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2024-05-30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共6篇)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篇1

1 农业保险的内涵与特点

农业保险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保险是“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领域的保险,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亦被称为两业保险。”广义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保险相同,就是面向农村开展的保险业务。本文认为农业保险内涵是农业生产中为应对天灾、人灾等灾害而准备的一种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①保险金额的不确定性。比如农业中养殖业,动物的状态都在时刻变化,保险前后的价值变化很大,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估。此外农业保险又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受市场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农业保险金额的不确定性。②评估难度大。农业保险范围很广,而且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的质量、技术成本的高低等难以在损失后给予正确的评估。③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农业灾害或意外情况发生时,由于保险方和被保险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被保险方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④赔偿难度大。农业保险涉及地域的广泛性,灾害的群发性,一旦受损必定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疑加重了农业保险的赔偿难度。

2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借鉴有关国家的农业保险经验,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完善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政府作为美国农业保险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主要采取的方法表现为:一是,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不断完善。二是,通过财政政策,给予农业经济支持。三是,农业保险全球分散化,主要通过全球再保险业务来分散农业风险。

在美国农业保险的具体方法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农业保险的全球分散化。以美国2012年的大旱为例,美国大部分国土面积遭受到严重干旱。“美国中西部的严重干旱覆盖了美国本土的55%的面积,是1956年以来美国最严重的干旱天气”。由于全国范围的干旱对美国的农业,尤其是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相比2011年美国玉米的产量,2012年美国玉米的产量下降了大约15%;大豆产量也比2012年减少了大约10%。然而这么大的农业保险金,美国的保险公司理赔的金额不到一半,剩下的都由全球其他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承担。由此可见,美国农业保险全球分散化是值得世界各国思考和借鉴的。

3 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a.加强农业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从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来看,实施强有力的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完善、不具体。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于农业保险的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有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于农业保险的规定比较模糊和笼统,不能从具体方面保障农业保险的利益。

b.加大对农业保险的经济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资金资助。虽然我国没有美国政府对于农业保险那样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我国应该通过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倾斜,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量力而行,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给予重点的财政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业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为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c.建立完善的再保险及其金融体系。尽管我国再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难以达到美国那种与全球同步的程度。但是,我们首先实施区域性的再保险。比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再保险。国外方面,我们可以和周围的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再保险。还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融资公司、农业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及其金融体系。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篇2

关键词:建筑风水;生态;夕佳山古民居;规划

一、传统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

1.1 关于建筑风水的基本观

国内普遍认为“风水”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经》一文中:“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因此,很多人都觉得要想得到生气,就必须避风聚水。

而“生气”则见于《吕氏春秋季春》一文中“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生命力焕发的重要象征,是万物得以生长之气。从这些我们可知,风水观念自出现就是依托生命之美而形成的,所以其核心就是“气”。

建筑风水也涵盖多个流派,包括堪舆、地理等。汉代的许慎谈到“堪,天道;舆,地道”。堪舆也常常被认定为天地之道,其关注的是自然、宇宙与人类的和谐。在《礼记月令》中写道“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指明了古代建筑风水中蕴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

1.2 风水观念里的生态意蕴

在古代风水中,人们普遍觉得大地是具有灵性的,这种观念实际上是生态思想的一种。其一是对自然的价值加以肯定,并赋予其生命;其二是将自然视为一种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统一性,其内部蕴含大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平衡。从本质上讲,古人对风水的这种追求,其实是对美好生活与环境的追求。

我国很多古建筑都能够体现出古人在风水方面的追求,如徽派民宅、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等。这些都是人们从自然的角度所作出的一种生态诉求;因地制宜的原则被应用进来,处处都能够彰显出人类的生态智慧,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获得归宿感、安全感与亲切感等,从而代代地繁衍下去。

二、夕佳山古民居

2.1 概况

夕佳山古民居坐落夕佳山镇,具体位置在川南地区的宜宾市江安县东南处。该地为川南浅丘地区,它的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独到,是一座典型的川南封建地主庄园。该民居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开始兴建,随后历经了四百年的不断完善才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从整体上看,该民居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达到1005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高达5146平方米。民居内共有123间房舍与11个天井。整个格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在院内绿意葱葱,古木生机勃勃,在院墙处也种植了楠木、竹子等各种植物,这些植物和白墙黛瓦相呼应,别有一番情趣。

2.2 选址

从选址上看,该民居非常讲究,其暗含易经八卦与堪舆风水学方面奥妙,其左侧可遥望“青龙”山,右侧远观可见“白虎”山,正面应对“朱雀”山,后背则依靠“玄武”山。根据当地传说,祖辈在修建这一民居的时候,特别请风水先生来指点。由于“玄武”方面的薄弱,原有的灌木被清除,全部改种桢楠,整个种植面积达到80多亩,成为四川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桢楠林。

鸟瞰夕佳山,穿斗式木结构的庄园建筑就宛如一只巨大螃蟹在山间悬挂着,正门前的水塘好比蟹口,而门内的两个水井好比蟹眼。在整个民居前远望,大大小小的山丘就如同小螃蟹一般,气势十分磅礴。

2.3 布局

夕佳山古民居建筑随着山体呈北高南缓之势而坐北向南,主次分明、结构紧凑。其建筑轴线明确,有着两横两纵四条轴线。那条正中的纵轴线是主轴线,正对着门前朱雀山,以大门——前厅——后厅为其中轴线,向左右两边张开,开合有序,组成了一个个类似于用途各异的四合院。

其整个庭园间间相连,院院相通,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在中轴线往东是晚辈、佣人的工作和居住区,集东宾客房、粮仓、织布房、轿房、马房建于一体,建筑格调较为粗放,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4 艺术

夕佳山古民居建筑均饰以雕刻雕塑,描金绘彩,挂匾悬对。无论门窗、脊顶、斜撑、柱础、墙饰,还是木刻、石雕,制作都极具匠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琅琅书声的私塾、典雅逸致的亭台楼阁,还有那些富丽精美的雕刻艺术??夕佳山古民居都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卓绝的园林艺术景观及其百年的艺术沉淀向我们陈述着儒家修身齐家的人生哲学以及它往昔的辉煌,与此同时将旧时代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展示得淋漓尽致,也是凝固了家族宗法制度的礼仪和森严,值得更多的人来瞩目欣赏。

三、传统建筑风水对现代住区规划的生态实践意义

3.1 用风水的生态内核思想来指导住区规划

在风水界里,人们在解读自然的时候用气来表述,提出应遵循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实现人类与之的和谐相处,综合来说就是按照自然的属性,运用自然的办法来优化居住环境,从而达到人身心健康生活的目的。

这之中,最理想化的选址是“藏风聚气”,针对这种风水结构古人早在《阳宅十書》内就进行了详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是生态学领域上非常经典的一种环境,其后侧有靠山,能够抵御冬季时的寒凉;其南面面向流水,能够实现到夏凉,而且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用水,十分便利;朝南的作用有助于采光,保障足够的光照,而且地势偏高也能够防御洪涝等灾害;在周边种植植物有助于保持水土不流失,并对气候进行有效调节,还能够获得相应的薪柴。这个生态环境将人类的居住、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与自然有效融合。

nlc202309090002

到目前为止,在生态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可知,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焕发生机是由于其内部的各种要素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理想的居住环境。对于那些缺少山岚与河流的城市来说,很多风水中的概念运用了新的方式进行解读,如龙、砂、水、穴等。层层而起的高楼能够被视为山峦,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当做河流。对于城市民居来说,其周边的建筑物、道路才是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在有效的应用下,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2 用生态居住的思想来营造和谐风水

首先,所谓的生态民居必须要构建在生态环境之下,不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在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来妥善处理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保持优良状态,具有可持續发展的能力,这一点了风水观的内容是一致的。

因此要营造出“浑融自洽”的风水局面,在以往的风水理念下,往往用“气”和“聚”这两个概念来进行表述,其不够精确与细致,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其内涵。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来,繁杂的罗盘编码与八卦占卜定位都蕴含着深刻内涵,能够实现阴阳平衡等重要目标,内部自有一套严谨的风水秩序。在浑融自洽这一风水理念的引导下,现在建筑领域中缺乏整体世界观与内部秩序搭配上的不足恰恰能够得到弥补。这种生态智慧能够提升生命主体适应与优化生态环境的能力,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结语:在当前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建筑领域中的风水理念有着极其可贵的价值。中国风水文化流传已久,博大精深,在居住的设计与规划中都处处显现着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念。在现代生态建筑领域中,应积极娶妻精华,科学地规划与设计生态人居,从而实现和谐人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骆中钊,袁剑君.古今家居环境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斌.共有的住房习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钟莉莉,刘蕊.浅谈建筑风水学[J].才智,2009,(05).

[4]孙一伟,王璐.浅谈建筑风水学[J].网络财富,2009,(06)

[5]袁犁,姚萍.川南夕佳山民居的风水观与景园艺术[J].小城镇建设,2003(03).

[6]王显友.独具特色的夕佳山民居[J].四川文物,1997,(02).

[7]李婷婷,周建华.川南夕佳山古民居园林景观分析[J].南方农业,2012,(04)

[8]三又.江安夕佳山古民居[J].晚霞,2014(3)

[9]曹家树.话说夕佳山古民居[J].巴蜀百年,2005,(11)

[10]李婷婷.川南地区古典园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1]王韧.传统风水理论在当代生态居住建设中的应用[J].硅谷,2008,(12)

[12]鄢泽兵,万艳华.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J].2003,(10)

[13]陈洁群,万凌.传统建筑风水的生态解读与规划应用[J].院校风采,2010,(207).

生态社区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初探 篇3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概念, 系统是就和谐社会的内容而言的, 它表明构成社会和谐组成要素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如主要有心物、心身、己我、己人、群己等关系) 的和谐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由多元和多样要素组成的社会和谐必然是一种复杂的和谐。由此可见,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生态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实现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

由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因为发展造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和对抗, 引起关系失衡、失谐而产生的。因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社会发展能否重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的关系。欲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 促进社区的生态化。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 还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离不开生态社区建设, 都呼唤生态社区在我国城乡的社区建设中蓬勃兴起, 快速成长。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应成为我国应对和破解发展的生态困境与环境难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之策。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特征及生态文化

(一) 生态社区

目前, 国际上对生态社区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以称“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居多, 而在欧美国家以称“可持续社区” (sustainable community) 、“健康社区” (healthy community) 、“生态村” (eco-village) 等较为普遍。

1、生态社区的释义

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 以生态性能为主旨, 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 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 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笔者认为, 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 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 提供居民优质生活, 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由于最终目标的不同, 生态性社区相对于一般性社区也就有了功能复合、布局组团化、空间紧凑、尺度人性化等特征。 (1) 功能复合是生态性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阿瓦尼原则 (The Ahwahnee Principle) 中指出:“所有社区均需综合设置, 必须将住宅、商店、工作单位、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场所, 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 (2) 布局组团化是生态性社区在布局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空间紧凑是生态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4) 尺度人性化是紧密结合上一点来说的。在一个富有人性化尺度的环境内, 各功能空间紧凑精悍而有机结合, 既恰如其分而又不铺陈夸张。

(二) 生态文化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生态文化”?许多专家已经有了定义。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 生态伦理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法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王如松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 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生态合理或不合理的文化, 推动社会的兴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简称生态文化, 涉及人的意识、观念、信仰、行为、组织、体制、法规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式的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弘扬的是文明的生态的价值观, “环境 (生态) 伦理”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在我国出现时间比较短, 建设的内容比较复杂, 将社区生态与社区文化结合建设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缺乏法律保障;建设管理的制度水平不高。

(一) 社区居民缺乏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老社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社区已有树木, 无须在搞什么生态绿化;新社区生态化和文化做的好一些, 由于他们的生态观念没有主动转变, 不积极交纳物业管理费, 导致物业管理落后, 结果是社区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却毫无文化内涵而言。

(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不理想

所谓人文环境, 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诸多“软”方面的东西。因为一些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复杂, 所以他们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不高。

(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不突出

我国社区从公共设施到绿化草坪, 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到思想观念, 不论是“老”的社区, 还是“新”的社区, 无论是南方的社区, 还是北方的社区, 几乎都是千人一面, 雷同现象比比皆是。

(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社区的生态建设是“表”, 社区的文化建设才是“里”。只有表里如一,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社区就“老”社区而言, 盲目跟风, 忽视自己文化特色的创建, 甚至在旧城改造中把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物建筑也摧毁了;就“新”社区来说, 也是千篇一律。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也是一个新事物, 也很不成熟, 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他们只收钱不做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谈不上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 主要是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 (下转27页) (上接6页) 事物, 有些人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什么, 怎样建设, 知道得不多;就主观原因来说, 包括社区的主管部门在内, 对于社区与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不高, 这些都足以导致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四、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应当指出, 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既包括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更涵盖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 建设既具有地域特色, 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社区生态文化。

第一, 态文化建设要致力培育植根于生态文化土壤和社区居民心灵的积极向上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 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社区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中去考虑, 树立“大生态”的观念。自然万物历经千秋万代, 业已形成严密有序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对此, 我们知之甚少, 任何对自然不必要的增加或减少, 都可能带来整个自然系统的紊乱乃至对人类本身的报复。

第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要开展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第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中介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社区特色, 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第六, 发挥多种优势,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化观。首先, 发挥政策法律优势。政策是指导和规范社会有序进行的政府权威性指令。其次, 发挥文化优势。社区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再次, 发挥宣传教育优势。公众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与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意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

第七, 倡导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包括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

综合起来说, 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社区的实际,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第一生活环境, 社区生态文化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努力探寻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那么, 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实现全面健康、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发挥社区自身优势,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生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芸, 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J], 1999, 21 (5) :18-19.

[3]玄峰, 刘彦.建设生态社区.建筑[J], 2005, (23) :118-119.

[4]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J], 2004, 37 (3) :85-86.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篇4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的交际能力。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通常都被忽略掉,导致大学生在应用英语表达时出现失语的现象,致使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长期处于生态失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体现文化生态学的理念、深刻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优化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平衡系统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平衡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它既是语言的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既包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又包括运用英语恰当表达出本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英语文化教学的生态平衡。因此,在我国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流利的运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一、大学英语与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首先,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是适应国际化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本应该就是与国际文化相结合的,因此,培养具备文化交流的优秀人才成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目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既包括西方文化素养,又包括本国优秀文化素养的提升。一旦失去了民族之根的教育国家化则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国际化。因此,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理应肩负的重要责任。其次,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是确保文化生态平衡的根本需求。语言与文化之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和语文的多样性对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大学英语课程就应该利用其课程的有利性,在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基础上,利用这种先天的交流优势来传播我国传统的中华文化。因此,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应该具有学习西方文化与弘扬本土文化的双重属性。二、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的策略(一)优化英语教学模式英语教学模式是通过不断认识、不断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进行跨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优化,对于构建多元文化英语教学的生态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培养人才就应该注重对其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其与外国人流畅的沟通,而且又能够传播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所以,进行对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当前实际的英语教学来看,应该选择跨文化模式的英语教学。这种模式注重的是一种双文化教学模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又能习得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提出的严格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及先进技术的同时,又能传承、弘扬我国经典的文化传统,在国际的平台中担任着传播者的重要使命。在确定具体的教学模式之后,与英语相关的各项课程要求与教学体系也要做出相应的整改,必须要直接体现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要求、评价等,在教学内容中不仅应该注意文化的表层内容,诸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差异等,还要注重文化的深层内涵,比如说价值差异、文化互动能力等等。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求也应该以培养双文化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各个高等学校都应该在遵循着这个根本目标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方案的定制。(二)加强教材多元化生态的建设课程教材是课程大纲内容的直接体现。研发能够培养出双文化人才、具有本土文化传播能力的英语教材是确保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平衡的核心重点。现如今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配置比例非常低,只是单一的体现出外语教学模式。虽然说有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认识到存在的这个问题,凭着自己的经验与爱好也附带交给学生一些中国的文化知识,开展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堂活动,但是,没有适合的教材相配,还是显得尤为单薄。当下,有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对英语教材的改革,加入了对于我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与培养,比如说苏州大学编制的《中华文明与苏州文化英语导读》等,都体现出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双文化模式。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本应该就是要充分结合的,因此大学英语的教材与内容也要加强合适的比例配制,构建良好的双文化模式,尽可能选用能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的文本。很多大学英语改革都在呼吁、倡导改革本校的特色,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开发具有双文化教学内容的大学英语教材奠定了良好基础。结束语大学英语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点,虽然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与优化,但是,涉及到教学生态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生态方面却依然是存在着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被忽略的重要问题。因此,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优势及其桥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本国文化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传播本国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有力地位,实现教学生态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刘经南,陈闻晋.论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2]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06).[3]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篇5

1.1 完善教学建筑设施

学校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划分出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以及活动区等功能区。尤其在教学设施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进行建设,实现学生学习理实一体化的目标。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符合专业建设规律的理实一体化的工程中心,其次,各教学设施,在建筑风格的设计和内部装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所提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要体现文化特质、艺术风格,内涵要丰富、内部空间布局要科学合理、内部装饰要体现深厚的人文精神。

1.2 注重校园规划和景观设计

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赋予校园规划育人的功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每一处景观、每一条溪流及标识都应体现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诉求,彰显办学的文化含义。首先,主要建筑物如图书馆、教学实验综合楼的外部实行灯光亮化工程;其次,在校园道路、运动场所、停车场及草坪等处设置指示牌、宣传、警示标语;再次,结合新的校园规划,设计宣传长廊。此外,在新的路网形成后,利用校内道路命名、设置通行指示牌等体现校园文化。

2 重点建设校园软环境

2.1 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因此,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把平等、沟通、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使青年学生在尊重、关心的氛围中,把道德视为内心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设计各种载体,使德育的内容,浸润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体现其实效性。

2.2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校主要场所要体现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的学校精神和校训,以此来使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一,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继续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成果,狠抓作风建设。深入师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校发展第一手资料。充分考虑师生利益,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通过作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第二,要加强教风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在教师录用、职称评审,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教学、潜心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温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其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学风建设。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业规划,找到奋斗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勇于自律和自我约束。使崇尚学习、热爱学习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新风尚,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2.3 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第一,在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宣传媒介进行宣传的同时,也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形势,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载体,深入挖掘学校发展成就及在办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学生广播站、学校校刊、室内黑板报及班会工作建设,成立学生宣传文化小组和各种社团。科学划分宣传阵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宣传阵地专人专管,保证内容及时更新。

第二,加强校园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专职信息员队伍建设,为校园网的及时维护管理提供保证,同时也要建立一支既熟悉新闻宣传业务,又能运用新媒体的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对外宣传队伍。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校教职工在示范校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特色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的亮点,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进行宣传。

第三,做好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宣传工作。做好全国、省、行业、地区举办的各种赛事的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成果(例如:精品课、评优、论文)的申报、评选工作,做好成果宣传工作,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学校改革建设取得的成绩。

2.4 塑造外部形象,强化对外交流

第一,统一制作学校办公所用的稿纸、信纸、信封、便签、纸杯、台历、贺卡、笔、笔记本、档案袋、文件袋、手提纸袋,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和对外交流较多人员的名片等。

第二,在对外交流方面,设计制作具有学校特点的各种档次的纪念品(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宣传资料、画册、光盘等。

第三,统一完善学校标识系统。完善办公室牌、功能室牌、校园导示牌、校园指示牌、温馨提示牌、建筑物标牌等标识,进一步规范校园形象。

2.5 积极发挥社团的作用

发挥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才艺大赛、创业大赛、诗歌朗诵及足球比赛等,以此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体魄,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精神。

3 结语

校园的园林绿化、道路设计等,都要增强其文化意义,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尊雕塑、甚至每一个警句标牌,都要洋溢着文化气息,融功能、审美、教育为一体,和谐统一。做好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保险业文化及生态环境 篇6

【关键词】保险企业  文化建设  和谐

一、引言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已成为每个保险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创造力。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展开阐述,重点对保险企业和谐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展开探讨。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企业运用丰富的文化理念、文化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凝聚并将企业良好形象展示出来,主要包含文化核心和核心外延。企业文化核心即为企业的价值观。当今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是和谐、互惠,即指企业和员工的和谐互惠、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互惠。企业文化核心的外延有三: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企业制度;三是企业形象。

三、保险企业和谐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

(一)保险企业文化具有战略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具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保险企业在文化建设伊始就应该站得高、望得远,创设质量高、品位高的企业文化,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本质,使得企业文化能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更好发挥凝聚、激励作用。

(二)保险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

如今是知识时代,信息传递异常快速,依靠传统生产模式的保险企业正经历着变革——传统保险企业正朝着知识、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型保险企业转变。所以,新时期下的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建立符合现代型保险企业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尊重知识,求贤如渴,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体系,展现出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谐健康的企业良好形象。

(三)保险企业文化具有目的性

保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形成的特殊竞争力。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企业的“面子工程”。因此,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又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更全面的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保险企业文化应关注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完美统一

保险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领导班子的统一指导下、全体员工踊跃参与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摈弃不良文化理念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不良的企业生产管理理念被现代、积极的新观念所取代,并且实现全体员工的认同感,才能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体员工,最终形成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完美统一,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四、文化建设与和谐保险企业构建的创新性思考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文化

培养员工自觉的行为是企业文化中合规制度文化的关键。保险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等文化,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相结合,包括保险企业的领导机制、经营规范制度、管理制度等。保险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行为有极强的约束力,是企业权威的象征,企业全体员工应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奖罚分明,人人平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保险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险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主要方式有:通过张贴口号、标语;通过企业领导的践行;通过表彰先进个人等。保险企业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其次,企业要为员工营造工作的良好氛围。企业环境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企业硬环境是指工作、生活环境;企业软环境是指企业文化。企业应在环境尤其是软环境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凝聚力;最后,建立公开、透明的用工制度。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创造条件,为员工寻求充分发挥才智和潜能的最佳岗位,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和谐保险企业的构建,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保险企业应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保险企业要发展、要创新、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管理,培养学习型人才,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准备把握保险企业文化精髓,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凸显了企业自身的特色。

(四)秉持“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

企业与客户的和谐相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应满足客户为核心,企业应站在客户角度,分析客户消费心理,通过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满意。建设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应秉持“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最大程度的获取客户满意度;其次,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的价格、功能、售后服务等方面掌握、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保险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某些方面会不经意损害客户利益。因此要构建一个“保护客户合法利益”的企业文化机制;四是进行“感情消费”,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客户在消费时追求着心灵的满足。这就要求保险企业应该多倾听客户心声,了解、解决客户的问题,与客户建立长期、和谐的伙伴关系。

五、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的保险行业的发展确立了总基调,启发了保险企业的创新思路。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保险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保险企业的发展应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步,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互相促进,才能构建出和谐共赢的保险企业。

参考文献

[1]付中丽.加强保险文化建设提升保险企业核心实力[J].知识经济.2012(18).

[2]王强,王雨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创新思考[J].西部财会.2013(03)

[3]杨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人保[J].黑河学刊. 2013(03).

[4]李京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保险公司发展至关重要[J].北方经济.2011(11).

上一篇:风能下一篇:组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