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课程

2024-09-29

《运营管理》课程(精选12篇)

《运营管理》课程 篇1

1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概念的产生

1.1 课程管理的产生

苏联的教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课程都被看作是教学的一个分支,课程研究受到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学的研究,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无法涉及和展开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渐渐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们也逐渐关注起课程问题。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课程理论的输入使我国学者意识到,还有如此丰富的课程研究领域深藏在学校教育之中。因此,随着我们课程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富,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课程概念也逐渐独立出来,课程被看作是教学的上位概念,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课程问题已不能够完全用原来使用的“教学管理”来解释,因此,课程管理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然而,“真正对课程管理研究予以重视,则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关。由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学校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1)那么,多种关于课程方面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广大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也就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愈加关注。

1.2 课程领导的产生

在西方,课程领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新名词,在50、60年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譬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帕索教授在1952年就以《以集体为中心的课程领导》为博士研究项目;贺拉斯·曼·林肯学校研究所曾就关于课程领导的项目进行过为期14个月的研究,最后于1955年出版了《培训合作研究的课程领导者》。(2)其真正发展还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随着传统科学管理理论的式微、民主化的推进,以改造线性的、单向的、强制的、标准化的、追求控制的管理为主旨的‘领导’概念应运而生。”(3)20世纪80、90年代,管理理论取得了突破,新的管理理念逐渐流行,在这种背景下,对课程领导的研究开始形成气候。对于我国而言,课程领导这一概念是“外来品”,学者们也是在近些年才开始真正对课程领导的理念、模式等进行研究,这是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话题,是一个目前存在于理论性探讨中的命题。

2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涵义

2.1 课程管理的涵义

当前学术界对课程管理的定义有着多种表述,但是基本涵义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第一,课程管理之主体包括涉及课程的所以当事人。上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属于此。第二,课程管理之范围囊括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设置课程目标,到组织课程实施,到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其中。第三,课程管理之过程要求对与课程相关的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有利于课程更好的实施。第四,课程管理之目标是通过管理的手段,激发各种潜能,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达成预设的课程目的。

2.2 课程领导的涵义

同样的,国内外学者对课程领导也有不同的界定,但我们仍可以得出一些共识:第一,课程领导是一种课程实践方式,它指引并统领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强调的不是要控制他人,而在于引导。第二,课程领导的主体没有固定的限制,同样是涉及课程的所有当事人。第三,课程领导是课程和领导这两个范畴的紧密结合,它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观。第四,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运用关于领导的理论和策略来完成课程范畴内的任务,以此来保证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的顺利推进。第五,课程领导强调互动、合作,它运用的并不是传统的单纯依靠指示命令的管理模式,而将其看作一种所有成员共同探讨课程问题、推进课程发展的互动协作过程。

3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梳理

3.1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区别

3.1.1 两者的管理范式不同

课程管理把古典管理理论作为基础,课程领导则基于转型的领导理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等的引导下,“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侧重于对课程方面的安排、执行,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控制’,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技术因素,是一种分层组织式的管理模式。”(4)而课程领导恰好相反,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体现出以下显著的特征:领导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决策的过程更加民主化、沟通的模式更加便捷化、领导的职能在于“引领”而不是“控制”。可见,课程领导吸收了“领导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基于一种人本管理的理念,强调人的主人翁地位、重视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倡导通过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去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课程领导过程中更多的呈现了一种民主、互动、合作、和谐的氛围。

3.1.2 两者的具体要求不同

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对我们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可以从各自的特征中得到反映。从上文所体现的课程管理的特征可看出,课程其实是具有相应秩序的一个系统,各中小学校及教师忠实地执行着最高管理层下达的任务和命令。这也正同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通过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来确保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良好秩序。相应的,课程领导所提出的要求则是首先组建一个团结、开放、合作的课程领导团队,这是实现有效课程领导的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要做好团队成员中的权力分配工作,开发各成员的潜能并给其发挥的空间,彼此间形成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良好伙伴关系,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共同体验课程发展。

3.2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联系

3.2.1 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

由课程管理研究中分化出了对课程领导的研究,“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5)这个我们也可以从管理学或领导学理论中得到启示,虽然对领导与管理的定义有争议,对两者的关系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普遍认为,领导是通过影响其组织成员,让他们顺应并协调组织的行为;而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手段,结合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过程。本质上来说,领导属于管理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管理是上位概念,领导是下位概念,管理包含着领导。由此,课程管理包含了课程领导,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的下位概念,在具体的实施中,两者则各有其侧重点。

3.2.2 两者相辅相成

虽然这两者在管理理念和行为上存在着的差异,但因为课程领导是由课程管理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再者领导与管理这两种职能本身就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些把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分别当作“等级”、“权威管理”以及“民主”、“合作管理”的代名词,是对两者的严重误解,也反映了一种盲目追捧新概念、新名称现象。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在概念上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而对于所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来说,也不是要在两者之间只择其一,而是要在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季诚钧.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辨析——兼与靳玉乐先生商榷[J].教育研究,2009(3).

[2]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闫守轩,李洪飞,侯玲.课程管理的意涵辨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4).

[4]徐君.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5]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运营管理》课程 篇2

即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为了提升全球网络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利用互联网在交易主体间按商品类别建立网上公共交易平台,提供B2B B2CC2C服务的企业,也属于营利性组织。2.协同商务

是指企业内部人员、企业与业务伙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电子化业务的交互过程。3.CRM 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论,是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它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集成在软件上,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所以,CRM的内涵是企业利用IT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整合营销,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4.ERP 是从MRP发展而来,以MRP-Ⅱ为核心,以客户驱动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除了传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5.MRP 将企业对物料的需求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是一种根据需求和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方法。6.电子商务资源

是企业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可以用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客户关系资源等等,是与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相关的所有资源的总称。7.SCM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的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8.电子商务流程

指通过计算机联网和通信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的、有关商务活动的有序集合。9.BPR 即业务流程重组,为了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等方面获得飞越性地改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地改造,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10.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加速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11.JIT 即及时生产,是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和开始实施的生产管理方式,是一种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准则,其含义是: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必要数量和完美质量的产品和零部件,以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量大产出的目的。12.电子商务信息流

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信息生产方同信息用户之间的交流,同样也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以及反馈的过程。13.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14.虚拟企业

是指一些厂商、顾客、甚至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把现有的资源组合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的临时网络化组织,实现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因为这种动态联盟几乎具有一般企业所有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之为虚拟企业。15.SaaS 是软件即服务的缩写,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作为一种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从SaaS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

二、辨析题:

1.动态联盟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

正确。

动态联盟是指为了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开发产品,由一些独立的成员公司结成的联盟。这一联盟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功能和效率比各个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更大。

2.电子商务的管理对象是电子商务系统

错误。

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容,揭示了电子商务的本质。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是以传统商务活动为基础的。所以,电子商务既继承了传统的商务活动,又发展了传统的商务活动-----在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电子商务活动是其它活动无法替代的。因此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是电子商务活动。

3.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适合于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建设

正确。

电子商务活动根置于网络经济环境下,其信息流的有效运动,决定着物流、资金流的调配与聚散,尤其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因此,电子商务组织体制设计首先要考虑信息流的传输及相互交流的通道,因此,其总体组织结构应该朝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4.由于资金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的资产都是现金在流动过程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资金流也可说即是现金流动

正确。

资金的运动形式为:货币资金(资金投入)——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资金分配和退出)。

5.电子商务资金流与传统企业的资金流动相比,仅在支付形式上有区别,就本质而言并无区别。

正确

不论资金如何流动,其追求增值的目的始终不会变。所以,与传统企业资金的流动相比,企业电子商务的资金流动不会有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是电子商务更强调速度,强调支付过程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6.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

正确。

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它吸收了“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现代营销思想的精华,将客户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营销过程中突出个性化,即企业跟每一个客户建立伙伴型关系,通过客户跟踪,采集客户个性化信息,再进行深入的客户分析,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并最终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7.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中间商可以消亡。

错误。

尽管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因为有些行业,比如说零售业的特殊性,使其作为中间商的地位不会马上消失,而且一些新兴的网络中介的地位会更加加强。8.电子商务管理思想产生于信息技术在人类商务活动中不断渗透和融合中。

正确。

管理思想产生于实践,电子商务管理思想当然也产生于电子商务管理活动的的实践中。信息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不断融合不断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所以说电子商务管理思想也产生于信息技术在人类商务活动中不断渗透和融合中。

9.企业电子商务就是实体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

不准确。

从商务的角度来讲,企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支点的企业商务活动。从组织形态的角度来讲,企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传统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平台来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10.客户关系管理仅仅是一套管理软件

错误。

CRM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营销自动化(Market Automation,简记为MA)、销售功能自动化(Sales Function Automation, 简记为SFA)和客户服务。这3个方面是影响商业流通的重要因素,并对CRM 项目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简述题

1.简述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模式,就是使用Intranet和Internet技术,整合系统各构成要素,实现企业业务系统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业务系统的互联集成形式。这一模式由两大模块构成,一是内部模式,二是外部模式,内外连通组合集成,构成完整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模式。2.企业在建设风险管理机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建设途径的选择上,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不同企业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或者采取外聘顾问,或者采取招募新员工,也可以通过与专业公司的合作,来实现风险管理机制的转变;

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目标的选择上,企业应制定可行性的阶段性目标。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目标,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到企业所具备的现实条件。目标定位过高会使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却因企业整体能力的不足而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如果目标定位过低,就会使企业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企业的潜在收益。3.请简述客户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客户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就可以定位于以下几方面:(1)客户信息搜集:把时间上、空间上分散的原始客户信息集中起来;(2)客户信息分析:在根据客户的商业价值与需求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的客户信息进行挖掘和差异分析,预测市场的需求趋势;(3)消息发布与订阅:针对不同客户,发布企业的重要消息、产品和服务信息等;(4)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系统:确定客户关系所处的生命周期,以便企业采取不同的服务与支持策略。4.简述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的特点。

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其集中体现了以下主要特点是:

1)普遍性。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3)整体性。

4)协调性。商务活动本身是一种协调过程,它需要客户与公司内部、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间的协调,电子商务更是要求银行、配送中心、通讯部门、技术服务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5.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有哪些特点?

相对于传统企业信息流管理系统而言,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以Internet/Extranet/Intranet为依托;系统维护、开发、升级的经济性;强大的自适应能力;快速反应性;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由于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具有以上独特的优点,使得它能够对企业的内部信息流和外部信息流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信息流便捷、快速、实时,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协调匹配、良性互动。6.ERP有何特点?

1)ERP系统以供应链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并将客户关系管理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ERP的实施正是注重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把其作为核心来实施的。

2)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BPR可以去除企业业务流程中无效的工作环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的响应速度,进一步避免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所以,应用BPR是成功实施ERP的前提。

3)ERP是与其他技术的集成体。ERP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集成有效工具,它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过集成为企业创造一条敏捷的通道“集成化”运作,可以消除在信息环节上的人工重复输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泛滥,使企业得到准确的信息保持整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总之,ERP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有机地集成,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7.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价值链(Value chain)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发展,把客户关系管理也纳入了其管理范畴,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体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创建价值链,实现企业联盟成本领先目标集聚等竞争优势。8.什么是电子商务管理

电子商务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管理是现代电子商务活动运行的一般要求,它渗透电子商务活动的“三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相互协同和和谐的过程的每个细节,是现代电子商务活动运行的不可或缺的一项规则。

二、电子商务管理对于现代电子商务活动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电子商务管理,把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电子商务的技术核心、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电子商务的活动对象、电子商务的交易内容等等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才可能使电子商务这一活动产生强大的经济活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9.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点。

(1)供应链管理以顾客满意为核心,让最终顾客更满意是供应链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

(2)SCM的合作竞争理念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每一个成员企业视为子系统,组成动态联盟,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开拓市场,追求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分享节约的成本和创造的收益。

(3)SCM战略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战略联盟思想的结晶,高度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是其运行的技术基础。

10.简述电子商务存在的风险。

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商业风险。(2)技术风险。(3)法律风险

11.电子商务资源的类型有哪些?

按照管理的对象来划分电子商务资源,电子商务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1)人力资源。(2)财力资源。(3)物力资源。(4)信息资源。(5)无形资产。(6)客户关系资源。12.简述电子商务运营团队成员一般由哪些角色组成?

运营主管或经理、美工、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物流等,每类角色从等级上可分为总监、经理、主管、专员等。

13.简述资金流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企业资金流管理的目的是要使资金按照计划均衡有效地流动,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其中均衡流动是指资金流入和流出要有适当的配合;有效流动是指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必须产生尽可能多的增值,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资金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14.电子商务项目的特点有哪些?

与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电子商务项目的特点:(1)角色变化大;(2)软件投资额所占比重大;(3)项目期短;(4)项目目标和用户需求变化大;(5)项目质量要求的定义难。

四、论述题:

1.论述企业信息流管理的核心内容

从信息产生的来源来划分,企业信息流可分为内部信息流和外部信息流两大基本类型。

(1)电子商务内部信息流是指企业电子商务内部的信息流动,主要包括下行流、下行流和平行流三种。下行流,指信息在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中由高层向低层的流动。上行流,指信息在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中由低层向高层的流动。平行流,指企业同一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亦称横向流、水平流,是协调企业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2)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企业外部信息流成为企业信息流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合作信息流、客户信息流和竞争信息流。合作信息流是建立在完善的计算机处理和通讯网络基础之上,不仅能够实现标准数据从一个计算机系统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的传输,而且其系统内部的计算机能够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无须人工干预。客户信息流是企业电子商务外部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客户信息流主要有三个层次:通过Internet进行网上检索、导购和促销,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的,实质上完成的是广告功能。竞争信息流主要包括竞争者信息流和竞争环境信息流两部分。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信息流在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即信息流系统。而构建信息流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高效地组织与控制系统的信息流,也就是说,企业信息流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来实现的。

2.试论述电子商务与CRM的融合。(1)电子商务与CRM的区别与联系:

①CRM成长于传统商业,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

②CRM是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CRM追求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的兼容。(2)电子商务对CRM的要求:

①支持电子商务的信息同步化

②支持电子商务的互动性

③支持电子商务的开发

3.目前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目前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

①不能及时送货。

②送货成本过高。③服务水平较低。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处理系统、支付系统落后,导致企业业务处理流程时间过长,从而不能及时送货,其实真正在配送这个环节耽误的时间并不多。

(2)送货批量太小,如果电子商务公司的配送系统是建立在单个公司业务基础之上的,那么大多数B2C电子商务公司的业务规模不可能达到配送的经济规模,这就导致了送货成本过高的问题。

(3)电子商务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电子商务公司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配送网络也是很困难的,并且主要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4.请结合你的网上开店经历,试论述网店运营有哪些重要的环节?不少于100字

从网店定位、货源及渠道、店铺装修、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面进行分析。

5.试讨论传统企业要开展B2C电子商务有哪些途径?不少于100字

(1)对传统企业进行分类(生产制造类、分销渠道类、服务提供类)

(2)开展B2C有两大类:一是自建B2C商城进行独立的B2C运营,二是加入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网,开展面向消费者和顾客的零售和服务。对此两大类进行展开分析(优缺点等方面的分析)。

6.谈谈你对运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300字

从定义、范围、对象、目标、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

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它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

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运营管理》课程 篇3

【关键词】运营管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沙盘模拟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本文受上海海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7-01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国内外各管理学院几乎都将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学位课程。《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绝大多数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讲,像其他管理类课程一样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免过于单薄,显得课程枯燥无味并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因此《运营管理》课程还需要借助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沙盘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运营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讲授

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等知识点,需要借助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笔者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素材积累,制作了包括字、图、像、声、数学模型等多种内容承载形式的课件,对活跃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及教学内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些内容仅凭字面的描述很难让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理解,可以适当运用录像资料,将现实世界中的生产运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流程类型时,通过观看汽车制造、啤酒生产、糕点制作、钢铁冶炼等影音资料,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批量、重复性、连续性之间的区别,探讨这些流程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适应性,并结合当下实际讨论相似企业是如何根据战略制定选择不同的流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理解影响流程选择的因素以及流程选定后的系统设计,并且印象深刻、不易混淆。选择单一知识点的录像资料时播放时间不易太长,一般控制在3-5分钟,要节奏明快、主题清晰,预留较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加深印象。契合知识点的现成录像资料并不好找,笔者来源有二:一是出版社提供的配合教材的影像资料,弊端是基本英文为主,又涉及到许多专业词汇,学生的观看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自我搜寻和制作,比如通过参观蒙牛在呼和浩特的全自动生产车间、位于桂林的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啤酒生产线,笔者自己制作影像资料并配图说明,或者多关注一些来源,像腾讯视频等网站,节选部分重新录播后展示给学生。

在讲授定量运营管理问题时,不要过多纠结于数学推导,尽量让学生明确每个数字或符号代表的管理学含义,解决的是哪类问题,像库存模型、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等,这部分课件要多插入一些EXCEL等软件的求解过程或动画演示。以讲述物料需求计划为例,通过在EXCEL表格中设置公式,既能明了每个子项毛需求、净需求、期末库存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能知道子项毛需求与上一级净需求之间的关系,顺便熟悉了物料清单的内容;同时配以“饭局”的动画演示,用点菜、买菜、做饭等这种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生动解释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输出等。这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推导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管理本质。

二、课前引导、课后讨论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性价比”较高的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不受客观条件约束且有较强可操作性,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增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运营管理》课程中多年形成的案例教学经验,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案例,以达到最佳的案例使用效果。

引导式的案例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比如要讲授新的主题,目的在于更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所以可称之为课前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某一具体环节的运营活动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强调企业运营领域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利于教师顺利提出要讲授的关键内容和问题。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选用了上汽集团国产化案例,篇幅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相关概念、展开讨论企业选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可能原因和优缺点等,老师间或穿插些理论解释,半小时左右这部分内容就能讲授完毕,相对照本宣科,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内容更加生动、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类案例是作为知识点讲解完毕后使用的,便于学生更好的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可称之为课后讨论案例。例如在讲授完因素评分法企业选址方法后,让学生课后讨论“大亚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该案例清晰的阐述了因素评分法在核电站选址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的了解理论方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实际应用;课堂讲授完生产线平衡的知识,课后就下发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草籽娃娃”案例,通过分析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作业节拍、按计划平衡生产线、安排工人岗位等内容,化理论为实践。

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可以选用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利于教师备课。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最新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三、结合实践的沙盘推演模拟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采用沙盘推演模拟的教学方法,以运营管理理论教学为中心,通过实践性教學和实验,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关键的基本原理、基本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基本模型等内容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比如在“啤酒游戏”沙盘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供应链中的不同角色,包括生产商、批发商、分包商、零售商等,通过独立制定采购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

为了学生综合理解制造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课堂主要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可以借助用友公司的ERP教育软件进行企业沙盘运作实验,采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结合的形式来模拟,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厂房、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设备购买、生产计划制定、原料采购、财务安排等的制定,分别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对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运用,使知识成为有机的整体。

总之在《运营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运营管理》课程 篇4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2008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599万人招生规模, 一方面, 毕业生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很多用人单位也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 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这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毕业生数量大而质量参差不齐, 招生数量多而就业率不高, 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这些弊端促使人们反思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 显然现行的教学方法不改革则难以为继。高校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这不仅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生产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践实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 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按照教育部1998年本科生专业目录, 工商管理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 一些大学又新增物流管理等新专业, 培养管理专业人才无疑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来确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例如, 计划、定量计算、优化决策等。管理艺术则是指管理的实践性。一个深谙管理理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关键是看理论能否与实践相结合。比如, 管理中难以精确分析和判断的人的行为以及非制度因素的影响和难以精确地预测的环境的变化等, 它要求管理者能够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以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 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因此, 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同公司实际操作的结合还存在许多脱节。从教的方面分析, 现在国内高校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把工商管理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的课程, 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 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因为一门课程的局限, 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从学生学的方面分析, 由于缺乏相关要求, 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往往注重理论学习, 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 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同企业实际结合, 因此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 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原则

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时, 要力求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是学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本, 就是以学生需要、以学生能力拓展和以学生知识结构三个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着力结合工商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 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 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方面, 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另一方面, 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 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 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 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验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实用性原则。工商管理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要与工商企业建立密切的、广泛的、多层次的长期合作,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体验公司管理实务。

4.过程管理原则。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涵盖从实践教学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 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笔者所讲授的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探讨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因运营管理课程的独特性, 其它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未必可以完全套用, 但可以为本学科的其它课程提供借鉴。

1.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

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是借鉴军事沙盘训练方式, 以企业管理实践为蓝本的一套模拟企业现实环境的模拟训练系统。它以沙盘为载体, 学生们通过在沙盘上模拟训练, 分角色扮演的公司总裁CE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SO, 由学生组成的若干个公司模拟经营, 使学生体验公司在运作中的搏弈;每个经营团队不同的决策会产生不同经营结果, 通过教师点评,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复杂的外部条件中如何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最大长处在于逼真地模拟公司运营实际, 使学生接触公司管理的全过程, 而且实施成本低廉。

在笔者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用友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十分注重在高校中推广其开发的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 经常邀请学生到其公司操作这套系统。每年友软件公司云南公司组织在昆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组队竞赛, 优胜队代表云南省高校赴北京参加友软件公司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大赛”。笔者所指导的学生曾于2007年获云南赛区第三名的成绩。

2.公司调研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有关理论知识之后, 其实印象并不深刻, 并不知道公司的实际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条件, 为学生安排公司考察, 以了解实际运作, 这就是公司调研的实质。公司调研成功的关键在于周密的计划和组织。笔者经长期实践, 总结了公司调研成功三步曲:

调研前, 教师首先在课堂要讲清楚有关理论知识, 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教师要精心挑选拟去调研的公司, 哪些公司的运作实务同课堂上讲的最接近?为了提高学生调研的成功率, 教师应先到公司实地考察, 掌握第一手资料, 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并公布于学生, 为下一步学生到访公司铺路。

调研中, 也就是学生身处公司的时间里。安全最应被重点强调, 教师一定要把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学生, 包括着装要求, 学生在生产线上行走的注意事项, 杜绝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调研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表现。

调研后, 督促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反馈所调研的公司,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调研的结果,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碰撞出思想火花。

在笔者曾经执教运营管理课程的几届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班级中, 对于每个教学班级, 笔者都会安排三次实践课, 包括可口可乐云南公司、云南大山饮品公司、昆明卷烟厂、昆明家乐福云纺店、云内动力等在内的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公司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学生的调研内容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设施布局、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内容。公司调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在学生中做过调研, 学生们更喜欢实践课。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把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检验。在毕业实习阶段, 单靠个别任课老师的努力很难完成数量众多的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实习, 必须整合一个学院, 至少是一个系的资源, 包括教师团队的确定和实习经费的落实。这不同于个别管理专业课程的实习, 毕业实习持续时间长, 至少在两周以上, 实习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实习企业的关系成为保证毕业实习的关键。建立固定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十分重要, 这也是保证毕业实习成功的关键。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该院同云南澜沧铅矿有限公司长期合作, 该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在云南大学进行过封闭式的企业管理培训, 实现了公司管理的正规化。该公司十分支持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习, 并成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基地之一。在2008年寒假期间, 我院6位教师组成团队, 率领40名毕业生在该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 学生们结合四年所学, 分组深入该公司的各部门, 熟悉了公司的运作, 为公司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方案, 受到公司管理层的好评。公司总经理蒋绍平多次热情邀请同学毕业后加盟该公司, 说明毕业生的表现是得到公司认可的。

五、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 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制订详细科学的实践课教学大纲。这样在实施时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减少在实践课上的随意性, 突出实践课的严谨性。

2.在财力希望上得到教育主管的经费支持。安排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 否则无法实施。提高教育主管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落实经费的首要环节;实习费用和购置实训设备是经费的主要用途。

3.下大力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公司工作的实践, 让他们讲清楚公司的具体实务也勉为其难。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先行于学生的教学实习, 称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确定评价要素, 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 指标应尽量定量化, 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建议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 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起到成效。建立一个完善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摘要:本文从讨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实施原则入手, 结合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实际, 探讨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了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议, 为本学科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施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3 (3) :105-106.

[2]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5 (1) :97-98.

[3]洪燕云, 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5) :31-36.

课程管理 篇5

经济开发区安邑西街幼儿园

课程管理制度

一、教师一日组织活动制度

1.按照《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要求,规范、合理、科学、有效地组织好幼儿的一日活动。爱护幼儿,不讥讽、嘲笑和侮辱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2.全体教师必须遵守一日作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关注四类活动的均衡性、有效性,各大板块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3.确保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特殊天气开展室内运动。能提供符合年龄特点、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的运动材料和器械。幼儿进行较充分运动,有情景、有层次、有挑战的活动。每天上午以广播操、律动操为主,下午以器械操为主。

4.每天学习的总时间一小时左右。集体教学活动准备工作充分,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合理选择集体或小组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关注个别差异,给每个幼儿以表现、表达的机会,并认真分析反思,及时调整或改进。游戏区材料投放充足,有层次、有挑战,体现年龄特点,关注孩子的活动态度、个性风格、思维品质。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重视幼儿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5.保证幼儿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自主游戏和自主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选择,体现自主、自发、自由的原则。关注材料的跟进、孩子的生活经验、分享的推进,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自由活动要确保充分的自由。

6.一日活动中能组织好来园、离园、午睡、午餐、午点等重点生活环节,提供易于识别的标识,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如厕、洗手、洗脸、漱口、搽鼻涕等卫生习惯,学习穿脱衣袜、整理书包、叠放衣服等,情绪愉快、习惯良好、乐于自理,注意保教一体,站位合理,中大班学做值日生工作。

7.做好班级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以及各类出勤、登记、交接班工作。因公外出的教师,原则上应通过临时调课完成自己的上课任务。因其它原因请假者,须提前一天办理手续。

8.能关注一日活动中的安全性,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

二、集体备课制度

1.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一般情况下集体备课每学期1-2次。

2.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前,要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分析学情,探讨教法。

3.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教学价值点的探讨,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环节和重点提问以及教具、场景等预设。

4.一人主备,构思初案,集中讨论,要围绕目标,设计好每一个环节,集思广益,交流研讨,修正完善,形成通案。

5.各班教师执教后认真写出教学反思体会,同教研组教师及时交流教学心得,进行教学再设计,形成优质教案。

6.活动后,集体备课资料存档,学期结束时整理成优秀课例和教学案例。

三、幼儿发展情况监控分析制度

1.成立幼儿发展监控分析小组,组长由园长担任,副组长由业务园长担任,组员由中层干部成员担任。

2.幼儿发展测试评估分平时评估考核与学期末评估考核两项内容。平时考核评估是根据幼儿当前主题内容开展进行情况来定具体内容,学期末的考核是根据一学期下来幼儿的发展现状和评价指标来定具体内容。

3.幼儿发展测评每学期至少3次,主要针对运动能力、生活习惯、学习情况、游戏为类型进行出题,测评内容主要来源于各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月周计划,采用语言提问、现场组织、观察提示等形式来组织开展,每次每班各抽取20%左右 的幼儿参加,男女各半,测试人员组员为主,骨干教师为辅进行各年龄段的互测。

4.幼儿发展测评程序:参加测评人员当天学习测评内容与打分指标,以免班级与班级有出入。每个年龄段保证2-3名教师同时测评,准备好测评工具和材料,召集幼儿分两批测评,以免泄题。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环境,适当时候可以提示,保障测试结果能够顺利进行。采用同题同教师测评的方法,以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打分标准不一样。

5.各组开展测试过程中,组长必须巡视,检验材料是否准备齐全,幼儿是否有序,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6.测评人员根据现场幼儿的回答、操作、具体情况撰写测评分析报告,针对薄弱处提出改进意见,再由组长把各年龄段的测评分析报告进行汇总。

7.幼儿发展分析报告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进行反馈,表扬优势,提出问题与改进调整意见。

8.测试情况将作为学年末幼儿园课程分析报告的依据之一。

四、课程检查反馈调整制度

1.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园长担任,副组长由业务园长、分园园长、总务主任担任,组员由中层干部成员担任。

2.园长领导规划幼儿园课程,各条线在负责条线工作开展过程中,协助推行课程计划,进行课程研究与常规管理工作,管理好课程资源库。监督评估课程实施过程,收集信息,为客观反映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做好日常的积累工作。

3.定期组织课程组成员进班观摩教师活动,依据当前的研究重点了解教师实践中的问题与需求。依托教代会、园考核小组等,建立检查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各部门课程计划落实情况,及时分析评价。

4.每月一次课程小组例会,共同分享课程进程中的新发现,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就课程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难点等方面进行汇总、交流,共同研究思考相应的解决策略。

5.根据会议反馈与商议结果,围绕“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由组长撰写课程实施阶段性分析报告。

6.课程阶段分析报告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宣传,硬件设施环境方面的问题采用购买材料、添置硬件、规划空间等方法解决,如暂时不能解决的,则列入规划中。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方面的问题采用专题辅导、现场答疑、业务培训、教学示范、协调教育资源等方法来解决,以“调整、补充、替换”为手段,实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

7.建立由教工、家长、社区、专家组成的监督小组,重视多方面的反馈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以保证课程计划的有效改进和落实。

8.学期末开展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教师工作要求的问卷调查,撰写幼儿园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各条线部门根据质量分析报告中尚存在的问题,对新一年工作提出调整意见。

五、保教计划制定、审阅制度

1.业务园长与教研组长根据幼儿园教学实际情况罗列本学期文案资料内容并制表,开学前一周由园长审阅通过。

2.开学前三天,业务园长针对幼儿园文案资料格式、撰写要求、注意事项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文案资料要求统一格式、统一纸张打印。文案格式内容有调整时,要对全体教师进行重点培训。

3.各教研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初都应根据幼儿园对保教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制订班级教学工作计划,老班级开学一周内完成,新班级开学一月内完成,期末认真做好总结。

4.开学初提前两周备课,平时提前一周备课,认真地抓好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充分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不上无准备课,杜绝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现象。

5.业务园长和备课组长定期对教师的文案资料作检查、批改、反馈,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料要求调整修改。

6.备课组长对教师撰写各类计划记录情况和结果及时做好记录,月底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与每月考核挂钩,奖优罚劣。

7.针对考核发现的具体不同的情况,采用业务培训、个别指导、活动评比、师徒带教、会议反馈等具体措施进行改进与调整。

8.园长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文案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师的备课能力、课程理念和工作态度,做好引领与指导工作。

9.及时做好分析与反馈,学期末作为课程实施分析报告的依据之一。

六、教学反思制度

1.要求每位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2.要求每位教师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并记录下来,属于常规性的反思,可以直接标注在教案的后面,属于高质量的反思,要形成文本,每周至少写2篇文本式的教学反思,每月至少撰写1篇观察记录和1篇个案分析。

3.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是选取一个教学流程也可以是选取一个精彩片断,可以是反思幼儿行为也可以是反思教师行为,可以是反思教学设计也可以是反思意料之外的环节。

4.撰写教学反思必须包括亮点与原因分析,不足与原因分析和改进意见。5.教学反思撰写类型多样,形式不一,可灵活使用,倡导一课三研跟踪式反思,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抒写自己的心思、体验与感悟。

6.积极开展反思交流活动。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常规教研时,组织组内老师交流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一步教学计划,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7.建立检查评估机制,幼儿园把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纳入教学评估。

七、教研活动制度

1.每学期初,幼儿园各教研组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安排具体活动内容与时间、采取保证措施,计划要切实可行。教研组计划必须经过五环节,①全体参与研讨教学困惑和专题需求,确立主要方向②中层以上参与拟定切入点、搭建初步框架③专家引领或者自培情况下教研组长参与计划的撰写、学期活动的规划④中层以上参与研讨明确教研目标、计划修订⑤组员学习与修订,一致通过,以期达到教研活动较为理性的效益。

2.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例会,学习课改前沿信息、教研组建设优秀文章;汇报教研进展;商讨幼儿园课程实施和各项活动的推进。

3.开展大小教研的联动,大教研重理念的引领,小教研重实践的检验,每学期大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

4.教研有主题,能围绕新课程实践中本园教师的实际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力求做到每次活动有目的、有内容、有所得。每次教研活动必须做好记录。

5.研讨气氛浓,每位教师都能平等地自主地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能体现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与价值取向。

6.研讨有实效,教师们能通过学习、反思、研究,在互动与碰撞中,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初步理解和基本共识。

7.教研组长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引发问题、推动讨论,并不断梳理概括、提升总结,发挥教研组长的引领、协调作用。

8.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建立师徒带教,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9.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环境创设观摩活动,每学期组织进行2次“集体备课”实践研讨活动、2次示范课或研讨课活动。

10.各教研组长做好平时的各类计划记录检查、专题研究等工作,经常听课,定期抽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工作,反映教师的意见和需求,以便于分管领导改进工作。11.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做好教研工作总结,存入幼儿园业务档案。

八、听课评课制度

1.听课、评课要坚持集中和经常相结合,领导和教师相结合。

2.听课数量规定:园长、业务园长每学期不少于15次;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少于12次;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次;

3.凡在园内开展的各公开教学活动,空班老师应当尽量参加听课,本教研组的老师必须参加听课, 且在听课前认真熟悉活动内容,以便听课时抓住重点和关键,老师为听课需要暂时调整自己上课时间时,相关老师应当给予帮助。

4.园领导听随堂课,可不事先通知,随时到教室听课,同时检查计划与执行过程是否相符,听课后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园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实行跟踪听课指导,帮助改进。

5.教师个人听课可自行联系安排,听课时要认真写好教学全过程的听课记录,严禁互相交谈,随意走动,留心观察,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

6.听课以后,各教研组要及时组织评课。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促使执教者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激发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听课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善于发现教师讲课中的优点,充分肯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有深度和针对性。提倡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撰写教学案例。7.外出听课的老师应当认真记录,深入反思,回来后应当把听课的收获传达到没有出去听课的老师。

8.教研组长对本组教师听课情况进行考勤,业务部门、教研组学期末收齐教师听课记录,对听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期考核指标内。

九、专用活动室利用、管理制度

1.幼儿园内目前有一个舞蹈室、一个科发室、一个图书室、两个美工室、一个音乐室、一个教室阅览室、一个沙水区。业务园长每学期初制定各活动室时间安排表。作息时间表调整时,活动室时间表也相应作调整。

2.各活动室的物品要建立财产登记制度,负责教师和保育员对设施设备共同做好签收,定期做好检查,如有损耗和缺损及时汇报。

3.专用活动室的负责人由2-3名老师、保育员组成,负责老师每天检查当天活动室使用情况,如有杂乱情况或者其他问题及时反馈,要求当天活动的班级整理好,保育员按照消毒时间表做好消毒、洗晒工作。

4.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教师共同创设与提供专用活动室活动的环境与材料,并根据年龄段、主题的开展、季节、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与跟进。

5.教师根据各活动室的时间安排,定时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活动,做好观察记录。6.每次活动后要检查活动室基本设施以及游戏材料的情况,发现自然磨损或损坏要及时报告活动室的负责人,以便及时维修和增添更换游戏材料。

7.老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做到队伍安静、整齐。活动室活动要求幼儿穿上鞋套,安静有序、不争抢、爱惜游戏材料,学习看图示,尝试与辅助材料互动等。

8.玩好后会整理游戏材料,物归原处。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清洁整理工作,及时关好门窗。

十、教学活动评价制度

1.每学年开展1-2次“优质课评比”活动,关注幼儿的主动学习,开展集体教学有效性研究。

2.执教教师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课例,充分考虑到游戏性、操作性和体验性(可以向大家介绍并开展二次备课),执教老师按照备课步骤组织教学活动试教,教具、操作材料要备齐、备足,课后及时评议,根据教师们集体反响和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列入优秀课例。

3.试教的教师每一次都要认真总结,撰写教学反思或心得。4.实行优秀课例、活动反思交流、评比、考核与奖励制度。

十一、教师考核和评价制度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月考核、学期考核、单项评比考核。

1.月考核依据是各类计划记录、每周重点检查、日常随机检查以及卫生评比等,由业务、教研组长、保健老师一起评估。各类计划记录共有十项,是否及时完成、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质量。日常随机检查有户外活动、自主游戏、节日环境、家园联系栏、散步、节日主题活动、自主点心、午睡起床护理、区角个别化学习等,是否按时进行、孩子是否有序、老师不做私事等。每周重点检查内容有自然角、主题版面、区角环境、科探区、幼儿成长档案是否及时完成、环境内容是否比较丰富、是否适宜、内容是否完整等。卫生评比内容是每周午餐、午睡、出勤评比分等。

2.学期考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非量化的指标有日常工作表现、随机听课、教研活动、团结奉献、师德素养等,量化的标准有家长问卷、幼儿发展评估、教学评教等。家长问卷每学期期末各发放一次;

3.单项评比考核是指幼儿园举办的各类活动评比,比如:广播操、环境、基本功考核等,以及教师自主参加市、区级各类活动评比,比如:论文案例、优质课、教玩具等。

4.教师量化的学期考核分记录在教师成长档案中。

十二、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1.优化课程审议,在每一个主题实施时要进行课程“前”审议、课程“中”审议、课程“后”审议活动。2.教研组与教师根据教材和幼儿情况筛选主题,从主题目标、区角设置、教学内容的筛选、补充、家长社区资源的利用、环境预设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制定学习活动计划表,由园长、业务园长审阅通过,各班老师根据计划表安排本主题教学内容。

3.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分工、优化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实施过程。

4.实施后对值得分享和困惑的教学活动进行再次审议, 提出需要改进或努力的地方,以推动下一轮主题的实施。

十三、课程评价制度

1.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主题活动实施效果和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阶段目标和课程指南中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方面和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具体措施有幼儿成长档案、每月主题实施内容自评、每月抽样测评、每学期幼儿发展评估。

2.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发展的评价从教育环境创设、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师幼互动、反思分析、教师自主发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和园评。具体措施有每周重点工作检查、每月各类记录反馈、每学期听评课、评教、各类活动的参与、教师成长册。

3.对课程的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主要从时间安排、课程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措施有:每日三巡、每年的课程方案修订以及相关附件、课程研究小组定期例会研讨汇报反馈调整、各类制度。

4.课程研究小组定期例会,围绕本阶段课程实施关键点和项目组实施情况展开研讨。实现对课程的引领、指导、反馈全程动态式的管理。

5.定期邀请专家来园针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指导、评估。

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刍议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管理

在众多课程专家对于校本课程及开发的解释当中,笔者最认同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及课程开发”。在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背景下,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关注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其承载的课程功能。

一、校本课程的管理不应成为盲区

(一)校本课程是实施新课程的成果。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催生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体系相对完备的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学会学习》、排球、街舞、“核心爆破英语”、游泳课、冰雪课等都彰显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无到有,在完善三級课程体系、补充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打造学校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学校的品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校本课程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了摸底,全区39所初中学校共开设社会实践类、特长培养类、科技创新类、学科延伸类、心理健康类、习惯养成类等几大类课程共133门。除少数几个学校有较完备的体系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科学严谨的规划、无序开发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监控、成果没有科学的测评与呈现等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不能让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盲区。

二、实现校本课程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去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力思想武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校本课程管理的思想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前题,它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的管理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仍然不高,发展还不平衡。我国教育事业新的发展阶段正是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孩子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工作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策略,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其完善国家课程管理,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一重要使命。

(二)要站在教育均衡的高度上来看待校本课程管理。

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校本课程管理提高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看。有的学校校本课程有名无实,有规划无实践甚至是无规划无实践,检查时临时抱佛脚。个别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空洞、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可开发资源的科学分析。学校的教育均衡不能只靠行政指令来强制实现,更不是消灭名优学校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学校的发展来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可以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要站在教育均衡的高度上来看待校本课程的管理。

三、实现校本课程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要明确校本课程管理的责权分配。

校本课程管理是有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我国的现行课程管理政策上,一方面,要强调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确保国家课程在地方和学校一级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在拥有课程权力的同时必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这样的一种课程管理机制,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校本课程的权力主体是学校,但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学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独立自主或与校外有关机构或人士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二)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集中体现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统领能力、引领教师团队合作的管理能力、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专业能力、掌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格魅力。其中国家、地方课程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实施方面,而校本课程的课程领导力才真正是独立自主、全面自主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自主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一种课程。它不仅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管理上的一个范畴,校长是校本课程领导的关键。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状况。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

(三)要建立双轨并行的长效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中小学的课程还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比如,校本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同的学校情况也不同,高的在25%以上,低的不足10%,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审议意见,以确保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再如,校本课程的门类纷杂,以笔者所属区域初中学校为例,多的达18门,少的仅1门,这就须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力度。

首先,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行政视导机制,强化学校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保证校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校本课程的考核纳入到对校长的考核之中,推出有指导性的《指导意见》,并且在每学期开学初工作安排中明确规定校本课程的课时数,在常规视导中进行课程开设与实施的跟踪问效。

其次,学校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校本课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学校教务(导)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听、评、查、问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阶段访查并纳入过程绩效考核。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与课程实施者奖金、评先晋职相结合,成绩突出者学校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要走课程专家引领、多元管理主体、课程研究与实践并进的道路。

设计与变革学校校本课程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以校本课程研究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为职能的机构;组织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的主任委员“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在确定“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结合国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加大对实践的研究,深入到广大中小学校去,使校本课程走上一条课程专家引领、多元管理主体、课程研究与实践并进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再实践中完善。

校本课程的管理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柏拉图《理想国》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职能如此神圣,课程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校本课程实现有效的管理,而且根据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迎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为此我们应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时期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3]陈小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学.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2,5.

《运营管理》课程 篇7

一、课程管理中学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古板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老师害怕出现混乱,就会制订出条条框框的规则,让学生在规则中进行学习,虽然,学生按照规矩上课,整个教学流程会顺畅很多,但是,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个性受到了限制,出现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的现象。古板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没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教育的意义是不但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管理形式放任自流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管理模式,我们在开展课程管理的时候要让学生活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的活起来,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活跃是要有限度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让课程管理看起来混乱,就会得不偿失。如果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但是如果课程管理非常放松,让学生在进行思想表达到时候没有控制,这样他们不但得不到锻炼,还容易让学生自己的思维混乱。学生把探究性的讨论课当成了课堂闲聊课,灵活的教学方式就变成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习的理由,创设的学习环境变成了学生进行放松的理由,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会造成很多管理弊端。

二、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措施

1.老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整个课程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时候,可以加大老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就容易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就能够架起小组讨论的管控力。老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形式以及讨论纪律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就要和小组长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掌控力,因为课堂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有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课程管理的意义重大。

2.开展个性化课程管理

我们在进行常规的课程管理时,同时要采取个性化课程管理措施,开展个性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比如,开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科目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抓住教育契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色彩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充颜色,比如,草的颜色是绿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是把草的颜色涂成黄色,老师就会很好奇,学生解释说是因为秋天草的颜色就会变为黄色。还有就是学生会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老师就很好奇为什么学生要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学生说草代表生机,红色代表希望,其实学生对于颜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在开展文化课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趣味性本身就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秩序一定要有所保证,这样课程管理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运营管理》课程 篇8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运营管理》课程 篇9

高职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与实训指导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并且加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作用, 才能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搭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正是坚持这一教学理念, 努力践行将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并将其贯彻到教学中去,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开发设计

“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以“工学结合”为教学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指导, 按照“全程实施项目教学、立足中小零售门店、面向大型连锁超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总体设计思想, 邀请行业专家对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课程内容。针对培养“门店运营和管理”这一核心能力, 按照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设计学习模块, 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下实施模块教学, 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学习中学会工作。

2.1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融合,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 按照“全程实施项目教学、立足中小零售门店、面向大型连锁超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总体设计思路, 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递进培养。基于连锁企业门店的人才需求以及岗位素养与能力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体系;共同开发体现连锁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标准的校企合作开发讲义及相关教学资源包;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基于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创新整合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共同设计、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教学。

2.2 设计工作情境, 工学结合开展教学

本门课程共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 从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的目标作为出发点, 学会门店运营管理标准的制定、展开与实施, 从而分析连锁企业门店运营手册各项作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学习情境二, 分析门店卖场布局与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认知门店卖场内境设计与外观设计方法, 为后续门店运营各项岗位的作业规范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学习情境三至学习情境七, 以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为主线, 从店长作业、收银客服作业、卖场作业、收货作业一直到防损作业, 模拟门店营运活动程序及各环节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在基层门店的岗位作业能力和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情境八, 结合门店经营目标的重要性, 够对经营目标的实施成果做出客观评价, 以提升门店经营业绩。

总之, 应该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 使学生树立现代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理念, 熟悉门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初步掌握门店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专业技能和具体操作方法, 使本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教学内容开发

3.1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 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连锁行业企业门店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课程内容确定为三大模块, 八项典型任务。

“两个目标岗位群、三大核心能力、八个理实一体化项目、三个平台、两项职业资格认证”是《连锁门店运营管理与实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线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是选定具体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依据。两个目标岗位群是指连锁企业总部业务主管和门店店长, 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三大核心能力:商品管理、顾客服务、绩效控制;八个项目指门店运营管理的目标和标准、门店卖场的布局与设计、店长作业、收银客服作业、卖场作业、收货作业、防损作业和门店经营成效分析等八项;三个平台是指模拟实训、超市卖场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性教学平台;两项职业资格认证是指连锁经营管理师、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认证两项职业资格认证,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自由选择认证项目。

3.2 开展教学实训项目,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作为本专业的校级优质资源核心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与互动性。优质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在充分遵循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的基础上, 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选取, 在八项工作情境项目中合理设计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开展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通过校内实训、订单班学习、校外认知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各种形式开展实训项目, 把学习情境中的实践作业项目课堂直接搬到真实经营环境的超市营销实训室和校外长期合作的永辉超市、大润发超市、罗森便利店等大型连锁企业中, 推动“一、二、三课堂”联动, 以达到“教中做、做中学”的真实学习效果。

4“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革实施

4.1 设计教学情境, 建设一体化实训室

第一, 根据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 设计教学情境, 新建理实一体化的现代商贸实训室。在现代商贸实训室中进行授课, 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 课堂理论授课与现场实训演练指导结合开展。第二, 充分利用便利的校内实训基地, 即超市营销实训室。超市营销实训室是由财经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经营。在180㎡的超市营销实训室内, 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训, 完成理货、商品陈列、导购、收银、采购、信息系统管理等门店运营的核心作业。第三, 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罗森便利店、永辉超市等校企合作连锁企业开展真实工作情境下的实训教学活动, 以其连锁企业下属门店为主安排学生校外实训、实习。

4.2 编写设计一体化教材

课程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教学资源, 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条件。“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的一体化教材设计必须符合连锁行业企业门店运营管理中的各大岗位职业标准, 要做到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理论知识够用, 实践技能熟练”的基本教材编写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根据”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连锁门店典型工作情境, 结合情境设计教材案例。目前, 本专业已经与罗森便利店、永辉超市等校企合作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开发了相关的职业化教学资源, 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 制定岗位作业标准, 编制工学结合特色的校企合作开发讲义, 撰写课程实训指导书, 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项目。

4.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一体化教学

第一, 开展实践性教学, 创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钟实现途径, 具体为门店收银作业、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作业实训环节、案例分析讨论、3D超市模拟经营软件实训操作、校内真实学生超市经营项目和校外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第二, 打破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界限, 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融为一体, 课堂教学环境安排在校内学生超市实训室和现代商贸实训室, 以完成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教学任务,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为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真实的连锁企业门店工作环境提供平台支持。

4.4 优化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推动者与引导者便是任课教师。“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团队部分成员是从企业一线引进的具有连锁经营管理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 在引进专职教师的同时, 结合聘请部分有经验的校企合作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兼职教师, 参与实训课堂的教学任务。财经管理学院本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派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老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通过横向课题、教改课题等形式为连锁行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和专业知识培训。只有不断强化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石鹏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5) .

[2]金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4) .

[3]李鲲, 王冲.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 .

《运营管理》课程 篇10

1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现状

笔者在从事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 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应有的热情,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反馈, 认为原因可归纳如下:

(1) 课程内容比较枯燥, 计算方面的内容偏多。而一些学生 (尤其是专科生) 对数理统计、运筹学以及管理经济学等课程掌握不扎实 (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 学起来比较吃力。

(2) 学生对将来是否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信心不足, 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虽然运营管理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非制造业, 但总的说来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体, 而服务业等其他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工作现状和性质, 使得学生对课程热情不高。

(3) 教材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 不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该门课与其他课程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

(4) 由于教学环境 (软硬件配备不到位) , 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 (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 , 目前教学侧重于或停留于理论学习, 对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比较缺乏。而该门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 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2 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转变教学理念

运营管理课程从内容体系上已经不仅仅包括制造业的运营管理, 同时还增加了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 突出了实用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充实新材料,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力求引导学生树立用运营管理思想开展工作的意识, 认识运营活动的内在规律, 掌握企业 (组织) 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技能, 并在实践调研行动中体现创新性, 从而突出课程体系的素质教育功能。

2.2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选择有一定难度但是难度又不能太大的教材;二是选择既体现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材;三是要选择与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 反映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特色的教材。

目前运营管理教材多达几十种, 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 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教材;其次, 由于学时有限, 也不宜选择内容太多的教材;同时还要考虑教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季建华等人编写的《运营管理》, 该教材书名定为运营管理, 从出发点上是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教学转变要求, 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内容。整个教材的编写风格上也接近国外的教材, 即在介绍管理理论过程中穿插小案例, 而且与其他教材不同, 该教材的这些案例多数是国内的案例, 即本土化。另外, 我院课程组教师正在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需求的运营管理教材, 该教材是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编写的, 针对性更强。

2.3 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 突出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 (本专科) 需要分别制定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有不同的侧重。

其次, 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改变目前只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 老师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成线, 再把不同的线 (各个章节) 穿插形成面, 最后还要针对问题将各个知识面 (各门管理课程) 立体化。

第三, 做到3个突出。突出系统观, 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运营管理中的各个知识点以及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各门管理课程知识解决运营管理中问题, 提高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突出定量化决策, 即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问题, 提高决策精度;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高决策速度;最后, 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比重, 基本做到每章内容都有1~2个案例。

2.4 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四变三结合”式教学方法, 从多层次、多角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四变”即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式, 由个人课后作业式变为团队实践应用式, 由简单问答式变为实践案例课件交流式, 由试卷测试式变为试卷加“成果”综合测试式。“三结合”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相结合, 调研与案例相结合。

(1) 实践性教学设计。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考虑课程特点和需要, 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配套衔接, 确保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方案如下:

目前现场观察和调研选择的主要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场, 调查内容是有关设施的选址和布置, 这主要是考虑到较容易实施且针对性也较强;案例分析则是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提交分析报告并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交流和汇报;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则是以机电厂为主体, 我院与之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

另外, “用友ERP沙盘实验”模拟的就是一个制造性的企业, 很多学校 (包括我院) 已经成立了沙盘协会, 也具备相应的条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对抗, 在实践中体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当然, 如果条件许可, 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①企业 (尤其是生产型企业) 参观和实习。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副教授认为, 参观企业最好选择两到三家, 其中有生产管理做得好的, 做得差的, 也有一般的。这样才能有比较, 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的。但是, 企业参观存在困难, 主要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 没有稳定的企业关系, 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

②企业专家讲座。企业专家讲座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尤其是某些实务性比较强的内容, 请企业专家讲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因为企业专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讲, 印象比较深刻。与参观一样, 邀请专家也存在困难。由于企业的工作繁忙, 很难保证企业专家按照我们的课程教学时间来安排讲座, 这样很有可能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

③观看录像。录像的方式比较简单, 现在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但采用录像观看这种方式, 其问题是由于光盘是英文版, 录像的对话比较快, 多数学生听不太清楚, 如果能够翻译成中文就好了。目前我国缺乏国内的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的教学光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我们必须组织人力, 在国内选择一些优秀企业, 制作一些教学光盘, 以满足教学需要。

④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⑴生产运作系统描述;⑵仿真目标设定;⑶系统绩效指标设计;⑷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⑸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⑹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⑺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

(2) 教学形式。

①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一方面,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特长, 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讲解生动化, 提高课堂讲课质量。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 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 遇到计算过程, 可以运用板书进行清晰的讲解和演示, 这样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笔记和学习。

②课外自学。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和多媒体自学课件的手段,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③现场观察和调研。

让学生到现场 (企业生产车间、超市、百货商场等) 进行调研, 引导学生发现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④课堂讨论。

注重以教材为桥梁,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安排1~2次的课堂讨论与交流。并结合调研实践, 组织1~2次的综合实例介绍。通过课堂讨论, 使学生既掌握了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又掌握了常用生产运营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还进行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

⑤游戏及角色扮演。

例如通过啤酒游戏,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鞭效应。

(3) 作业与考试改革。

①作业教改举措。

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课堂作业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课程每个理论知识点并结合现有企业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作业, 作业题的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试教改举措。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参与度、出勤率、案例讨论、实地调研、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方面情况。

2.5 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

(1) 培养科研能力。

①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学院纵向课题, 撰写高档次学术论文。

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

③鼓励并资助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 (如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表研究论文) 。

(2) 培养教学能力。

①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②实行同行教师听课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③开展教学质量评比、教学竞赛活动并进行奖励。

3 结语

总之, 运营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产业的发展, 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作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

《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是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为抛砖引玉, 希望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方法。

摘要: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 针对运营管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 包括:转变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等。

关键词:独立学院,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芳, 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 2009, 12 (4) :135-138.

[2]刘志敏.谈高职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5) :50-51.

[3]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5) :62-63.

[4]许志端.MBA《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2) :83-86.

谁来管理我们的地方课程 篇11

关键词:地方课程;管理;管理主体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标志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正式确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已经变成一种课程实际。其中地方课程管理承担着落实国家课程、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无论是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对地方课程管理加强研究。地方课程管理包括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方式,本文着重阐述地方课程管理应然的主体。

一、地方课程管理的含义

简而言之,地方课程管理就是对地方课程的管理,理解地方课程的含义是理解地方课程管理的关键所在。地方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只要在地方实施、由地方来管理或参与管理的课程就是地方课程,即由地方加以管理、参与管理的课程,包括它自己开发出来和实施的课程均可被称为地方课程。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地方课程特指那些由各个地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课程。前一种观点更强调地方在课程建设中依据国家要求而实施的管理职能,而后一种观点则更强调地方在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功能。

地方课程管理是一个管理概念,即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管理。其含义是:其一,地方课程管理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环节。其二,国家赋予地方更多的权力,提升了地方的地位。其三,地方课程管理廓清了课程管理的范围,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实施的管理以及对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也包括对地方课程开发的规划和组织开发。

通过以上对地方课程管理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方课程管理的对象,即在地方实施、由地方来管理或参与管理的课程和地方开发并实施的课程,也就是广义的地方课程。明晰了地方课程管理的对象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管理地方课程,参与地方课程的管理主体应该有哪些人组成?

二、地方课程管理主体辨析:“地方”指的是哪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在《指南》中,地方课程管理主体是“省及省以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明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任务和职责,并未在地方课程管理中提到“省以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只在学校课程管理部分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以省为主”,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协调、统筹和组织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决策权、调整权主要集中在省一级。另一种观点是“地方不等于省”,地方课程管理中的“地方”是指除国家以外的教育行政部门,它可以是省一级,也可以是地(市)级和县(市、区)级。如果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职责完全放在省一级,就有可能漠视各个地方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课程从原来的国家大一统变成新的省级的大一统,并没有达到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和多样性的目的。

毋庸置疑无论省级还是地(市)级和县(市、区)级都负有地方课程管理的权责,关键问题是它们的权力分配和职责范围。因此,有必要明确地方课程管理中各级管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认为,地方课程管理应该以省级为主,视地和县的能力条件和发展情况适当分权。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和重组,利益再分配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败。我们主张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要的管理主体有以下原因:第一,我国以前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进行三级课程管理是一个分权的过程。如果课程管理分权直接达到市县一级,则可能过犹不及,导致“一放就乱”的老问题。第二,在长期的集权管理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市县一级主要职责是忠实执行国家指令,自主管理的余地较少,相应的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有所欠缺,所以市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逐步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分享更多的管理权力。第三,省一级比市县一级的教育资源更加充足。在我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更有能力整合更多资源提高课程管理的水平,比如高校中的专家学者、教育研究人员还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故而,一些专家学者也主张以省为主,比如,刘旭东指出地方课程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指省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它在地方课程的管理、实施、开发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三、地方管理主体设想:哪些人应该参加课程管理

从地方课程管理的职责出发去考察,哪些人更能承担这些职责,他们就应该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去。当前,地方课程管理的最大挑战是能力与职权的匹配。哪些主体具备与上述职责匹配的能力,就应该成为管理的主体之一。本文认为,他们应该是有关教育行政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和实践者、学生代表、家长代表以及教育督导和教育立法人员。

地方教育行政人员是地方课程管理中的“常务理事”,需要他们来组织其他各方面参与课程管理的人员,执行课程改革的常规事务,统筹协调课程实施和评价、教师培训,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地方课程管理的职责中第一条是,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并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根据这个任务,需要参与的人员首先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熟悉该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过程及趋势,而课程专家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使之更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参加的是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熟悉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一般条件和实际情况,他们的参与可以保证课程更加易于操作,更贴近实际,可以弥补专家开发课程中的一些不足,最后是学生和家长代表的审议,通过后由教育立法人员使之形成法规条例,保证课程改革的稳定。

地方课程管理职责中第二条是,指导学校选用教材,加强教材和教辅用书的管理。根据这个任务,首先应该是教育行政人员,也就是各省的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他们的职责不应仅仅是审定,还应加强教材选用的指导和教辅用书的管理。教材的使用和管理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省级教育管理主体对学校教材的选用有“指导”之责,而无“代替”职权,但是现在有些地方直接通过地方指令或其他方式,剥夺了学校自由选用教材的权利,超越了“指导”的权限。“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产自销教材,虽然对他们自己是名利双收,但由于其遵循‘权力经济的逻辑,教材质量并不是重要元素,它同时必然导致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受损,以及民间课程改革力量难以发展大。”教学辅导资料也存在同样问题,而且教学辅导材料的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教辅用书充斥市场。权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关涉到利益问题,不能仅靠单一主体的道德觉悟,而需要多方主体相互制约和监督,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所以,对地方教材和教辅用书的管理不仅仅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员,还需要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课程评价专家的参与。后者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对教学材料进行评价鉴定,对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提出建议,进行监督。endprint

地方课程管理职责第三条是,监控本地教学、考试和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评估中小学课程运行质量,发现、反映和解决课程改革的问题。根据该项任务,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督导人员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教育行政人员是地方课程管理的中坚力量,管理人、财、物是他们长期以来的基本事务,应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强的能力。然而,为了避免“部分掌权者只是对上司而不是对事业负责(对人不对事,而非对事不对人)”,也为了防止管理权力滥用,需要教育督导人员真正发挥作用。“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传统文化,强化了教育督导的行政监控职能,‘既督政,又督学,把督导政府的教育工作、督导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和督导学校的教育工作等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宏观教育督导和微观教育督导统一起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普遍存在着教育督导人员素质不高问题。其原因是对教育督导人员的选拔不严,对现有的教育督导人员又缺乏有效的培训。”因此,选拔优秀督导人员,提高督导质量,也是地方课程管理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方课程管理职责第四条是,组织教师培训。教师在课程改革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组织教师培训是地方课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这项任务,组织教师何时何地进行培训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然后由优秀的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尽管一线教师来讲课培训,可能会不太“权威”,但是那些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可能是受训者最需要和最适用的。课程专家可以给接受培训的教师介绍和讲解新课程的理念等较为理论的知识,也可以就教学和评价方法等实际操作的原则和规程进行指导。

“许多团体和个人都想对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争得一份发言权,没有一个单一的来源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和力量。谁都会感到别人在负这个责。其实,这是一场和局。校长和教师在精神上和事实上都可能改变教育委员会、联邦机构、州教育厅或立法机关的课程决定。虽然学生常被认为在决定学校教什么上没有多大权力,但他们对于学什么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国内的情况虽然没有如此明显,但是随着社会民主的加强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尽管上文对课程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督导的作用论述较多,但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和权利不容忽视。

专门强调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权利可以说是基于一种“共有的取向”,即多元主体参与,以实现具有一定张力的课程权力合理分配。“在实现课程权力共有关系中,由弱者(相对于中央与地方来说是单个的学校,相对于地方与学校来说是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体或群体)结成的‘共同或‘共同体的抵抗力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共有理念就很可能成为隐蔽的压抑或支配关系的意识

形态。”

参考文献:

[1]王义君.走出地方课程管理的误区[J].人民教育,2006(12).

[2]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3]成尚荣.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4(3).

[4]张斌.地方课程管理:问题与建议[J].江西教育科研,2004(1).

作者简介:徐亚辉(1983—),男,河南宝丰人,教育学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Who will Manage our Local Courses:The local Curriculum

Management Body Discrimination and Vision

Xu Yahui

Abstract:The local curriculum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three courses,plays a key role in connecting.According to cours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local curriculum managers should be on education executives,subject matter experts,curriculum specialists,outstanding teachers and front-line practitioners,student representatives,parent representatives,as well as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and education of legislators.

Key words:local curriculum;management;management body

《运营管理》课程 篇12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一些高校开始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就是旅游管理课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其主要是培养具有客房服务以及基本管理能力的人员。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在学校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在实际的单位中客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原理,然后通过前厅客房服务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胜任饭店的一些基层的管理工作。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校企合作。在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是面向社会和面向企业的,这种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是在理性的思考下与实际的经验进行相结合,在课程的目标上要针对性和发展性并存,在教学的实施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情况下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在这个课程设计中学校主要承担了课程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企业主要是对课程进行参谋以及评价。

(二)课程设计要尊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才的培养的重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始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为了培养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对一些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对酒店前厅客房所涉及到的一些人群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把一些中高级的服务员技能和素质考核相结合进行教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职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实践专注学生的能力锻炼。

(三)课程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如今高校中对课程的设计要求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能够实现顺利的就业。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主要根据一些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中不仅要参考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还要参考社会实际的需求。通过综合的分析采取一种分层递进和四位一体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这样不但能够强化理论的教学,还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过程的一些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个常用的模式,只有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双重的属性,即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这种模式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高层次组成部分又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途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原则。

(二)要注重岗前学习、基层服务、基层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第一岗前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把酒店前厅客房部的新员工作为模拟的对象,这些新员工要学习岗前培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包括前厅客房部的组织机构、岗位的职责、人员的素质等。第二基层服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酒店前厅客房的一些一线员工作为模拟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这个员工如何完成自己岗位应该做的任务以及如何给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结合酒店的实际需求进行考核。第三、基层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酒店前厅客房的一些基层的管理者作为模拟的对象,主要是根据这些基层的管理人员所要具备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沟通、协调、组织、控制等。

(三)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等,系统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调控功能才能正常的运行,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要把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整理,每一个教学的过程都要详细的进行总结,得出经验,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做下铺垫。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一)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收到任务以后对任务进行分析,自主的解决问题,这其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目前教师以酒店前厅和客房一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利用一些真实的工作环节进行教学,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实训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体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高校的课程都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培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主要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点进行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可以聘请酒店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课程的开展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完成。

(三)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做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把教室和实际的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同时要利用教、学、做的方法进行内外结合,阶梯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的利用实际的情景和课堂的教学,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四、结论

上一篇: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技术下一篇:家电行业财务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