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营管理

2024-06-13

生产与运营管理(精选12篇)

生产与运营管理 篇1

一、精益生产概述

“精益生产方式最早来源于日本,20世纪中叶,饱受战争之苦且资源匮乏的日本,采用精益生产的方式,经济和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短短几十年不仅经济迅速复苏、繁荣,并赶超欧美,在较长一段时期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就,更是震惊了世界。这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精益生产方式的运用。”[1]简单来说,精益生产就是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价值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二、精益生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一)从客户需求出发,保证销量,减少库存,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也就是所谓的大批量生产,这种大批量生产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缺陷越来越明显。以我公司为例,大批量生产较长的生产交付周期已无法满足日益加快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对客户的正常履约率不到50%。其次,高返修率和高质量投诉率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同时客户的满意度不断下降。此外,信息流与第三方物流的不畅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因为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去寻找客户,所以就很难保障所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都销售出去转变为现金流。未销售的产品转变为库存,不仅积压成本,而且在保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保管费、租赁费、以及在保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等,甚至还面临市场波动,导致降价或者没有销路的风险。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完全避免了这些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精益生产从客户需求出发,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客户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在客户的需求下组织生产,既能保证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保证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零库存,减少了因库存形成的各种成本和风险。我公司实施该项目以来,截止今年6月底的数据统计成交成果,各生产车间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了25%左右,在制品库存下降特为明显,下降比率在40%左右,生产车间及仓库的空间节约也有20%,合同履约率基本都能维持在90%,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引领中国锯切行业的愿景做了更坚实的铺垫。

(二)精益生产弥补了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不足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宗旨。传统的财务管理通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我们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例,为了反映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财务管理通常制定每月产能和耗能,月末统计当月的产能和耗能,计算产能耗能的比例,连续分析产能是否增加,耗能是否下降,若出现成本异常现象要查找原因,制定对策。“其实这只是一种事前预算和事后对比,只是起对比分析的作用,我们也很难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设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对于得出的结果也很难确定这是否是最节约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运用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流程控制生产方式,从订单的生产到原材料的采购到组织生产,再到产品的出库,甚至在这一期间的相关管理部门都参与其中,各个生产环节、各个参与部门、各个参与人员都在精益生产的价值流程图上体现,并能对其进行实时的监管和控制。对于精益生产价值流程图上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采用看板管理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对发生的各种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配备专业人员,采用一定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分析比较、计算,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法确定生产环节到底是节约还是浪费。将计算结果反馈到财务管理部门,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评估。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就参与到了整个生产流程当中去,实现了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错误。这种创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精益生产密切了各部门、各成员的关系,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精益生产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纳入价值流程图,作为价值流程图上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价值流的运动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精益生产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拥有自己的成本管理体制,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部门需要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包括信息的共享、数据的传递、问题的协商。大家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组织生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技术得到改进、成本得到降低、质量得到提高,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和谐的关系不仅是各部门之间更加协调,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使员工在工作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获得了自我满足,刺激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三、现代生产管理,采用精益生产实现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按照精益生产价值流程图进行生产、核算

精益生产价值流程图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成本控制,可以按照精益生产价值流程图进行生产、核算。“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价值流程图。将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纳入生产流程图,在关键环节设置看板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分析节拍的合理性,对实施的精益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节约点,制定节约策略,根据节约策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最后,根据成本控制结果实施奖惩。我公司根据精益生产的理念,结合本公司实际从公司系统性评估入手,通过现状问题制定阶段性的KPI指标和详细的实施计划,从项目的实施进度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开展:一是试点生产模式的建立,通过改善现有状况建立试点精益生产线模式,让生产部的管理层树立推进精益生产信心。二是由试点精工车间的精益化车间,逐步和上游工序进行接动衔接,将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的相关部门形成一个整体。三是改进生产工艺,以及工序流程的改进,导入各项目视管理、主管标准化作业流程、三级会议等一系列精益管理工具,由于整个过程设计科学,管理严密,团队协作性较强,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将精益生产进行延伸、创新。

“精益生产使财务管理由预算管理向成本管理转变。精益生产精髓的指引下,让成本管理成本预算、分析、预测向成本过程精益生产转变,让总目标在子目标的精益生产下得到优化。现代生产管理模式下,可以管理系统开始引入精益生产,逐渐介入成本控制和评估,让成本管理由计算向控制转变,让成本控制真正融入每个子过程。”除此之外,其他环节可以根据实际引入精益生产,将精益生产的内涵延伸、创新,真正实现成本控制,实现利润最大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精益生产值得企业管理者去运用、创新,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坚力量更应深刻理解、研究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其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忠.现代生产管理下成本控制的策略[J].会计研究.2014(5)

[2]张则芳.精益成本与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13.(16)

[3]李洪波.精益成本在现代企业的应用.2014(13)

生产与运营管理 篇2

1、连续性生产与离散型生产:

按工艺过程的特点。

连续性生产是指,无聊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连续性生产又称作流程式生产,如化工炼油冶金食品造纸等。

离散性生产是指,物料离散地按一定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如轧钢和汽车制造。

2、备货型生产MTS和订货型生产MTO:

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煤矿技术管理;技术员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7-0152-02

目前,由于资源的浪费,导致了资源的短缺,世界各地的采煤事业都在迅速发展着,因此而带来的战争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此更加引发了资源的开采,采煤的环境却没有那么简单,安全事故也是比比皆是,采煤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其家庭也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这些在一定成度上也制约了煤矿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采煤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的记录,进而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以期提高采煤的安全性,保证采煤人员的安全,另外,采煤技术人员的合理利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些干部出于私心,甚至不惜隐瞒人才,埋没人才,来保全自己的地位,这种思想无疑是很狭隘的,怎样做到提拔人才与原则兼顾,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安全生产中的技术管理措施

1.1 优化煤矿开拓开采方案

好的矿井开拓开采方案是实施技术管理的必要条件。合理的开拓设计方案是每个矿井设计人员必须能够拿出来的,假如开拓设计方案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开采的实施,从而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还会给后继的煤矿开采和生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一般内容有:

①井筒位置的选择。

②阶段的划分。

③采区的划分。

④开采顺序设计。

⑤采区及工作面巷道的布置等。

在设计师开拓设计前,应该先到煤矿采集地区做实地访查,对煤矿的地质条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之后,结合现有的采煤技术、采煤工艺与采煤设备,定制符合实际的开采方案;矿井设计人员的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应该符合施工简单易行的条件,对各系统的设施、设备性能、工作特点要了如指掌。此外,煤矿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要提高,遇到事故要相应的防治措施,要坚决做到合理开拓开采,对每一项设计必须进行技术论证、可行性分析和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

2.2 鼓励技术员之间进行交流,鼓励技术员创新

为了促进煤矿事业的安全生产,要善于发现人才,敢于利用人才,大力支持人才,360行,行行出状元,领导干部要乐于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给积极进取的技术人员以人文关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待遇,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创新,发明,鼓励他们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还要鼓励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2.1 制定选拔和评审办法

发现煤矿单位优秀技术人才,评选出优秀人才,在企业的重要大会上进行表彰和奖励。

2.2.2 技术人员业务考核公开化、公平化

完善考核办法,考试办法,制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对技术人员的考试结果,将由专业组、技术委员会等“内行”人员进行检查、考核、评分,鼓励每月组织一次,每季度评比一次,年终进行总评。

2.2.3 鼓励煤矿技术员发表学术论文

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对大家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奖励,比如授予他们一些榮誉称号。

2.2.4 重奖设置

行业里面表现突出的人应该给予奖励。行业中获得突出效益成果或者项目的人。成果大小不等,对最突出的那一个给予重奖。根据在企业中的位置、项目中承担责任的轻重、贡献的大小,来对参与项目人员进行不同的奖励,并在人才提拔晋升时优先考虑

2.3 突出抓好“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工作

“一通三防”就是指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四个方面的共同称为“一通三防”。“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大意,要时刻警惕,紧紧抓好,努力做到最好。做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2.3.1 建立合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

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各级的责任也是明确分工的,健全的“一通三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是煤矿企业正常发展的关键。明确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责任,坚决做到层层落实,严格把关。严把生产布局关、设计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

2.3.2 坚持“一通三防”检查制度、坚持“一通三防”一票否决权

的原则

“一通三防”一票否决权的原则,原则是不可更改的,特别是在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频繁的领域,煤矿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各级部门必须无理由的坚持原则。

2.3.3 要加大在一通三防方面的资金投入

在煤矿安全建设中资金的大量投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通风设备等要及时检查、定期维修,及时更新。跟上设备更新的速度。

3 结 语

在实施以上种种管理办法以后,我国的煤矿开采事业有了更大的提高,有关数据表明:山西省的一些煤矿企业在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之后,每项管理措施都落实了实施,结果就是煤矿工人的生命有了更强的保证,技术人才得到了合理的应用,这不仅促进了煤矿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曾经是地大物博的,但是随着近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能源相对短缺的时代了,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开采更多的能源,无疑是一个很直接的应对能源短缺的办法,采煤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采煤企业应当加强对采煤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少采煤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以有效促进采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使采煤企业更好的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万恒州,贾继伟,王业常.强化煤矿技术管理初探[J].科技创业家,2013,(18).

生产信息收集与管理 篇4

生产信息的集成管理是武器电子系统走向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需建成一个以共用信息为基础的生产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企业由传统的重物流、轻信息;重分工、轻集成质量管理,向以生产信息数据库为依托,运用关联规则、粗集理论、分类发现、聚类发现等分析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发展。

生产信息收集与管理应当是一个快捷、高效和有效的运作系统,本文主要阐述研制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初步论述,希望对研制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有所帮助。

1 生产信息的需求和现状

我国目前经历的是“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经济全球化”相互交错的过程,缺少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生产信息管理制度。生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人们重技术、轻管理,对生产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数据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生产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靠操作者、检验员、调试员、售后服务人员手工记录并传递的生产信息,在汇总、统计、分析、共享等方面均难以发挥信息的实际作用,虽然偶尔也会运用SPC、SPCD统计技术对某项故障进行原因分析,或者运用DOE试验设计技术对制造工艺的关联参数优化、求解,但也只是使用了部分生产信息,大部分生产信息却成了信息垃圾,其保管、维护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质量管理资源;产品的有效追溯始终难以体现,返修利用的零部件最终装在了哪个整机中无从知晓。总之,现有生产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生产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低,共享能力差,已难满足现代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

2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意义

2.1 电子设备调试中对制造信息的依赖

无源微波组件、机载雷达系统、高机动电子装备总装、调试中往往需要了解其组成部件在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状况,甚至有时还需知道某个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详细公差、指标,根据零部件的制造差异制定调试策略,合理选择补偿参数,做到有的放矢,缩短调试周期。使用生产信息收集系统提供的适时查询,可获得准确、完整的过程信息。

2.2 掌握技术状态的变化和产品状态的转移

在研制产品阶段评审、样机确认时,需要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提供大量的设计、制造、调试信息,对监测、评价机载、星载雷达系统和高机动武器电子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与可靠性水平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改进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改善产品研制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也是正确认识影响产品质量特性诸因素变化、产品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和掌握提高产品质量规律性的基本依据,继而确定从设计定型到批量生产时的质量等级。

2.3 交付时评估产品的质量水平

建立一个开放、动态链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加工的基础。企业一般都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但不注重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特性和状态的信息记录,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缺乏量化描述,通过生产信息收集管理可以在产品交付时充分了解该产品的质量状况,机载、星载产品要求随机附带的产品履历书不可能详细记录各类部件制造中的详细生产信息,只能提供关重件、功能整件的状态信息,利用产品履历书的索引链接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具体关重件、功能整件的不同阶段的信息。

2.4 实现可追溯性,快速排故,提高效率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数据库不局限于按一定库结构对信息进行收录,更注重对质量特征量的提取,对批次产品和关重件的质量状况的合理评价,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对现场加工所形成的关键质量特性数据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分析与预报,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快速排查,要因溯源。例如,在无源微波组件调机故障排查,功分网络驻波和功率调试时,十分必要了解微带板制造过程中导电带的线宽精度和公差;在信号控制插件调试故障排查中,不仅需要知道BGA器件整个装焊过程的生产信息,而且还需要了解某类器件以往使用中的故障率和DPA(破坏性物理试验)数据,查阅典型案例的分析结论,从而正确判断本次故障的性质。

2.5 为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生产信息数据库是质量与可靠性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重点体现在故障的定位分析功能,可靠性统计分析功能,是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即FRACAS系统的补充,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性能补充依据。企业每年都会开展很多项质量改进课题、QC活动、调机故障统计分析,同时,质量体系日常运转中随机处理、收集、提炼的大量十分宝贵的生产信息可以在数据库中有效保存,为故障分析、完善设计提供共享资源。

3 生产信息平台的构成

传统的生产信息获取主要局限于生产检测阶段,生产信息收集不全面,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实时传递,已不能适应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和现代企业对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其生产信息的获取方式一般都采用手工记录,定期收集,并采用单一保管模式,对生产信息管理的难度和效率不难想象,同时,有效数据的适时性无法体现。现代光电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的完善与便捷,为构建大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收集、集成技术、数据分析、生产信息管理中心等模块构成。采用分层结构,核心为生产信息中心,五大信息平台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与生产信息中心相连,五大信息平台为外协与外购信息平台、制造过程信息平台、设计工艺序列号管理信息平台、大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售后服务信息平台,见图1。

4 建立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的原则

(1)对关键产品的微波器件、功能模块、

机电产品等重要器件的使用信息、故障信息、故障分析报告进行跟踪。

(2)零件级,统计收集每批中异常信息(不合格品、设计更改、器材代料等),并在产品实物标识上逐渐向部件、整件进行异常信息移植,在内部生产信息网上集成。

(3)对于地面电子装备,对关重部件开展生产序列号管理,要求追溯到批中的每一个关重部件。

(4)机载、星载电子装备以SRU(外场可更换单元)、LRU(内场可更换单元)级为单位开展序列号管理。

(5)对整机联调、外场联试中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

(6)对售后服务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

5 实现方法

5.1 外协与外购

外协加工中的生产信息(相关试验报告、不合格品处理信息汇总表、装配质量控制表格、外协生产协调信息、设计更改、代料、不合格品审理等信息)通过异常质量跟踪链逐级反映给外协项目经理和外协质量负责人,经对有关信息整理、分析、提取后分发给内部管理的相关单位,落实、闭环后通过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质量信息中心;外购信息平台管理类似于外协信息的管理,包括外购产品的检验信息、二次筛选信息、可靠性分析信息、征询代用信息、装配故障反馈信息、调机故障反馈信息等,同样可以经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生产信息中心供采购经理、设计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调阅、查询。

5.2 制造过程一般零部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对制造过程异常信息进行标识并逐级移植异常信息。

(1)采用不粘胶编码纸印成可揭图形,一般为桔黄色椭圆形图案,内加“利用品”字样以及检验编号、生产信息来源的填写区域。当出现利用零部件时,由检验员在不粘胶标签上填写检验员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如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然后将标签贴在对应的利用零、部件上。

(2)利用品零部件,使用桔黄色合格证(仍然根据不合格特征开出不合格品通知单,正常合格证为白色),桔黄色合格证背面印有表格,需将检验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填入表格中,并且每一个或每一袋零件开一张合格证。

(3)利用品零件装入部件后,该部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零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部件合格证上;当该部件装入整件后,该整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部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整件合格证上。不合格信息的传递路线如图4。

(4)对于总装过程的部件、整件,采用粘贴计算机条码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条码中包含了操作者、检验者、图号、令号、异常信息等,利用读卡器和扫描仪可完成信息的查阅和转存。

(5)通过内部信息网,可以完成生产信息的录入与检索,如果需要在某个加工环节查上道利用零件的生产信息,可以通过微机调出不合格品通知单,了解该零件的不合格详细特性。

产品异常信息标识与移植的意义:

(1)追溯每批或每个零部件的历史信息;

(2)研究部门在领取整件调试时,很容易知道该整件在哪些部位使用了利用件,以便在调机中重点观注;

(3)在最终产品验收时对不同颜色合格证(合格、利用)的统计,可以掌握零部件级设计要求的合理性及整机产品的总体质量状况。

5.3 关重件及功能整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序列号的部件清单”结合生产批次生成序列号填入“产品配置清单”;生产制造部门(操作、调试、试验人员)将序列号部件的相关信息(从过程质量检验卡中获得的不合格、设计更改、器材代料、故障信息)填入“产品配置清单”;质量部门收集“产品配置清单”、“装配、调试、试验流程卡”存档;执行效果有质量部门负责统计和追踪,并将所有信息纳入生产信息中心进行集成化管理。序列号管理的实施流程图6。

序列号管理的意义:

序列号有唯一性及终生性的特性,便于产品质量的管理,有利于质量问题的追溯和反馈;利用序列号汇总产品在零件、整件、部件的生产、安装、调试及出所过程中的信息,形成全寿命周期的产品质量档案,为使用方提供更好、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利用序列号便于对反馈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寻找质量问题的共性,集中解决质量共性问题,有利于大范围、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

产品部件装入整件后用“产品配置清单”建立相关联系,保持生产信息的连续,通过Internet完成生产信息的集成。

5.4 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

在系统联调时引入分系统调试、试验记录和整机联试、联调日志,联调中的器件故障信息、整件故障信息、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环境试验信息等信息由产品负责人进行收集、分析,利用Intranet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将最终结果融入生产信息中心,由可靠性负责人从生产信息中心提取相关信息,进行产品的可靠性评估,运用FRACAS系统制定出相应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5.5 售后服务信息平台

用户使用中的产品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渠道如Interne接入企业内部专用信息系统,由专职售后服务管理员将图像文件、文本文件分类统计,运用统计工具将信息按项目、产品类别、站点等分别制作成排列图、直方图,依据内部管理程序将统计信息分发给相关部门,并将闭环内容通过Intranet汇集到生产信息中心,由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员、财务核算人员对生产信息中心的信息进行提取,针对本部门的工作特性结合产品设计、制造作相应的质量改进,同时也为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提供具体数据;售后服务信息平台中的具体内容又可作为质量体系建设中顾客满意度测评的依据。

6 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通过完善的、流畅的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五大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使产品生产信息完整化、一体化,从而促进了内部改进。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同时改善了客户服务。

摘要:本文从构建生产信息平台的需求着手,对各类生产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管理作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对产品生产信息的传递与追溯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五类生产信息平台与集成管理的核心——生产信息中心的关系,为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生产信息,异常信息,序列号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材-基础知识,二○一○年六月.

烟叶生产与管理 篇5

蹲苗:采取适当挖水措施,使烟苗根系稳扎与土壤。

培土:是在烟株大田生长期将行间土壤,培于烟株基部垄面,形成土垄的管理措施。

早花:烟草植株在未达到本品种特性或当地常年栽培正常生长情况和应有的高度和叶数时,就提前现蕾开花,生长受阻而加速发育。底烘:烟草大田生育中后期,烟株下部叶片没有达到真正成熟就开始变黄,甚至枯烂现象。

膜下烟:烟苗移栽在垄顶洞穴中,烟苗被笼罩在膜下的方式。

烤烟漂浮育苗的壮苗标准是:苗龄50-60天;侧根发达,根干重≥0.05g;茎高10-15cm,茎直径≥5mm;茎秆纤维素含量高,含水量低,韧性强,茎干重≥0.2g,平均单叶面积≤25cm²;无病菌、病毒侵染;群体一致。

有机肥的特点是:

1、有机质多;

2、养分全;

3、肥效长、慢,肥劲稳;

4、不易流失;

5、一般含有病原物。烟田耕地的要求是:

1、要掌握有墒保墒、无墒讨墒的原则;

2、结合耕地,增施有机肥料;

3、深度适宜,不乱土层。耕地深度应以根系密集的深度为适宜范围,即以33cm为宜;

4、按顺序耕地、耙地。先犁低地、阴坡地,后犁平地、岗地、阳坡地。耙地顺序与耕地相反,先耙高地、阳坡地,后耙低地、阴坡地。

5、耕地要匀。深浅均匀,耕层土壤厚薄均匀;不漏耕,地面平整,土块少。

6、灵活掌握春耕。春季是否可以免耕,应看冬季时的施肥情况、烟地土壤干湿及质地情况、天气雨水状况而定。

烤烟垄作的优点是:

1、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有效调节了土壤水、气、热状况,对烟株生长有利。

2、垄作增加了活土层,扩大了烟株营养面积;同时,还可以起到防倒伏作用。

3、垄作便于排水,且蒸发面积较大,加速水分散失;尤其地势低洼的地方,起垄烟田可大大降低黑胫病、根黑腐病的发生,增产效果明显。整地起垄的方法要求是:

1、起垄时间:经过耕、耙的烟地,至少于栽烟前15-20天,结合施基肥进行趁墒起垄。

2、垄的形状:垄面呈弧形(拱形),与地面应保持一定的角度;南北垄向。

3、垄的规格:一般垄底宽70-80cm,垄高10-20cm,沟宽20-30cm。

4、操作方法:起垄时先按行距划线、施基肥,再沿线撩土。

5、质量要求:垄平、沟直,垄高低一致、沟深浅一致,土碎、上虚下实。

烤烟的需肥规律是:移栽后30天内对三要素的需要量不大,30天后急剧增加;最大需肥期在栽后30-75天,高峰在栽后60天;一般由于打顶后促发次生根,需肺量又有所回升。大田施肥的原则是:

1、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

2、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

3、重施基肥,少施和早施追肥。

4、大量元素肥料与微肥配合。

烤烟打顶的意义是:控制顶端生长优势,集中营养物质供应叶片生长,从而改善上部叶片营养条件,促使中、下部叶片重量、化学成分发生有利于品质的变化,使烟叶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

烤烟抹杈的意义是:促使上部叶面积增大,叶片变厚,叶内化学成分得到改善,质量变好,产量和总收益提高。打顶时期应根据具体的田间标准和烟株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留叶数的确定应考虑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条件、栽植密度等因素。

地膜覆盖栽培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苗茎过短 移栽时埋茎较浅,造成地膜烟比裸栽烟根系群上移,如遇有大风,大雨天气,烟株易出倒状。

2、严重干旱 在干旱地区或非干旱地区的干旱年份,由于盖膜后土壤水分难以得到有效补充,遇到干旱时可能出现地膜烟比裸栽烟旱情更为严重现象。

3、除草困难 在烟草旺长期降水多且光照差的地区,由于盖膜后除草困难,往往出现地膜烟比裸栽烟草害严重,甚至是杂草将膜拱起,失去盖膜意义。

铁塔制造企业生产与实习生管理 篇6

大学生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传统铁塔制造企业的人员结构极不均衡,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管理意识不强,但有实践经验的“老资格”很多。而在一些新成立的私营铁塔制造企业,它的起点相对较高,从生产硬件设施到管理技术人员素质都比老企业的条件好很多,但它往往缺乏有实践经验的“老资格”。笔者认为,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技术提升才是解决之道。也只有这两者结合,才是发展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不少铁塔制造企业引进了较为先进的新技术,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使全厂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其中,每年要接收一定数量实习大学生来厂,工程师先教授其铁塔理论知识,告诉大学生们:输电线路铁塔与输变电钢管制品从结构力学上是属于桁架结构,设计时涉及到“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知识,作为加工产品的提前贮备知识;同时要看懂图纸,懂得放样,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平面几何及三角函数知识;理论知识完备后,联系实际生产,让他们对生产线有直接的接触;明白什么是下料、数控角钢线。当然,工程师们也能从实习大学生身上获得受益:他们在重温基础理论知识中再次深化自己的认知;在与实习大学生讨论一些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时,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很多工作中出现的重复性及无功性环节有所摒弃。从而更好实现企业生产管理一体化,提高铁塔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刻影响着制造企业,新一代的大学生们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的铁塔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从生产流程中发现问题

生产管理是制造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铁塔生产企业的生产流程,具体见上图。

铁塔制造行业生产流程简单、信息传递直观、部门组织机构精简且层次分明。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企业信息化的观念较早地进入到了这类企业中。企业也从最初的人工放样,人工零件生产发展到计算机放样。由原先的二维放样到现在的三维放样。但是有的企业加工信息多停留在部门内部,没有形成整体的生产加工链,这也造成了企业生产重复率高,生产效率低下。若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车间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联系,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向下传达各种指令,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指令执行情况的汇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快的调整,领导层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网络直接了解基层的情况,对于今后决策起很大作用。

管理构成的生产体系

针对铁塔生产企业的上述问题,在考虑企业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加工管理思想,重塑生产加工体系,将铁塔企业的设计、工艺、制造、物资、人力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基于生产目的的产品管理系统。整个生产体系可以大致分为物料清单管理、生产订单管理、生产加工、质量检验、查询系统、人事管理等六大部分。

物料清单管理 目前物料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物料的规范和体系,业务流程烦琐而重复,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物料的库存、资金等信息,而且物料信息全部以纸质介质保存,数据检索很不方便,效率低。这就需要有物料管理系统来统一管理。此系统不仅要对现有原材料、需进原材料做管理,还要有优化进料和下料的功能。也就是说,面对市场中原材料角钢价格的日益高涨,产品价格却不涨的局面,迫使企业把目光转移到降低铁塔生产成本上来,这样就必须优化下料,使原材料损耗降到最低;同时,还要把一定长度的废料回收入库进行管理,为下一步的优化下料打下基础。

生产订单管理 主要负责生产订单的录入与维护。当有生产订单的时候,营销部门就要通过生产订单管理进行记录,并标明交货日期,然后就传送到生产部门。生产部门通过交货日期来安排加工进程,使之合理有序如期完成加工任务。

生产加工管理 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数据共享性差的现状,传统手工管理导致数据的分散性,使企业的各种数据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除了定期的报表外基本上是互相封闭的,这大大削弱了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使得在作决策时不能及时获得充分、可靠、必要的依据,影响了决策的制定。生产加工管理是铁塔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铁塔企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所在。该部分又包含四个子环节:铁塔放样、优化下料、生成零件配套工艺卡、生成数控加工程序。

首先,等铁塔设计完成后进行计算机放样。放样原理为:将铁塔中的组成构件简化成为连接板、角钢、螺栓3种。每一种构件的表面又简化为若干小平面组成,如螺柱被简化为六棱柱。然后利用边界表示模型建立每一种构件的实体模型,实体模型中记录了实体的各种属性。点击铁塔放样按钮,就可调用放样模块输出一个个零件的参数。其次,经过CAPP系统优化下料模块和生成零件配套工艺卡模块。优化下料是通过把所有下料数据输入进来以后装入并执行下料方案程序。此程序求出全部可能的下料方式。将求出的下料方式装入并执行计算料头程序,然后调用方案优化程序,计算出优化后的下料方式,给出下料方式报表,并计算出原材料的利用率和消耗总量;同时生成零件配套工艺卡,模块读取放样文件,放样结果中包含的信息有:零件号、零件规格、长度尺寸、材料型号、零件数量、孔数及孔径的尺寸和位置、清角、铲背、火曲、刨根和制弯等。数据读取程序根据这些信息的先后顺序进行读取,并保存到的表格中。最后,经过CAM系统数控程序模块。数控程序的产生是通过对Windows的封装函数Shell Execute做成对数控编程软件的接口程序,在系统中调用已做好的数控编程软件进行编程。

质量检验管理 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有时受到企业资金的限制。但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人员劳动强度就越低,劳动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产品质量也会稳步提高。近些年来,我国自制的自动角钢生产线、自动板材生产线等设备已被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多铁塔制造企业的好评,相比进口自动化设备具有更实用,更实惠的优势。

查询系统管理 负责查询加工进度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和镀锌作业管理。既可以查询到零件加工到什么环节,还可以查询到产品库存量,是否要继续加工,以实现零库存为最好。

人事管理 人员组织采用树状结构,能清楚显示部门人员的关系,并能实现人员信息添加、人员信息修改、人员查询及设置添加人员的权限。使不同的部门人员不能看到的其他部门的核心资料。

六大管理部分构成的生产体系,从原材料的购买储备、生产加工成本的经济核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到产品质量高信誉的保证,各项环节均要狠抓落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采用现代生产管理方法来管理生产运作系统,提高柔性化生产能力和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珍,吴晓光.输电铁塔生产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电力建设,2005(7)

[2]蒋玉明,罗阳,王杰,等.面向钢板优化套料的生产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00(10)

[3]彭烈辉.ERP系统中物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制造业自动化,2005(10)

[4]潘双夏,高飞,冯培恩.批量客户化生产模式下的模块划分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7)

[5]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

[6]蒋小盼,华中平.铁塔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3)

生产与基建质量协同管理 篇7

目前, 电网飞速发展, 项目建设周期短, 基建投产压力大。基建项目在设计、设备选型、施工、监理等各环节把关不严, 不满足《国家电网十八项反措》及省公司相关反措规章制度, 造成的一些缺陷或隐患。然而, 部分缺陷、隐患往往消除难度较大, 所需时间较长, 造成工程不能按时竣工投运。特别是隐蔽工程的施工, 由于部分监理单位的管理不到位, 质量得不到时保证, 加之竣工验收时间短、发现问题的难度大, 增大了设备安全风险, 严重影响电网稳定运行。

基建项目验收、消缺环节时间紧迫, 发现问题的难度大, 导致一些基建遗留缺陷带入运行, 在投运后逐步凸显出来, 增大了设备安全风险。投运后, 部分隐缺陷患需要通过大修技改项目进行整改, 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2 目前现状

2.1 三级自检执行不力

由于施工工期紧, 基建投产压力大, 施工现场点多、面广, 导致部分施工单位主要技术人员分散, 施工力量不均衡。施工单位在抢工期、抓进度的同时, 往往疏于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施工单位的三级自检工作难以真正落实。部分缺陷在竣工验收时才集中暴露, 不仅增加了消缺难度, 在消缺和复检的时间上也难以保证, 甚至在部分设备带电投运后, 施工单位再进场施工整改, 从而增加了运行风险。

2.2 现场监理履职不到位

在施工过程中, 部分工程现场监理不到位, 在施工和验收过程中把关不严, 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导致部分严重缺陷流入后续环节, 给后期整改工作增加了难度。

2.3 基建与运行之间标准存在差异

特别是设计或施工单位与运行人员对“十八项”反措的理解存在较大认知差异, 运维人员提出的建议往往不能被采纳, 但生产中又有明确要求, 导致部分工程在项目投产后, 立即通过生产成本费用整改, 增加了运行阶段的安全风险, 也为后期的整改工作增加了难度。

3 解决思路

加强运维、安监、调控、建设部门协作配合和接入深度, 在立项、设计、施工至验收等环节, 充分利用生产部门的运行经验、专业技术能力, 对基建项目进行全过程质量协同管理。1统一技术标准或要求, 解决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的各种分歧;2进一步明确各环节应该达到的预期目标。

建立以“减少设计质量问题, 提前发现施工质量问题, 杜绝设备材料质量问题”为目的的基建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协同管理体系。减少建设阶段因设计变更而返工造成的资金、人力、时间浪费, 减少基建遗留问题带入运行阶段产生的电网安全运行风险, 减少公司因基建质量问题而开展的大修技改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在无需单独增加投入的情况下, 能达到节省人力、规范管理、节约资源的目的, 符合公司系统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3.1 统一技术标准或要求

在项目验收阶段, 由于遵照技术规程不一、规程理解差异或规程更新时效不一等问题, 造成厂商、设计、施工、验收单位存在对技术标准执行不统一的现象。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应是:表述内容全面优先、更高标准优先、时效最新优先、业主意见优先, 同时各规程规定还可配合使用。

表述内容全面优先。设计、施工、验收各单位所执技术标准不一, 而这些规程规定中存在内容差异, 此时应按照表述内容更全面的标准执行。

更高标准优先。电力生产中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级公司标准规定, 但这些标准中对同类事件标准要求不一, 此时应按照表述内容更全面的标准执行。

时效最新优先。有时, 各单位在技术标准的更新上未能同步, 新、旧技术标准虽大体相同, 但依然存在部分差异, 则按新标准执行。

业主意见优先。针对一些设计、施工满足技术标准要求, 业主 (或验收单位) 在考虑实际需求或变量因素后, 需要提高或者更改的情况, 应以业主意见优先。

各规程规定配合使用。同类技术的不同规程会各有侧重, 则需要按对象的重要程度、所处阶段区别执行。

3.2 各环节预期目标

初设审查阶段。运检部、基建部、各专业班组、计设单位共同参加。但初设审查前, 设计单位要提前向各相关提供初设图纸和设计说明材料, 其中说明材料中应包括采用的各项技术标准的出处, 业主 (或验收单位) 在拿到初设资料或说明后, 由专业班组在初设审查前将存在差异的部分进行清理。初设审查时, 业主 (或验收单位) 向设计单位返回意见, 讨论统一技术标准, 包括对厂商设备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初设审查力图使之后验收中由技术标准差异产生的分歧消除。

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根据初设审查结果进行施工图设计, 除此之外, 监理招标、施工招标、设备招标等凡涉及技术标准, 都应遵照初设审查的结果执行。

施工图会审。运检部、基建部、各专业班组、监理公司、施工单位、计设单位共同参加。依照初审结果, 就施工图再次进行审查, 同时业主 (或验收单位) 向施工单位提供验收要求 (标准化验收卡) 。彻底在施工前统一技术标准和验收要求。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基建施工责任部门负责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建设技术标准中关键环节, 特别是隐蔽工程技术标准的执行, 应保留更多样的实施资料, 如图片、视频。试验技术标准中关键环节的执行, 基建部门或试验单位应通知业主 (或验收单位) 到场, 确认试验方式、结果符合技术标准。

中间验收。通过建管单位督促施工自检, 加强建管单位对土建施工、电气施工、电气调试环节的自检、监督。要求严格执行三级自检流程, 要求工作人员记录工作日志, 对施工单位自检情况进行监督和见证, 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三级自检的要求执行, 发现缺陷后及时消除, 必要时留下影像资料备查。

竣工验收。强化三级验收, 加强现场监理工作, 严把各级验收质量关, 同时运维人员参与接地等隐蔽工程验收。

综上所述, 根据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强化横向协同, 有效提升生产与基建的工作效率。运维单位参与项目可研、设计审查等前期工作, 将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和生产中发现的实际问题, 反馈给建管单位, 从整个工程项目实际实施出发, 紧密结合现实存在问题,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形成闭环管理, 节约生产运行成本, 从而提升基建工程质量。

摘要:基建项目由于各种因素限制, 造成项目存在很多缺陷, 部分缺陷造成工程不能按时竣工投运, 部分缺陷在质保期后爆发, 需通过大修技改来消除, 增加了公司资金投入。建立以“减少设计质量问题, 提前发现施工质量问题, 杜绝设备材料质量问题”为目的的基建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协同管理体系, 提升基建工程质量。

关键词:缺陷,协同,差异

参考文献

[1]电力生产现场管理规程.

[2]建筑施工安全隐患及其解决方案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2) .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关系 篇8

生产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 包括生产计划工作、生产组织工作和生产控制工作, 即根据企业的目标要求, 制订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计划, 设置合适的生产系统, 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并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企业利益。

设备管理又称设备工程, 是以达到生产经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 对设备从买回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管理, 从而保证设备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可使设备的使用效率更高, 企业的综合效益更大。

2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关系

2.1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统一性

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卷烟厂的设备管理服务于它的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水平的进步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促进了卷烟厂的生产能力;生产管理是设备管理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生产会促进企业设备的发展, 同时, 较高的生产要求会刺激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有相同的宗旨, 都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是实行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管理, 这符合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竞争原则。因此, 卷烟厂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 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水平, 都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数卷烟厂均顺应市场的发展, 不断改进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从而为生产管理提供动力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1) 实行设备全过程管理, 综合评价1台设备所能产生的价值, 以便正确、合理地利用设备; (2) 摒弃原有以时间作为维修设备的依据, 对设备维修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在合适的时间维修, 提高了设备的综合效益, 实现了从定期维修到预知维修的转变; (3) 结合设备的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 使设备管理的成果在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中充分表现出来; (4) 将工作人员吸引到设备管理的行列中, 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争取实现设备管理中的全员管理。

设备管理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卷烟厂具有连续加工生产、工艺复杂和生产效率要求高等特点。为了满足这些生产管理上的要求, 设备管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目前, 以大数据的管理信息为基础,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信息运用到设备管理过程中, 实现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和噪声等参数, 并与设备生产厂家的数据相比较, 以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早期预测设备故障, 在事故未发生前进行维修保养, 从而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设备的技术含量逐步加大, 专业性逐渐加强, 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 从而实现设备维修专业化。

2.2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对立性

现代生产运营的投资费用昂贵, 在卷烟厂中, 很大一部分资金都用在了设备购买和维护上。如果设备与生产规模不相适应, 则可能造成企业的负效益, 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影响。因此, 企业应正确处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 也不能出现设备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的情况。设备管理追求设备完好, 尽可能地不出现损坏;而生产管理追求设备能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这使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之间出现了矛盾, 设备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其自身性能的限制。如果长期在超出设备额定工况的状态下生产, 将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行, 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综合利益。卷烟厂在一定的生产规律下进行规模生产时, 必将限制设备的维修保养, 长此以往,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 则不但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也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维修费用的增加, 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总而言之,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具有较大的对立性, 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设备管理的情况, 也有因进行设备管理而导致生产要求没有达标的情况。

3 改善措施

为了保证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在以下4个方面努力: (1) 在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计划, 根据预期、合理的生产要求, 购买现阶段的生产设备, 保证设备与生产要求相适应; (2)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做到“各项生产有人抓, 各台设备有人管”; (3)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生产计划要符合实际情况、合理, 生产方法应科学、有效, 设备管理人员应对设备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并通过科学监测, 在设备故障初期进行设备维护, 尽可能地保护设备; (4) 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需要尽量消除二者的对立性, 提高两者的统一性, 找到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平衡点, 从而达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

4 结束语

从烟草行业的现状看, 在行业繁荣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市场需求多样化、加工工艺复杂、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等现象对设备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品更新高速化使烟草行业高速向前发展, 企业不能以一种或几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必须不断创新,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满足客户不断升高的产品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企业管理中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之间的关系, 这需要我们不断了解、学习, 并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和设备管理水平, 妥善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青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关系[J].西部交通科技, 2010 (09) .

浅析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篇9

1 目前化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员工自上素质水平较低

就大量化工企业事故分析数据可知, 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数量占事故总量的绝大部分, 如化工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化工生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过于大意, 没有对潜在风险或者是异常情况作出有效处理;生产过程中随意拆卸设备零件, 单纯的凭借自身经验来操作设备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员工自身安全意识不强而导致的, 而正是这一问题的存在, 大大提升了化工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1]。例如, 2007 年7 月, 山东省博丰大地工贸有效公司, 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导致两人死亡, 而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没能按照规定对生产罐体附近的可燃气体进行检测, 再加上工作人员的照明灯具以及抽风机等设备也不具有防爆性, 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

1.2 安管管理制度欠缺

化工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并没有良好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来进行生产, 虽然化工企业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宣传, 企业内部也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也着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然而各类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安全管理制度欠缺、不完善而导致的。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生产与安全相矛盾的情况时, 就会出现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 使得制度执行力直线下降, 而多数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这一原因而导致的。

1.3 违规操作以及设备原因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 违规操作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因为化工生产材料具备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在运输、存放过程中都要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根据操作规程来进行, 就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就大量的数据调查显示, 化工事故整体中有将近30%左右事故是因为违规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导致的。再加上设备质量较低、维修养护方面的欠缺, 以及设备长时间的运行高压、高温等环境中都会加速生产原料的腐蚀, 导致跑、冒、滴、漏等现象发生, 使得化工事故频频发生[2]。

2 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策略

2.1 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

想要确保化工企业安全进行生产, 就一定要建立起“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企业生产理念, 从根本上提升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 使其能够有效将生产和安全理论进行有效融合。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但充分发挥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还要使企业员工主动融入到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去, 加大法律法规的有效宣传, 树立起企业员工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对安全事故进行防范。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使其能够具有自保以及相互保护的能力, 进而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2.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 就一定要认真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有效将其落实到实处, 使企业生产管理能够有章可循, 进而推动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然而想要保证安全制度落实, 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配合以及参与, 从根本上提升制度的执行力。此外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奖惩制度, 对安全生产有贡献的员工要进行奖励, 而那些不按照相关规定生产的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使其能够从中吸取教训, 进而更好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2.3 提升对设备的检查水平

不光要保证人员水平、制度方面的提升, 还需要对生产设备问题加以重视, 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设备检修方案, 建立完善、健全的安措施, 确保设备的检修都能够按照相关规程来进行。此外, 还要做好人员培训以及设备交底工作, 给生产设备使用、人员配备、应急装备等方面奠定基础, 进而保证化工企业能够正常进行生产[3]。

3 结语

众所周知, 化工企业的良好、正常的运转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确保人们生活正常进行的关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化工产品, 而随着化工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 使得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现在化工生产以及管理的时间情况来看, 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 所以, 化工企业必须有效落实、认真执行科学管理, 确保化工生产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使得化工行业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化工企业自身性质, 再加上诸多方面的实际影响, 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增加了化工生产的危险性。因此文章从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相应解决和完善的策略, 希望能够有效对化工事故进行预防, 推动化工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1]胡谨.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模式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18) :8013-8013.

[2]荆伟科, 卢智敏.试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35) :617-618.

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篇10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工, 与化工的关系密切。在现代生活中, 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到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生活, 都需要化工产品为之服务, 人类已离不开化工。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它们的生产和应用, 甚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定历史阶段。

2化工生产的特点

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 高温、高压, 有腐蚀等特点。因而, 较其他工业部门有更大的危险性。化工生产有四个特点:

(1) 原料具有危险性。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这给生产中的这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产成品的储存和运输都提出了特殊的、较高的要求。

(2) 化工生产工艺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化工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要严格谨慎, 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有的需要在低温、高真空度下进行, 化工工艺的要求条件比较严苛, 化工生产从原料到产成品的加工过程也越来越精细, 产品的纯度也越来越高。

(3) 生产规模大型化。近些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化工生产企业大多采用大型生产装置来生产产品, 产品的产量越来越大, 产成品的库存也在增加, 但是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严重, 需要加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4) 生产方式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化工生产的方式已经从过去落后的人工操作逐渐转变为机器自动化与智能化, 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 生产操作也由分散控制变为集中控制, 自动化与连续化生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生产设备每年都会产生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 因为机器故障也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

3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存在的不足

3.1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

对于化工行业来说, 危险系数比较高。我国的化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 其在生产设备以及管理方面都有待完善, 在生产过程中, 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 会比较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 追求短期利益, 而忽略了生产的安全性, 另外, 机器设备的的维护没有做到位、超出设备的使用年限等, 使机器在运转时极易发生故障, 产生危险。

3.2安全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化工的生产过程中, 很多企业不注重安全教育, 培训做的不到位, 员工的实践操作经验有限, 对于机器设备的了解也少, 因此在操作或者设备出现问题时, 员工很难做到及时发现, 因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化工生产过程中, 大多数的危险都是由于员工的操作失误产生的, 对于危险的行业来说, 在日常的生产操作过程中, 稍有不慎, 便会发生危险, 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流程, 保证员工可以按照规定进行规范操作, 避免由于违章操作而发生危险。另外, 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

3.3生产设施陈旧落后

我国的化工类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 流动资金有限, 因此使用的生产设备不能做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生产设施陈旧落后, 生产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 在生产过程中很可能出现问题, 安全质量比较差;随着时代的进步, 生产设备在不断的进行创新, 因此使用老旧的生产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4 加强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建议

4.1 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与管理是企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在化工的生产过程中, 要确保是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要严格按照企业规章来约束员工, 不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严格保障企业的安全。

4.2 加大培训力度, 避免违章操作

对于从事化工类的危险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 必须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对其进行规范操作, 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化工的安全生产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员工操作设备前, 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公司要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员工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设备进行操作, 要会根据员工的部门情况, 后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提高员工的专业度,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 加大培训力度, 减少员工因为违章而产生的危险。企业的员工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巡视人员要严密监督员工的操作, 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4.4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

化工企业在进行化工生产时, 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 使用的原材料也比较特殊, 很容易发生危险, 由于以上原因, 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 需要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维护, 及时发现生产设备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维修, 如果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会产生安全事故, 因此要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 并及时更新设备,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5 结语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安全生产与管理是重中之重, 在生产过程中, 要时刻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加强企业的安全防护,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并及时解决, 妥善管理危险化学产品也是企业安全发展的首要任务。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 不仅要归功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才能, 还要归功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 要加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规范员工的操作流程, 定时维护机器设备, 减少安全隐患, 推动我国化工企业朝着积极、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荃.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3) .

[2]关允峰.影响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及管理对策探究[J].化工管理, 2013, (12) :33-35.

[3]田震;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人类工效学;2015.03.

[4]陈建国.化工生产与管理探讨l J1.技术与市场, 2015, 22 (2) :126—127.

家禽的生产与养殖环境管理措施 篇11

【关键词】 家禽饲养 养殖环境 环境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疫情发生频繁。我国在禽病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致使家禽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全面认识环境因素与家禽保健及疫病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禽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保温性差,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家禽场应尽量选在远离城郊、靠近农田、菜地的地方,与附近的居民点、铁路、公路、运输河道等要有相当的距离,尽量做到既方便运输,又能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

2.科学饲养管理

2.1控制致病微生物與消毒

消毒是在体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惟一途径。要彻底清洗鸡舍内材料,是消毒作业的前期工作。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的祸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污染物传播疾病。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

2.2控制光照与避免噪声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因此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以减少对家禽的应激。如:雏鸡可采用23h光照、1h黑暗的方法。育成鸡可采用自然光照法,进入18周龄时,每2周增加光照30min,直到产蛋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h为止。

家禽对突发性的噪声非常敏感,突发的噪声使鸡群受惊,会出现坠蛋现象,应保持鸡舍安静。当噪音在40db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db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db时仅为50%;80db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突发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2.3保持适宜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鸡生产缓慢,死亡率增加;气温低会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减少。温度应保持在13℃~23℃之间,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夏季最好保持在28℃以下。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鸡舍结构和饲养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温度几乎不可能。而对温度最敏感的雏鸡,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温形式,要达到所要求的育雏温度比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协调。

2.4 控制CO2的总量

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残余蛋白含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2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它们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和灼伤眼睛,所以鸡舍空气中氨气的含量不能超过5mg/kg,硫化氢不能超过1mg/kg。另外,一氧化碳对神经、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内生火取暖时(尤其是在夜间),要防止舍内因通风换气不良而可能产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内浓度最高的废气,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气中的总量控制在0.2%以内,以确保达到安全标准。

2.5 安全措施

科学饲养,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注意给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常打扫鸡舍的卫生,消毒药品合理配比,交替使用,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不能随意进场,进场应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卫生、新鲜,用具经常消毒,阻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3.提高鸡群体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提供均衡的全价饲料;家禽产蛋高峰期及产蛋后期,使用免疫力高的疫苗;鸡舍内要常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可安装吊扇;鸡舍的密度要适中;要保证饲料的营养,鸡群能否顺利过冬、维持高而稳定的生产性能,饲料营养的保证是关键。有些养殖户为降低饲料成本,使用质劣价廉的饲料,对鸡群生产性能的维持极为不利。建议广大养殖户要提高饲料质量,减少杂粕含量;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以降低寒冷应激;保证饲料能量的含量,养殖户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2%的植物油,利于体重的增长。

4.防止污染

浅析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篇12

1.1 化工生产背景及特点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化工生产领域也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局面。化工生产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高度连续、工艺过程和辅助系统庞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危险性大的特点。

1.2 安全对于化工生产的意义

由于化工生产过程工艺复杂, 操作要求十分严格, 一般都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并且大多数物料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腐蚀性强等特点, 所以, 这极大地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因此, 为了更好地经营化工企业, 为了更好地促进化工行业的发展, 为了更多地减少伤化工亡事故的发生, 实施安全化工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化工生产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每年因各类工伤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 化工行业占其中的20%左右, 因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每年的GDP的2%左右, 约在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究其原因, 总结一下几点原因:

2.1 员工素质不高, 存在不安全行为

从企业事故统计分析可见, 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事故发生占事故发生原因的大多数。具体表现为: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 不及时发现或处理异常情况;注意里不集中, 操作过程大声喧哗、交头接耳;随意拆卸设备上的安全附件。这都是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的体现, 恰恰也是这一原因给企业和自己带来了灾难。比如:2005年吉化“11.30”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 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给中油在国内外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其直接原因是顶岗班长身兼两岗, 在生产异常组织处置中, 为组织监盘, 致使T—101塔进料预热器长时间严重超温, 恢复开车中发生爆炸。

2.2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对于生产易燃易爆的火化工企业,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各项工艺、试验规程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和核心。虽然, 企业对于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过厂报、电视、广播、图展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 公司、分厂、班组也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 层层鉴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 但是各类事故仍然不断发生。究其原因, 是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当生产与安全发生冲突、当习惯性违章与安全规定发生冲突、当检查考核与熟人违章发生冲突时, 生产重于安全, 人情大于制度, 所以各类规定、制度、规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由此造成各类事故的发生。这一切都是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体现。

2.3 违章操作与设备问题

在生产中, 违章操作、操作错误以及不按照化工的安全规章制度都是化工事故的隐藏威胁。化工的储存、运输以及生产都有严格的程序, 有时候只要有一步没按操作规程来做, 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笔者的统计来看, 在整个化工事故中, 由于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的化工事故大约占了28%左右。设备的选取不当, 制造安装设备的质量低劣, 缺乏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维护以及及时的更新等等这些会直接导致化工事故的发生。多数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汇总都需要高温、高压, 加之材料产品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极容易造成生产所需的管、缸、塔由于腐蚀损失导致有毒有害起头的气 (液) 体出现跑、漏滴等现象, 从而导致化工事故的发生。

3 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是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包括对人、设备、材料及生产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目的减少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防止发生火灾、爆炸和有毒化学品泄露等重大事故, 避免事故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确保企业安全。笔者经总结, 提出以下几点安全管理措施:

3.1 动员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化工企业想要将安全生产做到最好, 保证员工人生、财产的安全, 就必须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话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心理。从上述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化工事故的一个原因就是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为了加强员工们的安全意识, 就需要员工将生产实践与安全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内部, 除了将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同时, 还应该让每一位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 这样不仅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加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而且也调动、发挥出了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切断、防止安全事故的根源。每一位员工养成安全意识了, 自然那些违章行为和不安全行为也就少了。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员工拥有自保能力以及相互保护能力, 也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

3.2 健全、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没有建立好安全管理制度企业, 必须健全好企业的安全管理系。因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建立出适用的、恰当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化工生产的安全与每一个操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系到企业存亡、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同样也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保证。对于那些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化工企业,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化工行业中走得更远, 就要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但是, 这个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全过程必须要有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 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其执行力。企业高层领导需要以身作则地执行每一项规章制度, 还要严格的执行奖罚制度, 对于一些取得了成绩的人员要进行表扬与奖励, 对于那些违反了操作规章制度的人员, 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3.3 编制检修作业, 加强设备检查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 由于化工机械设备出问题而导致化工事故发生的例子也是不少, 因此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化工企业编制检修作业方案, 制定详细的安全措施。每项设备检修工作都要编制检修作业安全方案, 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措施, 这是保障检修作业安全顺利完成的核心要素。作业前应当进行作业前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并从施工进度安排、人员配备、工件器具、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等反面给予保障, 在检修作业开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检查。

4 总结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与强大的头等大事, 通过创新安全生产理念,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预防和遏制事故的发生, 避免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等损失。安全不仅关系这每位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关系这企业的存亡和发展, 所以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刻不容缓。

摘要:本文以化工的安全生产与管理为主题, 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化工的安全生产的方法, 得出了一些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化工,安全生产,预防事故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法配套规定[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11:38-44.[1]安全生产法配套规定[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11:38-44.

[2]吴宗之.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冶金出版社, 2001, 6.[2]吴宗之.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冶金出版社, 2001, 6.

上一篇:创建智慧课堂下一篇:移动互联网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