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与管理

2024-08-26

运营与管理(精选12篇)

运营与管理 篇1

医疗工艺设计, 被定义为“对医院内部医疗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 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

医疗工艺设计应在符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前提下, 理清三层关系:第一层, 明确每栋建筑之间的关系, 包括建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 即整体流程;第二层, 医院建筑的空间功能设置, 空间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第三层, 科室内部设计与交通的规划;另外, 还应考虑防火分区、室内装修等方面, 科学地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医疗工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找准功能需求

医疗工艺设计前期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即功能需求与人群定位。

* 人群定位影响空间设计

医院的功能需求, 主要是明确医院的属性, 是属于综合医院, 还是专科医院?专科医院中, 是眼科医院还是妇产医院?之后再定位受众人群, 分析该医院面对就医人群层次与等级, 如日门诊量预计3000~5000 人次, 由此可推断出医院等候大厅、取药大厅等基本数据以及床位数等。如果定位为一所100 张床位的高端妇产医院, 面对的就医群体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则与公立医院应是完全不同的定位模式、服务模式。这样的医院门诊量一般较少, 等候大厅、取药大厅等不必采用大空间设计, 可取消挂号、药房、前台等窗口, 缩小大厅面积, 将问询、导诊、挂号、收费、取药等功能集中在一个平台解决, 由此出发设计, 更符合高端医院的管理模式。

* 科室设置应在前期完成

很多新建医院在需求不明确时, 因客观条件限制造成先建医院后进行科室设置的情况, 常常导致不断的返工。曾经有一所医院在主要科室设置好后, 才规划口腔科, 于是计划在二层的东南角空缺处增置, 但却忽略了正下方一层的放射科, 由于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放置于此, 而新建大楼还未做降板或是高架地板的情况下, 将难以解决口腔科的污水排放问题。期间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仍难以保证“滴水不漏”, 尤其是上水, 如果水压过大将导致管道爆裂, 漏水会对下层的大型设备造型损坏, 为医院带来严重的损失。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理清各个科室的位置关系、合理设置, 是医疗工艺的特点, 也是难点。医疗工艺设计犹如蝴蝶效应, 前期设计未能考虑周全, 必然导致在后续的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 熟知设施设备的属性

对医院的功能空间需求了解后, 空间内部的人性化设计在施工前也应考虑周到。比如病房走廊的采光, 一定会受到病房的影响, 需考虑采用有规律的照明, 并兼顾地面的材料, 顶面的灯具。

对检验科的设置, 需要进行数据的了解和统计, 以日为单位计算生化量、标本量、免疫量、微生物量, 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实验室的面积、离心机的台数和功率、冰箱的台数和功率, 综合之后与机电工程师确定荷载数据、回路数据, 以计算出检验科的面积和设备的类型、数量等, 才能得出最合理科学的设计数据。然后结合医院发展规划, 再动笔设计, 才是最佳的方案。

了解经营理念

医疗工艺虽是医院整体建设当中的一小部分, 却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从最初的土地规划一直到装修、验收等环节均有医疗工艺的密切参与。作为建设医院基础的甲方设计任务书, 更多的时候没有完整的书面文件, 此时医疗工艺师除要对院方的空间功能需求了然于胸, 更要了解医院的经营理念, 以明确医院的人群定位, 只有这样才能细致到每一个空间设计和每一个设施的设置。

* 变被动了解为主动询问

医疗工艺师对业主的需求应足够的了解, 可将被动了解变为主动询问。很多时候设计师处于被动接受需求, 并不清楚院方领导以及医生对自身需求的了解程度, 也未主动的真正站在医院定位的角度去考虑运营后的需要, 导致画出的图纸与需求不符, 后续即使多次改动, 也依然达不到院方的要求。另外, 院方领导与医生都有需求局限性的问题, 设计师更应从长远的眼光做打算, 不能缺失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以自身丰富的经验采取建议性的指导询问, 实现院方与设计方想法的互相了解。

* 空间管理化繁为简

医院建筑被称为最复杂、最特殊的民用建筑, 不仅科室类型复杂, 而且患者人群对空间要求高而特殊, 但实际上这些复杂的工艺流程, 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拿到任务书后, 先进行分区, 将门诊、医技、手术、病房等梳理出来, 再细化到门诊区域的药房、科室、收费处、会议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等, 之后考虑医技区域中与门诊搭接的心电图、脑电图、B超、X光、检验科等空间。单独设置的区域为急诊、急救、传染病、儿科, 其中急诊急救可以共用一个通道, 进入急救区后, 一般与之相邻的是抢救室, 隔壁可安排手术室、医生更衣室、器械室, 随之设置污物通道, 检验科就会依附于污物通道而设置。急诊区、检查区、治疗区等基本的区域划分出来后, 再根据医院的具体需求进行功能空间调节。

对于手术室位置的设定, 其上层设置一般为放置机械设备的设备夹层或是屋顶, 然后考虑与之匹配的床位数, 以及最为合适的垂直交通距离, 从而得出电梯数量, 确定手术室具体位置与层数。而与手术室配套的功能空间为血库、病理科以及供应室, 根据血库的运营, 检验标本的运输流线, 可设置出污梯、洁梯。

在手术室确定后, 可以考虑学科上与其联系紧密的ICU, 两者间的联通及机房、空调的设置。该层如设有产科, 那么一般多与手术室相邻, 根据功能空间的联系规律, 污物通道、洁净走廊、器械室、麻醉科等辅助空间也可有序排列出来。

* 考虑气候、采光设计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使得很多医院为高层建筑, 但大平层多分支建筑更有利于解决通风采光的问题。将医院建筑设计成不同的形状, 比如卫星状, 目的是为使房间两侧都可以开窗, 增加了通风的面积, 低层建筑对电梯的要求也降低了。如此, 也满足消防要求, 方便抢救。

另外, 当地的气候条件也是必要的考虑因素。现在很多医院倾向于具有现代感的玻璃幕墙, 但是哈尔滨、内蒙北部地区却不适合使用这样的建筑材料, 哈尔滨室内30℃, 而室外-30℃, 这60度的温差, 只用一层玻璃相隔, 根本无法达到水泥墙和保温板的隔热效果, 很可能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光污染”。

3~5.通过医疗工艺设计将所有内容落实在规划平面上, 才能使医院环境和服务有所提升,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 兼顾整体性

符合各项标准的医疗工艺设计虽毫无差错, 但有时却限制了建筑其他方面的发挥, 比如装修。将楼内空间设计的方方正正, 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问题, 但如此标准化的设计使之在空间效果上没有发挥的余地。如空间内两侧设置房间, 那么装修设计师可能会在中间部分用以造型设计, 墙面也可设计为曲线或者弧线的效果。不仅需要兼顾技术层面, 医疗工艺设计甚至要求对今后标识出现的地方也预想的非常清楚。因此需要医疗工艺设计师既懂建筑前期规划, 又要懂内装方案, 还要懂得标识系统、智能化系统设计,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全面性整体性管理。

国外理念借鉴与否

医疗工艺设计理念各国均有不同, 如美国的理论体系就与我国大相径庭, 以手术室区域设计为例, 在我国以污物通道区分污物与洁净, 而美国则认为包括医生、患者等由外进入手术区域的都为“污物”, 只有处于洁净管道的手术器具才能称为洁净物, 因此美国的设计理念很多来到中国都“水土不服”, 就是因为在医疗工艺上不符合中国国家标准。日本医院诊室设计也与我国有所不同, 它并非选用硬性隔墙, 目的是平日作为诊室, 战时或地震时打通隔断便可做抢救室。

因此, 针对“借鉴”, 需结合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 取其精华, 改造利用。

结语

通过医疗工艺设计将所有的内容落实到规划平面上, 包括科室的安排, 流线的优化设计, 科室空间内的设施排布等等, 才能使医院环境和服务有所提升,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医疗工艺师不仅应具备项目管理能力, 还应在规划阶段参与到医院的经营层面, 提出最符合业主需求的设计, 发挥医疗工艺设计的最大价值。

运营与管理 篇2

2012年11月5日,在我行发展史上甚至是我市经济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濮阳银行正式揭牌成立了。作为一个濮阳银行总行管理部门,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紧紧围绕董事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全新的姿态、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投入我行的发展中去,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下面,结合“一创双优”活动主题、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团队型、和谐型”五型银行目标以及干部作风“三个方面九个突出问题”,就如何做好运营管理工作向大家做汇报。

一、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库存现金管理,降压库存现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分析现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现金流动的分析,掌握大额存取款业务规律,细化现金缴存、整点工作措施,加强向人民银行的汇报和沟通,切实减少库存现金占用,提高现金综合运用效益。

二、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着力解决我行目前推行的小额贷款系统、银行卡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会计核算与业务流程等问题,确保实现业务运行通畅与操作风险控制得力的有效融合。

三、扎实推广机构信用代码证。在前期已经率先完成机构代码证发证任务的基础上,对新开机构账户的客户,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行机构信用代码制度对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及给企

1业本身带来的好处,提高客户对机构代码证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履行手续,确保做到机构代码证发证率100%。

四、切实提高核算质量。认真分析支行风险暴露水平较高,核算质量下降的原因,强化网点负责人现场管理员的事中控制能力,加强日常业务的巡查、审核工作;加强准风险事件的核查工作,及时纠正柜员违规操作。加强对重要柜员的帮助工作,提高柜员执行制度能力。强化对问题的整改,落实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落实,对屡查屡犯的加大处罚力度。

五、加强银企对账管理。完善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信息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维护,提高对账效率和质量,对账务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清原因,杜绝案件发生。

六、全面推行流程标准化再造工程,通过实施流程细化分析、风险因素分析、差错成因分析,查找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控制点,在此基础上逐项拟定控制措施,细化管理控制方法。同时,健全完善流程图文档、操作风险控制文档和授权审批文档,加强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

运营与管理 篇3

关键词:发电厂 体制 检修管理

1 概述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主辅分离已提到日程上来,部分企业开始着手对检修资源进行整合。从全国发电企业看,有的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体制性的运检分离,成立了检修公司,主业与检修公司的产权关系逐步清晰、检修管理的责权也做了进一步明确,但在管理模式、核算体系、交易规则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 发电企业检修管理模式

发电企业检修管理模式有国际检修、国内检修两种通常采取的模式。

2.1 国际检修通常采取的模式有3种:一是固定化检修方式,即“工厂式”的专业检修和工会组织的垄断检修,由检修公司定期与发电厂(公司)签订检修合同。二是业主委托方式,由监理公司代业主制定投标书,业主与承包商签订合同,监理公司监督与考核合同的执行情况。按照国际工程管理惯例,监理公司是执行合同之外的公正方。三是标准化招投标方式,通常执行 “三标一体化”的标准,即工程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标准、工程安全(环保)标准,实行工程招投标体制。

2.2 国内检修公司管理与运营模式。目前在我国火力发电企业中,除实行新厂新制的电厂外,大部分电厂都拥有自己的检修队伍,自行负责机组维护与消缺、机组的等级检修、日常抢修工作。常见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招投标方式,检修公司参照国际惯例,以检修质量为保障,以价格优势为基础,凭借自身实力参于电厂机组检修的投标。二是非招投标方式,通过与电厂协商达成协议,电厂负责全面管理,检修公司按电厂要求实施检修工作。三是“运检分离”的检修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5中模式:一是以主厂为主的管理模式,设备点检由主厂负责,机组检修计划的制定由主厂提出,检修公司按主厂要求进行检修。二是全权委托式管理模式,即设备点检、备品备件及机组大小修计划制定、实施均由检修公司承担。三是招投标检修管理模式,即检修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取得项目检修权,检修公司只管机组大小修等工作的实施,设备点检、检修计划、备品备件由主厂确定。四是意向协议式检修管理模式,即检修公司仅对发电机组的大小修、重大技改工程等进行支援,不设常驻检修队伍,不承担维护消缺工作,主厂有自己的设备维护人员。五是技术支持式检修管理模式,即检修公司仅对主厂提供检修管理的技术支持。六是上级公司考核管理模式,即主厂与检修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检修公司财务上独立核算。

3 火力发电企业检修公司在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火力发电企业检修公司在管理和运营中会存在以下五类问题。一是由检修公司和主厂负责的设备检修和维护,虽然检修维护的范围明确,但在工作配合、衔接上会经常出现问题,容易出现重复性事故的发生。二是对检修公司的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属于主业生产班组又是检修公司人员,检修工作时易出现双重指挥现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三是检修公司检修人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检修专业人力资源得不到整合,检修公司长期聘请临时用工弥补人员缺乏,出现检修人员“既多又少”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检修公司的临时用工费用。四是检修专业人员队伍人心不稳。各检修公司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老厂,接触的大机组和新设备有限,接受新知识机会不多。使部分员工易产生惰性,导致上进心不强,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五是由于主厂集工程立项、施工、质量监督、验收于一身,容易出现质量监督不到位、验收把关不严、临修和重复维修等现象发生。总之,检修公司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需要创新。新的形势要求检修公司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规范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使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内外部市场共同发展要求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

4 检修公司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探索

新建电厂均开始实行新厂新制,除管理、运行人员外,已经不再配置专门的检修队伍,这为检修公司提供了较大的舞台和市场空间。但随着区域内各个电厂检修竞争越来越激烈,压成本、降质量等不良手段很有可能出现,这种盲目的恶性竞争,往往会搅乱国内检修市场,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要实现检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区域内(可以五大发电集团各分子公司为单位)的各种检修力量进行融合,通过各分子公司来平衡各厂检修公司之间的关系,协调相关工作,以达到各方和谐、多方共赢的目的。检修公司也应通过自身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占领市场,通过优质服务巩固市场。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化,发电企业主辅分离已势在必行,进一步推进检修公司建立并完善顺畅的管理关系,不仅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还能确保机组健康水平、提高检修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4.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检修公司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在建立规范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建立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管理框架。在机构设置上,要力求精简高效,总部履行“策划、组织、支撑、服务”等职能,各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在公司总部的控制、监督下,组织开展生产经营工作。在前期承揽或中标、承接项目后,在统一调度下,根据项目大小及技术难易程度,由检修分公司指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检修需要,按高效经济的原则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施工。工程结束后组织机构自动取消,对于常年进行的工程项目,应成立正式项目部,建立健全党政工团组织机构,由检修公司统一领导。在职责划分上,部门职责应尽量细化,尽可能做到既无重叠、又无空白;在流程再造上,应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强调责任、讲究实效”为原则,实现流程的优化。

4.2 建立经济核算体系。检修公司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经营,建立经济核算体系,实现由行政指令向经济手段调节的过渡,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4.3 加强与完善检修项目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成本管理過程控制过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控制过程。事前控制:在健全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下,项目工程的成本费用支出要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推行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强调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核算和分析,加强项目竣工结算和考核,达到预期目的。事中控制:成本费用预算出台后,施工部门要严格执行,非预算费用一律不能列支,各项费用从节约原则出发,需要追加的,必须按预算审批流程补办预算。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人工费不应超过项目费用的40%。同时做好对相关费用的控制,如人员差旅,检修公司的工程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地施工,差旅费弹性空间较大,这就要求施工部门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人员的出行。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实现成本的过程控制。预算范围内的支出才可发生,要求项目部门每周报送支出明细,当发现项目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成本进行检查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事后控制:只有完成了项目的验收,竣工结算才是一个完整的结算。因此项目完工后,项目部要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在合同规定的维护期满后,及时办理竣工手续,这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最后进行项目后评估,在工程技术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组成业绩考评小组,从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收益、宣传、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考核和奖励。

4.4 明晰主业与检修公司的管理界面。检修公司组建后,主厂的工作就是搞好设备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设备的检修应委托检修公司负责管理。主厂行使业管理职能,负责提出维护检修项目及要求,对检修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和验收。

4.5 理顺检修公司与主业的资产产权关系。明确检修公司与主业的关系是工程项目的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的安全监督和保障体系,建立人才、用工和分配机制,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4.6 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检修公司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要事先筹划,对项目质量、进度及安全管理等进行量化,形成完善的考核标准,实行成本管理奖惩制度。工程预算下达后,检修公司将成本管理纳入考核内容,可根据工程项目承包方案,严格控制各检修分公司及相关项目的费用支出。鼓励施工部门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节省开支,工程结束时检修公司根据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奖罚兑现。

4.7 组建专业化队伍,创建检修专业化管理模式。以检修公司为主体,组建独立法人的检修安装总公司。整合全厂检修力量,形成优势队伍,专门承揽电厂设备的维护检修工程,扩建和改造工程,实现电力检修专业化,打造检修公司品牌形象。

5 结束语

电力企业厂网分开后,各发电企业对检修公司的管理已拿到日常议程上来,由于各企业历史情况不同,采取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在朝着集团化、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作为基层发电企业的检修公司,应合理利用现有的人才、技术资源,逐步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在抢占市场、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激励约束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肖荣强,樊玉玲.谈大型火电企业的设备优化检修[J].机电信息,2004(13):24-26.

我国艺术管理与运营模式探讨 篇4

一、艺术管理的含义

艺术管理以艺术的发展为基础, 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 以现代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管理学科。作为管理学科的其中一种。艺术管理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广泛的。其中包含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艺术的管理模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性, 艺术管理的中心是艺术。因而有很强的艺术性。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有特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进行展现。艺术的报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艺术家可以通过多方面, 多角度展现艺术, 使艺术风格多元化, 有精神层面的也有风格层面的艺术, 也正是艺术和艺术之间的差别, 才能让艺术家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围绕不同的个性的展开, 在艺术管理中一定要注意艺术的特殊性。

二、艺术管理的特点

1. 个体的差异性

艺术的特殊性包括艺术家和艺术品, 艺术管理机构是为艺术服务。艺术管理的对象就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不同模式, 艺术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艺术家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创造力。审美观念、才能和情趣都有特殊性。其中艺术创造力, 审美能力是重要的艺术构成因素, 从艺术特点的角度来说, 艺术家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远远超出其他行业, 从艺术家自身来看, 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也是不同的, 对产品的把握也各有差异。如音乐家和画家相比, 画家不如音乐家敏感, 音乐家没有画家创造能力。

2. 专业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不仅是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欣赏艺术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社会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艺术管理者比如经纪人, 艺术公司等。这些以艺术管理的公司充分体现了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 艺术品的价值要和市场价值有机集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艺术的市场价值, 这种艺术管理模式可以促使艺术不断发展, 因此对艺术的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现在一些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 艺术管理需要和实际有效结合, 者也是艺术管理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艺术管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

1. 加强机制建设, 鼓励艺术创作

所有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制度的支持, 艺术的创造也不例外, 艺术的创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 艺术创造才能正常进行。才能确保艺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工商和税务的制度管理对不同的文化作品进行检查, 加强舆论宣传对不同的艺术实体的管理机制, 这些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形成, 可以保证艺术创造高效展开, 是政府行使职权的保证。艺术也是在制度的维护下才能顺利的进行, 同时社会还要尊重艺术, 尊重人才。调动广大艺术家创作的积极性, 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创造力。而提高艺术品的质量。这是促使艺术品的不断发展的动力。

2. 鼓励艺术产业发展, 推动生产力增长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 艺术产品的发展是中心, 艺术产品不仅能创造大量的市场价值。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 不断推动艺术产业发展, 首先要科学规划产业结构, 注重艺术的特殊性, 建立制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艺术的市场效应也各不相同, 有的艺术作品容易受到市场认同, 有的艺术市场效果也就一般, 但是社会价值比较大, 这就要求政府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合理规划, 这对艺术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传播和调控, 使文化市场呈现不同的状态, 多种任务风格并存。同时要保证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3. 坚持发展公益性艺术, 确保百姓文化权利

公益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艺术形式, 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但变化, 促使了文艺活动的创新, 提高了大众的精神素养, 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升了艺术的层次, 保证人民对艺术的追求。现代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区别在于, 传统的艺术能被打中所接受, 在现在社会中, 对你文化是的普及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 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因此, 发展和提升公益艺术可以促使精神文明不断发展, 既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也推动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4. 与同行业之间互动与合作

将全球化的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中来, 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国情要引进外国的先进管理模式, 成为一种能够被市场运营可以的一种管理模式。如, 在国外只要签约演出即可, 但在中国需要一个申报程序。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尝试, 我们的经营模式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可以获得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并逐渐向外发展, 将中国文化市场的产品推向西方国家。通过与国外业内人士的合作交流, 大家对西方文化有了了解产生一定的认知度。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 首先要借鉴管理模式, 要经过“组委会、协会、基金会”三个阶段, 逐步与国际接轨。其次是艺术创新和新概念的引入, 如歌剧在国外很多歌剧都采用现代制作, 而国内观众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在经营上要采取企业文化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的关系, 汇报社会是文化的一种标志性行为, 同时为产品增值做服务。支持不同的文化的发展, 不仅能带来市场效益, 还能增加企业品牌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艺术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艺术发展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提升, 艺术已经成为现代精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形成繁荣稳定的艺术市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艺术产业的重要性。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投入, 目前我国对艺术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艺术的运营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本文对艺术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产业,运营模式,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马明奎.艺术生存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2]傅中望.立足本土、重在当代的湖北美术馆[J].美术, 2011 (06) .

[3]林天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交所发展与规范[J].中国美术, 2011 (6) .

网店运营与管理周志 篇5

周志

我们组这次网店运营与管理的项目是在淘宝网上,开店做代理,主要经营女性服装、鞋、饰品等产品,和某小组进行资源共享、货物派送合作的模式;同时,在阿里旺旺平台上,做好客户关系方面的开发与维系。此项目的可行性方案有以下几点:

1.企业在创业的初级阶段,资金比较匮乏,和一个商家合作可以节省一部分进货渠道费用;又能在合作、共赢中,争取到经营商机。

2.女性具有爱美、追求时尚潮流的特性,为此做了本店的产品定位。

3.淘宝网C2C的交易模式,有助于我们面对广大的女性客户进行产品个性化销售。

4.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确保了消费者资产不受侵害,使得网店运营交易更加便利。

5.本店的产品定价,采用中间价位,让消费者免去了产品价格过高,难以承受;或价格过低,担心产品质量次等问题。6.阿里旺旺让我们对客户做到服务始终如一,多与客户沟通,发现新需求,做好新导向。7.物流配送工作,由合作方提供服务,节省了货物派送费用。营销144 王新玉

20141440414

运营与管理 篇6

【关键词】供水阀门;日常运营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用水量也在持续提升,但是很多地区的供水管网因长时间使用,已经出现了严重老化等情况,漏损率大大增加。而管道暗漏不仅给供水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引发了水土流失、爆管事故等问题,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要求供水企业能够采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对供水阀门的管理,尽可能的减少漏损率,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供水阀门管理相关概述

供水阀门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且供水阀门基本都被设置在地下,处于密闭空间内,传动件等耐久性较差,十分容易出现锈蚀漏水的情况。再加上供水阀料门日常使用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开启状态,只有少数时间会关闭,工作人员也难以对阀门的灵活性、开启性进行了解,给供水阀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目前,我国整体供水阀门管理效果不佳,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例如一些供水企业对供水阀门管理并不重视,导致阀门被水泥浇盖,阀门井被埋,一旦发生管道爆炸等情况,不仅抢修人员难以及时找到阀门,延误抢修,同时也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经济损失严重,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不便。再例如某供水企业因未能对供水阀门开展及时的维修,导致其出现了失效的情况,在新建管道驳接时,连续关闭了多个阀门都未能实现断水。同时,供水阀门应用的数量较大,种类繁多,产品参数、资料等并不齐全,维修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参考依据,也给维修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另外,很多供水管企业并未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也导致了管理效果的不佳。

2、供水阀门日常运营管理模式与方法

2.1供水阀门信息收集

在供水阀门日常运营管理中,首先需要对其信息进行收集,以便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工作人员应对正在投入使用中的供水阀门信息进行收集,收集信息包括供水阀门的属性、口径具体位置、厂家信息等,在收集过程中,可以根据供水阀门口径的不同,将信息收集工作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收集口径大于DN300以及口径小于DN300且作为居住小区供水总阀门的阀门信息进行收集,并整理录入。第二部分是对口径大于DN50但是小于DN300的阀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在这一阶段中,对于与第一阶段重复的阀门,其信息将不再予以录入。同时,对于新建供水管网,工作人员需要对所有供述阀门信息进行登记。有条件的供水企业,在纸质版本上录入信息后,还需要进行GIS录入,形成电子版本信息,为信息的查看、修改提供便利。

同时,为了提升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效率,供水企业也应针对阀门位置进行坐标测量,为改造工程和日常运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测量工作应通过招标的形式选取适合的测量单位,测量后需要对GIS数据进行修改,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到所需供水阀门信息。另外,为了将供水阀门与其他阀门相区别,可以通过将井盖刷成蓝色进行标识。

2.2供水阀门检查保养

供水企业需要在供水阀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其的检查和保养。在检查方面,工作人员应定期对阀门井和阀门表观进行检查,保证阀门井井盖能够满足实际建设要求,不被埋压,未被损坏,标识清晰。其中,绿化带阀门井应高出地面,或是与地面高度一致。一旦发现阀门井被占压的情况,则需要立即提出迁改要求。同时,将阀门井井盖打开,检查其中积水水位情况、阀门锈蚀情况、工况情况等,保证阀门处于良好状态,制定完善的维修计划。在保养方面,供水企业应根据供水阀门实际情况,将保养工作分成两个级别,一级保养是对供水阀门的零配件进行检查,进行半启闭操作。并对供水阀门井中的淤泥和积水进行清理[1]。二级保养则是在以及保养的基础上,再对传动机构进行清理、调整限位螺丝等。另外,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供水阀门的检查保养工作进行记录,以便及时对保养方法等进行调整改进。

2.3供水阀门状态评价及预测

城市供水管网中所运用的供水阀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材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投入使用后,很难了解阀板状态。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受水流朗格利尔指数影响,阀门会出现结垢现象[2]。对阀门的密封性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定期采用全启闭操作,对水垢进行部分清除,避免出现大面积黄水等情况。

同时,因供水阀门差异性较大,难以给予全面统一的评价,因而,需要工作人员采用表观测评和数据分析两种方式对供水阀门状态进行评价。表观测评法主要是将阀门状态分成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标准为阀门能够正常启闭,表观完好,第二个级别标准为阀门启闭存在难度,表观上存在一些锈蚀,并有微小渗漏情况,第三个级别标准为阀门无法正常启闭,有明显锈蚀和渗漏。由工作人员根据阀门实际情况,按照三个级别标准进行划分评级。通过阀门启闭方向、操作时间、最小及最大扭矩等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供水阀门状态。根据这些状态评价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阀门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诊断,进行故障排除。

另外,通过对阀门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人员可以对未来阀门应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阀门管理计划,例如制定远期管理模式规划图、三年管理计划等,使供水阀门的管理工作更具预见性。

结论

随着人们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供水管网也在进一步扩展,应用的阀门数量随之增加,供水企业也应加强对供水阀门日常运营管理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及方法,避免渗漏,节约水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剑宏.浅析供水管网阀门的运行管理与维护[J].福建建筑,2014,2(2):102-103

我国艺术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分析 篇7

艺术管理学以揭示艺术规律的艺术学为基础, 结合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 以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原理为指导建立的研究艺术管理活动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综合学科, 艺术管理涉及非常广泛, 涉及了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等。可是艺术管理不仅具有理论性, 也具有实践性。艺术管理的核心内容为艺术, 艺术管理的对象是艺术和艺术家, 所以独特性很强。每件艺术品都是独特的, 可是艺术家的独特性是因为艺术是独特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个性的真实情感, 在进行艺术创造时艺术家的个性通过艺术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出来, 不仅体现在风格和形式上, 还体现在精神和内容上, 而艺术个性反应出了艺术家之间的不同。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中, 艺术管理者以个性十足的艺术作品为中心进行, 这是艺术品和其他商品之间的差别。因此, 艺术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艺术的特殊性。

二、我国艺术管理的特点

(一) 管理对象是特殊的

艺术管理的对象有艺术机构、艺术家以及艺术品, 重点是艺术家, 艺术机构服务于艺术家,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因此, 艺术管理的对象就是艺术家本身做出创造主体以及富有创造力的个体, 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不同的。一个艺术品的独特性来源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经验、审美理想、生活才能登, 而艺术个性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艺术才能、精神气质以及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产品, 其把握和品位产品的属性能力高于其他人员。而进行不同艺术创造的艺术家也具有不同的把握和品位能力。

(二) 管理专业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在艺术领域也获得进步, 人们对艺术的认可和需求不断提高, 所以需要重新调整和定位艺术价值观。各种各样的艺术管理人员, 例如剧团经理、专业展览策划等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要促使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得以实现,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当前, 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艺术品的艺术、市场以及社会价值得到了统一, 并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大,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所以艺术管理需要提高专业化程度, 加大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艺术管理更加重要, 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艺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完善我国艺术管理以及运营模式的措施

(一) 加强建设有关机制, 鼓励艺术行业人才不断创作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支持, 艺术创作也不例外。艺术创作也需要良好的艺术生产和创作环境。艺术创作人员需要在良好的运行条件下, 不断建设机制, 推动艺术创作活动的高效进行。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工商和税务机制、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宣传舆论机制、公共交通和安全保障机制等, 推动艺术创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自身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职能, 促使艺术管理在有关法律的约束下, 确保艺术创作的进行。此外, 也要增加对艺术人才的尊重和支持, 形成艺术人才培养以及艺术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充分激发艺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 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进而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 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 促使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

(二) 支持艺术产业的发展, 提高艺术生产力

从产业方面来说,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艺术产业, 艺术活动创造出的价值很大, 可以支持新闻、电视、会展等的发展, 所以想要形成有效的艺术生产机制, 就要提高艺术生产力。第一, 要对不同艺术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因为艺术产业不同, 特点不同, 进而推动方式不同。有些艺术产业可以得到广大群众和市场的认可, 有些艺术产业得到较少人的认可, 可是也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这时政府就要合理规整不同艺术样态, 推动艺术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 政府也要调控文化艺术品类的生产和传播, 促使文化市场可以百花齐放, 提高其多元化程度, 也要保证社会主流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三) 坚持发展公益性和公共性的艺术

公益性和公共性的艺术指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的艺术活动, 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既可以推动文化和艺术的创新, 也可以提高广大公众的艺术素养, 从侧面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也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修养水平, 促使广大群众可以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现代社会中, 公共文化的普及程度和享用程度可以体现出一个区域或者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 也反映了其物质生产水平。因此, 不断发展公益性以及公共性的艺术, 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和增长的文化水平和文化需求, 还可以从侧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当前艺术产业不断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 艺术成为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和享受, 并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侧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艺术产业的发展也表明我国艺术水平的提高和我国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而这些都需要艺术管理以及运营来完成, 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艺术管理能力的提高。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艺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艺术管理模式需要更新。艺术管理机构要坚守市场规律以及艺术管理的原则, 此外, 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文章主要介绍了艺术管理的概念以及特点, 并且探究了完善我国艺术管理以及运营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艺术管理,特点,运营模式,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天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交所发展与规范[J].中国美术, 2011 (06) .

[2]傅中望.立足本土、重在当代的湖北美术馆[J].美术, 2011 (06) .

[3]王耕耘.艺术理论对艺术管理学科的理论启示[J].剧影月报, 2010 (03) .

[4]牛翔.论旧城改造与上海艺术产业发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1) .

[5]佟琳.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探讨[J].理论界, 2010 (03) .

[6]葛雪松.浅析艺术管理与商业化的关系[J].美与时代 (下) , 2010 (05) .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探析 篇8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飞速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对国外和国内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的研究, 最终的目的是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并且假设整理出未来我国体育场馆行业将会遇见的问题,积极面对、小心应对。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施行的是计划经济, 公共体育场馆都是国家出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现在,我国处在市场经济阶段,要把以前作为公共事业具有国家属性的公共体育场馆推向市场, 可能会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不一定就能做到完全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 要建立符合带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体制, 要做的市场调查与前期准备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唯一不变的理念就是,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文献基本没有, 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方面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规定, 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没有相关政策为保障,呈现出的结果就是国内目前再此领域中产生了阶段性的空白。本文由此作为基础进行研究, 希望借鉴国外的先进操作模式结合国内本土的国情及目前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状况, 整理出符合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方面发展的对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改革有效、顺利的进行。

2、公共体育场馆概述

现阶段,在国内对于公共体育事业研究方面的书籍相当少,因此只能从相关的资料文献处着手研究课题,寻找答案。

2.1、公共体育场馆概念

“ 公共” 一词最早出现在 《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 中, 记载中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公共的意思就是共同拥有的、公用的、大家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综上所述,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得出:公共体育场馆就是群众共同拥有的体育场馆,它是由政府出资筹划兴建的,用来充实群众的生活,满足群总对体育运动、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是影响我国体育事业进程的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2.2、公共体育场馆资产性质研究

结合相关资料表明,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一方面是国家出资建造的,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内部的物品有部分是国家提供的,有部分属于私人的,所以不能单纯的将公共体育场馆归为体育事业单位或者体育企业单位。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是由国家或者非营利性机构(例如:学校)直接进行运营管理的,也可以由民间组织或个人来运营管理。

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的现状

3.1、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2015 年12 月26 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正式公布,根据公布数据现实: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 万个,用地面积39.82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 亿平方米,场面积19.92 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 月31 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 万个,将近翻了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 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 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 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 个。

3.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目前, 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都是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的,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运营管理模式, 转变为采取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运营管理方式,比如:事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类型运营管理模式、半企业型运营管理模式等,在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模式中, 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采用的是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4、国内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做为带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是不收取进馆群众的费用的, 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比发达国家低的太多,现阶段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无论在“量”和“质”方面,还是在运营管理体质方面都暂时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4.1、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

国内的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也不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再来,作为公共体育场馆自身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资本量大、运营成本高、管理不规范等,还有税费方面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这些问题促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利润方面相当低,使得场馆对普通性质的经营事项,特别是比赛与健身类方面不会做过多关注, 这些都明显的表现出现阶段急需处理的正常问题关键就在税收政策方面和财政政策方面。

伴随着国内的改革逐步加深的过程, 国内公共体育事业也面临着体制改革, 从行政性质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经营性质的管理模式过渡。可是因为各个公共体育场馆在客观因素方面的局限,使得各场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且现在各个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质方面也有所不同, 这就形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4.2、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人才缺乏

目前, 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体育行政人员、退役的运动员等与体育相关的人员,甚至还有部分的水工、电工等与体育不相关的人员。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比如社区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员很多都是外聘的,或者就是退休人员、社区居民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就更加简单了,可能直接就是体育老师管理的。他们所能够承担的只有简单性质的运营管理, 还有体育设备的简单日常维护维修方面,他们有的是伴随着体育系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有的可能根本没接触过体育行业, 而且他们一般在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方面考虑的比较简单和单一,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现代体育运营管理理念,不懂如何市场运作、不懂如何进行管理。国内体育市场的人才缺乏是导致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国内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使用率不高

现阶段,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数量比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多了很多,但是人均占有量不高。国内的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做运动员训练、体育赛事的举行、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和文艺表演等,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公共体育场馆来说除了能够提供公众的日常体育锻炼之外,基本上不会有专业运动员来训练,也很少有举办体育赛事和文艺表演的条件和机会, 再加上公共体育场馆内部服务公众的意识较差,体育设施也固定化和单一化,只能暂时缓解公众的日常需求,不足以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虽然除了极少数用于比赛和训练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之外, 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开放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太短,很多体育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就更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公共体育场馆在实际运营中利用率过低的状况。

5、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对策

5.1、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和经营管理体制

在经济方面, 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可以采取减少税收、视情况减免税等,用来填补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公共活动方面的亏损,用经济手段宏观调控,促使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逐渐迈向正轨。

公共体育场馆也应该享有与企业一样的“融资”机会,通过融资可以经过政府机构促使国内民间资本大量的投入, 也可以吸收国外的资本投入我国的体育市场, 通过这样可以缓解在经济方面的供求矛盾,弥补公共体育场馆资金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优化我国体育市场的投资结构, 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吸收国外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有益的经验, 优化和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和体制。

公共体育场馆也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收费政策, 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运营的积极性。

在管理方面, 应制定和逐步完善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法规,创造和谐美好的市场运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以保证体育场馆健康有益的发展。

5.2、加大人力成本的投入,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

国内应该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管是教育支持还是财政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在内部也应该培养相关的运营管理人才,鼓励职工在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进修, 增加在职职工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还可以与运营管理相关专业类院校进行合作交流,请专业的教授或者老师前来给在职员工进行运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也可以把公共体育场馆纳入合作院校的实习单位,一方面优秀的学生给场馆带来了最新的运营管理知识, 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果场馆和学生双方面都满意,毕业以后还可以考虑加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里, 这是双方共赢的事情。除了这些以外,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把在运营管理方面有成熟工作经验的引进来, 充实和壮大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队伍。

5.3、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提高使用率

未来需要加快新建公共体育场馆的速度、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惠民力度,扩展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对于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可以考虑分日期分时段向公众开放, 采取免费或者低收费模式吸引公众,也可以自主举办各类赛事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提高使用率。对于中小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如何提高使用效率,要考虑要地理位置因素和受众范围因素两大因素,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积极开展适合周围受众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规划、有针对性的服务大众。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文化体育方面的热衷也空前高涨, 这促使着我国的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迅猛。 作为体育产业里面的代表体育馆业首当其冲的要面对体制改革,以适应公众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不管是国家直接运营管理的还是企业单位运营管理的亦或者是个人运营管理的体育场馆,都不能改变的一项事实就是: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不管体育场馆的性质是怎样的, 都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的运营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

参考文献

[1]叶加宝.公共体育场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报,2014.

[2]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8).

浅谈高速公路运营维护与管理 篇9

我国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快速增长的巨大成就,在2008年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就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6000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是自通车后才开始出现的,虽然我国公路建设硕果累累,但是运营管理经验只有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在部分领域还存在着不成熟的问题。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里程规模非常庞大,因此,庞大的、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需要精确化的运营管理制度和促使,以便能够有效的保证高速公路正常的运行、维护,处理突发的应急事件。文章中将对新时期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提升运营管理工作效果的措施,以便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做出参考。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现存的问题

1.1 收费管理不科学。

世界银行有份调查显示,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行收费要高于发达国家,货车每公里通行收费在0.8元到1.2元,这个费率和车主的收入相比实在是太贵。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一般根据:极差收益法、成本反算法、人均收入关联法等几种方式确定,虽然这些方法都符合经济学原理,但是却和中国车主对通行费的低承受性不相匹配。除了收费较高外,收费标准也不统一,具体体现在各地对车型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基本采用人工收费或半自动收费方式收取通行费,导致车流量较大时,车辆停车排队通关时间较长,堵塞交通的现象;各收费站的现金结算工作量很大,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人力成本等问题。

1.2 交通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出现故障的通行车辆在检测时,存在蒙混过关的现象,带着安全隐患上路,不仅影响个人的安全,如果出事可能使其他车辆和人员受到安全威胁。遇到特大暴雨、暴风雪等特殊气候,或者路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响应,是否有提前预案的保障工作,都对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1.3 路政管理不合理

随着信息网络、软件系统的推广使用,公路技术等级的提升、特别是大型、新式桥梁的建筑使用,管理手段必然要让位于法律和技术手段。但是目前在岗人员知识结构严重不适应;长期以来各级交通部门重建设轻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多数基层单位路政管理人员主要以禁止违法行为、保障交通安全管理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工作。为了工作的需要选拔路政岗位的人员,不强调文化程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电脑、网络水平是无法胜任内业管理工作的,它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路政管理机构运转的核心。

另外,路政内外业工作协调不够。日常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的漏洞,导致路政内外业工作关系衔接不到位,以致很多外业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到内业人员手中,甚至导致漏报、误报,该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不到收集,导致各种数据失真,影响领导的正确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制约了路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2 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维护的措施和办法

2.1 改、扩建收费站、增加应急车道

若条件许可,对车流量已经趋近饱和的收费站,对收费广场进行彻底改造,根据车流量的预计增加情况,适当留备用车道,重新建设收费广场、收费车道及相应配套设施,以满足车流量日益增加的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彻底解决堵车问题。

2.2 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收费效率

若条件许可,对车流量已经趋近饱和的收费站,对收费广场进行彻底改造,根据车流量的预计增加情况,适当留备用车道,重新建设收费广场、收费车道及相应配套设施,以满足车流量日益增加的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彻底解决堵车问题。改进收费管理软件,减少车道各种异常情况的手工记录,特殊情况下简化操作流程,以保畅为核心。若收费站入口车辆拥堵情况严重,对于一类客车,收费人员可略去对车辆车牌与系统入口抓拍车牌的人工验证车牌号流程,直接发卡放行。

2.3 按照统一定价标准计算收费标准

根据公路建设投资额度、车流量大小、贷款利率、经营管理和养护维修成本、车流量变化等情况,制定统一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可以通过经验数据的测算将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关联系数表示出来,并建立以计算公式为标准的定价模式,作为高速公路收费定价的基础工具,得出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理论值,理论值得出后,再根据当地经济水平等客观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可执行的收费标准,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收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2.4 健全路政内业管理制度,加强人员业务培训

健全各种内业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应按照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关路政档案、台账、各种报表,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化、规范化。路政内业、外业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路政管理体系,必须首先通过外业巡查发现或接受群众举报,对损坏公路、占用或利用公路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管理,查处并纠正公路违法行为,依据《公路法》作出处罚或处理决定,从而达到管理目的;这其中需要通过内业资料的记载、执法文书的制作来完成,所以要协调完善,促进公路路政公路的有效开展。

另外,做好路政管理工作,一定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配齐内业管理人员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路政整体工作的推进。因此,路政部门应加强人才的引进,配备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内业队伍。

2.5 推进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应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规范应急管理工作。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织研究制定《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交通运输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高速公路联网运行监控管理办法》、《高速公路情报板管理办法》、《交通气象监测站管理办法》等制度。高速公路营运业主要结合高速公路网建设和运行现状,认真分析研究高速公路事故特征,有计划补充大型救援排障设备,并兼顾点线救援需要合理安排设备布局,提高高速公路事故救援能力。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指挥调度体系,构建联网监控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模式。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深化与气象、交警、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强化路警扁平化指挥,实现路警统一接报警、统一调度指挥、统一信息发布;加强汛期、凝冻、大雾等特殊天气研判,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能力和人员素质建设,开展多方合作、联合培训及演练,提高协同应急能力。结合应急工作职责和特点,组织开展公路水毁抢通、水毁桥梁架设、隧道坍塌抢险、冬季防冻防滑、高速公路清障救援等演练,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指挥调度、协调联动、现场处置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速公路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制定、收费站的设置、路政工作的完善和提升、交通安全保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了相应的提升高速公路运营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保华.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J].江南论坛,2011(07).

[2]周志高.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16).

基于运营管理的企业建模与仿真 篇10

一直以来, 人们在建立企业模型时均考虑按照有形的物质形态对其具体运营过程建立模型, 目的是便于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本文把这种反映企业行为企业模型称为企业管理模型;而把从企业的本质出发, 反映企业本质的模型称为企业理论模型。

本文在概述企业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讨论企业运营管理模型及其建模与仿真, 沿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企业管理模型进行分类讨论, 对基于运营过程的管理模型进行仿真探讨。

一、企业的理论模型

从农业经济的手工作坊到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工厂, 再到知识经济的动态网络[6]学习型组织, 企业组织的本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基于劳动分工的企业理论, 到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契约理论, 再到企业的能力理论及资源理论, 进一步到企业知识理论、企业自组织理论和企业的生命理论的过程[7], 分别把企业看作是价值创造体、生产函数、交易体、知识体、自组织体、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运用数学的、逻辑的手段, 建立各种模型对企业的行为和本质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具体的、物质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 到知识和能力这种抽象的、无形的要素, 再到企业生命现象, 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机到有机的发展历程。

人们在认识企业的同时, 对构成企业管理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对企业管理进行了构建, 使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逐步走向完美的境界。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们对企业本质认识逐步深化, 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变革、水平在提高, 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企业系统。

二、企业的管理模型

早期的管理模型和当时的企业理论相适应, 主要针对企业组织的内部问题建立一些机械性的模型, 对企业进行形式化的直观描述, 例如直线式组织机构模型。现在我们讨论的管理模型, 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CIM和CIMS理论发展而来的。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 是一种组织、管理与运行企业的哲理, 它具有多种体系结构, 而CIMS是CIM思想在每个具体企业中的应用实现, 它们均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中具体的内容或对象建立起形式化或数字化的模型[5], 如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过程模型、资源模型、性能模型等。

随着人们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管理研究的进展, 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后, 目前已进入现代管理阶段, 众多的管理理论演变成了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种管理理论, 同时知识的要素化、外部市场的迅速变化、不确定性的增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等因素, 使得企业管理模型进一步向以人为本、企业知识、Agent理念、基于价值流集成和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而IT技术、Agent技术, 复杂性理论的发展也为对这些对象和内容进行建模和仿真提供了手段。

(一) 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18世纪60年代, 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从农业经济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向工业经济的工厂体系转变。亚当·斯密论述和分析了这种体系:体力劳动者操作机器, 有技术的管理者管理工厂[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极大地支持了工厂体系的管理。

工业经济是一种“标准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 技术特征是机器化的大生产[9], 其制造原理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 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工具以及产品设计、工程分析和远距离控制等计算机软件的先进制造技术造就了计算机集成制造 (CIM) 。CIM是一种组织、管理与运行企业的哲理, 将过去独立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 将机器人、机器、产品设计、工程分析都由计算机进行协调, 使大型工厂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各种定制的产品[10]。

目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组织处在一种分布式的环境中, 同时企业的规模需分解为更小的单元进行控制[6]。这种分布式的环境以及企业的分解, 带来了两个问题:信息和协调[1]。企业集成 (EI) 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企业集成意味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个独立单元, 使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协同工作。

1. 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认为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是在具体的物质层次上描述企业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 (组成和行为) 的模型。它包括静态实体模型和动态运作模型, 具体有过程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组织模型、资源模型、产品模型等。

企业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一般不可能用一个模型描述清楚, 通常由一组模型来描述, 每个子模型完成企业某一个局部特性的描述, 按照一定的约束和连接关系将所有的子模型组成在一起构成整个企业模型;同时需要采用多个视图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企业, 每个视图从一个侧面描述企业的一部分特性, 不同的视图之间相互补充, 共同完成对企业的描述任务。所以这些视图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集成[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提高企业效率, 增强企业功能, 物理运营建模主要是基于功能的建模, 以功能活动为视角对整个企业进行描述的功能模型是企业的核心模型。到20世纪90年代, 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 产生了更有效更自然的过程建模方法, 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的过程模型成为企业的核心模型。过程模型描述企业业务过程、产品开发过程和制造过程中各种活动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解决如何根据过程目标和系统约束条件, 将系统内的活动组成适当的经营过程的问题, 而其他的模型都以过程模型为核心进行集成[2]。

物理运营模型是基于物质的过程, 从提高生产率的角度来考虑的, 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从物理运营模型的定义、建模的体系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基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贯彻的是“不仅在产品上, 而且在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中都可以按照科学原则进行”的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无论是CIM, 还是EI, 遵循的都是科学的原则, 强调控制。但是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多的强调科学控制与行为自治并重的管理理念。

其次, 物理运营模型基于CIM理念, 目的是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业, 使得物理运营模型比较局限于制造业。物理运营模型更多地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机械系统, 针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 包括传统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 适应于当外部环境确定时的机械式的组织系统, 特别是处于规范化阶段的企业。机械式的结构是最有效率[10], 但是, 机械性的结构妨碍灵活性, 不符合目前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柔性化的要求。

如今我们依然缺乏良好的企业集成平台和工具, 各个子模型离理想状况也有很大的差距。ERP的刚性度太大, 业务流程重组大部分失败除了有管理上的原因之外, 技术不成熟、不支持柔性化的管理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1]。

2. 物理运营的建模方法与体系

物理运营建模必须建立方法、体系和工具三个要素[12]:方法是一个通用的参考程序, 一步一步从现在的模型到将来的模型;体系是通过有限的互相关联的组件放在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定义;工具是用户更有效的应用方法和体系。物理运营建模可分为三个层次[13]: (1) 对企业的现实结构建立一个通用的理解, 方便交流和思考; (2) 在计算机中来描述一个企业, 对各种变量进行如果怎样那么怎样的分析和计算; (3) 企业模型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活动部分, 应能使企业在线获得信息和进行过程指导。

物理运营建模体系结构是以CIM的体系结构为基础的, 主要的CIM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5], 如ICAM, IPAD, MAP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protocol) , STEP (standard for the exchange of product data) , 在日本和欧洲也有一些, 如EU ES-PRIT CIME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大学和科研组织致力于企业建模体系的研究, 创立一些较为完善的物理运营建模方法和体系[5,14,15]:GRAI-GIM、CIMOSA、PERA、GERAM、ARIS、IEM、SLA等。

目前, 企业物理运营建模理论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工具是基于成熟的企业建模理论的。当前最为重要的建模体系是CIM-OSA,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预标准。CIMOSA是由欧共体的21家公司和大学组成的ESPRIT-AMICE组织经过6年的努力开发出来的一个CIM开发体系结构, 其目的是提供一个面向CIM系统生命周期的、开放式的CIM参考体系结构;结构上, CIMOSA由模型框架和集成基础结构两部分构成;CIM-OSA支持企业的建模、分析和企业模型的仿真、运行过程。PERA试图为基于CIM的企业提供一套企业建模的框架, GRAI-GIM是一种描述和分析整个企业的方法论, 而GERAM则是CIMOSA、GIM和PERA的一般化[5]。IEM是一种面向对象技术的建模方法, ARIS则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模型结构。SLA是我国学者陈禹文提出的一种阶梯形CIM系统体系结构。

3. 物理运行的建模工具与技术

应用体系和方法需要工具和技术。企业建模的工具有:IDEF系列分析和逻辑建模工具, 集控Petri网方法, 工作流方法, 动态企业建模工具系统BAAN/DEM[2]。

物理运营模型的建模技术有面向对象技术、AGENT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针对这些工具和技术采用VC++、JAVA、DELPHI等程序语言进行底层开发。

(二) 企业的Agent模型

目前, 人们强调科学控制和行为自治并重的二元管理思想[16], 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实体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分布的、柔性的复杂系统,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应该被分布式的控制取代。二战后兴起的复杂性理论,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圣达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为研究企业这样一个具有生命现象的复杂社会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Agent技术为这种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Agent的自主性和系统的协调机制使得Agent系统在描述企业这一复杂系统, 进行企业建模、协调和控制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17,18]。

1. Agent技术

Agent理论和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很快, 目前已经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方向之一。基于Agent的计算和以Agent为主体的高层交互可以满足现代计算和分布式信息处理的要求。Agent组织是一种结构化的有明确求解目标的Agent群体, 基于Agent组织的问题求解可以降低求解难度, 减少Agent之间的交互复杂性。从软件工程角度看, Agent作为面向对象之后的一种新的软件模型有着良好的实现基础[19]。

MAS (Multi-Agent System) 系统是由多个Agent基于一定协调机制组成的自组织系统, 其理论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为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有希望的解决途径, 为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心理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也为分布式和合作问题提供了求解的环境[20]。

2. 企业的Agent模型

企业是由处于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Agent组成的一个动态网络, 作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结构的不断组合、分解与演进, 正是各个Agent行为的客观结果。企业Agent模型能够表达对企业不同的抽象粒度, 描述企业中的活动及活动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能模拟这些交互作用[21]。

建立基于Agent的企业模型, 要考虑对企业系统进行Agent抽象, 将企业映射为Agent。根据构成方式, 可以将其分为三类[20]: (1) 智能Agent, 指工作过程中没有人为参与的Agent; (2) 人-机Agent;指通过人机交互进行工作的Agent; (3) 自然A-gent, 指企业中主要由人或组织构成的Agent。

swarm是一个非常适合企业Agent建模的工具, 它采用一种基于个体的建模方法, 允许每个A-gent有它自身的被过去影响或决定下一步工作的内部状态变量。它的基于Agent的语言能让定义不同业务单元的行为和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 把每个业务单元作为一个Agent (执行具体活动的物体实体) 的集团 (Swarm) , 每个活动作为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被内部时间或外部事件触发。同时Swarm具有封装性、消息传递功能、异步协调机制以及嵌套的内在递阶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Swarm可以用来建立一个描述企业的组成、行为和相互作用的企业Agent模型[22]。表1对swarm和企业Agent模型之间的特性进行了比较。

这种技术为在管理的自治和控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提供了手段, 目前已有成功的企业Agent模型, 如SCN (Supply Chain Network) , OFP (Order Fulfill Process) 的Agent模型[22]。但是这个领域依然不成熟, 企业的Agent模型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模型。

(三) 针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型

在进入21世纪之际,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全速地把企业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劳动力和物质资源, 成为企业产品价值的主体, 成为创造财富的第一要素[23], 人们开始关注企业如何生成知识、如何构造知识的结构和条理以及如何使用知识[8]。同时企业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追求自身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企业战略竞争力的源泉由有形的物质形态转向了无形的知识形态, 这些因素使企业向知识创新型发展[24]。

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博士认为, 传统的组织设计是用来管理以机器为基础的技术, 它需要对物质资源进行稳定、有效的利用, 诸如大批量生产, 然而新组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 组织设计的目的是用来处理思想和信息的[25]。我们可以对知识企业作如下界定:它是由专家小组组成的知识型企业, 这种企业是以知识为基础, 雇员队伍由体力员工和文案员工迅速转向知识型员工;在决策结构上, 他们能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 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在组织结构上, 知识型企业应超越传统的矩阵形式[26]。

1. 针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型

早在1966年, Polanyi就对知识进行了区分, 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知识是能被编码、能够表达、能够交流的;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的、不能被表达和交流的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表达的要多) [27]。企业知识由一般知识 (通用知识) 、产业特有知识、企业特有知识构成, 具有企业层、组织层、活动层三个层次[28]。知识型企业的组织模型能帮助人们认识知识型企业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而针对企业知识的管理模型能描述企业知识的产生、组成、结构和使用, 把企业知识显性化、资本化[1], 方便知识的管理、优化和配置, 支持企业集成。

一个知识型企业的组织模型, 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型企业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知识型企业是由专家小组组成的知识型企业, 它超越传统的矩阵形式发展成一种动态网络形式[29], 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自身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信息爆炸、企业决策加速、知识员工追求自身的价值等因素要求知识分享和对知识进行组织[30], Susan A.Mohrman等人认为可以从战略、结构、过程 (工作过程、管理过程、信息技术) 、报酬、人员的五维模型对知识企业进行设计, 帮助企业鼓励知识工作行为[31]。

知识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 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和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形成了企业特定的知识结构[32], 可以从知识广度结构、知识深度结构、知识的特质性结构、人才知识结构四个方面[33]来分析知识的构成, 构造企业的知识结构模型。企业的知识结构模型描述企业知识的产生、组成和结构, 是知识分享和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分享模型[32,34]与知识管理模型能帮助企业对企业知识进行配置和优化。

2. 知识管理模型

20世纪80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博士开始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 知识管理开始兴起。20世纪末21世纪初, IT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使得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月15日, 美国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标志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务实的、可操作的阶段。

企业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 是指为了追求竞争优势而营造一种知识环境, 使组织内的显性知识及时与隐性知识结合, 从而有效地产生知识资本, 在组织内其他部门及各方面力量的帮助下, 实施知识战略, 通过知识的研究开发与使用, 改进企业经营过程, 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测试、评估与知识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以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为原则[35]。

知识管理模型能够帮助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和配置, 支持企业集成。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众多的知识管理模型, 维格 (K.Wiig, 1997) 认为, 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法拉普罗 (Carl Frappuolo, 1998) 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他还认为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一定分类进行组织;内部化是指知识的转移, 即从外部知识库中筛选、提取人们想得到的与特定用户有关的知识;中介化是指为知识寻找者找到知识的最佳来源;认知化则是将以上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的过程。具体的、可操作的并能支持企业集成的知识管理模型由创造-捕获-编码和存储-检索-应用和精化-捕获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 (图1) , 并能由计算机来实现[1]。

知识无处不在, 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知识的构成, 重新组织其结构和条理, 我们并没有发现知识型企业, 而是对知识企业进行了构建, 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逐渐完善, 其各种模型基于一种知识管理的观点来描述企业知识, 希望找到确定性和可控性, 对知识这种无形的要素进行可控制的管理。

(四) 企业的性能模型

1. 企业的性能模型

企业物理运营模型、Agent模型、知识管理模型等企业管理模型描述企业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等问题;至于一个企业“做得怎么样”, 则可由性能模型来进行描述[36]。

企业性能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系统完成、执行的行为及完成某种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程度, 是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 是对企业运作情况的一种衡量[37]。而性能模型是对企业性能的描述。企业的性能有多个指标, 测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所以企业的性能模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性能模型通常用来对企业进行性能分析和性能评价。

2. 企业性能模型的建模

建立企业性能模型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理论、方法与技术[36]:

(1) 针对企业性能的多样性, 确定企业级目标 (性能) 体系;

(2) 对各企业级目标 (T, Q, C等) 建立性能模型,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形成一套模型体系;

(3) 将企业级的不同目标要求转化为可以进行计算或比较的量化要素, 即通过建立一定的技术经济模型, 完成从各决策要素到企业活动的映射, 并将这些决策属性用量化形式表达出来。

按过程和活动分析企业性能, 已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国外提出了基于活动的管理 (ABM) 和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 (ABC) 等, 国内统称为作业基准法。针对企业生产系统采用了基于活动、面向过程的性能建模方法, 将企业级的性能指标按过程分解, 最终与企业活动进行映射[37]。199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Chryssolouris提出了制造系统的“四面体决策框架模型”, 就将成本、质量、时间和柔性四大要素, 作为制造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目标函数。1993年, 日本日立公司M.Kiuchi提出了机械加工系统的综合评估和决策模型。这些模型不仅给出了先进的制造系统的性能评价框架, 也提出了将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各类决策变量可通过技术经济模型映射成为制造决策属性的组成元素的设想。欧共体和美国1999年6月启动的APM项目也在继续着这个领域的研究[38]。

在建立性能模型的时候, 指标的量化问题是个难题, 金融性的指标容易量化, 而其他的指标大都是统计值或粗糙的计算值。

三、企业管理模型的仿真

人们建立模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进行试验研究;同样企业建模的目的也是为了对企业的运营进行试验研究, 而仿真是一种有效的试验手段。企业仿真是通过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企业的动态行为及其对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反应, 研究企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企业行为的离散性决定了企业仿真是基于离散系统的仿真, 其基本方法有: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企业仿真能支持企业决策过程、方便学习, 为企业运作提供一个训练的环境, 丰富我们对企业的理解和认识[39]。

传统的企业仿真采用的是“系统分析与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模型验证→确认”这么一种“从上而下”的观点, 是基于物体建模体系的仿真。例如CIM-OSA体系除了支持企业的建模、分析过程外, 还支持企业模型的仿真、运行。随着Agent技术的发展, “由下而上”的基于agent技术的企业仿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2]。

(一) 企业物理运营模型的仿真

企业物理运营模型仿真通过对企业的物理过程建立仿真模型, 并在计算机环境中进行运行, 支持企业分析和决策。企业物理运营模型仿真采用的是离散系统仿真方法, 过程如下:

企业分析—企业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仿真程序建立—仿真试验—数据分析和处理。

仿真优化分析借助计算机, 是个迭代寻优的过程, 前一次的结果作为下一次仿真的输入, 得到一种统计结果。

不同的仿真模型对应着不同的仿真软件, SIMSCRIPT/GASP使用事件调度法, ECSL以活动扫描为基础的仿真语言, GPSS/SIMULA使用进程交互方法[5]。工作流模型仿真[5]是一种成熟的企业仿真方法, 我国学者针对工作流仿真研发了CIM-Flow仿真工具。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虚拟制造技术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物理运营模型仿真分析方法[2]。

(二) 企业Agent模型的仿真

与传统的“从上而下”仿真不同, 基于Agent的仿真建模技术是一种“由下而上”的仿真建模方法, 它在微观层次上构建代理人, 进而推延至系统层次。要建立一个Multi-Agent仿真模型, 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模型首先应当合理地定义企业中各微观个体的属性与行为;二是模型应当有一套机制来实现模型中的Agent之间的交互与通信问题。

Swarm是一个对并行、分布的人工世界进行仿真的通用软件包。它的核心是一个定义Agents和仿真中相互作用的其他实体的行为的OO (Object-Oriented) 框架, Swarm中的Agent由下列组件组成[22]: (1) 一个包括内部Agent状态变量的数据结构; (2) 一个对动作进行初始化的行动Agent的步骤; (3) 通过外界环境 (其他的Agent或仿真控制的实体) 发送信息进行触发的行动功能。Swarm仿真采用离散事件和时间序列结合的方式, 支持两者或多者的交互仿真。

Fu-Ren Lin和Gek Woo Tan在建立了SCN (Supply Chain Network) , OFP (Order Fulfill Process) 的Agent模型后, 在Swarm平台上仿真, 进行了不同战略的试验, 以提高SCN中OFP的性能[22]。

无论是物理运营模型仿真, 还是Agent模型的Swarm仿真, 基本上是针对规范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物理过程或信息流进行仿真, 离支持柔性化思想的智能仿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仿真时要求给定规则, 但规则一旦被抽象出来简单化, 就不一定符合实际的情况, 仿真结果与现实就会产生差距。

四、结语及展望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型, 特别是物理运营模型, 是以社会分工和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 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 按照有形的物质形态对其具体运营过程建立模型。企业的Agent模型和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型初步具有了行为管理的特点, 支持人们关注的科学控制与行为自治的二元管理思想。企业运营的效果如何, 也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对反映企业运营的性能模型及其建模也进行了讨论。最后, 对针对规范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物理过程或信息流的企业管理模型的仿真进行了探讨。

运营与管理 篇11

摘要:上海家化历经百年,成长为当代中国本土最大的日化企业,其中葛文耀功不可没。抛开葛文耀与平安信托的控制权之争,在葛文耀的领导下,上海家化的运营管理稳步而扎实,成为上海家化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文章从上海家化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合作两个方面,详细剖解上海家化运营管理的成功之道,以飨中国日化企业及其他轻工企业。

关键词:家化;运营管理;毛利;基本策略;成功经验

一、 引言

上海家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化集团)可以溯源到1898年,从一个小的日化公司成长为当代中国本土最大的日化巨头。家化集团在时任领导者葛文耀领导下1985年就开始以市场为中心来开展经营活动。到1990年,家化位居全国化妆品行业之首,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6%,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1999年1月20日,上海家化(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10月20日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化)成立并于2001年3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原董事长葛文耀的家化战略构念中,开发、开辟distance和佰草集产品和市场,进入药妆市场,收购“可采”民族品牌,要复活“双妹”,从传统日化向时尚产业升级(丁琳,2008),实施多品牌的自主品牌战略(王道军,2010;陈志宏,2010),重塑了中国日化品牌(邓羊格,2005),实现了本土日化品牌的突围(罗雯和何佳讯,2005)。2013年9月18日,家化公告公司董事长葛文耀提出退休申请,一场围绕葛文耀与平安信托之间的“控制权之争”、葛文耀“历史功绩”及家化的“未来之路”的舆论关注被推向了高潮。葛文耀一直被视为家化灵魂人物,其提出退休申请公告当天家化股份股票开盘一字跌停也正应证这一影响。抛开家化内部纷争,本文将仅分析葛文耀在试图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前其在家化运营管理上的基本策略和成功之处,以剖析其创造如此重要影响力的根本原因,以飨中国日化企业。

二、 上海家化运营管理的基本策略

1. 内部控制。

(1)生产和质量管理。家化一直通过科学管理,重视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早在1985年时家化就面临着“生产饱和”、 计划、质量、损耗等“失控”的问题。无论是“饱和”还是“失控”,根本原因是技术改造与生产设备长年投入不足,欠债太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这样的困境,葛文耀没有气馁,没有维持现状,而是想方设法,加快发展。他的判断是:以长远来看,化妆品须率先进入市场,关键是家化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这就看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于是,他决定把“生产点转移”,即将“友谊”、“雅霜”等低档产品通过技术转让或联营形式,转移到当时在上海市郊建立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使这些基地成为家化的生产中心和成本中心;而家化本部则以研发、市场研究为重。此举使“饱和”、“失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销售也不断增长,从1985年到1987年的三年里销售增长分别达3 000万、5 000万、3 000万元。

化妆品具有小批量生产的特征,无法大规模机械生产,但即便是小批量生产,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也必须高度重视。要保证生产质量,必须加大员工培训,增强员工产品质量意识,加强员工对生产程序的了解,尤其是对关键工序点的熟练程度,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

从原材料来看,与材料采购相关的员工,不能同时兼任两项职能,原材料采购订单由总监下达,科研部门推荐备选原材料,质量管理部负责审核,并经过不记名投票选择所用原材料,最后由采购部负责采购该原材料。所有的过程是透明的,职能分开,从源头上保证了员工本身不会因公谋私而采购到不合格的原材料。

在质量管理程序上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国际接轨,家化在1995年通过了DNV挪威船级社认证,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从而获得了进入国际日化市场的通行证,这也成为第一家通过国际认证的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

(2)内控制度。家化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是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才开始重视起来的,但家化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审计部门和法律部门,审计归葛文耀分管,什么都可以查。在葛文耀看来,企业经营有两个风险,一个是管理上的风险,另一个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就是,在中国的管理环境下,经营中往往给回扣,包括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也给回扣,企业经营环境很差,但家化从来没有忽视过反腐败。为此,家化制订了一条最重要的规则就是领导不能协调业务,包括所有的采购性业务,领导都不能协调。葛文耀本人也以身作则,在家化25年的时间里,没有碰过一分钱的广告业务、一分钱的采购业务、一分钱的项目。所有来找葛文耀求情做一些业务的时候,都被他婉拒了,他说:“我做过20多年领导,从来没碰过一次业务,你不要叫我破了这个规矩”。他说“这么做也是保护我自己”。

最重要的是,家化有一套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从制度上防范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1993年开始,家化围绕采购、广告、销售、项目、公款消费和现金管理等6方面制定了“六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特别强调任何企业高管不得介绍业务。如广告业务,品牌经理有权决定做与不做,但价格却由传播部去谈判;采购业务,战略采购部在网上查价格,在网上发布采购订单,而采购员只是有权去催货,无权对价格进行变动。对违反这套程序和制度的,家化会对犯禁者进行处理,对明显违反公司程序,对公司造成损失,不论是谁,都会把犯禁者调离原岗位,起到威慑作用。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制度刚性,也体现了管理温情。自从1992年以来,家化处理了800人,其中有几个是非常骨干的员工。

尽管如此,葛文耀自己估计,最多只能管到90%多,不可能管到100%,是因为整个环境太差。现在所有的购买行为都可以拿回扣,而且国家好像没办法治,这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但是家化还是非常严格地“反腐败”、搞“廉政建设”。葛文耀说,这样才可以问心无愧地把公司这些工作都抓好,这个是家化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家化能够做到今天、发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葛文耀对此很自豪,开玩笑说:“现在国家反腐败问题大家也很关心,家化在这方面大概比我们国家要做得好一点”。

(3)成本控制——毛利思想。葛文耀在很多场合一直提“毛利”这个概念,而且也用毛利来分析家化的经营管理状况。尽管中国财务制度没有“毛利”这个概念,但西方企业也重视毛利。在中国财务制度尚没有与西方接轨的时候,国内一直用“净产值”和“利润”来衡量企业经营情况。而在家化公司,毛利一直被高度重视,在董事长葛文耀看来,毛利的作用很大:①毛利近似于净产值,是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体现,因为家化生产就是要创造新的价值;②毛利是利润的源泉;③毛利是一些经营资源的来源,是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标志。因为毛利减市场费用、销售费用、科研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以后就变成利润。所以毛利很重要,对于在市场上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提高毛利率,企业才会有足够的费用。如果没有毛利提高,仅有销售提高,那么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费用去提升竞争。但毛利一直不为所重视,在葛文耀看来,以前经常提产出,净产值是一个产出,但又投入到生产中,既是产值又是投入,是横跨当期和今后的一种资源。而当期投入在长期来讲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未来发展的潜力。所以,毛利更加重要,是分析和掌握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工具,而且做预算用毛利工具很容易做。家化毛利高的到80%,低的到20%,而且高毛利产品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到2009年9月份,家化的毛利达到55%。葛文耀常打比方,假如利润率有3%的话,销售净价提高1%,就会增加1/3的利润;假如利润率是5%的话,销售净价提高1%,就会增加1/5的利润。为此,葛文耀还专门撰文——“毛利经济与净产”,讨论毛利的重要作用。

毛利的高低也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因为毛利的提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科研创新、创意设计、品牌运营,还有落实到时尚品牌、奢侈品牌的店面。葛文耀认为,毛利率上的差距是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主要差距,中国企业只有达到国外同类企业相当的毛利水平,既讲毛利高低又讲毛利整合,才能逐步具备与国外大公司相近的科研条件、市场营销条件、生产条件和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而现在的家化在科研、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并不比外资巨头企业差。其他行业,如首饰行业的上海嘉定老庙黄金有限公司和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毛利率只有6%~10%,远低于家化。许多企业也开始学习葛文耀一直提倡的“毛利”思想,其中就有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光明乳业前董事长王佳芬,她说最有体会的是企业的毛利,销售在增长,毛利开始提高,当时有几个数据是很明显的,毛利提高比销售提高要快得多。

2. 外部合作。

(1)国际合作。家化的国际合作也走了一些弯路,这是早期中国引进外资的尝试,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恰恰说明,中国国有企业在一个好的领导者的带领下是可以做好的!家化的国际合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早期的资本合作探索:1990年~199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入国际资本阶段,这也是家化国际合作的初步尝试,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1990年家化的销售额已达到45亿元、上缴利税1.08亿元。在当时的全国500强里家化能排到200多位。尽管今天看来,这些收入并不多,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还没有那么多大集团、大企业。在化妆品行业,家化的地位遥遥领先,超过行业内的第二、三、四、五名的收入总和。

早在1988年家化就和庄臣公司有合作谈判,但由于庄臣公司主要业务是清洁用品、杀虫剂等,尽管在美国的市场占有份额是第一,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一些香波护肤品之类的产品,但化妆品业务并不大,也不强,所以家化并不愿意和庄臣公司合作。不过,1990年,宏观背景发生改变--浦东开发,但是没有项目入驻,此时,庄臣提出来他们愿意来投资,条件是与家化合资,而且要控股家化。上海市为此召开3次会议,时任总经理的葛文耀也提交了反对性意见的报告,但最后政府还是决定合资。值得庆幸的是,庄臣没有控股家化,家化这个母体被保留下来。这样,家化和庄臣的合资项目就成为金桥开发区的第一个项目。在这个合资项目中,家化旗下的占家化2/3的销售额的两个品牌“美加净”和“露美”被转到该项目中来,而且大部分员工和生产场地、设备都进入合资企业。剩下的尽管仍然叫“家化”,但此时的家化已经变成一个“小家化”了。庄臣当时尽管投入数百万美元为家化发展生产,但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品牌,而让当时有近20%市场份额的“美加净”退出目标市场,家化自身的销售额也因此从1990年的3亿多元则猛降至1991年6 000万元。

由此可见,家化的此次国际合作并不成功,而且差一点成为灾难。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有时候会削弱企业的发展,造成“合资陷阱”。

②品牌回归:从1995年开始,回购“美加净”等品牌,并致力于发展被隐藏的老品牌。1991年1月1日,葛文耀调任合资公司任副总经理,17个月后,1992年6月,葛文耀又重新回到了家化。而此时,家化的销售只有1.7亿元,净资产只有4 000万元,与合资前相比,萎缩得很厉害。此前远远落后于家化的“霞飞”、“可蒙”却在家化合资期间纷纷做强起来,销售额都是4亿多元。1995年,家化毅然决定从合资企业中回购“美加净”、“露美”这两个品牌,但此时,“露美”完全失去了市场基础,“美加净”则丧失了市场第一的地位。与此同时,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巨头冲击着“美加净”。到2002年,家化增长陷入最低谷。通过葛文耀的努力,在差异化理念下,家化通过整合产品线、央视广告,进一步拓展销售网络,不断加强全国范围内的铺货力度,而且由于“美加净”品质稳定、附加值高,在手霜市场上重新夺得第一品牌的交椅,但即便如此,“美加净”也仅仅占据不到3%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家化还全面整合了销售季节集中在冬季的“美加净”和 销售季节在夏季的“六神”两大品牌的广告资源、渠道资源及其他经营资源,使企业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③渠道合作:主要是通过与国际化妆品巨头合作,互借彼此的营销渠道,国际巨头希望借助家化在中国的影响和渠道扩大市场,家化希望借助这些巨头进入西方国家高端市场。早在1989年时,家化就开始与欧莱雅、狮王、法国科迪、丝芙兰等国际公司展开技术研发、渠道与供应链、人才培养、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自2005年以来的国际合作数量增加三倍,如“清妃”品牌与法国幽兰组建合资公司,推出家化产的幽兰品牌化妆品。还有来自法国、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印度等众多化妆品公司都有意与家化进行合作。他们希望借助家化在国内渠道方面的优势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而家化则希望掌握高端品牌日化的国际化运营经验。除品牌化妆品生产与销售方面的合作外,家化还积极加强在终端销售、美容、SPA等新业务方面探索国际合作路径和模式。

(2)物流外包。家化的产品有其特殊性,种类多,长期流动的单品多达上千种,而且既有廉价洗发膏,也有高档化妆品。每种类型的产品在销售渠道、销售区域、销售频率方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物流网络需要同时配送上千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是家化需要着力解决物流难题。另一方面,家化的销售网络早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物流网络也覆盖到了这些地区。家化物流以往的基本流程是产品不能从工厂直接到货架和客户手里,必须经过中转仓库和经营部再配送到各个销售终端。复杂的物流过程,造成了较高的成本,而且家化供应商较多,也缺乏较为专业化的物流队伍,另外,由于化妆品小规模多批量的特征,物流系统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因此,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在“中国概念”的品牌差异化核心战略指导下,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品牌销售收入迅速攀升、网络变大,货量迅速增长,这再一次挑战着家化的物流系统,尤其是在仓储和配送方面。家化要通过降低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主业,迫切需要选择第三方物流实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最终,家化决定将中转仓库、经营部的库存及全国各地的配送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专门运营管理,而家化自己的物流部门只保留必要的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也主要是负责制定家化全年的产品配送计划及查库等工作,监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储、配送情况。

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时,对物流供应商的“硬件、技术、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不能匹配家化物流要求及其发展趋势的不能作为供应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选择国内最好的物流公司,而是应该选择最适合家化物流特征的物流公司。为此,家化在选择物流承包商时,从服务价格、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三个方面,制定了KPI的考核指标,按月召开物流大会,并按照针对物流配送制定的KPI指标来考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配送情况。家化的物流外包合同实施年度合同制,即每年一签,自2001年实施物流外包后,于每年9月根据对当年物流运作情况的考核结果对次年的物流公司配送、仓储、长途运输的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并且,家化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项目工作组,制定制操作指南,明确操作流程及相关责任。通过这样的管理,家化与物流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受益。家化借助于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为家化节省了资金、人员,也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低。为防止物流彻底外包后,会受制于物流公司,家化没有将物流全部外包给一个供应商,而是由不同的物流公司(包括惠尔物流、中集物集装箱、鹏飞物流、中北物流等上海物流企业)负责家化在不同区域的物流配送。

家化通过整合与外包,使库存与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每年节省近千万元的成本。

三、 上海家化运营管理的基本经验

1. 家化重视生产细节,一直注重产品质量,这支撑了企业品牌,内控制度,保证了企业良好的运营。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材料源头,从生产过程,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在为赢得客户打下基础,在品牌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好的质量有效支撑了家化品牌。内控制度则有效防止了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即保证了质量,又保护了员工。

2. 经营思想的创新为企业提供新的经营管理策略。独特的经济思想——毛利思想,则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运营策略。这成为家化控制成本,提高率润率的有效手段。

3. 合作共赢的思想,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商机。运营管理从内部延伸到了外部(张东生、张静,2009),家化,无论是与国际品牌渠道合作,还是与物流公司合作物流外包,借助了彼此的优势,实现共赢。家化与国际品牌合作,既是国际品牌借助于家化渠道打开中国市场的过程,又是家化借助国际品牌打开国际高端市场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实现双赢。而家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成为成本优势,实现了低成本运营。

参考文献:

[1] 丁琳.上海家化:向时尚产业升级[J].IT经理世界,2008,(22):65-67.

[2] 王道军.上海家化的多品牌战略[J].上海国资,2010,(12):39-41.

[3] 陈志宏.上海家化坚持不懈打造自主品牌[J].上海经济,2010,(11):60-63.

[4] 邓羊格.上海家化重塑中国日化品牌[J].中外管理,2005,(6):31-33.

[5] 罗雯,何佳讯.上海家化本土品牌突围之路[J].企业管理,2005,(4):70-75.

[6] 高殿军.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3):35-3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号:20090460283)和特别资助(项目号: 20100309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联合发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基础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DRC-CEC-THU 050310)。

作者简介:余吉安(1979-),男,汉族,南京市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资源集成与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谢滨(1964-),男,汉族,江西省永新县人,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

运营与管理 篇12

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起来、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 是我国老百姓的“养老钱”,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日趋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给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社保基金的缺额也不断的增多,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 我国社保基金面临着严重的保值压力。因此, 在经济增长趋缓以及社保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之下, 在保证社保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之下, 如何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成为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重点。本文将分析社保基金运行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作用, 并指出新形势下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所遇到的问题, 并结合作者多年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工作与研究经验, 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可行性的对策, 为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原则及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也日趋完善, 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一般的社会基金相比, 社保基金既是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也是老百姓的“养老钱”。因此, 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有其独特的原则以及重要意义。

(一) 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就是要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因此, 在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 需要遵守以下几条最基本原则。第一, 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我国的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一旦社保基金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流失将会给老百姓的生活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社保基金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 必须首先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性。第二, 需要取得一定的收益。增值是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重要目的。因此, 在保证社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之下, 需要通过合理的投资来实现社保基金的收益, 通过投资收益来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第三, 流动性与长期投资相结合原则。在对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短期内对资金的需求又需要考虑到长期投资的收益性, 必须做到流动性与长期投资的有机结合。

(二) 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的加快以及全球性的经济增长趋缓,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作用。首先, 通过对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防止社保基金的流失。其次, 通过对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可以有效的引导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 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第三, 通过对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我国企事业单位运行成本, 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压力。

三、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工作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老百姓安全感的提升至关重要, 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 社保基金的缺口不断扩大

社保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已经开始步入老龄社会,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的局面, 社会对养老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 受近几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 失业基金以及职工医疗基金的支出也不断的增加, 收不抵支成为我国养老基金管理的常态, 严重的威胁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运行。

(二) 投资方式和渠道单一, 投资收益率低

社保基金与一般资金的投资有很大的区别, 必需要首先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空间太小。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保基金的投资主要用于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除日常开支外, 大部分社保基金结余都存在银行或者用来购买国库券, 虽然资金的安全性很高, 但投资的收益率过低, 不利于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趋缓, 银行以及国库券的利率不断的下调, 甚至给社保基金的保值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 社保基金的监督与审计工作不够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现金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稀缺资源, 而我国数以万亿的社保基金就成为了资本市场所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却存在着一些漏洞,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国家没有制定社保基金管理的专门性法律, 对社保基金违法案件处理较为宽松, 为社保基金违法事件发生留下操作空间。第二, 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处于多头管理状态, 没有专门的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负责。第三, 社保基金管理的审计以及绩效考核缺失, 很多地方社保基金的审计和绩效考核都流于形式, 导致近几年我国社保基金腐败案件频发。

(四) 社保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缺失

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让公众详细及时的了解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和运行的状态, 强化公众对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监督。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乏一整套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老百姓只能了解到自己社保基金的具体数额, 不能了解到自己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状态, 相关部门也没有定期发布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情况, 这就导致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信息不透明, 对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者的监督形同虚设, 大量社保基金被挪为他用, 严重的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威胁到我国社保基金的安全。

四、完善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建议对策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对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社保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 其运营与管理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核心内容, 针对当前我国局部地区所存在的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 多方合力, 减少社保基金缺口

当前我国日益扩大的社保基金缺口是我国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硬伤, 造成我国社保基金缺口不断扩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 必须在多方通力合作之下才能有效减少社保基金的缺口, 保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运行。首先, 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尚不成熟, 正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转变时期, 在一段时期内必然存在着空账现象,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其次, 扩大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多数, 农民长期排除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 国家通过扩大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积不仅仅可以将广大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制之内, 还能有效的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 减少我国社保基金缺口。第三, 做好就业、创业支持工作。受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大量失业人群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保基金的来源。

(二) 扩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 提高社保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但受我国经济体制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影响,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太少, 大部分的结余社保基金都用于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库券, 在通胀影响以及银行降息的双重影响之下, 社保基金甚至出现保值压力。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员的培养, 积极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 参与到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营之中, 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社保资金的收益率,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实现社保基金的积累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社保基金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实现社保基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 加大对社保基金的审计与监督工作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资金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宝贵的稀缺资源, 而数以万亿的社保基金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 我国社保审计与监督工作较为缺失, 国家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和引导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工作, 导致近几年部分地区社保基金违法犯罪案件频发, 特别是上海的社保基金违法事件再一次给我国的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针对这一现象, 必须加大对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监督和审计, 利用严格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来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

(四) 实现社保基金透明化运营与管理

受长期体制的影响, 我国社保基金缺乏一套完善的运营与管理信息披露机制, 老百姓无法及时了解到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信息, 不能积极主动的监督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造成了部分地区社保基金管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 损害广大老百姓利益。因此, 要保证社保基金的科学合理运营与管理,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积极引导老百姓了解社保基金运营管理信息, 监督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 减少社保基金个人操作的空间。

摘要:社保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保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 老百姓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与运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全面分析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的重要作用, 指出新时期我国社保基金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具体问题给出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为改善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保基金,运营与管理,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啸风.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

上一篇:专题教育活动下一篇:过敏性鼻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