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

为当好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贵州出台了顶层设计规划。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目前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合力、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刘晓静建议,贵州要制定体现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官员考核的“硬指标”。

贵州省人大代表张志年认为,贵州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贵州省人大代表梁承祥建议,贵州上下要提高林下经济的认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法无授权不可为,环保也要有法可依。代表委员们认为,贵州走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

贵州省人大代表马长青表示,贵州要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立法和监督。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全联律师事务所二级律师李莉建议,贵州应尽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6

关键词:协同;社区;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16-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报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创新社会治理”,即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要求我们做出积极的探索,把它落实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际关系和人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和谐。实现这个目标,其基本任务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横向涉及多个部门和所有县(市、区),纵向到每一个公众。实现生态文明,需要新的治理形式。这种治理形式强调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诉求;强调多元参与、协商对话和共识。

一、协同治理对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协同治理就是在工业生产时代背景下,基于各社会治理主体对于公共权力追求的前提下,以协同学为理论指导,致力于推进各治理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合作结构的一种机制。该理论对于当前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丰富,致力于通过协同有序的参与社会管理来实现对社区生态文明的建设。

和谐社区是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内在超越的价值学说具有自身的优势,可能在价值差异、多元的条件下达致价值共识,解决价值的“多”与“一”的难题。对于政府而言,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通过社区层面的参与充分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社区协同治理。在社区生态文明的实际建设中,强调社区生态治理理念的创新和激励社区公众的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最核心的要务是打破原有的政府管理社会的一元化社会治理模式,建立起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社会各部门、各群体参与,民众自我约束和管理的一种协同治理结构。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中,实现国家权力和社会团体、个人权利的和谐共生,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可协调发展。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打破原有的社会一元治理模式,打破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性唯一承担者的地位,广泛吸收社会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各群体的积极潜能,使社会治理的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协同治理的障碍因素分析

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前的社区治理和社会治理体制下,协同治理的实现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

(一)政府层面

1.政府单中心的路径依赖导致推进协同治理缓慢

路径依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一样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1]。长期以来,街道以及社区居委会,乡镇及村委会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如城市社区当中,居委会70%-80%的精力在进行进行街道下派的各项行政任务。在社区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无论是“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政府始终是执行的主体;驻区企业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压力下进行环境治理,他们没有防止污染、治理环境的积极性;社会公众及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他们大多数是被动的参与政府号召的环境治理行动,而很多对于环境污染的抗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种长期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导致协同治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制度化。

2.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导致推进协同治理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的主要任务,一直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着力点。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成了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地方政府都在思考如何实现GDP的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相对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是一项公共服务,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大、见效慢。地方政府在以经济考核为主要政绩考核的体制下,大多倾向于发展短、平、快的项目,以取得业绩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在社区环境治理当中的投入往往短期内得不到回报,甚至有时还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如很多环评不能过关的项目不得上马,会造成一些招商项目无法落实。在这种倾向于经济发展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下,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动力去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甚至对一些生态污染的行为无视,导致生态文明的协同治理进程发展缓慢。

3.环境监管缺乏力度导致推协同治理缓慢

环境监管乏力表现为出现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无法可依表现为:社区的环境规划没有统一的法规标准,无法评定社区环境的现状;环境常规管理的责任也无立法项目规定,无法确定相应责任承担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表现为:当出现破坏环境、造成污染、资源浪费的个人或者企业行为时,处罚不严;或因某些地方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保护在这方面有“缺位”行为。

4.生态建设其他主体培育与支持的不足导致推进协同治理缓慢

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是生态社区建设的三个主要力量,只有三者合力,社区的生态建设才能得到保障。而现实情况看来,政府对社区组织的存在培育和支持很不足,要么社区组织直接隶属于政府城市管理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要么缺乏引导和管理,其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政府对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一般的行动号召,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和激励性。

(二)社区层面endprint

1.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缺乏,责任意识不强

生态文明是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文明形态。在社区当中,生态文明体现为环境保护、社区公平合理,社会文明和谐等。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以及公众的主要期待,加之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社区居民落后的文化观念、急于经济发展的迫切心态、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不完善的制度环境等,都导致社区公众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未能深入人心,阻挡了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成员缺乏社区归属感,参与冷漠

尽管目前社区成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环保意识也有所加强,但是大多数成员的行动还只是停留在个人家庭内的行为当中,只满足于对家庭内环境的维护,有“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味道。对于社区号召开展的大范围公益性的环保活动,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参与人员也大部分是“老弱闲散”人员,处于社会中坚力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精英阶层”大多以“忙工作,没时间”为理由很少参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区成员对社区归属感不强,只是将社区理解为居住的一个场所而已,没有认同为共同的“家园”;另一方面,对社区的信任感不高,很多人理解社区治理组织代表的是政府,做得都是“政府交待的事务”,而不是自治组织,缺乏认同感,因此对环保活动也参与热情不高。

3.消费至上主义,消费过度现象存在

当下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以物质追求为重心的状态,从而导致了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心理的出现,这些消费至上主义导致了生态产品的消费性浪费。如“天价月饼”的出现,是人们炫耀心理在作祟。社会成员在节约与消费方面的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理解不够透彻,行为更出现偏差。

4.环境保护组织依附性强,无法独立发挥治理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发展非常不充分,独立性较差,对政府的依附和依赖性较强。中国的民间组织在社会公共事物治理中,并没有真正实现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合作或博弈,更谈不上平等地参与治理,它们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间组织,更象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准政府组织,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不断增多,生态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名目繁多,但是治理作用发挥并不充分。

(三)企业层面

1.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

企业生存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以江西省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洞村、欧里、观巢等地为例,这些区域资源较丰富,有着较长的采掘洗矿业发展历史,面对当前正处在上行阶段的煤、铁矿产品价格,面对高铁及高铁新区建设形成的巨大石料需求,企业扩张产能的冲动比较强烈。在流域治污及产业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虚以应付、拖延观望;一些洗矿厂宁愿出资建设简易的污水处理池,或是选择停产待机,却依然坚持不愿退出。有的村委一方面引导发展观光农业、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较大规模的石灰石开采,其主导产业、企业构成并完成转换升级。

2.社区服务参与不足

一方面很多驻区企业对社区服务的参与意识不到位,认为参与社区服务与企业的发展不相关,缺乏参与精神。另一方面,即便进入社区开展活动,有些企业仅仅满足于眼前利益,活动目的更加侧重于在于如何推销企业产品和宣传企业,对于公益性的服务缺乏热情与投入。

三、结论和建议

(一)建立以共同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

传统意义认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生态文明理论告诉我们,生态与经济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寻求协同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增进共容利益。共容利益使得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协同治理变得必然和可能。在奥尔森看来,如果某一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能够获得该社会所有产出增长额中相当大的部分,并且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极大的损失,则该个人或组织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一种共容利益。共容利益给所涉及的人以刺激,诱使或迫使他们关心全社会产出的长期稳定增长[2]。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寻求民众、驻区单位、社区组织等共同的支持与合作。

(二)构建社区生态文明发展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执政导向,将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细化为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内容和工作追求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参照国家环境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社区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保障:强调通过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各主体的行动,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建立。(2)人居生态: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优化的方法,规划社区内的居住环境。以体现环境优美、安全方便、保护传承文化传统特色为宜居目标。(3)环境生态:主要包括水、大气、噪声环境;垃圾等废弃物的管理;污染的控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4)生态伦理文化的塑造:强调通过社区教育所形成的社区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普及率、绿色消费观人数比重、生态伦理观人数比重。通过具体调研与听取相关部门责任人的意见,本文测算设计了社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框架,以期对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见表1:

(三)增加成员归属感与信任感,建立合理规范的治理参与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增加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逐步引导社区居民自治,建立可行的社区成员参与制度以及有效的社区参与制度。通过环保活动的开展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以及对社区治理组织的信任,让社区成员在环保行动中体会到互惠互利,如组织开展社区义务大扫除、旧物交换、垃圾定点投放、义务植树、志愿者清理“牛皮广告”等与切身利益联系紧密的活动;设立举报平台、曝光栏,对社区内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形成全体居民互相监督机制,提高居民生态行为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26.

〔2〕[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3〕冯志峰,黄世贤.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现状、体系与路径——以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为个案[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8).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7

关键词:天水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 引言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 于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高层次旅游, 是一种旅游新趋势。其旅游对象是自然或文化生态系统, 核心是环境及环境知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系统的展示。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 能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 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生态旅游者前来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它能为旅游业所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天水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类型繁多, 资源独特珍贵、稀有性强, 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生态旅游发展较快,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1]。

2 天水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 是川甘陕三省的交通咽喉要道,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步入甘肃的第一重地,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 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形成了天水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南秀北雄兼备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数量较多, 目前, 全市共有旅游景点548处,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1处, 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32处。

3 天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3.1 资源优势

(1) 自然资源优势。天水素有“陇上江南”之称。有森林, 草原, 河谷, 其中4A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景点密布, 名胜繁多, 有森林公园、风景小区15处, 崖洞117处, 草原牧场9处, 泉、溪、湖、潭、峡60多处。天水麦积烟雨、伏羲卦台、南山古柏、净土松涛、玉泉仙洞、石门夜月、渭水秋声、仙人送灯等秀美景观名闻遐迩。麦积山以“麦积烟雨”的壮丽景观列居秦州八景, 峰奇林秀, 松溪映带, 是丝绸之路上驰名中外的胜地之一。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 周围群峰环抱, 麦积一秀崛起, 区内松竹丛生, 山叠翠绿, 称“秦地林泉之冠”。

(2) 人文资源优势。集中体现在伏羲文化、大地湾遗址文化、石窟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上, 还有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风味小吃, 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 驰名中外的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与麦积山石窟连成一线的有甘谷大象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禅殿寺等。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宗教胜迹如甘谷大像山、清水轩辕谷、武山水帘洞、秦安兴国寺、秦城南郭寺、玉泉观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使天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3.2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高, 极具发展潜力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不仅全面真实反映了我国从四世纪末叶以来, 在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泥塑、石雕、建筑以及宗教等有关历史文化, 提供了实物资料, 麦积山植物园作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植物园, 是一处集科学、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园, 对研究天水地区的植物品种、植被分布等都有很高的价值;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极高的价值[2]。

3.3 区位优势

天水自古以来是甘肃陇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陇海铁路和两条国道横贯东西, 另外有五条省道辐射南北, 在交通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又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 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3.4 气候优势

天温带季风气候, 夏无酷署, 冬无奇寒, 日照充足, 物产丰富, 气候温润, 风景秀丽;常年平均气温在11度左右, 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 非常适宜人居, 气候在全省相对有很大优势。

4 天水发展生态旅游的劣势分析

4.1 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利用盲目

天水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历史较短, 对生态旅游内涵认识不清, 开发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 匆忙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 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开发, 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4.2 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 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 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 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 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 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4.3 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人口较多, 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而规划和管理不规范, 公民生态意识较差, 旅游到哪,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带到哪里, 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4.4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 区位条件较差, 设施不完善

天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大多处于低层次的观光层面, 缺乏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 造成天水生态旅游质量不高, 且大多数生态旅游区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 区位条件较差, 偏离交通干线, 交通设施滞后, 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 可进入性差, 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 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也制约了天水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4.5 投入严重不足, 市场促销力度小

天水好多资源品位高, 但投入不足, 开发程度低而远远落后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六市的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 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 开发较早, 但旅游经济价值不高, 距天水市仅有30km, 在旅游旺季仍显得比较冷清, 反差极大, 这与其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的关系。

4.6 缺乏精品产品, 市场知名度低、专业人才缺乏

天水除了麦积石窟知名度高一些外, 其他旅游资源外人知之甚少, 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 缺乏管理等专业人才。

4.7 发展生态旅游的产业观念不强

思路不明确, 没有真正树立起大旅游的产业观念, 在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网络等方面, 没有长远规划, 生态旅游整体发展滞后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5 机遇与挑战分析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的建立, 天水生态旅游机遇越发突显, 加上政府政策扶持, 旅游基础相对较好, 给天水发展生态旅游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与关中其它城市相比, 经济基础较薄弱, 管理人才缺乏, 竞争激烈, 旅游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较大, 游客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薄弱等, 给天水发展生态旅游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6 天水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 坚持可持续发展

制定规划要从旅游区的可承载力和各地的实际出发, 突出品牌优势和地方特点, 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以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因此,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 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 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 并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3]。

6.2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 保护森林资源,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开发生态旅游中把保护森林放在首位, 防止以资源破坏为代价而进行开发。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 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 引起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因此,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6.3 增强环保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 防止污染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 严格按《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开发, 防止造成新的污染。旅游作为一种产业, 对环境能产生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 因此生态旅游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 完善相关规定。在倡导生态旅游时, 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公众的生态旅游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规范游客行为。

6.4 高点定位, 从宏观上定位品牌

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机遇, 充分发挥旅游优势, 立足旅游资源特色, 高投入, 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对生态旅游进行区域性总体规划, 使之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秦城北道两区为中心, 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 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依托五县生态旅游资源, 形成一定的生态旅游线路和客源市场。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了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6.5 实施精品战略

从旅游和市场属性上来说, 资源不等于产品, 产品不等于品牌, 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 就是对品牌的认同。大力培育以森林、草原、牧场、温泉、独特地貌等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 使游客看有看头, 玩有玩头, 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用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6.6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链

树立发展大旅游, 培育大市场, 建设大产业的观念, 进行大联合, 形成大市场、大格局, 打破地域界限, 利用与毗邻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横向联合, 实行捆绑式发展策略, 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不断重视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结构调整,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根据旅游产品自身状况与区位的配合条件安排相应旅游活动[4]。

6.7 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多种营销活动, 扩大客源市场

面对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日益多样化的形势, 天水生态旅游在谋划市场营销战略时要结合实际, 有所创新, 优选出新的业务方向和经营目标, 建立适合各种旅游消费的价格体系, 选择高效快捷的营销途径, 通过多种媒体向国内外旅游者宣传天水的生态旅游资源。

6.8 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区域联合, 共谋旅游大发展

借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立的东风, 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 形成“集团式作战”, “捆绑式销售”, 共谋旅游大发展。与关中六市建立“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 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 共同推出黄金旅游线路产品联合组织参加对外宣传推介活动, 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7 结语

生态旅游不仅仅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 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用旅游保护生态, 以生态促进旅游, 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天水生态旅游各县发展不均衡, 开发不明显。天水生态旅游要依托文化优势,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以石门风景区、曲溪风景区、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麦积山植物园、龙头沟等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资源, 要把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与综合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 要有地方特色, 形成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学林, 戚鹏程, 曹昀.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学学报, 2004, 16 (2) :104-107.

[2]周春光.天水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 2006, 12 (04) :62-65.

[3]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武等, 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71-279.

[4]伏春兰.天水旅游产业发展探微[J].发展, 2001, 12:69-71, 81-85.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8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 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 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 (Strengths) 和劣势 (Weakness) , 外部机遇 (Opportunities) 和挑战 (Threats) , 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 利用机会, 规避风险,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 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 更好地发挥优点, 避开不利因素, 抓住当前机遇, 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如下[2]: (1) 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 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 (2) 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 (3) 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 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 (1) 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 (2) 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3) 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 (4) 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 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 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 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 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 优势 (S) 分析

1. 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

经济带的交汇点, 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 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 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 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 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 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 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 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 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 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 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 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 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 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 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 劣势 (W) 分析

1. 环境污染问题。

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 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 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 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 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 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 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 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 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 生态破坏问题。

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 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 生态质量下降, 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 近二十多年来, 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 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 土地植被退化, 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 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 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 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比重大, 防护林比重小, 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 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3. 区域竞争力问题。

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区域竞争力较弱, 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 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 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 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 机遇 (O) 分析

同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 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2. 良好的政策环境。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 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 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

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 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 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 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 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 面临的挑战 (T) 分析

1. 面临全球环境挑战。

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 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 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 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 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 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 同时, 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 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2. 面临环境容量挑战。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 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 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3. 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 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

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 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 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 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 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 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 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 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4]。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 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 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 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 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 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节能减排降耗,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 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 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 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突出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 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 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 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 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培育生态文化, 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 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 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 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 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 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推进产学研结合, 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 搭建信息平台, 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 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

4.政府层面———加强导向, 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 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6], 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激励湖区、老区农 (渔、牧) 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 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 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 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 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 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 (产业) 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引进战略投资者, 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 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 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 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 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 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 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8]。

摘要:发展生态经济是解决鄱阳湖地区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实现鄱阳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 找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发现并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 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参考文献

[1]SMITH G A, 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 1951:3-4.

[2]沈安, 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1) :58-60.

[3]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 2009:12.

[4]崔培培, 李慧明, 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 2010, (4) :9-12.

[5]王英伟, 杨成江, 吴德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5) :154-156.

[6]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 :273-275.

[7]马海燕, 翟有龙, 蔡玉倩, 蒲小梅.西充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SWOT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9) :297-301.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9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SWOT,对策建议

一、前言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近年来,新疆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疆的旅游发展迅猛,草原旅游的发展也较快。新疆的草原面积为5 726万公顷[1],约占新疆国地面积的36%,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7[2],新疆的天然草地分布区域广,著名的草原景点有:巴州草原上的天鹅湖、南山牧场、天池牧场、伊犁那拉提草原自然保护区、阿尔泰草原上的喀纳斯湖等。人们十分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的问题,而生态草原旅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3]。

生态旅游的概念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且于1988年被他定义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使游客在欣赏和游览于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受美丽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4]。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在国际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不少地方也建立了生态旅游区。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的生态草原旅游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组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即内、外部环境分析,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及threats(威胁)的统称,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OT代表外部因素。本文将SWOT方法用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分析,分析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因缘,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把握,提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建议。

二、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 内部优势分析

1)独具特色的气候。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气候优势,且新疆草原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夏季,草原几乎可以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草原地区日夜温差较大,夜晚可盖棉被,“中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气候变化真实的写照。冬季,草原可以开发成如滑雪等冰雪风情项目。(2)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海边、农区的人们来说,草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从电影、画报上看到过,即使想象力再丰富,也很难体会出草原蕴藏的无穷魅力。草原植物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特性不同,花色美丽,使人流连忘返。到草原旅游的人们常会看到不同大小的墨绿色圈,这就是草原独特的奇观现象———“蘑菇圈”,在这墨绿色的圈子周围,人们可能找到气味芳香的野草菇。在新疆草原地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天山山地垂直带草地的变化,可以观赏到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草原的动物妙趣横生,也会使人感到新奇。长于奔跑的各色野马、盘旋天空中的凶猛老鹰、鸣声嘹亮婉转的百灵鸟、狡猾媚态的狐狸,则是草原上非常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当然,各种各样的老鼠更为有趣,草原是老鼠的王国。(3)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景观。新疆草原地区远离重工业区,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绝大部分是人迹罕至,属于原生态景观。草原往往与森林联结在一起,蓝天白云,雪山森林草地,小溪流水帐篷,牛欢羊跳牧人,美不胜收。(4)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风情。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文化历史都各具特色,这些对生态旅游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新疆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蒙古包,这种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住房为圆形,冬季下雪,包顶积雪不多,轻便,易于拆装和移动。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极具特点。不少旅游者很喜欢穿上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摄影留念。少数民族的奶茶也别具一番风味,清炖羊肉更是一绝。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热情大方,款待四方来客,能歌善舞,这些对游客都是一种吸引。(5)促进草原地区农牧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游客旅游会产生大量的消费,比如吃饭、住宿、玩乐等,这些可以带动草原农牧民的收入,生态旅游还会产生一些诸如“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的草原增殖服务,同时也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6)有利于草原的保护。生态旅游会给旅游区带来收益,有了这些收益可以缓解草原草被植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强草原区的保护,避免草原沙漠化,同时也可以大大改善草原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旅游给草原带来破坏。

2. 内部劣势分析。

(1)导游素质不高。不少人对草原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草原导游的重要性目前并未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也并未引起入们的重视,且称职的导游很少很少,不少导游不能阐述新疆草原的独特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不能让游客感受到草原生态旅游的意义,这不利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滞后。草原景点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导致景点的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满足景区的管理所需,专业管理人才更是奇缺,服务意识淡薄,景区没有专业规划,部分景区管理混乱,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影响旅游声誉。(3)基础设施条件差。新疆草原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交能不便,卫生条件差,厕所较少,垃圾桶较少,是草原这些损害了游客去景区旅游参观的积极性,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4)景区分布分散。新疆草原景区多,但分布较分散,一般景区之间的距离都在数百公里以上,驱车也需要数小时,使游客的部分时间消耗在了路上。(5)景区管理水平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客的大量进入、旅游项目的设置、服务设施及游道的修建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环境。新疆大多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不当,将直接造成旅游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外部机会分析。

(1)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有利于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新疆要“发展旅游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投资将继续向新疆倾斜,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到新疆来投资和旅游的人数也会激增,这会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国家西部大开发。1996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明确了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都为新疆草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机遇。(3)国家扶贫政策。中央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历年业,在旅游税收、财政拨款、人才、技术、生产各方面给予大力优惠和扶持,切实推动了新疆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4)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较快,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速度迅速,呈现出一片欣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不乏。(5)政府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新疆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新疆旅游业,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来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确定为新疆发展的支柱产业。

4. 外部威胁分析。

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竞争在所难免。在国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发展,西部省份更是将其作为重点来做,新的一轮旅游开发热潮来已经形成,新疆周边的青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旅游对新疆旅游业市场有较多的冲击。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发现,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外部机会也比挑战多,新疆应该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结合前面的SWOT分析对新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一些建议。(1)大力培养草原生态旅游导游。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广博、面宽的导游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导游的队伍,导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对少数民族风情的了解。(2)加强草原旅游的规划,大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优秀导游和管理人员,加强道路的修建,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垃圾回收站、厕所和指示标牌。(3)大力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生态草原一体化旅游。结合草原特色,突出人文风情,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开展综合现代科技、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化草原旅游。

参考文献

[1]马玲玲.新疆草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9,(3):30-34.

[2]陈佐忠.略论中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和对策[J].草原文化,2004,(2):42-45.

[3]朱丽娟,尚杰.中国环境产业的SWOT分析[J].世界农业,2008,(11):55-57.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0

1 滨州市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自然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 农民从事养殖业由来已久, 无论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 还是资源方面, 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滨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光照充足, 无霜期长, 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和畜禽饲养。全市水资源总量丰富, 具有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 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 并且拥有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滨州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 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现已有四座大桥横跨黄河之上, 使千古天堑真正变为通途。滨州市既是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北临京津冀,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东连胶东半岛, 南靠济南城市圈, 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天津滨海新区三大经济区环抱的渤海湾地理中心, 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1.1.2 政策有力, 时逢良机

近来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明确了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制定了进一步完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部和省政府先后将本市7个县区列为全国、全省牛羊优势产区。近几年, 省委、省政府, 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四大产业的意见》、《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大作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等多个文件, 制定了许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领导组织保证, 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层面, 滨州市作为主战场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1.1.3 具备特有的品种资源优势

经过当地群众历代培育, 逐步形成了鲁西黄牛、渤海黑牛、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等优良品种, 其中渤海黑牛列入国家级地方品种保护名录, 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列入省级保护名录。近年引进利木赞、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夏洛莱、波尔山羊、无角多赛特、特克塞尔等良种, 与当地牛羊进行杂交改良, 取得较好的效果。积极引进、筛选、推广了中苜一号、WL323、白顶一号、饲料玉米、冬牧70黑麦等适宜推广的优质高产牧草和饲料作物, 培育了无棣紫花苜蓿品种。

1.2 劣势分析

1.2.1 经受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

滨州市人口多, 人均资源少, 又面临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 畜牧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随着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滨州市每年均需从市外大量购进饲用玉米、豆粕, 并由此导致了的粮食价格的虚高, 这也说明了饲料粮短缺不但成为粮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也是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1.2.2 畜牧生产不稳定, 比较效益不高

近年来各种动物疫病在周边地区零星发生, 对养殖业构成较大威胁;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品的恶意添加所引起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场户的信心。良种化程度偏低, 导致畜禽生产能力低、人均占有畜产品量低。同时人工、水电杂费等价格不断上涨, 造成畜禽养殖成本大幅提高, 但畜禽及其产品的价格与养殖成本的上升不成正比, 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供销管理体制仍处于分割状态, 市场信息发布慢, 市场流通不畅, 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不完善, 造成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和阶段性过剩现象。目前畜牧产业链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利润分配严重失调, 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调查显示, 畜牧业生产环节周期最长、风险最大、效益最差, 而其上游的饲料, 下游的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都处于盈利, 个别垄断环节甚至暴利, 而生产环节处于微利或保本状态, 这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较大影响。

1.2.3 产业布局及结构不尽合理

在畜禽品种发展上, 没有按市场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进行规划布局, 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不少种畜禽场、商品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无序。由于布局不科学或混乱, 使得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 养殖风险增大, 养殖成本增加。畜群中繁殖母畜比重小, 优良品种所占比重偏低, 整体上仍属于一种高耗低效的畜禽生产结构。

2 滨州市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1 滨州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畜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二是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滨州市肉牛振兴工程发展规划》等文件, 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三是科学发展的观念、消费需求、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新形势对畜牧业发展十分有利。

2.2 滨州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 畜禽养殖场区存在设施不配套、设备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状况, 畜禽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供应、质量安全追溯、执法监管等支撑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整体发展的需要;二是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 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 缺乏生猪、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名优畜产品品牌少, 缺少市场竞争力。三是受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 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 总结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1

关键词:国家公园;重要性;措施

国家公园覆盖范围广,既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可以为多个生态系统提供优良的空间条件。既可以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历史地质遗迹,为自然科学考察提供良好基础。既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实现对一定自然区域内环境生态的保护,也可以为建设具有人文栖息的文化环境开创空间。

一、云南省国家公园的发展进程

200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模式”,同年提出推动八大国家公园建设计划,并提出2010—2015年再规划建设苍山、腾冲火山、保山高黎贡山、昆明轿子山、元阳梯田、曲靖珠江源等国家公园。2008年6月,云南省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这标志着云南省国家公园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2009年,省政府相继批准了老君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梅里雪山等一批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进入建设阶段。

二、云南省发展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

1、建设国家公园是构建新形势下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可以为一定区域内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开发等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条件,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单一追究物质上的满足向生活的舒適性上转变,而国家公园的建设可以大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作为云南来讲,建设国家公园的自然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加快国家公园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在全省营造宜居宜游的自然生态环境。

2、建设国家公园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必然要求。绿色生态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相比,具有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可以将各种生态产业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发展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各种现代绿色产业,从而替代原有的煤炭经济、石油经济等,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经济、社会与人的同步协调发展。

3、建设国家公园是经济欠发达地域快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签发的地区,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一是可以抓住国家支持新型生态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机遇,为公园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发展传统工商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从而满足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可以提升区域环境条件,优化发展环境,为快速、科学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云南省发展国家公园的措施

1、要深刻认识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云南省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旅游发展方式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对建设家公园重大意义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加快国家公园建设。要树立公共管理创新理念,成立国家公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法规,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加强项目管理,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2、加强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云南省各地需要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国家公园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积累的经验,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特点与各地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同时,应充分借助各类在滇国际环保组织的自身技术力量与网络优势,通过结为姊妹公园、争取援助项目、召开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国家公园及其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应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划设计机构的科研优势,壮大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的力量,强化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决策辅助功能,通过设立国家公园研究基金、建设国家公园科研基地、委托研究课题与项目、缔结科研合作关系等途径,加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规划设计、建设技术、资源管理、环境教育、社区培训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3、加快推进法治进程。作为云南省来讲,要立足多民族聚集、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紧抓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发展经验,建立完善有关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家公园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撑和政策保障。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科学合理地划分行政管理权限和范围,减少影响和阻碍国家公园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结合云南的实际,建立科学、统一,协调、共进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保障国家公园建设快速推进。

4、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发展之路。在符合政策条件、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抓好顶层设计组建高规格的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同时研究出台各项支持政策,完善金融平台支持,加强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设计完善品台形象,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和品牌体系,为建设特色化的国家公园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如迪庆州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建成开发之后,又启动了香格里拉大峡谷、塔城金丝猴、梅里雪山等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提出了网络复合治理的模式,出台了《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这些做法开创了中国大陆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先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华义.生态文明:启示世界发展的新理念[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

[2]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03—106

[3]王献溥,金鉴明,王礼嫱等.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9:22

[4]陈洁,李吴民.云南国家公园建设走到十字路口[J].世界环境,2008(5):82-83。

[5]李庆雷.云南省国家公园发展的现实约束与战略选择[J];林业调查规划;2010(03)

[6]卢宁.国家公园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体系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国家东部公园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03)

[7]张跃,王国聘,杨加猛.构建西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

[8]吴臣辉.对生态文明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7(06)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2

关键词:营销环境,生态旅游,SWOT分析,长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是指自然保护区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和途径与旅游目标市场 (包括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进行全方位沟通, 从而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市场形象, 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全面销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 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 北纬33°19′~33°44′, 2001年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 2005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五级”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和中国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GEF) 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省“十一五”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2009年该旅游区又被授予“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二、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 长青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一条生态主线”, 即生态旅游是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主题, 是建立在严格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四大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s) 分析

1.长青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保护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 规划旅游区面积15.5平方公里, 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 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3071米, 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 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羚牛、金丝猴为著称。

2.有一定知名度

“四大国宝”——朱、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在长青自然保护区, 特别是秦岭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 目前已通过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组织的注册认证, 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3.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佛坪保护区等部分生态旅游景区, 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了长青一些宝贵的经验, 也为长青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 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生态旅游市场需培育

由于国内生态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 国民生态意识还十分薄弱, 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贫困的地区, 导致环境破坏的屡见不鲜。

2.市场营销明显不足

据2004年汉中市旅游局所做的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显示, 约有70%的游客选择汉中作为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 , 然而, 在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中, 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排在第十位。这说明长青旅游整体形象还不够明确和鲜明, 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三) 机遇 (Opportunities) 分析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根据对到汉中来的旅游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长青生态旅游区开发建成以后, 愿意到长青来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占全部游客的80%。

2.省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长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以被省政府确定为继临潼“兵马俑”第一条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后, 全力打造的第二条国际旅游品牌。

(四) 威胁 (Threats) 分析

1.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重视直接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意识薄弱。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 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 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2.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但目前由于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 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许多旅游景区内还没有科学地监测仪器和设备, 环境管理、游客管理的水平还不高,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SWOT分析显示, 长青生态旅游产品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市场营销潜力是巨大的。然而, “劣势”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和将来会影响市场潜力的发挥, 长青应尽快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劣势, 同时率先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 抢占生态旅游市场,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10.8

[2]杨凤英, 宋伯为, 王汝清.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分析[J].山西林业科技, 2004.1

上一篇:成功处理下一篇:订单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