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控制

2024-08-26

效用控制(共10篇)

效用控制 篇1

一、引言

邯钢邯宝公司热轧厂 (以下简称:“热轧厂”) 的2250 mm热轧生产线主要设备有四座步进梁式加热炉、一架定宽机、两架可逆式粗轧机、七架精轧机和三架卷取机, 设计年产量为500万吨, 于2008年8月建成投产。该生产线是邯钢首条采用定宽机作为调宽设备的热轧带钢生产线, 机械设备采用德国SMSD公司的间歇式短锤头定宽机, 控制系统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的V3000系列控制器。

二、定宽机的工作过程及作用

定宽机位于粗轧高压水除鳞箱之后,粗轧机R1之前。板坯从加热炉送出后由加热炉出钢辊道、除鳞箱辊道输送,经粗轧高压水除鳞箱除鳞后,由定宽机入口辊道运送到定宽机前侧导板内,然后由定宽机前侧导板进行对中,再由定宽机入口辊道、入口夹送辊及出口夹送辊、出口辊道传送进入并通过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最后经侧压完成定宽的板坯经由定宽机出口辊道、R1输入辊道及入口辊道输送至R1进行后续轧制。

定宽机对板坯的侧压是靠两个对称运动的锤头对板坯进行连续侧压,来实现板坯的调宽和板坯头尾的板形调节。在板坯通过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的过程中,锤头与板坯分别动作,即锤头打开,板坯行进一个侧压位置,锤头侧压到设定宽度,然后锤头打开,板坯再行进一个侧压位置,如此重复运动,直至板坯全长侧压完毕。

与立辊轧机相比,定宽机每道次侧压量大,最大可达350 mm,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板坯宽度规格,有利于提高连铸机产量,还可以降低板坯库存量,简化板坯库管理。经定宽机侧压的板坯边部突出量小,经水平轧机轧制后宽展小,产生的鱼尾也较小,有时甚至没有鱼尾,因此可减小切损,提高热轧成材率。

三、定宽机控制系统组成

1.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热轧厂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了TOSHIBA公司的V3000系列控制器,TOSHIBA V3000系列控制器的硬件包括主基板、电源模块、CPU模块(S3和STC)、R3模块、C3模块、REMOTE I/O模块、DIRECT I/O模块、IN-TERFACE模块、TC-NET通讯模块、ETHERNET通讯模块、DEVICE-NET通讯模块。编程环境为VTOOL编程软件,上位监控软件为INTOUCH。

主要控制器的功能:S3是用于控制的可编程控制器;R3为远程控制器,通过G3总线与远程I/O模块通讯,也可以通过G3总线配置相应的I/O模板或DEVICE NET模板DN、PRIFIBUS模板PN及与传动通讯的SN模板;C3为计算机控制器,作为PLC与二级计算机之间的通讯桥梁。

2.控制系统数据传送功能的实现。

控制器S3、R3、C3之间的通讯:采用TC-NET的TN模板实现数据交换。通过VTOOL软件的网络配置建立TC-NET网络,每个TN模板组建一个TC-NET,通过参数设置设定TN模板的IP地址。在TC-NET的TALKER BLOCK建立各控制器之间的对话。

控制器与HMI之间的通讯:每个站的S3与HMI之间通过采用EN模板以太网UDP通讯,HMI采用INTOUCH软件并通过VMCast和Toshiba Controller IO Server软件实现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与远程I/O之间通过DEVICENET的通讯:R3控制器采集现场的I/O数据通过DEVICENET实现,利用DN模板实现与R3之间的交换。每个DN配置一条DEVICENET网,DN模板作为DEVICENET主站在Device Net Wizard中对其从站进行组态配置,并在DEVICENET的TALKER BLOCK建立与R3之间的信号交换配置。

与传动之间的通讯TOSLINE:通过TOSLINE实现R3与东芝传动之间的通讯,每个SN模板在VTOOL中建立一个TOSLINE网络,SN模板作为一条TOSLINE的主站并对其从站组态,在TOSLINE的TALKER BLOCK中配置与R3之间的交换信号。系统通讯原理如图1。

四、定宽机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1.定宽机的工作模式。

(1)空过模式。定宽机的直通方式是指定宽机的主电机不转动,板坯由定宽机入、出口辊道,入、出口导辊和入、出口夹送辊直接传送过定宽机,而板坯的宽度上不经受挤压,没有任何变形。

空过模式共有两种。一种是当板坯长度小于6000 mm时,由于板坯长度较短则必须要使用入口、出口夹送辊夹持板坯从而使板坯可以顺利通过定宽机。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板坯的长度大于6000 mm时,定宽机的入口与出口夹送辊可以不动作,保持在高位,板坯直接通过定宽机。

(2)定宽模式。定宽机的定宽模式是指定宽机的入、出口辊道和入口、出口夹送辊以步进的运动方式夹送坯料通过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在侧压操作执行区域,板坯被主电机带动的锤头挤压。定宽模式中,按照入口和出口夹送辊停止时机械压下电机是否改变其行程又划分为短行程模式和等宽模式。短行程模式是指板坯头部通过锤头时压下电机的行程逐步减小,而板坯尾部通过锤头时,压下电机的行程逐步增大;等宽模式是指板坯通过锤头时压下电机的行程始终保持不变。

2.辊道和夹送辊的速度控制。

辊道和夹送辊的速度有4种,分别是除鳞速度、送钢速度、定宽速度和跟随速度。

(1)除鳞速度。除鳞速度是指板坯在出钢辊道上启动向下游运钢时,除鳞箱输入辊道、除鳞箱辊道和定宽机前辊道以1.75 m/s的速度输送板坯进入和通过除鳞箱。板坯放在出钢辊道上后,当除鳞箱入口允许入钢时,除鳞箱输入辊道、除鳞箱辊道启动加速到1.75 m/s,出钢辊道跟随除鳞箱区域辊道速度启动送钢,将板坯从加热炉区域输送到主轧线。

(2)送钢速度。送钢速度是指板坯在定宽机前侧导板对中后,板坯进入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时的速度。当空过模式时,定宽机入、出口辊道以送钢速度将板坯送入和送出定宽机的侧压操作执行区域;当定宽模式时,定宽机入口辊道、入口夹送辊以送钢速度将板坯送入,并将板坯的头部停在距锤头中心线856 mm处。

(3)定宽速度。定宽速度是指定宽机工作在定宽模式时,板坯通过侧压操作执行区域时的速度,定宽速度的波形是周期的三角波波形。定宽机入口辊道、定宽机入口夹送辊、定宽机出口夹送辊和定宽机出口辊道,根据单步步距参数的设定,依据跟踪计算,在定宽机主电机偏心轴处于空闲角度范围内完成设定步距的精确输送。

(4)跟随速度。跟随速度是指定宽机出口辊道热检检得板坯通过定宽机的出口夹送辊后,定宽机的出口辊道跟随R1轧机设定的速度送钢。当R1入口辊道热检检得板坯进入R1入口辊道后,定宽机出口辊道停止以跟随速度转动。

3.定宽机主电机的控制。

主电机通过连续的偏心轴旋转运动带动锤头滑架作垂直于板坯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对板坯的宽度进行减宽操作,使板坯达到设定的宽度和形状,满足粗轧区宽度的大压下量调节。

当带钢到达入口夹送辊前500 mm处停止,侧导板开始对中时,主电机开始以设定转速旋转,并且在挤压板坯的过程中保持匀速运动。当板坯尾部离开出口导辊时,主电机在完成一周期旋转,之后自动定位停止在换锤头角度即180°,直至下块板坯到来。主电机连续转动过程中,当偏心轴旋转在20°与240°之间,板坯通过位置控制前移一次;当偏心轴旋转在248.6°与360°之间,锤头侧压板坯完成一步定宽操作,其运动过程如图2所示。

4.锤头机械压下电机控制。

锤头机械压下电机是用来根据定宽机出口要求的板坯宽度预调节锤头的开口度,使经过定宽操作的板坯本体达到设定的宽度。当进行短行程控制时,根据跟踪检测板坯头部和尾部到达锤头的位置,由二级下发头尾最多各5次短行程数据(包括距带钢头部或尾部距离,短行程的偏移量),控制锤头压下电机调节开口度。头部短行程开口度由大逐渐缩小,尾部短行程开口度由小逐渐放大,以避免水平轧机轧制后板坯头尾的形状出现鱼尾。

5.夹送辊的位置与压力控制。

定宽机入口夹送辊和出口夹送辊,与定宽机入口、出口辊道配合用于精确传送板坯进入和通过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实现锤头对板坯的逐段定宽。在板坯未进入夹送辊前,入口夹送辊和出口夹送辊以夹送辊的辊缝为控制对象通过PI调节控制伺服阀先导阀和伺服阀自动定位到L2服务器设定的辊缝;当板坯通过夹送辊后,根据轧制工艺要求,夹送辊以液压缸的作用压力为控制对象,通过PI调节控制伺服阀先导阀和伺服阀的PI控制入口上夹送辊和出口上夹送辊自动定位到目标压力。

6.导辊的位置与压力控制。

定宽机入口导辊和出口导辊,与入口夹送辊和出口夹送辊配合用于精确传送带钢坯料进入和通过定宽机侧压操作执行区域,实现锤头对坯料的逐段定宽。在板坯未进入导辊前,入口上导辊和出口上导辊以导辊的辊缝为控制对象通过PI调节控制伺服阀先导阀和伺服阀自动定位到L2服务器设定的辊缝;当板坯通过导辊后,根据轧制工艺要求,导辊以液压缸的作用压力为控制对象,通过PI调节控制伺服阀先导阀和伺服阀的PI控制入口上导辊和出口上导辊自动定位到目标压力。

五、结束语

定宽机作为热轧主要的调宽设备,在锻压状态下对板坯全长进行大的板坯宽度轧制,通过一道次压下,最大宽度压下量可达350 mm;而立辊轧机在碾压状态下对板坯进行轧制,经过1~5个道次的轧制,侧压量最大不超过100 mm。作为水平轧机前面附设的立辊轧机只起微量侧压和实现宽度自动控制 (AWC) 的作用。用定宽机尽可能大地进行宽度侧压,而立辊则用于对水平轧制所产生的宽展的调整及炉内黑印等造成的宽度偏差的校正,以及板坯前后端的宽度补偿。将两种调宽方式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春英、赵蔚、苏兆发、雷智颖.热连轧工艺中定宽压力机的性能特点[J].鞍钢技术, 2000, (7)

[2]王昭东、王国栋、张强等.热连板带的控宽和调宽技术[J].钢铁研究, 1992, (11)

[3]杨俊强、王海滨、辛宇等.邯钢2250mm热连轧机组自动控制系统的特征与分析[J].河北冶金, 2006, (增刊) :95—96.

“两合”文化的效用 篇2

“两合”文化所凝炼的核心理念集中反映了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和根本内涵

“两合为本、管理制胜、德为基石”的核心理念,是多年来我们企业文化成果的集中概括,体现着我们最重要的管理思想。

“两合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我们在提炼核心理念时,首先考虑了如何概括我们的人本思想。过去人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大都是以企业内部的员工为本。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供电企业必须在职工中大力强化市场意识和客户意识,必须树立“以客户为本”的观念。基于此,我们提出的“两合为本”有两层涵义:直接涵义是,员工与客户合为企业之本。这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对公司最重要的是“人”,不仅是公司内部的“人”,还有公司外部的“人”,那就是客户。换言之,员工与客户都是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因素,缺一不可。两者“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公司“以人为本”的完整含义。深层涵义是:公司与客户合作共兴,实现双赢。因为公司与客户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为贵,和则合,合则共赢。

“管理制胜”。企业文化(这里指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它融于企业管理,指导企业管理,通过企业管理发挥作用。然而,现在有的地方存在着文化与管理脱节的问题,或称“两张皮”现象。提出“管理制胜”,并写入核心理念,目的是强调我们的文化要真正成为管理之魂,靠有“文化”的管理制胜。

“德为基石”。多年来,我们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最有成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推进了廉政建设,加强了行风建设,提高了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总之,我们企业多年来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作风、企业精神等,都是员工道德品质的结晶。所以,道德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弘扬先进文化首先是弘扬先进的思想道德。为此,我们把上述感悟列为核心理念的内容,提炼为“德为基石”。

“两合”文化体系既反映了企业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之所以把“两合”凝练为我们文化的特色,是因为 “两合为本”的理念,既概括了我们文化传统的精华,又蕴涵着改革所赋予的新观念。

坚持以员工为本,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企业优势。多年来我们的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注意关心人、尊重人,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们企业的一大优势。近20年来改革在不断深入,但无论改革怎样进行,我们的工作方针不变、优良传统不改、企业优势不减。这些优良传统,都已成为我们公司巨大的精神财富,体现到企业文化上,就是“以员工为本”。

把客户视为企业之本,是市场经济赋予我们的全新理念。要使文化跟上时代的要求,就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面对市场提升文化理念,就是要真正认识到客户关系企业的生存,要与客户合心、合力、合作,实现双赢。近年来,我们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市场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大力实施以改进服务为宗旨的“彩虹工程”,努力铺架公司与客户沟通、信任、合作的“桥梁”,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电力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两合”文化的实践和应用,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两年来,潍坊供电公司的电网规模迅速扩大,售电量平均以16%以上的速度递增,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山东电力先进企业”等称号,连续6年在全市行风测评中获得第一名。

效用控制 篇3

Baldwin, Okubo (2005) 将Melitz模型和FC模型完美结合, 将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异质性纳入经济地理模型当中, 并进一步在Baldwin和Okubo (2011) 将该模型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本文基于Baldwin和Okubo建立的异质性自由资本模型并结合安虎森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对相关异质性和空间因素的结论来进行梳理和扩展。

1 模型的基本假定及构建

1.1 自由资本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两个地区, 两个部门和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资本假设为跨区域流动, 同时劳动力是不可流动的;两个地区—南部和北部—在偏好、技术、贸易自由度上都是对称的;两个部门分别是制造业和农业, 农业部门 (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 假设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条件下生产同质产品, 且产出的交易成本为零, 而制造业假设为规模收益递增、D-S垄断竞争和冰山贸易成本。

资本可以在其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使用, 但资本所有者不可以流动, 并且资本收益消费在所有者所在的地方。资本仅仅作为工业企业的固定成本使用, 劳动力作为可变成本使用。

由于资本可以和所有者分离, 那么消费资本收益的地区可能和使用资本的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北部居民所拥有的世界资本的份额 (我们表示为) 和北部所使用的世界资本份额。因为我们假定每个制造业企业需要一单位的资本, 所以一个地区生产中使用的资本的份额事实上等于这个地区所占的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因此我们可以用北部的制造业份额, 也即是, 来代表北部所使用的资本份额。

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的:

其中, CM代表制造业产品的消费组合, CA代表农产品部门的消费, 假定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消费替代弹性不变, 用σ来表示, nw是所有多样化产品种类集合。

1.2 企业异质性假设与表示

由于每个企业只有一单位的资金, 在规模上没有差异, 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便成为企业异质性的来源。假定每个企业的生产率由其边际成本a来度量, 并假设a服从帕累托分布:

其中, αmin是规模参数, 在这里将其标准化为1, ρ是形状参数。

1.3 企业迁移成本假设

假设企业迁移具有成本, 用X表示, 具体的表达式为:

其中, m表示迁移企业的数量, γ是衡量企业迁移数量对企业迁移成本的影响的系数。

1.4 基本模型

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零交易成本使得农业部门在各地区的名义工资率相等。在制造业部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 在欠发达地区地区和发达地区使用的资本收益分别为:

令, 是对制造业产品的总支出, SE是支出中发达地区的份额, 利用出厂价格的边际成本加成定价和取消 (1-1/σ) 的条件进行简化, 则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所使用的资本收益可以写成:

其中,

求解积分可得,

Δ和△*为价格指数, 也可以看成为市场竞争程度。

2 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

2.1 选择效用

假设发达地区的市场为大市场。企业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资本收益变化可以表示为两个地区的资本收益差额, 因为这里比较的实际上是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 由于假设从没有企业的迁移开始, 也就是说可以把要考察的第一个迁移企业的收益变化 (即最初的企业迁移的资本收益变化) 近似地认为等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差额, 即:

进一步换算为:

通过 (11.1) 式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是有利可图的。在没有异质性的自由资本模型里, 分析到此结束, 企业迁移的证据可以由地区的产业份额来显示, 但是有了异质性的假设后, 情况有所改变, 企业迁移是有顺序的, 否则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迁移, 那么到底哪个企业会首先发生迁移。

假设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的门槛值是为, 其中代表迁移。欠发达地区的最有效率的企业的迁移会改变Δ和△*。具体的:

表达式 (12) 反映的是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其中表达式的第一部分表示的是发达地区制造的产品在北方销售的价格, 第二部分表示的是迁移到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第三部分表示在欠发达地区生产出口到发达地区的产品的价格;表达式 (13) 表示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 各积分含义与表达式 (12) 相同。

求解积分:

给定这些表达, 我们可以用函数表达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迁移的价值, 具体公式为:

其中,

迁移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随着迁移企业的数量增加, 迁移成本也将提高, 迁移收益与迁移成本最终达到某个均衡。前面的分析表明,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K*在企业迁移到发达地区后变为, 这样企业的迁移的数量可表示为, 给定这些和 (3) , 企业迁移的成本为: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迁移的利润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会发生迁移。这样, 在长期稳定状态之前的转变过程中, 企业的迁移将按照边际成本由低到高而排序。特别要说明的是, 在任何时候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即a都由迁移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所牵制, 因此最后一个迁移的企业的迁移价值应该是, 我们简写为, 利用公式 (16) 、 (19) , 这就意味着在长期均衡时:

由于随着的增大而不断的减小, 因此随着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的提高企业的迁移价值不断减小, 企业的迁移成本却不断增大, 从而企业会停止迁移活动, 而高生产率企业通常具有低生产成本, 也因此偏向于优先迁移。于是有:

结论一: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首先迁移的企业是欠发达地区中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以往对集聚经济的作用的估计可能有所偏高, 因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企业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

通过 (11.2) 式可以看出, 若区域之间交易成本为零, 也就是贸易自由度很高, 假设为1, 此时资本收益在哪个区域都一样, 经济活动将和区位无关。不过现实中交易是有成本的, 因此贸易自由度多是在0-1之间。方括号中的第一部分我们可理解为聚集力, 只要发达地区的支出份额大于对称情况, 发达地区将会更有吸引力, 同时大于1, 说明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用;第二部分可以理解为分散力, 若发达地区的使用资本份额大于二分之一, 这将会降低发达地区使用资本的收益率, 从而降低吸引力, 这叫做市场拥挤效用;又, 则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会强化聚集力弱化分散力, 进而促进产业的聚集。于是有:

结论二:由于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的降低, 提高了贸易自由度, 从而促使了产业的聚集。

2.2 筛选效用

假设经济处于聚集的状态, 并假设经济集聚于发达地区的大市场。那么企业在不考虑政府政策的情况下, 从发达地区迁往欠发达地区其资本收益变化为 (此处原理与 (11) 相同) :

简化为,

其中表示的是能够使得企业迁移的贸易自由度的门槛值。很显然资本的收益变化是负的, 且此时迁移的损失随着边际成本a的增大而减小, 也就是低生产率的企业损失小, 高生产率的企业损失大。假设此时加入补贴 (从补贴的量很小开始) , 那么迁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是生产率最低的企业。

结论三:第一个对旨在增加欠发达地区产业份额的产业政策做出反应的企业将会是效率最低的企业。

假设补贴为S, 并且假设发达地区边际成本超过αs的企业都会迁往欠发达地区, 这将改变两个区域的竞争程度, 即:

其中, 表达式 (23) 表示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 第一个部分积分表示发达地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当地销售的价格, 第二部分积分表示迁往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价格, 第三部分表示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价格, 第四部分积分表示欠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价格;第二个表达式表示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程度, 各积分含义与表达式 (24) 相同。

进一步求解积分:

其中, αs是一个截断值, 也就是效率在其以上的企业不会发生迁移, 此时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差额为:

等式 (27) 是表示企业迁移的截断值的条件。注意, 等式 (27) 两边都是正的, 且由于αs的变化改变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而使得等式右边随着αs的增加而下降, 等式左边随着αs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等式 (27) 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补贴S有唯一解S′, 这就意味着在补贴小于S′时, 迁移企业的资本收益变化仍然为负值, 此时补贴对企业迁移来说没有激励作用, 也就是企业不会发生迁移。只有补贴足够大使得企业迁移的收益为正时, 补贴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给定的补贴S, 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使得在不改变等式左边的同时降低了右边, 使得最后一个迁移的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 这样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 补贴的作用也大大提高了。

结论四:在补贴一定时, 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补贴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从企业层面生产率异质性入手, 结合新经济地理模型, 对企业的空间定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异质性对于经验工作和政策预测十分重要。选择效用表明最有效率的企业会首先向大市场迁移, 因此以往我们在企业同质条件下对经济集聚的作用估计可能有所偏高, 因为集聚的企业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同时筛选效用表明补贴往往会首先吸引生产率低的企业;通过两个效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经济系统的自发力量是巨大的, 政府的政策干预未必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旦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同时筛选效用说明补贴虽然增加了边缘地区的产业份额, 却加大了地区间的差距, 这也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这多少提醒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需更加谨慎。此外, 本文对模型当中贸易自由度的分析说明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促进了经济中企业的自我选择效用, 促进了积聚, 在有政府区域政策时, 适当提高贸易自由化也有助于政策的实施效果, 这对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新经济地理模型还有很多, 而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都是依靠企业同质的假定而建立, 因此将更多新经济地理模型与Melitz的异质性垄断竞争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将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任何的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 因此针对本文的实证检验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廷珺, 李宏兵.异质性企业国际迁移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0) .

老年摄影的社会效用 篇4

关键词:老年群体

摄影价值

发掘

摄影凭借层次丰富的功用和相对简单的入门技术,已经成为许多人晚年的爱好之一。但是,由于这一群体发育尚不完全,目前老年摄影大多滞留于浅表层次,许多地方还处于混乱散漫的盲动状态,不能充分发挥老年摄影的社会效用。笔者以为,老年摄影的意义不应局限于摄影本身,还应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调适创作形态构建生活新方式

摄影对人的行为与心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摄影方式都适合于老年人。老年摄影应该有意识地调适创作形态,建立相应的行为模式和价值标准。归结为三种状态:

1、娱乐态。摄影的大众性决定了摄影娱乐性的一面,即摄影是可以玩的。就爱好而言,“玩”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轻松自然之中反而更能体味真意趣。老年摄影,着重点要放在“乐”字上,讲究“老有所乐”,提倡快乐摄影,做到适性、适意、适度。

2、伜康态。健康是对老年摄影的最好奖赏。摄影行为具有良好的心身均衡性,无论是对于身体素质的锻炼,还是精神的陶冶都是相当好的选择。老年摄影应该放大摄影的净心健身功效,将艺术与运动巧妙地融合起来。一方面要明确老年摄影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健康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机制引导,使老年摄影真正成为富氧爱好,借助外缘保证摄影对老年人心身健康的持久作用。

3、欣赏态。欣赏是喜悦的接受,是快乐生活应有的积极态度。对老年人而言,欣赏可谓是治疗枯燥乏味的良药。通过摄影的大众化,老年人可以便捷实现三个层面的欣赏:在摄影创作之中实现对象客体欣赏;在作品展示之中实现主体自我欣赏;在学习交流之中实现文化艺术欣赏。

二、发展认知功能构建学习新平台

摄影的学习功能是多层次的。首先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很丰富的知识体系,从简单的技术到深奥的艺术理论,从摄影资源挖掘到后期传播展示,深深浅浅,有着完备而层次分明的知识阶梯。其次,摄影创作过程是一种学习,通过对摄影对象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知大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力。另外,摄影的过程也是自我省察、检视的过程,籍此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对应摄影的三种学习功能,应建立相应的老年摄影学习平台和通道:

1、搭建老年摄影教育平台。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调动社会既有资源开展老年摄影的指导课程。

2、推行学习型的摄影活动。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这对改善老年人心身活动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3、回归本源激发创造精神。艺术的生命在于灵性的创造,这也是体现生命力的关键素质。老年摄影的学习功能,最终应该体现在创造力的激发上,并藉此激活他们的生活。

三、完善沟通渠道构建人际新关系

发展老年摄影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重建老年人际关系。通过摄影,要实现老年交际的根本转向,建立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改变老年人寂寞孤闭的生活状况。

1、实现交际对象的转向,扩展交际范围。老年人的交际圈多限于狭窄的日常生活圈,这远远不能满足沟通的需要。老年摄影要为老年交流开辟新天地,建立三个层面的交际圈:一是影友圈,二是摄影对象圈,三是受众圈。

2、实现交际内容的转向,提升交流品味。摄影进入老年社会,就要促进老年交际由生活为中心转向以艺术为中心,把艺术创造、欣赏、享受融入社交,避免人非我是以及功利之争,提升交际品味。

3、实现交际态度的转向,增加沟通深度。要借助摄影的力量,改善老年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尤其要通过原始、淳朴民风民俗的体验净化摄影人的心灵,在自然的安详宁静之中发展和谐、平等、互爱的关系,将摄影的力量转化为爱的力量。

四、拓展社会效用构建工作新环境

退休是一种以年龄为界限的劳动制度,并不具有普遍的生理界分意义。老龄社会中,许多成员还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但因制度原因退出社会工作赋闲在家。因此,老年摄影的“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老有所为”上,才能真正发掘老年摄影的社会的效用。

摄影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帮助老年朋友发挥余热,构成创新的老龄工作环境。

1、话语权力。老年人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话语权的失落,而摄影恰恰是一种简便易行、真正大众化的强有力的话语工具,可以弥补老年人这方面的缺失,帮助他们重获话语权。

2、社区服务。快乐摄影不是没有社会责任的个人快乐。开阔心胸,关注社会,这样快乐会因博大的精神而增强。以平常心面对平常生活,爱其所爱,乐其所乐,发挥摄影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生活服务。

效用控制 篇5

近日,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相关人员透露, 政府正在酝酿对汽车征收排污费, 目前处于论证阶段, 预计在十八大后实施。并且, 征收汽车排污费政策很可能先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试点, 逐步推广到全国。事实上, 汽车排污费并非首次走进公众视野。早在1998年,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总局 (现为国家环保部) 联合发文, 在杭州、郑州、长春三大城市进行总量排污收费试点工作。当时, 对小型车辆征排污费每辆300元/年、中型车辆每辆500元/年、重型车辆每辆600元/年, 摩托车、助动车50元~100元/年。费用收取到2003年6月30日。2009年, 主管部门再次传出将有可能收排污费的消息。但在成品油费改税等其他因素影响下, 迟迟未能推出。如今, 征收汽车排污费风声再起, 似乎离落地之日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 本文旨在利用经济学中间接效用函数来分析开征汽车排污费的情况下, 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并提出了两种征收模式, 通过定量分析来比较不同征收模式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从而选择对消费者效用影响最小、能够保证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征收模式。

二、间接效用函数模型的选择

首先引入间接效用函数v (p, y) =max u (x) s.t. p×x≤y。其中p表示价格、y表示收入、x表示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 s.t. p×x≤y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不能超过其收入水平。

其次, 把间接效用函数具体化, 设效用函数u (x1, x2) =x1×x2, 这里效用函数的选择对分析的结果并没有影响, 因为虽然不同的效用函数表达式之间绝对量的计算没有实际意义, 也无法进行比较, 但对于同一个效用函数表达式, 如果一个结果使效用的数值大一些, 而另一个结果使同一效用函数的数值小一些, 则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前一个结果效用更大, 更为可取。

最后, 建立分析模型, 设x1为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量, x2为对其他产品的消费量 (假设x1、x2包括了消费者所有的消费品) , 则效用函数为u (x1, x2) =x1×x2, 其含义表示选择汽车消费品和其他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值。

三、间接效用函数与汽车排污费征收模式的结合分析

首先, 需要找出保证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x1和x2的消费量, 由拉格朗日乘数法, 可以得到:

max u (x) =max x1×x2 ; s.t. p1x1+p2x2≤y

→L= x1×x2+λ (y- p1x1-p2x2)

→函数L对x1 求偏导= x2 -λp1=0

函数L对x2 求偏导= x1-λp2=0

函数L对λ求偏导=y- p1x1-p2x2=0

三个等式联立解方程组得出

x1 =y/2 p1 x2 = y/2 p2

此时, 间接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v (p1 , p2 , y) = (y/2 p1) × (y/2 p2)

=y2/4 p1 p2

现在引入汽车排污费的概念, 假定汽车排污费的征收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从消费者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所得作为征收的汽车排污费, 其性质类似于所得税, 以下简称所得税性质征收模式;另一种是在消费者购买汽车时, 把汽车排污费作为价格的一部分, 也就是把汽车排污费转移到汽车价格上去, 即视为是一种价内税, 其性质类似于商品税, 以下简称商品税性质征收模式。

现在假定p1=1, p2=4, y=8, 则把x1 =y/2 p1 和 x2 = y/2 p2代入函数u (x1, x2) , 就会有v (p1 , p2 , y) = (y/2 p1) × (y/2 p2) = y2/4 p1 p2=82/4×1×4=4, 其现实意义表示不征收汽车排污费的情况下, 消费者购买汽车和其他商品的最大效用值是4。

现在考虑第一种征收模式, 所得税性质征收模式, 即从消费者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所得作为汽车排污费。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要征收2元的汽车排污费, 则消费者收入y会从8元降为6元, 代入x1 =y/2 p1 x2 = y/2 p2 , 及效用函数u (x1, x2) =x1×x2得出效用值为2.25, 意味着开征2元的汽车排污费会使得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值从4下降到2.25。

而对于第二种征收模式, 商品税性质模式, 即把汽车排污费视为一种价内税, 转移到汽车价格中, 作为价格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仍然要征收2元的汽车排污费, 则汽车的价格p1会从1元上涨到3元, 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 就是以这种方式征收汽车排污费, 能否保证政府最后征收到2元的排污费, 由于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的x1 =y/2 p1, 如收入y=8元不变, 则p1从1元上涨的3元后, x1 =4/3, 政府取得的排污费总收入4/3×2元=8/3元﹥2元, 这说明以商品税性质模式征收汽车排污费, 不会造成由于汽车价格上涨, 需求下降, 使得政府最后征收不到或者不足既定的汽车排污费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 就可以继续分析这种模式下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由于价格p1从1元上涨的3元, 代入间接效用函数v (p1 , p2 , y) = (y/2 p1) × (y/2 p2) = y2/4 p1p2=82/4×3×4=4/3, 意味着开征2元的汽车排污费会使得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值从4下降到4/3。

通过比较两种征收模式对消费者效用值的影响, 可以得出结论:在采用所得税性质模式, 即从消费者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所得作为汽车排污费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效用值为2.25;而在采用商品税性质模式, 即把汽车排污费转移到汽车价格中的情况下, 消费者效用值为4/3。显然, 前者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 因此,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所得税性质征收模式, 从消费者收入中扣除一部分所得作为汽车排污费, 可以减少对消费者效用的负面影响, 更具有可取性。

四、分析结论在现实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上所述, 整个分析的过程有几个基本的假设作为前提, 在实践中应用是需要注意的:首先是运用效用函数只是分析了汽车排污费在不同模式下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至于汽车排污费开征的可行性并不是分析的目标, 也就是在假设开征了汽车排污费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其次, 假设了消费者只消费“汽车”和“其他商品”这两种商品, 也就是说用其他商品代替了消费者可能消费的除了汽车之外的商品, 并且假定汽车排污费的征收并不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再次, 把汽车排污费开征的模式限定在了“所得税性质模式”和“商品税性质模式”, 这里没有考虑其他类型的征收方式;最后, 效用函数分析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 而不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赵令彬.汽车排污费合理可行[N].大公报, 2012.11.

[2]王概.汽车排污费只管收费不治污[J].行业观察, 2012, (9) .

[3]韩玮.汽车排污费征收虚实[EB/OL].博锐管理在线, 2012.10.

效用控制 篇6

西方主流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和显示偏好理论。效用理论的发展一直很受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仅是因为上述三种理论之间的分歧和争论,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两大支柱 (效用理论和厂商理论) 之一的效用理论从产生至今, 无论是哪个分支的进展都不能令人满意, 而且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都尚未得到解决。一般而言, 检验一种经济理论科学与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该理论本身的逻辑自冶性, 第二是理论的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而效用理论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不能令人信服。

在马歇尔 (Marshall, 1890) 把边际效用递减和消费者均衡的思想作为需求定律的基础后, 基数效用论就此止步不前, 难有作为,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 虽然有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都涉足了这个领域, 但他们的理论似乎都只是对杰文斯 (Jevons, 1871) 等人理论的一种重复, 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马歇尔的需求曲线遇到所谓的“吉芬难题”之后, 对于其是否应当被看做是经济学的一条公理, 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争论, 这个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基数效用论从其产生之初就面临的效用度量和效用的人际间比较的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 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阻碍基数效用论应用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选择理论的两大障碍。

今天, 虽然“无差异分析”和“显示偏好理论”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有关效用和消费者行为的标准理论, 但序数效用论同样是不完美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学家本·塞利格曼 (Ben Seligman, 1962) 曾经提到他对这个理论的怀疑:“的确, 无差异曲线是不是真的能够从消费者的实际行为中提炼出来, 是大有疑问的。整个理论由理论家通过内省得出的假设开始……但是这些基础性的假设很少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同时, 他对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也提出了质疑:“然而, 很明显的一点是, 不是所有的消费品都符合希克斯的分析。消费者的开支就算有很大的可变性, 但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在短期内是固定的。住房、燃料、照明、器材、冰箱、保险、税收和交通等方面的开支很少变动, 但它们往往占据了家庭支出的40%~50%……除了这些准自动的消费支出, 还有许多支出与习惯有关, 那么现实中还剩下多少支出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呢?最基本的事实似乎是, 时刻在计算的消费者是很少见的, 更多的人依从习惯行事, 无力也不愿意去计算偏好, 因此根本就不符合希克斯的模型。”另外, 对于序数效用论是否真正摆脱了效用的可度量这个假设前提, 同样存在极大的争议, 正如叶航教授所言:“从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 ‘序数效用论’和‘显示偏好理论’是在否定‘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形式上看, 这种否定确实避免了‘效用可以被直接计量’这一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假设;但从内容上看, 这种否定的有效性却非常值得怀疑。”

萨缪尔森 (Samuelson, 1938) 的显示偏好理论认为, 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可以用偏好来解释, 而反过来消费者的偏好只能用行为来界定。关于这一点, 被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指责存在循环论证的错误。“显示偏好理论”的假设暗示, 消费者在自己的内心状态得到描述之前就能够作出确定的选择, 对于这个假设同样很值得推敲。度量或者估量, 就和概念、分类、因果分析一样,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显示偏好理论”显然是在无视人类这种基本技能的同时, 赋予了他们一种可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就可作出明确判断的, 而且是具有相当稳定性的特殊技能, 它似乎不需要任何心理或思维上的基础, 我们不知道在哪个学科领域曾经证明人类的确具有这样一项特别的技能。

效用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 其表现更是难以让人折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讲的一件事就颇具代表性:“一九五○年, 史德拉 (G.J.Stigler, 1911—1991) 发表了题为《功用理论的发展》的长文, 追溯百多年来功用理论的思想史, 学究天人, 文采斐然。在结论中史氏忍不住破口大骂:他认为经济学者不热衷于理论的验证, 以致众多高手在功用理论上的刻苦耕耘, 获得的对人类行为解释的贡献, 微不足道!” (《经济解释》第一卷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他又说道:“抽象的空中楼阁, 往往是理论的出发点, 但为了验证, 我们要推展到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或行为那方面去……经济学的真正用途是解释行为, 每一步都应该是为了要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义而行的……功用分析 (指序数效用论) 推不出需求定律, 而需求定律是不需要有‘功用’的理念的” (《经济解释》第一卷 第五章:需求定律) 。

效用理论虽然受到不少学者的责难, 但作为基数效用论的核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本身却没有因此而受到冷落, 直到今天, 仍然有不少学者尝试对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2 基数效用论在逻辑自冶上的漏洞和缺陷

今天, 在人们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后面称为 “等边际规律”) 的讨论中, 有一个逻辑上非常模糊的地方。我们知道,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那就是它是针对一个单次消费行为而言的, 也就是说它只适用于发生在一个理论的时点上的连续消费行为, 而分散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的重复消费是不适用这个规律的, 这是今天我们对这个规律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关于这一点马歇尔、杰文斯、威塞尔 (Wieser) 对此都有过专门的强调。斯坦利 ·L.布鲁 (Stanley L.Brue, 2000) 在《经济思想史》一书中, 谈到马歇尔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引入的两个限制条件, 其中第一个限制条件是:“他指出他考虑的是时间中的某一个瞬间, 这一瞬间的时间间隔很短而不必考虑某一特定个人的特征与体验的任何变化。”同样, 本·塞利格曼 (Ben Seligman, 1962) 在《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中, 谈到杰文斯对这个规律的一个观点:“然而在杰文斯看来……效用递减只会发生在某一个时点上, 是消费行为的一个瞬时快照, 它不适用于在给定时间段内重复消费的情况。在后面情况下, 应该是不存在餍足的问题, 分散在离散的时点上被重复消费的商品单位也不存在效用递减的问题。”等边际规律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等边际规律所考察的是各个彼此孤立的单次消费行为, 虽然它并不要求这些单次的消费都发生在同一个理论的时点上, 或者说它完全可以针对一个时间段来应用, 但是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要求, 每个单次消费却必须发生在一个理论的时点上, 威塞尔曾明确指出:消费者每天消费的食物数量基本上差不多, 但是一天中只是在某一个时点, 才能用最后一口食物的效果来衡量满足度。对等边际规律的这一限制显然被今天大多数的研究者忽略了, 在关于这个规律的陈述当中, 根本没有涉及这一限制条件, 好像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比如, 在“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句话中, “最后一元”指的是花在某种商品的某个单次消费的最后一元呢?还是指花在某个时间段内该种商品消费总量的最后一元?显然, 根据前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限制条件, 这里指的是前者;也就是说, 等边际规律仅仅是约束了这个时间段内每个相互独立的单次消费的商品数量, 如果考察的是一个人在该个时间段内对一种商品总的消费数量, 它就失去了对消费行为的约束, 因为一个时间段内某种商品的总消费数量除了和每个单次消费的数量有关外, 还与消费的次数有关。我们知道, 在马歇尔的需求曲线中 (个人需求曲线) , “需求量” (或者说“意图交易量”) 总是针对未来的某个时间段而言的, 无论是“暂时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需求;而在当代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比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 (Samuelson, Nordhaus, 1985) 的《经济学》中, 就是用等边际规律来解释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自然等边际规律仅仅是约束了一个时间段内相互独立的各个单次消费的商品数量, 那等边际规律怎么能用于解释需求定律呢?比如说, 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使最后一元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增大, 从而使消费量上升, 但这里所指的仅仅是每个单次消费的商品数量上升, 而对于该段时间内该商品的总的消费数量是否上升, 等边际规律是无法回答的, 因为我们不能随意假设在该段时间内消费的次数是一定的。仅仅单从这一点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推导不出需求定律。如何处理这种逻辑上的困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因为, 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如果我们的考察是针对一个时间段的话, 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由一个时间点转化为一个时间段, 绝对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分散的单次消费放在该时间段内进行彼此孤立的分析那么简单, 这里存在一个合成谬误的问题:如果针对一个时间段的话, 一个人完全有可能针对同一种商品产生新的需求, 新的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会对这个人的预算支出的分配产生影响, 同样会对商品消费的数量产生影响;有许多人类的需求, 其存在本身就必须以一个时间段为前提条件, 有的商品的效用的实现, 也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段。比如, 一个人对一种食品的某种营养的需求、对服装风格的变化的需求、病人为治愈疾病而对药品的需求等。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一个人对一个月之内吃多少次牛肉有要求吗?有, 如果他是一个很讲究营养健康的人 (他食用牛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口味和饥饱感的需求) , 他不但对一次吃多少牛肉有要求, 同样对一个月内吃多少次才能达到最佳营养状况也是有明确要求的。这种新的需求的产生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结果是, 随着一个人对牛肉这种食品预算支出的增长, 他不仅仅会提高每个单次消费的数量, 而且会增加一个月内或者一年内消费牛肉的次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随便假设某种商品消费的次数一定的原因之所在。可能有人会说, 我们对饥饱感的满足不是固定在一日三餐吗?我们之所以固定一日三餐, 是由于增加一次就餐会付出很大的非货币成本, 增加就餐次数是不划算的, 这里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由此可见, 如果仅仅是对分散于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个单次消费行为进行彼此孤立的研究的话, 将会有许多人类的需求和影响人类行为选择的因素因得不到应有的考察而被遗漏, 那么由前面两个规律得出的分析结论也就有了很大的片面性, 也正是这个问题限制了基数效用论对经验事实的解释能力。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不出需求定律, 如何解决这种理论逻辑上的困境, 究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适用范围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呢, 还是我们对这个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对两个规律限制条件的修改和扩展

笔者和江春先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再发现》一文中将时间维度纳入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考察的范围, 证明在某个时间段内, 随着一个人消费某种商品总量的增加, 虽然他对该种商品的单次消费量和消费次数都会随之增大, 但在这种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仍然是成立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完全适用于分散在一个时间段内离散时点上的重复消费行为;也就是说, 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限制条件完全可以由一个理论上的时点扩展到一个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随着某种商品消费总量的增加, 单位货币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基于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这种新的认识, 可以推导出对等边际规律的新的表述:在某个期间内 (时间段) , 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总量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总量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 该消费者将达到消费者均衡。这样, 等边际规律就对整个期间内每种商品总的消费数量有了一个约束。

如果我们对上述新的认识进行严谨而周密的审视的话, 发现在这种开创性的认识的背后其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

整体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指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他不仅仅只是关心眼前的、“短期”的和局部性的利益, 而且对将来的、“长期”的、全局性的利益同样关注, 在他的心目中将来的、“长期”的、全局性的利益和眼前的、“短期”的、局部性的利益同等重要, 他将针对整个预算期间 (把预算期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 , 根据自己预算支出的货币总量, 对该期间内的各项消费活动进行整体的、完全理性的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从而使整个预算期间的总效用最大化。

再进一步作下面的假设:

部分可预期假设:在某一个时间点, 一个人将把将来的一个时期 (预算期间) 内的环境、偏好和其他任何情况及其它们的变化的一部分看做是完全可预期的, 因此, 他可以在整个预算期间的视野下, 根据预算支出的货币总量和各种商品的价格, 对各种商品的消费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从而实现整个预算期间的效用最大化;而不可预期的部分, 他将用储蓄或借贷的方式来应对。部分可预期假设表明, 眼前的每次消费决策都不会因为未来情况的不可预知而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 他完全可以在一个时间点上对整个预算期间的各种消费进行完整的计划而不会使当前的消费出现不确定或者偏差。

通过上面的假设, 我们就可以对一个人在某一时间点上针对他将来的某个预算期间的消费计划进行考察;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等边际规律实际上就成为一个消费计划的约束规律, 而不是一个消费行为的约束规律。一个人的消费计划, 将严格地按照等边际规律的约束来进行;不过, 如果他以后的实际购买和消费行为能够按他的消费计划进行安排实施的话, 也就等于对他在整个预算期间的实际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行了约束。

因为现在等边际规律对一个人针对他将来的某个预算期间计划消费某种商品的总量有了约束, 所以用等边际规律来解释需求定律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我们看到, 需求定律中的“意图交易量”实质上指的是某一时间点一个人在现行收入和价格约束下针对将来某个预算期间的计划消费量。

有一点要补充说明一下, 上面用“预算支出”代替了“收入”这一名词, 因为 “收入”这一提法需要增加一个不切合实际的假设, 即人们将把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既不存在储蓄的情况也不存在借贷的情况;再者, 对消费行为进行约束的直接因素是预算的支出, 而不是收入。

4 消费者均衡的实证含义

笔者和江春先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均衡研究》一文中, 探讨了一种商品的质量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如果我们把商品的质量这个因素也纳入考察的范围, 那么, 基于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这种崭新的认识, 可以推导出消费者均衡的实证含义:一个人总是针对他的某个预算期间, 将计划支出的货币总量在他所要消费的商品种类、商品质量、消费次数或间隔频次、单次消费的数量之间作出合理的均衡和安排 (而不是随意的) , 以达到一种最优的配置和选择, 从而使他在整个预算期间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从消费者均衡的实证含义可以看出, 等边际规律对消息计划约束的效应体现在:有一种促使各方面的安排趋于稳定的内在力量, 除非有某种诱因的出现打破这种均衡, 而这种稳定性正是消费习惯形成的基础所在。完全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等边际规律的约束, 消费习惯就不可能形成, 人类的消费行为将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当然, 每个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进行效用的“测量”和“计算”, 他常常是通过学习和消费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形成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向均衡过渡的过程;习惯一旦形成, 他就完全可以按照习惯而行事, 而习惯的打破, 总是有原因的, 这种诱因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环境或偏好的变化, 引起了需求的种类或某种需求的强度的变化;②新增某种商品的消费或者停止消费某种商品;③所消费的某种商品的质量或质量等级发生了变化;④所消费的现有商品, 出现一种商品对另外一种商品的替代;⑤预算支出的变化, 或者某种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某个质量等级的价格的变化等。

下面分析一下理论假设下的消费计划和现实消费之间的差异:

第一, 理论假设下的消费支出计划和实际消费支出计划之间的差异:

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例外:①“非理性消费”有时会发生, 这时人们不把某次或某些消费纳入“长期”的、全局性的支出预算;②这种不理性还表现在:预算背景可能会不断地发生转换, 从而使预算缺乏足够的稳定性;③实际的消费计划具有不完备性, 每个人都不可能考虑的非常全面和周到。

第二, 实际消费支出计划和实际消费之间的差异: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①消息计划可能整体理性, 而实际消费却可能不表现出整体理性。这是因为, 具体到某个单次的消费行为, 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付费, 有许多商品往往是集中购买的, 这种“不付费的消费”往往会使实际消费出现偏差;另外, 人们总是对当前的消费看的比将来的消费更重要,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虎头蛇尾”的情况。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支出预算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的某个成员作出的, 而消费却是由家庭的每个成员实施的, 这种作出消息计划和实际消费两者主体上的不同, 会造成预算和实际消费上的差异。

5 预算支出和价格的变化对均衡支出的影响

预算支出和商品价格的变化是打破均衡最重要和直观的因素。下面分析当两者之一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的影响, 先分析预算支出的变化。

假设, 只有两种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 消费者的支出预算仅仅针对这两种商品, 当一个人总支出增加的时候, 他将如何把增加的支出在两种商品之间作出分配?看下表中的一组数据:

首先强调一点, 上表中之所以选择面条和葡萄酒这两种商品, 是因为它们不是互为替代品, 这样就可以不考虑两种商品之间相互替代的影响, 使问题大大简化。如表中所示, 在数据的第三列, 两种食品的每元边际效用都为8时, 该消费者达到消费者均衡;如果增加支出, 假设消费者在面条上增加支出1元, 这时支出于面条的每元边际效用下降为7, 那么, 只有在葡萄酒上的支出增加5元 (表中第八列的第二行) , 才能达到新的均衡;也就是说, 他一共需要增加支出6元, 其中5元用于葡萄酒, 1元用于面条。由此可见, 如果让两种食品的每元边际效用同时下降一个效用单位, 在两种食品上就得增加支出不同数量的货币。为了反映用于不同种类商品或不同项目的支出在边际效用递减上的这种差异, 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均衡支出弹性。

某种商品或某个项目的均衡支出弹性是指, 在该种商品或该个项目的某个支出水平下, 当再增加支出使支出于该商品或项目的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正好下降“一个效用单位”所需增加的货币支出数量。某种商品或某个项目的均衡支出弹性越大, 均衡移动所引起的这种商品或项目的货币支出量的变化就越大, 那么, 该商品或项目的支出变化对总支出变化的反应就越敏感。当一种商品或项目的均衡支出弹性远大于另外一种时, 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增加支出的绝大部分将用于均衡支出弹性大的商品或项目, 均衡支出弹性小的商品或项目的支出量变化就可以被忽略或者几乎保持不变。这个概念要求对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给予关注。

均衡支出弹性是一个在基数效用论基础上推导出的概念, 就一种理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言, 这个概念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 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当中的一类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比如, 对于葡萄酒和面条两种食品的消费来说,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都是适用的, 但是, 当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减少时, 以至于降低他在食品上的总支出时, 为什么他会把几乎所有下降的支出用于购买更少的葡萄酒, 而用于面条的支出数量却几乎不变?

当所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均衡同样会被打破。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假设不存在互为替代品, 而且所有商品的消费数量都保持不变 (包括价格下降的商品) , 这时预算支出的总货币量就会因为该种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结余;根据等边际规律, 这时价格下降商品的每元商品边际效用增大了, 要想达到新的均衡, 该商品消费的数量就得增加;如果假设预算支出的货币总量保持不变, 那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变化就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把结余用于增加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使达到原来的均衡水平后还有剩余, 那么, 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都将增加;另外一种情况是, 当把结余全部用于该种商品的数量增加后, 还不能达到原来的均衡水平, 那么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都将减少。用X表示某个固定的预算期间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该商品的均衡支出弹性为L, 现时均衡单位货币商品的边际效用为Mu/P0, 该商品的价格从现时价格P0下降为P1, 假设各种商品 (包括该商品) 的消费数量均保持不变, 则预算支出结余为 (P0X-P1X) ;要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需支出于该商品的货币数量就得增加 (Mu/P1-Mu/P0) L, 两者之差为:

(P0X-P1X) -undefined

由上式可以看出, 当一种现期消费数量 (X) 相对较小而均衡支出弹性 (L) 相对较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时, 将引起其他商品消费量的下降 (上式为负数时) ;而当一种现期消费数量 (X) 相对较大而均衡支出弹性 (L) 相对较小的商品的价格下降时, 将引起其他商品消费量的上升 (上式为正数时) 。

6 结论和展望

其实, 我们身边的许多经验事实无一不在验证着基数效用论的推断。如果我们能够对前面的论述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理解, 就会发现以前基数效用论在解释人类的行为时显得捉襟见肘的原因并不是源自基数效用论本身的局限, 而是源自于我们对两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的局限。就拿效用的可度量性这一假设来说, 它本身是一个实证的问题, 而不是一个理论假设的问题。从逻辑的角度讲, 一个人的选择如何作出, 应该是由作出行为选择的人说了算, 而不是哪个经济学家说了算;一个人作出一次具体的选择完全可能受制于其特定的心理或思维活动, 他们可能是基数的也可能是序数的, 两者并不排斥;在有些情况下, 人们要想作出行为选择是必须进行度量或者估量的, 甚至于需要进行加减的运算。通常经济学家认为效用不可测量是因为找不到一个效用的测量单位, 但是, 因为效用永远是某个单个的个人作出行为选择的依据 (不考虑社会选择问题) , 那么一个对于不同的人都同样有效的效用测量单位在逻辑上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或可能, 非常值得推敲, 没有统一的计量单位不是效用不可测量的充分条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人类似乎有足够的智慧对他们所要面对的各种利得和利失进行估量, 尽管这种估量可能不尽合理和精确。近年来, 随着学术界对序数效用论的批评日渐增多, 基数效用论又有回归主流的苗头, 如黄有光 (2005) 主张发展和改进基数效用论, 使之取代现有的序数效用论;Mandler (2006) 主张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进行折中融合, 以取长补短。无论如何, 轻易放弃一种理论并不见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科学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物理学家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一样。

摘要:按照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内在逻辑,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又是用这两个规律来进行解释的。这个推理的过程是有缺陷和漏洞的:首先, 在流行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前两个规律的限制条件和需求曲线的限制条件是不一致的, 这导致由这两个规律根本就推导不出需求定律;其次, 如果按照以前经济学家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理解, 有许多人类的需求和影响人类选择行为的因素因没有得到应有的考察而被遗漏, 所以由此得出的分析结论就是片面的。研究表明,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一个消费计划的约束规律, 而不是一个消费行为的约束规律;这样就可以把这一规律和消费者的消息计划有效对接, 从而在理论和现实的消费行为之间达建起了一座桥梁, 极大地提高了基数效用论的可验证性和对经验事实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效用论,限制条件,假设,预算支出,消费者均衡,可验证性,弹性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11-119.

[2]本·塞利格曼.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M].贾拥民,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413-415, 271, 295.

[3]叶航.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逻辑缺陷[J].经济学家, 2003 (1) :93-97.

[4]SAMULSON.A Note on the Pure Theroy of Consumer's Behav-iour[J].Economica, 1938, NS5, 353-4.

[5]郝海波.序数效用论的缺陷与不足:一个文献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4) :142-143.

[6]张五常.经济解释 (第一卷) [M/OL]. (2008-11-27) [2012-3-16].http://www.doc88.com/p-68801855.html.

[7]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M].6版.焦国华, 韩红,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05.

[8]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12版.高鸿业, 等,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680-681.

[9]暴世宏, 江春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再发现[J].价值工程, 2012 (17) :120-123.

[10]暴世宏, 江春先.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均衡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1) :99-101.

[11]黄有光.福祉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北京宽带新政效用有限 篇7

首先, 《意见》中要求通信运营商“免费改造”、“免费升级”, 对此产生的成本皆由通信运营商承担, 尽管此类改造对于通信运营商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但该项目的投入毕竟不在小数, 任何通信运营商都必须慎重规划。

其次, 小区通信管道建设投入的方式不尽相同, 但其中存在的利益“纠结”却是大同小异。对于通信运营商自行投资的通信管道, 如果向其他通信运营商开放应如何给予合理的补偿或交纳合理的租金?对于小区开发商或小区物业自建的通信管道, 又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开放?这些关键问题在《意见》中都仅是轻描淡写的带过, 缺少实操细则。特别是涉及利益问题, 拒不遵照《意见》执行的通信运营商或小区物业应当如何处罚, 在《意见》中也是不着笔墨, 令人不禁疑惑这样一份只“提倡”不“处罚”的《意见》推行效果究竟如何?

再次, 通信运营商之间在宽带业务上存在明显差异, 即便解决了小区通信管道使用的问题, 由于城市管道施工的种种困难和限制, 经常出现通信运营商想要接入某小区却由于施工限制而导致望“区”兴叹的现象。要想最终实现充分自由的宽带业务竞争, 通信运营商、特别是处于非业务领导地位的通信运营商还需要更多的“绿灯”。

论顾客效用价值工程 篇8

关键词:顾客效用,价值工程,顾客效能,消费成本,满意差距

类似“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已经为我们习以为常,现代管理理论也已早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理念体系之中。但无论从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我们总能感觉到存在着某种缺憾在其中。

对企业而言,“我们保证让客户百分之百地的满意”、“我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客户”,等等此类基本雷同的口号,听起来早已不能再令人耳目一新,更多地成了企业吸引客户的招牌,而不是其行之有效的行动。“真诚到永远”的是利润,而不是真诚地让客户百分之百能满意的服务,应该履行的承诺常常变成了企业与顾客冲突的导火索。为何企业的做法和行动总是不能到位呢?

在理论界,基于顾客的服务理论已提出几十种,撰写的论文更是难以计数,但理论的出发点是否也到位了呢?我们这里不妨对几种典型的服务理论做一简要评述,或许能拿找出其中某些被人们忽略的不足之处。首先,“客户至上”的理念是站在企业角度提出来的,根基显然扎在了企业一方。“顾客就是上帝”,是因为顾客是企业实现利润的终端,没有了顾客企业就不可能生存,为此理应说一些或做一些能让顾客感动的话或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理论则从提高并让顾客能有效了解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角度,解析如何吸引顾客购买意愿的原理,其着眼点仍然是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顾客价值理论的内核是探究哪些顾客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的顾客就是最有价值的顾客,故必须重视;以努力获得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使得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的价值”与期望价值之间的差距达到一个“满意差距”。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则将重点放在了借助软件系统对客户分类、信息数据储存与利用上,目的是挖掘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顾客特别是重要客户,以保持好与这类对企业最有贡献的客户关系。

客户价值让渡理论,较前面对待客户的理念有所进步,认为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为此将从那些他们认为提供最高认知价值的公司购买产品,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即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与为了购买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一系列成本之差,就是所谓的顾客让渡价值。显然,这一理论考虑了对顾客购买动因机理的分析以及如何增加顾客让渡价值问题,但并未讨论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转移关系,出发点还是要看公司从顾客那里所得到的净利润或是净损失,以此考量企业拥有该顾客能获得的终身价值。

可见,顾客服务理论在演化中不断进步,与顾客的贴近度在逐渐增强。但总的思想都是站在企业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和顾客对服务的理解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就永远做不到“百分之百地让顾客满意”。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呢?即把自己看成是顾客,站在顾客利益角度研究产品或服务功能,站在消费者立场分析消费成本。实际上,这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企业能从这个基点出发考虑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能有效降低顾客的消费成本并提升顾客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企业何愁培养不出忠诚的顾客,何愁“酒香还怕巷子深”呢?这种对服务理念的全新思考,正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价值工程即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又是提升和创造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有效管理技术。价值工程的运用范畴完全可以跳出企业与顾客的固有界面,开展面向顾客的效用价值分析,实现对顾客更为仔细周到的服务,赢得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了顾客效用价值工程的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在给出价值工程基本介绍后,将依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形成顾客感知效能、顾客消费成本概念范畴,引出顾客效用价值分析方法,进而讨论如何从真正为顾客着想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问题。

一、价值工程简述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进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创造活动。也可以讲,价值工程是专门研究产品、服务的功能与成本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中,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直至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之和,是为了实现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功能所消耗的一切资源的货币表现;而产品或服务价值的高低表明产品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程度和产品物美价廉的程度,是满足用户对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特有功能;价值则指某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的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可以概括为“评价事物(产品或工作)有益程度的尺度”。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可以利用下列的数学公式计算价值:

式中,V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价值,F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功能,C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可以看到,某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高低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功能与为取得这种功能所花费的成本。凡是成本低而功能大的产品其价值就高,反之则价值就低。企业既不能单纯追求降低成本,也不能片面追求提高产品的功能,而是要求提高功能和成本之间的比值,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价值工程就是围绕着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功能分析而不断深入展开的。功能分析的目的是合理确定VE活动对象的必备功能,消减多余功能,加强不足功能,从而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获得满足用户需要的功能,最终提高产品的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向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即企业必须向市场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功能,并通过努力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使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相对于其它竞争者具有更低的成本,才能使自己有获得一定利润和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价值工程是有组织的、贯穿于产品或服务整个寿命周期的一项活动,从产品研究、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以及推销和维修,都存在价值工程需要研究的任务。

二、顾客感知效能

顾客感知效能是基于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质量、价格、附加功能等由顾客感知道的使用价值。顾客感知效能既取决于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功能,又受到顾客需求程度、喜好、感知等效用偏好因素影响。因此,企业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并不能等同于顾客认可的效能。如果顾客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求,同时认为物有所值,就会购买与使用这个产品或服务;反之则会拒绝或延迟这一消费。

当然,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是决定顾客感知效能的核心,企业首先应从这一点入手来提升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比如,同等质量下增加性能、同等性能下提高质量、同等价格下提升性能与质量或附加值等都可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这里,厂商需要注意的误区是:增加不必要的功能;提升质量时大幅度提高了价格;牺牲功能或质量下的价格降低;过度开发附加值等。

顾客效用偏好对顾客感知的效能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尽管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偏好函数是不一样的,但就总体而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偏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适度的宣传与广告,对消费者了解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性能有很好的效果,能有效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图1给出了一个顾客对产品与服务功能的认知过程描述。可以看出,顾客对产品或服务得出的效能评价首先取决与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身具有的功能,涉及的要素有性能、质量、外观、便利性、科技含量、附加功能等。顾客对此有一个认知过程,认知的程度既受到厂商经销过程中的营销能力与策略、服务水平、品牌知名度、培训工作等因素影响,又受到顾客自己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制约。最后,在顾客需求与偏好作用下,顾客给出预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定位,即我们所称的顾客感知效能。

三、顾客消费成本

顾客消费成本包括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运输安装费、购买中消耗的时间价值、学习使用消耗的时间价值、使用中的费用支出、维修费用、非正常停用损失等要素。可以看出,顾客消费成本中的每项费用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厂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密切相关。一些企业承诺一定期限内包修、保换,以及提供免费运货与安装等服务,往往能起到到吸引顾客购买欲望的作用,实质上是节省了顾客的某些消费成本,自然能产生促销的效果。

图2给出了一个厂商成本与顾客消费成本的项目对比及相互关联性描述。由于成本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而价格又是顾客消费成本的主要部分,故厂商成本与顾客消费成本总体上有很大的直接关联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厂商应该将许多不合理成本转嫁到顾客身上。首先,降低成本是厂商的根本职责,厂商成本中的主体成本和绝大多数费用是厂商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合理的成本当然应该进入产品或服务价格,不合理的成本费用只能由厂商自己承担。有些费用在厂商与顾客之间具有相互增减关系,但这部分费用往往在厂商总成本中占有很小的比重,厂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争取服务优势的手段,尽量由自己承担,努力降低顾客的消费成本。

现实中,很多厂商轻视顾客消费成本,甚至有时为节省自己一定成本,以一些不合理做法增加了顾客消费成本,说是“一切为顾客着想”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比如,许多银行营业厅很大,但顾客办事往往要等上一个小时左右。银行并不是没有看到顾客的等待问题,但采取的做法都是设置座椅和电视,顾客可以拿号等待。那么,这样思考问题合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都清楚,每个人都是有时间价值的,顾客等待时间长了,实质上就增加了顾客的成本。银行本可以采取增加人员和电脑的措施减少顾客等待时间,但银行为何不如此做呢?因为它可以通过减少服务窗口降低自己的运用成本!减少了自己的成本,却牺牲了顾客的成本,如何谈得上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呢?

虽然顾客消费成本与厂商成本中的一些项目具有相互增减的对立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厂商牺牲顾客消费成本对自己就是有利的。厂商降低成本的途径很多,况且从顾客这里能够获得的成本降低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往往是很微小的,以牺牲顾客消费成本而去减少自己的成本算得是小帐,而真正赢得顾客,以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才是厂商应该算得的大帐。

四、顾客效用价值

一般情况下,顾客会对自己拟购买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价值进行评估的。当然,对金额低的、日常消费性的产品或服务顾客不会仔细核算,往往凭感觉或经验给出粗略评估,但对于金额大的某种产品或服务一定会仔细盘算的。比如,购买房屋,不仅会评估其使用价值、使用成本,还可能分析其升值潜力。因此,一个厂商如果只站在自己角度想销售问题,而不能站在顾客角度想服务问题,就很难做到了解顾客、理解顾客,这就使得很多看起来不错的销售策略的效果大打了折扣。

图3给出了企业价值与顾客效用价值关系的描述。首先,顾客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着自己的期望理想价值定位,厂商如果市场调研工作做得好,一般是可以了解到顾客期望理想价值的,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理想设计价值。这一价值与顾客期望理想价值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厂商对顾客和市场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我们称其为存在一个信息差距。信息差距小,两种价值之间的差异就小,信息差距大小,两种价值之间的差异就大。因此,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是缩小两种价值之间差异的关键。第二,企业一般很难达到理想设计价值,这主要取决于厂商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能力与水平,故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实际价值与理想设计价值会产生差距,我们把这种差距称作经营差距。第三,企业实际提供的价值与顾客效用价值同样会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服务水平及顾客的偏好,我们把这个差异称之为服务差距。第四,顾客期望理想价值与顾客效用价值也存在着差异,这主要取决于顾客需求程度、认知能力、财富状况和偏好函数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企业实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价值影响。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若干关系式:

企业理想设计价值=顾客期望理想价值-信息差距

企业实际提供价值=企业理想设计价值-经营差距

顾客效用价值=企业实际提供价值-服务差距

顾客期望理想价值=顾客效用价值+满意差距

满意差距=信息差距+经营差距+服务差距

因此,厂商要提高顾客效用价值,就必须尽可能的缩小满意差距,即缩小厂商各活动环节中产生的信息差距、经营差距、服务差距。为此,厂商可以应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顾客效用价值工程进行分析。一种做法是,不妨把自己看作是顾客,对顾客效用价值、消费成本给出逐项评估,然后汇总计算出顾客效用价值工程;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市场调查的方式,设计问卷,根据顾客的回答结果汇总评估出针对企业种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效用价值工程。下面给出了一个顾客效用价值工程的模型,我们可以按照价值工程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完成顾客效用价值工程的分析活动。

式中,VK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效用价值,FK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效能,CK表示某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消费成本。

五、从真正为顾客着想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赢得顾客的忠诚,不仅仅是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问题,也不只是降低成本的问题。而是要了解顾客、真正懂得顾客,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努力缩小顾客产生的满意差距,极力提高顾客的效用价值。为此,必须围绕着解决信息差距、经营差距、服务差距下功夫,三个差距都缩小了,顾客的满意差距才会有效缩小,才可能会出现真正“让顾客百分之百的满意”的情境。

(1)加强市场调研,把握顾客需求动脉,缩小信息差距,使企业创意和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尽可能贴近顾客期望理想价值,赢得市场领先地位。

(2)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设计水平,重视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提升制造水平和生产质量,努力降低消耗,以管理求效益,全面缩小经营差距。以最佳的产品或服务功能以及低成本优势,赢得顾客信赖,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加强营销工作,全面提高服务水准,提升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努力缩小或消灭服务差距,以最优质的服务促进顾客效用价值升值,获得企业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与顾客之间形式上是一种“生意”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关系。只有能站在顾客角度想问题,才能真实地获得顾客的感受,才能处处为顾客着想。如此,企业为顾客提供了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就一定会获得顾客的信任与支持,企业与顾客之间就能产生双赢结果并形成和谐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然大为提高。

六、结束语

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是其产品或服务能赢得忠诚顾客的支持,“顾客至上”的理念应扎根于顾客利益而形成,而决不是企业的营销宣传口号。为此,必须理解顾客、善待顾客,着力提升顾客的效用价值。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原理提出了顾客的效用价值工程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但主要宗旨是倡导顾客服务思想的革新。

参考文献

[1]、Woodruff R B.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 :139-153.

[2]、Butz, Howard E Leonard D Goodstein.Measuring Customer Value: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 rganizationalD ynamics, 1996, (24) :63-77.

[3]、Frank H, Andreas H, Robert EM.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ustomer value oriented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1, (18) :41-53.

[4]、DeSarbo W S, Jedidi K, Sinha I.Cus-tomer Value Analysis in a Heterogeneous Mar-ke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845-857.

[5]、胡旭初, 孟丽君.顾客价值理论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6) 109-113.

点心色泽的形成与效用 篇9

我国食品的主要色调大都是以白色为主,比如北方的馒头、包子、南方的大米饭。试想,如果点心也同主食一样也是白色为主要色调,那么,人的饮食生活会显得单调、缺憾,人们会感到乏味,没有食欲。

有人研究了食品色泽和食欲的关系,认为最能刺激人食欲的颜色是:红色到橙色之间,在橙与黄之间有一低峰,到黄色又是高峰,黄绿色又是低峰。黄绿色在食物中不受欢迎;冷绿色和青绿色较好;紫色的感觉又有下降。可以刺激食欲的色为红色、赤红色、桃色、咖啡色(黄褐色)、乳白色、淡绿色、明绿色,蓝绿色的食品不多见。对食欲不利的色被认为是紫红、紫、深紫、黄绿、黄橙、灰色。

食品色泽和食欲的关系

点心的色泽,主要来源于点心原料中的天然色素,其次是添加的食用色素。天然色素都是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的,它们是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有的本身还兼有营养作用,有的可直接溶于水,有的可溶于油脂,工艺性能好。食品天然色素使用安全,不受剂量限制,是今后着色料的发展方向。主要的食用天然色素有:叶绿素、β—胡萝卜素、姜黄、核黄素、红曲色素、虫胶色素及焦糖色等。点心色泽的形成有多种途径,为了增加点心的色泽,达到外观美,以诱发人的食欲,我们就应该了解食品与科学的关联性,懂得点心原料的特性,以及点心在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变化原理,掌握好点心增色知识与上色技巧,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下面谈谈自己对点心色泽的几点认识。

一、尽量使用原材料固有色

点心的色彩主要来源于原材料中的天然色素,比如面粉的白色,玉米面的黄色,蛋黄的黄色,糖粉的白色,南瓜泥的黄色,红薯泥的金黄色,鲜奶油的白色,樱桃、草莓的鲜红色,菠萝、黄桃的黄色,猕猴桃、哈密瓜的翠绿色等。其次才考虑少用(尽量不用)食用合成色素,因为食用合成色素既没有营养,又不安全,用量过多对人体健康有害。

中式点心制作中,常采用南瓜、蛋黄拌粉制成黄色;采用青菜叶、丝瓜叶等制成绿色。具体做法:丝瓜叶等洗净捣烂,放入纱布内挤出叶汁,放入少量生石灰,再滤清,加入粉中作绿色。用于调制面坯的点心制品有菠饺、韭叶子面条等。

近10多年来,外国出产的洋水果冲击我国市场,这些色泽艳丽的水果品种繁多,用带色的水果装饰蛋糕,不仅能丰富点心的色泽,还能增加点心的营养价值。例如,樱桃所含铁质,在水果中居首位;草莓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人体对铁质的吸收;猕猴桃含维生素C也很丰富,每100 g果实中含200 mg的维生素C;菠萝富含胡萝卜素等等。目前,烘焙业中最享盛名的点心——创意蛋糕,深受顾客所青睐,其主要原因正是采用带色水果作美化装饰。

二、懂得原料变化原理控制上色

点心在熟制过程中其色泽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它与食品原料的组成成分、传热介质的性质、温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是点心在熟制过程中形成棕红色泽的主要原因。该反应过程非常复杂,主要是原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中的氨基与还原糖的羰基之间发生“羰氨缩合反应”,形成一种暗褐色物质的现象,最终可生成一种称为类黑色素的黑色素聚合产物。我们在点心熟制中,要严格控制上色程度,力求制出点心最理想的色泽。

2.焦糖化作用。在高温下,糖被焦化,可以变为黑褐色的物质。由于各种糖类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焦化的温度也不相同。麦芽糖是还原糖,化学性质比蔗糖活泼,焦化点较低。因此,在点心生产中,根据工艺要求添加麦芽糖,有利于点心的着色。

3.淀粉水解。淀粉很容易水解,当它与水一起加热时,即可引起部分分子的裂解。在淀粉不完全水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糊精。糊精在高温下由于焦化作用,生成焦糊精。点心在烘烤和炸制过程中,产生的黄色或棕红色泽与此反应有关。

4.点心原料中存在着某些色素物质

或发色基因,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颜色或改变点心的色泽。比如,主要的色素物质有:类胡萝卜类色素、花黄素色素及植物性鞣质。用碱性膨松剂制作的饼干、广式月饼呈现的黄色,与面粉中的黄酮类色素有关。用绿豆制作豆沙馅料时,在煮制和炒豆沙过程中,通过氧化和金属铁的作用,以及碱性环境等一系列因素,而使馅料制品呈现褐色。

三、加工与熟制中掌握需要色

点心在熟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色泽深浅不同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做过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可从4个方面说明。

1.刷蛋着色

根据点心制品内含蛋与否决定刷蛋液次数。有的点心配方中含有蛋的成分,有的点心配方中不用蛋品,这样就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制品的生坯中有蛋的成分,生坯上只需刷一次蛋液即可。若生坯中不含雞蛋,只刷一次蛋液,点心上色不太美观,必须在进炉前再刷一次蛋液,通过两次刷蛋液,点心烘烤出来才会达到金黄色泽。

2.糖类焦化着色

有些点心中含糖量高,有些点心中不含或含糖量较少。糖在烘烤、油炸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的挥发、糖分的逐渐焦化,制品会呈现出金黄、棕黄等色泽,从而达到对点心着色的目的。加热过程中,所含糖量的多少,决定点心色泽的深浅。一般来说,产品含糖高,制作中温度高,产品色泽就深,反之则浅。点心色泽的深浅,主要是通过适当调节火力,增减其含糖量来形成的。

3.烘烤着色

烘烤着色,是指生坯在烤制过程中,其内部成分产生某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当生坯入炉后,在高温下,面坯中的水分剧烈蒸发,随之淀粉、糖类等焦化,而形成金黄、深黄、棕黄等色彩。

点心色泽的深浅,取决于烘烤温度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炉温高、时间长,制品色泽深;炉温低、时间短,制品的色泽浅。炉温是烘烤着色的关键。

4.油炸着色

油炸着色,是指使制品生坯在油炸过程中,产生棕黄、深棕黄、深褐色等色彩的着色法。

点心的色泽深与浅,取决于油温的高低和炸制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油温高,炸制时间长,制品的色泽深;油温低,炸制时间短,制品的色泽浅。由于油脂中含有不同的色素,油中固有色在炸时也会使制品着色。

四、添加茶叶粉调节口味改变色

目前,台湾烘焙业研制出制作蛋糕的变色原料——“红茶粉”“绿茶粉”。并已在大陆广泛推广。“红茶蛋糕”“绿茶蛋糕”,其风味香浓爽口,既改变了点心色调,又增加了蛋糕的营养。茶叶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迎合了新时代人们向往“绿色食品”的愿望,满足了人们挑剔的嘴。

五、巧用带色原料作点缀色

玉米种衣剂的效用 篇10

抗病性、抗逆性强的, 杀虫剂+杀菌剂 (可选) ;

抗病性、抗逆性弱的, 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

先天带病菌的, 杀虫剂+杀菌剂 (内吸性) ;

种子先天种质差的, 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

抗药性弱的, 杀虫剂 (适量:生测之后再定量) +杀菌剂 (适量) +生长调节剂。

上一篇: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