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经济

2024-08-29

阻碍经济(共12篇)

阻碍经济 篇1

近年来, 农村经济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呈现出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地位的确立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 研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一定的对策。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 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相比较城市, 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扶持、投资、及关注度过度缺失, 使得农村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育资金短缺

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低下, 导致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教师平均学历水平较低、农民子女上学花费较大、无法享受各类网络、图书资源等问题的产生。

2、农民对教育的态度的两级分化

一些农民由于思想落后, 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不愿或无力为子女投入过多的资金继续深造, 而宁愿他们去打工赚钱, 使得农民落后的观念延续;一部分农村父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无力承担孩子教育的费用或因孩子上学而倾家供其接受教育, 使得家庭生活拮据甚至出现困难。

3、教育教学内容的过度偏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内容过多的理论化, 与现实不能很好的融合, 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僵硬化, 无法灵活的应用于家庭及工作中。

以上原因导致了农村经济无法得到大力发展。教育的不到位, 使得科学、技术无法被应用到农村、农业中去。而没有科技含量的农业经济是无法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的。

(二)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张虎等人 (2008) 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提到,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1、交通不便利

在乡镇, 公路覆盖率很低, 交通极为不便。交通上的不便利使农产品无法及时的运送出去, 而外界高科技的机械等也无法进入山村, 不仅造成了农产品在外销时的成本的巨增, 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2、水利设施不健全

个别地区仍采用挖水井、蓄水池的方式用水, 既对水资源造成了浪费和污染, 也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灌溉。个别地区虽然有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体水利喷灌, 但由于投入使用后的维修资金不到位, 大多数在投入不久后便无法运转。水利设施的不健全使农作物产量低、种植成本大, 压缩了农业的经济利益空间。

(三) 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村网络发展速度缓慢, 信息无法在农村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 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也使得农村的信息无法顺利输出, 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传播的最有力渠道——网络并不能有效的为农民所用, 农业政策、技术以及外界的需求与农产品的供给信息都不能实时的流通。

信息不对称使农民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 无法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 农村金融体系不成熟

冉光和等人 (2008) 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中提到,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 没有现代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 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阻碍了农村经济长久有效的发展。

在大多数农村, 没有或少有银行, 有些偏远地区甚至连信用合作社也没有。此外, 农村地区的银行大多只是经营很简单的存取款业务, 很少有发放贷款的政策, 这对农民扩大其生产加工规模、引用新科技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缓慢的手段

(一)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

建议国家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 在软硬件上同时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政策引导优秀师资力量下乡, 改善城乡师资力量悬殊的现状。

(二) 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建议国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加大投资的力度;可以采取多种多种筹资方式, 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 加快农村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传播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 增加农民换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合理利用现有的媒介, 在电视节目和广播上加大信息的传播力度, 加快新科技的传播。

(四) 政策指引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需做出引导性投资,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强农村的机构及相关贷款业务的增加和完善, 为农村经济规模化提供基础条件。

总之,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基石。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努力调整经济结构, 才能有效、平稳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高红缨, 罗红.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城乡信息差距之关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28 (7) :88-92

[2]冉光和, 文涛, 李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8, (7) :27-38

[3]张虎, 覃建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285-286

阻碍经济 篇2

近段时间,通过邮件和很多学生家长做了交流。有这么一部分家长对我说: 陈老师,我的孩子非常聪明,记忆能力也特别强。老师们都反映说这孩子学什么都特别快,可就是整天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不能够踏实下来去学习,所以成绩也忽上忽下,非常不稳定。任我怎么说吧他都听不进去,可我是真的没办法了,该怎么办呢? 我绝对相信家长所说的都是真的,这样类似情况的孩子,我遇到过挺多。

很早之前有一封邮件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父亲给我发来的邮件,他的孩子叫小彬,他们夫妻两人本来是在外地上班,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到了杭州。小彬也随着父母转到了杭州的学校,据这位父亲说小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记忆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都是非常强,可是小彬对待学习总是懒懒散散的,打不起精神来。于是他老爸就用邮件求助我了: 陈老师,您可得给我想想办法。我都快被孩子逼疯了。 并且还告诉我说: 小彬我觉得还是比较聪明的。并且他大伯是清华的研究生,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CEO;他姑姑出国留学在加拿大,留在了国外;他的几个哥哥都是名牌大学。我们家的遗传基因是不错的吧。小彬的智力也不错,我将来想让他出国上大学,学习金融专业。所有的事情给做好准备了,可是他现在整天吊儿郎当,整天自以为是,我的话一点也不上心。我的嘴快磨出泡了,可他却我行我素。您看,我这头发白的,都是为了他啊。有时我还没得批评他两句呢,他的道理比我都多。这孩子我真的管不了了。 我从邮件里看出了他的苦衷,于是就电话和他聊,我就问他:“你平时和他交流吗? 交流啊,我都把这些话说了上万遍了,没一点效果。 经过和他的这番谈话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是他父亲的话让孩子感到了压力,压得孩子不敢面对现实了。孩子希望成功,但更害怕失败,于是选择了逃避。

其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熟,正处于叛逆期。很多学生在这个年龄都有反抗父母、朋友的表现,这是一种正常的成长经历。特别是脑子聪明的孩子,总觉着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很准确,分析问题透彻。你再反反复复地说你的那些陈词滥调,对他们不起一点作用。此时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心里,就成功了一半了。聪明的.学生很多都具有懒散、固执、心高气傲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想短时间内就改掉,是很难的。他们为什么懒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聪明,不需要勤奋;他们为什么固执,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聪明 你们都是错的,我是对的,所以他们固执;为什么高傲,还是觉得自己聪明呗。对于有着这样想法的孩子,我们最好能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挫折,在挫折中成长。而家长只要在风雨后给孩子安慰就行了。

我给小彬父亲的方案是:第一,交朋友。孩子叛逆一般是叛逆父母、叛逆老师,可是他不叛逆自己的朋友。这时我们就要 伪装 自己的角色,和他们建立朋友的关系。也就是平时放下老爸,老妈的架子,和孩子套套近乎,别看孩子是你生的,小时跟尾巴似的哭着闹着跟着你。可是等到长大后,有自己的思想了,你再吆五喝六,他可就不买帐了。虽然还是听话,可是骨子里却开始不服气你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等到孩子阳光灿烂时和他聊聊他的生活圈子,他的爱好和烦恼,什么NBA啦,影星啦,耐克和李宁的优劣了等等。并且最好是多听少说,让他彻底暴露自己。第二步是创造挫折并让孩子受到挫折,然后我们开始以朋友的身份来批评和鼓励。这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当,多一些表扬和期待,少一些指责。

技能短板阻碍了印度经济发展? 篇3

But, despite that, some parts of the economy are desperate to find skilled young workers - and that could have a big knock-on effect.

India has a potential "demographic dividend"; its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could be some of the major global consumers of the coming decades but only if they get the right education and work.

While many leaving university this year will struggle to find suitable work, they will sit side by side in their struggle with businesses that cannot find enough young people ready and skilled for manufacturing.

阻碍经济 篇4

一、宦官采办、岁办对于经济的破坏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最高封建统治集团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庞大消费欲, 便运用皇权﹐派出宦官四出采办﹐大肆搜刮。明代皇室的日用消费品﹐按“任土作供”原则﹐每年由产区进贡物料﹐以供皇室﹐称岁办﹔当进贡的物料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官府出钱购买﹐送京供用﹐称采办。宦官参与经济活动滥觞于洪武时期, 至明中叶以后, 愈演愈烈。

明初皇帝朱元璋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预者斩。”但是宫用采办之事, 不得不委任宦官来监督。宦官开始插手干预财政, 从洪武年间 (公元1368—1398年) 已经开始。正统 (公元1436—1449年) 以后, 银场、市舶、织造, 宦官均有染指。宦官所到之处, 均大肆勒索, “巡按畅亨上言弥灾三事……谓太监张庆以进贡为名, 敛民财货珍宝充第, 及擅作威福, 擅受民词, 乞置诸理。”[1]“ (宣宗) 时, 承平岁久, 中使时出四方, 络绎不绝, 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 恒有五六人居焉, 日来内官, 罗太监尤久。或织造, 或采促织, 或买禽鸟花木, 皆倚以剥民, 祈求无艾。”[2]由此可以看出, 宦官所到之处, 莫不民怨四起, 以至于许多地方有好东西也不敢发展, 如浙江永嘉, 产好吃的梨子, 守令担心“中官令民纳以充贡”, 一旦变成常例, 后果不堪设想, 遂下令把梨树全部砍光了。再如安徽的名茶“六安茶”, 堪称极品, 但是镇守的宦官, “私征倍于官贡”, 逼得茶农“有鬻产卖子以买充者。”[3]于是, 原本作为贡茶的六安茶, 本来可以打着这个品牌来发展自己, “而今为民害则甚”, 直接限制了六安茶的发展。虽说采办官府说是出钱购买, 但是宦官所到之处, 大肆搜刮, 民怨四起, 是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从营销学方面来说, 一个好的产品, “酒香还怕巷子深”, 是需要推介的。作为贡品, 是给皇室成员所享用的, 这在营销学中被称为“名人效应”。名人效应, 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 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在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的明代, 虽然封建腐朽势力还很顽固, 但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流通很快, 在国内也有大型的商品集散地, 如杭州、宁波、澳门等地, 各个集市上可以买到南方的布匹刺绣、北方的骏马裘皮。明中叶以后, 官府将这些市集纳入了城市的管理之中。商人、商店自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在长期的经营实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商人们为了求生存、发展, 往往在总结经营经验的基础上, 也会打出一些名牌产品, 如果说是皇室御用的瓷器, 势必要比其他瓷器更好卖一些。浙江永嘉的梨子, 由于味美多汁可以作为名牌产品来销售, 再加上还有皇帝这个“名人”, 可以逐渐发展为一种品牌, 但是却被宦官给打断了。明中后期大运河已经畅通, 所谓“南来载谷北载盐”, 各地货物流通很快, 明星产品要比不出名的产品卖的价更高一些、销售得更快一些。但是, 明朝采办的宦官们完全不考虑名牌产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只知中饱私囊, 严重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的消费水平低也是宦官对于经济发展阻碍的一个表现。安徽六安茶的生产受到了限制, 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不高, 消费力自然也就低。在经济学上, 所谓消费力, 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 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 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 一种生产力的发展。”[4]消费力和生产力一样, 都是同等重要的, 只生产出来不消费, 那物品就不能称之为商品, 何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呢?

二、宦官在滥征商税中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封建社会, “抑商”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商税的苛杂。明初, 商税尚轻, 税率一般为三分抽一, 至三十分抽二不等, “婚丧用物及舟车丝帛之类免税, 又蔬果饮食畜牧诸物免税。”但是这种情况在封建统治者日益庞大的开销之下没有支撑多久, 明中叶, 尤其是万历时期, 从宦官染指以后, 商税五花八门, 严重打击了商人阶层。在一些地方, “商税抽与此仍推于彼, 密如鱼鳞, 惨于抢夺。”[5]

万历时有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九江七处钞关, 但是实际上远不止如此。万历初, 给事中萧彦在《敬陈末议以备采择以裨治安疏》中指出:“河西务大小货船, 船户有船料矣, 商人又有船银, 进店有商税矣, 出店又有正税。张家湾发买货物, 河西务有四外正、条、船矣, 到湾又有商税。百里之内, 辖者三官;一货之来, 榷者数税。”到万历二十四年税使大量派出后, “争榷之使, 急于星火, 搜刮之令, 多如牛毛。”[6]在这众多繁杂的机构当中, 宦官与地方官员朋比为奸, 万历时叶永盛在奏疏中对于宦官在江南的所作所为, 做过猛烈的抨击:“中使狼戾, 棍党横行, 西北江浙之间, 不胜其扰。……夫江南诸府县, ……虽穷乡僻壤……何处无交易?今不论内外, 尽欲责令官兵搜刮隐税, ……举各府县之河埠, 细及米盐鸡冢, 粗及柴炭蔬果之类, 一买一卖, 无物不税, 无处不税, 无人不税。”万历以来, 有天津店租, 广州珠榷, 两淮鱼盐, 京口供用, 浙江市舶, 成都盐茶, 重庆名木等等, 名目多不胜数。这样繁多的商税使得商店纷纷倒闭, 《明神宗实录》里说道, 临清关往年伙商三十八人, 皆为沿途税使抽罚折本, 现只存两人;杂货店六十五座, 今闭门四十一家;辽左布商绝无矣。河南一带货物多为仪真、徐州差人挽捉, 因而畏缩不来。在其中, 皇帝所任命的宦官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于临安、浒墅、淮安、临清、芦沟、崇文门, 各设有榷关曹郎, 而各省之税课司经过者, 必抽取焉。至于近来, 内史四出, 税益加重, 爪牙广布, 商旅疾首蹙额, 几于断绝矣。”[7]这造成了民生凋敝, 而掌管税收的宦官家中则“苞苴金帛, 玉食琼宴”[8]。甚至宦官们擅自收税, 随处设立关卡。巡按山东御史杨百说道:“山海关、广宁、辽阳等处, 俱有镇守太监店房, 擅自抽分。”[9]

在经济学上, 税收的职能之一是经济职能, 亦称“调节手段职能”。国家为了执行其管理社会和干预经济的职能, 除需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作为其物质基础外, 还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 以及体现并执行诸政策的各种有效手段, 才能得以实现。税收作为国家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 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 也改变了各阶级、阶层、社会成员及各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的多寡, 诱导着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因此, 国家有目的地利用税收体现其有关的社会经济政策, 通过对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的调节。但是, 如果税收没有考虑到收税人的素质, 制定一个好的税收政策也是难以执行的。税收自产生之日起, 就存在了调节社会经济杠杆的功能。但它的实现, 却受到一定社会形态下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及国家任务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进行物质分配以及资源分配, 反之, 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 过轻或者过重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滞的作用。明时期的税收关卡过多, 并且重复收税, 所以萧彦才说道“一货之来, 榷者数税”, 这样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增高。在微观经济学之中, 资源在需求和供应者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中, 价格是重要的变数之一。如果价格过高, 和价值不符, 那就势必会浪费资源, 价格所具有的调整经济关系, 调节经济活动的功能, 也在繁多的税收当中失去作用。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购买力低下, 以至于很多商人的破产,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三、结论

明朝的宦官多数没有学问, 懂经济的宦官更是凤毛麟角。在封建明王朝对宦官委以重任的同时, 就注定了这些鼠目寸光贪婪无耻只知中饱私囊的内史对于经济的破坏作用。这些人在皇权的庇护下, 口衔天宪, 直接掌握了军政刑狱财经大权, 使生产力遭受了破坏, 经济凋敝, 财政匮乏, 并且也加速了边防的瓦解。当然, 究其深刻的原因, 还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皇室的贪婪无度以至于造成的民生凋敝。历朝历代均有腐败以及破坏经济的情况发生, 但是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 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调节是有重点的, 虽然官吏会大肆搜刮, 但是不会弄到河决鱼烂的地步。但是在明王朝, 各种法令无法实行, 贪官横行, 宦官肆虐, 经济发展遭到了抵制, 资本主义萌芽也在“重农抑商”的国策之下发展缓慢, 所遭到的是来自于宦官的破坏, 无异于雪上加霜。

参考文献

[1]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卷三十四[M].光绪间刻本.

[2]杨循吉.吴中故语[M].扬州:广陵书社, 2004.

[3]陈霆.两山墨谈[M].惜阴轩丛书, 198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5]文秉.定陵注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五[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7]谢肇淛.五杂俎[M].明刻本.

[8]顾璘.顾玉华集[M].金陵从书本.

成长的阻碍作文 篇5

我徘徊在家门口,想着爸爸今天早上的`样子,心里不禁打了个冷颤。徘徊着,我已经在脑海中联想了无数个父母生气的场景。然而,当我打开门时,没有遭到劈头盖脸的责骂,母亲一如既往的笑脸,父亲一脸的淡漠。什么事,都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终于,我询问了妈妈。而她只是跟我说了几句话:“孩子,我和你爸爸商量过了。我们并没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你,这是你成长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一段路,如果我们责骂了你,你改过了,那么以后,将来呢?所以,你必须自己振作起来!”听完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对啊!如果我自己抛弃了自己,那么又有谁能帮助我呢?

在此之后,我并没有在被这件事困扰,烦恼;尽管遭到了老师的谴责,同学的嘲讽;但我都会跟自己说:“加油!下次一定要努力,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阻碍经济 篇6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阻碍;策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过往的十多年,在国家“三农政策”不断出台,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政策利好空间的出尽,这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增速开始不断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国家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以及智慧,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的前提基础之下,突破现有阻碍,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小、产业机构落后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农村经济规模比较小,城乡经济比例为“二八结构”,即超过8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城市,而农村区域经济仅仅站到20%左右,而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农村区域经济规模小的客观现实意味着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实力不够,这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

2.产业结构落后

农村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农村第一产业比例比较大,而二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小,这反映出来了农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我国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有限,集约生产经营还没有普及,这导致第一产业本身生产率不是很高,同时二三产业的落后也拖累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农村区域经济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同样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比较强严重,东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非常落后,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是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也基本上集中这些区域,这种不均衡对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负面影响。

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

资金、人才、设施等是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主要就是因为这几个方面要素的阻碍。

1.金融支持阻碍

资金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足,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阻碍。我国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非常有限,金融机构数量更是稀少,农村居民以及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需要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而目前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没有必要的金融支持,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举例而言,一个农民要承包土地,扩大经营,但是因为贷不到款,就难以采购扩大规模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设备。

2.人才资源阻碍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才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要素,可以说目前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农村人才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客观现实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少、教育质量较差,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更是的严重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区域高素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比较弱,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农村地区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情況,这进一步的加剧了农村地区人才的短缺,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举例而言,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因为人才短缺就很难在农村发展起来。

3.基础设施阻碍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大量的历史欠账,诸如交通设施、文娱设施等等都与城市之间有着较大的落差。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导致了各种资源运输流动受阻,同时更是对于地区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基础设施是其非常看重的一个条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到投资者,经济发展自然也就是无从谈起。举例而言,如果农村交通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后不能通过便捷的交通及时输送到各个地区,则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针对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人才、基础设施阻碍,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努力,有效地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

1.给予大力金融支持

金融未来将会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的构建与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我国金融资源要适度向农村下沉,国家出台相应的金融扶持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进行网点设置,开发出来适应农村需要的各种金融产品,为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举例而言,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金融机构就可以开发出来金融产品来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普及,从而提升农业的整个科技实力,实现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的人才资源队伍,从而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资源发展的需要。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政府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要求进行挂钩,加大人才资源的供给。同时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需要农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给人才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来工作。另外就是要建立起来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各种专题培训、继续教育,全面的更新地区人才资源的能力、素质,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3.注重基础设施优化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做好基础设施优化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举例而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地区道路建设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不断完善交通体系,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地区招商引资来说是一个利好,可以不断增强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带来更多资本流入,有力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展望未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这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正视经济发展的困难以及阻碍,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心,从金融支持、人才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去不断努力,力争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霍松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2年7期.

[2]朱尔东,陈作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5期.

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篇7

时代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新成果往往源于与众不同的创意, 特立独行的个人探索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在中庸之道的观念中, “枪打出头鸟”、“见好就收”、“沉默是金”等不仅仅是几句老话, 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为从众心理铺下了沃土, 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创意往往刚萌芽, 就会被扼杀。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们只会趋利避害, 朝着最不会出错也最不可能有所创新的方向走去。

社会需要“容错”的风气。中国人习惯要求人才成为道德上的、功业上的完人。但天才通常不完美。乔布斯曾经“吸着大麻读名著”;曾经抛弃自己的私生女;创办的Next公司曾几乎全军覆没……。可以想见, 如果没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历史上有“污点”的乔布斯怎么能获得事业发展的空间?创新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从概率上说, 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是以失败为基础的。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 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在找到碳化竹丝之前, 他尝试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而我们通常对于成功者赋予过多的道德苛求, 对于失败者又缺少了必要的包容和援手。

“坏政策”阻碍中国能源转型 篇8

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使得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面临成品油消费税是否再调整的问题。在此之前,政府部门借国际油价下跌之际上调成品油消费税,不仅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弹,政策执行上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税收调整的法律程序受到质疑。

显然,尽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初衷也许如同官方宣称的那样,是为了“促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利于中国能源转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也许可以考虑换一个利用产业政策促进能源转型的思路。

由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能否决定新产业、新技术的兴起乃至长期的健康发展?政府能否通过诸如对特定行业和技术直接或间接投资,以及实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准入和价格控制在内的政策干预,来达到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产业的升级?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们长久以来争论的问题。

具体到能源领域,尽管中国已经明确宣布需要开展以控制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能源供应能力、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为核心目标的能源革命,但是,对能否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实现这些目标,学者和行业专家有相当不同的看法。

很多“市场派”学者认为,历史上很多由国家推动的产业政策最后都证明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理由相信政府官员比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的技术方向,也没有理由相信政府的行政执行系统能有效落实产业政策的设计初衷。

比如,前两年中国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行业大量的扶持性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果。更为尖锐的批评者认为,政府热衷于推行产业政策,要么是出于对经济理论的误解,要么是出于一己私利,期望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获得更大的权力以及寻租空间。

他们认为,最好的推进能源转型的政策并不是由政府动用财政或提供廉价土地、国有银行融资等公共资源直接扶持特定行业或技术,而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应该采用资源税、环境税等政策来使市场上的产品,体现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能源和排放污染的真实成本。除此之外,政府不应过多直接干预。如果新能源确实代表了技术上的进步,成本自然会逐步降低,企业家和私人资本自然会看到投资机会。假以时日,新旧能源的替代将会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将是推动中国能源转型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的绿色化——亚洲将如何驱动下一次大转型》一书中,澳大利亚约翰·马修教授详细讨论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甚至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能源转型更有可能率先取得成功。借用侦探小说中通常的分析逻辑,他认为中国的能源转型“既有动机、又有条件”。

说中国有动机是因为,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面临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转型。而说中国具有能源转型的条件是因为,与民主国家的政府相比,中国政府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大的行政力量。特别是考虑到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和全局性,设立碳排放税、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等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政策虽然理论上正确且必要,但在实践中明确能源使用和环境破坏的隐形成本非常困难。即使能够确定这些隐形成本,并且要求能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为之付费,价格的信号也会来得很慢,不足以在短时间、大范围内引导能源转型,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加速这一进程。

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当下的中国,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判断力、公正性和执行效率正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质疑。以文章开头提到的上调成品油消费税为例,在最近一次发改委根据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所做的成品油下调中,财政部没有对成品油消费税作进一步调整,不能不说有对公众舆论的顾虑。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社会和业界对能源转型是否应该引入新的“好的产业政策”存在巨大争议的话,政府也许可以考虑首先着力于消除已有的“坏的产业政策”。

比如,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的同时,中国还在对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火电)进行大量或明或暗的财政补贴。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测算,中国2013年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政府补贴高达210亿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传统化石能源外部环境成本考虑在内的测算,中国2011年对化石能源的补贴更是高达近2800亿美元。对这些补贴的梳理和清除应该成为政府下一个产业政策的重点。

例如,中石油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补贴王”,仅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就获得政府补贴316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在2014年上半年也获得政府补贴将近8亿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近10年间,“两桶油”共获得高达1258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

在这个按照政府补贴金额排列的上市公司榜单上,还有大量来自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政府获得补贴的理由不尽相同。比如,按照中石油的解释,2013年政府对公司的补贴,主要来自对进口天然气在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返还。

除了直接的财政补助外,中国的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还从政策性银行得到大量的低息贷款。根据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近期的一份报告,仅国开行一家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余额在2013年就达7660亿美元。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DP,利用财政资金对入驻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煤、生产用电实行补贴。不管补贴的名目如何,客观上这些补贴是用公共资源支持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活动,与能源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外,目前国家还规定,当油价高于一定水平时政府财政对种粮农民、渔民、公交、出租车等行业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发放油价补贴。如果说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油价补贴有合理性,向出租车发放的油补就很难理解了。毕竟,对出租车油补的实质是每个纳税人为出租车使用者部分买单,而显然低收入人群乘坐出租车的机会比高收入人群要低得多。

即使是为了体现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是单独就对燃油的使用补贴,还是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并提高原有社保补助金来得更加合理,这也是值得讨论的。据媒体报道,在燃油补贴领域,很多地方发放的信息不透明,虚报、冒领、套用、挪用等案件频发,政策实施的成本很高,还有可能引发腐败。

在2009年的20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作出了“逐步取消无效的化石燃料补贴”的承诺。应该看到,中国对这一领域相关政策的改革,不仅是为了实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将有利于加速推进自身的能源转型。显然,在这轮改革中,上述所谓“坏的产业政策”应当成为改革之重。

莫让“注水”简历阻碍锦绣前程 篇9

新华社记者近日通过调查发现, 为简历“注水”渐成一些大学生求职的通病, 真实诚可贵, 诚信不可抛, 带着“注水”简历又能前行多远?

“谁的简历还没有些‘水分’呢?只是多与少的问题罢了!”这是哈尔滨市一所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小李的一句感叹。整日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和人才市场的他告诉记者, 从这学期开始, 周围的同学都在搜肠刮肚地给简历“加料”, 为简历“注水”并非新鲜事, 而是公开的秘密。

据了解, 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学校、学历、学位等看得见的“硬件”, 较难“注水”;而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实践经验、实习经历等“软件”, 渐成为一些毕业生“注水”的重灾区。

据哈尔滨市一家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刘春丽介绍, 曾有一些大学生借“保护动物”的名义来到协会参加义务劳动, 并要求协会在实习证明上加盖公章。“可章盖完了, 人也没了, 一共才来了两次, 这种做法非常令人气愤!”刘春丽说。

一些大学生表示, 他们的“注水”行为也属无奈。一些学生称, 目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 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这是很多毕业生无法企及的, 为了让自己的简历通过筛选, 只能竭力“迎合”。

教育专家指出, 求职简历“注水”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的缺乏有关。时下, 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 而对学生的求职简历真实性无暇关注, 对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真实性的核查力度也不够, 一些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客观上也纵容了大学生简历“注水”的行为。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 “注水”简历的泛滥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重庆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招聘专员陈思佳说:“一个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绝不是通过一纸简历就能看出来的, 求职者其实不必存在太多侥幸心理, 有经验的面试官其实从交流中就能看出求职者的素质。”她同时表示, 若企业决定对毕业生进行录用, 一般会通过多种渠道核查简历的真实性, 倘若发现求职者所注明的内容不实, 求职者的诚信就会大打折扣, 求职者或将失去宝贵的工作机会。

推倒阻碍“双创”的“柏林墙” 篇10

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许通过德国萨克森州案例即可见一斑。

萨克森州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方式有三:一是, 资金支持。一些初创高科技公司能够在起步阶段获得州政府的资金支持、投资补助;二是, 研发支持。州政府支持企业跟大学展开合作, 如果企业有需要, 政府都愿意帮助他们与大学、研究机构“牵线搭桥”;三是, 服务支持。

比如在Ce BIT 2015上, 萨克森州展台就是是萨克森州和本州中小企业的联合展台, 州政府为那些没有能力租用展台的小企业提供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此外, 萨克森州还设立了萨克森经济促进会 (WTF) , 为外国投资者投资萨克森州提供全程服务和咨询。

萨克森州长Stanislaw Tillich表示, 从1990年开始至今的25年期间, 萨克森州仅在基础设施、企业设备投资上共投资了940亿欧元, 这不算其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企业成长后会进入资本市场, 需要更多的风险资金, 在德国这是比较难。”Stanislaw Tillich说, 今年夏天, 他要去参加一个投资者的会议, 以帮助萨克森州的中小企业融资。

资金金额固然可观, 而要获得这笔投资也并非易事。萨克森州政府会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首先, 会委托一家机构进行评估, 确保这些项目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能够非常有效推进, 同时消耗更少的能源, 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

在第一笔钱支付给企业之后, 委托机构和州政府还会检查, 这些项目是不是很好地运转起来。等到项目完成之后, 委托机构和州政府要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项目运作没有达到预先设想, 企业要返还一部分政府支持资金。

Stanislaw Tillich称, 在德国, 监管纳税人的钱怎么花, 要比花钱本身还多。“如果有滥用职权的事情发生, 也是比较偶然的, 因为整个体系比较严谨, 也是被监控的。”

“与市场有关的信息让市场去解决, 与城市公共方面相关的信息, 柏林伙伴能够提供。”柏林伙伴组织总经理Stefan Franyke表示, “企业如何在市场当中存活是企业的事情, 政府所做的事情, 只是帮助企业进入市场, 而不是操纵、控制这个市场。”

众创空间的价值

柏林伙伴组织, 身兼帮助企业到柏林落户和推进柏林作为优秀投资地的市场公关两项职能。Stefan Franyke说, “创业者来到柏林, 对于怎样获得资金资助, 怎样找到技术合作伙伴, 应该以哪种法律形式创建公司, 怎样找到合适的办公空间等问题在柏林伙伴都能得到解决。”

柏林伙伴的运营支出, 一半由柏林公共财政提供, 另一半由柏林伙伴、柏林工商会、柏林投资银行等300多家企业和组织捐助。Stefan Franyke表示, “这并不是社会责任感, 而是企业真想为地方做点事情, 让地方经济更繁荣。”

如果说, 柏林伙伴组织这样的“众创空间”还有部分官方色彩, 那么更多代表民间行为的创新创业协会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的价值, 同样不可忽略。

萨克森硅谷聚集了2500家企业, 主要除了微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企业外, 还有管理机构、科研机构 (包括大学、研究所等) , 产业链相对完整。在此基础上, 萨克森硅谷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包括310家企业, 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主要目的是帮助成员互相交流, 协会经常会举办技术层面、社会层面等交流活动。

萨克森硅谷董事长Esser表示, 中小企业是德国一个主要组成, 政府一定会资助。而德国对企业有科研、产品等资助, 为避免项目扶持错误, 必须在鉴定评估环节更加谨慎。“政治是不轻易干预企业发展的, 其能做的就是制定政策法律 (包括节能、减排等要求) 。”

两年半前成立的德国创新企业协会, 大约有400家会员企业, 其大多数是startup企业。该协会主席Florian Noll表示, 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企业沟通。“一是, 与政界、资本的沟通和国际联络。了解他们的政治诉求与资本需求, 通过参访、活动、招商广告吸引投资者;二是, 关系网的建立。介绍高端企业家和经理人来帮助这些初创企业进行管理。而很多中小型企业, 有很多经验, 也愿意把自己曾经的错误去告诉那些初创企业。”

Florian Noll表示, 德国初创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就是融资挑战。“开始时, 朋友、亲戚之间攒了一笔钱, 作为企业启动资金。之后, 会有一些商业经理投资, 国家也会给一定的支持和补助。最后, 会有外国企业前来投资。而最困难的是在此中间, 企业开始成长, 正是需要资金之时。”

据Florian Noll透露, 德国企业70%的融资都是由外国投资者完成。“国内股市比较难, 大部分都是在海外融资。”现在, 德国创新企业协会又在和不同的政治家沟通, 能否加大私募基金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帮助, 以怎样的形式来支持初创型企业。

学研机构的创业服务中心是“众创空间”的又一种典型。德国共有420所大学, 其中有100所大学对于创业者给予特别支持, 而其中又有22所特别受到德国经济部的表彰, 其中又有6所自称是“创业者大学”, 柏林技术大学就是这6所之一。创业者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设施和服务6个月, 而在这里申请资金援助的成功率很高。

柏林技术大学创新企业中心主任Norbert Hermann认为, 他们面向的群体不光是在校大学生还有科研人员。“我们就努力给这个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支持, 让他们对创业更敏感。比如, 提供一些咨询服务, 给他们指明方向, 应该怎样发展等指路性的建议。”

尽管, 在德国人传统想法里, 希望到大公司, 找一些安稳的工作。但也有部分人认为, 创业是很好的一种体验。一位曾在国企实习, 现在创业中心孵化的学生创业者表示, “即便自己的创业项目失败了, 也可以继续正常求职, 不会受制于形式上的限制 (德国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破产3-5年内, 创业者不能再次作为企业第一法人) , 不会觉得创业很危险。”

panono全景相机就是在柏林技术大学创新企业中心孵化的优秀项目之一。Panono的产品——360度全景相机, 可以应用在私人旅游、日常生活领域。虽然, 现在产品还没上市, 公司通过众筹活动, 已经预售出4000台产品。项目负责人说, 公司并已获得风投的支持。

为何重视研发?

近几年来, 德国的研发支出一直处在上升趋势,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研发投入也未削减。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部分州的研发投入相当于欧洲其他某些国家。而私人企业、高校和独立研究所在研发方面也给予了更多支持。

即便当年, 东西柏林分裂, 但是有一件事情两边政府都在坚持, 那就是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现在, 东西柏林都有很完善的科研机构。后来两德合并, 科研人员、专业人才很多, 因为两边很多机构都是共同存在, 而这成为柏林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和很强的资源。

在支持研发方面, 政府设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补助: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要获得政府补助, 需要提出申请, 流程方面欧盟时间最长, 从申请到钱到账, 要一年时间, 而地方政府的流程只要一个星期。据了解, 在欧盟层面, 2014-2020年大概是800亿欧元的补助预算。

政府资助平均能够占到企业研发支出比例的50%。联邦政府针对一些特殊未来项目 (包括可持续发展、数码投资、能源短缺等) 提供补助。联邦政府层面每年单对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支持就有50亿欧元, 而整个投资更高, 大概占德国GDP的1%。

GTAI负责投资领域的融资专家表示, 德国联邦对投资者的补助方式, 有直接补贴、贷款、担保等几种。用于支持研发、建厂、雇佣员工等 (也可交叉使用) 。“如果是做基础研究, 有可能得到全部资助, 如果是面向市场的研发, 资助可能就会相对少些。”他说。

上述专家称, “德国是一个出口型国家, 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 (40%~50%的产品出口)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口碑、声誉, 满足消费者对德国制造的品牌要求, 同时全球竞争者也在增加, 就逼迫他不断创新, 不然就会被淘汰, 所以企业必须在研发的领域上保持领先地位, 才能在制造出口方面保持领先优势。”

而为防止浪费研发经费, 德国还设置专门项目管理机构选择项目, 通过专业的评估、监督, 确保更加优秀的项目才能获得资助。每个部委成立的不同的项目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会征询专家的意见, 而企业的专家则被拒绝参加这些小组, 以保持评估的中立性。

总体来说, 政府的投资补贴更倾向于支持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贷款、补助, 中小型企业能得到更多, 有些项目甚至只针对中小型企业。而大型集团对研发更加重视。比如大众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支出, 甚至与挪威一个国家一年的研发投资金额相当。

什么会阻碍创新? 篇11

惠普曾经是硅谷的起点和创新的代表,而且它的创造力一度看起来会持续不息,甚至被当做商业研究的案例。但近几年,它已经不再那么技术范儿,并且随着PC行业的整体下滑显得落后于时代。现在,这家公司即将分拆为两家公司—惠普企业集团(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和惠普公司(HP Inc),后者主要包括打印与个人电脑业务,其亚太与日本区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Nick Lazaridis认为,过去的惠普过于庞大、高层变动多、过度依赖外部收购而非内部创新,以至于耗费了太多时间。

C:惠普个人电脑市场的市场份额为全球第二、中国第四,排名都下降了,你怎么看?惠普为什么会做出分拆的决策?

L:不同于我们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不是惠普的首要目标,有市场份额很豪气,但我们不愿意为此牺牲利润,包括合作者的利润。这也保证了我们能有钱再投入到创新中。所以我的团队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当盈利的第三名,比不挣钱的第一名要好”。

惠普现在的业务太多了,所以很难聚焦到关键的、少数的几个优先项目上去。这就像是我有5美元和一堆小孩—企业业务、企业服务、软件、惠普金融、打印和个人电脑—每个小孩只能分到1美元。所以我们分拆为两家公司—惠普公司会把所有的5美元都给打印和个人电脑。此外,之前做投资、资源分配的决策时,所有的人都必须聚到一起、一起讨论所有的决策—有人会说想在企业部门做这个,有人会说想在存储业务上做那个,有人会说需要在网络或者软件上做投资—然后期待你在这样的状况下做出决策。花的时间太长了。惠普现在有31万名员工,我们花在做决策上的时间太多了。未来分拆出来的惠普公司员工数量显著减少,这样整个过程会更快些。

C:惠普曾经是一家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的技术公司,但过去几年显得创新力不够、不太“技术”。除了组织太庞大,还有什么阻碍了惠普的创新力?

L:以我在惠普几年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惠普最近一些年有些过度依赖于收购了,而不是把钱花在那些曾经带领这家公司创新的工程师身上。而真的去审视这些收购,并非所有都很成功—甚至可以说有很多是不成功的。我们因此浪费了一些时间。此外,惠普这些年的CEO变动太频繁了。一个CEO说这么办,两年后换了一个CEO说那么办,再来了一个CEO说要把个人电脑业务卖掉……这些变动使得惠普变慢了,而且有的CEO还不愿意在研发上花钱。

C:惠普似乎主要是在PC、打印这些擅长领域中做渐进式创新,那么能否在诸如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做出突破性的创新?以3D打印为例,它已经被谈论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产品,你认为怎么能把这种创新变成实在的生意?

浅析土著知识旅游的阻碍因素 篇12

一、旅游者的自身因素

1. 结构性阻碍因素

结构性影响因素是那些阻碍人们将自己的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因素, 主要指的是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更进一步讲, 这些无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繁忙的工作、繁重的家务劳动、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或者是失业造成的。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在面对旅游机会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有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动机与欲望, 却碍于高昂的交通费、旅行费、门票以及无暇分身的恼人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出游的机会。

2. 自身生理因素

著名学者克劳福德和戈比认为有三种制约因素阻碍了人们参与遗产旅游景点在内的各种休闲旅游活动, 这同样也适用于土著知识旅游。

首先是内在障碍, 是指那些限制人们行动的因素, 其中包括生理残疾、智力障碍和认知障碍以及制约人们参观旅游目的地和景点的若干情境:①能力差距, 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可能使人无法享受到某些乐趣;②对于他人或器械的生理依赖性;③健康问题;④社交场所的限制性;⑤不了解有关休闲场所或设施的信息, 因此无法作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是环境障碍, 这主要涉及制约旅游者的外部因素, 包括:①其他游客对于不同人十的不友好行为;②不便于残疾人十行动的建筑结构;③自然或地形方面的障碍, 如丘陵、岩石、积雪和树木等;④缺乏充足并且便于使用的交通设施;⑤经济障碍, 如低收入和高额费用等。

最后是信息传播障碍, 即信息发送者和/或信息接受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二、土著知识旅游景区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土著社区都位于主体社会的边远和边缘地区, 生活在那些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没有直通的公路与汽车, 这可能已经让很多潜在的游客望而却步了。再者, 边缘与边远的历史境遇造成了土著社区极为贫困的经济状况, 由此也会令很多的潜在游客担心不已———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卫生、安全。尤其, 当今旅游市场的主体来自于城市地区,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旅游者在为异文化吸引的同时, 是否能够真正地“入乡随俗”是值得土著知识旅游经营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 缺乏便捷的可进入条件或是可进入条件差, 很可能将是阻碍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刻板印象的制约

刻板印象, 是指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 面对某些特征、符号以及人们的知觉进行归因。当人们面对某种新的情境而又缺乏对其了解时, 刻板印象就将发挥作用。由于土著知识的独特性和特异性, 土著知识旅游者将面对更大的文化差距, 由此也将对土著知识旅游中的跨文化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土著知识都是个陌生的概念, 正面的刻板印象, 如原生态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而促成土著知识旅游活动, 可以吸引旅游者。消极刻板印象的认知会延伸并影响到消费者对土著知识的形象的构建, “落后”、“野蛮”和“暴力”等也会被消费者嫁接到土著知识上。可能会让潜在的游客对土著知识旅游产生抵触心理, 或担心自身的旅游安全, 或对与当地人的交往存在忧虑。

四、缺乏知识准备

对更多的潜在游客而言, 土著代表着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野蛮”、“无知”、“未开化”的蛮荒世界, 弥漫着残酷性。因此, 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土著知识, 不明白土著知识价值与意义的人来说, 土著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未知世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选择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原因, 尤其对那些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 认为土著知识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普同性知识的巨大差异, 而难以接受土著知识, 形成对土著知识的抵触心理。其实这并不是土著知识本身的缘由, 而是因为主体社会对普同性知识的宣扬和对土著知识的歧视造成的, 是社会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Crawford D W, 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sr to family leisure[J].Leisure Sciences, 1987, (9) :119-127.

[2]Mckercher B, Cros H.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会计写作下一篇:运动员心理教育与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